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困惑与对策

2024-08-03

物理教学困惑与对策(共12篇)

物理教学困惑与对策 篇1

一、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模式和网络自主学习等先进教育技术在各高校由试用到普及, 各种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 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机会的增多等因素拓宽了我们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 大大增强了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 便利了师生的交流, 创设了更为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 但口语、写作、句子翻译等语言输出中仍大量存在语言使用不当、语法错误满篇而影响语言交际等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认识误区

在许多英语课堂上几乎到了讲语法就是传统教学, 就是陈旧跟不上潮流, 不懂教学法的表现。只有注重口语教学、注重语感培养, 才是可以接受的授课方式。因此语法教学就出现了老师不愿讲、学生不乐意学的尴尬局面。

但是语法教学不等同于“所谓的”传统教学, 这是混淆了内容和形式, 走入了英语语言教学的误区。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对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有效促进外语习得、提高口语交际的同时也让许多外语工作者产生了一种困惑:为什么当今学习外语的环境变了, 学习外语的时间多了, 学习外语的资源丰富了, 学习外语的条件改善了, 而学习外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因此外语界从对交际法教学的热捧开始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了一种更为理性的认识上的回归。在重视语言交际功能训练的同时, 语言知识的输入对外语的学习至关重要。并再次认识到曾一度被忽视的语法教学关系到学习者的交际效度和准确度。语法知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基本方面, 只有当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驾驭一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时, 他才能真正获得使用这种语言的交际能力。因为不符合语言规则的错误句子是难以担负起交际使命的。

正如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所说:“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主要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两种。”显性语言知识指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标语的语言知识, 包括语言、语法词汇等知识, 这些知识存在于学习者的意识层中, 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来。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 他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 使得学习者能不假思索地流利地使用语言。这一语言学习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想有效使用外语, 就需要我们对语言知识的内化吸收。换言之, 语言知识的传授是内容层面的,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在被广大师生认可的交际教学法都是方法论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法来更好地更快地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

2. 语法教学方法陈旧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仍然认为语法就是公式化的语言表达规约, 语言的形式规则才是语法的核心。因此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就是概念化的语法知识, 而不是在交流与运用中讨论语法形式的意义与功能。以教师为中心, 让学生被动接受, 这样虽然能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法规则, 却无法在交流中运用, 等于人为地把语法与语言的实际运用分割成了毫不相关的两个独立体。这种语法灌输形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无法集中精力去听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从而认为英语语法枯燥乏味、晦涩难懂, 后果往往是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

3. 四、六级考试的导向

考试导向, 是教师对2007年全面实施改革后题型变化的错误解读。改革后的题型变化是:听力部分由原来的20%上升到35%;阅读部分由原来的40%降低为35%, 增加了快速阅读;写作部分由原来的15%改为20%, 增加了汉译英;综合部分不变, 仍为10%;原来占15%的词汇语法结构取消。正是基于对这一变化的不正确理解, 学生学习精力的分配就出现了更严重的偏移。但实际上四、六级取消的只是四选一的测试模式, 并不是否定了语法知识的重要性。相反对词法句法的要求更高了, 只是放在了更为实用真实的语境中。

二、语法在语言建构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观不同, 语言教学法就会有差异, 同样, 不同的语法观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语法之于语言学习重要与否的认识差异。因此语法教学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学英语就是学语法, 结果是产生了大批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到改革开放后的学英语就是要会交际, 轻视语法教学, 结果是流利有余, 准确不足, 书面表达错误比比皆是。于是外语界开始重新思考语法教学, 如何让语法更好地服务于语言的学习, 把流利和准确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Crazy English的创建者李阳曾说过这样的话:“英语的越精熟地运用, 越需要对英语语法的深透领悟。”换句话说, 要想对英语运用自如, 是离不开高度熟练的语法功底作铺垫的。他的话很准确地道出了英语语法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问题。

1. 语法搭建了语言认知框架

任何一种语言, 都存在着内在的语法规律, 存在着人们使用时必须遵守的一套规约, 也就是人们说话和写作时所依据的结构系统, 它是连接语音、文字系统与语义系统的枢纽。有人形象地把词汇比作建筑材料, 语法就是主体框架, 语言的实际应用就是投入使用的建筑物。有了语法的指引, 词汇的累积才有了实体意义的承载。换句话说, 没有一定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会阻碍语音和词汇学习, 会影响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2. 语法是有效克服母语影响的有效工具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不同于汉语的会意功能, 作为曲折语言, 英文对语法要求相对严格, 而其语法主要是通过句词结构变化来体现的。因此受了母语的影响, 英语输出时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汉语式英语, 让老外哭笑不得, 从而降低了交际的成效。因此语法知识的掌握加上文化背景的了解, 可以有效强化语言认知的敏感度。

3. 语法是交际能力发展的助推剂

交际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能力, 它对语言准确性、表达的可理解性、语境恰当性等方而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没有一定的语法基础支撑, 往往会使交流活动只能浅层次进行, 交流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单纯的交际法使学习者缺乏对英语语言规律的认识, 也因此失去对英语字词派生机制、句型结构和时体态式等规则的把握, 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往往慢于语法程度较高的学生。

三、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体系

作为语言的内在规约, 语法是进入该语言系统的一把钥匙, 是语言学习的基础。相信外语教师都不止一遍地给学生讲过, 学生也不是不明白规律意味着什么, 可是学生对学习语法的积极性仍然不高。这就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学家Sinclair认为语言是一个以语法为基础的可分析的系统, 又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的公式化 (即短语化) 的系统。那么如何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内化这些语法知识呢?我们课堂设计的关键就是要探索语法教学的多样化, 使各种语法教学策略都有利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情景化、活动化、游戏化和生活化, 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使学生达到在生活与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应用英语, 真正落实语言教学的作用。

1. 建立语法系统和交际系统的统一

语法规则来自语言的运用和交流, 语法知识的获得也是来自语言的实践, 因此语法教学应与英语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营造比较真实而又生动的语言环境和情境, 让学生在语言的交际活动中来提高语言能力,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孤立地给学生讲授繁杂多变的语法规则, 只能提高他们解题的能力, 而不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达不到提高他们语言能力的目的。我们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就是搭建语法知识与日常交际之间的桥梁, 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语法规则的创造性模仿形式, 教师举出例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的符合语法要求的句子, 在自我情景的构思中达到语法掌握的目的。可以采用命题演讲和作文讲评的形式, 通过分析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词法、句法以及谋篇布局方面的失误来强化语法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电影配音、小说片段的话剧表演等有趣的活动形式, 让他们在参与其中的快乐体验中, 提高英语口语的同时达到相关语法知识的掌握。

