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

2024-07-02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精选13篇)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 篇1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

一节小课,也有一种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部分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就本课而言“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是图形与变换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实物或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针对这一新内容,我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在前设计中尽力做到缩小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图片,由于太小,学生就产生让老师将图像放大的想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出示了三幅图片(B、只放大长、C、只放大宽、D、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不出现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图形B、C变形比较严重,一致认为D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D比较好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其次是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反思 )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D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D变为图形A”。你怎样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是怎样理解“2:1”的?”(1、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

2、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

3、要说清楚是按怎样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只要先算出对应边的比,再看看是放大还是缩小,将前项或后项调整一下就行了……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

通过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 篇2

一、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概念

数学中的不少词语都是从日常语言中直接借用过来的。以“放大”一词为例, 生活中的图片变大通常都会认为是放大, 而数学上则认为把长、宽按照同样的比变大才是放大。小学生对这一关系缺乏清楚的认识, 因此容易造成意义上的混淆。这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干扰。因此, 让学生区分生活中的放大和数学中的放大很有必要。课伊始, 我就出示了一张孩子们的合影,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看清照片, 我对照片进行了三次变化 (如下图) , 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照片进行观察比较, 学生由照片的变大, 凭直觉来感受什么是数学上的放大, 这时孩子们是根据人物没有变形来判断放大的。这三次的变化, 使学生的兴趣指向问题的发现与问题的解决,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在学生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后, 让学生再次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课始的四张照片, 此时学生已经能十分清晰地认识到数学上的放大, 必须是所有对应边都按相同的比去放大。

二、重组教材, 夯实概念内涵

数学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 关键要在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 灵活地处理和运用教材。为了让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我依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了系列重组:或将例题变换, 或将习题变序, 或将练习拓展, 或将画法延伸。其中, 在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之后, 增设的抢答环节取得了特别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我出示一个比, 让学生快速判断这个比是表示放大还是缩小;接着,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比值大于1表示放大, 比值小于1表示缩小”。有了这样的基础, 后续再学习画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就容易多了。再如, 在练习巩固阶段, 我特意将教材上该部分练习九的第一题稍作变化, 加入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以此来引导学生感知“放大或缩小后, 图形的形状不变”这一本质特征。在学生初步理解概念后进入此内容的例2的教学, 我继续引导学生从长方形自身长和宽的比来观察比较, 发现不管图形如何放大和缩小, 长和宽的比都不变,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形状没有变, 这其实就是不变形的本质属性。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本质属性, 我再次引导学生回顾课始的四张照片, 这次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长和宽的比不变, 形状也就不变。

例题与练习的改造组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真正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的重组层层递进, 让学生对图形放大或缩小而不变形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逐渐由模糊到清晰。

三、拓展提升, 丰富概念外延

在生活中, 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很多, 如果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于是我选择几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比较容易理解的现象, 而且注意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在欣赏动态图片的同时配上富有磁性的男声解说, 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又抓住了学生的听觉。尤其是地图的比例尺是特意安排进来的, 旨在提前渗透, 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由于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尤其在发现熟悉的事物里面蕴藏着数学知识时, 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 我引用数码相机中的放大和缩小功能, 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 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篇3

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研究的平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借助“Z+Z”超级画板自主进行数学规律的探究活动,在充分动口、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寻找规律,总结归纳,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数学上册中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从而运用其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水平,为后面正式学习证明奠定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较为系统地掌握了相似图形的相关知识及研究图形的一般方法,会使用超级画板软件,且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初二学生思维敏锐,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自主学习有着浓厚兴趣,渴望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了解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等概念;研究归纳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位似知识对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位似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Z+Z”超级画板课件(学生探究用);PPT课件(教师用)。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策略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研究问题一一呈现,供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2分钟)

师:(幻灯片动态分图片展示用幻灯机播放“中华门城堡”的过程,如图1)这几幅图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不同的方向看去,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生:相似,缩小或放大。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新知引入:位似图形的概念(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相似图形与一般相似图形的区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图形(如图1)对应点连线必经过同一点的特征,从而得出位似图形的定义。

