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教学与能力培养

2024-05-30

图形教学与能力培养(共11篇)

图形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1

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图形的认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有效地完成此项任务,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涉及的各种图形, 并根据各种图形的不同形式、结构和作用, 确定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具体要求。下面举例说明, 怎样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特点, 按四种不同层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培养学生直接认识图形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经常出示各种图形及相关实物, 演示时,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观察实物和图形, 认识实物、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培养他们直接认识各种图形的能力。例如: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时[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 (上册) 第25页例9], 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并填写下表:

接着, 例10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 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 再摆一摆。如下图。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 自己随便摆长方体, 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将四个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填入表中。通过这一步探索, 使学生找出所摆长方体体积与正方体个数的关系及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例10是要求学生按照给出的各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值及提供的长方体形状, 摆出符合要求的长方体。这一步探索深入浅出,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通过这一步的感知, 使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乘积与体积的关系这一表象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具体性, 为揭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做好感性和理性方面的铺垫, 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

通过上述数学步骤, 既推出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又教会学生按一定的方向、程序观察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培养了学生直接认识几何图形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在想象中变换图形的能力

有的图形, 不易直接看出它的形状、性质、大小, 如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原图, 以原图为基础, 在想象中进行等积或定性变换, 把原图形重新组合成新的图形, 便能借助新图形, 揭示原图形的性质、形状和大小。

1. 平移法。

例如:计算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 。

将图4中的阴影分成s1和s2两部分, 如果分别确定每一部分的形状、大小, 其计算过程比较繁杂;如果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将s1向右平移4厘米, s1和s2就会合并成一个正方形 (如图5) , 其面积也就容易求出来了:S阴=S1+S2=4×4=16 (平方厘米)

2. 翻转法。

例如:计算图6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两部分, 都是未曾学习过的图形, 难以直接算出每一部分的面积。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原图形的特点:右边的阴影部分是一个弓形, 左面的阴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缺一个弓形。再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想象。如果将两个阴影部分合并起来, 就可以得到一个三角形。为达此目的, 可进行翻转变换, 以垂直于直径的那条半径为轴, 把右面的扇形翻转到左边, 与左边的阴影部分合并, 两个阴影部分就合并成一个三角形 (图7) , 其面积就等于30× (30÷2) ÷2=225 (平方厘米) 。

3. 旋转法。

例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 (下册) 第49页最下面的两幅图, 一个是利用梯形剪开拼成长方形, 一个是利用长方形剪开拼成三角形的 (图8、图9) 。

再比如:计算图10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 , 图中共4个阴影部分, 直接计算比较困难, 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原图的特点:四个阴影部分分布在两个相等的半圆中, 无阴影部分是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想象;如果将两个半圆合并, 便得到一个整圆与一个三角形的组合图形, 计算就会大为简化。为此, 可进行旋转变换:以两个半圆的公共点为中心, 将右边的半圆顺时针旋转180°, 和左边的半圆合并成一个整圆 (图11) 。两个没有阴影的部分合在一起, 组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圆的直径和半径, 三角形面积可以求出来, 阴影部分面积也就可以求出来了。

S阴=S圆-S△=3.14×52-10×5÷2=78.5-25=53.5 (平方厘米)

三、培养学生在想象中根据题意构图的能力

在空间和图形问题中, 有一些题目完全凭借文字叙述题意, 题中不出现相应的图形。解题时, 首先要根据文字叙述的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 再参照几何图形确定列式步骤或答案。因此, 讲解此类题型时,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领会题意, 启发他们根据题意在想象中构图, 并根据想象绘出图形。这样做既能保证解答的正确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 (上册) 第21页有一道题:“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动手剪一剪, 再相互交流。”这是一道用文字表述的没有图形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然后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 进行讨论, 很难找出题目的所有答案。如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找出长方形中去掉一个三角形的各种情况, 就会得到这样一组答案:

在教学这一习题时, 我曾做过调查, 很多学生也按题目要求, 动手剪了, 也相互进行了交流, 但只得到了一种或两种结果。如果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画出以上四种图形, 就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这样既发挥了题目的作用, 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此题, 如果不引导学生想象, 只是根据表面的数据说出结果, 则往往会错误地认为“长方形是四边形, 剪下一个三角形, 原图形多了一条边, 变成了五边形”。如果引导学生细细领会“剪下一个三角形”的含义, 并以第一种答案为基础, 充分想象剪下一个三角形所选取的不同方向、位置和大小, 便会发现, 除了图12之外, 还有图13、图14和图15三种不同情况;如果剪下的线段 (三角形的斜边) 经过长方形的一个顶点, 如图13图15, 则剩下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如果剪下的线段 (三角形的斜边) 经过长方形的两个顶点 (如图14) , 则剩下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经过上述“想象—构图—再想象—再构图”的引导启发过程, 学生对本题的认识就会更深入, 更全面。不仅可以得出全部的答案 (四种不同的剪法, 三种不同的结果) , 而且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较好地挖掘了教材的智力因素。

四、培养学生根据示意图形想象准确图形的能力

教材中不可能把全部图形都画成 (或转化成) 想象中的图形, 常用示意图来代替, 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 形成粗略的空间动态表象, 再以此表象为基础, 在想象中形成准确图形。

例如: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要先把一个圆面积分割成若干等份 (一般分成偶数) , 然后把其中的1份等分成2小份, 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如图16和图17。

从图形上看, 圆面积等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但要推出近似长方形的面积等于c÷2×r, 还需要学生在既有表象的基础上, 跨越几个障碍: (1) 从形状上看近似长方形并不是真正的长方形, 为什么可以把它看成真正的长方形? (2) 近似长方形的长是由若干条弧线连接而成的, 这些弧长的和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为什么可以把长方形的长也看作圆周长的一半? (3) 由于近似长方形的两短边近似于圆的半径, 为什么可以认为它的宽度就等于圆的半径?产生这一系列表象障碍的原因是:教科书上的两幅图只是示意图, 如果将表象停留在示意图上, 不作进一步的想象, 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长方形的空间图形, 学生头脑中的长方形表象就建立不起来, 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阻碍。因此, 教学时必须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即以示意图中的近似长方形为基本表象, 在想象中进一步把圆等分成更多的偶数等份。仿照这样的方法, 把其中的一份等分成两小份, 所拼成的长方形必然是更准确一些的近似长方形, 它的长更接近圆周长的一半 (即c÷2) , 宽更接近圆的半径 (即r) 。最后把圆分成无数等份, 所拼成的长方形就无限接近于准确的长方形了。在想象中形成完全准确的长方形以后, 前述几个障碍便可迎刃而解: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拉直之后形成的, 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c÷2×r=2πr÷2×r=πr2, 即S圆=πr2。

同理, 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 (下册) 第25页例4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也必须以教材的示意图中的近似长方体为基础表象, 启发诱导学生在想象中把圆柱的底面等分成无数个相等的扇形, 然后将圆柱体切开, 所拼成的长方体就是一个无限接近于准确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 高等于圆柱的高h,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是:V圆柱=Sh。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思维的翅膀, 往往和观察、比较、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相结合。因此, 在教学中, 要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高度着眼, 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去操作、去探究。注意从各方面整体协调,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2

