青少年“网络课堂”项目

2024-09-22

青少年“网络课堂”项目(共8篇)

青少年“网络课堂”项目 篇1

青少年“网络课堂”项目

***社区电子阅览室基础设施完善,文教资源丰富,为了教育引导增强未成年人网络文明意识,丰富辖区青少年网络生活,构建青少年“安全网”,社区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深化社区未成年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组织开展“网络课堂”项目。

一、项目背景

(一)设施健全。社区电子阅览室作为“未成年人网络实践基地,在社区办公楼一楼约70平方米的房间里,11套电脑专用桌椅整齐排列,每张电脑桌上都摆放着一台全新的17英寸液晶显示屏,大耳麦等配置一应俱全,主机背后的连接线已全部安装好。

(二)制度完善。为保证青少年不被网上的垃圾信息干扰,社区制定了严格的上网管理制度,青少年的上网时间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时间一到由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提醒大家按时下机休息。

(三)人员配齐。社区电子阅览室还招募了“绿色网吧”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对上网的未成年人监督和辅导,并免费为青少年进行电脑基础知识和网络相关应用技巧的培训。同时,社区以志愿者群体为领头人,在社区中抽选出一些文化程度高、热心关工委事业居民代表组成社区“关心下一代志愿者服务”队,为青少年安全上网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二、项目内容

社区电子阅览室以“网络课堂”为项目活动主题,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其一,绿色阅读书籍,汲取相关知识。

社区建设“绿色网吧”旨在为社区青少年们带来健康的文化生活体验。社区安排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对上网的未成年人监督和辅导,积极推荐如趣学网()等优秀健康网站,并在电脑桌面开辟快速入口,青少年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进入网站享受精彩纷呈的网上生活。青少年在这里上网不会看到不健康的信息,也不可能接触到暴力血腥的游戏。

其二,电子小报制作,学习网络技巧。

在周末或者寒暑假期间,社区举办不同主题的电子小报制作系列活动,制作小报要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有吸引力;还要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通过运用各类文字、绘画、图像等工具制作;同时也要善于收集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积极向上的事情等将内容制作展现给大家。届时,将由大学生志愿者教导青少年制作电子小报的技术和技巧,指导青少年完成电子小报的制作。社区利用电子阅览室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平台,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独具特色创造性,锻炼了学生们动手实践的活动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创造能力

其三,结合特殊节日,开展教育活动。

社区以电子阅览室为基础,针对青少年学生特点,结合特殊节日,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譬如,在清明节即将到来,社区组织邻里青少年在社区电子阅览室集中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以此来表达对先烈、对祖先的缅怀之情,也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结合母亲节,社区可以联合大学生志愿者教导青少年制作电子贺卡,把自己对于妈妈的爱制作成电子贺卡,并通过QQ邮箱等途径发送给妈妈。在“国际禁毒日”,可以举办“爱惜生命、远离毒品”观看网络禁毒宣传片活动,增强社区青少年识毒、反毒、拒毒意识。

三、项目风险

网络以其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等优势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中也存在着不少不健康的信息和网络犯罪,这对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而游戏的虚拟世界也会让青少年沉迷。不少家长可能会因此阻止青少年参加社区“网络课堂”的相关活动,担心因为社区的监管不到位,耽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对此,社区电子阅览室作为未成年人网络实践基地,将做好家长的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家长对“网络课堂”的信任。除此,也将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活动开展时的网络安全,确保青少年的健康、绿色网络学习,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纯净的网络空间。

四、项目宣传

项目开展前期,联系辖区的各个小学,通过宣传海报等形式,让青少年和家长知道该项目,除此,也可以通过辖区各邻里居民骨干的力量,宣传项目。

项目开展过程中,每次开展活动后,都做好信息撰写和信息报道工作,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体的力量,让项目走出去;同时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到辖区高校进行项目的宣传推广,招募大学生志愿者。

青少年“网络课堂”项目 篇2

此类项目在锻炼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爆发力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训练上下了很多的工夫, 但还是觉得肌肉增加得不够快、不够多, 而且经常出现肌肉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增长、爆发力也上不去的问题。因此, 如果能在训练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营养品补充, 便可以让训练效果更加明显, 做到事半功倍。同时, 由于投掷类项目主要以大强度的力量训练为主, 需要谨防强度训练引起的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一、蛋白质的补充

增强肌肉就像盖房子, 盖房子需要砖和水泥, 而且是优质的砖和水泥, 砖是原料, 水泥是黏合剂, 构建肌肉也需要相应的原料和黏合剂。肌肉是由蛋白质构成的, 所以增肌的原料便是优质的蛋白质。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有鸡蛋、牛肉等动物性蛋白和豆制品等植物性蛋白。一般来讲, 动物蛋白的营养价值要优于植物蛋白, 这是因为动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更加符合人体的需要, 更易被人体吸收。但植物蛋白中的大豆蛋白营养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尤其是它精氨酸的含量还高于牛奶, 胆固醇含量低。所以, 在补充蛋白的时候, 可以相互搭配, 如, 豆奶的营养价值就好于单一的牛奶或豆浆。建议大家也可以补充一些专门针对青少年运动人群的既含动物蛋白又含植物蛋白的复合型蛋白补剂, 比如可以补充乳清蛋白和大豆蛋白的双蛋白型的运动营养品, 其具有纯度高、吸收效率高等别的蛋白无法相比的优点, 能在保证补充机体所需蛋白的同时避免摄入过量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青少年运动人群每天的建议补充量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重进行计算, 一般建议量是每天1.2~1.5克/公斤体重, 如50公斤体重的运动员, 每天的蛋白摄入建议量就是60~75克, 根据不同的运动训练项目也可以适当调整。对于肌肉体积和力量要求较高的投掷类项目, 可以增加蛋白的摄入量, 并达到正常摄入的上限值。

二、肌酸

身体内部良好的肌肉生长内环境是肌肉生长的粘合剂, 肌酸就可以提供这种良好的肌肉生长环境, 被誉为增加肌肉力量的常青树。肌酸进入肌细胞时会带入大量的水分, 肌细胞的体积会增大, 这样为肌肉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 肌酸的摄入会刺激身体自身分泌生长激素, 既促进生长发育, 又利于肌肉的生长。将肌酸与乳清蛋白二者合理搭配, 配合发展力量素质使用, 可以取得明显效果。投掷项目无氧供能系统包括ATP (三磷酸腺苷) 和CP (磷酸肌酸) , 肌酸在体内可转化为磷酸肌酸 (CP) 用以合成ATP, 因此, 在运动过程中服用肌酸可以让肌肉增加更多的CP (磷酸肌酸) , 增强爆发力。

