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19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9篇)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兴安盟教研室/布和

摘自:《兴安盟教学研究网 》

今年九月份开始全区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应该说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完全没有模板可仿,都是靠一线教师自己边实践边探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机遇是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老教师间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方面更不能突显。当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肯定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为了解情况,根据教研室安排,乌兰浩特地区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经验交流会(物理学科)于11月20日下午在实验高中举行。来自乌兰浩特地区七所高中高一任课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通过一下午的座谈讨论,了解了实施实施新课程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育教学提供了经验,积累了教育教学资源。本人也有不少感受和体会,下面就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教师方面:

(1)有些教师末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负担重等,加上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观摩学习的机会,因而还有一部分教师观念没有改变,穿新鞋走老路,还是回到教师“满堂灌”的老路上。

(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的深、广度把握不一定准确。

(3)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对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自由度把握感觉比较难。

(4)教师的备课还停留在研究如何教上,还没有落实到研究学生的如何学上。教学设计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考虑的少,还是以教师的表演为主。

学生方面:

教学的主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学习状态中,要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过渡期,换句话说学生还没完全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主动地探究学习。

(1)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学生的实验素质差,对物理没兴趣,思维简单化,学习方法多为死记硬背,独立思考能力差,依赖性强,看课本不耐烦,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把信心建立在分数上,有碍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2)由于学生程度不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呆坐,坐久了就会开小差,学习时间久了,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就会拉大造成两极分化。蒙授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乡镇初中,在初中做的实验少,探究能力与新课程要求相差甚远。

(3)不少学生还习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没有教师督促的前提下是不会学习的,只有当有外来压力的时候才会被动地学习。

2、教材不完善,教材与配套的练习脱钩问题

(1)高一新教材,是高中物理必修1和必修2,对教材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但是教材由于编辑匆忙,难免会出现些问题,有些不够科学严谨。如必修1中P28练习题第3题中利用火车站中的列车时刻表求列车在某段间运行时的平均速度大小,其实只能求平均速率,而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两者是有区别的,还有P72实验与探究部分,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压力间的关系”中教材介绍的方法根本无法做到物块能匀速滑动,因为钩码的质量无法连续变化的,实际实验做不到。因此新教材有必要做进一步修订。

(2)教材与配套的练习有些脱钩,教材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有些概念、方法介绍得不一定到位,特别是物理方法介绍得不是很系统。可是配套的练习却很难,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比较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要求也很高,综合性强,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3、课堂管理的问题

(1)新课标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这样以往的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了。如果学生不讨论教师就处于较为尴尬、被动、孤立的状态中,如果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许多教师则觉得课堂纪律被破坏了,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

(2)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给学生机会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旧的经验结合,产生新的知识。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能否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如果遇到教师本人也一时无法对答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3)课堂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但大部分教师还欠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4)新课标较适合小班制的教学管理,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学校还是大班制的教学管理。

4、如何评价教师和评价学生问题

(1)新课标既是试行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实施中不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么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应如何来评价教师。以往传统教学中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考试。新课标是否也是一考定“终身”?

(2)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和考试的权威性长期存在,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在实施中则不敢放开手脚。因此在新课标减少知识点和降低难度的同时,不少教师则担心是否会因此降低了教学质量,故而按原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加以补充。于是,课时紧张,还冲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5、探究课的时间问题:探究课时间严重不足,基本上要花两节课才能完成

6、模块课时问题:练习和评讲没时间,造成学得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巩固和应用,考试没时间,纠错机会少。

7、教学资源问题:按现在网络上公布的新课程教案格式来备课,书写教案,教师的教学负担将很重,多媒体资源也较缺乏,设备也跟不上,种种客观原因也大大影响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8、高考与新课程教学是否兼容的问题:由于注重了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的难度适应性相对降低,再加没有充分的时间解决练习评讲,学生的考试水平相应降低。

