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2024-08-25

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通用11篇)

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篇1

农村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班级: 性别:

1.家庭所在地: A.乡镇 B.偏远农村 2是否留守儿童 A.是 B.否 3.是否独生子女 A.是 B.否 4.主要上网地点:A.家 B.网吧 5.主要上网方式:A.电脑 B.手机

6.上网时间选择:A.周末或放假 B.课外空闲时间 C.偶尔上网没有规律

D.经常不择时想上就上

7.网龄: A.一年以下 B.两年 C.三年 D.四年及其以上 8.每周上网频次:A.两次以下 B.3~4次 C.5次以上

9.每天上网时间: A.半小时以内 B.半小时至一小时 C.一至三小时 D.三小时以上 10.上网动机:A.打发时间B.寻求关爱C.打游戏寻求刺激D.学习需要E.其它 11.你觉得自己网络成瘾了吗?A.是B.否

12.家长对你使用网络的态度:A.支持B.反对C.无所谓 13.老师对你使用网络的态度:A.支持B.反对C.无所谓 上网使用的功能:

14.电子邮件: A.从不使用 B.极少使用 C.有时使用 D.经常使用 15.网上聊天: A.从不使用 B.极少使用 C.有时使用 D.经常使用 16.网络游戏: A.从不使用 B.极少使用 C.有时使用 D.经常使用 17.网上新闻: A.从不使用 B.极少使用 C.有时使用 D.经常使用 18.下载音视频: A.从不使用 B.极少使用 C.有时使用 D.经常使用 19.网上购物: A.从不使用 B.极少使用 C.有时使用 D.经常使用 20.搜索学习资料:A.从不 B.极少 C.有时 D.经常 21.看黄色网页: A.从不 B.极少 C.有时 D.经常 上网主要体验:

22.网上平等、开放、自由: A.不认同 B.基本认同 C.完全认同 23.网络内容丰富、有趣: A.不认同 B.基本认同 C.完全认同 24.可以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 A.不认同 B.基本认同 C.完全认同 25.上网时尚、流行: A.不认同 B.基本认同 C.完全认同 26.逃避现实、释放消极情绪: A.不认同 B.基本认同 C.完全认同 27.获得某种满足感: A.不认同 B.基本认同 C.完全认同

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篇2

2014年5月, 笔者通过对广西某高校147名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家庭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模态的影响, 得到一组数据。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的分析, 比较准确地了解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行为的差异性, 获取24种网络使用行为和特定网络类型使用现状, 界定网络使用沟与道德人格培养的相关性。

1 大学生多模态网络使用情况和行为特点

(1) 大学生多来自于农村家庭:66.7%的学生来自农村, 33.3%的学生来自城镇。

(2) 大学生所在家庭收入多属于中等水平:54.2%的学生所在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 23.6%的学生所在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为2001~4000元。

(3) 大学生上网设备多样化:15.2%的学生上网的主要设备是台式机, 45.2%的学生上网的主要设备是笔记本电脑, 另外39.6%选择手机或平板电脑。

(4) 大学生网龄普遍较长:44.1%的学生网龄在3-5年, 24.8%的学生网龄在6~10年, 2.8%的学生网龄在10年以上。

(5) 大学生主观认为上网以学习知识或获取信息为主:29.8%的学生认为上网最主要的收获是学习知识, 37.2%的学生认为上网主要可以获取信息, 14.4%的学生认为上网主要是为了结交朋友, 另外9.6%的学生认为上网属于消磨时光, 4.8%的学生认为上网纯属浪费金钱。

(6) 大学生认为网络的正面影响较大:44.2%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于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26.1%的学生认为负面影响更多, 还有29.7%的同学觉得不好说。

(7) 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活与网络生活息息相关:34.3%的学生认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58.6%的学生认为网络与大学生学习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6.4%的学生觉得无所谓, 仅0.7%的学生认为网络和大学生学习毫无关系。

(8) 大学生网络行为以娱乐导向为主:本文将网络使用沟的界定为娱乐使用类和信息使用类2种, 娱乐使用类包括浏览新闻及评论、发送祝福、上QQ、微博、MSN等、进聊天室、看网络电视电影、上BBS论坛、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浏览各种网页、更新个人主页、炒股、网购、参加网络社会活动、收听广播、交换物品、交友等。信息使用类包括收发邮件、搜集资料、下载软件、阅读文章、看招聘信息、投稿、远程教育等。大学生常在网上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登录QQ、微博、MSN等 (77.55%) 、搜集资料 (59.18%) 、浏览新闻及评论 (55.78%) 、下载软件 (52.38%) 、看网络电视电影 (40.82%) 、下载音乐 (38.10%) 。从中不难发现, 大学生的客观网络行为主要以娱乐使用类为主, 仅1项搜集资料属于信息使用类。

大学生上网浏览的最多的网站类型依次是电影网站 (57.14%) 、娱乐网站 (48.30%) 、综合性网站 (47.62%) 、音乐网站 (34.69%) 、购物网站 (33.33%) 、教育类网站 (33.33%) 。根据分析, 发现在大学生上网浏览的6类网站中, 排名前三名的主要属于娱乐导向, 以信息学习为导向的学习型网站仅排名第六。

(9) 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底线弱化:仅41.3%的受访者认为在网络世界撒谎是不道德行为, 52.9%的受访者并不认为此行为的错误之处, 甚至5.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行为可以肆意妄为、毫无顾忌。