服用肌酸期间, 每天应补充足够的水以保证细胞水合作用的进行, 防止使用肌酸后出现肌肉发紧、发僵或痉挛的副作用。但不能用热开水冲饮肌酸, 以防止肌酸水合物的结构改变。同时, 也不能和橘子汁或含咖啡因的饮料一起服用, 因为这两者会使肌酸水合物变性, 影响肌细胞的水合作用。

三、其他营养物质的补充

大强度力量训练后, 运动员往往容易出现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容易感冒等现象。免疫力低下的一方面原因是能源物质的消耗, 血糖和谷氨酰胺是免疫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运动引起的血糖浓度下降, 会直接影响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能量供应, 而且从事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的运动会引起血浆谷氨酰胺显著降低, 谷氨酰胺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能源物质, 所以保证每天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的补充, 并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补充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物质, 如香蕉、面包等, 以及在大强度训练后补充谷氨酰胺有助于抵抗训练引起的免疫力低下的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大强度运动中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 体内氧自由基维持较高水平, 不仅是机体重要的致疲劳因素, 而且会攻击免疫细胞膜, 造成免疫抑制。一旦运动员发生这种疲劳现象, 不仅会影响运动能力, 还会危害身体健康。所以, 作为体育教师应提高警惕, 在训练课上尽量避免造成学生过度疲劳, 同时也可以采用必要的营养手段来解决问题。补充一定的抗氧化剂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同时降低运动对红细胞的破坏。

青少年“网络课堂”项目 篇3

关键词:青少年机器项目;培训;创意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自从2010年贺州市开展青少年机器人活动以来,我们在2013年第二次作为广西代表队创意项目队员带着学生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创意作品《快速安全的人行横道》参加全国赛并取得二等奖的骄人成绩。回顾在日常训练以及比赛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一路走来,并不轻松,可是心情却很愉快。主要的体会是:

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创意项目是适应世界科技潮流、突出自主创新理念、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实力、培养新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后备人才,并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颇为有益。机器人竞赛创意项目让孩子们在探索和实践中收获了体验,收获了创新能力,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成长,从而深受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

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创意项目不仅是科技的较量,更是创意和智慧的较量。机器人活动是一个团队的活动:有拼装、有编程、有操作,还有指引,学生之间的合作是这个团队能否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基石。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不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实现梦想的,而是一个团队精诚合作、艰苦努力、奋发图强的结果。通过实战和比赛,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对今后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改善有重要指导意义。作為一名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我努力使自己充当好引导、决策、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心理辅导等多重角色,让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变成开发青少年智力和兴趣的“智慧源泉”。因为,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竞赛可以让学生们理解到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些内容是目前学生很需要的,这个活动能够潜移默化教地给孩子很多东西,这应该是孩子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得了一个多么大的奖。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收获快乐,为孩子们开启智慧大门,提供科学探索的机会正是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竞赛的价值所在。

为什么孩子们能有这么大的热情参与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中?对此,我的感悟是:

首先,挑选学生。在接到年度项目后,我便开始筹备着为机器人队挑选较好的学员。我在四、五年级中挑选出较优秀的12名学生,并不急于马上开始机器人培训,而是购买了一些拼图让他们自行组织拼装玩乐,在学生玩乐中,我从中观察学生的活动,把这些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最后精选出6名具有团队精神、肯创新、吃苦耐劳的学生留在活动小组中进行训练,其他作为后备力量储备,并取得家长同意,让家长送其到校外的一些机器人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校内外培训结合,提高学员素质。

然后,从最初的机器人的设计上就和学生一起进行创新。我与学生在培训中并不以师生或教练学员相称,我们从来都是平等的,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策划,一起商量解决出现分歧的办法。目的是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智慧。在设计上我并没有给学生太大的压力,他们想做些什么设计我便全力帮他们分析方案是否可行,之后由他们自主选择是否继续下去。因此,学生在其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想法变得越来越成熟。最后,把创意点定在马路的“人行横道”上。

从操作技术上让学生通过实践创新。无论在机器人的搭建还是编程上,我没有更多地与学生一起动手,而是在旁边观察,甚至发现有错误的时候也放手让学生继续下去,让他们自己发现然后进行修改,虽然这样会反复耗掉不少的时间,但通过学生反复的拆装,达到了加强他们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我们设计出来的“人行横道传送带”由最初的大约400平方厘米的大小到了900平方厘米的大小,再到最后3600平方厘米的大小定型,都是由学生自行完成的设计搭建。中间一位学生还自行联系了广告公司做了一些必要的展示辅助背景。

从作品上让学生想办法创新。作为教练员,我总是给学生就着作品找一些小问题进行提问,甚至找到了一些机械工程学专业毕业的家长专门给学生出难题难倒学生并进行详细的解答,从实战的角度指导学生,启发学生动脑筋去想办法制胜,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在问答创新,在实践操作中验证是否有效。通过学生自己的技术创新,比如采用学生自己创造的专门防止行人抢过马路的“档板”和“红外直线温馨提示器”,“传送式人行横道”防止车辆闯红灯的“档板”等。

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创新带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喜悦。你说,他们能不开心吗?其实这也是老师们的心愿、家长们的心愿,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作者单位 广西贺州市八步实验小学)

青少年文化社团建设项目策划书 篇4

一、项目设计的背景及理念

青少年社团文化建设是校外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团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个性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加强青少年社团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少年社团文化,是共青团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青少年社团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社会育人,育社会人”的建团宗旨,确立“培养综合素质”的育人目标,运用“开放性和社会化”的组织方式,推行“主体性和自主化”的管理模式,建立“长效和可持续”的社团文化发展机制。

二、项目实施主体

本项目在团市委的正确指导下,由市少工委、市青少年宫牵头实施,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市、区)团委、少工委、青少年宫(活动中心)组织参与活动,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格局。

三、项目具体内容

1.成立市青少年社团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青少年社团“三进三送”活动。中心将以每年定期开展青少年社团沙龙活动、青少年社团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以市青年艺术团和市少儿艺术团建设为重点,定期开展青少年社团“三进三送”(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送文化、送温暖、送和谐)活动,引导 1

