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 篇1
九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课件教学,运用几何画板向学生展示图形的旋转。
从钟表出发,通过钟表指针的演示让学生明确旋转三要素之中的旋转方向和旋转的中心点,使知识层层深入,突出了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把难点通过学生的实践和观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对于旋转角度的认识,让学生根据“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把前后的图形画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全班交流发现展示的图形不一样,制造了矛盾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认识了旋转的角度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当学生学习到较疲倦之时,我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设计图案”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将教学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欣赏不同的设计图案,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义?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开始的时候都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义在两个层面,包括描述旋转现象和设计图形。但在实际中该以哪个为重点,特别是对设计图形的目标该定位到哪一步。对于学生来说画旋转后的图形应该还算是个难点,比如把一个三角形旋转后,他(她)可能知道旋转后的图形,但如果把它画下来却并不一定规范,如果说把这个也作为这节课的目标的话,无疑提高了教学要求,学生不一定能达到。所以我觉得描述旋转现象才是重中之重,设计后面还有两个课时的要求,放到后面重点解决。
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 篇2
方法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体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等因素影响.据此, 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加强这些因素就成了关键在数学教学中, 结合学科特点, 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让学生明确自学的优越性
苏科版教材从内容的安排上比华师大版更紧凑, 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内容安排上有一定的深度, 学生不易掌握.如果课前预习, 则学生上课时很难真正地掌握一节课的内容.从七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初, 学习“平行线性质及判定”时, 课本上安排了3节课的内容,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教, 结果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让我们伤透了脑筋。一次次的挫败, 学生渐渐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感.经过集思广益, 我们决定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每一节课都布置预习作业:先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自学, 把不懂的地方用红笔勾出, 试着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带着问题听课.这样过了一个学期,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他们最喜欢上的就是数学课, 课后最先做的就是数学作业, 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下面我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为例, 简要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自学.
二、指导学生课前自学
“学贵有疑”,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 以发现学生预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 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 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 (自学提纲) , 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 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同学 (老师) 质疑.
自学提纲:
1.看教材第74页到第76页, 生活中有哪些是旋转现象?列举4—5例.
2.什么是旋转?一个图形的旋转由几个要素确定?分别是哪几个?
3.旋转有何特征? (从边、角等角度研究)
4.完成课本第75—76页上的练习.
5.通过预习, 你会解决下列问题吗?
(1) 如图, △AOB中, OA=3, AB=1, ∠AOB=24°, ∠A′OB=36°, 如△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A′O′B′, 则旋转角=____, OA′=_____, A′B′=____.
(2) 如图, 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45°后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 如AB=4, 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____, ∠D′AB=____, ∠D′DB=____.
6.将下面的图形绕点O连续旋转72°后的图形.
“自学提纲”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 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 (读书) 、自学、思考、探究, 使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先有一个初步了解, 发现问题, 完成第一次学习.
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课改前, 一节课能“讲”完的内容, 现在却很难完成.于是, 一些老师抱怨这套教材, 认为教材在七、八年级的前三个学期内容较难, 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殊不知是我们的教学态度出了问题, 而非这一教材不科学.试想, 在我们占有绝对主动权的课堂上, 学生作为“听众”只是被动地接受, 由我们“讲懂”, 但是真正有多少学生“听懂”, 恐怕不得而知.学生自学后最大的优势就是带着问题学习, 老师可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合作学习.
出现这一问题, 我认为, 主要是学生课前自学不充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实施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其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预习不充分的课或预习效果不好的课不上这是他们能够大面积地提高学生成绩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动机决定行动.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禀性不尽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 指导学生自学时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探究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洞察, 对于学困生, 要适时予以必要的指导,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课前自学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只要学生坚持, 就能学有所获.
三、指导学生课上自学.
通过课前自学,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 再在课上指导学生自学, 即导学.导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 根据学生课前自学情况, 包括学习意向、学习情绪、学习障碍等, 真正把握住学生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及思维的激发点.
