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2024-07-03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篇1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各认知过程的统一”, 成功的教学往往建立在师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交流、深化的基础之上。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长期以来,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即使陈旧又单一, 没有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单一的课堂教授等, 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简单的、机械的容器, 忽视了学生参与与认知时的情感心理, 造成了教师苦教、困教、强行教与学生的苦学、困学、厌学甚至拒学之间的恶性循环。

“人是知情合一的高级动物”, 学生并非是被迫受教育, 历史教学呼唤着情感!

从心理学上讲, 情感是受外界刺激是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 如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需要不需要、愉悦不愉悦等。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强化等功能, 消极的情感则起着减力、改变的作用。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历史知识的刺激时, 心理上都存在着一种选择甚至是否定的情感倾向, 即这些知识是否适合学习的需要, 能否满足接受时的快感, 如果能, 则强化为学习的巨大动力, 故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无道理。然而中学 (特别是初中) 历史教材简约性、综合性强, 情感性较差, 内容包罗古今中外, 涉及政治、经济、阶级、民族、对外、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其年代久远、朝代更替、国别相殊、人事纷繁。要使学生不仅能够而且乐于接受这些较复杂的客观历史知识, 有效地完成传授、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的历史教学三大任务, 就要求教师即使要保证经过加工处理的知识的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 又要保证这些知识传授出动的艺术性、情感性, 以刺激学生的情感心理,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之经常保持一种“乐而好学”的心理倾向,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思想教育, 完善人格, 也就是收到“寓理于情”、“以情促知”“知情合一”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具体说来, 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寓理于情”———思想教育的催化效应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学并非是“为史而史”, 无论时代多久久远, 无论历史进程多么曲折, 无论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多么复杂, 历史教学始终是指向现实、指向青年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世界的。只有饱含丰富的历史情感, “寓理于情”, 与历史同悲观、共进程, 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 激发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才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了解人们的活动和高尚的品德,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进而形成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伦理道德上的认识, 收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效果。如果缺少了这种情感的熏陶与催化, 思想教育岂不是瘪瘪的空洞言辞?因此,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历史的教育艺术奥秘就在于要赋予正在掌握知识的人一颗战士的灵魂”,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竭力使历史过程作为鲜明的、充满人的激情、思想、情感的活生生的人物冲突揭示在学生的意识面前。

二、“以情促知”———培养智能的强化效应

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是历史知识的突出特点。这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也是历史课难教好也难学好的关键所在。因此, 要掌握基本史实, 就得加强感知和记忆;要形成历史表象, 就得展开生动、具体的、丰富的想象;要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 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懂得历史知识的“取鉴”功能等, 就需要展开积极的思维。然而学生学习的这一系列心理活动无不受到情感的制约。实践证明:教师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情感源泉, 释放出教学情感的全部能量, 刺激学生的大脑表层, 引起愉快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 全促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丰富、理解深刻、思维活跃。相反, 毫无情感的历史教学, 必定死气沉沉的, 是难以促知启睿的。因此, 外国心理学家称情感是思维的能源。

三、“知情合一”———完善个性的优化效应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 而完整的个性心理是知、情、意、性等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发挥历史教学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知情合一”的教学则是优化学生的个性, 促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首先, 他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摆在“人”的主体地位上, 尊重其人格, 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情感心理潜能, 如好奇、兴趣、需要、动机、态度等, 激起学习的愉快体验。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就要从历史教学的目的出发, 针对历史课的特点, 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激发学生“乐而好学, 学而有获”的情感体验。

首先, 历史教师要培养情感教学的意识, 把情感教学同传统的认知教学视作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让师生的积极情感始终参与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其次, 历史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洞察学生的情感心理特征。一般而言, 初中生情感丰富、炽烈、外向, 具有易感性;高中生的情感渐趋深厚、稳定、隐秘, 具有锁闭性。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 都是应有的放矢, 打开其心扉, 激发情感。

