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

2024-10-24

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精选8篇)

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 篇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席卷全球并在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美国广播电视网一项最大规模的调查表明,有6%以上的网络使用者有成瘾症状。互联网在中国高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4年1月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03年底,中国大陆的网民数已达7950万人,在各年龄阶段中,18岁以下占18.8%,18-24岁占34.1%,25-30岁占17.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04年1月)》,.hk)。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都显示,IAD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孤独、敏感、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事实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质不管是在自我概念、人际技巧方面都不是太好,寂寞感、忧郁感较强。

渴望成功是青少年群体的普遍心理,成功也是他们追求的人格品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此紧密相连。对于相当多数青少年而言,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困扰,如果成绩平平,又没有什么朋友,想自我表现又没有什么特长,更容易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加剧自卑心理。而在网络世界里,有许多同病相怜的人可以给予安慰和支持,心灵找到了归属和依靠,因此不由自主地在网络世界里越陷越深。网络成瘾也反映了个体本身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成就动机低的人,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遭受挫折就容易放弃,随波逐流。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和快速更新的特性,可能满足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而在网络上所获得的成功和满足感可以弥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如,有的个子矮小、相貌平凡的青少年,无缘在现实中圆爱情梦,可以在网上把自己塑造成白马王子或美少女,结交很多异性网友,得到心理的需求。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在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网络上虚拟实现和成功,在某种形式上反映了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自我实现的需求。

综合多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患IAD的个体在人格特质方面往往具有:敏感、忧郁、脆弱、多疑、焦虑、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缺乏自信、悲观、逃避现实、自卑、成就感低等。一旦具有以上人格特质的青少年上网,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四、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心理、社会及教育等的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的将问题归结于网络的出现。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全方位开放的大众媒体,它与传统的大众媒体具有相同的功能,具有一切传统媒体的优缺点,在许多方面又是超越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怎样用它,谁来用它。要想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最大限度的抑制其负面效应,首先要摆正心态,对网络作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析,结合网络沉溺者的人格特点,找到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通过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力量建构一个立体交叉的防护网,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一)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采用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充实课外时间,并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引导,通过开展活动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促进青少年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满足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普及网络知识,促进网络教育,使学生认清网络本质,并养成科学和网络生活习惯。

(二)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及时综合治理

学校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青少年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性自觉。学校的德育课程,应补充网络德育课内容,以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水平。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对于有网络成瘾症状的青少年,要注意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家庭温暖法”预防或戒除网瘾

据调查,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原因中,父母对孩子关心少,陪伴时间少,亲子关系不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

(四)建立心理学网站,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

网络成瘾问题源于网络,应积极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现在有的网站上已经开辟了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栏目,这为许多想寻求心理帮助但又不愿求医的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应多建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学网站,满足人们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要建立救助网站,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援助。帮助广大青少年网民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

(五)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对于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向青少年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对那些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青少年实施网络诱骗和攻击的人,坚决予以打击。据研究,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比较严重(刘梅、卢捷:《学生上网成瘾现象及行为的探讨》,《沈阳大学学报》,2003年6期,第97页)。要对 “黑网吧”、“地下网吧”,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伦理、道理手段约束网络行为是当务之急,要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等加大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 篇2

互联网在初中学生中渗透速度较快。我们对本校的424名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 如此长的上网时间很容易形成网络沉迷。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及如何预防, 对于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在初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发了《网络成瘾的危害与预防》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网瘾”, 并了解其一般标准;掌握预防网络成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测试, 能够初步判断自己是否网络成瘾;通过对网络成瘾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表达, 对沉迷网络的危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进而学会科学、理性地使用网络, 提高自控力和约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网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 通过对一个个鲜活案例的直观感受, 自觉形成对网瘾危害的认同感, 进而自我警醒, 在讨论过程中形成清晰的防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如何预防网络成瘾。

难点:如何预防网络成瘾。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 合作完成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任务;各组学生明确信息需求:网络成瘾的危害、预防和戒除, 相关视频或文字资料;教师指导查阅及筛选信息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上网吗?为什么喜欢?请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问题, 列举网络给自己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

师:你的家长会控制你上网吗?既然网络有诸多积极影响, 家长为什么还要控制你的上网时间呢?

学生回答。

师:看来在这一点上绝大多数家长的做法是一致的, 家长担心长时间上网会影响你们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 更重要的是防止你们网络成瘾。那么, 什么是网瘾呢?网瘾有什么危害呢?它为什么会令家长诚惶诚恐?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我们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借助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限制学生上网时间这一现象, 使学生认识到家长的共识——防止学生沉迷网络, 从而引出课题。

2.讲授新课

(1) 网瘾及其判断标准

(1) 什么叫网瘾?