南城县一中游本遥

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当然是毫无异议的。但究竟通过什么途径,或者说采取什么手段来提高呢?我认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综合分析力。只有通过培养这些具体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记忆力,对于学习各门科学知识,从事任何有益的工作都至关重要。“读”、“写”之间,记忆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的记忆力,虽然与素质关系很大,但主要还是靠平时的培养训练。中小学生年龄小,思想较单纯,脑子灵,这阶段记住的知识往往终生难忘。同时,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比如识字,区别形、声、义,复述、背诵课文等,都是锻炼记忆力的好办法,因此语文教师应抓紧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不论分散识字也好,集中识字也好,都要想办法让学生尽快地记住这些字,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我曾做过一个调查:中等资质的学生,在思想集中、弄清文章脉络的情况下,对于一千字左右的范文,象朱自清的《春》,大多读至十几遍就能背诵了。在此基础上,能否提高一步,逐渐减少读书遍数,仍然达到背诵。根据我平时训练证明,千字左右的短文,读三至五遍即能成诵者屡见不鲜,有些写得精彩的片断,往往是课讲完后,学生稍加复习,即可背诵。抄写课文也是重要的训练,因为抄写一遍,对于记忆而言,不亚于读十遍所获得的效果。这说明,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某种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因循守旧。据说,人脑的功能相当于一台1014的电子计算机,可以贮存1000万亿信息单位,从这个意义讲,人的大脑就象一个“超级记忆银行”。青少年记忆力尤甚,14-20岁之间是最高峰。所以只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切合实际地按照高难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是可以办到的。另外,由于人类知识总量每隔七至十年要翻一番,光靠脑力记忆仍然显得不够,因此,教会学生编索引,制卡片,列提纲,做笔记等,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一些指导,也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茅盾先生曾说过:“故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包括所谓‘练字’在内)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我以为这话十分正确。我们教学,不能让学生死啃书本,而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热爱生活,洞察大自然的奥秘,诸如鸟兽虫鱼,山色湖光,日月星辰等等,以期有所醒悟,有所发现,从而把书本知识和客观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学生作文写得具体、形象、生动,就要教育学生留心各种事物,多看看,切忌浮光掠影,熟视无睹。比如观察人物,除了注意看他的衣着、行装、一般容貌,还应着力捕捉他的喜怒哀乐的变化,尤其是注意他“心灵之窗”的眼睛,他的动作、神态。又此如观察现象,应注意观察现象的“全过程”,每一细微演化过程均应心领神会,牢记心头。

语文课堂教学,务必注意形象性,不能光讲字、词、句,也应恰如其份地绘生绘色地形象的讲述。如讲鲁迅的《祝福》,我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三次集中地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并指出每一次的外貌描写的不同,特别注意点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开头是“顺着眼”,继之是虽然仍“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次是“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待捐门槛回来,“眼光也分外有神”,受了晴天霹雳地一击之后,“眼睛窈陷下去”被鲁四爷赶出门之后,临死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讲到这里,我喉咙哽咽着,学生也禁不住流下泪来,眼里充满着对祥林嫂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残酷迫害劳动妇女的愤懑。再如讲刘坚的《草地晚餐》,在对课文中写到朱总司令身穿什么,脚穿什么,背什么,拄着什么,脸上的皱纹怎样等作过一般的分析之后,我特别提醒同学注意:“棍子的两头已经磨得溜光圆滑”这句话,问同学们:“朱总司令的这根棍子为什么会‘溜光圆滑’呢?”学生答:“因为‘长途跋涉。”问:“总司令为什么要‘拄’棍子呢?”答:“总司令年纪大。总司令没有骑马。”讲到这里,朱总司令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大形象就俨然屹立在师生面前,崇敬、爱戴之情不觉油然而生。

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也应如此。不久前,我们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我先布置写《校运动会上》的作文,并嘱咐学生仔细观察,开始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写。后来由于学生仔细地进行了观察,这次作文普遍比较满意,其中,有的还颇具特色:“在投铅球的地方……一个同学走上来,拿起铅球,抬起胳膊,将铅球举到右耳边,然后作投掷的起动,身子慢慢地往右斜,突然用脚一蹬,身子向前俯冲,奋力一掷,铅球流星一般飞向远处,伴随着人们的喝采声,重重地砸在前方坚硬的泥土上,在那儿留下了大半个铅球印痕的小坑。当裁判员报过成绩后,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比较好,就是得力观察。对每一个动作不但看得仔细,还看出了人的精神风貌。足见,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了,文章就大体上写好了一半。

想象可以认为是智力的升华。人们常说,作家、诗人是富于想象的。其实,研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又何尝不要丰富的想象力?大则宏观世界,小则微观世界,都必须赖于科学的推断,都需要想象。就写作而论,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无不需要想象。所谓塑造人物,所谓体验,设身处地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性格等等,都无不从生活实际出发而凭借于想象。

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比如我教陆定一的《老山界》,讲到写得最精彩处,作者一连用了若干个“象”字句来描写红军夜宿的所见所闻所感:“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等,教师津津乐道,满以为学生能够掌握这种写法,于是便布置学生仿照这种格式来一段“写景”,不料同学们竟面面相觑,虽经苦心孤诣,也象老糠里榨油,“逼”不出来了。后来,我在评讲《校运会上》这篇作文时,有意将事先从学生习作中集录的“象”字句介绍给同学,诸如运动员在竞赛场上,“一个个象猛虎下山,似蛟龙出海”啦,“象子弹一样‘嗖’地飞出老远”啦,“象离弦的箭风驰电掣地向前猛冲”啦,“象脱僵的野马,飞快地跑到终点”啦,“象轻巧灵活的小燕飞越竹竿”啦等等,学生听了深受启发。这次效果就迥然不同了!不久,我在批改习作《国庆见闻》时,发现有不少写得好的“象”字句。如“天蓝得象水晶玻璃般透明”,街市上“欢乐的人群象织布的梭子一样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人来人往,声音喧哗,真象炸开的油锅一样沸腾”,“蔚蓝的天幕,撒满了群星,初升的圆月,象一盘水银斜挂在东天”,“一排排的街灯,象群星闪烁,把个大街照得如同白昼”等等,好词佳句,纷至沓来,使人由衷地感到喜悦。

为了便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我觉得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敝开思路,放胆作文。对学生的习作,不应因为强调“写真实”而过于挑剔,更不应动辄批评指责。事实上,不允许想象加工的纯粹自然主义的“照相式”的作品是很少存在的,何况学生习作呢。即使学生习作中的某些细节看来不够真实,甚至近于荒唐,也不用大惊小怪,加以诱导就是了。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轻易折断青少年想象的翅膀,那是犯罪的。

综合、分析力,实际属于逻辑思维力。认识需要深化,完成“感性──理性”的“质”的飞跃,就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力。由此即彼,由表及里,弃旧图新,透过现象看本质,都要进行综合分析。青少年理应正确地运用大脑进行判断,推理,从而不断地提出问题,获得正确的结论。可是现在有些学生,读了一篇课文,却常常不知说了些什么,不能提纲挈领地了其大意,简单的是非题、选择题大体上还可以,问题复杂一点就觉得脑力不顶用。有些学生思想僵化,遇问题不易拿定主意,茫茫然不知所措,或者看问题易走极端,等等。凡此种种,都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力?最近读了我省特级教师潘凤湘的教学经验介绍,似乎觉得有章可循。潘凤湘老师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二十多年,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八步读书法”。“八步读书法”,主旨在于教育学生“不动笔,不读书”,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读书步骤读书,通过大量的“句、层、节”的练习,逐步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等于交给了学生一种猎取知识的武器。毫无疑问,“八步读书法”的许多环节对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力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我在“移植”潘凤湘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感到棘手了。主要是由于师、生水平都存在差异,似乎暂时还不敢撒手让学生自学,于是采取了一种“过渡”的形式。这等于先给学生一根“拐棍”,待学生“走稳”之后,再撒手不迟。略述于后:

对于一般阅读课文,宜根据教学目的先拟出一个“阅读提纲”;“阅读提纲”包括字、词、句的知识,包括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阅读提纲”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主要供学生预习、思考和讨论。如阅读峻青《瑞雪图》一课,我就拟了这样一个提纲:

一、什么叫‘瑞雪’?

