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讲解(精选5篇)
唐诗讲解 篇1
第三单元 唐诗精华(下)
【单元学习目标】
一、朗读和背诵本单元的诗歌,体会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
二、适当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
三、学习诗人关注现实、关注民间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基础知识学习】
一、唐诗,一般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二、初唐重要诗人有:沈佺期、宋之问、王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重要诗人有: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李白、杜甫。
中唐重要诗人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孟郊、贾岛、李贺。
晚唐重要诗人有: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
三、唐代不少有诗人雅称:
杜甫-诗圣、诗王、诗宰相;
李白-诗仙;
王维-诗佛;
李白、王维、王昌龄-诗天子;
孟郊-诗星;
孟郊、贾岛-诗囚;
陈子昂-诗祖;
刘禹锡-诗豪;
齐己、贯休-诗僧。【教学安排】
10.《杜甫诗三首》三课时。
11.《白居易诗两首》二课时。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二课时。
13.《题坡山寺后禅院》一课时。
14.《无题》一课时。【每周一诗】
1,背诵杜荀鹤《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因无计避征徭。
背诵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2,杜荀鹤,是晚唐后期继承新乐府运动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天地最穷人”。
3,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诗三首
(唐)杜 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登高》,熟读《石壕吏》,初步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2.体会杜诗的景物描写中呈现的感情色彩,理解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3.了解杜诗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课文提示】
1.杜甫,字子美,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真实而全方位地反映了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2.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即浓厚深沉、忧郁苍凉。杜甫的重要作品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杜甫与李白齐名,他们并称“李杜”,是唐代诗坛的最耀眼的双子星,是中国诗歌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正音正字】
坼chè
渚zhǔ 逾yú
邺yè
戍shù(辨析:戊wù
戌xū)
妪yù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登岳阳楼》与《登高》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流浪途中,登高远望之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歌吟岳阳楼的名作。《登岳阳楼》通过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
开头四句极力渲染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宏丽形象。看起来这与诗人的情感不一致,但实际上,当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景象是“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眼中的景象,就不难明白诗句里蕴含的伤感与悲愤了。所以景象越是宏大,越是能反衬诗人的渺小和无助,越是能反衬在无限时空面前人的无足轻重。
接下去,诗人直抒胸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将自己孤苦伶仃的不幸遭遇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但诗人的伤感又不仅只为一己,他眺望万里关山,想起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动荡之中,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这样,社会衰落的哀叹与个人际遇的感伤融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它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抒发了诗人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登高》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
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一开头就以不凡的气势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出来。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飙疾的秋风里萧萧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徊的鸟儿……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背景,不仅感慨万千:自己就像一片孤叶飘零在外,终年客居异乡,如今年岁大了,疾病缠身,穷困潦倒,不禁悲从中来。
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抱负远大,一直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生不逢时,偏偏遇到了“安史之乱”,不仅理想成空,而且穷困潦倒,四处漂泊。虽然杜甫从没因此改变自己的初衷,但面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生活景况,他内心感慨万千!这首诗歌虽然短,却充满了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尤其是渗透行间的“悲”字,渗人肌骨,动人心魄。【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课文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叙事诗。诗歌很短,但承载的分量很重。诗人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安史之乱”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诅咒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老妇对全家遭遇的控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对比中表现了官吏的凶狠与妇人的无奈;“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令读者回味无穷,一个家庭最终的遭遇与结局可想而知。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什么?是妻离子散,是家破人亡,是无尽的眼泪,是永远的伤痕。【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登岳阳楼》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逼真地绘画出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的宏丽画面。)
2,《登高》中的“无边”、“不尽”两词传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传达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怆之情。)
3,秋天本身并无悲喜之分。杜甫的《登高》为什么用“悲”字写秋?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触景生情,联想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所以生发无限悲愁的情绪。)
4,《石壕吏》“有吏夜捉人”中,“捉”有什么表达作用?
