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生活(共12篇)
兴趣与生活 篇1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形式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生活经历相互印证, 引导学生重视英语的应用, 在生活当中听英语、说英语、发现英语, 养成英语学习习惯, 培养英语学习思维,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英语,生活化,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有兴趣, 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 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再辅以生活化的教学, 学生才能领悟到英语的真谛, 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
一、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基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级、学生的整体生活背景等客观条件, 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整理、改进, 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和选用的时候难以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生活习惯, 以及地区方言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以增强教学的机动性。例如同样是自我介绍, 针对正式场合的自我介绍, 与休闲场合朋友之间的自我介绍在词汇、短语的选择上就会有很大区别。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模拟演练, 使学生理解如何用英文与他人进行接触。
在教材的设置中, 有的相关性的内容并不是两个相邻的单元或者模块, 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进行选排, 对相关性的单元内容进行统一的教学, 例如在旅行的部分, 将与旅行相关的内容和对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文化、语言、风土人情介绍的单元进行统一教学。如“Wild animals”一课, 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除了课本之外的野生动物, 很好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自然更喜欢英语课堂。学生可站在自己旅行的角度进行自主学习, 了解相关旅行路线的制定, 经典的历史文化背景, 所去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差异等内容。在教学的内容上进行生活化的筛选与联系, 能够使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英语学习模块或是文化系列之初, 就能够与自身的生活相联系, 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由于区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感觉困难或者疑惑。同样教师的讲解也能够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尽力而更好地接受, 提高教学效率。
二、 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 课堂常常演化成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长此以往, 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 课堂学习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 学习兴趣下降, 教学形式枯燥无味,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足, 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所以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内容, 打造生活化的场景。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的教学模式, 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合作性学习等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锻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思考总结的能力, 完善学生的英语学习体系。
小组合作式学习, 师生之间的互助学习, 都是生活化教学的体现。生活化教学需要老师以学生为主, 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价值。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学生的基础如果较弱, 就要强化学生的基础, 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能力较强, 就可加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提高能力。如对语法的理解。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 就只需要掌握好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等基础的语法基础知识;如果学生能力较强, 就需要掌握过去完成进行时等要求更高的语法知识。
三、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 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更好地让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如“Friends”一课, 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自己的朋友进行描写,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的理解, 又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再如“Seasons”一课, 就可以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分别是喜欢春夏秋冬, 进行小组辩论, 让学生讲述喜欢这个季节的原因。“Travelling”一课 ,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一次旅行进行演讲。如果班级条件容许, 则也可以班级一起进行一次小旅行, 然后让同学进行英语作文练习, 这样更有针对性, 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以得到更大的进步。如此, 课堂的知识点就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理解, 并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让学生更加喜欢英语, 增强英语的实用性。
四、结语
生活化的教学与兴趣是离不开的, 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活化教学。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 会更加努力学习, 也能更好地掌握英语, 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葛思鹏.浅谈初中英语生活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2]甘玉如.新课标条件下初中英语生活性教学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4.
兴趣与生活 篇2
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 陈阳梅
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一致,它源直生活,并在生活中丰富发展。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孩子“有话写,乐于写”。教学中,我注意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结合,无限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孩子门留心生活,积累素材,培养写作兴趣。
一、家庭会话互交生活体验
“家庭”是孩子们生活的第一空间,孩子们大多数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发生着或这或那的许多事情,这是作文素材的一个广泛天地。我利用“家庭会话”的形式。让孩子们把学校所学、所见、所想讲给家人听,或表演,把课堂的内容再现;或谈话,把校园的感受与家人交交心。在学校,我又充分利用队会、夕会、文体等活动时间,让孩子们编小品演家中的事,体会不同家庭的人情冷暖;让孩子们扮演家里人,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不同家人的性格特点。这些都是孩子们实实在在经历的事情,实实在在体会出的感受,孩子们乐于演也善于演。如“晚饭后”一题,有的表演“电视机前妈妈织毛衣、爸爸剃胡子”;有的表演“新闻联播播放时,一家人讨论国家大事”;有的则事“一屋的人抽烟、打麻将”。1
这是每个家庭的真实写照,通过表演,孩子们不仅有来自自身家庭的亲身体验,也获得了来自他人家庭的一些感触,体验生活的空间,就在这种家庭于学校,家庭与家庭的交互中扩大了,写作素材源源不断,写作兴趣逐步提高。
二、社会接触扩宽生活体验
现代社会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孩子们对各种新奇的事物充满热情,感受敏锐。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教学中,我把有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无限的社会生活当中。春天,到岳麓山踏青;秋天,到橘子洲头摘橘子;日出清晨,带着孩子们到社区看晨练;日落黄昏,领着孩子们上天桥看夜景;一起“烧烤”、“包饺子”,组织参观、游览。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的局限空间中挣脱出来,充分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心中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如在炮兵学院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就写出了“参观兵器馆”、“看队列表演”、“我们也当解放军”、“参观内务”等不同内容的文章。孩子们充分领味着生活与写作的双重乐趣。
三、媒体引进形成间接体验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写作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使得写作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年龄、经验、客
观条件的限制,孩子们实际生活空间是很有限的。镜泊湖的奇丽,桂林山水的秀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开国大典》的壮观,《赤壁之战》的精彩,《冀中地道战》的激烈,这不仅是靠几段文字,几次分析能够领会的。有许多孩子们不能亲身体验,也无法亲身体验的人于事、景与情。多媒体信息的显示,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诱使学生在感情上、行为上积极参与,同时调动眼、耳、嘴、手、脑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联想,让孩子们如临其境,形成间接体验,存储内在信息,为写作积累了广泛的素材。如在欣赏完《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后,孩子们有的写海底的峡谷,有的写自己喜欢的珊瑚,有的则写各种奇特的海鱼,还有的写海龟,写贝壳。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淋漓尽致地写了下来,把自己所想到的畅快淋漓地表达出来。“多媒体”把孩子们带入了无所不及,无往不达的空间。