再次, 历史教师要优化自身的情感心理。教师只有从历史教材中生发出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可采取如下途径。

1. 针对历史的具体性, 加强情境刺激。

2. 针对历史的过去性、连续性, 加强学生好奇心理的刺激。

3. 针对历史的趣味性, 加强好奇心理刺激。

4. 针对历史课的美育功能, 加强审美心理刺激。

5. 针对历史课的思想性, 突出加强爱国主义情感心理刺激。

6. 针对学生的模仿性, 加强历史都是艺术形象的刺激。

以上途径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 当然也不只这些。只要善于探索, 我们相信, 历史教学会变得更加生龙活虎!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篇2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的切身体验,它不仅在人们的心里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和实践活动中,尤其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讲,情感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能增强角色魅力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心理学认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而且还要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学生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二、能增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可信度

面对不听话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去弥补学生心灵上的创伤,深入了解学生,从关心学生成长入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自然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如果每个人都我行我素,各行其事,班集体岂不成了一盘散沙?遇到这样的班级,班主任如能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学生把班主任当做可以依赖的人。这样,学生也乐意和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思想、学习、生活,心就会往一块儿想,劲就会往一处使,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四、能提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的有效性

如果班主任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时,只晓理,不动情,干巴巴的说教,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毫无兴趣,甚至反感。这样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法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呢?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因此,班主任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的有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篇3

语文教学 情感效应 激情 融情 移情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一个情感丰富的教师,定会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努力学习的思想。反之,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只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压抑或厌学的情绪。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效应呢?

一、激情

旺盛的情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处于学习的最佳竞技状态。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每一篇课文时,她都精心设计导语,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尽快地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激情这一环节在语文课的起始课中尤其重要。

1.兴趣性激情

中学生好奇心极强,喜接受新生事物,而有些新生事物则是他们生活圈子里较陌生的现象,他们急于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以填补知识的空白。可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兴趣性激情。如在非沿海地区教《听潮》可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有时给人是一种宁静的美,有时给人的是一种雄壮的美,那海潮有时演奏的是前奏曲,有时演奏的是摇篮曲,有时演奏的是交响曲。你们想欣赏大海的美和演奏的乐章吗?让我们随作者鲁彦一起去欣赏吧!”这样导入。学生会兴味盎然,急于了解奇妙的大海。

2.功利性激情

功利性激情适用于那些文学性较弱的文体,因为这种文体与文学性强的文体相比,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淡一些。

3.权威性激情

中学语文课本里,大多是名家名篇,中学生大多崇拜名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偶像。教这类课文时,可对作家的人品、成就及作品的特点,作适当介绍,使学生与作家作品的情感迅速契合,形成最佳结合点。如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如此导入:“同学们,范仲淹不仅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著名文学家。他的词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散文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其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立意深邃,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光辉典范。古往今来,为岳阳楼作记的人可谓多矣,那么范老先生又是如何独辟蹊径的呢?”如此导入,学生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从产生一读为快的心理。

激情方法很多,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从诱使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做到“活、新、巧”。

二、融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欢腾奔流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有披文入情,对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才能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在融情这一环节中,可采取下列方式:

1.理性分析

有些文学作品由于作者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绪、心境与作者作品的情绪、心境很容易沟通,而有些文学作品由于写的特定内容。表达的持定情感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的时代等产生较大距离,他们在阅读中,其情感、心境与作者作品的情感、心境不能较快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

2.情感渗透

情感渗透,首先,是教师,主要体现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妙趣横生的讲解。其次,是学生自我情感渗透,这是在教师情感感染下,学生进入角色,渐入意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随着作品中的人物或离或悲,或恨或爱。情感渗透不仅在阅读教学中起着积极效应,而且在写作教学中也起着积极效应。在学生习作中,我们常发现学生在写人叙事里,往往对自己的父母写得最好,即使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这除了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熟悉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进了对父母的深厚情感。

