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图形的运动三

2024-11-27

五年级图形的运动三(精选7篇)

五年级图形的运动三 篇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旋转》教学反思

焉耆县第一小学

尹清菊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看微课等,认识旋转的特征,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学生画,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让学生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图形每条边的变化,每条边变化后与原来位置的角度。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时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提高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本章的主要学习是对概念和性质的辨析,以及利用性质作图。数学的学习是有其枯燥性的,如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是新课改的主要思路。本章的学习还重在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图形中发现数学的美。因此在每一小节学习完后都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图形,通过图形的设计,加强性质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从生活实际引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1)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信息,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一开课,我出示一张学生的照片,但这张照片是斜着的,我预设到孩子们一定会歪着脑袋看,(因为他们必定会对此感兴趣)于是紧跟着问为什么歪着看,从而引出把照片逆时针旋转这一生活化的旋转现象,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创设了蕴含本课知识点的情境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根据旋转的特征画旋转图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特别是让学生对于对应线段相互垂直,长度相等,旋转方向要会检验。画法简洁,便于记忆。

画法:一找:找出关键线段。二画:画出对应线段。三连:连线 进而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不足之处:

1.在旋转特征的教学上用时较多,导致画法练习时间不充分。2.部分学生对于用三角板如何放不知所措,不会进行检验。再教设计:

1.重点放在画法教学上,特别是三角板的放置,可以采取课前预习按照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进行针对性练习,可以提高正确率。2.重视检验,让学生养成习惯进行自我检查的习惯。

五年级图形的运动三 篇2

一、在观察操作中, 丰富学生表象, 积累基本体验的活动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是按照定义的方式来理解的, 他们更多按照先前眼睛看到的、尔后积累在脑海中的先前经验来对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思考的.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 否则将容易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的问题产生.这里的“经验”, 学生除了可以从学校学习中获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一:认识轴对称图形———研究“美”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出示:蝴蝶、昆虫图片, 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昆虫,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揭示:像它们这样左右两边或者上下两边一模一样的, 我们就称它们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二)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1. 寻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三)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1. 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 你们发现了吗?

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

板书:对折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的平面图形, 谁愿意上来对折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操作:老师已经把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平面图形发给了大家, 请同学从一号信封里拿出这三个图形, 看看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

揭示: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两部分边线重叠在了一起.

像这样, 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我们就称这两部分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现在我们的两只手掌就是完全重合的. (在小朋友自己表扬自己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 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 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线, 折痕.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用直尺“点划线”把它表示出来.先画一竖线, 再画一点, 再画一竖线, 再画点……

这条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揭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命名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生:齐读课题.

给出同桌交流的要求: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了吗?一起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告诉你的同桌,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学生对于“对称”性的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揭示“对称”后,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事物,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把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实物图片抽象为平面图形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 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操作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并初步认识对称轴, 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显然, 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学生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且这些体验性经验又具有相似性和共性, 由多个层次的抽象才得以完成.

二、在探究思考中, 优化学生策略, 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就可以安排一些带有思维性质的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如:

教学环节二: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美”

(一)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1. 练习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们, 给你一个普通的图形怎么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谈话:考考你!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求, 学生动手验证: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一组, 拿出2号信封里的四个图形, 先动手折一折, 再来验证你刚才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验证交流得出: (1) 号 (2) 号 (3) 号是轴对称图形, (4) 号不是轴对称图形.

谈话: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想想做做第5题.国旗的判断.

3. 想想做做第2题.字母的判断.

A C T M N S X Z

谈话找出其他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图形:我们一共学过多少个英文字母? (26个) , 你还能找出还有哪些字母也是轴对称图形?

B D E H I K O U V W Y

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直观地操作及表象中感受对称, 体会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 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初步认识.从练习中看出学生能运用这节课积累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带有策略意识如:

4. (拓展练习) 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图形, 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五年级图形的运动三 篇3

关键词:图形变换;数学教学;教学思路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数学思路,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一、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特征

小学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且适合他们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当前我国小学数学的特征主要有抽象性、严谨性、基础性。首先是抽象性,它是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的,它的逻辑性强,不容易理解,而数学的知识又涵盖了点、面、线、数量、长度、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的知识。其次是严谨性,在小学所有学科中,只有数学学科的思维非常严谨,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结构,而只有数学的学习才能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是基础性,数学跟其他学科一样,是小学生必须要学习的科目,而小学课程学习中,数学所占用的时间也很多,而数学的学习也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认知能力,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不仅要给学生传教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应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二、基于图形变换的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思路的构建分析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不强,而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数学学科的特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接下来简单分析了基于图形变换的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路的构建。

