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2024-10-10

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共12篇)

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内容从生活中大量的图形入手,让学生们从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观察抽象出其中蕴含的几何图形,并结合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的基础,引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能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能够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体会出研究几何图形的价值。

为了能够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本节课通过应用多种丰富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出生活中的一些美丽的几何图形。通过列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导学生尝试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图形,感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棱柱和棱锥。学生通过经历具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逐步建立出实物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图形概念,体会出数学的抽象思想,在通过进一步的教学活动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他们的本质特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图形的形状特点,鼓励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练习题的选取上,要与本堂课的讲解重点相关联。练习题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总结,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点的复习与强化的过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业形式的多样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让学生重视练习题,每一道题都是对知识点的浓缩。

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的能力,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建立起对图形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篇2

一、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生1: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还有圆。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关于它们的面积, 你想复习哪些内容呢?请提出你的问题。

生2:我想熟练地记住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3:我想回顾一下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4:我想知道这些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非常好, 能够提出问题, 表明你们已经确定了探索的方向,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复习。

二、独立整理, 小组交流

出示复习思路指引:回想一下, 在推导这些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除了长方形 (正方形) 外, 其他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它们共同的推导方法总结出来, 取个名称;想一想, 这个方法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哪些地方还用到过?你如何运用这个方法来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些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怎样进行互相联通?

要求学生带着上面问题先独立回顾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本子上画出关系图。教师巡视, 指导学困生。

学生独立复习后,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围绕上面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 大胆说出自己已回想起了什么?通过复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还有哪些困惑, 请求小组其他同学帮助。组长组织好本组的活动, 每个人都要发言, 学生通过倾听别人, 反思自己, 并对别人的发言提供自己的帮助或进行质疑讨论。

三、全班汇报, 提炼升华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并与同伴展开了交流, 许多旧知识得到了回忆, 还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当然也还有一些混沌不清的地方, 下面我们集全班的力量, 共同来讨论上面这些问题。

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经过整理) :

生1:我回想起来了, 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先通过摆小方块, 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而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 所以面积就是边长乘以边长。

生2:我发现,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都是类似的, 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所以只要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 就推导出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圆沿半径剪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 逐渐理出下面的关系图:

生3: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发现, 每学一个新图形, 求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总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旧图形, 再根据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你能给这一类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4:转化法。

生5:化新为旧法。

师:这种方法在我们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用得多吗?

生6:很多的, 比如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生7:还有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计算公式。

师:确实, 化新为旧的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经常用到, 以后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自己展开类似的学习。

师:你如何运用这个方法来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8:我们只要记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就能推导出其他几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能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9:我在玩七巧板的时候, 发现可以用七巧板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先拼成一个长方形, 如图1, 然后将 (1) 移到右边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图2,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将平行四边形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 (1) (3) 为一个, (2) (4) (5) (6) (7) 为一个) , 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将平行四边形中的 (1) 翻下来变成一个梯形, 如图3, 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0:我们小组还想出了一种方法, 用一个三角形或梯形也能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如图4, 是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 图5是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真不错, 大家不但总结出了以前学过的方法, 还想出了新的公式推导方法, 真是“温故而知新”啊。刚才新想出来的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转化时, 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11:形状变了, 面积没有变。

师: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称, 可以叫做“等积变形法”。

师:这些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可以互相联通吗? (课件动态演示梯形变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过程。)

生12:我发现了, 当梯形的上底延长到与下底相等时, 它的面积, 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也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当梯形的上底缩小为0时, 它的面积, 就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真是太神奇了!

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沟通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祝贺大家, 通过今天的复习整理, 有这么多新的发现。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

反思感悟

复习课该如何上, 特别是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复习课的着眼点在哪里,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上述课例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素材, 反思这些片断, 能使我们得到以下一些感悟:

一、自主整理:提升学习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培养学习力的途径除了新知识学习外, 还应包括旧知识复习。因此, 在复习整理课中, 也要给学生创设独立学习、合作交流等平台。本节课的导入环节, 在学生回顾了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名称后, 让学生围绕复习课题, 自己提出要复习的问题, 教师根据目标要求从中选择部分作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接着, 教师让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展开独立整理, 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活动更有方向性,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问题思考的复习提纲, 该提纲具有数学的思考性、空间的适度性、引领的操作性、系统的逻辑性等特点。学生在提纲的指引下, 展开独立思考与画图整理。在学生独立整理的基础上, 安排了合作讨论的环节,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触类旁通, 表达自己的见解, 提出困惑, 相互配合探索新方法。从个体操作到集体碰撞, 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等磨砺过程, 从中得到体验与感悟, 训练了初步的复习整理方法。