兴趣与生活 篇3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17-01
《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虽不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但由于这门课程所具有的生活性、开放性以及活动性,所以总是让我们这些站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感受到这门学科的新鲜的气息,更深刻的体会到要想让这一学科能真正的做到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的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的经验。”在这里,课本的知识可以理解为别人的、间接的经验,而学生自身的经历可以看做是直接的经验。所以,创设情境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和感悟的好方法。恰当的运用实物演示、音像播放、小品演示、社区服务环境等手段来创设情境,必然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
例如,在教学《我长大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小时候的衣服、帽子等生活用品,让学生亲自穿一穿、戴一戴,让他们亲自感受到身体长大了,再让学生展一展现在的成绩,比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比赛得的奖状等,让学生明白不仅身体长大了,自己的知识、技能等方面也在不断的成长。不仅如此,还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现在和以前比还有哪些进步,如: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遵守纪律等等,老师再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指导学生行为。
二、师生角色转换,调动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育形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而在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才能去主动地学习并得到发展。其次,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共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情感、领悟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本领、提高素质。最后,教师还应由原来活动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因为学生们毕竟年龄小,他们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组织者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只有教师良好的组织,他们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集体,只是,我们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想法和创造精神,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个性情趣得到充分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通过学习活动在道德、心理、情感、个性、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收益。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家庭》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多媒体播放短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学生在听了短片中主人公的介绍后回答“你对他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再引申到介绍爸爸妈妈的工作,回忆一下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是怎样努力工作,照顾家庭的,教学进行到此就水到渠成的让学生了解到父母的辛苦,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家人爱我,我爱家人”便不言而喻了。
四、设计多彩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这一门学科并不是纯粹的德育教育的课程。在这一学科中,既有人际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又有苦苦的思索、理性的思辨。在这一学科中到处都弥漫着其他学科的气息。所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教者必须要做到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时,如何找准过春节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呢?我便从“年”的传说引入到自己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拜岁”,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再让学生交流他们自己过年时有哪些习俗。
如:具有地域特色的贴窗花、舞狮子、观花灯等等。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而促使学生去探索这些习俗的起源或缘由,学生们会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学生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尤其涵盖了自然科学和健康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本学科的教育目的也在于让孩子们的生活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爱动脑、有创意。那么,作为当下的品德教师更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提高认知,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在生活中形成良好品行。
(上接第216页)立档案来辅助学生学习。可以再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记在小本子上,或者把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也可以订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还可以学出自己的每日感悟等等,利用学习档案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发掘。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严谨的对待数学,找出自己的不足,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改正。
小学数学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反思能力。反思小学阶段学习方法的本质和核心。所以,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反思能力,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术素养。降低学生们犯错的概率,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获得考试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小萍.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1(06)
品德与生活课中的兴趣培养 篇4
一、精心设计导入, 引起兴趣
我们的教学主要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少年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 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乐于学习。上好一节课, 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言。导入的方法很多, 可以是巧设悬念、趣味问题等。例如在教学《我和春风一起玩》一课中, 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 春天来了, 春风吹来了, 你们想和春天玩什么游戏?”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说:“我们想赛纸飞机, 我们想放风筝, 我们想玩风车。”接着教师提出:“同学们的主意真不错, 你们可以自由选择伙伴和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 和春风一起玩。”于是学生们都精心准备, 全身心地投入, 主体性参与极高。这样, 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 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兴趣
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 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 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 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 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 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在学习《“六一”大策划》一课, 在开课伊始, 大屏幕展示活动课件, 然后让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说说什么时间?谁?干什么?看到这种生动活泼有趣的热烈场面, 你的感受是什么?再让学生探究交流: (1) “金点子”亮相, 把我们的金点子亮出来, 看看怎么过我们的节日? (2) 结合各自的金点子, 制订计划, 选出自己最想参加的活动, 分成“文艺节目组”“游戏组”“绘画组”“逛公园组”“做好事组”等。由于使用多媒体手段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着自己的感受, 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见解, 不仅在交流表达中提高了表达能力, 而且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引入竞争机制, 挑起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能促进所有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新朋友》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你能叫出班上几个同学的名字?可以按顺序叫, 同座相互记一记、比一比。比一比谁认识的朋友多, 全班进行比赛。”这时, 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上来说出自己知道的同学的名字。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同学们, 你们上小学没有几天就认识这么多朋友, 你们很快就可以进入‘快乐王国’。没获胜的同学还有机会, 下一次活动我们还要比一比。“这样, 运用竞赛手段激励学生, 就能够让他们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在课的最后, 教师出示一些竞赛题, 分组进行比赛, 同学们跃跃欲试, 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 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 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 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四、运用游戏, 调动兴趣