若两个图形相似,且每组对应顶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则这样的两个图形称做位似图形。点P叫做位似中心。此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在得出位似定义的基础上找出图2三组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知识间的联系,理解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认识进一步清晰化。

3.即时小练一(3分钟)

(1)判断图3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位似。若是,找出其位似中心在哪里,位似比是多少。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数学上册中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从而运用其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水平,为后面正式学习证明奠定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较为系统地掌握了相似图形的相关知识及研究图形的一般方法,会使用超级画板软件,且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初二学生思维敏锐,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自主学习有着浓厚兴趣,渴望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了解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等概念;研究归纳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位似知识对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位似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Z+Z”超级画板课件(学生探究用);PPT课件(教师用)。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策略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研究问题一一呈现,供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2分钟)

师:(幻灯片动态分图片展示用幻灯机播放“中华门城堡”的过程,如图1)这几幅图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不同的方向看去,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生:相似,缩小或放大。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新知引入:位似图形的概念(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相似图形与一般相似图形的区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图形(如图1)对应点连线必经过同一点的特征,从而得出位似图形的定义。

若两个图形相似,且每组对应顶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则这样的两个图形称做位似图形。点P叫做位似中心。此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在得出位似定义的基础上找出图2三组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知识间的联系,理解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认识进一步清晰化。

3.即时小练一(3分钟)

(1)判断图3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位似。若是,找出其位似中心在哪里,位似比是多少。

学生答案:是位似,位似中心是……,位似比为……。

(2)判断:①位似图形不一定相似?②相似图形一定是位似图形?

学生答案:位似图形一定相似,反过来未必……

【设计意图】用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完成对概念的再次巩固。

教师用肢体语言配合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过程提问:“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下一环节:探究位似区别于一般相似的特征。

4.自主探究一:位似图形的性质(10分钟)

(1)教师借助课前制作的“Z+Z”超级画板课件,让学生拖动课件中图的各个关键点及改变图形位似比的滑标,观察各变量和不变量,沿温馨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对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究。并给出探究方向(呈现问题):

①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

②两图形与位似中心的位置关系;

③对应线段的位置关系。

学生点击进入“Z+Z”超级画板课件,沿温馨提示中的探究方向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巡视,并个别辅导。

(2)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相互交流,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位似图形特有的性质。

学生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

①每一组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都等于位似比;

②两图形可位于位似中心的同侧或异侧;

③位似中心可位于图形外或图形内或图形的某条边上;

④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

【设计意图】“Z+Z”课件使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分析,主动探究出新知,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且,直观的动画课件加深学生对位似图形共有特征的清晰理解,有效降低了思维难度,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5. 即时小练二(2分钟)

如图4,若两个图形相似,它们是位似图形吗?有简单方法可以判断吗?

【设计意图】在没有条件作各对应点连线的假设情境下,让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位似的性质去判断图形是否相似,从而强调位似图形是具有特殊位置的相似图形。

6. 即时小练三(2分钟)

(1)两个位似图形中的对应角____,对应线段_____,对应顶点的连线必经过_______。

(2)位似图形上某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分别为5和10,则它们的位似比为___。

(3)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位似,O为位似中心,若OA:OA′=1:4,那么S四边形ABCD:S四边形A′B′C′D′=_____。

【设计意图】用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完成对概念的巩固。

7. 难点提升:位似作图(9分钟)

例:利用位似的知识画出扩大两倍后的三角形,如图5。

(注:将原图形扩大两倍指的是将其对应边扩大为原来的两倍)

教师启发并示范当位似中心在图形外时的作图方法,让学生思考有无其他方法,并试着画出图形。学生分组完成当位似中心位于不同位置的作图,并相互交流、总结归纳位似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巡视,强调作图细节,并个别辅导。

