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对策(共12篇)
避免对策 篇1
笔者在英语教辅类报纸编辑这一岗位上工作七年有余, 初为编辑时, 经常会收到一些“问题稿件”, 一路走来, 总结了一些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稿件”的可行性办法, 现与新入行的编辑分享, 以期“成长期”的编辑少走弯路。
这里所讨论的“问题稿件”是指: (1) 原稿重投 (这种情况是指作者将之前经过编辑加工而刊登过的稿件再次投给编辑) ; (2) 自我抄袭 (被比对的文章作者相同, 而文章内容部分与自己以前的来稿也基本相同, 只改动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 ; (3) 抄袭网络上现成文章的稿件 (相似率达60%以上) ; (4) 抄袭其它教辅书或报刊的稿件 (相似率达60%以上) 。
对策:
一、认真组稿, 从源头上遏制“问题稿件”。
组稿是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稿件创作的活动。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组稿之前, 责编一定要制定具体的组稿方案, 如:向谁约稿、约稿内容、交稿时间 (空出足够的审稿时间、审稿以后有可能需要退修的时间) 等。有了组稿计划, 编辑可处于主动地位, 组稿步骤到位, 可避免“问题稿件”, 后续环节如审稿、编辑加工也会比较节省时间, 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组稿方案, 一切临场处置, 有时会因意外情况出现而导致原定的计划落空, 不利于下一环节的工作。因此编辑在初期进行系列约稿时一定要多下点功夫。首先自己要提前做计划, 在一遍遍研读教材重、难点后, 在翻阅前面近几年内出版的报纸的基础上, 列出辅导类稿件的约稿清单 (标注历年刊登过什么内容, 这些内容是如何呈现的) 。然后认真填写约稿单, 提出你对稿件的具体要求, 如在主题内容后加备注, 限定词汇、语法部分讲解什么, 或是告知作者之前的词汇、语法部分是如何呈现的, 让作者另辟他径或者从深度挖掘、拓展前几年呈现过的内容, 这样可以避免收到“问题稿件”。
以一次物理、化学实验方面的写作指导稿件为例, 通过报社稿件查重系统搜索出之前报纸上出版过关于如何写“铝在空气中加热后, 重量是否会发生变化”的实验报告, “制取氧气”的实验报告, “观察用柠檬汁写的字加热后显现的过程”的实验报告, “验证冰在融化之后体积是否变化”的实验报告。然后告知作者避开以上的写作案例, 选一个不超越学生认知范围的实验进行写作指导, 或者给作者提供1-3个案例, 让作者从中选择一个去写, 这样也可以杜绝“问题稿件”。
二、务必使用报社内部的查重搜索系统。
对于试题类稿件, 比如阅读理解稿件, 因为课本是以话题为中心来编排的, 所以约同步话题阅读稿件时你就无法限制作者的创作范围, 只能告诉作者来稿要求内容新颖, 那么编辑在收到来稿后就要马上进行搜索查询, 若发现重稿, 马上告知作者重新创作。
不论新、老编辑, 在改稿之前必须使用报社的查重搜索系统, 对于通过审读准备刊用的稿件还应再次检测,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防止重稿。
三、编辑要广泛涉猎各种前沿信息, 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编辑要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识别“问题稿件”, 前提是要博览、博记,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只有输入的东西多了, 看见来稿后才能甄别取舍。
四、与作者以诚相待,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诚相待, 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只有诚心诚意, 才能打动作者的心, 使他们愿意与你合作, 有动力去创作优质稿件。编辑应努力做到来稿必复, 回复及时。平时编辑要与作者多沟通, 将与著作权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发给作者, 让作者学习了解。编辑在给作者进行反馈意见时, 一定要讲究用语艺术, 注意交流的语气, 引导作者去修改他的文章, 并与作者共同探讨其他更好的切入点。不能因为作者的来稿有问题, 便言语尖刻, 这样不仅对作者产生了伤害, 也会因此得罪并失去一些潜力作者。以与作者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前提, 作者就不会用“问题稿件”来糊弄编辑。
五、奖惩并用, 强化激励。
报社积极实行“特稿特酬、优稿优酬”的原则, 鼓励作者多创、精编原创稿件, 并在年度各项先进、优秀评选活动中优先考虑原创作者, 这样作者就会有创作优质稿件的激情和动力。同时也应该成立“问题稿件”曝光平台, 公布抄袭作者黑名单。
总之, 一份教辅类报纸要想做到“求高、求准、求实、求新”, 走原创、求高质量稿件的路子是必须的, 而原创、高质量稿件的完成又直接依赖于核心资源作者的来稿。稿件出了问题, 编辑就要及时与作者沟通, 作为批评家, 就应该向问题稿件“挑刺”, 指出稿件种种不足, 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作为花匠和园丁, 编辑就要让作者们的作品之花健康成长, 让作者本人也能健康成长。
摘要:原稿重投、自我抄袭、抄袭网络、抄袭教辅是编辑经常遇到的情况, 本文就英语教辅类报纸编辑如何有效避免这样的“问题稿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办法, 以期有效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问题稿件”,可行性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陆宣新.向作者转达审稿意见的方法分析[J].编辑学报, 2013, 2:159-160
[2] .吴庆晏.一稿多投现象再思考[J].编辑之友, 2013, 4:88-89
[3] .于荣利.专业学术期刊编辑对不同作者群的退修策略[J].编辑学报, 2013, 1:54-55
[4] .田美娥.科技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预防[J].今传媒
[5] .张海钟.学术论文一稿多投一稿多发问题的多学科分析[J].网络
[6] .常宏建.关于一稿多发界定的探析[J].中国科学基金
避免对策 篇2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之五:避免走入僵化的模式作者:李建平发布时间:2003-11-12 记者在实验区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这表明,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轨道,但是距离新课程倡导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原因之一:有的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一节课结束后,黑板上、讲台前摆得花花绿绿,学生的身上也变得花花绿绿。不要说每天都这样上课,就是偶尔上一次,也够教师准备一番的。
原因之二:有的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点缀,一种形式,总有一种贴上去的感觉,好像在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粗看上去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比如,新课程提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而有些教师的课只有读而没有感悟,没有欣赏,欣赏的环节被黑板上花花绿绿的图画代替了,被教师的描绘代替了。应当明确的是,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才是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展示的是手段,目的则显得不重要了。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闪现出的思维火花,就在“读”中被教师忽略了。
