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英语学习动力论文

2024-06-21

兴趣与英语学习动力论文(共12篇)

兴趣与英语学习动力论文 篇1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 最活跃的内部动机。古今中外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 无一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强烈的兴趣, 才最终走向成功的。在学习动机中, 最为活跃和最为现实的心理成份就是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促使他们顽强拼搏, 努力学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使学生对所学的对象产生强烈求知欲, 从而吸引他们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作为当代高校英语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正确动机。

对于学生而言, 首先要把趣味归还给学习。因为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 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学习也是一样, 如果对学习感兴趣, 就会学得更快、更好。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迪生等, 小时候都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 但他们都取得了很高的科研成果。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聪明, 而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乐趣在于寻找, 只要你去寻找, 就会发现乐趣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去想这个东西是多么的有趣, 而不是去想它多么枯燥。比如在学习数学, 物理时, 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个又一个的定理很繁琐, 证明起来也很困难。也可能想到数学物理中有很多规律, 规律之间互相联系, 组成许多新的事物。还可能为学到了新的知识而高兴。后面两种想法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在学习时, 教师应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去想有趣的方面, 而不是去想枯燥的方面。遇事都去想它的好处, 这样就会发现学习以及很多其他事情都是有趣的。学会发现学习中的乐趣, 这样才会学得更好。

另外被动学习不如主动学习。也许是因为当前社会上的竞争更加激烈, 现在的学生的确不轻松, 许多无形的压力被加在了学生的身上, 结果导致许多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变成了被动接受的状态。我们可能都会知道, 主观上情愿做的事情往往会做得更好。假如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到很有趣, 很情愿做这件事, 他便会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完成他。如果他感觉这件事很枯燥但又不得不做, 他便不会在上面下很大的功夫。学习也是如此。被动的、不自觉的学习是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而且这种被动和不自觉也会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认为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这也是成绩好的学生不用过多看管就可以自觉学习, 而成绩落后的学生即便在看管下也始终“贪玩”的原因。然而, 学习本来应该是很有趣的, 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呢?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反复向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到, 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全世界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或用英语书写地址的。在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 60%是用英语进行的。绝大部分的国际会议是用英语作为第一通用语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科技资料是用英语发表的。英语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英语更是因特网所使用的国际性语言, 据统计, 全球80%以上的网页为英语网页。总之, 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 通常以英语作为交往工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迫切需要人们用英语去了解整个世界, 如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 引进高科技尖端生产设备, 发展对外经贸关系, 开展国际间的政治、军事和各项文化交流等。此外,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一个专业技术过硬又具备良好外语素质的人材, 将更有利于自己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竞争, 因此, 我们必须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另外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 合理的利用有压力的事情, 让学生主观上情愿做。在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下, CET 4/6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是一个客观事实, 一时难以改变。现在大多数高校已经不把是否获得学士学位证和是否通过英语四, 六级考试挂钩了, 也就是说现在学生是否要努力学习英语参加英语四, 六级考试是由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需要来决定了, 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从心理学角度看, 过多的压力有时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有些情况, 反而会激起对方的反对和抵触情绪。大学生作为成年人, 已经具有了辨别是非、区分利弊的能力。因此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整个就业市场的价值规律, 自主决定是否参加CET 4/6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益体验。

其次是对于英语教师而言, 自身观念和素质要进行提高, 英语教育要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入手, 突破单纯的语言学习, 基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真实生活,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系列活动, 将外语学习延伸到其它学科和日常生活, 让学生主动愉悦的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综合技能) , 使综合知识能力的获取、运用和语言的学习、运用有机融合, 真正“学以致用”, 从而形成全方位的认识和体验,

要设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融洽课堂心理氛围, 激发创造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动机、培养其心理素质, 使其养成适宜的情感、意志和性格及创造外在的情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通过日常教学中许多细微之处对学生科学引导、热情帮助,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 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 使之“亲其师, 信其道”, 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对英语课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 由厌学转化为好学、爱学、乐学。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 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个人尊严。在婉言中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表扬+帮助”的原则, 避免“批评与训斥”。

另外教师平时还应注意搜集真正贴近英语国家人民生活习惯的、生动有趣的语言素材, 并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学中应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 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 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 而且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 结合英语去创造、去探索, 培养创造思维, 增强创新能力, 为学生营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习惯,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动中学。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 而被迫进行的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作为英语教师, 我对利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感触颇深。

学习兴趣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有了兴趣, 就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就能充分发挥主观潜能, 孜孜不倦津津有味的不断学习, 即使碰到各种困难也会想方设法的克服, 努力实现自己学习的目标。英语本来就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如果我们能注意挖掘潜藏在英语中的宝藏,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自始至终都能生动地、饶有兴趣地让学生去学, 我们就可以战胜学习的顽敌———厌烦情绪, 使英语学习能持久下去, 并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力, 相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一定会有突出的表现。

摘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 因其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 一直以来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就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调节和安排教学, 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动力

参考文献

[1]郑雪等.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82-191.[1]郑雪等.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82-191.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82.[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82.