师:什么叫做网瘾?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幻灯片展示: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 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 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师:你身边有网络成瘾的朋友吗?他们对网络痴迷到什么程度?怎么样才能判定自己是否网络成瘾呢?

(2) 判断网瘾的标准。

幻灯片展示:心理学家提出10项标准可以自我诊断“网瘾综合症”:下网后总是念念不忘网事;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无法抑制上网的冲动;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虑不安;一上网就能忘掉种种不愉快;上网比上学更重要;为上网宁愿放弃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针对以上症状, 只要出现5项以上, 即说明有上网成瘾的病症。

师:请大家做一个自我测试, 看看自己是否患上了“网瘾综合症”。

学生自测。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成瘾有科学的判断标准, 通过自测, 对自己是否网络成瘾形成初步了解。

(2) 网络成瘾者的心理成因

师:所有人上网都会成瘾吗?什么样的青少年容易网络成瘾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失败的学生;因环境变化导致成绩下降又难以适应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十分孤僻的;自制力弱的;家庭关系不和谐的。

师:因为这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不是成功或温暖, 而是挫折或失败, 所以希望在网上得到安慰, 于是网络成为他们逃避现实、获得认可、享受成功体验的“避难所”。

(3) 网瘾的危害

教师:实话实说, 你上网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多久?还记得那次下网后自己身体的感受吗?

学生回答。

环节一:学生展示资料, 交流信息, 丰富体验

教师:沉迷网络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哪些危害呢?下面, 请各组派代表, 把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边展示边说明。

各组展示讲解后, 教师点评代表性案例。

设计意图:由于是同龄人搜集整理的资料, 所以资料的展示更容易唤起学生群体产生共鸣, 从而实现对“沉迷网络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认同。

环节二:教师补充展示系列案例, 引发深入全面思考

幻灯片展示第一组资料 (此处省略具体案例资料) 。

教师:看了上述三则案例, 你有什么感受?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简单解读:由于上网时间长, 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会引起肾上腺激素水平异常增高,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容易引发血压升高、脑出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机体不良反应, 严重者导致猝死。

危害一:网瘾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设计意图:通过几则因沉迷网络致使自己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案例,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沉迷网络不仅仅会造成视力减弱、腰肌劳损、脊椎疼痛变形等表面上能感知的身体上的伤害, 还容易引发高血压、脑出血甚至导致猝死, 丧失自己宝贵的生命。

幻灯片展示第二组资料 (此处省略具体案例资料) 。

师:你相信这是真的吗?未成年的孩子竟然因为上网抢劫甚至亲手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 多么令人难以置信, 又多么令人痛彻心肺!这组案例给我们什么警示呢?为什么在网瘾孩子身上容易发生弑父杀母的血案呢?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解读:网络暴力游戏往往设置为积分制、对抗情镜和类似于现实的场景, 长时间感受这种近似逼真的体验, 使青少年习惯了打打杀杀与血腥场面, 已经分不清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 把游戏与生活实际相混淆, 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更剧烈, 富于攻击性, 暴力倾向更强, 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类似网络暴力的情感和环境时, 往往容易丧失理智, 毫不犹豫地把在虚拟游戏中的行为运用于现实的人际冲突, 导致一些悲剧发生, 这正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

危害二:网瘾容易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设计意图:感受现实中真实的惨案, 警示学生网瘾如狰狞的魔鬼, 它会将天使的心灵变成凶残的魔爪, 丧失人性, 残害亲朋, 致使家破人亡。

幻灯片展示第三组资料 (此处省略具体案例资料) 。

师:这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你是否有过因上网时间过长而影响成绩的经历?你身边有因为“网瘾”辍学或学业成绩大幅下降的同学或朋友吗?沉迷网络为什么会影响学习, 荒废学业呢?

学生讨论发言。

危害三:网瘾容易荒废学业

教师解读:青少年一旦沉迷网络, 便整天想着网络中的事, 注意力不能集中和维持, 逻辑思维活动迟钝, 逃避现实中不愿负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如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或干脆不上课, 只对网络“一网情深”, 理所当然学习成绩下滑, 学业无法顺利完成。

设计意图:认识到网瘾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幻灯片展示第四组资料 (此处省略具体案例资料) 。

危害四:网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设计意图:网游的高额消费可以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另外也是违法犯罪的直接诱因。

幻灯片展示第五组资料 (此处省略具体案例资料) 。

师:这组资料与第一组 (猝死) 的资料相比, 其后果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花季少年如此轻生呢?