二、教学建议

1、改变学习方式

(1)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要尽快让更多的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如学习方式、教师的要求等。在高中,需要学生钻研课本、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对于这些学习方式上的转变,高一学生根本未能改变过来。因此,就需要多向他们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并给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并在下一节课中,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阅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同学都共同分享每一位同学的成果。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教师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名著、科幻读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等。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做统治者,与学生融为一体,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甚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努力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在教学中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规律尽可能地规范和科学表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而取得成功。同时不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认识,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感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进程,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就像赵保钢教授说的一句话:“传统的教学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新课标的教学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训练成有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4)尽量创造条件,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能够自动探究,真正有所得。

2、转变教学方式

(1)倡导民主平等教学。

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就谈不上民主。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间的平等性。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的语气,目光等不经意的方面,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会体验到学习是种乐趣,才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去进一步感受学习。实施活动式、讨论式教学,只要我们教师放得开,相信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创作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式教学模式,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愉快的。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有些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让他们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上实验活动课和习题课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设计新的实验。不要局限于一般的常规常法,不拘泥于形式,不墨守成规,要求新求异,以敢于批判的头脑,广开思路。

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用言语赞扬,用行动热情地扶持,并积极引导。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发现、小制作、小发明,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甚至升华。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如:对周围同学感兴趣问题的收集、整理、探讨、解决;对大家感兴趣的物理小实验分析、研究、实践、总结,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不能只凭教材的课时数来设置模块学习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方法所需的时间,阶段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所需的时间,还有探究教学过程因不同水平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不同时间。

(4)建议采取同一备课组教师分工备课,资源共享,以解决教师的过重负担。

(5)高

一、高二的教学过程应为高考的能力要求铺设一定的基础,不宜将教学要求和能力要求定位过低,因为能力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应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当然,高中新课改的成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高考指挥棒的明确指向,社会评价的正确导向。在高中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放开手脚,勇于创新,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新课程教学,加强理论学习,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互相交流教学经验。这样,在课改的道路中就能不断积累经验走向成功。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1.师、生对新课程不适应

教师方面:老教师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部分老教师由于已经习惯于多年的传统教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课堂上如果把时间留给学生探究讨论,既浪费时间又不放心,总觉得不如自己讲踏实。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思想的束缚下,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久而久之又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了。

而年轻教师在学生时代就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刚参加工作本来驾驭日常教学的能力还未形成,转变起来也就更困难了。

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探究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对探究也只是疲于应付流于形式。一部分学生仍然习惯被动的听教师讲,不愿意主动吸取知识;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太差想动都动不起来,结果课堂上不是呆坐就是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

2.高、初中教材“台阶”大

从物理教材的内容来看,初中物理教材涉及的问题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直观、文字叙述通俗易懂且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高中物理教材涉及的问题不仅复杂而且抽象,比如从直观的物体到抽象的质点、从单一的二力平衡到复杂的多力平衡、从匀速直线运动到变速直线运动又到曲线运动、从标量到矢量等等,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很难适应。还有些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跨度太大,这些都会给学生在学习上形成台阶。

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来看,高中物理最难理解的是力学,该部分不仅内容多而且要求高,把这部分知识放在高一,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致使好大一部分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很难跃过这一台阶。

3.学科课时不充足

新课程的目标很高,而课时又太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周2节的物理课,每个模块仅上课就需36课时,复习考试还需4课时,这样共40个课时就需要20周,去掉节假日,练习和讲评就没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探究课时间更是严重不足。探究教学因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时间不同,每节探究课基本上要花两节课才能完成,而课时严重紧缺,所以教师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探究,探究过程也很难深入细致,这是多数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感受。

4.学科间进度的衔接不理想

数学知识储备不足,进度跟不上物理教学的需求。数学作为一门工具课在其他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极其广泛,可以说学不好数学,物理将寸步难行。但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好多知识点的进度滞后于物理,影响物理学科的教学。如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涉及的加速度,就是图像中倾斜直线的斜率,但是学生在数学课中尚未学习斜率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提到有关知识时学生很盲然。

5.教材内容与课后练习不匹配

教材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可是课后的练习题却很难,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比较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要求也很高,综合性很强,这样学生在课后做习题就感到吃力。还有一些在教材里未提到的知识点在课后的练习中居然出现了,比如平均速率这一概念教材中没有明确的给出其定义,学生根据速率是速度的大小就会自然而然理解成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实际上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跟平均速度的大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相差甚远,这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6.物理实验器材缺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不好物理实验也就学不好物理。新课程实施以来,新增了许多实验,对实验仪器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探究实验和学生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对传统实验室提出更大的挑战,而学校实验室由于本校具体情况,没有及时更新,即使是原有的一些实验设备也是陈旧老化,很难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更不用说新教材中新增的一些先进仪器了。

