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精选12篇)
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 篇1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主要研究农业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使用调整和典型机械性能设计, 其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强, 与生产环节联系紧密。实践教学是《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基本操作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创建一个什么样的《农业机械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农业机械学》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该课程在多年的教学研究改革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兵团区域特色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及完善的运行模式。其具体成果如下:
1. 立足兵团大农业, 形成严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农业机械学》课程组始终坚持“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开展教学, 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结构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以及学生的第二课堂。
结构课:结合农业机械实体讲授机器的功用、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安装和调整, 使学生对各种典型的农业机械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感性认识;
实验课:要求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并亲自完成实验, 使学生掌握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维修、操作和改进创新的能力;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对典型农业机械的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与创新, 培养与考核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为毕业设计打下一定基础;
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 生产实习包括播种实习和夏收实习, 近年随着棉花和番茄机械化采收技术的推广, 收获实习新增棉花和番茄的机械化收获实习。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见习技术员身份参加,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保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为用好农业机械、改进农业机械打下基础。
第二课堂: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课程组教师非常重视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 尤其是对毕业班同学的毕业设计一般提前一学期, 甚至部分同学提前一年进行指导。此外, 课程组教师还鼓励学生参加“SRP”大学生训练计划、“挑战杯”、“创业杯”等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立足兵团大农业生产, 紧密联系兵团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及时更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如随着兵团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棉花、番茄机械化收获的发展, 课程组增设了棉花机械化收获实习以及番茄机械化收获实习。
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相辅相成, 环环相扣, 形成一个较为缜密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多年的建设, 本课程拥有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农机库、机械工程中心、兵团农业机械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拥有典型农业机械、完善的实验设施以及实验仪器, 保证《农业机械学》结构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
课程组教师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指导思想, 自制了喷雾性能综合实验台、排种器性能实验台、风机性能实验台、振动筛性能实验台、切割性能实验台、棉种色选实验台、番茄色选实验台等20余套教学科研紧缺的实验设备;同时, 课程组借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契机, 依托兵团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兵团农业机械重点实验室和兵团农业机械检验测试中心, 添置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机具和仪器设备, 如加拿大CPL-MS60K高速摄像机系统、Hesight3.3视觉软件包、计算机监控及辅助测试喷雾机试验台等。通过自制和外购等多种手段, 添置实践教学设备, 完善了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平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兵团的农牧团场:如农八师132团、143团、石总场、147团、148团等, 这些基地为《农业机械学》的生产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奠定了基础。
在每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固定聘请1-2名机务管理干部做校外指导教师, 实习带队教师以跑面蹲点相结合, 学生直接分配到作业机组参加实习, 实习结束后由作业机组组长根据学生实习表现情况写出书面鉴定, 要求学生返校后撰写出具有专业学术水平的实习报告。
3. 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具有长期性、延续性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农业机械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建立跟随制、导师制等具有长期性、延续性的运行机制, 有效保证创新实践教学的质量。课程组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后, 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指导, 引导学生进入第二课堂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全面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4.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农业机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三个独立的环节:理论考核、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其中理论考核主要由基础理论考试、实验报告、平时成绩等组成;生产实习主要根据学生参与实习的表现情况、实习日记、实习单位考核意见以及实习报告的质量, 确定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课程设计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课程设计环节的表现、设计质量的优劣、以及课程设计的创新性, 给学生打出综合成绩。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组加大对教学环节的管理, 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性、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5.充分依托第二课堂, 建设学生动态科研梯队
课程组把学生在课堂和生产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课题带入第二课堂作为课程设计、SRP、“挑战杯”、“创业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题目让学生去做, 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 在校大学生实践创新梯队断层现象明显, 随着上一届学生的毕业离校, 使得前面同学开创的科技创新课题, 无法深入继承与发展。为此, 课程组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参观、学术报告、科普讲座等手段, 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实践的兴趣, 积极引导各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同时, 采取“高年级同学主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兴趣、基本技能培养逐步介入科研项目”的措施, 确保了动态阶梯科研团队的完整性、连续性, 从而保证科研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教学的创新点
1.立足兵团大农业生产, 紧密结合兵团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形成了严谨的实践教学体系及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同时, 随着兵团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了导师制、跟随制等机制, 保证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长期性、延续性, 制定了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
3. 依托科研平台, 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实验室建设、SRP、“挑战杯”等第二课堂活动, 形成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的动态阶梯型科研创新团队, 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成果应用情况
《农业机械学》课程组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教学研究与改革, 2005年被评为石河子大学精品课程, 2006年考核为优秀, 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同年, 《农业机械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石河子大学教学团队。
课程组教师将《农业机械学》的实践教学机制在学院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了5年的应用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懂得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纠正了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偏颇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扩展了知识视野, 熟悉科研与工程流程、培养对科技工作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同时也在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锻炼。
2.课程组本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原则,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 自制了喷雾机械综合性能试验台、切割性能实验台、光电检测实验台、机器视觉棉种色选实验台等实验平台7个, 丰富完善了实践教学设施, 目前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SRP、课外科技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课程组教师指导的学生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次, 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人次, 二等奖2人次, 三等奖4人次, 并多次荣获自治区、兵团、大学等各项竞赛的奖项。
参考文献
[1]谢方平, 汤楚宙等.实践创造教育, 推动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08) .
[2]李国昉, 马淑英等.《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4, (01) .
[3]黄亦其, 周清等.农业机械学课程及其实践环节教学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 .
[4]李建平, 刘俊峰等.生产实践性教学在农业机械学中的必要性[J].农机化研究, 2005, (03) .
[5]蔡燕弟, 贾富国, 冯江.农业机械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1, (01) .
