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能力培养(精选12篇)
物理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变教师的观念、改革课堂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主要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1.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依据
(1)创新教育主要体现于主体参与。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但不同的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师可以用一半的课堂时间就把教学要点讲出来,用另一半时间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如师生共同探讨、研究,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一种和谐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模式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效果要好得多。
(2)知识的巩固程度与教学、学习的方式有关。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或听老师讲授之后,学生能够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实物或实物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又听又看实物与实物现象,自己又描述,则能记住70%;如果学生亲手作过,又描述或讲过,则能记住90%,说明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创新教育具有实践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借助于实验而得到的。加强实验教学是强化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潜力的有效途径;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可以给学生提供“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2. 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做法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必须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还要做好如下几点。
(1)引入课题突出一个“奇”字。成功的课题引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题的内容中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题设计得比较“新特”,就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在讲“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内容时,可以把教材的范例实验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一小撮棉花后,用力再将棉花甩出,就可以用橡胶棒控制棉花在空中运动的方向,即“棉花飞舞”,学生看到了感到非常“奇妙”和疑惑不解。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有的猜想棉花飞舞的原因,有的急切地等待老师揭秘,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又如在讲“机械运动”一节时,在引入课题时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从脸旁抓到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而飞行员却“安然无恙”的故事,让学生感到惊奇。好奇心促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学生自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授课的进程突出一个“思”字。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唤起学生的“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索,让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如讲“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内容时,在做完斜坡小车的演示实验后,可围绕实验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运动的小车为什么会停?小车运动的距离为什么有近、有远?小车为什么要从同一高度滑下?假如在特别光滑的平面上,没有阻力,小车将怎样运动呢?经过教师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迅速过渡到另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巩固练习突出一个“活”字。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巩固练习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多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多向学生提出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都可用于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有一个铁球质量为7.2千克,体积为1立方分米,这铁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比较质量法、比较体积法和比较密度法等三种方法解题。利用多种方法解题,从中再进行比较、归纳,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更具灵活性,真正把知识学“活”,真正使学生掌握认识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终身受益;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化,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1.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再者,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
2. 物理习题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就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创新的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将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遇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解答问题。
3.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第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作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位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谈道: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发展的。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1. 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经验、持怀疑态度,不太关心细节和实际而具体的事物,对于理论观念及符号转换很感兴趣。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清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他们与有创造力的人接触。
2.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如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3. 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环境和教学物理环境。对于适于创新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前面已有所论述,另外还包括非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班级心理环境及教学物理环境的营造。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4. 创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如果从教育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阶段就是这样的: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建。因此,我们还必须注重创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中,如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创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大环境,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学习和生活。
物理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2
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计算就是体操的基本动作,因为学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以前的计算教学,总是教师先把计算方法传授给学生,然后学生按照方法进行大量的、机械的计算练习,目的是计算结果正确,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了计算的工具。所以一提到计算总是联想到枯燥。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计算法则和算理的形成这一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思维能力呢?《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谓数学活动就是指观察、类比、猜测、实验、分析、综合、归纳、验证、推理、概括、想象、交流、反思等。思维能力就是在数学活动中培养。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计算教学为避免枯燥,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类比、猜测等活动中体会知识的来源,激发探究的兴趣。学生不是等待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低年级儿童也有着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自主探究计算法则和算理的形成搭建思维的平台。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7÷3=?,先不呈现算式,因为学生已经有6÷3=2的数学活动经历,所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有6个梨,如果每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如果平均放在两个盘里,每盘放几个?然后改为:有7个梨,如果每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还剩几个?如果平均放在两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建立表象,为下一步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作准备。这样学生在一个现实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计算,比单纯的为计算而计算思维活跃多了。