3.情景创设

课文里无论何种内容,它都是作家感觉到的东西,对学生而言,它又变成了间接的东西。教师要想尽办法,利用当地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把间接的东西变成直接的东西。如我在教朱自清《春》这篇散文时,先让学生粗读课文,对春天有个初步印象,再把学生引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体会春天的新、美、力。然后再回到课文学习。这种由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学习效率比原教学程序高出了几倍。

三、移情

移情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效应的最高层次。学生通过教材情感的触发,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情感的再创造,达到为人为文的目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献身于数学研究事业,就是在中学阶段,得益于他的数学教师的启迪。正是少年时代那种立志为国争光的情感,促使他在数学王国里矢志不渝地奋力攀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就是情感迁移所起的作用。如何有效地促进情感迁移,提高学生读写能力,这是值得研讨的问题。情感的迁移有多种渠道,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几种供参考。

1.情景移植

将课文中的情景移植到学生的生活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半部分,可指导学生模仿课文说说或者写写《我的乐园》,教《背影》让学生说说或者写写长辈对他们的关怀和教育方面的题材。这种情景移植,学生会感到有话可说,有形可依,因为文中的情感与内容同他们的生活相类似。在他们的大脑里,本身就贮存了这方面的大量素材,学生的创作热情,正等待外界的条件去触发。

2.联想移植

联想移植是学生在课文情感的触动下,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产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一次,我教《岳阳楼记》后,一位同学模仿课文,写了《登黄鹤楼》一文。小作者通过她和崔颢游览黄鹤楼的不同时代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的比较,歌颂了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3.填充移植

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面未完成的图式结构,作品中留下的空白需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作品中创造的熟悉的陌生人,读者要通过对原作创作意图的把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原形象进行补充和再创造。有位同学在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后,激起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愤恨之情,他似乎觉得作者揭露得还不够。通过自己对原作的理解,根据原作的创作意图,创作出《我的叔叔于勒》的续篇一《于勒叔叔回来了》。小作者在文中写落泊的于勒叔叔再次发了财,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菲利普夫妇看在钱的份上,热情款待和巴结于勒叔叔,嫁不出的大姐此时也媒婆盈门,那些过去谴责和嘲弄过于勒的四邻也跑来“打秋风”。小作者在文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鞭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原作艺术形象的进一步完善和再创造,是一种良好发散性思维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篇4

一、激情

旺盛的情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在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之处于学习的最佳竞技状态。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每一篇课文时, 她都精心设计导语, 以调动学生的激情, 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能尽快地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激情这一环节在语文课的起始课中尤其重要。

1.兴趣性激情

中学生好奇心极强, 喜接受新生事物, 而有些新生事物则是他们生活圈子里较陌生的现象, 他们急于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 以填补知识的空白。可根据这一特点, 进行兴趣性激情。如在非沿海地区教《听潮》可这样导入:“同学们, 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有时给人是一种宁静的美, 有时给人的是一种雄壮的美, 那海潮有时演奏的是前奏曲, 有时演奏的是摇篮曲, 有时演奏的是交响曲。你们想欣赏大海的美和演奏的乐章吗?让我们随作者鲁彦一起去欣赏吧!”这样导入。学生会兴味盎然, 急于了解奇妙的大海。

2.功利性激情

功利性激情适用于那些文学性较弱的文体, 因为这种文体与文学性强的文体相比, 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淡一些。

3.权威性激情

中学语文课本里, 大多是名家名篇, 中学生大多崇拜名人, 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偶像。教这类课文时, 可对作家的人品、成就及作品的特点, 作适当介绍, 使学生与作家作品的情感迅速契合, 形成最佳结合点。如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如此导入:“同学们, 范仲淹不仅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而且是著名文学家。他的词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散文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 其结构严谨, 语言优美, 立意深邃, 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光辉典范。古往今来, 为岳阳楼作记的人可谓多矣, 那么范老先生又是如何独辟蹊径的呢?”如此导入, 学生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 从产生一读为快的心理。