为此,专家提醒,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的地方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对于这一问题过于片面或绝对化,反而会丢掉过去传统中非常好的做法。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贯穿于教学的环节中,而不是一种模式,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吗?专家认为,不一定。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教师、学生、教材、其他课程资源、教学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课堂探究不可能是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的,理科课程标准中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是为了使教师有整体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条件来决定。
那么,是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呢?有关人士回答,不是。新课程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性学习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
避免对策 篇3
■您好,奈教授,谢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您是美国战略和安全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所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对美国新的战略思想有什么看法?
□针对这一问题,在美国政府和国会分成了两派,一派强调单边主义,主要代表是国防部官员和副总统,也就是“保守共和党人”;另一派就是“传统共和党人”,他们更强调与欧盟和国际组织合作,两派的分歧大于两党的分歧。而美国的新发展战略不仅应体现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要反映诸如跨国恐怖分子等因素带来的新威胁的存在。
■9.11恐怖袭击时我就在纽约,亲身感受到了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形势带来的巨大冲击。您是否认为恐怖主义已经改变了美国的战略处境?
□恐怖主义已经在两个方面改变了美国的战略处境。第一,它促使美国决定改善它与俄罗斯、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再者,它成为美对外交政策的中心议题,反恐怖主义的地位提高了。
■9.11恐怖袭击之前,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有人说美国好像把战略重点从西欧转移到了西太平洋,对此您怎么看?
□当时是有这样的议论,同时关于如何应付中国崛起的辩论也在进行。有些人认为中国将来有一天会对美国造成威胁。9.11之后,这些辩论就偃旗息鼓了。我认为这是个积极健康的结果,因为我个人也不认为美国和中国一定会走向冲突。
“中国的崛起不一定导致中美冲突”
■我们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您对中美关系的看法是较为理智而合理的。事实上,中国官方也一再强调,中国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相互间的分歧。那么,您如何理解中国崛起对美国战略利益的影响?
□中国确实正在崛起。我在最近出版的《美国霸权的困惑》中指出,中国的国力确实在提高,但这不一定就会导致中美的冲突。只要美国坚持“一个中国”、“台湾不得宣布独立”和“北京不得使用武力”的政策,两国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而且美国也是一贯坚持以上政策的。
■在对台政策上,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保留使用武力的选择,这是防止“台独”和维护地区安全的有效手段。但现在的问题是,台湾岛内正有一些新的举动,一些政客推行“台独”政策,使得局势复杂化。
□台湾内部的政治影响了决策,危险总是存在。但据我所知,“台独”势力在台湾还不是主流,台湾人知道他们一旦选择“台独”,就将是个极其严重的错误。所以,我不认为台湾会宣布独立。
■但有些人仍然支持台湾,还向台湾出售武器,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美国一贯的立场是不允许武力改变现状,所以我们允许台湾自卫和反对武力改变,这样也可以促使海峡两岸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我认为,正确理解美国的政策很重要。如果您注意到了台湾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及两岸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然后再展望未来,您就可以想像出台湾问题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
■是的,目前两岸经贸关系十分密切,不仅是台湾的企业纷纷到中国大陆投资,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台湾未来的前途是与大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希望未来台海形势的发展能像您预测的那样。
“单边主义或一多边主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要符合自身的利益,也要符合他国的利益”
■奈教授,中美关系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中国十分注意美国在国际关系舞台上的作用。现在美国有些学者认为,随着阿富汗反恐战争的胜利,美国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地位显著提高,这加强了美国对国际社会的领导能力。对此您有何看法?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甚至第二个十年也不会改变。但问题是,最强大的国家意味着什么呢?美国人对自己应如何行动意见不一,有些人主张单边主义,另外一些人则主张多边主义,认为美国需要和其他国家合作,我显然同意第二种观点。
■在您的著作《美国的悖论》一书中,您好像支持多边主义,然而,美国现在好像实行单边主义政策。
□是的,这本书强调了多边主义。据我所知,中国的读者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阅读到中文版。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全是单边主义或是多边主义。美国使用武力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很大程度上是单边主义的,但这不仅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其他许多国家的利益,如中国、印度等。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采取单边主义行动,而在于这一行动不仅要符合自己的利益,也要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这样,别的国家就会更愿意对单边主义持宽容的态度。
■现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态度似乎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太一致,但美国仍一意孤行。您对伊拉克问题怎么看?
