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中心对称图形(通用14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中心对称图形 篇1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 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师重复以上活动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O 吗?(小组讨论)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180O 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 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Z+Z”演示其旋转过程。)3.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
有一个对称中心——点 沿对称轴对折 绕对称中心旋转180O 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3.以下五家银行行标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智能教育平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平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习方法,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习量化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º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习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中心对称图形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方法
几何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于图形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变化之中,学生可以树立空间观念,感知不同维度下的形与数之间的关系;于观察、分析、推理等探索活 动中,学生可以有效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较于数字、符号、定理的直接呈 现,几何展现了数学的另一面,其以点、线、面构建了不 同于加、减、乘、除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为学生打开了数学美的另一道门.因此,在初中数学几何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几何的独特之处,并注意对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改进,以提高几何教学的效率.
一、形象教学,提高学生对几何美的认识
几何的美既表现在错落有致的线条之中,也蕴藏于神奇的图案之中.既有轴对称的协调、和谐之美,也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变化之美.几何学习既是对数的“参悟”,也是对视觉艺术的观察、欣赏.因此,在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善于发掘几何图形独特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官,使学生在认识几何美的过程中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1.充分利用教具
教具不仅为学生 提供了直 接观察、活动 模拟的条件,而且以实物的形式直观地向他们传达了视觉信息,从而使学生对几何美的认识有更深切的体会.如使用教具所提供的正方形、菱形等各种图形,分别将其绕着某一点旋转180°,观察其是否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通过对教具的合理利用,既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可视、可操作的实验,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几何的美感,如对称之美、简洁之美.
2.发掘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正如数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几何概念 来自生活,具有抽象化和理想化的特点.从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何图形的痕迹;从大自然的图案中,我们也可以寻得几何图形的踪影.不难发现,在生活中,几何图形以具体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教师要善于揭开面纱,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几何图形的与众不同的美.如在学习“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于实际生活中体会几何图形所带来的视觉享受.例如,玩具风车在旋转过程中因其中心对称特点而形成的独特的动态美感.
二、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几何图形是变化的、运动的,它具有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也兼有数学规律性的特点,并通常以性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几何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形的表面.相反,要透过表象,深入到实 质中去,以挖掘数 与形的关系,揭示几何图形的某些特性.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合作性学习活动,其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操作、实验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关于“证明某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探究性活动.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中,将绕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相互重合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那么在证明过程中如何能说明其在旋转180°之后重合呢?教师可以进行提醒:我们是否能够将定义转化为数学语言或可定性来证明的东西呢?学生得到启示后,方向得到明确,问题探究也就事半功倍了.小组成员可以观察中心对称图形在旋转过程中所具有的共性,不难发现图形旋转之后的点与原图形所在的点都关于同一点对称.也就是说,只要证明原图形与旋转之后所对应的点关于某一点一一对称,那么即可以证明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多媒体教学,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多媒体是几何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可以将图形以投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现图形动态的变化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视觉感官,在头脑中生成图形映象,从而为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建立一个缓冲区.教师可以制作PPT,通过计算机强大的绘图功能,绘制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这样既能够节省课上的绘图时间,又能够提高图形的精确性,从而为学生呈现精致、美观的几何图形.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中心对称图形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案,探索它们的共同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知道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悟轴对称的特征,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特征去看问题。
2、通过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感受对称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可以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概念,并能简单识别、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纸片若干、墨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欣赏图片(课件展示)
大自然是一个真正的美的设计师。它是一个天才的雕塑家,一个天才的画家,它创造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美丽。
大自然创造生命的一个原则就是对称。它用对称的方法创造了千百万种不同的生命,人们也在不断的从中汲取经验创造出现在的高科技产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称中的一类-----轴对称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
(1)观察课本图2-1中的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仿照课本2-2进行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3)课件动画演示: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一个成轴对称图形的实际例子。
活动二:
(1)观察一组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给出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3)你能画出图形中的对称轴吗?
(4)完成课本P41练习第1题。
总结: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能沿对称轴折叠后重合,而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完全重合.
联系:都有对称轴、对称点和两部分完全重合的特性.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图形成轴对称。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下列几何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码?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2、你能说出几个是轴对称图形的汉字或英文大写字母吗?