二、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是怎样骤然变冷的?

四、第三自然段一句话起了什么作用?

五、第四自然段怎么写下雪?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只写看到的行吗?六、第二天早晨,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文章怎样从远到近?从“静”到“动”地描写雪景?

七、文章怎样写人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八、文章结尾一句表现了什么感情?

九、怎样理解袭、骤然、凛冽、纷纷扬扬、彤云密布、簌簌落落、万籁俱寂、白茫茫、粉装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五光十色、咯吱咯吱等词语?这些词语对描写“瑞雪图”有什么作用?你能用这些词造句吗?

十、文章哪几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摘下这些比喻句?

十一、你能用几百字描写一种自然景色吗?试试看?

这种“过渡”方法,经过实践,表明有下列优点:一是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比以前仔细了;二是人人动脑动手动口,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少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三是教师在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之后,只要稍加评点,无需喋喋不休地讲解了;四是学生通过有趣的争论,学得更主动,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了,不仅能提高综合、分析力,对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都是有益的。当然,这样做也有难处,备课花的时间更多了,准备的内容更广泛了,对少数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更细了。但只要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教师还是舍得花力气的。

总之,语文课应成为广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课。衡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不在于他讲了多少课书,而在于他讲这些课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什么“能力”。有了“能力”,则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识字,学生能熟练地查字典,遇到生字即能习惯地查字典,这就比课堂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解强多了。正如叶圣陶同志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精心设计,让学生有所得,尤其在“能力”上得到训练,有所提高,那未,天长日久,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万能“钥匙”,任何知识宝库的大门都将在学生面前洞开了。

抚州地区文教局教研室编

《教学研究》1981年4月

图形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就业与创业能力 图形图像制作 职业素养课程

职业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但大多是通识类内容,不具备专业针对性,为改善这种现象,现以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就业和创意能力,对职业素养课程进行深入研究。

一、 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标准的研究

1. 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标准

通过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与素养,形成一个自内而外的个体能力、使学生拥有一个持久生涯成长的内动力,适合行业需求。

2. 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职业素养课程目标

探索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将通识类职业素养课程与结合专业特点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有机结合,构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拓展”的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课程新型模式。

二、 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职业素养课程内容制订与规划

1. 职业素养课程内容的制订

1) 通识类的内容选择

通识类职业素养课程内容选择礼仪、沟通技巧等课程,借以帮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和职场,形成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职场价值观。

2) 结合专业特点的内容开发

为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选择专业及课程体系认知、对口行业的职场环境及岗位需求分析两个项目内容。结合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特点,开发创新能力培养项目——构成创新训练。该项目以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入手,开发学生创意潜能。

2. 职业素养课程的规划

1. 课程规划原则

以就业与创业能力为导向,根据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标准,本着科学性、系列性、实用性的原则,对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职业素养课程的内容进行规划。

2. 课程规划细则

1)第一阶段课程:基本职业素养(实施时间:大一)

项目一培养内容:所学专业及课程体系认识、职业素养培养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对口行业的职场环境及岗位需求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社交技巧与人际关系处理、有效的时间管理等。

2)第二阶段课程:定位自我(实施时间:大二上学期)

培养内容:职业兴趣测评、职业性向定位测评、个人职业性向分析与职业发展定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管理、职场形象设计与商务礼仪、职业心态训练和压力情绪管理、职业拓展训练。

3)第三阶段课程:职业潜能发展与提升(实施时间:大二下学期)

培养内容:心灵拓展训练、职场适应能力训练、高效职场工作方法、企业职场社交技巧与人际关系处理、商务演讲技巧、商务使用写作。

4)第四阶段课程:职前岗位模拟及沙盘模拟实战训练(实施时间:大三上学期)

培养内容: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掌握意向企业文化、现状、公司制度及发展战略、求职简历制作指导、求职模拟训练及个性化面试辅导、意向企业劳动合同谈判技巧及签约辅导。

三、 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职业素养课程特色

1. 通識类职业素养课程与结合专业特点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有机结合

职业素养课程包含两类,一类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另一类是通识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往往高职院校并未单独开设结合专业特点的职业素养课程,而通识类的职业素养课程也不具有连续性、系列性和科学性。本课题将这两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用全新的思维和视角提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 课程规划符合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特点

很多高职学校开设职业素养课程都只有一个学期,不符合高职生三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在高职三年的成长道路上,应该按不同阶段的接受程度和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编写及规划设计。

实际上,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心理发展完善期(18-28岁),这个期间分为矛盾困惑、综合考察和适应完善三个阶段:矛盾困惑阶段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有很多的职业意识困惑,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抱有怀疑,又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加剧对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的茫然感。如果这个阶段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这一困惑会加深。大二和大三的学生都处于综合考察阶段,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也有了深入了解,心理上度过了矛盾困惑期,能对自己的兴趣、个性比较客观的进行分析,能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全面综合考虑自己的未来。适应完善阶段是针对大学毕业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经历和经验去调整自己的职业心理,进一步完善其职业心理。

高职不同于本科,只有三年教育时间,并且大三下学期基本没有授课,为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所以需要在仅存的两年半时间中进行职业素养课程规划。本课程以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规划,在大一进行基本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概念,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并明确所学专业定位、了解课程体系、对口行业职业环境及岗位需求分析,进行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意能力训练,帮助学生迅速的融入到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中。大二上学期为自我定位,通过测评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性向分析,并训练职业心态、情绪管理,并延续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进行规划和发展管理,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大二下学期进行职业潜能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职场适应能力、职场社交能力,训练商业演讲和写作能力,为学生顺利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提前过度。大三下学期为职前岗位模拟及沙盘模拟实战训练,包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简历制作训练、提高求职面试应基本持平。

(2)与国企签约的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占已签约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比例(16%)比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同项比例(28%)低12个百分点。再加上女性毕业生原本签约率就低于男性,国企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男性实际上占了绝大多数。

(3)民企是2010届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最大签约雇主,已签约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五成以上就业于民企,签约于民企者占到已签约高职高专女性毕业生的54%,而同学历层次男性毕业生同项比例为45%;较男性同项比例高出9个百分点。

(4)2010届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的签约比例明显低于男性,这些行业都属于男性传统主导行业。而女性签约则集中于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等行业。男性传统主导行业吸纳女性比例较低。根据麦可思公司对往届高职高专女性毕业生的抽样研究,可以确认部分行业在就业中存在准入歧视,即对高职高专女性毕业生在行业准入方面存在性别歧视。即便是在取得了准入资格以后,还存在着相当普遍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2.签约薪资及工作与专业对口率

(1)高职高专女毕业生签约薪资明显低于男性。截至2010年2月底,2010届签约的大学毕业生中,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1731元,较男性本科毕业生(2245元)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2063元)分别低出514元和332元。

专业对口率女性也较男性低,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比男性低11个百分点。

(2)截至2010年2月底,北京不同性别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月薪相差最大,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2010元)比男性(2622元)低612元。

(3)签约国企的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薪资以及工作与专业对口率和男性差距最大,女生签约薪资(1833元)较男性(2233元)低400元,专业对口率(62%)较男性(78%)低16个百分点。国企女性月薪比男性低357元。

(4)部分行业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签约于交通、物流、仓储和邮政服务业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女性月薪比男性低523元,其中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1597元)与男性(2172元)薪资差距最大,为575元。

