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情感

2024-06-08

物理教学与情感(精选12篇)

物理教学与情感 篇1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 就不会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大文豪、诗人郭沫若说的更是直截了当:“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 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凡是能满足人需要的事物, 就会引起我们积极的态度。反之, 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 就会引起我们消极的态度, 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

教学活动是传播真理 (知识) 和塑造人的活动。情感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物理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由于学生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有强烈的情感因素伴随, 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调控作用。因此,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 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教学活动是情感信息的交流

教学过程是知识的传播过程, 而知识的传播媒体不仅通过信息, 还要通过情感和影响起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入另一个脑袋,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 这种心灵的接触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交流实现的。”尊重、信任和友爱是人的高级情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友爱, 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学生尤其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他们实验探究的指导和对他们行为品德善意而公正的评价, 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教师这种对学生真诚的爱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会使学生受到鼓舞、激励, 从内心上产生一种求真、向善的动力。使其主动学习, 积极探究。古今中外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有这方面深刻的经验。他们认为:当学生感到教师真正爱他, 为他操心、付出时, 他就会把对父母都不肯讲的内心秘密告诉老师。如果师生缺乏情谊和信任, 那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就会对教师心存戒心, 在心里筑起一道防线, 这种师生是关系必然造成信息交流受阻而导致物理教学效果下降。

二、教学是艺术, 情感是艺术的根

教学既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感染, 感染性是情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师的教学就像演员在舞台上一样, 要用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马卡连柯曾强调:“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不可能做教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怎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特级教师李吉林在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时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 但我并不妄自菲薄, 教师的待遇虽然不高, 但精神财富是富有的, 因为我拥有学生。”这位特级教师的自白, 完全可以说明她对教育事业的伟大情感和心灵上的充实。正是由于她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才使她在工作中不断克服困难, 创造条件,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表明, 凡是优秀的教师, 在教育教学中无不是倾注了自己丰富的情感, 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奉献精神去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在艺术的享受中去学习知识。学生愿意学习物理, 当然也就学的好, 学的活了。

三、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调动非智力因素

现代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其中人的心理素质 (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和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 很多学困生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上的影响。所谓非智力因素, 主要是指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在物理教学中,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是激发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措施。“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 便没有教育” (陶行知语) 。教师之爱是人类最高尚也是最深沉的情感之一, 它最富有穿透力, 也最富有感染力, 它在学生心灵中激起的情感波动, 既是突变性的也是经久不衰的。这也是令耄耋之人以白首之心念念不忘总角之时的启蒙老师的全部奥秘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绝不是溺爱、迁就和放纵。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以对学生真挚的情感, 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 把“爱” (热爱学生) 与“严” (严格要求) 结合起来, 做到爱中有严, 严中有爱, 以情感人, 以情管人, 以情育人。“严在当严处, 爱在细微中”, 将老师自己暗含期待的情感, 巧妙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影响每一位学生, 赢得学生的信赖, 使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教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亲其师, 信其道

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规律, 在学校教育中更是如此。在求知欲强, 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心目中, 教师头上似乎闪烁着光环。学生不但崇拜一位好教师的知识、人格, 甚至他的一言一行。调查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时, 也就乐于学习他所教的学科, 并会克服困难把这门功课学好。相反, 当学生厌恶某位教师时, 对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往往也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甚至拒不学习。

要学生亲其师, 师必先爱其生。当教师怀有赤诚之心, 而学生又看出并领会到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真诚的爱护时, 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近感, 从而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其次, 在物理教学中应发扬教学民主, 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

总而言之, 人是有感情的, 教育都具有感情性, 教育是爱的共鸣, 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前途和未来。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 离开了情感, 教育也就大打折扣。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积极的情感是搞好物理教学工作,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物理教学与情感 篇2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西山民族中学 杨 芳

关键词:语言训练 情感体验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阅历尚浅,情感还不够丰富,在语文学科上的阅读的思维逻辑、阅读的范式还不够牢靠,因此,在进行情感阅读教学的时候,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文阅读,虽然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标准,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或道理上花的功夫过多,其重心在“人文性”上,语言训练有所弱化。即便开展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点的选择随意性较大,语言训练目标不清,方法不明,语言训练主要是“读”,对“听、说、写”,训练的文体性针对性不强。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阅读结合得不好。以下,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二、概念及界定

情感阅读:在主体阅读中,个体的内部情感起着驱动器和加速器的作用。“激发情感促进主动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而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三维主体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就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发掘课文蕴含的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披文入情,学生定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发展的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是教育教学通向成功的桥梁。因此,进行情感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语言训练:这里的“语言”,既指口头的语言,也指书面的语言。“训练”,训,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练”,即练习。“语言训练”,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指导下,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口头的、书面的语言练习的实践过程。

在语言训练中体验情感的阅读教学研究,即研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指导学生在口头的、书面的语言练习中,体验祖国语言的精妙,体验文章所流露的情感或蕴含的道理,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性,丰富语言积累,增加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培育学生的审美技能,形成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

三、完善中的相应的操作策略

(一)字词教学,情感认识和表达的关键。

关注字理,注重字形、字音、字义教学的科学性,初中生应该还是注重字词的积累与运用,脱离这一点,情感阅读,就是水月镜花。注重汉字的规范书写,在书写训练情感阅读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其基本教学原则为:观察—讲解—示范—练写—评价。词语的理解性教学,一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二是联系课文语境,三是借助工具书。用得比较多的是联系课文语境。教学的基本思:理解基本义—把握语境义—体会情感义—领悟表达效果-灵活运用。

(二)培养良好情感,增强感受力和表达欲望。

1、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的,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语文阅读材料,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师生一定得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只有通过文字文章才能激发丰富深化彼此的情感体验,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

(1)热爱生活,积极表达。不仅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更要在品词赏句中把受到感染积极行诸于理智化的文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表达着作者的情感。要达到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一目的,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强化语言的感染力。在品词中理解文中所含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更能够条理化心灵化。