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 篇2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课标具体目标
1、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运用相关地图及资料,说出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差异成因。
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条件。
4、举例说明南方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一)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1、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难点: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识别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地形特征;
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3、综合运用地形图、气候图等资料分析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难点:运用资料分析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三、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基础知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特点——80%学生能够掌握
2、重点知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70%学生能够掌握
3、难点知识: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1、提取归纳能力不足,学生对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难给出准确的描述。
2、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能力,会通过依据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小组讨论和老师讲解的方式完成,学生讨论结果不会很深刻,不能完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
1、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识别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地形特征;
2、运用南方地区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3、综合运用地形图、气候图表等资料分析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以及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4、运用相关资料比较南方地区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地形、气候);
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以及人地协调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复习导入
复习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及其主导因素,回顾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特点。
过渡:通过第六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接下来我们学习南方地区,同样先来看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活动一:读图识自然环境
活动目的:完成教学目标1.2.3.4
一、自主学习:读图7.3,完成以下任务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后,教师引导,归纳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自主学习•1.地理位置和范围•2.有哪些地形,地形区•3.温度带、干湿区•4.气候类型及特征•5.植被土壤状况•6.主要农作物
二、读下图,分析归纳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以及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
三、交流探究(课本46页活动题)
1、小组合作探究:认识南方地区地形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以第(1)问为例,首先让学生抓住三个关键词:冬季、同纬度、温暖,冬季温暖是与冬季气温有关,影响冬季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其次是冬季风;既然是同纬度,那就与冬季风有关。冬季风来源于北方寒冷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会有南下运动,之后让学生读地形图,找到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学生此时会发现四川盆地北部有山脉,会阻挡南下的冬季风,对其具有消弱作用,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山脉的阻隔,受冬季风的影响强,所以气温偏低。讲解完第(1)题后,让学生以此为例,分析第(2)题。
活动评价: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认识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活动二:读图识农业
活动目的:完成教学目标5
小组合作,分析南方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有哪些?
学生探究完成后,做总结:
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有:气候湿热,水热条件好;河湖密布,灌溉水源充足;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耕作;
不利条件有:旱涝灾害、台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平原分散,土壤酸性强,不利于大规模发展种植业等。
在此基础上,读图7.7,认识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知道南方地区是重要的水田农业区,主要的农作物,以及发展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
(四)综合建模
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 篇3
【关键词】中职 机械制图 机械CAD
【中图分类号】TH126-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64-02
机械制图与机械CAD课程对于中职教学来说十分重要,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但是就我国中职教学现状来看,两门课程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未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两者间关系,教学效率比较低。因此要着重分析机械制图和机械CAD间联系,针对现存不足进行优化分析,调整教学模式,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机械制图与机械CAD课程关系
1.机械制图为基础
机械制图为工程领域内重要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范围。机械制图主要目的是研究机械图样阅读与绘制原则,其中核心为正投影法和三视图,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械图样识图与绘制技巧[1]。而CAD本质上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具有很强的绘图功能,而想要实现CAD的有效应用,需要将机械制图理论作为基础。想要学生可以熟练利用CAD制图,前提是要充分掌握机械制图知识。
2.机械CAD为延伸
机械制图理论知识在丰富,不应用于实践也无任何作用。就现在中职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以手绘的方式完成机械图样,所需时间和精力太多,并且在绘制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整个机械图样作品失败。这样便可以通过CAD来完成图样绘制,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学生掌握CAD应用要点后,便可以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灵活性与精准性特点,提高绘制综合效果[2]。
二、机械制图与机械CAD教学不足
中职机械制图与机械CAD教学,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可以掌握识读与制图能力,但是因为未重视两者间联系,大部分还是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课程内容并未有密切的联系,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区分开,虽然可以充分发挥各课程的优点,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学生制图综合能力比较低。就现在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是选择PPT或者挂图的方式教学,仅仅局限于平面制图,学生可发挥的想象空间比较小,且教学模式刻板,学生积极性不高,进而会降低教学效率[3]。另外,课程学习前学生并不具备任何制图经验,虽然学习机械制图课程后,具有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制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类问题,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对于机械CAD课程来说,重视的是提高学生实际制图能力,可以熟练操作制图软件,可以通过图样识读后按照要求制图。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学生对软件制图的操作能力,忽视了学生对绘制出图样的识读能力。两门课程单独教学,不仅会增大教学难度,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对制图知识掌握不全面,在增加其学习压力的同时,并不能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
三、机械制图与机械CAD教学优化
1.统一教学目标