二、应对的策略与办法

1.让师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重视教师培训,让他们彻底改变教学观念,真正认识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倡导民主平等教学,学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才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去进一步感受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才会增强,适应起来才会更快。只要教师放得开,相信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探究,真正有所得。

2.降低“台阶”,搞好衔接教学

高中物理教师要了解初、高中物理教材中的衔接内容,比较初、高中物理知识在衔接点上的跨度大小,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学情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过多的重复将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真正到了新课教学时学生已失去了新鲜感;反之,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一下子提的太高,学生也接受不了,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此外,高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前科学概念作出即时的修正,比如速度这一概念,在初中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而到了高中教师就得对这一概念作出修正,应该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并对学生讲清楚初中那样定义的原因,这样从知识层面上才能顺利的过渡。

3.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点的要求,统筹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充分考虑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方法所需的时间,以及阶段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所需的时间,协调处理好新知识的学习与练习所需的时间比例,以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做好教材的整合,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增大每节课的容量,还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两节课合一个课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节约了课时,有些内容甚至可以作为科普读物让学生在课外阅读。

4.做好数学和物理学科的整合

首先,在教材的设计和课程的安排上,应做适当的修改,使数学和物理尽量同步进行。要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在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再在物理中使用。其次,物理教师应了解学习物理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也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使物理中用到的数学知识提前得到解决。这样才能做好不同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的顺利衔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感兴趣。

5.编写与教材配套的练习题

建议组织力量编写一些配套的练习题,或者编写更好的教参和练习册以满足教与学的要求,也可以多订购几本教辅读物。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习题中所用到的相关内容,介绍一些解题的常用方法,或者对一些繁、难、偏、怪习题进行大胆取舍,重点放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上,不要被教材所束缚。

6.加强实验器材的开发和利用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问题 对策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校轰轰烈烈的开展,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课堂容量同课时有限的矛盾,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同学生难适应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和深入发展。因此,笔者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针对某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课堂教学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导致教学容量自然增加,造成矛盾。从原因和对策上思考:首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抑或是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控制教学过程;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若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传统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相反,也有出现利用主动者——学生的活动充斥教学全过程,把此作为“新”之所在,拖延了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教本”变为“学本”,大幅减少“灌输”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在实践中摸索、体会课改理念;“教”不仅仅是为了“考”,而是为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降低教学难度,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从而真正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实效性。

二、初高中衔接难,教学难度大

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是建立在初中已经学过且扎实地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高中阶段提出新的要求,而事实上初中阶段基本作为“副”课应付。而高中新课程一下子多了很多新概念,并改变了教材体系,学生的理解很难达到要求。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结构呈现,应该是高中历史模块式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加之中考历史学科考试比例有限和整个社会对历史教学在塑造人的教育中的功能认识偏差,致使初中毕业生的通史知识浅薄,历史学科学习简单,历史意识没有形成。模块教学的跨越性和初中历史学习的浮浅性,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系统缺失。因此,高一时应抽取一定时间讲解专题学习方法;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案,按照课程标准,简化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有耐心,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实在太难理解的也不要急于求成,先把概念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再体会。

三、课堂提问随意性大,要正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教学语言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历史课堂提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其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等教学目的。然而在当前的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课堂提问存在着追求形式的误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提问随意性大、提问庸俗化、提问面过窄几个方面。有些教师不认真备课,到了课堂上想起什么就问什么。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有些问题对于学生过于简单,有些又过于深奥,还有些甚至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问题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有些教师为了体现与学生互动多,或是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盲目地增加提问的数量。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开头的问题大量充斥着课堂,造成提问德庸俗化。师生之间频繁地一问一答,从表面上看师生互动很多,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增进教学效果起到多少作用。有些教师喜欢提问尖子学生,不喜欢提问后进生,结果只面向了少部分学生,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时间久了,多数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提问与自己无关而不愿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历史课堂提问应寻找好角度、把握好精度、设计好难度、处理好广度。教师应将有效提问技能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追求,不断反思,让历史课堂提问逐渐趋于完美。