[3]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7.[3]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7.

[4]谢之君.语言习得与教学语境创造[J].外语界, 1997 (4) .[4]谢之君.语言习得与教学语境创造[J].外语界, 1997 (4) .

兴趣与英语学习动力论文 篇2

读书是每个适龄儿童都要面对的事情,这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经途径。在小学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贪玩等因素,对书本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一拿起书就想睡觉,而只要离开书本,做别的事情却又精神满满。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习惯。睡眠本来是与看书活动无关的人的本能行为,但由于与无关刺激建立了联系,就形成了相应的条件反射。如人在疲劳动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学习,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便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学不看不行而勉强坚持,多次反复以后学习与睡觉两种无关的活动就联系起来了,经过不断强化,这种联系逐渐固定下来,以后看书便成了瞌睡的诱发因素,只要拿起书便想睡觉。当然,有些人并不是因疲劳而引起,也可能因对书不感兴趣或对学习反感等形成这种抑制性条件反射。所以,要克服这种毛病,必须消除抑制性条件反射,建立兴奋性条件反射。

那么,怎样建立这种反射呢?

兴趣是推动前进的动力。学生只有对看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改变抑制性条件反射。有了兴趣,就会促进兴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而良性循环的形成也就是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饭后不要马上看书。人进食后,消化系统的活动量加大,大脑血液流量相对减少,中枢神经主要控制消化系统,而对其它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如果此时看书,不仅效果差,而且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2、剧烈活动或情绪过于激动后,不应马上看书。因为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规律,我们大脑皮层出现兴奋之后,随之就会产生抑制。如果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之后就看书,就很容易与抑制反应建立联系,并产生抑制性条件反射。

3、疲劳困倦时不要看书。人体机能活动具有一定限度,活动超过限度,大脑皮层就会自动进入抑制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保护性抑制。因此,自己感到疲劳困倦时,就不要勉强支持看书,尤其是不要“开夜车”看书,以避免形成不良习惯。

4、睡觉前最好不要看书。有些人习惯躺在床上看书,把看书当作催眠,这种习惯最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缓解学生对着书本就想睡觉的状况,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学习书本的兴趣。此外,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时间段的选择,在合适的时间看书学习比不顾自身状况随时随地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

兴趣,学习数学的动力 篇3

一、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转换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美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折他们的自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听一个老师的抽屉原理,结果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发言却是最多的。平时不举手的她的发言给予老师的是惊喜和来自内心的赞语,而她的表现是越发的好。第二次时,她激动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又是对的!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这是一个成功的示范。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启发

二、创造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很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如果从多方面启发,并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际应用的机会,那么学生就感到学习数学的必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习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解释,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课堂活动中,我给每组的同学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各一个。让他们动手量一量圆柱容器的水是圆锥容器的几倍。操作完成后,再让他们自己交流、归纳,说一说圆柱和和圆锥体积的联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像这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使他们享受到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形式过程,获取知识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创造情境,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源于良好的开端。在每堂课的开始,便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这是要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进行情景式导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趣味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清除學紧张情绪和学习中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处理教材,为学习提供生动有趣的情趣,让教材活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科特点,设计趣味性强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他们成功的享受,愉快的体验。

五、形式多样,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之一。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让学生做一个竞赛游戏,看谁能先抢到51,规则是这样的:每人每次只能数1~2个数,看谁能最后数到51,抢到51的人为胜者。我先请一个学生和老师比赛,为了公平,进行三局两胜制,看谁能先抢到51,我让学生选是先数还是后数。当比赛进行到第三局的时候,就有学生在下面说了,要抢先到48,抢到48就可以获胜,但怎么才能先抢到48呢?这时学生们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对学习数学就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与英语学习动力论文 篇4

一、项目教学法的认识

项目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实质上是以项目为导向, 选用实际可动手的工程项目为平台, 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 学生通过对实际工程项目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动手实践完成项目的制作, 学习并掌握构筑于该项目平台上的相关理论知识, 最后对所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过程和方法[1]。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 让学生从被动的“跟从”到主动的“参与”, 让整个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们主动参与创造的实践活动, 不注重最终的结果, 而是注重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会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 当学生通过思考以及讨论 (或在教师的引导下) 解决问题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学习动力也会被激发,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践项目教学法

(一) 设定教学情景

教学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符的学习环境, 将教学工作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推进学生不断探索, 教师也可以借助软硬件资源来进行实际工作环境的再现, 让学生融入到工作“角色”当中。

教师选择的教学情境应该有较强的工作性。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该专业的就业群要求有很强的合作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要求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引入“工作团队”的概念, 将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团队, 选出组长, 指导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搜集资料、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与操作步骤、项目实施及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校外, 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市场调研和社会实践,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动者”。教学情境为学生就业能力的获得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环境, 并能发展学生的潜力与市场适应力, 为他们毕业走向真正的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二) 制定教学内容

