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诗与物理教学

2024-08-22

中国唐诗与物理教学(精选7篇)

中国唐诗与物理教学 篇1

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 唐诗因其量多、质高, 对后世影响至深且巨, 故民间有谣谚“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闲暇之余, 偶尔翻阅唐诗, 为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陶醉, 而其中很多诗歌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教师选择一些熟悉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唐诗佳作, 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地理的能力, 对推进素质教育, 均有裨益。

一、唐诗与天气、气候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冷热、风雨、阴晴等大气综合状况, 是时刻在变的。孟浩然笔下的“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 描述的是春天, 自然界一片生机, 因夜来的风雨, 地上到处是落花, 正说明“天有不测之风云”。天气是复杂的, 又是多变的, 同一时刻不同地区天气不同, 故有“东边日出西边雨” (刘禹锡《竹枝词》) 一说。通过诗句的引入, 说明对流雨因空气强烈受热上升形成, 具有范围小、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综合状况。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 有太阳辐射、地形、海陆位置等。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 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通过诗句的赏析, 说明其差异的原因是随着海拔的升高, 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从而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同是早春季节, 江南地处沿海, 夏季风来得早, “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 , 沐浴在春风里的杨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咏柳》) , 贺知章接着感叹“二月春风似剪刀”。地处北国边陲的内蒙古五原县, 由于远离海洋, 在张敬忠的笔下, 则变成“五原春色旧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边词》) , 而甘肃玉门却“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曲》) 。

二、唐诗与山川河流

祖国山川, 幅员辽阔, 美景如画。在唐诗中, 描述山川美景的诗句不胜枚举, 尤以李白为最。其一首“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把长江三峡的水流湍急、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再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也揭示了三峡丰富的水力资源和两岸动植物资源。“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 是庐山瀑布的真实写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 剑阁的险跃然纸上, 既赞美了祖国的山河, 也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 , 道出黄河东流入海的流向, 也说明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杜甫一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 也使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类似的还有“巫峡见巴东, 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 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 寒暄树色同……” (皇甫冉《巫山高》) 。唐诗把大自然的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颂了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勇攀高峰, 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三、唐诗与月相

月有阴晴圆缺, 其圆缺 (盈亏) 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相主要有新月、峨嵋月、弦月、满月、凸月。在唐诗中, 与月相有关的比比皆是。“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这里所说的月是上弦月。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 则形象地把峨嵋月比喻成玉弓。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写对月思乡的情景, 诗中“明月”应是满月。“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李峤《中秋月》) 则借咏中秋满月来说明宇宙的任何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真理。

四、唐诗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贯穿地理教材的主线。温庭筠的《烧歌》写“起来烧南山, 山火烧山田”“自言楚越俗, 烧畲作旱田”, 反映南方某些地区农民利用烧野草、树叶、荆棘作肥料, 维持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使有机物得以还田。但在流传下来的诗歌中, 亦有许多反映古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 违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 这里描写一个射技高超的将军狩猎场面, 说明对野生动物大肆捕杀,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刘禹锡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这首则说明烧山种田破坏了涵养水源的森林, 造成山上水源枯竭, 人们生活艰辛的惨状, 是故“银钏金钗来负水”。

底蕴丰富的唐诗, 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材料, 使地理教学更为翔实、生动、有趣, 形式新颖活泼。在地理教学中, 通过对唐诗的赏析, 学生愉快地学习了理论知识, 还有利于创新地理教学的内容, 对推进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中国唐诗与物理教学 篇2

    A、仙境 B、现实 C、圣贤 D、自然

我的答案:D 2

《襄阳歌》写于李白居住在()的期间。

    A、洛阳 B、西安 C、安落 D、开封

我的答案:C 3

道家的人一般都爱带()。

    A、白胡子 B、绿棒子 C、光头 D、拐杖

我的答案:B 4

李北海指的是

    A、李邕 B、李逸 C、李奕 D、李煜

我的答案:A 5

唐朝的诗可以对当朝的事情直接批评 我的答案:√

折杨黄华都是雅俗同赏的曲子 我的答案:×

能够充分表达李白愤世嫉俗的心理的诗作是

    A、《蜀道难》 B、《静夜思》 C、《月下独酌》

D、《答三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我的答案:D 2

李白到了京城后,因为不习惯京城和宫中的约束,去了哪里

    A、梅园 B、关山 C、梁园 D、陈国

我的答案:C 3

《将进酒》中的“陈王昔时宴平乐”的“陈王”指的是

    A、曹丕 B、曹植 C、曹操 D、曹逵

我的答案:B 4

“苍梧云”是什么之乡

    A、鬼魂 B、农民 C、达官 D、贵人

我的答案:A 5

李白不赞成叔齐伯夷的生活态度 我的答案:√

李白傲岸独立的人格意志对世俗社会并没有冲撞力 我的答案:×

李白对纵横家的品格的向往在哪里表现的最为清晰

    A、《侠客行》 B、《古风》第一首 C、《古风》第十首 D、《古风》第十五首 我的答案:C 2

杜甫在思想上是一个

    A、正统的道家 B、正统的儒家

C、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者 D、具有保守精神的卫道士 我的答案:B 3

在行为方式上,李白更崇拜的是

    A、远古时期 B、百家争鸣 C、李汉王朝 D、魏晋风度 我的答案:D 4

青丝指的是

    A、黑色的头发 B、青色的丝 C、微白的头发 D、微白的丝 我的答案:A 5

在艺术上,李白极其复古 我的答案:√

李白的诗歌以佛家为中心 我的答案:×

天宝元年,由于谁的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召其进宫

    A、玉真公主 B、贺知章 C、A和B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C 2

后人用下面哪个词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

    A、咸淡皆宜 B、风流倜傥 C、豪放飘逸 D、忧国忧民 我的答案:C 3

按照推算,李白大约出生于()年左右

    A、704.0 B、703.0 C、702.0 D、701.0 4

李白24岁之前主要是在哪里

  A、蜀中 B、汉中   C、吴中 D、长安

我的答案:A 5

唐代盛世里面影响最大的诗人是李白 我的答案:√

杜甫的家里非常穷

古人用什么来比喻监察官的威严

    A、天平B、柏台 C、尺子 D、秤锤

我的答案:B 2

岑参从兵最开始是做了谁的掌书记

    A、高仙芝 B、李林甫 C、哥舒翰 D、封常清 我的答案:A 3

“人日”指的是古代正月前面七天的第几天

    A、五 B、四 C、七 D、六

我的答案:C 4

下面那首诗不是岑参写的     A、《春梦》

B、《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C、《火山云歌送别》 D、《燕歌行》 我的答案:D 5

岑参在15岁的时候就上书皇上的事迹×

边塞诗在整体上带有一种浪漫的情怀 我的答案:√

高适最有影响的《燕歌行》写的是战乱时候什么地方的事情

    A、东南边防 B、西南边防 C、东北边防 D、西北边防 我的答案:C 2

高适在()时仕途开始起步

    A、50.0 B、40.0 C、30.0 D、20.0

我的答案:A 3

盛唐诗人中官做的最大的是

    A、李白 B、杜甫 C、岑参 D、高适 我的答案:D 4

唐代人最高的精神理想是?

