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花永不凋谢

2024-09-21

唐诗之花永不凋谢(精选4篇)

唐诗之花永不凋谢 篇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诗歌总集, 早在春秋时代 (距今2500年左右) 就编成了。当时称《诗》, 西汉时才有“经”名。这些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 (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的作品, 可以称之为奴隶制时代的乐歌。

《诗经》描画了五百多年的历史面貌, 反映了当时社会各层次、各方面的生活和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 题材十分广阔, 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还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艺术方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 其影响难以估量。

《诗经》是文学作品, 但中国古代统治者几乎从来没有把它当作文学作品对待过。《诗经》从周代开始, 就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典礼仪式、贵族宴会、政治和外交等场合, 并被作为贵族学习的教材。孔子说过:“不学《诗》, 无以言。”他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话, 正是对《诗》在周代所起社会作用的概括, 也反映了儒家对《诗》的社会作用的看法。

自从汉代把《诗》尊奉为“经”以后, 这部儒家典籍便成了钦定的政治伦理教科书。从汉到清, 研究《诗经》的“《诗经》学”经历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汉) 、“郑 (郑玄) 学”和“王 (王肃) 学” (魏晋) 、“南学”和“北学” (南北朝) 、“宋学”和“新汉学” (清初) 、“今文经学” (乾嘉以后) 等发展阶段;而“《诗经》学”发展的每一阶段, 都同当时中国政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都是紧密联系着当时的政治现实, 并为当时的政治统治和政治斗争服务的。

我们今天研究《诗经》, 当然不会像古人那样把它当作伦理教科书;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纯文学作品, 无疑也是不够的。事实上, 已有许多人对《诗经》作了文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语言学的研究, 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让我们从语汇的角度来看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诗歌总集。它使用的语言是“雅言”, 即当时周王朝统治区通用的经过加工和规范化的文学语言, 亦即标准语 (“雅”的意思是“正”) 。“雅言”是以黄河中游的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因此, 《诗经》收录的虽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作品, 但是, 表现在语言上却是统一的。根据自清代以来的古音韵学者的考证, 《诗经》以及周代的其他韵文, 所押的韵都是一致的。可见, 古代这些民歌民谣, 在辑录的时候, 已经过乐官们和史官们的整理, 都用统一的“雅言”;而当时贵族、知识分子创作的乐歌, 则一直运用“雅言”。这种“雅言”, 是战国以后书面语言的前身。因此, 《诗经》在统一我国汉民族书面语言方面, 起到了奠基与先导作用。

《诗》三百, 使用了大约三千个单字, 又运用这些单字, 构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词汇。如其中极为丰富的名词, 表示了自然界繁多的鸟兽草木之名, 也表示了人类社会中各种复杂的事物的名称, 都十分准确、鲜明、生动。只就生物名词而言, 《诗经》中就有草本植物100种, 木本植物54种, 鸟类38种, 兽类27种, 昆虫及鱼类41种 (据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统计) 。《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合成词, 这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其中有许多合成词, 至今仍活在人民的语言文字中。她是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如高山、大路、灌木、乔木 (以上名词) , 永久、光明、正直、崔嵬 (以上形容词) , 翱翔、邂逅、匍匐、改造 (以上动词) 等等。还有些词组, 被后世固定成了成语, 如不可救药、小心翼翼、未雨绸缪、人言可畏、信誓旦旦……

下面就分类介绍出自《诗经》、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先说明几点。一是下面讲到的成语, 成语词典不一定收入, 但确是常被固定地使用的;二是解说时以成语带《诗经》有关篇什或片断的欣赏, 并非单纯地为成语释义;三是分类可有交叉, 不尽科学。

一、赞颂、祝愿 (褒义) 类

先来看看赞美女子的。

△颜如舜华

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将翱将翔, 佩玉琼琚。彼美孟姜, 洵美且都。 (《郑风·有女同车》第一章)

写一男子娶到了又美丽又有德 (第二章末句为“德音不忘”) 的女子, 赞叹不绝。

“舜华”是木槿花。若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 那么《诗经》里就有天才。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硕人其硕。衣锦褧衣。齐侯之子, 卫侯之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卫风·硕人》第一、二章)

齐庄公的女儿出嫁到卫国去, 要做卫庄公夫人 (即庄姜) , 卫国人为她的新婚而歌唱。头一句写她身材高大, 衣裳华贵, 接着写她的高贵身份。第二章集中描写她的容貌之美。“荑”是茅芽, 洁白细嫩。“柔荑”和“凝脂”、“蛾眉”常用于形容美女的手、皮肤、双眉。“倩”是酒窝儿, “盼”是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 两句写美女的神态, 非常生动。