项目教学的内容是以一个真正的工作任务为基础的, 因此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打破传统的按照书上章节顺序讲解的模式,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符或者接近。教师按照实际工作任务的操作过程, 将教材分解, 用任务驱动的模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选择的内容, 应该以学生能够真正参与为前提, 这样学生在参与工作中进行学习, 既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又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效果要好于单一的传统教学。

(三) 具体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不再以“知识点”为线索的方式, 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 改用以“项目”为线索, 以“子项目”为模块, 本着教学内容的设计:定立“大项目+小项目教学”的教学内容。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大项目, 而每个大项目的组成部分———小项目分散在各章节中, 即“大项目分解, 小项目配课”。精心组织教学实施过程,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

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 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 由“学会”到“会学”,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组织方法选择

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的在专业课程上进行应用, 项目的组织方法非常的重要, 而这项工作主要由教师完成。一项工作的完成是与团队的努力和协作分不开的, 同样, 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方法也决非一名教师的智慧而形成的。我们充分调动本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对教师使用“项目教学法”的经验进行讨论与总结, 制定出适用的组织方法。课堂上采用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积极引导”的组织方法, 给学生提供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

(五) 项目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是对项目工作完成情况的一个总结评价。整个项目实施和完成, 各个团队都要进行结果分析和评价, 找出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分析产生的原因。教师在这个阶段担当重要角色, 验收各个团队的成果, 解答同学遇到的问题, 分析并总结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建立信心。

三、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分析

由于学生专业基础与学习背景的不同, 他们对专业课程学习兴趣与动力也不尽相同。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存在这样一些担忧:一是缺乏学习兴趣, 课程枯燥, 不能专心学习。二是开设课程门类较多, 盲目学习, 不能很好理解掌握。三是对专业前景缺乏信心, 担心就业。四是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 不能自主学习。

针对这样的一些问题, 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原因, 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不再盲目的学习,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四、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 具体实施情况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习编程语言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 为了调动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的兴趣, 选择一个恰当的学习情境和项目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入学需要填写学生基本信息表, 每学期开始又需要填写课程表与选修课表, 期末还要查阅成绩等, 这一些列操作都与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密不可分, 又由于PB是一种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库开发语言, 因此, 在该门课程的开始就设定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将08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班42名同学分成8个团队, 每队一个组长负责团队协调工作;教师作为公司主管, 要求完成一个学校的“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 8个团队拿出制定方案, 公司主管选定最优的几个方案并完成最终的设计。这样, 学生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课程中, 变被动为主动, 不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习, 课余时间也加入到“工作”当中。

按照项目要求将教材分解, 将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 打破传统的按照书本顺序讲解知识点的方法。首先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分成7个子项, 制定出课程标准和学生工作页, 指导学生完成。在学生开始一个新的项目时, 讲解项目所用到的知识点, 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总结与结果分析也十分重要, 要定期进行项目实施的学生自我总结和教师验收总结。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 学生可以初步地了解到即将从事的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并能够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景中认识到:他们毕业后可以胜任就业岗位。

(二) 项目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过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情况, 以及不同年级在使用不同教法所表现出的不同结果来看,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是一个较为优秀的方法。正确使用该方法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应注意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情境的选择要恰到好处, 不能太难于理解, 也不能脱离实际工作岗位, 更不能脱离于授课内容。二是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过程应该完整,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也应根据学生掌握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选取不同的项目实施方案, 选择较优的项目。三是教师在项目实施之前的引导应该充分和清晰。四是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 应该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五是注重项目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查找项目的不足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尤其是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知识。

通过一学期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能够积极思考, 并且认识自己专业的魅力所在。实践证明, 学生具有接受知识的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 这就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装载知识的资料库, 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的向导。当然,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个别同学不能很好的投入, 未按时完成任务等,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探索出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动力。

参考文献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篇5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是引导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和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新课标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一、教师要有渊搏的知识,高超的技艺,这样学生才能乐意向他请教。作为教师,不但要精通自己所任学科知识,还要懂得与之相关的学科,要专项多能。特别是音乐教师,在器乐和声乐上必须出类拔萃,对于常见器乐不求样样精通,但也要略知一二,教师能歌善舞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喜欢音乐,并向老师学习,如果学生中有特长的学生能表演,效果会更佳。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各项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保证,是学生对学习音乐感兴趣的关键。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创造一个师生相容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为提高音乐教学效果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另外,老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爱教育事业,爱学生,使学生愿意和你交朋友,愿意和你交流、说知心话。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轻松愉快,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三、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创设参与的氛围和情境,师生共同参与,让课堂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在上课前几分钟可以先让学生看动物的图片,听动物的声音,随着音乐学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可爱的小白兔,威猛的大老虎,笨拙憨厚的大象,青蛙呱呱,小猫喵喵,小狗汪汪,鸭子嘎嘎,学生特别开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模仿之中,把自己扮演成小动物,把课堂当成动物园,学生学着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就是一首动物交响曲,真正体现出了动物的狂欢,在学生兴趣高涨时结束了本节课,这是培养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手段。

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音乐作品。如播放一些中外艺术歌曲,中外声乐器乐作品。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声唱法等。播放全国中小学生合唱比赛,钢琴比赛,舞蹈比赛及艺术展演,师生才艺展示节目录像。教师一边播放一边讲解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有显著的帮助。