如:中、田、口、品;A、B、C、D、E
3、图片欣赏
(现代的人们正在运用轴对称从衣食足行设计我们的美好生活;特别说明:最后一幅图,不对称只是成功避开轴对称的某些元素。)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你能说说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码?他们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剪几组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把他们叠合在一起;
(2)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沿着一边翻折,所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码?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3)再改变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位置,使这两个三角形成轴对称。
六、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轴对称图形》第1节,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线段、角、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节的课堂设计过程是: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中发现对称,人们也正在运用对称设计高科技产品,充分感知对称,增加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分三个活动探索:是在观察、操作、总结中给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在总结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后,在日常学习中找轴对称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留心人们是怎样运用轴对称,激发设计欲望,最后作业:设计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篇4
一、引言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种封闭的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新课标(实验稿)指出:“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从新课标颁布后,我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势在必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生活才是数学的源泉,我们应把本该生动的课堂还给他们,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新理念,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实验中我上了《轴对称图形》一节课,经过反复修改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今天我和二年级的孩子研究轴对称图形。在课的开始,我要把学生引导到轴对称图形的生活体验上去,再进一步通过剪纸体验轴对称图形。课前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剪“囍”字等,可是总觉得离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点远。直到上课前我都没想到好办法。走进课堂,心里还在思忖,怎样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轴对称图形的存在呢?
二、案例描述:
片断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进了教室,环视四周,发现有个孩子身上穿的校服都是统一一样的。突然,我灵机一动,对了!他们的校服应该是可以利用一番的呀!
师:于是我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自己的校服,你看到了什么?” 一时间,大家都把眼神移到自己的校服身上。
生: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颜色比较新,有的说洗久了颜色变淡,有的说袖子左右两边一样,有的说裤子颜色一样。师:我又问:“为什么校服要统一一样呢?”
生:有一个孩子说是为了美观,可是马上被大多数人否定了。一个孩子说: “除了美观之外,校服还有一个秘密。”这时,学生们都很惊讶,到底是什么秘密呢?
师:我又追问:“那究竟是什么秘密?”
生:校服的左右两边都一样,所以妈妈在折叠衣服的时候很容易就折好了。生:学生们都纷纷动起手来,把爱自己的校服上衣脱了下来,立马就折了起来。师: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将衣服对折,发现衣服左右两边完全重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
生:我们的校服就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师:看来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真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教师以学生身上的校服让学生比较好奇,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适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找动手折衣服的找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许多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即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片断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师谈话: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明白哪些问题呢?
生:我想明白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做对称轴?
生:我想明白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生:我想明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生:我想明白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生:我想明白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
2.学生进行自学。(边自学边实验)教师巡视在一边画出图案,然后用剪刀剪下。把剪下的图案展开,就成了一幅轴对称图形了,中间的这条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除了可以剪成松树,还能剪成什么图案呢? 生:五角星、太阳、蝴蝶、双喜等。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生:左右两边都一样。
生:两边是对称的。
生: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生: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松树、红花、蝴蝶这样的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
1、可以用眼睛看;
2、可以用手折一折,如果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还有一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课件呈现:下图),你们能找出这些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这8个平面图形,动手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画出对称轴。
生汇报:说清判断的依据以及注意比较同一图形的不同对称轴。
师:指名说说上图中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些类推到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片断
(三):“画”对称,感受对称美
(1)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对称图形。自然界中冬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春有竞相开放的鲜花,动物、植物中也都有对称图形,你们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蜜蜂、花、雪花、松树……图。
(2)师:对称是一种美,对称美又是数学美的一种,它能使物体具有饱满、平衡、匀称、圆满的感觉,人们利用事物的对称美,创造了许多美丽而壮观的奇迹,请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人类创造的埃菲尔铁塔、天安门、东方明珠电视塔、宫殿、隐形飞机、卢沟桥……图。(3)师:既然轴对称图形是如此美丽,我们何不用它们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呢?想一想,你打算设计怎样的图形来美化教室呢?