△硕大无朋

椒聊之实, 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 远条且。

椒聊之实, 蕃衍盈, 彼其之子, 硕大且笃。椒聊且, 远条且。

(《唐风·椒聊》, 共二章)

这首诗赞美一位正在采摘花椒的体格强壮的姑娘。与《硕人》一样, 赞美的都是高大健壮的女子。我们看出土的文物, 古画、古代雕塑中的妇女都是很丰满的, 可见当时人的审美标准, 与后世的以瘦为美 (甚至欣赏林黛玉式的病态美) 大不相同。今时流行减肥, 可是在三千年前, 丰腴的体态却是求之不得的呢。

再来看看赞美男子的。

△赳赳武夫

肃肃兔, 之丁丁。赳赳武夫, 公侯干城。 (《周南·兔罝》第一章)

这是赞美武夫 (武士) 的诗。“赳赳”, 威武雄壮的样子。“雄赳赳”一词, 今日仍常用于赞美军人。“干”是盾牌, “城”是城墙, 末句说武夫如干如城地保卫公侯。二三章末句为“公侯好仇” (“仇”即“逑”, 伴当、亲信的意思) 、“公侯腹心” (“腹心”即今日说的“心腹”, 也是亲信的意思) 。这位武夫, 对“公侯”可真是忠心耿耿。

△孔武有力

羔裘豹饰, 孔武有力。彼其之子, 邦之司直。 (《郑风·羔裘》第二章)

这是郑人赞美他们的大夫的诗。这些大夫穿着皮袍子, 孔武有力 (“孔”是程度副词, 相当于“甚”“很”) , 为国效劳 (第一章末句为“舍命不渝”) , 又很有文采 (第三章末句为“邦之彦兮”) 。如果真有这样的朝臣 (“大夫”) , 当然值得赞美。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这两句出自《小雅·车》。高山, 比喻道德高尚;景行, 大路 (“行”音háng) , 比喻行为光明正大。这两句是赞颂朋友有崇高的德行, 意思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 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 就会有人效法他。

下面是一些在喜庆场合 (乔迁、祝寿等) 常用的成语。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相彼鸟矣, 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 不求友生?神之听之, 终和且平。 (《小雅·伐木》第一章)

这是歌唱朋友的诗。“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两句, 本是说鸟儿为了寻找朋友, 从山谷中飞到树林里。后人把这两句缩成“出谷迁乔”或“乔迁”, 多用来祝贺人家迁居, 也用来祝人迁升。

△万寿无疆

△如南山之寿

两句均出自《小雅·天保》。“万寿无疆”在《豳风·七月》等诗中也出现过。《天保》中“万寿无疆”是“祝君福也”;《七月》这首诗具体描述奴隶们一年到头劳作的情况, “万寿无疆”是最后一句, 是劳累了一年的奴隶们在岁末时登上公堂, 被迫向奴隶主贵族敬酒时的祝颂之辞。后世用“万寿无疆”祝帝王一类大人物之寿, 而“如南山之寿”改为“寿比南山”, 则是普通百姓经常使用的祝寿之辞。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这两句出自《小雅·天保》。“恒”音gèng, 是月上弦的意思。两句说“像月亮逐渐圆满, 像太阳刚刚升起”, 比喻君主的事业和前途蒸蒸日上。后世缩成“日升月恒”, 比喻人或事业正当兴旺时期, 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毛泽东曾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也是这个意思。

二、批判、否定 (贬义) 类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卫风·氓》第四章最后四句)

《氓》是有名的弃妇诗。诗的女主人公和那个“氓”青梅竹马, 相互爱慕, 私订终身, 结成夫妇。但那个“氓”却是个三心二意、蛮横粗暴的家伙, 终于抛弃了她。“士也罔极”的“极”是标准、准则的意思, “二三其德”形容没有准则、没有定准, 义略同“三心二意”。这是诗的女主人公谴责“氓”的话。

△巧言如簧

荏染柔木, 君子树之。往来行言, 心焉数之。蛇蛇硕言, 出自口矣。巧言如簧, 颜之厚矣! (《小雅·巧言》第五章)

《巧言》是一首疾恨谗人乱国的诗。全诗共六章, 这一章揭露谗人的丑恶嘴脸:他们信口雌黄, 大言不惭 (“蛇蛇”音yíyí, 大言不惭的样子) ;巧言如簧而又厚颜无耻 (“簧”, 是乐器里用铜等制成的薄叶状的发声振动片) 。后世稍变其字作“巧舌如簧”, 形容能说会道, 花言巧语。

