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登高》的教学设计

2024-11-02

《唐诗之登高》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唐诗之登高》的教学设计 篇1

《唐诗五首之登高》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刚刚过了中秋节,不知道大家是怎样过中秋的?(吃月饼)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除了中秋还有那些?(春节、端午、重阳等)在这些节日我们中国人分别以什幺方式来庆祝?(明确:重阳节有登高的习惯。诗歌的题目就叫《登高》)大家曾学过一首诗是与重阳节有关的,还记得吗?请大家背诵一遍。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它是一个登高祈福赏菊、家人团聚的日子。作者将诗歌的题目定为登高,那幺这首诗和重阳节有关吗?作者是和家人一起登高祈福吗?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古诗。

说明: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由诗歌的题目导入新课,使课堂气氛亲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诗人的情怀打下基础。

二、介绍作者的基本知识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杜甫(712—770),晚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世称杜工部。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由于他经历的是唐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因此所创作的诗歌,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被称为“诗史”,也被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

说明:通过介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了解作者生活的大的历史背景的同时也了解作者创作的基本风格。

三、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初步感受诗歌。

明确:七言律诗以及首、颔、颈、尾四联的划分。

说明:通过声音让学生受到感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划分好首、颔、颈、尾四联为下文的分析做准备。

四、从诗歌的首联出发,分析首联。

1、设置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①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

②十四字写六种景物所体现出来的古代诗歌的语言的特点是什幺?(凝练)

③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分别给人一种什幺样的感觉?

明确:风急:秋天的萧刹身冷心更凉

天高:因天空空旷的而渺小、孤独

猿啸哀:声音凄厉,让人倍感悲凉

渚清、沙白:冷色调、画面惨淡凄清

鸟飞回:无家可归

2、合作探究,主动表达。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可以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将你心中所想像的画面描述出来。

注意:在勾勒画面时空间上的有序变化以及视觉角度的变化。(仰视——俯视)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寻找诗句中关键的字词。体会和总结古代诗歌凝练的特点。化整为零,以分解的方式感受构成画面的景物。让学生体会诗歌以意象营造意境的方式,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将前面所感知的整合起来,设置一个小的表达交流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去发挥想像和联想。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附:有背景图为参照

诵读1:有了这样的体会你觉得应该怎样诵读?请示范。

齐读,做首联的诵读练习。

让学生自己根据作者情感找到诵读的方法。适当做一些诵读技巧的指导。

五、进一步分析颔联。

1、颔联中写了几种景物?(两种)

2、。能否将“落木”换成“落叶”?两者有什幺不同?这两个词用在这首诗中哪个词更好?为什幺?

明确:落木更好。“木”字更有质感,有枯木干燥的感觉。

3、这句诗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夸张)

4、夸张手法以及两组叠词运用烘托出怎样的场景?

明确:萧萧:茫无边际 滚滚:奔流不息

场面宏大但诗人的思绪浩茫而纷乱

5、整句诗中作者心中的想法如何?说说你的体会。

①愁绪就象无边的木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②韶华易逝、人生短暂。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辩论环节,允许学生以自己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诗词炼字的巧妙。从修辞入手,利用颔联中的叠词来分析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诵读2:结合对首联和颔联的分析,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提倡学生当场背诵。

明确:诗文的特点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感情基调为沉郁、凄清、悲怆。

说明:趁热打铁,将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结合起来,进一步强调诗文的特点: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六、最后分析颈联。

1、比较首联、颔联和颈联、尾联,如果说侧重的话哪一部分侧重于写景?哪一部分更侧重于抒情?为什幺?

明确:上半部分侧重于写景,下半部分侧重于抒情

找出颈联、尾联中与情有关的`词语。

注意:苦恨:甚恨。

2、“万里”和“百年”分别与上半部分中的哪两个词相照应?这两组相互照应的词说明作者分别从哪两方面着笔。(无边、不尽 ;空间、时间)

3、作者用“万”和“百”这样的数词来修饰空间和时间究竟想突现什幺?(距离遥远;时间长)

4、诗文中的“作客”和我们平常说的“做客”有什幺不同?

明确:诗文中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5、作者在点明时间时用的是“悲秋”,“秋”之所以“悲”的原因是什幺,请在本句中找出来?(常作客、多病、独登台)

明确: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天,不由想起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说明:通过学生自己的比较,比较出诗文不同的侧重并找出颈联、

尾联中与情有关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关注作者着笔用词的巧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提取或比较关键词中的特殊用字,通过特殊用字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特殊心境。

七、以老师颈联的提问为例,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提问、回答并更正。

举例:

6、究竟是什幺造成了作者“艰难”的处境?(结合背景)

明确:国难,动荡的时代,连年的战乱。

7、“繁霜鬓”透露着什幺信息?作者为什幺要“苦恨繁霜鬓”?

明确:想为国出力,却年事已高,老了。作者忧国忧民。

8、“潦倒”和“新停浊酒杯”有什幺关系?