教学反思:
1、立足现实,活跃思维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引入轴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2、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感受数学之美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生活、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数学与美学,虽然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社会科学,二者似乎无多大联系,然而,数学中却处处存在着美。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并会画对称轴,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乃至精心设计的美化教室„„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
3、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篇5
周五我校进行了初三年级的第一次“一课两讲”的教学教研活动,分别由王老师和李老师授课,两位老师的讲课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都很成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思考如何能把学习的主动性交回给学生,如何上一节高效的数学课。
以下是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见谅。
首先,从教材来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是在学习旋转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因此本节的课程应该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旋转概念的基础上的。教学中重点在于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作法。难点就在于性质的理解。
其次《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是继《轴对称》之后图形的又一变换。在中考中二者常常结合在一起考查,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突出中心对称的.定义与作法外还应结合轴对称让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都突出了重难点,抓住了课程的根本,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李老师:
李老师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教师吃透了教材,用活了教材;学生探究了方法,掌握了知识,受到了美的熏陶,尝试了美的创造。
1、引入自然,能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轴对称》的知识和生活的实际引入《中心对称》 ;
(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用教材是本课的一个突出特点
《中心对称图形》是继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和旋转变换后,对旋转变换的特例──中心对称所做的进一步探究。它是综合运用各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的重要基础,与现实生活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但教材上内容比较少,看得出李老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做了一番细心的揣摩,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内容合理、充实而且实用。既让学生认识了中心对称图形,又通过与中心对称的对比把中心对称的性质迁移到中心对称图形,还让学生在欣赏中心对称图形美的同时,激起创造美的欲望。
3、动手操作,感受对称。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给展示的图形分类,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操作中研究让学生实践操作,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操作的方法,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4、评价自然,恰到好处。教师评价学生不矫揉造作,朴实自然。
王老师
1、语言饱含深情,善于鼓励沟通,教态亲切优美。
常言道:“不会赞美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流露出对学生的肯定、赏识和鼓励。这些即时的激励性的评价拉近了师生心理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展示自我、各抒己见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在收获探究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快乐。
2、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王老师关于对称图形,对称轴等知识的板书罗列层次清晰,富有创造性。
3、本课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题,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匀称美,学生积累了感性经验。
4、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此归纳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5、能有意识的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学习,互相讨论,能很好的把学习的主动性交回给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讲演能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很好。
7、讲得少、做得多:
中心对称图形同步练习题 篇6
1、如果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则这个多边形是( )
A.正十边形B.正九边形C.正八边形D.正七边形
2、如图圆形的花坛中,有菊花围成的等选三角形图案,则这个图案( )
A.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B.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C.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
D.既不是轴对称图形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3、若一个多边形每一个内角都等于,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是( )
A.9B.8C.7D.6
4、不能进行组合密铺的正多边形是( )
A.正六边形与正三角形
B.正八边形与正方形
C.正三角形与正方形
D.正五边形与正七边形
5、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AO=BO=CO=DO,则这个四边形( )
A.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B.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C.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D.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
一、填空题
1、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其内角和,那么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2、任意三角形都能密铺,每个拼接点有个角,这些角的特征是它们的和是.
3、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那么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4、如图它是三个完全相同的正多边形在密铺时其拼接点处的图形,这个多边形
是边形.
5、如图所示的四组图形中,由左边变成右边的图形,分别进行了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变换,其进行平移变换的是组,进行轴对称变换的是组进行中心对称变换的是组(只要求写出序号).
Z,X,X,K]
二、解答题
1、一块方角形钢板,如何用一条直线将其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作图中直接画出).
2、如图所示,用8块相同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块长方形地面,则每块长方形瓷砖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你玩过“俄罗斯方块”游戏吗?这个游戏的.目标就是密铺,如图所示,它们可以密铺吗?如果能,请你画出图形来?
4、在凸n边形中,内角有如下规律:
(1)当n=3时,最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当n=4时,最多有4个直角或3个钝角,当n5时,最多有3个直角
(2)任何凸n边形的锐角不能多于3个
请你说明(1)(2)的规律为什幺能成立?
参考答案
一、1、A2、B 3、D 4、D 5、B
二、1、四
2、六,这六个角分别是这种三角形的内角,它们可以组成两个三角形的内角
3、六
4、正六
5、C,B,D
三1、
2、45cm,15cm
3、能密铺图略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中心对称图形 篇7
【名师箴言】
学习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 在几何学习的旅程中先从“一线” (线段、射线、直线) 到“两线” (角、对顶角) 的学习, 再到“三线” (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和“四线”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的学习, 其中也见证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友谊 (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三角形可以旋转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但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那么矩形、菱形、正方形又具有怎样的对称性呢?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8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一方面充分展示它们的预习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发现总结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剪纸活动,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显神通,纷纷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很好的互动,教师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整节课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记忆。不足的是这节课的图片欣赏比较多,教师在这一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展示欣赏图片,以致后面操作的时间比较紧,而且由于学生操作的环节比较多,所以纪律方面有点难控制。同时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对做轴对称图形的关键之点理解不够。
随笔:要多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希望受到表扬,正因为学生有这种成功的欲望,所以他们都想争取机会展现自己,如果能制造更多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会大大增加的。
图形的对称教学反思 篇9
在练习的时候,我也发现了问题,比如说在想想做做第三题的时候,担心学生不会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我直接让学生跟着我找出关键点再画图,一部分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操作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似懂非懂的。练习的效果没有达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中心对称图形 篇10
一、教材分析
轴对称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是数学中图形的基本变换, 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作轴对称图形”则是介于“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一部分内容. 因此, 它的地位是承上启下的, 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审美情趣.