(2)丰富阅历,人格熏陶。可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不仅能感同身受,更能讲这种情感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心灵的涵养。

(3)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巧妙创设情境。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抓住重点情节,挖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的地方,巧妙地创设情境,众所周知,学生接受知识主要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因此要达到“披文入情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情节,借助形象、生动的描述,为学生架起一座认识认识深化情感的桥梁。这样,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引起情感的共鸣。如《观刈麦》中,“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等重点句引导学生理解,还借助作者“吏禄三百石,岁余有余粮”呈现一种生存的残酷的图景,让学生受到感染,使学生体会诗人复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心世界。这时学生对诗人无限感佩的美好情怀得到升华,爱诗词,颂诗词,汲取诗词中的人格力量,才会形成自觉表达的意识与审美的技能在情景中体验。文学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脱离了形象,文学的表现力是苍白的。因此,语文教学要还原文章所描绘的情景,在形象化的情景中让学生产生相应的体验。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色彩,语文教学也因此而迷人。

(4)抓住感情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披文入情激发情感还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继而激发自己的感情。此时,老师得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学生的情感真真正正地激发深化起来。如教《观刈麦》一诗,可以抓住作者的“同情—怜悯—讽喻”这一感情为线索,引导学生对叙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紧扣“情”这核心,层层诱导,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是对农民的同情,对社会不公平的激愤,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承担。才会写得这样鞭辟入里,动人心魄。教学时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白居易创作诗歌的感情,课文感情主线把准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劳动人民的情感也激发起来了。

(三)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1、创设乐学的情境。当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时,他们就会更乐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情境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

境,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将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一些老师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如教学《观刈麦》、《钱塘湖春行》中,教学开始,我随着低沉悠缓、和轻快明丽的音乐,用深沉缓慢和轻缓流畅的语调朗读这两首诗,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会获得一些初步的印象,就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探究需要。

3、画面再现情境。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我出示挂图,向学生显示西湖早春的图画。可以提醒学生图画的构图,着色,西湖的景致分布等情况。为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风物,进一步提升审美力做铺垫。

4、多媒体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音、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像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除此以外,还有导语创设情境、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选择与课时内容融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情境富于变化。

5、采用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感受和表达情感。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很好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好语言艺术,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和形象、明示和暗示、无形和有形形成珠联璧合之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法可依,又有一些操作的材料,就乐意去表达了。

6、披文入情,表达得当。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教材的语言实践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的体验感悟中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课本剧创作、课文画面制作、配乐朗读伴奏、读写结合、续写故事等表达真情实感,都是让学生体验情感的好方式。如教学《观刈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相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学生在说中体会,一场简单的对话,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五味杂陈的思想情感;在情感的协同共振中来激发学生对诗人的钦佩之情;当然,还可以用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在“ 移位体验” 中体会作者的宽广的胸怀。

(三)抓关键句段、文本整合与情感的梳理

抓住关键句段展开语言训练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正如前文所说,对于关键句段要抓得准,贴得紧,展得开。

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1、抓住疑点,层层剥笋。这种教学策略,就是围绕一个中心的疑问,层层推进,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实践。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可以抓住重点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所产生的疑问:“最爱什么,为什么最?爱?与前文有何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朗读、讨论等语言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对作者描情绘景的高超钦佩不已。

2、图文结合,借形品文。语文教学形象大于思想,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语言训练,同样可以在情境中展开。教学《观刈麦》,可以要求学生读诗想象,并染好各个人物的面色,这就将图文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

对着图用语言进行描述,这就是很好的语言实践的过程。

3、填空补白,走进内心。写文章讲究的是虚实相间,阅读时就要填补诗文的空白,方可走进人物的内心。教学《观刈麦》《钱塘湖春行》中,就设计了这样的题:比较这两诗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作者的情绪是心累与心闲,再引导学生分析感受作者无论是心累与心闲都是与一个有着清醒的社会责任感的善感的心灵分不开的。

4、借助背景,立体感悟。文章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结合背景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有立体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学这两首古诗,结合背景的呈现,让学生懂得,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能够走进百姓,走进田间地头,懂得百姓的疾苦,改善民生,缓解社会矛盾,是一件多么可贵而清醒懂得社会根源的智者的行为。在逐步的语言的练习上,在不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语感就能很好地体现了。

(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提升情感阅读的成效

教学的每道环节,都可将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结合文本,将相应的文本欣赏范式与飘忽空灵的情绪结合起来,也才能杜绝浮光掠影的凑热闹的教学闹剧。

所谓“听”,就是课堂上的倾听。一是老师听学生的朗读、发言。二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听什么呢?一是听思想内容,二是听如何表达。在教学中,大家关注较多的是思想内容,往往忽略了学生如何表达。我们要求在语文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用恰当的语言连贯地表达,表达是否得体、精当。不如,在《观刈麦》中,诗中有“念此私自愧”学生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理解为“对作者因不劳而获、养尊处优而羞愧”,而忽视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所谓“说”:就是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无论是在那个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尽量鼓励学生,发现新角度,找寻新依据,以我口说我心。力求表达得体,连贯,要将文化味与语文味统一起来。即既要想得好,又要说得好。将学生受到的感染熏陶化成自觉主动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情感阅读方式。

所谓“读”,包括:默读、朗读、诵读。教师要做好示范,多应用音频视频,培养学生的对于声音的敏感力,自觉的模仿和积极的通过声音传递美好的情感的习惯与技能技巧。读要读出语感,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读出真情实感。初读时,读正确,读流利。研读后,要读出感情。在朗读训练中,要注重过程性,要将朗读与感悟有机结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尊重学生朗读中合理而不同的处理方式。

所谓“写”,既包括规范书写汉字,遵循规范的语法,和思考运用优美的修辞。用得多的是写话。课堂上的写话,要将感受理解与表达融合起来,当然,“写”还包括写批注,写关键词,学生可以根据所写的关键词进行连贯表达。