2. 注重语法教学和学生兴趣的培养

幼儿习得母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说话的需要, 这是一种本能的需要, 而学习外语的学生却难以具有同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许多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课程设置上是顺利通过考试选拔或是学分取得的必选课而已。从初中甚或从小学就开始的单词记忆、句型操练, 固定化的情景模仿使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重复的语言学习模式中退化为零。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成效。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优势, 选取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或社会热点话题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让学生感到英语不再仅仅是单调的字母组合、枯燥的语法规则, 而是有着其鲜活性与真实性, 可以用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美妙工具, 从而激发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选取与他们专业有关的英语片段进行英语语法的教学。譬如针对我们艺术院校的学生, 笔者在课堂上曾就绘画专业的学生选取了名家名画赏析, 就服装设计的学生选取与服装流行趋势和服装发布等方面的英语段落进行过语法教学的尝试, 让他们发挥自己专业的特长的同时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自信, 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3. 加强语法知识的趣味化记忆

各种形式的语法教学最后都要通过学生对语法细则的记忆存储从而达到对语言知识的内化, 最后形成语法能力, 实现交际的目的。那么语法教学除了要注意教学的情景化、活动化和任务化等方法的运用外, 还可以采取一些趣味性歌诀来归纳一些语法现象, 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朗朗上口的歌诀会大大简化学生对语法规则的记忆过程,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 大家最常见的人称代词和系词的搭配歌诀:“我是am, 你是are, is跟着他、她、它, 复数后面用什么, 统统都是一个are。”名词复数的一些不规则变化往往使学生琢磨不透, 这样我们不妨也以编顺口溜的形式来解决记忆的难度。如以f或fe结尾复数需要变f或fe为ies的名词就可以记忆为:“妻子 (wife) 自己 (self) 生命 (life) 的一半 (half) 都在书架 (shelf) 旁忙来忙去, 狼 (wolf) 来了, 树叶落了 (leaf) , 小刀 (knife) 掉了, 小精灵 (elf) 的面包块 (loaf) 被小牛 (calf) 给拉走了, 她都没有看见。”“两人两菜。” (hero, negro, tomato, potato) 这句话能轻松地解决以字母-o结尾的名词需要加es构成复数的问题。歌诀的编排也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 分组进行不同语法项目的趣味化记忆, 进行优劣评比。

因此, 语法教学所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教的问题, 而是如何教的问题, 是如何让语法教学更好地促进语言技能, 更好地服务交流的目的。教师应澄清语言学习的误区, 正确引导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认识———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 但总结语言本身的规律能帮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该语言, 提高学习效率, 更好地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优化语法教与学的方法体系, 把看似枯燥的语法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 让语法为其所用, 在交际化的语境中建构自己的语言认知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彩凤.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9 (12) .

[2]董卫, 付黎旭.背诵式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界, 2003 (4) .

[3]胡桂莲, 刘少华.浅谈交际法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 (综合版) 2001 (4) .

[4]吴文权.高校英语语法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宿州学院学报, 2010 (7) .

物理教学困惑与对策 篇2

我们这儿是农村学校,就身边的现象说说个人的看法: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培养学生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传情达意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围在一堆,喋喋不休地说笑,在学生休息时间也能够和老师谈笑风生,或者唠家长里短,或说学习得失困惑,但是每到上课铃声响起,老师们严肃认真地和学生交流问题是,他们往往噤若寒蝉,班内鸦雀无声,即使有几个跃跃欲试,或者忐忑不安地站起来,说起话来也往往表意不清,至于对小学生口语交际更高层次的要求如辩论、讲故事等形式,老师们往往不敢涉足,即使涉足,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教师认识不到位

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平日里很少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二、教学评价体制落后

现在很多地方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着手,而是很看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卷面分数,而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制度和方法,以致影响教师、生对此方面能力的重视。

三、教师缺少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方式

即使有个别教师偶尔想搞教学革新,也往往力不从心,即使一节课上成功了,却往往不能节节成功,往往令人失望甚至落下课堂纪律差的印象,继而影响教师继续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面对学生课堂上令人失望的表现,很多教师,往往早早打起了退堂鼓,不愿碰钉子。

模块设置下的教学困惑与对策 篇3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辅资料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1-002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笔者是浙江省高中化学新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浙江省高中化学教学指导意见的讨论和编写工作,也是我省实施新课程的首批参与者,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先知者和先行者,通过上课、听课、调研、访谈等各种教学和教研的实践,深切地体会到模块设置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与困惑,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基本对策。

困惑之一:教学内容的处理——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

“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个内容该不该讲,讲还是不讲,二是如果要讲,讲到什么程度。由于模块设置的原因,就有必修与选修之说,同样一个知识内容在化学1中讲到的,在化学2中会不会再次提到?在选修模块中还要不要继续学习?由于在新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教师缺乏了解基于模块组织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内容设置,不知道后面的课程中将会发生什么,受长期形成的“老经验”的影响,不少教师在内容处理这一问题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不该讲的作为重点去讲,该讲的却“一步到位”地去讲,习惯于采取“深挖洞”式的教学,在教学中对各知识点试图一直挖到高考要求为止。以“过氧化钠”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原来高中化学教材中,这是一个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但是在新课程中却有较大的变化。以三套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材为例,说明这一内容的处理情况(见表1)。

表1三套化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对“过氧化钠”这一内容的处理

从表可以看出,在我省使用的苏教版正文中只提到“过氧化钠”的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对化学性质没有什么要求,但在单元后面的“练习与实践”栏目中以信息的形式提到过有关过氧化钠的用途。但教师以此为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过氧化钠的相关内容按照老教材中的处理方法做了大量的知识补充,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再来看看“电解饱和食盐水”这一内容,在苏教版新课程教材中有三个地方出现过此内容,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却有不同要求(见表2)。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化学1中讲到这一内容时,给学生介绍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在化学2中讲到这一内容时,却去讲离子放电顺序,导致这样的结果是,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此,我们姑且不去评论“为高考而教”的是非功过。退一步说,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堰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吴启建老师在一所学校调研时遇到这样的现象:已经是第10周了每周3节20几课时了,还在上专题一。进一步了解才知道,他们将化学2的部分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提前到前面上了。这样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合理?……在新课程实施的起步阶段,新旧观点交错,造成的“走老路”现象依然存在。