(“捉”寄寓了批判之意。不是招兵征兵,而是捉人;不是白天光明正大地找人,而是趁夜深人睡之时搞突然袭击,可见战乱给普通民众带了的无穷苦难。)
5,“夜久语声绝”四句,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反映了人民不堪忍受的巨大灾难,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
6,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对比中表现了官吏的凶狠与妇人的无奈,蕴涵作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令读者回味无穷,一个家庭最终的遭遇与结局可想而知,这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诅咒。)
7,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寓主观于客观的特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四句,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抒发诗人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拓展学习】
1,简单介绍《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朗读“三吏三别”,感悟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课外预习】
1,读一遍《白居易诗两首》,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白居易诗两首
(唐)白居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放言》,熟读《卖炭翁》,圈划佳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理解《放言》表达的哲理,学习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领会诗歌的主题;体会《卖炭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本诗的讥讽意义。
3.感受白居易诗歌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课文提示】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三大著名诗人之一,是中唐影响最大的诗人。
2.《卖炭翁》描写了卖炭翁谋生艰难和劳动果实被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
【正音正字】
蓍shī 篡cuàn 辗zhǎn 辙zhé 敕chì 叱chì 直zhí(同“值”)【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放言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一生虽然不像李白、杜甫那样多灾多难,曲折多变,但也遭受过排挤。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对生活的认识更清醒。他的这首诗虽然是劝解老友的,但也包含了诗人自己对生活、对历史、对人生的很多感慨与思考。
诗歌开头提出“决狐疑”的方法问题,接着否定了这些方法。
三四句用怎样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回答了这个“决狐疑”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在历史与时间面前,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终将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五六句,诗人借用周公和王莽的典故,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周公也有被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人的时候。
最后两句,白居易除了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外,也是在借机发泄自己内心的不平。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赠”字有何表达作用?
(郑重其事的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2,本诗用了哪些例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本诗用了四个例子:“试玉、辨材、周公、王莽”。它们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例揭示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3,诗中哪些句子说明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4,这首诗歌揭示一个什么哲理?
(这首诗歌揭示了一个哲理: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来考验。)【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翻译《卖炭翁》。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翻译:一个卖炭的老人,(终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分析:一个老人孤苦伶仃地在深山老林中烧炭,已经是无可奈何之事。原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翻译:满面灰尘透出烟火熏烤的脸色,两鬓已经灰白十个指头全是黑黢黢的。分析:这两句写出烧炭的环境非常恶劣。原文: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翻译:(要问)卖炭赚得的钱作什么用?要解决身上穿的衣裳、口中吃的食粮。分析:老人卖炭是要解决燃眉之急。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翻译:尽管身上穿得很单薄,但是担心炭贱所以还是希望天更寒冷些。
分析:写出老人矛盾的心理:大雪天气“衣正单”已非常冷了,还希望天再寒冷些——为了多赚点钱。
原文: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翻译:夜里城外积起一尺深的雪,拂晓驾着一车炭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分析:为了多赚几个小钱,老人不顾疲劳,一大早饿着肚子、赶着牛车上路。原文: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翻译:中午牛走累了人也饿得走不动了,只得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浆地里歇息。
分析:拼着老命把炭拉到集市门口,实在没力气从泥潭中挣扎出来,只得将就着就地休息一会儿。原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翻译:两个潇洒的骑马人是谁?原来是穿黄衣的出使宫市的太监和穿白衫的爪牙。分析:老人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就遇上了耀武扬威的使者和打手。原文: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翻译:(他们)手里拿着公文嘴里宣读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牛向北拉去。分析;封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强行把一车炭给抢走了。老人一场辛苦全都落空。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翻译:一车炭足足一千多斤,被宫使赶走了,老人舍不得也没有办法。
分析;面对自己的劳动果实被强抢明夺,老人无能为力,无可奈何,默默忍受。原文: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宫使把“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在牛头上抵炭的价钱。
分析:“半匹红绡一丈绫”对老人来说,没有丝毫用处,根本不能解决眼前的温饱。【课文分析】
