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共11篇)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1
摘要:现代教学应尊重人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受。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一个情感冷漠、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社会和他人的,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鉴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阅读
一、前言
作为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情绪不稳定、波动比较大,容易走向极端,心理学家称之为“攀风雨时期”,引导或者教育不力就会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使人饮恨终身。近年来,部分青少年漠视自己,轻视他人生命时有发生,表明他们心中缺少爱、缺少善良、情感冷漠。据调查显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语文教学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学科教材上,都有着进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语文教师怀着对学生的喜爱,及时鼓励、引导他们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去引领学生感受体验课文所富含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人性美等,去领悟认识课文用语言表达的各种人类情感。就会为小学生的情感生活带来良好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关心学生的情感世界,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措施
1.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录音、录像、幻灯、插图、环境布置等手段为学生创造特定的环境,渲染特定的气氛,以达到营造体验情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如在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桑兰比赛中不服输、勇夺金牌的视频画面,然后播放桑兰受伤致瘫后,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的点点滴滴,让学生遵循震撼、感动、敬佩的感情线索。以桑兰精神去震撼学生,以桑兰的重伤所带来的恶果去震撼学生,桑兰微笑背后所承受的巨大苦难,以及面对苦难所体现的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去震撼学生,让学生由感动而生敬佩,由敬佩而生对这美好精神的向往。要达到这一目标,让学生理解桑兰承受的“一切”指哪些?“天大的不幸”指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高位的截瘫,可能永远的残疾;十几年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梦想彻底破灭;承受难以忍受的漫长的疼痛;美好的人生可能就此停住脚步……让学生理解,这一切,桑兰是怎样承受的,承受时“微笑着”的态度给人以怎样的震撼和启迪?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到,桑兰非常平静地面对一切,她没有掉一滴眼泪,她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配合医生治疗,以坚强的意志与伤残进行着顽强的斗争,用灿烂的微笑来汇报所有关心她的人,她乐观地坚信自己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2.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转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灵魂,有极大地激励与感染作用。反过来,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爱的满足之后,又会更加尊敬与信任教师,教师在学生这种爱的回报的激励下,会更加爱护学生。这种师生间爱的良好关系,循环往复,会促使教师更加投入教育工作,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好好做人。教师应善于与学生交往,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之余,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进行“感情投资”,将欢乐给予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理解。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无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能带出情感热烈的学生。因而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素养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
3.在诵读中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新大纲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体味,只要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例如老师在讲授《雪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生词做上记号,借助生字表和字典以及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自主解决。也可以和同桌或者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朗读课文,简单交流一下情况。也可以指定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还要给还有愿望朗读课文的同学以机会。还可以安排全班同学齐读课文。通过大量的诵读,每个学生基本上对课文表达的情感有了清晰的认知。一个腿受了伤的孩子,孤独、寂寞,他收养了一只翅膀受伤的白鸽,倾注了自己的爱心和同情,“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相同的遭遇使他们有了共同的向往,表现在行动上便是一同去看蓝天白云。一个孩子发生情感和爱心的迁移,把白鸽当成一个生命,一个和他一样的人,去体谅它、同情它、善待它,和它共鸣,和他一同向往美好的生活……当孩子得知白鸽是信鸽后,“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当信鸽的伤好后,孩子为它欢呼,将它放飞,这是孩子纯洁美好心灵的写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这种情绪记忆“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感情和内心感受”,学生便会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教材内容和词句,也产生爱和憎的、或喜和恶的、或敬和鄙的情感。
三、结语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和情感内涵的工具,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要顺利实施情感教育,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教学观为情感教育的教学观,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7.