表2三个不同阶段对“电解饱和食盐水”内容的处理情况

对策之一:认识模块功能深度解读教材

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所以教材在选择和组织内容时,围绕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确立了三条基本的内容线索:(1)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3)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关键在于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状况,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式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

因此,化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即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这就要求对化学必修课程模块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

困惑之二: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不要探究?如何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许多尴尬的问题,一是许多学校实验室硬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由于许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班级数的增多,导致实验室、仪器药品等硬件设备以及实验人员的配备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以我校(省一级重点中学,在衢州地区是最好的学校,高一年级共18个班)为例,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实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况许多条件并不好的农村中学可想而知。二是对教材中有些“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的实验不够科学,教师无法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化学2专题2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这一内容中,设计了“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程度的探究”这一实验,并由此得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改为演示实验,许多老师得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的结论。但事实上,由于许多教师都是由于反应时间的不足,根据生成预期的现象而错误地认为此反应为可逆反应,显然,这是不科学的。在2007年第4期的《化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陈汉友老师的文章,文章说:“笔者曾在课外再次做了课本中的实验(实验内容和数据略),通过实验可知,铜与硝酸银反应时间短时,加0.1mol·L-1 KBr溶液有淡黄色沉淀,当反应时间足够(20分钟)时,反应物Ag+充分反应后,加入0.1mol·L-1的KBr溶液观察并无明显变化,也就是说Cu与Ag+充分反应后,滴加0.1mol·L-1的KBr溶液,没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即Ag+反应彻底……”。虽然这样的分析笔者认为缺乏科学依据,但从实际教学和课时安排来看,此内容设置为课堂内探究实验确实不太合理。三是教师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新课标理解不力,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与讨论,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因此,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对策之二:针对实际情况,创造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给一线教师如何用教材,如何补充素材,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苏教版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一般是教师演示为主,而“活动与探究”栏目一般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但教师要根据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必须要心中有底,只有那些具备探究价值并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才可以设计成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哪些内容具有探究价值:一是具有明确的探究目标;二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四是能够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五是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等。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研发科学探究的形式,以化学学科为例,探究活动可以有以实验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的组织;以查资料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的组织;也可以是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的组织;还可以是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的组织等。只有多种形式探究方式的融合,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教材并未介绍“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一性质内容,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作为教学内容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如此处理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的本意并不想要增加知识,而是想通过此实验(有许多学生在初中科学课中都已做过此实验)现象的判断和推理说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顺序问题,借机说明化学反应在的复杂性。实践证明,教师在开展“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举动是教师无法预计的,笔者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探究范例。

困惑之三:教辅资料的选择——选什么资料?如何使用?

学生手中的质量低劣、错误百出的教辅资料对教师的教学冲击是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笔者对我校200名高一学生教辅资料的抽样分析,学生中除了学校发的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作业本外,大多数学生至少还有一本课外教辅资料,共有32种之多,其中最多的10本教辅资料是(见表3)。

这些教辅资料的最大问题主要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超纲或超前,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由于编者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不了解新课程对三维目标的要求,凭教材目录的内容,想当然地按旧教材的知识体系选编了一些陈题和旧题,学生反映“上课好听,题目难做”,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也是哭笑不得,久而久之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下面列举几例,与读者一起分析。

题1:三位同学设计了检验SO 的下述3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证试液中有SO 。

方案甲:试液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方案乙:试液无沉淀

白色沉淀

方案丙:试液无沉淀

白色沉淀

试评价上述三个方案是否严密?并分别简述其理由。

分析:此题在苏教版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常见物质的检验)这一内容中出现的一道试题,要准确回答此题必须用到有关硝酸强氧化性的知识,而“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这个知识内容在专题4才出现,所以此题在专题1中要让学生解决,显然是不合理的。

题2:在一个U形管里盛有红褐色胶体,并在胶体的上面滴入导电液,从U形管的两个管口各插入一个电极,使电极浸在导电液中,通直流电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①此实验说明了什么?②能否根据此实验的结果解释胶体较稳定?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胶体的电泳现象及胶体胶粒带电的性质,这在必修课程中不作要求,在后续的学习中也没有提到,所以此题的出现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显然超出要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删除此类题目。

(2)内容过难、繁、旧、偏等问题

新课程在内容上避免了难繁偏旧的问题,但在习题中,仍出现许多与新课程相违背的问题,如在化学计算题中,有些教辅资料中仍出现技巧性高、有一定复杂的试题如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气等混和气体与水反应、混合液pH的综合计算等。

(3)试题与答案错误率较高

由于编者没有很好地对试题的选择、校对、试做等方面所付出过努力,书中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包括题目本身的不科学性,参考答案的错误等,学生使用了这些教辅资料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产生了许多误会,对学生学习化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以苏教版化学1第78页作业题第9题(题目略)的解答为例,有一本教辅资料上是这样解的:

分析:此题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没有考虑磁铁矿中仅含60%的Fe3O4。而正确的答案应为12.2t。

对策之三:选择合适教辅提倡创造性编辑

理科教学中,解题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一个重要内容,但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质量低劣的教辅只会导致学生厌学,助长教师的浮躁之风。学生不研究课本只盲目做题,是舍本逐末。只会依赖教辅的教师没本事。教师要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千万不要用教辅败了学生的胃口。没有教辅,不搞题海战术,照样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钻进题海,学会放弃、学会选择。更要提倡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编写一些适全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辅资料,让学生在做题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全面体现教辅的功能与价值。我们认为,目前选用的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配套作业本是比较理想的教辅资料。

总之,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入门,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要理智地分析和深刻地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1).

[2]吴启建.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福州).2006.12(29-31).

[3]陈汉友.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程度的探究.化学教育.2007.4(63).

[4]包朝龙.科学探究的“误区”及其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6(44).

[5]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8(2).