《卖炭翁》是诗人叙事诗的代表作,通篇采用了对照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中唐时期“宫市”泛滥,百姓本来生活艰苦,还得承受宫廷的肆意盘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本诗通过一个卖炭老翁的遭遇,揭示了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诗歌着力刻画形象,一个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跃然纸上:“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把老人急于卖炭为生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夜来城外一尺雪”,天遂人愿,老人的心愿该实现了。可是情节急转直下,两个宫使彻底粉碎了老人的梦想。最终他只得了“半匹红绡一丈绫”的报酬。结尾没有交代卖炭翁的结局,给人留下悬念。在诗里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通过形象、心理、动作刻画,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与愤恨。【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卖炭翁是怎样一个人?这个形象是通过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现出来的?(卖炭翁是一个贫穷、体弱的老翁,在天寒地冻的终南山砍柴、烧炭的普通劳动者。
两鬓苍苍: 说明老翁年岁很大,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老无所养。
十指黑:
说明工作环境很差,烧炭非常辛苦。
衣正单:
说明家庭条件很差,生活非常困苦——毫无温饱可言。
愿天寒:
说明老翁生活艰难,完全把希望寄托在这些炭能多卖些钱。)
2,“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为后面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作有力的铺垫。)
3,“夜来城外一尺雪”,真是天如人愿啊!可是结果卖炭翁怎样呢?请把表示结果的句子找出来,并说明含义。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说明一车炭所换得的东西,并不能解决老翁眼前的困难,卖炭翁的劳动果实被无情地掠夺了,他的希望破灭了。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表明来者的身份和不可一世的神态,点明造成卖炭翁悲惨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宫市”制度。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明明白白地点出宫使有恃无恐,强行抢夺的丑恶嘴脸。其中“把、称、回、叱、牵、”等,极富表现力。)
4,《卖炭翁》哪些语句具有对照意义?这些对照写法有什么作用?
(①“衣正单”:揭示老翁生活艰辛;“愿天寒”:点明老翁对这车炭寄托希望。两者对比,表明老人度日艰难,而这车炭对他的生活有极大的关系。
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说明老翁辛勤劳动,年老体衰,还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写出宫使养尊处优,盛气凌人。前后对比,揭示宫使骄横霸道的样子,暴露宫市制度的不合理。
③“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写出老翁度日艰难;“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写出宫使仗势欺人,使老翁的希望破灭了,生计毫无着落。前后对比,揭露宫市的残酷,揭示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贫困的真正原因是封建剥削制度。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写出老翁处境凄惨,体力不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写出宫使有恃无恐,强行抢夺的丑恶嘴脸。前后对比,更加显示出老翁的可悲、可怜。
⑤“宫使驱将惜不得”:“驱将”写出宫使蛮横;“惜不得”写出老翁无可奈何。前后对比,暴露阶级压迫使人透不过气,敢怒不敢言,甚至连怒都不敢,只得默默忍受,习以为常。)
5,以上这些对照,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一句中对照:“宫使驱将惜不得”。
一联中对照:“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两两对照:“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近对:见“一句中对照”、“一联中对照”例。
遥对:见“两两对照”例。)【课外预习】
1,读几遍《酬乐天扬州初奉席上见赠》,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了解白居易赠诗的内容。
2,正确理解本诗的内容,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3,理解刘禹锡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积累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洛阳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种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居易的赠诗中,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白居易用反语说:你应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气那么高呢!可是二三十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了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三十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三十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三十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刘禹锡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说自己在外二三十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到乡翻似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说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它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长久,又表现事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赠诗说:“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意思是:同辈人都迁升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的达观。沉舟侧畔千帆
竞发;病树前头万木皆春。刘禹锡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三十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消沉颓唐。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把精神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思维训练】
1,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什么意思?“乐天”是谁?
(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洛阳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题中,“酬”是“酬答”的意思。
“乐天”是指白居易。)
2,本诗的韵脚有哪些?其押韵规则是什么?
(本诗的韵脚有:身、人、春、神。
其押韵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3,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有什么意图?
(暗示自己贬谪时间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迁升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惆怅,却又相当的达观。这也是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简而言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的思想感情。)
5,今天,我们赋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什么新意?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诗人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7,如何理解白居易的赠诗和刘禹锡酬答诗的关系?
