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图形的运动

2024-07-23

二年级下图形的运动(精选6篇)

二年级下图形的运动 篇1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

(二)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

(二)P82——P89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第1课时 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3、对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①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根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②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④根据这个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巩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①动手设计。

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平移

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移的特征。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出示教材第86页例3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生交流后明确:“箭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板书:形状、大小不变); “箭头”的位置变化(板书:位置发生变化)。(2)平移的“二要素”。

师:大家真聪明,一眼就看出了“箭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谁能说一说它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

反馈总结:“箭头”分别向右平移了7格;向上平移了5格。

师:在平移时要说清楚平移的两个要素: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数平移的格数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抓住图形上的关键位置上的点或线。

教师利用图形进行演示:根据图形上一组对应的关键点,数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平移的格数。(板书:关键点)

继续出示例3主题图。

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进行反馈。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这时“箭头”又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将图中的“三角形”先向右9格,再向下平移5格。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平移的,又是如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

2、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87页例4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2)交流探讨。

师:这个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3)组织反馈。

师生交流后反馈:我们用平移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先把左边这部分的“半圆形”剪下来,再向右平移6格,这样就将这个图形转化成了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即原图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7页“做一做”。

课件展示题目后,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再算出这个火箭的面积。

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即把右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再求它的面积。

(三)巩固发散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平移现象。

2、在方格纸上利用图形平移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学生动手画一画,小组交流展示。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移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平移要有方向,二是平移要移动一定的距离;还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图形。

(五)板书设计

平移

平移的特点: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

六、教学后记

二年级下图形的运动 篇2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二年级下图形的运动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会用所学的图形拼出图案,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感受图形自身蕴含的丰富的形态美。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进行创作。教法:

谈话法。谈话讲解,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教学过程:

一、回顾再现,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小结并过渡: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你能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课件出示“练习七”第7题。)

学生自己判断,指名汇报,逐个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分针走到“10”的时候是几分?(50分)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6题。

谈话:明明用这些图形通过平移拼成一个火箭的图形。(课件出示图形)请你猜猜下面的四幅图中哪幅是明明拼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2幅。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3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4题。

三、动手操作,提高练习

1、做一做。(教材“练习七”的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游戏,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2、拼一拼。(教材“练习七”的第10题。)出示第121页的学具,让学生拿出学具拼一拼。说说拼出的是什么图形。

3、剪一剪。(教材“练习七”的第11题。)拿出正方形纸,按要求剪一剪。

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想象剪出的最后的形状。展示学生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二年级下图形的运动 篇4

爱心行动—图形与拼组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3.体会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4.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谈话:同学们,在四月份的时候青岛将举行一个国际性的大party,你们知道吗?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学生一起分享世园会的资料,介绍会徽、吉祥物等,世园会的叔叔阿姨正在紧张的忙碌着,这节课我们也参与进来,为世园会出一份力,ok?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这是世园会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这些小树苗被叔叔阿姨刚栽上不久,为了让小树苗更好的生长,他们不但用三角支架给他们捆绑固定好,还做了各种形状的保护牌,这节课我们也来帮叔叔阿姨制作两个保护牌。出示问题:“怎样做一个长方形的牌子呢?”

【设计意图:课前,用世园会来引入话题,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既结合当下,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提出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xiaoxue.xuekeedu.com

(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观察猜测

①谈话:怎样做一个长方形的牌子?

谈话:要做长方形的牌子就要抓住长方形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借助长方形纸片来研究。

学生会猜测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对边相等。

其中学生可能会说到对边,板书对边,揭示对边的定义。学生自己观察到角的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顺势板书。

小结:同学们,你们太棒了,认真仔细的观察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这只是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猜想,它们是否准确,在每一个长方形中都这样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动手来看看我们的观察是否准确吧!

2、动手操作

①谈话:孩子们,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听老师的要求,从信封里拿出长方形的纸片,借助你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来验证你们刚才的猜想。然后小组交流,完成练习纸的第一部分。

②老师巡视指导。(巡视过程中收集学生测量的不同数据,为后面的小组展示做准备。)

3、汇报交流

评价:刚才每一位同学都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你们组的验证方法?

xiaoxue.xuekeedu.com

学生小组汇报。(老师随时板书)(1)方法一:折一折。

学生折完之后老师要跟随问一句你验证了哪个特征呀?

谈话:你的方法真好,不用借助任何的学具就证明了对边相等。大家一起折一折,感受一下对边相等。老师也带领学生一起折一折。(2)方法二:量一量。

谈话: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有的小组也用了测量的方法,但是数据和这个小组的不一样。

追问:虽然他们的测量数据不一样,但是在每一个长方形中对边都相等。

(3)方法三:比一比。

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每一个角都是直角。4.抽形

刚才我们借助于长方形纸片研究出长方形的特征,在数学上长方形只是一个平面图形,看老师现在沿着长方形的四条边把它画下来,这是一个长方形,通常我们把长方形中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你能找到数学书的书面的长和宽在哪吗?巩固长和宽的定义。

5、归纳总结

课件演示一起回顾总结长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不但大胆猜测了长方形的特点,还动手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验证了你们的猜想。探究总结出了长方形的特征。随机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长方形?并说出为什么不是长方

xiaoxue.xuekeedu.com

形。

小结:看来要想判断是否是一个长方形,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等过程。带领学生把长方形从图抽象到形,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测其特征,然后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过程,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学生自主发现、总结特征。】

(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观察猜测

①谈话:我们会做长方形的保护牌了,现在要一个正方形的保护牌该怎么做呢?