激情方法很多,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从诱使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 做到“活、新、巧”。

二、融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欢腾奔流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只有披文入情, 对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 才能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在融情这一环节中, 可采取下列方式:

1.理性分析

有些文学作品由于作者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情绪、心境与作者作品的情绪、心境很容易沟通, 而有些文学作品由于写的特定内容。表达的持定情感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的时代等产生较大距离, 他们在阅读中, 其情感、心境与作者作品的情感、心境不能较快融合,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

2.情感渗透

情感渗透, 首先, 是教师, 主要体现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妙趣横生的讲解。其次, 是学生自我情感渗透, 这是在教师情感感染下, 学生进入角色, 渐入意境,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 随着作品中的人物或离或悲, 或恨或爱。情感渗透不仅在阅读教学中起着积极效应, 而且在写作教学中也起着积极效应。在学生习作中, 我们常发现学生在写人叙事里, 往往对自己的父母写得最好, 即使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这除了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熟悉外, 另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融进了对父母的深厚情感。

3.情景创设

课文里无论何种内容, 它都是作家感觉到的东西, 对学生而言, 它又变成了间接的东西。教师要想尽办法, 利用当地的教学条件和设施, 把间接的东西变成直接的东西。如我在教朱自清《春》这篇散文时, 先让学生粗读课文, 对春天有个初步印象, 再把学生引向大自然,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体会春天的新、美、力。然后再回到课文学习。这种由理性到感性, 再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学生觉得新鲜、有趣, 学习效率比原教学程序高出了几倍。

三、移情

移情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效应的最高层次。学生通过教材情感的触发, 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情感的再创造, 达到为人为文的目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献身于数学研究事业, 就是在中学阶段, 得益于他的数学教师的启迪。正是少年时代那种立志为国争光的情感, 促使他在数学王国里矢志不渝地奋力攀登,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就是情感迁移所起的作用。如何有效地促进情感迁移, 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这是值得研讨的问题。情感的迁移有多种渠道, 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列举几种供参考。

1.情景移植

将课文中的情景移植到学生的生活里, 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半部分, 可指导学生模仿课文说说或者写写《我的乐园》, 教《背影》让学生说说或者写写长辈对他们的关怀和教育方面的题材。这种情景移植, 学生会感到有话可说, 有形可依, 因为文中的情感与内容同他们的生活相类似。在他们的大脑里, 本身就贮存了这方面的大量素材, 学生的创作热情, 正等待外界的条件去触发。

2.联想移植

联想移植是学生在课文情感的触动下, 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产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一次, 我教《岳阳楼记》后, 一位同学模仿课文, 写了《登黄鹤楼》一文。小作者通过她和崔颢游览黄鹤楼的不同时代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的比较, 歌颂了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3.填充移植

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面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作品中留下的空白需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作品中创造的熟悉的陌生人, 读者要通过对原作创作意图的把握,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原形象进行补充和再创造。有位同学在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后, 激起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愤恨之情, 他似乎觉得作者揭露得还不够。通过自己对原作的理解, 根据原作的创作意图, 创作出《我的叔叔于勒》的续篇一《于勒叔叔回来了》。小作者在文中写落泊的于勒叔叔再次发了财, 衣锦还乡, 荣归故里, 菲利普夫妇看在钱的份上, 热情款待和巴结于勒叔叔, 嫁不出的大姐此时也媒婆盈门, 那些过去谴责和嘲弄过于勒的四邻也跑来“打秋风”。小作者在文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鞭挞。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对原作艺术形象的进一步完善和再创造, 是一种良好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效应 篇5