学生尝试分析。

教师解读:心理专家指出, 如果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 在获得短暂快乐的同时, 可能失去现实中人与人交流的机会, 就会导致社交障碍。网络游戏玩得越多, 与人交流就越少, 就越不会与人交流, 不知道和别人说什么、怎么说。时间长了就可能不会表达自己、不能体察人情世故, 从而感到社交笨拙, 陷入恶性循环, 把自己逐渐封闭起来。长此以往, 网络沉迷者就会变得孤独、敏感、忧郁、暴躁, 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现象。另一个原因是这一年龄段儿童期的原始思维还没有褪尽, 分不清网络和现实的区别。所以更容易在网络游戏中受诱导, 尝试用自己的生命来探究生死的奥秘。网络游戏中扮演角色的“死而复生”更加强化了未成年人对生死轮回的误解。

危害五:网瘾影响心理健康

设计意图:认识生命之珍贵, 懂得尊重生命, 珍爱生命。

(4) 青少年如何预防网络成瘾

师:网瘾如毒瘾, 给无数家庭和个人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让多少花季少年早早“凋零”, 令人痛心, 令人叹惋。一个个残酷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预防网络成瘾做到防患于未然?你认为青少年自身应该怎么做?

各组讨论, 形成本组观点, 派代表交流。

教师总结, 幻灯片展示: (1) 明确上网目的, 科学安排上网时间; (2) 不进营业性网吧, 远离不良游戏诱惑; (3) 培养广泛兴趣爱好, 增加户外运动量; (4) 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 多参加集体活动; (5) 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 培养耐挫能力。

3.小结

师: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希望:所有同学, 科学用网, 远离网瘾, 健康成长!

●教学反思

践行新课程理念, 追求教学实效性是本节课设计的宗旨。本课从设计到实施,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去分析解决问题。

主要优点: (1) 从课前资料搜集整理到课上资料展示,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认识网瘾危害的自我教育过程; (2) 所选资料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和震撼力; (3) 这节课教师自选案例达十五六条之多, 加之学生搜集的, 教学资源丰富充实, 问题分析深入,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 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讨论, 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性高, 观点碰撞激烈。

不足之处:限于未成年人的话题, 本课搜集的都是文字资料, 缺乏动态的影像资料, 资料比较单一;另外关于青少年自杀和违法犯罪的相关资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点评

目前, 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以技能操作类课程为主, 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但面对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应对也应该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马艳红老师等设计了本节课, 在基于学情的分析之上认真地开发了本节课, 该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应该得到鼓励。

虽然是要培养学生预防网络成瘾的能力, 但是该课程并没有如同以往的课例单纯说教式教学, 而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和信息, 教师课堂上展示案例, 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分析, 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使得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网瘾的危害, 而不是像以往仅仅依靠教师或者家长的口头告诫。

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对策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既给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甚至是严重的问题。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情绪波动较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网络正好符合了他们渴望自由与成熟的心理,使得一些青少年对正确利用网络认识不足,网络介入程度增高,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表现

青少年不良的网上行为有:痴迷网络游戏、沉溺网络聊天、好奇网络色情。

这三大危害带来四大隐忧——学生分心、家长伤心、教师烦心、社会担心。

第一,痴迷网游。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网络

游戏大多以“攻击、暴力、战争、竞争”为主要内容,未成年玩砍杀、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场面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混淆,甚至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生抢劫、偷盗、暴力等犯罪事件,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荒废学业。

第二,聊天成瘾。网络具有亲密感、无时空感、无压抑感、自由感,导致一

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交流中不能自拔、精神空虛、无归属感、无固定的社交圈的青少年,很容易坠入一个迷茫、虚幻的世界,导致其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降低,产生人际情感淡漠,用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取代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并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沮丧、困惑、孤独所困扰。更有甚者最终失去对社会交往的兴趣,精神心理活动随之走入歧途。

第三,光顾色情网站。非法浏览淫秽网站的青少年为数不少,有的沉湎其中

不能自拔,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性心理和性行为,使心灵发生扭曲。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习和生活,还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性犯罪。

二、网络成瘾的危害

第一,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成瘾,容易使人的新陈代谢、正常生物钟遭到破坏,使人身体虚弱,严重网瘾者还会出现神经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还会引发焦虑症、忧郁症。

第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网络成瘾容易挤占原本属于学习的时间,容易出现厌学、逃课等现象。

第三,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中充分张扬个性,获得心理满足,认为现实人际交往可有可无,拒绝融入社会。

第四,导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弱化。网络成瘾者容易在网络游戏和暴力、色情网站中放纵自己,弱化道德意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五,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网络内容复杂,良莠不齐,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杂陈于网上,容易使辨别力较弱的网瘾者出现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