(白居易的赠诗,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因为白诗末尾说到“二三十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三十年弃置身。”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反而劝慰白居易。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与白居易赠诗的开头照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刘禹锡生平、作品,以及典故“闻笛赋”“烂柯人”。
3.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扫除文字障碍;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学习寄语】
一个人要学会容忍——宽容忍让是护身符,它能保你一生平安;善于宽容忍让的人,不会被不平之事伤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自学指导】
1,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正确理解诗人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正音正字】
籁lài
磬qìng 【朗读课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课文简析】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这样幽静美好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绿水。只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这是律诗,但笔调似古体,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首诗表现了常建诗歌的特点: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景,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思维训练】
1,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5,《题破山寺后禅院》具有盛唐山水诗的什么情调?
(悠闲适意的情调。)
6,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林、深、心、音。)【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无题》。
唐诗讲解 篇2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
刘骁月
中华文化的瑰宝中,最优美的一页莫过于唐诗。即便千年之后,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也总能随口吟出几句唐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自幼喜欢唐诗,上大学后课业减少,有幸在学校图书馆二楼翻阅背诵了很多喜欢的诗句。尤记得上学时,每次听不进去课,就会在书页的边角处写下自己喜欢的诗句,思想仿佛飘到了诗中那一幕幕美丽的图画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以前读的诗词方面的书,基本都是对单首诗的简单释义。夏昆老师的《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将每一首诗都放在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对诗歌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而且这些解释很多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最重要的是,作者文笔优美流畅,书的可读性非常强。尤其是每次读到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再听听作者娓娓道来关于诗的故事,不由莞尔一笑。
本书结合唐王朝的兴替,介绍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代表性诗人的生平及作品,从作者的笔下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唐诗世界。原来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龄竟因患有半身不遂身心崩溃而自杀离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也并非简单的思乡情怀,竟是诗人宋之问逃跑回乡时所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只从中感到物是人非的伤怀,作者却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读出86岁的贺知章是个可爱的老顽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作者却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读出孟浩然的慈悲大爱之情,诗人感受到了花儿的疼痛,悟到了“一花一世界”的真谛。从我们给孩子教这首诗开始,就不知不觉在给他们的心田播下了善良的种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不单是写景,原来是诗仙李白遇赦放还后喜出望外,因而忘却路途困顿,在几声猿啼中便觉“轻舟已过万重山”.最让我赞赏的是作者关于战争的认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首诗不仅是读起来对仗优美朗朗上口,作者亦看到了诗歌背后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战争,不仅是我方战士和百姓受苦,胡儿也是人,也深受离乱之苦。诚如作者所言,只有把敌人当人看,才会真正把自己人当人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战争经常被政客们涂抹上神圣的油膏供奉在宗庙高处,但是对芸芸黎庶来说,这只是一场由肉食者导演的灾难……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无疑是诗坛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可是,他们的人生遭遇和绝大多数诗人一样,不是半生失意就是一生困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的仕途并没有诗歌中那样得意,他46岁才得中进士。那些少年举神童,二十多岁中进士,早年得志的才子们呢?他们往往是以成年之后遭受生活更严酷的折磨为代价的。如诗仙李白,他诗名冠天下,却只得翰林供奉的闲职,虽赐金放还,但如何施展一生的抱负?流放他乡的路上,他是否还记得昔日的狂傲?“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可惜,人生能有几年少?转眼老之将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生活的艰难让杜甫的幼子竟因饥饿离世,自己也病逝于孤舟之上。“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纵有旷世之才济世之志,谁人能给回转天地的平台?虽然关山难越,但仍然不能阻挡诗人自我人格的觉醒,自由灵魂的飞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亦难以抑制诗人的兼济大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仕途上的失意让很多诗人流连于山水之间,最著名的当属“诗佛”王维,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王维作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幅幅颜色鲜明秀丽俊美的山水画仿佛就在眼前。最重要的是他以佛入诗,诗中处处体现出其从山水中寻找到的人生智慧和哲学领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我们身处困境时,如果能有如此顺势而为的豁达心态,一切又何足挂怀?