二、参与活动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计算法则和算理属于抽象的知识,而学生的思维则已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之间的矛盾?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活动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形象直观的生活常识。如,(1)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4根小棒,把它们合起来是多少根小棒?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多少?在操作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摆,说过程,然后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演示一遍,这样不但培养了动手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题目:“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8000平方米,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然后再出示题目:“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8000平方米,3/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引导学生对两道题目进行观察、类比,从而推出算式:8000×3/4。如何来计算呢?学生可能回有不同的算法,比如把3/4变成小数,8000除以4再乘3,或应用书上的方法等,先鼓励学生算发多样化,再引导学生优化方法。最后出示题目:“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4/5公顷,3/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完全放给学生自主探索,然后演示计算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则。(3)教学商不变性质,先出示一组算式:6÷3=260÷30=2600÷300=2让学生观察有什么规律,接着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的除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然后举例验证,最后归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纳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的思维刚趋于平衡,教师接着再打破这个平衡,提出有余数的除法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就会按捺不住要去验证了。如:7÷3=2„„1,70÷30=2„„10,700÷300=2„„100,最后得出商不变,但余数变(这是在整数范围内的说法)。如果学生对余数变不太理解的话,可以再通过摆小棒图片帮助理解。
二、反思活动过程,拓展学生思维。
反思,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体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探索的过程。如,今天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我学会了多少?我是怎么学会的?还有什么模糊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等等。然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反思。通过多方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量。在交流反思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
初中物理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3
转变教育理念是前提
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物理教学是发展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而不应将物理教学看成是训练与灌输知识的工具。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倡导革新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学习全过程,以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物理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大量信息。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学生是物理学习的真正“主角”,教师只能充当物理教学的“向导”“顾问”。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学习兴趣被激活、学习动力被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会成为可能。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导航”,从教学思想到教育方法上大胆突破、大胆创新。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物理教材的创新因素,将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新问题、新知识引入物理课堂上,紧密联系物理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创新。
鼓励质疑探究是关键
质疑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显著标志,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通过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大胆提出创见;应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激烈辩论,引导学生在质疑争辩中活跃思维;应鼓励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批判性质疑,勇于实践、验证,探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新策略;进而培养学生对复杂物理问题的判断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敏捷性、求异性,保障学生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以及科学性。
教师应将物理课堂总结归纳的机会留给学生,比如,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一个物理问题,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一堂物理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一次辩论的正、反观点等。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并进一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问题得到自主解决后的成功感。教师为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还应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因为创新探究教学是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重中之重的,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创新。创新探究教学的使命在于发展人的创造潜能,不断强化与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大胆提出独特见解,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保障。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鼓励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比如,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构建良好的环境是保障
创设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教师在班级应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创新环境,因为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给学生以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物理问题的时间;教师应切忌随意否定学生,而应尊重信任学生,这可以采用积极疏导、提示等策略。努力保护学生的创造动机,给学生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享受创造成功的欢乐,让学生能在愉悦状态下开动脑筋,并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观点,教师不能任意加以否定,而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引发学生间的争论,让学生大胆猜想后进行自主性实验,同时结合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最后共同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良好氛围中感悟到初始问题,在探究中自主提出问题。在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提出有关问题,点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学习。
创设创新教育大环境 教师应该为学生积极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动态。拓展物理创新教学的视域,既可以从课堂拓宽到课外,也可以从校内拓宽到校外,由物理学科拓展延伸到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整体联动。学校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舞台。
新课程倡导教师积极探寻物理教学的最佳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是智力的门户、创新的按钮;注重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因为猜想或许会成为科学发现的导火索,获得意想不到的创新收获;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因为统摄能力是一个人创新思维的较高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作全方位的思考,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进一步做出全面、正确的结论,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一片新天地。
物理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一、遵循认知规律, 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更重要的是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中学生来说, 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 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 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如果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 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熏陶,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 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 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 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 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 并逐步渗透。如:比较的方法、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 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亚里士多德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托里拆利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实验教学, 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通过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和自己动手制作器材完成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的现象。