△不可救药

天之方虐, 无然谑谑。老夫灌灌, 小子。匪我言耄, 尔用忧谑。多将, 不可救药。

(《大雅·板》第三章)

《大雅》中有《板》《荡》两篇, 都是咏周厉王无道的。“不可救药”这个成语比喻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三、爱情、婚姻类

△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周南·关雎》第三章)

《关雎》是一首情歌, 表现一位小伙子对姑娘的思慕之情。现“求之不得”多用于形容正寻求某事物时愿望终于实现, 与诗意不同。“辗转反侧”则仍用原义, 形容心里有所思念, 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夙兴夜寐信誓旦旦 (《卫风·氓》)

前面已说过, 《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弃妇。她与“氓”结为夫妇之后, 为家计日夜操劳, “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 就是形容女主人公的辛劳的。“信誓旦旦”意思是誓言说得极其恳挚, 这是那个“氓”当初追求女主人公时的行为。因为“氓”的“信誓旦旦”, 女主人公“不思其反” (根本没想到他会变心) , 轻信的结果是终被遗弃。“夙兴夜寐”“信誓旦旦”两个成语今日仍用其原义。

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 零露兮。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 (《郑风·野有蔓草》第一章)

这首诗共两章, 表现一个男子与心爱的姑娘邂逅相遇的眷爱欢悦之情, 当然是一首情歌。《诗经》中的情歌以《郑风》为最多。“郑”即今日河南省郑州、新郑、荥阳等地, 当日黄河流域的滔滔急流, 曾泛起过多少男男女女的激情!孔子批评“郑声淫” (郑国的音乐是靡靡之音) , 老夫子可不喜欢这类率直、大胆、充满激情的爱情诗。

△携手同行

北风其凉, 雨雪其。惠而好我, 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邶风·北风》)

《北风》是一首“刺虐”的歌。当时的卫国, 奴隶主贵族十分暴虐, 奴隶们不堪忍受, 相率逃亡的不少。诗的主人公想和有共同命运而互相关怀爱护的朋友“携手同行”, 另谋生路。

△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第一章)

这是祝贺新婚的歌。“夭夭”是茂盛的意思。《桃夭》共三章, 以嫩红的桃花、红白的桃实 (第二章“有其实”) 、青葱的桃叶 (第三章“其叶蓁蓁”) 比兴美满的新婚。这位新娘如盛开的桃花般鲜艳红润、容光焕发, 又如茂盛的桃叶般健康丰满, 而且能如“易植而子繁”的桃树一般早生贵子。这样的女子, 当然是“宜其室家”的了。

“桃之夭夭”本为喜气洋溢的“催妆词”, 后世却用谐音的方法把“桃”改成“逃”, 作为“逃跑”的意思, 这个诙谐, 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天作之合

出自《大雅·大明》:“文王初载, 天作之合”。“合”是配偶的意思, 这两句说周文王娶太姒为妻是天所配合的。后世常用“天作之合”来祝颂婚姻美满。

△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

绸缪束薪, 三星在天。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子兮子兮, 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 三星在隅。今夕何夕, 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 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 三星在户。今夕何夕, 见此粲者。子兮子兮, 如此粲者何!

(《唐风·绸缪》, 共三章)

这是一首贺新婚的诗, 表现的是洞房花烛的情趣。第一章是新娘喜见新郎, 第二章是男女合咏, 第三章是新郎喜见新娘。一说三章都是男对女的戏逗的话。“绸缪”是缠绕、捆束的意思, 捆扎“薪”、“刍”、“束”做成火把, 是婚礼时照明用的, 如后世之“花烛”。古代常以“束薪”“束刍”“束楚”来比喻爱情。“邂逅”是不期而遇的意思。当时的新婚夫妇婚前本不相熟, 一旦进入洞房, 也近于不期而遇的偶然相逢。对方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两位新人心情的紧张是可以想见的。诗中的新娘和新郎真是幸运:他 (她) 正是心目中理想的配偶!于是, 他们心花怒放, 兴奋得手足无措。“子兮子兮, 如此良人 (粲者) 何”, 是说简直不知道该怎样亲爱对方才好了。这首诗描摹青年男女新婚之夜那种既兴奋又惝恍的感觉, 神情逼真, 自是绝作。

四、心理、哲理类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王风·采葛》)