2 大学生网络道德观与网络使用行为习惯息息相关

2.1 大学生缺乏自制力, 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相矛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以娱乐使用为主, 所浏览的网站也主要以娱乐为导向。如果大学生对网络长期迷恋, 将难以实现虚拟身份和现实角色的转变, 使得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标准降低, 由于自控力、判断力较弱, 易形成错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网络传播具有“双刃剑”作用, 网络社会舆论导向明显

网络舆论主要体现的是大部分舆论对某些特定事物所表达的价值观、情绪的理智程度。大学生是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群体, 正处于人格塑造的转型期, 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缺乏。网络信息不可信因素多、网络舆论公信力差, 阻碍了网络舆论传播正能量的有效作用, 最终其所倡导的正确思想与行为不但难以被大学生们认可, 还会造成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向负面倾斜。

2.3 网络信息更新迅速, 主流沟通软件与大学生网络行为联系密切

2001年至2005年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中, 主要以登录BBS论坛的网络行为为主;2005年至2009年的研究, 主要以研究网络博客行为为主;2010年以后, 大学生网络行为则以“微时代”的微博、微信研究为主。作为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 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需要慢慢适应, 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和社会生存的不易, 使得大学生倍感艰辛, 内心极度渴望与人交流、沟通, 索求一定程度的认同感。聊天软件的推出, 正满足了大学生网络沟通的需要, 因此大学生常在网络从事的活动排名第一位的就是登录QQ、微博、MSN等。

2.4 大学生网络行为多样化, 道德行为养成问题应备受关注

受访者中92.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和现代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在24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中, 娱乐导向类网络行为占17种, 信息学习导向类网络行为仅占7种, 同时大学生主要从事的网络行为中, 排名前6位的行为中娱乐导向类网络行为占据5位。因为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角色定位复杂, 屏幕后展现的并不是具体的人物, 每个虚拟人物都可以随着各自意识随意操作各种行为, 因此大学生网络行为呈现多样化和差异性。但由于网络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 内容极具多元化和多样性, 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在网络主体中产生强烈撞击, 对大学生思想冲击尤为严重, 道德行为养成问题应该尤为重视。其实, 网络世界不可能是人类道德规范的真空地带, 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必须遵循人类生存的道德规律。

3 健全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机制

3.1 强化学生个体道德自律

网络特有的开放性和对等性为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规范与引导, 必须通过学生主体和外在客观因素的有效结合、相互制约。大学生应不断反思自身网络行为和言论, 在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完成转变, 逐渐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3.2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

网络教育不仅仅立足于对电脑技术、网络信息等技术层面的知识传授, 同时也要关注网络行为主体的个性因素和行为特性。高校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力度,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关注点。大学生受网络舆论的影响, 对网络事件的关注往往脱离自身想法, 高校应将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根本点。在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中, 应弘扬正能量, 塑造好榜样, 让学生群体感受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强化网络学习行为的积极作用, 弱化网络娱乐行为。

3.3 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管理

网络快速发展应以不触犯法律为前提, 网络立法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网络监控机制, 确保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底线, 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管理的有效措施。对网络信息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为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的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高校在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同时, 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 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施。

总之, 网络是大学生信息沟通的主要平台, 为大学生提供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去向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差异性及其对道德人格的塑造的影响力巨大。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道德缺失、责任感减弱、行为失范等问题, 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4) .

[2]邓清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8) .

[3]顾晓虎.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缺失与重塑[J].江苏高教, 2007 (9) .

[4]韦路.“网络一代”的数字不均:大学生多模态网络使用、政治知识和社会参与[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 .

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篇3

摘 要:本文基于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从多层次、多角度了解网络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与交流形式的同时,仍需进一步制定与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确保大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问卷调查网络使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9-0026-03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作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互联网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200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全国的网民总数已达2.1亿人,年增长率达到53.3%。[1] 其中,40岁以下的占88.4%,18~24岁的占31.8%,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的网络用户占36.2%。可见,大学生仍是上网用户的主流,网络已逐渐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然而,当代大学生情感活跃,追求刺激,喜欢娱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世界观不稳定,极易沉迷于网络之中。[2] 因此,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倡导在校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发放书面调查问卷500份,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2.资料的收集整理

调查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分4个部分。第1部分是被调查者对电脑的使用情况,如对电脑拥有所持态度、基本操作技能与故障解决能力等;第2部分是上网基本状况,如每周上网时间、上网场所与上网费用等;第3部分是上网目的与内容,如上网经常行为、关注热点问题与对性格的影响程度等;第4部分是网络道德,主要调查在校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与网络行为的看法等。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供被调查者选取。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由校大学生党员示范团第七党员示范队的同学协助完成。在发放的500份调查问卷中,共收回497份,其中491份

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8.2%。问卷结果由党员示范队成员核查、整理,然后进行系统分析。

二、调查结果

1.电脑使用

调查显示,与9.1%的被调查者不支持大学生拥有电脑相比,64.4%的受访者对大学生拥有电脑呈支持态度,可见多数大学生对拥有电脑表示支持;关于电脑基本操作水平(如Windows基本操作,OA软件使用等),有24.2%的学生操作熟练,60.7%的学生电脑操作水平较熟练,说明多数大学生能使用电脑进行基本操作;在能否自己解决一些软硬件问题上,有8.1%的同学认为完全没问题,41.5%的同学基本上能自己解决,38.1%的被调查对象表示能解决一些简单的软、硬件问题,6.5%的则完全不懂。结果表明,电脑与网络知识在大学生当中已基本普及,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电脑软硬件知识与网络操作技能知识的培训教学,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电脑水平。