机械制图与机械CAD为两门不同的课程,但是两者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为提高其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可以掌握制图专业技能,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确定统一的目标。一方面,明确机械制图要求学生掌握的绘图与识读能力;另一方面,确定学生制图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操作制图软件。两者目标融合在一起,即要求学生在完成抄绘作业过程中掌握熟悉图样、了解图样。并且为学生提供学习计算机绘制图样的机会,使其切实体会CAD制图的高效性,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刺激其学习CAD课程的兴趣。通过将两门课程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并且提高两门课程联系,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思维逻辑想象空间,有助于学生进行图样的三维训练,更好的理解不同图样立体形态,进而熟练操作CAD完成机械制图。
2.多媒体教学
以往机械制图与机械CAD制图为分开教学,且模式比较单一,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有限,很难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这样便需要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尤其是针对CAD教学中复杂的操作程序与软件使用技巧,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通过应用CAD软件来掌握要点,并明确自身所存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并且,在理论教学模块,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演示CAD操作步骤,并向学生讲解绘图技巧,将以往抽象的理论转变为更为直观的操作步骤,加深学生印象。
3.调整教学内容
为提高机械制图与机械CAD教学效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与删减教学内容,减少帮助较小的理论内容,如点线面投影知识。并详细讲解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与掌握各要点,做好融会贯通,可以应对CAD绘图软件的操作要求。
四、结束语
机械制图与机械CAD课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中职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两者的分析,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其相辅相成的联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积极应用各项新型教学理念,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积极性,在熟练掌握各项基础知识前提下,可以应用CAD完成机械制图。
参考文献:
[1]蒋春霞.浅谈中职机械制图与机械CAD课程的教学整合[J].快乐阅读,2013,31:3-4
[2]刘士林.中职机械制图与机械CAD课程的教学整合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85-86
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 篇4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1 少学时《机械制图》课教学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兴学科的增多以及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 机械制图课的学时在不断缩减。我院非机类机械制图的学时数为34学时和52学时, 开设专业包括自动控制、化工、电子、物理类等, 但是从上学年第一学期开始, 缩减为32学时和48学时, 这样更加大了授课难度。在这种教学课时一步步减少的情况下必须有一套具有新的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 如何上好制图课,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又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掌握现代化的设计绘图手段, 已成为每一位制图教师经常思考、反复推敲的突出问题。
2 教学目标
按照非机类机械制图教学大纲的规定,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初步能力。在授课时数差距较大的情况下, 要达到与多学时其它非机类专业相同的目标是不现实的。从专业要求和实际情况出发, 必须调整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 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发挥每个学时的作用。
因此, 经过分析研究, 我们认为少学时机械制图课的目标:
2.1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2.2 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初步能力。
2.3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能够绘制和阅读三视图, 了解简单的机械图样, 达到21世纪工科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 我们才能以此为依据,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 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的及教学时数的要求, 对课程内容须进行优化组合以有针对性地删减为主, 适当压缩。侧重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三视图的能力, 加强剖视、剖面之前的投影基础、组合体及视图的教学, 减少有关的内容。比如:在“点、线、面”一章中, 重点介绍点、线、面的投影, 各种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及在平面上作点、线的方法, 其它内容可删去不讲。“立体的投影”一章重点讲解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的投影及截切, 交代最基本的原理, 圆环可删去不讲, 交线分为特殊交线和一般交线两类, 前者是后者求解时的理论基础, 加之考虑到机械零件上绝大部分的截切和相贯关系都是出现在圆柱或圆筒上并且是正交的形式, 故应作为重点。一般交线的求解方法最多只讲辅助平面法, 避免为追求学科系统性而去讲解多种求解方法, 以达到学时削减要求不降的目的。“组合体”部分应以画图和读图为重点内容, 简介尺寸标注的原则。“机件的表达方法”一章中, 视图、剖视、断面为重点内容, 将基本概念讲解清楚, 重点掌握全剖、半剖、局部剖其它剖切方法可略。
为了贯彻教学目标, 在教学上不安排计算机绘图内容, 必要时可开设选修课, 一般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绘图选修课。
4 教学方法
4.1 采用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课件, 可部分地替代板图、模型和挂图, 这不仅大量节省了课堂时间, 而且其教学更为生动形象。通过三维动画的移动、旋转、剖切和二维投影图的对比, 容易实现由空间形体到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到空间形体的认识性的飞跃,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制图课的学习兴趣。
4.2 精讲多练
《机械制图》讲解的基本原理和解题方法都是通过图例来进行的, 因此精心设计所讲图例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学时少, 内容多, 因此必须重点突出, 着重能力培养, 注意吸收传统教学的精华。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边讲边画的方式辅以不同的教学手段, 分清重点难点, 使精讲多练有了依据。这门课的实践性很强, 必须要求学生做较多的练习, 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 更多地去实践,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3 加强绘制徒手草图训练
在教学中, 强化徒手草图训练, 加大绘制草图的数量, 零件测绘则是加强徒手画草图最适当的安排, 学生通过对所测绘零件的观察和分析, 就会了解零件上各部分的功用, 既了解零件的结构是怎样的, 也明白了零件的结构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很有帮助。除了零部件测绘画草图外, 还增加木模型三视图草图, 从而提高了草图质量, 以满足根据草图在计算机上完成工作图的需要。如果课堂上完不成的也可以课后练习。
5 教学实践
5.1 端正教学的心理态度
教师习惯于讲解非机类多学时机械制图课, 再讲少学时的课时, 心理上的“惯性”与所讲的内容是有冲突的。教师总想讲得全面系统, 但是学时所限, 时间及学生接受能力不允许。因此在思想上要解决对某些讲惯了的内容不容割舍的心理。端正这种心理状态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充分理解少学时课程的学习目的。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勇于挑战, 改革创新, 走出一条用少学时达到教学目的的新路, 从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的革新, 思想上变被动为主动。
5.2 编写相应的教材
教材的好坏直接与教学效果的优劣相关。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仍然为多学时机械制图教材的编写本, 由于学时几乎减半, 对教材内容将大删大减, 这样就破坏了原材料的系统性, 使学生感到凌乱破碎, 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所以, 从长远考虑, 必须组织人力编写相应的教材, 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 少学时机械制图教学, 要求即对工程图学有基本了解, 且重点掌握绘图、读图的方法和技巧, 其目的是尽可能拓宽学生视野, 为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爱玲.少学时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2 (3) :38-39.
[2]邹玉堂.超少学时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 1997 (4) :16-18.
[3]方莉敏.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 2000 (3) :356-357.