3.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歧视有多种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性别歧视;(2)职业结构中的性别歧视;(3)工资收入分配中的性别歧视;(4)职位差异中的性别歧视;(5)企业培训中的性别歧视。根据2010年初,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发布的《2009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中的2010届毕业生签约率,签约薪资及工作与专业对口率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性别歧视主要存在于前三类中。

四、高职高专女毕业生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

根据麦可思公司《2009年中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近几年有关高职高专生就业中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造成这一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国家在反性别歧视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虽然《宪法》作出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从根本上保障了男女两性的平等。然而,由于我国的《宪法》没有程序化和司法化,对于男女平等的保护仅限于原则性的规定,因而仅具象征意义。

2.传统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偏见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直接造成男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不均等,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远远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很多品学兼优的女高职高专毕业生被剥夺了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

3.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有多方面的性別歧视

(1)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女性生育成本非社会化是造成性别歧视的客观原因

女性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在同等条件下,相对于男性会有生育期、哺乳期以及经期。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女性劳动者会有高于男性的额外成本,通常被称为“自然附着成本”。用人单位之所以常常拒招女高职高专毕业生或降低工资待遇,很大程度是由于女高职高专毕业生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

自然附着成本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与女性生理和生育有关的成本。女高职高专生毕业不久就将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2.补偿性工资差别。与女高职高专毕业生相比,男大学毕业生适应性较强,对工作条件的要求比女性低,人工成本相对低廉。对于追求成本最小化的雇主而言,当然更青睐于雇佣男性大学毕业生。3.雇主对劳动生产率期望值的差异。用人单位大多认为女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决定了未来潜力相对有限。4.退休福利差异。我国女性雇员要比男性雇员提前5年退休。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雇佣女高职高专毕业生要比雇佣男性有着更高的额外福利成本支出。

(2)用人单位法律意识淡薄,政府对性别歧视监管不力

2008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公布《首都高校毕业生就业维权状况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是北京地区14所高校,调查显示有31.6%的学生遭遇过相貌歧视,有28.6%的学生遭遇过学历歧视,有21.4%的学生遭遇过身高歧视,性别歧视比例最高,有77.6%女生表示有过性别歧视经历。[8]是什么使得用工单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对女大学生就业进行歧视呢?笔者认为这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原因。对于用工单位而言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对此监管不力。

在性别歧视中,用人单位所支付的成本是由于违反相应的政策所带来的成本。如果国家的反性别歧视法律法规完整、健全,在监管执行方面也很到位的话,一个企业违反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就要支付很高的成本。基于这种考虑,企业就会约束自己的用工行为。也就是说,消除歧视现象最有效的办法是国家强制力,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而目前政府对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劳动力市场监管不力。

(3)隐性歧视现象越来越严重,给监管提出更大的挑战

目前,就业性别歧视正在由显性就业性别歧视向隐性化发展。由于在招工简章中公开歧视女性的行为将受到劳动监察部门的查处,用人单位往往在招聘现场只收集简历,事后不再通知女性求职者面试;或在面试后,再由内部掌握淘汰女性;或将已怀孕妇女调整到条件恶劣的岗位,迫使其主动辞职;或以制度规定“工资属个人隐私不得外泄”,掩盖“同岗不同酬”。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性别歧视的标准是什么,举证责任由谁负责等,仍没有具体规定,更没有涉及到已经逐步凸现的隐性就业歧视。而隐性就业性别歧视危害更甚,不仅造成受歧视女性时间、人力、财力和机会方面的浪费,而且难以取证。

4.高职高专女毕业生的自身原因

(1)就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对于择业、就业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有一部分女毕业生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一是缺乏强烈的成就意识,目标迷失、甘于平庸。二是浮躁情绪较为突出,缺乏脚踏实地的吃苦耐劳精神。第三,一些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坐享其成的思想。一些高职高专女毕业生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集体利益,把局部利益看得高于国家利益。进而弱化了个人的社会价值,把自己对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置之脑后。

(2)在择业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女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较高,缺乏对自己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女毕业生对职业的理解认识存在误区,缺乏有关就业的及时信息。三是女毕业生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对影响择业因素的认识尚不充分。

(3)女毕业生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

五、减少和消除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对策

1. 增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国家在反性别歧视中的作用

要建立健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法律政策,增加可操作性,使之在招聘、录用及任用等环节,真正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为此,首先应该多加强救济工作的建设,应该考虑赋予某个可以代表广大女性利益的,或代表广大劳动者利益的公共团体或机构以诉讼权利,由该团体或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向用人单位提起诉讼。第二,举证责任倒置。在实践中,相对于用人单位,女高职高专毕业生一般处于弱者地位,在举证能力上明显处于劣势。为了实现诉讼公正,实现法律对弱者特殊保护的价值取向,有必要对就业歧视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由用人单位就其对求职者进行区别对待是基于工作岗位的性质而作出的合理要求提供证据。第三,要进一步修改、充实、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确保其实施的法律责任。切实赋予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劳动监察权。第四,建议应尽早出台《生育保险法》,全面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分担“自然附着成本”。这样就可以减轻招录女毕业生的企业负担,降低用人单位成本。

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并非易事,而要消除隐性就业歧视,更是难上加难。笔者认为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法宝”。同时建立政府反就业歧视干预机制。各级政府应成立反就业性别歧视专门机构,深入各类用人单位和人才招聘市场,进行现场监管,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视情况直接介入案件,用公共权利推进平等就业。

2. 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逐步消除性别歧视观念

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树立平等、文明、公正的社会风气,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消除文化思想领域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加强正面宣传优秀女性的力度,提倡男女双方共同分担家庭、家教责任,使女高职高专毕业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此保证持续的人力投资和职业发展。

在全社会、全民族中形成一种对女性社会价值的充分认可,女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女性充分尊重的良好氛围。只有真正构建起积极健康的性别文化,才有可能解决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3. 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建立健全专业预警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当前解决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解决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结构性失业问题,解决专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为此,笔者建议各高职校院应引入专业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红黄绿牌”专业。

其中,红牌专业是连续两年位列高职高专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是除红牌专业外同时位列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中的专业;绿牌专业就是就业率高居全国高职高专专业前50名,并且就业率或薪資增长最快(或金融危机时下降最慢)的前10名中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要将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衔接起来,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通过专业调查,了解本校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得到社会信息反馈;然后通过科学建模,找到本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与培养方式。对高职高专女性毕业生就业研究要引入国际化的、具有可比性的标准,明确女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及评价指标。另外,高职高专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女毕业生的求职服务工作。求职服务主要指为毕业生提供各种求职方面的信息或辅导,组织招聘会、辅导求职策略、辅导面试技巧、辅导简历写作等。

4. 提升高职高专女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所谓工作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2008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较高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92%)、理解与交流能力(89%)、动手能力(89%);较低的为管理能力(87%);应用分析能力(86%)。2008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能力满足度依次为:1.理解他人(93%)、学习方法(89%)、积极聆听(87%)、积极学习(86%)、有效的口头沟通(85%);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说服他人等。

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几项基本工作能力中,对于女性毕业生总体而言,在这几方面的能力都稍逊于男生。口头沟通与说服他人的能力属于她们的弱项,这一项能力主要涉及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因此,女毕业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亲和力、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抗挫能力以及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强调为快乐而工作;重视工作中能自我实现的因素。

六、结论

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是一个与公民社会的经济形式、政治形式、社会背景直接相关的广泛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在妇女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招生专业结构的优化,女毕业生整体能力的提高,社会整体的监督机制的形成,妇女自身权利保护意识的增强等都是对最终消除性别歧视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同步推进,形成合力,才能使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平等就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N].教育部网,2000,1.

[2]加里·贝克尔[美]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 .王业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罗双发.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J] .岭南学刊,2004,(06).