明确:把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流露出作者面对悲愁的无奈。

9、教师总结点评。

说明:以这样模仿的方式能让学生进行有关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扮演问题的回答者的角色而很少能做问题的提出者。通过这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合作探究。

1、从这首古诗来看,诗中杜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孤独漂泊、年老多病、忧国忧民

穷愁潦倒而又有高尚情操的伟大诗人形象

2、归纳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气象宏伟,意境开阔

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字字精当,格律工整

诵读3:齐读并背诵全诗。

说明: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古代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从诗歌的分析上升到形象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请你以杜甫的口吻依照全诗写一篇《重阳日记》

3、有时间可以阅读《说“木叶”》这篇文章

说明: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在已经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文的写作训练。

《唐诗之登高》的教学设计 篇2

最高的山 峰连峰去 天不盈尺 , 枯松倒挂 倚绝壁 。

最难请的 人 最难请的 人千呼万 唤始出来 , 犹抱琵琶 半遮面 。

最高的瀑 布 最高的瀑 布飞流直 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 落九天 。

最难走的 路蜀道之 难 , 对于上青 天 。

最豪壮的 军声四边 伐鼓雪海 涌 ,三军大呼 阴山动 。

最久远的 名声千秋 万岁名 , 寂寞身后 事 。

最壮观的 登顶会当 凌绝顶 , 一览众山 小 。

最不威力 的剑一身 转战三千 里 ,一剑曾当 百万师 。

最不值钱 的诗赋吟 诗作赋北 窗里 ,万言不值 一杯水 。

最长的桥 西山白雪 三城戍 , 南浦清江 万里桥 。

最快的船 两岸猿声 啼不住 , 轻舟已过 万重山 。

最远的风 长风万里 送秋雁 , 对此可以 酣高楼 。

最贵的信 烽火连三 月 , 家书抵万 金 。

最高的楼 危楼高百 尺 , 手可摘星 辰 。

最长的恨 天长地久 有时尽 , 此恨绵绵 无绝期 。

最大的雪 花燕山雪 花大如席 , 片片吹落 轩辕台 。

最长的头 发白发三 千丈 , 缘愁似个 长 。

《登高》,站在唐诗的顶峰 篇3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杜甫三十多岁就患了风痹症。长期的流亡和水上漂泊的舟居生涯,使他的疾病不断加重,四肢麻木疼痛,关节难屈。到了晚年,“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诗人备尝风寒湿三气杂而致疾、痛着不舒、行走不便的痛苦。他的诗作中,有诸多关于自己患风痹病的描写。

公元751年,杜甫滞居长安,病卧客舍。当时长安阴雨连绵,积水生鱼,青苔连榻,蚊虫叮咬,他不幸又染上了疟疾。友人王倚见他形容瘦削,体力不支,忙馈美馔以解饥救病。杜甫后来写诗酬谢,叙述了自己的病况:“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八年之后,他在给诗人高适的诗中也写道:“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寥寥数语,便将疟疾的发病症状准确地记录下来。疟疾的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定期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后期多伴有贫血和脾肿大。从杜诗中的描写来分析,诗圣患的是隔日而发的“间日疟”。

杜甫的诗歌中,有许多言及他向朋友乞食求馔的句子,这除了生计穷困以外,还因为诗圣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杜甫在给文学家元结的诗中说:“我如长卿病,日夕思朝庭。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字,他也是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这样一位大诗人,为疾病所困,饮食生活又得不到保障,加上糖尿病的原因,多食而不得,经常处在食不果腹的状态中,这就不难理解诗人笔下惨然呈现的饥饿感了。尽管如此,杜甫仍以“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的胸怀,时时关心人民的饥寒交迫,祈求天子给百姓一个安定富足的社会环境。

杜甫晚年的诗歌中,屡屡言及自己的肺病,如“肺病久衰翁”“高秋疏肺气”“衰年肺病惟高枕”,说明他已患了肺结核。56岁时他便失聪,《耳聋》诗中说:“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另外,从他在临终前一年写的“右臂偏枯半耳聋”“老年花似雾中看”,以及记叙金篦刮眼等诗句来分析,说明杜甫因糖尿病已并发了白内障、耳聋、中风、偏枯、足痿等症。

试想,一位“窃比稷与契”,原想“立登要中津”,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宏伟抱负的诗人,后来百病缠身,落到如此境地,又独自登台,面对苍涼萧条的秋景,其感慨若何!

几人话“登高”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以此为题,古往今来成就了不少诗作。

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其二)》: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崔涂《送友人》: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

张谔《九日宴》: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缙《九日作》: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七言律第一

《登高》一诗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也在《诗薮》中提及:“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前两联写江边秋景。诗人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但,笔在景上,情寓景中,在这合于节令,谐于情绪的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诗人那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

《唐诗之登高》的教学设计 篇4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我们在充满着生机活力的大学校园里迎来了九九重阳佳节。在这个中国传统节日里,祖国各地都会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我三农学社借重阳佳节之际,启动“恰同学少年系列活动”。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在重阳佳节,我们全体社员登牛角山,抒发心中情怀,为老者祈福。

活动主要目的是新老社员的相互沟通认识了解,校园及周边环境介绍,抒发情怀克服自卑心理,清理山路两旁的垃圾,营造健康和谐积极活泼的社团氛围,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同学们的品德修养,让每一位社员得到心灵的陶冶,带来内心的充实和谐与快乐,推进社团文化建设的作用