五、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老师的鼓励能给学生自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教师的鼓励和赞赏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一个赞赏的眼光,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都会如一缕春风,吹佛学生的求知心扉,让学生处处感到温暖。

兴趣,学习语文的动力 篇6

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前提

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因为爱某个学科而去认真学习的,而是因为爱某个老师而去努力的。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分班的原因到一个教学经验比我丰富得多的名师手下学习,可是他的成绩却再也没有辉煌过,我知道不是因为刚出道的我教学有多出色,而是那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起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交融互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杂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创设互动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关键

传统的课堂模式,经常使学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更谈不上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了。那么创设新型的互动课堂就有了必要。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互动的平台。

首先,预设开放的、动态的教学空间。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在互动的课堂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其次,敢于追求真实的课堂。以往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精致得如同景德镇的瓷器,如同无暇的碧玉,不希望看到有任何的偏差,不允许出现一点点的瑕疵,但这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互动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

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心理变化——人文关怀

兴趣——地理学习的动力 篇7

一、以自身榜样力量影响感染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能深刻地感染和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 更应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平等的教学氛围, 引领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要勇于打破“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于一些看似“标新立异”的奇思妙想, 更应采取鼓励的态度和激励的语言表示赞许和肯定, 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永远不要吝啬给予学生称赞和鼓励, 学生会因为一句小小的赞美而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 因为满足感会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推动课堂教学圆满顺利地进行。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令不从。”可见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学生能否接受教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情绪化倾向较为严重,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学生不听课, 做出违反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 当你指出其不当之处时, 学生还振振有词地和你顶嘴。每当这时很多老师都是愤恨满满, 对学生大声训斥, 反而致使矛盾激化, 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导致成绩的进一步下降。而我总是从自身找原因, 为什么我的课堂不能引人入胜?学生为什么听我的课会精神溜号、喜欢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是否我的课堂真的是索然无味?带着这样的疑问, 我把自己的课堂录制下来反复观摩, 寻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同时, 以向学生下发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情,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 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有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美德, 学生方能尊重教师、爱戴教师, 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对地理课的兴趣上来。几年的教学工作, 使我深刻认识到:地理教师在社会生活、教学工作中“美其德, 慎其行”, 才有可能达到期盼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信其道, 导其行”。

二、联系实际,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学习地理就会变成难以忍受的负担, 只有找到学生的兴奋点, 加以引导, 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生的地理兴趣首先集中在旅游景观、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介绍。其次希望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如“为什么会有沧海桑田?”“风是怎样形成的?”“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四季?”“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为什么不一样?”等等, 需要运用原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而对于区域地理综合分析、经济地理、生态环境的保护、可持续性开发等知识点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纵观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要集中在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如果抓住了这一关键点,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地理问题,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如:讲到东亚季风时, 学生总也记不住风向的季节性变化的特征, 我采用了让学生亲自测试并记录风向, 统计各种风向发生概率的方式, 总结东亚季风在冬夏两季的主导风向是什么。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正午太阳高度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 我给学生几幅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南、北方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方法和要求是否一样”。从而得出结论:在地球的不同纬度,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是不同的。当讲到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时, 我提出了:“坐在大树下看书的人, 没有直接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但是为什么却可以看到书上的文字呢?”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比起其他学科, 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和事件, 都可以结合课本知识、运用地理原理, 加以解释和分析。学生如果能够真正体会到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价值, 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其求知欲。

三、注入时代信息, 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力

教育家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 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从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在课堂中, 巧妙注入时代信息, 让学生主动探究、相互合作, 是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地理课生命之树常青所在。再来看看我们的教育对象, 这些新世纪的青年, 从诞生之日起, 比起他们的父辈接受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他们是有思想善思考的一代, 他们不愿简单地做知识的收容器, 也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希望把自己的视野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搜集各种社会信息, 分析国家的命运, 思考自己的人身价值。所以面对这些变化, 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更应赶上时代的步伐, 顺应时代的变革。从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 我们可以肩负起传播时代信息的责任。当今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形势蕴含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地理信息。如果教师能够注意积累、整理和保存从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截取的视频信息, 经过剪辑筛选运用到课堂上供学生观看, 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而且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综合题, 多以材料分析的形式出现, 而这些材料的选取又紧扣时事热点,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些焦点、热点问题最终考察的还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带领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之外, 更应注意怎样把这些地理素材和教材相联系, 用学科知识去阐释和评价当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 2010年, 发生在拉丁美洲两个国家智利和海地的两次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时我通过搜集资料向学生们展示了两个国家的基本概况、地震震级、震源位置、上次发生地震的时间、国内自救以及各种损失情况。让学生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 为什么海地的地震震级小于智利但灾情却远远比智利严重, 适时地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和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再比如讲到世界地理分区西亚和北非时, 我给学生播放美国攻打利比亚战争的最新战况视频,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美国要动用大规模的军事力量攻打利比亚, 其目的是什么,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自古以来中东地区就战乱纷繁, 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 无不让我的课堂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丰富了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体验性学习, 在探索中感受成功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 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重要性。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容易激发和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性学习, 更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到成功。通过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析和消化课本上的疑难问题, 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更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展课外活动, 如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组成课外活动小组到工厂、社区、农村、商业街、港口等地进行实地调查, 分析调查地区环境的质量、商业街选址和分布特征、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别等方面, 再根据学生调查结果组织辩论赛;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天象馆对近期发生的天文奇观进行观测;或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 采制岩石、植物、土壤标本;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制作简单的地理教具如太阳系模型、五种地形地貌模型、冰川地貌模型等。总之, 力求把课本知识融于各种活动之中, 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 从而使地理课变得有声有色,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实践活动中, 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