教师用视频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如图6~1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使学生对位似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交流展示中,掌握利用位似知识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的多种方法。充分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体验。

8. 即时小练四(3分钟)

如图11,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是1∶2,则可能有几种情况?它们的位置关系怎样?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小结位似作图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同侧,异侧,正立,倒立。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有两种情况。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关于位似中心成中心对称。

9. 自主探究二(5分钟)

在“Z+Z”课件中,探究直角坐标系下位似图形上对应点的坐标之间存在的联系:当位似中心为坐标原点时,任意一组对应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之比均等于位似比。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个别指导下,在“Z+Z”课件中自主探究,总结规律,使学生对位似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

10. 即时小练五(2分钟)

(1)△AB0与△EF0的位似比为1:2,位似中心为O,若A (-3,-3), B (3,3), O (0,0),则E点的坐标为______,F点的坐标为________。

(2)已知四边形ABCD四个顶点的坐标,你知道怎样将此四边形缩小为原来的 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1. 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位似作图方法、直角坐标系下对位似图形的研究等。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知识点,体会本节课的思想方法。加强整体认识,提高数学能力。

12. 拓展提高(3分钟)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将一个三角形的各边中点顺次连接,构成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位似图形吗(如图12)?若是,它的位似中心是谁?

【设计意图】此题涵盖知识点较多,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3. 兴趣延伸(课后习题)

某小区原有一矩形花坛,现小区进行规划:

(1)在原地将花坛扩建,使对应边变为原来的4倍;

(2)在异地修建一块矩形草坪,使它与花坛的对应边的比为5:1。

【设计意图】与生活密切相连的作业,让学生再次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又给予了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的探索方向变得清晰,目的更加明确,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探究位似图形性质的时候,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究,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

(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透过具体现象抽象出事物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动画演示相似三角形对应点连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帮助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此同时,利用超级几何画板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感官表象,以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进而使其对性质理解得更清晰。而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即时小练,不但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要点,其由简到难的梯度设置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符合一般教学原则。

(3)有效利用教学课件,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本节课,在探究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在直角坐标系中位似图形对应点间的坐标联系时,使用了超级几何画板,从而使原本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知识的呈现过程显得自然顺畅;学生通过在动画平台上亲自动手操作,并通过观察归纳得出新知的探究过程,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所带来的弊端,不仅使知识得以梯度呈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尽可能地为课堂内的练习节省了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而视频展台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建立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更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启迪思维。

2.不足之处

(1)整个教学过程略显急促,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回味消化”的时间,因此出现个别学生理解困难。

(2)由于备课时的疏忽,在探究坐标系中位似图形对应点间的坐标联系时,课件中无法实现对应点在坐标轴上的情况,后经学生的提问,进行了及时修正。

学生答案:是位似,位似中心是……,位似比为……。

(2)判断:①位似图形不一定相似?②相似图形一定是位似图形?

学生答案:位似图形一定相似,反过来未必……

【设计意图】用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完成对概念的再次巩固。

教师用肢体语言配合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过程提问:“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下一环节:探究位似区别于一般相似的特征。

4.自主探究一:位似图形的性质(10分钟)

(1)教师借助课前制作的“Z+Z”超级画板课件,让学生拖动课件中图的各个关键点及改变图形位似比的滑标,观察各变量和不变量,沿温馨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对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究。并给出探究方向(呈现问题):

①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

②两图形与位似中心的位置关系;

③对应线段的位置关系。

学生点击进入“Z+Z”超级画板课件,沿温馨提示中的探究方向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巡视,并个别辅导。

(2)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相互交流,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位似图形特有的性质。

学生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

①每一组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都等于位似比;

②两图形可位于位似中心的同侧或异侧;

③位似中心可位于图形外或图形内或图形的某条边上;

④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

【设计意图】“Z+Z”课件使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分析,主动探究出新知,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且,直观的动画课件加深学生对位似图形共有特征的清晰理解,有效降低了思维难度,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5. 即时小练二(2分钟)

如图4,若两个图形相似,它们是位似图形吗?有简单方法可以判断吗?