学生会说也需要先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特点。

②谈话:同样我们可以借助正方形的纸片来研究。现在我们仿照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解读屏幕的研究步骤,小组合作,动手验证,完成练习纸。

2、小组合作。

3、汇报展示。

谈话:先说说你们的猜想,你认为正方形会有什么特征?你用了什么方法来验证的?(1)方法一:折一折。学生的讨论结果会有两种:

对边折。追问你怎样证明四条边都相等呢?

xiaoxue.xuekeedu.com

对角线折,然后四条边重合。这样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带领学生一起来折一折,证明四条边是相等的。(板书四条边都相等。)(2)方法二:量一量。

直接说出数据,追问验证了哪个特点?(3)方法三:比一比。

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4.抽形

同样,我们是借助于正方形的纸片来探究出正方形的特征,数学上正方形也是一个平面图形,因此,老师现在也要沿着他的四条边把他画下来。

揭示定义:既然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我们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5、归纳总结

课件演示一起来回顾总结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的印象。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一会功夫就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也更深入的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图形的认识。(版贴副标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先扶后放,正方形的特征自己猜想、合作探究、发现。增加了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练习一:请你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通过练习巩

xiaoxue.xuekeedu.com

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习时,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根据其特征先数点,再画图。画完引导学生检查。练习二:剪纸游戏。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把长方形剪成两个图形。通过本练习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练习三:摆小棒。给学生提供7根小棒,选择合适的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要想围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需要选择怎样的小棒?在学生拼好后交流时怎样想的,追问为什么选择中长和短的,而不选择长的,由此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设置由易到难的练习,引导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用,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回顾提升。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会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猜想验证方法等。谈话:你们开心吗?

二年级下图形的运动 篇5

教材分析:旋转也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旋转图形,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和学生的操作活动,体会旋转的特征。例如:通过制作陀螺并使之转动,感受旋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事物钟表,旋转门等,使学生感受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并辨别旋转图形,并能判断旋转点或线以及旋转的方向。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入新课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移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关于平移的知识。(播放课件ppt,展示图片复习近平移)

老师:谁能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的平移现象吗? 同学:观光电梯,推拉窗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看来大家对平移的内容掌握的都很好。那么,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几幅图是什么现象呢? 同学:给出自己的答案。(不是平移,因为方向发生了改变。)

老师:既然这些图片不属于平移,那应该叫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这种特别的运动方式。(ppt翻页)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的娱乐项目,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待会儿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求新知,感受旋转

同学:他们都是围绕中心运动,都是旋转现象。

老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刚刚看到的摩天轮、太空飞船和飞机的螺旋桨都是旋转现象。(物体的每个部分都是绕同一个点(或者同一条直线)转动就是旋转现象。板书:认识旋转现象)大家现在知道齿轮是什么运动了吧,大家说齿轮是什么运动? 同学:旋转

老师:那么,同学们还见过哪些旋转图形或旋转现象吗?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老师:讨论好了吗?我来听听大家是怎么想的? 同学:自由发言。

(播放旋转现象的图片请同学做出回答)

老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这儿也有几张图片,大家看一下判断一下是不是旋转。(播放课件)

老师:大家翻开课本第34页,做一下练习七的第七题。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三、知识应用,巩固知识

老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生活中常见的旋转想象。

老师:大家知道钟表是怎么转动的吗?(讲解钟表的转动方向和规律,钟表的指针是顺时针转动的,时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时,要一小时,分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时要5分钟,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要5秒。)下面大家做一下练习七的第8题。播放课件ppt,你可以利用一片花瓣旋转制作出美丽的花吗? 请学生作答后老师展示课件图片。

四、回顾总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旋转图形(现象)。物体的每个部分都是绕着同一个点(或者同一条线)转动叫旋转图形(现象)(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的课后作业,课程内容结束。)

五、板书设计:

旋转

第1章图形与证明(二) 篇6

【思维导图】

【名师箴言】

我们在前面研究图形的过程中, 一直有一根“线”———“对称”在引导着我们去认识图形.由“轴对称”得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角平分线、中垂线性质, 由“中心对称”得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及中位线的性质.在这一章中上述结论的再学习并不是游离于以往的探索经验, 而是依然建立在我们对“对称”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 继续发挥这根“线”的作用, 借助曾经的实验操作方法, 就能帮助我们确定证明的方法.

上一篇:病毒灰飞烟灭:最牛系统恢复之王争霸战网络技巧下一篇:《梅花魂》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