浩瀚的诗海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日暮时分的诗。“日暮苍山远”,站在楼头亦或独立江边,望着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看着远山茫茫消失于天际。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旷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还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淡淡愁思?我最向往的是那竹寺钟声里,披着斗笠消失在斜阳里的身影:“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亦愿回到那渡头落日墟理孤烟的小村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唐诗讲解 篇3
基地采用各种传感器如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大气压力、光照度、PM、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肥力、土壤PH、二氧化碳等传感器等获取植物的各类信息;获取植物实时生长信息,并根据各类信息进行自动灌溉、施肥、喷药、降温、补光等控制。具有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节省人工。
智慧农业测控平台以先进的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由监测预警系统,病虫害预警系统、无线传输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及软件平台构成,通过对监测区域的土壤资源、水资源、小气候信息及农情信息(苗情、墒情、虫情、灾情)等进行统一化监控与管理,构成以标准体系、评价体系、预警体系和科学指导体系为主的网络化真正做到种植长期监测、及时预警、信息共享、远程控制,改善产量与品质、节水节肥、绿色种植的目的。给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基地安装的地面信息采集有:光照、温度、湿度、光辐射、雨量、风速、风向、气压、粉尘、等传感器采集地面气象信息,当气象信息超出正常值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基地安装的地下信息采集:使用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养份含量(N、P、K)、溶氧、酸碱度等信息监测,实现合理灌溉,杜绝水源浪费和大量灌溉导致的土壤养份流失。
唐诗十二首 篇4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咏鹅
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约627—约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具体情节是否如此,史无明载,这里只能按传说缀成。但这首诗,像春风一样,很快就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人人喜爱诵读咏唱的童谣。骆宾王从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
悯农
李绅(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北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汉末的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齐名。
惠崇北宋僧人、画家、诗人
题西林壁
苏轼(北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调歌头
苏轼(北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é),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6)不胜:经受不住。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何似:哪里比得上。
(9)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10)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1)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2)何事:为什么。
(13)长向别时圆:长几位总是,向是在的意思
(14)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诗研究《大纲》2009 篇5
一、唐诗的繁荣
唐诗繁荣的盛况:
1、古调新声,各体该备;
2、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3、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诗繁荣的原因:
其一,社会渊源:
1、唐代社会阶级变化,劳动者身份提高,自我意识觉醒;
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形成;
3、行政、司法、赋税、兵役、科举制度调整;
4、以寒士为主体的唐代文人漫游科举从政拓宽的唐代诗人的视野。