[4]徐林清.女性就业的行业——工资倾向与性别歧视[J].妇女研究论丛,2004,(04).

[5]黄琳.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社会成本分析[J].人才开发,2005,(12).

[6]李环.论国家在反工作歧视中的作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03).

[7]吴秀霞.女大学生就业难与性别歧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06).

[8]郎咸平.产业链的阴谋 .东方出版社2008-9-1.

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4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提高各种能力, 掌握各类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 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基础能力, 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数学中的“形”由于直观、明了, 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联想, 容易发现内在的关系, 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讲解, 是教师用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好的载体, 如能合理利用好,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有关图像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体系和教学设备, 让学生充分体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妙处, 掌握遇到问题从简单、关键处着手, 让学生学会在探究解决形式较为复杂的问题时, 先简化为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 讨论清楚, 再推而广之, 最终解决问题。

下面列举一些比较主要的探究方法, 探讨教学实施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为了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事先把学生搭配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小组成员既相互竞争, 又相互协作, 表现记入评价体系中。

一、由“特殊”到“一般”

在三角比定义的教学中, 由于定义方式与初中有较大差异, 如果直接讲解, 学生较难领悟, 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仍执着于初中的定义方式。可以先复习初中的知识, 再设计以下问题逐步推进:

1、画出如图一的图形, 若α°=45, 如何验证?学生会在终边上取一点P (1, 1) , 作出一个如图二的Rt△OPQ, 求出斜边, 用初中定义, 完成验证。

2、若α的终边与直线y=2x重合, 如何计算α的各个三角比?学生会在终边上取一点P (1, 2) , 作出Rt△OPQ, 求出斜边, 再求出各个三角比。

3、如何求如图一的α的各个三角比?学生自然会在终边上取一点P (x, y) , 作出Rt△OPQ, 求出斜边, 得出sinα=y/r等的结论。

4、引导学生讨论若点P取的位置不同, 对三角比值有否影响?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5、把角的终边改画到其它象限, 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定义?学生出于定势, 仍然会想要找一个直角三角形, 但会发现涉及边、角不好对应的问题。这时, 可以提醒学生认识求三角比的关键是“比值”, 不一定非要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引导学生得出同样可以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 用坐标定义出各个三角比, 完成定义的质的飞跃。

6、扩展到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各种情形, 完成对任意角三角比的学习。

这样教学过程, 与学生已有知识环环相扣, 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连贯性, 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 同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认识到从研究特殊情形出发, 再推广到一般情况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二、由“简单”到“复杂”

在教学正弦型函数y=Asin (ωx+ϕ) 时, 指导学生从最简单y=sinx的图像出发, 分别研究y=Asinx、y=sinωx、y=sin (x+ϕ) 的图像, 探讨系数A, ω, ϕ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得出正确结果。

这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习二次函数y=ax2+bx+c (a≠) 0图像的过程, 也是从最简单的y=x2的图像开始, 逐步探究y=ax2、y=ax2+c、y=a (x+m) 2的图像, 讨论系数a, c, m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最终解决y=a (x+m) 2+k的图像问题。

通过对比要使学生领会到对形式较为复杂的情形可以先从简单的研究起,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可以用来解决诸如:等比较复杂的图像问题, 只要搞清楚它们是由哪一个最简单函数图形演变而来, 各个系数起何种作用即可。同时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基本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必须熟记。课后布置各小组以小论文的形式探究y=a|x-b|+c的图像, 再次体验这种方法的应用。

三、由“已知”到“未知”

新知识的学习必然要有已有知识为支点, 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知识出发, 自己探索发现新的内容,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例如数控专业突出要求的有关图像平移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时, 可引导学生:

1、观察y=ax2与y=a (x+m) 2+k的图像关系。

学生会答:抛物线平移, 顶点从原点 (0, 0) 平移到 (-m, k) 等已知的结论。

2、观察圆方程x2+y2=r2的图像与圆方程 (x-a) 2+ (y-b) 2=r2的图像关系。

学生会类比得出圆C由圆O平移而得的结论。

追问如何平移?答:圆心从 (0, 0) 平移到 (a, b) , 再问:平移方向为?答:n= (a, b) 。

3、考察的图像, 学生自然会得到该图像由椭圆图像平移而来, 中心从原点 (0, 0) 平移到点 (h, k) , 平移方向为=khn) , (的结论。进一步可以指导学生研究对称轴方程、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的变化等。如焦点从 (c, 0) 平移到 (c+h, k) 。如学生理解有困难, 各个系数可以先取具体的值。

4、总结出F (x, y) =0的图像与F (x-h, y-k) =0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得出图像按一定方向平移的公式。

这样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归纳出一些新的知识, 也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的乐趣, 这些由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较容易把握和记忆。

四、由“个别”到“总体”

学习研究幂函数y=xk (k∈Q) 的图像及性质时, 指导学生对指数k取不同的值, 各组分工画出大致图像, 再合作一起找寻其中共同的性质, 面对各种类型的图像, 引导学生在第一象限内总结画出k取不同值时图像的情况, 完成对幂函数图像的总体把握, 具体运用来作图时, 则根据函数的定义域、对称性等, 即可画出完整的图像。

这里把所有情况都研究到了, 整体的结果也就出来了, 这也包含着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于结论,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引导学生观察随着k的值在变化过程中图形的演变情况, 体会图像随k值变化而变化,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探索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很多, 还有如由“具体”到“抽象”、由“点”到“面”等, 上述各类方法也有交叉部分, 关键是对不同的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 教学中应处处注重探究方法的揭示,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到这些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逐步推进等的方法, 那么对他们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时找准关键会有帮助, 学习专业课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z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学科课程标准》 (试用本)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一版。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5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呢?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 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感知情境――积累表象――启发想象――描 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 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 与社会;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的情形与境界。

描绘情境有赖于丰富的想象,而想象又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表 象储备越多,他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由此可见,要描绘情境必须从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开始。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我训练学生感知事物 务求做到两点:1、 感知事物前蓄情于臆,即要求学生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无论感知的客体 是日月星晨、风雨雷电,还是山河田野、花木鸟兽,抑或是亭台水榭,在感知前要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名人诗 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景点介绍。并在反复阅读中受到感染,生发激情。2、 感知事物中融情于物,即 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 之情或触景生情等。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 ,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要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情境美。

(二)引导学生注重表象积累。表象是人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画面)。 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积累,我向学生推荐了几种方法。1、“画面”描述法。 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或 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下来。这种“记”不是机械地说明, 而是描述,是能够融会深层之意的描述。2、绘画或照相法。 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 勾画出来,然后旁注文字说明。“说明”要尽可能的详细,要将当时令人惊呼感叹,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景和心 理感受记下来。储备有大量的诸如此类的记忆表象,一旦“在与某种需要有关的强有力的兴奋中心出现时,这 些解体了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按新的体系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注:《职业技术教育》19第 12期第18页。)

表象积累的内容可以是某次活动最感兴趣的画面,也可以是印象最深的人物的音容笑貌。

二、精心策划“小练笔”,训练想象能力

(一)进行再造性想象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表象积累,对所供材料进行想象,从而 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意念形象。

训练举例:反复诵读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后,驰骋想象,用短文再现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学生 受到课文插图启发,又从古装影(视)片上获得了表象积累,因此,基本能够完成。有学生写道:

古老的渭城坐落在渭河南岸,有一条驿道穿城而过,大道的两旁客栈与酒馆一间挨着一间。于

图形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6

一、创设相关环境,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

在活动教室内,幼儿易于观察、取放的地方,放置用易拉罐、电光纸等材料制作的可爱的图形娃娃。当幼儿发现,并对它们产生兴趣时,教师便引导幼儿区分娃娃头上所粘的图形,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像什么。幼儿争先恐后:“老师,这个像太阳”“这个像小旗”“这个像手绢”……紧接着,依据多数幼儿的提议,这些图形的名字便产生了:像太阳,像苹果的图形是圆圆的,叫“圆形”;像小旗的图形有3个角、3条边,叫“三角形”;像手绢的图形有4个一样大的角,4条一样长的边,叫“正方形”;像桌子的图形也有一样大的4个角,4条边中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叫“长方形”……然后,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哪些物品是这几种形状。幼儿通过看看、说说、找找,对几种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设计游戏性的活动内容,吸引幼儿主动学习。如:游戏活动——铺路。教师请一名幼儿做情境表演,扮演小鸡从房屋走出,走过“土坑”(用硬纸板镂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图形)时不小心摔倒,让幼儿观察后找出小动物摔倒的原因——“地上有坑”。鼓励幼儿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小动物把“坑”填平。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土坑”的形状,“彩色石块”(镂刻下来的图形贴上色纸)的形状,启发幼儿思考这些“彩色石块”填在哪个“坑”里合适。并组织幼儿齐心协力把“彩色石块”嵌入相应的“坑”中。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以及“小动物”的精彩表演,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另外,引导幼儿参与《图形找家》《送饼干》等游戏,练习给图形分类。这类以游戏贯穿始终的活动,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

三、引导幼儿参与多种操作性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在“分割”活动中感知图形的转换

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小小魔术师”的竞赛活动,启发幼儿将一个图形“变”成几个图形。幼儿在有趣的“分割”活动中,演示出许多不同“变”法。如:有的幼儿将一个正方形“变”成了两个长方形后,又“变”成8个三角形;有的幼儿将一个长方形“变”成两个梯形;还有的幼儿将一个梯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2、在“拼合”活动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引导幼儿发现认知区中大小、形状不同的彩色图形卡片,鼓励幼儿拼拼看,幼儿拿起图形卡片拼摆着、思考着。时而紧锁双眉,时而又面露微笑。一会儿,座座漂亮的房子、颗颗挺拔的小树,朵朵鲜艳的花儿出现在幼儿面前。

与幼儿互动的环境和有趣的操作活动、游戏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达到了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目的。

图形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7

1.把握歌曲的基本结构

音乐作品的结构一般有一段体、两段体和三段体, 小学阶段多数是一段体和两段体结构, 三段体很少出现。

一段体歌曲结构短小、规整, 通常由3~4 个乐句组成, 简单易学, 适合低段学生的学唱。两段体歌曲通常以AB结构形式出现, 大多出现在中、高段教学课本中。这些歌曲结构相对复杂一些, 一般由6~8 个乐句构成, 而三段体歌曲在小学阶段出现的较少。

我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 适合图形谱教学的主要是儿童歌曲。

2.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

每一首歌曲都有自身的情绪特点, 不同的情绪会带给大家不同的感受。哪种情绪的歌曲更适合创编图形谱呢?一般来说, 情绪单一的歌曲更适合进行图形谱创编。热情欢快的歌曲, 在图谱设计时, 可采用较为夸张的图形, 画的速度稍快一些, 幅度与力度尽量大一些。抒情平缓的歌曲更适合图形谱教学, 因为情绪平缓的歌曲速度稍慢, 音符数量较少, 学生在关注图形谱的同时容易关注音符的高低走向, 从而在心里获得音准等方面的体验。

3.关注旋律的基本特点

歌曲的旋律特点是表现歌曲最重要的方面, 它可分为旋律的高低走向、节奏的松紧变化、音乐记号的演唱表现与内心感觉的不同表达等方面。如果我们创编的图形谱能够与歌曲的旋律特点相吻合, 那么学生对歌曲的演唱与表现力将会大大提高。

二、图形谱教学培养低段学生音准能力的实践

1.眼到, 利用图形谱帮助学生梳理歌曲结构

音乐是听觉艺术和实践艺术, 它不像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那样呈现在人们面前, 供我们细细品味、分析与比较, 这就给我们分析音乐结构带来了一定困难。在实践教学中, 我发现, 采用图形谱可清晰、形象地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内容, 划分段落, 使学生对音乐结构的把握变得简单易行。

以二年级歌曲《郊游》为例, 旋律多以同音重复、动机重复的手法在一个八度之内形成, 曲子不长, 但由于变化多, 学生聆听时感觉乱而杂。这时, 我就采用图形谱让学生直观感知歌曲的基本结构, 见右图:

教学时, 我自己做到音乐烂熟于心, 徒手画时, 要让图形谱“活”起来, 散发出浓浓的“乐味”, 使学生在图谱和教师徒手画的暗示中充分感觉音乐的韵味。

2.心到, 利用图形谱引导学生把握音准旋律

学生听出音乐细微的变化之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细腻的旋律美。我认为, 音高、句式长短与旋律走向都是歌唱教学图形谱中不可缺少的, 尤其歌唱课堂中安排视唱环节, 在图形谱上适当标示歌曲的唱名, 对帮助学生模唱唱名十分必要, 并可为低段学生今后识谱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二年级的《时间像小马车》为例, 歌曲采用有规律的节奏, 形象地模仿时钟“嗒嗒”走动的声响。等学生把乐曲听“薄”了之后, 把图形谱换化为律动, 教师带着学生边律动边分别细致聆听第一部分, 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感受:马蹄印中5 (sol) 、6 (la) 、7 (si) 色块中的下面都带了一个小点点, 那个就表示它俩是低音区的5 (sol) 、6 (la) 、7 (si) 。马蹄印越跑越往上, 它的声音越高;马蹄印越跑越往下, 它的声音越低。有了这些细微的感受, 学生便不再满足于图形谱的直观表示, 更会关注音乐的旋律走向和音高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 实践操作中, 我们应先运用图形谱引导学生把握基本的旋律, 再把图形谱换化为律动。教师在带领学生聆听音乐律动时, 一定要把细腻的变化暗示给学生, 以帮助他们感知, 并给予充分的聆听和讨论时间。

3.手到, 利用图形谱充分感受歌曲内容

指导学生用手描画音乐的纵向面貌, 增强学生对音乐纵向肢体的感知, 使其体验到更丰富的音响, 是有效运用图形谱的体现。我们在《小袋鼠》这一课中, 就是通过充分运用“点”“画”图形谱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

上课时, 我们先将图形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先让学生“看”与“画”结合:听着老师弹奏的旋律, 一边用眼睛“看”图形谱, 一边用手“画”图形谱。在初步感知歌曲旋律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开始演唱, 从而做到“手、眼、口、心”并用。这时, 教师依然弹奏旋律, 学生边看图谱边点画, 并用“lu”来演唱情绪抒发 (连线) 部分, 用“la”来演唱脚印 (圆圈) 部分。通过手“动”, 可以启发学生快速抓住歌声中的连贯与跳跃;通过手“动”, 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 感知歌曲的形象。之后, 再通过手“动”、眼“看”、嘴“唱”三结合, 让学生在充满意境的感知与体验中快乐地学会演唱, 自然就能水到渠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手势, 既要包含各种音乐要素, 又要非常清晰地传递你想要传递给学生的图形谱信息, 如对学生进行音高或发声状态的暗示、提醒与帮助等。教师的引导要循序渐进, 先让大部分学生听到纵向里还“藏”着的音乐;再通过手势律动去细听在旋律的什么地方出现、有怎样的节奏和形态;然后根据形态唱准歌曲要表现的音乐形象。