【设计意图】在没有条件作各对应点连线的假设情境下,让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位似的性质去判断图形是否相似,从而强调位似图形是具有特殊位置的相似图形。

6. 即时小练三(2分钟)

(1)两个位似图形中的对应角____,对应线段_____,对应顶点的连线必经过_______。

(2)位似图形上某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分别为5和10,则它们的位似比为___。

(3)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位似,O为位似中心,若OA:OA′=1:4,那么S四边形ABCD:S四边形A′B′C′D′=_____。

【设计意图】用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完成对概念的巩固。

7. 难点提升:位似作图(9分钟)

例:利用位似的知识画出扩大两倍后的三角形,如图5。

(注:将原图形扩大两倍指的是将其对应边扩大为原来的两倍)

教师启发并示范当位似中心在图形外时的作图方法,让学生思考有无其他方法,并试着画出图形。学生分组完成当位似中心位于不同位置的作图,并相互交流、总结归纳位似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巡视,强调作图细节,并个别辅导。

教师用视频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如图6~1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使学生对位似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交流展示中,掌握利用位似知识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的多种方法。充分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体验。

8. 即时小练四(3分钟)

如图11,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是1∶2,则可能有几种情况?它们的位置关系怎样?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小结位似作图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同侧,异侧,正立,倒立。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有两种情况。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关于位似中心成中心对称。

9. 自主探究二(5分钟)

在“Z+Z”课件中,探究直角坐标系下位似图形上对应点的坐标之间存在的联系:当位似中心为坐标原点时,任意一组对应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之比均等于位似比。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个别指导下,在“Z+Z”课件中自主探究,总结规律,使学生对位似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

10. 即时小练五(2分钟)

(1)△AB0与△EF0的位似比为1:2,位似中心为O,若A (-3,-3), B (3,3), O (0,0),则E点的坐标为______,F点的坐标为________。

(2)已知四边形ABCD四个顶点的坐标,你知道怎样将此四边形缩小为原来的 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1. 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位似作图方法、直角坐标系下对位似图形的研究等。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知识点,体会本节课的思想方法。加强整体认识,提高数学能力。

12. 拓展提高(3分钟)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将一个三角形的各边中点顺次连接,构成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位似图形吗(如图12)?若是,它的位似中心是谁?

【设计意图】此题涵盖知识点较多,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3. 兴趣延伸(课后习题)

某小区原有一矩形花坛,现小区进行规划:

(1)在原地将花坛扩建,使对应边变为原来的4倍;

(2)在异地修建一块矩形草坪,使它与花坛的对应边的比为5:1。

【设计意图】与生活密切相连的作业,让学生再次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又给予了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的探索方向变得清晰,目的更加明确,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探究位似图形性质的时候,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究,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

(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透过具体现象抽象出事物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动画演示相似三角形对应点连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帮助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此同时,利用超级几何画板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感官表象,以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进而使其对性质理解得更清晰。而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即时小练,不但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要点,其由简到难的梯度设置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符合一般教学原则。

(3)有效利用教学课件,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本节课,在探究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在直角坐标系中位似图形对应点间的坐标联系时,使用了超级几何画板,从而使原本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知识的呈现过程显得自然顺畅;学生通过在动画平台上亲自动手操作,并通过观察归纳得出新知的探究过程,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所带来的弊端,不仅使知识得以梯度呈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尽可能地为课堂内的练习节省了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而视频展台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建立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更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启迪思维。

2.不足之处

(1)整个教学过程略显急促,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回味消化”的时间,因此出现个别学生理解困难。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篇4

完成放大与缩小的学习。首先是把图形放大,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练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即可。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放大前后的图形,通过对比认识到,放大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没变。随后的“图形的缩小”的学习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通过操作、讲解、评价等活动深刻地理解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本节课的练习。主要是巩固知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孩子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玩中学,学中乐,教学效果很棒。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回到了生活中,启示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思考理解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把困难缩小再缩小,把自己放大再放大,勇敢点、自信些,迎接光明的未来。引发学生深入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 篇5