其二,思想渊源:任侠与儒释道并列为唐代四大思潮,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注重文艺的社会功能,遍及下层民众的佛教和上层社会的道教偏重于艺术形象及意境的追求。侠源自春秋战国时代没固定职业在社会上游荡,受雇于某个集团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用的人,称为游侠,渐渐上升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社会品德。唐代一统王朝,北方游牧民议族尚武之风给游侠活动增添了血液,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为游侠活动提供了基础,唐代礼教松驰强调个人自由,侠风之盛为六朝门阀政治和宋明专制所不可比拟,以李白为代表,唐诗呈现大开大合,高蹈飞扬的局面。
其三,文学渊源:唐诗继承了诗经、离骚的写实精神和浪漫气息。唐诗由宪章汉魏,取材六朝打开大门,中期以文为诗,博极其趣,后期诗词合流,骈律互参,走入尽头。
思考: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还是社会渊源,正是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革和由此带来唐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为诗歌创作繁荣提供的历史的需求与可能。
二、唐诗的分期
1、四唐分期说的形成过程: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以时为体,提出五期论,将唐诗分为唐初、盛唐、大历、元和、晚唐;
元朝杨士弘《唐音》音律正变,“三期论”;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声律、兴象、文词、理致”说,提出四期论:早、盛、中、晚。
2、后人对四唐分期说的意见:
明清诗论家对四唐分期说的攻击:高棅四期说最大破绽在于:李杜分列问题,元白诗坛的归属问题。四期说的理论基础“正变”观念是我国古化文论的重要传统,正即本源,变即流别,由此带来认识误差:唐诗发展至杜甫已出现变的倾向,但为了维护杜诗的权威,只能归在盛唐;元和诗坛时而划入中唐,时而入晚唐。明七子是较之高棅更为正统的格调论者。
近现代学者对四唐分期说的修正:胡适《白话文学史》提出以安史之乱将唐诗划为前后两段。闻一多,陆侃如也同此说。苏雪林《唐诗概论》按文艺思潮变迁将唐诗分五期:其一,唐初宫廷诗。其二,四杰至盛唐的浪漫诗潮。其三,杜甫至元和年间的写实思潮;其四,李贺李商隐的唯美思潮;其五,唐末诗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前言》提出八期说。
3、对唐诗分期说的再思考:
分期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唐诗演进中的逻辑性,将唐诗分为三段:唐前期——唐初至安史之乱前(618-755),唐诗的成长期;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至穆宗长庆年间(755-824)唐诗的转变期;唐后期——敬宗宝历到唐末(825-907)唐诗的衰蜕期。即初盛唐、中唐、晚唐。
三、唐诗的流变
唐诗的准备阶段(618—712):
绮而不靡的贞观诗——唐五古之始;
提倡风骨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是一群地位不高而才名颇盛的年轻诗人,热切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推动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领导唐代寒士诗歌的第一个潮流,杨士弘的〈唐音〉把他们定为唐诗的“始音”,承认他们开启了一代诗风。此后诗坛出现复古的陈子昂,和以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两种对立倾向,分别发展了四杰的骨气与声律部分。
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武后时期的新一代宫廷诗人,因出身寒微,在应制颂圣方面表现自己真切情思。总结了齐梁以来对诗歌声律的种种探索,实现了五七言律诗格律形式的基本定型化。
注重声律的珠英学士派——盛唐之音的基础。公元七〇〇年,武后诏学士四十七人修《三教珠英》。此后,这些人便被称为“珠英学士”。包括沈佺期、宋之问,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
言近旨远的梵志体——通俗诗之源。梵志:唐代著名白话诗僧,写过许多劝世诗。其诗风别具一格,称梵志体。
唐诗的兴盛阶段(713-765):
诗歌体裁形式的发展
律诗规范确定,七言地位渐高; 乐府面貌改变,歌行发达成熟; 绝句创体创格,蔚为诗国新声。诗歌题材风格的发展
(1)、从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和高岑的边塞诗看盛唐之音的本质:
王孟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写田园和谢灵运写山水的传统而出以变化,以田园的情趣写山水,以山水的眼光赏田园,较多表现诗人的隐逸思想和闲适情怀,多用五古五律。
高岑的边塞诗接受了北朝诗人边塞题材而加以扩大,把军旅生活、边地风俗、塞上风光收入笔底,结合建功立业的怀抱,气象开阔,情调悲壮。常用七绝或七言歌行。
两者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明显分流,印记着唐代诗人自身二重性的矛盾投影,在抒情写影中保留着清新明朗的基调,共同构成盛唐之音,矛盾而统一。
(2)、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及其歌行绝句的魅力: 李白站在盛唐高峰之巅,以宏放的气魄、奇绝的才调、叛逆的性格,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唐代寒士追求功业,关心世务,爱好自由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三位一体的发扬。广泛吸收了诗骚汉魏左陆鲍谢及乐府民歌的精华熔于一炉,形成天马行空,飘逸不群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人难以追摹的典范。把古典诗歌言志抒怀的功能和写景抒情的的技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歌行体绝句成就最高,在保持乐府民歌朴挚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楚辞的意境和六朝文人清新俊逸的气调,纵横多变。