让角色中体验在情境中深入。让学生进入文中的某个角色,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之同呼吸、共悲喜。这样,学生就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够将文本的思想情感理解得深入而且能够结合情境,具体分析其因果。

在比较中体验和深化情感。比较能凸显人物的特点和思想情感的发展变迁,在比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情感体验而且明白情感的变迁的复杂性。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中人物与自己或他人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

对人物产生尊敬、赞叹或鄙视、斥责之情。如在教学《观刈麦》和《钱塘湖春行》中,为什么作者由为民请命,劝讽统治者,而在西湖早春时节,平和怡然,知道时间的迁移和世事对心境的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在想象中体验。想象是学生结合已有的见闻创造性地再现文本所描述的形象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与文本进行互动的过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依据一定的文本,尽量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是情感阅读最为有效的方式与途径。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将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有机融合。在文本解读上,首先立足文本语言;在教学设计上,选好语言训练的点,对语言训练的重点抓得住,盯得紧,展得开,并巧妙地将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顺学而导,强化点拨,提高训练效果,使情感体验顺其自然;在作业设计上,注重语言实践,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情感阅读,就是天长日久的对学生的心智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养成的教育守望,这需要抓住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从一词一句做起,抓住文本的特色,让学生打好审美观的扎实的基础,学会一些审美的途径和培养一些审美的涵养,情感就像雪泥鸿爪,草灰蛇线,但帮助学生打牢了基础,学生的阅读,一定是生机勃发,充满生命活力的。

情感与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情感 数学教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的“阀门”,在缺乏必需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智力会处于“昏睡”状态。美国心理学界最新观点也认为:观测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主要指标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在心理学中又把它称为非智力个人素质)。在人生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控制情绪的能力的情商却有更重要的作用。的确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持智力,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而言,情商比所说的智商还重要。情感性语言对于教学,不仅是一种气氛的感染和对学生心灵的呼唤,同时对于促进学生心智活动的进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要使教学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必须注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笔者认为,教师应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

一 、让自身的形象传递情感

教师来到课堂,其自身的形象就像一篇无声的宣言,默默地向学生传递着修养、个性、文化、心态等潜隐的个人信息。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就开始了与学生无言对话的情感交流,你的微笑、你的亲和力、你的热情态度就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生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如果你著装邋遢、表情木然、举止猥琐、态度冰冷一下子就会使学生比较反感,学生心理情绪上就会蒙上一层阴影,学习兴趣也会一落千丈。

二、让语言传递情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主要取决于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学上,它不同于语文课堂,数学的每一节课基本上都是理性的抽象的,而语文却是感性的,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说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得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传递爱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因素,从而产生“爱的效应”,产生对教师的信任与热爱,并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数学。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愉快地飞翔。

教师的语言主要应具备三点:一是准确、精炼、顺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富有科学性、逻辑性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生动、形象、幽默。“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唯其如此,才能粘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学生觉得有余音绕梁之感。三是语调要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过于平缓的语调,时间长了容易使学生因疲劳而产生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

三、要懂得如何关爱孩子

情感投入与教学民主 篇4

一.教师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劳动具有育人性, 情感便是育人的主要工具, 它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育人活动的本质看, 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相互影响是通过思想、情感、知识、技能的交流和沟通实现的。没有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教育, 是缺乏人性光辉的。教师劳动富有示范性, 教师情感是教师育人、影响人、塑造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也是教师角色情感投入的具体表象。它既是教师威信形成的重要条件, 又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保证。在和模仿性很强的青少年朝夕相处中, 教师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有巨大影响, 处处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故而教师情感这种独特的工具价值是其它的劳动都不能相比拟的。

研究教师的情感建构, 如何提高教师素质, 有助于我们从理性上认识和把握教师情感, 有助于实现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情感价值。

情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 它对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尊心、自信心总是和教师的情感密切关联着的。由此可见, 师生之间的关系, 并非单一的知识传授, 更重要的是授教者自身的信念、气质、品德、风尚对学生的影响。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没有良好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思想负担、一种精神压力, 双方必然以消极态度相排斥、相抵触。缺乏情感就缺乏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情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一切教学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无论怎样改, 都得从调节师生关系, 融洽师生感情着手。师生情感融洽, 才可望调节教师自身行动, 促使教师把奉献人民教育事业, 培养一代新人的高度责任感和关心爱护青少年学生的真挚情感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这样, 教师热爱、尊重、信任学生的情感才会在学生身上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教师的这种情感是催化剂, 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这样, 教师提出的要求就容易转化为学生的直接学习目标, 进而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动力。

情感又是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外部力量。无可否认, 师生间的情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便是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等经常接触学生, 学生崇拜、敬畏他们, 课堂教学秩序井然, 效果良好的原因所在。而有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疏远或紧张, 课堂纪律往往不好, 教学效果很差。教师心态不佳, 学生情绪低落, 怎么能上好课?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 创造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触发, 创造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惟其教师爱学生, 关心学生成长, 呵护学生, 帮助他们成才, 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好感, 爱听他上的课, 愿学好他教的学科,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争取获得好的学习成绩。

二.教师情感的内涵与外延

爱是教师情感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一切教育的出发点都源于对学生的爱。天无私盖, 地无私载, 师无私爱。教师对学生的爱胜于情爱, 高于母爱, 它不需要任何回报, 是纯社会性的情感, 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的重要推动力。教师这种爱心, 是指导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和严格的要求等心理意向, 是教师全部情感内容的集中体现。

要关心了解学生, 就要主动、自觉、热心关注学生, 接近并了解学生, 平等相处, 促膝谈心, 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 熟知他们的情况, 掌握他们的情绪, 时时处处为他们排忧解难。

要尊重学生, 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个性。但凡发育健康的学生, 都有成才的天赋, 在教师的眼里不应有差生, 只应有差异。人皆可以为尧舜, 差生也有成才的可能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是不尽相同的, 但他们都有渴求知识, 希望教师教他们取得成功的愿望。因此,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只有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他们才有安全感和成熟感, 才不会自暴自弃。唯其如此, 教师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严格要求是教师对学生热爱的又一表现。这种爱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学习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对学生极端负责。所谓严就是不迁就, 不放松, 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做到, 有悖教学目的的偏颇务必矫正。严是爱, 松是害。但严要有格, 合于情理, 有利于学生智能、道德及身心的发展, 而不是压抑它们, 这种严格是善意的, 它出于对学生真诚的关心, 学生不会反感;它是可以理解的, 学生会自觉接受, 不是盲从的;它是现实的, 学生经过努力是能做到的。如是严而有情有度, 严爱相剂, 师生情感乐乐相融, 其可嘉也!