因此,长时间上网会导致青少年患上网络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症。它所造成的十分严重的后果,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网上成瘾是一种心理疾病,其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恍惚、睡眠障碍、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人体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并随之出现焦虑、忧郁、自我评价能力下降、有自杀意念和行为、操作出现时空失控,以及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等心理疾病。这种疾病是人为的,只要加强自我保健便可防止。

三、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有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伤害。

第一,社会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监督,净化网络内容。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成长环境已成为关系到下一代素质和祖国明天的大问题。

第二,教师和家长应多学习网络知识,以正确指导学生上网。如果老师和家长不了解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和网上的信息垃圾,那么学生的上网行为就难以控制,出现问题也就不能及时察觉,致使学生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还有些家长和老师把上网视为洪水猛兽,让孩子远离网络,这也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要想了解网络,老师和家长必须掌握网络知识,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内容,并科学地利用网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预防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使老师和家长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

第三,对青少年上网要正确疏导。对于青少年上网出现的问题,学校和家长如果采取绝对禁止的方式,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地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家长和老师要随时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及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学会区分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界限,使他们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走出来。学校可开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网站,既可满足学生上网的需求,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以避免因迷恋网络引发心理和生理问题。

第四,指导学生自觉增强网上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没有监护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网络上的色情、欺骗、暴力、赌博等以及各种信息垃圾会使青少年受到伤害。在我国,因网络发生的诈骗、凶杀等恶性事件已为数不少。所以,学校一定要向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多了解一些网络案件,让他们提高警惕,从而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学会自我保护,自觉抵制不良的信息和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

第五,向青少年宣传网络行为规范。增强自觉性,提高自控性,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严格控制自己的网上行为,使自己的利益免受伤害的同时,自己的网络行为也不侵犯他人。在网上不发布虚假、污秽信息、不侵犯他人隐私、不盗用他人网上资源等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做网络的文明使者。

第六,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网瘾。通过控制上网时间、采用系统脱敏法逐渐减量、寻找其它兴趣爱好来取代网络虚拟刺激等方法,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 篇4

摘要: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lAD(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所谓网络成瘾综合征(IAD),是指由于过度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出现增加使用时间、耐受性提高和戒断反应等现象 [1]。网络成瘾作为一种随网络技术而不断发展的新问题,不断为更多的人知晓。关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及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本综述旨在阐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和社会成因成因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成因分析 心理 社会

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症状表现

IAD的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心理和行为活动基本为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行为不能自拔,一旦缺少网络生活时,身心就会出现异常反应。网络成瘾的躯体症状常表现出双手颤抖、疲乏无力、腰酸背痛、血压升高、视力下降、手发冷发热、植物性神经紊乱等;心理症状表现为情绪不稳、情绪低落、心慌、记忆减退、心情抑郁、待人冷漠、行为古怪、无所适从,欲罢不能,患者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上网,显然这些行为特征都属于一种心理病理行为。

2.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2.1 心理因素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在基础

行为主义曾以经典的刺激—反应公式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行为主义强调个体行为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否认意识及心理的存在。随着认知主义的兴起行为主义的没落,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内在认知因素对行为的中介影响作用。对于网络成瘾而言,绝不能仅仅地认为是外在网络刺激导致网络成瘾,我们更应该看到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和情绪、应对方式都会对网瘾的形成产生广泛的影响。2.1.1不良人格特征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面对同样情景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艾森克提出了人格三因素模型,包括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对网瘾成瘾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根据艾森克的解释,神经质维度主要反应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得分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具有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往往人际关系较差,比较难以融入社会。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时,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为他们逃避社会提供了空间。网络使得他们的言行不再受到社会规则的限制,他们可以任意的发泄他们的负性情绪和对他人的不满。2.1.2低认知需要

认知过程是个体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网络信息是现代人一种重要的外在环境信息。一部分个体能够正确地对待网络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运用,而另一部分人则被网络信息所左右,形成网瘾。青少年时期属于后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对新事物喜欢尝试易于接受。互联网作为新生的事物,具有高科技性,以其制作精美的主页、丰富的内容、新颖无尽的刺激和魅力无穷的诱惑,能够极大的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青少年自身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期,缺乏足够的甄别是非能力。另外,青少年将网络视为一种时尚,符合青少年追求时尚的个性。2.1.3生理——性需要

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朦胧的性意识和性冲动.出现了强烈的了解异性的心理,而现实中的性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欲说还羞的状态。网络创造的全新交友方式,为对爱情充满憧憬和追求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结识红颜知己的广阔空间。同时,网络色情也乘虚而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青少年了解性的需要[3]。2.1.4消极情绪

