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1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了轻松的心境。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的图像,这样做到了“寓知识于娱乐,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
2、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
3、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利用了“轴对称图形”的例子,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唤醒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让学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中的长方体模型的观察,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和思辨论证的过程.《课程标准》中指出: “几何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 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教师可以将长方体内的点、线、面关系作为载体,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 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我坚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模型 ( 课前发给学生的) 或手中的文具, 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看, 学生很乐于在这种情境下去学习.
二是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在对异面直线概念的认识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程标准》中指出: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因此, 在探究异面直线的定义时, 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动画, 让学生观察静止时与运动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这一本质, 有助于本节难点的突破. 同时, 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对后面教学异面直线的画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或可以改进的地方, 下面我就重点反思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不够充分.《课程标准》中强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这一学习模式, 课后反思时觉得自己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教, 并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与《课程标准》是相违背的. 究其原因, 我觉得还是自己的角色扮演不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比如说, 在讲解空间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时, 我是通过指定长方体模型中某几条棱所在的直线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用教具演示异面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设问: 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相交吗? 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并要求学生指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自己的课后思考, 觉得这样处理不利于知识的生成. 如果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或文具去找出或摆出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 其中平行和相交学生容易处理. 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两条直线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 这时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去寻找、归纳这样的两条直线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这种新的位置关系下定义, 在定义的严谨性的探索过程中, 更好地体会定义的由来, 最后再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如果这样来处理,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本节知识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会使得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结果的处理不够机智.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几十名活生生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 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情况是难免的、必然的, 当意外情况出现时,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因势利导, 以变应变, 调整预设, 机智地驾驭课堂, 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地方把握不到位, 比如本节课在开始的导入环节中, 我让学生观察国家游泳馆和校园中的建筑物图片, 包括学校的图书馆、科技楼、教学楼, 然后我提问: 它们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我预设是学生回答: 由点、线、面组成. 但是, 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长方体, 有的学生回答球, 有的学生回答棱柱等等, 当时我就急了, 说: “从构成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来想, 它们可以看成是由点……”在我的提示下, 学生跟着我一起说出: 点、线、面. 听到学生终于说出我想说的了, 我很欣慰, 然后顺利地引入课题. 课后我想, 如果当时我就追寻着学生的思路, 说: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把这些建筑物的部分物体抽象成几何中的长方体、球、棱柱, 通过前面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的学习, 大家还能具体说一说这些几何体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这时学生可能会很自然地说出点、线、面, 然后再告诉学生空间图形是丰富的, 但是它们都可以看作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进而引入课题.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调动, 但我觉得要是这样引导学生说出点、线、面, 比直接提示学生说出来要自然, 学生不会感觉知识的生成太生硬, 同时, 这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一种实践与训练. 还有, 在教学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我试图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和利用文具摆放引导学生归纳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学生回答的答案是: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这与我的预设回答有差距, 当时我就问: “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学生疑惑, 有的学生看书后回答是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我顺势就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并对“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做了强调. 课后回想, 这样不妥, 虽做强调但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不能说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如果当时能利用长方体模型 ( 如下图) 举例说明: 观察可知, 直线a在平面α内, 直线b在平面β内, 它们可以说成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但是a∥b. 实际上, 它们又都在平面γ内. 所以,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种说法不严谨, 它的含义是不在指定的某个平面内, 而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指的是对任何一个平面, 这两条直线都不可能在其中, 所以这种说法更严谨. 定义追求的就是严谨求实, 这是数学家应有的思维, 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态度. 如果这样做, 不仅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 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流露, 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 教学功力的一种表现, 把握住了细节, 便留住了一份精彩, 营造了一份美丽.