良好的教课心境是教师情感的外延和表象。但凡教师上课都持有一种心态, 即在向学生传道、授业, 传递知识信息时总伴随着个人各种各样情感, 纷纭繁杂的心理情感纵横交错就构成了教师授课的心境。这种心境是教师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师在良好的心态下上课, 就会思想敏捷, 左右逢源, 应对自如;学生聆听教师解惑释疑兴味盎然, 如坐春风。若教师情绪低落, 带着闷闷不乐的心境上课, 必然思路闭塞, 语无伦次, 反应迟钝;学生身心受压抑, 兴味索然。所以教师上课要调整好心态, 排除一切烦恼和干扰, 使之处于良好的授课心境之中。这样才可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民主, 情感畅通

教学民主化是教师情感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也是师生情感畅通的手段。教学民主, 就是彻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勇于发表不同意见, 从而产生主观能动性, 发挥创造性, 实现师生情感沟通, 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民主, 是创造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 在课堂上出现愉悦、理解、激励、微笑的教学境界, 促使学生在欢乐中充满信心的学习。教学要做到创设教学民主的氛围, 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关心而不排斥, 帮助而不指责, 鼓励而不责难, 说服而不压服, 启发而不包办, 真正做到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敢于和教师对垒较劲, 质疑问难。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建立起奋发向上的学习信心。

情感教育与中学美术教学 篇5

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不仅可以进行美育,而且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作 者:陈东升  作者单位:衡阳市第十六中学,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情感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   途径  

情感教育与教学效果 篇6

一、情感及情感教育

什么是情感?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分为初级情感和高级情感。而教学情感是一种特定领域内的情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美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教学是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和教学环境中情感的综合,是一种多维的高级感情。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

二、教师情感对教学的作用

1.融洽和沟通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围绕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再影响这个人的情感,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相互影响就是情感的感染功能。英语教学实践表明,当教师心情愉快、表情丰富、思路清晰地讲课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而当自己心烦意乱、精神不振时,学生的情绪也很低沉、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赞可夫说过,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对知识的获取。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能否良好地沟通,对于教学信息的沟通和教学效果的达成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融洽的、可以沟通的,信息、知识的传递就会畅通,不会有太多的损耗;反之,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不好沟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就可能受阻。为什么关系不密切的人,磨破嘴皮,也很难说服对方,而关系融洽的人,只要支言片语,便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和目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只靠语言是不行的,如果语言中缺乏情感,那么这时语言只能起到介绍和说明的作用,其效果是表面的、肤浅的,难以打动人心的;如果教师能用情感与学生沟通,那么这种沟通就是内在的、深刻的,能够打动对方的。因此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只靠说教,而放弃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凡是不融洽甚至紧张的师生关系,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情感问题,是消极情感在起作用;相反,凡是师生关系融洽的,是积极情感在起作用。

2.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如果教学中的情感是积极的、向上的,那么它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对与此有关所有的人,都会是一种教育。教师以崇高的思想品德、乐观主义精神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来塑造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长;同样,学生积极学习、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尊重教师,也会给教师好的影响,感受到自己的劳动被承认的欣慰,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这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情感交流,使积极情感得到发扬,消极情感得到抑制,使人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心境。

三、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

1.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亲切感。教师可通过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揭示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2.将情感教育融入情感教学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是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激发学生的动机,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以 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 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增加词汇量和语言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蕴含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的课文进行情感教育,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浅谈教学与情感 篇7

情感的主要因素就是爱。教师爱学生往往体现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 甚至其他一些极其细小的表现, 都会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一、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 教师要通过语言交流和信息反馈, 多与学生沟通, 关心其生活, 了解其思想动态, 洞察其细微变化, 使学生从内心感触到教师真心的有他, 从而亲近教师、支持教师、理解教师, 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 也就是所谓的“爱其师而信其道”。

二、教师要保持愉悦的心情

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 学生会感到可敬可亲, 心理相融, 学习积极性就会倍增。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要活泼, 还要健康向上, 要确保对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 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协调一致。师生双方才能产生活泼、愉快的情感交流。教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包围下成功地进行教学, 学生在心理稳定, 信心十足的心态下不断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而且, 能够保持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教学达到高效率、高质量。所以, 教师要尽可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积极的情绪, 快乐的心情, 尽管自己内心可能会有一些痛苦、不愉快或是不满, 尽量不要把它表现出来。

三、教师要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脸面是心灵的镜子。复杂的内心世界时常会通过面部表情而显示出来。如果教师为了追求严肃而不敬言笑, 对学生总是板着脸, 那学生就会敬而远之。即使教师讲得再好, 学生也只是为学习而学习, 很难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作为教师,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 学生性格的差异, 他们的行为也会各式各样。有的学生听话, 教师很省事, 没那么多的麻烦事。可是, 有一些学生不这样, 天天有问题, 天天找麻烦, 三番五次的捣乱、调皮, 气得教师吹胡子瞪眼, 怒发冲冠, 心情非常不愉快。教师的心情糟糕透了。学生却依然如故, 错误照样犯, 问题照样有。学生毕竟是学生, 他们还是天真活泼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 既然严厉的批评不再奏效, 我们为何不换一种方法呢?微笑的处理也许效果更好, 大家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他们同样都是人, 都同样有自尊心, 给他们一些微笑, 也许学生会把你当成朋友, 然后在你的管理中会更加轻松, 更加顺心。

