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兴趣

2024-07-23

情感与兴趣(精选12篇)

情感与兴趣 篇1

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而有些学生却始终对学习缺乏兴趣,表现得懒散而缺乏自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恰当的情感调控,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兴趣培养和情感控制,可以让学生具备以下的良好学习品质:1.旺盛的求知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因此,要通过情感控制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之保持。在旺盛而持久的求知欲支持下,学习效率将明显提高。2.永不满足和持之以恒。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好问、好学、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情感控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永不满足和持之以恒的上进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具备自身成长和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能力。3.自尊和自信。伽利略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兴趣培养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4.自我激励和调控。自我激励和调控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发挥的能力平均起来只占全部能力的4%,有的人发挥得多一些,有的人则少一些,之所以有差异,就是因为各人的自我激励水平不一样。青少年年龄尚小,自我意识不强,教师应努力借助情感控制的手段,帮助、督促他们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进而学会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

人的情感控制和兴趣并非与生俱来,笔者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尝试过情感控制和兴趣培养,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沟通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在认知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还是师生间情感上的交流合作活动。心理学家认为: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与否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谐的师生情感交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身情感表现和投入,注重建立教育“情绪场”,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依靠对教师的认识、模仿、领悟,达到对优良的同化与沟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在师生情感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体现与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这种氛围下,学生除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和对教师的热爱,进而产生“尊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

二、创设情境

现代教育学者魏书生告诉我们,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给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和体验。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如探索性的、竞争性的、游戏性的、趣味性的、操作性的、故事的等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路、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必将促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

三、开放式教学

在情感调控中,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表意见,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里,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活动中。开放式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允许学生的不同见解,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感需求。

四、体验成功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这是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分不开的。很多情况下,正是靠着这种愿望的推动,人们才不断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同样“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儿童都有的共同愿望。成功是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让其体验成功则是教师进行情感控制的重要策略。

情感与兴趣 篇2

工作单位:浏阳市集里中学 联系电话:*** 邮编:410300 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资源、虚拟现实情境、模拟演示、解决实际问题等四个方面上充分地利用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关键词 多媒体 培养 情感 兴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遍及到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并对教育活动中的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体会到,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对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和兴趣的培养,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提供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指出,情感包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坚定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的学生怕学数学,原因之一是他们不了解数学的真谛和“脾气”,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毅力。对此,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介绍数学的历史,讲解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还可以搜集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的感人故事及他们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的资料,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利用平时搜集的一些数学史料,适当补充介绍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这一事件。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

七位的人。并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实数》一 章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了解√2不 是有理数,可利用多媒体搜集毕达哥拉斯数学家的有关资料。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表明,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所以情境性学习应得到重视,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实现学习对象的情境化、活动化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亲自调查作决策”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虚拟的现实情境 ——个需要购买电视机的教室,并配以语言描述: “好多品牌的电视机,我们都挑了”,“我们该买哪种品牌呢”,“让我们上网查查吧”,“那就到甲、乙、丙三个畅销的国产品牌中选一个吧”,然后,让学生在虚构的情境中来到国产品牌电视机大商场作亲自调查,又配有一段语音:“我一台都没有卖出去”,“我今天卖了两台”,“哈哈,我也卖了两台”,在这个虚拟的情景----电视机商场真过瘾,有不同款式、不同产地、不同品牌的电视机,学生可以根据亲自调查的结果,来选择买哪一种品牌的电视机。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者沉浸其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对图形可以进行伸、缩、移、旋、切、拼、补等变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内容形象化,增强其表现力,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刺激,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表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借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知识更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例如,几何教学中图形的旋转、翻折与平移,单靠老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使学生理解,达到教学目的要求,而借用现代媒体技术,采用动画模 2

拟显示图形的旋转、翻折与平移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经过旋转、翻折与平移的图形不会改变其形状、大小,从而得出结论:经过旋转、翻折与平移的图形与原图 形是全等图形。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可采用媒体动画演示等腰三角形沿折痕翻转的 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动画模拟不但能改变传统教学中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突破教学难点,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联。很多实际问题又要借用媒体技术结合数学知识来解决。比如在八年级统计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统计图吗,你是在哪些地方见过的呢,接着学生议论纷纷;

