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2024-09-24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精选10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1

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困惑及对策

2007-11-27 点击: 1924

(注:该文在参加“全国第六届暨贵州省第六届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省级二等奖)

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困惑及对策

储永英 从江县第二小学

【内容摘要】在新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师资的缺乏、教学设备的落后、课时量的不足、家庭教育的缺乏等因素在制约着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所在的学校实施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并通过实践得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英语困惑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2001年8月刚从州教育学院毕业的我,正赶上了国家教育部决定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这股热潮,从那时起便开始了我的小学英语教育生涯。在积极推进小学英语教学以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还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和常用句型,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学习热情,语音准确,语调自然,为初中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短暂几年的教学时间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那就是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的问题。现在就我所任教的从江县第二小学实施小学英语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大家共同进行分析。

一、学生生源多样化,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我校虽说是县城小学,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校教育服务对象主要是丙梅村的适龄儿童。全校除学前、幼儿学生外,共有学生755人,从生源来看,我校生源有四种类型:

1、35%的学生来自于本村。

2、21%的学生来自于外乡镇边远村寨随父母到县城打工的孩子。

3、17%的学生来自于外省外县到我县就读的儿童。

4、24%的学生属于县城关户口的适龄生。这四种类型就导致了学生生源的多样化,学生稳定性不强。可以说我校的确属于实实在在农村小学。再来看他们的学习情况,来自于本村儿童和随父母到县城打工的少年他们占总学生人数的57%,他们除了课堂40分钟教师所创设的学习英语氛围和个别家长辅导外,几乎都在以侗语、壮语、苗语环境中成长,刚来的时候有些学生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就不用说外国语言了。这一点确实给我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大班英语教学中,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孩子。

我校共开设16个教学班,其中接受英语教学三到六年级有12个教学班,平均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班级人数过大确实是教师实施英语教学的困惑。对于学习语言来说,人数在20到30人之间为佳,因为学习语言是靠交流,而且英语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科目,它是一种“技能”课,是一项活动。其教学一般应遵循交流性原则、情景教学原则、趣味性原则、听说领先原则,因此班级大小直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教学效果。例如:在日常对话、游戏、角色扮演等等,人数多了往往很难在这些方面照顾到每一位孩子,多数学生必然不能加入到活动中来,学生参与率不高,操练不到位,缺少必要的复习、巩固、交流,一段时间甚至一节课下来,就不易掌握正确的语音,学生所学的知识被遗忘得所剩无几。而每一堂英语课前短短的几分钟的复习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三、教学设备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不够。

由于地方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紧张使我校英语教学设备、设施、图书、音像、教具不能到位,既没有语音室,也没有多媒体电脑设备。平时的教学充其量只是一台录音机,凭着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就连每个学期教学用的语言配套卡片、磁带、教学挂图、教材配套的活动手册等,期期上了订单,可迟迟未见,更别说一些音像设备了。教学上只有按照听、说、读、写要求对学生进行枯燥无味的训练,整个课堂缺乏必要的辅助手段,刚刚培养起来的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为此,在繁忙的教学之外还要抽时间画图和制卡片,有时因画得不好而为自己的绘画水平自责,确实是我的最大苦恼。这样既影响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教学效果。

四、师资的缺乏、课时量的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按照教育部规定,小学英语课一般每周安排长短课时各2课时。即折合为长课时(每课时40分钟)3课时,每个学期按17个教学周计算共51课时。而按教学大纲要求,我们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英语教材共六个Unit和两个Recycle,每个Unit所需要的时间为六个课时,每个Recycle所需的时间是3到5个课时,教学时间大概在48课时左右,教育部规定的小学英语学期课时51课时刚刚合适。但由于我校英语专业教师的缺乏,专业英语教师只有两名,其中有一位教师还兼职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本来英语教师都缺乏,再加上教学班级的不断增多,学校只有将周课时3课时改为2课时,这就导致了英语课时的递减,无形中每个英语教学班级学期课时量却减少了17个课时,学期34课时量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51课时,学生学时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又从我个人的周课程表结构上来看,我们的小学英语课都安排在每天下午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早上的课程几乎被语文、数学两个科目全部给占领,英语课程差点被其他学科拒之门外了。英语和语文一样,都属于语言,而学习语言最佳时间是在早晨,更何况对于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强的小学生。夏天到来学生往往在上完下午一、二节课过后,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是疲惫不堪,再有兴趣也是力不从心想打瞌睡了,面对这些孩子刚上完两节英语课的老师也是身心疲惫,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五、家庭教育与环境的负面影响。

有文化的家长们或许都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数学就可以了,学习英语没有一点用途。有些家长虽然能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环境。又由于我校的学生决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比较困难,父母哪有钱来为孩子买学习英语的磁带、录音机、学习机„„致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反思:

综上所诉的种种事实是我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此我看到了我们孩子的苍白和无奈,感到教师的无助,我所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是其他从事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教师的困惑。比如:师资的缺乏、课时量的不足、教学设备的匹配„„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我选择了小学英语这一特殊的专业,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人们常说:“教育技术的落后,影响的是局部;而教育思想的落后,影响的是整体。”在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层出不穷的今天,我根据我面临的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在努力寻求一条走出困境的希望之路。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当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颁布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这股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时,新课程把我带进了新课堂。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小学英语教学本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的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在教学观念上,我先要明确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小学英语不把语言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是把培养学习兴趣、培养语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培养交际能力,以及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其次要改自己以前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转变自己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如:具有丰富的母语与英语背景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掌握英语歌曲教唱的技巧;要有组织游戏的能力;要懂得常规教具制作与电教仪器的使用;要把握好儿童心理特征;要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等等。也就是说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