二、活动主题

恰同学少年之重阳登高

三、前期准备

1.由秘书处策划,实践部,理论中心负责爬山活动的采点。

2.由办公室负责制作本次活动的条幅,小社旗标示(有三农学社字样的小旗),写预告新闻。

3.由实践部负责活动饮料、食品的购买,借扬声器(1~2个),相机(3个),准备创可贴若干,垃圾袋,纸巾,水杯等。

4.由理论中心负责上山顶后关于切格瓦拉的介绍,牛角山、挂书亭的介绍。

5.由秘书处负责社歌《切•••••••格瓦拉》的教授。

6.由秘书处,外联部,家教组准备山顶或下山后的小游戏,活动当天负责活动的组织工作。

7.由办公室负责活动过程中的拍照,及后期制作,活动新闻的起草。

8.由秘书处负责邀请社联同学加入活动中,给活动打分。

9.由办公室负责社员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的回收工作。

四、活动时间及场地

10月13号,发活动预告,同志社员活动,及活动的相关说明

10月14~15号,物品的购买及采集

10月16或17号,登牛角山

五、主要活动流程

1.10月16日7:30两名大二社员提前去牛角山将我们的小社旗绑在小道两旁,并作相关准备。

2.8:30在福佳足球场集合,将社员分组,10到15个人一组由一名大二社员带领,负责新社员的安全。社员前后左右相互介绍,沿途作伴。

3.大家从福佳足球场出发,经过教学区,北山到达牛角山脚下,沿途由理论中心介绍校园情况,突出东山小花园。

4.从牛角山山脚开始爬山,注意安全纪律,沿途可以拉歌,放笛子曲,注意休息,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大家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口号。绝对保证大家有纪律上山,不可私自走岔道。

5.到山顶,休息一段时间。由理论中心为大家介绍牛角山和挂书亭的来历,以及切格瓦拉的事迹。分发购买的饮料、食物。带领大家做小游戏(见附录)。

6.下山之前清理场地,下山时要慢,山体坡度较大,一定要注意安全。组织大家捡石阶两旁的垃圾。

7.下山后根据大家的意愿,可选择性在大黑楼前面的广场组织游戏活动。

六、活动预算

条幅、小社旗的制作,食品的购买 总计400元

附录

游戏

1解开千千结

(1)所有成员站成一个面向圆心的圈,然后举起右手,抓住对面另一成员的手,再举起左手,抓住另一个人的手。但是不能抓自己身边成员的手,也不能两只手抓一个成员的两只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

(2)然后要求成员想办法把这个“结”解开。要求在不松手的情况下,可以用任何其他的动作,比如,转身、蹲下、跨越等,把这个结解开。这个游戏必须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互相迁就、冷静默契才能成功的完成任务。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尝试了20分钟“结”都没有被解开,领导者可以允许某两只相邻的手断开一次,但必须马上封闭。

游戏

2直呼其名

时间:10~15分钟

人数:不限,人数较多时,需要将队员划分成若干个由15~20个人组成的小组。

道具: 三个小物体,较软即可

目的: 帮助大家记住彼此的名字。

步骤:

1.选一块宽阔平整的游戏场地。

2.队员们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圈。每人相距约一臂长。

3.告诉小组游戏将从你手里开始。你大喊出自己的名字,然后将手中的球传给自己左边的队友。接到传球的队友也要如法炮制,喊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把球传给自己左边的人。这样一直继续下去,直到球又重新回到你的手中。

4.你重新拿到球后,告诉大家现在我们要改变游戏规则了。现在接到球的队员必须要喊出另一个队员的名字,然后把球扔给该队员。

5.几分钟后,队员们就会记住大多数队友的名字,这时,再加一只球进来,让两个球同时被扔来扔去,游戏规则不变。

6.在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再把第三只球加进来,其主要目的是让游戏更加热闹有趣。

7.游戏结束后,在解散小组之前,邀请一个志愿者,让他在小组内走一圈,报出每个人的名字。

安全:

注意扔球的时候不可用力过猛。你最初的扔球应当是一个较慢的高球,为后续的扔球手法树立典范。

变通:

1.如果几个小组同时在玩这个游戏,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在游戏中间交换一半队员。

2.让队员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小组。被新小组接纳的唯一条件是新成员在站好位置后喊出自己的名字,以便其他队员扔球给他。

游戏

3五毛和一块 道具:不需要;

场地:稍微宽敞一点就可以,没有特别要求;

人数:10几个人就可以,人多些更好玩的人员:一定要有男有女,比例不限

裁判:一名,负责发号司令

规则如下:

在游戏中,男生就是一块钱,女生则是五毛钱。

游戏开始前,大家全站在一起,裁判站边上。裁判宣布游戏开始,并喊出一个钱数(比如3块5、6块或8快5这样的),裁判一旦喊出钱数,游戏中的人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成那个数的小团队,打比方说喊出的是3块5,那就需要三男一女或七女或一男五女之类的小团队。请记住动作要快,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人员也很少有机会能平均分配,所以动作慢的同志可能会因为少几块或几毛钱而惨败,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看见五毛(mm)先下手为强;当然动作快的人员不要一味的拉人,有可能裁判叫的是3块5,但你们团队里已经变成5块了,这时候你就需要踢人了,该狠心时就狠心,一般被无情踹出去的都是可怜的一块。

唐诗之《蝉》 篇5

《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评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这些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反思:

人教版七上课文的变化在暑假中就予以了一定的关注。新学期开学后翻看崭新的语文书,首先发现的是第一单元的《生命生命》被更换成了《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还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后面一篇《贝壳》以前在苏教版的七下曾经看到过,不过《蝉》倒真是第一次看到。仔细研读之下,发现这两篇课文的主题依然是“生命”,只不过原课文所强调的是生命的坚强,而这两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意义。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起年级新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似乎比杏林子的感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今天给学生讲的是《蝉》,从朗读开始。先听学生的齐读,基本没有什么字词的问题。然后是我自己的范读,事先怕再读错,在办公室练习了好几遍。给学生读的时候,有意思地放慢了速度,加强了重音,自我感觉还算可以。

回顾这一节课,我不自觉地以朗读为主要手段,以中心问题引领学生来理解文本,通过数字的对比让学生感悟生命的长和短,也让他们自主发现了问题,并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解决了问题。虽然学生程度不好(这从找中心句需要九个学生回答可见一斑),但只要老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相信学生,多引导学生,他们还是能达到你的`基本教学设计要求的。我们老师需要做的是点燃学生头脑中的这个火把!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1]。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诗之《蝉》 篇1

