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生活融合

2024-09-28

物理教学与生活融合(共11篇)

物理教学与生活融合 篇1

教学与生活的融合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

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戛卧小学教师:闵珂

本学科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为目标,以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即理论联系实际,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在此我想凭借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围绕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与生活联系一起,学会做事与做人,享受童年的快乐,学会感受、品位本学科的意义与内涵——健康成长。

一、开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其发行和情感性的教育,而应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家都知道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知道道德行为的学科。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应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主线,教学应该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本学科的教学内容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此,只要开放教学模式,创建科学性、合理性、适应儿童健康发展的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科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走出课堂,达到知行统一 众说周知,课堂虽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但绝不是唯一渠道,生活与实践的统一,才是教学的最佳效果,尝试性的将学生带出课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适当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增强认识、接受教育,如学习《交通知识》认识车辆行驶规则等,就更加感受交通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我是家庭小主人”内容时,要求学生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亲自实践,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本学科的教学,让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达到“教学做”统一的境界,从知行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让孩子知与行内容生活化,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自然地延伸到课外、贴近生活、品味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达到知与行的完美结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才是创新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让学生当主角,培养良好的品质

根据我国现在的家庭人口情况,多数家庭人口少,孩子少的原因促使相当一部分家长比较溺爱孩子,以致孩子任性,以自己为中心,故让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无可奈何。对此情况,我们在学习《任性的小熊》一课时,让学生当主角(小熊),领会道理的方法,通过自身体验,知道听从父母的教导,尊敬父母才是好孩子,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效果才会良好,让学生懂得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置身主角,深切体验,而非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潜移默化地提高认识,了解生活,学习中的善于恶、美与丑、好与坏,从而达到培养良好品质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四、注意知识特征,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结构特征,创建有趣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确引导和辅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针对性策划组织学科教学,创建师生的亲密关系,这也是品德与生活(社会)的魅力所在,达到趣味教学、快乐学习,才会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动力。这才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特征精心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才能成功,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达到基础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健康成长。让教学与生活融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物理教学与生活融合 篇2

生活实例教学法

如果将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应用到机械制图的课程中, 既是模型的充分补充, 又引入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将生活实例融入机械制图课程当中, 这就用到了生活实例教学法。所谓生活实例教学法,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与学生周围比较贴近和熟知的事或物作为素材, 创设为情境语言或编创为教学知识的应用, 并灵活运用于与学生的交流。所谓生活实例应重点体现三点:贴近生活;简单易懂;略带趣味性。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较易接受,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实例, 轻松掌握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

生活实例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 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类别思想, 以生活实例为基本素材, 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 让学生沉浸在问题情境中, 将要探索的问题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 找到类比的对象, 进而运用对此类比对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方法和结果等进行分析比较, 能有效促使学生发现新知识、新方法, 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问题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重要教学形式。

目前使用生活实例教学在各学科中均有所涉及, 如数学、液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程序设计等, 都可采用此教学模式, 增加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而机械制图这门学科本身就来自生活和生产实践, 是由三维图形转换为二维图形, 再由二维图形转换为三维图形的空间思维过程, 存在着大量的生活实例。如果将生活中的实例渗透到教学中, 将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和灵活, 增加趣味性, 增加学生的兴趣, 改变原有制图教学的呆板和枯燥, 引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生活实例教学法中, 生活实例的选择是否适合本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不断指导学生对生活实例内容的选择, 在课程中应本着正确、简单、典型、相似的原则精心选择生活实例, 去除不正确、不恰当实例对学生的误导, 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定的目标。应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 因为只有熟悉材料, 学生才会有理性的认识, 才易于轻松理解理论知识。这也是在学习机械制图中一些机械模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因为机械制图是专业基础课, 一些专业课程还没有开始学习, 学生对这些机械部件并不熟悉。即在总结生活实例教学中提出生活实例选取时要注意四点:“精、实、新、深”。