此诗方玉润认为“怀友也”, 而一般认为乃男子思念爱人的歌。采葛、采萧、采艾, 实指一人。一日不见, 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岁, 语意步步递进, 情感步步发展, 构成更深远的意境。后缩成成语“一日三秋” (或“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 形容对人的思念极为殷切。

△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 (《大雅·抑》)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卫风·木瓜》)

《抑》中的“投桃报李”是一个比喻, 说的是为君上者若能修养自己的品德, 百姓自然会效法, 犹如投桃报李, 是必然有的。后世用这个成语比喻礼尚往来, 互相赠答, 是一种表示礼貌的对等的做法。而“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投少而报多, 表现的是一种忠厚之情:这种赠答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 纯粹是为了永结友好 (《木瓜》三章, 每章后两句均为“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 这是一种和谐的、美好的人际关系。

△人言可畏

将仲子兮, 无我园, 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郑风·将仲子》第三章)

这首诗写一个少女私下里爱上了一个叫仲子的小伙子, 但因为当时男女婚姻不能自主, 所以她又畏惧父母和兄长的谴责以及社会的流言, 而不敢大胆地去爱;而这个仲子又始终占据她的心, 让她牵挂而放不下。诗就是描写她的这种矛盾而痛苦的心理。诗共三章, 少女畏惧的首先是父母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 再是诸兄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 然后是社会上的人言。今用“人言可畏”语意不变, 意思是“众人的议论是可怕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影星阮玲玉留下这四个字自杀 (见鲁迅《且介亭杂文·论人言可畏》) , 可见“人言”有时是能致人于死地的。

△未雨绸缪风雨飘摇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今女下民, 或敢侮予? (《豳风·鸱》第一章)

予羽谯谯, 予尾, 予室翘翘, 风雨所漂摇, 予维音哓哓! (上诗第四章)

《豳风·鸱》是一首禽言诗。鸱 (chīxiāo) , 猫头鹰, 在诗中是残害“我”的凶手 (“既取我子, 无毁我室”) , “我”是一只母鸟, 辛辛苦苦地垒窝, 却落得羽毛纷纷脱落、窝巢在风雨中飘浮摇荡, 困窘之极。显然, “鸱”比喻施暴政的统治者, 在他们的压迫下, 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后世以“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风雨漂 (飘) 摇”比喻动荡不安或岌岌可危。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小雅·鹤鸣》)

诗句的意思是, 其他的 (别的) 山上的石头, 可以用来加工玉器 (攻, 琢磨玉石) 。原诗用以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以作为本国的辅佐。后用以比喻别人 (多指朋友) 的批评和帮助可以使自己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也用以比喻虚心向别人 (别地) 学习,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鹤鸣》篇中另有一句“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 义同。错, 砺石 (磨刀石) 。

唐诗之花永不凋谢 篇2

是的,无论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本性是善良的。可在特定的时空里,我们总在为感恩之花的凋谢而惊恐着。其实,在我们身边,并不缺少那些让人感恩与感动,缺少的是对感恩和感动的发现和认知的情怀。

“我们感激大地,因为它厚载山河,赐予人来繁衍的谷物;我们感激苍天,因为他无垠的胸怀,孕育了风霜雪雨,滋养着生灵;我们感激太阳和月亮,因为它们的温暖和妩媚,让人们不再于寒冷和黑暗中徘徊;我们感激父母,因为她给于我们生命和生命的呵护,让我们独立的行走和撑起一片蓝天;我们感激心心相犀的友人,因为他们不但锦上添花,且在生活的历路中雪中送炭,让我们不再孤独和惊恐;我们感激这个温馨的网络时代,因为它让我们由咫尺天涯变为天涯咫尺了。我们在这里相知,相识,相犀,相牵了。我们还要感激那些成就和遗憾,因为它曾经强健了我们的体魄,丰腴了我们的灵魂,给于了我们的智慧和淡定。”这是我在一家媒体聊天栏目里写下的一段话。

一个生命的来临,他总是应该和感激一起成长的,因为这个世界的本真就是温暖而让人感激的。印度的甘地在列车徐徐开动时,他把昂贵的一只鞋子掉在了道轨的旁边后,又把另一只鞋子扔到了那只鞋子的旁边。一位乘客不解的问他为何这样做,甘地笑着说:这样一来,看到道轨旁鞋子的人就会得到一双鞋子了。一双鞋子和一双鞋子后面的主人的情怀,还不足以让我们怦然心动麽!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记不得哪位名人的感慨了。这不要紧,只要我们拥有感恩的情怀,阳光就无时不是明媚的,月亮无时不是温馨的。一位生活十分窘迫的姑娘给编辑写信,讲述她生活的苦难和不幸,迄今连一双新鞋都没有穿过。这位编辑在给她的复信中写道:因生活的苦难,没有鞋穿的人固然是不幸的。可让失去了一只脚的人看来,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苦难和幸福。

在漫漫的历路中,我们会在此失去了,或许会在彼处不经意间得到。即便是暂时的失去了,又如何呢?不过是得之我幸,失去我命,如此而已麽!