中职学校田径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篇4

1.目前田径运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并不完善, 田径专业教师体育在教师总数中的比例偏小, 具有多种技能的教师很少。近年来, 很多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更多地选择了学生更加偏爱的如健美操、篮球等专业的教师, 而田径教学往往被严重忽视, 这也是目前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学生对田径课普遍不感兴趣。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 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越来越低,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多数学生看来, 田径课学习显得很枯燥乏味, 没有吸引力。在目前的田径教学中, 多数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 没有起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3) 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新课标实施以来, 传统教学方式明显和新课标的宗旨相悖, 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理念都不能跟上新课程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多数教师过分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 教学方法和形式过于单一。如对一些技术与内容把握不好, 健康娱乐的教学内容受到忽略, 教学缺乏趣味性, 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导致多数学生对田径教学不感兴趣。

2.田径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1)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但是, 目前很多专业素质较高的中老年教师其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却不高;而信息技术水平高的青年教师, 其专业素质又稍有欠缺。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之间应该多多进行沟通与交流, 组织现代信息技术较高教师与专业素质较高教师, 成立课题小组, 在小组中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 这样不仅实现了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同时还能实现教师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2) 基于新课程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将田径列为必修内容, 这主要是因为田径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 能通过田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达到健康的目的。中职田径教学不是为了运动的强度和加大密度, 不是衡量学生有多少人跑得快, 跳得高或球投得远, 而更应该以有多少学生主动参与了运动为目的。所以, 理论教学必须从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中脱离, 转变为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练习→质疑→调查→探究到创新, 促使学生从被动式模仿学习到主动式探究创新学习。

(3) 注重科学教学方法的应用。在田径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每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都是教师与学生拉近距离的机会,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 所以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对于田径教学乃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尤为重要。例如, 短跑教学应安排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能以后。教师可以在教学范围内利用竞赛或者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田径教学中还要注意创新,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 尽量利用竞赛、游戏等形式进行锻炼, 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这样学生就可以学会选择和判断, 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非常有利。

3.结语

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出发, 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激发学生不断前进, 促进田径教学效果的提高, 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终身体育的习惯, 将田径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苟定邦, 赵琳.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困境思辨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 :235-239.

实验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篇5

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中心小学

陈克伦

科学课程是一门观察,探究,记录,总结相结合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科学在科学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抓好实验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也符合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会让我们遇到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又如何应对?有哪些相应的对策呢?以下就谈谈我的看法。

实验教学中的困惑:

课堂无序。实验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堂,有些学生不听老师就把实验材料在手上玩,在实验时急于动手,不注意和同学协作。有时由于教师组织不严密,出现实验混乱,你搞你的、他搞他的,看上去,不是在实验,而是在玩玩具。

实验项目深浅度把握不准。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能力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点涉及到方方面面,如《神奇的水》,学生们在实验中只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压力、浮力这些现象就可以了,但我们会无意识地让学生说出这些现象的大小,这就将实验的要求提高了会让学生越来越糊涂,实验过后没有明白什么。

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是有一些安全因素问题,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试管的正确夹放、对物体正确的尝与闻等,教师尽管在实验前进行安全说明,但有部分学生习惯于自己的动手习惯,我行我素。酒精灯使用完后直接吹灭类似的行为就存在安全隐患。忽视学生心理感受。有的学生虽然表现不好,但动手能力强,我们往往会将他们直接排在一边,剥夺他们实验的权利,导致与教师的对立情绪。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容易被小组的其它同学所忽视或遗忘,老师也忽视,不给动手做和发言的机会,两种做法,使实验教学无法进行,生怕出现大乱,让教师出现实验恐惧心理。

知识面狭窄。科学课实验教学要求教师知识面广,但我们往往就觉得小学科学上的知识太简单了,我随便教,根本不去深究,实验时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错误。

实验教学中的低效性问题。尽管实验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实验,但是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往往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如在小组探讨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与帮助,也不愿意参与活动;还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这些都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另外,有些科学探究实验需要家长在课后协助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势必造成延伸实验的现象,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希望学生在家种一些植物的种子,由家长陪同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但是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与毅力,最终没能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认识层面问题;当前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十分实验教学工作,但是我们家长和部分教师都认为实验教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主科,那是孩子升学的命根,造成家长不重视,学校部分教师挤兑实验教学的现象,使实验教学无法正常进行。面对这些困惑,要如何应对,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认识自己,提高素养,提升经实验教学技能。实验教师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动手能力、求异思维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能力……。其次应该认识自己的的知识结构:即自己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比如力学、光学、热学、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学、分子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航天学或者基本的生活常识……哪方面知识还欠缺或者一无所知,我该怎么办?再次,要认识自己在实验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

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应仔细研究研究实验教学涉及的所有内容,及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研活动和理论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方方面面的素养,做好每一个下水实验,为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既要注意教师的实验活动设计,又注意学生实验活动的设计。

1、教师的实验活动设计

教师要考虑到利用哪些投影、实物、标本、什么仪器、媒体文件等实验手段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⑴指导观察,分组实验。以《形状与结构》这单元为例,可以利用媒体文件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初步方法为学生分组实验做好铺垫。⑵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用什么材料来证明那个实验结果

⑶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⑴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⑵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⑶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4)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突破难点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电子白板有许多作用。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感兴趣;而电教手段能变抽象 为直观,化虚为实,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如讲《斜坡的启示》一课,学生掌握了斜坡的概念以后,能否在众多的机械运动中判断出哪些运用了斜坡的原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以轮轴为例,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明白轮轴的原理。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实验和和生产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再通过一组幻灯片,学生能很快识辨别机器生产中那部分运用了轮轴。在情境中引发了兴趣,烘托了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运用电子白板,强化教学的立体感

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时,电教手段具有较强的作用。它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研究《植物怎样喝水》 一课时,在画有植物茎和叶脉画面上装一片可抽动的胶片,只要轻轻抽动胶片,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植物根的 水(红色)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红色)缓缓流动的情景。教师连续演示两次,在重点处点拨,植物 “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三、巧用电子白板,培养能力,提高质量

电子白板通过形、声、色来传授教学信息,增大教学容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研究《我是怎样出生的》时,媒体文件和幻灯片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自己生长、发育、出生的全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尊重妈妈,爱护关心的心理,也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运用电子白板,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艺术