□关于伊拉克问题,美国政府的解释是阻止萨达姆·侯赛因发展核武器,他已经违反了《核不扩散条约》和联合国决议下的一系列多边协定,所以我认为打击伊拉克是正当的。但如果这样做的理由仅仅是因为美国不喜欢萨达姆政权,这就危险了,其他国家也不会同意。所以,这取决于美国处理伊拉克问题时,能不能解释自己的行动既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
■美已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您对这种单边主义行为有何评论?
□《反弹道导弹条约》是美国和苏联签订的双边条约。很多人认为该条约失效之后,应签订一个新的武器控制条约。所以,我认为布什政府是废除了过去的双边条约,但仍然实行《不扩散生物武器条约》和其他多边条约,这意味着它并没有完全拒绝武器控制。
“太空是美国国家战略非常重要的部分”
■美国加强进行弹道防御系统的研发,并准备进行部署。而这一发展趋势的逻辑结果,将会使太空武器化。您认为太空武器化也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吗?
□太空武器控制现在还未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我想美国人有自己的想法,为保证通讯的顺畅和太空财产的安全,在太空拥有我们自己的一席之地很重要,太空在美国国家战略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中国,有人对太空武器化问题感到忧虑。中国反对太空武器化,但美国却在实行太空武器化的政策。
□如果您指发射可以攻击地球的卫星,那确实是太空武器化;如果您指发射与地面坦克和轮船联系的卫星,那也是太空武器化吗?把太空传感器和通讯卫星用于军事目的,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
■但美国进行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就是将太空设施军事化。
□在将来那也可能发生。但现在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不是以太空为基地(space-based)的,它只不过是收集数据,完善正在开发的设备和系统装置。美国是不是会发展以太空为基地的系统,现在还不确定。
恐怖主义与新的威胁观
■您认为美国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呢?
□我认为美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国际恐怖主义,单靠美国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和其他国家合作。
■这个观点与美国传统的威胁观不同。
□没错。这是一种新的威胁观,它不再把精力集中在其他民族国家上,而是集中在跨国因素上。
■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霍尔布鲁克几年前曾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及一种新的威胁观,那就是恐怖主义。他认为中美两国的关系由此有了新的共同基础,两国应该采取更加合作的态度,加强沟通。他还认为两国应该签订第四个“联合公报”。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研读教材中避免概念误读的对策 篇4
一、以谬代真———教师知识体系亟待完善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 因此任何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同一个概念,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呈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需要掌握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教学可以浅化, 但却不能不科学。
[概念误读]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 主要研究了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状况变化的关系。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过逐个增加垫圈的方式改变拉力大小, 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 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拉力越大, 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 小车速度越慢。
[理性剖析]物理特级教师徐承楠先生认为这样的结论界定细细斟酌起来漏洞百出, 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首先, 我们知道实验刚开始加上去的一个、两个, 甚至多个垫圈时都有可能无法克服静摩擦力, 小车静止不动, 与上述结论自相矛盾。其次, 不难发现这个实验中与力对应的量应该是小车的“加速度”, 虽然这一概念在小学阶段不要求出现, 但教师心里应该明白。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观察小车的运动特点是先慢后快, 越来越快。最后完全可以回避“速度”一词, 可将结论改成:小车启动后, 拉力越大, 小车运动变化越快;拉力越小, 小车运动变化越慢。若一定要出现“速度”这个概念, 倒不如将整个结论改成“小车启动后, 拉力越大, 平均速度越大;拉力越小, 平均速度越小”。
结论改动虽只是寥寥数字, 但对孩子们的概念建构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脑科学理论认为: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前概念是被覆盖的, 而不是被抹掉的。毋庸讳言, 学生的前概念体系非常纷繁, 甚至是杂乱无章, 有正确的, 有错误的, 也有一知半解的。教学的行为可以被看做是帮助学生理顺个体凌乱的观念, 为其分类, 教师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把他们当前的观念与那些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概念性的观念加以区别和整合,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同一概念有一个螺旋上升的建构过程, 小车实验结论改动的意义正在于此。
深入探讨, 教学中概念误读现象屡见不鲜, 尤其在宇宙、气象、岩石等知识板块, 教师们的知识积淀显得更加羸弱, 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造成上述问题的主因是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而避免发生此类现象的方法便是“恶补”。