儿童好动好玩, 持久力差, 有意注意时间短, 容易疲劳, 因此, 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努力创设知识学习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 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如在学习《遵守交通规则, 安安全全上学》一课时, 让学生做模拟游戏———我是交通小民警, 陌生人和我说话、下雨怎么办?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 在音乐声中进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学生扮演小民警, 有的扮演陌生人, 学生们声情并茂, 兴趣盎然。这样, 可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 以趣引思、知趣结合, 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辨别方向的知识, 受到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
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面的教学片断中, 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 获取了知识, 发展了能力,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兴趣与生活 篇5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牛津英语4AM1U2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会正确问答句子How old are you?并能运用祝贺生日的对话Happy birthday to you!为了使课能顺利进行,我在课前了解了学生的生日,当一进教室,我就说”今天是某某同学的生日,Miss wu想对她们说Happy birthday !”接着又为她唱了一首英语生日歌.看见老师在祝贺学生生日,同学们一下子就激动了起来,我就问:”你们也愿意祝贺她的生日吗?”“愿意”异口同声的回答.于是你一句,我一句“Happy birthday!”伴着歌声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我想这句话已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我又抓住机会,顺水推舟,问大家“生日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就说“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生日蜡烛…….”我就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顺势教了“cut,cake,blow,present”等单词,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然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在别人生日的时候,用英语说一声生日快乐和唱一首生日歌,并且制作一张生日贺卡.不久后的一天,我走进教室,顿时大家一起对我说“Happy birthday.”并唱起了生日歌,是呀,今天是我的生日,最让我高兴的是同学们已经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这怎能不让我感动.
这节课是一个即兴的任务型教学内容,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但我感觉它是成功的,它是教师与学生真实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也是语言的自然流露,学生就是这样简单的学会了语言并能正确使用起来.实践证明,在这种更巾近生活,更真实自然的任务型交际活动中学习英语,学生更容易产生举,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掌握语言技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在这节课中,我就利用了学生生日这一有利条件,它是完全真实的,又是从学生那儿来的,和他们蝗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即使是即兴的,也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问答“How old are you”操练太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虚心学习,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兴趣与生活 篇6
一、品生教学与儿童好习惯养成的关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孩子小时候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青少年不光是用规则,就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品生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其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同时,评价也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这门学科关注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小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当然,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是真真切切的,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必须在生活中进行,脱离了生活就谈不上好习惯。因此,品生教学和好习惯养成教育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品生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习惯养成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和儿童的年龄特点,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低年级品生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低年级品生课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抓好“一言一行”的养成教育,即学好每一课,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做好一件小事,以逐步形成习惯,内化为素质。
1、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悟体验
作为一名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我常常为孩子们不会合理安排学习、玩耍的时间而苦恼。例如,午饭结束后,常看到一群群学生在校园内奔跑嬉戏。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一段时间的话,除了适当的休息外,阅读课外书籍、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都是可以进行的。再者,放学后,是该先完成回家作业后去玩呢?还是先玩个痛快再说?为此,任课老师常常向我打小报告,谁白天没完成课堂练习又开溜了,谁回家作业没完成是因为玩过头了。
怎样才能让年幼的儿童有正确的时间观念呢?如何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口头言语教育,枯燥无味地讲道理,小学生不可能听得进去,也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然而,巧地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第四单元《我长大了》中就安排了这些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做事不拖拉”、“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成长记录袋”和“更上一层楼”四个主题活动。其中,《做事不拖拉》一课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拖拉的害处,从中体验做事不拖拉的快乐,学会抓紧时间学习;而《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延续了上节课的内容,告诉学生不仅要抓紧时间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安排时间,学习时认认真真,娱乐时要快快活活。我想,如果能利用品生教学的形象性、活动性及生活性,加上学生有学习品生的浓厚兴趣,一定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当看到视频盼盼晚上临睡前才发现作业没完成而急得满头大汗时,孩子们个个摇头叹息,相信在这声声叹息中,他们也在对照自己的行为。平时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哪些坏习惯要改正;当在组织小组讨论“假如建筑物着火了,消防员由于拖拉没有及时感到,会造成哪些危害”时,学生踊跃发言,在讨论中意识到了拖拉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
在学生对于应如何安排一天的生活有个整体上的把握后,我再次提问,你的一天时如何度过的?想一想,哪些地方安排时合理的?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我以前晚上看动画片看到很晚,这是不对的。”
“放学后,我总是先和小伙伴玩耍,时间来不及了,就将作业马虎完成,难怪我的学习成绩下降。”
“我决定,以后要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看一些有趣的课外书,多掌握知识。”
……
孩子说到的,正是我希望他们做到的。相信通过他们的感悟体验,一定能做得更好!
2、课堂上注重灵活拓展好习惯常规教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生课堂上的好习惯教育也可以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苦口婆心地重复,小朋友反而不一定能理解。下面,笔者以如何培养儿童上课好的“坐”的习惯为例。
据调查报告统计,目前中小学学生的课堂“坐姿”存在着严重问题。坐姿不端、身体歪斜、手脚乱放,这些状况危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学习好习惯的养成也是极其不利的。面对这一现象,我就在学期中安排了一课时着重进行“坐姿”练习。首先,出示了一段解放军操练演习的录像,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 “解放军叔叔好真神气呀!”