(二)、老师提出问题:我家里正在搞房子装修,想买油烟机,但我又不知道哪一种品牌油烟机要好,你们可以帮我想个办法,帮我做个决策吗,结果有学生提出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油烟机的销售情况。

(三)、请一个学生上网搜索了有关油烟机的网站,根据网上的一些资料,让学生进行统计和综和分析,使同学们了解到目前万和、樱花、方太等品牌油烟机比较畅销。

(四)、学生下结论:买万和、樱花、方太的油烟机。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讨论来解决问题,不但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搜寻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为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将起到更好的作用和效果。

情感与兴趣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字:培养激发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的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反以学习为享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道理也是如此,人们在浓厚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标,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物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投入极高的热情,真诚的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一丝不苟地工作着,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每一件事情,做到事无巨细,件件当大事来做,时时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教师的关爱之心,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学生对你的喜爱、崇拜会很快转移到你所教的科目中去,“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老师的期望,在教学中。学生进行认知性学习的同时也进行着情感性的学习和交流,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得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不要过分地对学生进行责备,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亲近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想学生所想,诱发学习兴趣

由于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早已知晓,学生的困难在教师看来并不困难,学生的发现对教师来说也并不新鲜,这使得教师与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师生之间这种不同心态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情感影响,为此教师应与学生有一样的渴求新知识之心,他应当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忧愁和欢乐,但却不以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他希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但却并不苛求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获得成功,因为尝试中的失败对学习者来说是十分正常且有益的;他应当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表现出莫大的喜悦,对学生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产生极大的新奇感,并加以赞赏,因为老师知道激励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应当故意“稚化”自己,把自己退化为一个初学者,想初学者之想,像初学者一样在经历错误中学习,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知识时,教学时教师不妨以反面角色出现,假装糊涂,故意提出初学者容易产生的种种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批判,教师上课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我下面提出的一些观点是错误的,看谁能推翻这些观点?”学生一旦推翻了错误认识,也就纠正了自己原来的认识,从而为正确认知结构的构建排除了障碍,这种做法要留足学生回答问题的空间,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和发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白”,要讲出新意,讲出字里行间学生看不出来的“奇珍异宝”,巧设悬念,容易造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特别是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教学效果会更佳。

例如,讲大气压之前表演一张纸可以拖住一杯子水,学生观后百思不得其解,从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教师只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和语言修养,就能设计出好的“开场白”,使“开场白”收到良好的“首因效应”。

在物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研究,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热爱物理教学,学生爱好学习物理,师生就能打造出情感交融、兴趣盎然、和谐探究的物理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师生情感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4

研究表明, 教师能正确地进行情感交流,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表明, 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 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对个人心理特征和行为都有较大影响, 任何工作和学习都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适度的情绪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提高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获得最佳成绩。而情绪过分强烈, 又会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把握了正确的师生情感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有利于提高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体验。对于英语这一特殊学科而言, 其本身就是外语学科, 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的爱的情感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恨的情感, 则只能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消极、放弃的念头。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本身首先就是师生情感的相互接触, 只有教师把握好正确的情感态度, 使之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才能真正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教师才能受到学生尊敬,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也许某些学生身上有很多“毛病”, 但教师的理解、相信则能产生“反应”。如果教师抱着不听就打骂等不友好的行为和态度, 只能加剧“毛病”的恶化。学生就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自暴自弃, 讨厌教师, 从而影响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增强师生情感交融,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会热爱学生, 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包容,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亲近和亲切感, 而不再是讨厌的念头。教师则可以轻松愉悦地进行英语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教学中, 对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如见面、道别、致谢、时间、年龄、性别等利用宽松、愉悦的气氛进行教学。鼓励他们适时适地使用所学英语知识在创设的语境中自由交流, 同时教师也要非常耐心地与他们交流和沟通, 消除他们学习英语的恐惧和顾忌, 让学生感觉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师”。只有这样, 学生才容易接受, 容易很快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 师生情感对学习兴趣的作用不仅仅需要平等的师生关系, 还需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细微的、耐心的言传身教来体现。教师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口耳相传, 更要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试想一位整天垂头丧气、板着面孔的教师把自己的要求当作命令使学生无条件地执行, 学生怎么会接近你, 喜欢你, 更不要要求他们进入课堂积极主动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步入教室, 教师要有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神圣感, 时时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修养。教学中做到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要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对语言进行渲染, 从而感染和鼓舞每一位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007年, 我所在班级有一名学生, 刚进七年级时, 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单词不但能读而且能熟练听写和运用, 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但第二学期, 他的表现逐步下滑, 我了解了他的想法后与他进行了沟通, 对他以前的学习进行了肯定并分析了他现阶段的情况, 最后提出了对他的期待。此后, 他经常来找我, 让我听他读英语, 为他辅导。由于他的勤奋好学, 加之我对他的积极态度, 他的成绩又得到回升, 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可见, 课外的师生情感投入也非常重要。由于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时间毕竟有限, 对于个别学生的情感不易掌握。因此, 在课外教师可以通过多方式、多渠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往往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情感激发渴求知识的兴趣教案 篇5