故此, 教师一定要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以饱满激昂的情感授课, 不断地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和评价学生。这样, 学生就会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 唤起他们以踊跃参与的积极情感。

四、批评要讲究艺术性

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 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 终止不良行为, 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刺激素, 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当使用, 能起到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的作用。“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直言”并非处处适用, 事事可行, 如在批评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当, 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隔阂的产生。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 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 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 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尊感, 激发上进心, 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 教育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艺术。

对于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作具体分析, 如有的错误, 学生的动机和愿望可能是好的, 只是行动的方式方法不好, 才造成了不好的后果;有的可能是年幼无知造成的。教师应先充分发掘他的闪光点, 表扬和肯定他正确的一面, 从而消除他与教师的心理差距, 创设一种能彼此容纳和沟通的氛围, 然后再诚恳而适度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例如, 一位学生偏爱数学, 但语文成绩却一直上不去, 教师就应该这样说:“你数学成绩很好, 这与你平时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要是你在语文上下工夫, 老师相信你的语文成绩肯定也是很棒的。”

五、批评要把握好场所和语气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品行的一种否定。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过程中, 以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为主的同时, 也要充分运用批评这一外部强化手段, 注重批评的场所和语气, 将各种消极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转化为积极因素, 规范学生的言行, 净化学生的心灵。

俗话说:“箭伤肉体, 话伤灵魂。”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出发, 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人格结合起来, 批评时最好是一对一, 切莫当着他人的面提出批评, 免得使学生受自尊心的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另外, 在谈话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态度和蔼, 表情要充满关怀, 放下架子, 用和风细雨般的言辞与学生谈心、交流, 心平气和地启发诱导他们思想发生转变。这时候的情感不是激情的情, 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柔情。

阅读教学与情感体验 篇8

注重情感体验, 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新的课程目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读诗歌要“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阅读诗歌要求“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 到第四学段则提出综合性的要求,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些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 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 学生就不可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教学的任务怎么能够完成?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得以提高?

因此,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把“情”带进课堂,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改变以往的纯理性的, 甚至是机械分析的区别感, 阅读教学的效果将会由事倍功半, 变成事半功倍。笔者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我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做了如下的几点尝试:

一、激活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同样都是情辞兼美的文章,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 运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 学生就会情动辞发, 捕捉到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一)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创设特定的情境, 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 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而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又成了情感体验的良好举措。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不仅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阅读文本, 而且能很好地引起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文字的欲望。

1、用在导入之时。

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始学习, 是很多教师喜欢的导入技巧, 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更能够在上课伊始就将学生的思维牢牢抓住, 吸引他们尽快地投入学习活动。如在设计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一文时, 教学时间不在春天, 为了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 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万物复苏, 百花盛开的春景图, 再配上优美动听的乐曲《春江花月夜》, 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 在学习兴趣浓郁的情况下开始学习。

2、用在学生生活经验匮乏之处。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曾提过:学习要从具体经验入手, 逐步到抽象;缺乏具体经验而去学习抽象的知识, 是注定要失败的。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 他们的认知经验是十分有限的, 而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的范围广、内容多。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为学习本课内容而储备的经验, 那么就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效果肯定也不好。视听工具比起言语、视觉符号来说, 更易于提供比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创设情境的同时, 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自然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可是学生没有观潮的经验, 光是阅读文中的语言加以想象,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于是在“潮来时”一部分,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的汹涌壮观的景象, 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代替的经验, 使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文中像“一条白线”、像“一座白色城墙”、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生动传神的比喻。优化了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 巧借学生生活经验, 互联情感

利用电脑, 利用网络收集各种各样的素材, 制作电脑课件, 为学生呈现图片、影片, 可以创设情境, 但也要使用恰当适量。因为学生本身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生活经验也是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激发其原有生活经验和课文情境相沟通, 可以加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沟通。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时所得的“物外之趣”, 《风筝》是新选来的鲁迅先生的散文, 写的是他少年时不懂“玩”是儿童正当的天性, 粗暴地踏坏弟弟的爱物——风筝的故事, 还有《羚羊木雕》一课, 写出了小孩与大人之间因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产生的矛盾……这些文章所讲的内容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接近, 教师应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这样学生很容易与文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文章的主旨自然也就容易理解。

(三) 体态语言, 传达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体态语言 (尤其是面部表情) 应是教学的晴雨表。教师如能将生动多变的体态与言语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 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 传达情感。像《土地的誓言》的乡情, 《羚羊木雕》的友情, 《背影》的父子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爱国情, 都可以从教师的不同体态语言中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悟体验, 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从而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而别人被这些情感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二、角色转换, 个性体验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 常会随着故事情节时而慷慨激昂、时而黯然泪下, 时而忍俊不禁。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读者融入了情节, 把自己假想成了作品中的人物, 从而在读到某一特定情节时, 便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人物的情感。基于这一点, 我想, 我们的学生若在阅读中也走进文本内容, 把自己假想成文中人物, 融入情节, 真实地体验人物感受, 再经过自己认知系统的吸收整理, 那么将形成个性化的读后感悟。