“解放军走路的队伍很整齐,坐的姿势也很端正。”
……
兴趣与生活 篇7
1 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 可以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目标, 采用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知, 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数学思维与能力, 这也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2) 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表达。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所引用的教学情境大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模型, 所求解的答案的并不一定是唯一的, 教师可以以此开展启发性的教育,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小组的交流讨论并提出不同的见解,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3) 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生活化教学方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 它可以将语文、地理、政治、美术等其它学科寓于数学之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 也使得数学学科呈现出海纳百川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地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知识,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2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本文将小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途径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教师的教育意识要生活化。
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 要有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进行联系, 合理安排教学的课程设计, 使教学活动回归实践。在这种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潜移默化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师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讲课的时候,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较传统的简单机械的数学验算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2) 采用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 可以采用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比如:有一家商场在搞促销活动, 打出全场七折和满200送50的横幅, 问学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怎样选取何种的购买方式更划算, 这是考察学生对数学中分情况讨论知识的掌握。学生之间的争议很大, 有的学生说打折的合算, 有的学生说满200送50的合算, 这时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随机的分组讨论, 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要用数学的方法得出结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给出总结的意见, 对于学生的观点正确的部分给予表扬, 不正确的地方及时进行改正。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不但掌握了数学知识, 同时也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这也会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 运用数学语言阐述生活事件。
数学也是一种可以存储信息的语言, 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数学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爱好, 在不影响讲授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 灵活巧妙地运用生活化、趣味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 在充满情趣的数学语言中进行学习和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数学语言来阐述一个生活问题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扩展讲课的素材, 提供有时代特色的生活情境。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 教材的更新速度落仍然与新形势下发展不同步, 所以, 教师在立足于这些教材的同时不断扩展讲课的素材, 可以吸收并引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时代性或者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 以此作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新的材料。
3 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实现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1)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匹配。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的实际知识水平想适应, 所设计的数学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并且要使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感到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当学生在学过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后, 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的问题:我们所学的这些内容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请你举出一个与课堂学到的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实例, 并说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2) 教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背景。
教师如果不能熟悉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 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中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都是不一而同的, 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哪些, 在课堂授课中的生活素材便可以来源于这些兴趣爱好。比如:教师可以多留意学生丰富的校园活动;同时, 教师要多留心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 可以让学生就生活中的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最后将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搬进课堂, 让学生需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时老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 也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和愉快。
(3) 教师要重视利用教材中的有效资源。
教师在挖掘各种学习资源的同时, 不能忽略了现行教材中有效资源的利用。要善于结合教材本身, 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 而在教材中的生活实例也又都是经过课程专家精心筛选的, 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4) 教师要注重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选取学生身边的数学生活模型, 采取调查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种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内与课外的综合学习, 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4 结语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 存在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 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学习记忆,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 最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兰.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七种方法[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2]吕世虎, 王积建.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5.
[3]陈景任.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J].科技信息, 2008.
兴趣与生活 篇8
一、 生活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基本途径与策略