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 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例如, 证明大气压强一课中, 除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外, 在我们生活中, 哪些实例还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 在掌握串联和并联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个性, 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 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 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 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 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 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 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 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 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新的课程计划, 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自主活动中, 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 首要的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 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 有的采访他人, 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 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 或做出统计, 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位参加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谈到: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的发展方式, 完全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5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呢?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 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感知情境――积累表象――启发想象――描 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 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 与社会;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的情形与境界。
描绘情境有赖于丰富的想象,而想象又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表 象储备越多,他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由此可见,要描绘情境必须从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开始。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我训练学生感知事物 务求做到两点:1、 感知事物前蓄情于臆,即要求学生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无论感知的客体 是日月星晨、风雨雷电,还是山河田野、花木鸟兽,抑或是亭台水榭,在感知前要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名人诗 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景点介绍。并在反复阅读中受到感染,生发激情。2、 感知事物中融情于物,即 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 之情或触景生情等。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 ,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要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情境美。
(二)引导学生注重表象积累。表象是人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画面)。 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积累,我向学生推荐了几种方法。1、“画面”描述法。 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或 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下来。这种“记”不是机械地说明, 而是描述,是能够融会深层之意的描述。2、绘画或照相法。 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 勾画出来,然后旁注文字说明。“说明”要尽可能的详细,要将当时令人惊呼感叹,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景和心 理感受记下来。储备有大量的诸如此类的记忆表象,一旦“在与某种需要有关的强有力的兴奋中心出现时,这 些解体了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按新的体系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注:《职业技术教育》19第 12期第18页。)
表象积累的内容可以是某次活动最感兴趣的画面,也可以是印象最深的人物的音容笑貌。
二、精心策划“小练笔”,训练想象能力
(一)进行再造性想象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表象积累,对所供材料进行想象,从而 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意念形象。
训练举例:反复诵读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后,驰骋想象,用短文再现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学生 受到课文插图启发,又从古装影(视)片上获得了表象积累,因此,基本能够完成。有学生写道:
古老的渭城坐落在渭河南岸,有一条驿道穿城而过,大道的两旁客栈与酒馆一间挨着一间。于
物理模型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物理模型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还很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我主要想阐述一下在物理模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将得到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变和深化。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要明白“教”的真正意义。“教”不同于“训练”!如果我们将“教”混同于“训练”,就会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所教的内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使学生按照一个别人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这就大量的扼杀了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权力。
其次,我们也一定要理解,“创新能力只能培养,不能教”!创新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的只是一种友好的、和谐的生长环境,教育工作者只不过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而已。
应该说,中学物理教学是营造这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环境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门很好的学科。中学物理的教学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物理模型”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物理模型”是什么?
物理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自然把握自然。但是,自然界中任何事物与其他许多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干丝万缕的联系,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人们在着手研究时,总是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即从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次深入。根据这条原则,人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总是试图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比较简单的问题逐个击破。或者把复杂的问题转成比较简单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人们就创建了“物理模型”。可见,物理模型是指:物理学所分析的、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遐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过程)。这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的一个典范。是先人的一种创举。
“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对物理模型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可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甚至建立“物理模型”,显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不可多得的途径。
那么,怎样把握好“物理模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想先谈谈几个问题:
1、中学常见的物理模型有几种?
(1)研究对象理想化的模型。例如,质点、刚体、薄透锐、理想气体、恒压电源等。
(2)运动变化过程理想化的模型。如,“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热平衡方程”等等,这些都是把复杂的运动过程理想化了的“物理模型”。
2、物理模型有哪些特点?
(1)物理模型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物理模型的建立是舍弃次要因素,把握主要因素,化复杂为简单,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模型的本身又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2)物理模型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物理模型不仅再现了过去已经感知过的直观形象,而且要以先前获得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经过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所以,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理想模型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只有经过实验证实了以后才被认可,才有可能发展为理论。
3、物理模型有哪些主要功能?
(1)可以使问题大为简化,从中较为方便地得出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可以对模型讨论的结果稍加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的分析和研究:
(3)有助于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认识,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以上是教师驾驭“物理模型”教学首先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又如何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意识比能力更重要。以上我们已经谈到,物理模型的建立很具创新性,教师应该把建立物理模型的这种创新的思路启发地诉之于学生,这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是有益的。
其次,利用“物理模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创新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保证,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谈得上有良好的创新。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学生一般只注意知识的学习,并不关心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更不能自觉地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法,这就影响了思维发展。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要任务。“物理模型”的建立,也是一种严密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非常明显,分析好每一个“物理模型”的建立思维很重要,以“质点”这个物理模型为例,为什么要将物体简化为质点?在什么时候什么物体可以简化为质点?质点的概念很简单,如果只教会学生质点的概念,而没有使学生明确这种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过程以及运用物理模型建立概念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这将是教学上的一重大失误!
