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2024-09-26

高三物理教学中的困惑(共9篇)

高三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1

爱,大家都觉得是美好的吧!可是,有时爱也让我困惑。

记得在几天前的一个安静的晚上。我正在悠闲地看着课外书。突然,房门被一股“洪荒之力”给推开了。我下意思的马上跳起来,看一看是谁来了。

妈呀!只见妈妈气势汹汹地向我走来,我想:我难道,做错事情了吗?然后,妈妈破口大骂:

“杨思意!你是不是忘了明天早上8:30要上素描课呀!画画作业有没有画好?”

我以蚊子一般的声音不安的回答到:“我忘了明天还有课要上,更没有画素描老师布置的画画作业。”妈妈说到:“你这个人呀!记性这么差,看看别人家的小孩,再看看你!下次再有这样的事的话给我画10遍!”我一遍哭一遍想到了一个问题,他们不是都说孩子是别人家的好,老公是自己家的好,我觉得说的没错。还说什么打骂是父母亲对我们的爱。依我看虐待吧!没办法在妈妈的“辱骂”下我打开了画板,开始画画画作业。一边哭一遍画。

在后来我自己静下来想了想,觉得妈妈这么做也是为我好。想让我有一些特长,长大后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我以前还和她顶嘴。在别人面前说她坏话说她哪里哪里不好。我想她在背后一定也受了很多的委屈。是我不懂爱,是我不懂她给我的爱。

妈妈的爱给我了困惑,但是同时,我也在慢慢理解她。让我懂得妈妈的爱在门背后。

高三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2

一、理想的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 高三作文教学也要参照这一要求,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高三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对高一至高三的作文教学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但我觉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表达与交流”中提出的目标可以作为我们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南。例如, 其中第五条指出:“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我认为, 高三语文教师要在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高三作文教学的实际, 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高三作文教学之路。

程翔老师认为, 当前制约写作教学的有五大因素:“第一, 写作教学见效周期长, 写作能力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的问题。第二, 传统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作文评价标准, 而要改变传统观念又非一朝一夕之事。第三, 写作没有独立的教材, 没有单独设课, 无法取得独立地位, 导致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四, 写作教学的评价体系处于混沌状态。第五, 写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具备写作教学的能力。”高三作文教学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三作文教学的理想追求应该是:第一, 努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第二, 写作单独设课。第三, 建立科学的写作评价体系。第四, 要有专任的写作教师。若能做到这四点, 不仅高三作文教学会有很大的起色, 而且对整个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的困惑

困惑之一:高三学生对写作缺少兴趣。

一方面, 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 高三学生更懂得作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三学生“一怕周树人, 二怕写作文”。高三学生宿舍 (有的在家庭) 、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狭小生活影响着他们作文的选材, 现实的高考又逼着他们拿下较好的高考作文分数。于是乎, 学生就绞尽脑汁, 例如专门背诵古人事迹, 高考时写古人, 以不变应万变。历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中写古人的都特别多。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那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写就会得到和谐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的感受和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启发,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写作的兴趣。如果说阅读是吸收, 那么写作就是倾吐。没有吸收, 哪来倾吐?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通过广泛的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高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月刊》《演讲与口才》等杂志, 让学生进行摘抄和讨论;在节日或者重大活动时,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可以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载体, 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写作素养, 也无形中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困惑之二:高三教师是否要创新批改作文的方式?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需要继承, 例如给每篇作文写眉批、总评;给学生的作文判分。但现实情况是, 很多学生不理解老师根据什么打分。老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 学生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而且高三教学任务重, 要求语文教师全批全改学生的作文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作文评讲效率?

作文评改要抓住人、关注思维这一核心要素。传统的作文批改往往从文章出发, 例如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议论文的写法等。而写作的主体是学生, “写作教学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我认为作文批改也要关注人、关注人的思维。要作文, 先做人, 人是根本。例如, 教师的作文评语应是和学生心灵的交流, 而不是什么“中心明确、层次清楚”等套话。创新作文的批改方式, 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处处从学生本身着手, 关注学生心灵、关注学生思维。“近年来, 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 主张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话语体系, 他的作文点评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与小作者对话交流。这样的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 令人耳目一新, 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启示”。

困惑之三:高三作文教学怎样达到理想化的境界?