1. 教学生回归知识本源活学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 语法修辞、 逻辑、 写法等语文知识。 当前,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普遍没有兴趣,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面对的语文知识是死的,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式也是死的, 甚至不少教师从来就不讲究指导学习方式, 或者违背知识自身产生的规律。 陈鹤琴先生说:“活的教育, 教材是活的, 方法是活的, 课本也是活的。” 语文知识的本源是来自生活, 其自身原本是活的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脱离生活, 就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语文知识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 就必须将语文知识教学与生活情理做有机化通, 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生活中用语文。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才会感受到语文喷射出的缤纷色彩, 激荡起爱语文、 爱生活的热情。 因为,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学生用情感领悟语文的同时, 语文也熏染着学生的情感; 学生用智慧解读语文的同时, 语文也提升着学生的智慧; 学生用心灵品味语文的同时, 语文也雕塑着学生的心灵。 这恰是生活化语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 “语文知识生活”。
2. 教学生走进作者心灵解码写作意图
学生阅读文本没有兴趣, 一是因为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是没有走进作者表达的心灵生活。《孟子·万章下》:“论古之人,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大意是说, 读书论人, 必须知人论世, 充分了解作者的生活情理。 凡文章者, 皆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鲜明印记, 又必然反映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因而, 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本, 要注重联系作者的生平、 思想以及所身处的时代背景, 教学生走进作者心灵解码写作意图。 例如, 学生读杜甫诗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不解尾联“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就需要 “知人论世”: 杜甫与友人李白久未聚谈、 把酒论诗, 故先表达赞誉之意, 次写两地离情之景, 尾联抒发早日重聚的强烈渴望, 其中 “重与” 意谓过去曾经如此, 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 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当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 深悟杜甫的心灵, 自然不难理解写作意图与情思寄意, 阅读的兴味便也油然而生了。
3. 教学生深入课文生活探求表达真谛
语文课堂教与学要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不仅要与作者生活有机化通, 还须与课文生活、 读者生活、 教师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之间进行有机化通。 走进文本内部, 教学生深入课文生活探求表达真谛: 作者到底是怎样写的? 怎样遣词造句的? 怎样谋篇布局的? 运用了哪些写作妙技? 为什么非要这样写? 如此以问题激疑推进, 教学生知所不能, 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兴趣。 除此, 再将学生课内生活化地深读、 体验、 感悟与学生课外生活化地观察、 阅读、 思辨、 感悟进行有机化通, 充分引领学生深入课文生活, 运用生活的方法学习语文。 因为 “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 从生活中发出来的困难和疑问, 才是实际的问题, 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 例如, 老舍先生在 《想北平》 一文中即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北京的生活,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为什么除写北京外, 还写了巴黎、 罗马等国外城市呢?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和生活体验的丰富, 学生对充满情感的文章的兴趣也越来越强。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 仔细品味语言, 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作者与故乡那亲如母子的关系, 以及对故乡浓浓的相思之情, 并体悟到作者的生活观、 人生观和审美情趣。
4. 教学生调动生命积淀体悟语中情理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语言, 语言又是思维与情感的载体, 思维与情感又蕴含丰富的生活情理。 因此, 语文教学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积淀, 即生活积累、 文化积淀等, 深刻理解文章这样写所依据的客观情理。 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去回忆, 去联想, 去发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进而深刻领悟课文语言表达中所蕴含的生活情理。 譬如, 学习朱自清的 《背影》, 除指导学生欣赏品味语言运用的质朴精妙, 更需要调动学生的生命积淀,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 去深入文本体悟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 感悟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一个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有的老师利用百度搜索 《父亲》 的音乐视频, 用音乐视频导入, 营造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 有的老师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视频, 课堂放给同学们看, 给学生视觉、 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有的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发言, 介绍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感人细节, 并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 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当然, 教学方式的指向, 并非单纯让学生为了感动而感动, 而是通过这样的感动体验, 让学生品味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抓住 “背影”, 运用质朴精妙的语言把情、境、 意融为一体, 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表达出语言内在的生命体悟和生活情理。 这要比单纯分析语言运用更易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5. 教学生联系读者生活明察读者心理
读者有自己的审美心理需求, 要联系文本读者对象的生活, 激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去联想读者的审美心理需求, 进一步加深对作者这样写的理解和感悟。 任何一部作品, 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其内在的生活表达, 既有经过作者思维与情感加工的作品生活, 也有作品语言背后折射出来的作者时代生活。 除此之外, 阅读者还需强化自身的读者意识, 以读者的生活体验领悟作品的精神生活。 例如,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不少的作品, 像 《 拿来主义 》《友邦惊诧论 》 等文章, 甚至 《 祝福 》《 孔乙己 》 等小说, 并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什么呢? 只要我们联系读者生活就会发现, 当代中学生由于远离鲁迅时代生活, 普遍觉得鲁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晦涩难懂, 加之鲁迅作品语言属新白话文形式, 自然很难走进学生内心, 激起学生心理的共鸣。 因而, 在教学鲁迅作品时, 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时代, 并以鲁迅时代读者的身份走进鲁迅的生活, 才能明察那个时代读者的心理, 从而结合自身生活, 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二、 生活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觉的基本途径与策略
1. 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来促进自觉的生成
生活化语文教学观认为, 语文教学应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来促进自觉的生成, 即培养兴趣这个目标的目的在于生成习惯自觉。 在这两者关系中, 培养学习兴趣是手段、前提和基础之目标; 生成自觉、 养成习惯、 把语文学习当日子过, 并从中终身获益是最终目标。 当学生通过回归知识本源活学语文知识, 走进作者心灵解码写作意图, 深入课文生活探求表达真谛, 调动生命积淀体悟语中情理, 联系读者生活明察读者心理之后, 通常就会与语文学习或阅读文本形成零距离关系, 自然会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这种兴趣会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语文, 并逐步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 这是一种真语文学习的状态, 就像过日子一样, 自主选择阅读文本或学习任务, 自主调动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 自主品味语言运用的技巧与效果, 自主联系作者时代背景和生活实际, 自主收获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功和愉悦。 原本的语文学习, 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久而久之, 当这种生活方式养成习惯, 便生成了语文学习的自觉, 而且是终身受用不尽的生命方式。 从本质上来说, 人的自育、 成长、 发展, 其本身就是一个自觉生成的过程。 因而, 生活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自觉生成。
2. 通过可为之事的力行来强化自觉的生成