二、改善办学条件,利用多媒体优化我的英语教学课堂。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目前我校自筹资金8万余元拥有一套多媒体电脑设备,并建立一个多功能教室。学校还对教师在多媒体使用、远程教育、课件上的制作技巧进行了培训,办学条件和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英语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很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PEP小学英语第一册Unit6 Happy Birthday to you!这一课时,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逼真的图像、动态的画面,悠扬的歌声把学生带进有声有色的英语课堂,当我看到我的孩子们第一次在有声音,有图像的动感英语世界里激动得欢呼时,我才感觉到我以前的“误人子弟”。从此我的英语教学不再是以前的一根教鞭、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可见先进的教学技术这个“硬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生动课堂的陪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因此,国家与当地应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改善硬件设施,是发展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必然趋势。

三、教师树立激励的形象,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自信心。

无论班级的多少,无论班级人数的过多。我都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衡“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学生就是我的一切”本着这种思想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农村孩子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要想让他们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我应树立激励的形象,挖掘每一位学生潜能,在此我要求自己做到以下两点:

1、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对优等生、学困生不采取一刀切,保持一颗平常心,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多改变我自己,少埋怨环境。

2、保持激励的语态和体态

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要及时表扬,用细微的语言关心爱护学生,我经常运用表情、语言告诉我的学生:“You are 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Great!”等等。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做任何挫伤学生自尊心的事情。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无言加油的动作,每一句话都要从鼓舞学生出发。

四、加强大班英语教学,努力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目前班级人数过多是改变不了的,能否在现有的条件下,克服自己的弊端,尽量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呢?这一直是我困惑的问题,我相信有问题就必然有解决的办法。经过努力实践,我发现是可以改变的。

1、分组学习是我在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措施。分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率。在句型操练、对话交流、角色扮演、组织游戏上,我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学习兴趣组,5到6个为佳。例如在教学“What time is it?”句型时,教师说出时间,看哪一组同学反应的又快又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采取行之有效激励的手势、生动形象的TPR动作,促使各个小组进行大胆的模仿、练习和反馈。在教学tall,short,thin,long,fat„„单词时用手势来体现单词的含义。在教学动词fly,jump,run,sing,dance,draw,eat„„教师一边读一边做相应的动作。无论教学英语单词还是句型教师都要利用姿体语言向学生展示。

2、鼓励优等生、关心学困生。

在共同学习英语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和进一步培养优等生,关心那些胆小、孤僻、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在呈现新句型的基础上,先从每一组选一名同学与教师进行操练、提供重复、模仿的范例,然后鼓励他们去发展新队员采取一帮一的措施。这样既省去教师对学生参与率低的忧心,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展开分组各项竞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和情景的氛围。考虑到我校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因家里贫困买不起学习英语的磁带、录音机。我在这方面也不灰心,除了在课堂尽量使用一切有利于学习英语的多媒体课件、音像、图片、实物刺激学生的感官之外,还利用校园广播对学生听觉上的刺激,利用早晨、中午或放晚学这段时间,播放一些与英语有关的sing、chant、story等等。

五、让家长给予我对英语教学更多的支持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在家生活的时间长,受家庭环境影响最大。为了增强学生课外学习英语机会,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我特定举行了一次家长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利用20分钟的时间给十来个孩子上了一堂英语公开课,学生和我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氛围下完成了我设计的日常对话、听力训练、游戏活动等。当我的英语课结束的一瞬间,热烈的掌声回荡在教室足足三分钟,我感到我成功了一半。接着在座谈会上我让家长了解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指导家长配合、协助我的教学工作,鼓励、督促自己的孩子学好英语,让家长提供必要条件让孩子每天听与课本配套有关的磁带及英语童谣歌曲;买一些有趣的英语课外读物供孩子阅读;引导孩子看一些相关的少儿英语节目等等。

以上只是我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今后作为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启蒙者,我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千方百计地解决教学时出现的困惑。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各级领导多给予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一点关爱:在教师业务素质上的培训、课程上的安排、英语教学上的设备等方面多多考虑,因为在幕后支持我们理解我们的人只有你们,让我们携手起来为小学英语教育事业共创辉煌。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2

一、农村作文教学的困惑

1. 作文时间程式化。

文章源于生活, 这是最基本的写作理论。学生的作文训练应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现实体验并积累材料, 然后进行思维整理, 最后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但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多数只是把与考试有直接关系的课文内容作为任务反复演练。学生面对作文所需的材料不熟悉, 不知道写什么, 也不懂怎样写, 只好胡编乱造或抄袭后交给老师, 认为任务就算完成了。

2. 作文训练模式化。

作文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应有感而发、有事而叙, 但长期单一形式的作文训练难以兼顾学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个性、不同层次的要求;把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创造性思维统一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呆板的应试技能训练, 学生作文没有兴趣, 只好东拼西凑、无病呻吟。而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知识面狭窄, 也令学生写作无从下笔。

