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

2024-05-18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共11篇)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 篇1

一直以来, 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两难境地:一是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才培养、民族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 政治课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 还必须加强。二是从实际情况看, 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 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三是从效果看也不令人满意, 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分数, 为分数而学习, 知行脱节;不重视的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这正像社会上说的: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其结果是文化水平越高, 思想品德水平就越低的状况, 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极大讽刺。下面笔者就轻情教育的原因、加强情感教育的对策谈点看法。

一、轻视情感教育的主要原因

1. 来自社会的影响

第一, 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 一段时间内, 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 一手硬、一手软, 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泛滥, 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 个人实惠才是“实”的, 因此, 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二, 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 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 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 甚至弄虚作假, 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 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 来自家庭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父母, 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 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 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 哪怕是死记硬背, 哪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只要能及格就行, 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 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

3. 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而应试教育特别是选拔式的升学对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4. 教材的影响

政治课教材虽说在不断改进, 但如何适应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的一个原因。

5. 教学方法的影响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 学生背条条, 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 缺乏兴趣, 以至影响学习。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 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 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 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 那么, 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通过沟通思想, 转变学生情绪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重情提效的策略

基于以上考虑, 我在政治课教学中特别注重情感教育, 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注重科学性, 以理服人

虽然中学政治是常识课, 但在教学中不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 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 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 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 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 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2. 增强趣味性, 以情动人

在教学中, 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 以此来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同时, 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 补充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生活实例, 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 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 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了,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 情感共鸣就能产生,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 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从而不断促进教学效率的显著提高。

3. 寓教于乐, 快乐学习

配合教学,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使教学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 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 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使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我不仅在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 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同时, 还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很多同学都反映在学习以后, 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 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了,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看来, 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5. 正面教育, 促进发展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政治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是如此。首先, 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 但决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 更不能歧视学困生。对优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要提出新的要求。对学困生, 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 还要尽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在政治课教学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同学的活思想之间的矛盾。我的做法是, 鼓励同学畅所欲言, 并帮助分析归类, 用所学知识去辨别, 一般情况下, 可以达成一致意见。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综上所述, 由于注重了情感教育, 使学生的厌学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学生普遍喜欢上政治课, 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说明了情感教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促使他们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不仅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也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可见, 情感教育是政治课教学取得一定成效的必要因素。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

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辅助效果。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仅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融入,它也能够为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吸收提供很多帮助。教师在知识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辅助效果,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们打造更为高效的课堂,深化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吸收与掌握。

一、有效发挥数学史的教学功效

情感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一些相应的教学原则,首先教师要尽可能的拓宽知识教学的范畴与维度,要有意识的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这不仅会有助于学生内心积极情感的激发,这也会极大的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数学史的教学功效,可以给学生们接受一些有趣的或者是非常经典的数学故事,让大家感受到数学学科发展的历程,感受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价值。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心积极情感的过程,这也会极大的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很多有意思的数学历史故事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上接受给学生们。如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古印度国王用麦子奖励世界象棋发明者的趣事等等。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接受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如讲“勾股定理”的证明时,给学生介绍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一定理的证明方法,至今世界上可查到的证法有400多种等,著名数学问题以及数学中的趣闻轶事,都能使学生从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并且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深化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喜爱程度。

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教师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价值,这同样是渗透情感教育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初中阶段学生们学到的很多知识在生活中都能够发挥效用,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范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价值。不仅如此,这个过程还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些都是灵活的渗透情感教育所能够收获的积极教学效果。

例如,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章内容的引入中,有一个“青春期男女孩身高曲线统计图”,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如果直接提出常量、变量、统计图等概念,学生会感到非常抽象,理解起来也会存在障碍。教师如果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并且让学生结合图表找出:在什么年龄段,男孩的平均身高较高?在什么年龄段,女孩的平均身高较高?然后问:“你的身高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平均身高?”这样学生就能够直观感受到数学课堂还有这么多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信息,于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倍增,对这节知识也更易于理解与吸收。