1、再现文中角色, 与文本产生共鸣。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体验情境, 会渲染整个学习情境, 那种新异感、好奇心, 往往使他们激动不已。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移情作用下, 学生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了, 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进入角色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与他们的心灵相碰撞, 从而读懂蕴涵在语言文字后面的深厚内涵。《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曲父爱的颂歌, 文中有几处父女间的对话, 我让学生来扮演父亲这个角色, 都很投入, 当“女儿”赖床不去上学时, “父亲”瞪着眼, 厉声叫道:“怎么还不起来, 快起!快起!”“晚了也得去, 怎么可以逃学!起!”当“父亲”病倒住进医院, 女儿要他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时, “父亲”笑着用沙哑的嗓子轻轻地说“英子, 不要怕,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没有爸爸, 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并且管弟弟和妹妹, 你已经大了, 是不是?”一位既严厉又慈爱的父亲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师生皆为之动容。作者为何在几十年后还来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的主旨又何在?这些问题学生都已经明了。

2、想象特定角色,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老王》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作品, 文章写了她与丈夫在文革时交的一个朋友——三轮车夫老王, 他是一个残疾人, 孤身一人, 经济很困难。杨绛夫妇经常接济他, 就在他病死前一天, 行走已经很困难, 但他还是硬撑着, 把舍不得吃的一篮鸡蛋给杨绛夫妇送去, 在教到这一情节时,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请学生们想象: (1) 从老王与杨绛夫妇的交往看, 再联系课文写的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来看, 老王病危时躺在床上想些什么? (2) 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上杨绛家报昔日之恩, 请你想象他一路很多学生在回答中加入了自己的感受与想象, 很快, 一个下层劳动者善良、知恩图报的个性特征就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并深深的受其感动。

3、引领学生创新角色, 延伸练习发展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了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叫《信客》, 讲述了一个为人诚实无私、宽容厚道的乡下信客, 在工作上任劳任怨, 恪尽职守。后执教小学, 工作出色, 被提为校长。深受四乡群众敬重。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在学生通晓课文内容时, 我要求学生以信客所在村村长身份, 给信客写一篇简单的悼词, 追述信客的一生, 并稍作评价。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纷纷举手发言, 表达出对信客富于个性化的看法。在这一次尝试中, 信客这个平凡而可敬的形象就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 阅读上的其他问题自然也能迎刃而解。

浅析情感激励与教学 篇9

何谓激励?前苏联学者斯拉斯捷宁有过精辟的解释:“激励就是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 给以动力, 唤起愿望”。

情感激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手段或策略。

情感激励是指教师以积极情感为手段或中介, 对学生实施教育激励, 调节学生的意向与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起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优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情感激励是隶属于教育激励的范畴之中, 与教育激励的重心—“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完全相呼应。

由于情感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心里体验和不同的心里感受, 具有强于弱、积极与消极之分, 因此情感激励就是教师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当的激发和鼓励, 从而使消极情感的减力转化为积极的增力, 使积极情感由弱变强, 最终使情感总处于积极的促进作用之中。情感激励的目的是要消除学生的隔阂感、陌生感、恐惧感;为羞涩、沉默、怯懦的学生增强自信, 提供关爱, 助其勇气;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援助。此外, 情感也可以被用来表达某种信息。

情感激励的基本要点是:适时适当、真挚隐蔽、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经常性。情感激励的形式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教师适时适当的言语, 眼神, 动作, 表情, 表扬, 批评, 奖励, 处罚等, 都会对学生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传递和情感激励作用。

二、情感激励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情感激励强调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 这是一种重要的“隐形力量”。因而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 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归属感、成就感和责任感, 而这些也是教师领导素质的表现。

1、情感激励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和理解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能否配合默契、协调一致, 关键在于能否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就学校而言, 其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与理解程度。学生一旦把教师视为“知己”, 就会信任他们, 理解他们, 从而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样一来, 教师的管理思想, 不但容易被接纳, 甚至还会锦上添花, 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即使在教学工作中与学生意见出现分歧, 也会心平气和地与学生协商, 哪怕争论得面红耳赤, 也会相互理解, 不易发生误会或产生心理隔阂, 不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情感激励是加深信任和理解的“添加剂”, 教师只有通过增强情感激励, 密切自己和学生的关系, 加强了解, 加深友情, 才能逐步获取学生的信任和理解, 从而为实现高效管理开辟渠道。

2、情感激励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团队关系

一般而言, 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真挚的感情, 也希望自己的感情能被别人真诚地接受。情能感人, 情能知心。亲切的语言、慈祥的笑容、和谐的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达到心理上的沟通。教师如果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与学生坦诚相见, 奉献一颗爱心, 学生自然就会感到温暖,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把教师当成自己的亲人, 彼此关系就会融洽。在这样的状态下, 教师若表扬学生, 学生会认为是对自己的鼓励;反之, 教师若批评学生, 学生也会认为是关爱, 因为在师生融洽的关系中教师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能成为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情感激励

在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 如何实施情感激励,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呢?关键是一个“爱”字, 即热爱学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 爱不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 而是一门艺术, 一门需要努力才能掌握的艺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 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 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 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 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 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 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 生机盎然。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 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 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 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 实施情感激励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具体而言:

1、讲究语言激励

情感激励中, 语言表达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同样一件事, 是关心询问, 还是训斥指责, 其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在情感激励中, 不仅要讲究语言表达的方式, 还应该注意眼睛表达情感的功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目光, 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时时在变换中传递着教育的信息, 因此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投注自己的期待:或扫视, 或凝视, 或严肃, 或轻松……学生的目光也会在差异中反馈着某种接受程度的信号。此外, 教师在指出学生缺点和不足时, 要少做“裁判”, 多当“参谋”;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相信自己能够改正错误, 获取成功。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 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引导, 这种表现欲会助长学生的诸如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现象的滋生。对于那些程度较差的后进生, 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 并加以积极引导, 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采取优点激励法, 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会进步”。这样, 就可弹拨他们心灵深处的那根“情弦”, 使他们的内心爆发出积极的感情, 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其实激励只是一种形式, 其实质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适时地表扬, 在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是有独特魅力的, 尤其对后进生而言, 更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