分析好每一个“物理模型”的建立思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思维过程,去品味这种思维过程,例如,在讲“自由落体”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要把物体的下落运动理想成“自由落体”,明确学习“自由落体”的真正的实际意义,经过引导、启发、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领悟到其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每一个物理过程的处理,物理模型的建立,都离不开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教学中,通过对物理模型的设计思想及分析思路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对较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正确运用科学抽象思维的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再次,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接受,并会因此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借助“物理模型”教学,通过采用模型方法,突出物理问题的主干,疏通思路,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像,使物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筒,这样不单起到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作用,同时还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我还要强调一点,在“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分析的教学过程中,要摸清学生各种错误的思维方法,及时予以纠正。例如,学生受了绝对化的片面思维方法的影响,不理解物理学中采用的理想化的思维方法,以为理想化不精确,脱离实际,有时对教师导出的某公式所采用的近似方法表示不可理解,在实验中追求百分之自的精确度。这里我们就要及时指出物理模型的特点和功能,使学生明确物理模型的科学性,明确物理模型的条件性。及时纠正这类学生的思维方法,这也是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7
一、挖掘内涵, 重视过程, 培养迁移能力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没有按照过去的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而编排, 是以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的形式进行编排,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 要调整教学设计的思路。新课程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 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前提下, 删除了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次要的陈旧的及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力争“吃透”, 对知识点分布及其不同要求,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尺度, 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一次性处理, 使学生难以接受的现象。如高一教材中“钠的化合物”中有这样一个反应2Na202+2H20=4Na0H+021, 从这一反应来看学生一般能正确地回答氧化钠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但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是什么?学生往往回答成是氢氧化钠。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错误呢?因为在学生眼前只有2Na202+2H20=4Na OH+021这一情景。在教学中我们要是“吃透”教材, 挖掘隐含性的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首先发生2Nam02+2H20=4Na OH+02, 然后再发生2H202=2H20+021这一过程展现给学生, 在新的情境下, 他们肯定会很快发现整体反应, 实际上可认为是2Na202+4H20=4Na0H/2H20+02, 这样还原产物为生成物的水。所以过程教学能体现出知识的本质性, 若缺少过程教学,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 只能是肤浅的推论, 而不能把知识迁移到复杂的真实环境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现代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通过习题教学,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中, 有很多方面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素材, 如在习题教学中, 通过习题条件的改变, 通过对题目中所涉及内容到结论进行发散, 通过对习题解法, 一题多解, 利用这些素材, 能在较短时间内, 从各个角度来解决问题, 面对问题能灵活机动,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例如在标准状况下, 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7L质量为2.25克, 求氢气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来讨论, 分析这道题, 确定解题思路, 通过讲解分析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关于二元混合计算题。思路之一是设氢气和一氧化碳的质量, 然后分别根据质量求出体积, 使它们之和为7L。立方程求解。思路之二是由混合气体的体积和质量求混合气体在22.4L时的质量, 得出平均摩尔质量后, 找出体积关系和质量关系来解题, 再归纳总结出多种解题方法, 这样就可以通过习题来解决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 思维遇到了障碍时, 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搭设思维的跳板, 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突破难点, 活跃思维, 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创新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 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 组织学生探究。这种方式可概括为:提出问题——练习讨论、小组讨论——汇报结果——教师精讲点拨——巩固提高。由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从问题情景的感知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然后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能力。这种方式概括为:问题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方案解决问题——精讲点拨——巩固升华。如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 学生都明白钠保存在煤油中。但通过以下问题设置, 让学生探究学习, 会兴趣大增。 (1)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2) 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中? (8) 钠能保存在水中吗? (4) 如何寻找替代品, 选择替代品的原则是什么? (5) 提供如下素材:
煤油:沸点180%——310℃密度0.8克/厘米
汽油:沸点220℃以下密度0.7—0.8克/厘米
四氯化碳:沸点76.5℃以下密度1.594克/厘米
体育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8
一、能力培养
能力, 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也就是运用知识去认识客观事物, 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基础和前提。
能力培养就是在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
能力培养具有几个基本特征:1具有主体性。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 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2具有全面性。即强调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3具有发展性。是侧重未来的教育, 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 形成教育的长效性。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形成
学校体育教学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 体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否特别是教学大纲及课程设置和师资水平等都是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学校体育教学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是关系民族健康和国家精神面貌的一件大事, 又是兴国民、壮国威、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手段。通过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进去, 奋发向上的精神、勇于献身的品格。通过学校体育这个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和能力,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
三、能力培养于体育教学中