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蕴含的美

情感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灵活的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对于学生的美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程中包含的很多美学价值,这同样是情感教育实施的有效方式。很多教师都会忽略数学课程的美学价值,这也就遗失了很多值得挖掘的教学素材,也遗失了一个渗透情感教育的良好时机。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损失。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并且透过对于数学中蕴含的美的挖掘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这些都会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中蕴含的美有很多,比如:用字母表示数字,将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就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等等,教师要灵活的挖掘这些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将一些有代表性的范例,如讲黄金分割时,报幕员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视觉和声音的传播效果最好;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对称、协调给人以庄重、至尊至美的感觉,也是因为五角星的每条边被另外两边分割成的三条线断之间构成了多组黄金比等等,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喜爱。

结语

情感教育渗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往往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情感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一些相应的教学原则,这是重要的教学基础。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价值,这同样是渗透情感教育的一种良好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灵活的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对于学生的美育,这同样是情感教育实施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红东. 浅谈对初中数学情感教育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05期.

[2] 谢如土. 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思考[J]. 新课程学习(下),2013 年09期.

[3] 宋美环. 初中数学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 篇3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概述

(一) 情感教育概述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教学中的必要部分, 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语文知识, 还要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学中, 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合适的语文教学。在讲授课程的同时, 要注重个人态度和情绪对课堂的影响, 以积极的情绪和观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将语文基础知识和课上的情感色彩结合起来, 充分带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教师的某些观点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共鸣,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新课程学习需要将情感和价值观与语文基础知识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新课改后,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其地位也得到确立。首先,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课上与学生做良好的沟通, 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个性, 从而因材施教。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人文化特点。另一方面,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教育与学生的情感相结合, 从了解学生的喜好和个性出发,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感受语文教学中的轻松愉快的过程。从另一方面来讲, 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将学生的心理状况解析出来, 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学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情感教育的引导, 使得学生在各个学科都培养了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促进了全面发展。

(三)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由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整体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主要体现。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包含语言文字和形态所生动表现出来的情感以及在语文教材本身体现的情感。教师教学的情感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负责任程度, 同时教师对语文教材的解析过程中的情感体现和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等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教师的情感体现的一部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现主要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度和兴趣的大小, 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感受以及对语文教师的情感等都是学生的情感体现。

二、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需要很多技巧, 结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具体特点, 下文从善于对语文教学进行情感处理, 体现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的感情反馈, 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的能力和推敲关键词句的情感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 对语文教学进行情感处理, 体现情感因素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和传播情感的过程, 教师运用情感技巧充分地进行语文教学, 能够体现教学魅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需要对教授的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情感分析, 将个人情感充分融入课本知识中。另外, 语文教师需要将所教学的知识进行处理, 将富有情感的具体内容提取出来, 进行详细讲解。在学生的情感可接受的范围内, 教师应将自己的情感或者对教学内容的见解融入课堂教学中, 使得语文教学课堂更加具有生动性和灵动性。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情感共鸣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 都会进行备课。备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果备课的同时能够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充分体现出来, 那么语文教学课堂就会更加生动。教师在进行备课时, 在抓住语文课本重点的同时, 还需要充分理解语文教材中的情感体现, 也就是所表达的思想。能将这些情感带到课堂上, 就可以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使学生被课堂的吸引力所感染。总而言之, 语文教师在备课的同时, 不仅要对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也要将自己的情感和语文教材作者的情感表达在课堂上, 让学生体现课本内容的情感, 从根本上营造一个学生热爱学习, 被语文学习所吸引的氛围。

(三) 引导学生的感情反馈, 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空间, 同时也是学生积极发表个人情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表达个人意见和个人情感的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有利于塑造使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语文教材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不仅仅能看到课本知识形式上的特点, 也从内容的分析中发现文章的感情特色, 从而引导学生的情感反馈。

(四) 推敲关键词句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中, 阅读理解是基本, 推敲文字是进行阅读理解的技巧所在。品味文章中部分词句的情感体现, 从而品味出文章所蕴含的寓意。语文教师通常会根据文章中的部分语句进行感情分析, 将词句的情感体现与文章的情感结合起来, 充分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推敲关键词中的情感因素的优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学生情感教育 篇4