情绪上的不稳定导致的闭锁性,现在的青少中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尽管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各个方面的关爱和照顾,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常常感觉缺乏关爱,孤独、寂寞。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社会角色的需要.利益的冲突,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学习的压力等使他们不能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造成压抑的心理状态。匿名的网络恰恰给他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闯,使情绪、情感得以真实的表现和宣泄

[4]。

2.1.5自我实现的需要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青少年阶段的思维是“新的自我中心”。造成了自己和别人关系的歪曲认知。一是“假想的观众”。总认为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央,一是“个人的虚构”[5]。青少年时期喜欢寻求自我并力图实现自我,但方式简单且不计后果,以显示他的“勇敢和特别”。包括沉迷网络游戏中的最高统帅位置而沾沾自喜。在网络的虚构空间中,也让一些在学习生活中的失败者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2.1.6消极应对方式

拉扎鲁斯认为,应对方式是指个体不断改变认知与行为所做出的努力,从而控制那些被评价为超出个体适应能力的内部或外部的需要。个体遇到生活挫折或压力时,消极的应对方式会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网络游戏、交流等功能迎合了其逃避行为,从而更加依赖网络[2]。

2.2社会因素的影响

2.2.1家庭因素

家庭往往满足孩子物质需要而不是精神需要,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青少年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的成人早期,此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来获得亲密感从而克服独感。此时家庭角色分工不适当或家庭角色不健全将会导致他们的安全感缺失,IAD患者所在家庭系统中不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父爱与母爱。致使他们在网络中群求情感依赖。

另外由于青少年阶段正是个体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来自于外界特别是在家庭系统中处于权威地位的父母的鼓励和认同,从而建立起成功的自我认同感,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时或是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采取网络虚拟的空降进行逃避[6]。2.2.2学校

学生多数时间是在校生活,学校环境对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有重要影响,学生在校期间,会使学生出现诸多的适应困难,还有学习任务繁重、竞争压力大等。学校学习条件和学习方法的变化使学生难以面对眼前的压力,如不能顺应现实,就会产生自信心下降,产生强烈的自卑与嫉妒心理,所以一些学生尽力寻求逃避现实。求助于网络发泄情感。2.2.3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无论是刚入学的小学生,还是年近半百的退休老人,对电脑都能驾轻就熟,多数家庭都配备电脑,各处的网吧随处可见且疏于管理。在为学生提供了求知的新渠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由于网络管理规范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社会不良思潮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个人自由主义、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等在网上泛滥,为那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转型期的学生大开方便之门。有关网络的社会法律制度不健全,给一些制作黄色和非法网站者提供可乘之机,有些学生利用自己的高智商长时间浸泡网上制作和传播病毒、进行黑客入侵、甚至盗窃诈骗等。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

3.结语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特定的性格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缓解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的有关机关加大对网络的管理,营造绿色的网络氛围,父母花更多的时间关心教导子女,及时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引导,学校方面开展良好的网络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合理运用网络。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和青少年自己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将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 欧居湖,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1 [2] 彭桂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社会发展

[3] 曲燕,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八方论坛 [4] 闫贝贝,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分析,[5] 祁建梅 苟增强,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分析

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篇5

二、青春期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由青春期发育导致的性意识萌动,自我意识增强以及心理发展不平衡等使青少年感到痛苦而迷茫。当青少年无法获得相应知识,解决青春期困惑时,青少年就会通过网络这一途径去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三、社会压力。社会对青少年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升学、就业、家长期望、榜样等都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危机意识、生存意识明显增强。但社会、家长和学校都不能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有效缓解和释放种种压力,他们就会通过网络逃避问题、转移压力。

四、网络监管不力。虽然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未成年人借成年人的身份证不经过认证就可以去正常上网,甚至网吧还提供身份证号。有关部门对网吧和网络的严查、处罚力度不到位等,黑网吧引诱青少年出入网吧上网,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健康。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与矫治措施 篇6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与矫治措施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已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剖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诊断标准、类型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揭示出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健康上网教育、家庭和谐与交流、以及心理矫治和优化社会网络环境等方面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作 者:刘文成 刘畅  作者单位:刘文成(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300382)

刘畅(天津市鑫环球科技咨询公司,天津,300382)

刊 名: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COLLEGE FOR YOUTH ADMINISTRATORS 年,卷(期): “”(7) 分类号:B84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分析   矫治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 篇7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危害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症状。