首先,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用图形变换的思想进行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运动的层面有效探究空间的问题,同时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注重学生对空间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变换的思想,也学会了如何将图形基于水平位置以及竖直位置上的正确变换,因此,教师在五年级数学基于图形变换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地对图形进行有效变换,这个有效变换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变换才能实现的,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利用图形变换进行数学的学习。在图形变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一些的实践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旋转的操作,正确地进行图形变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分析并正确找出图像之间的联系。其次,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并通过实践操作正确完成这些图像变换,促使他们更好地体验图像变换的过程,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加深学生对图像变换的理解和体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图像变换的思想,并有效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从而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题目时,也可以通过转换将其变成较为简单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解题。如在这样一道题目中:一块长方形地的长为100米,宽为80米,想要在它的中间挖一个边长为40米的水池,周围种草绿化,问绿化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题目先找出原长方形的两条中心轴,再通过图形变换的方法很快就可以解答出来。

其次,在小学五年级图形变换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现图形变换的教学。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他们在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中,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思路,不一样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更多的思想,更多图形变换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思路,如要求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合作式学习有效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操作效率,而通过合作的学习也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不是很严谨,而在五年级数学学习中,图形变换的教学内容又具综合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图形变换的认知水平,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构建正确的教学思路,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芳.从图形变换浅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路构建[J].神州:中旬刊,2014(2):167.

[2]张秀菊.关于对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和方法的研究与探讨[J].商情,2012(36):123.

[3]席娟.高效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6):112.

五年级图形的运动三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认识图形的旋转方向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具准备:课件,直尺,彩笔

学具准备: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喷灌的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今天这一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旋转的内容(板课题)合作探究(视频2:生活中旋转物体的实例视频。)师:大家都玩儿过或者见过这些物品吗? 生:见过、玩儿过。

师: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 生:都是能旋转的。

师:那你还在生活中见过可以旋转的东西吗?

生:电风扇、运动着的车轮、钟表、仪表、方向盘、地球……。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

(动画5:时钟和风车旋转画面)

二、观察抽象,探究新知

感悟旋转,明确含义。

演示:拿着一头拴有重物的小线不停的甩动。师:你们看到什么? 生:重物旋转起来了。师:什么是旋转?

生:绕着 点旋转;从 向 方向旋转;转动了 度。(板书)

叙述:重物在旋转过程中,是围绕着中心来旋转的;当从左往右旋转时就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和时针的旋转方向相同),如果是从右往左旋转就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和时针的旋转方向相反);每转动一圈就是360度。

叙述:刚才同学们也说了,我们每天都要看的钟表的表针是在不停的旋转着的。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表针的旋转。

设计意图: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出示:钟表

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或秒针)是怎样旋转的?

生:绕着固定点旋转;按着顺时针的方向;转动一圈是360度。演示:旋转表盘上的时针

师:仔细观察,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你看到的过程吗? 生(多人):指针从 绕着 点 旋转 度到。(板书)师: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你认为应该说哪些方面呢? 生: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点、方向、度数(板书)

三、体会特征,探索性质。

体会图形的旋转实质就是组成图形的各条边的旋转。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动画4:三角形旋转)

师: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讨论):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 度。

你是怎么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描述对应边、三角形的位置变化)

叙述:不仅每个三角形围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度,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也都围绕着o点逆时针旋转90度。

师:你能说说在旋转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大小没变,位置变了。(板书)师:出示例题五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组图形,先讨论:上面的图形怎么旋转就能和下面相同的图形重合?然后提出提出例题五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2.交流学生判断的结果,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教师用一个图形为例,总结判断图形旋转90度的方法:根据图形上的某一条线的旋转角度来判断整个图形的旋转角度。

(在把一个图形进行旋转的时候,先确定围绕的点,再找这个图形各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注意:根据旋转性质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表针和风车的旋转过程,使学生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明确旋转的含义。引导学生从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四、巩固练习

1.教材9页练一练1、2、3、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想法和做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达标反馈 1.我会填。

(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和(),只改变图形的()。

(2)经过旋转和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和()不发生变化。(3)电梯升降是()现象。汽车行驶中,车轮的运动属()现象。2.我能画出三角形AOB绕点0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3、选择题。

1.水管水龙头的开、关现象是()。

A.旋转

B.平移

2.风向标的转动是()。

A.平移

B.旋转

3.桌面上书本的移动是()。

A.旋转

B.平移

4.电梯的上下移动是()。

A.旋转

B.平移 答案:

1.(1)大小、形状、方向(2)、大小、形状(3).平移、旋转

2、略3、1.A 2.B 3.B 4.B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师题吗?

