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1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张春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努力将教材的编写意图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机地结合,整堂课是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猜测、想像、探索、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知对称图形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上课伊始,利用童话故事巧妙地引出学生熟悉的对称图形:蜻蜓图、蝴蝶图、树叶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观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图案不仅渗透了对称美,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些图形的共同属性对称。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对称。在探索新知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蜻蜓图、蝴蝶图、树叶图的特征,加以大胆地猜测,发现这些图形的左边右边的形状、大小、图案、颜色都是一样的,并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发现这些图形的左边、右边可以完全重合,反复地操作体会,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概念。因为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对称图形是粗略的,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对称图形,由粗略感知上升到较为精致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使学生对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出示教师课前剪好的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激发学生剪对称图形的欲望。由此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才能剪一个最漂亮的对称图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步骤后:折---画----剪,让学生自由活动:剪对称图形,在创作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在观察、欣赏自己的作品时,发现所有的对称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条折痕,即对称轴,教师示范画对称轴,让学生观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注重想象,发展思维
我注重诱导启发,创造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师出示课前剪好的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激发学生剪对称图形的欲望。由此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才能剪一个最漂亮的对称图形?其实就是启发学生利用对称的原理,去发挥、去想象。当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步骤后:折---画----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创作: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本节课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兴趣高昂。但美中不足为:
1、教师的鼓励性、激励性语言比较单一。
2、五角形的对称轴挖掘的不到位,学生只能画出一条对称轴,其余的四条,只有部分学生能画出来。
3、由于个别学生动作较慢,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不够,导致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时,困难较大,有待于单独训练。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2
精彩片段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电脑逐一出示奖杯、窗户、蜻蜓、运动场、平行四边形等图片,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意见)
生:“是!”“不是!”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起立。
(这时一大半同学站了起来)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
(这时好多学生动手折起了平行四边形。折着折着就有二十来个学生陆陆续续地坐了下去, 还有十来个学生站着不动)
师:通过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 你们看, 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过来折, 不管怎么折, 两侧的图形都不能重合, 所以,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六七个学生坐了下去, 还有3个学生站着不动)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所以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你说得不对,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是对折, 不能用剪刀剪。
生:我是对折, 也不用剪刀剪, 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再对折, 两侧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了, 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 坐着的学生都皱起了眉头, 站着的学生看到坐着的同学无话可说, 显得特别高兴)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好多同学点点头, 就在这时, 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站了起来。你听)
生:我认为折两次是错的, 你们看老师黑板上写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既然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就只能折一次, 不能折两次。 (这时站着的学生都坐了下去)
师: (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 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也欣赏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更加欣赏大家给我们带来的一场精彩的辩论。正是由于大家的辩论, 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会理解得这么清晰, 这么深刻。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们。
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构建争辩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上述教学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争辩的平台。开始让学生判断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类似于轴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时, 形成了认知的冲突, 这时老师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 以一句“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激起千层浪, 拉开了课堂争辩的序幕。
二、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 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当学生通过折并清楚表达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 课堂上就有3个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 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 而是果断地丢下预设的教案, 不吝啬时间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学生也更加珍惜这一次机会, 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 演绎出了课堂的精彩。
三、让学生品尝争辩的成果
“对称图形”课堂教学初探 篇3
下面我就《对称图形》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1联系生活实际,有利求知
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能够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有小动物,有生活中的物品,有数字卡片,有几何图形等。孩子们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特点,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随着“对折”的验证,孩子们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用于现实。可是,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书本中的知识,数学教学远离生活,过于理性化,造成学生只会做题目的现状。小学生年龄虽小,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自己从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如学生学完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随即观察教室、看看哪些物体是我们今天学的?学生马上兴致高涨,找出很多。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过之后,例举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形”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
3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动手操作是较为理想的可行办法。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是怎么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这样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4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
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其中有两个环节:环节一是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这当然涉及到无限与有限的概念,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环节二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这个案例中就用到了动态的想象,这种想象中不仅包含着图形的变化,更加蕴含着一种数学思考。按照皮亚杰的研究,动态表象是学生数理——逻辑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表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
5拓展内容,激发创新