实例分析

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中, 图线一直是机械制图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传统教学采用的机械图样 (见图1) 是教科书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图线的应用。如果采用图2即所有图画的轮廓用粗实线表示;太阳、大树的对称中心线用点划线;熊猫脚步看不见的部分用虚线;熊猫想象部分用双点划线;大树尺寸用细实线。明显可以看出“生活版”所示更具有说服力, 印象更加生动。

尺寸注法探究尺寸注法的教学活动较枯燥, 却必须掌握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在尺寸标注中常将尺寸数字标在尺寸线下, 往往将左标注尺寸标在右侧。在尺寸注法中如将尺寸线比喻成桥梁, 将尺寸数字比喻成小人, 人在桥梁上行走, 桥可能是倾斜的, 要保证人不能从桥上掉下来, 桥也不能太陡, 即在与垂直30度范围内不能标注尺寸, 垂直尺寸标注比喻成人在左侧悬崖下攀岩, 必须头朝左, 否则就会在悬崖峭壁中受伤, 即尺寸只能在左侧 (见图3) 。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学中这样的实例, 也容易牢记。

三视图中轻松的比喻三视图教学的难点在于三视图的方位关系 (见图4) 。在三视图的形成中, 可以将人照相的过程引进来, 将人体证明照正面、侧面、上面的照相引进过来, 这样不仅可以清楚明白地讲解三个视图, 还可根据人体不同特征的投影增强立体的投影关系、方位关系的认知能力。图5是一位女士的三视图, 她的五官明显反映了三视图的方位关系, 特别是嘴角的痣、头上戴的花朵都很形象地表明了三视图的方位关系。我们可以从图4与图5对比看出, 如此生活实例给课堂增添了许多趣味, 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就可掌握所学内容。在教学反馈中, 学生普遍对三视图的形成深刻印象, 能够清楚地了解三视图的方位关系, 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可以将可爱的卡通形象放在点的特征中, 如图6所示在点的投影中点的三面投影及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表面取点的学习中, 利用蝴蝶、兔子、笑脸等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动手切割, 观察截交线截交线一向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建立立体感, 从而放弃了课程的学习, 但在生活中有很多截交线的实例可以供学习参考。如三种切割圆柱的方法中与轴线垂直切割、与轴线平行的切割、与轴线倾斜的切割, 可用香肠的垂直切、切片、斜切来来比喻, 要求学生试做以上实践作业。将橡皮泥引入制图教学中, 引导学生制作基本体后切割。可以把西瓜当作球体, 可以用绳子来比拟球体上的曲线。既让学生感到有趣, 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观察相贯线相贯体是机械制图的难点, 但不是重点。学生总不能真正理解学习过程中复杂的空间曲线。对学生的讲解可以采用观察实物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相贯线画法。学生可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管接头、酒瓶等, 连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也是圆柱与球的同轴、轴线相交的相贯 (见图7) 。可见机械制图课程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结合生活实例, 受益匪浅。

组合体的逆向思维组合体是机械制图课程的重中之重。是由学会读图到绘图的整体过程, 以致想象出组合体具体结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错误连连, 感到力不从心。如果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 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生活实例在组合体中也非常多, 如拱形结构 (门形、屋顶) 。还可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因为教学活动应是教与学双方共有的活动, 这样也可以给教师很多启示。如图8所示, 组合体一个视图想象第三面投影中,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有三十多种想象, 有学生将右图想象成汉堡包, 真的很有趣。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在不同材料问题上得以引申, 确实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与学生完全投入教学活动中, 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统一, 使教师与学生都有所收获。

机械制图虽然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但是利用生活实例法讲解不仅没有减弱机械制图的学习方向, 而且增加了学科的生动性、趣味性,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学习这门课程, 解决了模型缺少和不足的现象, 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曾亮.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生活实例教学法实践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1 (7) .

[2]李春奇.高职程序设计课程中生活实例教学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20) .