    A、长生不老 B、得道成仙 C、容颜依旧 D、仕途通畅

崔颢不属于边塞诗人 我的答案:√

高适一生都在写边塞诗×

开元中诗人,下面哪一个不与其他三个齐名?

    A、岑参 B、王昌龄 C、高适 D、王之涣

被称为李东川的诗人是

    A、李白 B、李商隐 C、李欣 D、李煜

我的答案:C 3

王之涣《凉州词》的妙处在?

 A、写出了守边者的一个心理    B、突出了一种社会意识 C、风景描写的好 D、对比强烈

在安史之乱中,王昌龄被谁扣押了

    A、张镐 B、徐远 C、张逊 D、闾丘晓 我的答案:D 5

王昌龄的身世非常的坎坷 我的答案:√

王翰载入《全唐诗》的诗作有140首× 我的答案:×

王昌龄被后人誉为

    A、诗鬼 B、七绝圣手 C、诗仙 D、诗圣

我的答案:B 2

在《河岳英灵集》里面排名第一的诗人是

    A、常建 B、王维 C、祖咏 D、孟浩然 我的答案:A 3

进士科考试是由谁主持的     A、户部 B、吏部 C、兵部 D、尚书省礼部 我的答案:D 4

唐人特殊的仕途方式是

    A、考科举 B、考进士 C、参军求仕 D、留名后世 我的答案:C 5

唐代人评价诗歌主要是看诗人描绘的自然景象的本领

唐人的诗里面都有禅意× 我的答案:×

与李白等人相比,王维的诗歌里多了一定的

    A、洒脱 B、气势 C、胸怀 D、禅趣

我的答案:D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王维的哪首诗

    A、《山居秋暝》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上张令公》 D、《凝碧诗》 我的答案:A 3

“返景入深林”的“返景”指的是

    A、归程 B、落日 C、晚上 D、早上

我的答案:B 4

王维在《秋夜独坐》中提到,要想解决人老这个问题,只有进入到什么样的体悟里

    A、名士 B、自然界 C、哲学 D、人文

我的答案:C 5

“复值接舆醉”中的“接舆”本来是指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遇到的一个狂人 我的答案:√

“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指的就是唐朝达官贵人× 我的答案:×

支撑唐朝诗人力度和气派的核心在于诗人

    A、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B、强烈的爱国情怀 C、强烈的政治热情 D、强烈的民族热情 我的答案:C 2

名士文化传统在弘扬个性价值的同时也逐渐淡化了那个学派的社会意识

 A、道家   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我的答案:B 3

传统的中原名士排名靠前的是?

    A、王刘李付 B、张王李谢 C、张王李刘 D、崔王李郑

名士文化传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一种独立意识

    A、传统王权 B、大家望族 C、老庄哲学 D、儒家学说 我的答案:A 5

盛唐诗歌里除了一种自信外,还有一种自然的率真的生活情趣 我的答案:√

唐代流行的边塞诗大多是为了表现功名只向马上取的一种报国心态× 我的答案:×

705年,谁带人发动了政变

    A、张易之 B、玄宗 C、张柬之 D、中宗

我的答案:C 2 玄宗采用什么制度管理军事

    A、府兵制 B、募兵制 C、裁军制 D、养军制 我的答案:B 3

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的是

    A、张说 B、方昌龄 C、褚遂良 D、姚崇

我的答案:D 4

贞观的诗风和开元的诗风一样× 我的答案:×

唐代盛世的到来,都是用鲜血换来的 我的答案:√

盛唐按照创作来讲,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    A、安史之乱 B、杜甫死 C、玄宗驾崩 D、天宝年间

高棅把诗人分成了几等

  A、三 B、六   C、九 D、十二

我的答案:C 3

中国古典诗学以什么为最突出者?

    A、盛唐诗 B、唐诗 C、初唐诗 D、离骚

人们用什么来概括唐代独有的时代气质

    A、疆域辽阔 B、物质资源丰富 C、精神文明建设 D、盛唐精神 我的答案:D 5

盛唐气象是中国现代诗学对于民族历史的一种文化记忆×

盛唐是从712年开始的 我的答案:√

鸿雁传书用的是谁的典故

    A、匈奴人 B、苏武 C、李卫 D、汉武帝 我的答案:B 2

下面哪一位是“吴中四士”之一     A、何春章 B、孔融 C、张栩 D、张若虚 我的答案:

《春江花月夜》表现的生命的意义在于?

    A、男女之情 B、自然之美 C、当下事实 D、哭哭啼啼 我的答案:

《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是现代的乐府歌题× 我的答案:×

《春江花月夜》作者沿用了游子诗赋的题材,但是使用了全新的格调,以洗怨趣的浅俗 我的答案:√

陈子昂提出了什么样的传统

    A、咏物咏志 B、兴寄风雅 C、托物言志 D、歌行体 我的答案:B 2

武后是用什么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的

   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喇嘛教 我的答案:A 3

陈子昂讲的寓意指的是

    A、道家文化上所强调的社会批判意义 B、唐朝文化上所强调的社会批判意义 C、佛家文化上所强调的社会批判意义 D、儒家文化上所强调的社会批判意义 我的答案:D 4

刘希夷最有名的诗是

    A、《登幽州台歌》 B、《感遇》 C、《代悲白头翁》

D、《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我的答案:C 5

武后朝没有战乱× 我的答案:×

陈子昂在监狱里被迫害致死 我的答案:√

唐代考生考之前要做的一个工作是

    A、推举 B、推荐 C、背书 D、行卷

我的答案:D 2

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

  A、宋之问 B、陈子昂   C、沈佺期 D、四杰

我的答案:B 3

沈宋做考官时,把当时流行的调声法作为试帖判卷规则,并把这种调声的新体诗定名为

    A、律诗 B、绝句 C、八股文 D、小史

我的答案:A 4

沈宋是以精致的内容确定了唐诗的繁荣×

格律的定型和科举考试密切相关 我的答案:√

声律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韵律,另一个是()

    A、词律 B、段律 C、句律 D、尾律

入声字被分散到了()个音部里。

    A、二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武则天时,经谁的倡导和定型,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完成的地步     A、沈佺期、宋之问 B、骆宾王 C、卢照邻 D、张涧之