青少年社团参与社会建设和服务,提升青少年社团自身发展,实现青少年社团“社会育人,育社会人”的宗旨。

2.实施市青少年宫精品社团培育计划。一是要以市少儿艺术团为重点,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以“社团促培训、培训带社团”为原则,市青少年宫将在2013年暑期招生计划中,重点推出十大精品青少年社团招生计划。二是为加强校内外教育联系,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青少年社团发展的触角,市青少年宫将选派优质的项目教师开展“校外社团辅导员进校园”活动,通过建立一批长期合作学校基地,定期开展青少年社团指导,努力提升校外教育工作者能力水平,不断扩大市青少年宫辐射影响力。三是要指派专人负责社团发展项目,并结合实际,出台制定《市青少年社团管理办法》,在社团成立、审批、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评优奖先、财务管理和监督、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目标和办法。四是要积极为社团发展注入活力、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营造氛围,争取在一定时间内培育出1-2个特色鲜明、管理规范且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并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项目推进安排

1.启动阶段。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相关项目实施方案,确定项目负责同志。

2.分步实施阶段。从2013年4月起,逐步开展各项推进工作,重点是成立市少儿艺术团,并通过开展“三进三送”活动,扩大市青年艺术团和少儿艺术团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

3.全面推广阶段。在充分总结经验、完善模式的基础上,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筹建市青少年社团发展促进中心,制定出台管理办法。

4.总结完善阶段。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互动协作,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做法和成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本项目的模式,为本项目地推广创造可借鉴的经验。

五、项目预期效果(以量化的方式)

青少年“网络课堂”项目 篇5

关于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帮教管理

机制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在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组织带领全县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管理和预防其违法犯罪工作,逐步提高我县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我县“转型跨越”的发展进程,现就加强我县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种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分步实施、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科学性、合理性、目的性、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系统设计、总体把握,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委领导。要始终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整体部署和规划,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帮教管理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团县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青少年合理正确地参与社会活动,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效的合力。

2、坚持思想领先。要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管理工作的始终。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深植根于其内心,并促使转化成为重点青少年群体爱国守法、自觉行动、为实现共同理想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3、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关注青少年的诉求,关注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在工作内容上尊重青少年的意愿想法,在工作方式上照顾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感受,在工作效果上注重重点青少年群体的评价,切实帮助重点青少年群体实际问题,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提供长期有效服务。

4、坚持改革创新。要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通过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实践创新,不断破解影响我县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管理工作开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持续推动团县委在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管理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我县转型跨越进程做出新贡献。

5、坚持统筹兼顾。既要统筹协调好团内资源,又要动员整合好合作单位资源;既要凝聚先进青年,又要关注重点青少年群体;既要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又要引导青年服务社会,为促进我县实现长期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三、任务目标

要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的“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目标要求,把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与履行团的四项基本职能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我县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着力打造与信息网络时代相适应,运行科学、互动参与、引导有效的青少年分类引导教育体系;着力打造与青少年民生改善要求相呼应,资源统筹配置、项目优化高效、青年普遍受惠的青少年社会事务管理体系;着力打造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相衔接,彰显服务专业化、组织协同化、保障机制化的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着力打造与社会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相匹配,渠道畅通、多方参与、内容丰富的青少年维权工作体系;着力打造与党的基层组织格局相配套,协同治理、覆盖全体、管理规范、活力焕发的共青团基层组织体系,形成全县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模式。

四、具体职责

(一)团县委:

1、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信息库,每月向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管理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收集重点青少年群体基本情况数据,于每月3日之前上报综治办。

2、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商,共同确定各单位帮教对象,落实帮教。

3、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动态监测机制,每月向相关成员单位收集帮教对象具体情况,帮教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摸底排查,做好见面谈话、登记统计、定向监测和跟踪帮教工作,准确掌握每位帮教对象的家庭、就业、个性特点、现实表现等情况,并于每月3日前汇总上报综治办。

3、做好各项办公室工作文件,汇总并编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帮教工作的各种材料,定期上报综治办。

4、对所在地产生变化的帮教对象,经其原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掌握情况后,会同建立其帮教档案的原办案机关,将其情况上报综治办,保证帮教对象不失控。

5、明确专人负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帮教工作,并将姓名及联系方式报领导小组。

(二)教育局:

1、、募集、推荐帮教志愿者到团县委,参与帮教服务工作。安排、指导志愿者帮教服务工作。

2、负责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帮教相关工作,每月3日前报送社会闲散青少年基本情况数据,对社会闲散青少年建立“一人一档”。

3、每月收集汇总社会闲散青少年帮教对象具体情况,帮教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摸底排查,做好见面谈话、登记统计、定向监测和跟踪帮教工作,准确掌握每位帮教对象的家庭、就业、个性特点、现实表现等情况,于每月3日前报送相关帮教信息。

4、不定期向领导小组反映帮教志愿者工作情况,对志愿者队伍进行管理。

5、指导学校配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的开展。

(三)法院:

1、募集、推荐帮教志愿者到团县委,统一安排,参与帮教服务工作。

2、负责被判处刑法处罚青少年帮教相关工作,每月3日前报送判处刑法处罚青少年基本情况数据。

3、每月收集汇总判处刑法处罚青少年帮教对象具体情况,帮教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摸底排查,做好见面谈话、登记统计、定向监测和跟踪帮教工作,准确掌握每位帮教对象的家庭、就业、个性特点、现实表现等情况,于每月3日前报送相关帮教信息。

4、对帮教对象自签订帮教保证书之日起1年内,经过教育、感化、挽救后未重新违法犯罪、表现良好的,会同公安派出所、领导小组提出评估意见报司法局审查并经市司法局核准后解除帮教。

(四)检察院:

1、募集、推荐帮教志愿者到团县委,统一安排,参与帮教服务工作。

2、负责做出有罪认定但不起诉的青少年帮教相关工作,每月3日前向领导小组报送做出有罪认定但不起诉的青少年基本情况数据。

3、每月收集汇总做出有罪认定但不起诉的青少年帮教对象具体情况,帮教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摸底排查,做好见面谈话、登记统计、定向监测和跟踪帮教工作,准确掌握每位帮教对象的家庭、就业、个性特点、现实表现等情况,于每月3日前报送相关帮教信息。

4、对帮教对象自签订帮教保证书之日起1年内,经过教育、感化、挽救后未重新违法犯罪、表现良好的,会同公安派出所、领导小组提出评估意见报司法局审查并经市司法局核准后解除帮教。

(五)公安局:

1、募集、推荐帮教志愿者到团县委,统一安排,参与帮教服务工作。

2、帮教负责对象为:受到劳教、强制隔离戒毒青少年;正在接受刑罚执行的青少年;其他受到行政处罚的青少年。

3、协助教育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做好其他帮教对象的相关帮教工作。

4、每月3日前向领导小组报送违法青少年帮教对象的基本情况数据。

5、每月收集汇总帮教对象具体情况,帮教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摸底排查,做好见面谈话、登记统计、定向监测和跟踪帮教工作,准确掌握每位帮教对象的家庭、就业、个性特点、现实表现等情况,于每月3日前报送相关帮教信息。

6、对所在地产生变化的帮教对象,掌握其具体动向和行踪后,及时通报建立帮教档案的原办案机关,并将其情况上报领导小组,提请领导小组通过帮教对象新的所在地共青团组织调整,保证违法青少年不失控。

7、对帮教对象自签订帮教保证书之日起1年内,经过教育、感化、挽救后未重新违法犯罪、表现良好的,会同原建档办案机关、领导小组提出评估意见报司法局审查并经市司法局核准后解除帮教。

(六)司法局:

1、募集、推荐帮教志愿者到团县委,统一安排,参与帮教服务工作。

2、负责刑满释放、刑事解教的青少年帮教相关工作,每月3日前向领导小组报送刑满释放、刑事解教的青少年基本情况数据。

3、每月收集汇总刑满释放、刑事解教的青少年帮教对象具体情况,帮教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摸底排查,做好见面谈话、登记统计、定向监测和跟踪帮教工作,准确掌握每位帮教对象的家庭、就业、个性特点、现实表现等情况,于每月3日前报送相关帮教信息。

4、建立跟踪帮教机制,对帮教对象自签订帮教保证书之日起1年内,经过教育、感化、挽救后未重新违法犯罪、表现良好的,经公安派出所、建立帮教档案的原办案机关、领导小组提出评估意见,审查并报市司法局核准后解除帮教。

(七)民政局:

1、募集、推荐帮教志愿者到团县委,统一安排,参与帮教服务工作。

青少年“网络课堂”项目 篇6

档案编号:

省别

希望小学资助项目竣工报告

原学校名称

希望小学名称

年月日

一、概况:

1.竣工后对学校予以了命名:

学校全称:希望小学

2、学校校址:3.竣工时间

工程规划竣工时间年月日

实际竣工时间年月日

交付使用时间年月日

二、各竣工项目详细资料

1.校园占地面积____________平方米

2.竣工项目的详细资料

2.1 建筑物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2.1.1教学用房:

楼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层数层,结构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平房:建筑面积平方米,结构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2.1.2教学综合用房:

楼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层数层,结构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平房:建筑面积平方米,结构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教学综合用房的用途包括:

2.1.3学生宿舍:

楼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层数层,结构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平房:建筑面积平方米,结构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2.1.4教师集体宿舍:

楼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层数层,结构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平房:建筑面积平方米,结构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2.1.5厕所:建筑面积平方米,结构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2.1.6食堂:建筑面积平方米,结构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2.1.7 “C级危房”实际加固情况

项目一名称:加固建筑面积

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项目二名称:加固建筑面积平方米,造价人民币元,每平方米造价人民币_________元

2.1.8其它:

3. 学校所占土地是否由政府无偿划拨

□是 □不是

如不是,征地费用为人民币___________元

4. 新添置课桌椅

共套,每套元,总价。

5. 新建运动场地

面积平方米,造价元

新添置体育设施计元

6. 其他配套设施及配套器材(含本表未列出的其他设施、设备、器材、物资、用

具等,须填写各项价格)总价格元(请另附页填报)

7.希望小学校牌和碑记

7.1 校牌

安装于校门的校牌

□已制作并悬挂

□未制作

安装于学校主体建筑上的校牌

□已制作并悬挂

□未制作

7.2 爱心碑记

□已制作

□未制作

三、资金决算

预算总造价万元

决算总造价万元

四、竣工项目是否与规划设计相符

□是□否

如有不相符或变动项目,请说明:

五、请提交下列报告或文件的正式文本作为本竣工报告的附件

1.《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

2.《审计报告》

3.施工单位出具的收款证明

六、竣工照片

请将下列照片作为本竣工报告的附件

1.学校全景照片

2.反映全部新建项目的照片

3、新建项目使用情况照片

4.校门照片

5.反映校牌悬挂情况的照片

6.反映爱心碑记位置及内容的照片

7.操场照片

七、团县(市、区)委意见

盖章:

签字:

年月日

八、省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初审意见

盖章:

签字:

青少年“网络课堂”项目 篇7

关键词:青少年,业余训练,基础实力,现状,对策

青少年体育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体育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也是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多年来在全省范围内保持了较高的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水平,在历届江苏省运动会上均位列金牌、奖牌榜榜首。然而,近一个周期以来,特别是在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上,南京市业余训练成绩受到了兄弟城市的极大冲击,业余训练水平有所下滑。因此,在对南京市青少年业余训练过去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的同时,更应理性地看待和谋划第十八届省运会之后,南京市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发展之路。

1 研究对象

以南京市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制约南京市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对策。

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明确研究思路。运用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讨论。

3 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基础实力现状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在地缘上享有独特优势,在江苏省历届运动会上,均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江苏省13个地市中经常获得金牌、奖牌、总分、输送第一的骄人成绩。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对我国竞技体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江苏省竞技体育也面临着转型与改革。特别是江苏省第十八届省运会之后,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应从实际出发,认清实力,加快转变,注重绩效,从基础训练入手,找准切入点,改善训练环境与训练质量,努力推动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

3.1 南京市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现状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处于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底端,塔基是否牢固,直接决定了金字塔的稳定性。南京市长期向有关省市体工队、体院(校)、军队及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在江苏省13个地市中,长期保持领先水平。江苏省每4年举行一次省运会,从表1可以看出,近4届省运会中,除2010年省运会,南京市在省运会人才输送奖排名中,均排名第一。

南京市在江苏省体育后备人才输送上,在全省范围内保持着较明显的优势,即使是2010年省运会,也保持了较好的输送排名,排名全省第二。由此可见,在江苏省内,南京市青少年业余竞技体育训练长期保持着较好的发展,输送体育人才长期保持省内领先,为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2 南京市输送运动员参加各类大赛成绩现状