[4]徐引珠.浅谈机械制图课教学的几个要点, 2003 (3) :88-89
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团队简介 篇5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在原有30多年历史基础上组建于2005年,主要从事该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工作。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成长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教学理念新、科研能力强、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第一批院级优秀教学团,2012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专兼结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双师比例高,专业教学团队现有23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兼职教师11人,专兼职比为12:11(52%:48%)。团队中现有硕士16人,45岁以上7人,30—45岁11人,30岁以下5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年龄梯队。拥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理讲师3人。兼职教师中,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3人。团队成员专任教师全部具有企业经历,双师比例100%。
团队建设目标清晰明确,建设措施富有成效。在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把建成一支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双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作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累计发表中文核心期刊30多篇,发表专利10余项,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
2013年9月,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11月,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2011年10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支持。
2011年12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使用普通机床零件加工》《数控加工与编程》《机械零件检测》三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5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5月《数控技术应用系列规划教材》被评为山东省高等教育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机械方面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6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技能人才,实践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大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力求突出专业特色,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社会需求,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系统的优化设计,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逐步形成完善的、能够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现代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施全面的实践教学活动
全面系统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在每个学期均安排有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方面,减少验证性实验,更新实验内容,有计划地开设设计型、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实习作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环节,是各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对学生进行机械制造装备和工艺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数控机床等现代设备的操作和编程能力的培养、先进制造工艺的熟悉,因此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生产实践去掌握所学到的技能知识,达到硬件软件兼备;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建立课程设计系列,加大综合设计力度,鼓励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专业至少设置一个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要着重加强现代设计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要强化学生毕业设计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实践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容要靠制度来体现,制度要准确、合理、可行、方便。首先应明确和理顺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内容,明确实践在各个环节和各阶段上的建设方向、重点和主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使管理全面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其次网络技术为实验仪器的运行状况、材料管理与统计、信息交流、管理手段的更新等方面实现科学的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应用网络技术对实践的实施和执行状况进行网络化管理,能够提高实践环节的服务水平,促进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提高实验室和设备仪器的利用效率,提高管理的档次、快捷性和全面性,也有助于领导层进行评定、分析和决策。
四、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配合相应的实践教学,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实习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定时定点”的同步教学方式,构建一种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解决难题,特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
1、购买或录制大型现代化制造企业的高性能加工装备、先进制造过程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录像或光盘,可以使学生对实践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对现代制造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尤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实践在制造业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借助计算机和高档图形软件(如Pro/Engineer),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数控机床及其编程仿真系统,如JIBIC公司的CNC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上模拟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操作、编程和加工过程、故障检测;利用MATLAB软件,开发虚拟仪器、虚拟仿真系统。
3、植入多媒体技术,开展CAI工程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体现出来,以提高教学的起点和授课信息量,提高教学的质量。
4、探索合作教育的模式,把单一的培养模式改变成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合作教育是一种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与本地区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此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
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 篇7
1、进厂学习, 理论实践一体化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 侧重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适应性较强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其技能训练, 我们组织学生进工厂学习, 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机械制图》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 此时学生没有机械专业背景知识, 要想学生在短期内掌握读图和绘图技能, 进工厂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进工厂现场学习, 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图样的作用和重要性, 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而且对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工艺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生读图过程中, 很容易将图样和实物联系起来, 有利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进厂教学内容:
⑴认识螺栓、螺母、螺柱等螺纹紧固件及键、销、滚动轴承等标准件, 认识齿轮、弹簧等常用件。
⑵认识起支承和传递动力作用的轴类, 起定向定位、传动和连接作用的套类零件。了解常见的局部结构, 如中心孔、倒角、圆角、键槽、退刀槽等工艺结构, 让学生以后能与零件图对应。
⑶认识起支承、轴向定位及密封作用的盘盖类零件, 如端盖、阀盖等, 了解它们的结构形状是扁平的盘状, 并了解零件上常见的凸台、凹坑、螺孔、销孔和肋条等工艺结构。
⑷认识起支承和连接作用的叉架类零件, 如拨叉、连杆和各种支架等, 了解零件上的铸造圆角、拔模斜度等工艺结构。
⑸认识起支承、包容、保护运动零件的箱体类零件, 如阀体、减速器箱体等, 了解零件上较多的细小结构, 如凸台、凹坑、螺孔、安装孔等。
通过在工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使学生了解了《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和重要性, 获得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和想象能力, 大大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驱动了其学习的原动力。
2、充分利用实物模型, 加强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 (如实物、模型等) 作为感官传递物, 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 以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法是由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J o h a n n Amos Comenius (夸美纽斯) 把“直观性”作为一项教学原则正式提出后, 直观教学便由教育者不自觉活动转而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尤其对我们高职、高技这类学校, 进行直观教学, 对提高教学效果极为明显。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把抽象的书本知识演变成可以观察、可以触摸的知识, 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 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实物或模型作为感官传递物。例如:学习三视图形成时, 可以制作一个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在三个投影面绘制出三个视图, 然后演示按规定的方法将三个视图进行展开, 这样对学生理解三视图的形成、投影规律、方位对应关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讲多练, 强化技能操作
精讲就是将教学内容分门别类, 精选典范, 注重差别, 讲解特点, 重在“引导”。多练即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独立思考, 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系列的制图作业训练。
4.1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多练。
课内课外题的选定, 不仅要考虑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还要考虑题目间的联系, 找出它们的差别, 灵活应用比较法进行分析。同时, 有针对性的选题, 应从有利于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教材的要点、难点, 有利于总结解题思路和分析常见错误等方面加以考虑。
4.2 适当地增加作图实训。
在学完平面图形的画法、轴测图、三视图、剖视图、零件图、装配图等章节后可安排学生作图实训, 并将实训结果计入平时成绩。在学生自主完成作图时, 老师加强辅导,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 有一定的成就感, 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 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手段。
5、采用形象思维教学, 活跃课堂
气氛
形象思维 (imaginalthinking) 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 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 (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 , 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 (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 创造和描述形象 (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 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采用形象思维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介绍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的概念时, 将比较抽象的正投影看做是正午时太阳光照射物体得到的影子, 而斜投影可看作是早晨或傍晚时物体的影子, 这样很形象、逼真地将两者区别开来;使学生既能理解又能掌握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的概念。