生活小实验与物理教学的有机融合 篇3

生活小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取材方便,简单易行。例如:在探究“摩擦的影响因素”时,先在书中夹带长纸条——能吊起厚厚的课本,然后将课本换成练习薄,学生原以为练习薄重量轻,应更易提起,但实验时结果却相反;再将纸条换成不易被拉断的塑料条来做,实验仍未获得成功。这一组实验迷雾重重,在学生的预料之外,却在物理的原理之中。像这样的实验既简单方便,可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生活小实验存在于生活之中,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教师若善于将这些小实验运用到物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预习时利用生活小实验能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知。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课前可布置学生用盛水的玻璃杯(或透明饮料瓶)代替凸透镜,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经过它所成的像,让学生初步感知凸透镜成像具有几种情形,为课堂上引出凸透镜成像的条件起到了过渡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节省了课堂实验时间。

2上课时运用生活小实验作为演示实验。有利于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时,先找一支废旧日光灯管,将其敲碎后取出其中的一端灯丝,然后把这段灯丝和一个小灯泡、电流表、变阻器、开关等串联接在电源上组成电路。接着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使小灯泡正常发光,然后用尖嘴钳夹住日光灯灯丝的一端,把灯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显著变暗,电流表示数变小;停止加热,仍用尖嘴钳夹住灼热的灯丝一起浸入凉水盆中,又会发现小灯泡迅速变亮,电流表示数变大,该实验直观地表明了金属电阻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课后再做生活小实验,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甚至会有新的发现

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课堂上由于用水较少,加之为了节省时间而用热水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就不易看清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大小变化情况,因此,要求学生课后回家用锅烧水进行观察,在此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看到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大小变化情况,而且还会注意到水在沸腾前后所发出的声音响度也是不一样的。像这样的课外生活小实验,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实验条件的限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课堂实验的极好补充。

幼儿语言教育与生活融合的思考 篇4

1.有利于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与他人交谈,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发展语言的关键不在于每周两节专门的语言课上让幼儿强记大量词汇,而是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操练。幼儿的日常生活为语言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使幼儿的语言运用更具灵活性,有利于幼儿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如角色游戏时幼儿协商分配角色,穿脱衣服时请别人帮忙,孩子之间发生纠纷时商量解决的办法等。

2.有利于激发幼儿语言交流的兴趣

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才可能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才能大胆地交流,有话可说。当今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其课程的生成就是源于儿童,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兴趣、谈话和争论。因此,当教师与孩子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执行活动计划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具有强烈的表达与交流的欲望,连语言课上见到的“小哑巴”也跃跃欲试了。

3.有利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丰富,而且赋予美好的情感。(教学论文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所了解的文学作品给与一定的情境,那么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将形成一个升华的循环图。如幼儿学习并理解了诗歌《快乐的小屋》后,我们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勃勃生机,要求每个幼儿收集采撷一些小石子、野花、野草,回到幼儿园,教师利用废旧的纸盒,让幼儿自己动手建造“快乐的小屋”,然后请幼儿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朋友,把自己的快乐小屋介绍给同伴。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幼儿去体验、去想象,从而认识到生活是快乐美好的,孩子们也加深了对原作品的理解。

4.有利于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地融合 篇5

一、将信息化教学的大容量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量大,有人作过统计,利用信息化教学与利用传统方式教学,在小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以介绍知识为主的科目中,信息容量平均可增加1000倍以上。可以想像,信息化教学一头连着全球所有的网站,亿万个网民,又怎是一个教师、一本书所包含的知识能比拟的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教学鱼类时,当我们在百度输入“鱼类”后,可以找到23,600,000条有关的信息,包括鱼类的种类、图片、特点、分布,甚至还有鱼的烹调、品牌等,如果排除无用的信息,至少也还有上十万条对我们有帮助的,而传统的书本介绍的不过几百字,加上教师所了解的信息,最多也不过上万字的信息。所以说,信息化教学的大容量是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

但是,在大量信息量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无奈。那就是如何去甄别、提取有用的信息。可以肯定,所有的信息对学生都有好处,但我们的教学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的行为,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那么学生将会面对大量的信息无所适从,应该掌握的却没有掌握。其实这就牵涉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教育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呢?