首先,对于地级市而言,评价当地青少年竞技体育实力与发展水平最直接的指标,就是省运会的参赛成绩。南京市在备战参加历届江苏省省运会中,均取得了极为优秀的成绩,从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江苏省省运会以来,南京市运动员在省内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优秀成绩,南京市长期处于省运会金牌榜第一的位置,但令人忧虑的是,自2010年省运会开始,南京市参加省比赛的成绩开始出现下滑现象,南京市在省内的领先地位逐步受到徐州市、苏州市、常州市的冲击。因此,南京市体育行政部门也在行业内部查找问题,立足自身,明确了“继续挖掘优势项目潜力,加大潜优势项目扶持力度”的发展思路,以选好苗子、打好基础为着力点,深入优化布局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布局。

其次,评价某一地区青少年竞技体育基础实力的另一重要指标为当地籍运动员参加体育大赛所取得的成绩。地方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世界大赛上取得优秀成绩,可以充分体现当地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基础实力与青少年运动员成才率。南京市发展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已有了较为悠久的历史,培养出了大批优秀运动员。

南京市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展竞技体育运动以来,陆续培养出了葛飞、许安琪、栾菊杰、肖钦、赵蕊蕊等20多位世界冠军,在各项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国家、为江苏省、为南京市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南京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籍世界冠军人数开始出现下降了的趋势,能让社会熟记的,也只有张常宁、许安琪、赵蕊蕊等。诚然,目前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进入了更高的水平,获取大赛优异成绩亦变得越来越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南京市后备人才发展状况受益于以往南京市青少年竞技运动水平基础实力雄厚,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由此,本研究统计了江苏省各地级市输送的运动员历年参加全国大赛取得前3名的人数,由表2可见,南京市输送的运动员在近几年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人数在增加,也保持着全省领先的地位。但是也可以清晰的看出,苏州、无锡的也保持着较好的输送运动员成才率。苏州输送运动员在2012年参赛成绩一度也超过南京。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基础实力雄厚,很大一方面得益于南京市体育发展政策的延续性较好,青少年业余训练体量较大,南京市体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清形势,不能盲目乐观,努力在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参与人数和成才效率上多做文章、在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上做文章,找准突破点,才能开创新形势下,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新局面。

3.3 南京市竞技运动项目布局现状

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较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形成了一套自身项目布局的发展特色。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总体划分为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一般项目三大类,主要与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为指导,优先发展江苏省优势项目,南京籍世界冠军的主要项目集中在羽毛球、乒乓球、排球、体操、柔道等江苏省优势项目上。同时,由于南京市在江苏省内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上都处于龙头地位,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也格外受到重视,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速度也很快,体量相当大,截止2014年,南京市开展的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达到了28个大项,每年向省级以上运动队、高校等输送运动员均超过100人。

从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开展形式上分析,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主要分为3种模式进行日常训练,一是“三集中”体校模式,即学习、训练、生活三集中;二是市队区办模式,即由区县承担一部分项目的训练任务,并代表南京市参加各类青少年比赛;三是“体教结合”市队校办,即由中小学承担一部分项目的训练任务,并代表南京市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南京市市级训练网点共有7家,主要承担了田径、游泳、柔道、击剑、篮球、排球、足球、赛艇等主要优势项目的训练参赛任务,区级训练网点5家,主要承担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羽毛球、女子足球、垒球等项目。从目前项目布局来看,总体是合理的,市级训练网点主抓训练大项、大部分优势项目,区县级训练网点主抓部分优势项目及一般项目,学校联合运动队共同开展集体项目为主的训练项目,这样的设置,既抓住了竞技体育项目重点,又充分调动和利用了区县及学校资源,共同参与项目训练,总体呈现较好的效果.

4 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4.1 青少年运动员入学、升学问题

目前,我国的体育发展主要还是“举国体制”,竞技运动项目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型,即体育后备人才人数众多,金字塔塔基很宽,取得成绩的,金字塔顶端的人数寥寥可数,这就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这些处于金字塔塔基的青少年运动员,大多数无法达到顶尖优秀运动员的水平,他们最终还是会走向学校,回归正常青少年成长之路,那他们的入学、升学就成了很大的问题,从小学入学,到大学入学,都会因为参加体育训练带来一定影响,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前来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就会减少,运动员减少,体育后备力量就会出现萎缩,后备力量不足,体育竞赛就很难再取得好成绩,整体训练水平下滑,又会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参与训练的热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前,南京市体育行政部门也积极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成效较为明显的,就是“教体结合”模式,学校和体校联合,开创青少年竞技运动训练的新的模式。

4.2 业余训练经费投入紧张

前文已经叙述,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开展时间较长,体量很大,每年在训青少年运动员都达到800-1000人,注册教练数量也在全省名列第一,开展的项目达到28个之多,行政、后勤等工作人员数量也很多。如此庞大的训练系统,需要南京市体育行政部门投入极大一笔经费维持运转。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南京市近年来的经济总量在省内排名都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苏锡常地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体育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南京市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也进入改革转型期,这就对南京市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进入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部门经费预算紧张,用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经费尤为显得紧张。经费投入的紧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南京市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

4.3 优势项目区分不够明确

目前南京市现有的优势运动项目划分主要依据为大赛(省运会)成绩、参训运动员数量、后备人才输送数及参考江苏省省队优势项目,这种思路并没有问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设立的优势项目过多。这就显得全而不精,在相关政策制定及项目发展上,客观上就造成了大而全的现象,使有限的资源被过多占用,使得真正优势的项目在发展上受到限制,同时也让潜优势项目发展显得脱离实际、力不从心。

4.4 后备人才输送网络设置不够完善

目前,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网络主要依托于区县业余训练,而在区县级的后备人才培养上,又过于落后,运动员选拔工作落实不到位,训练热情不高。同时,训练忽视了后备人才的潜力培养,过多的关注于比赛成绩。市级青少年竞技体育形成了倒金字塔模式,即区县后备人才不足,市级层面的运动员数量较大,这样的金字塔是很容易倒塌的。其明显问题在于,1.大多数的青少年没有经过正规启蒙训练,直接进去市队,导致训练基本功不扎实,影响训练向高水平发展,影响体育苗子的成才率;2.市级教练员为保障训练质量,不得不把过多的工作放在寻找运动苗子上,分散了训练精力:3.市级体育训练体量过大,资源投入过于分散。因此,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网络,就显得格外重要。