5、运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视觉感觉效果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能直观、生动地呈现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表现的教学内容。
《机械制图》中剖视图这一节一直以来是这门课程中的难点, 也是重点, 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断面图、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学习。
要表达剖视图这个概念, 首先需要引入剖切面这个基本概念, 然后用剖切面去切开机件, 最后按照正投影的原理表达出图形。理解这一方法需要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借助于flash动画, 就会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抓住三个关键的地方, 一是突出“假设的”的剖切面, 二是用动画表达切开机件的过程, 三是移开观察者与剖切面之间的部分, 内部结构一目了然。至此, 复杂的剖视图的概念就会很轻松地表达出来,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6、结论
为培养机械行业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进厂学习, 使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精讲多练;进行形象思维、直观教学方法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驱动其学习的原动力, 并能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根据机械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 提出在其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厂学习, 使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精讲多练, 强化技能操作;采用形象思维教学、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 进行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械专业,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讨
参考文献
[1]张金萍.依法治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J].才智.2009 (9) :167~169
[2]邱润生.机械C A D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2 (S) :108~112
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 篇8
上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以及普通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培养基层管理人才和技术干部变成了培养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和农业生产对比效益差、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诸多因素影响, 涉农专业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现象, 办学规模急剧缩减。2007年我国农林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141所, 比1998年的365所锐减224所。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则更少, 不足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在校生的10%。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吸引更多学生报考, 全国各地农机校纷纷改变校名和调整专业设置, 逐渐缩小农机 (业) 专业规模, 甚至取消农机专业招生。从全国范围来看, 目前农机专业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模糊,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教改停滞不前, 学生质量下降, 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办学投资减少,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 农机专业被严重边缘化。据调查, 全国现在除了个别粮食生产大省还保留农机校名称, 继续坚持农机专业招生外, 绝大多数省份已经看不到、听不到农机化学校和农机专业这个名称了。可以说农机中等职业教育处在濒临消失的地步。
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 (原名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创建于1956年, 建校50多年来, 为国家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5 000余人, 短期培训农民工10 000余人, 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农机化事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全国其他农机校一样, 从1995年到2007年, 农机专业几乎无人问津, 生源锐减, 学校经过调研和多方努力, 采用改变专业名称、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定向培养等方式, 也只是断续招收了仅几个班学生, 农机专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国家从2007年秋开始, 对中职学生给予助学金补助,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 国家又实行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在这些政策支持下, 学校经过广泛宣传和动员, 使农机专业近几年的年招生保持在50人左右, 但就是这仅有的一点农机专业学生, 毕业后也纷纷走进城市, 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现象十分严重。农机专业招生难问题困扰农机类学校多年, 导致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陕西省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陕西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发展迅速, 从2004年起, 连续出台的7个中央一号文件和一系列重视支持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政策的出台, 极大地改善了农机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调动了地方政府、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企业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到2010年底, 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引领下, 陕西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达4 704个, 农机经营户达99.4万个, 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112万人, 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但和全国相比,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以及农机经营总收入等指标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还未从根本上改观, 主要表现在农机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效益低;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少, 农机手集约化经营理念差。归根结底, 是由于缺乏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 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装备的作用。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 迫切需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为此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连续几年在全省农机工作计划中提出坚持农民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主体地位, 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依靠职业院校和县级农机校, “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开展农机教育培训, 在全省继续组织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全年培训13万人次以上”, 特别是要加强对每年新增的数万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人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现代农业装备的使用和经营水平。
三、农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一) 抓住机遇、认真调研, 创新培养目标
党和国家多次出台加快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文件和政策, 从2007年秋开始对中职学生给予助学金补助, 每个学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 500元,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 国家又实行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2010年陕西省财政厅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为农机专业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 党和政府鼓励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多次出台加快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文件和政策, 另一方面, 大量的农机教育教学资源闲置, 农机专业即使免费也招不来学生。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在陕西省农机局协助下对农机从业人员状况进行了大量深入调研, 结果显示:16-20岁的中学毕业生没有意愿回到农村从事农机和农业工作;从事农机 (业) 生产工作的大多数是30-50岁的农民;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系统接受过农机专业学习, 不到一半的人通过“阳光工程”等短训项目培训, 仅仅掌握农机具的基本操作技能, 没有经营意识。通过调查分析, 我们一致认为农机专业职业教育不能把培养对象仅仅局限在培养农村新生劳动力上, 更要注重培养百万既有的农机产业大军。所以, 把农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初中毕业及以上或同等学力, 年龄在35岁以下, 已经或准备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能胜任本地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服务、维修等工作, 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并能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二) 加强行业合作、送教下乡、农学结合, 创新办学模式
围绕培养目标, 以农机手为主体, 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 学校和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合作成立陕西省现代农业工程教育中心, 组织专业教师和省市县三级农机局干部、乡镇和村委会干部、农机手多次进行交流, 探讨采取何种办学模式才能使学员解决好学习与生产、生活间的矛盾, 有效投入到学习农机技术中来。在各级农机部门支持和协调下, 形成了以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教学资源为办学主体, 以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学校为办学依托, 在乡镇、村设立教学点, 以享受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农机手为主要培养对象, 实行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 并结合农时和当地农业发展项目设立灵活机动的培养方案, 学习组织采用农忙时生产实践、农闲时集中学习, 把学校和教室搬到田地头、果树下、大棚中, 力争做到教育的形式方便农民。
(三) 服务区域农业发展, 创新教学内容
围绕陕西省农机化的发展, 在组织专家和教师对本省农业机械化生产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对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 在课程设置上既考虑学员作业技能的掌握, 又考虑到学员的人文素质提高, 还注意拓展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员所从事的行业、产业, 分成粮食生产机械化、果业生产机械化、蔬菜生产机械化三个方向, 同时兼顾教学内容要结合拖拉机驾驶员、收割机驾驶员、机防手、农机化经纪人等劳动技能鉴定需求。目前我们正在组织教师和相关专家编写适合农民学员的教材, 力争做到教育的内容贴近农民。