教材的重点是轴对称的性质及轴对称的作图, 难点是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图案.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 探究其基本性质;2. 能作出简单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3. 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轴对称变换的画图、观察、交流、图案设计等活动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轴对称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利用轴对称作图和图案设计, 培养和发挥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潜能.
三、教学方法
通过轴对称图形变换的图片收集与播放与撕纸相结合、探究与归纳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感悟与应用相结合等师生双边活动, 将数学生活化, 让游戏走进课堂, 让学生释放灵感, 使学生淳朴、率真的本性得以自然流露,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 从而打造更充实、更有活力、更能享受数学的实效性数学课堂.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共有四个环节:温故知新———探求新知———总结内化———回归生活.
设计“温故知新”这一环节一方面为检测学生上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则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体现数学学习的联系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过出示关于直线l轴对称的两面小国旗, 让学生根据图形回忆轴对称、对称轴、对称点等概念.
“探求新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 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学习新知识.
活动1:动手试一试, 动脑想一想. 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轴对称的美、轴对称的应用, 聪明的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如果已知一个图形, 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可以画出这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2:欣赏、思考、撕纸、探究. 本活动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欣赏中思考:“对称轴的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对得到的图形方向和位置是否有影响? ”二是用撕纸探究轴对称变换的性质.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 重点说说第二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首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一张白纸连续折叠两次, 然后在折叠的折痕一面撕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撕下的部分放下, 把剩余的部分打开观察, 再结合教师设计的“答一答”中的填空, 双管齐下, 一举归纳出轴对称变换的性质. 动手加动脑, 实践出真知, 行云流水, 水到渠成.
活动3:尝试探究. 这一活动的实质是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当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变换的性质后, 看到有挑战性的题目, 是非常兴奋的, 定会产生强烈的尝试欲望. 借此机会,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 给学生一些时间, 让学生先去尝试. 然后教师在听取学生认识的同时, 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步骤:第一步, 作垂直;第二步, 延长;第三步, 截取.学生经历了自己作、看老师作和归纳步骤等过程, 自然会彻底掌握. 接下来就是练习巩固了 (作线段、三角形等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 再作适当的拓展 (射线、直线、特殊位置下的轴对称图形的作法等) , 最后是议一议:通过以上探究, 你能总结出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吗? 结论展示以突出重点和精练为原则, 分别是找、作、连, 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活动4:练习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41页1、2题) .
活动5:欣赏与设计. 本活动先展示身边的轴对称实例, 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 模仿、设计、创新,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结内化”环节其实就是课堂小结 , 以问题的形式出示本节课的知识提纲, 引导学生谈收获, 可给学生以方向感和回忆之线索. 既关注了知识技能, 又重视了情感态度, 使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 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达到了“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最后一环节“回归生活”, 可以看作是作业设置, 也可以看作是新学知识的拓展应用, 又或是生活与数学的完美结合.虽然很多资料上显示课本习题12.2的1、5题为主, 但我考虑到类似于这种“作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学生已经掌握, 反倒是由于时间关系, 课堂上的“生活与数学”部分, 学生肯定没有尽兴. 所以, 作业依然是“利用轴对称为班级墙报设计一幅花边”.