(3)、杜甫的现实主义诗史及其对叙事古体诗、抒情律诗的贡献。杜甫大力发扬了诗歌感事写意的功能,直情时事。正是安史之乱期间所写的那些编年式史诗,奠定了我国古代以时事入诗的诗史精神。
杜甫善于通过个别人物的命运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交织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感慨,诗情与史实并茂,杜甫是第一个将普通人民形象广泛引进诗歌作品的诗人。加强了文学写照社会的深广度,也照示出时代的典型人物,历史主题和审美趣味的更新。如《三吏三别》
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中。如果说沈、宋是律诗体的确立者,那杜甫就是名副其实的奠基人。其抒情律诗的特点:一是将叙事与议论的成分引入诗中,抒情写景紧密交织在一起。二是正反相形艺术手法相互映衬。三是布局上注重屈曲盘旋。四语言锤炼见功夫。五在诗歌音律、体制上有新的创造。如《登楼》。
唐诗的转折阶段(766-835)
大历之风尚浮
(1)、“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派:元结在安史之乱期间收录故交沈千运、孟云卿等七人的诗作命名为《箧中集》,用以鼓吹他崇尚的雅正宗旨。箧中集派诗人大多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继承陈子昂复古倾向,诗中没有盛唐诗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衰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自己的诗作却大大跨越了这个范围。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2)、“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李益、卢伦、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闱、夏侯审十人。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撤长五七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以王维为宗,偏长诗歌形式技巧,格律规整,字句精工。
贞元之风尚荡
(1)、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等;
刘长卿,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也称刘随州,身历玄、肃、代、德宗四朝,其七律被称为中唐之首。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2)、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
皎然: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人。中国茶文化始祖,被称为诗僧,茶僧,著作《诗式》。顾况:为人熟知的是他和白居易之间的一段轶闻: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元和之风尚怪
(1)、元白的化俗为奇
元稹《连昌宫词》感怀史事,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敷设故事,这类叙事长诗围绕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情事,加以集中的剪裁和委婉的铺叙,真正做到写情入微,绘事如见,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其坦易作风出自批评时政的需要。
(2)、韩孟的由险得奇 韩愈、孟郊的奇险习气导因于对现实人生的不满,诗歌不拘常格,雕琢文字,屡险如夷。
唐诗的创新阶段(836-907)
(1)、幽艳晚香的特色:
1、重视技巧,忽视功利的唯美倾向;
2、咏史感怀,悼古伤今的悲剧色彩;
3、工丽巧切、妙逼盛唐的七言绝句。
(2)、主要流派:
苦吟派:李洞、方干、姚合
雅正派:朱庆余、章孝标、项斯、斯空图
写实派: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 创新派: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思考题:
(1)、声律风骨始备的盛唐之音是如何形成的?
殷潘的《河岳英灵集叙》以“声律风骨始备”作为唐诗进入全盛阶段的主要标记。唐人的乐观情绪与建安文学中的英雄性格及屈原以来的理想精神相结合,构成了唐诗的风骨。扬弃了汉魏风骨中感概悲凉的成分,而着重展开其豪壮明朗的一面,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特有的素质。初唐四杰代表唐诗由宫廷向寒士转变的征兆,陈子昂更进一步扫荡六朝颓风,并提出“兴寄”说。
唐诗的声律来源于齐梁新体诗(理论纲领即沈约的四声八病说)而有所发展,将四声作了平仄二元化的处理,超越各种消极的病犯禁例,利用平仄相间的原理,构造出一套明白易懂,切实可行的声律定式。唐人特别重视诗歌作品的音响效果,力求将外在的声韵节奏与内在的情感运动结合一致,文意兼美,声情并茂。声律的讲究是唐诗区别于唐以后诗歌的重要标志。在辞章方面,唐诗炼词炼句,灵动多变,取得浓缩凝炼的效果。既有“截取横断面”的表现方法,又有大开大合的气度。