(四)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创新教学手段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 也是职业教育的客观需要。为切实做好农机职业教育, 学校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 争取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项目资金150万元, 购置了大中型拖拉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各类动力机械、植保机械, 建成了3个理实一体化教室, 购置了移动教学车辆和设备, 极大改善了教学硬件设施。充分考虑学员掌握知识的特点, 在拖拉机、收割机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中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 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在农机经营项目课程中采用案例参观讲解教学, 利于学员理解经营理念掌握经营技巧;在设备维修课程中采用场景教学, 提高学员分析判断能力。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指导和检查学员的生产实践学习, 力争做到培养的手段适合农民。
(五) 注重技能看实效, 创新学习评价模式
传统的书面考核或者凭记录学员的上课表现来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对职业教育而言过于片面。党和国家对现代新型农民的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那么直接的体现就应该是看学员通过学习后, 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产量是否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是否满足农艺要求、生产经营的规模是否扩大、收益是否增加、生活的环境是否改善等。因此, 在设计学员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到学员是否掌握了一技之长, 不同生产环境中学员对不同技能掌握和利用的实际效果, 对取得职业资格证、获得各项政府奖励、为农村社区管理做出贡献者、在伦理道德方面有模范带头作用的考虑予以学分奖励, 让评价模式真正能激发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 力争做到培养的结果富裕农民。
四、农机专业创新教育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探索实践, 学校在陕西省农机局和各级组织的广泛宣传和大力支持下, 2010年组织学员1 200名, 2011年组织学员1 000名, 在全省各地设立了7个教学点50个教学班, 使农机专业规模达到建校以来最大, 教学活力明显增强。2010年学校参加首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机维修项目比赛, 获得二等奖 (全国第5名) 1个, 2011年又获得三等奖2个,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大多数有农机具的学员参加了各类农机合作社, 积极参加跨区作业, 有些学员从事农机维修, 走上了创业之路。在设点办班的村镇, 村风村貌发生明显改善, 农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了, 赌博、偷盗、游手好闲等不良风气减少了, 教育效果初见成果。
五、思考和建议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不仅过度挤占农村自然资源, 也严重影响到农村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 我国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超过50%, 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2.5%, 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高达95%。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对农业发展来说, 都可能是致命的问题, 这更需要职业教育为“三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12年3月17日至1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河南省农村时指出:不少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了, 分散的土地必然要有人进行规模经营, 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化同步推进的大背景下, 我们农业职业教育战线应该抓住机遇、不等不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把专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衔接、专业课程与农业生产岗位相衔接、教学内容和生产技能相衔接, 积极投身新型农民培养,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稽裘.再建农村教育的伟大工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
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 篇9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基本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中,制图的技巧是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重、难点,因此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反复练习。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机械制图的课时被不断缩减,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反而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机械CAD教学和机械制图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课时减少的问题,以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的问题,而且也有效避免了学生因为花费大量时间练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充足的时间去延伸课外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机械专业课程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制图的效率和正确率。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在尺寸标注中,CAD的充分运用
在机械制图中,其中一个重、难点就是尺寸标注。由于尺寸标注是制图的基础,因此,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正确标注尺寸,这样所制出的图才能更加合理和标准。而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往往无法遵从,从而使学生制出的图不符合标准。利用CAD中的“标注”选项对图形进行准确的标注,这样不仅符合国家标准,而且使学生的制图过程也更加便捷和快速。同时,在CAD中还可以调整尺寸标注的样式,让学生对尺寸标注有一个更加深刻且准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恰当地利用CAD中的三维建模功能构建相应的三维实体,并用尺寸标注对实体进行标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尺寸标注的灵活运用。
(二)在零件图中,CAD的充分运用
对零件图的准确识读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技巧,而且用人单位也在不断地加强对这方面内容的考查,同时在学生以后的发展中这些知识也会被经常用到。在CAD中,有样板文件作为模板调用;视图可以利用CAD进行建模;尺寸可以根据CAD中的尺寸标注样式的设置和尺寸;对所标注命令的使用进行讲解;而表面粗糙度的设置可以按照块的属性进行讲解;极限尺寸按多行文字注释方法。这样将它们进行穿插,不仅可以让教学更加直观、形象,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剖视图中,CAD的充分运用
剖视图是对机件内部结构的具体形象表现。由于机体内部结构是由较多的孔和槽构成的,因此,利用剖视图所展示出来的画面中虚线非常多、形体也更加复杂。教师在讲解剖视图时,由于图形中的线条相互交错、重叠,学生很难分辨出实体的具体形象。同时,剖视图是通过想象所构建出的,学生很难理解,不明白剖视图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剖切平面的剖切位置,同样也不了解哪些地方被剖切,哪些地方需要画剖面线。而利用CAD对剖视图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先建模然后剖切最后再讲解,这样的过程学生也较容易理解,不再依靠想象去理解剖视图。通过利用CAD建立模型,然后用剖切功能对模型进行剖切,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也更容易分析出里面的孔和槽等各种结构。此外,还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的位置进行剖切,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剖切位置对剖视图画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剖视图画法的深入理解。
总之,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质量,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机械CAD与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增强自身的制图技巧,并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前,机械CAD与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然而,我相信,随着机械CAD与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的不断完善,会为以后的制图教学改革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艳红.中职机械CAD教学与机械制图的结合[J].职业,2011(8).
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 篇10
一、中职学校机械CAD教学与机械制图的相关性
(一) 机械CAD教学是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的一种延伸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 计算机开始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机械CAD就是计算机技术在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 所衍生出来的新技术, 能够有效地弥补机械制图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再加上机械CAD是借助计算机进行机械绘图, 所绘制出来的机械图纸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且机械CAD绘图的灵活性更显著。
(二) 中职机械制图是机械CAD教学的基础和根本
机械制图属于一种专业的技能, 在工程行业发展过程中,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职在开展机械制图教学时, 主要是对机械图纸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机械图纸的读取能力和识别能力, 并将机械图纸的绘制原则向学生进行解释说明, 确保学生在绘制机械图纸的过程中, 能根据相应的绘制原则进行规范性操作。机械制图的主要方法有正投影法、三视图法, 而机械CAD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制图, 使机械绘图的功能更加强大, 为学生的机械制图提供一个实践操作平台, 提高学生的机械制图能力。
二、中职机械CAD教学与机械制图教学相结合的对策
(一) 科学优化机械CAD教学与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技术还未出现之前, 中职机械专业教学, 比较侧重于学生对机械制图理论性知识的学习, 逐渐形成完善的机械制图教学理论。但是在实际的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 机械制图教学的内容还不够充实, 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机会比较少, 再加上手绘的机械图纸比较耗费时间和人力, 也很容易在机械图纸绘制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影响整个机械图纸的绘制效果。机械CAD就是计算机技术在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用, 能够有效地弥补机械制图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再加上机械CAD是借助计算机进行机械绘图的, 所绘制出来的机械图纸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而且机械CAD绘图的灵活性更显著。此外, 机械CAD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产物, 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想实现机械CAD教学与机械制图教学的有效结合, 就需要将机械CAD教学内容与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不断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合理整合机械CAD教学与机械制图的教学目标
在开展机械CAD教学和机械制图结合教学时, 教师要明确机械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既要注重对学生机械制图能力的培养, 又要提高学生机械图纸信息的读取能力, 并结合机械专业的教学实际, 多引进一些先进的机械图样,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读取机械图纸的相关信息, 不断提高学生机械图纸的信息识别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 教师可以机械图纸教学的实际情况, 构建相应的机械图纸模型, 并组织学生将这些机械图纸模型, 通过机械CAD软件绘制出相应的机械图纸, 逐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 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要想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就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机械图纸读取能力和机械制图能力, 让学生掌握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开展机械CAD教学与机械制图结合教学时, 要根据机械CAD教学和机械制图教学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将机械专业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 不断优化机械教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机械图纸识别能力和信息读取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机械图纸绘制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CAD制图软件与中职机械课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 (19) .