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细节仍然没有把握好, 比如在进行异面直线的概念辨析教学时, 我提问了一位男同学, 这名学生可能没有做好准备, 站起来显得很紧张, 我鼓励他不用紧张, 但他还是不能作出判断. 这时后面有一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 我就让他回答了这一问题, 而且回答得非常好. 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 并请他坐下, 但我却忽视了刚才那位紧张的同学, 让他一直在站着. 课后我的同事告诉我, 那名同学最后只好自己坐下了. 现在想想, 这样一个小疏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在请另一名同学回答问题之前, 我能对那名同学说一句: “没关系, 请坐下想一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的!”如能这样做, 我就不会内疚了. 再者, 在引导学生说出空间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时, 学生说有平行、相交、垂直, 当学生说出垂直时, 我脱口就说: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 ”这种说法在空间中是不成立的. 而当时我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导致说法不严谨, 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 这可以说是本节课中唯一的一个失误. 还有在板书设计的紧凑性、教学语言的精练度以及鼓励性语言的使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细节把握不到位的地方, 这些都值得我进行深刻的反思, 力求做得更好一些.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3
教材简析:
本节课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既拓展使用教材,又遵循教材的内容,采用观察七巧板拼图、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从多角度思考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
5年级的学生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巩固,同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拼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转化成已学的规则平面图形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的运用中有困难,我就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七巧板引入课堂,在具体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从多角度思考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在有效的情境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感知策略
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七巧板拼图送给你们,想看吗?那一起来猜猜我拼的是什么吧。(师动手拼鱼、兔子、猫。)
师:喜欢吗?那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两幅拼图,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生:都是由七巧板拼成的。
生:面积相等。
生:都是由几个图形拼成的。
师:也就是说都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那你能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字吗?
生:七巧板拼图、动物拼图、组合图形。
师:这样的图形就是组合图形。如果让你求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你还会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组合图形面积。)
【设计意图:将原来简单的复习平面图形改由七巧板拼图引入,既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到新奇、好玩,让教学更生动,同时也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什么是组合图形,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二、动手实践,引入策略
1.通过学生动手拼图,初步感受简单几何图形可以拼成组合图形
师:在桌上,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你能选择其中的几个也来拼成一个喜欢的组合图形吗?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拼摆,将拼好后的图形固定在卡纸上。老师要选拼得漂亮的作品到黑板上展示。
(生动手拼图,师找出3幅组合图形及一幅叠加图形到黑板上展示。)
师:组合好的同学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用了哪些图形。组合成了什么图案?怎样来求它的面积?
师:拼完了吗?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好,一起再来欣赏一下这几位同学的作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怎样来求它的面积?
生1:我是用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拼成了一个帆船,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再加上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
生2:我用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成了一个笔筒,用三角形的面积加上长方形的面积就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了。
生3:我是用3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拼成了一个圣诞树,用3个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了。
师追问:仔细观察一下,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说说理由。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虽然用的是3个三角形。但在拼图形的时候另外两个三角形被上面的图形挡住了,所以不能将3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加,应该用一个三角形面积+两个梯形面积+一个正方形面积才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的确,我们在组合图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叠加现象,如果出现这种叠加情况,其实就改变了原来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这几名同学的发言,我们知道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相加方法。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孩子。将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可以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你们太棒了。不仅拼得好,而且很善于总结方法。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就把这些美丽的图案作为礼物送给大家了。好,现在请先将它收好,放到书桌的左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拼组合图形——交流过程——研究面积——总结方法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组合图形面积与简单图形面积的关系,体会组合图形是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这样的活动使得学生学习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感受中体会知识的本质。也为分割法、添补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索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知道了用相加的方法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老师这里还带来了一个组合图形,同学们来看看,这个组合图形你还能求出它的面积吗?(课件出示教材例题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书桌内的学具卡片,动脑想一想,你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咱们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方法既简便又与众不同。
(生动手研究例题图。动笔画、剪刀剪、动手折……把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在黑板上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你们太了不起了,那现在把你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1:我将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了两个长方形,用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加就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将这个图形转成了我们熟悉的长方形。你真是太聪明了,是啊,我们既可以把简单图形拼成一个组合图形,也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成学过的简单图形。那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折分法。