[2]茅海燕.教师言语表达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情感渗透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抗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情感沟通能力和美德。因此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情感教育,重视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情商的形成和高素质的培养。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上课的兴趣很难提高。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很枯燥,教师只是一味地读课文,古诗也只是生硬地解释,文言文部分更是生硬地翻译,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兴趣渐渐减退了,只是机械地背诵课文,对于文章、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学生只是学到一定知识,没有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通过采用情感教育,将情感渗透到文章当中,能让学生在学习绕口的文言文时,更加理解当时的语言环境和作者的情感,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2.能够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主要是语言和情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加强情感的渗透,能够使学生的情绪都达到最佳的状态,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真诚互动,这样不仅使课堂的气氛很融洽,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3.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陶冶情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准确地情感表达,能将对文章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很好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情感得到升华。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要想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处于比较叛逆的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情去打动学生,教育学生,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容易接受。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采取高压的政策,以凶神恶煞的面孔对待学生,必然会造成师生之间不和谐,矛盾升级。这样不但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引导和情感再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谢了》,因为这片文章选自《城南旧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将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播放出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这样一种悲情浓郁的视听氛围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当中。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结组讨论交流关于爸爸的形象,重点对相关短论进行研读,力求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及相关的事件作为依据,说说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就会进入角色,认真思考问题。
此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情感课外活动,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上的缺憾。
三、采用情感教育教学内容的情感渗透
目前,语文教学主要是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因此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情感渗透。
1.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入阅读文章的意境中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作者本人,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么,情感也就渗透到阅读中,情感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2.写作教学中情感渗透
首先,文章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应该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其次,学生的写作训练应该强调个性的发挥,因为个性的发挥是情感的释然和真实表达。再次,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且应该将民族大义、爱国情感等融入到文章当中。这样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就渗透了情感因素。因此,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文章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情感教育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为情感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情感教学和情感渗透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分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卢家媚.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3
一要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 教师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要诚实, 守信, 要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是受到尊敬、爱戴和钦佩的前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仅有威信是不够的, 还必须尊重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要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生才会确信教师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也只有这样, 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会去认真领会;对其谆谆教导才会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共鸣。在师生稳定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教师的忠告和批评, 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而教师的赞扬则会令他们觉得愉快, 产生学习动力。
二“因材施教, 充满激情”是关键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想:教师若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学生呢?若没有兴奋的情绪又怎能激励他们?若没有清醒和理智又将如何去唤醒那些思想沉睡的人?如果把课堂比作田野, 教学就好比耕耘和播种。播下思想的种子, 播下精神的种子, 有朝一日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就会茁壮成长。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根据时代的需要, 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将课文里的情感、我们的情感, 融进课堂, 让每一堂课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教《黄河颂》时, 首先自己充满激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把我对黄河, 对祖国的那种爱完全表现出来, 然后教学生如何投入情感, 在此过程中, 把对黄河, 对祖国的爱渗入学生的思想里。课堂上, 师生相互信赖, 相互鼓舞, 没有隔阂。这样的课堂学生还会有痛苦吗?
三用“微笑”照亮的课堂
喜、怒、哀、乐, 人皆有之, 然而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教师要学会有理智地控制情绪, 抛开烦恼, 把笑容带进课堂。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面带微笑的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 让学生们如沐春风, 那和蔼可亲的教态, 一上课便与学生有了心灵沟通。这样的课堂, 轻松愉快,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取得良好收效, 也就顺理成章。
四敬岗爱业, 执着追求
有一位学者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 涌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 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自觉学习教育理论, 修炼教学艺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的教育最具有感染力, 也最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有了积极的情感活动, 就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五把情感教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据《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把语文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 积极的情感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将促使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 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这种情感将支撑着他们渡过难关。