现代教育学认为:由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的学习过程, 才是积极的、理想的学习过程.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 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如果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 导学时教师就要注意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遇到学习障碍等, 教师就要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 部分同学把握不住旋转的三个特征: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2.对应顶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3.对应顶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相等, 即旋转角都相等.其中的第二条、第三条不太好理解, 针对这一情况,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桌两人剪出两个完合重合的三角形纸片△ABC, 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大头钉钉住叠在一起的两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C, 将上面的三角形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 下面的三角形不动, 同时教师在电脑上用动画演示, 观察这两个三角形, 指出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变?哪些角是旋转角, 它们有何关系?同桌交流讨论,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总结结束后, 让学生继续画图:如果△ABC绕着任意一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任一角度, 则上面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呢?带领大家再次画图探究.让学生明白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这样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老师一味地传授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
“成绩出自课堂, 能力来源自主”, 通过在课堂上对“自学提纲”的再学习,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鼓励学生, 使他们认识到这一环节自己的表现直接决定着讨论的深度、交流的广度, 以及他们所在的小组在班级中的位置, 就会开发他们的潜能, 收到更好的效果.课上自学,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是“自主学习”.为了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在解决了自学提纲上的所有问题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 E是边CD上一点, F是边CB延长线上一点, 且DE=BF.
(1) 你能说出△ADE是如何旋转到△ABF的吗?
(2) △AEF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3) 你能求出四边形AFCE的面积吗?
(4) 取AD的中点M, 你能求出点M在旋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程吗?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实践表明, 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特别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越学越好, 对数学越来越有兴趣.一位学生这么跟我说:“看数学书是一种乐趣, 上数学课是一种享受, 做数学题比吃一块爱吃的红烧肉还要过瘾!”
四、指导学生课后自学
通过课前自学和课上自学—讨论—交流—反馈, 学生对本节课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但此时不应放松.上课不是简单地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 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据此, 要进行课后拓展延伸, 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体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课堂学习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结构的梳理, 而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则很难兼顾.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我认为课后拓展延伸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在“自学提纲”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 关注学生学习后的问题和指导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等归纳概括的笔记.这一点尤为重要.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老师要不定时地进行检查.一位学生在学后记上写道:图形的旋转中, 一个图形在绕点旋转的过程中, 每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夹角都等于旋转角, 那么这个图形上任意两点的距离在旋转前后是否仍然相等呢?多么好的问题, 我深深地被学生的好学精神、钻研精神感动了.
2.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 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如图, 画出四边形ABCD绕点O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
变式:在画好的图形基础上, 如擦去点O, 你能作出它们的旋转中心吗?
对于这个问题, 要让学生先充分理解旋转的第二个特征:对应顶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即旋转中心在对应顶点连线的中垂线上, 对应点连线的中垂线的交点就是旋转中心给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在课后探究, 真正地将学习延续到课外.
3.设计下节课的相关课前学习问题, 以及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 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例如, 为了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使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用旋转知识为班级设计一个体现班级文化及班风班貌的班徽.
为《图形的旋转》的第二课做准备, 让学生画出一个图形绕点旋转180°后的图形, 为下一课中心对称图形埋下伏笔.
“重复是学习之母”, 课前自主学习、课上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 相信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有力保障.
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 篇3
1. 创设情境感受美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美丽图案,你能想象出它像什么?
生1:像风车。
生2:像排气扇。
图1
生3:像螺旋桨。
生4:像雨伞。
……
师:有的同学说它像风车。老师真的有一个风车哦(出示),谁想上来玩一玩?其他同学观察风车是怎么运动的?(学生很带劲地玩,有的跑着玩,有的吹着玩,还有的用手转动)
师:风车是怎么运动?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吗?