3. 作文评改形式化。

长期以来, 学校领导要求作文精批细改, 家长也迷信于精批细改, 认为只有精批细改学生作文的教师才是有责任心、有水平、优秀的好老师。但调查结果表明:面对老师呕心沥血、勾画圈点的鲜红一大片, 大多数学生只不过是看看分数而已, 几乎没有学生根据老师的批阅修改作文。

作文教学的僵化不变的固定模式已成为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提升作文教学成绩的最大困难。

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作文素质的对策

1. 突破写作模式化, 把作文教学贯穿语文教学之中。

(1) 作文教学应与课内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作文教学应与课内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阅读教材中各类文体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大多可称作写作的典范, 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模仿标本、过渡桥梁。如记叙文《大海中永生》、议论文《滴水穿石的启示》都叙述了三件事例, 其叙述方法及作用有何不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倾注心力, 抓住类似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的文学材料比较揣摩, 悟出一些规律, 那么学生就能凭借掌握的规律摆脱盲目的写作行为, 较好地处理不同文体的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材料详略的关系等问题, 从而得心应手地作文。

(2) 作文教学要与课外阅读训练紧密结合。“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农村语文教师要更加关注并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为写作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精神体验和写作思路、方法。

(3) 充分利用好单元习作例文、口语交际。苏教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每单元都有习作例文和习作指导, 其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写作习惯, 提升作文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更多的口语交际活动也应由教师设计, 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效积累为作文教学做准备。

2. 突破作文文体固定模式, 引导学生写随意作文。

(1) 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中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很显然,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 跳出教室、学校这个“四角的天空”, 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资源, 反映纷繁的社会, 书写精彩的人生, 让学生的作文“大气”起来。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思考、练笔, 善于从社会、自然这部大书中开发资源、汲取营养。

(2) 勇于实践, 鼓励创新。作为教师要摒弃懒惰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放飞理想的翅膀。首先, 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传授自己写作的技巧;其次, 教师要勤于写“下水”作文。现在是网络时代, 教师如果从网上下载一篇“范文”读给学生, 那么学生也会如法炮制, “剽窃”他人之作, 这就是学生的“向师性”。我们不妨师生同堂同写一篇作文, 不从网上下载, 不求助作文辅导书, 师生一起大胆写作、有创意地写作。只有勇于做“下水”的榜样, 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乐于写作, 放飞想像的翅膀。

另外, 教师还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这样的习作方式:每学期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精致作品集, 自己为它取名、编目录、画插图、写序等。所谓随意, 就是老师不定册、不定质、不定量, 由学生自己根据情趣好恶进行创作:喜欢静物的可写观察日记, 有辩才的就写评论杂感, 一时不想写什么的也可以摘抄名篇段落。一个学期结束, 举办一次大展览, 互相传阅, 共同评点, 从文章质量、版面设计、书写插图等方面选出优秀作品集, 并给予一定的嘉奖。随意作文深受学生的青睐, 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通过写作, 让学生以文本来观照自身, 从中受到思想的洗礼、情感和趣味的熏陶, 从而发展学生个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达到滋润心根、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3. 突破评改固定模式, 变

“教师的改”为“以学生评改”为主体的评改方式。新课标强调, 语文教师要了解作文教学在不同学段的要求, 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其实, 不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也要让学生明确小学各阶段的习作目标, 为自改作文做好准备。

关于作文评改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早有明确精到的见解:“改与作文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秉承叶老的教导, 笔者尝试把作文的评改权交给学生。有些学生不愿意改作文, 只想做完交给老师了事, 于是笔者将学生的作文以活页形式出现, 张贴在教室, 让大家集体在上面改。在学生评改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参与, 积极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 从中体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评改活动, 符合了学生注重自身存在、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性心理。在初次尝试中, 笔者看到了学生习作中的“取长补短”, 也看到了这样的评改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尤其是老师、学生争论修改之后, 学生的作文水平的确提高很快。

以上针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僵化模式所阐述的对策主要倾注于三个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相结合;教师评改和学生评改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是指导学生将阅读、听说、活动联系起来为写作打基础, 课外随意作文不随意,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自学写作的良好习惯, 反过来, 良好的习惯也为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做了保证, 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等。

综上所述, 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只要能够积极改进, 使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要:作文教学被应试教育所左右, 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旧模式。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使作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本文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相结合;教师评改和学生评改相结合。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困惑,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及对策 篇3

育理念,增强体育及健康意识,让体育教学和文化课教学并重。

关键词:体育教学;困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31-02

我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几个年头了。在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有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我把这几个问题提出来并给予了相应的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班大人多场地小

我们学校是一所县直小学,有36个教学班,共有学生2100人,学生活动的场所有两个,一个是校园,一个是操场。

1、校园占地面积7272平方米,校园的四周被三幢大的教学楼、办公楼(楼前有花园、旗台)和校门占着,中间剩下的空地大概就只有 1500平方米,学生的课间活动基本上就在这里进行,拥挤不堪,学生根本达不到活动的目的。

2、操场的占地面积是3600平方米,四周被大型的体育器材占着,中间被两幅篮球架占着,剩下的面积大概就只有3000平方米了,每节课要有四个班在这里上课,投掷项目难开展,游戏课难组织,而且操场基本接近标准圆,直道大概只有二、三十米,短跑项目难进行。