巧用身边资源, 让知识面变广。小学科学涵盖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三大知识领域, 具有学科知识浅显性、综合性、广博性等特点, 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必须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中间还有理化生”的全才。因此, 平时我们就要做个有心人, 有的放矢地从网络、书籍、电视、专家、同行等处汲取各种各样的“营养”, 让自己拥有过硬的知识储备。
抓住研读要点, 让知识点变深。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第一学历中师、大专毕业生占的比例较大, 很多涉及专业性强的知识, 教师很难把握一个度, 容易犯错。我们应在充分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 直面困惑, 从问题入手去夯实自身的知识积淀。
二、以偏概全———教师科学精神仍需增强
“以偏概全”中的“偏”往往表现为一线教师只关注实验结论本身 (即他们眼中的科学概念) , 而忽视探究过程本身 (即所谓的“全”) 。我们求“全”, 是想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丰富的探究过程, 而科学概念自然而然地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自主建构起来了, 引领这个探究过程的则是务实、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只可惜追求“知识、技能扎实”的传统教学习惯还存在着巨大的惯性, 教师往往习惯于用一种简单、机械的推导引领着学生的思维, 致使科学思想始终处于边缘, 造成概念教学中的“以偏概全”, 这深深影响着科学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概念误读]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这是一堂非常经典的实验探究课, 组织孩子们亲历尺子振动能发声, 皮筋振动能发声, 音叉振动也能发声……所以, 从这些实验现象可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理性剖析]这样的探究过程似乎无懈可击。然而, 深入思考:三种、三十种乃至更多种物体振动能发声, 我们就能推导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无独有偶, 《人民教育》2002年第10期《一堂“失败”的好课》上刊登过一个类似案例:通过实验知道,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酒精都是液体, 可以推出,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 怎样处理这类问题呢?诸如在振动发声这个点上是否可以这样设计:先引领学生做多种物体振动能发声的实验, 再运用逆向思维做了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进一步验证。最后向学生阐述:“科学家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声音, 它不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 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老师也一直在寻找, 也没有找到。所以现在我们只能认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希望同学们也去找一找, 看能否找到某种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果你能找到, 那你就是科学家了。”这一番言语, 巧妙处理了这个科学结论, 还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课外探究的种子, 点燃了科学思维的火花。
解决“以偏概全”问题的对策必须从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入手, 要求教师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严密的探究方法, 形成严谨求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而且, 我们应知晓科学精神培养的艰巨性, 因为精神培养和知识习得有着本质区别, 精神培养需要长期感化体验, 而非靠记忆训练。
透过上述的典型案例和理性分析, 我们便有了直抵内心的诉求:除了要重视科学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外, 还应当非常重视教师科学思想的熏陶, 应基于各类教师培训有效建构和运用科学精神培养的课程模式, 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三、以升量石———教师解读能力还应提升
教材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它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若是教师文本解读意识淡薄, 文本解读视野狭窄, 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文本中深奥的道理, 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曲解文本、窄化文本、冷落文本等现象, 造成课程资源的流失、浪费。
[概念误读]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中的箭头方向一直是个教学难点, 学生非常容易画反。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纠缠于“谁被谁吃”和“谁吃谁”, 试图从这个角度给孩子们加深印象, 降低错误率。
[理性剖析]箭头的内涵意义实际上是能量流动的方向, 被吃关系只是表面呈现出来的信息, 五年级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接受“能量传递”一说。这样的概念修正内化对今后的中学学习很有意义。很凑巧的是近年曾有两次大型活动中上过此课, 笔者对执教者的“箭头”解读作了一个简单统计: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有两堂课, 一堂课中提到了箭头表示的是食物流动的方向, 另一堂还是局限于“谁吃谁”;浙江省2011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有3人执教本课, 2人关注了能量流动, 1人没有。高手竞课尚且如此不容乐观, 何况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学呢?