“山雨初含霁”的“霁”指的是

    A、雾霾 B、彩虹 C、泥泞 D、雨后雾气

交错率指的就是每一句之中平仄要错开×

沈佺期在诗上更多的是划用古人的乐府

最早运用四声来写作诗歌的是在哪个时代

    A、南史 B、陆厥 C、胡永明 D、沈约

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

    A、《切韵》 B、《韵律》 C、《音韵》 D、《韵书》

《唐韵》比较复杂,在什么时候人们把它简化了     A、明末 B、清初 C、宋代 D、汉代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为

    A、古体诗 B、近体诗 C、现代诗 D、五言诗

四声是中国借鉴的外国的学问

真正的《唐韵》一直在读书人的视野里

在诗歌的感情基础上,四杰的诗歌

    A、华而不实 B、细腻柔弱 C、非常充实 D、虚情假意 我的答案:C 2

四杰在性格上都有一种

    A、独到性 B、叛逆性 C、屈服性 D、自卑

我的答案:B 3 传统的题材写山涧求道都表现出()的特点。

    A、破落 B、痛苦 C、潇洒惬意 D、清幽雅致 我的答案:D 4

高宗上台后,主管文场的是

    A、上官仪 B、上官婉儿 C、上官昭 D、上官司 我的答案:A 5

四杰的诗歌里面并没有行使年轻人那种宣泄的权力×

我的答案:×

四杰在学习宫体诗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其改造 我的答案:√

唐中宗复位后奉召搜访骆宾王诗文的朝廷官员是

    A、徐敬业 B、许敬宗 C、郗云卿 D、富嘉谟 我的答案:C 2

唐代文学辉煌的起点是以什么为标志的

 A、李白的出现    B、四杰的成名 C、杜甫的出现 D、王勃的出现 我的答案:B 3

对四杰风格的定性是

    A、少年 B、晚年 C、壮年 D、青年

我的答案:D 4

杨炯的《晦日药园诗序》中的“若使适情之足……”认为奢华的生活是

    A、破坏人性的 B、非常好的 C、允许的 D、无奈的 我的答案:A 5

四杰的一夜成名方式在当时具有偶像效应 我的答案:√

如今留下的关于四杰的文章都是赞扬他们的×

咏蝉三绝不包括

    A、虞世南的《蝉》 B、骆宾王的《咏蝉》 C、杜牧的《咏蝉》 D、李商隐的《蝉》 我的答案:C 2 四杰中谁的年龄最大

    A、杨炯 B、骆宾王 C、卢照邻 D、王勃

我的答案:B 3

“五剧三条”的“剧”指的是

    A、要道 B、剧情 C、剧目 D、分类

我的答案:A 4

《长安古意》中的“五公”指的是那些人

    A、大臣 B、将军 C、宰相 D、国家最高等级

卢照邻诗中的批判应该也是一种求而不得的不平与怨愤 我的答案:√

卢照邻拜的老师不包括

    A、张芳龄 B、王义方 C、曹宪 D、孙思邈

杨炯几岁的时候被推举为神童     A、10.0 B、11.0 C、7.0 D、8.0

我的答案:B 3

“烽火照西京”的“烽火”渲染的是一种什么情况?

    A、打仗 B、我军胜利 C、军情紧急 D、兵场大捷 我的答案:C 4

御史台负责监察()。

    A、宦官 B、廷尉 C、老百姓 D、百官

我的答案:D 5

《刘生》是杨炯写给一个职业军人诗作。()

杨炯有过真正的从军经历×

我的答案:×

滕王阁是谁建的

    A、李元霸 B、唐太宗 C、唐高祖 D、李元婴 我的答案:D 2

《滕王阁》是一首几言律诗

    A、七 B、六 C、五 D、四

我的答案:A 3

初唐四杰之首是

    A、王玄之 B、王勃 C、王绩 D、王通

我的答案:B 4

四杰按照年辈来排序,其顺序为

    A、王杨卢骆 B、杨卢骆王 C、卢骆王杨 D、骆王杨卢 我的答案:C 5

四杰命运都特别悲惨,都没有得到善终× 我的答案:× 《山中》是王勃的早年之作

对于“采薇”解释正确的是

  A、表达一种隐居的状态 B、渴望人理解   C、找到人生伴侣的期盼 D、追求仕途的心理 我的答案:A 2

《酒经》的第一篇是

    A、桃花源记 B、爱酒歌 C、醉乡记 D、野望

我的答案:C 3

义不食周粟指的是

    A、伯夷 B、叔齐 C、孤竹君 D、伯夷和叔齐 我的答案:D 4

伯夷叔齐不满意商纣王的暴政,建议周朝用暴力灭了它×

我的答案:×

王绩爱喝酒 我的答案:√

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与压制

    A、政治意识 B、武力 C、法律 D、文风

我的答案:A 2

李世民一生中最成功的战役是

    A、玄武门之变 B、击破王世充 C、晋阳起兵

D、消灭薛举的沙坨势力的战役

一般的唐诗选本里,是以谁作为唐代的第一个诗人

    A、李白 B、王绩 C、杜甫 D、王安石

李世民20岁开始跟着太祖打江山×

我的答案:×

虞世南是陈朝后裔 我的答案:√

南方汉人生活在安逸富裕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文化以什么为主

    A、贵族化 B、民族化 C、平民化 D、农庄化 我的答案:A 2

北人对南朝文风的态度是

  A、排斥 B、拒绝   C、崇拜 D、厌恶

我的答案:C 3

五乱中华的民族不包括

    A、匈奴 B、鲜卑 C、氐 D、姜

我的答案:D 4

南北朝南北分割,学术异流,当时人认为北学

    A、精细 B、粗朴 C、简约 D、清逸

我的答案:B 5

唐朝取代隋朝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我的答案:×

隋唐前的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我的答案:√

古典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发展期

    A、诗经 B、楚辞 C、建安 D、离骚 我的答案:C 2

明代高棅将唐诗划分为几个时期

    A、四 B、三 C、二 D、一

我的答案:A 3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怎样的结果

    A、继承过去文学 B、文学自身演变 C、传承过去文学 D、改变过去文学 我的答案:B 4

唐诗的转变时期在

    A、盛唐 B、初唐 C、后唐 D、中唐

我的答案:D 5

唐朝努力以南朝的“文”来充实北朝的“质”

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并不一致 我的答案:√

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  A、胖 B、匀称   C、瘦 D、健康

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    A、武则天时代 B、唐太宗时代 C、唐玄宗时代 D、唐明宗时代

在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哪里

    A、农民手中 B、商人手中 C、小作坊老板手中

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 我的答案:D 4

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    A、三 B、九 C、六 D、八

我的答案:B 5

佛教是从汉朝末年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

执政指的是     A、皇上 B、更高级的官员 C、官吏 D、李权

宋代人特别讲究()之辩。

    A、文明 B、思想 C、法律 D、华夷

我的答案:D 3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    A、酷吏政策 B、儒释道并存 C、广开言路 D、文化开放 我的答案:A 4

唐代的文化是比较开放的 我的答案:√

唐代是627年开国 我的答案:×

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

    A、唐代小说 B、唐代诗歌 C、唐代小史 D、唐代碑帖 我的答案:A 2

在唐时代的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    A、秦书 B、白话文 C、文言文 D、汉诗文

现存唐诗的数量,今天知名的有多少人?