第一,老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在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之前,要规定一个范围,定一个基调,不能让学生乱查,然后在交流信息的时候,要明确指出哪些是符合要求的,哪些是不符合要求的,不然学生都会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展示一些无用的信息,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的导向。第二,教师要有较为明确的示范能力。教师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收集有用资料,然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如何收集信息的培养。当然,作为教师,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全部收集完,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第三,要教给学生综合的方法。教师在列举信息的时候,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列举完毕,但要教会学生运用综合的手段,提取相同点,区别不同点,让学生在理解、运用知识的同时,学到综合的方法。

二、将信息化教学的直观性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直观性。利用文字、图象、声音等,可以再现一些鲜为人知的过程。例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学生都看到过,但这是一个动态的、漫长的过程,学生真正了解清楚的却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课件展示,很简单地就可以再现其具体的过程,达到直观演示的目的。还有在数学教学中的行程问题、周长面积计算等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经过课件的再现,直观明了,学

生很容易理解。

但是直观再现只是学生理解问题的一种手段,它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这样说,通过观察植物种子发芽的过程,学生知道了种子发芽的过程,但植物种子发芽时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恐怕还得要通过其他手段才能获得。还有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经过直观演示后,学生弄清了过程,还得要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然后举一反三。所以,在运用信息化教学直观展示的同时,教师还要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教学中。

第一,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运用对比的方法,演示相同中的不同,求同存异。例如,在演示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时候,就可以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摆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周长和面积的不同概念,不同计算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在演示行程问题时,同样也可以将同向、相向、反向等不同的概念放到一起演示,通过对比,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

第二,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的固然很直观且容量很大,但也不可能对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模拟完,只能模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改变模拟的内容,让学生从直观的再现中掌握其规律,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讨论、练习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有大部分的思维活动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培养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培养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化教学的演示,缩短了教学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效果,但学生对演示的过程也有可能是似懂非懂。让学生把所见到的演示过程复述一遍,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复述复课课件演示的内容,加深印象,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将信息化教学的激趣性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相融合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来了,自然就能学好,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试想,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段优美的音乐,一场精彩的球赛,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上音乐课前,教师都会放上一段优美的乐曲,让学生沉浸到音乐的美好中去,然后激发学生的兴趣,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但是,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它只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却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利用课件演示美术课中绘画的过程,可能会让学生看得更直观,兴趣会更高,但,光靠课件的演示,学生并不能掌握绘画的技巧,要想真正学会绘画,还得要不断地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之后,还要好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达到信息化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一,老师要有过硬的示范能力。我一直这样认为,在美术课前,展示一段绘画过程的课件,还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因为学生认为课件是艺术加工的,有点假,远没有教师的演示来得直接。还有,体育课上,老师一个标准的投球动作,一个精彩的体操演示,远比课件更吸引学生。作文课上,老师把和学生一起经历过的事,变成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课件不是万能的,老师才是真实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而不能依靠信息技术来演示。

第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动手的方法。这一点倒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完成,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让动手的过程更具体,更清楚、更精细,让学生体会步骤、方法。比如在作文中,利用网络可以把描写景物的词语找出来,但灵活的运用这些词语,还要靠教师的点拔,要让学生根据文章的要求,景物的不同,心情的不同,很好地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景物。第三,要加强学生的练习量。有些技能的掌握,必须靠一定的机械训练,老师应该严格要求,直到学生合格为止,这与信息化无关,不用多说。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篇6

2014-05-11 16:22:21| 分类: 课题 |举报|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

一、理念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制订此方案。在全县推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三、工作目标:

(一)普及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三)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

(五)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四、实施步骤

阶段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初步融合

教研室负责多媒体使用方法与技巧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力争达到骨干教师能做基本的教学课件。

1、教研室负责对初中骨干教师及学区研训中心相关学科教研员的培训。(2014年9月)

2、学区研训忠心负责对辖区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2014年10月)

3、教研室结合装备科与督导室采用抽查与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检查。要求每学年中学教师为50个附课件教案,小学教师为30个附课件教案。检查结果纳入督导室对学区及初中学校量化管理中。评定分优秀、达标、不达标三个等级。

4、优秀课件评比。由各学区推荐上报,必须是首创,依照“多媒体课件评分标准”(见附件一)评选设一二等奖。

阶段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

1、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育理念培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力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014年11月)

2、局督导组参照“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课堂评分标准”(见附件二)不定期对各校进行普及多媒体使用的课堂教学验收检查,阶段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举行信息化教学优质课评比,推出示范课。通过评选活动,全面提高我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的能力,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我县教育现代化水平。

1、学校评选

分学科进行校级评选,按照每学科1人的名额进行选拔推荐,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见附件三)将参入评选的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学校将每学科第一名上报教育局。

2、县级选拔

由学区推荐教师参评,分设一二三等奖。

3、推出示范课

教育局将组织评委对各学区推荐上报的课例进行选拔,每学科确定一人为县级示范教师。县级示范课时间和授课地点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各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观摩,授课结束后由授课教师汇报课后反思,然后由教研员当场点评。

五、预期效果

(一)教师方面

课前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二)学生方面

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效果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我校素质教育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规律。

六、组织机构

信息化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物理教学与生活融合 篇7

一、教材解读

从教材主题图及例题情景可以看出,人教版三下“小数的初步认识”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某个具体小数的含义;借助丰富的生活经验(如“人民币单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一下“认识人民币”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他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他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了学习这节课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认识。课前老师布置你们去调查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小数,能举例说说吗?(根据学生举例,教师适当板书)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张超市广告纸,上面用小数介绍了很多商品的价格。(让学生观察,教师补充板书)

[片段二]

1.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条线段):假如这条线段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来估计一下,这根蓝色小棒有多长。

生:3分米。

生:10厘米。

生:1分米。

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小棒的长度占了这样的1份)

师:现在你知道它有多长了吗?

学生肯定地回答:1分米、10厘米、0.1米、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是1米的十分之一,也就是米)

师板书:

师:那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的1表示什么?(1分米)

师:1分米既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又可以用分数米表示,那么有这样的三份呢,可以怎么表示?为什么?

师:同学们,余下的这条线段又可以怎么表示?为什么?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师:如果有一根小棒它的长度只有1厘米,还可以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其中的1分米再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想象1米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怎么表示?

师板书:

师:小数点右边第二位的1表示什么?(1厘米)

师:既然,那么5厘米还可以怎么表示?

师:33厘米呢,还可以怎么表示?[片段三]

师:在表示长度时,我们既可以用几米几厘米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分数来表示。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商品的价格,它们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表示吗?

师:铅笔每支5角,除了用0.5元表示,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多媒体课件演示:1元等于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元。5角就是有这样的5份,也就是5个元,所以是元。

师:6分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元。

三、教学反思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十分明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学习起点

学生在学习“元、角、分“知识中已经接触过小数,而且也已经初步了解整数和分数的概念和结构。同时,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小数,并从中得出研究的素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使每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另外,学生的生活又为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对小数的理解和认识。因此,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其学习起点,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同时,当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的意义,这种体会的深浅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教师做得非常细,也非常准确。这节课难以把握的一个地方在于如何处理好与“小数的意义”这节课的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跨越雷池半步。如借助具体的情况让学生进行表达,在表达中感受到有些量可以用小数表示。