4.5 训练场地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南京市开展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时间早,各种训练施设建设也较早,进入新世纪后,此前较早建设的训练场馆越发显得陈旧,跟不上现代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步伐了。例如,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是全省范围内较早开展游泳与击剑项目的体校,学校当时兴建的游泳馆和击剑馆,无论从场馆设计、硬件条件上,都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但目前来看,游泳馆内两片8泳道的泳池,已经无法保障运动队训练时间,其结果是,运动队排队训练,每天游泳馆要开放到晚上9点,才能保证所有运动队训练完成,给运动队在训练时间安排上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同时,当时兴建的是25米短池,也无法满足游泳队赛前50米标准池的训练。击剑馆则由于建设时间较长,各项基础设施陈旧,剑道线路老化,经常维修,不得不改暗线为明线,给运动队正常训练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样,射击、射箭、花样游泳、跳水等项目,很大程度上受场馆制约,发展速度较慢。

在当前新形势下,兴建现代化训练场馆受到了政策、土地、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如何改造现有场馆,科学合理利用各项场馆,提高场馆利用率就成了当务之急。

5 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策略

5.1 创新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模式,为青少年业余训练做好根本保障

南京市市级训练尤其是市代表队办队模式需不断创新,要形成独具特色市级业余训练体系。全市11个区都应有自己的市队区办或市区联办项目。

在充分利用区县优势的同时,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还应有效利用教体结合优势,进行市队校办的深入探索与尝试。利用学校的优质场馆设施和教育资源,南京的三大球目前已经全部与学校进行共建,教练员派驻到学校进行训练,实施体校和文化学校双教练、双领队机制。我市一些项目尤其是集体球类项目的教练员由于体校编制有限,最后都将人事关系转入了教师序列编制。明确省运会市队校办、市校联合的学校,对这些学校给予招生等政策倾斜。

教育、体育部门应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应紧密联合,在政策倾斜、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上加强合作,健全完善一套有利于体育特长生招生入学的政策,确保体育特长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层层衔接。

市队校办、市校联办是实现教育、体育系统共赢的最好办法。名校办名队是优质体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完美结合,强强联手一定要让效益最大程度实现共赢。优秀运动队依托名校优势,解决了运动员选材、招生、输送等一系列问题,使运动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学训保障,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运动队的长期发展。名校借助名队优势,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普及学生体育技能,推动学校的体育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在素质教育上赢得了口碑,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5.2 优化项目布局,发掘潜优势项目,注重对基础性项目的扶持

在传统的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布局基础上,创新机制体制,优化项目布局。应尽快出台一系列优势项目认定办法与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南京市优势项目。对绝对优势项目,予以鼓励、保留,并在政策上制定更有利于项目发展的政策与机制;对一些相对薄弱的项目,应加强管理,做好全面调研和科学决策,深挖项目潜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与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练员、管理人员积极性,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将潜优势项目转变为优势项目。

另外,南京市应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性项目的发展力度,因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竞技体育整体运动水平,因此,应充分发挥基础性项目对整体项目的推动作用,在相关政策、人员配备、经费支撑、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多渠道吸引生源,保证项目选材基础,以达到优化整体项目结构的目的。

5.3 完善教练员队伍建设,优化教练员队伍素质

教练员是训练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练员水平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训练质量,从而影响运动队的整体训练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整体训练水平,对教练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

对现有的教练员队伍,应加强继续教育,多渠道、全方位地组织培训与交流,不断提高执教水平,尤其要重视对中青年教练员的培训与再教育,不断接受最新科学训练理念。同时,应形成严格的教练员选拔、聘用与竞争机制,做到能者上,劣者下,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形成良性竞争激励机制。

另外,可进一步扩大教练员引进力度,大力引进外地有知名度、专业水平高的优秀教练员,增强优秀教练人才的流动性的同时,可增强内部教练员的良性竞争意识,促进教练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5.4 加大经费投入,全方位保障青少年业余训练

前文已经叙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已逐步减少,应更加科学合理利用政府拨款,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使用经费,集中有限经费,阶段性的为某一优势项目解决急需问题,重点在人员经费、运动员伙食经费、场地维护与改造等方面着手,保障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元.我国大学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131-133.

[2]陈明,何淑敏,周洪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项目布局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02:10-13.

[3]孔广欣.新的历史条件下四川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现状与对策[D].成都体育学院,2013.

[4]王仲海.张家口市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5]李雪峰.长春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现状及项目布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裴立新,刘新光.我国竞技体育备战2008年奥运会项目结构调整与布局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1:22-25+31.

[7]蓝开辉.福建省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8]雷先良.安徽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区域性特征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3,02:43-45.

[9]王健,陶岩,曲鲁平,李宗浩.天津市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结构布局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05:91-95.

青少年“网络课堂”项目 篇8

关键词:澳门;问题少年;社区教育救助项目

一、项目宗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澳门特区政府与民众的关注焦点。学者们在充分的实证研究与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将主要原因归于少年自控能力的低、家庭监护的缺失、学校管理的偏差、社会亚文化的侵染,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教育合力的低效。鉴于此,澳门以融合三方力量的社区教育救助模式,帮助问题少年①免于被越轨亚文化所缠困的“飞鹰计划”“成长友伴计划”“破茧行动”等服务性项目相继启动。尽管这些计划或行动的具体目标各有不同,但均以问题少年为主体,促使其形成遵纪守法、坚守正义、崇善尚德的观念;以活动育人为要旨,在训育中帮助其成为体魄强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公民;以社会帮教为依托,在合作中共同营造团结友爱、沟通互信、和谐融洽的氛围。

(一)以问题少年为主体,促使其形成遵纪守法、坚守正义、崇善尚德的观念

自实施之初,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就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即每一位接受教育救助的问题少年都是教育的主体,其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合法权益与合理需求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在被尊重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没有尊重,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救助,更谈不上教育救助的有效性。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心灵才能达成互动、共鸣与默契。助人者由此可以详细且准确地了解受助者的境遇、想法,乃至面临的主要难题与困惑,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矫治对策。随之,受助者才会自愿参与为自己量身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在助人者的思想疏通与行为引导下主动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矫治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的精神境界,形成遵纪守法、坚守正义、崇善尚德的观念,进而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防止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

(二)以活动育人为要旨,助其成为体魄强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公民

活动育人是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旨,具体内容涉及磨练意志、控制情绪、遵守纪律、行为矫正、公民道德、认识人生、孝敬师长、人际交往、服务社群、生涯规划等方面,主要方式包括体能训练、课程辅导、学术讲座、文体娱乐、社会服务、参观访问、现场观摩、个案援助等。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对问题少年进行教育,既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从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在体验成功乐趣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又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在陶冶道德情操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顺利摆脱越轨亚文化的影响,逐渐成为体魄强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公民。

