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登山的境界

2024-10-10

哲理故事:登山的境界(精选5篇)

哲理故事:登山的境界 篇1

弟子问师父:我欲云游参学,并向众生宣讲佛法,不知可否?

师父说,你现在的修行还不够,先去爬一爬那座山吧。

师父,我自小就在这跟您修行,那座山我不知爬了多少遍,为什么现在还要再去爬呢?

师父一笑,说,当你看到与儿时看到的不一样的风景的时候,便是圆满之时了。

他决定一试。

第二天,他回来了。弟子说,师父,我从来没有爬到过那么高的地方。儿时,我只在山脚徘徊,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便满足了。然而,这一次,我爬到那么高的地方,才明白,原来山上有如此奇妙之景。师父,我现在可以远行了吗?

师父微微一笑,说:不行,还远着呢。你再去试试。

这一次,他沿着昨日足迹往上攀登。到了昨日登过的最高处,已无可登之路。他想,今日所见,与昨日并无不同。难道要往上,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可是,向上便是悬崖峭壁,如何能上?

思忖过后,他决定,冒死攀爬而上。

两日过后,他疲惫且伤痕累累地回来了。但是,他脸上却很高兴,说:师父,上面的`植物并不繁多,也不奇妙。可是,云雾在山间缭绕,恍如天境。这就是师父所说的“不一样的风景”吗?

师父微微一笑,说,不,还差得远呢。你再去试试。

他顾不得疲惫与伤痛,再次前往。

三日过后,他回来见师父。弟子一脸平静,说,师父,我决定留在这继续跟您修行,直至圆满。

师父拈须一笑。

许多年之后,师父圆寂,他下了山,云游讲学,最终成为了一代高僧。

有一天,他跟他的弟子说起那时登山的经历:

每一次登山,我都只注意脚下的风景,却从未想过上面还有更妙的景致。在山脚,我以为见到的奇花异草已是稀奇之物,却从未想过,山间的云雾更为神奇;登至山腰,见云雾缭绕,恍如天境,却不知自己已为云雾所迷;而当你登至山顶,遍览天下,才明白,何谓真正的“境界”。于是,你才真正明白自己的渺小,才不会满足于曾经所见之景,才会向着更高之境勇猛迈进。

哲理故事:登山的境界 篇2

山上的空气开始变得清新, 树叶绿得可爱, 不知名的野鸟, 在树中追逐嬉戏, 松鼠灵敏地串上串下, 风儿柔和地抚弄着你的脸, 闭上眼睛听听空气的声音, 轻轻调整气息, 自然万物在脑海里豁然开朗, 这是心与智得到了统一, 顺应自然、和通天道达到“奇物”、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这时我才知道古人并没有说谎, 人和自然、天地, 是真能一并融合的, 那种感觉真美, 是一种超然, 是一种放松。这时人的心境就无所谓生, 无所谓死;无所谓荣, 无所谓辱;无所谓是, 无所谓非。当睁开眼睛的一瞬间, 头脑格外清晰, 就像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密林深处潺潺流淌的小溪, 清澈见底。这时眼睛也明亮了起来, 觉得真有大圣“火眼金睛”的感觉;还像初生婴儿第一次睁眼看这个世界模样的感觉。这时我在山顶俯视山城, 一切尽收眼底, 滔滔的江水, 好像要流向天边, 初升的太阳还没完全把脸露出来, 红彤彤的又大又亮, 颜色红黄交错, 瑰丽无比。山下人家、房舍错落有致, 很多人还在山城的怀抱里做着甜甜的梦。这时我不自觉地笑了起来, 这会心的一笑是我从未有过的。自然是这样美好生活是这样惬意。我真的佩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他把人回归到婴儿般纯真的天性。这时我开始否定了人生中最开心的“四大喜事”, 如果人真能融入自然, 那么天天都有“题名花烛”刻;日日都有“甘露故知”时!