四、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交互性强和丰富的表现力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装饰效应”,盲目使用多媒体,从而造成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一种简单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其实,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应该是相得益彰的。多媒体应该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选媒”,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多媒体的配合和辅助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2008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河南省范围内全面铺开,至此已经整整经历了一个三年教学周期循环,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是新课改的最终实施者,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发展。此次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内容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编排,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令人关注。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历史新课改的当务之急,现就笔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容量太大与现有的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教师忙于系统的串线,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讲,时间不够;不展开,学生不知所以然。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的较为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历史素养普遍缺乏等,高中教师在上课时,就需要不断补充知识,使高中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现象严重,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费劲。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教学中新的误区。

二、“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问题 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本材料或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但是,在新课改下,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视教材如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教师在备课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题。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三、部分教师的历史课程意识淡薄和专业功底不深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陈旧与迷失。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用老方法讲课,穿新鞋走老路,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这些都说明历史教师对新课程不理解,对新教材不会用,没有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生成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功底不足。在表述和解释历史史实方面都存在不准确,甚至有些表述是错误的,不能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历史信息。

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重视理论的学习,没有把更新观念和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尤其对历史课程认识不足,没有深入理解历史课程理论,对历史课程意识问题和历史课程结构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历史课程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层次理解,没有真正掌握历史课程结构和逻辑。

四、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把握不准 首先对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体系把握不准。由《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非常笼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广大一线的教师突然从传统的历史课程结构一下子转为新的课程结构的教学,非常不适应,仍然留恋旧的历史课程结构,对新课程结构,在教学中不好把握。

其次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把握不准。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编写上,非常宽泛、模糊,使教师难于把握。新教材内容多,材料的选择多,使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出现问题,同时对教材内部衔接问题,关于教材的整合、处理上问题,关于新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教学把握程度掌握不准,有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适当,教师把握不好。

对策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首先关于教材使用的观念必须更新。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观念问题。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必须大胆,敢于取舍,正确取舍,正确整合。其次,在对待学生上,解放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高考越来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能力立意更加明确,考查能力越来越多。

对策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要求,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的是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新课标呈现的许多思想、观念同我们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轻大纲、重教材的倾向,导致教师大纲意识淡漠,甚至备课都不看大纲。新的课程标准比原来的大纲更系统、更全面,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的阐述,因而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更强了。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针对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加强业务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没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等,这显然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的。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自觉地主动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对策

三、科学地解读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关于教学内容多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内容、材料以及重点取舍问题,每一个历史事件,不是从头讲到尾,而是注意内容的轻重,材料的取舍;注重问题的设计,看哪些是本课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把其它的历史问题纳入其中;可以通过预习,解决内容多的问题。

科学解读和处理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师要逐步改变教材是教学唯一依据的观念,而将其仅仅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告别“教教材”的旧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用教材教”的观念是将教材看作为教学的文本材料,视教材为工具。只有当教材所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念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时,教材才有使用的价值。但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对策

四、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

注重集体备课活动,借助集体智慧来克服教学困难。加强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是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也充分体现合作精神。从实际出发,及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教研的过程既是经验总结、规律探索、理论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学习、发展、提高的过程。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尽量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平台,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王祥生

摘 要:阅读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英语阅读可谓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瓶颈,但是如果把这个瓶颈打开、拓宽,英语的学习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阅读在平时的考试与训练中,英语总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词汇运用等都离不开阅读,而阅读需要有大量的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近几年高考中比较注重阅读训练的测试,主要表现在加大阅读的练习,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了的,需要找准方法,了解学生,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反之,容易挫败学生的信心。要想提高阅读水平,就得先了解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对此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下面我将对此进行阐述,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斧正。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教学观念陈旧

(1)教师在教学中未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一直将教学重点放在词汇、语法、单词的讲解或者对句子的讲解上,对语篇的讲解很少涉及,只是在课后挑出一大段让学生背诵。在课堂上还是重点讲解语法、罗列句子结构、补充词组,关于阅读教学,只是作为课外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己阅读,老师不强求,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自然会疏忽。