(三注重从生活中提炼

物理教学与生活融合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因素;教学研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面对一群求知欲旺盛的初中生,如何让教学工作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的钻研,寻找更加有效的路径。将历史教学与生活因素融合起来,可以丰富历史的细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亲切感,为教学工作插上快速前进的翅膀,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综合能力。

一、努力寻找生活中的历史痕迹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积淀,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历史留下的痕迹。每一段历史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区都留下了鲜明的烙印,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样的烙印虽然在变淡,但有一些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只要充分发掘这些资源,完全可以用于辅助历史教学的开展。例如在《血肉筑长城》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寻找抗战留下的痕迹。立刻有学生回答“沙家浜”。没错,抗战时期在芦苇荡中,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样板戏《沙家浜》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事实上《沙家浜》是有故事的原型的: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亲率警卫班向敵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战斗结束后,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因此,无论是作为剧目名称,还是作为地理坐标,“沙家浜”都与抗战这段历史密不可分,见证并演绎了“血肉筑长城”的历史。再比如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向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了解文革的一些知识,特别是他们的爷爷奶奶辈是文革的经历者,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许多丰富的信息,这些生活中的痕迹为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学生理解感悟更为直观。

二、深入生活感悟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历史发展的痕迹非常明显,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相应的印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之中感悟历史发展的轨迹,感悟历史一路走来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例如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事先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搜集与调查分析,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及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所搜集的资料立足于自己的家庭以及周边熟悉的人群,从一穷二白到解决温饱问题到再生活小康,每一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不一样的。从茅草屋到瓦屋再到现在的小别墅、住宅楼,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现在的小汽车进入百姓家庭,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感悟到的变化,虽然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点滴,但是一滴水同样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群众生活质量的变化引起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从一个角度侧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样的生活感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理解,是打造生动历史教学的有力抓手。这些生活因素的广泛运用,对初中历史教学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联系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生活因素,还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对此,教师一定要从大处着手,将生活因素的融合与学生的情感关注以及青少年思想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这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意义重大。例如在《钢铁长城》教学中,笔者除了要求学生查阅了解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哪些成就之外,还要从学生所关注的一些时政热点内容入手。如中日钓鱼岛纷争等,从学生感兴趣的这些生活中的话题入手,和学生一起分析中日两国现在军事经济实力对比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解放战争时期、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相比有着什么样的本质的变化。笔者向学生出示了我国军队建设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资料,例如9.3阅兵式上首次向世界展示的高端武器,辽宁舰劈波斩浪的震撼场景,新型战机腾空而去的精彩瞬间,以及我国多首航母同时开建的喜人场景等等。这些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平时生活中关心的一些话题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国家军队的建设、主权领土完整、与周边一些国家的关系等,这些生活中的话题在教学中加以充分的发掘利用,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对比生活了解伟大建设成就

生活因素的发掘在历史教学中属于一种深度的拓展,也是强化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念的重要抓手。笔者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例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中,笔者运用二十年为时间节点,播放了2015年、1995年、1975年三个不同时间节点本地区城市建设的面貌。学生通过老照片展示清楚的看到:1975年,街道狭窄,路上仅有少量的公共汽车;1995年,街道已经明显拓宽,街上有了许多摩托车,汽车数量也有所增加;到2015年,狭窄的马路已被宽阔的大道所代替,路上各种各样的小汽车,路两侧有彩灯、太阳能路灯、美丽的绿化景观等等,这些方面的显著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建设的变化,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发展的变化。笔者还向学生揭示了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用电量、城乡人均收入等对比数据,既有画面的直观演示,又有数据图表的对比分析,这些生活中的景象、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从而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与生活因素的融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历史的丰富内涵,也让学生学习更接地气,对提高历史教学成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诚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参考文献】

[1]李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篇9

——浅谈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快速占领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并随之生根开花,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也将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原有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是而形成了更生动、更形象、更积极、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中的难点,还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呢,这就需要两者有机地融合,这里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具体来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融合?融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信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会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