    A、四万八千九百多 B、二千三百多 C、五万多 D、七十二 我的答案:B 4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    A、隋朝 B、五代 C、唐代 D、明朝

我的答案:C 5

诗发展到唐诗为现代诗歌之最盛 我的答案:×

中国唐诗与物理教学 篇3

【关 键 词】 唐诗宋词;教学;尴尬;反思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历代诗歌中汲取营养和精华,苏教版编写了《唐诗宋词选读》这一选修文本。《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都是诗词鉴赏,书中每一首诗词都十分经典。当我初捧此书时,犹如拿着一本浓缩版本的诗词鉴赏词典,每每品味起来,犹口含甘饴,回味无穷。不知不觉中,半个学期的授课已经完成,在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与精神陶冶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审美的体验、创新与反思。

一、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与尴尬

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程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就是通过诗歌鉴赏的途径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对美有一双“自己的”像水银一样发亮的眼睛。

可是,当我心驰神往地指点着每一篇诗词,满怀激情地赏析着每一句、每一词时,却发现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精打采。就连我随诗人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也是自作多情。

虽然唐诗宋词的美是不言而喻的,李白的飘逸绚丽、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雄壮、李清照的婉约含蓄等等无不给人以享受,但每天重复“同样的故事”,于是学生不再有新奇感,天天呈现“精美的大餐”,学生难免消化不良。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感受到的不是“美”,而是“烦”;对我们的教学不是“渴求”,而是“厌恶”。这个结果与我们新课程设置的初衷相背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与探索,现把我的心得体会写出来让大家评判指正。

二、教学中的探索与体验

(一)在吟诵中体味音韵之美

对于文采斐然,意象斑斓,情感起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作反复吟诵,通过老师指导朗诵技巧、反复诵读,可以达致背诵积累的目的;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增加音画等形象思维的刺激,可以丰富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感受。《春江花月夜》中意象纷繁,意境优美,抒情思路流畅,是欣赏的好素材,但它完整的意境之美,若经过语言拆解后会诗味大减。若可以用一曲古乐《春江花月夜》来作为衬底音乐,引导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诵中逐层深入,体味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情致之美,熟读背诵的效果会更好。另外,《唐之韵》等电视诗文朗诵素材也曾被我们作为朗诵欣赏的素材,学生普遍反应不错。

(二)在歌吟中唱出意境之味

兴趣是教学的动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如何让《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小审美的距离?我想到了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为绝大部分学生所喜爱。而唐诗宋词也是当时朝代的流行歌曲,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衍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相去甚远,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变化放在今日也同样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可以是今人的心理映照。很多由唐诗宋词谱成的流行歌曲很受学生欢迎,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清照的《一剪梅》《武陵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介绍自己搜集的几首歌曲,引导学生领略诗词与乐曲珠联璧合的美。接着,发动全班学生去寻找这样的歌曲,在寻找、搜集的过程中,学生快乐地听歌,仔细琢磨诗词的意境,也会产生许多疑问,不知不觉中就有了研究唐诗宋词的强烈欲望。

(三)在探究中感悟审美之娱

唐诗宋词是古人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结晶,沉淀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文学性极强,又充满了人情味。这些决定了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验论证、逻辑推理,而在于呈现文本内涵,激活学生的生命激情,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不应盲目追求唯一标准的分析与评价,而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表达与个性体验。一首《将进酒》可能激发女孩子们的一腔豪情,一曲《雨霖铃》可能感发男孩子们的缕缕愁思,一首《锦瑟》可能引发大家万种惆怅、万般感慨。当每首诗词作为教学对象出现在课堂中时,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召唤着师生将它唤醒、将它丰富。新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是文学鉴赏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非常高的审美境界。

鉴于诗歌鉴赏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就不能盲目追求作品赏析时的群体共鸣(即所谓标准答案),而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体验的自由与空间。如讲《青玉案》时,因为之前对辛弃疾的生平、性格、作品都有过详细的介绍,所以除了授课时简单提及创作背景外,我并没有做过多的补充。在理解了全词的基本内容后,我请学生讨论:如何理解作品中“那人”及其处境?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解读方式也很多。有的学生是通过分析表现手法——反衬加以评价;有的学生是知人论世,通过分析辛弃疾的性情、志向与政治际遇、人生处境来理解;有些则联系南宋同时代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永遇乐》,由南宋朝廷粉饰太平的做法来理解“那人”的正义感与时代感(这种对知识进行迁移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还有一位同学由处于寥落、清冷之处的“那人”联想到苏轼《卜算子》中的孤鸿,表达自己并未经历过但可以感受到的那种缺少知音、独处高处的人生处境的体味,他的语言还很稚嫩,但在这样小小的年纪就能够自然地去体会人生的况味,不由我不感动。固然,“情人”“志同道合的知音”“孤傲、清醒的自我写照”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状态”。

这些解读都非新声,但学生发言的踊跃对我触动极大。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首词所营造的境界对学生内心的深深震撼。人们常常感叹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心与人心隔阂不通的世界,既然语文教育格外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我们就可以积极地以唐诗宋词的人情打通并开阔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也许诗词是太古老的东西,但诗词里那个人情的世界亘古常新,就像唐晓明教授所说:“唐诗是不死的心灵”,“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点唐诗精神,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语言艺术,而是回到唐人的梦,回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

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从来都注意对文章的直觉体悟,即意会,在学习过程中凭借直觉感受体味、领悟作品内容、形象和意义。直觉是个体的,它注重学生对作品的心领神会,即学生个人心灵的体验;它追求悉心体味、崇高灵性的把握性,着意发挥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这种直觉体悟的模糊性体察,是学生对文本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散性把握。有些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对于作品的意境、语言的鉴赏,则引导学生去自己展开。

以上内容是我在上诗词鉴赏课中获得的一点肤浅的看法,其实反思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希望在不断的探讨中,能让诗词赏析课上得更有诗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如沐春风,得到诗词的熏化。

【参考文献】

[1] 王卫波. 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7(12).

[2] 邹雪晴.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研究与实施[J]. 文教资料,2012(36).