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使教材结构、教师 教学结构和学生思维结构相吻合,反之,则教学效果差,事倍而功半。在研究《食物的消化》时,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了食物消化的全过程,全体学生都亲眼目睹,顺利地突破了一堂课 的教学难点。教师变口授为演示,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困惑与对策 篇6

关键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问题;对策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由于农村当地条件的种种限制,农村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客观因素

(1)学校教学设施落后

农村广大地区由于受到基础设施的限制,学校的教学设施陈旧和落后,影响了农村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语言环境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学生接触到的英语,都是通过老师的口述,老师的发音是否标准暂且不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没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更不用说和真正的英语语言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流了,这种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的缺乏,导致农村的英语学习不规范,困难重重。

2.主观因素

(1)学生英语基础差

由于农村很多学校在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导致农村的学生英语基础能力普遍较差,受到中学英语难度较高的特点,农村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吃力,英语学习存在很大的障碍。

(2)农村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师的职业素质不高

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英语教学的观念比较落后,英语教学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达不到真正的英语教学目的。

二、对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加强教育师资,改进教学基础设施

农村的英语教学需要改善教学设施,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途径地进行英语学习,感受英语。此外,对师资力量的投入也十分重要,良好的教育师资可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正确的向导和有效的帮助,促进农村初中生英语的学习。

2.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在農村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特点,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夯实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以便以后的学习、工作能顺利地进行,而不至于被落得越来越远。此外,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对于农村具体的英语教学现状,要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着重于改善农村的基础教学条件,通过优秀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同学段字母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篇7

一、教学观察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 (苏教版) 在1B和3A中均出现了字母教学, 其编排体系也较为相似———每单元设立单独的字母教学板块, 按照顺序呈现2~4个字母的大小写, 唯一的区别是三年级增加了描红与书写要求。这种表象极易给教师造成错误的心理暗示, 使之在课堂教学中偏入以下误区。

第一, 一年级起点与三年级起点的字母教学用力平均。教师完成一年级的字母教学后到了三年级又如法炮制, 透支了学生的学习精力。

第二, 低学段字母教学“大跃进”。表现为过分拔高教学要求, 听说读写面面俱到, 学生却学得不扎实, 甚至有学生到了三年级还不能区分g/j、p/q、e/i的发音。

第三, 中学段字母教学“短视”。表现为认定学生会读、会写26个字母就已达到教材要求, 忽视了字母学习与单词学习间的关联, 造成了学生对字母的机械学习, 学生多半只是记住了26个毫无意义的符号。

第四, 字母教学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效果欠佳。教师未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与需求, 采用初中字母教学的方法, 学生学得累而且掌握不牢固。

二、教学策略

课标 (2011年版) 在分级目标中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 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 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字母、掌握字母、使用字母?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结构, 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以兴趣为突破口, 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启动思维、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找准起点分析学习情况

教师应认真研究, 充分了解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需求, 具体如下表。

2.掌控落点, 甄别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由此可见, 教学目标可以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师应准确定位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1) 低学段字母教学目标为能听懂、会说、会读26个字母并了解字母的顺序和一些基本的读音规则。

(2) 中学段的教学目标为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会用26个字母。要求学生既要精准地了解字母的发音, 还要了解字母音素的相关知识;既能准确地辨认字母也能规范地书写字母;既会拼写字母还要了解字母在生活中的意义。

中学段教学目标不是对低学段教学目标的单向延续, 而是全方位的夯实、拓展和融合。

3.完善路径, 调整教学方法

(1) 给低学段字母教学的建议

①三维互动, 重视字母读音示范的效度、模仿的精度与评价的维度。笔者在字母读音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设计了学习口诀———第一步要求“闭起眼睛听发音, 睁大眼睛看嘴型, 老师示范我模仿”。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Cc/Vv/Gg/Jj/Hh/Ll/Qq/Rr/Uu/Ii”这几个字母的训练, 示范发音时一定要先让学生看清口型、听准发音, 然后才允许模仿。第二步要求“常备一个小镜子, 观察纠正得要领”。学生以自带的镜子为参照, 观察自己的口型舌位, 并不断自我纠正以掌握发音规则。第三步要求“你发音来我倾听, 你评我评大家评, 字母发音得第一”。鼓励同桌相互倾听对方的发音并给予评价, 并推荐优秀同学上台领读。字母发音目标在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中得到落实, 学法指导得以完善。

②寓“形”于形, 字母辨认要直观形象。字母外形的教学应直观形象。如形象描述:“一座宝塔A A A , 半只葫芦B B B, 月儿弯弯C C C, 一扇小门n n n, 小草发芽r r r等”;谐音联想:“大B解了腰带像‘胖子弟弟’D, 小C的小腿卷曲感觉‘挤’G”;情境对比:“小P挥小旗, 小q爱喝酒 (数字爱喝9) ;大B小b好感情, 肚子齐齐向右挺;大D小d真淘气, 对着肚子不讲理。”……这样的方法学生喜闻乐见, 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汉语拼音的干扰。

③通过游戏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与提取。在字母巩固过程中有几类教学游戏值得推荐, 如猜一猜的抢答游戏:看口型、猜字母, 听发音、找字母, 一人比划字母众人猜;比一比的判断游戏:在找相同或找不同游戏中区分音近形近字母;找一找的综合类游戏:大写小写字母配对的全班参与性活动, 或找左邻右舍, 或找一找周围生活中看到的英语字母。

④拼一拼的应用游戏, 如试拼课本上出现的单词。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听音传音的游戏方式并不适合一年级学生。诚然,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棒的, 教师应努力研制适合学生自己的游戏。

(2) 给中年级学段字母教学的建议

①合理整合编排内容, 适当调整教学节奏。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认读字母的能力, 因此听、说、读、写教学目标的达成重心要后移, 教师应重书写、重运用。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要调整, 建议在新授阶段教师不要按照每单元3、4个字母的分散教学, 可缩短字母的呈现周期。