总之, 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乘风破浪, 逆境扬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人文文本为基本媒介
人文文本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中介,没有人文文本这一载体,情感教育就失去依附,流于空洞的直白式说教,倾向于政治思想说服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情与理总是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寓含在语文的语言形式之中,寄寓于语文具体特征之中。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语文文本中的情感载体,通过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感知其中的情理,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再现文本“真实”场景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感染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主题,创设和谐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创设情境氛围呢?(1)精心设置导语,营造情境;(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阅读文本情境;(3)通过朗读等方式,再造文本情感氛围。
例如,学习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引入课文前,可以简介总理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人格,简述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奋斗的一生。深入分析文本主题时,利用课件,再现当时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再造缅怀周总理的环境氛围:悬挂总理遗像;讲台摆放白色台布;学生佩戴白色小花……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受周总理伟大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总理人格的教育和影响。
三、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因素,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世界,把握文本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化和教育。
四、激发学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强化情感教育
由于时空的限制,语文文本的情感元素,往往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拓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弥补情感和强化情感的有效途径。阅读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系文本的写作历史背景、文本内容反映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深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对作者(安徒生老爷爷)和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受到经典文化的情感熏陶和感化。
五、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和表达情感能力的训练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道:“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口头传达的语言)和无声语言(眼神、表情和动作等)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学生)。
语文教师在阅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主要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阅读教学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和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度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充满感情投入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认识,使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同时,也领悟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与理,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灵魂 篇5
情感教育的本质意义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生命意义的双重眷顾。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教师要做一个情感丰富的教育者,有一双多情的眼睛,更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他的目光不会游离课本,他的心灵与学生心灵紧密沟通。在学生和文本的双轨上,时时尊重学生的情感状态,刻刻关注学生的生命感悟,以情感目标为教学境界的最高追求,和学生一起通过课堂教学共同创造彼此情感与生命的意义。
一、入情——有表情地朗读,引导学生领悟情感美
教师有表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入境——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
教师应先“情动于己”,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三、入理——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受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圣贤、英雄、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的材料,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所讲作品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以文品人,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作者的人格魅力,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如《涉江》中的屈原,坚持自己的爱国之心,即使被流放也决不变心从俗;《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关怀民生的高尚情怀,都是古代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现代文学作品中《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为中国的独立、追求真理被杀害的左联五烈士;《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情感,都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陶冶他们的情操,树立远大目标,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6
一、挖掘教材情感
进入中学阶段, 语文学习的目标已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了, 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 从方方面面反映着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 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 要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很好地挖掘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过程, 实际上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与学生生活体验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学生在作品里想要寻找的莫非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从而产生一种与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就是发自内心的最为真挚的情感。因此, 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会事半功倍。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例如, 《散步》中的亲情;朱自清《背影》中的浓浓父子情;《小巷深处》的母子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游子思乡情;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体现的满腔爱国热忱以及以死明志的爱国情等。所有这些都可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在整个传授的过程中, 教师只需从一个“情”字入手, 积极创设情境,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主动去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情”, 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陶冶情操的效果。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注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 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体来说, 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 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二、善抓生活情感