李商隐唐元和十一年(8),李商隐三岁左右,随父[43]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唐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3],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唐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此后,李商隐曾在王屋山学道二、三年,这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

应举之路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7]。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唐诗宋词之爱情诗词 篇6

唐诗宋词之爱情诗词

爱情诗是古典诗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人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的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的人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翻阅爱情经卷,品味爱情百味,感受诗人笔下的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所揭示的爱的真谛。

【学习篇目】《蝶恋花》《鹊桥仙》《卜算子》《采桑子》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鉴赏《蝶恋花》《鹊桥仙》《卜算子》《采桑子》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2.通过反复诵读、鉴赏,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作者简介】

1.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创作实绩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代表作有《醉翁亭记》、《踏莎行》、《蝶恋花》、《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为开创风气的一代文宗,他对词作有所革新,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仕途不顺利,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的体验。表现这类情感的词作虽然不太多,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也造就了其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歌咏颍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就集中体现出这种风格特征。

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欧诗也学李白,得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的内容则是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

2.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今江苏)人,北宋杰出词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游苏轼之门,人称“苏门四学士”,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代表作品有:《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一生的遭遇可谓坎坷曲折,自少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年轻时“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很有抱负并热心于宦途。元祐七年,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后由于朝廷内部派别斗争异常激烈,且秦观与苏轼关系密切,他更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坚。同苏轼等人一同遭贬,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流放生活辛酸,功业不就的感伤,异地思乡的苦痛,知音阻绝的寂寞,使秦观承受着远非一般人可比的精神折磨。因此,他的词自然充满着非一般伤春悲秋的作品可比的深厚情愫,因而让人掩卷沉思,余“情”绕梁,三日不绝。

秦观的作品,风格委婉含蓄,清丽淡雅,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就题材内容来说,秦观的词大部分抒写的是男女恋情,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基本上没有突破“花间”“樽前”的藩篱,与题材广泛的苏词相比,相对逊色了一些。秦观词虽然在题材内容上较为偏狭,思想深度上却有了发展,他把过去用来“娱宾遣兴”的艳情题材,用来抒写自己仕途失意的真情实感,歌咏男女爱情和婚姻问题,这就使这些词带有较旧词高明的思想性,因而较有价值。

3.李之仪

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北宋神宗朝进士。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后历任枢密院编修官。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苏轼称他的文笔词风是“入刀笔三味”。徽宗初年,以文章获罪,被贬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李之仪是苏轼门人之一,擅长作词,前人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他很注意词的特点,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首词深得民歌的深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

4.吕本中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吕公著、父吕好问俱为名臣。徽宗时为大名府帅司傒官、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六年,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秦桧讽御史劾罢之,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卒于上饶,年六十二,谥文清,学者称东莱先生。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 等.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词作仅二十七首,其词多为小令,题材范围偏小,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不及诗作之浑厚.主要写离愁别恨,风花雪月,村色野景,南渡流寓江左后亦有思乡怀国之作.词风或清丽淡雅,或凄清婉转,或新奇拗折,或明白浑厚。【课前预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抄写

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雨横风狂()纤云弄巧()迢迢()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玉勒雕鞍: 乱红: 暗度: 忍顾: 【活动一】书声琅琅——诵读感知

1.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首诗。

2.美读:放慢语速,注意停顿,标注轻重,读出节奏,读出诗情。【活动二】涵泳鉴赏——合作探究

1.从四首词中中找出直接表现诗歌内容情感的词句,说说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再从诗歌中找到其他可以表现这种情感的词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2.这四首词在艺术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

【活动三】个性发现

从每首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或词语)加以赏析【活动四】整理归纳爱情诗的鉴赏角度

【活动四】巩固练习:默写名句

1、,帘幕无重数。

2、泪眼问花花不语。

3、,楼高不见章台路。

4、,便胜却人间无数。

5、,佳期如梦。

6、,又岂在朝朝暮暮。

7、,共饮长江水。

8、只愿君心似我心。【美文赏读】 只因你是弥足珍贵的唯一

宋朝有一醉翁,号六一居士,其生如夏花,著作无数,是朝中一品官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坛盟主,集无数美誉于一身。而我,欣赏他,钦慕他,仰望他,尊敬他,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他能写出刺痛我感觉的那一些句子;而是因为,他阔若天空的心胸;而是因为,他淡泊如水、襟怀豁达的气质。

初识欧阳公,缘于一首意境极高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概是被这题目所感动。“蝶恋花”,词牌名就已够优雅。“深深深”,这样绝妙的用法,再没有另外一个人会用了吧。景深、情深、意更浓,不禁想起王国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庭院中,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短短几句,把闺中女子心中缠绵惆怅的心思展现无遗:因花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读词之人似身临其境,不得不赞叹他的才华,不得不佩服他的细腻心思。于是,这三个字便牢牢刻在了我的心底。

后来,又读过他的几首词,说也奇怪,每首给人的印象都很深。无论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更或“月明正在梨花上”,都似有一根红线,穿越了千里的时光隧道。每每读起这些清丽的句子,都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另一个灵魂的声息。

我以为,他是柔情万分的,读到《秋声赋》后,我想我错了。

若非有一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心,怎会触物伤情,而发“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之感?若非悲愤郁结、无人能解,怎会吟“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他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爱国豪士!

读到《醉翁亭记》,我又错了:他有的,怎会仅仅只有这些?