②三“精”书写教学:示范精准、点拨精心、归纳精辟。在字母教学中, 字母的形状、笔顺、大写、倾斜度、宽窄应规范。教师的示范精准应呈现在字母教学的板书中, 也应体现与平时的板书上。点拨的精准体现在能运用一些小策略让学生了解字母书写的窍门和技巧。如樊文文老师在进行笔顺教学时就做了如下点拨:“大写字母A, E, F, H, 小写字母f和t, 最后才把腰带系。小写字母i, j, 出门再带小帽子。F就像一面旗, 要想插旗先竖杆”。这样的点拨不仅精心, 这样的课堂更加精彩。精辟的归纳体现在书写的巩固时段, 它的运行轨迹应该是先发散后集中。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归纳能力开始发展, 教师不防放手, 鼓励学生对笔顺和字母书写格式进行归纳, 如在归纳书写格式时可以使用如下歌谣:“大写一律上两格, 上不顶线是原则。小写有头上两格 (b, d, f, h, k, l) 有尾下面占两格 (g, q, y, p) , 无头无尾中间格, 十三字母无漏写 (a, c, e, m, n, o, r, s, u, v, w, x, z) , 唯有字母j要把三格占, i, t中上一格半, 对照课本仔细看, 养成书写好习惯, 关键还要反复练。”由于歌谣符合小学生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相对较强的特点, 便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加强记忆, 这样的归纳学生喜闻、乐见、易学。 (转引自樊文文)

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篇8

一、作文教学盲目性大, 学生感到困惑

由于作文教学无统一教材, 统一模式, 统一要求, 统一题目, 因此大多数教师对作文教学计划没有作预先的全盘考虑, 即使有计划, 也只是应付检查, 或者是局部性、阶极性、临时性、随意性很强的。如此, 学生渐渐就对作文产生了怕、难的心理。

二、扎实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忽略作文系统方法的传授

对教材中的课文, 教师都能认真扎实地去教完教好, 因为怕一旦考试时考到了课文中的内容, 学生考不好, 教师责任就很大。对于作文, 教师认为考试时, 学生们总可以写得出并拿到分数, 因此, 多作或少作几次作文训练无所谓, 学生因此而得到的方法就会十分的零碎, 没有关联与系统性。

三、重视作文的表面指导, 忽视生活的体验及平时积累

在难得的几节写作训练课上, 大多数教师经常从如何去开头、过渡、交代、照应、结尾等方法进行指导, 让学生逐渐误解为写作只要把写作方法学好, 掌握了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作文来。而忽视了作文必须靠积累, 要有自己的体验, 要写真情实感, 这样的作文才生动感人, 才有新鲜、有创意的问题, 导致学生作文质量不高。

四、学生学习条件差, 信息闭塞, 水平较低

相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起步晚, 条件艰苦, 信息相对闭塞, 活动空间窄小, 内容单调, 见识少, 读物少, 学生作文水平低。

五、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对策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在何处?这是一个困扰农村初中教师的现实难题。近年来, 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希望能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初中生现有实际,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子, 现把自己的做法提出如下。

1. 明目的

让学生明确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是作文的根本目的, 跟学生讲作文的重要性, 不要作空洞的说教。本人从实际出发, 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开导学生:我们要举行校运会, 要你报道比赛情况, 你怎么写?怎样写开幕词、闭幕词?……学生按照种种假设一一写了出来。这样, 就能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需要。

2. 巧计划

整个初中阶段作文要做整体规划。初一着重依体仿写, 结合课文教学进行仿形、仿意、全仿或点仿;初二着重作文思维训练, 结合作文教学的各种不同文体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初三着重培养学生快速构思与快捷成文, 以适应中考。依此三个层次逐个学期做好作文训练计划, 扎实作文训练。

3. 勤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难, 根本原因不在于不懂写, 而在于无东西可写。怎么做到言之有物?其出路就是勤积累, 我让学生一迈进初中门槛就准备一个日记本做积累之用。要求他们一方面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勤去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另一方面从读物中所得。不管是哪种材料的收集, 教师都要及时检查, 直到他们形成习惯。

4. 用佳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命题要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必须有他们熟知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可供选择, 有最佳的情绪可供利用。

5. 索范文

“文无定法, 大体须有”。这个“大体”就是文章的外在形式, 学生要靠模仿获得, 要模仿就必须有对象———范文。笔者的做法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尽可能使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作文的范文。要发挥课文这一范文的作用, 还要求教师合理安排阅读教学的时间, 尤其是时令性强的文章。

6. 有侧重

45分钟内要让学生完成各方面都优秀的上乘作文是不实际的, 因此, 每次作文训练, 我都设置一个侧重点, 要求学生按这一侧重点习作:或“拟题训练”, 或“开头方法训练”, 或“结尾方法训练”, 或“前后呼应训练”, 或“情节构思训练”, 或“语言表达训练”, 或“主题提炼训练”, 或“选材方法训练”, 或“修辞手法训练”。然后让其分组交流, 交流重点同样放在每次的侧重点上。最后教师复查批阅, 把写得好的、有代表性的作文拿来一一评讲,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使之达到应有的训练目的。

7. 添亮点

写一篇文章, 在确立中心, 选取好材料并设计出结构后, 就要恰当的将作者心里最想说的话表现出来, 但许多学生往往不分轻重, 平均使用力量, 结果文章没有“亮点”, 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写作时要教会学生用“巧劲”, 将最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最能发挥自己写作特长的地方, 集中着墨;或善于点题, 把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段落, 锤炼好后放在文章的显眼处,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写好开头, 吸引读者, 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前后呼应, 使读者念念不忘, 回味无穷;或修辞精当、思想深刻, 让人品味文质兼美, 寓意深长的神韵。这些都能给文章增辉添色, 读者读到此处往往会拍案叫绝, 大声喝彩。做到这样文章即成功。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篇9

一.困惑

(一) 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由于中考不要求考查语法知识, 所以初中语文课堂基本不讲解词性、词组、短语结构类型、单复句等基本语法知识, 使得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学习困难。高中语文学习和考试中的语音、字形、词语、成语题、病句、标点等知识点的考查都必须牵涉到这些基本语法知识。而高一、高二基础年级由于本身的学习任务重, 无法给学生系统地讲解这些最基本的语法知识, 只能是蜻蜓点水式地点拨, 学生也只能一知半解, 解题时无从下笔, 既不知其然, 更不知其所以然。