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教师把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就需要教师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2、注重教学磨到细微变化处

在练习“试一试”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把三角形按2:1放大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所画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在画前有了教师对三角形特征地提示后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的后,不仅底和高会按2:1放大,第三条斜边也会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学生没有直观的进行验证,只有空谈的概念是没有办法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直观意识的,所以对与放大和缩小是把条边的放大和缩小体验不深刻,不利于对放大和缩小含义的理解,不利于对比例含义建立。

教学时,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但实际上格子比较大,图片的边又在格子上,使得学生要得到放大后图片的长和宽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我细细研究一下,把数据相应调小,也就不会出现得到数据比较难,不利于学生观察的状况了,也节约的时间,让课堂的学习效率更为有效了。

3、注重教学随机变化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篇6

教师:彭向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

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

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

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

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

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

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

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1)出示原图和图3

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

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

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

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

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

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

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

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2)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放大的特点,谁来说说看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验证后师说:看来你们的验证是正确的。

3、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

师:图形有放大,那就会有缩小。(板书)

师:如果要把原来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方形会有什么变化呢?

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师:1:2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呢?

师:在课本39页例2上画出将原图按1:2缩小后的长方形。

指名学生说,你是这样画的?小组对改。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长方形按照一定的比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放大和缩小的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师巡视,提示形状不变)

全班交流,小结并板书:图形放大或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三、巩固深化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如果给你一个三角形,你会把它按要求放大吗?

拿出课本,翻到39页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是怎么样画的。

师: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呢?怎么证明?(量一量,比一比)

师:通过刚才练习,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是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集体订正。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五、课堂测试

1、看图填一填

1、图中②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倍,②叼三角形短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短直角边的()倍。

2、图中②号三角形是把①号三角形按()的比放大得到的。①号三角形是把②号三角形按()的比缩小得到的。

二、把下面方格里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后画出来。

三、练习册26页1、2、3题。

六、拓展延伸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想想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知识呢?

缩小缺点与放大优点 篇7

本班就有这么一位张姓学生,张同学高二时选报了文科,虽然他在进入文科班前受到了阻碍,因为他太会讲话太好动了,而学校是严格控制差生进入文科班的,但最终他还是想尽办法,成为了本班的一员。

自我接任文科班那天起,我便领教了他的能说会道和随意走动的特性。他很爱讲话,而且嗓门特大,只要他一开口,老远就能听见他讲话,不了解他个性的人总以为是在吵架。他完成作业甚快,一做完作业,他的头就成了“拨浪鼓”,转来转去,找同学聊天。更严重的是他还爱走动,坐不住。在班里,他是“畅通无阻”的,他想去哪就去哪,在短短的一节自修课里就要走进走出好几次。

为此,我仿效玉帝封赏孙悟空,为了安定他的那颗不安分的心,我封了他个纪律委员的官,我的用意不言而喻,与其说让他去管同学,倒不如说让他能够有所收敛。事实上,他是不能胜任此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控制能力差,连自己都管不住,岂能管住人家?

为此,我没少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虽然他表现有所好转,连年级领导也看到了张同学身上的进步,他们一致认为他学习态度端正了,不像以前吵闹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但我注意到,他的行为还是有反复性,碰到有些时候如批评教育已有一些时日,又如期中考试刚刚过去等,他便会故态复萌。他还强词夺理:我是听你班主任的话的,只是自己很难控制自己罢了。听到他这样的解释,不免有些生气又有些无奈。

后来我发现在对待张同学的问题上,处理得不是很好,我总认为自己苦口婆心的教育会感动他,总认为给他指出缺点他就会有意识地去改正。殊不知,老是批评他,使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耐药性”,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另外,我老是盯住张同学身上的缺点,有时会因为自己在气头上还将他的缺点放大了,从而导致批评失当的错误。如有一次我批评他在自修课上走到一位同学身边讲话,虽然绝大多数时候他是不安分的,但那次他确实没讲空话,而是受老师指派叫那位同学到老师那儿去的。