凭借教材和学生搜集整理已有的知识,把浓浓的思念敬佩之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总理生前的伟大,逝去后今人的悲痛,引导学生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

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升华。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1、激情引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交流和讨论,让同学们知道,在我国有一位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他为中国的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病逝,牵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而悲痛万分,尽管当时环境恶劣,腥风血雨,但阻挡不了人们对总理的思念之情,于是出现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悲壮场面、(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去送别总理的人很多,感受到了灵车到来时人们焦急有耐心等待的.心情,那么灵车到来时人们又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二、品赏词句,学语知情

1、 通过读课文已经知道灵车到来的时间和灵车的样子、那么当时人们的表现怎样呢?情同学们找一下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词语,把他画下来、

2、检查汇报。

3、、学生交流要点:出示投影:“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的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的望着灵车—————”在这个句子中你觉得那个词语写的最好呢?

4、检查汇报,肯定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重点突出“不约而同”这个词语

5、 “不约而同”这个词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是没有经过商量或约定而彼此一致、联系上下文在读一下这个句子,是谁没有约定而彼此一致呢?

6、生:有老人、青年、小孩,还有没有呢?

对,还有、因为在文章的开头已经说道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这里的有老人、青年、小孩作者只是选取的代表人物,他代表了全国人民。

7、好,同学们在读一下从句子中可以看出他们那些动作一致呢?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语、

8、检查汇报

9、对,有“站直、摘下、望着、哭泣”这几个词语、咱们一块来读一下这些句子、(出示投影)你能体会到什么?对,同学们从这些动作中已经感受到了人们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那么,他们的行动一致到什么程度呢?

10、对,“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那么你从中有体会到什么呢?学习小组讨论一下,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感觉到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哀悼和悲痛的心情、咱们就怀着这种心情来读一下课文、

三、 抓动情点,以情激情

1、检查汇报

2、现在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人们在这时想到了什么?出示投影:

a、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

b、陪着毛主席———————————————————————————————————————————

c、看到他—————————————————————————————————————————————————

d、然而今天———————————————————————————————————————————————

3、人们想到了这些,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看下面练习,联系以前学过的和你知道的内容:

e、我想到了—————————————————————————————————————、《温暖》

f、我想到了——————————————————————————————、《一夜的工作》

g、我想到了——————————————————————————————、《难忘的泼水节》

咱们把他填到合适的地方,再读一下、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3、通过读,你体会到什么呢?对,我们体会到了总理生前的伟大,他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他的身后哀荣正是同这种生前的伟大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他音容宛在,人却长辞、充分的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崇敬和怀念之情、好,咱们就带着这种感情读一下、

4、课文读完了,当你看到这一切时,你想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些什么呢?你相对送别的人民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

5、您的逝世是对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损失,安息吧!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在您精神的鼓舞下,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力量。

6、这么动人的场面同学们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下来呢?好,咱们一起背诵、

7、同学们背得很好,许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好,搜集整理一下,把你想写的内容写进今天的日记里、

激活情感 培养兴趣 篇6

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作文,既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关键,又是作文教学若干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做好学生作文指导工作,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

一、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言积累是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使学生习作文质兼美,必须研究语言积累向语言运用的转化策略。