(2)教师在备课时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参考书上说这个单词、语法、词组、句子是重点,教师在备课时原封不动地抄上,不进行拓展,不延伸课外知识。

(3)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总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并主动思考。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多媒体,总是以图片、声音、视频呈现,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教会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的能力。

2.学生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学生在阅读时总是一词一句,生怕漏过一个词句。平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阅读英文类的文章或者课文中的文章时,总是一句一句地翻译,遇到不认识的词赶紧查字典,力求做到对每个词、每句话都要翻译过来,没有学会通篇阅读,了解文章大意,通过上下文来推测不认识的词的意思。这样,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对每个词、每个句子都了解了、清楚了,但是当问及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主题句时,学生往往不知道。

(2)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意训练阅读方法,缺少阅读英语的策略。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主要是教师为主导,课堂上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课后又被满满的复习和作业所代替,加之高中生面临着高考,所以对各个学科都要统筹兼顾,因此在课后更没有时间去阅读英语。在阅读时也只是一词一句地读或死记硬背,根本不注意阅读方法。

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的情况,教师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据调查,很多高中生还是很喜欢阅读的,只是迫于时间紧、压力重,所以就把时间用在了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上。在此,我就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1.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读懂教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时应多设计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与场景,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故事、笑话等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找到主旨句或文章的主题大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2.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知识面

学生在阅读时要克服自己一词一句指读的习惯,尽量脱离词典。在平时的阅读中,要训练自己以一段或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时碰到生单词总要查词典,所以影响了阅读的速度。高考阅读题材形式多样,有故事类、广告类、新闻报道类等,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扩大阅读量,多阅读,多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历史性强而现实性较弱,其次是思想性太强而趣味性不足;再者是教学手段上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少;最后是教学形式灌输性强而探究性少。针对本门课程特点和上述存在的教学问题,本文试从增强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四个方面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教学 问题

如何改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呈现教学模式僵化与疲软的现状,如何确实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每一个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历史性强而现实性较弱,其次是思想性太强而趣味性不足;再者是教学手段上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少;最后是教学形式灌输性强而探究性少。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历史性强而现实性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达到鉴史育人的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有很多老师是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丰富的历史积累,在课堂上容易仅仅讲历史而讲历史,注重课程的历史性,而忽视了教学的教育性。这就偏离了本门课程开设的初衷,在一次学习进修的培训上,一位中山大学的教授就说:”上思政治课的老师可以上历史课,而上历史课的老师不一定会上《纲要》课。也正因为很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不联系现在,不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很多学生上起课来就觉得课程的内容离他们很远,加之有高中历史的基础,就更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厌烦。“

2、教学内容思想性太强而趣味性不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述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里面有丰富的内容,但教材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关键事件将这一段历史串联起来,以及相关事件的历史经验教训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被教材局限,这样的教学容易让学生觉得老师在空洞的说教,逆反之心油然而生,无任何兴趣可言。

3、教学手段上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虽然每学期都要求要有实践的课时安排,但很少落到实处。一方面是条件所限,如带学生去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考察,学生兴趣非常浓,但由于经费所限,一学期下来也只有寥寥无几的班级开展了。另一方面就是与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有关系,考核只需期末笔试,对于有无实践考察,都没具体要求,同时有些教师也为了避免麻烦,实践性教学这一部分被剔除了。

4、教学形式灌输性强而探究性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师生间形成“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僵化局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主性学习,学习方法呆板,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本门课程特点和上述存在的教学问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采取对策:首先是增强教学的现实性;其次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再者是增强教学实践性;最后是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1、增强教学的现实性

“史学历来有经世致用的传统。追问历史是为了了解现实,关注现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后联系现实,面对当下与未来,这正如意大利史学理论家贝内德托 克罗齐曾提出的著名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历史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以古鉴今、探今溯故,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史学知识和史学认知结构,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或者难点问题,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问题关联的欲望,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经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教学的现实性。

2、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本身就是丰富的故事,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有趣的故事,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每一历史事件都是由人发起的,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收集关键人物的一些有趣故事,每一次课前可以让学生将准备故事与大家分享,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改变教师满堂讲的做法,可以图文并茂,讲解精辟,学生也乐于接受。