二、社会、家长、同行、学生对体育课重视不够

今天的体育课堂决定着未来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但是,对体育课还是不够重视。好多人就认为体育课就是娱乐课、休闲课,更有甚者认为体育课就是“放羊课”,上不上无所谓。在我们体育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上课时总能少几个学生,一问才知道是文化课老师让补错题去了,我们只能停下课让学生去叫,叫时还不能一起上来,一会上来一个,一会上来一个,有时还干脆叫不上来,这样一耽搁就是几分钟,更有不可思议的是上来的学生还给在场的学生捎话说“老师叫你下去呢!”惹得人哭笑不得。有的文化课老师还会向体育课老师要课时,干脆占了体育课,改成了其他课节,遇到天气不好下雨下雪时,就直接在教室里上自习了,做一些与室内体育毫无关系的其他事情。

三、体育教材不配套

现如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品、音乐、美术都有相应的配套教材,而体育没有,这样就不能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不但学生没课本,就连我们教师也没教材,书店都购不到。

四、体育课节次少

现在学生面临体质严重下降问题,我认为学生每周只上二、三节体育课已经远远不能保证学生体质的提高。

五、体育教师少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学校有36个教学班,但只有4个体育教师,我们每人周授课节次达到25节(正课18节,兴趣活动2节,大课间5节)之多。每天下来我们真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再也没有精力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4

霍州煤电机关学校 郭金花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自己非常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颇多,当然也找到了几点自己认为可以一用的做法,现就自己的几点粗浅想法简谈一下,也许有些可能也是许多同仁的共同困惑。

一、课内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水平及层次。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没有错误,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所以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现在的做法:上课完全抛弃应付考试这一思想包袱,挖掘每篇文章的精彩点、趣味点、价值点,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一篇文章的方法,而不是去讲解一些知识点,当然,有碍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知识点还是有探讨的必要的。那么,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也不能不为自己利益考虑,所以考试还是要估计的,我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是把上课时没有涉及到的课文中的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以及总复习时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过去的一年多中,我就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来组织我的语文教学的,自我感觉效果很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没有使他们的成绩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我认为无论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要归功于一点,就是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只要学生读书多了,他的阅读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欣赏能力提高,也就会更假观察生活,自然而然,写作也就有东西可写,有文词来表达。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资源,二是阅读时间。校现状来看,学生多,有些书籍学生不喜欢看,学生自买的资料几乎没有,如果硬逼学生去读他不感兴趣的书,很难想象会取得多少效果;就阅读时间来说,学生现在课业负担过重,不用说有多少老师能拿出多少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就是学生自己抽出的时间看书,被老师发现还要被没收。由此,也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二:如何从阅读资源和阅读时间两个方面解决课外阅读教学的问题。

我这几年的做法:首先是阅读资源问题,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要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书,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感觉学生比较喜欢读适合学生读的期刊,所以近几年我一直让学生自愿订阅一些刊物,如《少年文艺》《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小说选刊》《创新作文》《小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新作文》等刊物,这些学生都非常喜欢看;此外,为了扩大阅读渠道,制作一个小书架,由学生自愿捐出一些书籍,图书室借阅,在班里建立图书角,学生可以相互借着看。其次是阅读时间问题,我认为,也是我的做法,每周都要拿出固定的一到两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但这还不够,最好每次上课前让学生读适量的文章,不要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从长远来看,这种效益要远远高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知识上的学习效益。

四、课件使用的困惑及对策。

课件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其次,无论是下载的,还是自制的课件,有些可用可不用的都用,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浪费老师的精力。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把问题的答案也制到课件上,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打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这就造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四: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及做法:我认为,课件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就不用,更不要在乎它的形式有多漂亮,而是要有实际内容,比如我们用课件检查字词是很方面的,那么我的做法就是利用极短的时间只制一张带字词的幻灯片,甚至有的时候连课文的标题页都没有。总之我的理解就是课件的应用以节省时间、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为原则。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以来的几点困惑以及反思,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与反思、语文复习课的困惑与反思、语文作业设置的困惑与反思、语文活动课的困惑与反思等等。

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聪明一些,灵气一点,当然,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带来困惑,但新课程所构建的理想未来,正是需要我们带着困惑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

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困惑及对策 篇5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李文科

课堂教学中,对学习小组中肯的评价,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相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会更加被动.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可以是口头评价,也可以是量化评价。口头评价一般以鼓励表扬为主。对小组的量化评价,由于各小组所展示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很难对所有小组统一标准,对学生展示后的评分多少也是随口而定,教师提问那个小组也随意性大,因此造成量化评价随意性大。这是我们对学习小组评价中的困惑。

我们八年级数学备课组全体成员通过对“如何对学习小组评价”的研讨,一致认为要优化评价方式,以评价促提高。评价是为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因此课堂评价要重视激励,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改进学习方式出发,通过合理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对学习小组评价中的有效对策主要有:

一.评价要遵循公平性和全面性原则。评价要兼顾各个小组,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为主。

二.每周通报优胜小组和整改小组,是对小组学习情况的肯定和激励。

三.要对学习小组进行多层次评价。一部分学生白板展示,另找学生讲解,再找学生点评,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加分,此过程中也可让学生互相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生学习小组内评价。根据组内参与探究、讲解、展示的情况,每周每组内选出一位优秀同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

五.为了量化评价的公平性,同等难度的问题,可以找同级别的学生展示,如每个组的B1同学等。同时对于学生展示不完整的地方,可让组内同学补充、展示,只要补充正确,也给组内加分。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6