南昌市右营街小学曹芸

[内容提要]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再绽异彩,我校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进行多媒体辅助教育的探索性研究,并初步形成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天地模式”。学校情感教育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我们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信息氛围信息素养实践操作和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暖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而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视角去构建一个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教育手段的逐步使用,又为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早期,我校就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进行多媒体辅助教育的探索性研究,并初步形成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天地模式”。学校已初步建立起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电脑房;语音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实物展台、投影机等,并已建成了学校校园网,使学校所有计算机实现了互连互通、资源共享。

几年来,我们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特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谁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不久的低年级学生而言,爱玩仍是他们的天性,学生尚处于知识的萌芽状态,整个大脑的发育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和好奇,但学习的主动性及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差,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是他们的引路人。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他们逐步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而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兴趣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地利用了趣味性较强,且不乏知识性的辅助性教学软件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加以巩固,在信息时代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就需要主动学习,要敢于动手,这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如制作电脑课件,让一年级小朋友在画面上数空中飘舞的气球;玩乖乖熊游戏;帮小蜜蜂评选采蜜模范;玩有趣的益智游戏;在愉快的心情中孩子们学会了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心,计算机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上INTERNT网,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发展和生存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课后,学生们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通过在网上搜索自己兴趣的知识,如,有些学生对科普知识很感兴趣,于是,就主动地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看有关机器人,星球等知识。喜欢汽车的学生,可以到沃尔沃公司的网页上,看多种多样的汽车,了解汽车的结构;喜欢电视的`学生,可以从凤凰卫视的网页上一览主持人的风采;有的从网上观看国内、国际新闻;有的查看到国内外文学名著;有些学生喜欢动物,就浏览一些动物网站,加深了对动物的了解,知道了国家保护动物有哪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为“学习小主人”,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本教材,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要想使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除了精心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内容外,还必须组织好各教学环节,灵活运用。

1、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处不断引入新奇的背景,创设多种情境,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我执教《太阳》一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太阳离我们远、大、热的特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制作了相关课件,查找了大量资料,使得教学呈现得更形象、更生动。

2、在教学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时,或播放幻灯片、录象;或采用实物投影;或使用电脑课件进行辅助性教学,为学生提供动画、图象、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课文声情并茂,使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语文,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学生学习开始感到疲倦时,通过多媒体把一首优美的旋律或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带到语文课堂,不仅能使学生精神焕发,还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更能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语文,如我执教《荷花》一课,在品读课文的同时,通过电脑课件展示出荷花从含苞待放到盛开的全过程,学生惊奇万分,倍感喜悦,大大增强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4、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运用CAI课件中生动的画面,绘声绘色的描述,动情的对白,就能立即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场景和环境中,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调动情感,体会情感,升华情感的目的。

5、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通过人机对话,资源共享,进行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的竞赛,采用抢答、积分、画红旗等方式,坚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的原则,实现既面向全体又发展个性的目标。

6、在教授校本课程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校园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互问互答,实现语文课堂的信息开放。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要重视教学实践的作用,要与社会各部门横向联合建立实践基地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实践信息,发展自我能力。实践与参观,调查与访问,包括参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实验活动、参观自然界和调查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永远是学生教育信息最基础的来源。皮亚杰在儿童早期认识理论研究中发现,结合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对儿童具有实战感、形象性、感染力,创设日常生活情景与实践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接受教学信息,积极探索并与同学老师协作交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这样的教学对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特别有利。应当鼓励学生研究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组织学生编成小组到社会中对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走访、调查、测量、统计,同时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整理信息并在整理中培养创造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例如,在执教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新单元时,我除了讲述课文内容外,还设计出“寻访家乡的美”这一课外实践主题,让孩子们编成小组投入社会环境中,通过参观、调查、访问,和网上查找,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然后在电脑中制作整理出来,表现家乡的美这样,既让学生受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 篇5

关键词:情感教育;多媒体技术;角色表演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能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将教学的模式及时地转变创新,使其能够符合实际的教学需求。通过情感教育的实际应用能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用作用分析

在现阶段的全面改革深化阶段,情感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新提出的要求,这对初中学生在全面素质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深层次挖掘,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充满动力和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修养,达到快乐学习的目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时,教师要能够注重合理化的导入,要在语文教材基础上将准备工作做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富有情感的导入作用下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能够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将生动的画面在学生面前进行展现,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对语言文字等知识进行领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还要能够通过多种手段将情感教育进一步融入,将现代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图片以及文字和视频等多功能的结合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客观的情感进行感悟。