吴非老师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因为在目前高考体制下, 学生不得不进行一些高考作文的训练, 只有高考作文得高分, 才有条件帮助他们拿到进大学这张门票。王老师认为:“只要经过一年有效的训练, 他们就知道要审题, 知道要看清要求, 就知道要估计字数, 知道字要写端正, 知道自己并没有多少自由, 知道不要写犯忌的话, 知道段落不能碎杂……”高三作文教学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条件下, 进行一些高考作文的训练无可厚非, 但怎样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 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思考。

三、必要的反思

反思之一:高三作文教学还是要和育人联系起来。

文如其人, 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反映该人思想的文章。新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认为, 高三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这是首要任务。现实情况是, 高三学生的写作严重违背自己的思想实际, 他们的作文里充满很多“假、大、空”的话, 真实地表现高三学生生命活力的习作很少。反思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 难道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责任吗?苏州一中杨斌老师认为:“写作的过程是心灵表达的过程, 是生命的倾诉过程。”“生命写作先须培育生命活力。”在作文教学还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大背景下, 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实现“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的有效链接。

反思之二:高三教师要反思作文训练的方式。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 时间紧, 因此高三教师要找到一条适合高三学生训练的道路。例如鼓励高三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鼓励高三学生写作文提纲, 鼓励高三学生写片段作文。例如就写议论文而言, 可以训练两种结构模式, 并列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 每种结构都要求学生写好分论点。“就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言, 200~300字的专项训练或许会有更好的教学实效。显而易见, 在片段的专项练习基础上, 再进行整篇的综合训练方能构成作文教学的层级”, 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 它可以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

总而言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三作文教学改革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 我愿意不断追求着教育梦想, 带着困惑和反思, 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程红兵《抓住思维这一核心要素》, 《中国教育报》, 2008.3。

[2].马恩来《点评应该是用心灵解读心灵》, 《中国教育报》, 2008.3。

[3].吴非《不跪着教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三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3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困惑;复习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3-0060-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3.030

一、元素化合物一轮复习面临的困惑和对策

1.困惑

在一轮复习中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已经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复习时学生的知识遗忘率非常高,造成复习课上得像新课一样,复习效率不高。

2.成因分析

在与学生的个别交谈中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的特点。“世界由物质而丰富,物质由元素而精彩”。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知识海洋中的精华,是中学化学复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这部分知识因为物质的多姿多彩,又常常使人感到“多、杂、散、乱”,规律性不强,需要记忆的知识多。

二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新教材中主要在必修1模块呈现,由于间隔时间较长,在当时学习时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很多知识都是短时和无意义的记忆,学生没有充分的例证和反复验证有关知识。

3.复习对策

(1)课前布置任务,把教学重心前移,暴露学生的知识漏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课堂高屋建瓴,纵横联系。

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对杂乱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梳理,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趋于有序,因此在知识把握上从大处着眼,先从知识分类上着手,对各类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要加强不同类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同类知识内的纵向联系,编织知识网络。高中化学中以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这是无机化学学习的第一条线索,是编织知识网的“经线”。第二条线索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是编织知识网的“纬线”。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要抓住性质重点,把存在、制法和用途都与性质挂钩。第三条线索是物质之间相互衍变关系,是编织知识网的“结点”。通过把零散繁杂的知识“串线、联网”,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记忆建立在理解基础上成为长时的有意义的记忆。

[案例1] 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汇报展示] 学生课前编制网络图,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归纳,课堂选取代表进行全班汇报。

1.谈谈设计网络图的思路。

2.在编制网络图的过程中是否还存有困惑?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思考,编制的知识网络能真实地反应他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汇报讨论,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学生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使下面的教学和讨论更具针对性。

[讨论] 编制思路:氧化物—单质—盐—碱

[师生讨论] 1.结合刚才的思考,分析下面一张网络图的设计思路,谈谈你对这张网络图的评价。

2.选择任意相邻物质之间的转化,写出可以实现这一转化的物质。

3. 选择任意两个不相邻的物质,列出实现两者之间转化的途径。

4.铁的网络图是相对封闭独立的,可以寻找哪些途径,建立铁的网络图与其他网络群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网络图的评价,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通过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巩固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小结]