中国唐诗与物理教学 篇4

一、情感教育

在“新课标”中, 情感包含了学习兴趣、热情、态度、动机, 更是指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内心体验。换一个角度说, 情感从原来的片面追求学习, 发展到了追求个人的价值观等。情感教育强调了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相统一。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情感教育旨在将学生的情感引领到正确的方向, 同时产生新的情感并形成新的情感品性。语文教育并不是单单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知识、技能, 更是情感的教育。强调情感教育, 是因为情感教育能弘扬真善美, 打击假丑恶, 能够促进人类的和谐健康发展。

唐诗宋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粹, 与情感教育天然相融。在高中教学课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容和表达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而进行道德、理智、审美意识等各方面的培养。

二、唐诗宋词和情感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 历史传统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就极其重视情感教育, 因其指导思想受到了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所以也就将情感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在古代, 中国文化认为情感极其重要, 对人文教化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很少以排斥鄙夷的态度对待情感。导情节欲, 严格的礼乐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 这种观念对后世语文的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家圣人孔老夫子重视情感, 强调“仁者, 爱人”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并通过“六艺”之教培养人的道德情感。除却儒家, 法家倡导严厉刑法却也是注重情感。这些思想认知和教学经验都突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情感教育自始至终都是相互交融。

(二) 学科本质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工具性, 更有人文性。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交流、沟通、学习工作的。人文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人文性是指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 涵盖了政治思想、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唐诗宋词的学习应该重视情感教育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人文性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特性, 这就表明了, 语文课程应该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 关注学生思想的情感熏陶以及课程中体现人文特点的内容。

如何处理语文学科的两个特点, 就需要不偏不倚, 不可过度重视工具性从而压抑了人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不可过度重视人文性, 从而使得语文成为思想道德的附庸产物或是政治的传音筒。但是据目前情况可以发现, 人文特点被忽视, 情感教育缺失,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不可急功近利。

(三) 时代需求

当今社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任务, 唐诗宋词的学习与情感教育的相融合是时代的需求。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的精神文明也应该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使得精神文明得到发展, 注重人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可是事实上, 当今社会青少年在道德、理智、审美等方面有着严重的缺失。比如马加爵因为争执将室友残杀, 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虐待猫事件等等。

中国古典诗文内涵深刻, 多学一点有利于修养的提升, 眼界的开阔。因此在学习唐诗宋词时必须要将其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将诗词中的道德情怀运用到自身上。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实力。

(四) 学生特点

高中生是心理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候正是认知、情感、性格、信念确定和整合的阶段。理解并尊重这个阶段的高中生的心理个性, 在指导古诗词鉴赏的时候,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的态度、感情的领悟。同时这个阶段的高中生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内心的自我评判。若学生对作品很排斥, 教师就要用精美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目光, 从而激发他们对唐诗宋词的认同和热爱之心。

三、结束语

唐诗宋词, 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学中的璀璨石。高中教学中, 唐诗宋词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背诵默写或是考试, 而是让学生感受到唐诗的韵味, 宋词的清雅精致, 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唐诗宋词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感情,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感情的领悟, 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更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等。最重要的是, 通过唐诗宋词的学习, 情感教育和其的融合使得青少年树立强烈的民族意识, 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章文静.浅论唐诗宋词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 2013 (28) .

[2]任慧慧, 禹淼.谈宋词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4 (12) .

以唐诗为媒推进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篇5

一、用唐诗于历史与社会的导课令人耳目一新

新颖活泼、机敏巧妙的导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千姿百态的导课中, 我认为朗朗上口的唐诗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在学习“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母亲河”一节内容时, 我引用了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等诗句, 这些千古名句当我读出上一句, 学生自然便会接着背出下一句, 朗诵完这些优美的诗句后, 学生就会知道, 原来我们将要学习的黄河长江是这样美, 受到过这么多名人的赞赏, 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激发出来, 他们的求知欲也就更强烈了。再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的“盛世文化”一节, 可通过让学生们回忆学过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的一些名作导入新课, 既可以让学生领会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之一, 也促使学生探究盛世文化的热情不断高涨。

二、历史社会知识融入唐诗可以加快理解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 中国古代诗歌“以诗叙史”的做法, 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如“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社会, 被称为“史诗”。“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 公私仓廪具丰实”描绘了开元盛世的景象;“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写出了唐朝的阶级矛盾;“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让我们体会到安史之乱的百姓苦难;“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深刻描绘了南朝皇帝“佞佛”现象。

学习“传统城市的新气象”时介绍唐都长安, 长安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 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鲜明、形象地说明了长安建筑风格、市坊布局结构发生的巨大变革。“盛唐气象”一课讲到唐代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互通、胡汉交融的特点, 众多少数民族云集长安, 给巍巍唐都带来生气。李白有诗为证, 其一便是《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通过这些唐诗的穿插, 使学生对唐朝的开元盛世、阶级矛盾、社会生活、唐都长安等有了感性的认识, 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三、教学内容融入了唐诗可以增加思想教育的力度

唐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 赞扬反抗精神;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 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素材。例如,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这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感伤时事而写下的千古名篇。明媚的春色反衬纷飞的战火、破碎的河山, 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祖国壮美山川的赞美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的《卖炭翁》既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本质, 又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待到秋来九月八, 残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学生津津乐道,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不第后赋菊》, 以激昂、热烈的笔触使学生感受到了农民起义战士豪迈粗犷, 充满了战斗气息。

四、教学过程中穿插唐诗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是今日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众多事实表明古典诗歌引入教学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王昌龄的边塞诗: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玉门关、阳关这是古丝绸之路的著名要塞, 教师巧妙地将这些相关的不朽诗作与历史社会知识联在一起, 除了可以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习“环境亮起‘黄牌’”时, 昔日风吹草低才能看见牛羊的大草原变成今日的白居易的“浅草才能没马蹄”, 古典诗歌卓绝的感染力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索”, 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渡时引用唐诗使课堂教学变得自然

有趣、灵活的过渡语, 能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浑为一体, 也可以提醒学生下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假如把唐诗作为教学的过渡语, 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的美感。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一节中, 用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作适时的过渡, 不仅一下子把港澳回归过渡到统一台湾的教学中, 而且也把两岸盼统一的迫切之情变得可亲、可闻, 课堂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会大增。

六、课堂小结中引用唐诗可以持续课堂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理解、掌握知识, 为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做个有力的小结, 这对巩固课堂授课效果, 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学习能力, 将是十分有益的。

在学习八年级的“京杭大运河”一节时, 引用了唐诗人胡曾的“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和诗人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等诗句作为课堂小结, 不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课后讨论: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 是大运河造成的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讨论, 不仅开拓了学生广阔的课外学习空间,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也训练了学生探究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兼容性和渗透性, 不仅与诗歌联系密切, 与音乐、体育、美术, 以及数学、科学等学科间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实现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 拓展教育的空间, 促进学生的发展, 应当是自始贯之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资源的创造者, 打通各门学科的知识壁垒,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 创造并传送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教材中人文底蕴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养,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唐诗的艺术性探析 篇6