通过听能够刺激学生体会蕴藏在文章中的感情,可以从让学生朗读以及对音视频文件的听看上进行着手,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将学生带入课文讲解的情境当中进行感悟。然后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印象,例如在对课文《雷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对人物进行展现,这样对学生内心的情感绽放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能积极地引导,将剧情内容及背景和人物性格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在通过观看视频后进行熟悉,然后再进入表演的环节。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对学生自身的情感成熟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也得到实现,在教学的质量上能够得到加强。

参考文獻:

徐桂彩.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5(9).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具有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 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 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 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 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 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 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 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 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 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 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 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 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 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 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 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 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 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 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 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 其“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 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 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 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 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 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 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 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 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 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 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 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 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 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 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 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 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 以期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 篇7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界说

(一) 核心概念界定。 所谓“情感教育”, 是指学生可以接收到愉快、开心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它要求教师要以爱为出发点来关注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温暖与感动, 从而自觉减弱抵触心理, 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教师的各项教学要求。 可以说, 教师自始至终地注意控制学生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最佳情绪状态,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

(二) 情感教育在教学发展中的价值。 教育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 在重视智力发展的同时, 要看见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催化”作用[1]。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是以一种心境的形式制约思维的强度和效率。 因此, 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与教育, 能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 并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日益严重的重知轻情的教育失衡状况, 倡导知情互促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格局, 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除此之外, 通过运用情感教育有关原理, 可以揭示出我国上世纪出现的“愉快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 推动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并实践素质教育, 进而推动教学发展。

二、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缺陷

(一) 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 师生关系是指较适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2]。 情感教育要求教师以爱为出发点, 建立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利用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逐步引导他们自觉走向学习的轨道。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通过渗入情感的因素, 设置愉快的教学情境, 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性情有机结合起来, 使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在认识到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不断积累而忽略情感的发展的前提下, 一些教师主张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兴趣, 坚持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 教师不应介入、更不能干预学生的自主研究, 有人甚至更为激进地反对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指责, 将学习看成是完全自由化的学生随意性活动。 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出现必须要以排斥教师的指责作为前提, 只有这样, 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开展。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一些教师彻底放弃了以往对学生严加控制的教学方式, 放弃了对学生的指责, 任由学生自主探索, 忽略了教师自身的教学主体地位。 表面上看, 学生有了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习情绪极高, 与教师相处融洽, 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实际上, 师生之间没有深入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情感教育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 学生只得到了一时的快慰, 学习任务难以完成, 造成教育的悲剧。

(二) 对情感教育的认知偏差。 情感与认知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情感提高认知的积极性;情感导致认知优化;情感促进认知深化;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情感增进认知传递[3]。 情感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 它提倡知情并重, 在不忽视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努力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优化教学目标, 完善教学环节, 强化教学效果, 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

传统教育是一种指导式的教学, 要求教师事先整体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完成教学任务。 它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生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发表意见和交流的机会,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识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鉴于传统教育的弊端, 有经验的教育者主张将“情感”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激发学生探究、想象的内驱力, 这无疑是推动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 然而,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 这种客观现实往往使课堂上的教师和生活中的教师不一致。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关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无限的知识, 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被忽视, 教师也就不能真正做到放下身段融入学生生活, 关心学生的真正需求, 学生也就不会真正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更加不能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真正关心。

三、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 教师要树立热爱学生的观念。 具体来讲, 就是说师爱是情感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用师爱撞击学心、贴近学心、升华学心, 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它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应具有发自内心的稳定的深厚的感情, 还要求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事业。

师爱不是指教师为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为了形成轻松的教学情景, 便不顾原则放弃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 放任学生一切恰当与不恰当的学习行为。 作为教师, 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就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排斥心理, 进而厌烦该教师所教授的学科, 这会对教学效果造成消极影响。 鉴于此, 为了学生能身心愉悦参与课堂教学, 有的教师过多地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以避免一切有指责意味的话语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产生厌师厌学情绪。 不可否认, 教师多使用鼓励性的言语, 能给学生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然而, 由于生活经验贫乏、生活阅历少、理性水平低、对成人依赖性强等身心特点, 学生缺乏反思自身行为的能力。 教师过多的鼓励可能会使他们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强势, 过于相信自己, 甚至为了成功固执己见, 拒绝一切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批评性意见。