此外, 教师还要会“调整”。 (1) 指导学生演唱的图谱, 不论是节奏还是形态, 会做与音乐更吻合的微调, 让学生有“这样更好”之感觉; (2) 能把学生感觉到, 但一时找不到用恰当的视觉符号来进行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让学生释怀地发出“我就是想这样的呀!”之赞叹; (3) 能把学生还没有感觉到的音高、速度、力度等要素表达出来, 让学生有“啊, 对呀, 还有这个呢!”的顿悟。这样的调整正是能有效帮助学生走近音乐、提高音准能力的一个活动过程。

三、图形谱在歌唱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

1.听辨能力和音准能力明显提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力是音乐的基本技巧。通过实施图形谱教学训练, 学生对于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均有了明显的掌握, 能较准确地进行听辨;基础好的学生还能根据音乐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变化、歌曲的情绪表达作出听辨反应。

2.表现能力

通过图形谱教学, 学生的歌唱表现力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原来不敢上台表演的学生能积极举手参与了;原来表现不大方的学生能目视同学, 有表情地表演了;原来只会干巴巴地演唱歌曲的学生能充满感情地歌唱了;原来常跑调的学生的音调更准, 与音乐更吻合了;一些学生的肢体语言更大胆丰富了;个别学生甚至能富有创造力地表现歌曲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教师的音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为让图形谱在歌唱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经常反复聆听歌曲与伴奏音乐, 研究旋律特点, 创编与歌曲相吻合的图形谱;还经常集聚在一起商讨图形谱, 相互评点, 提出建议, 使各自的基本功更扎实, 教研氛围也更浓厚。

回顾采用图形谱教学法实验的一年多时间, 我们发现其对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极为有效。所以, 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每一首歌曲的图形谱, 使之为学生的唱歌服务, 努力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同时, 我们也发现, 由于教师自身音乐素养不够 (耳朵的能力、唱的能力、手的能力) , 使得图形谱教学法难以在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效。因此, 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也是关键, 这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09.

[2]张绪培, 吴锐淼.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05.

学生数学图形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8

要读图首先要学会观察图形,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图形能力.下面笔者谈谈培养学生数学图形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趣”———观察的动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看图,甚至看到图就头疼的人,能有多强的图形观察能力?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感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图形产生的过程,弄清来龙去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本质,深入理解图形.例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就是通过事例直观感知再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等操作步骤完成的.又如,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在正比例函数y=kx图像的基础上进行上下平移得到的.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图,从中发现趣味性,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如体育课上一列学生的报数,这列学生就可看成是有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数轴,学生就相当于数轴上的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研究图,为培养学生的图形观察能力奠定基础.

二、“源”———知识是基础

数学图形作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重要载体,是信息传输的工具之一.数学图形的制作者依靠充分掌握原始信息,研究对象,结合作图要求,合理使用图形语言,将信息准确地加载于图形上.看图者必须熟悉图形语言,深入阅读,分析图形信息,形成对作图对象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无论哪一种数学图形,都是以其特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学生要熟悉这些基础知识,才能认识图形.不可想象,一年级的学生能正确认识一次函数的图像吗?可以说,知识是图形的基础,图形是知识的表现形式.

三、“向”———明确的目的性

图形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我们观察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观察图形时,要有一定的目的.观察的目的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选择性.例如,面对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我们不会从曲线的粗细、颜色来考虑与研究.所以,在观察图形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量,从这些方面来进行观察.

四、“器”———方法是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要正确观察图形,必要的观察方法少不了.很多学生在看图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看图没有按一定的顺序;没有重点,没有目的,“胡子眉毛一把抓”;孤立地观察图,没有联系整体;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学生读图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观察图形要讲究方法与技巧.

1.相关信息标在图上

数学中的图大都是配合题目的文字表述出现的,比较粗略,许多重要的已知信息没有体现在图上.学生在观察时一般先边看文字边看图,由于文字表述的信息较多,学生再去观察图时已遗忘某些信息.这时,可将相关信息(如角的度数、相等的角)用一定的方式标记在图上,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这样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图形中各要素的关系.

2.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学生观察图形时,一般先从局部着手,以得到图形的某一方面认识.如观察函数图像时,必须先看清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含义.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可将其分解成多个图形来看,这样可去除不相关的图,减少干扰,局部突破.然后再从整体来观察各局部间的联系与变化.对于一题中出现的多个图形,不能孤立地看一个图,而要进行综合观察,从局部扩大到整体.

五、“析”———分析是强化

观察图形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出图形蕴含的信息.图形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两个部分组成.直接信息是图形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信息,比如垂直、交点等;而间接信息则是经过观察、分析而获得有关现象或规律的信息.要获得间接信息,需要对图形数据进行计算、推理、证明等.比如,通过图像得出解析式,从而进行一些判断与预测.分析图形的本质是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

总之,数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图形观察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个人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图形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9

那么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在图形图像类课程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呢?

1. 提供愉悦的课堂气氛, 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多激励学生。在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应依据不同的内容及知识点设计不同的课堂引入方法, 尽可能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如对于溶图部分, 可给学生先展示几幅成功的作品, 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心中在的疑惑, 勇于提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注重启发式教学, 多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哪怕是错误的问题, 教师也要认真对待, 首先肯定其勇于探索的行为, 然后就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不求全责备,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鼓励其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寻求答案, 提高其求知欲。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及时予以表扬及肯定, 始终让学生在一个正能量的环境下学习。

2. 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图形图像类课程的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要求,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创新教育提出的要求。

如今人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 审美水平和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的求新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因此教师应当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不断地自我更新, 自我完善, 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才能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在强大的新知识的支撑下, 教师自身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一堆旧知识的包围下, 永远也培养不出具备新知识的学生, 更培养不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

3.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

古希腊生物学家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然而,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重点放在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上, 教师单纯的知识的灌输, 一味地授之以鱼, 这样学生仅获取有限的知识, 复制有余, 创新不足, 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立足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个个体,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如开放性教学、项目式教学、启发式、研究型教学等, 让学生自己动脑, 从“应该怎么做”变为“我想怎么做”, 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并在图形图像处理的实战中大大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 而且要知道为什么,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怎么做。新的教师观提倡创新, 反对经验;提倡怀疑, 反对权威。创新教育的实现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创造。

4. 引入竞赛机制, 激发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扬“比、学、赶、帮、超”的精神, 让竞争、比赛等活动无时无刻地融入到学生处理每个图形图像作品的过程中。

心理学家托伦斯曾做过竞争条件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 结果表明, 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都远远优于非竞争条件下的情况。学习教程中竞赛活动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的机会, 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思想品质。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5. 日常生活的熏陶, 潜移默化的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项技能, 更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

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尽管课堂上的创新能力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但不能仅靠上课解决,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条件, 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 要求教师在平常做个有心人, 潜移默化的培养,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通过创新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持久不断的提高, 最终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创新态度、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图形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行各业对图形图像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大增, 为了加强对区域经济服务, 国内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相继开设了图形图像专业。但就目前调查来看, 许多地方图形图像人才供与求之间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每年有大量的图形图像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 而同时用人单位却由于对毕业生不满意而感到人才的紧缺。通过多项研究发现, 学生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需要学生的多种能力, 而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往往只是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中某项或某几项专业核心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 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得到各方面的深入发展, 获得各方面的能力。学生能否掌握专业核心能力, 既是体现专业特色, 又是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可见, 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学生要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 应具有什么能力, 尤其是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核心能力需要进行论证与探究, 同时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专业核心能力是个人在某个专业中通过一定的时间, 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而形成的独特的不易被模仿的能力, 它是个人在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他人无法模仿, 具有较强知识特征和持续优势的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中最关键的能力, 而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是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经济需要的职业岗位群分析才能确定的。