“雅言”,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 篇3

《詩经》描画了五百多年的历史面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层次、各方面的生活和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题材十分广阔,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还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艺术方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其影响难以估量。

《诗经》是文学作品,但中国古代统治者几乎从来没有把它当作文学作品对待过。《诗经》从周代开始,就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典礼仪式、贵族宴会、政治和外交等场合,并被作为贵族学习的教材。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他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话,正是对《诗》在周代所起社会作用的概括,也反映了儒家对《诗》的社会作用的看法。

自从汉代把《诗》尊奉为“经”以后,这部儒家典籍便成了钦定的政治伦理教科书。从汉到清,研究《诗经》的“《诗经》学”经历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汉)、“郑(郑玄)学”和“王(王肃)学”(魏晋)、“南学”和“北学”(南北朝)、“宋学”和“新汉学”(清初)、“今文经学”(乾嘉以后)等发展阶段;而“《诗经》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同当时中国政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紧密联系着当时的政治现实,并为当时的政治统治和政治斗争服务的。

我们今天研究《诗经》,当然不会像古人那样把它当作伦理教科书;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纯文学作品,无疑也是不够的。事实上,已有许多人对《诗经》作了文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语言学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让我们从语汇的角度来看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诗歌总集。它使用的语言是“雅言”,即当时周王朝统治区通用的经过加工和规范化的文学语言,亦即标准语(“雅”的意思是“正”)。“雅言”是以黄河中游的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诗经》收录的虽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作品,但是,表现在语言上却是统一的。根据自清代以来的古音韵学者的考证,《诗经》以及周代的其他韵文,所押的韵都是一致的。可见,古代这些民歌民谣,在辑录的时候,已经过乐官们和史官们的整理,都用统一的“雅言”;而当时贵族、知识分子创作的乐歌,则一直运用“雅言”。这种“雅言”,是战国以后书面语言的前身。因此,《诗经》在统一我国汉民族书面语言方面,起到了奠基与先导作用。

《诗》三百,使用了大约三千个单字,又运用这些单字,构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词汇。如其中极为丰富的名词,表示了自然界繁多的鸟兽草木之名,也表示了人类社会中各种复杂的事物的名称,都十分准确、鲜明、生动。只就生物名词而言,《诗经》中就有草本植物100种,木本植物54种,鸟类38种,兽类27种,昆虫及鱼类41种(据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统计)。《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合成词,这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其中有许多合成词,至今仍活在人民的语言文字中。她是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如高山、大路、灌木、乔木(以上名词),永久、光明、正直、崔嵬(以上形容词),翱翔、邂逅、匍匐、改造(以上动词)等等。还有些词组,被后世固定成了成语,如不可救药、小心翼翼、未雨绸缪、人言可畏、信誓旦旦……

下面就分类介绍出自《诗经》、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先说明几点。一是下面讲到的成语,成语词典不一定收入,但确是常被固定地使用的;二是解说时以成语带《诗经》有关篇什或片断的欣赏,并非单纯地为成语释义;三是分类可有交叉,不尽科学。

一、赞颂、祝愿(褒义)类

先来看看赞美女子的。

△颜如舜华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第一章)

写一男子娶到了又美丽又有德(第二章末句为“德音不忘”)的女子,赞叹不绝。

“舜华”是木槿花。若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那么《诗经》里就有天才。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其硕。 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卫风•硕人》第一、二章)

齐庄公的女儿出嫁到卫国去,要做卫庄公夫人(即庄姜),卫国人为她的新婚而歌唱。头一句写她身材高大,衣裳华贵,接着写她的高贵身份。第二章集中描写她的容貌之美。“荑”是茅芽,洁白细嫩。“柔荑”和“凝脂”、“蛾眉”常用于形容美女的手、皮肤、双眉。“倩”是酒窝儿,“盼”是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两句写美女的神态,非常生动。

△ 硕大无朋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唐风•椒聊》,共二章)