古往今来, “情”曾被多少诗人讴歌, 被多少常人惦念。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 却又被不少人忽视, 尤其是青年学生, 对于自己父母及长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身在福中不知福。究其原因, 就在于缺少对生活情感的发现。因而, 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生活情感,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 在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课上, 许多学生都觉得这个话题很无聊。聊来写去, 不外乎是围绕着家里的柴、米、油、盐转, 根本不值一提。或者, 说出来的都是泛泛而谈, 空洞生硬, 体现不出“亲情”所特有的味道。于是, 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 (1) 以小见大。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洋溢着亲情, 而且, 亲情的细腻可见于许多小事中, 我们要通过生活中繁琐的细枝末节去搜索亲情的踪影, 并作简单的罗列。 (2) 根据所罗列出来的事, 选择一件令你感悟最深、最值得的去写。 (3) 根据筛选结果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描写。
这样, 学生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 无事可谈了。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小事件中体现亲情的好文章。如《发霉的烤鸭》、《五块钱的伙食费》、《一双尼龙手套》等, 学生真实地从生活实际中抓到了情感。这对于他们的心灵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震撼。
三、善抒情感生活
“生活并不缺少情感, 缺少的是发现。”但是, 发现了情感, 却不能真切地表达出来, 那又是何等的悲哀。在学生的作品中, 我们常会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出乎自然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所特有的体验。字里行间“神圣、飘忽”得难以再找回一个真我的形象。因此,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善于发现情感亮点, 还要让其善于抒写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这就主要体现在练笔的行动上。例如, 可通过抒写心情日记的形式, 把自己每天体验最深、感动最真的事写下来 (注意写出当时的“情”) , 把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感倾泻在日记里。这样, 一段时间后, 学生会发现这不起眼的心情日记居然也成了自己作文写作的素材。除此之外, 也可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会口头抒写情感生活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生活中的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小油画、一朵不起眼的小花都能引起情感共鸣, 学生在准备这个口头演讲的同时, 也抓到了情感的基点, 在演讲的同时, 也达到了抒写的良好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7
一、创设美术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是关键步骤之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情境, 带领学生入境, 并在情境中对美术的情感得到激发。一般而言, 学生的情感在某种物品、情境、语言的触动下就会更快的激发, 否则学生的情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需要唤醒与激发。而通过情境创设, 投入真情描述, 可以波动学生情感之弦。以学习小学美术《恐龙世界》这一课为例, 美术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 我们还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真实的恐龙吗?如果没有, 大家参加过恐龙展览会吗?你知道多少种恐龙的名称呢?为什么以前有恐龙, 而现在没有恐龙呢?大家想探寻答案吗? 通过问题情境, 学生对恐龙的情感被激发出来。紧接着, 教师出示几幅恐龙图片, 加深学生对恐龙的理解。等到学生的情感被彻底激发后, 美术教师切入新课学习, 即今天我们与恐龙一起玩, 并做一做恐龙。在以上案例中, 教师利用问题情境, 逐步吸引学生, 逐层渗透情感, 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丰富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情感
二、赏析作品, 丰富情感
一幅优秀的作品, 必定饱含情感。只有情感丰富的作品, 才能焕发无限生命力。叶圣陶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溢, 而后有所撰作。只有深刻了解创作作品者的情感, 才能充分读懂作品。因此, 在美术课时,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饱含感情的优秀作品, 进行赏析, 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并教会学生在作品创作时需要不断渗透情感, 让作品充满生命力。以学习小学美术《彩墨游戏》这一课为例, 教师利用张桂铭的《觅》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 寻找亮点。同时, 教师利用音乐, 让学生融入感情欣赏作品, 并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作品传达的内容。最后, 教师点评作品, 即画家结合运用了墨块和色块, 点和线, 让学生透过作品, 看出欢快的情感。
三、巧用资源, 体验情感
教材是教师上课素材的主要来源, 因此,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上渗透情感, 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进行加工。同时, 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 从其他地方补充资源, 结合运用, 使美术跟上时代发展。在课堂上, 教师再依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巧用资源,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领悟:自身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带动学生情感, 引起共鸣。以学习小学美术《有趣的造型》这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索各种有趣的造型图片, 并制作成PPT形式。在美术课上, 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播放, 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 烘托出造型图片,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认真观赏和借助教师语言解析, 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 从而激发学生利用头脑, 创作工艺品的激情。
四、用心创作, 表达情感
学生能独立创作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终结。美术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心创作, 在作品中渗透情感, 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让作品因情感而灵动。在美术领域, 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的创作活动, 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进行创作带来的愉悦感,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创作过程中,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注入情感, 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五、利用教学评价, 升华学生情感
评价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如激励功能, 情感教育功能。因此, 美术教师应注重利用教学评价, 升华学生情感。于小学生而言, 在完成一个作品后,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 或者是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展览, 满足内心赞许需求。以《一张奇特的脸》的教学评价为例, 虽然学生的作品可以称得上奇特, 但是对于一些技法的掌握基本不到位。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首先可以表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 赞美学生在作品中融入了情感, 还可以请班上同学带上作品进行展示, 并简单说说作品中的情感 (使学生受到鼓舞, 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作品中的情感) 。最后, 委婉说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即捏、压等技法上。如此一来, 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客观性的评价,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 学生的情感也通过评价得到升华。
总之, 情感是美术课堂的核心所在。作为一线美术教师, 必须注重美术课堂上情感的有效渗透, 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生成。实践也充分证明, 应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学, 多听不如多感, 在玩乐中学习, 在享受中成长。除了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还可以从加强师生关系的构建、增强课堂交流做起, 从多方面进行情感渗透。最后, 作为美术教师, 亦要在教育中有所感悟, 保有一颗独特的“匠心”。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由此可见, 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利用画笔, 创作作品, 而且是通过美术课程, 学生情感得到熏陶与感染。美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师可以深入挖掘, 在课堂上渗透情感, 促进教育的生成。同时,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 还应深思如何渗透情感, 提升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季燕飞.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9年14期
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 篇8