生:分割法。
师:那我们可以准确地把这种方法叫做分割法。
生2:我也是用分割法将这个图形分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3:我也是用分割法将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了两个梯形。
生4:我和他们的不同,我是添补上一个正方形后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减去添补的面积就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我把这种方法叫做添补法。
师:这位同学的思维很独特,是运用的添补的方法。
生5:我将组合图形分成多个三角形。再将这几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加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追问:那同学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小结:我们在分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割的简单图形越少,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
师:咱们同学真是太聪明了。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找到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还可以用分割的方法、添补的方法。都是将组合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这种转化的思想也是一种有效的解题策略。
3.运用方法,出示数据计算,解决例题
师:刚才所研究的这个组合图形就是小华新家的客厅平面图。(课件出示例题。)
师:这几天他想在客厅铺地板,所以特意将测量的数据带来,想让咱们同学帮他算一算,你愿意帮他吗?好,一起来看看他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据。(学生审题)。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出它的面积。
(指名板前演算,反馈汇报。)
师:经过同学们的帮忙,相信小华一定能买到合适的地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尊重教材,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组合图形可以分成简单图形,简单图形可以拼成组合图形。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实现“由简单出发,向本质迈进”这一教学设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延伸,应用实践
1.同学们已经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现在我们来做几道练习,敢接受挑战吗?好,我们来看教材76页练一练第一题:你能将下面的图形分成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找出了这么多简捷的分割方案,看来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分割成简单图形来计算。
2.教材76页第二题,这道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3.你能巧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为学生呈现了这样一道须要翻转填补的提高题,意在练习有梯度,激发探究欲望。同时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四、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同学们充分运用转化的思想,在探索活动中归纳出了分割法、添补法来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并且运用了多种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真是太了不起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组合图形处处可见、应用广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动脑思考,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围绕这一思想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
1.在充分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理解和建立组合图形面积的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欣赏,告诉学生组合图形的概念。而本节课的教学从生活中的七巧板引入,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七巧板拼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共同的特征,初步感受什么是组合图形。这一感受是源自学生主体的。
2.在充分的操作与合作交流中,体会组合图形与简单图形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组合图形可以分成简单图形,简单图形可以拼成组合图形,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感知、实践、领悟中学习新知、建立良好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的分割法、添补法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在任意的拼摆中,叠加情况的研讨,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教师很好地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的活动,这一系列的探索、交流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建构,培养了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3.渗透了转化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多种解题策略
本节课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通过例题图的研究环节,使学生借助已经建立的知识体系,在不断探索、交流中寻找多种解题策略。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发扬教学的民主性,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充分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地显露。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实现了教学设计初的“从简单出发,向本质迈进”的主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展开探索性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渗透了多种解题策略及转化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第十一小学)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堂竞赛课,从学校,到区里,到市里,这一路走来,这对于一名青年教师,尤其是一名农村一线青年教师来说,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首先,这堂课所需要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可不仅仅是做做PPT,选选背景音乐,还涉及到现代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使用。在区里赛课时,面对全新的一台多功能投影仪,我是选择了放弃使用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完全不懂操作。这使得在学生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上,就只能选择传统模式下的站立口头汇报形式。这样,不仅检测教学效果的范围缩小,耗时长,还造成了学生积极性下降的后果。然后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教师对新生多媒体设备的畏惧和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教学过程上,一些环节虽然设计比较灵活,也体现出了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性学习。然而,学生主体性表现不强,整堂课越到后面,教师主体性越突出。这个问题的产生,反思再三,只能怪自己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缺少了解,过于沉溺在农村粗糙的、传统的、落后的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思想上。当然,这也体现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懒惰情绪和教师职业缺乏崇敬心理。这都是危害巨大的,它会使得自己愈发的落后下去,直到被新社会所摈弃。
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5
1、通过复习图形运动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和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对具体的图形进行分析设计。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展示几位学生课前整理的有关四种图形运动方式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2、学生在方格纸上用四种图形的运动方式,分别画出三角形ABC运动后的图形。
3、展示学生画图作品,全班共同梳理四种图形运动方式的特点。
4、说说画图时要提醒大家什么?
5、仔细观察4种图形运动方式,说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两种整理知识方法的对比:哪种方法更简明扼要,更能突出重点?
二、欣赏图案
1、出示课本主题图图案,学生思考:创造这个图案运用了哪些图形运动的方式?