在学习《对称图形》之后,我让学生用课上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拼成一幅美丽的对称图形的图画,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如让小朋友画出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学形式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在注重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实验小学)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本人认为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展开,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方面,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展开课后分析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
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习方法,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
4、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特别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动画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学习气氛,效果活跃,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双边活动。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5
张素玲
《轴对称图形》是新版人教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的内容。教材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我主要体现这样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过剪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教学时我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布置了课前预习:
(一)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剪的?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课前动手操作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二、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体现数学化
轴对称图形在新版教材中降低了难度,删除了画对称轴和在方格中画轴对称图形的部分。这样教学的难点就变成了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理解“完全重合”。因此在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发现,体现数学的学科魅力。课前动手剪一剪、课上动手画一画,在剪和画的过程中发现、思考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针对教学的难点理解“完全重合”,我又出示了像平行四边形这样容易让学生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在想象和折一折中体会“完全重合”,发现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最后判断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一开始认为长方形、圆形也有四条对称轴,后来在我的示范下了解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去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7
一、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做好轴对称图形教学的铺垫工作
尽管“轴对称”在日常生活中, 尤其在我们中国文化熏陶下的社会生活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 但对于学生来说, “轴对称”既是“熟悉的”, 又是“陌生的”。说它是“熟悉的”, 是因为学生从幼儿起, 就开始接触“轴对称”的图形, 就开始进行这类图形的折纸、剪纸活动, 就会用“对称”或“左右一样”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现象;说它是“陌生的”, 是因为物体的“对称”与“轴对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对称”是一些物体的特征, 而“轴对称”则是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比如“八仙桌”是对称的物体, 而画下来的“八仙桌”正视角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因此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 就必须清楚学生已有认知与传授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
宋老师非常清楚这一点, 他在教学时: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 罗列了大量的具有对称性特点的物体, 如天安门、天坛、大门、人脸、奖杯、向日葵……让学生欣赏, 并让他们在对这些物体的观察中, 找寻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对称的;然后又通过多媒体手段, 将这些物体抽象成“图形”呈现在投影中,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从“物体”到“图形”转变的过程, 感受到这堂课的学习内容是图形, 而不是物体。再接着, 带领学生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时, 他也是从学生熟知的方法入手———“对折”, 通过“对折”这一手段, 让学生直接地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通过“对折”这一手段, 让学生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对折”这一手段, 让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规律。由于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 并做好前提铺垫工作, 再加上教学过程的清晰自然, 故而学生们的操作、学习也就容易很多。
二、基于图形的特殊规律, 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研究要点
“轴对称图形”这一单元的教学, 不仅要求学生懂得“轴对称”的要点, 更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要点进行“轴对称”的判断, 即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的, 哪些不是。故而课堂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系列图形:如长方形、正三角形、等腰梯形等。然而学生在对这些图形进行判断时常常会这样表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要知道“正三角形”“等腰梯形”是“三角形”、“梯形”中的一个特殊形式, 这种特殊形式具备的特点不能概括成整类图形的特点。
宋老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他在教学时:先呈现一些“正三角形”与“一般三角形”, 并使这些三角形毫无规律地呈现出来, 继而让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判断、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判断、总结后, 一方面得出“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另一方面能够总结出“轴对称三角形的要素”———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从而让学生“判断性”地认知三角形的对称性。接着, 他又呈现一些四边形和其它图形, 让学生观察、交流、判断、总结。这样学生在不断的观察、讨论、总结中, 既懂得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又学会了区别性地看待事物。
三、基于数学的发展使命, 拓展轴对称图形的延伸价值
数学是人们探索世界的密钥, 而教育中的数学则是教会我们打开密钥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那些具体的知识概念、规律法则, 那么我们终究得到的是那把钥匙, 而如何运用则成了纸上谈兵。为此, 我们还要关注数学背后的价值, 关注数学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宋老师在教学此课时, 不仅关注了“轴对称图形”的本身, 还关注了“轴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的思维发展。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思维生成”的课堂。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对世界的判断上。”宋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认知的触角从“物体对称”过渡到“图形对称”, 让学生清晰地辨析“什么叫物体对称”“什么叫图形对称”;另一方面他又引导学生辨别“一般图形”与“特殊图形”, 通过辨别, 学生不仅懂得了“一般图形”与“特殊图形”的区别, 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终实现了思维的生成。
数学课堂是一堂“概念内化”的课堂。在教学时, “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是很难理解的,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对折后能完全重合”这一概念, 宋老师先从生活中的对称物体入手, 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对称的表象”;接着通过观察、比较, 抽取“轴对称”的内涵;最后再通过对比形成一个深刻的、且不会混淆的概念———“对折后能完全重合”。这样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就自然而然地向更深处发展。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案,探索它们的共同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知道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悟轴对称的特征,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特征去看问题。
2、通过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感受对称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可以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概念,并能简单识别、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纸片若干、墨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欣赏图片(课件展示)
大自然是一个真正的美的设计师。它是一个天才的雕塑家,一个天才的画家,它创造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美丽。
大自然创造生命的一个原则就是对称。它用对称的方法创造了千百万种不同的生命,人们也在不断的从中汲取经验创造出现在的高科技产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称中的一类-----轴对称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
(1)观察课本图2-1中的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仿照课本2-2进行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3)课件动画演示: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一个成轴对称图形的实际例子。
活动二:
(1)观察一组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给出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3)你能画出图形中的对称轴吗?