具体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我们就要来看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构成要数。一般来说有六要素,首先当然是备课,其次是上课、批改作业、考察、评价和辅导。知道了构成的要素我们还需要知道为了达到这六要素的目标我们必须做哪些事情,我们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更好地为我们的六要素进行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合理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更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那么信息技术的特点有哪些呢?(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3)功能的强大化;畅言系统中的电子课本和白板蕴含了诸如标注、聚焦、拍照、幕布、拖动、画图、直接获取资源等等功能,几乎囊括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全部所需。(4)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阃的限制。(5)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那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是什么呢?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入与入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3)教育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来自多个方面的,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学生接受知识的速率和能力完全取决于学生对兴趣的大小。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是集图像、声音、颜色、文字为一体,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能为教师进行教学创设一个更生动更有趣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这一缺陷,使静态的知识载体可以按指定轨迹运动,可以像拉帘子一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静态的图画可以像动画一样变化移动,可以像流水一般呈现出一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

如:在执教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猴王出世》如果单纯地利用文本照本宣科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还是一篇原著,里面有一些拗口又很难理解的字词及句子。但是《西游记》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爱不释手的一部电视剧,于是我上网下载了西游记的主题歌视频和动画片主题曲的视屏,分别用在开课和结课的时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真正把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丰富多彩,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和直观、形象之中,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并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难点内容往往教师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引导、去讲解,但教学效果常常不够理想。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能力,还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由深入浅的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从而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笋芽儿》,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由笋芽到竹子的变化过程,“笋芽”和“竹子”之间存在的关系,大部分的同学是弄不清楚的。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单凭老师的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分解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在上课之前,我先制作了笋芽变化成竹子的几张复合片。上课时,先出现几棵在湿润的泥土中快活的生长着的笋芽,让学生来观察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出现几棵刚刚钻出地面的笋芽,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变化,接着再出现几棵全部钻出地面的笋芽,让学生再观察它们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覆盖上几棵长大的竹子,让学生看一看竹子是什么样子。

通过学生对笋芽和竹子的观察、分析、比较,学生找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竹子”是由“笋芽”变化而来的,明白了笋芽和竹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笋芽变成竹子的过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更具体、更清楚、更完整的展现给学生,这样即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

再如五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字隽美,结构简单,只要抓住“家家户户、都”等几个关键词和句子就能让这篇文章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在PPT中需要制作,但在电子白板只需要利用聚焦和标注的功能就能使这些词语和句子完整地展现出来,既节约了老师备课的时间,又更直观和形象。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能突破难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

写字教学时低年级的重中之重,但平时的写字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写拼音和组词,一个一个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这样速度慢且枯燥无味,但如果能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把生字做成动画,或是在白板中进行画词,再利用白板中的资源把所要学的生字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拼音、笔顺部首、组词等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大大增强,从而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利用白板中的田字格,将生字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将写规范字的思维和画面牢牢地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搜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赞美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再如如《黄河魂》一文,只凭教师口头说教,学生难以领会到黄河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黄河魂》一文的录像资料,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许多游人在黄河岸边走着,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哗……哗……,轰……轰……的巨响,好似浪涛声,又好似松涛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从声音上领略到黄河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眼见为实,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展现祖国山河的自然风光让学生鉴赏到了祖国山河的自然美。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让学生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根据课文需要选用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美,让学生积极地接受语言美的教育。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的一句话。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去品尝美。文字投影制作非常简单,操作也很方便,效果显而易见。

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如果干巴巴地读根本读不出这段文字的韵味,这时如果配上音乐和画面,那对学生的视觉和神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学生进入了花的世界花的意境,他朗读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了。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为学生习作锦上添花。平时我们可以把学生游戏、玩耍、活动、演出的各个方面排成照片和视频,在习作时,大家集体观看这些照片和视频,既观察别人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又观察自己的活动表现,写不下去时还可以返回仔细揣摩,这样学生带着快乐很快就能把这次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自己的面前。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篇10