1.注意网络图中转化关系实施的多样性。

2.注意不同价态转化时外界条件的影响以及所加试剂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对于反应产物最终价态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抓住物质分类,从较高视角对铁及其化合物可从单质铁、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铁的盐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又从横向上强调四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除铁外,其余三类转化价态不变),纵向上突出同一类物质间的价态变化规律编制知识网络。在复习具体物质性质时,还进行联想、归纳,“前思后想”寻规律,滚雪球式的增长知识规律,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自主学习到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增长发展潜能。这样处理教学内容一方面使课的知识密度得到加大,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完善。

该种课型设计对高三一轮复习是高效有用的,既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二、元素化合物二轮复习面临的困惑和复习对策

1.困惑

经过一轮复习后,学生们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初步的建立和完善,学生也已掌握了部分理论知识。如果老师对某个知识内容向学生直接提问,大部分学生口头能顺利回答,但是如果让学生进行书面表达,学生则漏洞百出,问题出在化学用语的正确表达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非同寻常,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语言,在近年的高考中格外重视对化学基本用语的考查。

2.成因分析

分析了大量学生练习后我们发现:学生们的错误除了少数是由于知识的储存和理解有误外,很多问题是由于学生书写的不规范造成的。目前接触到的化学方程式类型很多,有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水解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等,每一类方程式的书写都有其规范性的要求,由于书写不规范产生的错误时常发生。

3.复习策略

(1)重现错误,进行纠错分析;

(2)注重细节,强化规范训练。

[案例2] 无机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 下面的方程式都是同学们在练习中出现的。判断以下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错误,请阐明理由并改正。

A.Fe3++3SCN-=Fe(SCN)3↓

B.铁粉与稀硝酸反应:Fe+2H+=Fe2++H2↑

C.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

Fe3O4+8HCl=FeCl2+2FeCl3+4H2O

D.2Fe(OH)3(s)=Fe2O3(s)+3H2O(g)ΔH=81.5kJ·mol-1

E.FeCl3溶液呈酸性的主要反应为:

Fe3++3H2O=Fe(OH)3↓+3H+

F.某地土壤显碱性主要是由于Na2CO3引起的,加入石膏(CaSO4·2H2O)有降低碱性作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2-+CO32-=CaCO3↓

G.……实际上是[CuCl4]3-等离子与CuCl(s)、Cl-三者之间所形成的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结果,请写出这一平衡关系(用离子方程式表示):[CuCl4]3- ?葑CuCl+3Cl-

H.Fe+2H2SO4=FeSO4+SO2+2H2O

I.硬酯酸甘油酯的制备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重现学生常见的错误,相互纠错,使学生加深对书写规范重要性的认识。

[小组讨论] 方程式书写中要注意哪些规范表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以上九个方程式的纠错,自我总结并小组讨论交流后总结出方程式书写规范表达的要求。

[全班总结] 在方程式书写中 “方向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要关注细节,规范书写,做到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规范表达。

(1)注意要求书写的是哪种类型的方程式,否则方程式书写就是无的放矢,结果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注意方程式中有关符号的使用。例如连接符号,大多数反应用“=”号,但盐的水解反应方程式和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需要用“?葑”号;再如反应中生成沉淀需注明“↓”,产生气体用“↑”,生成胶体要在产物化学式后注明“胶体”二字。

再有,方程式的书写还要注意特殊的标注。

①反应中如果需要反应条件需在方程式连接符号上下方标注。

②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时要注意标注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ΔH的单位。

③部分反应物浓度的标注。

[教学反思] 这样的教学建立在学生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学生课堂思维活跃,参与度高,一改以往方程式默写和书写时学生的厌烦和不以为然的现象,教学效果比老师反复灌输和强调怎样规范表达要好。

三、元素化合物三轮复习面临的困惑和对策

1.困惑

通过一、二轮复习对知识网络的梳理和规范性的训练,学生对于陈述性知识大部分都能顺利回答,但若将知识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需要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时,就会有许多学生缺乏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思路。此时如果再次重复前两轮复习思路,一方面无法激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情感需求,学生无法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这样的重复复习并没有解决学时面临的问题。

2.成因分析

现代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静止的、孤立的,必须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相结合,才能表现出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只学会陈述性知识,学生就像“鹦鹉学舌”,知识仅仅停留在重现的层面,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复习对策

(1)选取典型物质,以真实的问题解决为背景。

(2)打破知识界线,整合运用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

(3)以高考试题为背景,实施问题导引式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引领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

[案例4] 关于铁的化合物的复习

[问题] 交流讨论在生活中有哪些与铁及化合物有关的知识?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怎样解释?