(4)完成课本P41练习第1题。
总结: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能沿对称轴折叠后重合,而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完全重合.
联系:都有对称轴、对称点和两部分完全重合的特性.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图形成轴对称。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下列几何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码?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2、你能说出几个是轴对称图形的汉字或英文大写字母吗?
如:中、田、口、品;A、B、C、D、E
3、图片欣赏
(现代的人们正在运用轴对称从衣食足行设计我们的美好生活;特别说明:最后一幅图,不对称只是成功避开轴对称的某些元素。)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你能说说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码?他们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剪几组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把他们叠合在一起;
(2)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沿着一边翻折,所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码?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3)再改变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位置,使这两个三角形成轴对称。
六、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轴对称图形》第1节,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线段、角、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节的课堂设计过程是: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中发现对称,人们也正在运用对称设计高科技产品,充分感知对称,增加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分三个活动探索:是在观察、操作、总结中给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在总结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后,在日常学习中找轴对称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留心人们是怎样运用轴对称,激发设计欲望,最后作业:设计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9
在课上,我首先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感知对称,然后通过让学生把图片对折,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图形特征,并认识对称轴;接着从实物图片上升到平面图形,再通过让学生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一系列练习,巩固认识。
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我出示了一系列美丽的对称的图片,包含自然界的美丽景象以及古今中外的一些雄伟建筑,配上背景音乐,这些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赞叹声连连,学生自己观察,教师适当介绍,课堂氛围活跃。
二、实践操作中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课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在其中。
首先让学生折一折蝴蝶、天坛、飞机图形,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图片对折后都是两边大小、形状一样,两边一模一样的,感知完全重合。接着,要求学生独立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完全重合的特征,再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些美丽的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后面的试一试以及练习中,碰到学生有分歧的地方,也鼓励学生动手去验证。学生在丰富的动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对课堂的流程加以控制,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整节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在引入新知,欣赏图片的时候,就把中国的伟大建筑放在最后,介绍的时候也是重点介绍。在通过对折,感知完全重合时,再次指出天坛是我国著名的建筑,雄伟壮观。练习题,将书本上判断一串英文字母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题目,改为判断China这个英文单词中,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询问China的中文意思,当学生说出中国时,我用激昂的语调指出:噢,是伟大的祖国!我们都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学生瞬间也被我的热情所感染。接着,要求学生判断中国这两个汉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然后组织学生判断我们的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最后出示了咱们的国宝:熊猫,一方面展示中国地大物博,另一方面提升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这一系列的设计不仅仅仅围绕今天的主题:认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渗透民族文化,也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一个升华。
四、对学生回答,及时给予评价
关注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立即给予肯定,对出彩的答案,带头送上掌声。如判断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交流方法时,有同学说到可以将下面的纸片展开,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而且很少有学生会提到,因此,在他回答后,我立马对他的答案进行了肯定,鼓励其他孩子把掌声送给他,并用多媒体出示他的想法。及时对孩子的回答进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肯定着,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进而享受课堂。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对学生给出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处理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缺乏处理问题的敏锐性以及果断性,有些犹豫不决。如引入新知时,要求学生给6张图片分类,有学生说到按对称和不对称来分,我追问:你说的对称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两边一模一样。此时,我可以适时的带领大家一起观察蝴蝶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蝴蝶两边是一样的,大小、形状是相同的,让学生对对称的含义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回想当时处理的过程,显得很拖沓,浪费了不少时间。
此外,在处理试一试时,我预设第二个三角形学生会说不是轴对称图形,但在上课时,学生产生了分歧,因此,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想个办法,他们说可以折一折,通过对折孩子们发现这一个三角形,两边不能完全重合,不是轴对称图形。得到我要的答案后,我就直接去处理平行四边形了。课后反思,我觉得我可以立马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呀?只有什么样的三角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将三角形的知识点夯实,然后再去处理平行四边形,我觉得会更恰当。
《轴对称图形一》教学反思 篇10
Xx中心小学
五年级
xx
2017.9.27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澳门区旗、蜻蜓、树叶、蝴蝶、飞机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轴对称”的概念。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找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以及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观看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又引发了学生的爱过热情。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结、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天安门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 篇11
1. 如图,已知AB、CD是⊙O的两条直径,∠ABC=28°,那么∠BAD=( ).