生:风车是绕着一个点旋转运动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图形运动的形式———旋转;方向———顺、逆时针;位置———中心点等要素。
反思:学生通过对美丽图案的想象,将图形和实物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丰富的生活中。玩风车,教师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亲身感受图形,在玩中去发现,在不经意间建构新知。这样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动手实践体验美
A.欣赏、对比,认识数学美
师:老师还有一些美丽的图案,请认真观察。这些图案和图1相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
生2:我发现这些图形是围绕一个点旋转的。
生3:我发现基本图形是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得来的。
师:很好!你发现了旋转的方向。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发现有些基本图形旋转的次数不一样,有4次,还有5次的。
反思:通過对不同图案的观察、对比和发现,进一步巩固了新知,并将前面的知识点进行了运用,不但形成了知识体系,还发现了美的来源。
B.动手、操作,研究数学美
师:刚才,有的同学发现上面每个图案的基本图形旋转的次数有的不一样,该怎么用数学语言来表述他们的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图2的探索来共同学习。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图案,并描出它的基本图形。学生描出后,在展示台上展示。再请学生描出图案的中心点,告诉学生中心点一般用O表示。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在课前准备的基本图形(图2),在你手中演示一下这个美丽图案(图1)是怎么旋转而成的呢?学生操作结束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谈出操作中的困难。
图2
生:我是捏着中心点顺时针旋转的。但是在旋转时不方便,手老是挡着。
师:描述得非常好,我们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帮他解决吗?
生1:放在桌子上,一手摁着中心点,一手来旋转。
生2:用钉子穿过这个中心点,把它固定起来旋转更方便。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也想到了和这位同学(生2)一样的方法。
反思:这段教学,紧紧抓住形成“数学美”的关键要素“位置、方向和角度”做文章,通过演示怎么样旋转90度,让学生明确以哪个点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然后留给学生较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把自己事先准备的学具拿出来同位之间相互操作,在操作中体会、交流旋转的角度。而且在后面的作业中,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际操作,然后全班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借助学具的旋转画旋转图形。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熟练中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充满极度好奇心的状态操作,然后把操作中感受到的数学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学习新知,无意中感受了图形运动之美。
3.练习设计应用美
师:通过我们的操作与探索,大家发现了美丽的图案形成的秘密。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运用了图形旋转的知识。你们能想到哪些呢?
生1:车轮。
生2:公园的摩天轮。
生3:飞机的螺旋桨。
师:这些经典的标志都运用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想成为一位设计大师吗?下面就请你把课前准备的方格纸拿出来,设计一幅图案。(学生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开始了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教学的是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旋转。在整节课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描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以此作为突破口,引入新知的学习。
二、让学生在观察和反思中学习旋转的含义。在教学旋转含义的过程中,尝试采用观察思考与交流反思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要将一个图形的旋转过程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积累探索经验。在本节课各例题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过程,每一位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和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或不同的旋转角,设计出不同的美丽的图案.
教学目标
理解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掌握根据需要用旋转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复习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着重强调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然后应用已学的知识作图,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用旋转的有关知识画图. 2.难点与关键:根据需要设计美丽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1)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有何关系呢?
(2)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3)两个图形是旋转前后的图形,它们全等吗? 2.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的作图题.
如图,△AOB绕O点旋转后,G点是B点的对应点,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
(老师点评)分析:要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应找出三方面:第一,旋转中心:O;第二,旋转角:∠BOG;第三,A点旋转后的对应点:A′.
二、探索新知
从上面的作图题中,我们知道,作图应满足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而旋转中心、旋转角固定下来,对应点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下来.因此,下面就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来进行研究. 1.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
画出以下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以O点为中心,旋转角分别为30°、60°的旋转图形.
2.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
画出以下图,四边形ABCD分别为O、O为中心,旋转角都为30•°的旋转图形.
因此,从以上的画图中,我们可以得到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与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经过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例1.如下图是菊花一叶和中心与圆圈,现以O•为旋转中心画出分别旋转45°、90°、135°、180°、225°、270°、315°的菊花图案.
分析:只要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角以上面为变化,•旋转长度为菊花的最长OA,按菊花叶的形状画出即可.
解:(1)连结OA(2)以O点为圆心,OA长为半径旋转45°,得A.
(3)依此类推画出旋转角分别为90°、135°、180°、225°、270°、315°的A、A、A、A、A、A.
(4)按菊花一叶图案画出各菊花一叶.
那么所画的图案就是绕O点旋转后的图形.