这首诗赞美一位正在采摘花椒的体格强壮的姑娘。与《硕人》一样,赞美的都是高大健壮的女子。我们看出土的文物,古画、古代雕塑中的妇女都是很丰满的,可见当时人的审美标准,与后世的以瘦为美(甚至欣赏林黛玉式的病态美)大不相同。今时流行减肥,可是在三千年前,丰腴的体态却是求之不得的呢。

再来看看赞美男子的。

△ 赳赳武夫

肃肃兔置,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周南•兔罝》第一章)

这是赞美武夫(武士)的诗。“赳赳”,威武雄壮的样子。“雄赳赳”一词,今日仍常用于赞美军人。“干”是盾牌,“城”是城墙,末句说武夫如干如城地保卫公侯。二三章末句为“公侯好仇”(“仇”即“逑”,伴当、亲信的意思)、“公侯腹心”(“腹心”即今日说的“心腹”,也是亲信的意思)。这位武夫,对“公侯”可真是忠心耿耿。

△孔武有力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郑风•羔裘》第二章)

这是郑人赞美他们的大夫的诗。这些大夫穿着皮袍子,孔武有力(“孔”是程度副词,相当于“甚”“很”),为国效劳(第一章末句为“舍命不渝”),又很有文采(第三章末句为“邦之彦兮”)。如果真有这样的朝臣(“大夫”),当然值得赞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这两句出自《小雅•车》。高山,比喻道德高尚;景行,大路(“行”音háng),比喻行为光明正大。这两句是赞颂朋友有崇高的德行,意思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下面是一些在喜庆场合(乔迁、祝寿等)常用的成语。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 不求友生?神之听之, 终和且平。(《小雅•伐木》第一章)

这是歌唱朋友的诗。“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两句,本是说鸟儿为了寻找朋友,从山谷中飞到树林里。后人把这两句缩成“出谷迁乔”或“乔迁”,多用来祝贺人家迁居,也用来祝人迁升。

△万寿无疆

△如南山之寿

两句均出自《小雅•天保》。“万寿无疆”在《豳风•七月》等诗中也出现过。《天保》中“万寿无疆”是“祝君福也”;《七月》这首诗具体描述奴隶们一年到头劳作的情况,“万寿无疆”是最后一句,是劳累了一年的奴隶们在岁末时登上公堂,被迫向奴隶主贵族敬酒时的祝颂之辞。后世用“万寿无疆”祝帝王一类大人物之寿,而“如南山之寿”改为“寿比南山”,则是普通百姓经常使用的祝寿之辞。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这两句出自《小雅•天保》。“恒”音gèng,是月上弦的意思。两句说“像月亮逐渐圆满,像太阳刚刚升起”,比喻君主的事业和前途蒸蒸日上。后世缩成“日升月恒”,比喻人或事业正当兴旺时期,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毛泽东曾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也是这个意思。

二、批判、否定(贬义)类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卫风•氓》第四章最后四句)

《氓》是有名的弃妇诗。诗的女主人公和那个“氓”青梅竹马,相互爱慕,私订终身,结成夫妇。但那个“氓”却是个三心二意、蛮横粗暴的家伙,终于抛弃了她。“士也罔极”的“极”是标准、准则的意思,“二三其德”形容没有准则、没有定准,义略同“三心二意”。这是诗的女主人公谴责“氓”的话。

△巧言如簧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小雅•巧言》第五章)

《巧言》是一首疾恨谗人乱国的诗。全诗共六章,这一章揭露谗人的丑恶嘴脸:他们信口雌黄,大言不惭(“蛇蛇”音yíyí,大言不惭的样子);巧言如簧而又厚颜无耻(“簧”,是乐器里用铜等制成的薄叶状的发声振动片)。后世稍变其字作“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花言巧语。

△不可救药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不可救药。

(《大雅•板》第三章)

《大雅》中有《板》《荡》两篇,都是咏周厉王无道的。“不可救药”这个成语比喻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三、爱情、婚姻类

△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第三章)

《关雎》是一首情歌,表现一位小伙子对姑娘的思慕之情。现“求之不得”多用于形容正寻求某事物时愿望终于实现,与诗意不同。“辗转反侧”则仍用原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夙兴夜寐信誓旦旦 (《卫风•氓》)

前面已说过,《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弃妇。她与“氓”结为夫妇之后,为家计日夜操劳,“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就是形容女主人公的辛劳的。“信誓旦旦”意思是誓言说得极其恳挚,这是那个“氓”当初追求女主人公时的行为。因为“氓”的“信誓旦旦”,女主人公“不思其反”(根本没想到他会变心),轻信的结果是终被遗弃。“夙兴夜寐”“信誓旦旦”两个成语今日仍用其原义。