二、学法总结:温故而知新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经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总结, 提炼出有效的学习策略, 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进而提升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学习力。在复习整理课上, 由于学习了较多的知识块, 因此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比新知识学习时更有广度和深度。本节课上, 教师一开始就从学法总结的高度引领学生展开复习整理, 不是简单地回忆公式, 而是让学生先回顾多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共同点, 从中提炼出推导的相同策略, 对该策略进行命名, 然后将该思想方法提升到更多的知识领域去验证, 学生发现了该策略方法应用的普遍性。通过这样的提炼升华, 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学生发现不用死记硬背这些公式, 用推导的方法来进行理解性记忆, 既省力又印象深。更为可喜的是, 学生能够运用这一方法开展类似的后续自主学习, 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的温故知新一方面体现在对已有的一般方法的总结上 (“化新为旧”思想方法) , 另一方面, 通过触类旁通想出了新的推导方法 (“等积变形”思想方法) , 而且还探索出了两种思路 (用七巧板和直接用一个图形剪拼) ,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融会贯通:内联成体系

“平面图形的密铺”课后反思 篇3

在这堂课的导人上,我完全按照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课程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开展活动:1.进行图案欣赏,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密铺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潜意识里对密铺有初步的印象。从上课情况来看,学生欣赏图案时很专注,对图案有了很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完全达到了我的设计意图。2.开展“我做小小设计师”的活动,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己设计地砖花纹,然后把每个小组的设计贴在黑板上展示,对每组的同学都提出表扬和鼓励。这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设计地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实际上设计地砖需要注意不能有缝隙、不能重叠、要能铺成一片。为什么我不告诉学生这些呢?第一。地砖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学生很熟悉,可能有部分同学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第二,如果我先讲了这个问题,会使学生把注意力全放在如何使设计中不能有缝隙、不能重叠、要能铺成一片上,有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第三,如果有的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设计出来的图案不满足这个要求,那么我可以请其他学生指出他的不足,给他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在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他可以先思考再动手操作,养成良好的习惯。3.提出问题:每个小组的设计是否都能符合实际生活的要求?(有些不符合)哪些小组的设计不符合实际生活的要求?为什么不符合?(有空隙,或重叠,或不能铺成一片)由这些提问很自然地过渡到讲授新知识。

讲授新知识这部分我分为两个步骤,由前面提问引出平面图形密铺的概念: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又称作平面图形的镶嵌。介绍概念之后,我请学生来判断刚才的设计中是否都是密铺的,由此得出平面图形密铺的条件: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从课堂情况来看。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很透彻。

下一步深入探究,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常见的多边形中,哪些可以密铺呢?多边形密铺需要什么条件呢?先请同学们观察贴在黑板上的地砖设计,哪些多边形是密铺的?学生很容易得到矩形、正方形、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密铺的,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多边形密铺的条件,以此来说明设计中的正五边形和正八边形为什么不能密铺,使学生由简单的学习知识上升到了知识的应用,会用的知识才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这节课效果很好,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不难,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很容易。

第四个环节是知识拓展。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来探索普通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是否能密铺,这是对平面图形密铺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学生不但要懂得平面图形的密铺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那么这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当然,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在这节课上,我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在今后的教学中,各位教师都要注意这一点。这个环节我采取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由探索出结果的小组派代表来讲解规律,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班上的其他同学产生羡慕或不服气的情绪,形成在数学学习上的你追我赶的态势,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结环节上,我提出问题: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使得每位同学都能总结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并且每位举手回答的同学都能有自己的答案,课堂效果很明显,学生回答很积极。并且很多学生回答得都很好。

最后—个环节作业布置上,我采用了新的模式,布置课后活动:你能设计出由—个或几个平面图形密鋪得到的美丽图案吗?请你试—试!这种新式作业,学生很愿意做,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全方位地复习知识、巩固知识,否则他们怎么能设计出由一个或几个平面图形密铺得到的美丽图案呢?