2.上网状况

通过对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表1)与上网消费情况(表2)的调查分析,结果体现,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与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工具。多数受访者对网络无明显的依赖,能适时适度上网,保持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状态。

在对大学生主要上网地点的调查(表3)中,多数被调查者选择在家中(34.6%)和寝室(26.5%)上网,同时也有23.8%的大学生选择校外网吧。通过对受访者的了解,我们发现多数大学生反映寝室、学校机房与校图书馆的网速慢,这可能就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上网的主要原因,表明学校还需进一步完善校内的网络设施,满足在校学生的上网需求。

3.上网目的

在对大学生上网经常行为的分析(表4)中,前九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按高低排序依次是:娱乐休闲>电子邮件>查阅资料>交友聊天>资源下载>信息搜索>新闻浏览>电子商务>博客更新。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51.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利用电脑网络的主要用途是学习与查阅资料,同时,也有64.6%的学生认为利用电脑网络的另一主要方面是娱乐。

对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的调查(表5),按高低排序依次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就业考研>校园生活>情感问题,可见当代大学生关心时事,了解政治,希望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社会与政治问题,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明确方向。

4.网络道德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时,有49.7%的学生偶尔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从未使用过的学生占39.3%;在与传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相比,有56.5%的学生觉得网络是不健全的,需出台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36.3%的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从中可知,多数学生对网络行为能理智对待,对网络道德有较清楚的认识,认为网络行为应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仍需一定的法律规范加以制约,积极倡导网络文明。

部分研究在论述网络与人际交往的关系时,往往提到网络依赖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为此我们对于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表6),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利大于弊,并不影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因此,网络存在并不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合理使用网络能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对外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增强其性格锻炼,促进健康性格的培养。

三、调查总结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我们觉得有必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完善网络功能,真正体现网络价值。

1.占领网络阵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是整个青年群体的佼佼者,担负着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任。[3] 因此,应重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其带来的困惑,设法做好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此,学校可运用技术手段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民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风气,营造安定的校园氛围。

2.建立完整的网络管理体制,加强网络宣传力度

为引导在校大学生合理、正确使用网络,除应加强学校的网络管理体制的建设外,学校还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面向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不定期举办网络知识讲座,同时也可通过举办诸如装机DIY、网页制作大赛与网络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网络道德、网络安全与网络法规等方面的认识,杜绝“黑客”现象,抵制不良的网络行为。

3.逐步完善网络设施,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对于学生反映较多的网速过慢与机房电脑配置不足等方面问题,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善学校机房与图书馆的网络设施,更新网络设备,提高校内网速。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学生到校外网吧上网,这样不仅便于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同时也能大大降低网络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有利于维持高校正常的教学与管理秩序,防止学生因外出上网而引发的诸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校园。

4.合理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提升网络价值

互联网在提供给网络用户海量信息的同时,网络游戏、网络影视与网络音乐等的出现更大大扩充了网络功能。据调查,目前中国网民中网络游戏使用率是59.3%,网络影视的观看比例更达到76.9%,这一比例已远远高于56.5%的电子邮件使用率。因此,作为学生管理部门的高校不能只是强制封堵,而应在日常学生管理中,逐步加强网络学习功能的宣传,对具有较强网络依赖、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可采取宣传教育与心理咨询等方式,让其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充分利用网络,体现自我价值。

通过此次开展的在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我们看到:网络在改变大学生学习与交流方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不良的负面影响。[4] 因此,只有逐步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当前的网络现状,认真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身心健康的影响,引导他们合理、科学地使用网络,才能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1

[2]江燕.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拥护的心理因素及其调控[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25

[3]韦文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4).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篇4

摘 要: 本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问卷为调查工具,整群抽样调查了绍兴市3所高校600名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绍兴市高校学生网迷发生率为15%,其中自认为是网迷的仅为4.1%。从调查结果分析得出高校学生网迷的上网活动特征和心理特质,绍兴市高校学生网迷群体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生源地差异、诱因差异及自救能力差异,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并不明显。

关键词: 高校学生;网络使用;发生率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调查采取整群(以班级为单位)和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绍兴市3所高校6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所有被试年龄都在18—23岁之间,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后对问卷进行排查、审核,剔除信息缺失较多的问卷120份,确立有效问卷600份,并进行录入和编码。

1.2 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问卷为调查工具。此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即个人基本信息,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生源地及学习成绩等。(2)上网情况,包括对网络的态度、平均每周上网次数、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主要目的、常用的网络服务等。(3)沉迷网络情况,参考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的诊断网瘾的十条标准和金伯利,整合编制成7道题目,包括是否过于关注网络、不惜支付超负荷上网费用、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和冲动、对亲友隐瞒掩盖

上网事实、一上网就来劲头一下网就不快等问题。此问卷由以上三部分共21道题目组成。

本调查所取得的数据用EXCEL录入后,再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分析

2.1 网迷总体发生率

调查显示的网瘾发生率相比明显有上升趋势。调查中自己承认是网迷的只有约25人,占4.1%。可见高职学生网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自我警觉性偏低。