后来我试着去转移对张同学的着眼点,试着去找寻张同学身上的优点。结果发现其实张同学是有很多优点的,但这些优点因我对他的偏见给缩小甚至忽视了。如他爱班级,集体荣誉感强;他为人热情,从不讲人坏话;他勤劳,工作能力强。他最大的优点是乐于助人。前阵子,在班际篮球赛时,本班一位同学的脚扭伤了,他二话没说,全自己扛上了,背他上下楼梯,帮他买饭菜,俨然成了那位同学的“小保姆”。班级里的饮用水,都是张同学组织班上仅有的14位男生在默默供应的,他自己总是一马当先。我有时也会派他干些活,他也总是不推脱、不敷衍,认认真真完成。

张同学还是一个有梦想的同学,他的目的很明确,他来读文科是想当考古学家的。虽然他目前的成绩还是不理想,但他也是有行动的,征订了好多深奥的历史刊物,如《考古学报》《考古》等。

我发现张同学身上的优点后,认为他是一个很真诚率性的人。并认为可以用一个浙江省语文高考作文题目来概括他:他是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他更是一个在路上跑步的英雄!

接着,我一改以往的做法,缩小他身上的缺点,放大他身上的优点。平时偶尔找他来,不是去批评他,而是表扬他的点滴进步。这样一来,我发现他对我的敌意在渐渐消退,发现他比以往更遵守纪律了。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他的胸卡反面写着“轻声”两个字,原来,他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回报班主任对他的理解、肯定和信任。同时,我也注意到他在地理和历史这两门课上有了很大的起色。

我想,像张同学这样的学生或许在其他班级都存在。虽缺点很多,但也许这些缺点不是他有意而为,所以作为班主任千万不能放大缺点,而是应多看到他身上的亮点,多给他一些赏识和鼓励。表扬一定要比批评有效得多,放大优点缩小缺点这是班主任最明智的做法。

我想到了南京一个姓周的父亲的故事。二十年,他把一个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一位学识出众的高材生。他记得第一次让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她只做对了一道。一般的家长,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责备孩子。但是,他却在做对的那道题上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勾,然后在白纸上写了一行字:“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8岁的女儿看了十分兴奋,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很高,升初中考试时,数学居然考了99分。10岁的时候,她还写出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作品。父亲看到的是女儿做对的那道题,并予以夸奖,而做错的9道题则用年纪小、自己小时候不敢碰应用题一句轻轻带过,放大优点,缩小缺点,带给孩子的是学习的自信和快乐,加强了女儿今后再继续研究的勇气。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

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

师:看得清吗?怎么办?

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

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

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师小结:一个图形按2∶1放大后,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3.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1)在画图前,你有什么疑问或要注意的地方向老师提出吗?

有学生可能提出: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请大家同桌互相商量一下应该怎样画。

提问一生,明确画法。

(2)学生画图,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3)想一想:缩小后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想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同学们有收获吗?学会了什么?

2.你觉得今天我们班里谁表现得最好?XX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 篇9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和缩放的意义,可以在一定比例的网格中绘制放大和缩小图形;通过图形缩放和缩小,体验类似于图形。

2,通过观察,理解,实践活动来体验缩放和缩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度:根据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

教学方法: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示范讲解。

教学辅助: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首先,创建一个情境,导入一个新的课程

1,产生小照片,在放大和缩小的变化,体验放大和缩小。2,你见过以下现象吗?(产生文本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的哪一种是放大对象?什么是收缩的对象? 3,今天,我们使用数学角度来研究图形放大和缩小。

黑板问题:图形放大和缩小

【设计意图】在本课,以小画面,吸引学生 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演示放大和缩小的过程,让学生最初感觉到放大和缩小的作用,让学生感觉使用生活无处不在,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理解图形缩放和缩小我们让学生乐意探索新的知识。

二,产生学习目标

以下要求学生阅读我们的课程以完成学习目标。1,了解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2,在方纸上按一定比例的画图放大缩小图形。3,通过图形缩放和收缩,感觉类似于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理课程,完成学习任务。

三,产生自学指导

请要求学生自学的教科书57到58,而大屏幕的自学习边考虑问题,并在你的方格纸上根据需要绘制相应的图形,时间6分钟。1,2:1是什么意思?