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由此逐步形成自觉的生活习惯, 当然不是完全任由学生自生自长, 教师的引领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譬如, 正音辨字、 整理笔记、积累语文知识等等, 教师均可通过有为之事来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自觉生成。 魏书生老师就曾经总结过一个“六步教学法”, 其基本操作程序是 “定向 — 自学— 讨论 —答疑—自测—自结”。 例如, 学习 《桃花源记》 一课, 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 并告诉学生: ①字: 生字有哪几个; ②词: 虚词 “焉” 的用法, “妻子” “阡陌交通”古今词义的不同; ③句: 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 列为重点; ④译: 哪一段作重点译。 此外, 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思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在魏书生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 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 独立思考, 自己作答案。 不懂的地方, 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寻求答案。 不能解决的问题, 留待答疑阶段解决, 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 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接下来学生自己命制检测题, 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 教师在成绩优秀、 中等、 较差的学生中, 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 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 学生遵循这六步法进行自学, 逐步养成了终身受用的习惯, 生成了语文自主学习的自觉。
3. 通过素材积累的实践来催化自觉的生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的实践, 也可以催化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自觉生成。 素材积累可以是课内外诗文名句、 名人名言, 可以是课文中的典型人物、 独特情节, 也可以是富有意境的场景片段、 氛围营造, 等等。 例如, 培根 《论厄运》 中 “最美的刺绣, 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 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来衬于明丽的背景”, 传递了 “战胜自己就战胜了苦难” 的人生哲理; 归有光 《项脊轩志》 中写修葺后的南阁子, 图书满架、 小鸟时来、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的意境, 把作者的偃仰啸歌、 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司马迁 《报任安书》 中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 终于使司马迁超脱了庸常的 “死节” 观念的束缚, 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廉颇、 蔺相如、 赵奢、 李牧、 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等故事的渲染,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鲜活的课文素材都是可以由学生通过自主思辨来做生命化、 个性化的活积累的, 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需借鉴的 “活素材” 和 “药引子”, 由此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写出更加富有生活感的优秀作文。 如此坚持, 日积月累, 学生无疑会养成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 促进语文学习自觉的生成。
4. 通过自主历练的坚持来固化自觉的生成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引领, 生活素材也逐步得到积累, 还可以通过自主历练的坚持来固化自觉的生成。 这其中包括课内的依文练写、 语言规范历练等, 也包括课外的自主历练, 比如, 写一写美文阅读、 时事新闻、 校园观察、 师生之间、 假日生活、 明星偶像、 历史人物、 历史典故等方面的随笔。 例如, 引导学生阅读 《红楼梦》 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并写下自己的心得随笔。 在阅读汇报交流会上, 有的同学评论史湘云:“心直口快, 开朗豪爽, 淘气, 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 身着男装, 大说大笑; 风流倜傥, 不拘小节; 诗思敏锐, 才情超逸。” 有的同学认为晴雯 “除了敢于嬉笑怒骂的坚强反抗性格外”, 在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俏丫鬟抱屈天风流” 中又表现了率真、 热情和勇于助人的品质, 是贾府丫鬟中一个最光辉的形象。 有的探究《红楼梦 》 中的细节描写, “在细微之处见执酌, 读起来令人如饮陈年老酒, 回味无穷。” 还有的学生从刘姥姥看贾府命运, 认为 “第39 回相当要紧, 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正是在这里曹雪芹借刘姥姥讲故事名义上信口开河, 背后却隐含了荣府真事, 暗示了黛玉之死的详情。” 这种自主历练, 需要引导学生长期坚持, 像过日子一样,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必然会固化自觉的生成。
宋人张载说:“乐则生矣, 学至于乐, 则自不已, 故进也。” (《经学理窟·学大原》)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 “不自已” 地主动而为, 当这种主动而为养成了习惯, 便生成了日常生活化的行为自觉。 而 “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学校, 而是为了生活” (赫尔巴特) , 生活化语文教学正是着力引导语文的教与学回归生活, 把 “读书和生活两件事联成一气、 打成一片” , 切实遵循生活的情理, 把兴趣与自觉作为生活化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目标, 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发现生活的意义和旨趣, 自主地活学学活语文, 学好用好语文, 进而养成自觉和习惯, 渐进地历练提升、 学文立人, 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无痕地实现了教好文立好人的终极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柯小卫.陈鹤琴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229-391.
[2]程振理.活语文学习思想流脉探源[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2015 (5A) :25-27.
[3]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33-35.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页“魏书生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EB/OL]http://www.pep.com.cn/xgjy/jyyj/jyts/jyx/zdjy/201008/t20100827_803771.htm.
[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11.
兴趣与生活 篇9
一、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活与数学不分离, 数学孕育于生活之中,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 为了进一步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他们明白生活和数学密切相关, 教师应在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把生活和数学融合在一起.比如我在讲授过频率和概率后, 会给学生如下例子:
一鱼缸里有18条黑金鱼和若干条红金鱼.为了估算出鱼缸里红金鱼的条数, 小明每次从鱼缸中捞出10条金鱼, 求出其中有黑金鱼的条数与10的比值, 然后把金鱼放回鱼缸中, 他一共拿了15次, 黑金鱼的条数与10的比值的平均数为0.30, 你能估算出鱼缸里红金鱼的条数吗?还有估计人口的流量等.这些应用性问题是学生周围的事, 是学生随处可见的, 也是兴趣浓厚、思维最活跃之处, 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 而且使他们内心会认可数学对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益处.
二、兴趣在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兴趣, 促使一个人学习的心理因素也是兴趣, 无兴趣的学习, 学生会窒息.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是否感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是此人学好它、深入分析它、领悟其中道理的重要因素.新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之所以发现了“J”离子 (这对物理学研究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 源自于他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从贤人志士的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是任何其他强制力量对学习的推动力所无与伦比的.
三、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道
(一) 从宏观层面上, 善于培养、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个人有无一个明确的目标对其做事情、干工作至关重要.学生学习也不例外, 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明白为何学习数学是必行之举, 且要尽早进行.因此, 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他们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为此, 我在讲数学第一课时没有急着向学生教授数学知识, 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 首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我们学习数学的原因吗?”学生听后在下面七言八语地讨论, 然后各抒己见.有的为求学、继续深造, 有的为工作、生活……之后, 我总结说:“大家对学习数学都有一定认识, 但是有没认识到之处.宇宙之大, 核子之微, 火箭之速,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对学习数学更全面的概括.”接着, 我列举一些周围的事例以此表明数学应用之广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一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仅反映其数学水平的高低, 更反映了其他方面的水平与个人修养.