2.2 网迷群体特征

男、女学生的网迷值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由于社会和家庭赋予男性的权利和义务普遍多于女性,故男生承受来自社会现实的压力较大,其成就动机就越强烈,一旦受挫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这使得男性学生更有可能沉迷于网络的虚拟活动中。国内外关于网迷、网瘾发生率的研究结果都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

本调查的被试学生来自于农村的占多数,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城乡差别已经在逐渐缩小,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甚至表现出反差,但是总的来说来自城市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也更有条件沉迷网络。

不难看出,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们对自己迷恋网络的诱因认知存在多样性,同时又趋于同一性,即绝大多数学生清楚认识到迷恋网络是由于无法承受来自现实的压力及个人性格因素和高考后补偿心理导致

自身无法抵制来自虚拟世界的诱惑,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是社会文化低俗或高校对网络管理不到位等外部因素诱发。

根据调查发现,在被试的600名学生中大多数能够通过转移兴趣、与家人同学老师沟通等方式自我调节,只有极少数人愿意求助心理医生或借助外力强制阻止,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不曾自救。这些都反映出高校学生网迷群体自救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语

结论一:当前绍兴乃至全国高校大学生沉迷网络的趋势有增无减。如何防微杜渐,有效地防控网迷群体转化为网瘾群体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高年级的男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应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高危群体。大学生的网络情结已是不争事实,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我教育,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结论二:从大学生上网主要活动来看,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中约有85%上网主要目的是聊天、交友、玩游戏、娱乐等,约29%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6小时以上;而非沉迷网络的学生上网多数是出于学习和生活需要,主要是看新闻、找资料、收发邮件、网购等。为此高校应发挥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善于将新兴网络技术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搭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服务性、思想性的网络平台,真正占领高校网络阵地的制高点,科学引领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导航向。

结论三:从大学生对沉迷网络的诱因认知来看,尽管不少学生沉迷

网络有受到家庭、社会及网络世界诱惑的影响,但更主要诱因则是自身性格及心理因素使然。研究还发现网迷群体普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特质,即高考后补偿心理、现实落差心理、时尚猎奇心理、寻求慰藉心理及逃避现实心理等。因此,要有效地防止网迷群体进一步滑向网瘾的深渊,应该“攻心为上”,因为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高校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学科教育,以提升高校学生的价值认知和道德情操,使他们在熟练掌握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综上可知,高校学生沉迷网络不但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引导有直接关系,与大学生使用网络状况及自身心理和性格因素有着更重要的关联性。因此,探寻高校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解脱之道必须多管齐下,从大学生网上网下的学习、生活与自我成长等内外多种因素作出全面、深入和客观的分析与理解,从而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教育。参考文献:

[1] 顾海根.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心理科学

[2]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

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篇5

为了更好的了解在现代因特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状况水平已经对网络的使用及依赖程度等,我们组做了题为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这个调查报告。

在确定了调查题目后,我们经过讨论,分工后,制作了问卷,然后进行了调查,搜集资料,最后由执笔人撰写并修改。整个调查过程中我的工作是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为了节省资源,我们组选择通过网络发放问卷。为了使调查更具有客观的代表性,我们在发放对象上很谨慎思考,本校的各个学院的,不同年级的,甚至外校的,我们都有发放。通过在线网络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发放出去的问卷都能很快收到回复,回收率极高。然后我们调查组的成员将回收的问卷整理并打包发给统计组。我们组与组之间的工作衔接、配合地很流畅。最终撰写出了调查报告,完成了本次调查工作。

我们的课题不敢说可以引导大学生网络使用方向,但是我们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思考。各种社会现象都有很多问题,只要我们去探索,会发现藏匿于它现象之下的本质东西。通过这次课题的调查,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感悟很多。对于网络的运用,作为大学生群体应该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有健康的娱乐精神,抵制低俗文化的入侵。我们应该重塑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来面对网络。现代网络,不仅仅代表着资源,学习,休闲娱乐,财富,它还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应该顺应潮流,在网络中继承学习,开拓创新,让网络真正为我所用。另外,这次调查活动的完成也体现了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写作修改,只有相互的结合起来才能完成我们的工作,而每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我们论文的质量,而这篇论文正是我们相互合作的成果,也是它让我们更懂得了合作的好处,让我们获得了更多与他人合作的经验。

关于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6

众所周知,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与别于传统媒介的语言形式。它起源于网络,传播于网络,有拼音或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组成,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并迅速流传起来。

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除了“杯具”,还有“GG”、“MM”、“BT”等。通观学生作文中使用的网络语言,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数字或字母的简称,比如“7456”代表“气死我了”,“886”代表“拜拜咯”,“+U”意为“加油”;比喻,如“腹黑”是指表里不一的人;谐音,“喜欢”叫做“稀饭”;还有一些流行新语,“打酱油”的意思是“不关我的事,不予评价”。在前不久的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中,某省赛区的150万篇参赛作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使用了诸如“努力ing”等网络语。

网络语言受到如此的青睐,究竟它魅力何在呢?一般认为网络语言的流行主要有四大原因:

1. 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网络语言将数字、符号、拼音、汉字和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比传统的语言要简单易用,也减少了打字时间,节约了上网费用。