(三)以社会帮教为依托,共同营造团结友爱、沟通互信、和谐融洽的氛围

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不是由单一群体或组织孤立推进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工作集成度高、社会联动性强,即以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帮扶、项目资助、设施服务、技术指导为支撑,以各级各类学校、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庞大社会帮教体系为依托,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营造团结友爱、沟通互信、和谐融洽的氛围,致力于引导和帮助问题少年在纠正以往错误思想观念与不良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融入主流文化、顺利重返社会。作为社会帮教体系的中心和多方联系交流的中间纽带,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的主办者通常首先收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并开展专项课题论证;其次,筹划人员构成、实施原则、运作流程、评估方案;最后,吸引和汇聚社会各界力量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共同磋商、制定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矫治对策。

二、运行机制

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作为专门针对问题少年而开展的具有组织性、计划性、服务性的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从宏观到微观上都有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首先,人员构成是项目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运作流程是项目开展的中心和灵魂,从志愿者的选拔、培训、上岗到项目效果评估、后续改进等都体现出了其基本的服务宗旨。

(一)人员构成

该项目的人员一般由服务对象、志愿者、咨询顾问成员三部分构成。

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的服务对象是在自愿原则的前提下被筛选出来的。对于任何自愿接受矫正教育或有社会服务需求的问题少年,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社会重返厅(隶属澳门法务局,类似于内地的司法局)、“关注少年组”(隶属澳门司法警察局,类似于内地的刑事警察机关)等政府部门都会在其职能范围内向他们提供援助,或者帮助他们将超出自身职能范围的事转介到有关机构或部门处理[1]。因为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在实施之初缺少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以仅将服务对象限定在部分问题少年群体中。例如,早期的“飞鹰计划”把主要服务对象确定为“连续14天以上停止在文法或职业培训学校上学而缺乏任何理由”的13~16岁失学少年。当时其课程设计侧重于宿营集训的方式,男女学员一起进行宿营生活可能产生交往上的问题,因此,1997年11月首批经过甄选后的服务对象是20名12~17岁男性失学少年[2]。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启动的“破茧行动”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曾经有违法犯事行为”或“临介于违法犯事边缘”的12~15岁少年组群,并在“社会服务机构、外展社会工作者及其他途径的转介”基础上,从中筛选了35名少年,同时因特殊需求,额外增加了3名16~18岁的大龄少年[3]。在经实践证明该类行动或计划能够有效地帮助问题少年脱离越轨亚文化的影响之后,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才将服务对象扩展到年纪较小及较大的男女青少年组群。

大多数澳门市民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会踊跃报名参加各类社会服务项目。问题少年的教育救助工作不是简单的法律说教和生硬的道德灌输,而是需要志愿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该项目的志愿者应符合一定的条件,且需经过系列的培训、考核才能上岗[4]。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除了得到澳门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等学术团体,以及澳门明爱社会服务慈善志愿团体、青贤社、街坊会联合总会、警务人员协会、少年飞鹰会等民间组织的大力支持之外,还有一支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领域的志愿者队伍。目前,这支队伍的成员均有较高的学术修养、专业知能、矫正技巧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并且一直在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以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该类项目的新计划、新使命。

项目咨询顾问一般分为咨询小组和专家学者顾问团两个部分。其中,前者主要由一些颇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组成,负责向具体项目的志愿者提供咨询支援;后者主要由来自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为咨询小组成员及志愿者提供建议与协助,如1999-2000年实施的“破茧行动”的专家学者顾问团就是由24名资深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警务工作者、心理辅导人员、社会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犯罪学专家、法学专家及其他相关专家学者组成。[5]

(二)运作流程

1. 志愿者选拔与岗前培训

志愿者的选拔与岗前培训是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运行程序的第一步。只有选拔出符合条件的、优秀的志愿者,才能使后续工作顺利而又圆满地进行,最终一步一步实现项目目标。除了“飞鹰计划”的志愿者全部来自警务人员这一特定群体之外,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一般面向社会各领域公开招聘志愿者,并依据具体的子项目要求对申请者提出一定的限制条件。例如,“破茧行动”设定的志愿者招募条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必须为澳门大专院校18~22岁的全日制学生,其中优先考虑选修社会工作学课程的学生;二是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行;三是必须得到澳门两位相关专家学者的推荐;四是必须参加为期八周的培训课程并通过考核。[6]

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十分重视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并选取一些学术团体、科研机构或民间组织作为其培训的合作伙伴。期间,志愿者不仅可以接受法制精神与法律导论、社会工作与服务导论、少年家庭访问与学业辅导技巧、少年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少年犯罪问题分析与防治对策、少年司法保护、道德与公民教育、人际沟通技巧、个案工作进度报告撰写方法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在短期内涉猎广泛的社区教育救助知识,并通过与其他志愿者相互交流以化解心中的疑惑,还可以得到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矫正教育者等的通力指导。

2. 志愿者上岗服务

项目志愿者在参加培训并经考核成绩合格之后便可正式上岗,开始进行专门针对问题少年的社会服务活动。一般情况下,此类社会服务活动分为个别式教育救助和集体式教育救助两种方式。

在“破茧行动”“成长友伴计划”等个别教育救助活动中,志愿者首先主动接触服务对象,以关怀、鼓励的态度与他们沟通,并积极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其次,志愿者与咨询小组成员通过个案调查、集体研讨等方式,了解和分析服务对象的生活背景与教育救助需求,进而为服务对象制定一段时期内的具体矫正计划,同时定期进行家访,与服务对象的家长商讨如何协助他们的子女解决问题以及改善与子女的关系[7];最后,志愿者依照预定活动计划开展经常性、个性化的矫正工作,尤其注重运用自己的经验、处事方法、态度、视野、智慧等来启迪服务对象[8]。期间,志愿者不仅需要每日详细填写服务对象接受教育救助情况的评估报告,并在每月底将之呈交给咨询小组、专家学者顾问团审阅,还要每两月参加一次由项目组安排的服务经验交流会,分享和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同时接受专家学者顾问团的点评。

在“飞鹰计划”等集体式教育救助活动中,项目组首先应针对不同问题少年群体的结伙滋事、打架斗殴、参与赌博、吸食毒品等具体情况,以及他们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结合澳门社会发展的需要,分类设计“珍惜少年时”“积极人生”“你我有品、高人一等”“相信团队、突破自我”等不同的主题活动;接着,由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民间组织在征得服务对象及其家长同意的基础上转介他们报名参与活动;最后,服务对象在签约具体项目的前提下开始集体营训活动。