唐诗是古代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是传统习俗的综合性体现。唐代的诗歌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散发着最为显著的光芒, 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鲜明的表达方式和较为独特的写作内容, 唐诗是任何一个朝代的文学作品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唐朝, 杰出的诗人有李白和杜甫, 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中多呈现出气势蓬勃的豪放性, 通过神奇的想象来进行诗歌创作, 诗人有着傲视一切的情感;而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代表, 其作品多为忧郁的风格, 忧国忧民, 为众生的生活奔波。诗歌的主题就是诗人生活经历的表达, 李白处于唐朝的鼎盛时期, 所以他写出来的诗句气势磅礴, 豪放蓬勃;而杜甫的现实主义决定了他的诗歌中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特点。

所有的诗歌都是当时朝代历史的再现, 唐诗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当时历史背景, 当时的唐朝是比较繁荣的, 社会稳定和谐, 人人安居乐业, 这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背景, 这是唐诗兴盛的根源所在。还有当时的经济很发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时也在无形中为文化的兴起和传播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有利于诗人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写作中去。唐代在与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 大大地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和发展, 广泛地吸取了不同的文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和肯定, 唐代宗可谓是对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热情, 他很支持诗歌的写作, 给诗人创造了很宽松的条件。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开设文学馆, 置文学学士。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唐诗的分类有很多, 主要可以分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类。按照题材、内容、主题、风格来分, 可以分为:宫廷派、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这充分地说明了唐诗的丰富性, 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二、中国古代唐诗在文化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不同的题材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矛盾和社会现实决定的, 作为每个具体的作家而言, 他们的作品灵感来源于他们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经历。唐代的古诗的风格各异, 这是唐诗百花齐放最显著的特点, 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 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 它们分别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 另外还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等, 其代表人物有王维, 他的诗歌清新灵动, 充满着诗情画意。从内容上说, 很多诗人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进行创作的, 多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的看法, 或者从自己和旁人的命运作为出发点, 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从本质上说, 由于唐代的繁盛期较长, 很多的古诗句都有着较为显著的豪放特点。随着朝代的发展, 唐朝的没落也为很多的诗人创作提供了素材, 现实主义诗人生动地描写了战争给人的折磨, 来批判世事。想要了解唐朝的历史, 我们可以走一个捷径, 那就是可以通过读唐诗来了解社会, 同时发现我国古代唐朝的文化发展状况。可以说, 唐朝的古诗在中华文明中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它远远地超越了其他的文学创作, 给我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很大部分的精华。

从另一方面说, 唐朝的诗歌也大大地促进了宋词的发展, 因为唐朝无论是在韵律方面还是在措词方面都达到了完美, 以至于后人根本无法企及, 正是由于唐诗成就太高使得后人很难超越, 因此开发了新的文学领域, 宋词的出现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中国古代唐诗的艺术性分析

1、音乐性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富有音乐的美感, 简单的诗句讲究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一种音乐之美。音律美是唐诗的共性, 因为几乎每一首古诗中我们都会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性, 这几乎成了唐诗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文学的本质特点。几乎所有的唐诗都是富有美感的, 例如王昌龄的《采莲曲》“来时浦口花迎入, 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采莲时的情景, 宛若一首无韵的歌, 音乐感顿时涌进心上。又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通过对春江花月之夜的江流、明月等环境的描写, 我们似乎听到了江流缓缓流动的声音, 彰显出极强的声乐感和音乐美。王维在《青溪》中写道,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在吟诵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很容易地体会到青溪的淙淙流水, 声乐感是显而易见的。

2、抒情性

唐诗的另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抒情性, 也是唐诗的本质特点, 因为对于唐诗来说, 诗人写诗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无论是对于什么景物的描写, 都是以最终的抒情为目的。这些情感有的是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怀, 有的是对苍生的同情还有的是诗人本身的情感寄托。杜甫在《丽人行》中这样写, “杨花雪落覆白苹, 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这首诗开始以浓重的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 极尽铺排, 渲染了浓烈的气氛, 但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直接地写社会的黑暗现实, 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了古诗本身。“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一般不写律诗, 但是这首诗一改传统的风格,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开篇首先通过对于传说中凤凰台的追怀, 抒发了世事难料、风云变幻的历史特点。由于历史形式的转变, 李白的写作风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改以往的天马行空式的表达, 反而呈现出忧郁的特点, 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情感, 抒发了自己的惆怅和感慨,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3、文字精炼

文字的精炼是唐诗的另一个艺术特色, 唐诗相比宋词来说没有繁杂的语句, 相反在古诗中讲究语言的对账, 严格地控制着字数, 力求用最精短的几个字表达最深刻的意思, 这是唐诗的显著特色, 是其他的朝代诗歌无法企及的, 也是任何的文学体裁所无法比拟的。在唐诗中, 尤其是五言古诗,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简简单单的几句话, 将泰山的巍峨高大的形象描写得很生动, 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表达了诗人的意念和勇气, 敢于攀登人生的巅峰, 显示了豪迈的生命豪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又如王维的《送别》,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仅仅三句话就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本身在失意之后的豁达, 将自己的情感释放于自然景物之间, 突出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悠闲情感, 显示了诗意山水的优美意境。

四、结语

中国古代唐诗在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都是后代所无法超越的, 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对于中国诗歌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同时唐诗的艺术性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体现了唐代各方面的繁荣状况。研究唐诗的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审美价值的提升, 提高生活情趣, 同时也给现当代的诗歌研究创造了新的途径。

摘要:中国古代唐诗的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艺术性, 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音乐美、抒情性和语言凝练等三个方面, 研究中国古代唐诗的艺术性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至为重要的帮助。

关键词:古代,唐诗,形成,影响,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朱佳宇.论唐诗的音乐之美[J].飞天, 2010 (12) .

[2]冯庆堂.浅论唐诗中的思乡情结[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

[3]马瑞芳.浅谈音乐绘画与唐诗的共鸣[J].价值工程, 2010 (13) .