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案例中要求教师能围绕大概念 (Big Ideas) (也称之为核心概念) 组织科学教学, 不仅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掌握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将有助于推理模型和发展推理能力的建立。2009年10月, 国际科学院联盟 (IAP) 科学教育项目组总结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 以探究式科学教育为基础撰写出版《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一书, 提出并详细地分析了科学教育的10个原则和14个大概念, 给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以明确启示———科学教育不是传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实, 而是慎重选择一些重要的科学观念, 用恰当的、生动的教育方法, 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 初步形成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方法, 了解科学精神, 构建一个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因此, 教学时我们应高屋建瓴, 剑指大概念, 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纵向、横向理解, 进一步有效促进孩子们认知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思维的形成。
相关研究还认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 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促进思维发展意义重大。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符合人的认知发展的特点, 是有效认识世界的途径。从知识结构层面分析, 大概念处在“金字塔”的上位, 具有统领的作用, 容易产生广泛的知识、能力迁移。运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 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组织和记忆知识, 有助于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如何避免相似简历? 篇5
原来在简历里标注了自己的英语水平是“大学六级”,强调自己的口语流利,其实许多口语并没有你好的同学,简历也是这么写的。“除非我获得面试机会,否则人力资源部门又怎么能从简历里发现我的一技之长呢?文字描述毕竟是有限的……”这是很多人的苦恼。
“时间有限,我只能用差不多10秒钟来浏览每一份简历。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我只能程序化地看几个标准关键词:学校、专业、成绩、排名……”一位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人事主管表示,对于同学们的困惑,他目前的回答是“无解”。
而许多遭遇“十秒筛选简历的无奈”的学生也在某调研中表示,虽然他们在简历上列出所有可以展现自我能力的关键词,但是这些简短的关键词并不能充分表达和展现出自己的个人特点,一个求职者说:“你过了英语六级,别人也过了,你拿过奖学金,别人也拿过,你说自己精通计算机操作,别人也都是这么写的,我们宿舍8个人的简历差不多是一样的。”
而实际上,很多毕业生是具有无限创意的,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很受追捧的求职简历,这名动漫专业的毕业生用Flash做了一个短小的视频,把自己制作成动画短片当中的主人公,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几分钟的视频里面进行了全面的展示,而且用了很幽默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并对他的能力“眼见为实”。这个视频被网友们被誉为2011年最给力的求职简历。还有一个求职者,他在电视求职节目中介绍自己的逻辑性很强,做事很有条理,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向招聘方展示了自己电脑的资源管理器,一级一级的菜单列得明明白白,条理清晰,找东西一目了然;同时他拍了一段家里的视频,他的柜子收拾得井井有条,每个格子里放什么东西都是固定的。这段展示之后,十多位招聘者都对他赞不绝口,抢着要录用他,就是因为他有机会把自己的一个优点进行了强化展示,而且让对方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合租如何避免纠纷 篇6
合法合规是第一位
首先当然是要核查想要租的房屋的合法性、合规性。北京经诚同达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许海波指出,最基本的就是要看房产证,看看房产证的权属人是谁、是否为可以出租的房屋,千万不能是危房、临时搭建的违章建筑等等不符合出租条件的房屋。
对于合租而言,按照《上海市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的规定,房屋出租必须以一间原始设计为居住空间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且以一套住房中居住空间为基准,人均承租也不得低于5平方米。同时,不得分隔搭建出租或者按床位出租,也不得将厨房、卫生间、阳台、地下储藏室等供人员租住。这些都是要事先详细搞清楚的。
另一方面,针对合租通常较少通过中介公司,而是经由二房东的手来操作,因而21世纪不动产的区域经理谢厚文提醒说,必须审查二房东是否有权转租、是否经过大房东的同意、有没有相关的同意书等等。
挑选室友多留心眼
其次,在挑选一起合租的人时,无论如何都要多留一点心眼。对于学生族、上班族来说,能够找到自己认识熟悉的同学、同事或是朋友自然是最好。如果不能,则最好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有一定范围群体的网站论坛或其他平台寻找合适的室友。
许海波认为,若是由二房东找来的根本不认识、不熟悉的陌生人,一定要去了解对方的大致情况、背景等等。而找异性合租者,就更加需要慎重对待,这种谨慎也是出于对自己利益、安全保障方面的考虑。谢厚文则说:“派出所一般都建议我们中介不要接合租的单子,因为容易出现问题纠纷。一般有类似的客户来咨询,我们也都会建议他们在挑选二房东、室友的时候,多注意看看‘面相’。”
应该说,既然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各自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必然有所差异,对于不熟悉的陌生人,应当事先更多地去了解一下相关的情况,有一定的接触,才能进一步考虑合租的问题。不然,很容易日后出现纠纷和麻烦,埋下安全的隐患。
合同与约定很重要
继而,为了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和问题,事先签订合理清晰、正式有效的租赁合同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房租、水电煤的支付等问题,抑或是出租时间、面积、公用部分的划分,都要有明确的合约。对于合租来说,这间房屋究竟租给多少人,怎么租,租多少时间,一些公共部分如何共同使用,屋子的安全问题、房门的锁、钥匙分配等等,越是详细、清晰明确的合同约定,越是能减少今后出现的麻烦。
许海波指出,一些合租者往往在一段时间后发现了诸多问题,如室友经常带异性回家过夜、养了自己讨厌的宠物影响了卫生,抑或经常日夜颠倒、早出晚归影响自己休息等等,这都是很容易出现的摩擦和矛盾。那么,对于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应事先做好明确的约定,防止矛盾的产生。
避免小学语文课中无效行为的对策 篇7
策略一:从“墨守教材”向“开发教材”转变, 处理好教材资源。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树立起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从“以本为本, 墨守教材”向“弹性处理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转变。
1.摒弃或整合教材中学生已知的或熟知的内容。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学生学前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他们接触社会, 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加或拓宽了不少, 学前储备已达到了一定程度。因此, 教师可大胆地摒弃教材中学生已掌握的内容的教学, 整合学生熟知的或容易掌握的内容, 删减或缩短教学时间, 将节省的时间用于补充或进行其他内容的训练。
2.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融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 中也指出要统筹课程实施, “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组织跨学科统整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
3.注重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将语文教材与学生身边的各种语文资源紧密结合, 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突破教材的局限, 弥补教材的缺陷, 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多元性、立体性, 更富于时代气息和现代气息。