2、学生交流汇报。
3、如果要用这个图案做一个美丽的花边,怎么办?
4、欣赏生活中运用图形运动设计的美丽图案。
三、练习巩固
1、完成书92页做一做。
2、说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3、说出涂色部分图形运动的方式。
4、利用图形运动的知识,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六下《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6
辛村镇黄门小学 陈合峰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熟识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的特征,并能运用它们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深刻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学习重点:
通过复习,进一步熟识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的特征,并能运用它们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学习难点:
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深刻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前活动:欣赏歌曲《幸福拍手歌》,师生伴着音乐的节拍动起来,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先声夺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命在于运动。做过刚才的这些运动,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师生交流,顺势导入新课。那么,看到这些图形的运动你有什么想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的运动》这方面的知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相信:这节课上过后,同学们都会成为老师的。让我们出发吧,开始今天的快乐学习之旅。
二、自主学习,回顾整理。
1、自主学习提纲。
(1)回顾每种图形运动方式的意义和特点。(2)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3)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形状? 小结:
平移:平面内将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图形运动叫平移。它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大小和形状没变。平移后的位置由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电梯上下移动)
旋转:平面内将图形绕一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运动叫旋转。定点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旋转角。旋转后物体的方向发生改变,形状和大小不变。旋转由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确定。(钟摆的运动;方向盘的转动)
轴对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形状大小不变。(蝴蝶的形状;对称的剪纸图案)
缩小、放大:把一个图形的各边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它只改变大小,形状不变。(绘制地图)
2、学生快速识记概念。
三、沙场大练兵。
1、牛刀小试。课本第92页做一做。
2、乘胜追击。
课本第93页练习十九,第2题。
3、超越梦想。
课本第93页练习十九,第5题。
4、化茧成蝶。
课本第93页练习十九,第4题。
四、总结梳理,反思评价。
1.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家庭作业。
课本第93页练习十九,第1题、第3题。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
平移:方向、距离 旋转:中心、方向、角度 对称:对称点、距离相等 放大、缩小:一定的比例
《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7
精彩片段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电脑逐一出示奖杯、窗户、蜻蜓、运动场、平行四边形等图片,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意见)
生:“是!”“不是!”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起立。
(这时一大半同学站了起来)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
(这时好多学生动手折起了平行四边形。折着折着就有二十来个学生陆陆续续地坐了下去, 还有十来个学生站着不动)
师:通过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 你们看, 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过来折, 不管怎么折, 两侧的图形都不能重合, 所以,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六七个学生坐了下去, 还有3个学生站着不动)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所以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你说得不对,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是对折, 不能用剪刀剪。
生:我是对折, 也不用剪刀剪, 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再对折, 两侧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了, 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 坐着的学生都皱起了眉头, 站着的学生看到坐着的同学无话可说, 显得特别高兴)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好多同学点点头, 就在这时, 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站了起来。你听)
生:我认为折两次是错的, 你们看老师黑板上写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既然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就只能折一次, 不能折两次。 (这时站着的学生都坐了下去)
师: (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 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也欣赏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更加欣赏大家给我们带来的一场精彩的辩论。正是由于大家的辩论, 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会理解得这么清晰, 这么深刻。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们。
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构建争辩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上述教学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争辩的平台。开始让学生判断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类似于轴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时, 形成了认知的冲突, 这时老师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 以一句“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激起千层浪, 拉开了课堂争辩的序幕。
二、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 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当学生通过折并清楚表达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 课堂上就有3个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 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 而是果断地丢下预设的教案, 不吝啬时间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学生也更加珍惜这一次机会, 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 演绎出了课堂的精彩。
三、让学生品尝争辩的成果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教材;充分了解;创造高效
教学片段一:
1.提问: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六个图形,学生分组计算六个图形的面积。
3.抽生汇报,同时口述六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及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4.揭示课题:我们已能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探究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开课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要求他们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与此同时,还带领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的目是以旧知唤新知,为探究新知作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达到预期效果。但原计划这一环节用5分钟,实际教学却用了7分钟,原因在于我备课时对学生的基础未完全了解,没真正做到备好学生。
教学片段二:
1.课件出示例1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观察图,思考:窗户面积等于什么?(生答:窗户面积=半圆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从图中你还发现半圆与正方形有何内在联系?(生答:半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3)学生收集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解答此题。
(4)抽生汇报,并说出解题思路。
(5)结合此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板书:①观察图;②收集数据;③列式解答。
(6)例题的变式练习:
①如果已知半圆的半径是1米,求窗户的面积。
②如果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8米,求窗户的面积。
(7)思考:无论已知正方形的边长,还是已知半圆的半径或正方形的周长,为什么都能求出窗户的面积?