1.首先要优化语言积累。①在理解、感悟、鉴赏的状态中积累语言。学生作文是一种状态,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囚素参与的复杂的过程。因此语言积累不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状态的描述。如果把语言积累作为一种孤立的机械的记忆活动,那么学生头脑中的语言贮存仅是一种呆板的、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学生不可能主动调用,要使学生有丰富的、准确的书面表达,那学生头脑中的语言内存就应该是鲜活的,有灵活和真切体验的。因此要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语言积累必须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这个基本过程。②分类收集整理,丰富语言,便于查找、积累是知识不断丰富沉淀的过程,它是语言成功运用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指导

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分类建立积累本。可分为优美词句、名人言论与事例、古文与名言警句、自然现象、身边特别或典型的言行、写作方法等几大类。特别注意:积累到一定阶段时,要进行分类整理,如果眉目不清,材料再好也难以及时而充分地使用。

2.要培养学生运用、驾驭语言的能力。①经常温习、品味、诵读语言积累。语言积累的“同化”必须要在不断认知、体验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形成学生“内部”的语言。②经常在温习、品味、诵读中,学生会不断向“材料仓库”中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在温习过程中,辅之以生动有趣的活动则更加有效,如开展积累评比、积累交流、积累赠阅、好词好句欣赏会等等。

二、以观察指导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巧妙构思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教好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教会学生阅读好社会人生这部无字的大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观察过程中,既要耐心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摄相机”——眼睛,把新奇精彩的世界摄入记忆的心屏,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接收器”——耳朵的特异功能,把有利于自己作文的一言一语,有时甚至是片言只语,都统统录入自己的耳鼓。与此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积极开动大脑这架“机器”,认真思索、合理吸收。这样一来,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眼看、耳听、脑思等多角度的观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原材料,而且还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灵活机动地思考有关作文写作构思的问题。

三、以写前点拨为催化剂,促进学生勤练乐写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靠自身”。这句俗话,不仅道出了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过听、说、读、写的反复训练,达到写好作文的目标。同时也告诉我们教师写前指导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写作前的良好指导,将直接促进学生作文的成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审题、列写作提纲,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创设新意、锤炼语言等方面作出深入、耐心、细致、全面的训练。例如:叙述一件事,就要指导学生力求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还要避免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不问详略,记流水帐般的叙述。描写一个人,就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来。为此应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方面,作出生动、传神的描绘,力图摆脱那种仅停留在千人一面的外貌描写上。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类似的名家作品片断和同龄人的优秀作文,进行介绍、剖析,以增强学生写好成功作文的信心,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兴趣。

四、教师“下水”作文指导

有的教师出了作文题目之后,稍作一般步骤指导,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写好的范文念一遍,叫学生模仿,以为这就是下水指导了。其实这是费力不讨好的,学生可以不多动脑筋就模仿出一篇文章来,但其结果是从结构到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众口一调。“下水”作文指导的正确做法是:既要下水,就要参与到学生作文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比如:安排一次郊游,布置学生在郊游中要完成规定的收集写作材料的任务。教师也要特备一个本子,将自己等同于学生进行收集。回到学校,交流收集材料时,教师也要作交流,好让学生弥补不足,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教师也要认认真真写出一篇好作文。当学生作文交上来一看,对学生作文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就会一目了然,是结构不当或是观察不细还是文字功夫都了解得非常深透。

总之,教师采用一切方式、方法指导学生作文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指导方法和技术虽各不一样,但都在围绕着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写作的兴趣去努力和创新。

语文教师的兴趣、情感与语文教学 篇7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这句话不难看出, 语文学科与其他诸学科有着必然的联系, 或者说其他所有学科都需要语文知识。从“大语文”的角度来说, 语文教师既要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 还要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广泛的兴趣,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一个“两耳不闻身边事, 一心只想搞语文”的人, 是不可能胜任语文教学工作的。要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除了必须要熟知句义、辞章、文理等语文常识, 还必须知晓一些数、理、化和政、史、地方面的常识, 并且最好是一个体育爱好者, 面对美术音乐也不能当门外汉, 甚至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 还应该熟谙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只有不断地丰富知识, 增广见闻, 加强多方面的修养, 才能使自己真正具备语文教学的“一桶水”“一缸水”“一湖水”。只有这样, 语文教师才能高屋建瓴, 驾轻就熟, 语文教学才能风生水起, 妙趣横生。试问:一个兴趣单一, 知识狭窄, 孤陋寡闻的人, 怎能使语文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怎能培养出一个学识广博的语文尖子?总之, 一个语文教师只懂得一点语文学科知识, 是不可能胜任语文教学工作的。