——高中语文教师的职业困惑及对策

陕西省石泉县石泉中学

涂晓莉

语文教师本是个既诗意又重要的身份。语文老师是政治的关注者,是历史的反思者,是科学的崇尚者,是思想的启蒙者。新课改以来,新课程改革标准实施8年中,语文是谈论最多的话题,当然也将语文老师推到历史前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深受社会批判和社会众望的语文老师徘徊在高考和新课标的夹缝之间难以取舍,而这一夹缝中难寻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庸之道,且这一夹缝也是语文老师难以填平和弥补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老师的艰难处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执鞭教坛十年,才知道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有研究表明,语文老师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语文老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着学校语文的发展,而且对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地负面影响,因此,对语文老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1、语文课程性质本身决定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包蕴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就语文教材而言,其中所选用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无疑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典范,同时,他们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华,对于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阔,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潜移 1 默化的重要作用。语文学科的这种人文性决定了其人文教育因素的广泛存在,但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及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语文学科不可能完全按照人文教育内容组织完整的教学体系,它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出来的。

从高中语文老师的职业特点来看,高中语文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谁都知道语文的重要性,但很多同学在语文的学习上却存在不少误区,认为语文学习就那样,无非是读读写写,不管你怎么学成绩不会好到哪去,也不会差到那去。甚至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语文老师要把课上好,使同学们的成绩有一个显著提高,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备一次课,往往要查很多资料,花很多时间。但上课时并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不像数理化、英语那样立竿见影。因此在语文教学上获得的成就感不高。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国家虽提倡素质教育,但在高考指挥棒下,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唯以高考升学率是从,老师的急功近利使得学生更是加倍的急功近利,学习的心态普遍成了:考的我才学,不考的决不沾边。而语文的积累又是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甚至有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语言的学习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积累”,目的性太强的话,哪怕费时很多,倒是越发难以达到目标。一些学生偶有一时的用功又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时,就得出这样一些结论:语文是不需要用心学习的;在语文上面花时间最不划算;语文考试纯粹靠碰运气。这样的观念在高中生里甚至占了主流,学生到了高中,对语文有持久的兴趣,坚持读写的积累的往往是少数,多数人反感语文课并或多或少偏废了读与写,语文考试成绩好不起来,对语文就越 2 发回避反感,学得被动不愿多投入也就越发难以考好,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许多学生进了高中,简直就是为了学数理化的,语文兴趣和水平处于停滞乃至退步的多,精进深修的少之又少!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成就感的难以获得性,使高中语文教师的工作长期处于一个紧张、无成就感的状态,从而加速了高中语文老师职业倦怠感的形成。

二,灵魂坚定,态度从容

面对这样的挑战,作为教师已经是“万分辛苦”,作为语文教师更是 “泰山压顶”,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这个“夹缝” 中做个快乐、幸福的语文老师呢?我认为:

1、语文老师提高对自己的职业认同。

职业的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是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无论我们选择语文教师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我们若和其它的职业相比较,你也许会感到不如意。那么你的苦恼就来了。其实,我们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内心,转变一下评价的方式,搞好职业认同,我们的幸福就来了。这样说也许很脆弱,但还是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安慰,我们改变不了世界,至少我们可以改变我的内心。

教师只有认同自己的职业,很多事情才好解决。陶行知说:“如果你不喜欢教育,请你尽快的离开它。如果你离不开它,那就尽快的喜欢上它”。语文老师不要寄希望于社会大环境迅速改变,不要寄希望于适合语文学科特点考评体系的迅速建立,不要寄希望于学生马上转变学习语文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科有强烈的认同感,同时我们还应坚定的相信,语文的春天一定会到来,因为它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我们当然期待社会为教师的发展创设宽松和适宜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当然还期待学校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使之更科学化、人性化。让我们老师得到职业的幸福,让老师实现职业人生,让老师完善教育人格。

2、语文教师要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

有人说语文老师要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文武兼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行,有许多语文教师固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传统师者形象,认为自己需缺乏走进新课程应有的自信,乃至“惧怕”学生。其实,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闻道在先,绝不是什么都要在学生之上,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完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被孩子们的问题所困惑,此时,我会很坦然的对学生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懂,你可以怎样怎样去寻找解决办法,找到了答案别忘了告诉老师。甚至有时候遇到电脑网络或者流行时尚等方面的问题,我还要向学生不耻下问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丝毫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难为情的,学生也并没有因此就瞧不起我这个老师,反而更加尊重老师了。如果说,现在让一个已经过了学习年龄的老师,能跟上正处在学习黄金期的学生,这几乎是痴人说梦。更何况,现在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已经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我们又如何能跟上我们的学生呢?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仅仅的局限在表层的知识的传授上了,而应该更深入的发展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上的传授。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这种观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老师就更应该理解这个理念,不要因为在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厚度上低于学生就感到了羞愧,我们可以有一种危机感,以此来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不必也不应该担心自己的学生会超过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倒是应该为学生超过我 4 们而由衷的高兴。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可贵的美德。教学本质上说是师与生、生与生“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观念与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认为“要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教材教法都备齐了,才有信心走向学生”,潜意识里还是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倒水”给学生,视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不是要求教师成为通才、全才。教师只要掌握了规律性的,本质的为人师的责任和道理,就一定可以从容、自信地走进新课程,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不断的发展。

假如老师仅有一杯水,而学生却得到了一桶水,那老师就可以欣慰地笑了。我们每一个语文都能用自己手中的一杯水,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并得到一桶水,甚至是更多的,源源不断的一汪清泉,一条河流,一片海洋!