[学生讨论后交流]

[问题]讨论在生产中有哪些与铁及化合物有关的知识?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怎样解释?

[学生讨论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一定生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试图从生活、生产知识中提炼出化学学科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科知识与实际知识的联系,建立生活、生产、学科知识三位一体的关系。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讨论,随时就某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追问。

[问题] 高考试题中如何将上述知识结合起来考查?让我们来看个例子。

(2010安徽卷)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备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3+,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 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氧化了Ag。

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

[问题] 从生活中和生产中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应用,反映出从学科角度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核心知识是什么?

[讨论后总结]

1.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复分解反应、水解反应。

2.铁三角图。

[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中的困惑 篇4

音乐是幸福的音符,是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灵丹,是事半功倍的催化剂。在当今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全面发展学生,音乐教学就尤为重要。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可以使学生在学唱中受到美的熏陶,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健康成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学却受到较多困惑。

音乐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阻碍。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长期影响,只重视语、数、英等科目。对音乐教学的忽视,一致相当一部分学校停开了音乐课。再者文化课老师每年都可以获得教学成果奖,辅导奖等,顺利评先,晋级。而音乐老师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不得已也改教了其他学科。

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由于对音乐教学的长期忽视,使之学生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即使现在开设音乐课后,根本不能按音乐教材授施教,必须从开始学起,所以困难很大。再者学生受学校、家庭等的不良影响,也认为“歌唱得再好,又不考试”。对音乐学习毫无兴趣。

音乐器材不足。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篇5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和我们的母语汉语语言习惯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作为一名新进的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一个学期内,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 作为广德来说,小学英语不太重视。所以初一刚升来的孩子英语水平层次不齐。有的小孩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初二的水平,可是有些学生可能小学都没怎么接触过英语,甚至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会写或者读。刚开始内容比较简单,还不是太明显,越到后来难度加大,词汇量加大后,两级分化日益严重。后期如何对待后进生的英语成为我的一大困惑。

二. 如何在初中调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觉得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任务比较重。在课堂中不可能每节课都穿插活动和游戏,那么有些课时就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我所教的两个班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班非常活跃,但是另外一个班就比较内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是我一大困惑。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篇6

宜君县高级中学

赵爱银

我校从2010年以“目标引领,自主探究,六环节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用新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同时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新的困惑。

六环节教学法使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让英语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教师讲的少,学生学得活。但面对着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理念,一堂堂别出心裁的观摩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英语课,我困惑了……

困惑一:基础差的学生课堂上能畅所欲言吗?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普通高中许多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程度,许多老师们都身有体会。不少学生往往是朗读张不了口,写作动不了手,学习语言“听、说、读、写”一样都不能叫高中刚刚接手的老师们满意。某些学生甚至连26个英文字母也写不全,读不准。

虽然,我在教学时,为了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我会尽量把问题设计的更简单明了,让学生先能听懂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基础好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 1 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而且致使基础差的学生永远以旁观者的角色进课堂,时间久了,老师自然就冷落了他们。

困惑

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他们不是为了通过合作探究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果,而是为了给自己或小组争名夺利达到讨好老师的作用。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默默无闻,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们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不积极。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参与者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 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

困惑三:怎样实施对英语新教材的教学?