“网络成瘾”(简称IAD)这个概念真正被提出是在1994年,由纽约市的精神医师Goldberg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成瘾是指由重复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患上IAD的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嗜网如命”而无法自拔,出现一些人格障碍,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其症状可发展为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可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及眼睛方面的疾病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具体表现为6种形式: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以及其他强迫行为。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其身心所受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网络成瘾者多是以上几个类型的混合体。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危害。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我国约1,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70%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40%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从2000年以来,网络成瘾的患者开始出现,近两年有猛增的趋势。目前,在青少年的心理门诊咨询中,因玩电脑游戏而不想上学的患者,占到了30%~50%。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极多,比较显著的有: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学业成绩、迷失自我和情感冷淡、逃避现实和人际交往差、道德感的弱化,等等。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分析

今天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人把网络成瘾的症状完全归于网络的使用者和社会是不够全面的。在现实社会中,网络自身的特点、文化传统、社会竞争、家庭结构、教育理念等都是形成青少年学习压力的重要原因。

(一)互联网固有的特性。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重要标志,它具有高科技性、自由性、时尚性、超越时空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就像“海洛因”一样,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精美的主页、丰富的内容、悦耳的音乐、生动的影视图像、多样的网络游戏,都对学生产生了新颖无尽的刺激和魅力无穷的诱惑,牢牢地俘获了青少年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青少年可以在网上自由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梦想,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追逐前卫的时尚,青少年如果不上网,就会被视为老土,跟不上时代,被同学们笑话。他们所处的年龄正是渴望友谊、理解和交流的阶段,但由于性格、文化及教育制度等原因,和亲人、朋友及老师之间的交流并不顺畅,但在网络上,青少年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在彼此倾诉成长中所遭遇的烦恼、困惑、孤独和痛苦中,找到共鸣和理解。

(二)家庭原因。

分析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家庭,我们会发现家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错误。一些家长重智轻德,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用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忽略了对孩子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望子成龙”的期望对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使孩子总想逃避现实压力;二是家庭的冷漠。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中,无暇顾及孩子;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感情不和的家庭;还有不少家长觉得尽量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的表现了,而平时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根本不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对孩子干涉过多,十分严厉,孩子犯了错误就是惩罚和训斥,使孩子胆子很小,叛逆心理严重;也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的什么条件都答应,使孩子独立性很差。因此,在这几种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正常的家庭温暖和关爱,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缺乏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他们逐渐转向网络,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宣泄自我,将对现实中积压的不满和愤慨得到宣泄;可以获得更多的倾诉空间和对象,满足他们的沟通与交往欲望;可以逃避现实,沉溺于虚幻的世界。

(三)社会原因。

一方面如今网吧遍布大街小巷,中小学生相约集体上网冲浪,感受现实世界中感受不到的快乐,随着乐趣不断增强,就会欲罢不能,久而久之成瘾。有些成瘾者由于网上谈话自由或互动游戏而引起精神依赖,有些成瘾者是由于被同学引诱,或社会网友和游戏高手强迫上网而成。整个社会都充斥着网络的诱惑,导致青少年有时无法控制来自周边的诱惑;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网吧无视法律规定,在金钱的驱使下,不顾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对青少年上网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采取“保护”措施,为青少年上网提供“方便”。

(四)教育理念的原因。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少年从小就被家长、老师灌输“出人头地”的思想,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另外,我们对青少年评价系统的单一化,使得青少年在自我评价时所使用的标准也是学业成绩。这种评价标准给很多青少年带来自卑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自卑感尤其强烈。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会越来越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许多目标、理想很难实现,因此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孩子们可以扮演心目中的理想角色;在网络游戏中,他们通过练习就有可能战胜对手、“通关升级”,有可能获得虚拟的奖励,甚至虚拟的财产。虚拟世界里的成功帮助青少年摆脱了现实世界带来的自卑感,满足了对优越感的追求。所以,教育理念的不当是造成孩子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个体原因。

青少年所固有的特点也是造成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阶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他们对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对许多事情充满了困惑和迷茫,对什么事情都想去尝试一下。而网络的丰富性使得青少年可以了解到各种价值体系,在迷茫与困惑中加以鉴别与选择。可以说,网络已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替代,成为青少年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重要纽带。李宁、李东斌认为,青少年网络成瘾形成的认知基础是非适应性认知,即个体对周围世界以及个体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的不合理或不准确的认知,这种非适应性认知强化了他们认知的核心理念,即“网络是无所不能的”,并产生了错误的中间信念和自动思维,在原认知监控不足的情况下表现出了网络行为的失控。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研究

要让青少年真正从根源上戒除网瘾,不能仅仅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也不能完全依赖医疗机构的努力,更不能靠单纯治理网吧,必须进行全社会的综合治理。