面对新时期的激烈竞争, 未来人才不仅要具有强健的体魄, 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要具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不能脱离学校体育去谈什么能力培养, 更不能偏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轨道去孤立发展体育教育, 而是将能力培养寓于体育教育之中, 寓教于乐, 寓教于导, 寓教于练。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掌握自我锻炼的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社会需要健康的人, 学习、生活需要健康的身体。使学生明确并真正认识到体育具有它自己所需要的价值。把体育锻炼建立在自身的愿望;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提高健身意识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逐步确立正确的身心发展观、科学观和实践观, 提高其身体, 心理素质。
(2) 注重健身目的,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健身目的, 以增进机体功能的适应性为重点, 在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 强调身体运动状态。要使学生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占体育课总时间百分之五十以上, 课外运动锻炼每天不少于一小时。在教师的指导下, 掌握适合于自身的健身方法、手段, 变被动的体育锻炼为自觉的, 主动的体育锻炼。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人人都健康。
2.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掌握自我调节能力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2)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3) 在体育教学中, 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求新心理”学生敏感性很强, 喜欢新知识, 新技术, 新战术, 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求趣心理”。兴趣是求知的力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 学生对它所学的内容和技术动作有兴趣, 就会精神饱满, 心情愉快的去学习和锻炼。
“求胜心理”青少年的特点是朝气蓬勃, 奋发向上, 好胜心强, 因此, 利用教学比赛, 活动比赛, 测验赛, 游戏比赛等方法, 最大限度地动员参加者整个身心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 能激发学生斗志, 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 消沉、自卑。教师要了解, 关心他们, 在教学方法上, 区别对待, 加以辅导, 多表扬, 鼓励他们勇敢向上, 积极进取。
(4)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本身就是具有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手段。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 参加者必须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 并且每前进一步, 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 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 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队列与体操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进行跨栏、障碍跑、跳高项目时, 可培养学生不怕困难, 一往无前的精神。特别是做游戏活动, 更有很强的育人性, 能培养学生个人服从集体的品质, 又具有竞争性, 能刺激学生练习的兴趣, 其内容可以随意变通, 可以比体力、智力、运气、比配合、比集体的力量、比应变能力。并能使学生学会调空自己的情绪, 应该如何与别人合作, 怎样对待失败。通过体育不同的手段,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发展学生的个性, 寓教于乐, 使学生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
3. 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体育教学从培养跨世纪人才战略高度出发, 教育培养学生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独立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1)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通过体育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 培养学生理解运动特征, 学习动作技术促进学生成为体育运动的实践者, 并养成长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开设篮、排、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育专选课,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加自己喜爱的有专长的项目, 发展自己的特长, 加强学生锻炼的主动性,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培养学生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的能力。
学生能设计锻炼计划, 是具备了一种能力的体现。在指导学生安排课外锻炼计划时, 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特长, 考虑锻炼内容的连续性, 项目的丰富性, 身体练习的全面性, 应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 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力求达到既锻炼身体, 又提高运动能力。
(3) 培养学生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 采取课堂学生轮流组织制度, 从整队、队列、慢跑等, 都让学生自己编排、组织、管理, 并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口令洪亮, 讲解清楚, 队伍整齐有秩序, 同学们相互竞争, 个个想得高分, 为了, 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 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篇9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等等。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
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实验,突出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重视主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大纲的这段叙述阐明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却比较困难,其中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客观存在的困难。如何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地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水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片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使用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做实验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定律?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突出课本特点,挖掘实验因素
新课本非常重视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发展知识;通过实验培养兴趣和能力,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除了安排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外,在实验内容、方法和编写上还采取了许多措施,多方面加强实验教学。
新课本大部分章节的课文中,都设置了标有“实验”标题的内容,用与课文不同的字体印刷,非常醒目,师生一看便知道这是应该做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包括了大纲中规定的演示实验,而且增加了许多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的简单实验。粗略统计,两册新课本的必学内容中,共设置了68个实验小标题,包括130个实验。其中绝大多数可以作为学生随堂实验,这就为加强实验教学开创了新途径。
三、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有时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四、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视之为可有可无,或弃之不理。其实这些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的插图蕴含着重要的实验内容和物理知识,注意研究练习插图中的实验,并做好这些实验,对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很有好处。例如新课本第一册150页第10题的插图是关于密度计和它的使用情况的。我们组织学生用废弃的安痛定注身液小瓶,装入适量的铁粉(用磁铁收集工厂里砂轮上磨下的铁粉),用酒精灯加热瓶颈后,用镊子夹着瓶颈把它拉细,冷却后插进一根细长的饮料吸管,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密度计。让学生把自制的密度计浸在酒精(或煤油)、水、饱和食盐水中,画出刻度值,再用它来测其它液体的密度。这种实验可以丰富学生有关密度计的知识。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篇10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概念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更好地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呢?