唐诗月意象里的中古美丽中国 篇7

关键词:唐诗,月意象,中古,美丽中国

“月”意象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据郑州大学网络管理中心电子版《全唐诗库》作了一个筛查统计, 在近五万首《全唐诗》中, 出现月意象的诗歌约5377首, 占到近11%, 《唐诗三百首》的涉月诗歌据笔者查阅统计是81首, 占到全部编选诗歌的1/4还多, 足可见出“月”意象在唐诗、唐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唐代是个人口流动性很高的国度, 文人游学、访友的频度很高, 八世纪尤其是前半期的士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迁徙和旅行, 据唐杜佑《通典》记载, 到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 西至岐州, 夹路列店肆待客, 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 倏忽数十里, 谓之驿驴。南诣荆襄, 北至太原范阳, 西至蜀川凉府, 皆有店肆, 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 不持寸刃”1, 加上干谒、博取边功等活动, 唐代诗人的脚步遍及祖国大江南北, 从辽海到天山, 从东海之滨到西南一隅, 都有诗人或匆匆或悠闲的脚步踏过, 本文试从“月”意象之管窥察唐代诗人笔下林林总总的中古美丽中国。

一、边关之月的雄浑美

唐前期的统一战争使得军功成为快速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尚武之风开始慢慢笼罩整个社会。大唐开放性的社会形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任侠使气之风的弥漫, 使得唐代文人尤其是初盛唐文人热衷于到边塞游历寻功, 而初盛唐的很多诗人如沈佺期、四杰、王维、李白、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都有过边塞游历或入幕乃至参政的经历。汪聚应《唐代任侠风气与初盛唐诗歌创作》认为, 唐代文人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 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由此带来了唐人游边风气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关山月》《从军行》《燕歌行》等乐府边塞旧题在唐人诗歌中再度活跃和繁荣。

唐代边塞诗歌在抒写诗人抱负与情思的同时, 也记录了诗人眼中迥异的边塞风光, 其中空阔边塞之上的大月亮更是引起了诗人格外的关注与抒写。“汉月生辽海, 曈曨出半晖。合昏玄菟郡, 中夜白登围。晕落关山迥, 光含霜霰微。将军听晓角, 战马欲南归”, 这是沈佺期在《关山月》中描绘的月下边关景象, 起首即以“汉月生辽海”的气魄来渲染白登围战事的紧张,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塞月亮的非同一般。“辽海”, 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新唐书·仁贵传》说仁贵“威震辽海”, 2辽海一带是唐初战事频繁之地, 唐初的许多诗人都写到过辽海一带的边塞风光, 鲍君徽《关山月》写道:“高高秋月明, 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 风多晕更生。征人望乡思, 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 胡沙暗虏营。霜凝匣中剑, 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 不闻刁斗声”, 李世民也写过《辽城望月》诗篇。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 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高丽, 五月, 攻克辽东城, 欣然登楼瞭望, 写下《辽城望月》诗篇, 来庆贺辽城战役的胜利:“玄兔月初明, 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 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 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 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 停观妖氛灭”“玄兔”指辽东重镇玄菟郡, “辽碣”指辽城的界碑, 这里代指辽城, 诗歌借辽城月景的“彩缺”与“影散”, 抒发了自己“停观妖氛灭”的僻疆靖边、统一河山的宏伟壮志, 三首诗在抒写边关战事的同时, 也写出了东北边关“风多晕生”的月景特点。

西北边疆也是唐王朝的重要边塞, 同时也是许多诗人游历寻边之地, 李白著名的《关山月》绝唱即是游历天山的乘兴之作:“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岑参的《鼓吹曲辞·凯歌六首》也是在西北边塞入幕时所作, 其中三首都使用了月意象来表达作者对边关的独特印象:“官军西出过楼兰, 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剑尾, 葱山夜雪扑旌竿”“鸣笳擂鼓拥回军, 破国平蕃昔未闻。大夫鹊印摇边月, 天将龙旗掣海云”“月落辕门鼓角鸣, 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 秣马龙堆月照营”。

唐代边塞诗中月意象的参与, 不仅渲染了战事的紧张, 征人长期戍边的思乡心绪, 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月意象笼罩之下中国中古边关的雄浑壮阔之美。

二、长门之月的孤寂美

《长门怨》是古乐府旧题。郭荗倩引用《乐府解题》说“《长门怨》者, 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 长公主嫖女, 字阿娇。及卫子夫得幸, 后退居长门宫, 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 奉黄金百斤, 令灵解愁之辞。相如作《长门赋》, 帝见而伤之, 复得亲幸者数年。后人因其《赋》为《长门怨》焉。”3唐代诗人常借这一旧题来泛写宫人的愁怨, 《全唐诗》收录的《长门怨》旧题达60首之多, 而借月来抒发长门忧怨似是惯例, 李白《长门怨》二首就都借助了月意象来微妙地传达长门宫人的忧怨与寂寞,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这里的月意象是温暖而富有爱心的, 是“欲到长门殿”, 是“独照宫里人”, 然而月光的暖意和偏爱也只能是暂时的和无能为力的, 月光再怎样独照, 也照不走帝王的冷落和宫人的寂寥, 最终也只能是“别作深宫一段愁”, 月光的偏爱在这儿起到了微妙的反衬作用, 陡增诗歌无限生趣。

裴交泰《长门怨》也使用了月光意象来表达宫女的愁思, “自闭长门经几秋, 罗衣湿尽泪还流。一种蛾眉明月夜, 南宫歌管北宫愁”, 裴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使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宫, 照见欢乐, 再到宫人居住的长门, 别作愁苦, 两相对照, 更添宫人的愁怨和愤懑。

沈佺期、张修之的《长门怨》也写到了月光和长门宫殿。沈诗云:“月皎风泠泠, 长门次掖庭”, 张诗云:“长门落景尽, 洞房秋月明”, 沈张两诗虽不如李白、裴交泰两诗的超妙深曲, 但也足可见出长门宫人与月光意象的不舍情缘, 以至于“长门月”延续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搭配, 成为深宫孤寂凄清的代名词。李咸用《绯桃花歌》云“上帝春宫思丽绝, 夭桃变态求新悦。便是花中倾国容, 牡丹露泣长门月”, 羊士谔《和李都官郎中经宫人斜》云:“翡翠无穷掩夜泉, 犹疑一半作神仙。秋来还照长门月, 珠露寒花是野田。孙梁《[仙吕]后庭花破子·柳叶黛眉愁》云:“柳叶黛眉愁, 菱花妆镜羞。夜夜长门月, 天寒独上楼。水东流, 新诗谁寄, 相思红叶秋”, 明张泰亦有《长门月》诗, 诗云:“昭阳歌吹晚风移, 金屋春寒独睡迟。何事西宫杨柳月, 一弯犹似妒娥眉”。

唐代长门歌咏中月意象的参与, 不仅铺染了宫女们的寂寞忧怨心绪, 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月意象笼罩之下中国中古深宫殿宇内的孤寂与凄清之美。

三、江海之月的壮阔美

江海之滨地势开阔宜于赏月, 而天上之月与水中倒影相映之妙, 亦增诸多赏月乐趣, 李太白即有水中捉月溺水而亡的传说, 在电子版《全唐诗库》内容检索栏输入“江月”一词, 可以获得106条记录, 输入“海月”一词可以获得68条记录, 可见唐人对于江海之月的关注程度。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即是吟咏江海之月的经典诗作, 诗篇从海月初生写到春江月明, 由江月朗照写到月华西斜, 由江潭落月写到月藏海雾, 不仅抒写了诗人天人哲思的凝想、游子思归的春情, 可以说也写尽了江海之月的壮阔与浩淼, 笔下容纳之大, 可堪“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之誉。4