(一)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采取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学校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青少年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性自觉。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充实课外时间,并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建立活动形式新颖的青少年组织,让青少年以成长团体为依托,自由发挥个性,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满足成长中的各种需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引导,通过开展活动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技巧,促进青少年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满足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作为青少年生活的管理者,与青少年相处时间较长,关系较为密切,应加强自己在青少年与互联网交互作用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要期望太高,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与接纳,以缓解及消除其负性情绪。有报道显示,父母对待孩子高控制、低温暖,夫妻关系不和,可能使孩子感觉焦虑而不被他们的同伴喜欢。有研究表明,家庭缺少幸福感或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剧烈冲突的青少年,最容易变成互联网的俘虏。因此,作为与青少年共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青少年因生活中缺少温情与关爱而沉溺于互联网。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分担成长中的失败和痛苦。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心理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一般的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知,使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疏导的手段,掌握测量和处理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心理学实验等使青少年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及心理辅导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难题,对网络成瘾或有成瘾倾向的学生可由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对特别严重者可以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实行“军事化管理”,规定其活动范围。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把信任感、归属感建立在各种教育力量和组织当中,解除他们对网络的依赖;二是抗挫折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挫折,选择网络逃避现实是消极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增强信心,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遇到的挫折。

(四)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对于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向青少年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对那些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青少年实施网络诱骗和攻击的人,坚决予以打击。据研究,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比较严重。所以,要对“黑网吧”、“地下网吧”,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要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等加大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全国人大代表于文认为,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加强网吧管理的法律,对于在禁止区域内经营网吧、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合法经营等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和制止,用法律规范网吧,使其走上正轨。

(五)发动社会力量,给青少年建立一个良好的生存状态。

青少年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网络,他们使用互联网是出于某种需要。根据对中国儿童接触互联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接触互联网主要是为了满足伙伴交往需要、忘记烦恼并摆脱生活压力的需要、刺激兴奋情绪的娱乐需要、消磨时间的需要以及社会学习的需要等。因此,要治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以各种途径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不但关注青少年的学习与工作,更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心理与成长的需求。要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客观环境,特别要重视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网外文体活动,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

(六)进行药物治疗。

在患者通过其他办法无效的情况下适当地实行药物治疗。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国内率先开展网瘾药物治疗以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依赖治疗中心主任陶然为代表。陶然认为,网络成瘾不只是一种心理疾病,准确地说是一种内分泌紊乱的精神类疾病。患有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的患者,与酒瘾、毒瘾、洁癖等患者一样,其心理都是病态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因此,为了根除网瘾,必须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通过心理治疗,把孩子们错误的心理发育扭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但笔者认为,对药物的使用一定要慎重。

参考文献

[1]汪春.教育缺失引起孩子网络成瘾[N].热点关注,2006.7.20.

[2]李平.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8.

青少年网络成瘾该怎么办 篇8

小明性格内向,不爱交朋友,平时和父母也没有什么话说。在校学习成绩不太好,不爱完成作业,可是一提到上网玩游戏,劲头就来了。

王女士很为孩子明年的中考忧心忡忡,为督促孩子学习,她和丈夫一直不许孩子上网。家里有电脑,原来也开通了网络,但小明每天一放学就直奔回家上网,而且一上就好几个小时。有几次甚至谎称生病不上学待在家里上网。为此,王女士不得不把家里的网络停了。可孩子竟偷偷去网吧,王女士夫妻俩就一次次把孩子拽回家。可孩子却死活要去上网,不住地向家长求情,说网络多么多么精彩,说自己上网很有成就感,说大人们都不懂,说他不会天天泡在网吧,一个星期去一次就行。王女士看孩子有点上瘾了,就严格控制,坚决不让他去网吧。同时,她给孩子请了英语家教,让孩子做作业,但孩子却坐在桌子前发呆,常常好几个小时不说话。她和丈夫很担心,经常和他讲学习的重要性和过度上网的危害,可小明根本听不进去,还是要上网。

前不久,小明过生日,王女士和丈夫带孩子到酒店吃饭,孩子挺高兴,吃完饭说想去网吧,王女士仍不允许。结果孩子一下躁怒起来,说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王女士慌了神,只好和丈夫把孩子押回家,并反复解释不能上网的道理,但小明只是念叨着“不让上网我就去死”。没有办法,王女士只好陪着孩子去网吧上了一个小时网。

现存王女士每天都很矛盾,不让孩子上网吧,担心孩子m事,让孩子上网,又觉得网络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现在要放暑假了,她打算让丈夫请假干脆待在家里看着孩子。但这终不是长久之计,看着孩子日益沉迷上网,王女士很是焦急无助,她真想大声疾呼:“谁能救救我的孩子啊!”。

章睿齐博士诊断:可以断定小明患有网络成瘾症了。

到底什么是网络成瘾?1994年,美国精神病医生伊万·戈德堡(IvanGolber)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将它命名为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又称病态网络使用,是一种冲动性地过度使用网络,并因此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指的是因重复对网络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的、周期性的、无法自拔、无力控制的着迷状态。患者常常表现为自我封闭、情感淡漠、人际交往能力显著下降、严重依赖虚拟世界、厌恶现实世界,并程度不同的存在抑郁、强迫、偏执等不良心理状态。

网络成瘾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有什么危害呢?