2. 蔑视传统,崇尚创新。许多网民不仅主动使用网络语言,而且还积极地创作网络语言,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来来替代传统的语言形式。

3. 张扬个性。中国网民在18至24岁之间的人群是第一大网民群体,他们正处于渴望张扬个性,引起他人注目的年龄阶段。

4. 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对于网络语言是否应该被广泛使用,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

日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三名在校大学生对北京10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数字符号和粗俗语言的态度

非常赞成

比较赞成

非常反对

比较反对

说不清

错别字

3.4%

11.7%

23.8%

57.1%

4%

数字符号

7.9%

59.2%

23.4%

7%

2.5%

粗俗语言

2.3%

4.7%

9.5%

80%

3.5%

大学生看待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

非常赞成

比较赞成

非常反对

比较反对

说不清

15.2%

53.1%

3.4%

17.2%

11.1%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把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的应用分得很清楚,网络语言对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一些语文专家确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甚至有的老师直呼“拯救作文”,他们认为有的青少年习惯了使用网络语言,是语言变得贫乏、单调、粗俗,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活力和朝气,必须积极引导青少年认识网络语言的危害,自觉加以抵制,集中精力学好母语,提高母语的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准备好语言条件,同时网络语言不符合汉语的使用规范,应该遏制其发展,限制其使用。

当然,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在新世纪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新科技革命下的产物。大量生动活泼的新鲜词语颇受网民的喜爱。网络语言的使用有待于网上作者更进一步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自我突破,促进网络文学成为真正的只属于网络的文学。他们还认为这将是白话文运动之后的又一场文学革命,侃称为“网话文运动”,因此应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它的到来。

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篇7

1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本次我们共发放了200份问卷, 收回199份问卷, 有效率99.5%。 调查问卷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是网络的基本使用情况, 第三部分是网络社交调查, 第四部分是网络购物调查, 第五部分是网络游戏调查。

1.1学生个人基本信息

此次参加调查的学生共有199人, 其中男生13人, 女生186人。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网龄在1-3年的有43人, 3-5年的有49人, 具有5年以上的老网民69人。从这个调查分析59%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接触网络。调查显示56名同学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 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更达到了100%, 这意味着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上网。学生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在1-3小时, 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网络基本使用情况

在这一部分, 我们对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占据上网时间的最多的事项以及自己对上网时间的控制做了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上网耗费时间占据前三位的依次是:聊天、看电影和玩游戏, 而只有1.5%的同学会通过网络学习。网络新闻的关注度也主要集中在娱乐和一些社会新闻上, 时政新闻的关注度比较低。这一结果表明, 大多数学生上网只是为了消磨时间, 并不能很好的使用网络。

1.3网络社交情况及分析

网络社交这一部分, 我们主要调查了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聊天工具, 网络聊天的目的以及对待网友的态度。在众多聊天工具中, QQ的使用率最高, 飞信和微信紧随其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大多数是发表自己的心情并到空间里看帖回复, 了解同学的情况等。网聊是学生抒发情感和交流感情的平台, 这也为我们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一种方法。

在大学生对待网友的态度调查中, 我们发现仅有25%的同学明确表示不会回应陌生人的搭讪, 大多数同学愿意与陌生人聊天主要是因为聊天中不需要掩饰自己, 也不用害怕自己的隐私被熟悉的人知道并且还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有16%的同学表示会与或者根据自己的心情会考虑与陌生网友见面, 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不得不关注学生与陌生人聊天及见面带来的隐患。

1.4网络购物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是新事物接受最快的群体,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和发展, 大学生也纷纷加入到网购大军中。在被调查者中, 有76%的同学有网购经历, 其中63%的同学每月购物次数在1-3次。她们网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价格低廉、品种齐全, 这也符合大学生的求廉和求异心理, 但是他们对于网络维权知之甚少。

1.5网络游戏调查及分析

护理系的女生比较多, 男生少, 玩网络游戏的同学也相对比较少, 但还是有18%的同学几乎每天都玩游戏, 她们玩游戏的主要原因是无聊, 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只是通过游戏来消磨时间。而这部分同学往往自控力比较低, 每次玩游戏的时间要比自己预订的时间多, 有的同学甚至有网瘾。

2相应措施

网络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以及时事新闻, 还可以购物, 同时也方便了学生和家人朋友的联系。当学习中遇到困惑时, 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促进学习进步, 既方便又快捷, 同时也增添生活乐趣。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有些同学自控力低, 容易沉迷于网络, 不利于身心健康, 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会玷污他们的心灵, 长期沉迷于网络, 会损伤眼睛, 精神萎靡, 荒废学业。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引导。

2.1加大网络公开课程的宣传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 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还应当有较强的文字分析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哲学思辨能力等等,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人文社科教育。对于一些专科性质的学校, 人文社科教育重视度不够, 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教育。而网络资源作为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如国家精品课程, 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以及各种网络公开课等。因此, 我们应该加大网络课程的宣传, 使学生能够学到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 能够接触到一些国内外知名学校知名专家教授的课程, 能够通过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2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作为网络环境的主要受众群体, 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 面对现在日渐猖獗的网络侵和违法犯罪, 他们改如何应对?对一些反社会信息和言论, 他们如何去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网络法制意识, 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 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选择能力。能够自觉的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和各种诱惑, 用成熟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和对待各种网络现象。