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第一章)

这首诗共两章,表现一个男子与心爱的姑娘邂逅相遇的眷爱欢悦之情,当然是一首情歌。《诗经》中的情歌以《郑风》为最多。“郑”即今日河南省郑州、新郑、荥阳等地,当日黄河流域的滔滔急流,曾泛起过多少男男女女的激情!孔子批评“郑声淫”(郑国的音乐是靡靡之音),老夫子可不喜欢这类率直、大胆、充满激情的爱情诗。

△携手同行

北风其凉,雨雪其。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邶风•北风》)

《北风》是一首“刺虐”的歌。当时的卫国,奴隶主贵族十分暴虐,奴隶们不堪忍受,相率逃亡的不少。诗的主人公想和有共同命运而互相关怀爱护的朋友“携手同行”,另谋生路。

△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第一章)

这是祝贺新婚的歌。“夭夭”是茂盛的意思。《桃夭》共三章,以嫩红的桃花、红白的桃实(第二章“有其实”)、青葱的桃叶(第三章“其叶蓁蓁”)比兴美满的新婚。这位新娘如盛开的桃花般鲜艳红润、容光焕发,又如茂盛的桃叶般健康丰满,而且能如“易植而子繁”的桃树一般早生贵子。这样的女子,当然是“宜其室家”的了。

“桃之夭夭”本为喜气洋溢的“催妆词”,后世却用谐音的方法把“桃”改成“逃”,作为“逃跑”的意思,这个诙谐,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天作之合

出自《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合”是配偶的意思,这两句说周文王娶太姒为妻是天所配合的。后世常用“天作之合”来祝颂婚姻美满。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唐风•绸缪》,共三章)

这是一首贺新婚的诗,表现的是洞房花烛的情趣。第一章是新娘喜见新郎,第二章是男女合咏,第三章是新郎喜见新娘。一说三章都是男对女的戏逗的话。“绸缪”是缠绕、捆束的意思,捆扎“薪”、“刍”、“束”做成火把,是婚礼时照明用的,如后世之“花烛”。古代常以“束薪”“束刍”“束楚”来比喻爱情。“邂逅”是不期而遇的意思。当时的新婚夫妇婚前本不相熟,一旦进入洞房,也近于不期而遇的偶然相逢。对方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两位新人心情的紧张是可以想见的。诗中的新娘和新郎真是幸运:他(她)正是心目中理想的配偶!于是,他们心花怒放,兴奋得手足无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粲者)何”,是说简直不知道该怎样亲爱对方才好了。这首诗描摹青年男女新婚之夜那种既兴奋又惝恍的感觉,神情逼真,自是绝作。

四、心理、哲理類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王风•采葛》)

此诗方玉润认为“怀友也”,而一般认为乃男子思念爱人的歌。采葛、采萧、采艾,实指一人。一日不见,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岁,语意步步递进,情感步步发展,构成更深远的意境。后缩成成语“一日三秋”(或“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形容对人的思念极为殷切。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卫风•木瓜》)

《抑》中的“投桃报李”是一个比喻,说的是为君上者若能修养自己的品德,百姓自然会效法,犹如投桃报李,是必然有的。后世用这个成语比喻礼尚往来,互相赠答,是一种表示礼貌的对等的做法。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少而报多,表现的是一种忠厚之情:这种赠答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永结友好(《木瓜》三章,每章后两句均为“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一种和谐的、美好的人际关系。

△人言可畏

将仲子兮,无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郑风•将仲子》第三章)

这首诗写一个少女私下里爱上了一个叫仲子的小伙子,但因为当时男女婚姻不能自主,所以她又畏惧父母和兄长的谴责以及社会的流言,而不敢大胆地去爱;而这个仲子又始终占据她的心,让她牵挂而放不下。诗就是描写她的这种矛盾而痛苦的心理。诗共三章,少女畏惧的首先是父母(“岂敢爱之?畏我父母”“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再是诸兄(“岂敢爱之?畏我诸兄”“诸兄之言亦可畏也”),然后是社会上的人言。今用“人言可畏”语意不变,意思是“众人的议论是可怕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影星阮玲玉留下这四个字自杀(见鲁迅《且介亭杂文•论人言可畏》),可见“人言”有时是能致人于死地的。

△未雨绸缪 风雨飘摇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豳风•鸱》第一章)

予羽谯谯,予尾,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上诗第四章)