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 篇11
关键词:机械制图 传统教学 教学手段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028-01
《机械制图》课程是用图样确切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的学科,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都开设了此课程,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绘制以及运用图纸,以满足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需求。那么,针对这样一门以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的学科来说,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是很重要的。显然,过去那种单调的管理模式教学,单一的教学手段,统一的评分标准是很难适应现阶段的教学要求的。因此,教学手段必须有所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满足教材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应用,正是此课程的实践过程。
1 传统课程安排的分析
大多数高校的《机械制图》教材是分为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和Atuo CAD三大板块,其中画法几何占整个学时数的比重比较大。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三部分的内容是逐步完成的,也就是说,先要讲完画法几何的内容,然后再依次将后两部分内容。这样设置课程的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方法认为画法几何是基础内容,理论基础扎实后续课程才会学得好。而事实上,经过对毕业生的调研后发现,在企业中应用的比较多的往往是零件图、装配图与Atuo CAD部分的内容。同时,传统的教学安排中组合体视图部分所采用的教具是模型、挂图、多媒体图片,这些教具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模型数量上、形状上的局限,图片无法转换角度的空间视觉局限等等。
2 课程安排的创新
将画法几何部分原有课时压缩,将画法几何中的一部分内容移至后续课程之中,将此部分与后续课程结合讲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充分结合。例如:将补画三视图的内容利用CAD软件讲解,CAD软件有极轴功能,将极轴打就很容易找好相应的投影关系。也可以将比较难绘制的轴测图放在CAD中讲解。在CAD中画椭圆比较方便,只要打开正交模式,设置等轴测追踪,等轴测图很好绘制。
在课程之初,不在直接为学生讲解各种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理论性太强,内容琐碎繁多。很容易在一开始就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再起初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将CAD软件带入理论课堂,利用CAD软件的建模功能讲解基本几何体、组合体等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直观感受立体的外形,而且还可以利用软件的刨切功能看到立体的内部结构。我们甚至可以再讲模型立体的同时,将后续的零件图逐步渗透给学生,这样一来在学习后续课程时,学生已经建立较好的空间立体感,对后续课程的掌握极为有利。利用CAD讲解的好处不仅仅表现在建立空间立体感这一点上,学生无形中就会对这类软件十分感兴趣,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感兴趣必然会转化为日后学习软件过程中的主动学、自觉学。另外传统教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在一节课上全部集中。CAD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形态多变、色彩艳丽、动手与动脑结合紧密等特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自然会集中注意力听讲。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将国家标准的内容不知不觉的渗透给学生。例如:在绘制CAD图形时,我们就会告知学生粗细线条的宽度、图框的大小、标题栏的位置以及规格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在后续的零件图或装配图绘制的过程中再着重强调一下,学生就可完全掌握。
3 教学手段的创新
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安排的创新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收到了第一种教学手段的创新方法,即将CAD软件引入课堂,我们称之为“直观教学法”。
走出课堂。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工学结合,教育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性人才。实践证明,大多数课程仅仅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必须通过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因此,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针对各个课程开设了专门的实训内容基地。我们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场所搬出课堂,搬到实训基地,甚至搬到工厂。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图样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制图课的热情,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在车间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所加工出来的零件,并将这些零件带回课堂。将其作为学生下一步要绘制的对象。
4 教学手段的实践
传统教学中只是将图形绘制作为一项教学内容,采用的方式往往是抄画图纸和做练习题,这些的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但却无法适应工作需要。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要求测量绘制实际零件或者根据要求改良原有图纸。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三分讲,七分练”。并且联系的内容一定要适应工作要求,这样的练习才是有价值的。实践画图课堂化就是将画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到有实物的实训室去面对真正的零件或机器绘制图纸。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测量以及如何查阅参考书籍,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过程既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又可以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不断重复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最终必然受到较好效果。