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既有作者的理想信念, 还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必须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才能有效地挖掘课文内涵, 提高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和感化作用。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先要激发自己的情感:你谈历代散文, 你会羡慕政治家的风度, 折服军事家的谋略, 感悟思想家的深邃, 赞美科学家的睿智, 欣赏文学家的博才;你吟诵唐诗宋词, 能够领略到李白的浪漫, 沉浸于感悟杜甫的凝练, 倾慕于苏轼的豪放, 品味到李清照的婉约……在你的内心深处常常和他们产生共鸣。古代志士的慷慨激昂、凌然浩气, 会使你敬佩和感动, 而当代英杰的舍生取义则更使你深受教育和鼓舞。你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方志敏等革命前辈和先烈的远大抱负、高贵品质而激励终生, 你又为鲁迅、茅盾、闻一多、朱自清等作家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而感奋不已。只有这样, 你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 才会和学生一起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只有这样, 你在教鲁迅的《藤野先生》时, 才会和学生一起声讨日本军国主义, 点燃熊熊的爱国主义烈火;只有这样, 你在教朱自清的《春》时, 才会和学生一起徜徉在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亦只有这样, 你才晓得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才笃信为人民服务之伟大, 为一己奔忙之渺小, 为真理而斗争之高尚, 为私欲奔忙之卑劣;才会真正做到,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总之, 通过语文教学, 当教师的不仅能提高文学素养, 而且愈来愈明白怎样做人, 做怎样的人。反之, 一个毫无表情变化、语言乏味的教师, 怎能和作者、和学生产生共鸣?怎么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因此, 语文教学中, 教师能否以情激情, 增强感染力, 扣紧学生心弦, 已成为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个“冷血”的语文教师, 绝不是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仅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 从职业观的角度来讲, 还应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兴趣和情感的“正向迁移”, 使学生受到感化,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 语文教师要善于融入学生, 和学生打成一片, 和学生心心相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朗读、分析、讨论, 课后和学生一起朗诵、参观、体验、鉴赏……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师的渊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 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语文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比赛活动, 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等。在比赛前, 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写一幅字, 朗诵一篇演讲稿, 可以给手抄报进行美术设计, 可以在演讲前高歌一曲营造激昂气氛, 还可以将自己发表的文章摘录在手抄报上供学生赏析, 在作文教学中, 还可以和学生一道写“下水作文”。通过这样的活动, 语文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三, 语文教研组可以举办语文教师书画作品展、语文教师音乐会、语文教师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让全体学生亲眼看、亲耳听, 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

总之, 要胜任语文科教学工作, 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需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 还要将其运用到语文教学, 实现兴趣及情感的迁移和内化。

参考文献

[1]曹媛.万紫千红总是春——语文教学风格多样化随想[J].读与写, 2014 (11) .

情感与兴趣 篇8

一、培养师生情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常有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 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忽略了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做到在心理要与学生接近, 情感上要与学生产生共鸣。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教师只有设法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就能“亲其师, 信其道”, 乐学之。所以, 教师在上课时, 不仅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 保持饱满的热情, 更要以情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师生感情融洽, 气氛和谐, 协调一致, 以达到加速双边活动的进程。教师爱学生越深, 学生敬老师越深。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赖, 致使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二、运用电教设备和教学手段, 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证明, 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 形成新颖、色彩鲜艳对象, 都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幻灯实物等进行教学, 使课堂教学趣味性、高效率。首先, 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较为理想的优越条件, 它可以使学习的事物或现象大小互变、动静交错, 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同时它又集音、行、义为一体,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清晰、准确、生动的认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器官, 使机械呆板紧张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其次, 运用形象逼真的挂图或简笔画配合讲解,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看起来清楚、听起来明白, 记起来深刻。

三、提供机会,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

1. 在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 让

学生耳、手、嘴、脑同时并用, 调动多种器官参与活动。有时我帮助学生布置场景、配乐, 必要时也当“导演”, 我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及回答问题的声音录下来, 再放给他们听, 以此来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使其更认真地去说、去演。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强, 他们怕别人把自己看成“弱者”, 力图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 树立自己的威信, 因此为使自己的录音能给其他同学留下较好的印象, 人人都自觉地发挥出最高水平。久而久之, 课堂问答及朗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开始时, 学生把在家朗读的声音录下来带到课堂上,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还互相检查完成情况, 为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家自编故事, 角色对话, 课文小品等录音。实践证明, 效果很好。