从郅高点下山的时候, 沿着山路往前走, 山中雾起、山林隐现, 好似仙境, 这时我正陶醉, 却听远处有人喊, 真是巧得很, 十多年没见的高中同学, 在这里相遇。他很兴奋, 我也很高兴, 一路小跑, 一路交谈。兴之所至便感悟人生谈论理想, 他认为人和人都差不多, 那些伟人、巨匠、大师, 就是比我们多了那么一点点“境界”而已。但就那么一点点境界就“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中国画不也讲究“意境”吗?它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空灵之美”不正符合“道”吗?所以说国家有大师、名师、画匠就在于此。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登山感悟到的中国画家“意境”的所在。

南宋写意画家梁楷所画《太白行吟图》画面笔法洗练, 寥寥几笔就勾画出这位胸襟豁达, 才华横溢的“谪仙人”的气度, 但画法还是其次, 关键是此画的意境之美。画面上人物背景空旷, 没有任何笔墨, 这样的处理表现了登山所悟到的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的情感。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这不就是“老庄”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奇一、奇物的最高境界吗?这境界表现在李白的诗中就神奇了, 那“长风万里送秋雁”的气势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情景都从这个“无”的背景里表现了出来, 这是《道德经》里的开篇:“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也, 以观其妙;常有欲也, 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清初大画家朱耷的画, 他的意境所在。八大山人是明末权贵的后裔, 在他19岁的时候明朝灭亡, 他因为国恨家仇, 家破人亡, 所以所画的画中自然地体现了他的心境。这就是他的政治态度, 他的画中多运用抒情的手法表现强烈的艺术个性, 特别是花鸟画, 象征手法多, 政治寓意更强。正所谓“长借墨花寄幽兴, 至今叶叶向南吹”。他把满腔的愤世之情流露于笔端, 在墨法中得以宣泄, 他画的鸟多独足而立, 一幅傲然倔强的姿态。他在表现鸟的眼睛时, 把眼眶画大, 甚至变圆为方, 显示出一幅白眼向人的气质。这体现了他藐视统治阶级权贵的象征。另外八大山人也画山水, 但他所画的山水是荒凉的残山剩水, 表达了他国破家亡的愤慨之情。这就是八大山人的画, 也是八大山人画中的形式, 他独特的个性表达了他不同于别人的画面“意境”。

另外我还要说一个人那就是当代的国画大师齐白石, 他的绘画中意境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白石老人喜欢画虾, 那虾画得生机勃勃, 活灵活现, 妙趣横生。在纸面上能看到透明的虾壳, 能感觉到虾须的弹性, 没画水, 却让人感觉到了江河湖海的气魄, 没有颜色却让人闻到了河水的清香, 这就是大师的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登山知道自然和人的结合是一种境界, 然后联想到几位画家的画作, 他们所体现的境界, 这个境界是涵养, 是超然于物外的大思想、大内涵。

摘要:本文通过登山体悟到中国画家的艺术境界, 这境界是绘画中的理念, 他启迪人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关键词:登山,中国画家,“境界”

参考文献

[1]文若愚.《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登山的故事 篇3

其中有一对情侣,女孩叫谭丽,男孩叫周天。

出发前一天晚上,谭丽上网搜索关于登山的资料,想掌握一些相关的安全知识。其中有一个关于登山的鬼故事,她看了后心里产生了阴影。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伙学生去爬雪山,只有一个是女生。她和团队中的一个男生是情侣。

当他们快要到达顶峰时,天气突然变坏了。但是,这些学生情绪高昂,非要上去。

最后,那个女生在营地留守,其他人上去了。

天黑了,那些人还是没有回来。

女生一个人躺在帐篷里,听着惊天动地的风雪声,感到无比恐惧和孤独。

她一直等了3天。

第三天黄昏,他们终于回来了!——只是没有她的男朋友。

回来的人好像刚刚逃过一场大劫难,惊魂未定,脸色都十分难看。

他们告诉她,3天前,他们朝顶峰冲刺的时候,她男朋友就遇难了。

女生当时就哭起来。

天渐渐黑了,回来的人坐成一圈,把她围在中间。其中一个说:“他肯定不想一个人留在这里,很可能会回来勾你的魂。你别怕,我们保护你!”