这节课总的来说是成功的,达到了我设计的目的,而且对我自身的素质也起到了很大的提高作用,我希望今后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日益提高。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篇4

叶 红 艳

本节课是在上期学生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转化关系。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此。

为了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用小兰设计的汽车导入新课,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拼在一起可以组成漂亮的图形或图案,并从中引出了四种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这种情境导入的方式很快地吸引了低年级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第二环节是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还不太会用语言来描述三角形和圆的特征,所以这个环节我先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出两者的特征,然后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中让学生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自特征。第三环节是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这个环节我以大家熟悉的做风车导入,从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再从正方形转化成三角形,再到风车转动成圆形状,这些过程让学生很好地感知了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师为了加深这种转化意识,又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一个圆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设计给学生留下了很好的思维拓展的空间。第四环节是学生的拼摆操作活动,让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或三角形、以及所有的平面图形去拼一拼,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摆出了很多教师预设中的图形,也有些学生摆出了一些预设外的图形,教师采用新颖的方式展示了这些图形或图案,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升华,这个环节既很好地让学生加深了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也从中学会了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平面图形的密铺》教学反思 篇5

下面是我这节课的具体做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也是新数学课程中一个全新的内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又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时我安排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首先由上课地点的校园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美丽的校园园栩栩如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身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多媒体课件的应用顺利的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开门见山的引出了密铺,同时也感受到密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个层次: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与分析等思维方式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有些则不能。开始时提出“学校的李校长告诉我,打算把这条校道铺上地砖,你们是中心小学的小主人,你将选择什么形状的地砖”的问题,引出同一种的平面图形的密铺。最后,“如果现在再来铺这条校道,你会向李校长提出什么建议?”从而引出多种平面图形组合的密铺,为密铺的研究进行了拓展与延伸。

在一节常规的数学课上,我不得不准备大量的学具让学生进行操作,准备学具是一件细小繁杂的事,而且学具的再利用性不高。本节课我采用了在计算机机房授课的形式,把学生的学具改为互动性强的word文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形密铺的探索。一方面,大大缩减了准备学具的时间,而且这样的文件共享性强可以无数次使用。另一方面,在计算机上完成拼摆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在学生操作完后便于直接进行演示。整理学具节省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个层次: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密铺图案,设计简单有趣的密铺作品。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生活中的密铺应用、大自然的密铺和埃舍尔的密铺作品美仑美奂地展示给同学们,直接给予视觉的刺激,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数学美的体验。在评价作品时设计了评价系统,简单操作又能够直接显示出结果马上给学生评价,让学生得到学习的满足感。

反思整堂课,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但本节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课前设计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应该做一定的调查,上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能力超出预期,而个别学生的能力有限,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吃力。课堂中组织了小组活动,但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还要多予以带动和帮助。另外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妨碍了学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在今后开展本堂课时,应该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在课外的时间投入到创作中去,以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

过程性评价采用小组密铺图案比一比评价量规。对学生采取激励式的评价,既注重学生个人的表现和参与程度又凸显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篇6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老师设计的课前备学。范老师的课前备学请学生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的公式及相互关系,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了几道题目。整个课堂教学范老师总体围绕这2件事进行。首先说说课前备学:学过的各种图形公式及相互关系。6年级学生已经进入总复习阶段,这节课的教学基本目标就是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间的相互关系。范老师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将老师整理相关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整理,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或许老师整理的知识更为完善,或许老师能够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因素,但那些都是教师的,不是学生想要做的。学生经过6年的数学学习,他们积累了教师教予的知识、能力,同时他也通过各种途径收获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唯

一、那份思考。范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备学,一来让有潜力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如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搭建这个架子,去完善自己的平面图形结构图,事实证明在课堂展示中学生思考出了多种结构图,让听课教师欣赏到数学中的美;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非常尊重那些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我们教师关心的重点,课前备学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可以在老师布置备学任务后第一时间去查漏补缺,自行弥补一些自己认为的不足,这样到课堂教学时可以表现得更自信,同时也可以关注自己不足的地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

第二个备学任务就是请学生自己设计和圆的面积计算有关的图形。这节课范老师主要复习圆的面积计算,选择的例题就是学生设计的题目。教师是有目的、有准备的在做这件事,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又能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