2. 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学生初学英语感到新奇有趣, 可难度大, 困难多, 我本着多鼓励表扬, 少批评的原则,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 把握活动的内容、所提问题的难度, 以便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让所有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如:将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而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表扬话语经常变换, 根据实际情况应用very good、excellent等, 这样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3. 结合学校广播站的节目安排, 每周四定为英语日, 学生轮流播出英语故事, 谜语等。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 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学生知识, 定期举办英语竞赛, 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己出题, 自己当评委,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把所学单词, 词汇、句型等知识融会贯通, 在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欲望和兴趣。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创设展示平台, 激发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 我们最要做的是创造情境, 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 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例如一上课, 同学们都会有紧张的情绪, 但是教师通过问好、英文歌曲等导入方式, 学生便感到不是在上课, 而是到了一个热闹的交际场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而且充满了乐趣, 真是“课始时分兴已浓, 课行时分兴正浓, 课终时分兴犹浓”。

读出兴趣读出情感 篇9

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放”, 更要巧妙的“扶”。大胆地“放”, 即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 只有主动地读, 才能读出疑问, 才能读出思考, 才能读出情感。然而这并非一味地、机械地、反复地阅读, 教师更要在读种巧妙地“扶”。“扶”要扶得恰到好处, 要扶起学生的兴趣, 扶出学生的情趣;要扶在重点, 扶散难点;要扶给学生方法, 扶会学生学习。那么, 怎样才能在朗读教学中做到巧妙地“扶”呢?

一、要“扶”出兴趣, “扶”出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 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 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 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 激起学生的兴趣, 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才能确保其主动地学习。其次, 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 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 把握情感, 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范读激趣。

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 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 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同

时, 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

《妈妈的爱》一课, 教师以舒缓、富有激情的语气, 将学生带到充满母爱的意境中。在盛夏的夜晚, 妈妈为我送凉风;在雨天, 妈妈为我送伞, 这种深深的母爱无处不在。通过范读, 使学生在范读中融入到这美妙的意境中。同时, 抓住孩子易于模仿, 易于感染的特点, 很容易便会产生自己读一读的欲望, 这样即学技仿, 无论语调、表情都会模仿得恰到好处。

2. 插入激趣。

小学语文书中, 有许多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在学习时将插图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 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与此同时, 让学生给图片配音, 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 从而激起朗读的兴趣, 学会感情朗读。

《木偶话海》一课, 沏茶图为木偶在海滩上召开大会。其画面木偶的表情、神态及其生动, 足以表现它的自大。让学生给木偶配音, 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也适应低中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心理特征, 使得课文学习变得轻松。

3. 语言激趣。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 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 是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的。

学生, 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 其学生兴趣、学习热情,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在朗读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讲求语言艺术, 不吝惜表扬, 多给学生些激励性的话语, 在朗读课文前, 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适当点拨一下学生的激情:“咱们比一比, 看谁是个优秀的播音员。”在学生朗读完要及时给予肯定。诸如:“读的真棒!”“让人听得都醉了!”孩子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 看到了希望, 更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以后在朗读方面一定会更加努力。

二、要“扶”散难点, “扶”出重点

每篇课文总有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和教材所要求掌握的重点, 朗读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 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有着很大的作用, 所以它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 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 巧妙指导。让学生充分感悟, 轻松学会感情朗读。

1. 设计填空, 理解内容, 感情朗读。

一篇好的文章, 往往一个字便可表达出非凡的效果。那么这样的关键字, 就是课文的突破点, 要善于帮助学生透过字词, 体验入情入境地感悟, 从而接受教育, 学会感情朗读。

《一只贝》一课, 主要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贝的命运, 从而表现贝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为了引起学生的主意, 先设计了这样的填空“ () 的贝”。让学生通过预习后的初步感知, 进行词语搭配, 然后从课文中找出词语“漂亮”、“好看”、“可怜”、“可敬”、“体面”。再从这些词语入手, 进行分析, 从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珍珠的产生过程, 凭着这种理解, 学生一定能读出感情。