(一) 图形图像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国内相关知名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 目前企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是:平面设计与制作, 室内装饰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编辑。高职图形图像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IT行业的公司、技术先进型的企业、国家政府机构、各类平面广告、影视公司等从事平面设计制作、三维设计制作、网页设计、网站管理、影视后期制作等工作。毕业生面对的职业岗位在平面设计制作方向有广告设计制作员、界面设计制作员、包装设计制作员、VI设计制作员以及网页设计与制作员, 三维设计制作 (室内外装饰装潢设计) 方向有施工图制作绘图员、室内外效果图制作员以及影视制作方向的影视后期制作员等等。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 有机会升为设计主管、项目经理、网页美工师以及平面设计师等。

(二) 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

在图形图像职业岗位群中,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既有相同相似能力又有不同的能力, 通过反复比较分析提炼, 得出职业岗位群所需专业技能相同点与不同点, 按照专业技能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学生具体情况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行业人员的需要, 提炼出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如下:

1.图形图像素材采集能力: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 通过手绘、计算机网站、客户资料提供等不同手段, 获得需要加工的图形图像基本信息, 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形图像素材基本加工;

2.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能力:根据基本确定的图形图像素材, 通过艺术设计、个性创意确定图形图像制作的基调, 用一些专业的工具软件, 展现图形图像制作后的成果, 同时进行作品输出。

3.展示能力:能通过计算机网站及网页设计制作展示作品, 展现自我。

三、高职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 它具有一定的特点, 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盲目模仿本科院校, 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出的人才不具有特色, 应用能力偏弱。在专业课程体系中, 开设了过多的专业课程, 导致学生的学习泛而不精。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软件操作为主, 不注重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使得学生不具备职业岗位中所需职业能力, 从而无法在工作中胜任实际的工作岗位。

(二) 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的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转型而来, 不具备专业所需的文化创意设计能力;同时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 没有企业工作经验, 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将课程内容与岗位职能能力要求进行有效的结合, 导致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有一定的脱节。

(三) 实习实训条件不足

由于图形图像软件更新换代较快, 软件版本的升级意味着对教学环境和教学备的要求较高, 由于专业建设资金不足, 导致教学设备以及软件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同时, 由于行业特点, 大部分图形图像相关的企业规模较小, 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 合作水平不够深入, 对学生后期的顶岗实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高职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一个比较突出问题。学生就业竞争的着力点是其具备的能力, 而能力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专业核心能力, 如何让学生在校获得过硬专业核心能力, 在人才市场上突出竞争优势和在工作实践中具有持续竞争能力, 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及学科发展动向, 形成以“实践应用型”为导向的高职图形图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 走访毕业生, 行业专业家座谈等形式, 对就业核心岗位进行分析, 归纳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对图形图像制作工作流程进行分析, 概括总结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的专业技能, 即平面设计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室内外装饰设计能力, 以此作为转化专业学习领域并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 围绕专业的三大核心能力将知识进行重组、序化并转化为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二) 进行课程改革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对专业课程制定课程标准, 在课程标准中根据职业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及要达到目标。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 必须与企业需求、行业标准相结合, 课程内容体现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在实际授课中, 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 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 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 并在教学过程中依照企业的项目开发模式组织教学, 使学生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 为了达到课程目标, 需要做好课程考核方式。摒弃传统的笔试考核形式, 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多元化的考核。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

教师是教学的根本,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是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让专业教师加强企业锻炼, 定期进行业务进修、学术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训;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合理引进企业一线优秀专业人才。

(四) 加强校企合作

为解决教学条件滞后, 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情况, 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与当地的图文印刷以及设计类企业联系, 与企业合作在校内设立经营实体店, 这样也即可满足企业的营利目的, 也解决了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不足的情况。专业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需求与企业的需要, 与企业共同设计开发相应的实训项目, 如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以及室内外装饰装潢设计实训等等。课堂可以由企业中设计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指导, 即可以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实现“双赢”。

加强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是缩短企业人才的需要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是高职院校竞争的软实力的具体体现。高职图形图像专业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 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围绕专业核心能力, 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建设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等, 把专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就业岗位分析以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职业素质要求, 总结出高职图形图像专业的核心能力, 即图形图像素材采集能力、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能力以及图形图像作品展示能力。为了加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需要根据市场需求,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 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键词:图形图像,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敏.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5) .

[2]杨哲, 张洪江, 宋权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及其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 (3) .

[3]焦万鹏, 沈鹤.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7) .

[4]房强.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统计与管理, 2013, (2) .

[5]王剑峰.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4) .

图形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11

一、巧用图形,积累几何直观的经验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低年级的学生易于接受实物或实物模型的直观,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借助示意图、线段图、集合图等,使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条理化。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从“看”图、“做”图和“画”图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直观的经验。

1.“看”图

“看”图就是观察图形。几何图形源自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具体实物、几何模型抽象出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获得准确而鲜明的表象,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思考的过渡。

例如,在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并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然后沿高剪下并展开圆柱的侧面,学生观察并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纸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探索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亲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观察力与想象力。

2.“做”图

“做”图就是动手操作。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几何直观的培养仅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在操作中感受图形的特征,积累几何直观的经验,使外在的操作真正内化为学生认识的源泉,使数学教学走向深入,走向精彩。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为了突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我让每个学生准备4cm、5cm、6cm和10cm的4根小棒,课上从中任选三根围三角形,并把选择的小棒和围的结果记录下来,交流时请学生到投影仪前进行操作演示和说明。当交流到4cm、5cm、10cm和4cm、6cm、10cm这两种情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时,每位同学再来围一围,并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过程强调: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小棒时,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接着教师引导:看来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是和小棒的长短有关系的,那么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在上述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提高了思维能力,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画”图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画图技巧,如线、角、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其次要使学生逐步养成画图的习惯。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基本图形的应用,不断引导学生用图形去发现、思考、理解和记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画图对理解数学概念、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带来的益处,从而产生画图的自觉需要,并逐步上升到能将直观图与数学语言有机结合、合理转换,感悟数与形、形与数之间的转化的程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以图促思,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几何直观是利用图形洞察问题本质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描述和分析问题”。这就意味着直观地观察与呈现,仅仅是前提和手段,而对图形的思考和分析,才是几何直观教学的核心所在。

例如,教学“正比例”时,当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后学习正比例的图像,教师先让学生按照要求描出表中的每一个点,再说说各点表示的意思,这些点看上去有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然后追问:“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为什么?”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体会路程和时间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而路程和时间相对应的比的比值(速度)是不变的,沟通了正比例图像与正比例关系式的转换;最后根据图像判断行驶的路程与时间,进一步认识图像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观察图像、分析图像中体会到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加深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分析思考的能力。

三、以图求解,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

几何直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提示解题思路、预测结果的桥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几何直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尤其是对图形采取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更要鼓励学生借助图形直观进行合理的想象,做出合情的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得出准确的结论,进一步培养几何直观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探索“正方体的表面积变化”时,需要学生“拼拼算算”。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分别探究2个正方体、多个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规律。他们在拼、摆、算、说中明确: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依次减少了2个面、4个面、6个面……而减少的面正是重叠次数的2倍。这时教师追问:如果有10个、20个或n个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会减少几个面?表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对n个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做出了合理的猜想,并加以验证得出拼成的长方体减少2(n-1)个面,表面积是4n+2个面的面积。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扎实有效的,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几何直观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思考方式。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几何直观充分展现问题的本质,更需要让几何直观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一种意识,能够主动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及数量关系用几何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以真正地理解数学,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上一篇: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论文下一篇:现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