3、增强教学实践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述的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每一个地方都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这是最生动的历史教材。我们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受条件所限,教师可以在教学本门课程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布置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周末自由安排自己的实践时间和地点,学期结束前要求学生以报告的形式汇报实践教学的成果,丰富教学的形式。

4、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增强教学的探究性,关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教师问题意识强烈,才能使教学不落入说教的巢窠。其次是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让学生真正到达自主学习。最后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入思维状态,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向导、指南。“

参考文献: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1. 新旧教法和教学理念存在矛盾。 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内容, 趣味性强, 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但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由于探究讨论的需要, 学生意见分歧、各执己见, 要达成共识, 统一结论, 需要大量的时间, 这样课时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 而且遗留问题甚多。为了应对高考, 老师就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沿用旧的教学方法, 即“老师讲、学生听”。此法, 针对性强, 直奔主题, 目标明确。但这样做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是采用新的理念和教法, 还是沿用旧教法, 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

2.教材内容的编排和知识体系存在矛盾。新教材结构变化大, 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由过去的学科主义转变为现在的人文主义, 使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但由于学科体系的重构, 许多化学知识变得零散, 知识的衔接出现了断层现象。由于课堂教学容量大, 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删减了“探究、讨论、分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取而代之的是“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就成了一句空话。

3.新课标的实施与学校设施及学校的制度存在矛盾。化学新教材中设置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探究活动, 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和实践环境。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学条件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 再好的教学方式也无法实施, 设计再好的探究活动也无法展开。再说, 一些小县城的中学, 实验室远看玲琅满目, 近看却都是些报废药品或者是从各大院校批发来的用于应付上级检查的无用药品, 新课程的实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评价体系与三维目标的实现存在矛盾。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 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方式, 激励学生和谐发展。但目前仍然是以考试成绩和作业批改次数来评价学生和教师,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 从而阻碍了三维目标教学的实现。

二、对策

1.灵活整合新教材, 紧扣新课标进行合理取舍。要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对新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灵活整合。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普遍感到:内容多、头绪多、课时少、教学进度缓慢。要想走出这个困境, 就必须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紧扣新课标, 进行大胆取舍, 制订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 坚持基础性、时代性,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2.重视教法研究, 积极探索“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要多样化, 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 在教学“求新”的同时, 还要注意教学效果的“务实”。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 即通过有效互动达到教学的高效, 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 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评价机制要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执行者, 对学生进行评价, 要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使学生通过评价, 进一步了解自己, 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真正做到评价是为学生服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点评, 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 要保护好学生幼小心灵里迸发出的每一点火花, 即使是异想天开的念头, 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和斥责, 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总之, 教师的评价,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追求与努力。

作为教师, 在思想上要重视课改, 树立新课改的理念, 注重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把握新课改的精髓,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对于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经常用新课程三维目标审视自己, 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 并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使新课程理念得到落实。同时要明白新课程虽新在创新, 但必须以继承为基础, 在继承中创新。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物理教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16-010

高中物理是一门较为独立的学科,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导致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不理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新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部分教师在现阶段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较为落后。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物理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物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二)学生缺乏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学习效率低下

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甚至对学习物理产生了厌烦心理,阻碍了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较差。部分学生因为初中物理基础较差,高中物理知识抽象而复杂,跟不上高中物理学习的脚步,导致恶性循环,甚至放弃了高中物理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仍使用着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过于守旧。教师以“一言堂”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只会机械的记忆课本上的内容和解题方法,无法灵活的运用知识,导致学生的物理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二、解决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的办法

(一)重新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想要解决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重新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提高高中物理成绩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教师应当重新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做好备课工作,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提高高中物理成绩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有所保障,但由于高中物理學科的知识抽象而复杂,在学习该课程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是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主动的探索物理知识和物理问题,使高中物理学习变得十分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知识的导入,例如,在学习《力的和解与分解》时,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导入教学内容,“两头牛一起向一个方向使力,它们的合力就是两头牛的力的和,但如果分别向相反的方向使力,那么它的反向力量就是一头牛的力量减去另外一头牛的力量。”通过这种方法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

(三)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在选择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例如,某班级的学生性格较为活泼,并且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便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加速运动是一项较为常见的运动,因此有了‘加速度这一概念,同学们现在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并以小组形式讨论,寻找生活中加速度的例子。”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在讨论过程中,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并锻炼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适应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若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并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鑫.浅谈高中物理教学常见问题和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5,06:298.