A. 28° B. 42° C. 56° D. 84°
2. 如图,AB为⊙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E,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CE=DE B. 弧BC=弧BD C. ∠BAC=∠BAD D. AC>AD
3. 在同圆中,下列四个命题:(1) 圆心角是顶点在圆心的角;(2) 两个圆心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弦也相等;(3) 两条弦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也相等;(4) 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其中真命题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经过原点O,并且分别与x轴、y轴交于B、C两点,已知B(8,0),C(0,6),则⊙A的半径为( ).
A. 3 B. 4 C. 5 D. 8
5. 已知⊙O的直径CD=10 cm,AB是⊙O的弦,AB⊥CD,垂足为M,且AB=8 cm,则AC的长为( ).
A. 2 cm B. 4 cm
C. 2 cm或4 cm D. 2 cm或4 cm
6. 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O的切线,A为切点,连接BC交⊙O于点D,连接AD,若∠ABC=4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D=BC B. AD=AC C. AC>AB D. AD>DC
7. 圆锥的母线长为4,底面半径为2,则此圆锥的侧面积是( ).
A. 6π B. 8π C. 12π D. 16π
8.如图,将边长为1 cm的等边三角形ABC沿直线l向右翻动(不滑动),点B从开始到结束,所经过路径的长度为( ).
A. π cm B. 2+π cm C. π cm D. 3 cm
9. 如图,半径为1的小圆在半径为 9 的大圆内滚动,且始终与大圆相切,则小圆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17π B. 32π C. 49π D. 80π
10. 如图,⊙O的半径为2,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3,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PB切⊙O于点B,则PB的最小值是( ).
A. B. C. 3 D. 2
二、 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 如图,在⊙O中,直径CD垂直弦AB于点E,连接OB,CB,已知⊙O的半径为2,AB=2,则∠BCD=________度.
12. 如图,⊙O的外切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
13. 如图是一个用来盛爆米花的圆锥形纸杯,纸杯开口圆的直径EF长为10 cm,母线OE(OF)长为10 cm.在母线OF上的点A处有一块爆米花残渣,且FA=2 cm,一只蚂蚁从杯口的点E处沿圆锥表面爬行到A点,则此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cm.
14. 如图,点P是半径为5的⊙O内一点,且OP=3,在过点P的所有弦中,长度为整数的弦一共有________条.
15. 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D是圆上两点,∠AOC=100°,则∠D=________.
16. 如图,在⊙O中,CD是直径,弦AB⊥CD,垂足为E,连接BC,若AB=2 cm,∠BCD=22.5°,则⊙O的半径为________cm.
17. 如图,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于点C,若大圆半径为10 cm,小圆半径为 6 cm,则弦AB的长为________cm.
18. 如图,PA,PB切⊙O于A,B两点,若∠APB=60°,⊙O的半径为3,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
三、 解答题(共46分)
19. (6分)如图,⊙O的直径AB和弦CD相交于点E,AE=2,EB=6,∠DEO=30°,求弦CD的长.
20. (8分)如图,从一个半径为1的圆形铁皮中剪下一个圆心角为90°的扇形BAC.