策略二: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处理好教学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的运用,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现在很多地区推行的“学本课堂”, 就是为了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其中“预习导学单”就是帮助教师在上课前充分了解学情的。但有些导学单内容复杂繁多, 查看费事, 反而成为了师生的负担。其实, 导学单一般只需基础知识自测和自读质疑两个部分, 让学生在预习时使用, 教师在上课前, 通过快速浏览和小组汇报等形式能及时了解学情, 随即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的方法。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习的欲望, 提高学习的实效。如我给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预习导学单”, 一般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字词检测。 (1) 这些字词我能正确写 (让学生把课文中新出现的, 但自己已经会写的生字新词抄写在横线上) ; (2) 这些字词我会出错 (让学生把自己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摘抄出来) 。第二部分:自读质疑。 (1) 我能回答课后的哪几个问题 (让学生将答案在课文内标出或批注在旁边) ; (2) 我还有疑问 (课后问题不能解答的标上序号, 另外有疑问的写在横线上) 。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就根据这份导学单边读边测, 边读边思, 既不会增加他们的负担, 又能助其明确预习的内容和要求。
策略三:从 “重现成结论的传授”向 “重学习过程的体验”, 设计好教学流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改变“以文章分析为重点, 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方式,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语文教学模式, 提倡教学结构的多样化、个性化。如有的文章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来设计教学流程;有的文章可以学生的自读为主, 辅之以合作学习, 教师从旁指点;有的文章可以合作学习为主, 先分组, 后交流, 再提取各组之长,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有的文章可以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 以点带面, 从部分返回整体。
2.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时要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联系学生多样、具体的生活来感悟语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重视诵读和探究, 通过感受、体会、体验, 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重视实践应用与演练, 创设语文活动情境, 促进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游览顺序写景的最大特点就是“步移景换”, 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改写导游词上, 让学生转换角色, 当小导游带大家游览颐和园;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PPT进行实景表演。学生热情高涨, 不但声情并茂, 而且人人参与, 互相指点, 有的小组幽默风趣, 有的小组引经据典, 大家不但熟知了游览顺序的特点, 还将书本的语言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 同时了解了文明的礼仪和端庄的仪态。
避免对策 篇8
一、巧妙设计问题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难度、坡度、角度的问题, 并以此组织课堂教学, 有利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 设计过渡语
在新课导入部分, 在新知重点、难点部分, 教者通过寥寥数语, 帮助学生完成前后教学环节的过渡。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 考虑到学生已有看钟表的生活经验, 提出以下一组问题, 导入新课:小朋友, 按时到校是一条学习纪律, 你每天早晨几点钟起床?钟表是用来记时的工具, 哪些同学会看钟表上的时刻?于是, 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2. 设计问题链
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教者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地巧妙设计一组问题, 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如, 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 教师可以出示一组问题, 帮助学生整理出以下完整而有序的解题思路: () 和 () 比, () 多 () 少; () 可以分成 () 和 () 两部分;求 () 就要把 () 与 () 合起来。
3. 设计提示语
在学生思维困难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 引导学生说过程、说算理、说方法、说规律, 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如教学“几百几千的加减法”, 出示“360-70=□”时, 教师提示:这道题从60里面不够减去70, 怎么办?学生经过讨论得出:360-70=290, 先从300中拿出1个百, 再用160减去70得90, 90加上200得290。
二、适时演示教具、学具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教师适时、巧妙地演示教具, 引导学生操作学具, 以此为“桥梁”, 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当学生思维很难完成知识点间的连续过程时, 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 可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 顺畅地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进位加”时, 引导学生摆小捧。先摆3捆7根小棒, 再摆2捆5根小棒, 可以列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的算式:37+25=□。然后让学生从单根小棒里拿出10根捆成一捆, 从而感悟“满十进一”的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直接从图中看出一共有 (62) 根小棒, 再用竖式算出得数 (62) 。通过操作和感知的协调,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的含义, 并掌握了其计算方法。同时, 教师要及时了解反馈情况, 在知识运用过程中, 还可适当出示教具, 服务于个别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三、合理调整注意
科学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 能保障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因此, 教者应根据学生注意特点, 抓住每节课开头20分钟~25分钟能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 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当到了巩固复习阶段, 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教师则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适当的课间休息, 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注意力, 但为了休息而休息, 会影响学生的思维, 使思维中断, 重新启动思维又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因此, 一定要在新授环节结束后才休息。
四、精心组织练习
精心地组织练习, 可使学生在运用中发展思维, 提高技能。为了帮助学生整理新知, 使之内化, 纳入已有认知结构, 教者可以及时组织基本练习予以反馈。如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 新授完成后, 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自由读题、审题, 讨论数量关系, 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为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教师可采用变式题, 启发学生分析、比较、抽象, 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如出示以下一组习题: (1) 学校有篮球15只, 排球比篮球多4只, 排球有几只? (2) 学校有排球19只, 排球比篮球多4只, 篮球有几只? (3) 学校有排球19只, 篮球比排球少4只, 篮球有几只? (4) 学校有篮球15只, 篮球比排球少4只, 排球有几只?