真心实意地热爱学生, 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负责心。 学生是未来的新生力量, 其发展的好坏关系着家庭、学校、社会能否和谐发展。 对学生负责, 教师应该适度鼓励和批评学生。 针对诸如胆怯、紧张、自卑等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教师要鼓励他们勇敢的克服自身的缺点, 用温和肯定的话语给予他们力量, 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自己。 而教师过多鼓励性格强势、 盲目自信的学生则会使得他们愈演愈烈地肯定自己和否定别人, 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不能接受别人否定自己的想法, 渴望得到别人望而不及的地位。 对社会负责, 要求教师应该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学会处理错综交杂的社会关系, 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 得到尊重与自我实现才算是合格的社会接班人。

(二) 要善于运用关爱心理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指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两种。 前一种是指学生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 动机的满足不在学习活动之内, 而在学习活动之外。 这时学生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等。 后一种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内, 不在学习活动之外。 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奖惩来使行动指向目标, 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4]。

不难看出, 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 因此, 我们应该做到重视内部动机的同时, 不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 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生只有真正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才会对教师的建议与要求产生认同感进而接受。 相反, 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建议与行为不是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时, 学生就会排斥教师, 长此以往, 会演变成讨厌教师的一切教学内容。 学生就算是喜欢学习, 也会因为讨厌教师而拒绝参与学习活动。 因此, 教师应该多抽出点时间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这样就能使学生抱着自己是得到教师的“关心”、“信任”的心态,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用自身学习的外部动机调动学习的内部动机,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教师应该充分应用情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 尤其是对学习、思想上比较后进的学生, 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温暖, 渐渐消除对教师的对立情绪, 这时, 教师帮助他们学习与思想上进步就更容易了。

(三) 要充分开展情感体验活动。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化进程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作为个体的人, 通过把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情感”能力运用于与人交友、 参与工作及各种社会活动中, 才能建立起有益于自身、社会发展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积极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传统教育的“知行脱节”使得学生一味排斥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 然而, 情感教育注重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情感, 强调亲力亲为, 不仅要求在系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增长学生情感认知, 还要求教师要以“课程”的意识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将活动视为课程的延伸, 把学生参与各种各样活动中所获的情感体验纳入教学范围。 践行情感体验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程应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 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过程[5]。

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 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提高学生面对各种自然情境、 社会情境和社会生活中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 从认知视角和情感视角来剖析教学中的情感现象, 充分利用和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使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教师还应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活动课程, 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能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途径。

由于情感教育目标地位的不断提升, 实施情感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作为教育者, 教师要明确情感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不但要从理论层面理解情感教育内涵, 更要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行为。 充分挖掘课内课外资源中的情感成分, 挖掘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因素, 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弥补当前教育中情感的缺失。 不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实施情感教育, 还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师生的一切活动中, 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摘要:当今, 教育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重视情感因素, 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实施情感教育。本文通过阐述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发展的内涵界说, 对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缺陷进行分析, 尝试提出在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学发展,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左世荣.浅谈情感教学[J].教学研究, 1999 (5) :52

[2]熊先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下的教育理念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6) .

[3]卢家楣, 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

[4]陈琦, 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 篇8

一、加强情感交流, 融洽师生关系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只有这样,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落到实处。但由于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淡漠甚至是对立。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因此,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是语文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

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记》中说:“亲其师, 而信其道。”可见, 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课程, 它有时比显性的课程更为有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迁移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将学生对教师的爱, 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 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实践证明, 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他们对某门功课的兴趣和爱好总是受师生关系制约的, 对于语文课来说, 更是如此。师生感情融洽, 互敬互爱, 平等互助, 关系和谐, 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语文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 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抽象的理论之中,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果语文教学中忽视了这种情感的关爱, 就等于抽掉了语文课的灵魂。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符合教法的要求, 学生也只能停留在认知的水平上, 而不会产生认同感。没有这种情感的支撑, 理性的东西很难建立起来。