正安县芙蓉江镇中心小学:王巧云 邮编:563419 [内容摘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通过理论分析和课堂教学操作,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信息技术能增加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呢?我认为: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进行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二)丰富教学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及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甚少。而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案设计、教学素材、习题资料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如在执教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一课时,我将课文中雨前、雨中、雨后三个截然不同的自然现象,通过flash动画制作和视频编辑软件,将大自然的天气变化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观看。雷雨前的动画中加载了打雷下雨及

闪电的音效和画面。隆隆的雷声,狂风刮卷树枝的风声与动画画面,还有耀眼的闪电,视频动画无不在告诉学生,一场倾盆大雨即将上演,学生看了都大睁着圆眼,长大嘴巴,直呼好恐怖的雷电呀!犹如身临其境一样。跟课文里的描述一模一样。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观看“雨中”视频时,同学们看到狂风吹打着树枝,轰隆的雷声伴随着哗啦啦倾盆而下的大雨,情不自禁的发出“好大的雨呀!”动画场景模拟文字的描述,让学生感觉现在教室外好像真的就在下着雷阵雨一样,甚至还有学生下意识的看了看晴朗的窗外。

最精彩的当然要数“雨后”的视频影片,我收集了大量高清的雨后图片,有美丽的彩虹;有青翠的荷塘;有鼓着腮帮子的青蛙,还有躺着晒太阳的蜘蛛„„。通过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将这些美丽的图片整合成动态影片,再插入“森林狂想曲”这首特别符合该视频的轻音乐。真是一场雨后美丽天气的视觉盛宴。孩子看来都特别兴奋快乐,表情完全不同于观看前两个视频那种紧绷的神经。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大大提高。视频 的部分截图如下:

再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的动画课件,利用动画将课中生字展现出来。在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效果如图

(三)运用信息技术解疑化难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但这些方法费时又费力,效果不直观。科学测试表明: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却可达到65%。而信息技术经常是画音同步,比较直观、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帮助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对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有较大作用。

如我在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一课时,我在网上下载了充满了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森林视频和洪水灾难、卷沙淹没房屋的视频给学生看,学生们被生动直观的视频所吸引,更深刻的了解森林树木对大自然防风固沙的作用,以及树林消失后森林变荒漠,导致洪水来袭带来的巨大灾难。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很多传统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可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文所讲内容,这对于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二、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综合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广泛的教育服

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使课堂充满了情趣。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能够使声画并存,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听觉、视觉的协作作用,打开学生的思路。

目前我县各村小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学点,就是非常好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通过IP卫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7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

例如,在教一年级a、o、e拼音的的教学中,我借助教学点“教师上课”中“学习发音”的动画教学,让学生观看“学”、“听”“说”、“写”、“四声”五个环节。他们是如此的带着欢乐与新奇,出色的完成了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课后准确无误的读出所学字母的读音,还能非常规整的背着书写在四线三格里面。逼真的图象、声音使学生对不同种类音乐有清楚的感知,学生听得专注,记得牢固。变抽象为具体,活生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反复播放,学生对这一知识重难点有可能达到终生不忘的映象,这是原来传统教学过程无法达到的。

信息技术与教学点的数字教学结合,可大大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远教资源共享使农村可享受城市中优秀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总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也必然会将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追求的提高信息素养和提高学科教学效果。比

较二者的关系,应该明确,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处于服务地位,在运用上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提倡要充分,要恰到好处。

信息技术,使资源更加丰富,使教学更加有效,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相信,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定会给语文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②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4月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效应研究 篇6

关键词:情感效应;高中英语教学;作用

中国分类号:G633.41

一、影响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消极情感因素

1、焦虑

使人焦虑的原因很多,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焦虑和过往的经历,尤其是受到过的伤害和周围人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焦虑不仅影响了学习,还导致学生产生了紧张和害怕的心理。由于紧张和害怕进而造成学生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影响学习和做事,也影响师生之间情感。虽然焦虑将学生的学习心情影响致深,但它并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只要我们恰当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把握好学生心理,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帮助学生克服掉影响他们学习的焦虑情绪。