五、增强教学艺术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

地理课教学内容多为知识性文字, 内容比较枯燥。如果地理教师不善于变通, 而是照本宣科, 就会使学生感到“地理课很无聊”, 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精心设置问题, 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精心设计富有艺术性的导言, 或用引人深思的事例, 或巧设疑问, 以此诱发兴趣, 使之产生求知欲。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思,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古人也说:“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如果导课设计的疑问难易适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既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又有助于给予学生信心和成就感。如当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时, 我引用视频进行导课, 通过播放台风“梅花”登陆后对沿海国家地区产生的影响, 进而引发学生深思“此种天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使其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点?”通过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运用生动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主要靠教学语言来传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风趣诙谐、形象生动, 调节着学生的情绪, 使教学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我们可以把教学中复杂难记的现象、规律, 编写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口诀, 既通俗易懂又易于生趣。如讲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外部的形态优缺点时, 我引用:“团块式, 好领导, 方便生活又节省。组团式, 太分散, 联系不便投资高。条放状, 近郊区, 亲近自然运距长。”等口诀记忆地理事物, 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 更能激发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古代大家的诗词歌赋, 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诗情画意之景象, 不但能够给予学生一种美育教育, 更可以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发现地理现象, 解释地理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风过境时, 我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冷风过境风力之强劲, 天气之寒冷, 以及伴随于此产生的暴风雪天气, 加深学生对冷风过境时天气现象的记忆。又如讲到自然界的水循环时, 我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设问:黄河之水天上来, 那么天上之水从何而来?百川归海海水越来越多, 岂不要把陆地淹没了?从而引出自然界的水资源是在不断循环运动之中的。

3. 巧借直观教学方法, 激发情趣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具, 又可称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传达地理信息和内容。一幅好的插图能够充实或简化教材中的文字叙述, 图文结合, 以图释文,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而直观。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如, 辨别中国各省区轮廓图对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进行教学时我通过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形象, 结合各省区的风土人情、地形地物、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 整理绘制出一套完整的轮廓图, 并配有文字说明。使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寓教于乐, 为学习增添乐趣。也可通过此类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自主总结编写省区简图, 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 教学环节的艺术创造, 需要教师满腔热情, 全身心投入, 使各环节各具特色又注重优化组合, 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内在动力 篇8

一、用精彩的课堂调动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一个人长时间做没兴趣的事情是很痛苦的, 成人亦如此, 儿童更是。单调无趣的课堂无疑是对学生的折磨, 根本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有效、生动的教学才能调动他们的所有脑细胞。

1. 挖掘和展现学科优势。

数学学科因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本身就有一种潜在的吸引力, 学生对于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有趣的几何图形、复杂多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很容易产生兴趣, 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 会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王国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北京朝阳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是一位“传奇”式的数学教师。她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把《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位数的乘法”这个单元的关键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便顺利完成, 而按传统教学安排, 这个单元的内容是需要21课时的。

用这种方法教学, 她的学生六年级毕业考试竟无一人有错题, 她的学生不可能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2. 教学过程力求生动精彩。

数学知识是丰富的, 同时又是多变的。如果长期只用一种方法教学, 学生会感到乏味、枯燥。教师要根据各类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教法, 让学生常有“新”的感觉, 富有挑战性。比如概念性的知识就宜让学生先独立自学, 然后全班交流对概念的理解。一些计算教学, 则可以利用迁移的规律先行测试或尝试练习, 再进一步纠错学习, 这样, 完成好的学生由于成功的喜悦, 很快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做错的学生由于不甘落后, 也急着去查找错误的地方, 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一些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内容, 如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 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探究, 获取知识。

3. 开辟趣味数学课。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适当增加趣味数学课,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好办法。比如学习了《2、3、5的倍数的特征》后, 给学生介绍4、9、11、25等数的倍数的特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 研究一下书籍的包装等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 又发展了思维能力。我曾在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 有70%以上的学生表示“印象最深的数学课是趣味数学课”“可以开发智力, 使我们努力去解答难题”“每次上完, 觉得脑子更灵活了”。

二、用形式多样的作业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 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教师每天都要布置作业, 实际上大部分内容属于机械重复, 学生只是按要求完成了, 谈不上“入迷”和“情趣”, 因此我们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 体现分层作业。