(二) 师生要互动, 关系融洽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否激情、饱满、自信直接影响到他自己信息的输出和学生知识的输入.
事实也证明师生互动、关系融洽与否, 关系到师生之间距离远近, 学生是否与老师无话不谈, 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是否有兴趣.因此, 老师要热爱、关心、信任学生, 与他们做知心朋友, 融洽相处, 至此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巧设疑问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 各个方面都在成长、发育, 他们对知识强烈渴求, 极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如在讲授增长率时, 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服装店老板, 同时出售两件T恤, 每件50元, 一件赔了20%, 另一件盈利20%, 那么, 这位老板是赔了?还是赚了?对此, 学生即刻积极思考, 有的推测, 有的计算.这样巧设疑问, 学生从开始就容易对问题感兴趣, 而且接下来学生自己主动找答案, 认真听老师讲解.
(四) 注重因材施教
备课是从事教学工作必需的, 但是备课不是简简单单地备教材和教案, 还要备教法、备习题、备学生等, 然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因材施教, 进行阶梯式的训练.比如在授课时, 我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将他们分为A, B, C三类进行阶梯式训练, 然后给每个类别的学生都设计三个梯度的练习题, 在他们做题时, 我来回走动, 对他们进行指导、点拨.最后对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共同解决, 个性问题进行个别分析.
综上, 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不能一蹴而就, 它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数学生活化,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自身情况等, 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明确数学的意义、作用.新课标下达之后, 初中数学教学由侧重于对教的研究, 逐步将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切入点,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此, 笔者认为应该从发掘初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来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生活,中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云.让数学在生活中绽放[J].新课程 (教育学术) .2012 (05) .
[2]姜亚亚.让数学走进生活[J].新课程 (教研版) .2009 (11) .
兴趣与生活 篇10
一、数一数家中物品,轻松掌握数字奥秘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数和数字的计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字的加减乘除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实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带来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进行数数,学生对数数的兴趣就会提升很多。
比如,在学习“数一数”这一课时,当教师教学生学完了简单的十以内的数之后,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练习,教师可以先将在自己在家中的厨房拍成一个照片,然后在课堂中给大家展示出来,然后这样引导学生:“画面中是我家的厨房,下面大家一起数一下,我家有几个盘子、几个水龙头、几个脸盆、几个煤气灶。”学生一听说是老师的家,立刻产生了兴趣,大家都抱着老师家是什么样的思想进行数数,这样就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数数活动之中。
二、量一量生活用品,轻松掌握长短尺寸
在学习长度单位这一数学知识时,很多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一把尺子,让他们对长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就可以进行题海战术,比如一支粉笔长5(),一支钢笔长约7(),一台电视长约20(),学生本身对长度这一抽象概念比较模糊,仅仅凭这种模糊的概念去填写精确的长度单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提取资料,让学生边测量边学习长度单位。
比如,在学习了“厘米和米”这一节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一一个作业:“大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庭,家庭中的物品肯定种类繁多,大家回家后拿起手中的尺子,对自己喜欢的或者能看到的物品进行长度测量,然后用日记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比如,我家有一台冰箱,妈妈帮我一起进行测量,发现它的高度为1米4。”这样学生在自己家中进行物体的测量,既感到亲切,又有极强的好奇心,于是学生在不自觉中对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三、翻一翻瓶瓶罐罐,轻松理解几何原理
几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对于立体几何,由于学生缺乏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和掌握,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这中间的原理进行掌握。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几何形体,只不过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已,教师如果能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理解几何知识来说,会更加轻松。
比如,在讲授“圆柱和圆锥”一单元时,教师在讲到圆柱体的面积其实就是一个长方体加两个圆的面积这一原理时,学生可能会比较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将孩子们都愿意吃的乐吧薯片(桶装)带到教室中,找一位学生上台将这个桶装薯片打开,学生对乐吧薯片非常熟悉,当他们看到这位学生将乐吧薯片的前后盖打开后,很清晰地看到两个盖都是一个面积相等的圆形,然后教师可以让这位学生给出班级中每一位同学一块薯片,然后让他当众将薯片桶拆开,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接地看到薯片桶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这样学生再理解圆柱形的面积公式时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小学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抽象理论的讲解和练习,小学生是很难将数学学好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内容都与数学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师如果能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教学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或作业中,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小学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时,应多从生活中寻找资源,让学生将原本深奥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象的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感到吃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资源,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语文兴趣源于生活 篇11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1.识字教学有情有趣
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象形文字。在教学中,将生字与生活事物紧密联系既印象深刻又颇有趣味,如在教学:桌、椅、土、窗等生字时,因为学生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些甚至是时时刻刻都可以触摸到的,所以,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学生理解、记忆起来并不困难,又如,在教学“休”字时,我将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折开讲,一边是个“人”,一边是个“木”,“木”也就是树,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大树,别一名同学悠闲的靠在树上休息,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休”字的含义,并记住了“休”字的写法。这样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识字课不再枯燥,变得有趣了。
2.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学生理解一篇文章,只有入境才能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努力创造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设计引发联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文章的真谛,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主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教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唤起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并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智者。如在教学《玻璃公公一家人》这篇课文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是个来购买玻璃的客人,想要为自己家的窗户安装玻璃,我家临街,又冲阳光,并且有个三岁的孩子很淘气,我该买块什么样的玻璃才合适呢?请同学作为玻璃的推销商,来向我推销一种即经济又实惠的玻璃给我。……这一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在不知不觉中,激情满怀地,生动逼真地了解到了本课的真谛——玻璃公公的家庭成员的各自特点。阅读教学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连,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2)创设情境与生活相结合。教学情境的创设越是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越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内涵。把课文里蕴含的神韵,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例如,在教学《斗笠》一课时,斗笠要表达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母爱的赞美,那怎么能从斗笠中让学生感悟到母爱呢?我是这样做的:早晨当你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做的是什么?有的同学回答说:“穿衣服、洗脸、穿袜子……”。我接着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那么在隆冬的早晨,你的洗脸水是什么样的?”“热的!”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就抢答了,我随机继续引导,“那这个热乎乎的洗脸水,是谁拿来的?”“妈妈呗,还有谁?”……这一声声,一句句将学生带入了无限的瑕思中,母爱在这一刻升华,情感在这一刻凝聚,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王宜振产生共鸣。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恩母亲在这刻水到渠成。