小学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生活实际

小学阶段的有关空间与几何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总体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吃力,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时的难点。尤其是平面图形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因为学生接触的物体也多为立体图形。如何才能让学生把平面图形的这一系列内容学得扎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紧密联系生活,感受平面图形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图形更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引入的时候便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明从家一直沿着正东方向走500米到达学校,问学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由于呈现的就是身边的生活实例,便很容易就能说出:“小明走了500米,是一条线段”“从家出发,家是出发的起点;到达学校,学校是小明行走的终点”,继而再结合学生的认识,把生活语言数学化,介绍线段的有限长度、有两个端点等概念,情境中的“沿着正东方向”同时也蕴含着线段是有方向的,并且线段上的所有点都只能沿着同一个方向。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再结合生活实际,对线段、射线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后面再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如果也是从这个角度引入,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人分别从同一起跑线的不同起点出发,并且都沿着正东方向前行,两人行走的路径会不会有相交的地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平行的现象,随后理解平行的概念也会更容易。

二、全面剖析,理解知识内涵

苏教版教材所安排的空间与几何部分内容安排是呈螺旋上升式的,每个年级都会安排一部分有关空间与几何的内容,但由于两块知识点学习的时间间隔较长,当教学后面的新内容时,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点多数就已经变得生疏了。

要想学生把这块儿内容学习扎实,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内容时就应花大工夫,先让学生把“距离”的相关内容学习扎实。教材定义三角形的高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做的垂直线段”,所以三角形的高就是由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线段做垂直线段。学生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也就不会出现高的一端不在顶点或是高与底不垂直的情况。教材中对三角形高的定义是不够完善的,例如对于钝角三角形,会出现两条高是在三角形的外部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高的定义稍稍修改:“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所做的垂直线段”,加上这一点,定义就更加准确,而且也顺便把这个知识点转变成学生熟知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也就不感觉到任何难点了。

对于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所对应的高,它们的内涵就与前面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而且也可以通过这一知识点来告诉学生:只有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不变的,不平行的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所以梯形的腰就没有对应的高,所以只能作出与梯形上、下底相互垂直的高。

三、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多数是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未知情况,学生经历从未知到已知,利用旧知,通过转化、变形、迁移等方式方法获得新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过程习得的知识点,掌握起来也容易、牢固;而且也可以因为自主学习、探索而获得新知识点,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为以后学习新知、克服遇到的困难而增强信心。

平面图形的很多知识点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对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三年级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回顾学习过的面积公式,在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意到可以通过切割、平移等方式,可以把图形的形状改变但是面积不变;并且,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最大不同特点就是缺少直角,平行四边形只有在做高的时候才出现了垂直,所以在切割时也就有这种非常特殊的要求: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然后平移。也就相当于了长方形的另一条边,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显而易见了。

小学阶段的有关平面图形的内容前后相关性是比较强的,虽说比较抽象,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只要准确理解教材并进行深度分析,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联系学生实际,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适度地编排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都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宏.影响小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开心(素质教育),2013(3).

对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再思考 篇8

[中圈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78-01

平面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是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极佳内容。它可以有联想、有操作、有寻找关系、有概括推导,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培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及知识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

我想,除了“等积变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顺应连贯外,可不可以在“等积变形”的操作方法、寻找新旧图形关系及概括提炼计算公式上,也做到连贯顺应,使“平面图形面积”这个知识板块,无论在数学思想上还是探究操作方法上都能够“一脉相承”呢?

下面是我在查阅了资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做出的一个设想,与大家探讨。

一、数学思想——转化

众所周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索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它的计算公式,来源于长方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个数与长、宽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索,遵循的都是转化思想,都是把需要探究的新图形转化为旧图形来解决面积计算问题。因此,整个单元的探究活动基本都以“转化”为指导思想,在数学思想方法上能够做到“一脉相承”。

二、数学方法——等积变形

在“转化”这个总体思路的指导下,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转化”的问题了。

毋庸置疑,在探索平面图形的面积时,一般都遵循“等积变形”的原则。也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等积变形”是指形状改变,而面积不变。因而,学生探索面积的主体思路是:把新图形转化为与之面积相等且已知面积计算方法的旧图形。

纵观小学阶段,只有两个图形在探究面积时是没有遵循这一“等积变形”的原则的,那就是三角形和梯形。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可不可以让三角形和梯形也遵循“等积变形”的原则?如果让三角形和梯形也遵循“等积变形”的原则,能否探究、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方法上也能够做到“一脉相承”,那就是——等积变形。

三、变形操作方法一中点旋转

在确定了“等积变形”的探究方向后,接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等积变形”,且要变为已经学过的图形?