例2.(学生活动)如图,如果上面的菊花一叶,绕下面的点O′为旋转中心,•请同学画出图案,它还是原来的菊花吗?
老师点评:显然,画出后的图案不是菊花,而是另外的一种花了.
三、巩固练习
教材P65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如图,如何作出该图案绕O点按逆时针旋转90°的图形.
分析:该备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图案,是作出几个复合图形组成的图案,因此,要先画出图中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是图案里线的端点、角的顶点、圆的圆心等,然后再根据旋转的特征,作出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再按原图案作出旋转后的图案.
解:(1)连结OA,过O点沿OA逆时针作∠AOA′=90°,在射线OA′上截取OA′=OA;
(2)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求出B、C、D、E、F、G、H的对应点B′、C′、D′、E′、F′、G′、H′;
(3)作出对应线段A′B′、B′C′、C′D′、D′E′、E′F′、F′A′、A•′G′、G′D′、D′H′、H′A′;
(4)所作出的图案就是所求的图案.
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2.作出几个复合图形组成的图案旋转后的图案,•要先求出图中的关键点──线的端点、角的顶点、圆的圆心等.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67 综合运用7、8、9.
1.如图,五角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三角形绕中心点旋转_______次得到的,每次旋转的角度是________.
2.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包括平移、_______、轴对称以及它们的组合变换.
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 篇6
组合图形面积是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之后,进行的一种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解题的基本理念是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进行计算,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会分析图形的.构成,能够正确分析图形的隐含数据条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了解平面组合图形的特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条件,有效的选择计算方法,实现算法多样化和合理化。
(3)结合具体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实现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合理化。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 篇7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这首歌描写了在美丽的地球上,人们不分国籍不分种族的友谊的爱。通过这首歌作者表达了呼吁世界和平的口号。本节课我以和平友爱为主线,通过听、欣赏、唱、表演等不同方式来展开教学。
一、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采用各国小朋友前来问好的方式导入,既体现出友好的主题,又通过问好方式导出本节课的重点节奏型,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学会知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我采用教师教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歌曲第一部分,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节奏型和难点语句进行详细讲解,学习歌曲第二部分时,我将第二部分交给学生自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来完成第二部分的学习。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精神。
三、明确歌曲主题
本节课的教授环节,我并没有忙于教授歌曲,我引导学生聆听歌曲,通过聆听歌曲的情绪和歌曲的题目来分析本首歌的主题,明确歌曲主题。
四、从学习歌曲到歌舞结合
音乐课堂不只是学生对歌曲本身的学习,更是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本节课在完成课本歌曲的教学后,我为学生播放了另一个男女生对唱版本的《地球是个美丽的圆》并赋予舞蹈。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不同版本所带来的不同感觉,通过舞蹈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肢体语言,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印象。
五、注重音乐教学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丰富音乐教
学的德育内涵
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 篇9
xxxxx教师:xxxxx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正方体)。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知道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教具准备:投影 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复习旧知:
1、大家喜不喜欢猜谜语呢?邱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大家想不想猜呢?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几位图形朋友,还记得它们是谁吗?(教师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指名说一说。
2、今天老师又把它们请来了。同学们说出老师手里拿的图形叫什么?(学生说出老师手里的图形的名字)。
3、把这些图形拼、搭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板书课题:搭一搭。
二、用相同的正方体拼新的立体图形:
1、用两个同样的正方体拼图形。
(1)师:先请组长从图形盒里面拿出两个正方体,小朋友们想一想用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呢?注意我们要遵守乐园的规定喔!要爱护图形,做到轻拿轻放,摆完后坐端正。(2)师:邱老师要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最快摆好,最先坐好呢?(3)找一名同学上来展示
小结:不管是横着拼还是竖着拼,用其所长个同样的正方体我们拼成的都是一个长方体。
2、用3个同样的正方体拼图形。
(1)师:再请组长从图形盒里面拿出三个正方体,小朋友们动手拼拼看用同样的三个正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呢?注意我们要遵守乐园的规定喔!要爱护图形,做到轻拿轻放,摆完后坐端正。(2)师:谁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说一说你用两个什么图形有拼成了什么图形?