[2]张震继.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学周刊,2015,17:68.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一、关于教材

1、新教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偏难、繁琐、陈旧的倾向,并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新课程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数学教材只注重单纯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新教材编写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编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需要就足以引起学习的愿望,何况教材中许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缩小了学生和数学理论的距离,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

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教材和旧体制的不协调问题。如:初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小学时没有实施新教材,是按着原有教材上的课,且正好赶上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负,其综合素质达不到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学生不仅不善于积极思考,也缺少主动思考的习惯,甚至连这个能力也不具有。

再如:好多日常生活中的名词和概念,学生都不知道就更不懂,象“时差”、“成本价”、“利率”、“利息”、“销售量”,表现出理解能力差。教学中为了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名词和概念,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直接导致练习时间的减少,进而导致教学进度的推迟。

2、教材使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新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创造能力。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复习巩固”、“综合应用”、“拓广探索”、“观察与思考”、“数学 活动”等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一个障碍是,在做这些活动时,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发言,锻炼的机会多;而性格文静、不善讲话的学生(多为女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少(教学时间有限)。

其次,新教材内容教多,而且活动课中学生讨论时会产生很多“意外”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考虑让学生尽量充分讨论,又要考虑教学进度和课时任务,教学中不免有些“束手束脚”的。按照目前的课时安排,教学时间“捉襟见肘”,经常落后于应该达到的教学进度。

3、新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配备

新教材的专题形式的章节安排,既有利于创设学习环境,又有利于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引入问题、开展数学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了教学难度问题,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不得已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很难把握教材、教学的难度,拿不定中等程度的学生,是以习题难度为准,还是以复习题的难度为准,教学中容易顾此失彼。

另外,习题中很少配备与例题类似的问题,使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充分的巩固练习,致使举一反三的没做到,学会的也忘了。

个人认为,新教材很适合综合素质较高、生活技能较强的学生群体,新教材能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而面对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对教材再次开发,教学中必须做很多的铺垫,尽量减小梯度。

二、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问题即动力问题。

我们对改革充满顾虑。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现实选择,尤其是在目前这个日趋功利的社会考试评价制度作为课程改革一个不可或 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相适应,两者甚至需要保持同步进行,可现在的情况是严重滞后。

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要在终结性的纸笔测试中得到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困难的,出现了可相信的做不到,而做得到又不可相信这样一个教学评价的死胡同。

例如:自然科学中考实验操作考试。实验评价应该列入中考,然而采用大规模、集中性的实验操作考试,所能评价的仅仅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精神的评价无能为力,如此评价的意义被大打折扣。教学评价的滞后已经成为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的最大障碍,成了整个课程改革的最大瓶茎,不过目前大家都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不久也将会出台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新课程评价方案,省教育厅以及其它一些相关部门也正在着手进行相应的课题研究。同时,更希望广大教师能更加深刻地看待本次课程改革的整体背景,真正站在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角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本次课改中去。

三、教师执行新课改的能力问题

1、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新课程在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非常强调合作学习,但是很多教师因为没有把握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真正要义和精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追求形式的多,实际效果差。究竟怎样合作?首先是要有分工,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做不同的事情。自主、合作、探究,好像是孤立的,实际上是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另外,在合作学习的组织上,也经常会出现两种不理想的局面,一是由于合作学习的内容或相关情景的创设不到位,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不起来,讨论合作出现冷场,相反,当学习内容富有吸引力时,大家过于兴奋。

如果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把探究变成一种模式,变成机械、刻板的操作。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好,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状态,也就是对学习投入的情感与态度的品质以及思维的深刻性上。一味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2、对课程教学目标把握上的偏差

对教学目标把握的偏差比较多的还是表现在对课程三维一体的目标整合上,过于强调认识目标。与此相反,不少人却以为新课程不再重视认知,不再需要“双基”了。其实,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