事实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可以采用以边线中点分割旋转的办法来进行转化,如下图:

由此可见,除了圆形外,“中点分割旋转”是一种通用度很高的方法。因此,在等积变形的操作方法上也基本能做到“一脉相承”。

四、关系找寻方法——表格辅助

面积计算探究推导的第三步,是找寻新旧图形之间的关系。而找关系,历来是学生的难点。因此,要想让学生自主顺利地找到新旧图形间的关系并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需要一个“拐杖”去“辅助”学生,这个“拐杖”就是表格。

.正如人教版教材中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探究推导中给出的表格一样(如图):

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然后填写下表。(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这样的表格在探究推导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计算中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因而,在寻找新旧图形关系上同样可以做到“一脉相承”。

五、模型建立方法——等量代换

经过一系列的等积变形、寻找关系等探究活动后,到了推导计算公式的环节。然而,要想让学生自己推导表达出面积计算公式,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等量代换,能有效帮助学生推导并表达出计算公式。例如:

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然后填写下表。(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至此,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上,“等量代换”的办法也能贯穿整个知识板块,实现公式推导、表达方法的“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这一知识板块中,无论从数学思想方法上,还是探究操作及推导公式上,都可以做到以一种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实现教与学的“一脉相承”。

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篇9

精品教案及配套反思--平面图形的密铺

5.1四边形(3) 陈建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2.理解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这三种正多边形能单独镶嵌平面 3. 会运用正多边形形成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用正多边形镶嵌平面。 难点:例3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想象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展示生活中的美丽图形镶嵌,回顾平面图形镶嵌的含义及相关知识. 设问:上述图形的拼接有何特点?-----引出平面图形的镶嵌概念 平面图形的镶嵌: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的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 (平面图形的镶嵌) 提出问题:怎样的平面图形方能进行镶嵌呢?引出课题 二)实验验证,探索规律 1.展示生活图片,让学生初步总结出能进行镶嵌的平面图形大多是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可引出正多边形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师:我们知道正三角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多边形.那么这些图形中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各边相等,各内角也都相等. 师:我们把各边相等,各内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比如:边数为五的正多边形叫正五边形; 边数为六的正多边形叫正六边形.(展示图形让学生直观观察) 做一做:1;2(生完成) 师:正多边形具有匀称,美观的性质,故常应用于图案设计,今天我们就着重学习正多边形在平面镶嵌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如下: 合作学习:分别用若干个全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的纸片,在一张桌面上尝试镶嵌平面,你能发现这几种正多边形哪些能单独镶嵌平面,哪些不能?并说明理由.(分组进行,并由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和对原因的分析.猜测学生在表述推理过程时可能会不严密或条理不清,老故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要作认真点评,可提示学生从正多边形的内角度数与其边数之间的关系去思考) 说明:事实上,如果用正多边形来镶嵌平面,那么共顶点的各个角之和必须等于3600 而正多边形的内角度数=(1-2/n)×1800(n为边数),不难发现,内角度数会随着边数的增大而增大. ∵n≥3,∴正多边形的最小内角为600, 当n=3,4,6时,内角的度数分别为600,900,1200,显然都是360的约数; 当n=5时,内角的度数为1080,不是360的约数, 当n≥7时,内角的度数大于1200,而小于1800,而3600=1200×3,故在120~180的范围内,360不存在除120外的其它约数,亦即当n≥7时,正多边形的内角度数都不可能是360的约数. 所以得到结论:能单独用来镶嵌平面的正多边形只有3种,即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思考:全等的三角形,全等的四边形能分别单独镶嵌平面吗?(显然能.让学生简单口述理由即可) 做一做:1;2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刚才我们探索了正多边形单独镶嵌平面的问题,那么如果用多种正多边形镶嵌平面,这样能镶嵌平面的正多边形组合就比较多种了,展示图片. 范例分析:例3用边长相等的正八边形和正方形能镶嵌平面吗?请说明理由,如果能,画出镶嵌图(只要画出示意图) 分析:1)抓住关键点:决定正多边形能否镶嵌平面的关键是它的内角度数,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正方形和正八边形的内角度数各是多少? 2)如果用正八边形和正方形能镶嵌平面,那么其共顶点处的各角的度数和应等于3600,于是问题就转化为能否找到正整数n和m,使135n+90m=360,接着先让学生通过试值法,确定n和m的.值.然后老师可再采用一般推理法给出验证. m=4-3n/2, ∵m0 , ∴ n8/3, 又∵m为整数, ∴n=2,m=1 3)最后还要考虑边方面的要求,正方形与正八边形的边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相等) 1课内练习: 2探究活动 3制作:利用镶嵌多边形构造一个“基本单位”,发挥你的想象用这个“基本单位”制作一盒精美的拼图互赠同学。 四)小结和布置作业 小结:学生自己归纳 作业:作业本及课后作业题 配套反思 密铺是新课程后的一个新内容,考试又考得不多,因此平时关注的比较少。诚然,我们都知道一般三角形、四边形可以密铺,正六边形可以密铺,除此之外的正多边形不能密铺一般都是通过计算具体度数然后看是否能拼成360,如正八边形每个角135度,单独不能密铺。 学生的一一个问题让我深思,除正六边形外其它正多边形的内角能在拼接点处拼出360度,就能单独密铺。这个问题促动我深思,能否寻找n>6的正多边形不能密铺的一般的数学解释呢? 于是我在课堂上立刻叫学生讨论,我班有13位学生参加奥数辅导,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我觉得学生应该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热烈的交流与探讨,王擎硕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假设正n边形能单独密铺且由k个角拼在一起,则,化简得k=2n/(n-2) (其中n,k为整数),然后把n=3,4,5,6…..代入进行说明。我强调现在是研究n>6的正多边形能否单独密铺,你可否将k=2n/(n-2) 和n>6结合起来说明呢?王同学a然。我提示k为整数, 2n/(n-2)为分数,其实问题就转化为n取何值时k为整数,这种问题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将整部、分部进行分离。于是,化简得 k=2+4/(n-2),在n>6的情况下k为分数,所以不能单独密铺。铃声已经响了一会儿,但学生脸上写着认真与执着,我不仅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感动。我想在每堂课中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日积月累的话不知能为学生解决多少问题呢?其实教书不为图什么,只为对得起学生,不要有愧自己的良心。