师:还可以怎么样拼呢?谁还有不一样的拼法吗?
师:刚才我们知道,两个或者三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在一起有事一个新的图形。下面,你就可以任选几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一拼,试一试,看看怎么样能拼出一个更大的正方体。
(3)学生活动:拼完了同桌相互检查,看看拼的是不是正方体。(4)学生到前面展示作品。师:这样拼可以吗?你拿的也是这样的图形拼吗?
(5)小结:看来,几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新的正方体 呢?
三、图形知识大挑战
师: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图形知识大挑战了,你敢挑战吗?每个图形后面都有一道题,你想挑战哪一个?
1、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导名说一说。
2、辨一辨:用3个正方体可以搭成下面哪些形状
3、数一数: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4、试一试:刚才我们选择的都是正方体来拼图形,下面请组长从盒子中找出两个一样的长方体我们拼拼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活动后指名介绍。)
师:这样可以拼吗?你也来试一试。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也能拼成一个长方体横着或者竖着拼都可以。
师:拼正方体也好,拼长方体也好,为什么你们都不选圆柱?(指名几个学生发表见解。)
四、玩积木,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师:小朋友我们终于来图形乐园超过好玩的积木天地了,图形朋友邀请我们搭积木了,我们桌子上的盒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积木,先请大家都不要动身体坐直,看清楚游戏规则再开始好吗?今天我们进行搭积木游戏,名字叫《看谁搭得又稳又高》。身体坐直告诉老师你准备好了没有?
(1)明确任务:出示游戏规则:所有的积木都要用上。师:大家都知道游戏规则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评价。)(2)讨论方法
师:在搭之前,小组里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么样搭可以又高又稳?教师参与学生讨论,适时指导。
师:如果你们商量好了,就动手搭一搭,小组的的同学互相提建议。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及时指导:搭得既要又高又稳,球放哎哪里能放稳?
引导发现:长方体竖起来可以搭得高,球放在最上面可以放得稳。(3)比较评价。
师:小组里比一比谁搭得高?各小组都选出一名搭得高的,再比一比这几个同学搭得谁最高?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不在一个组里不好比。师:那你们能不能想到一个比较大方法呢? 预设学生:
1、在同一个桌子上重新搭一次。
2、用绳子来量一量。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追问:都是用这些积木,为什么他的搭的就高一些呢?让学生再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搭得又高又稳的最佳方法。(4)、播放图形电影世界。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图形电影,看到了很多立方体拼搭的美丽的图形,我们自己想不想也来用我们的积木来试一试呢?看谁搭得最有创意?
五、全课总结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你们这次去图形乐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 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总之,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现孩子都对球的特点掌握很好,但是对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区分。例如:其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孩子很容易认为是正方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首先学具的准备太单调,没有一些特殊性的物体来启发学生,以次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理解,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如在操作环节上,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鼓励看谁带的样子多,加深学生对物体特点的认识,另外老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和学生共同探讨,引发学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 篇10
崔艳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新课标提出来的,这个话题也是美术课堂上要解决的,不仅是在作业本上,还包括和美术创作活动有关的作品上都是与之探究的。
我很喜欢和学生一起去思考问题,当学生的思想慢慢的被打开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当我和学生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叠加的画面重复的构成,所以课程安排也呈现一种递进的科学性。渐变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但设计绘制起来就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和图形设计的美观性和趣味性。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动脑动口等方面,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设计兴趣,让专业严谨的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视野,使他们的作业展现出鲜明的个性。这一课的内容,对高年段学生来说很有学习的必要。在课件中运用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也将两课内容进行了对比,这样学生更能很好的掌握。我们启发着学生在作业作品创作中要具有想象力,绘画构思离不开想象,手工制作离不开想象,所以,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美术教师的启发,就是在这启发中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完成作业的构思与设计的。我常常对自己说:我不要我的学生个个都能画出特别优秀的作品,我希望的是他们能够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快乐,能够快乐的学习美术,这就够了。
图形的魔术组合教学设计
崔艳辉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学习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本课主要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画家如何利用物象进行魔术组合,感悟利用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技能目标:学习夏加尔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改变思维方式,用不同类型的图形组成一幅新颖有趣的画。
教学准备:范画、图片、彩色笔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如果让你以村庄为主题变现一张画面,你会画些什么?怎样构图呢?