2.3对于网络成瘾的特殊群体进行心理疏导

网络成瘾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 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 对于已经染上网瘾的大学生, 很难自觉的去改掉这个习惯。因此, 必须建立干预机制,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 及时找出他们沉迷网络的原因, 根据心理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疏导方案, 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有效地心理辅导帮助。

2.4建设属于自己的校园论坛, 占领网络阵地

网络已经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其把她们放到鱼目混杂的网络大环境中, 不如建设自己的网络论坛。这样即有利于了解和收集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纯净、开放、和谐、进取的绿色网络环境, 国内一些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园论坛, 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2.5多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实其业余生活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原因还是消磨时间, 这也表明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业余生活没有规划。而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多数是针对那些有特长的同学, 如书法比赛、征文比赛、校园歌手比赛、舞蹈大赛等等。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普通同学”感觉到自己业余生活很空虚。因此, 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性的活动, 吸引学生都能参与进去, 如举办《爱读书, 读好书》主题月活动,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郭沫若说:“能读书才必博”。读书不仅使人变得聪颖睿智, 还可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通过读书月活动的开展, 能够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使其受益终生。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污染, 使其在探索人生、人性和价值时出现某种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我们应当及时加强其网络使用的引导, 使其能够正确的、积极的利用网络, 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曹荣瑞, 江林新, 廖圣清, 董少校.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 2012.

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使用手机 意义

一、引言

近几年来,手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人们更换手机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智能机也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的功能非常全面,它除手机固有的打电话和发短信等功能之外,还可以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查股票,查天气等。现在在大马路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在等车的人拿着手机看视频,或者刷新闻。智能手机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是一个使用智能手机非常广泛的群体,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至少持有一部智能手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在校园中出现了许多“低头族”。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社交,了解信息,俨然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在校的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对于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

二、研究目的

智能机功能全面,涉及生活各方面,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无聊时,可以用手机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在学习时,可以上网搜集资料,做做练习;行走在路上,你会发现很多低头一族,他们低着头看手机;上课的时候我们也会看见很多人在玩手机。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平时使用手机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本研究预期达到的目的:一方面,了解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向他们提出建议;另一方面,为广大商家提供商机,商家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制作适合大学生这个群体的APP。

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问卷调查与网络调查的方法。

三、研究方案

(一)采用投票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最终确定选题——“关于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使情况的调查报告”。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整合出最切合实际的问卷,并多次整理,归纳,以备分析。

(二)分发调查问卷,进行随机调查。在学校内和网上同时发放问卷,进行随机调查,确保随机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各个学院和各个年级男女人数相差不大。我们还到手机商店进行实地调查。

(三)整理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得出结论。收回调查问卷,按选项统计人数,制成表格,用软件得出最后的数据,制作成图标,分析并得出结论。

(四)撰写调查报告,总结本次调查。按分工完成调查报告,将得出的数据、图表、结论放进调查报告当中,并插入调查背景、研究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审核。

四、實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对象都至少有一部智能机。手机可以满足大学生上微博,刷朋友圈,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玩游戏等多种需求。现在的4G网络非常快,而且现在的校园网络非常发达,同学们可以在校园任何地点联上校园网,而不必担心手机流量使用超额的问题。在深度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认为用手机交流基本可以代替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活动,通过手机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在各方面再发展、再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对信息和知识的渴求的黄金阶段,他们渴望得到最新的新闻和娱乐资讯,渴望了解交往活动圈子里朋友们的最新动态并与之产生互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8%的大学生会选择通过手机获得最新的信息,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在一些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上的信息传递往往能够抢先于传统媒介,牢牢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我们也在调查中发现82%的被调查者在利用手机上网时会最先使用它的社交网络和聊天功能,这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工具。

目前中学生使用英语词典的情况 篇9

作者:王进

调查背景:我升入大学后,曾经自己办过一次英语补习班(共招收17位初、高中学生),做过两份家教(辅导过两位北京初中学生),帮助过几位我亲戚家的子女,并于今年暑假在我们县的一所公立学校的初三班做了为期五天的英语教学实践。综合以上我做英语老师的观察与调查,并结合我们语言学院英语系同学使用词典的情况,我觉得是时候我该将下面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英语词典的使用类别和数量问题。

调查意义:通过调查统计初、高中学生使用英语词典的数量和类型,根据每个学生使用英语词典的情况,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结果——英语成绩的高低,再结合其他诸多英语学习成功例子,来了解英语词典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从而提出有益的建议,以期激发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成绩。调查数据:

初级中学各年级使用英语词典百分比 初级中学1(%)初一 初二 初三

纸制英汉汉英型 9 17 21 纸制英汉型 1 3 6 英语电子词典 11 15 23 不用任何词典 79 65 50

初级中学2(%)初一 初二

初三

纸制英汉汉英型 17 19 25 纸制英汉型 2 4 7 英语电子词典 4 10 12 不用任何词典 77 67 56(注:初级中学1为一城市初中,初级中学2为一县城初中)

高级中学各年级使用英语词典百分比 高级中学1(%)高一

高二 高三

纸制英汉汉英型 9 9 8 纸制英汉型 30 32 32 英语电子词典 52 54 56 不用任何词典 9 5 4

高级中学2(%)高一 高二 高三 纸制英汉汉英型 7 10 9 纸制英汉型 59 64 65 英语电子词典 12 17 18 不用任何词典 22 9 8(注:高级中学1为一城市高中,高级中学2为一县城高中)