2. 通过比较, 感悟思想, 感情朗读。

比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通过比较才能领悟课文的内容, 感知课文思想,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朗读。

三、要“扶”给学生方法, 要“扶”会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要重迁移, 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些告诉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 在朗读中要掌握以下两种方法:

1. 评价中明方法。

所谓评价是以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对象。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评价标准修正得趋于科学和规范, 接近于“一定标准”再去评价, 那也就是从一定高度上使学生掌握了方法。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 一名学生朗读完后, 我请其他学生评价。先评读的正确不正确?为什么?通过发言使学生意识正确即要做到读准字音, 不添字, 不漏字。再评读的流利不流利?为什么?评价中明确要读准停顿, 注意语气轻重缓急。最后评读得有没有感情?懂得要在读中融入自己所体验出的情感。

2. 现实中用方法。

朗读最终是要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 也就是要懂得迁移, “从读到写的迁移, 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懂得“举一反三”。

重视情感因素,激发探究兴趣 篇10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霍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没有情感色彩和毫无情绪反映的认识活动是不存在的。在日常学习中,情感在学习创造机制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推动或终止某种活动的动力,它可以强化或抑制认知发展过程,并削弱制约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数学情境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呢?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和合作者。”因此,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如果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能使教师真心弯下腰来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是爱,是母亲对孩子般发自内心的爱。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也就没有了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才能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大胆探索。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约数”时,先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配上讲解:3月25日是小明的生日,小明在妈妈买回了12块蛋糕。妈妈对小明说:“如果今天你的小朋友来家做客,你就请大家吃这些蛋糕。注意:一定要平均分给大家。”晚上,小明在房间点上了生日蜡烛,有人在帮他庆祝生日。请大家猜一猜,房间里一共有几个人,刚好能平均分这12块蛋糕,而且分得的是整数块?每人平均分几块?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得到了多种答案。有一个学生说:我猜房间里一共有2人,平均每人分得6块,写成算式是12÷2=6。另一个学生说:我猜房间有6人,平均每人分得2块,写成算式是……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想法一一板书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得出:12能被1、2、3、4、6、12整除。此时教师说明:1、2、3、4、6、12叫做12的约数。这样使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我需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情感随着认知的过程得到了发展,知识也得到了正确迁移。

三、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在气氛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即可。应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使其“进入角色”,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也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培养了打破常规,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设计一组开放性题目:在2001年申奥第一轮投票中,中国获得44票,加拿大得17票,法国得15票,日本得6票,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编成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编出了不少具有创造性、探究性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学会用数学思维看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活动包括各种感官参与下的运算、讨论交流和搜集整理数据,调查研究,建立结构模型、解决问题等活动。在教学“统计图”时,让同学们周日回家调查家中3年来经济收入的情况,整理数据后制成折线统计图。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判断哪块广告牌做得好,哪块用的油漆多?同学们通过同桌或小组间的讨论合作,用“数方格”或“割补法拼图”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在这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状态,他们经过操作、交流、实践亲自体验并发现公式的过程,掌握了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重视学生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 激发兴趣

学生英语成绩的好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最主要的莫过于智力和情感因素。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态度主动,心境愉快,充满自信,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操作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多数学生是从初一开始学英语的,此时他们正处于少年期,已进入第二生长高峰,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此时是复杂的年龄段,是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此时学生的情绪不稳定,表现强烈,容易激动,也容易发怒,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往往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遇到挫折,容易泄气,兴趣往往不能持久。

二、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们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学英语的学生对英语产生好奇心,而且兴趣也不能持久,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教学不得法,学生便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兴趣锐减,到了初二,这批落伍者往往对英语失去了信心,两极分化的现象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以,教师应提早做好预防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每一位同学的心态,初一上学期,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比较感兴趣,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有的学生学得很好,进步很快,教师应及时表扬;而有的学生在说英语时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常为自己发音不准或口语不好,缺乏自信,害怕说得不好或出错会引起别人笑话,与其当众出丑,不如不说。这样的学生特别容易受伤害,所以教师对这类学生要特别细心,鼓励他们大胆开口。