一、精备课文, 准确地找到文章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课文, 语言表达一般都很简单易懂, 通过语言的表达, 蕴含着动人的情感。简短的故事情节, 却凝聚着深深的情感和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是不能准确无误地整体把握, 不能透过表层进行深刻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 精备教材, 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理清情感因素后,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将情感因素贯穿于课文的始终, 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为读者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不管是在导入环节, 还是在课文分析环节, 或是课文的小结环节, 用这种情感去感化学生的幼小心灵, 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有意识地在认识教育的过程中, 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天冷极了, 下着雪, 而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光”是指没有帽子戴,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这一整天, 谁也没买过她的一根火柴, 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从这里可以看出, 小女孩已饿了一整天。“她爸爸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没有温暖, 没有人关心疼爱她, 小女孩很可怜。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理解重点词句, 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 对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再通过课上的精讲, 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 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从而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对于人物描写的课文, 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剖析, 从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抓起, 剖析人物形象;对于风景的文章, 就要抓住作者对景物描写的用词分析作者写景状物的意义, 让学生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在情感体验上形成共鸣, 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 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的直观反映很强、模仿意识很强, 他们的情感很容易被老师的情感所感染, 被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所感染。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所需的情景, 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笔者下载了电影《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课堂上放映, 渲染气氛, 看完之后,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们被一种怀念之情深深感染着。学生在低沉的音乐中, 带着对周总理怀念之情朗读了课文, 有的人还流下了眼泪, 表现出了他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无比的怀念之情。最后, 再次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 笔者用自己写的词句, 带领学生再次向我们伟大的总理致敬:凄风苦雨, 天地同悲!只为一生坦荡, 只为昂首无愧天与地, 星月两肩披半世的奔波不停息, 百姓祸福心中系———向周总理致敬!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安排学生进行表演, 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要一改传统的唱独角戏的做法, 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笔者的做法就是, 文章中的重点情节让学生去表演, 在表演的过程中, 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 学生在表演中亲自感受、亲身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 不仅对文章有更全面的把握, 更对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有进一步的切身体验。小学生的表演欲很强, 多数人都善于模仿, 都试图表现自己, 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让他们身体力行, “触”景生情, 满足孩子们表演的冲动, 并将这种情感外化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体验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通过动的过程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的记忆是最深刻的、难以忘记的。
比如笔者在讲授《触摸春天》一课时, 这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 真切地描写了一个盲童, 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笔者在讲授完课文之后, 让学生分组, 到讲台上来进行片段的表演。
课文中重点语句,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表演, 设身处地感受一下睁着眼睛的蝴蝶被盲女孩捉住了的那种神奇。让同学们闭上眼睛, 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盲女孩安静, 慢慢地伸出自己的双手, 在花香的指引下, 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那朵花上, 正停着一只蝴蝶, 安静的手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你的手指间扑腾。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到的地方。学生表演后体会到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让学生在表演中去体会生命的美好, 从盲童的角度,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更加懂得热爱生活, 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人生路途坎坷, 不可能风调雨顺, 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命的心, 像这位盲女孩那样的坚强乐观,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精彩的奇迹, 在不幸降临时, 不要气馁, 可以坚强地对自己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通过表演很容易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教育。作为教师, 要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能够启发学生的情感, 并使之升华。要深入钻研教材, 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 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所需。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9
一、情感教育对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性
1. 情感教育与情感的区分
情感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加深,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心理体验与价值判断,通常我们所说的七情六欲就是指的情感。而情感教育是专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内容所传达的种种美好体验,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进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通过课堂,实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使教育教学更加体现人性化。情感教育始终坚持从教中学,从体会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是阅读课内容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增强学生的道德感,正义感,美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是一般情感的深化和专门化,根据研究表明,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情商,对其以后个人发展、家庭和谐、处理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作用。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渐被校领导和家长重视,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情感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社会的生存压力也来越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学习应对压力和失败是青少年应该掌握的技能,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临危不惧、越挫越勇、分析能力。此外,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相互协作的能力在工作越来越被强调,学习互相理解,学习关心体贴他人,从而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再者,面对各种挑战,青少年一个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估,同时学会自我激励,努力完善自己的技能,提高和塑造自己的独特点。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青少年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缩短,情感塑造上语文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应该是健康阳光的、有创造力、有个性的。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青少年,使他们成为新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柱。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掘学生潜力的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落实到实处的教育,是着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人才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文基础知识渗透到对学生情感培养中,有利于学生感情熏陶、个性发展、自我激励。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与情感教育的详细分析