分析数据:

1、整体来看,由于贫富差距,大、中城市中学的学生使用电子词典的百分比,不论初中,还是高中,都高于普通县城中学的学生。

2、相反,对于纸制英语词典,普通县城中学的学生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大、中城市中学的学生。

3、横向看,随着年级的升高,除高中生对纸制英汉汉英型词典的使用率没有什么变化外,其它任何形式的英语词典的使用率都在升高。

4、不考虑电子词典,纸制英汉汉英型英语词典与纸制英汉型英语词典相比较,初中生更偏爱于纸制英汉汉英型英语词典,而高中生更多使用纸制英汉型英语词典。

5、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较,初中生使用英语词典学习的比例比较小。

6、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普通县城的初

一、初二学生,使用英语词典学习的人数所占比例均不超过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调查结论:

(由于时间和人力物力问题,初、高中学生的英语成绩未做详细统计和处理,以下是根据抽样调查学生成绩得出的调查结论。)

使用英语词典与否与英语成绩好坏的关系:

经调查分析中学生的英语成绩,初中生不使用任何英语词典和使用英语词典而导致的成绩差距不太大,只要认真听讲,勤练习,勤问,勤读,勤记,一般就能取得好的英语成绩。

因为英语词典培养的是一个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年龄稍大,老师对学生要求稍松的高中生来说,又没有英语词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英语是一门在入门后后天自我发展、自学系数都很高的科目,有一本好的英语词典就如同有一位良师,对高中生的英语成绩影响很大。

所以我建议学习英语的学生尽早配置一本适合自己的词典,并且勤查字典。

使用什么类型的英语词典对英语学习及成绩的影响:

经调查分析英语成绩,一般来说,很多初、高中生都喜欢使用电子词典,应为其比较方便、随身可带,而纸制词典就显得很笨重了,比如一本牛津、一本朗文。但是调查事实却是在其他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使用纸制英语词典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高于使用电子词典的学生的英语成绩。不难分析,纸制词典内容丰富并且准确,而电子词典则就逊色多了,并且电子词典往往带有一些其它与英语学习无关的内容,比如游戏等。

因而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乡村的学生的英语成绩一般高于城镇学生的成绩。因为乡村学生物质设备上的困乏,所以他们往往使用最原始的方法学习,并且对有限的资源利用的相当充分。面对现在种种英语快速提高机构、英语补习班,我们不得不想一想:我们是不不使该返璞归真了?

所以我建议英语学习者最好使用纸制英语词典。

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篇10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海啸

小组组长:李舜尧

小组成员:张丽娜、范扬、范源豪、刘佳豪、白秋丽

时间:2014年9月1日到2014年11月30日

新密二中专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越来越讲究,许多学生都会追求时尚高档的科技产品,手机成了中学生的宠儿。校园的许多角落都会看见学生在使用手机,手机类型更是五花八门。

2、学生使用手机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手机的用途在学生当中也越来越呈现出时代潮流的气息。从利用手机来通话、发信息,渐渐发展成手机上网,利用手机参加各式各样的媒体投票活动也越演越烈。

3、本学期初,学校政策在是否允许学生带手机回校方面更严格了,禁止学生把手机带到不教学区。这一政策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那么现在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4、手机在校园里出现,确实在某方面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定消极的影响:手机成了考场作弊的帮凶;有的学生在休息时间和上课期间沉迷于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休息和学习;有些学生盲目地 将手机与别人的进行比较,形成了不良攀比风气。

二、研究目的

了解使用手机情况,让学生了解带手机的利与弊,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指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研究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养的评价方法。

三、研究方法

(1)搜集、筛选和阅读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介绍信息时代的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情况的各种文献,围绕上述课题研究内容系统深入地掌握有关理论和方法。

(2)面谈。对在校学生进行随机走访面谈,得出部分调查问题的数据结果。

(3)问卷。对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完善调查数据。

(4)分类。在文献研究、面谈和问卷的基础上,将我校在校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具体用途和其对应使用时间进行分类。

(5)比较研究。根据分类的结果,对我校在校学生上课对手机的不同用途所占时间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我校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具体用途,为提出解决我校在校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问题的具体方法做准备。

(6)综合研究。根据比较研究的结果,对我校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时间占上课时间的比例进行研究,为研究得出我校学生上课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做准备。

四、可行性论证

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众多的学生使用手机已经很普遍。使用手机一方面方便了学生与家长的联系。然而更多的学生把手机当作一种娱乐产品。玩游戏,听歌,发短信等。这严重违背了家长当初为他们买手机的初衷。因此,我们与老师进行了讨论,分析。我们对课 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论证。

1、研究课题的知识要求:

对我们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努力达到,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关于中学生使用手机弊端的例子,资料。然后在知道老师的帮助下,适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了解使用手机与不使用手机的中学生在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不同,寻找解决的途径。引导使用手机的中学生重视收集的弊端和学习。

2、组员分工: 问卷设计:张丽娜 数字统计,分析:范扬

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张丽娜、范源豪 活动记录及资料保管:白秋丽 录音,摄相:刘佳豪

3、所需要的条件:我们的调查活动需要下列物品:图书资料,计算机,手机,照相机等。这些物品我们将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解决。