加强情感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现在的中学生所希望的教师应该是潇洒自如, 知识渊博, 口若悬河, 既能当演员又能当导演, 而最讨厌的是固守讲坛, 照本宣科的刻板的教学方式。我们提倡情感教学, 就是要打破讲桌和课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师可以像歌唱演员一样离开舞台到观众中间去唱, 可以在学生座位中间来回走动, 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 以委婉的语言感动学生, 以优美的手势启迪学生, 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 声情并茂, 应付自如, 这样做就是要在空间上接近学生, 使他们感到教师和蔼可亲, 从而形成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他们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语文课的学习上来。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情感

俗话说, 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 在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直觉的情绪体验是由某种情况的感知而引起的。情境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性的作用,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都会影响人的心境和情感。因而,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和创设各种美好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1.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 充满情感因素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人物的具体形象可以感染学生, 情趣横生的故事, 富有哲理的诗歌、寓言、谚语、警句等, 都可以用来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汲取知识的营养, 净化心灵。例如, 在《百合花》一文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贯穿全文的细节描写, 如通讯员步枪筒里插着的树枝和野菊花, 两个干硬的馒头, 军衣上的破洞, 百合花被子等。通过阅读这些内容, 学生体会出小说所反映的军民鱼水一家亲的血肉之情, 同时, 对小通讯员的天真、纯洁、勇敢、爱好自然和新媳妇的质朴、纯洁、善良等优秀品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教学效果明显。因此, 教师深入了解教材中的情和意, 充分发挥教材本身蕴涵的情感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 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 使其产生情感的共鸣。

2.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新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某些内容, 由于各种因素缺少一定的意境, 学生读起来难免抽象, 影响学习兴趣;有些则离学生的实际经验太远, 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因此, 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的时候, 如能根据教材的实际巧妙设置一种新的情境, 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 在学习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时, 我先用多媒体投影出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的图画, 并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地方的位置, 同时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当这首带着忧愁思念的歌声响起时, 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也体会到了作者坚信被掠夺的国土终将回归的信念, 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自省意识, 鞭策他们奋发图强, 为还没有回家的唯一一子——台湾的早日回归, 为祖国的和平统一,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青春。

3.教师要富有激情, 用真情去感染学生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初中学生对教师特别信任, 情感比较单纯, 更容易受到教师的感染。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特别重视情感对学生的感染作用。这种感染必须以教师的真情为前提, 以情动情, 以情激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教师的真情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真心关爱的基础上, 除此之外, 必须对自己要讲授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即入教材主人翁之情, 入教材情境之境;教材内容喜则喜, 教材内容怜则怜。教师要全身心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里, 完全地融入角色。在这种情愫的驱动下, 教师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 把教学内容的情思、形象、富有理性的观点, 出神入化地再现出来, 传递给学生, 师生之间达到和谐完美的契合, 从而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的自然融合。如在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首词所抒发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表现无产阶级豪情壮志的主题, 我想象自己站在冰天雪地的秦晋高原, 向着茫茫群山放声歌咏。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 努力表现出这首词的大气磅礴, 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情是教师特有的一种感染力, 是教师教学魅力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地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 并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 课堂上必将闪烁火花, 必将促进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升华情感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 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教版语文教科书设计了许多主题不一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如果我主办校刊”“市场新商品调查”“社会热点问题研讨”等。每一次活动我们都认真准备, 精心组织, 力求活动取得实效, 使学生的情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如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 我让学生首先明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古往今来, 有多少英雄豪杰、优秀儿女为祖国流血献身。其次, 让他们搜集当地爱国人士的文献资料 (包括图片、文字资料) , 并适当摘抄重要内容。最后, 让他们访问当地有名的爱国人士或与这些爱国人士有关的人员, 通过和老革命、老战士的直接对话, 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明显加深, 为建设祖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掌握本领的热情高涨。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 篇9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感缺失”的困境

虽然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 农村中小学学校的办学坏境、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情况得到了一些改善, 但是其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大批的留守儿童出现在农村学校的课堂上, 他们大都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 有情感冷漠的表现。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 对于这样的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然而, 现实的情况是应试教育的教学和与人方式在农村学校依然盛行不衰, 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 只得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学业成效。这种现状与我们所倡导的“教育应当关注人的情感品质”是背道而驰的。农村中学语文的课堂上缺少教师与学生心灵和生命层面的情感交流, 缺乏对学生的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的关注。“情感缺失”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遭遇的现实困境。