二、习作教学生活化。小学阶段的学生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有时就算是经历也不会留心观察,不会积累,不会运用到写作中,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再现那一刻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重回到生活的那一刻中去观察去积累。所以,在习作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
1.阅读积累,与书为友
阅读课外书籍,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积累好词佳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班级努力渲染读书的氛围,并定期向学生推荐书刊,在休息和课间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书的内容、心得,让学生寻找到和老师一起交流、讨论的快乐,让他们争先恐后地和老师一起交流,从而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调动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
2.细心观察,勤练笔
(1)我努力倡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有什么就记什么,发生什么就写什么,并记录下当时的真实感受,要求学生写真事、表真情、现真趣,让他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2)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注意挖掘学生的热点进行“大肆渲染”,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励同学们把感受写下来。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语文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辉煌的人文精神,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兴趣与生活 篇12
根据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我认为,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要渗透学生的生活, 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 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利用教科书中学习语文, 还要在课堂外、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的外延, 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提出并被广大学者及教育工作者所认可的一条理论。这应该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好方法, 只要有了兴趣, 其他就好办了。奥斯勒有句名言:“在任何行业中, 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是对它产生兴趣。”
为了让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连, 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尽量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只要有可能, 就尽量让语文课联系学生生活。如我在复习“说”字的标点练习时 , 就设计了一些比较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题:
在下面括号内补上适当标点:
清晨 (%%) 下课铃声一响 (%%) 庄斯文就急匆匆地问 (%%) 我们早上吃什么 (%%) (%%) 我们去吃簸箕粄吧 (%%) 好久没吃了 (%%) 吴爱雪脸上写满向往的神情提出一个建议 (%%) 吃稀饭 (%%) 曾繁仁马上反驳道 (%%) 我最喜欢吃虾米煮稀饭了 (%%)
我利用一些谐音的名字和学生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境引导他们练习, 学生兴趣盎然。
新大纲强调, 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教材每个单元结束部分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 这是一个把语文课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很好的练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练习,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如七年级下册的一个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通过诉说自己的烦恼, 了解家长、老师少年时期的烦恼, 朋友的烦恼, 体会生活中常有的不如意之事, 进而讨论如何正确面对烦恼, 消除烦恼。再如八年级下册的一个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我布置永平籍的学生了解家乡“上刀山, 下火海”风俗的来龙去脉及奥妙; 要求中山籍的学生了解家乡百家姓及军家话的来源等。通过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 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生活, 感悟其中的道理, 探寻其背后的学问, 自然可以得到许多惊喜发现。
二、结合生活学习语文知识
“生活处处皆语文 , 语文时时现生活”, 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结合范例”, 给我们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提供了一个视角, 搭起了一座平台。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 生活更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宽和超越。因此, 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 具体做到“三个关注”:
1.关 注 日常 生活 。
关注日常生活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自觉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知识。“生活处处皆语文”, 电视中的广告、大小商店的招牌、学校中的标语、家里、上学路上看到的各种启事等, 都可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班级生活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如班干选举时的竞选演说, 运动赛场上的通讯报道, 班级黑板报的编排, 还有《学习园地》的布置, 等等, 都是我们可以施展语文才华的地方。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我们可以从中品尝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只要学生能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自己动情的东西, 体验亲情, 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时自然言之有物, 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2.关注家 乡 。
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 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哲学家常说, 一滴水见大海, 一粒沙见世界。细细探究家乡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大乐趣。
3.关注 国 家 大 事 , 了 解国 际时 事 。
为了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 给语文注入新鲜的血液, 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 了解国际时事。如组织学生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 譬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与法》、《法制在线》、《实话实说》、《动物世界》等, 这些节目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心理、哲学、法制、道德、人生观, 乃至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大到国际大事, 小到一草一木, 简直包罗万象, 无所不有, 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了解知悉的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典型, 更具教育意义。
此外, 我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及报纸、杂志。一些好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而且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负载着学生从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是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教育的好材料。我们鼓励学生通过看一些报纸、杂志, 激活思路, 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提高兴趣;通过观察一些漫画、分析一些寓言故事等, 懂得一些生活道理、人生哲理。这样, 学生既可以了解时事, 又可以尝到阅读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