—、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必须通过学生自己思维活动,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如果学生对新的概念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动脑筋,教师也无法替代其思考。因此概念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求物理教师努力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生动直观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內在的求知力量,学生就会对新知识产生向往和探索的欲望。
如:在力学体系中,力是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对“力”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学生构建整个力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力”这个概念时,学生头脑中已存在“物体”、“相互”、“作用”等概念,教师要把“物体”、“相互”、“作用”融于简单的事例中,便于学生理解。如做“手推桌子”实验,手、桌子是“物体”,而推就是“作用”。又如用图钉的针尖轻按手指,手指会感到疼,这是因为图钉对手有一个作用,这就形成“相互作用”。那么相互作用的力是否一定要接触呢?再演示磁铁相互吸引的实验,学生一看就明白,相互作用的力,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这样对“力”概念的理解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的问题情境越接近生活,越接近学生熟悉的内容,就越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头脑中产生一个问题,比得出一个问题的结论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主动提问的锻炼,自主精神难以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不仅要自己准备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要强化问题意识,使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认识转化全面的、辩证的认证结构。
如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不少同学头脑中还存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观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突破“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在水平方向上还要保持抛出时的速度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难点。又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物理公式的意义与纯数学表达式的区别,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也可以这样反问:“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电容公式C=Q/U中,C与Q与U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
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三、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探究式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有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种探究态度的积极性,只能在自主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通过认知学习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探究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反应,促成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使学生始终对探究活动保持浓厚兴趣,最终达到“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这一较高层次目标。
显然,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在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领悟。要把“探究式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获取知识、认知世界的学习意识去培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探究中包含接受式,在接受中引导学生探究。特别地,对于初中物理来说,很多结论必须由学生自主探究而获得,这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尤为重要。
总之,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概念教学,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兴趣,唤起好奇心,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推理、演绎、归纳等方法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物理概念才能深深扎根于学生大脑中,从而指导学生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谈物理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物理学创新能力教学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授创新的方法,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鉴于创新的重要性,本文着重阐述物理学与创新的关系,着重分析如何通过物理教学的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学的萌芽、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部创造、发展和发明的历史。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的创造、创新都离不开物理学,物理学的发展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创新能力的涵义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改造、组合、开发新的事物,其涵义比创造发明宽泛。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还包含将已有的事物予以重新组合,产生新效益,即创新包含真创造和类创造。例如:省力钳、千斤顶、电动机、充电垫的发明。显然:人类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罕见的真创造中,也表现在常见的类创造中。创新能力不是极少数拥有天赋的人的专利,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一般的人,即使无法创造发明,只要不模仿,不抄袭,也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便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表现。
二、物理学是创新的源泉之一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其基本理论、科学方法和实验方法已广泛地渗透到其它学科和技术领域之中,并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空间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现代医疗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与物理密不可分。因此,科技创新与物理学也是密不司分的。
三、物理教学关系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创新离不开物理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物理教育的核心。由于传统的物理教学偏离了这一核心,因此有必要对物理教学进行以下改革与创新。
1.借鉴物理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物理学是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结晶。显然,物理发展本身就是一座发明创造的博物馆,它能提供知识、智慧,为人类的创造、创新带来希望和启迪,其中还蕴涵着物理学家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智慧、强烈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等等。这些,既是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优良品质,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加强对物理发展史的介绍,通过介绍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高锟等物理学家的生平,有趣的发明创造事迹和人格魅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例如,一些定律的发现、产生与物理学家的好奇心及他们研究、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奥斯特发现电流产生磁场(电产生磁)的现象,善于思考的法拉第受到奥斯特这一发现的启发,应用逆向思维,提出磁能否产生电的课题,经过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宣告“转磁为电”的成功,同时揭示了电流和磁场的内在联系,创立了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此外,阿基米德因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而悟出浮力原理,牛顿因苹果落地突发奇想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高锟大胆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最终开创光纤时代等有趣的发明创造故事,都足以使学生领略到创新的无穷魅力。