三、心怀阳光,一路向前。

心里有春天,心花才会怒放;胸中有大海,胸怀才能开阔;眼睛有炯神;目光才能敏锐;心里有阳光,生活才会更快乐。

美国某出版社搞了一个教师形象大调查,将所能找到的小说中关于教师的形象描述,进行归类,最后将教师描述成:女教师脸色憔悴,急需要美容,衣服大多穿的比较保守。男教师普遍比较瘦削,西装挂在衣服消瘦的身躯上,举止猥琐,在小区里是隐士,在课堂上是霸权主义者。这是西方教师的形象,在咱们中国,优秀教师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大多数被当作楷模宣传的,不是病得快不行了,就是家庭发生 5 了重大的变故。似乎不病,就不是好老师。其实,这是个偏见。我一直以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是自己快乐健康地学习工作,带领学生也快乐健康地成长。老师,要成为追求潇洒人生的典范。那么怎么样做个阳光的教师呢?

1、学会宽容,在自己的心里撒满阳光。

一个稍稍负责任的老师,每天都面临着很多烦恼。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和不公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无端地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气争先恐后地汇集到你身上,就成了一堆恶气。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解决不了。所以,我们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学一学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随时准备把烦恼丢到垃圾桶里,努力做个快乐阳光的老师,这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2、常常微笑,将阳光洒进学生的心里。

我们不一定打心眼里爱自己学生,但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承担我们相应的责任,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口头上,而应让学生感受得到。对学生微笑,我们,就能把阳光洒进学生心里!

3、心中备有一本英雄谱,让生活阳光灿烂。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7

一、课改中教师面临的困惑及对策

(一)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

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其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以便从根本上推动课改。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只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充当传声筒、录放机的角色,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这说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还远远不到位。而通过这样的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素质发展、品格形成等方面大都比较相似,存在求同存异的特点;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教师遗弃的对象,其个人素质得不到开发、潜力得不到挖掘、优点得不到足够重视,而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放弃的情绪。这缘于以下两个原因。

1. 教师对新课改纲要和课程标准理解得不够透彻。

虽然课程改革己经开始实施了,但有些教师关于课改的目标是什么还不太清楚,对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心中没底。一方面是目前教师大多为应付统考和高考升学率所累,无暇学习新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教师满足于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取得的经验,固步自封,甘作“套中人”,不注意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

2. 教师的权威意识太强,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答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时表面上学生的讨论很热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在争持不下的情况下,教师不作分析引导,就直接给出了所谓的定论作为标准答案,这显然属于教师的思维定势。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的思想意识,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重要影响。有些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对学生进行规范,甚至是有创造性地按自己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格式化。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面临的困惑还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许多教师仍没有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中解放出来。课前,备课主要是备“书”——吃透教材,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学生配合教师活动,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许多教师受高考和统考的束缚太紧,既想大胆尝试改革,有所创新,又担心会影响统考和高考成绩,可谓进退维谷。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难以驾驭课堂。

目前,教师仍然受到统测的影响,把时间集中于完成各种指标上,对于教学方法很少去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的改革仍不彻底,教师依然畏首畏尾,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在内容上并没有改观,往往是教师的一个定论就把学生的思维定格了。

2. 教学中仍然习惯于依赖教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之初我感到茫然,但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新的教科书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利用这个资源,要靠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

(三)解决对策

1. 教师要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同时,新课程知识综合性明显增加,课文中“想一想”、“忆一忆”、“做一做”、“讨论”等小栏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等,这些都要求并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有新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应该杜绝“教师讲得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得早,学生思考少”、“理论讲得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

二、课改中学生面临的困惑及对策

(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方式没有转变和学习习惯依然没有养成。具体体现在:(1)对接受式学习已经习以为常,习惯于知识由教师灌输,习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知识;(2)不注意知识的建构,知识面窄;(3)不善于思考问题;(4)缺乏探究精神;(5)学习方法与方式单一化。

(二)解决对策

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关注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学会的方法不同,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有差异的。所以,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大不一样的。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育家赞可夫有句名言:“教学生会思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联想、辩证思维、推理、讨论等政治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政治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8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困惑

1、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没兴趣,学习方法不科学,解题能力较差。有的学生认为既然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就没有必要背,所以拒绝记忆:有的学生背会了知识点,但是不会活学活用:有的学生存在“智力障碍”,看不懂题意或理解错误:有的学生掌握不住解题技巧,总是失分:有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差,知识面太窄,视野不开阔,对问题不会分析也不善于表达。

2、表面上大张旗鼓地开展素质教育,实质上实施的依然是应试教育。一方面,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讲课时会补充大量的资料去充实教材,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期中、期末考试后,把该学科的名次、平均分、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用大屏幕展示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依旧“分数至上”。于是,老师们上课再也不搞“活动”了,要么让学生背知识点,要么让学生大量做题。教师无奈,学生无趣。如此教学还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需要,制约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困惑的原因分析

1、新教材的综合性非常强,对学生和老师的能力要求特别高。首先,从教材涵盖的知识面来看,思想品德往往与语文知识、科学常识、社会常识等相结合,涉及心理、法律、道德等多个领域,这与过去使用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从考试题型上看,除了选择题,还有概括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等。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求学生在平时必须多看课外书,多看报纸等。还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