江海之月因其地势的阔大浩淼常常被赋予宏大气象, 崔颂《和张荆州九龄晨出郡舍林下》有“江上悬晓月, 往来亏复盈”的诗句, 张九龄亦有“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咏月佳句 (《望月怀远》) , “江上悬挂”与“海上生起”都是利用江海之势来营造月之宏大气象, 王维《泛前陂》有“澄波澹将夕, 清月皓方闲”句, 是以澄波之上清月方闲映衬澄波阔大浩淼气象, 是倒过来映衬的另一种生趣。

李白自谓明月奴, 对江海之月也是情有独钟, 李白诗集中“江月”一词的用例是6首, “海月”一词的用例是10首, 足可见出李白对江海之月的关注与喜爱, 李白“江月”一词的用例如“天清江月白, 心静海鸥知”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海云迷驿道, 江月隐乡楼”《寄淮南友人》, 还有李白的仰慕者任华所格外喜欢的“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还空” (李白诗见《望庐山瀑布二首》, 任华诗见《寄李白》) ;“海月”一词的用例如“波光摇海月, 星影入城楼” (《宿白鹭洲, 寄杨江宁》) , “画角悲海月, 征衣卷天霜” (《出自蓟北门行》) , “挂席拾海月, 乘风下长川”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浦沙净如洗, 海月明可掇” (《江上寄元六林宗》) 等, 都带有江海遥阔的澄远气象, 其实李白的很多诗作没有直接用到“江月”“海月”之词, 但其意象仍是江月意象的也不少, 如《相和歌辞·乌栖曲》中“银箭金壶漏水多, 起看秋月坠江波”等, 亦是抒江月壮阔之美。

杜甫晚年长期滞留在湖广一带, 很多时候都是与船家相伴, 江月成为其最熟悉也最亲切的诗歌意象之一, 杜甫有多首以江月入题的诗作 (可能跟杜甫行走线路相关, 杜甫诗歌中没有出现“海月”一词, 也没有海月意象, 日本学者深泽一幸在《海月是什么》一文中也有类似结论) , 《玩月呈汉中王》云:“夜深露气清, 江月满江城。浮客转危坐, 归舟应独行”, 其《漫成一绝》诗云:“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独坐二首》亦有“峡云常照夜, 江月会兼风。晒药安垂老, 应门试小童。亦知行不逮, 苦恨耳多聋”, 另外, 杜甫还有专以《江月》为题的诗作, 诗云:“江月光于水, 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 老去一沾巾。玉露团清影, 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 灭烛翠眉颦”, 杜甫的“江月”意象除有阔大之意外亦含诸多苍凉老迈之叹。

其实除江月、海月外, 唐人还基于自己的感知创造了一些其它水月意象, 如湖月、溪月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有“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其《自遣》诗有“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陶翰《宿天竺寺》有“岑翠映湖月, 泉声乱溪风”, 岑参《送羽林长孙将军赴歙州》有“驿舫宿湖月, 州城浸海云”, 其《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有“溪月冷深殿, 江云拥回廊”, 李群玉《洞庭遇秋》有“凉波弄轻棹, 湖月生远碧”, 温庭筠《题陈处士幽居》诗有“闲看镜湖画, 秋得越僧书。若待前溪月, 谁人伴钓鱼”等, 湖月、溪月意象虽不如江月、海月壮阔, 但亦别有情趣。

四、山川之月的清明美

山高气更清, 故山川之月更比别处清亮, 因此也成为诗人最关注的月意象之一, 《全唐诗库》查得“山月”用例158首, 除去30多首抒写关山之月, 表达征战、乡思、愁苦等边关情思外, 多数“山月”意象用于表达闲适、清雅之趣, 如殷遥《友人山亭》诗云“故人虽薄宦, 往往涉清溪。凿牖对山月, 褰裳拂涧霓”, 用“凿牖对山月”赞扬朋友虽已入宦但仍清雅的品质;以边塞豪放诗见长的李颀也偶用“山月”意象表达避世清闲之意, 其《渔父歌》云:“白首何老人, 蓑笠蔽其身。避世长不仕, 钓鱼清江滨。浦沙明濯足, 山月静垂纶。寓宿湍与濑, 行歌秋复春”“山月”与“静垂纶”构成了再和谐不过的逸世闲居的意象组合。

由于山间空气稀薄, 又处于高处, 离月亮更近一些, 故而山月照耀之下, 物景更为鲜亮可爱, 往往逗引得诗人流连陶醉。天宝进士郎士元《酬二十八秀才见寄》云“昨夜山月好, 故人果相思。清光到枕上, 袅袅凉风时”, 韦应物《同褒子秋斋独宿》说“山月皎如烛”“夜半鸟惊栖”, 陶翰《秋山夕兴》云“山月松筱下, 月明山景鲜”, 都是强调的山月照耀之下, 景物清明鲜亮到让人吃惊的地步。温庭筠在《宿辉公精舍》中叙写了自己“林彩水烟里, 涧声山月中”的美好山月体验, 李白也有“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的经历, 李白在《赠秋浦柳少府》诗中表达了自己在山月中纵酒的超高幸福感, “时来引山月, 纵酒酣清晖”, 而在《九日》诗中更是夸张地叙写了自己陶醉在山月中“落帽醉山月, 空歌怀友生”的衣冠不整的幸福醉态。

山月静谧宜于静思, 尤其是到唐代中后期, 山月与坐禅似乎产生了某种关联, 静思意味更加明显。王维和白居易晚年都好佛, 王维中年以后就基本上在终南山辋川别业, 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 而白居易晚年似乎是完全退隐在河南香山寺坐禅了, “山月”对于他们成为超高相伴的意象。《而庵说唐诗》云:“右丞精于禅理, 其诗皆合圣教”, “山月”意象对于其表达禅理颇具意义,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蓝田山石门精舍》“暝宿长林下, 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 山月映石壁”,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 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都可看出山月意象在王维禅理诗中的核心位置。白居易《初入香山院对月 (太和六年秋作) 》诗云“老住香山初到夜, 秋逢白月正圆时。从今便是家山月, 试问清光知不知”, 其《赠皇甫六张十五李二十三宾客》曰“家未苦贫常酝酒, 身虽衰病尚吟诗。龙门泉石香山月, 早晚同游报一期”, 都表达了把香山之月变为自家之月的欣喜和以山月为伴的温馨感。总之, 山月意象对于表达唐人的清明之美和幽雅情思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透过山月意象亦可窥到中古美丽中国的清明山川一角。

参考文献

[1] (清) 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2003.7.

[2]汪聚应.唐代任侠风气与初盛唐诗歌创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1.

[3] (日) 深泽一幸著, 王兰, 蒋寅译.诗海捞月----唐代宗教文学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14.1.

上一篇:载体疫苗论文下一篇:草莓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