五、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11
张素玲
《轴对称图形》是新版人教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的内容。教材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我主要体现这样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过剪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教学时我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布置了课前预习:
(一)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剪的?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课前动手操作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二、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体现数学化
轴对称图形在新版教材中降低了难度,删除了画对称轴和在方格中画轴对称图形的部分。这样教学的难点就变成了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理解“完全重合”。因此在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发现,体现数学的学科魅力。课前动手剪一剪、课上动手画一画,在剪和画的过程中发现、思考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针对教学的难点理解“完全重合”,我又出示了像平行四边形这样容易让学生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在想象和折一折中体会“完全重合”,发现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最后判断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一开始认为长方形、圆形也有四条对称轴,后来在我的示范下了解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去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13
在课上,我首先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感知对称,然后通过让学生把图片对折,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图形特征,并认识对称轴;接着从实物图片上升到平面图形,再通过让学生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一系列练习,巩固认识。
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我出示了一系列美丽的对称的图片,包含自然界的美丽景象以及古今中外的一些雄伟建筑,配上背景音乐,这些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赞叹声连连,学生自己观察,教师适当介绍,课堂氛围活跃。
二、实践操作中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课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在其中。
首先让学生折一折蝴蝶、天坛、飞机图形,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图片对折后都是两边大小、形状一样,两边一模一样的,感知完全重合。接着,要求学生独立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完全重合的特征,再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些美丽的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后面的试一试以及练习中,碰到学生有分歧的地方,也鼓励学生动手去验证。学生在丰富的动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对课堂的流程加以控制,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整节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在引入新知,欣赏图片的时候,就把中国的伟大建筑放在最后,介绍的时候也是重点介绍。在通过对折,感知完全重合时,再次指出天坛是我国著名的建筑,雄伟壮观。练习题,将书本上判断一串英文字母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题目,改为判断China这个英文单词中,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询问China的中文意思,当学生说出中国时,我用激昂的语调指出:噢,是伟大的祖国!我们都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学生瞬间也被我的热情所感染。接着,要求学生判断中国这两个汉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然后组织学生判断我们的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最后出示了咱们的国宝:熊猫,一方面展示中国地大物博,另一方面提升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这一系列的设计不仅仅仅围绕今天的主题:认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渗透民族文化,也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一个升华。
四、对学生回答,及时给予评价
关注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立即给予肯定,对出彩的答案,带头送上掌声。如判断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交流方法时,有同学说到可以将下面的纸片展开,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而且很少有学生会提到,因此,在他回答后,我立马对他的答案进行了肯定,鼓励其他孩子把掌声送给他,并用多媒体出示他的想法。及时对孩子的回答进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肯定着,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进而享受课堂。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对学生给出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处理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缺乏处理问题的敏锐性以及果断性,有些犹豫不决。如引入新知时,要求学生给6张图片分类,有学生说到按对称和不对称来分,我追问:你说的对称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两边一模一样。此时,我可以适时的带领大家一起观察蝴蝶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蝴蝶两边是一样的,大小、形状是相同的,让学生对对称的含义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回想当时处理的过程,显得很拖沓,浪费了不少时间。
此外,在处理试一试时,我预设第二个三角形学生会说不是轴对称图形,但在上课时,学生产生了分歧,因此,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想个办法,他们说可以折一折,通过对折孩子们发现这一个三角形,两边不能完全重合,不是轴对称图形。得到我要的答案后,我就直接去处理平行四边形了。课后反思,我觉得我可以立马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呀?只有什么样的三角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将三角形的知识点夯实,然后再去处理平行四边形,我觉得会更恰当。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14
1、初步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2、学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曾经何时,我们数学老师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老不爱学数学?上海市的一份调查揭示:92%的学生不爱学数学。即使数学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爱数学。我们曾经都把这归纳于数学学科是抽象的,知识是枯燥的。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昭示下,我们恍然大悟,我们过去苦苦追求的让所有学生都爱上数学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让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原本就没有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根本就是为了培养数学家的东西。这就决定让学生喜爱数学只能是空中楼阁。记得荷兰的教育家拂雷登塔尔提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新制定的数学课标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结合以上理论,也简要谈谈本人对数学课课改理念的粗浅理解,我觉得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
1、让学生觉得课堂上他是快乐的。
2、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应用数学。
3、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着眼于追求单一的分数,应该追求一种更高一层次的对学生的发展有所作用的东西。所以,本节课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偿试,在把握教材双基要求的同时,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生活数学”、“美与快乐数学”这二条基本理念,力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数学是美的、数学是快乐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力求让学生用快乐的方式去做数学,用快乐的方式去用数学。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猜——折——画——摆——展五个环节。对于概念的揭示摒弃了过去概念课繁琐的推理过程,改之为游戏、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对概念的应用,也改变已往简单的作业本练习方式,改之为轻松活泼的活动。这样的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活泼的动手实践中发展思维,丰富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美与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不再把数学学习当成是老师要他学的东西。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中心对称图形】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中心对称教案08-27
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案08-10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08-10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案例08-29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06-16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案例08-19
二年级上册数学美丽的图形轴对称教学设计08-09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写作08-28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摩托加油与函数教学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