(1) 求这个扇形的面积.
(2) 若将扇形BAC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多少?能否从最大的余料③中剪出一个圆做该圆锥的底面?请说明理由.
21. (8分)已知等腰△ABC的三个顶点都在半径为5的⊙O上,如果底边BC的长为8,求BC边上的高.
22. (8分)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点O在AB上,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的圆与AC,AB分别交于点D,E,且∠CBD=∠A.判断直线B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3. (8分)如图,△ABC内接于⊙O,CA=CB,CD∥AB且与OA的延长线交于点D.
(1) 判断C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 若∠ACB=120°,OA=2,求CD的长.
24. (8分)如图,点D在⊙O的直径AB的延长线上,点C在⊙O上,且AC=CD,∠ACD=120°.
(1) 求证:CD是⊙O的切线;
(2) 若⊙O的半径为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参考答案
1. A 2. D 3. A 4. C 5. C(AB可离C点近,也可离D点近) 6. A 7. B 8. C
9. B(πR2 大-πR2 小=π·92-π·(9-2)2) 10. B(BP=) 11. 30 12. -
13. 2(圆锥侧面沿母线OF展开易得=圆锥底面周长的一半=×10π=,∴n=90°,即∠EOF=90°,在Rt△AOE中可得AE=2)
14. 4(长度为9的弦有2条) 15. 40° 16. 2 17. 16 18. 9-3π
19. 解:过点O作OH⊥CD,垂足为H.
∵AE=2,EB=6,∴OA=OB=4,OE=2.
∵∠DEB=30°,∴OH=1,HD==,∴CD=2.
20. 解:(1) 如图,∵∠BAC为直角,BC=2,
∴AB2+AC2=BC2.
∵AB=AC,∴AB2+AB2=22,
∴扇形半径为AB=,
∴S扇形==.
(2) 设围成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则2πr=,解得2r=.
延长AO分别交弧BC和⊙O于点E、F,而EF=2-<,
∴不能从最大的余料③中剪出一个圆做该圆锥的底面.
21. 解:作AD⊥BC,则AD即为BC边上的高.
设圆心O到BC的距离为d,则依据垂径定理得BD=4,d2=52-42=9,所以d=3.
当圆心在三角形内部时,如图(1),BC边上的高为5+3=8;
当圆心在三角形外部时,如图(2),BC边上的高为5-3=2.
22. 解:直线BD与⊙O相切.证明如下:
如图,连接OD、ED.
∵OA=OD,∴∠A=∠ADO.
∵∠C=90°,∴∠CBD+∠CDB=90°,
又∵∠CBD=∠A,∴∠ADO+∠CDB=90°. ∴∠ODB=90°,∴直线BD与⊙O相切.
23. 解:(1) CD与⊙O相切.理由如下:
如图,作直径CE,连接AE.
∵CE是直径,∴∠EAC=90°,∴∠E+∠ACE=90°.
∵CA=CB,∴∠B=∠CAB.
∵AB∥CD,∴∠ACD=∠CAB.
∵∠B=∠E,∴∠ACD=∠E,
∴∠ACE+∠ACD=90°,即∠DCO=90°,
∴OC⊥DC,∴CD与⊙O相切.
(2) ∵CD∥AB,OC⊥DC,∴OC⊥AB.
又∠ACB=120°,∴∠OCA=∠OCB=60°.
∵OA=OC,∴△OAC是等边三角形,∴∠DOC=60°.
在Rt△DCO中,=tan∠DOC=,∴DC=OC=OA=2.
24. (1) 证明:如图,连接OC. ∵AC=CD,∠ACD=120°,∴∠A=∠D=30°.
∵OA=OC,∴∠2=∠A=30°. ∴∠OCD=∠ACD-∠2=90°.
∴CD是圆O的切线
(2) 解:∵∠A=30°,∴∠1=2∠A=60°.
∴S扇形OBC==π.
在Rt△OCD中,CD=OC·tan60°=2.
∴SRt△OCD=OC×CD=×2×2=2.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π.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12
一、利用实物举例, 形象化引导
轴对称图形教学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轴对称图形的生活化教学离不开生活实物的参照和列举, 正是因为生活中的很多实物的形状都是轴对称图形, 具有轴对称的性质和功能, 才使得轴对称图形生活化教学具有一定意义.因此, 教师要尝试列举生活中实物来深化轴对称图形教学.