《豳风•鸱》是一首禽言诗。鸱(chī xiāo),猫头鹰,在诗中是残害“我”的凶手(“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我”是一只母鸟,辛辛苦苦地垒窝,却落得羽毛纷纷脱落、窝巢在风雨中飘浮摇荡,困窘之极。显然,“鸱”比喻施暴政的统治者,在他们的压迫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后世以“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风雨漂(飘)摇”比喻动荡不安或岌岌可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

诗句的意思是,其他的(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加工玉器(攻,琢磨玉石)。原诗用以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以作为本国的辅佐。后用以比喻别人(多指朋友)的批评和帮助可以使自己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也用以比喻虚心向别人(别地)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鹤鸣》篇中另有一句“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义同。错,砺石(磨刀石)。

唐诗之花永不凋谢 篇4

一、新歌剧《白毛女》的问世非同凡响

1945年新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写成的, 它一问世为什么非同凡响呢?其一它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 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 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二它是献给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礼物。1942年5月, 中共中央在延安邀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革命运动和革命文艺运动的具体实践,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明确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二、新歌剧《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的农民形象

新歌剧《白毛女》成功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 才使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起到了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

《白毛女》塑造杨白劳这一典型形象时, 通过他年关出外带回的三样东西, 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的十分朴素的生活愿望。二斤白面和一根红头绳, 表明他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门神虽然是件迷信的东西, 却反映了他希望摆脱地主阶级的压迫, 过上平安幸福生活的朴素要求。但是他这种极其卑微的生活要求却不能得到满足, 反而被逼上绝路, 含恨而死。杨白劳对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甚至连外出逃荒也因为“热土难离”而下不了决心。他被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按手印后, 瞒过别人不想办法, 是他认为承受地主的压迫以外, 没有别的出路。他的性格懦弱, 他是地主阶级长期压迫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悲惨结局正是对万恶的地主阶级的有力揭露和血泪控诉, 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深切同情。

喜儿是新歌剧《白毛女》中的主人公形象, 也是全剧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她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迥然不同。歌剧开始着力描写她的天真纯朴, 接着写她被恶霸地主黄世仁奸污, 产生了轻生念头, 但在遇救后决心为复仇而活下去。所以, 喜儿逃入深山过了数年, 创造了人间奇迹。新歌剧《白毛女》成功地塑造喜儿的形象, 还在于它特意设计了与仇人在庙里狭路相逢的场面, 在这种极为鲜明突出地表达喜儿仇恨的情节中, 把歌剧推向高潮, 最终完成了喜儿这个形象的塑造。杨白劳、喜儿等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正是延安鲁艺的师生们长期生活的积累, 在文学戏剧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是这部新歌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三、新歌剧《白毛女》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基本矛盾

一般说来, 文学作品特别是戏剧文学要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往往要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新歌剧《白毛女》正是顺应历史时代, 深刻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即广大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恶霸地主黄世仁残忍地逼死善良老实的杨白劳, 抢走喜儿又逼她逃进深山, 过着非人的生活。这些情节真实而有力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凶残、狡诈、贪婪、腐朽的本质, 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长期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 因此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理感情上的共鸣。而喜儿的反抗斗争也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顽强的斗争精神。歌剧最后描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贫困农民团结起来, 打倒了恶霸地主, 得以翻身解放, 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 这也是该剧久传不衰的主要原因。

四、新歌剧《白毛女》开拓性地创造了民族新歌剧的艺术形式

大凡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 都是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新歌剧《白毛女》不仅真实地描写了现实, 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理想, 而且在群众艺术实践的基础上, 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 同时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 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创造的新的民族形式。首先, 新歌剧《白毛女》在音乐上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它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 利用富有民族风味的曲调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其次, 新歌剧《白毛女》在表演方面, 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相互结合的传统形式。比如喜儿的出场就是先用歌唱的方法, 然后用独白的方式向观众介绍自己的身世和家庭。剧中许多唱词不仅是诗, 而且颇有民歌特色。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 自然淳朴, 常用民间谚语、俗语或歇后语。歌词音韵和谐、铿锵, 朗朗上口 ;同时大量使用比兴、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总之, 新歌剧《白毛女》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使它成为无论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最受观众瞩目的剧目。它先后被移植成各种剧种, 又被搬上银幕, 1951年荣获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很高声誉。它这朵艺术之花, 必将在以后显示出更加强大的艺术魅力而流传于世。

摘要:文章紧紧围绕抗战时期问世的新歌剧《白毛女》, 阐述了它既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又采用了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主要从艺术方面分析了它的几个特点, 使人们明白该剧之所以保持旺盛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水分管理下一篇:感知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