每个班级几十个学生, 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各有差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或者同一类作业从数量上加以区别, 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兴趣, 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比如, 为了提高学生四则计算能力, 培养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每学期初, 我要开展“百题无差错”竞赛活动。在基本作业的基础上, 每天布置若干道相关练习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数量完成, 每月小结统计一次, 看自己当月做对几道题, 错了几道题,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以后要注意什么, 最后看谁首先实现“百题无差错”。

2. 因人而异的个别辅导。

乔布斯很幸运, 四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人称“泰迪”的女老师, 女老师意识到对他的最好方法就是收买他。有一天放学后, 她给了乔布斯一本练习簿, 上面都是数学题, 她说要乔布斯带回家把题目解出来。乔布斯当时的想法是“你是不是疯了”, 这时, 老师拿出了一个超大的棒棒糖, “在我看来地球也不过这么大吧”, 乔布斯这样想。老师说:“你把题目做完后, 如果大部分都做对了, 我就把这个给你, 再送你5美元。”结果, 乔布斯用了不到两天就做完了。几个月后, 乔布斯不再想要奖励了, “我只想学习和让她高兴”。

泰迪老师还帮助乔布斯做他喜欢的事情, 比如帮他弄一些小工具, 让他可以做些打磨镜头、制作相机之类的事情。乔布斯说:“我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从其他任何老师那儿学到的都要多, 如果没有她的话, 我一定会坐牢的。”

泰迪老师就是根据乔布斯这个特殊的学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辅导, 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待特殊的学生, 就要用特殊的手段, 泰迪老师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3. 增加实践性作业。

总是机械重复的作业, 学生毫无新奇的体验, 而一些实践性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折扣》前, 我让学生去商场、超市了解商品打折情况并作记录, 然后研究其中如“打八折”“打九五折”等的含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就会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学着解决问题, 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另外, 拓展数学学科课外阅读, 让学生根据阅读情况制作数学小报, 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所学、所想, 也不失为提高兴趣的好办法。

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大家都明白“亲其师, 信其道”的道理, 如果学生喜欢某门学科的老师, 必然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当然也就会努力去学好这门功课。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就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他们。

调查显示, 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下面的特点: (1)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语言生动、幽默又准确。 (2) 对学生热情, 富有爱心, 遇到学习较差的学生能耐心辅导, 对大家一视同仁。 (3) 能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手段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如作业连续三个“优”便可换取一朵小红花, 连续三朵小红花便可换取一朵大红花, 一个学期得大红花最多的三个同学, 老师可以满足他们一个愿望。 (4) 尊重和信任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 宽容学生所犯的小错误, 不罚抄、罚做无意义的作业。 (5) 知识渊博的老师。

兴趣——学习地理的原动力 篇9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 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 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插叙, 激发情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 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 学生爱听的, 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 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如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一个小标题“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着:“……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空中, 上面有蓝色的、海白色的云, 没有云块遮挡的情况, 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这是学生新学期的第一堂地理课,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 是谁在宇宙间看到地球的样子呢?这是学生的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 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 蓝白条痕相间, 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 我想着故乡, 我来了。”这样一上课就先声夺人,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听得认真、有趣, 受到了深刻教育。

三、借助歌诀、谚语、顺口溜, 巧记地理事物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 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 学生颇感兴趣, 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 通俗易懂, 且易生趣, 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了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 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 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 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 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 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 黄金水道六千三。”我国海运条件优越, 沿海多优良港湾, 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 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借助歌诀记忆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 秦皇云烟上青天。”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 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兴趣是物理学习的动力 篇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一定是自觉的学习, 学习效率会成正比地增长。没有物理的倾向,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物理能力, 若一个学生没有对物理的倾向, 即使有很高的能力, 也不会成功地掌握物理。有兴趣的人, 能获得智力的满足和情绪的享受, 反过来, 这些满足和享受又能加强人的智力状态, 动员人的力量, 并推动人去克服困难。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我从教学实践出发, 谈些见解。

一、使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要使学生感到在不断地取得成就和进步, 尝到成功的乐趣。智力高的学生可能觉得学校学习太容易了, 因此会减弱对成功和进步的感受。对这些学生我们应适当提高要求。智力较低的学生可能因经常受挫而气馁, 对这些学生我们应更多地给予鼓励, 表扬其每个微小进步。一般说来, 一项新内容的学习起始, 不能让学生感到太难,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习的进度和内容的难度。“若一个面临的任务或挑战太容易, 好奇心会处于体眠状态, 若任务太困难, 好奇心同样可能不会被激发”。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 减少中下等学生的失败, 让他们在教师帮助下获得成功, 从而激发学习的求知动机, 增强学习信心。对于优等生来说, 挫折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起他们的挑战意识, 加强学习动机。如许多游戏 (棋类和球类等) 之所以那么吸引人, 都因为它们是一种活动, 而且在活动中人人都在竞争, 争取成功。人们在这种活动中能够立即获得做得好与不好的反馈信息, 失败引起的消极情绪总是短暂的, 因此他感受到下次的成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而是经过努力可获得的, 学习物理又何尝不是这样。