1)评价标准: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学生的实际英语操作能力根本达不到教材要求的那么高。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文化知识背景?都可以对这些话题有话说?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能运用教材所给出的topics 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吗? 显然,是不现实的。至少,我认为我们的学生和市级以上兄弟学校的学生是有差距的。

2)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外研版是一套比较理想的教材但不一定是一套实用的教材。根本没有既满足理想又符合现实的教材。由于主观和客观的一些原因,和人教版相比,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总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优越性,因而老师们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很难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3)教材的取舍,困惑也多: 老师们不敢轻易决定。既然现在使用的新教材有和所在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实际生活背景相差太多的单元或者话题,甚至各个单元都有着和本单元主题topic不太贴切的内容,练习,那么对于教材的取舍,整合,无疑就是一个给每位老师提到了眼前的任务了。我们越来越多的老师都可以认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是可以对一个单元的内容,篇幅甚至是几个单元的内容,篇幅进行大手笔的取舍,整合,那么到底应该对哪 些内容取舍整合呢? 真正到了取舍整合的时间,老师们肯定会犹豫: 说不定舍去的内容就是在高考中出现了。还有,怎么取舍,怎么整合,肯定也是个学问了。

困惑四:高三英语教学在升学压力下的困惑:

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高三一年的英语学习都是在复习和做题中度过,几乎没有新知识学习。外研版共8册内容,48个模块。我们普通高中只能完成到必修5的教学任务。在高三课堂上,鲜有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更不能体现六环节教学法了。学生本身也变得急功近利,他们希望从课堂上获得的就是有关怎样做题,怎样应试的指导,认为只要让自己分数提高起来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让自己学会做题的教法就是好教法。对待高一高二时期实施的教学方法他们就会消极抵触,文理学生都会把重心和精力倾向于史地政和理化生。他们认为这些学科能够达到短平快的效果。

困惑五:英语学习氛围与课堂教学如何接轨?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篇7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 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 但是, 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 还要不要“训练”?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学生往往是内心感悟而不知如何表达, 通过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 有益于他们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口语训练, “做到我口表我心”;可以给学生文字材料, 要求他们写出读后感, “做到我手写我心”。要鼓励学生多开口、多动手, 这样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感悟, 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高质量的阅读, 尤其是创造性阅读, 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 是阅读的开始, 而不是阅读的终止, 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高中生的阅读既要有形象性的感受, 又要有理性的思考, 这样才有可能深入的理解文本。而我们的一些学生只愿意感受, 却不愿意动脑筋思考,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 高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课本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我们今天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

我认为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 理解作者的思想,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站在作者的立场之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融入自己的想法, 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 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 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 解读不够深入, 缺少内在体验, 浮光掠影, 不作深入探究, 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的学生读不懂文本, 光有所谓的理论而不会分析, 言之无物, 假话空话套话一大堆, 这完全是语文的悲哀。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要让学生说话, 说出他们对文本的感悟, 多思考、多体会、多表达, 不怕出错就怕不做, 不求热闹但求成效。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这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 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语文课堂上, 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学生的各种意见, 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 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有深厚的功底, 要不断的学习, 要扎扎实实的备课, 语文老师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 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 要有自己的见识。阅读教学的发展, 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 阅读教学的改革, 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的主体, 但我们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 我们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既要传授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给学生, 这样学生的表达才会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又要打破常规大胆创新, 活跃学生的思维;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又要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不可盲目的认为学生说的都是对的;我们既要和学生平等交流, 又要点拔引导学生。

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 教师对学生应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 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 教师要大胆做出评价。从专业的角度, 从认知的高度, 从思想的深度, 全面的指导学生, 以理服人, 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的主体。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篇8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五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也有存在。

下面我来浅谈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度。此时,我立即要学生6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综观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对精神实质把握欠佳,注重表面化、形式化,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起来,我跟班主任一起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是学生按4-6人一小组做在一起,并根据全班同学的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不要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放在一组,也不要把学习差的同学放在一组,不然的话,学习成绩差的一组同学讨论不出什么结果,久而久之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赋予特定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过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交换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即分工又合作,互相监督,互相检查,共同改进,共同进步。三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四是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五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六是每天每组有一个固定代表发言,如果一次发言不全,本组其它人员可补充。七是根据发言情况老师给予评价。在这期间,老师所做的还有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八是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不错,每一个学生都在动脑、动嘴、动手。他们快乐地思考,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9

初中化学国培在岗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现状与结果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学习水平较接近但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特别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后大约30-40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难记、枯燥无味有“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化学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级教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教学困惑与反思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指知识特点与学习对象外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