七、布置作业。

1.画出三角形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画出三角形ABC 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画出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画出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3.(1)画出三角形AOB 绕O点

(2)绕O点顺时针旋转90°(3)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答案:略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起点 旋转中心 旋转方向 旋转角度 终点

顺时针

逆时针 形状、大小没变,位置变了

指针 从 绕着 点 旋转 度到 旋转物体 起止位置 点 方向 度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就旋转概念的表述来说,学生对旋转角度的表述不够准确,画旋转后的图形也找不准方向,以后还需加强这两个方面的训练。教学资料包

旋转的饭盒

既能缩小饭盒的体积,又能保证使用过程中饭菜的分量,且盒内汤汁不会泼洒出来,经济环保又实用。近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09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苏茜发明的旋转式伸缩便携饭盒,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该旋转式伸缩便携饭盒由盒盖、盒底和盒体构成,饭盒底座内壁上设有内螺纹,底座的外壁两侧设有把手,盒体成管状,盒体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盒底和盒体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配合来连接。盒盖上设有扣环,盒盖与盒体上端口配合。

“使用时,只需要拧动盒底,在螺纹传动的作用下,盒体渐渐升起,便可装入饭菜,盒体不会回缩,方便实用。”苏茜介绍道,使用完后,只需要将盒体旋转至盒底内,就可以让饭盒变得像薄饼一样薄,能够随身携带,放在随身所背的小包中,不会像传统饭盒占很大空间,安全又卫生。

据悉,目前,市面上一些快餐店大多使用一次性饭盒,这些一次性饭盒都是采用泡沫材料制成,泡沫材料很难被大自然分解腐蚀掉,使用丢弃后,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市面上已出现一种折叠饭盒,这种饭盒是通过各节盒体套接的方式连接,可缩小饭盒体积,便于携带。可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各节盒体容易回缩,导致饭菜泼出,非常麻烦。

图形的运动三(旋转)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图形的旋转,理解绕一个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的意义。

2、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图形的旋转,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难点:用语言描述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和转动多少度。

一、导入

1、师原地转圈,并提问:老师正在做什么? 生回答,师引出“旋转”二字。

2、师:咱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学习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举例,师点评)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的人。

3、老师也带来了生活当中几种常见的旋转现象。(PPT展示)师:旋转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旋转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的探究这一现象(板书:旋转)。

二、探究新知

1、出示PPT:(复习旋转的定义)物体绕某一点或某条轴转动,这种现象叫旋转。例如:荡秋千。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老师这里准备了两个风车,大家观察一下,它们正在做什么?(PPT出示两个正在旋转的风车,引导生说出不同)

师总结: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俩转的部位不一样,风车A是叶子部位在转,风车B是整体在动,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 引导生观察两个风车旋转时绕的点不一样。

师:我们给这个点取名叫 旋转中心(板书)一般,我们用字母O来表示它。

总结:物体的旋转离不开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这两个风车(出示旋转方向不同的两个风车)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生观察它们俩转的方向不一样,引出“旋转方向”四字,并板书。风车A做顺时针运动 风车B做逆时针运动

出示物体旋转的图片,生练习。

4、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师:老师还准备了两个时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出示两个旋转中心、方向一样但是旋转角度不一样时钟)引导生观察:

共同点:都是绕O点按顺时针旋转 不同点:旋转的角的大小不一样 师:第一个时钟的时针旋转了多少度?

师提示一个完整的圆是360度,平均分成12大格,一大格有多少度?(30度)

师:所以第一根指针旋转了30度,那么第二根指针呢? 生:90度 师:为什么?

引导说出因为第二根指针转了三大格,每一格有30度的话,三大格就是90度。

师:一个旋转了30度,一个旋转了90度,这是它们的什么不同? 引导生说出是旋转的角度不同(板书:旋转角度)

5、生思考:我们在描述旋转现象时要注意什么?

得出要注意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也就是旋转的三要素。

6、练习如何描述旋转物体。

出示旋转物体,生尝试描述,描述时师引导生注意三要素。

7、完成书本上例1。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全班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83页“做一做”

引导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相同。

2、PPT出示判断题,生判断对错。

3、观察身边的事物,收集并描述身边物体的旋转运动。

四、课后小结

五年级图形的运动三 篇6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运动会演讲稿900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年的10月17日是永春一中98周年华诞。近一个世纪来,永春一中人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挥洒心血和智慧,四万余名学子从这里起步,走向人生的辉煌。永春一中成为响誉泉州市乃至福建省的一级达标中学。目前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正积极努力,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质量,逐步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学校管理、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校友的关心、帮助下,同心同德、奋勇拼搏,为建设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而努力奋斗!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现代的人才观,不仅要求建设者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实优范文网各班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在指定地点观看比赛;要求全体运动员严格遵守运动秩序,严格服从裁判,在努力争取优秀运动成绩的同时,讲文明、讲团结、讲风格;同时要求全体保卫、检查人员坚守岗位,切实保证同学们的安全,保证运动会顺利进行。

在此,我希望所有的运动员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用你们的无限活力和青春风彩展示人格高尚、能力卓越、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中学生的风貌!希望所有的裁判员认真负责,公正裁判,用你们的辛劳和汗水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希望所有的永春一中人用这运动场上每一次激情的跳跃,每一步热情的奔跑,共同奏响母校九十八华诞开拓创新的壮美乐章!