通过探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观察图,通过观察图发现半圆与正方形在这个组合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因此,不管是已知正方形的边长,还是已知半圆的半径或正方形的周长,我们都能求出窗户的面积。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只要学生能掌握策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在教学例1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发现半圆与正方形在这个组合图形中的内在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出窗户面积,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例1进行了变式练习。这样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通过例1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利用例题的变式练习消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又及时让学生内化了所学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解决问题的视野,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活动状态。但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洁,始终担心少数学生对自己的策略不够理解,重复让学生小结策略,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没有在课堂上大胆地让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习。
总之,备好一堂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不过分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教案,适当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使数学课堂更具丰富性与多变性,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齐丽娟.认识几何图形解答几何问题.数学大世界:初中版,2010(3).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篇9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县西小学 黄赤君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俄罗斯方块”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呈现三幅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为之后的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30度、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我在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0
一、《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
《图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是教学方式,通过理解封闭、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来体会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篇
二、《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
这是参加“诸城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我讲授的一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周长》信息窗1。说心里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段时间,抽签是在周六,比较巧就抽到了这个课题,周二下午最后一节比赛,教案课件准备好后,周末在家里我给两岁的女儿讲了好几遍!开始还喜欢听,后来再讲就不听了,转身就跑掉了。
我就想,平日上课孩子们是否也是这种感觉,不喜欢听想转身跑掉,我该怎么改变如何努力,让孩子们爱听、喜欢上数学课!我觉得:上课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心情愉悦的体验、发现、感受知识的过程,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和孩子们互相探究、发现、感悟知识的快乐旅程,那样很多问题及就迎刃而解了,我和学生们可就都轻松开心了呢!
再回到这节课,周一找了个班讲了讲,效果不很好,有点乱。
乱在:
1、开始导入,用到的花坛图片太多,孩子们很喜欢看但是不会想到主题,于是删除大部分;
2、软尺量周长,更是乱极了,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用软尺、什么是头围、腰围,量的乱糟糟,分工也不明确;
3、走周长,整排同学下来走,队伍过长更是乱。
找车校长商量之后决定:量周长,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老师讲清软尺的用法,并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测量头围、腰围,另外两名同学记录,给每个小组分好工再开始测量;走周长,不再是整排同学走,而是开小火车,每次一列小火车,开始老师领着走,然后同学领着走就不会乱了,可以多走几列。解决的了这几乱,心里就有底气一些了。
引入周长的概念有点快,概念可以一点一点给出,可以先给出“一周”、通过讲解再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还有“封闭”一词孩子不是很理解,没有深入讲解,可以在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概念之后,再出一个题,有封闭有开放图形,让孩子们选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最后完善概念 ”
这样循序渐进的给出周长的概念会更形象好理解易接受。
新知学习一题,老师把各种形状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找了孩子来描出周长,欠缺的是没有把图形再揭下来,让孩子观察周长是线而不是面,以防以后学习面积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了,这也是这节课又一个缺点。
这节课的小结,如果改变以往的问法:“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那就更好了,以后我就这样问!