通过练习, 学生感受到:选用解题方法, 关键不是看题目中的“多”字与“少”字, 而是要弄清数量关系, 理清解题思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思路, 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题, 让学生填条件, 提问题。比如: (1) 篮子里有16只苹果, () , () ? (2) 饲养场有白兔11只, 白兔比黑兔少6只, () ?一共有多少只兔?学生思维能力有差异, 所以这类题型并不对全体学生作要求。
如何避免设备“吃人” 篇9
主持人语:
2013年5月, 国内发生了多起电梯安全事故, 导致5人死于非命。电梯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被及时排除, 成为了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其实不仅是电梯, 各种设备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 也随时可能成为“伤人的凶器”。那么, 我们应如何避免类似“夺命电梯”这类设备“吃人”现象的再次发生?如何让包括电梯在内的各种设备成为人们的“帮手”, 而不是“凶手”?本期就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避免设备“吃人”。
如何避免用药错误 篇10
对饮食和运动你可能会很警惕,但当涉及到你的常规用药时有多小心呢? 每年由于家庭用药失误导致许多的住院事件。国际知名的患者安全专家,哈佛医学院教授大卫·贝茨博士说:“最常见的错误是在不该服药的时间服用正确剂量的药物或服用错剂量。最严重的错误是用量错误,尤其是给予的剂量过高”。 因此,关键是要知道你在服用什么药, 并学会如何跟进它的作用。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低剂量或不正确的剂量后的最大的错误可能仅仅是我们服用药物的量:美国有82%的成年人至少服用一种药物, 29%的人服用五种甚至更多,就是说要用到多种药物。贝茨博士的明确指出这个问题可能更严重。“服药次数的错误可能是因为人们都很忙,有时人们由于正在出现的副作用会故意少服用一次药物。用量错误最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由于患者一开始时就应用了对他们的年龄或肾脏功能而言相对过高的剂量。”他解释说。肾脏将大部分药物从体内消除。
这样的错误与药物相互作用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会导致危险的结果。一些药物不能混用,如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胺碘酮) 和降胆固醇药物(辛伐他汀) 一旦混用,两药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而致人死亡。非处方抗组织胺药和降压药物的合用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也可能会加快心率。当一些药物与某些食物和饮料同服时,也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
来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你该怎么办
采取积极主动的做法可以帮助你避免用药错误。了解你的药物名称,它们的作用,它们看起来是什么样子,这样以后你就会知道你服用的药物是否正确。 通过阅读用药说明了解注意事项,并咨询医生当拿到处方药时,你需要注意什么。
在同一家药房购买你所有的药物将有助于药师获得你的健康状况信息,并能更好地帮助你。
用浪漫避免竞争 篇11
梳理一下双鱼座的名人集合,会发现在这个星座里,“浪漫”与“幻想”的确不是浪得虚名。固然有米开朗基罗、巴赫、亨德尔这样浑然天成的美感。也有叔本华、雷诺阿、加西亚·马尔克斯、雨果、拉威尔这样云游天际的忧伤飘逸之美。
在商界的双鱼,是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新鲜概念的一群。无论是乔布斯或者默多克,他们总能坚持内心、独辟蹊径。通过倾听人们内心的渴望创造价值。著名奢侈品牌创始人大卫·杜夫,曾在杂志上做过一则雪茄广告,至今仍被人传诵:“抽得少一些,但抽得好一些,抽得久一些。”他绕过了雪茄本身带来的健康问题。更着意于其背后代表的生活品质。花旗银行前董事局主席兼CEO桑迪。韦尔被杰克·韦尔奇评价为“能用空气赚钱的人”,他屡屡用“蚂蚁吞象”的办法以小博大,吞并更大、更知名但处于麻烦中的大公司,每次他的并购都曾被人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桑迪·韦尔并非一介勇夫,他着力改善亏损公司背后人员的乏力,调动他们的热情,将雄心勃勃甚至自负的管理人员聚集起来。给优秀员工丰厚的薪酬,也给他们尽可能困难的任务,直至扭亏为盈。
看看他们的相同之处,会发现双鱼座的名人们都是“设计”大师,他们重新按自己的想象设计工作模式、盈利点和商业规律。虽然他们的性格和脾气未必招人待见,但他们绝不因袭前人的做法,不拘泥于固有的规律,直接去寻找产生问题和创造力的根源。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Rotman)商学院院长罗杰·马汀(Roger Martin)在多年研究企业中员工想象力的重要时指出: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比别人更好还不够,你必须和别人不一样。”在微利时代,竞争的不是成本、不是速度,而是想象力。