最后,预祝本届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各班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在指定地点观看比赛;要求全体运动员严格遵守运动秩序,严格服从裁判,在努力争取优秀运动成绩的同时,讲文明、讲团结、讲风格;同时要求全体保卫、检查人员坚守岗位,切实保证同学们的安全,保证运动会顺利进行。

五年级图形的运动三 篇7

一、概念形成阶段———做足感受、体验的过程

第1节“全等图形”的学习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入手, 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的同时, 也丰富学生对全等图形的感性认识. 除了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外, 也可以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题材中选取合适内容, 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揭示全等图形概念之前, 除了可以安排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图形特征的活动之外, 还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或其他软件展示图形之间的运动变化过程, 并引导学生描述这种图形运动, 为归纳、总结、揭示全等图形概念的关键词———“重合”埋下铺垫, 也为后面学生想象图形运动积累感性认识与经验. 教材在安排观察图案之后, 进而安排了利用网格线画出运动后的图形这一操作活动. 这一安排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图形运动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图形的性质, 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2节“全等三角形”在概念认识上延续了运用图形运动的观点观察图形的学习方式, 不仅要求学生观察, 更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 帮助学生积累对图形运动变化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用图形运动的观点去认识、理解几何图形. 其实这里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个性空间, 不一定要拘泥于教材中“运动———画图”, “观察———想象”的套路, 尝试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 “你能将两张全等三角形的纸片摆出什么造型或图案, 并尝试说出其中的对应边及对应角吗?”实际授课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思考问题更加积极, 显示出“我要学数学”的景象. 但只是操作、描述这样的活动, 笔者发现这样的设计与安排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为是纸制的全等三角形, 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两个三角形上. 而实际解决问题中, 有一部分学生是观察不出复杂图形中的全等三角形. 为了降低这一潜在因素的干扰,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识图能力, 笔者尝试在两张透明的塑料片上各画一个三角形 ( 两个三角形全等) , 通过调整两张塑料片的位置来实现两个三角形的运动.视学生的掌握情况, 适当添加全等三角形边以外的线段, 制造学习上的一点阻力 ( 当然这里要视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 . 两个存在重叠与透视的全等三角形的运动, 对引导学生感受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全等三角形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经验. 这两节内容的教学, 培养空间观念应成为主要目标,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去探索, 去发现, 去交流, 去表达, 去感受, 去想象, 这样才能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图形运动的观点去认识、理解图形的性质的同时, 教材在这里还安排了课外阅读《图形的运动》, 介绍了平移、翻折、旋转等全等图形变换, 再次提出运用图形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使学生对图形运动观点有一个全面、整体性的认识.

二、应用所学解决问题阶段———充分观察、想象

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不能很好利用全等三角形条件解决问题的学生, 困难之处往往在于难以从图中识别出全等三角形, 或者识别出全等三角形但是找不准对应边或对应角. 这两种问题的出现, 都说明学生在前期概念形成阶段对全等三角形积累的感性认识不足. 所以在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图形中的运动变化, 对图形形成一种直观的把握, 即对图形的一种感悟, 逐步认识图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变化规律. 这一阶段, 图形的运动变化不可能再以操作形成呈现, 所以要借助于之前积累的图形运动变化的感性认识,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事实上, 空间观念的培养, 其核心就是想象. 例如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对应的实际物体, 由二维图形去想象和它对应的三维图形, 由坐标系想象物体的方向和位置关系, 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想象图形并画出图形. 类似的展开与折叠也是这样, 一个平面图形能否折成三维图形, 都是想象在起作用. 所以, 从刚刚接触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解决问题时, 教师就要非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图形中存在的运动变化关系, 不管图形有多简单或多复杂.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 学生如果能够感受到图形中的运动变化, 他就能够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及对应角, 接下来就是利用已知条件转化出所需的边相等 ( 或角相等) 就可以了. 有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会擦出闪亮的火花.

例 (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 ( 江苏科技出版社) 第36页第11题) 如图1, AC⊥BC, DC⊥EC, AC = BC, DC = EC. 图中AE、BD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试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 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如果两条线段位于两个三角形中则考虑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你观察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了吗? 它们之间存在哪种图形变换?

分析进行得比较顺利, 学生很快完成两条线段的大小关系证明. 接下来的位置关系把学生难住了, 一位女生小心地问道:“教师, 我这样证明可以吗?”结果让笔者有点小意外: △ACE绕C点逆时针旋转90°后可与△BCD重合, 故AE⊥BD.

上一篇:最搞笑雷人的语句下一篇:泊船瓜洲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