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能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等简单立体图形,能找到这些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原型.培养学生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培养几何直觉.通过揭示几何图形与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及实用价值,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重点: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发展几何直觉.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2.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学生的认知难点是能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突破方法是请学生欣赏丰富的实物图片,从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使学生有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师展示几种立体图形的模型,让学生观察、触摸,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并请学生找生活中各种简单立体图形所对应的实物,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知,达到突破难点.3.例、习题的意图:

教材111页思考是用学生所熟悉的实物来帮助学生识别几种简单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能力.教材112页观察通过展示一些有意义的、美丽的平面图形,给学生以震撼力,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重要、实用、美丽,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例1是借助实物帮助学生巩固已认识的几种立体图形,例2是借助实物帮助学生认识新的立体图形:棱柱、棱锥,例3借助实物使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美、实用.这三个例题都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来源于现实世界,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有研究的价值.练习1(补充题)训练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识别,进一步感受到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练习2(补充题)和习题3.1第2、3题,有趣味,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识别,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练习3(补充题)和习题3.1第1题,将各种立体图形放在一起,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从感性上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掌握它们的名称.练习4(补充题)体现出图形的美与神奇,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热爱的情感.教材习题3.1第7、8题,培养学生从实物中识别立体图形的能力,感受到立体图形来源于实际生活,很有价值.二、新课引入:

1、观看图片,欣赏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 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请学生看教材110页图)……,都是美丽的图形,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世界里,这个图形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来探索几何图形的奥秘.请学生说说所知道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小学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立体图形

请学生欣赏配乐课件,展示精彩的图片,如图2:

图2 请学生指出图片里的立体图形.学生指出他们所熟悉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教师展示这些立体图形的模型,使学生的感知更具体形象.总结: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这样的图形都是立体图形..说明:引入1为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帮助学生发现图形、发现图形的美.引入2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都是由立体图形构成,认识到立体图形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重要的,美的.请学生在实物中找出熟悉的立体图形,有利于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认识立体图形,并培养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三、例题讲解:

例1 教材111页思考

请学生将立体图形和实物连接起来,并再找出一些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的生活中的实物.例2 请学生观察下列物体(图3),说说与给出的哪个几何图形相类似?