1、化学用语特点决定其成为教学难点。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掌握不完全相适应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对教材特点研究不深注重教教材而忽视用教材没有很好统筹兼顾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中只注重教、记、练而忽视了化学用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③不能针对知识、学情差异组织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容易混淆④教学动机、兴趣培养、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⑤教师缺乏规律探索与总结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单一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欠缺②学生学习兴趣难于持久③思维“懒惰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现状与结果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学习水平较接近但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特别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后大约30-40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难记、枯燥无味有“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化学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级教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教学困惑与反思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指知识特点与学习对象外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

1、化学用语特点决定其成为教学难点。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掌握不完全相适应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对教材特点研究不深注重教教材而忽视用教材没有很好统筹兼顾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中只注重教、记、练而忽视了化学用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③不能针对知识、学情差异组织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容易混淆④教学动机、兴趣培养、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⑤教师缺乏规律探索与总结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单一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欠缺②学生学习兴趣难于持久③思维“懒惰”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学习方法与化学用语不适应只注重死记硬背不能较好理解知识、形成规律⑤学生不注意对比、整合、归纳迁移能力较弱。”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学习方法与化学用语不适应只注重死记硬背不能较好理解知识、形成规律⑤学生不注意对比、整合、归纳迁移能力较弱。“互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针对一定的事件、情景而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即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包括教师和教材的互动、学生和教材的互动。“生成”是指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通常是指学生在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学习时由于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试用几年中笔者认为“互动学习”能使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结教学得失

2、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使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4、使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能动性

5、能促进学生发现不足反思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6、能促进知识内化展开质疑解惑增强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仅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互动、生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让学习目标在“互动学习”中以“问题化”方式生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事先设定然后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完成的。即便是现行许多教学模式学习目标更多是由教师设置、展示或引导认定而完成。学习目标通常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培养”、“树立”等词语修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不知学什么、怎样学不可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笔者认为学习目标应“问题化”因为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问题设置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学生是否明确本次自学内容和范围是否明确自学的方法是否明确自学的要求是一堂课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学习目标应由师生、生生“互动”生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预习学习文本从文本中寻找所获得的信息然后由学生大胆置疑提出所发现的问题最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梳理、整合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自主学习文本提供简明的学习要求。如九年级义务教育教材化学“课题2 氧气”一节的学习目标的生成教师先用一个小实验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激趣引入课题提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34-36页内容将你所获得的信息和发现的问题记录在质疑本上。” 学生预习和记录好后让学生将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梳理“问题化”学习目标然后由各学习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争辩、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方式初步整合“问题化”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视整合情况提出质疑激起新的“问题”矛盾最终使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目标相一致。

二、让知识技能在“互动学习”中以“探究”方式生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创设师生、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学习环境。其核心内容是体现学生主体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1、简单的化学知识主要采用由学生自学文本内容后教师依据学习目标质疑由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的方式组织互动让学生在表达、倾听、思辩、评价中自然生成。