1. 小学语文课堂内容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有:拼音、识字、阅读、写作、词汇五个内容,目标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并且能够进行阅读和在创作。通过小学课堂所学到的内容,进一步进行阅读,完成对青少年人格、思维、心理的初步塑造。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注意培养他们身上的良好品质。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课堂为了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合作精神、开放视野的学生,在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对学生多做训练。
2. 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情感教育的可能性
情感与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小学期间,学生的发展空间有无限可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单纯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关爱,反过来,学生也会爱戴老师。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的优良载体。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具备人文性质和教育性质,包含了祖国千万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一门有丰富情感的学科。选载的文章都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包含了双重性质,既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作用,也承担着情感培养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有的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对科学文化事业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思念等等,包含了人世间的各种喜怒哀乐,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接触到了大量的情感素材,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语文阅读课上的文章,编写教材人员投入了情感,写作文章的作家也投入了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投入情感来理解作者传递的情感就无法完成教学,同样,学生不把情感参与进来,也就没有办法体会到老师上课所讲内容的妙处。编写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就决定的语文课的情感性。
三、小结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85-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然而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的教者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的教育。殊不知,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行愉快教学。那么,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加强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当中,由于知识程度不同,有的学生感到自卑,也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他们看惯了一副严肃无表情的面孔,只是冷漠地机械地在“听”、在“学”。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应具备耐心、理解、宽容的品格,才能够以真诚、善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理解的心态去分析、研究学生,用诲人不倦的耐心去帮助、教育、感化、激励他们。
例如,在讲到鲁迅的《“友邦惊诧”论》这篇文章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情感的交流,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我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让一位男生用“惊诧”口头造句,这位男生羞嗒嗒地站起来,想了一下便说:“前段时间一向老实的我,却通过考试作弊得了全班第一,这让我的好朋友都感到很惊诧!”声音虽不大,但听得还是清楚,我马上鼓掌支持,并且鼓励他,能够急中生智,而且对“惊诧”一词理解到位,学生对老师的鼓励很是意外,正当学生意外之余,我马上转移话题:这节课就来学习鲁迅的《“友邦惊诧”论》,那么这篇文章里作者惊诧什么?这里的惊诧跟我们刚才理解的惊诧一样吗?这课前的师生互动,无形中减轻了学生上课的压力,自然让学生带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来上课。
因此,我们提倡情感教学就是要打破讲桌和课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可以像一个歌唱演员一样离开舞台到观众中间去唱,我们到学生座位中间来回走动,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以委婉的语言感动学生,以优美的手势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声情并茂,应付自如,这样做就是要在空间上接近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和蔼可亲,从而形成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语文课的学习上来。
二、巧用教学情境,激发情感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情境。蕴含在教材中的作者情感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依据。因此,语文教材中,充满情感因素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具体人物的形象可以感染学生。例如,在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先提问“看到马克思的肖像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位同学回答是马克思睿智的眼神。我分析了“睿智”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面对革命导师的肖像,联想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同学们便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同学们既受到思想教膏,又提高了语文能力。其二,通过吟诵朗读激情。对于诗歌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学,采取这种方法能收到较好效果。其三,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对于小说之类的叙事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受教。再者,创造情景,营造氛围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易于进入教材的情感世界,以体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情感。
第二,根据教材的内容巧设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的时候,如能根据教材的实际,巧妙设置一种新的情境,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可先让学生听一曲《十面埋伏》;鉴赏姜夔的《扬州慢》,可放一段编钟古乐的录音,让学生和着旋律浅唱低吟;品读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可配以小提琴曲《思乡曲》……这些都是能辅助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情景”,引导他们沉浸在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之中。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升华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有关科学思维方法,学生才能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主动学习的水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做正确的引导。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我们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不一的语文实践活动,每一次活动我们都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力求活动取得实效,使学生的情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如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中,让学生首先明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优秀儿女为祖国流血献身。其次,让他们收集当地爱国人士的文献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并适当摘抄重要内容。最后,让他们访问当地的爱国人士,通过和老革命、老战士的直接对话,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明显增强,为建设祖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的热情高涨。
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师生之间情感的相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转变成学生自学学习的动力。这将有利于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实现语文课整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淑梅.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8).