总的来说,课程的设置环节是顺畅的:情境导入———引出概念———说周长———画周长———量周长———用周长————算周长————走周长,整节课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就是“体验、感受周长”,上完这节课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周长,你感受到了吗?体验周长的存在了吗,我觉得这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篇
三、《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
《图形的周长》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图形的周长”一课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本节课我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如:运动会跑步、游泳池、树叶、数学课本封面、足球场、花坛等,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探究欲望。
二、概念教学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课伊始利用Flash动画演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会跑步这一生活情境,通过3位小学手跑步路线的比较,初步感知物体面的边线与一周,紧接着利用ppt课件让学生找一找游泳池口、树叶、数学课本封面以及身边各种物体一周的边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周的认识,其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找到的黑板面与空调面边线长短的比较,让学生
初步认知一周的边线是有长度的,紧接着ppt课件出示生活中更大物体面的边线,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将这些物体的面画到纸上就变成了这样的平面图形,由物抽象到图形,最后让学生描一描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从而引出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学环节步步深入,周长概念跃然纸上。
三、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它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节课中,学生测量圆形的周长时,及时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初步为理念及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在练习环节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各给磨课教师的建议下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因为用的是别的班的同学,课前没有去熟悉学生,师生之间比较陌生,情感交流不够,自己也感觉本节课激情不够。其二,上完后本节课有前松后紧的感觉,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开始与学生互动不够,二是由于时间原因,后半部分处理起来节奏明显加快。三是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四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五是学生测量出现误差时没有给学生解释。
总之本节课也成功也有不足,各位磨课教师也从不同的观课维度提出了合理性建议,下一步我会进一步修改教案,争取将不足变为出彩的环节。
篇
四、《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观察、操作、计算、感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让学生先指物体面的边线。认识游泳池的周长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其他物体面的周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的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量树叶的周长、量腰围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到的现实,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篇
五、《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是教学方式,通过理解封闭、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来体会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对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 运动损伤;训练;恢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35-01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对象,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课的目的 任务是增强学生掌握技术 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然而体育课损伤率却有上升趋势。在体育课或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体育损伤与一般的工伤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训练安排,运动环境,运动者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术动作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慢性损伤在学生中出现的现象亦不少。对于如何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做到真正完成体育课任务 ,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真正能使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同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体育运动损伤率升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是否合理,教材选编是否合适,教学手段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准备充分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有三方面原因:
1.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2.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專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3.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早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安全意识。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
2.身体素质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 2 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
3.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厌练)——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减少损伤的建议
(一)教师方面。
1.教师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何种安全措施,均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2.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复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3.注意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校的高材生,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体育课也不例外。有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个优秀的教练员,这确实有道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同一教材,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差别。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用单纯的理论知识去套一些纲要,那么课的顺利进行就会受到影响,当素质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或强度大的动作时,就容易出现损伤。
4.课前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练习过程也容易分散精力。故教师课前须加强安全意识,而且每节课都应针对教材说明注意什么事项。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的意识,并容易得以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二)学生方面。
1.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应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做自我保护,同学之间也应学会在练习中给其他同学做保护帮助。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生应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持之以恒,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学会有针对性地锻炼,弥补自己的不足。身体素质提高了,对于完成课的练习,自然也较容易,从而避免因素质差而引起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3.注意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放松练习。教师在课中起指导作用,而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应在课中配合教师,课前不应忽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低温季节,很容易在运动中拉伤韧带、肌肉或扭伤关节。课后的放松练习也不应忽视,有些学生以为上完课了,放松练习也就不在乎了。然而,长此下去,疲劳长期积累,特别是局部负荷后没能及时放松、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该部位机能,积劳成疾,就容易形成劳损,这也是运动损伤现象之一。
三、小结
总之,教育、体育、卫生有关部门加强对学生进行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的教育,进行医务监督,在思想上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修养。体育教师要加强基本技术教学和运动比赛规则分析讲解,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与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校要有计划地改善办学条件,注意场地器械的防护安全,定期进行场地、器械设备维修,及早消除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聂伯荣《如何有效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C]
[2]ANTHONY 《运动医学》 [M]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03-01出版
[3]《1年5000例青少年运动损伤 伤害干预队进校》[J]2007.6.11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设计07-29
《图形的运动—对称》教学设计11-22
人教版二下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06-26
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教案05-08
组合图形的运动教案11-12
二年级下图形的运动07-23
五年级图形的运动三11-27
《图形的变化》教学反思08-19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07-02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