2、重视身教激励

我们常说“喊破嗓子, 不如干出样子”。这是因为, 对学生来说,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最有象征意义的人物。要做好情感激励, 教师应多参加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 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把握好教育契机, 以增强教育效果。学生都有渴求进步以及完善自己的内在要求, 因此, 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 教师尤其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学生们做到的事情, 教师也要尽量和他们一样去做。在平日里与学生们的接触中, 要尽量摆脱“家长式”的说教方法和“保姆式”的管理办法, 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是他们当中的一位朋友。

另外, 情感激励也应注意严而有度, 一视同仁, 平等相待。在情感激励中, 注重“情”, 但不等于放纵、护短和迁就, 对学生应始终严格要求, 严格管理, 当然, 要严之有“度”, 超过了“度”就破坏了“情”。在评价学生时, 要注意看基础看发展、看整体, 克服成见, 摒弃“定型效应”, 对于应该肯定的部分要充分予以肯定, 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则应多从正面对其进行启发诱导, 指出其努力的方向。此外, “一视同仁, 平等相待”是实施情感激励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 有的教师对学生往往在无形中形成了较明显的厚薄之情。这体现在:对聪明和听话的学生, 教师会给予许多的热情、器重与怜爱;而对笨拙或调皮的学生, 教师则给予了轻视、冷淡。实际上, 与前一类学生相比, 后一类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帮助与鼓励。即使是教书的一个眼神, 一句带鼓励性的话语, 一个轻微的亲昵动作, 都会使他们难以忘怀。事实上, 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 只有拥有了这些学生的支持与拥戴, 才会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基础, 才会使教师的威信有保障, 否则, 教师的教学工作就难以全面开展。只有掌握了对学生“一视同仁, 平等相待”这一原则, 教师的情感激励才能卓有成效。

四、结语

总之, 心灵的桥梁需要用情感去架设, 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夯实其根基。爱, 是一种力量, 一种品质, 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是教师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激励, 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我们常说教育是门技术, 其实教育更是一门艺术。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 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 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 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 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 生机盎然。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

摘要:情感激励就是教育者以某种态度和体验对被教育者进行诱导激励, 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 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 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 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 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 生机盎然。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

关键词:情感激励,情感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7年。

[4]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化学教学与情感培育 篇10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培育, 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 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 为学生创造良好情绪体验的环境, 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从而培育学生积极的正性情感。

一、创设情境培育情感

情感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 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 在化学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如临其境, 有直观形象可以把握, 有浓烈氛围可以感受, 有愉快活动可以参与, 触“境”生情, 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 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 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 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 引导学生愉快“入境”, 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 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又如在讲焰色反应时, 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自做能搜集到的各种金属的焰色反应实验, 近距离感受各种美丽的焰色,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拍摄下来, 再在大屏幕上回放, 由此激起学生捕捉美丽的自豪感受。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结合化学原理培育情感

万物皆规律, 能够认清规律, 并遵守规律行事, 则顺利和谐, 否则便会困难重重, 甚至付出惨重代价。化学原理即客观规律, 及时引导学生树立认识并尊重规律的意识, 对培育学生的通达情感至关重要。

例如,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时, 引导学生认识, 其实客观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性甚至多面性, 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只有积极意义而没有消极意义, 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 只有消极意义而没有积极意义。在此可带领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充分认清事物的两面甚至多面性。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 要引导学生认识物极必反的规律, 我国古代成语也提到乐极生悲喜极而泣, 所以在生活中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从而使学生开阔胸襟, 通达情感。

三、联系实际培育情感

在化学教学中, 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和科学素质培育, 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 化学较其他学科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例如, 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中国化学工业获得飞跃发展, 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 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在实验教学中, 要积极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赋予爱心培育情感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 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 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 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前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 “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 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 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 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 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 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更热爱学习。

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 凝聚对学生的期望, 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 好吗”之类的言语, 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要用真情感染学生, 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情商是非常重要的。化学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情感培育创造环境。

摘要: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 能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激发推动人的认识活动, 丰富人的认识内容。带着情感认识事物, 平凡的神奇了, 抽象的具体了, 无情的含情了, 呆板的活跃了, 无生命的有生命了。本文从创设情境, 结合化学原理, 结合实际, 赋予爱心等方面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育。

关键词:情感培育,化学教学,情绪

参考文献

[1]高中化学教学参考 (一, 二, 三册) , 人教版.

[2]高中化学教材 (一, 二, 三册) , 人教版.

浅谈情感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 篇11

关键词: 情感教育;情感体验;物理教学

常听到学生课下议论说学习物理如何困难,俨然是一只“拦路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态度、智力因素等都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围绕着学习成绩,以教师为中心,过分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学习。在这些模式的掩盖下,往往在有意无意中把情感教育擠得没有立足之地。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实验技能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提升、心理教育的开展,都离不开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由于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充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只能被动地接受或被“灌输”,谈不上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导致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因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至关重要。

一、正确认识情感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过分注重知识本位,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缺乏一个自悟升华的过程,导致学习过程的分裂。情感作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所产生的积极变化,进而内省反思,提升品质,这是学习过程中必备的“软件”。

1、情感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学习环境。学习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互生共创的变化过程,是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协调统一的生态过程,它建立在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可以说,情感是这个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当学生在教学中对教师产生了好感,自然也会对其所教学科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那种“高高在上”的威严,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关注每个学生,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以真诚、理解和开放的态度开展教学,实现沟通和合作,而不是一味的强制和压服。教师对学生真挚的情感付出,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深层内驱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而情感就是这个运行过程中的枢纽。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新课标要求,满足学生更高的内在需求,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学生潜能的挖掘离不开情感教育。我们知道,教育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教书本上死的知识,而更应注重发展学生智力,挖掘隐蔽的潜能,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和完善。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还未最终定型,其可塑性很大。在这样一个弹性变化的特殊时期,情感教育如同一股春风,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积极的情感能转化为强烈的内部动力,给学生以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反之则可能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产生很大的抵触和破坏。