二、情感教育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契合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感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弱化情感教育。针对这一问题, 在寻求其解决路径之前, 必须抓住情感教育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必须把握情感教育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1. 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情感性。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师佳作。这些课文本身就体现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性。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比如《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抓住“温情”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鲁迅的《风筝》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 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的热烈憧憬。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作者回忆了父亲八年前在浦口车站送自己上车的情景, 歌颂了亲子之爱的传统美德, 表达了对真挚深沉的父爱珍惜感念的感情。语文教材所蕴含丰富的情感性, 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2. 中学语文课堂呈现多种情感形态。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因素, 并非孤立存在的, 而是处于情感的相互关联之中。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形态都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情感表征出来。中学语文课堂所呈现出的多种情感形态是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情感因素的外在形式表征, 正契合了情感教育所致力实现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 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 促进其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三、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情感因素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 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相关。重视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 并适当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 能够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 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因此探讨情感因素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实施运用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总体说来, 立足教材, 创设主体阅读情境 ;强化对话, 引导文本多元解读两大方面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运用的关键之处。

1. 立足教材, 创设主体阅读情境。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内容。语文教师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的处理。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该敏于发现与捕捉, 善于挖掘与主动建构学科知识中广泛蕴含的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内容, 结合语文学科史实与栩栩如生的人物进行延伸和拓展性的介绍, 将其自然而艺术地呈现与表达出来, 从而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出主体阅读的情境, 由此将学生的情感因素利用起来。例如, 著名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 具有诗一般的情致、画一般的意境, 既是情深意长的思乡曲, 又是色彩淡雅的风俗画。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 可以从“突出生动地表达乡情、亲情、友情”这种“情境”、“氛围”入手, 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汩汩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清泉。再如《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典范的写景状物散文, 学生通过“披文入情”, 体验作者赋予生命的小屋, 及小屋周围的每一个景物所给予人的不同感受, 体会小屋主人的全部襟怀, 他的内在素质、气度、情趣和风格。通过把写景状物的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的分析, 就领悟到了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这样从本文借鉴的写景状物的手法, 才会真正的“生根”, 学生在实践中就能灵活运用。

2. 强化对话, 引导文本多元解读。由于课程是动态的, 知识是生存的, 教学过程并非是静态的、既定的, 而是一个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师生之间的多重对话, 通常呈现出由教师主讲、学生齐练的局面。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引导。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师生多重对话的作用, 通过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兴奋中心, 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注意, 尤其是产生对语文课程文本内容的重要感的体验、对自己的存在感的体验, 从而使学生出现全身心投入的情感状态。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情感交往能力、情感观察能力和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例如, 余映潮老师教授《孤独之旅》, 在引导学生理解标题“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时, 适当引入作者的话 :“我们要有面对苦难的勇气, 要有承受苦难的能力, 面对苦难, 我们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谢它的磨砺让我们更坚强。”作者的话就是对“旅”的最好的诠释, 这就是一种“知人论世”的情调。再比如, 有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时, 在讲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时, 又引来另一版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的描写, 让学生仔细品读上下文, 结合自己对文本及人物的了解, 看看哪种描写更好。学生们非常踊跃, 有的支持“含情目”, 也有的认为“含露目”好的, 其中一个学生理解很精彩。他说 :从语言上看, 这是一个对仗句, “罥烟眉”是仄平平, “含露目”是平平仄, 正好相对, 很工整 ;从上下文看, 《红楼梦》一开始讲故事起于“木石前盟”, 黛玉前世是绛珠草, 宝玉是神瑛侍者, 每日用甘露灌溉绛珠草 ;后来神瑛侍者因凡心偶动下凡历劫, 绛珠草愿随他来到人间, 并发誓用一世泪水还他深情。泪水偿还当然要“泣”, 甘露灌溉又似露珠般晶莹, 所以“似泣非泣含露目”更好。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解读, 并顺势讲了“木石前盟”的故事, 同学们也因此对宝黛形象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情感认知。这些案例都是语文教师进行充分引导,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课文内容, 解读文本。

因此, 在中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应当将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想融合,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着力于从学生的情感状态出发, 关注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同时, 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对话, 并创设相应的情境, 引导学生获得语文世界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应当将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想融合,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着力于从学生的情感状态出发, 关注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同时, 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对话, 并创设相应的情境, 引导学生获得语文世界真善美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情感教育,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严明, 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教育探索, 2005, (1) .