例如:轴对称课堂的开头,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演示等方式来向学生呈现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实物, 如:中国古典建筑、人的身体结构、衣服服饰等等, 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物, 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形象化对称感受, 学生能够从主观意识中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 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轴对称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教学生剪纸, 例如:让学生拿出一张彩纸, 从中间对折, 然后利用对折后的纸剪出多彩的形状, 学生将彩纸打开, 就可以看到一些对称图形, 例如:一只蝴蝶、一只蜻蜓等等, 学生能够从这些图案中感受到轴对称的性质与规律, 也会对轴对称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欲望, 由此会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
二、利用现实生活, 拓展数学教学
事实上, 轴对称知识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可以说人们利用轴对称的数学原理解决了大量的生活问题, 创造了无限的生活美, 在轴对称知识的引导下, 人类社会变得绚烂多姿, 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现实生活向学生呈现出来, 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轴对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现实生活中会涉及一些推理破案的问题, 轴对称知识能够发挥良好作用.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特殊 的生活情境, 例如:雨后的柏油马路到处积水, 一名肇事司机撞人后逃逸, 然而, 目击者小明从水洼处看到了车牌号的倒影号为:5973A吉 , 警察人员通过轴对称的知识最后破解出来肇事逃逸司机的车牌号, 这就是轴对称数学原理知识的神奇力量, 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到了轴对称学习的积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简单的小游戏, 例如:给出一个轴对称图案的一半, 让学生画出另一半图案, 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采用圆规、量角器等学习用品,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性质与规律的认识.
三、引入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同时又会被应用于现实生活,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方便解题、迎接考试,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投身生活实践解决一些问题, 这样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能力.
因此, 教师在开展轴对称教学过程中,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立足于生活实践, 来合理运用知识, 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积极意义.
例如: 为了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和性质的理解,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观察分析法, 也就是为学生准备一些规则的轴对称图形与非规则图形, 让学生找到其中的差别, 或者为学生提供某一城市的建设规划图,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城市规划图多为对称性规划,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城市不按照轴对称的原理去规划建设, 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经过思考探究最后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 例如:会影响城市建设的美观, 会导致城市建设不协调等等, 借助学生的这些结论与体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规划一个城市建设图纸, 或者自行设计一个客厅等等, 这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才能更为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合生活实际, 有效解决问题
轴对称图形生活化教学体现在轴对称知识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利用轴对称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才能体现出轴对称知识原理学习的科学性与必要性, 教师要善于将这些原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 为学生设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有效利用.
例如:某城市市政想要在市中心的中央广场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 通过在圆形大花坛中规划各种各样的图形来丰富花样, 要求利用矩形、菱形、正六边形等轴对称图形来规划花坛, 要求每一种图形都要得到利用, 同时所规划出的花坛形状依然为对称形状.
学生接到这样的一个任务后, 就会产生无限遐想, 会主动利用所学知识来设计花坛形状, 这一过程就伴随着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深入理解, 同时也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总结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来展开,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数学理论知识的实用性、科学性, 从而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学习, 带动整个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摘要:数学是人们经过对实际生活的探索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规律, 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因此数学知识的教学就不应该限制在课内教材, 而是应该走向现实生活, 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问题, 或者引用现实问题来体现数学知识原理,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本文以轴对称图形数学知识为例, 分析了其生活化教学策略.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画出例题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题1,接着在例题1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各对应点与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如果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上的话就更直观、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显示出“折叠”、“重合”形成轴对称图形,清晰而一目了然。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14
整个活动是紧凑的,但其中另外的惊喜才是更可贵的,一是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发现,找图形中角的顶点的对称点是非常关键的,二是在方格图中,斜线与横线竖线的距离是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三是在交流的时候要与大家一起交流,不要顾左右而言它,要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而非是一种想说自己的意见的情况,四是要敢于把自己不同的想法说出来,不要人云亦云。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8-15
画对称图形教学设计05-15
《图形的运动—对称》教学设计11-22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12-18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中心对称图形10-04
《美丽的图形(轴对称)》教学设计12-10
图形对称05-14
画轴对称图形教案11-07
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