若非有一颗积极向上之心,怎会在贬官之际,还有心情将滁州治理得鱼肥菜鲜,人民安居乐业?若非有一颗乐观豁达之心,怎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若非有一颗才华横溢之心,怎会“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我读不懂欧阳修,他太神秘,太特别。他的生命有六个一:一树、一琴、一棋、一壶酒、一茅屋书、一老翁;在他的生命中,有一方山水、一股清泉,净化着心灵;在他的生命中,有一缕“梅香”,虬枝苍劲,傲骨兀然,香气袭人,浓郁却高洁!

欧阳先生,原谅我能力有限,不能把我心底所想一时全倒出来,可是我还是想说你在我心底的感觉:想把你比作草原。我指的是一片空旷的草原,乍看什么都没有,暖风习习,引人前往,走到深处,便风吹草低见牛羊。因为你太深。你的心太沉,装了太多我一辈子也读不懂的东西;你的心太轻,视名利如空气,视金钱如粪土。

倘若有人问我欧阳修是谁,我会告诉他:

他是一位款款文人,酣醉则作《醉翁亭记》,听秋则拟《秋声赋》,入庭则品“庭深深”。他是一位革新一代诗风、一代政令的人,具“文从字顺”之神,倡“简而有法”之风,使北宋诗文屹立不倒。

他是一个浪迹官场,却又如清风明月般高洁、青松黄菊般坚贞的人,极力荐才俊,无私赞后起。博大心胸,谁能如是?

倘若你问我,欧阳修是谁。让我告诉你,他是千年历史中弥足珍贵的唯一。

我不会忘记,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夜,在楼下无聊吹着杂乱无章的口琴,连自己都难听到受不了时,却看见不远处有一棵香樟树,香樟树下有一位白衣飘飘的女子,她读着“庭院深深深几许,花乱落而不语”。

那一夜,颤动我心的声音,在耳边久久不能散去,我始终不知道那位女子是谁。或者,是几千年前的某个人;或者,是一个超越了时间的灵魂。

或者,那个人就是自己。

你,这样走进心灵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痴情的景致,也许是城市深处的某位良人,也许只是一朵安静的小花、一片温柔的落叶,更或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我要说的这个人,是一位诗意的醉翁,我最珍惜、最仰望、最崇敬的你,唯一的你。——题记

三月,花气袭人情最浓。

你这样站在我的眼前,如一春繁嫩明艳的花,带一丝柔情。

认识你的那一年,三月,是温柔的季节。白天会有和煦的阳光,夜晚会有明晃的树影、柔情似水的空气。我俩相遇。我知道,是因缘得以汇合。读的那首小词《蝶恋花》,迷上的那个句子:“庭院深深深几许”。找不出第二个人会写出“深深深”这般奇妙的组合了,找不出第二个人会用短短几行字,就把深闺女子心中缠绵惆怅的心境展现的如此深入人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多么美好的句子。你能想象么?深深庭院中有一架悠悠的秋千,坐着一位娇怯灵秀的女子,夜深了,梦醒了,繁华落了一地——分明,落出了离愁,落出了思念。心中装满了水,透明、清冽,明明是荡漾过了,却又平静得如一面澄澈的镜。

你是诗意的吧,柔情的吧,一位款款文人吧——我这样想着。

谁能告诉我,三月开什么花?桃花吗?梨花吗?我不知道。可在我心底,却悄悄绽放了一朵安静的小花,纯白的。

十月,秋声呢喃夜未央。

你这样走进我的心底,如一秋感时伤世的叶,揣一份苦衷。

相信我,我嗅到你的声息了。十月,是伤感的季节,阳光好少出来露面,夜晚少不了萧瑟的秋风,空气也变得清淡,偶尔还夹杂着苦涩。我读到了《秋声赋》,恰逢其时,我一直都相信缘分,深信。你的赋里我听到了兵器交错碰撞的声音,听到了万物垂头低泣的声音,听到了你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我听到了,你心中的悲愤郁结、无人能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你心中,定有满腔的热血豪情;你曾经,定有过满志踌躇,在哀愁什么呢?有好多心结吗?我不敢妄加猜测,只是想尊重你的苦衷,只是想安静地躲在一棵梧桐后。

你是爱国英士吧,意气风发,长须飘飘——是这样吧。

谁能告诉我,寂寞在唱什么歌?离歌?悲歌?我不知道。可在我心底,却轻轻滑落了一片温柔的树叶,它好寂寞,可是,它好倔强。

一月,月色逼人雾难笼。

你这样深入我的灵魂,如一轮皎洁浩然的月,携一种达观。

我敢确定,我已经依赖你的文字了。一月,是寒冷的季节,可是又能说,一月不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呢?是啊,春天、春天、还有春天啊!又被贬了。失意吗?难过吗?我相信有过,可它们只是像水一样漫过,并未留下痕迹。毕竟,你已到不惑之年,你比任何人清醒:“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一年,我翻开《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看见你寄情于山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看见你乐观豁达、心胸开阔;“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看见你那一双醉眼后的励精图治、济世情怀。这醉意,不是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

你是一轮明月,也许没有太阳那么强烈的光辉,却多了一种高洁,一种野鹤闲云般的洒脱——就是这样。

谁能告诉我,一月的明月是怎样的?会颤抖?会有缺?我不知道。可在我心底,却升起了一轮明月,浸染了整个心灵。

你,是这样走进我心底的,这样理所当然,而又自然而然。欧阳先生,这样深深爱着你的我,你会感觉到吧。

你是一本书,真厚,真难懂。读一页,深一层,却又引人前往。你是一壶酒,真醇,真难品。喝一口,心一颤,而后沁人心脾。

你走进我的心里。简单到,只是迷惘时看到一张舒服的座椅便顺势坐了下来;复杂到,追溯了几千年的灵魂、寻觅了几千年的历史,找到一处,心甘情愿的停歇。

心里生了一座山水,流出了一股清泉。深呼吸,濡染了一心的花香。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读秦观