唐诗注重兴象与韵味,将唐诗诸要素连接在一起,呈现唐诗整体风貌,即气象。并产生了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
(2)、李杜诗风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传统的李杜并称表明他们的诗歌成就有如双峰并峙,辉映千古。比较李杜,并非强分优劣,而是认识他们风格的异同,历史地位的差别,在诗史上的不同作用。
李白年长杜甫十一岁,彼此间又有交游酬唱,应该属于同一时代。但这十一岁之差,在安史之乱这样急剧变化的历史关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李白主要活动在安史之乱前,诗风在此前定型。杜甫生逢乱世,代表性诗篇多作于变乱期间。李白被视作盛唐之音的天才歌手,杜甫则被视为变乱时代的伟大诗史。李白的重要作用在于继往,杜甫的巨大作用则在于“开来”。李杜的区分不仅是唐诗两个阶段的标志,甚至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前后两大历史时期的分界。当然杜甫诗中也有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言志述怀人诗歌传统,抒情浓郁的艺术风味。李白后期诗作也预示了时代的遽变和诗风的转折,正中有变,变中有正,这就是李杜的辨证法。
李白: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批判的写实主义诗人
3、明朝胡震亨《唐音统签》“唐至开元而海内称盛„„前有青莲少陵,后有昌黎香山。这段话代表了一种什么观点?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此语大致阐述了时代变迁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宏道云:文章之气一代薄一代,文章之妙一代胜一代。联系唐诗发展的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四、唐诗的研究
1、唐五代唐诗研究概况:
唐朝主要是选诗、品藻、述事:殷潘的《河岳英灵集》标举风骨声律兼备的宗旨,体现盛唐气象。元结的《箧中集》揭示雅正主张,代表沈千运、孟云卿古淡趣尚。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鼓吹理致清新,以大历十才子为楷模。晚唐《唐诗类选》为最早一部综合性选本。
2、宋金元唐诗研究概况:
宋代是唐诗研究的飞跃时期。整佚理旧,制作诗话,南渡以后又着眼于对江西诗派的反拨,自张戒发难后,公开批评宋诗流弊,转趋唐人。永嘉四灵复吹唐音。严羽《沧浪诗话》述及有关唐诗的根本问题:师法盛唐。
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叙写了唐朝278位诗人的传略,附带述及的另有120人。并结合诗歌创作的品评和诗歌流变的论棕,内容丰富,可以看作整个唐代诗歌史的雏形。杨士弘的〈唐音〉收录取179位诗人1341首诗,标以始音、正音、遗响的名目和初盛中晚的分期,实际上是把严羽的观点用于选诗,成为唐诗选学上第一个以盛唐为宗的选本。
3、明代唐诗研究概况: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九十卷录六百多家诗近六千首,分体编次,在品第之中反映出唐诗的历史分期和源流正变。
4、清代唐诗研究概况:
清代,沈德潜倡格调论,宗唐;翁方纲宗宋;袁枚《随园诗话》主性灵,其好友赵翼《瓯北诗话》发扬完整。
彭定求编定《全唐诗》录2200位诗人49800首诗付梓,有唐一代诗大致备录。咸丰年间始刊的一部通俗选本《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孙洙编,经过不断翻刻与注评,成为家弦户诵的唐诗读物。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宋代是唐诗研究的飞跃时期?
答:
1、宋代作了大量辑佚理旧的工作,唐诗抄本经印刷术普及,便于保存;
2、整理唐人别集的同时,编纂了几种重要的诗文总集如《文苑英华》、《唐文萃》;
3、宋人的诗话制作,北宋长于纪事,南宋长于品评,上升到理论概括阶段;
4、南宋对唐人别集的辑补、校勘、编年、笺注工作有更大进展。(2)谈谈你对“唐宋之争”的看法。
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宋诗也有似唐诗者。选者或在宋诗尚处弱势地位时,借唐诗之尸,以还宋诗之魂,如元方回之编《瀛奎律髓》;或当唐宋诗之争激烈之时,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巩固唐诗地位之实。总之,在不同的条件下,这是一种双方都可利用的策略。宋诗固然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此而选宋诗,则其真面目自然难以尽显。
二、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如清吴之振等所选之《宋诗钞》。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如此,才算对宋诗的利弊与真精神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辩证的认识。
四、当然,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有时往往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一种思潮被击败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但从总体上看,宋诗的地位经过数百年的斗争,最终得到了确立。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之论出,唐宋诗之争始随之暂时告一段落。
必读书:《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