首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其次我们要研究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基础的。

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另一种是只重过程,忽视结论。不能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不能走向忽视知识技能的极端。

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应当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强调“同时”,就阐明了“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教师要能够比较好地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发扬的问题,要知道接受学习也可以是主动的,有意义的。不少教师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大部分课堂上,教师普遍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学生能完成的任务,应放手让学生去完成,一时不能完成的,应想办法让学生去完成,而不是教师代替或包办。

3、对课堂的教学秩序存在要求上的偏差。

对课堂的教学秩序没能根据教学的具体形式和目标要求给予恰如其分的调控。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能简单化。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扰。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都应心中有数。如此方能使课堂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

4、对教材的地位、作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教材,就说明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成为我们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只是一本材料或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使用新教材以后,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现有课本,新课程标准鼓励老师大胆地质疑。

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有问题,学生边听讲边看书已然成为教学的常态,结果课听得三心二意,书看得也三心二意,尤其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时间一长,形成依赖,教师一提出问题,不是先在头脑中思考,而是马上到书本上去寻找答案。特别是在带有探究性的教学中,探究的结果在书本上都一目了然,还要进行什么探究。边听讲边看书代替了边听讲边思考,对学习质量必然产生严重影响。当然,这不是说上课时可以把课本扔掉,只是听课和看书在大部分时间里要分开进行。该看书时,教师只要提出看书目标和要求后,可以把时间放给学生。

5、对问题教学与问题情景存在创设上的偏差。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组织教学的前提并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课堂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首先是简单无意义的问题太多,问题过于简单或直接,缺乏思考性,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够脱口而出,这样的提问流于形式毫无意义。

其次,教师尽管重视问题的设置,但考虑的只是教师如何向学生提问,学生的任务只是回答问题,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多,学生提问题少。当前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情景创设,也就是能够引起学生认识冲突的情景太少。

再者,是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到位,真正有思考性的问题,不舍得放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急于给出答案,惟恐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一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又急于纠正。实际上学生的任何错误总是有一定原因的,而这种原因对学生来说又往往是很顽固的,不经予充分暴露和有效解决,学生往往还会重犯。

6、对教学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存在操作上的偏差

技术一定要为教学服务,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被技术牵着走。所以教学的辅助媒体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先进越好,这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两个不良倾向。

用一种媒体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就没有必要用两种或更多,常常出现因媒体过多而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学生在下面眼花缭乱,这种情况在一些公开课中尤其普遍。而用基本的、简单的媒体能够完成任务的就没有必要选择先进的、复杂的媒体来取代,简单、节约是使用媒体的一个原则。

四、几点建议

1、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不能用“破”和“立”的观点来对待今天的课改,应该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来对待课改。

对于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诸如载体、工具、方法、手段等这一类的东西,不要加以否定,因为他们本身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是中性的,只存在怎么驾驭的问题。

作为新课程的数学教师,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着重研究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师与生的关系,既不能教师主宰,也不能学生中心论;

探究学习与验证学习关系,千万不能把探究学习看成一把万能钥匙,不是一探究就能得到结果; 师生互动与师生回答之间的关系,有一种交流是师生回答,但决不意味着仅仅是师生的互问互答,重要的是思维互动;

尊重学生与表扬奖励的关系,人格的尊重、创造潜能的尊重,不是廉价的表扬,过分的吹捧即鼓励方法的泛化。

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成本效率的关系,按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投入最少,效益最大是最好的课,如多媒体课件的滥用;

学生亲历与教师引导、书本知识关系,不一定什么知识的获得一定要亲身经历,如:谁也不敢往万丈悬崖下跳;

教学的激情与电视主持的关系,教师上课要有激情,但与电视主持相比,应有其特点和风格,如果弄得和电视主持人一样,那不是上课,那是做戏;

教学艺术和科学性的关系,教学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科学性为主,决不能为了追求艺术而胡编乱造;

2、教学中应注意

(1)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2)搞课改与提高质量并不矛盾,绝对不要因为搞课改影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绝对不要只注意课堂形式的活跃,而忽视给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及知识体系,新课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要因注意了其它目标而淡化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上一篇:高考作文模板下一篇:给妈妈写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