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答案.图3 教师介绍棱柱、棱锥的名称,指出棱柱、棱锥也是立体图形.并展示模型,使学生具体形象地认识这两种立体图形.再请学生指出引入2里的图片里的棱柱、棱锥,加深对这两种立体图形的认识.例3 教材112页观察

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平面图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美、应用的广泛性、重要性.四、随堂练习:

1(补充题)、观察图4,说出你看到的立体图形.答案: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2(补充题)、你能给图5中的两个图形起个名吗?并说明它们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图4 图5 答案:第1个图形可取名稻草人,它里面有平面图形:三角形、圆、线段.第2个图形可取名小孩三毛,它里面有平面图形:三角形、圆、线段、正方形.3(补充题)、观察下列图形,在下面括号内填上相应名称.()()()()

()()()()说明:最后两个图形是圆台和棱台,可视情况给学生简单介绍.答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锥、棱柱、圆台、棱台.4(补充题)、填空题:

1、图6中共有______个三角形.2、指出下面立体图形的面数.图6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1、12.2、4;6;8;12.五、小结

1、识别几种简单的立体图形,并能说出名称.2、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六、课后作业

1、教材习题3.1第1、2、3、7、8题

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74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辨析,一直是学生“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时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为“点”、“直线”和“平面”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象图形”;其“似有非有、若有若无”的虚幻性令学生感到“难以琢磨”。不仅如此,“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成还需要在“点”和“直线”的基础上“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围成体”,从而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如何以建立“形”与“体”的深刻体征为切入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结合教学实例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视角迁移”“动态感知升华”三个方面,探寻如何“由‘形’与‘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掌握辨析‘形’与‘体’的基本技能,再生数学学习能力。

一、数学活动体验,积累“形”与“体”的空间观念经验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依赖于直觉观察。学生的空间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比较,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重视现实生活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让他们从视觉上去感受空间观念,从而逐步获得清晰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积累空间观念的经验。

例如“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尽管学生没有学过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见过无数平面是圆的实物。如何在学习中建立“圆是平面图形,不是‘体’”的认识呢?

【教学案例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学生会列举出大量的圆)

生1:球也是圆。

(常见的认知误区,需要教师的“导”,针对此问题体现“形”与“体”的辨析,丰厚概念,深化认知)

师(拿出准备好的球):仔细观察这个球,再和刚才举例的“圆桌的面”、“圆盘的口”做比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生(讨论交流后反馈):球不是圆,是立体的。

师:圆是一种平面图形,球是一种“体”,球和圆,“形”和“体”,在数学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数学概念。想一想,“形”和“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演示将球一分为二,学生看到了横截面)

生:横截面是圆。

师:平面图形可以从对应的立体图形中描画出来。德国数学家开普勒就曾说过,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

上述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先对物体作“静态观察”,重点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每一种物体“看个够”,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初步形成相应“形状”的想象,进而形成“平面图形”与“立体形状”的明晰表象,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形”与“体”的联系,在真实的操作中得到“形”与“体”间的辩证关系,这样的层次递进过程就是“空间观念”的一种训练与建构过程。当然,如果由教师讲也同样可以达到“球不是圆”的共识,但这样剥夺了学生观察、思考、改错、建模的权利,抢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机会和发表意见的时间。因此,在进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时,教师要读懂学生的经验、直觉与逻辑,从“实物与图形”的观察、比较、分析中寻找有效教学的切入点,设计数学活动,借学生的“来言之错”寻找邻近概念,引导学生探求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识概念的本质,积累“空间观念”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对“空间观念”整体性与严密性的把握。

二、数学视角迁移,掌握辨析“形”与“体”的基本技能

特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活动视角向数学视角转移,设计相应的数学练习,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学习用语言来进行概括描述,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去参与活动,从语言表达和听觉上感知空间观念,使空间观念得到形成和巩固。这比起观察实物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有很大的好处,这是在观察基础上的一个飞跃。

【教学案例2】复习认识“球”与“圆”后,设计这样一组巩固练习:

(1)你认识的平面图形有: ;

(2)立体图形有: 。

(3)你能找到几组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好朋友?请试着先画出图形,再连一连。

上述设计,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与“形”“体”融为一体,使学生将数学活动积累的经验在梳理中不断修正,充分发展“形”与“体”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绘制的“形”“体”连线图中找到教学的薄弱环节,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三、“动态感知”升华,再生“空间观念”数学学习能力

皮亚杰曾说:“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重视引导观察,而且要重视让他们变被动听讲到一起动手、共同参与、亲身操作。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协调起来,这样“手脑并用”,既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收获,又可以展现每个学生的“独特创意”,不仅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再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

【教学案例3】在复习的最后环节,教师创设“生活物品中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大创造”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动态感知”。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制一制”等手工操作活动开展复习应用:

(1)剪出或画出或制出生活中带有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的物品;

(2)作品介绍:我的“××的形状是××体”、“××的面是××”。

在这样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创造物体”的活动,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边体验边表达”——说说“××的形状是××体”、“××的面是××”,在“又玩又说”的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体验。这样,既注重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又加深儿童对“形”与“体”的认识,学生空间观念得到培养的同时还再生了数学学习的能力。

总之,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从“感知具象”到“形状想象”、又从“形状想象”到“图形表象”、再从“图形表象”到“具象抽象”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认识立体实物到认识立体图形,从立体图形到认识平面图形,再到实物应用”的探索过程。既符合客观事实,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已有生活经验安排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与“动态操作”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再生数学学习能力。

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 篇12

图形能够将设计思想通过一定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并将设计造型转变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图形创意是将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思考分析,搜集和处理相关素材,把信息内容用一种创新性的视觉符号表现出来的创作。

现代平面广告是以图形、文字、色彩等为载体向人们传递信息的。在这几个要素中,图形是视觉信息表达中的重要元素,它也是最能吸引人们注意的,直观性很强,并且具有生动性,能够有效地传达出信息内容。好的图形创意能让现代平面广告变得更加出色。现代平面广告应该用富有创意的图形进行表现,不需要用过多的文字注解来表达。

二、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

(一)同构图形。同构是将存在某些关联或具有相似特点的若干个元素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完成一个新形象。这个形象并不是追求对人们生活中事物的还原,而是注重在创意上的合理巧妙。同构图形包括了形义、形式、异质的同构。

(二)异变图形。异变是将图形变异的组合,其重点就在于“异”字。人猿进化成现在的人,其过程也是一种异变。异变图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循序性。

(三)置换图形。置换图形是将事物的其中一部分替换,且保留事物整体结构和基本特征,从而所得到的新图形。它是移花接木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图形。

(四)异影图形。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照情况下会产生不一样的光影效果,影子就是这一光影现象。异影图形是对物象的影子进行处理,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也会常利用异影图形来表达广告的主题。

(五)正负图形。正负图形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将图与底进行转换,整个图形中的正形和负形是相互依存的,且在特定的环境中互相借用,增添了现代平面广告的趣味性。

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广告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利用想象或联想的方式,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然后进行筛选,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将选定的对象重新设计,最后为广告创造出新的图形。

三、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设计要求

学生在对广告进行图形创意时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准确传达信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创意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表达出广告的信息内容,并巧妙地将广告诉求、产品、图形相结合。第二,简单明了。图形创意要抓住广告所要传达的重点信息,突出广告的诉求点,将广告诉求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不是毫无头绪地罗列所有信息,让人们找不到广告的重点。第三,针对诉求对象。学生要了解广告的诉求对象,抓住广告诉求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达到广告的目的。第四,新颖独特。在人们的生活中广告众多,现代平面广告要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就需要创意独特、醒目的图形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第五,延展空间。图形创意在现代平面广告中具备延展的空间,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更好地传递广告信息。第六,富有艺术效果。图形创意在现代平面广告中要简单明了地表现出广告诉求点,但并不意味着其图形表现过于直白,而是应该用它的最佳表现效果来吸引人们。

四、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创作过程

学生在理解了图形创意的相关知识后,还要学会如何将它运用到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仔细研究广告需要设计的任务。在对任务分析理解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广告的目标和相关要求来确定此次平面广告中要运用的图形主题;然后收集与之有关的素材,在收集阶段对素材的形式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它可以是抽象的素材,也可以是具象的素材,或者其他类型的素材;当素材收集好后,学生不需要对素材内容全部吸收,而是要对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确定素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筛选出来的素材与平面广告的设计任务对比,结合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等知识点进行改造,重新组织得到一个新的图形,并将它置于现代平面广告版面中合适的位置;待现代平面广告的设计完成之后,最终借助相应的媒介将视觉形象展现出来,并且向大众传播。

五、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作用

图形创意能够帮助现代平面广告吸引大众,由于平面广告是在二维平面中传达信息的,相对于文字而言,它更加直观。图形创意除了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还能够向人们准确有效地传递平面广告的主要信息,使人们了解广告的诉求,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

摘要:富有创意的图形为现代平面广告带来视觉冲击力,也能更好地传达广告信息。学生将图形创意准确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对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治未病的管理制度下一篇:哲理故事:登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