[2]王本华.作家眼中的文学作品教学—兼谈中学语文的文学作品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 .

[3]张孔义.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探微[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将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够以语文教学课堂为媒介,使教师自身具有的情感通过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学生的情感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本文就是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浅显分析,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创设情景

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很多先进的设备也逐渐地走进教学课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借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具有的优势,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对学生的情感世界发起冲击,从而产后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述《大自然的启示》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我国美丽自然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的转换,即使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喜爱程度,激发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

二、注重朗讀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以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阅读教学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也达不到最佳的影响效果,所以,教师对于朗读教学必须要提升重视程度。

例如,教师在讲述《纸船——寄母亲》这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对文章进行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带着情感对学生进行范读,此后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自行阅读文章,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宣泄,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语文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融入每一节语文教学课堂中去,通过创设情景、注重朗读教学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为良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王晓光.情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08).

情感教育下物理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培养,新课改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指的是, 在一定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需要, 进行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活动比较关注和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态度和观念, 对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情感教育是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 语文教师能够通过运用一定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学生身上, 使其达到统一, 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对于语文学科来说, 它是一门感情色彩较为丰富的学科, 同时它的艺术性也比较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出情感的作用, 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识。

一般来说,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由三个方面组成:

首先, 教师的因素。教师, 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带头的作用, 教师要表达的教学思想和情感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学水平上, 还涵盖了整个教学的态度和对于课本的教学能力理解;

其次, 教材的因素。教材, 是整个教学的最主要的凭证, 它主要包含了感情色彩、语文文字以及中心思想等情感因素;

最后, 学生的因素。学生,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整个教学的参与者, 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所能产生的情感因素通常表现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要求,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使其实现主要的教学目标和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能力和水平, 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成为广大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 同时, 也能使学生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素质教育和思想情感。可见,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促进情感教育的培养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 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创造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和环境, 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 教师要能和学生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 使他们能在尊重彼此个性的基础上进行了解和互动, 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

因此,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情感教育是在针对初中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现阶段初中语文教材内容, 对学生素质的深入发掘,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陶冶情操。加强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具体要求。新课标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兼顾学生知识、思维和情感, 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创新教育。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初中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起伏, 有着极强的自尊感。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引导学生情感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 通过创造情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已经逐渐进入到教学实践中。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播放, 使学生对教材有直观的认识,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 在讲寓言故事时, 传统的教学中, 都是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头的讲解,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是很难的, 学生只能在抽象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 通过在文本内容中嵌入图片和音乐,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可以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表演, 使学生能融入到角色中, 进行体验, 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还能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加强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而其主要学习内容除了包括口语表达、阅读、写作、语言理解等方面之外, 还包括情感培养。语文知识的积累, 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 更多的是要靠生活中的实践与体验。教师主要起到的就是积极的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语文知识, 不仅包含内容众多, 而且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泛,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吸收, 从而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所以,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实践才是检验学生情感教育效果的最主要方式。

(三) 注重课文朗读, 激发学生情感。课堂活跃要靠教师对学生的激励, 好的课堂回答、好的作业完成, 应该得到言语或者物质方面的奖励, 这样学生会更加努力做得优秀完美。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情感流淌, 让课堂充满浓浓人文情怀。课堂上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宣泄的就是课堂朗读,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朗读一些诗篇, 通过这种诗情画意的文章, 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愁肠绞断的、流浪他乡的悲凉情怀, 以及怀才不遇的境遇。阅读过程就是陶冶情操的过程。阅读古人或今人的文章, 可以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开拓读者世界。

三、结束语

总之,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 情感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情感教育当成一种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的情感方面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重视和培养情感对初中语文的发展, 才能使其真正地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华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才智, 2011 (19) .

[2]李传丽.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技术与市场, 2008 (12) .

[3]王晓光.情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教学论坛, 2011 (8) .

[4]朱爱华.试论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才智, 2011 (15) .

上一篇:生产函数法下一篇:常压干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