2、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受重视,影响教学成绩的提高。思想品德教师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思想品德课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副科。另一方面。思想品德在中招考试中实行开卷,学生主观地认为不用背,不用记,只要考试时翻一翻书,就能够考出好成绩。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思想品德的地位和成绩可想而知。

3、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目前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依然是凭借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是看四项指标: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平均分。对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依然是凭借升学率的高低。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考核机制的影响。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只能“穿新鞋走老路”。

4、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又情于学习。教学一线的教师,多数未能真正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每次开展新课程培训。他们都不愿意参加,即使参加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听一会儿就溜。名义上参加了培训,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学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按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而教师整天忙于上课、改作业,忽视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所以造成对新课改的理念及其核心把握得不是很准,多数流于形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困惑的解决办法

1、加强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在培训形式上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老师们的疑难和困惑,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及时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实施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建立教师轮换交流制度。示范学校选派支教教师到教学质量差的学校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传递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帮助教学质量差的学校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研活动,上公开课等,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教学质量差的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政治课独有的特点,结合课本上相关知识,积极开展课前三分钟时政播报活动。如在进行初三“和平与发展”内容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列举近几年发生的影响和平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气氛非常热烈。实践证明,学生对融现实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时政课不仅接受快,而且记忆效果好。

新教材实际上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课前只要条件允许,我就提前把相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在课堂上直接展示出来。这些颜色各异的图片和形象生动的动画,很快引导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既节省了时间,又引发了兴趣,而且学习效率很高。

4、改革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现在。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将教师视为客体,评价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机制实际上并不能激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反而可能引起教师心理上的压力。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这些困惑可以促使教师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逐渐成熟。因此,教师应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新课程改革,大胆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

转基因农业的困惑及对策初探 篇9

转基因农业的困惑及对策初探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推进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将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转基因农业给人类带来莫大的诱惑与惊喜,然而这项产业却给谨慎的`人们带来困惑。如何祛除困惑,将是长期的,也是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的问题。

作 者:敖永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刊 名:农业经济问题 PKU CSSCI英文刊名: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年,卷(期):22(8)分类号:F3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10

江传月

[内容提要]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有许多困惑,曾多次发生价值观的讨论。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中国改革和中国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价值观念的双重效应,开放带来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主体意识增强,以及家庭德育的缺乏和学校德育的滞后。作者认为,要解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必须采取的教育对策主要有:确立主导价值观、加强价值观教育;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家庭教育。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教育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剧,我国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多与上代人不同的变化,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许多困惑。了解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分析其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来解决困惑,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许多困惑。首先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困惑。他们一方面觉得集体主义应该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原则,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接受个人主义,排斥整体主义,在究竟应该以个人优先还是集体优先上,理论上不是很清楚,观念上不是很坚定;有的时候强调个人主义,有的时候强调集体主义,动摇不定;观念上承认集体主义,在实际行动和现实选择中,时常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知与行不一致。其次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困惑。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所束缚,但是他们又不想做物质利益的奴隶,希望有精神的享受和道德的升华,于是,价值追求到底重在物质,还是精神,经常困扰他们。再次是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大学生有许多美好的理想,他们希望社会公正廉洁,百姓安居乐业,人际交往和谐;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两者发生碰撞。于是他们很困惑: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还是迎合现实?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惑,表现在很多方面的矛盾上。在生活价值观上,一方面强调自立、自强,要走自己的生活道路,一方面又屈从于环境,把人际关系和家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方面普遍地追求个性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往往只限于表面的与众不同,结果还是陷入雷同化、赶时尚。在职业价值观上,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所选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希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实现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择业面又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择业者选择外资企业、政府机关和国有大企业。在道德价值观上,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崇尚自强进取、勤奋敬业、质朴俭约、诚信交往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对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行为规范缺乏深刻的认识,有崇洋媚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倾向。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惑体现在从80年代到90年代一系列关于价值观的大讨论中。1980年,“潘晓”写给《中国青年》的信引起了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的全国大讨论。随后,80年代的讨论有:1981年关于影片《沙鸥》中的沙鸥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的讨论,1982年关于美国影片《冰峰抢险队》中麦克唐纳是否等于雷锋的讨论,1983年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张海迪是否幸福的讨论,1984年关于故事片《人生》放映后对“人生”认识的讨论,1985年关于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许文强是否值得学习的讨论,1986年关于长江漂流那种冒险精神的讨论,1987年关于希尔顿饭店招聘员工事件的讨论,1988年关于大学生毕业分配问题的讨论。1991年12月,“梅晓”写信给《青年报》,提出“我该怎样选择生活”的人生问题,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的困惑:现代人注定要捧着灵魂生活,既不愿把它交给天使,因为这太吃亏;也不愿把它交给撒旦,因为这太卑鄙。有没有既不吃亏又不卑鄙,既完善人格又不碰得头破血流,既有价值又不失感官生活快乐的道路可走?《青年报》就此发起一场新的有关人生价值观问题的大讨论。《中国青年》杂志从1991年以来所组织的与价值观相关的热门话题讨论有:关于“从自身做起顶用吗”的讨论;关于“我的用武之地在哪里”的讨论;关于在企业当“一个主人的困惑”的讨论;关于“‘没活干’还该不该拼命干”的讨论;关于“我们怎样看待中国新富豪”的讨论等等。这些讨论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的反映,因而每次讨论都有大量大学生参与。