叶嘉莹先生说秦观的词,“他不必寄托,不必有什么理想,就是一种很敏锐的感觉。”真正是“我手写我心”,一片赤诚,他的词中的情愫,直白而又悠远。

读着秦观的词,想起他名字的谐音:“情关”和《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他的用情之深,可见一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所以,王国维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瓦。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读着,读着,就觉得“天亦有情天亦老”。这样的感情,就如是在淡水河边看的一场烟花表演,绚烂而又多姿,可是“不堪回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落花是自在的,轻轻地飞,像梦一样轻;雨是细细的,绵长的,如同愁绪。好像词人就这样轻轻松松地、随随便便说出来而已,可是它里面的意境却自然而然、悠长而无限。

秦观的科举和仕途一直是坎坎坷坷、很不顺利的,即便有苏轼的极力推荐,好运气也总是才一露面便飘然而逝,仿佛它的到来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秦观充分体会再次跌落时的落差。

秦观也想自我疗伤,将他的一腔柔情,化作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美好愿望,可是“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去志更坚。”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真是“佳期如梦”。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好一个,“忍顾鹊桥归路”。不忍回首,“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曾经与你共有的梦,今后要向谁诉说?”是啊,向谁诉说?用“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怎样的一种绝望?这“砌”成的离恨,重重地压在了词人的心头。“郴江幸自绕郴州,为谁流下潇湘去。”幸与不幸?秦观只能是一个听任哒哒的马蹄惶然而过,只能作为过客,而无法落脚为归人。“山长水远情人别,一种相思两不期”,只有相思,却无期待,真是绝望中的绝望,凄凉中的凄凉。王国维认为“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叶嘉莹先生也说这是秦观所有词作里最悲哀的一首,而这种悲哀已无关情爱,“他从悲哀里边开拓出去的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是啊,此词写完没多久,秦观就去世了。

忽然耳边响起了一首歌:“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感觉进入层层迷雾。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雾中的梦想不是归宿。”

唐诗宋词之孤竹古国意象群综述 篇7

对于上古方国孤竹, 世人最了解的莫过于孤竹灭国前的名士伯夷与叔齐。二人让国避世, 后劝阻武王伐纣未果而“不食周粟”, 采薇首阳, 寿终留芳。孤竹国是历史上冀东地区最早的国家。以夷齐“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反暴”为精神内涵的孤竹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是催生民族品格和道德的“中华德源”[1]35。由于孤竹国的经典人物与事迹有着深远影响, 其文化意象价值亟待系统整理。然而, 相关孤竹古国的历史文献资料总量少且零散, 如在以甲金文字、墓志材料为代表的出土文献中, 仅存关乎孤竹国名、君王兴衰, 及姓氏传承的数十条不甚清晰的记载。而前辈专家多从经史类文献入手对孤竹国代表人物、经典意象和历代影响等进行搜集分析。其实, 在历代诗文创作中有不少借孤竹经典意象抒发情怀的篇章, 特别是在传统文化高峰———唐诗宋词中, 涉及孤竹意象单篇不少于百首, 实不应忽视;其大多反映孤竹代表人物、事件及后世影响、后人评判。

一、意象简述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已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诗文辞赋中常见, 有较稳定涵义的代表人、物、事件及景观。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2]230。要深入了解其中情感, 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 发掘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 追寻诗中的情感载体。如:圆月———团聚、残月———思乡、柳条——惜别、柳絮———惆怅、花中四君子———清傲、落叶——失意、春风——得意, 等等。先贤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 不免存在意象群重复交织论证的问题。孤竹意象群内涵丰富但暂无人关注。

二、孤竹意象群

开篇已述, 传统文学文本中的指代上古方国“孤竹”的意象屡见不鲜, 且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群落, 包括国名代表地意象“首阳”;代表人物意象“伯夷、叔齐、箕子”;历史事件代表行为意象“扣马”、“让国”、“饿死”等多个子意象。具体如下。

1.“孤竹国”意象。关于“孤竹”国名来历一般有三种说法, 首当其冲便是与自然之“竹”有关的解释, 即言孤竹古国地处北方寒地燕山一带, 不产竹, 故国名取自竹子稀少。也有说商周之时此区域温润多雨, “孤竹”之名另当别论[3]8。余者还有源自代表生产能力、文化水平的酒器或竹简说。笔者认为, 上古立国或后世更替年号, 传统多用以地理特征、民族图腾或富有寓意的汉字, 因此孤竹之名取自当时常见植物或更自然可信。南北朝《古诗十九首》便存著名的《冉冉孤生竹》之篇;孤生竹即散生竹, 属与丛生竹相对的一大类。前者代表有常见的墨竹, 又名紫竹、竹茄;后者的代表如蓬莱竹, 又名凤尾竹、观音竹。我国素有“竹子之国”的美称, 境内之竹多达五百余种。而孤生竹不如丛生竹所需环境温度高, 但地势要求却较高[4]59, 这似乎符合孤竹国古有散生竹类生长的条件。此且不争国名渊源三种说法之优劣, 单就“竹”本身看, 它常年青翠, 外观挺拔而质坚根固, 诗词常借其表达气节高雅的意境。而通过孤竹国名意象抒怀的唐诗宋词更均为赞誉气节之言。