二、使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要激起学生的疑问,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新旧知识的冲突, 因为大脑中一旦生成疑问, 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寻求和等待这个问题的解释, 表现出不安、激动等感兴趣的倾向, 从而激起积极的思维。

如我在进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 用物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多媒体灯光下做手影戏, 学生发现在荧幕上出现有趣的影子, 这样, 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我接着提问:“手影为什么随手形改变?”这时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和查阅资料, 知道影子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使学生觉得好奇

教师要利用知识的新颖性、趣味性、神秘性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用手去拿茶杯, 细心观察人的手指变粗了;把报纸放在茶杯后面, 看到的字会变大;尺子横放在茶杯后面会变成粗细不同的三段;点燃的蜡烛放在茶杯后面, 会看到蜡烛好像在水中燃烧;插在水中的筷子, 看上去变粗了;硬币放在茶杯中, 在一定的角度可以看到两枚硬币。

一个茶杯就能做出许多有趣的实验, 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使学生感到美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揭示物理的内在美, 用美的语言、美的现象、美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灵感和物理审美能力, 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行学习, 发现美和感兴趣是形影不离的一对伙伴。“万物皆美”, 美是物理的和谐, 如凸透镜公式:1/f=1/u+1/v。平面镜成像的对称美, 光的色散的奇异美、和谐美, 凸透镜成像的均衡美, 彩虹实验中对称美、均衡美与和谐美的完美统一, 这都是物理美的表现。物理老师真正体验到物理美, 他们的语言就不会是枯燥无味的, 一定会充满活力, 就会热情洋溢地授课, 去感染学生。有花在, 蝴蝶怎能不恋。

五、使学生动手活动

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去, 让学生多种器官在学习中发挥作用,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究, 主动地获得知识。

例如, 讲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师首先演示平面镜成像, 学生观察发现所成像有哪些特点;然后告诉他们所成的像是虚像, 以及虚像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自己实验探究, 观察、比较、分析, 去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如:物像等大, 物像到镜子的距离相等、上下一致、左右相反等。学生进一步发现这些性质之间的关系, 可由性质推理出其它的特点, 同时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特点作为出发点, 再通过交流和教师引导,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 而且会理解各种特点的相关性。实践证明, 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使师生关系和谐

教师要建立民主的互敬互爱的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的消极心理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训斥学生, 长时间批评学生, 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只能引起学生的不满,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教师应积极引导,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使他们建立自信,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篇11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总会感觉这个东西很新奇,这种语言为什么这样发音,每个发音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和我们的语言不一样呢等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他们会希望了解它,问老师的问题很多显示他们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青少年缺乏意志和毅力,兴趣容易转移和中断这种现象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样重要的还有思想教育。要及时的不间断的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长久的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英语是世界上现在通用的语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都能够听得懂英语。要想和世界上各国的人进行交流,必须得会英语。即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其次,要向学生介绍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使他们了解到学会英语会大有用武之地,进而使他们明白:学好英语是时代的要求,是强国的需要,掌握英语也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之一。英语在现实生活中和未来生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渴望学好英语的心理要求,使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最初的兴趣之火熊熊燃烧。

2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和谐”是“轻松”、“愉快”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基础。和谐的语气,可亲的音容,鼓励的话语,甚至一次微笑,一个手势都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深爱、尊重、理解和期待、他们会用加倍的爱和尊敬来努力回报老师。

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亲切热情,耐心细致,平易近人,使学生对教师和他所教的学科具有好感。从英语教学的实质来看,每堂课的主要内容是语言讲解和言语训练。在语言讲解过程中,还可应用教师的表情来帮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要多创造各种情景,利用实物、图片、录音、录像、开展小组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驾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用唱歌、跳舞、画简笔画、讲小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环节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疲乏的情绪。在言语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答对了,教师应表示满意,可以很兴奋的说“Good,或者Very good,You did a good job,Well done,You are right,”之类的话。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不能急躁,要和颜悦色的鼓励学生“Have a try,”当学生胆怯时老师会充满期待的说Don't benervous,Don't be shy,Just do it,学生会从教师的评论和表情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体会到老师的拳拳之心。

3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自学兴趣得以持续

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中学生初接触英语时有一种新奇感,希望了解它,又因为单词少,课文短,内容简单,考试前只要稍下一点功夫,强记一番,便能得到好分数,多属于有直接兴趣。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内容丰富了,知识复杂了,要求提高了,学习上的困难必然会随之增多,不下番苦功夫便考不到好成绩。这时候的兴趣大多是间接兴趣,因为他学习没有了轻松愉快,而是怀着要考高分,否则会影响到整体成绩或者影响到升学的心理去学习的。当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都有可能丧失的时候,教师的鼓励、诱导和帮助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想尽办法去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道路上不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帮助学生认识单词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学习记忆单词的方法;教给学生在使用中掌握单词。开展多种多样的巧记单词的活动,与遗忘作斗争等。

兴趣与英语学习动力论文 篇12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 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 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差, 纪律不好, 他们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狂傲不羁。