4、指导老师:我们聘请海啸老师、范欢欢老师、海燕老师为我们的指导老师。

五、研究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海啸、范欢欢、海燕 小组组长:李舜尧

小组成员:张丽娜、范扬、范源豪、刘佳豪、白秋丽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9月1日至2014年9月20日)组建课题组,填写课题申请书;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选择适宜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人员分工。撰写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和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具体工作由李舜尧负责。张丽娜负责搜集资料。

第二阶段 研究实践阶段(2014年9月20日至2014年10月30日)

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制定此问题的调查表,确定重点调查对象,组织进行问卷调查活动;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个案调查整理,研究问题成因,找出相应对策;结合实际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发放调查问卷,由张丽娜、范扬负责。

第三阶段 总结与结题阶段(2014年1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

(1)整理资料。从小组成员处将填好的问卷和采访途中记录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把数据交由组长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总结。

(2)撰写研究报告。经过小组讨论,确定了调查报告的基本框架,请指导老师和我们一起分析并得出结论,制定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干预策略及方法,由组长李舜尧笔撰写。最后将研究成果制成文档。

根据本次的研究研究课题,把课题小组写成三个具体的工体小组,即问卷调查小组和访谈小组。三个小组具体研究过程和方法措施如下:

1、问卷组

该组成员是张丽娜和范扬同学,他们首先查阅了大量资料,中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社会各界的看法有了大体了解。然后通过请教老师认真细致的讨论确定了调查问卷问题。问卷定稿后请打印室老师印制了1000份问卷。两位同学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入班机发放问卷得到同学的积极配合,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了问卷。

负责采访的同学(李舜尧,范源豪)深入采访学生、老师、家长,根据设置的采访问题对他们进行实际采访。捕捉真实信息并随时记录采访的信息。

2、访谈组

通过查阅资料,确定访谈问题预案,并有针对性确定访谈对象。访谈组的范扬同学采访了政教处王主任寇主任等。请他们谈了对学生带手机的看法和意见,并在课外活动时间随机采访了几位老师和同学。对访谈记录的同时又加以整理。

3、经验总结组

刘佳豪和白秋丽根据问卷组和访谈组的结论,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并积极征求学生意见,并总结出适合学校的干预方法。

七、预期成果

1:完成调查问卷。

当代大学生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 篇1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塑料袋;限塑;配合

根据笔者之前《塑料袋漫天飞扬,限塑路任重道远(一)》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看出,限塑或是禁塑之路任重道远,需学生、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配合。

一、大学生应提高限塑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环境保护的承担者,必须在限塑、禁塑上做好示范作用。笔者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限塑意识仍需提高。

1.加深对塑料袋危害的认识。大学生应摒弃“事不关己”的想法,自觉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认为,应从党员先锋做起,时常开展街边垃圾捡拾活动,从而带动同学一起做,使捡拾垃圾不再成为尴尬的事情。

2.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笔者认为,大学生应加强对塑料袋降解的研究和应用。由于可降解的塑料袋价格偏贵,多数人仍在使用传统的塑料袋,如何找出有效方法来降解现有的塑料袋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3.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限塑日、限塑令宣傳活动,这样可以提高社会人士对塑料袋危害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限塑、禁塑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人士共同加入到限塑、禁塑的队伍中来。

4.充分循环利用塑料袋。笔者认为通过此举,可以减少塑料袋消费进而减少生产。十八大提出,要将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因此,对消费者来说,如何节约利用资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重复利用塑料袋。比如,将所获得的塑料袋用来收纳物品,等其较为老旧时,用来装垃圾,然后再将其取回,清洗后多次用来装垃圾,最后,将其收集后回收给工厂利用。

二、学校及校内商家协调配合,共同为限塑出力

学校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集体,这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殿堂。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支持。

1.学校应从低年级开始贯穿环保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笔者认为,上述调查中出现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是教育体系的一大漏洞。培养有责任且主动为祖国奉献的人才是学校的义务。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多开展相应的限塑等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塑料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同时也让其明白限塑的必要性。

2.学校应该创造限塑、禁塑氛围,改正商家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应对入驻商家及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限塑意识;其次,学校应要求所有商家落实限塑令,实行塑料袋有偿制度;另外,可以提议商家,提供环保布袋实名制、借用登记、归还注销,使购物袋能流通使用。

三、社会各界人士提高限塑意识,减少塑料袋的废弃

社会是所有人生存的容器,没有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一项工作就无法真正贯彻落实。因此,社会人士的加入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

1.社会开展相应的限塑、禁塑活动。笔者认为,一个大环境中,人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社会相关媒体部门应大力宣传限塑、禁塑,让更多人认识塑料袋的危害。各界人士可与大学生携手开展一些相关社会活动,如抵制塑料袋签名活动等。

2.社会应加强相应技术的研发,并支持大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十八大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塑料降解及新型环保塑料制品研发的重视和支持,科研人员应在塑料降解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并给大学生提供相应资金、资源,鼓励学生研究发现,从而有助于限塑的实现。

笔者希望,通过此次对大学生塑料袋使用情况的调查及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限塑意识,用实际行动限塑,最终达到全民禁塑的目的,为环保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希望各界人士能加入限塑的队伍,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塑料袋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笔者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定能实现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这一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司法案件材料费下一篇:2022年长钢物业保安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