2、出示:《我和我的村庄》(油画)夏加尔(俄国)你们看,画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什感受呢?你能总结它的表现方法吗?
(颠倒的人物、房屋,动物眼中映射出的蓝天,像花草一样握在人手中的果树……画家对故乡的种种美好回忆叠映在一起,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3、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把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也能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呢!
揭题:图形的魔术组合(板书)
二、新授:
1、出示图形
2、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图形进行组合排列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图案?
3、总结图形的组合方法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变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他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来了个“脑筋急转弯”。
4、学生作品欣赏
布置讨论题:书上的这些作业是怎样进行魔术组合的?你认为哪些地方组合得巧妙?你还想怎样组合? 小组讨论,集体反馈。
三、创作实践:
a)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或自己创作一组图形进行创作。主题不限,看谁画的形象最有创造性!
b)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教师:说一说,你将用哪一组图形来表现什么?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四、作品展览和评述
五、课后拓展
展示几种利用废弃物组合的新形象,引导学生回家大胆尝试。
图形的魔术组合教学案例
崔艳辉
本课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人美版第11册中的一课,在绘画课程中,是相当有难度的一课,因为它不单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通过改变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在作业形式上,我打破常规,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里的事物为元素,进行重新组合,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造,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勇于尝试.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魔术组合》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人美版第11册中的一课。本课通过学习了解画家如何利用物象进行魔术组合,感悟利用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学习夏加尔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方法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的课件展示,和小组讨论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方面是贯穿整节课的,而不仅仅是作业时才激发;另外从他们的爱好出发,将动画片里的人物变为作业的内容,并让他们小组合作,这样,变单一训练为综合训练,变个体参与为集体参与,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认真投入、潜心设计。为了使作业更完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引发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不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三、教学: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夏加尔的作品,感受他带给我们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2、改变思维方式,利用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
3、学习夏加尔的表现方法,将物象用一定的方法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全新的作品。
(二)、教学重点:学习图形重新组合的方法,以及用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改变思维方式,用不同类型的事物组成一幅新颖的画,培养创新思想。
(四)、教学准备:课件、范画、油画棒、素描纸等。
(五)、教学过程:
1、欣赏有自然声音的音乐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边听边想,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 生:听后试答。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音乐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绘画也有同样的魔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图形的魔术世界(课件展示题目)
2、欣赏画家的画。师:大家看,这是一张世界名画,如果熊老师先不给大家说题目,你从画里看到了什么?觉得它表现的是什么呢?
生:思考,试答。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简单介绍这幅画的题目,作者,及画家的创作意图。出示另一张表现家乡的画,比一比不同,得出结论:夏加尔的画的优势: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世界上最广阔无限的东西其实不是天空不是海洋,而是我们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只要我们能把它运用好,就能创造出魔术般的世界。
3、课件出示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
我们也来试试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同学们看,这是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但如果加进想象,把它们变变,(出示重新组合变化后的范作),就成了一张张全新的图画。
请你和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些新的图画,是改变了基本图形的哪些因素而形成的呢?
和学生一起研究出变化的方法:改变图形的大小,数量,方向。
请学生试着组合成一张新的画。
学生在小纸上画,展示平台上展示。
4、看动画片段,作业。
老师今天带了一个你们熟悉的朋友来,(龙猫),它是谁呢? 我们来看一个片段,请同学们边看边留意,影片里都出现了哪些东西?