2,在方形纸上画一个正方形,矩形,三角形以2:1放大的图形。

3,三角形的两条直边扩展到原来的2倍,斜边也扩大了原来的2倍呢?可以验证 4,1:3是什么意思? 请尝试将三个图形放在方形纸上,然后在方形纸上按1:3。5,图形根据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新地图和原始地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方案】

第四,学生第一次学习 1,学生学习教科书。

2,学生在网格纸画,分游,找到问题。

五,教学后

1,学生画画展示前面。

(1)学生介绍2:1的意思。

[设计意图] 2:1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只有清楚比例的意义,学生才能知道多少次图形方面的扩展,为下面的绘图学习做好准备。

(2)学生介绍绘画的三个图形,并由学生纠正错误。(3)展示学生作品。

(4)验证:斜边是否变成原来的两倍?

可以通过实验(如切割量,切割量,比例等)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画三角很困难,让学生应该清楚到三角形,第一个三角形和高放大,然后扭曲边缘在一条线上。

2,学生介绍1:3的意思。

所以学生明显减少1:3是每边的长度 缩小到原来的1/3,并展示学生的作品。3讨论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始图形相比,什么是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①小组讨论,交流。

②报告讨论结果。

结论:形状相同,尺寸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图形放大的数学意义,借助迁移,让学生了解自己1:3的狭义,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图形的理解,减少原来的操作。通过观察三组图形,使学生能够发现的特点。

4,摘要绘制方法:一看,二计,三画。

六,课堂总结:

你在本课中有什么教训?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 篇10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理念:本课时在设计中,利用相关数学情境,借助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比例的意义。在例3的设计中,借助于图片数据的丰富感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设计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比例的意义,判断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通过让自主创造比例,进一步巩固对比例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练习回顾

谈话导入

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

2、化简比:12:4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8:185.4:0.94.4:4 学生回忆比的知识

学生练习

回忆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

意义建构

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学生读题后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学生写出比

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理解比例的意义

学生练习,同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明晰概念 1、做练一练

读题分析、说明理由

2、做练习九第3题。

3、做练习九第4题

4、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学生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

提高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再表达。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 篇11

徐xx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学难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徐老师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能够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所熟悉的教师生活照片形象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对话活动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了本课的学习。进而探索本节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最后,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实例的展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流程清晰。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时,教师注意强调了放大后与放大前的比,缩小后与缩小前的比,并特别强调了对应边长的比,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本节课难点之一是仅看一个比,学生较难区分是要求将图形放大还是缩小,为此在学习图形的缩小后,结合判断题:“按下面的比画出新图形后,各是把原图形放大了还是缩小了”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比的`前项大于后项表示图形的放大,比的前项小于后项表示图形的缩小。在练习中加强对比。练习九第一题,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得出2号和3号肯定不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从而要在4号和5号图形中去找;同理,4号和5号不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必须从4号和5号图形中去找。大量的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新知,教学效果显著。

放大一滴水,缩小一个你 篇12

一滴水一世界,那里存着的微观只在心里放大了又放大,又缩小了缩小成为一个他,那种心意就算懂得了也是算不懂,那个眼神就是看过了也不能,就象流水对落花的心意那里留下。只想等得你来,他的心意与你的心意能在时间中重合,那种一阵阵的惶恐怕见不到的心再也不用害怕,也是说不清的心意不懂了的怜惜,期满了一颗心,累进了一份心,那些什么时候才是尽头的恐惧不再有过。