(1) 唐诗[5]“孤竹国”。唐代计有六首直接以孤竹国名表达期许的诗篇: (1) “孤竹延陵, 让国扬名。” (李白《相和歌辞·上留田》) (2) “永惟孤竹子, 拂衣首阳山。夷齐各一身, 穷饿未为难。”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3) “首阳山下路, 孤竹节长存。” (张祜《首阳竹》) (4) “好学尧民偎舜日, 短裁孤竹理云韶。” (李成田《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之四》) (5) “孤竹夷齐耻战争, 忘尘遮道请休兵。首阳山倒为平地, 应始无人说姓名。” (胡曾《咏史诗·首阳山》) (6) “孤竹庙前啼暮雨, 汨罗祠畔吊残碑。” (韦庄《鹧鸪》)

李白之诗将夷齐与延陵季子挂剑赠友之典并用, 强调情义, 反对杀伐征战。白居易诗文多存隐逸思想, 为感怀陶渊明“斯可谓真贤”所作篇章不少, 《访陶公旧宅》即通篇借述论夷齐将古今并提, 抒发不畏困顿的隐士情怀。张祜之句简练厚重, 除表明对孤竹隐士的称道, 还以看似空心的竹节对应下文出现的“无心草”, 将坚韧的贤士与摇摆的小人对立, 更突显“孤竹”的本意与作为文化意象的丰富内涵。李成田诗中“孤竹”看似指乐器, 实际暗涵将尧舜典故与孤竹典故并举。胡曾《首阳山》为借古喻今, 概括孤竹精神由来与涵义, 出现了孤竹意象多个已稳定的关键词, 高度赞誉了夷齐恶战之举。韦庄素多伤时诗文, 《鹧鸪》即借物抒情, “孤竹庙”与“汨罗祠”的典故带有深深的时代沧桑感, 情辞恳切、扣人心弦。

可见, “孤竹”于唐已成典故, 诗人撷取此二字即可表意明确, 即提到“孤竹”则全诗基调为恶战守廉。其次, 除了用典修辞可使诗义委婉隽永, 在对仗方面更是侧重协调;如第四、六首分别以孤竹对应尧舜和屈原, 抒发作者对上古名士的赞同, 不仅概括力强, 更能体现孤竹意象在时人心中的地位与意义, 特别第四首“孤竹”一语双关, 为我们追寻“孤竹”如何成典提供了一种线索。另外, 第二、三、五首更同时嵌入相关的“首阳”、“夷齐”之典, 为孤竹意象群的外延与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

(2) 宋词[6]“孤竹国”。宋词计三首以孤竹国名抒发赞誉之篇: (1) “冰姿带露如新沐, 想当年, 夷齐二子, 独清孤竹。” (赵以夫《贺新郎》) (2) “商山四皓, 首阳孤竹。” (黎廷瑞《秦楼月·梅花十阕》) (3) “除是孤竹夷齐, 商山四皓, 与尔方同调。” (陈纪《念奴娇·梅花》) 宋词中用孤竹国意象总量少, 并常与“商山四皓”对仗, 侧重表示隐士的孤傲清雅, 弱化了对其维护君臣纲常的肯定;且多用于咏物言志, 表达更加含蓄, 不似唐诗多直抒胸臆。

2.“首阳”意象。关于首阳山的确切地理位置争论较多, 此处暂且忽略形式, 借用乾隆皇帝“天下清风尽首阳”的态度, 以便关注更加要紧的首阳文化意象。

(1) 唐诗“首阳”。唐代以“首阳”表意的诗篇计二十五首, 此仅举八例以资有识指正: (1) “有耳莫洗颍川水, 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 (李白《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 (2) “饮水箕山上, 食雪首阳颠。回车避朝歌, 掩口去盗泉。”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3) “辞粟卧首阳, 屡空饥颜回。” (李白《月下独酌·之四》) (4) “寂寞首阳山, 白云空复多。” (李颀《登首阳山谒夷齐庙》) (5) “关月生首阳, 照见华阴祠。” (岑参《客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6) “薇蕨饿首阳, 粟马资历骋。” (杜甫《早发》) (7) “唯忆首阳路, 永谢当时人。” (孟郊《感怀七首》) (8) “太公战牧野, 伯夷饿首阳。同时号贤圣, 进退不相妨。”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前三首同出李白之手却意境不同, 第一首与通常赞扬夷齐的说法不尽一致, “有口莫食首阳蕨”与“含光混世贵无名”清楚表明了诗仙的一贯处世态度, 诗风豪爽别致;另两首则更符合大众评判的“耻战”、“守廉”取向, 而岑参、杜甫与孟郊之句均体现此类一般认知。李颀诗感怀古迹情辞深沉, 似惆怅满腹, 实则后文还有直抒胸臆的“毕命无怨色, 成仁其若何”之句。白居易诗同时歌颂太公与伯夷, 将当时看似冲突的两位“贤圣”置于各自立场加以评论, 体现了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客观局势理解精准的历史态度, 意境似更胜前人。

可见, “首阳”作为直接的夷齐避世之地、始终存在的古迹名山, 更多更稳固地在唐诗中被用典, 实属孤竹古国意象群中极大发挥作用的单个意象单位。

(2) 宋词“首阳”。宋词计四首使用“首阳”意象的篇章, 除前文已出现的黎廷瑞《秦楼月》, 另三首如下: (1) “看取首阳二子, 扣住孟津匹马, 天讨不枝梧。” (汪莘《水调歌头》) (2) “冷艳谁知, 素标难亵, 又似夷齐饿死首阳。” (刘克庄《沁园春·梦中作梅词》) (3) “薇老首阳, 芝深商谷, 时遥雾拥云平。此意已羞评。” (陈德武《望海潮》)