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對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力争使英语教学具体化、直观化,多给学生听说、视觉、感官一些刺激,调动各种因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教学当中去。在教学对话时,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与身边的人和事产生联系,并且鼓励学生多开口、多动手、多表演,这样,兴趣便容易形成,注意力也不容易分散,兴趣也容易持久。根据心理学理论,只有在语言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潜在兴趣才能够持久不衰。

2.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关系。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活动、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差异,但教师应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智力中等的学生身上。对待尖子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为全班学生树好榜样;对待差生可宽松些,并使他们得到师生的帮助。这样就使学生信心猛增,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也就可以形成。

3.防微杜渐很重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他们的世界观初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很幼稚,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教师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发现坏苗头,立即杜绝。教师应在平时就逐步积累对每一位同学的感性认识。如平时找学生谈心,也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家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他们的要求、困难或体会。教师还可以定期地向学生介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提高是非分辨能力,并鼓励在学生之间展开竞赛活动或互帮互助活动。

综上所述,教师在英语初始阶段的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注意学生的反馈,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大大提高,最终会提高成绩。

培养兴趣教学重视情感效果 篇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育者往往对教学内容过分关注, 强调学生机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机械、麻木的学习, 收效甚微。教学, 特别是英语教学, 必须积极主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开展兴趣教学, 因为我们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 更没有实践之地。仅仅在课题上学习, 犹如蜻蜓点水。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 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有兴趣的活动。在实践中常用的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总结如下。

一、把知识串成故事或与一些名人、明星相连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尤其是在课堂上, 好的气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调节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 带故事情节的课文往往比单纯的议论文、散文要吸引学习。因此, 把课堂内容变成一些生的故事或者把知识点与目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人物联系棋类, 在故事中学习。

二、把知识编成顺口溜把知识融入游戏

在教学中, 歌谣以它形式活泼、韵律优美等特点深受学生们喜爱, 顺口溜, 便于学生记忆和朗读。游戏教学, 玩中学、学中玩可以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等重要因素, 经常开展一些带有比赛性、趣味性的游戏, 促使学生进入“玩学”状态, 学生将成为游戏的主角, 教师仅仅起一些调节、管理作用, 以全班同学为对象, 在最大范围内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可使学生在乐中求知, 知中受益。开始也许有一些困难, 持之以恒, 就会发现教学将是一种享受。

三、使作业多样化、趣味化

作业内容来源于教材, 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所以作业不能拘限于教材。教师应想法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比如:把家里的电器贴上英语单词标签;到市场看看你能叫出哪些水果的名字等;这样的作业即不枯燥, 又能增强记忆。

四、树立自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学生刚刚学习英语时, 大多数都充满了好奇心、自信心, 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地多鼓励多支持, 尽量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让他们对学好英语的充满自信。教师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表扬和鼓励, 都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例如, 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时答错了, 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 避免当场指责学生, 这样会有很多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叶会很活跃,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英语, 很投入, 很自信, 必然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有可能主动学习, 但一定能学好吗?不一定。情感投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状态。能以极大的精力以正向的积极的心态付诸于行动。美国学者布卢姆曾经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 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 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他强调情感重要性, 情感可以诱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生自身。在英语学习中, 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 乐于学习, 学生就会努力调节自我, 积极主动找到适合教师的教学学习方法。从情感投入的角度上来研究, 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正是自身情感的投入, 这不仅仅会导致其在课堂上更加专心, 全身心地紧跟教师的教学过程, 努力思考、回答一切问题, 而且还会爱屋及乌, 增加对英语教师的喜爱, 从而主动地学习, 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同时, 情感投入可以减少学生对外界干扰带来的影响, 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 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 情感投入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 积极研究探索, 激发本能、增强意志力, 进而转化为英语学习的原动力, 主动解决在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迎难而上, 努力破解一切难题, 学生精神亢奋、思想敏捷, 进一步向新的问题挑战, 相互作用, 良性循环, 促使英语学习效率成倍提高。

兴趣教学、情感投入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 还要会“教学”, 尽可能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从多方面、多层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注重情感教学,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摘要:现阶段英语教育中, 学生学习英语往往是被动学习, 仅仅为考试而学, 没有兴趣、缺乏情感投入, 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有兴趣的活动。同时, 情感投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状态, 能以极大的精力以正向的积极的心态付诸于行动, 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上一篇:体育教师与人格培养下一篇:市场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