年岁朝暮来,梦境时想起,醒着时梦时,还牵过手一起走,一起玩一起踏青山,踩露珠,一首歌无限循环都在你他的的耳边,也是你不在听过,只是想着他在听过,无尽的心再想着他也如你一样想心里爱着,你在等待的同时他也在想念,你再爱着时他也如你一种疼着,听你说看着你写,听着你在流泪,却说不出话来,因为爱你是疼着一样的切,怕你的那一份深情会从高空中落下而粉身碎骨。

你懂得么,那一种怕了谁了的心情,是想了又想,躲了又躲了又躲,而时间跨度多久,是多少距离才会拉开的梦色,注定不能拥有还会在梦里笑醒来,醒来还不想醒来,如看见他就从面前走来,轻轻拉起你的手在笑,两个人都在笑,说什么情深缘浅你不相信,如果是那样为什么在相隔了多年,还能懂的彼此之间的心意,早知道是遥远还能遇到。

不想忘记不想放过,所以你句句写下了相思,只是这个相思也许是一半而已,而这一半却能让你的心充满希望,一滴水一世界,一爱慕一相思,在相思的那边有你也是有他,无论多少的无语他总在你的脑海里,那些的疼也成为笑,那些等待也是成了甜味,从来没有的抱怨,只是说过了对不起,对不起因为爱你,如果不相信爱情,只当爱你在心里是真真,因为真真是疼着,想着,非常的想念着他。

大地等待一场雨,你的心等待一个梦,等那雨下了来,有些泪其实早就流到了你的心里,是否能一直流到他的心,懂得了那一份心意才好。在那样一个夜色里,静静的坐在车里望着窗外,想他就坐在身后,默默的陪你不说话,微醉的转回头看一眼,没有他只有一些陌生的面孔坐在后面,也是都认识的,只是都看不清了,因为想着的是他,只会对他说没哭、没闹、也没笑,却在一个人时放开音乐,爬在电脑前痛痛的哭了一场。

说着什么一朝相思随风散,思绪难想难想泪在眼角,心疼在过远方。一个人醉总是伤情的,一个人伤只有自己舔了才好,在每一个的日子里,好象只有思念才是中唯一可能做到的事情,每天的心情都放在了那一个角落,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让孤独还是寂寞填充了所有的心,不是不是那一种缘起于无形,那一种爱就在心底,不要问为什么,因为有些东西谁也无法解答,如爱情是什么,会以那一种形式开始,又于那一种方式落下。

也许从来未曾走进他的心里,只是偶尔路过你的附近,只是因为你的一种想念牵连了那一种无可奈何的伤落,是你还是他,拾起了那一种的爱恋,没有理由不用解释,因谁都无法认定是错是对,那一翻的挣扎思恋,你他都没有想象过的遇见,怎么会在这一世演示,如若是初相遇又如何。

放大镜教学反思 篇13

放大镜其实学生在三四年级甚至上学期就已经用到过很多次了,所以很熟悉,但是学生从来没去想过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教学反思。本节课第一部分放大镜所应用的领域,学生的回答都很多,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功能。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时,其实学校配备的放大镜对于纸的纤维的观察还是不清楚的,教学反思《放大镜教学反思》。在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时,也有学生发现当放大镜拿开到一定距离,会发现物体会倒过来,我做了简单的解释。最后对放大镜特点的观察,我让学生用手摸了一下放大镜,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放大镜是中间厚、两边薄,透明的一个特点。还有就是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在学生自己触摸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凸的程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所以又叫做凸透镜。甚至有学生对眼镜是否是凸透镜做了比较。很快学生发现两者相反,眼镜是凹透镜,具有缩小的功能。通过联想和演示,只要具有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器皿同样也具有放大的作用。

上一篇:如何科学填报平行志愿下一篇:凤阳县人民法院执法执纪监督员工作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