音德尔第四小学为推进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开学初举行了教师电子白板大赛,本次大赛由教研组长抽签产生12位参赛教师。

在本次大赛中,电子白板功能使用非常好。绘图、聚光灯、擦除、照相机、放大镜、局部放大功能、编辑、批注功能、屏幕幕布、照相机、视频导入、回放、荧光笔等功能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的高效率。

参赛教师边讲边演示,过程细腻,真正使电子白板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物理教学与生活融合 篇11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现实生活;融合

艺术高于生活而源于生活,美术与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取多种手段实现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拉近美术文化与初中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一、利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新课

为了实现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融合,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利用生活化的导入方法引出新的教学内容。以《色彩的魅力》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若直接向学生讲述什么是三原色、三间色,什么是色彩的三要素,什么是互补色、类似色,怎样体验色彩的情感(冷暖)等,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导入方法,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的服装,并将不同颜色的服装随意地搭配在一起,教师一边搭配服装一边询问学生对服装搭配的感受,让学生从生理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之后,教师可以接着询问学生:“同学们,相同样式的箱子,人们为什么会认为颜色较深的那个比较重呢?在喜庆的场合,人们需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才不会失礼呢?”教学时教师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并提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实现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二、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资源及手段

1.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为了实现美术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融合,教师要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实现美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教学。教师利用互联网查找优秀的美术作品,课堂教学时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并和学生共同鉴赏美术作品中的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提高美术课堂美育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展开课堂教学。作为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闽北山区,有着许多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虽说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却有古老的遗址、民居、庙宇,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传说、民间美术等,如:武夷山的“古汉城遗址”、下梅“古民居”、邵武的“和平古镇”、建阳的“考亭书院”“建窑”,建瓯的“鼓楼”“挑幡”等,为我们开发、利用和传承本土文化提供了许多很好的素材。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清清的小河、幽幽的树林、曲曲的小路、起伏的山峦和丰富的色彩,山水田园,花草虫鱼,家乡的一花一草,一墙一角,一人一景,这些最美的自然景观是城市美术教学所不能企及的,为农村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作为新型的农村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的确农村自然方面的物质比城市学校更具有优势,农村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诸如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农家些柴火堆里的各种秸杆都是进行工艺制作的好材料。这些材料学生易于收集,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学生可以完全自由地表达个性和自我的想法,从而体验创造的独特兴趣。

2.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手段

为了有效地实现美术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展开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美术课堂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仅靠传统的板书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理解所有的美术知识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利用多媒体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美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利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展开课堂教学。美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以《设计我们的校园》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向学生展示环艺雕塑的图像资料和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范作实物,在学生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校园中设置的艺术品应如何和校园环境保持协调?现在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应怎样进行改善?应添加怎样的雕塑艺术品?之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进行实地考察,提出自身对校园环境的见解,共同设计校园环境的改善方案,并在校园改善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一件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教学时教师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课程学习的益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多元的成果展示及综合评价

为了实现美术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融合,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展示课堂学习成果的机会,并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首先,学习成果的展示。为了切实掌握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什么,教师要注重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美术基础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课堂作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巩固美术课堂学习的成果。教师还要注重展示学生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学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美术作品的比赛,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将美术作品张贴在班级中。除了将美术作品张贴在班级中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壁报、展示宣传栏、教室外走廊,并通过举办作品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其次,综合性的学习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美术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美术课程学习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综合起来,评价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情况。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外,课堂评价时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及学生自身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结果综合起来,确定学生最终的课程评价分数。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并利用综合的课堂评价方式,实现美术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

总之,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利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引入新课,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手段,给予学生展示课堂学习成果的机会,并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实现美术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葛赛芬.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之途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

[2]刘琳.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之途径[J].教育界,2010.

上一篇:军事化管理下一篇:古典的小学五年级读书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