1、长时间上网会使他们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不愿意和人面对而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异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

2、严重迷恋网络还可能使青少年产生精神上瘾症状。一旦离开网络,他们便会产生精神障碍和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常常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怪异。

3、网上的世界既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又是现实世界的扭曲的表现。现实中的事物,在网上容易被夸大,甚至于变为相反的东西。这样的互联网容易造成人们角色的混乱。互连网是一个“身份丧失”的地方。在网上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匿藏于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比如生活中一个善良的女孩可以在网上扮成一个强悍而霸道的土匪,或者在聊天室里扮成男性找一个“女”朋友。即使是成年人,面对这样的一个虚拟的世界,稍不留神也会迷失方向。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现实中的世界已经使他们感到迷惘,更何况是没有坐标的网络世界,这无疑对他们健康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当然,网络上有很多教育方面的有益的信息和服务,但是,也同时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健康的东西,例如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等。青少年情感情绪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对刺激——反应模式产生依赖。而互联网上的不良的元素,恰恰是很具有诱惑力、易刺激人的感观,一旦青少年对其产生了依赖,沉溺于其中的话,必然会阻碍其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

网络成瘾虽然表现为长时间的上网行为,但上网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网络成瘾的一个判断标准。有很多人长时间泡在网上是因为工作需要,如软件工程师等,而不是由于对某种网上活动不可控制的内在冲动。而网络成瘾的后果基本是消极的。

根据不同的网上活动及其满足的需要,大体可以将网络成瘾分为五类:1.网络性成瘾,这类网络成瘾者主要活动是下载、观看色情作品;2.网络关系成瘾,这类网络成瘾者主要通过网上聊天形成网友关系,并把这类关系看得比现实的亲友、家庭关系更重;3.网络游戏成瘾,这类网络成瘾者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花在游戏中,并从游戏中获得成就感;4.信息收集成瘾,这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5.计算机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电脑程序性游戏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大部分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属于前三类。一些孩子有的12小时泡在网吧,不食三餐:有的甚至夜宿网吧,害得家长到处找。同时,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除了网络。对其它东西都提不起兴趣。象小明不上网宁可死,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网络成瘾症患者了。

治疗处方:

首先要探明小明上网成瘾的可能原因:第一是学习成绩至上的评价体系,小明不良的学业成绩很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备,由此产生的挫败感,促使他转而寻求各种途径缓解学习压力,而网络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的内心需要。第二是同伴关系不良。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家长的过分保护以及城镇居民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使得小明这类的独生子女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发展同伴关系。因此他们内心的苦恼常常无人分担。第三是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小明的父母作为双职工,极有可自&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陷于情感孤独的小明将注意力转向虚拟世界,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从中寻求成就感和归属感。

小明由于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到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这是很自然的。

帮助小明戒除网瘾的具体办法:

1、认知。家长对小明要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学习是小明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他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小明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含,平时多关心小明,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

2、系统脱敏。家长与小明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

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小明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娱乐、看电视或其他活动予以减少,如不给吃快餐,不给吃冰淇淋等。这样,两个月内会消除网瘾。

3、代替疗法。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小明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鼓励孩子多与周围的人交往,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4、厌恶疗法。让小明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小明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青少年没有患上网络成瘾症,没有必要完全阻止孩子上网,更别把青少年正常的上网行为都看成是网瘾。网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没有必要逃避;更何况,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无处不在,逃也是无处可逃。阻止孩子上网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正确的做法是正确地引导和科学地监督。家长可与孩子约法三章,允许他上网,但必须遵守一些规定。比如,限制上网时间;未成年人若无成人陪同不得与网友见面等。家长还应经常检查孩子上网的内容,如发现孩子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要及时沟通。进行引导。

网络成瘾症自我诊断标准。

1、上网已经占据了你的身心。

2、只有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感到满足,以而使得上网的时间比预定时间长。

3、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冲动。

4、每当网络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

5、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

6、对家人或亲友隐瞒迷恋因特网的程度。

7、因为迷恋网络而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的危险。

8、在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时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却仍然忍不住还要上网。

9、因为长时间迷恋网络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如昼夜颠倒)、倦怠、颤抖、视力减退、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

上一篇:在助残日活动上致辞下一篇:年度民主生活会六个方面问题梳理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