刚才的片段里,你看到了哪些东西呢?)学生试答:龙猫,树,伞等。
教师出示相应的实物的简笔画。
师:有几位同学就按照刚才我们组合基本图形的方法,选了龙猫里的几样东西来组合成了一张画,我们来看看(出示不完善的组合作品,比如没有改变大小或数量等)
生:此时一定会发出异议,说出不足之处
师:最后出示比较完善的作品。请同学们也在这些事物里,任意选择4样,小组合作,把他们组合成一张独特的,充满想象力的画。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给与鼓励和评价。
小结:同学们,因为有了想象,你们创造出了奇妙的图画,因为有了想象,艺术家创作出魔术般的作品,因为有了想象,人类把飞翔的梦想变为现实。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的这一份可贵的想象力,去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世界。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三角尺旋转90度时,我先让学生在空白的格子图上画,许多学生知道要从“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面考虑,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无从下手,于是,我就出示一块三角尺,让学生在挂图上演示,通过动手操作感受旋转的过程,然后观察每一条边是怎样运动的,从而总结出:旋转一个图形,可以先考虑图形中一些边旋转以后的位置,然后再连成线。话虽简单,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类似于这样的习题错误很多,在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时,大部分同学能画出拼成后的长方形,但是只想到了一种,殊不知将另一个图形拼过来也行,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让学生剪了这三个图形,然后去动手去拼去感受。我想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建立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想象。
1、一段题外话:先入为主
家里有个放玩具的箱子。小老鼠总会说:把箱子拿下来,我要玩。慢慢地,他就会说:我有一箱子玩具呢。一箱子,好多呀!小老鼠和老鼠洞在田野里玩。春天的田野真好呀!可是,天空中总有些小虫子在飞舞着。小老鼠就大叫着:“老鼠洞,一箱子蚊子呀!”先入为主的一箱子呀,不管大花猫怎么纠正是一大群蚊子,小老鼠还是坚持着一箱子。
2、说说今天的旋转
昨天晚上作了预习,题目很简单。找找生活中一些旋转的例子,再读读书的文字。今天我第一个问题就是: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马上就说;知道了什么是顺时针旋转,什么是逆时针旋转?然后我就引出了了这两个概念,并让学生看着教室后面的时钟来明确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并让学生试着用图形来表示。这一部分的内容解决得很轻松。也留下了遗憾,让学生观察时钟的时候应该再用语言明确一点:是从12到1、2这样转过去。逆时针是从21、11、10倒着转。这样可能一些困难学生对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分辨得更加清楚一些。
旋转的作图:
预料到有问题,但没有预料到问题会这么严重。探究题是画直角三角形的旋转图,正旋转和逆旋转都行。我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三角形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图形。就这么画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画出来,尽管前面我让他们用直尺操作过,但真正在方格纸上旋转学生就不会了。
这儿让会的学生介绍了经验,又作了示范。接下来是想想做做的第2题,倒是还可以,小旗图大部分学生都弄对了。我想就可以了。一到补充习题上旋转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又开始发昏了。
好吧,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反复的过程的,有了昨天自己给自己打的底,今天也不动气了。错就错吧,没有错误哪儿来失败。今天坚持了一个原则,我给时间,你去试,你去想,你去画,画对了就行了。果然,经过书上的直角三角形图,经过了小旗图,长方形和梯形图,学生在错误中累积了经验,也稍稍地摸索到了画一些旋转图的方法,今天的一课一练上画图的错误出现得比较少。
《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 篇12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转风车”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 的方式, 这一活动的设计, 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 接着, 呈现两幅钟面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 为之后的用语言描 述打下基础。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 动手实践、 合作 交流的机会, 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 引导学生开展观 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 12到 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 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 转 30度、 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 , 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 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对旋转现象的叙述中,学生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
2、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 90度之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 组内交流, 在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到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图形中 一条边旋转的角度。 并且在画图形旋转之前安排了将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 使学生们知道了画旋转 90度后的先导和原有的画垂涎的方法一样,最然后再画图形 的旋转, 但是学生们画起来仍然很困难。 之后百思问题所在,终于在之后的练习中发现与图形的平移可以建立起联系, 设想如果课上练习图形的平移效果会不会 好一些?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九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教学反思12-29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3章《旋转》全章教案06-08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06-13
二年级上册数学美丽的图形轴对称教学设计08-09
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09-27
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的教学反思08-26
数学一年级上册《几和几》的教学反思06-14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苹果》的教学反思07-01
五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