例如,将零件图与装配图的授课地点改到实训室,将学生四到六人分为一组,分配一个涡轮减速器工具、量具配齐,在指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合作测绘出所有零件图、装配图,使零件测绘和读零件图教学同时进行,使学生做到对所学知识边应用的应用、实践、观察、分析同时进行,使学生能把那些在学习中已形成的技能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热情被充分调动。
物理教学与农业机械 篇12
机械力化学是研究在给固体物质施加机械能量时固体形态、晶体结构等发生变化并诱导物理、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其物理性质变化包括密度、比表面积和颗粒粒径等;其化学性质变化包括晶体物质的晶格缺陷、晶格畸变、结晶度降低、分子或原子的活性提高等,甚至变为无定形物质。这些结果将导致固体物质性质变化、化学活性提高、降低其与它种物质的反应条件,甚至诱发新的化学反应,使在普通条件下不能发生的反应也能发生等[1,2,3,4,5]。
锰渣是由锰铁合金冶炼过程中排放的高温炉渣经水淬而形成的一种高炉矿渣,将其磨细后用作水泥的掺合料,在宏观性能上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6,7]。但是,锰渣经机械处理引发的机械力化学变化的研究工作还鲜有报道。所以,开展锰渣机械力化学的研究并且引入新的结构观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实验旨在锰渣机械研磨的基础上分析活化锰渣的密度、比表面积、颗粒群特征及结构特征等性质的变化,探讨机械力化学作用对锰渣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机械活化锰渣的建材化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
1.1 原材料
锰渣采用常州武进铁合金厂的锰铁高炉水淬渣,呈深棕色,疏松颗粒状,其化学组成见表1;基准水泥采用强度等级42.5的硅酸盐水泥,其比表面积为368m2/kg。
1.2 主要研究方法
(1)颗粒群特征分析:
采用LS-POP(Ⅲ)型号激光粒度分布仪器测试。
(2)XRD分析:
采用D8-FOCUS型X射线衍射仪测试,加速电压为40kV,电流为40mA,扫描角度为10~70°,扫描速率为2.4°/min,步长值为0.02[8]。
(3)SEM分析:
采用日本生产的JSM-5900型扫描电镜观察锰渣在机械研磨过程中的形貌变化[8,9]。
(4)力学性能检测:
按照GB/T17671-1999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进行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锰渣机械研磨过程中的物理性能变化
采用高能球磨机将原状锰渣分别粉磨10min、20min、30min和40min后制成活化锰渣样,然后对其密度、比表面积和颗粒粒径变化进行分析。
2.1.1 锰渣粉体密度和比表面积随粉磨时间的变化
机械研磨锰渣样密度和比表面积测定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锰渣样的密度随粉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粉磨时间为10~30min时,锰渣样的密度增大较快,30min后密度增大较慢。锰渣样的比表面积随球磨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大。在粉磨前期(10~20min)比表面积的增大速度快于后期(30~40min)。这是因为在粉磨前期主要是锰渣大颗粒的破碎,颗粒粒度迅速减小,颗粒的比表面积迅速增大。在粉磨后期,颗粒达到一定细度后再破碎比较困难,出现了团聚现象,因此比表面积增大较慢。变化规律基本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颗粒不断被破碎,小颗粒增多,颗粒迅速被细化,比表面积增大较快;第二阶段,小颗粒被破碎到一定程度而粒度分布达到一定值时,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颗粒会出现团聚现象,比表面积随粉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所以锰渣颗粒经过机械研磨后,其比表面积比粉磨前大为增大,反应活性增强[10]。
2.1.2 锰渣的颗粒群特征分析
颗粒的粒度是粉体物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值。颗粒群是指含有许多颗粒的粉体或分散体系中的分散相。实际所含颗粒的粒度大都有一个分布范围,成为多分散体系或颗粒群,粒度分布的范围越窄,其分散度越小,集中度越高。锰渣粒度分布随粉磨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粉磨40min的锰渣样其粒度分布范围最窄,粉磨10min的锰渣样的粒度分布范围最宽。随着粉磨时间的延长,粒度分布趋向于粒径小的方向,说明粒度分布随粉磨时间的延长呈现规律性变化。粗大颗粒不断被破碎,细小颗粒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粒度分布范围逐渐变窄;继续延长粉磨时间,细小颗粒的比例基本不变。
锰渣粉磨过程主要体现为2个阶段:(1)大颗粒被破碎细化,细小颗粒所占比例的迅速增大;(2)粉磨过程的平衡阶段,表现为颗粒的粒度分布波动很小,几乎不再变化。这与比表面积的测定结果分析一致。
2.2 锰渣机械研磨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2.2.1 锰渣粉体的XRD分析
不同粉磨时间锰渣样的XRD图谱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粉磨时间的延长,SiO2衍射峰的强度不断减弱。粉磨20min的锰渣样中SiO2衍射峰最高,粉磨40min的锰渣样中SiO2衍射峰强度减弱。由此可以得出,随着粉磨时间的延长,晶体的结晶度不断降低,产生无定形物质,锰渣的活性增强。
2.2.2 锰渣粉体的SEM分析
对粉磨20min和40min的锰渣样进行SEM测试,进而观察其表面形貌特征的变化。SEM图谱如图3和图4所示。
由图3(a)与图4(a)对比可以看出,在同样放大1000倍的条件下,粉磨20min的锰渣样大颗粒较多、小颗粒较少,粉磨40min的锰渣样颗粒较小且粒度分布较均匀;由图3(b)和图4(b)对比可以看出,在放大3000倍的条件下,粉磨20min的锰渣样颗粒较大、粒度分布不均匀且锰渣粉体颗粒外形为无规则形状,呈现凹凸不平的锯齿状,粉磨40min的锰渣样粒度明显减小,颗粒分布均匀,基本没有大颗粒,小颗粒增多且颗粒表面变光滑。这说明随着粉磨时间的延长,大颗粒不断被破碎,颗粒粒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大。
2.3 机械活化锰渣水泥的力学性能研究
将不同粉磨时间的锰渣以30%掺量掺杂水泥,按GB/T17671-1999(ISO法)规定的方法进行水泥胶砂强度试验。不同细度锰渣水泥的砂浆试件力学试验结果见表3。结果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
注:编号中G为100%硅酸盐水泥;C30为30%锰渣+70%水泥;0、10、20、40为粉磨时间(min)
图5和图6表明,随着粉磨时间的延长,锰渣颗粒变细,锰渣掺量为30%的水泥砂浆试件无论是3天还是28天其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均呈增大趋势。总体规律是,锰渣细度愈小,强度值愈高。其中,在粉磨20min以内强度增大明显;粉磨时间继续延长,强度曲线增大趋于缓慢。锰渣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水化反应越充分,凝结硬化的速度也越快,最终得到强度较高的硬化体[11,12,13]。
3 结论
(1)对锰渣进行机械球磨时,在粉磨初期废渣迅速细化,大颗粒含量迅速减少,小颗粒含量增加,比表面积迅速增大。但是随着粉磨时间的继续延长,由于颗粒受到机械力的挤压捏合以及分子间范德华力等作用,细小颗粒很难被破碎,表现为试样粒度和比表面积随粉磨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
(2)随着粉磨时间的延长,废渣中晶体结构被破坏,产生缺陷,SiO2矿物转化成无定形状态程度加深;形貌观察表明,锰渣颗粒粒度随着研磨时间的延长而减小,颗粒分布均匀,小颗粒增多。其分析结果解释了机械研磨过程中机械力化学在结构上引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