[2] 林宣龙,吴芳.语文情感教育的意义及实施[J].教材•教法•学法,2000,(1).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11
关键词:情感教学,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的情境, 历史的方法, 历史的感觉, 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比空洞的说教要强得多。把历史课程的情感渗透利用好, 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民族自豪感渗透
悠久的时间、广阔的空间、纷繁的人物、众多的事件, 构成了错综的历史。历史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每一历史事件都生动具体, 每一历史人物都有血有肉。这里面有失败的痛苦, 有成功的欢喜, 有气贯长虹的豪迈, 有决胜千里的韬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能在这些事件与人物中找出整体关系, 理清线索脉络, 构建出认知框架, 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每一事件, 能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找出其中的异与同。比较是思维与理解的基础, 我们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的。通过对比, 显示出历史同现实的差异, 展示出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 激发学生的感情。比如当讲解造纸术的发明的时候, 可以把公元100年前后的中国与外国进行比较, 那段时期, 中国已经开始逐步用纸作为承载文字的工具, 而埃及在用纸草, 印度人在用被叶, 欧洲人在用羊皮。强烈的对比, 可让学生生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高尚道德情操渗透
历史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吸取到丰富的营养, 使其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情操高尚与品质优秀的人物, 比如:徐光启眼界宏阔, 大胆破除狭隘的民族意识, 虚心向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学习, 与之合作翻译出的《几何原本》弥补了当时中国数学的缺憾;积极学习西方的现代水利机械, 编著出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典科学著作的精品。林则徐为了让中国人认识世界, 做出了积极探索, 其整理翻译的《四洲志》是中国人最初开眼看世界的优秀材料。此外, 司马光的警枕, 孔子的不耻下问,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 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理论, 无不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历史上有这些高尚情操的表率, 世界历史中同样也有, 所有的榜样对于学生来讲, 都是非常鲜活的学习目标。只要我们做到深入挖掘, 根据时代精神与学生心理的特点, 去粗取精、合理剪裁, 就可以把上面这些历史人物所拥有的优秀品质与高尚情操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去, 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
三、抗挫折能力渗透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是不经历挫折的, 也没有任何人会一帆风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应当给学生提示出这一道理, 使其接触这一方面的内容。从全人类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来, 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其实就是对客观世界不断征服的过程。通过不断地遭遇挫折与抵抗挫折、改变环境, 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 古代中国曾经占世界领先的位置, 但是近代中国却任人欺凌, 为了摆脱受奴役受压迫的现状, 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从太平天国运动至义和团运动, 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直至后来才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这段历史知识的讲授, 能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道理, 不管什么人、什么事, 其产生与发展都要经历挫折的考验。而最终能不能取得成功, 则要看其有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去接受挑战、战胜危机。历史事件是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最好案例。
四、典型历史片段对情感渗透的意义
历史片段的典型性特征使其本身蕴涵了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 而且适合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 真实历史可以给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很多素材, 可以说它是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第一手段, 情随事迁、情寓于史, 教师的情感要随着知识的向前进行而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离开历史片段的载体, 情感则很难表达出来。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时, 可以播放有关的影像视频资料, 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日军的野蛮残忍与场面的悲惨血腥, 会给学生造成非常强烈的冲击与情感震撼。学生此时的心理情感, 显然是出自年轻人一时的幼稚与冲动, 属于一种浅显狭隘的民族情感, 没有人文与理性的认识。经过教师的逐步诱导, 学生最终能够得到正确的情感教育:吸取历史的教训, 追求民族间的和平平等交流, 以得到共同的发展进步。这个例子中, 历史片段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有启发意义的, 虽然不能马上让学生得到理性的认识, 但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 学生的情感认知便会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情感09-28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10-17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6-27
语文的情感教学07-01
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10-13
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11-06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05-18
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05-22
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07-06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