2、化学用语等记忆内容可采用学生板演评价、练习互补、玩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互动生成。如学习元素符号教师在课前带领学生利用硬纸片制作好记忆卡一面写名称、一面写符号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对互相做对照游戏。通过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3、以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可采用小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如学习水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完成以下任务1调查学校周边环境农村与工厂寻找浪费水资源与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2畅游本县两湖星云湖与抚仙湖思考两湖污染情况为什么不同3上网查寻有关水资源的知识与资料并作好分类4以水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文题不限。学生完成任务后师生共同开展组织小组辩论赛、制作展板等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熟悉了水的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性质、制备、原理等内容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面对疑惑设计实验或交流讨论重视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现场学习、实践操作、集体讨论等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由学生发散性回答、补充、评价后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并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然后由各组中心发言人汇报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通过交流、争辩、互补、评价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与操作要点再由各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实验。实验后让各组交流实验现象和获得的结论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达、倾听、思辨、评价并书写反应表达式。由于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上的体验自然生成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让解题方法在“互动学习”中以“反思”方式生成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类型的化学知识许多学生显得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在化学解题方面学生没有多少方法解题的能力非常的欠缺。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学好初中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补尝创新。反思的目的在于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构建其核心是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补尝创新是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化矫正、重点落实一个“补”字分为自我补尝、合作补尝。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教师展示设置好的基础练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组内交流、补尝第二步师生先结合所学知识自编基础题和拓展性习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后由学生自由组合交流收集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互补、反思、归纳形成解题方法第三步师生针对练习、交流中出现问题再次提出质疑由全体同学讨论、交流、反思教师点拔、引导从而达到查漏补缸、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进行教改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提问创设充满趣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性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师创设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发展个性、体验情感、贵在探究”的情景或途径教学过程中注重落实四个到位学习目标到位、自主预习到位、展示交流到位、点拨升华到位、达标反馈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编制初中化学“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集体备课形式化导致“导学案”形式化 教师上课“导学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常称这一过程为备课。然而在我校目前的现状是教师一人备两个单元大家合起来共用有时“一人操心大家享受”。有的干脆从网上下载直接打印后应付学校的检查。备课的是一位教师上课是另一位教师把“备课”这个重要的环节简单化了最后形成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从学校层面看由于学校的管理与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从而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二从备课组层面看由于备课组活动起步不久备课组长对备课组活动的策划能力不够成熟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三从教师层面看由于教师对集体备课设计、编制“导学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走入了集体备课的误区。2.设计、编制“导学案”不合理 1把“导学案”看作“习题集” 有些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仅为学生设计了课后练习题。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往往把教学内容上完后让学生拿出导学案做练习这种做法是典型的把“导学案”看作“习题集”。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清楚导学案的内函与实质。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实质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方法、技能、思想等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2教学目标确定不科学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编制导学案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过低即使达到目标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也就形同虚设而毫无意义。3照搬教材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 有的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完全照搬教材把教材二次翻版为导学案就算完成了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工作。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编制导学案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理念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了解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要在钻研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导学案对教材内容、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补充、加工、提炼等处理。使得设计、编制的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技能的训练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问题设置及选点具有随意性 提问是师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然而在工作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问题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境第一在不需要提问处往往勉强设置问题且设置的问题价值低提问蜻蜓点水浅尝辙止如问学生回答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第二在最需要提问或提问效果最佳处一般认为应在关键点、重点、难点处在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处在学生容易混淆处在知识转折或开拓处。往往反而没有设置问题或设置的问题不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3.编制“导学案”与上课“教学模式”不配套 现阶段我校课堂教学均使用“以学定教互动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上课目的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灌输——接受”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角色、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高效学习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多数教师均能运用“以学定教。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上课但是课堂上却经常出现教师讲的仍然多学生自主学习不充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流于形式等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没有理解导学案用于课堂教学就是把新课程理念以载体的形式用于现实的教学。如果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预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时间没有为学生预设合作学习的问题、交流讨论的议题那么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就会与上课的“教学模式”不配套。就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差甚远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迅速推进西南农村初中优质资源积累少且分布极为不平衡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少而又少教育科研能力较弱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缓慢现有的业务技能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大部分教师不懂得如何编制导学案不清楚设计导学案应遵行的原则不明白编制导学案的方法与步骤。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走上规范、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全国各地学校正在摸索、探讨的主要问题。学校教育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通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易于产生畏难情绪对化学失去兴趣而化学本是一门生动有趣、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基础科学。因此只有在课堂规范、优化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规范、优化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具体操作中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目标明确以学定教训练达标课堂教学的规范、优化要求。

1、目标明确就是要求在教师备课阶段要认真分析研究课程资源和学生实际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建立的三维目标不一定是针对每一节课的而是针对每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

2、以学定教育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即根据学生的学、着眼于学生学的教也就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首先要布置每个学生课前预习基本疏通并整体感知课程资源。预习可以安排在课内也可以安排在课外要因课程资源的内容来决定。学生的预习要带着一定的思考任务以防止走过程不求甚解但也要防止将预习作为全面自学预习的宗旨就是基本疏通并整体感知课程资源。其次导课后教师依据自己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组织学生“先学”。在“先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自主”与“合作”并举。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路”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为他们“指南”。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提问、参与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识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攻课前的教案或者说是“第二次备课”。再次就是“后教”。“后教”其实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对“先学”的内容进行交流、探究相互启发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讲解。学生的交流、探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自出评价也可以由“待优生”汇报自学结果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教师的点拨、讲解要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待优生都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或是超出教材要求的知识不讲”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知识点。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勇敢的退适时的进”。最后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学生质疑后教师再次组织“后教”。

上一篇:乞丐的选择美文下一篇:小型宾馆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