二、引起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的原因

大学生价值观的困惑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当代大学生中的价值困惑是前所未有的广泛和深刻,这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是紧密相连的,也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德育状况有关。

1.特定的社会背景

(1)中国改革和中国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些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领导体制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思想强调“革命化”,领袖的话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革命”是唯一的价值取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唯一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具体说来,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多元化的价值观既给大学生多种选择,但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困惑:究竟应该选择哪种价值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双重效应。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摒弃因袭守旧、不图进取、安贫乐道等传统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价值观,如效益观念,质量观念,风险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以及敢破常规、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勇于创造等等。另一方面,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行为的增长,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等等。

(3)开放带来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以中华民族素有的厚德载物精神去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某些国家所实施的“和平演变”策略和“全盘西化”图谋,确实在国内少部分大学生中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一些大学生有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人生信仰多元化、人生目的庸俗化的一面。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有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了困惑和矛盾。

2.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1)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当今的大学生,虽然念了不少书,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了解人们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就感到社会和生活无法理解,在光怪陆离的随时母亲茫然失措,不知道究竟哪些是真善美的,哪些是假恶丑的。同时,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能力不够,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困难,如想做一个高尚的人,但难以自律等;想参与社会,但缺乏政治素质;渴望成才,但缺乏学习毅力。

(2)心理发展不成熟。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而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这一切容易导致他们精力旺盛,敢想敢做,有时又不计后果、不愿负责;情感强烈,需要丰富,而又不看形势,避苦求乐;思想敏捷、勇于创新,却容易盲目,不辨真伪。

(3)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和心理发展不成熟,是导致所有社会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价值观困惑的共同原因,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还有他们独有的特点,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领袖的无限崇拜,对党的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的高度一致,大学生往往绝对认同领袖和党所倡导的价值观,“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以领袖的价值观决定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把自我消融在阶级之中,无须独立思考,只须接受本阶级的价值观。而今天则不然,“极左”路线的清算,思想的解放,市场机制的建立,加上当代大学生受商品经济和西方思想的影响大,受传统文化及观念的影响较少,因此,当代大学生不再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强调独立思考。这加剧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

3.家庭德育的缺乏和学校德育的滞后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德育非常缺乏,不少家长要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忽视德育和做人的启迪;要么因受经济浪潮的冲击而被淘汰下岗,成天牢骚满腹、情绪低落,没有心情与孩子交流甚至只是给孩子灌输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庭关系恶劣的家庭对孩子带来心灵创伤,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发生偏差。缺乏良好的家庭德育,大学生有了价值观上的困惑,不能在家里得到很好的讨论和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社会结构、利益格局,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诸多方面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目前学校传统德育内容、方法落后于社会现实。大学的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近几年进行了重点改革,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适应时代要求还有差距,还未形成一个好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在德育方法上,填鸭式的灌注仍占主导地位,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建立稳定的德育实践基地还有欠缺;形式活泼、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目标一致的德育还很不够。这些都使大学生失去了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交流渠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惑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的教育对策

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方方面面,本文只想就教育方面提出一些对策。

1.确立主导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变革的时代,多种价值观同时并存,有我国传统价值观,也有现代西方价值观,有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也有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直接源于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所以,解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首先就必须确立一套先进的主导价值观。大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导的价值标准,就不会无所适从。当然,这个价值观体系不是只有一套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而应该是主导性和多元性统一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主导价值观的建立,一方面必须合理利用传统价值资源,如:整体本位、义利统一、诚实守信、追求高尚人格等,另一方面必须借鉴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成份,如功利主义的合理因素、人道主义的可取成份等,要用开放的和建设性的态度,批判地吸收各种外来价值观念,利用一切有利于建立现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东西。只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又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我们才能建设既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具有全球眼光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一主导价值观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以 “五爱”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

2.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各级学校的阵地作用

确立主导价值观后,还要加强价值观教育,而学校是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各级学校的阵地作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是我们对大学生学生进行价值观观教育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大纲,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全方位德育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意识,增强德育整体效果,提高德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体系。第二,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适时的变革。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国情及民情教育,运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电教、社会实践手段,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理解和认识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加强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特色和生机;要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

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现实社会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之一,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正面和反面两个作用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价值观的教育,也可以弱化甚至抵消价值观的教育,与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相适合的环境能巩固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而一个不合适的环境,最能使价值观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现在,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许多困惑,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还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所奉行的价值观尽可能一致,而不是相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就必须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经济交往中的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打击社会的丑恶现象,纯洁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扫除黄赌毒。同时,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楷模,讴歌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吴天祥、李素丽等社会主义时代英雄,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建设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参观纪念地,建设各种健康的文化、科技、体育展览场馆,使大学生有接受传统和正确价值观的校外场所;共青团及各种大学生组织要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活动”、“向特困生献爱心活动”等多种活动,使大学生在组织的怀抱中、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在身体力行中升华价值观,解答自己的困惑。

4.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既然缺乏家庭德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今天中国,要使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有所缓和,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其次,要革除家庭教育中的封建残余,反对家长专制作风,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睦关系最后,还要建设文明家庭,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德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江传月: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通讯地址:广东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邮政编码510275

上一篇:大学中国历史提纲下一篇:个人奖学金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