2.注重基础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的根基和前提,创新是基础知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不能一味盯着考试成绩,教师也不能单纯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要沉得住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理论基础,让学生弄清每一物理定律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还要让学生知道定律的适用范围。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在运动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不能成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于温度比较高,压强比较大的非理想气体也不成立,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等等。因此,物理教学要摒去功利意识,要让学生懂得做学问不能心浮气躁,要扎扎实实,不急功近利。正如甘子钊院士所说:“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于真理的非功利的追求,但是,历史的发展将越来越有力地证明,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获,本世纪(20世纪)发生的主要源于物理学的进展和技术革命,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因此,物理教学的创新要从基础抓起。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因而创新物理教学就应运用一切教学手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物理世界充满着神奇和奥秘,要想进入这一世界,好奇心和兴趣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教学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满足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机械地认识和掌握知识,各项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不足,教学中常常出项师生错位,重教轻学,填鸭式、一手包办的现象严重,学生常常只是机械地模仿,缺少动脑、动手的机会,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日渐丧失。显然,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使学生成为物理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在日常教学中,可将启发式、传授式、讨论式、发现式、问答式、举一反三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联合使用,只要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便是有效的方式。例如:讲电势能的概念时,可以类比讲授:电荷之间存在着电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电场力;而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万有引力;电场力(库伦力)和万有引力的表达式相似,(引导学生思考),那么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和物体在万有引力场中的重力势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得出结论:①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有关,同样电荷电势能的大小也与带电体所处电场的位置有关;②重力做多少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多少,重力做多少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多少;同样,电场力做了多少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就减少多少,电场力做了多少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就增加多少。教学中尽量变换教学方式,使课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变被
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物理实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手段。物理世界充满神奇,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能呈现出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如海市蜃景、雨后天晴天空中出现的彩虹、透镜成像、钱毛管实验、电磁感应实验、光电效应实验,等等。生活中,无数神奇的自然现象就像谜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为此,实验不仅成为物理教学探索、创新不可或缺的渠道,检验物理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和手段,更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方法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催生学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灵感。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定式思维,流于形式,只是简单操作练习,草草了事;实验器材、实验方法、记录方法都是按照教师安排好的规定动作去操作,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没有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怕损坏实验仪器,因而不主张甚至不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做自己想要做的实验,只能“照葫芦画瓢”。这样的实验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从兴趣和创新的角度出发,允许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标新立异,除规定动作外,自选动作,按自己的思路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去体验创新的快乐和魅力。总而言之,实验教学,要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物理教学要有问题意识,思维从问题开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问题意识就是创新意识,问题是创新的摇篮。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就不能明确;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积极的思维、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方法,形成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质疑,主要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实验中得到数据,而实验的理论解释、理论逻辑的推理等方面,甚至是从常识中提出的。教学中要适时地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著名学者多思多问、善思善问、推翻前人创立的定律或定势思维的案例。如伽俐略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思考,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错误观点以及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一千多年的定势思维,从而揭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惯性定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要培养和鼓励他们学会质疑,善于质疑,以培养和开发创新潜能。
会计教学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12
首先, 改变教师角色,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吸收到所需要的知识, 因此,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教师的职业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那样简单, 教师的责任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所以教师就成了学习中的顾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参与教学过程, 为学生指出信息来源, 提供学习方法和正确运用信息资料的方法。
其次, 改变学生角色, 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求知者”,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的人”,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人际关系等社会能力, 从而达到更高的能力目标。学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 科学地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作出计划。通过同学间的通力合作, 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并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
第三, 改变教学方法, 由传统的课堂转变为仿真的会计事务处理中心。在会计教学上, 要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 将会计模拟室布置成仿真的会计机构, 使学生去感受职业环境, 去感受每一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具体做法为:把一个教学班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一个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 类似于会计机构负责人, 在教师的帮助下, 完成会计机构的设置即制定会计制度、确定会计人员的分工并划分岗位责任。在教师的帮助下, 找出最优的一种, 张贴上墙。在平时的实习中比较适合的方法是案例法, 以一个会计主体的一个会计期间的业务为素材, 完成会计核算工作, 并对形成的核算结果作出分析。整个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始终处于指导地位, 由学生自主参与完成规定的任务。不仅达到了会计专业技能的练习, 并且做到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与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11-14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08-11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2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10-19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11-04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05
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论文10-24
质疑能力与物理教学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