其表现形式有四个方面:缺乏基本知识积累, 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未能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教学秩序;危害学校的声誉。

二、学困生的类型和成因分析

(一) 学困生的类型

1. 情感障碍型———主要表现在兴趣匮乏、情绪急躁、意志薄弱等,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制力, 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 遇困难易退缩、易消沉。

2. 动力障碍型———主要表现是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 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 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可能是由于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 遭受到失败的打击, 而没能得到老师、家长的鼓励, 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3. 方法障碍型———主要表现在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方式方法上有偏差, 思路不对, 基本功不扎实, 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 产生的原因

1. 外因分析:

这类原因与学生自身没有关系, 主要包括暂时性原因和学校课程设置、教师安排等方面的原因。

(1) 暂时性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突发事件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 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 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 缺乏主动、兴奋的感情投入, 疲劳、懒散, 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 心理状态不稳, 闹情绪或消沉。 (2) 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方面的原因。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高校盲目地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 并且多年不变。随着经济发展, 学校应该及时更新变革原有的课程。如果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虽出勤, 却不听课, 或干脆逃课。

2. 内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包括学生的能力偏弱, 心理存在问题等。

(1) 能力偏弱性原因。能力偏弱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表现为:理解慢, 学习总是死记硬背, 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 无法形成知识结构, 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 (2) 动力不足性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 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懒惰, 不爱动脑动手。

三、学困生的转化

要转化学困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学困生的脱“困”工作

(一) 教师对“学困生”的尊重和接纳

一般来说, 学困生的心理是很脆弱的, 经受不住刺激, 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 不歧视, 不讽刺, 不打击, 不揭短。因此, 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 平等的尊重,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心中有“学困生”, “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 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 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 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教学效果最佳。

(二)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更缺乏学习的信心, 认为“努力也学不会”, 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 对于学困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的方式,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也可以通过参观成功的残疾人工厂, 激励他们的个人责任感。也可以树立成功转型的学困生典型,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 加快课程改革, 研究适应学困生的多元化课程

首先要进行调研, 发现学困生的兴趣所在, 而后进行可行性研究, 有针对性地设置合适的课程。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没有兴趣, 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突破。课程的设置要有广泛性, 从英语口语交流, 到模拟法庭, 到沙盘规划, 再到人际沟通等课程都有其特点, 都可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 教师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教授式”为主, 辅以其他的方法, 比如“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甚至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导论式, 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肯定的鼓励。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媒体, 充分利用多媒体内容充分、含量大、灵活机动的特点;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式, 帮助学生推导出实验的结论,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是研讨班的形式。当然最重要的是,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 风趣幽默的话语和优雅的教学教态, 这些都会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1. 选择先进的教学方式

(1) 研讨班制。大学的现代化是从德国开始的,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1810年, 柏林大学创立, 它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去研究, 然后组织讨论, 师生一起交流看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所得到的发展, 很显然和以前只听教师讲授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得到了发展。 (2) 班级授课制。这种方式是按照固定的时间, 相对固定的班级, 由教师给学生授课。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提高了教育生产力。班级授课制解决了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和教育的非组织化问题, 解决了学生人数增加、学习内容扩充和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 (3) 研究型课堂教学法。进步主义教育家认为, 教育并不是强制听讲或闭门读书, 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教育。这种方式的核心是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要让学生得到发展,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展, 学生应当自己学, 在做中学。

2. 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我国,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的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但是教师的素质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1)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教师素质的提高, 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 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影响, 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的教师全员培训就是属于这种方式。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 指教师的自我完善, 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2)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信息社会里, 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 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整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根本推动力量。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因材施教者。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 它需要的人才是多个方面、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相应地, 教育应该成为个性化的教育, 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具有个人特点、类型和风格的人才。 (3) 教师心态的转变。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师地位的诠释,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按照教师任务的重要性和对教师能力的评价而给予的社会地位或敬意, 以及所给予的工资条件、报酬和其他物质条件。工资的高低常常被人们视为社会地位高低的一种标准。我国教师的职业声望与社会期望高于实际社会地位的事实, 极易引起教师本身的地位焦虑, 容易使教师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与否定而产生心理失衡, 最终导致情绪衰竭、人格分解。虽然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从制度层面上改善教师的收入状况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教师更应该养成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 追求精神层面自我中心和主观幸福感。

四、结束语

学困生成因错综复杂, 转化学困生方法各异,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因而排除他们的障碍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 自尊心, 渴望进步。孟子说过: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源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生, 才能真正感化学生, 才有可能细致观察, 正确评价, 宽容对待学生们。学困生转化, 是不离不弃的思想境界, 是科学, 是艺术。

参考文献

[1]马书蕊.浅谈学困生化学教学辅导优化策略[J].科学教育家, 2009 (2) .

[2]秦茂盛.浅谈学困生的转变[J].中国教研交流, 2009 (5) .

[3]唐国明.高校“两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之我见[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 .

[4]高有华, 王银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课程改革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0) .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问题情境教学初中物理下一篇: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