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志愿者应遵守基本的服务守则,以确保服务对象与志愿者的定期联系、双方人身安全以及合法权益。例如,“破茧行动”筹办委员会规定的志愿者服务守则包括志愿者应每星期至少打两次电话与服务对象联系,每星期对服务对象进行至少一次家访;志愿者不得单独进行家访,应有1~3名其他志愿者或咨询小组成员陪同前往;如果志愿者必须与服务对象单独见面,应将见面时间定在10:00~18:00,见面地点应约在公园、餐厅、青年中心等公共场所,且务必向咨询小组成员报告;志愿者应切记随时提高警觉、注意自身安全,同时也要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9]

3. 项目效果评估

为了全面客观地掌握项目的实施效果以及日后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项目的推广,相关学术团体或科研机构通常受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主办单位的委托,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该类服务工作进行初期、中期、后期的评估研究。评估内容具体涉及某个子项目的动因、预期达成的目标与实际效果、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相关人员遇到的社区教育救助困境及对具体项目的建议与意见。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的主办单位则依据评估结论,对具体项目加以改进。

三、实施成效

10多年来,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尽管面临着立法支持缺乏、执行力度不够、志愿者流失率偏高等困境,但一直被澳门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香港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等学术团体或科研机构的评估报告认定为具有实践意义和必须持续推行的项目。

(一)问题少年不良品行得以矫正

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的服务性、公益性以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参与其中的问题少年在受到尊重的同时,得到了来自家长、教师、朋辈等多方的真诚帮助和悉心指导,逐渐从过去加入的非法帮会组织中被拯救出来。在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宽松的就学或就业环境中,他们的不良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矫正,遵规守纪、孝敬师长、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在耳濡目染中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多数问题少年在参与该项目后,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均有良好转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帮助班内有困难的同学;认识到慎交朋友的重要性,树立了与朋友相处时的正确态度[10];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并且很少在街上流连或是吸烟、喝酒等[11];学会了适应、改善、解决在学校、家庭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12]

(二)志愿者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在澳门庞大的社区服务队伍中,大学生志愿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参与社区教育救助项目,他们不仅能利用课余时间把在校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及就业能力,而且可以借助这一宝贵的实习机会为问题少年提供贴心、周到的专业服务,培养其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在项目评估调查中,有的志愿者表示,在接触服务对象时会主动地去了解他们的状况及处境,这使其更有动力去帮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有的志愿者认为,参加该项目大大增强了其策划活动及组织管理的技巧,对于其之后的就业有着很大的帮助;有的志愿者则谈到,参加该项目使其学会了如何控制情绪,即使处在困难的情况下,也会适当处理负面情绪,顾及别人的感受及活动的进程[13]。此外,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与问题时,可以向咨询小组、专家学者顾问团寻求帮助,从而习得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和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志愿者的个人生活阅历。

(三)参与双方疏离关系得以拉近

通常,问题少年在家长、教师、邻居、警察眼里是败家子、差学生、坏孩子等。这些负面标签会导致问题少年与家长、教师、邻居、警察之间产生隔阂,阻断双方真诚的沟通与平等的交流,极易致使问题少年产生严重的社会疏离感,进而助推他们滑入犯罪亚文化群体中。参与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的家长、教师、警察等一改以往对问题少年的标签化认识,以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去真诚地感化他们,逐渐改善了双方原有的疏离关系。例如,家长在参与该项目服务对象筛选过程、作为服务对象即孩子的签约见证人、听取家教培训讲座、结业颁奖典礼之后,能主动与孩子深入沟通,力求给孩子以成长的动力和情感的皈依,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14];教师在帮助志愿者全面了解和分析服务对象(即学生)面临的问题、参与项目活动之后,也开始与学生打成一片,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认同感与心理归属感,而且相应减少了学生无心向学或是经常逃学等问题[15];警察在参与“飞鹰计划”的过程中以建立友谊的形式与服务对象交往,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斗技场式”紧张关系,消解了服务对象对他们的敌意与仇视,其中不少服务对象表示,希望日后与警察保持联络,以便更深入了解他们的角色与工作,学习他们维护法纪、坚守正义的精神。[16]

(四)社会公共安全隐患得以消除

20世纪90年代的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是影响澳门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并被民众视作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17]。对此,政府部门曾严厉打击并予以法律制裁,但收效甚微。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社会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澳门社区教育救助项目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对十几年来当地的社会治安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少年受教育情况良好、少年罪案率相对较低发挥了应有的价值[18]。一方面,参与该项目的警察在处理问题少年毁坏公物、打架斗殴、气枪伤人、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时,不是以单一的执法者身份而是以社会工作者和家长的角色去阻止、劝勉、指引、教导与矫正他们的行为,有效地预防了他们再次做出同样或更严重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治安[19];另一方面,志愿者在致力于转化问题少年的同时也向学校、社区广泛宣传法律常识,不仅提高了包括所有少年学生在内的全体市民遵纪守法的意识,而且促使全社会关心、爱护和帮助问题少年,及时排查和治理社会公共安全隐患,为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综合治理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社区帮教活动做了扎实的铺垫工作。

注释:

①问题少年是指在家庭、学校或其他公共场合表现出不适应的情绪状态,并产生不良行为以及具有违法犯罪倾向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甚至损害了集体或他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4][5]叶青. 澳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对策之思考[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6):62,63.

[2][16][19]陈欣欣.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现代警务工作实践:澳门飞鹰计划[J].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4):115, 114-118, 113.

[3][6][7][9]陈欣欣. 从澳门“破茧行动”经验看少年刑事司法制度中社区处遇模式的可行性[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3):68,69.

[8]梁启贤. 澳门青少年生涯导师训练的实施与效果:以“成长友伴”计划为例[J]. 青年探索,2012(4):32.

[10]吕新萍,范明林,冯喜良等. 小组工作[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73.

[11][14][15]伍国光. 飞鹰计划:儿童军事训练及辅导[J]. 海外中小学教育信息,1996(11):10.

[12]吴军民. 澳门边缘青少年教育干预初探[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4):27.

[13]梁启贤,叶敏芝. 从义务工作到服务学习:对澳门青年工作的反思[J]. 青年探索,2010(2):27-28.

[17]柯燕. 从生活质量指标看澳门和谐社会构建的难度与方案[J]. 西北人口,2007(4):30.

[18]赵若辉. 澳门青少年犯罪的状况及特点[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63.

上一篇:保险公司组织结构图下一篇:加强知识培训打造文化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