设计师的思考逻辑
很多企业虽然强调创新的重要,但企业的日常思维模式却常常是压抑创新的。罗杰·马汀总结:“传统企业只鼓励两种思考逻辑:归纳法(证明某件事确实可行)以及演绎法(证明某件事必须是如此)。”
设计师的思考逻辑既不是归纳法,也不是演绎法。而是假设性思考:假设某件事可能会是什么情形,并做做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曾说,归纳或演绎逻辑产生不了世上的新观点。依靠分析过去。用现有的数字来创造未来,其实只不过是从过去推断将来。如果你固守可以衡量的东西,你就无法创造未来。
“设计师可能无法证明这件事一定会是A或B,但他们会解释为什么这件事可能会是A。”所以,企业不应该要求员工证明“这是可行的”,而是要鼓励所有人只要有一丝的可能,就应大胆尝试,过程中发生问题,再想办法解决。
管理者们在世界发生巨变时总爱说,“我怎么能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将原因归咎为不可控的力量,但事实是,他们从过去推知未来的方法让他们从一开始就阻止了创新的产生。
马汀认为,未来所有的组织都应该转为设计工作室(design shop),设计工作室不是让工作者去做设计,而是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模式、流程、思考方法,回溯到自己的本心和目的之中,从而做出改变。
发现事物的本质,是想象力的根本
露华浓公司的主要创始人查尔斯·躇华森(Charles Revson)曾说:“在工厂里我们制造的是化妆品;在商店里我们出售的是希望。”营销理论中还有一句名言:“消费者想要的不是四分之一英寸粗的钻头;他们想要的是四分之一英寸大的孔。”
对双鱼座来说,他们特别善于跳过那些表面的变量,去直接发现事物的本质,而直接关注人们的需求和工作的核心,也正是想象力的根本。
当摩托罗拉在规划“功能手机”(featurephone)的销量时,迈克·拉扎里迪斯(Mike Lazaridis)——RlM(Research in Motion)公司的创始人——想象的是如果能够通过掌上设备接收邮件,商务人士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他当时并没有人们需要多少智能手机的数据。仅凭想象,他的产品黑莓上市,并最终超过了摩托罗拉。
拉扎里迪斯自己把这解释为“思维的逻辑飞跃”,他推断的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而不是数据本身。
全球知名设计公司IDEO董事长大卫·凯利认为,企业在遇到难题时,搜集资料和数据,用各种理论模型分析,找到解决方法再去执行,这是非常浪费时间的。而一位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设计师强调的是‘做中学’,设想各种的可能、试做、修正,然后就开始执行。你不可能事前想到所有的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
另外可以向设计师学习的是他们的工作模式。设计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多是以项目方式进行,人力也是依据项目需要而配置,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之间转换。这样的好处是人们不会陷入固定的思考模式或是习惯,和不同的人合作也能相互刺激彼此的想法。
国家如何避免犯错 篇12
希望国家不犯错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使国家少犯错,或者说,避免国家犯大的错误,就是我们应当关心的问题。
从主观上说,没有人愿意犯错,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犯错。除了皇权政治下,因为血统的继承权不能改变,世袭者有可能让白痴和弱智者当政,现代社会,所有的国家领导人,毫无疑问都是社会的精英分子。同一般人所犯的错误不同,凡国家的错误,都是在光明正大的旗帜下进行的,都有非常崇高美好诱人的口号,有一定的理论作支撑,至少,对国内的人民是如此。如希特勒,是为了日尔曼民族的美好明天;日本天皇,是为大和民族的发展空间;斯大林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国;美国是为了人类的自由;萨达姆是要建立以伊拉克为首脑的阿拉伯世界。但是,这些口号是以牺牲本国人民生命、他国利益和人类基本道德为前提的,当然不可能持久,最后,不但没有给本国带来好处,更将世界或一个地区拖入了灾难的境地。
要避免国家犯大错误,最关键的必须遵守约束权力与言论自由这两条规则。
必须对权力有必要的制衡,有民主的国家制度。希特勒的德国,尽管原先也是通过名副其实的民主选举上台,但他上台之后,即开始了独裁,民主制度名存实亡。美国尽管是民主国家,有完整的权力制衡体系,但当时正处于苏美冷战之中,麦卡锡主义猖獗,制约力已大大缩水。至于斯大林和萨达姆,是可以以满票当选国家领导人的人,所谓的权力约束,都不过是纸上谈兵。由此可见,民主制是纠错制度最好的制度,它不能保证有最好的决策,但是,它肯定能避免最坏的结果出现。
必须保证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它是民主社会最基本最可靠的基石。美国之所以能从越南战争的泥沼中脱身,得益于充分的言论自由——反战的声音在电视、报纸上铺天盖地地传播,促使当权者不得不考虑民意的向背。而在思想与言论不自由的国家,国家错误只有由别国或后任来纠正,结果当然是更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