第一首词开篇有言“志可洞金石, 气可塞堪舆”首先肯定了伯夷叔齐的勇气;紧接着“问君所志安在, 富贵胜人乎”进一步显示出首阳意象的“耻战”、“守廉”精神。第二首咏梅词属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借物言志的典型, 将梅人化, 与夷齐比较, 表示作者清虚傲世的心性;此处的“首阳”意象明显延续一贯涵义。第三首词“此意已羞评”似与“首阳”容纳的传统文化涵义相悖, 但其词还有“问当时道德, 今日功名”呼应“薇老首阳”, 提示了词人意在惋叹世事沧桑。“首阳”意象依旧稳固。

3.“夷齐”意象。“夷齐”作为孤竹古国多个代表事件的典型人物, 有着丰富的文化特征。此意象出现在诗词中的形式有“夷齐”与“伯夷”。唐诗中单独出现“伯夷”形象的计十六篇;“夷齐”并举的为十五篇, 皆为颂扬之词。

首先, 白居易诗多誉隐士, 他一人便有四篇借“夷齐”意象言志之诗。如《首夏》“食饱惭伯夷, 酒足愧渊明”, 仍将上古隐士伯夷与隐士之最的陶潜并举, 乃用本意。另由上文可知, “许由”也常与“伯夷”对应指隐士, 如李邕《铜雀歧》“颍水有许由, 西山有伯夷”。“夷齐”意象的第二个涵义指“耻战”, 如元稹《阳城驿》“公方伯夷操, 事殷不事周”;第三个涵义指“守廉”, 如孟郊《罪松》“伊吕代封爵, 夷齐终身饥”。另, 行事超脱的李白在面对“夷齐”意象时亦保持独特用法, 《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 莫学夷齐事高洁”易令人望文生义, 实则诗末点题云“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未应晚”, 孤高脱俗却心怀天下之意呼之欲出。

宋词中单独出现“伯夷”形象的计三篇;“夷齐”并举的为五篇, 基本意象内涵未变。可见, 由唐而宋作为孤竹古国核心人物的“夷齐”, 形象立体, 后世评价较统一, 因此作为有着三种基本涵义的意象单位, 其意蕴典雅、用法稳固。

4.其他。由于“孤竹”意象群维度多, 限于篇幅, 再列述五个用例相对较少的子意象以求管窥。

首先, 箕子作为孤竹古国又一代表人物, 其意象虽不如“夷齐”内涵丰富且使用度高, 但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在唐诗中有三例使用, 分别出自名家李白、卢仝和吴筠之手, 其意象稳固于表示奸佞乱忠的悲壮情绪层面。“箕子”为商末纣王叔父, 处于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 因其道之不得行, 商亡后率五千遗民迁至朝鲜, 并立“箕氏侯国”[7], 因而此意象在朝鲜、越南诗作中亦有出现。

其次, “首阳采薇”和“饿死首阳”作为“首阳”分支意象也有出现。而前者常与《诗经·小雅·采薇》的采薇意象相混;区分方法是当“采薇”与“归隐”、“食用”、“夷齐”等词并举, 便可辨别其所指。夷齐“不食周粟”、“首阳采薇”的典故实际上扩充了《采薇》篇的意象外延。“守廉”层面的“采薇”用例在唐诗宋词中极少, 仅五篇。总之, “首阳采薇”意象的涵义单纯、形式多样而稳固, 因易与《诗经·采薇》相混而较少使用。

再者, “饿死”在唐诗宋词中亦数量极少, 共六篇。亦需并举确指, 即“饿死”作为谓语, 其所指一般由主语“夷齐”或“ (上古) 两人”确定;此外, “饿死”的状语, 即地理位置“首阳”、“西山”也可确定该谓语所指。总之“饿死”意象涵义单一、形式灵活。

另, 伯夷叔齐“让国”、“扣马”之举亦千古流芳, 其用例极少, 仅在唐诗中有三例。其意象单纯、形式稳固, 唐以后便较少出现在字句浓缩的诗词篇章中。

综上, “孤竹古国”意象群涵盖全而形式灵活, 成词方面借助名家名篇而定型, 相当一部分名词如“孤竹”、“首阳”、“夷齐”得以广泛且稳固的传播。其次, 意象群内各典故间有时不免交织, 用法上常有与其他相关经典人物、事件互现的情况, 如“巢由洗耳”与“夷齐饿死”。另, 孤竹意象群形成虽是逐步的, 但自商末至唐宋之时, 对孤竹人物行为所反映的中华道德精神之评判从未停止, 审视角度与评判基调稳中有变。最后, 就人物来说, “夷齐”意象特别其中的“伯夷”常常入诗, “箕子”与“叔齐”却易被后人遗落;就名物与举动来看, 对名物类意象的评价与再创造较多, 而诸如“采薇”、“饿死”、“让国”和“扣马”这样的经典事件却很少直接截入诗词创作。

概言之, 唐诗宋词中“孤竹古国”意象自成一类, 其内涵独特且丰富;所蕴含的孤竹古国精神能让后人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生命力。在孤竹古国文献资料散而少的情况下, 系统梳理细微线索十分必要。特别当前社会, 这样具有地域特色而能反映传统文化精神脉络的经典意象值得整合、继承。

参考文献

[1]秦学武.孤竹文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 .

[2]蒋孔阳.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宋坤.中国孤竹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

[4]乔恩·阿德尔若著;袁玲, 刘可译.竹子与观赏草[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5]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6]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上一篇:深有体会的爱情感言下一篇:网络中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