(二) 学生阅读面较窄, 阅读量很少。

因为身处农村, 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农村初中, 学校几乎没有阅览室, 偶有也只能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几乎不向学生开放。即使是城区初中, 条件稍差点的, 也是如此。加上学生自身的购书欲望和能力的不强, 他们除了阅读学校发放的基本教材书外, 接触到的书刊杂志少之又少。有的学生即使是阅读也只是阅读一些较庸俗、低级的网络小说, 内容或言情或暴力或玄幻, 有的甚至是色情。益处小, 害处多, 使得学生几乎成为井底之蛙。再加上初中阶段有的学校过分地追求分数只注意识记高效, 忽视学生阅读鉴赏、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得原本在初中阶段成绩中等的学生, 进入高中后阅读能力、解析能力与思路偏低偏窄。同时, 阅读少, 兴趣自然就下降。学生们普遍认为, 我宁愿多做一道数学题也不愿多看一篇好文章。兴趣的下降, 又使得学生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下降, 导致学生们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整体下降。

(三) 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尽管近几年“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叫得不再那么响, 但他的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甚至已根深蒂固。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数理化的题海中, 即使阅读, 也只是把时间花在阅读英语上。因为大部分学生认为我上语文课即使不听讲, 作业少做几道, 课后哪怕不看与课文相关的书籍, 我的语文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就算我上课很认真地听讲、做笔记, 按时按量保质地完成作业, 我的语文成绩也好不到哪去。这就是说, 语文较其他科目见效慢, 提高慢。这些因素导致了高中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语文的整体素养较低, 这就更进一步使得很多高分学生严重缺乏语文表达能力、生活沟通能力, 也就可能会出现不少学生会算、会记、会答题, 但不会说、不会写的现象。

(四) 一些学校或领导包括老师对语文学科的重视不够。

现如今, 为了追求成绩速效、高考高升学率, 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或小城市的高中也只能重视来分快、提升快、见效快的数理化教育。有些领导或老师认为就是政、史、地这些科目的见效也较之语文快。于是乎, 语文课只能向其他科目让道。排课时, 语文课可以少安排一两节;有活动时, 尽量冲掉语文课。一系列轻视语文课的现象就出现了。再加上时下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的奥林匹克竞赛, 若能够拿个一或二等奖, 就有保送名牌大学的可能, 至今却仍未听说过哪个学生因全国作文竞赛拿个冠军被哪所名牌大学破格录取吧。

(五) 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学创造性不够。

大多农村教师由于教育经费等原因, 外出学习很少, 自我充电少, 固步自封或按部就班, 缺乏必要的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机会。前面也讲到很多农村中学没有阅览室, 更谈不上上网了, 教师也成了井底之蛙, 教师业务水平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提高。于是平时的课堂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层面上, 课堂无自主创新,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 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充当留声机功能, 充其量只能是有点激情的演讲者角色, 把学生晾在一边, 置他们于听众的角色中。语文课堂只重视读写而轻视听说。《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 它被师生视为法典, 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 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 “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 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么, 受到宠爱的“读写”的命运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 作文不尽人意, 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而是摆在行内外人士面前的一个很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中、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 学生丢分最多, 平心而论老师、学生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谓不多, 什么技巧、秘诀、宝典并没有少授少学, 却总是显不出奇特的效果;什么日练、周练、月考并没有少考, 却总是考不出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深省啊。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 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 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 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 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 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种重读写, 轻听说, 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 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悉闻江苏一中学校长大胆提出课堂改革, 规定老师课堂只讲五分钟, 其余四十分钟同学们分组像开圆桌会议一样进行学习讨论与交流。可惜的是这次改革只是进行了一天, 就被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们以“放羊式”教育为理由叫停了。他们认为这样的课堂取不到成效, 学生学不到知识、考不到高分。对此事件笔者不想发表任何观点, 但我认为学生没有参与进来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 学生不是主体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即使藉此能取得高分, 最终也只能是高分低能。

二.对策

1.根据以上对农村高中语文教育现状的分析可知, 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说到底还是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投入不足。因此, 要改变这种现状, 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 适当调整经费政策,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 尽可能地使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均匀。同时改善教育条件, 硬件上完善农村高中的教育设备, 如给学校添置图书、建立校园网络;软件上加大对教师的业务培训等, 让教师不断地有机会加强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2.适当地调整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 把语法知识列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必修内容, 让学生能系统地接受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尽管现在我们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但它并不是让我们放弃“纲”, 放弃“本”, 而是去逐所谓的“末”, 我们仍停留在“考什么”而“学什么”内容的层面上。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语法知识是学习提升自己语文素养的基础。试想, 一个不懂语法的学生怎么能说出一句通顺流畅的话, 写出一篇合乎规范的文章呢?

3.改革中考语文考试模式。中考对初中语文教学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 因此中考模式应适当的进行改革, 即适当的考察一些语法知识,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重视语法学习。因为既然考试考查, 学生就会要学, 教师就会要教, 家长学校领导也就会重视。

4.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农村学校而言, 加大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 充实图书量, 更新图书, 丰富图书种类, 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阅读各类杂志、图书同时教师做好引导, 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书籍, 如何写读书笔记, 并把阅读指导搬进语文课堂。

高一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困惑与对策 篇10

困惑之一:教学内容取舍

“该不该讲, 讲到什么程度?”这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大的困惑。由于在新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 教师不了解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内容设置, 不知道后面的课程中将会学习什么, 受长期形教学经验的影响, 不少教师在内容处理上经常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不该讲的作为重点讲, 该讲的却一步到位地去讲, 在教学中对各知识点试图一直挖到高考要求为止,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策:认识模块功能, 深度解读教材。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 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地。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 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 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这对矛盾, 关键在于依据课标的要求, 根据教材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状况, 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 讲究螺旋式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

困惑之二:如何实施合作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许多尴尬的问题, 一是许多学校实验室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要求, 由于许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班级数的增多, 导致实验室、仪器药品等硬件设备以及实验人员配备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二是教材中有些“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的实验不够科学, 教师无法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三是教师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对新课标理解不到位, 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与讨论, 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 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因此, 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对策:针对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给一线教师如何用教材, 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一般是教师演示为主, 而“活动与探究”栏目一般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 但教师要根据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研发科学探究的形式, 探究活动可以有以实验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以查资料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也可以是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还可以是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等。只有多种探究方式的融合, 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困惑之三:对“教辅”用书的依赖与编写不满意