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师生互动教学有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启迪学生独立思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适时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和实际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进而发展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3、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离不开情感教育。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如果在情感方面缺失,一定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的内化,而内化的关键在于情感,缺乏良好情感的个体绝不会拥有健全的个性品质。无视情感因素的教育,无异于复制出一个个呆板的木偶。

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根本,而情感教育承载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如同一座灯塔为学生发展导航,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满足其终身学习和生存的需要。这种良好的个性品质不是从书本上就能得到的,而教师人格和学生自我在潜移默化中通过相互促进来实现对学生情操陶冶的。

二、在物理教学中积极推进情感教育

1、爱学生是开展情感教育的良方。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所以热爱学生是搞好教学的根源,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一种综合的内省过程,教师的情感态度、道德品质、敬业精神等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严格按照职业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要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而对学生尊重爱护,乐于奉献,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从而受到学生敬重和依赖。

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情感发展。开展物理教学工作,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生活化验和认知程度,教学设计不能与生活实际脱节。课堂上不仅要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结果,更要挖掘课程和教材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课堂教学贴近了学生生活,才能做到情理交融,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例如,通过课本所增设的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给学生感悟和体验的机会,促进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生活是情感升华的源泉。

3、教师要加强业务能力提升。一个拥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娴熟的教育技巧、激情四溢的教师,哪怕是他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适当的手势、一个不经意的微笑,都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和积极的认同感,愉悦地接受这个教师的教育,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教师的情感引导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长久的,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来实现。

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 篇12

一.语文课堂是一艘船, 承载着的首先是一种理想

我们的教育与教学无论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在支撑, 有一种东西是无法漠视的, 即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鲜活而不容玷污的纯洁的心!从人性的角度来讲, 心的朔造是第一位的, 许多学者有大量的篇幅来说明这一点。那么, 如何对这个特殊的对象进行有益的打造, 使之朝着更人性化的方面发展呢?最好的方法是, 用先进的思维, 用人类进化了的理想, 用历史证明了的经验, 用人类行为最为崇敬的目标, 以及为这一目标而奋斗不止的崇高行为来进行教育和熏陶。所以, 作为主要载体的语文课堂, 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神圣的使命。

笔者通过教习《行道树》, 获得一些启法。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 赋予行道树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 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的心路历程。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 学生谈得最多的也是散文对自己的启示和教育, 而不是强调过多的语文知识的收获。这种作用是通过树的形象来传递的, 而教育的的着力点则是在学生的心灵上。这也是新课标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 施教并不能把对作品语言的条分缕析作为重点。

二.语文教学是一柄剑, 刺痛的首先必须是自己

以前我并不懂得国歌中这样的词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总想, 现在早已太平, 该换一换歌词!现在才明白, 这是一种何等明智的用心: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勿忘国耻, 知耻而后勇!这种刺痛, 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才能去体会去承受的, 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发奋图强, 振兴我们的国家!这是有声与无声的交融, 是一种潜入内心灵魂的教育与感化。语文教学也是一柄这样的剑, 它要首先刺痛我们每一个学生, 还有老师!它用语言和文字的功力来割开我们也许从未开启过的, 或者是麻木了的细胞, 向里面灌输情感的元素, 让它们共振!生命的鲜活才能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曾这样说。

为什么小小的行道树会有这样的衷情?因为它对自己的事业看得珍重!张晓风老师把这种细微的感触, 融进字里行间, 让我们的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反思, 更重要的是去痛苦!正如他在文中所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正是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痛苦并接受痛苦, 把它升华成一种光荣, 这就是行道树的意义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忽略了这些, 还能成其为语文吗?“文以载道”的“道”字含义也许正好在此。

三.文以载道, 有“道”才能成“文”

《行道树》中作者对于行道树的讴歌, 对我们有三个方面的启迪:1.生命的价值在于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2.生命的价值在承受痛苦与磨难中体现;3.生命的价值在于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

《行道树》正是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物象的描写, 形象地阐释了生命价值的三个层面, 从而使文章具有理性的光辉, 给人一种哲学的美感。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本人主张“道”先于“行”。这里的“行”是指对文章进行的除“道”外的各种品析, 否则将会本末倒置, 所谓“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而现实的残酷告诉我们, 在众多从业教师的意识中, “道”只是文章品析后的点缀, 是课堂教学的尾声, 殊不知, 新课标同样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一堂课。课文中有“道”, 并不能说明学生就能悟“道”, 课堂形式与执教理念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道”的贯彻。“文以载道”本身就说明了无“道”不足以成“文”。如何更有效更深入地探究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是语文教师永远不能放松的环节。

文以载道, 虽是老调重谈, 但或许它能为我们教师不迷失自我, 指一条小径, 或许还能让我们在文本品析的大气候中, 新找一个出气的所在, 当然更希望新课标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目标能更深入人心。

附:《行道树》教学设计

一.导入

观看一些城市行道树的图片 (较美方面的课件展示) , 你能为他们写一段文字吗?内容不限。

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所写的有关行道树的文章 (板书课题:行道树) , 了解一下他是如何看待行道树的, 思考行道树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读、品、悟

1、自由朗读课文, 摘出关键句, 抄录在摘记本上。

2、自主品味。 (1) 学生默读, 把握文章内容。 (2) 相互质疑交流, 讨论辩析, 品读文章, 加深理解。

3.从行道树身上我们能想到什么内容 (展开联想) , 探讨主题。学生谈对行道树的感情, 加深感悟。

4、感情品味。 (1) 请一位学生选读一段, 学生自由评读, 老师指导, 把握语感。 (2) 请学生读 (男女或小组) 体现个性美与整体美, 达到情感共鸣。

三.在实战演练中悟出教育意义

1、请几位学生朗读课前自己的习作, 谈感受 (为肤浅的认识而惭愧, 为行道树的高风亮节而讴歌) 。

上一篇:有效教学的高效课堂下一篇:公路建设成本预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