女生就不哭了,不停地哆嗦。

她从那几个男生的眼睛里看出,其实他们更害怕。

他们就一直那样坐着。

午夜的时候,女生的男朋友突然冲了进来。他脸色青白,动作僵硬,拉起女生的手就往外跑,而那些人只是木木地看,一动都不动。

女生吓得连声尖叫,极力挣扎。

跑到了帐篷外,男朋友大声说:3天前,他们朝顶峰冲刺的时候,全部的人都死了,只剩下他一个人活着……

第二天登山的人中,也只有谭丽一个女生。

她犹犹豫豫地想放弃了。

她找到周天,对他说,她不想去登山了。

周天追问了半天,她才支支吾吾地说出原因。

周天很阳光地笑起来:“没想到,你的小脑瓜还这么迷信。昨天,我也上网查了些相关的资料,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几个人登山,在山腰捡到一只旅行包,里面装满了美金——我们到底该相信哪一个?”

第二天,谭丽跟那几个男生一起上山了。

天空湛蓝,雪山刺眼,空气清澈,鸟绝人灭。

大家的兴致好极了。

他们没有在路上捡到装满美金的旅行包,只看到了一只靴子,不知是不是哪个登山遇难者的遗物。

谭丽渐渐忘掉了那个鬼故事。

在他们逼近顶峰的时候,天气却变了,起了风。

谭丽惊慌地说:“我们赶快下山吧!”

几个男生满不在乎地说:“不能功亏一篑呀。”

周天阴着脸朝山上望了望,对谭丽说:“你留在帐篷里,不要上去了。”

这不是离鬼故事越来越近了吗?

谭丽急忙说:“不,要上,我跟你们一起上!”

另几个男生都说:“你体力不够,还是留下来吧。弄不好,你还会拖累大家。”

谭丽就无话可说了。

就这样,几个男生迎着风朝山上攀去,把她留在了帐篷前。周天回过头,朝她微微笑了笑,那表情她终生难忘。

谭丽躲进帐篷,从上午等到下午。

天气越来越恶劣,最后,刮起了大风雪。谭丽越来越不安。

她钻出帐篷看了几次,终于看见几个笨重的身影从山上跌跌撞撞地走下来。正是他们!

这时候,天色已暗。

她紧紧盯着他们,紧张地寻找哪个是周天。

他们走近了,走近了……

谭丽目瞪口呆:唯独不见周天!

几个男生互相搀扶着走进了帐篷。

“周天呢?”谭丽颤颤地问。

那几个人木木地看着她,都没有说话。谭丽发现他们面色青白,表情呆板,好像都有些不对头。

终于,一个男生说话了:“我们快到达山顶的时候,遇到了雪崩,他被埋了,没有逃回来……”

谭丽反复打量着这几张死里逃生的脸,慢慢退向帐篷门口,终于猛地一转身,惊慌地冲进外面的风雪中……

她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山下跋涉,想逃回人间。

遇到雪崩,一个人都不可能逃回来。她清楚,除了她之外,其他同伴都已经不是人了。

她一直没有停止奔走。到了半夜,风雪似乎小了些。

她几乎被冻僵了。

更可怕的是,她迷路了。

她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朝前走,朝前走……

突然,她站住了——有个黑影挡在前面。

她摇晃了一下,渐渐看清,那是周天。他像冰雕一样僵直地站立,黑着脸,紧紧盯着她。

这时候,她的神志还清醒,她肯定这不是幻觉。

她吓得转身就逃。

“你站住——”

一个声音在风雪中隐隐追上来……

这次登山,有两名学生遇难,一个叫谭丽,一个叫周天。

学校搜寻了3次,终于找到他们的尸首。两具尸体相距大约1.5公里。

另外几个人在帐篷里躲过大风雪,两天后下了山。

而那两天,谭丽和周天一直在大风雪中挣扎……

假如没有那个鬼故事,假如他俩相遇之后,抱成一团,那么,事情可能是另一个结果。

宽容的境界人生哲理 篇4

拾得的忍他,是一种智能,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化解,是一种慈悲;在忍耐的世界里,没有瞋恨,没有嫉妒,只有和平与包容。所以,忍,是成功立业必要的修养。