多年来, 教师在教学中养成了依赖“教辅”的习惯。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们平时教学任务重, 备课时间紧, 没有时间编题, 而现有的“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 因而教师既依赖“教辅”又对现有的“教辅”不满意。学生手中质量低劣、错误百出的教辅资料是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这些教辅资料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内容超纲或超前, 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 内容难、繁、旧、偏等问题。新课程在内容上避免了难繁偏旧的问题, 但在习题中, 仍出现许多与新课程相违背的问题, 如在化学计算题中, 有些教辅资料中仍出现技巧性高、有一定复杂性的试题如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气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 混合液pH的综合计算等。

对策:科学选择教辅资料。理科教学中, 解题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 质量低劣的教辅只会导致学生厌学, 助长教师的浮躁之风。学生不研究课本只盲目做题, 是舍本逐末, 只会依赖教辅的教师没本事。教师要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千万不要用教辅伤了学生的胃口。没有教辅, 不搞题海战术, 照样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 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 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钻进题海, 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让学生在做题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全面体现教辅的功能与价值。

总之, 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入门, 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要理智地分析和深刻地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摘要:面对新课改, 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 我们经历了不安、困惑, 到积极参与课改的过程。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入门, 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创造性使用教材, 科学选择教辅资料,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物理教学困惑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 分组式;教学法;对策

新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由一维改为三维,无疑是为了更充分发挥教学功能。与其适应的教学方法之一:分组教学法越来越多的被我们引进课堂。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效的分组式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我们积极尝试的学习方法之一,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我在近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要想使分组式教学真正的行之有效的应用于课堂,绝非易事。 我认为症结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分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理解不到位,把握欠佳,走入了几个误区。(1) 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分组讨论。我曾经使用过这样的方法: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提问无人应答,课进行不下去时),要求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一部分学生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另一部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参与不进来。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让教师完成了教学的设计,教学任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退至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3)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就像搭了一次短程车。

有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理解,我们就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合作方式开展活动。但这只能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只从我的切身体会中谈几点:(1)善于体察学生的合作需要。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高。原本以为我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终于有一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嘛!为什么还要讨论?原来如此,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而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那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这两年多以来总结了两点:1) 建立长期合作小组。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我是团队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开展一些小组间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品质。

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小组建设作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而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又是课堂高效的体现。刚一开始实施分组教学时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小组内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根本无法提出小组内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在小组合作中,分层展示技巧。

通过学生个体的展示,来促进学生的性格。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展示人;一种是由我们教师自己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后者有利于我们检查各类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是容易题稍差的同学回答,难度大的优生回答;对于中等的题稍差的回答对加高分,优生回答对加分少。为了避免学优生抢答,学差生不答,可以在组内确定每人每节课回答次数,同一个人回答少加分,不同人回答多加分,也可以由其他组的组员确定答题组的人选。这样有效的避免了每组每次都是相同学生展示的弊病了。

总之,没有任何一种课堂模式能够解决教育或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学困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欠佳,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要求本就不应与优生同样高,学习任务亦应相对减少、较易。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在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准备好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即在同一课堂上呈现不同层次的学此任务,相对浅显的基础知识由学困生来操作、展示、汇报,如果经常的给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再加以教师的不断鼓励,一定会使他们有所进步,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分组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把课堂的高效率作为我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对问题,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等 《基础教育新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5

[2] 何碧燕等《创意教学》九州出版社2001.8

[3] 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物理教学困惑与对策 篇12

一、县级职业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

1. 缺乏必备的生活基础。

写作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当今的职校学生, 生活单调而乏味, 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运动。学校为了便于统一管理, 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把学生完全限定在校园内, 就连中午学生也得在教室自习。这样的生活, 叫他们去哪里寻找写作的素材, 又如何获得写作的激情?因此, 写起作文来, 内容枯燥, 千人一面, 也就不足为奇了。

2. 教材文本与生活太远。

现行的语文教材, 其篇目经过精心挑选, 篇篇精美, 令人赞叹不已。然而遗憾的是, 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 对于广大职业中学学生来说, 犹如架上的葡萄, 可望而不可即。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 现在的职校学生有几个曾为它感动?如今的孩子, 别说是几个橘子, 就是你扛来了一箱橘子, 他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叶圣陶老先生曾有“课文就是例子”的主张, 但这个“例子”在新形势下对于广大职业中学学生来说, 难以举一反三, 语文课的“例子”永远只是“例子”。

3. 学生作文与老师批改的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 写作需要自己努力去写, 也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有时一句精妙的评语, 会像一座明亮的灯塔, 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有时一处恰当的改动, 又会像巨石投湖, 在学生的心里激起难以消失的涟漪。可以说, 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 也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 如今的学生和教师都大大地不走运, 教师太忙, 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县级职业中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1. 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紧张, 生活枯燥, 而这恰恰又是写作之大忌, 因为紧张会压抑思维, 写作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曰模仿法。比如上完了《绿色蝈蝈》, 我要学生模仿《绿色蝈蝈》, 写一篇关于蜻蜓的说明文。在对蜻蜓的特征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之后, 我从事先准备好的小盒子里放出两只蜻蜓 (它们身上捆着细线, 可以随时收回) , 让它们在教室里飞蹿。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它们, 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二曰一反常态。我常常在上课 (尤其是写作课) 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 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 那天, 我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 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 但我并不予以理睬, 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 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 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 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 而且很是深刻。

2. 时文赏析。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 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 一般每周精选一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时代生活, 较能引起中学生情感共鸣, 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 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3. 灵活多变的写作训练。

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 文章不求篇幅, 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 哪怕不成文不成章, 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的结果是, 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 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 往往是在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作文”的情况下, 一篇短文就写好了。

4. 注重技巧训练。

针对学生写作基础较差的现状, 有必要进行细致耐心, 具有可操作性的写作技巧指导训练, 手把手地教他们该怎么写。通过一项一项专题训练, 使作文教学系统化、细致化。老师可以用写小作文的方式来训练学生, 每次及时做出评价。学生们只有摸着门道, 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技能技巧, 挥洒自如。

5. 多作肯定, 推荐发表。

在批改作文时要多肯定学生的优点, 哪怕仅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对于不足之处则应委婉指出,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对一些比较好的习作, 帮助学生修改后, 推荐发表在校刊上。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 大大提高了创作的积极性。

6. 评改形式多样化。

上一篇:凸极单相同步发电机下一篇:演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