忍辱是人生最大的修养,忍的力量最大,所谓“忍一口气,风平浪静。”反之,“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忍一气之间,关系重大。

“不能忍一时之气”,这是当前社会乱象的根源,很多人因为难忍一时之气,结果原本小小的口舌之争,最后竟演变为刀枪相向;甚至青少年血气方刚,往往睚眦必报,结果不但招来杀身之祸,整个家庭社会更因此弥漫着暴戾之气,究其原因,都是为了不能忍一时之气。其实,忍一口气并非就是吃亏,忍一口气可能是最大的便宜。

所谓“忍”,对一般人来讲,忍寒忍热比较容易,忍饥忍渴也算不难,忍苦忍恼,还能勉力通过,忍一口气,那就大为不易了。例如:吴三桂忍不下妻妾被掳,冲冠一怒为红颜;周公瑾禁不起三气,因而短命身亡。反之,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励志奋发,终能拜相称王;苏秦不耻于父母兄嫂不以其为子为叔,悬梁刺骨,终能为六国相印。忍与不忍,其关系成败大矣!

忍,不是懦弱的表现;忍,是勇者的象征。一个人只要能够凡事忍耐,不乘一时之气,必能成功。今日社会,更需要人人有肚量去容忍对方、接纳对方,是故要忍一时之气,不仅能和谐人际关系,更不会因此而铸下憾事。

唐朝的寒山、拾得二士,有一天,寒山问拾得:“世人秽我、欺我、辱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应该怎么办呢?”

拾得回答道:“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几年你且看他!”

拾得的忍他,是一种智能,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化解,是一种慈悲;在忍耐的世界里,没有瞋恨,没有嫉妒,只有和平与包容。所以,忍,是成功立业必要的修养。

哲理故事:登山的境界 篇5

老李退休后,便和妻子一起搬到了乡下老家去住,在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享受生活,种一些瓜果蔬菜享用。

由于市里的朋友都不认识老李的住处,这一来,可把老李给闷坏了。于是,每当他觉得无聊的时候,就拿起自己写的诗,跑到后院的菜地里大声朗读。

老李妻子发现之后,嘲笑道:“我说老头子啊,就你那破诗,连人听了都浑身起鸡皮疙瘩,四处往外冒冷汗。你现在给这些个瓜果蔬菜读你那个酸诗,那我今儿个给它们浇的水全得被它们吐出来。”

老李听了以后急了:“你个死老婆子,你还别笑话我,我写的诗可都是智慧的结晶,要怪就怪你们没知识。”

老李妻子听了,哭笑不得,说:“那你就发挥你那结晶吧,不过,这些植物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饶不了你!”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老李给瓜果蔬菜读诗已经成了一个风吹不动,雨打不摇的习惯,从没间断过。

转眼,秋收的时候到了。老李夫妻摘下自己种的瓜果蔬菜留着慢慢食用。老李妻子摘了一个葡萄放在嘴里,一嚼,酸甜可口,很是好吃。

老李妻子可乐坏了:“老头子,真没想到你的诗还真有用的上的时候啊!”

老李一听,牛里牛气地说:“看吧,我就说我写的诗里充满了智慧,你还不信,这下知道我的厉害了吧!还不给我洗个水果犒劳犒劳我!”说罢,还冲着妻子扬了一下眉。

老李妻子听了连忙给老李洗了个黄瓜。

老李接过黄瓜,刚咬了一口,就全吐了出来。

老李妻子见状,一把抢过了黄瓜,尝了尝,才发现,这根黄瓜酸的要命,比柠檬和酸梅加上还酸,把老李妻子的牙都酸倒了。

老李妻子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的诗酸得有一定境界了,连瓜果蔬菜听了都会变酸哪!葡萄是甜的,听完你的诗,就有了酸甜味。而黄瓜本身没什么味道,听了你的诗,就只剩下酸味了。哈哈。”

老李听后,脸羞得通红,小声说道:“那我以后就只给甜的水果读诗吧。”

上一篇: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下一篇:一路风景边境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