2、抑制

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刻意地回避对自己言行带来的问题,在潜意识中就有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时学生就自我抑制,为的是更好地保护自我。某些学生长期受到外界的嘲笑和讽刺,这对学生自身的打击非常大,所以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抑制力也很高。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不了进行实践教学,而且可能会犯错误,而当出现错误时,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批评和嘲讽,这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出现抑制这样的消极情感,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另外,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时老师可能会让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其它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自我封闭和抑制的情绪。就会出现本来自己知道怎么回答也会因为害怕而不敢回答。

二、 克服学生消极情感因素的措施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良好的情感效应,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是经过实践教学证明:严厉的批评、课堂制度的约束、严格地惩罚学生,只有一时的效果,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要想真正地将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效应的问题得以解决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收到很好的效果。

1、为学生的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留出空间

在进行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灵魂,是根本。这时老师就需要将自己平时教学的经验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再结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课堂内容,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课堂情景教学内容,在活动中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师不要只是一昧地讲解书本内容,使学生没有用武之地。每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想要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师就要减少课堂的讲解时间。英语教学更多地是实践,让学生在运用和实践中习得语言,熟练语言,效果更加明显。通常情况下,在每一堂课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清除学习障碍、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力、巩固学生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只是完成了教师教的任务,而没有完成让学生学会的任务。所以对于学生可以将上、下文的联系理解清楚,就不需要进行“扫清障碍”;凡是可以利用活动教学来使学生掌握的内容就不要去讲解;对一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钻研可以掌握的内容,老师就不要去提供帮助。所以,教师备课过程中就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地分析,将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分析的内容找出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就要利用提问和交流使学生潜在的英语学习能力挖掘出来。不要轻易地讲出学生应当怎么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才可以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余力去发现自己的长处。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每堂课的时间有限,英语课堂中老师不可能将过多的时间用于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所以对于情感的投资只能是课堂之外。贴心的理解和宽容,诚挚中肯的批评,热情的鼓励,催人上进的引导,通常常在课下和家访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学生成功的学习或考试之后,在學生体验到成功的时候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会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因为“成功是成功之母”;更要在学生需要帮助时,遇到困难的时候。例如,在遇到一些学习差的学生时,作为老师可以主动向前和学生聊天或者是用英语问个好,还可以通过与他们的接触、观察、谈心以及一起游戏等一些形式,发现他们身上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将他们自卑的心理消除掉,使他们与老师之间建立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情感的投资更多的是一些小的事情之中。比如一个差生在偶然的一次将英语单词写得很好,这时如果教师可以在他的作业本上评一个“Good”,当这位学生再遇到教师时,自然而然地目光中就会流露出对老师的感激和信任。[再例如,有一些学生为了向父母有个交待,想要考一个好的分数,于是就在考试的时候作弊,而事情被发现时,本想着会受到老师的惩罚,可是如果这时老师没有进行惩罚,而是意外地给了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且对他讲一些怎么学习好英语的方法。这时学生会从心里接受,进而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总之,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作为教师都要用心去关爱学生,日久天长,师生之间的情感就会转化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3、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积极的情感

所谓的情境指的是交际活动中的大环境。心理学中,越是轻松的环境,和学习氛围才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愉快地去学习、思考吸收知识,这样可以有利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从而形成对某个事物的共同认识,进而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例如对每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学生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能进行参与,而且还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问题的创设,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践,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一旦学生被激发出学习的热情,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离成功就不会太远了。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会直接地影响着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研究本身的业务知识,更要很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它是好的教学效果的营养素,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如何才可以将情感因素驾驭得好,是每个中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谈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篇7

一、唤起学生的情感

在学生面前, 教师要怀着饱满的工作热情, 具有乐观的且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以亲切的面容和充满期待的目光去了解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要驾驭好自己的情绪, 随时注意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用友好去感染他们, 用爱心去温暖他们, 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学识上必须居高临下, 但在情感上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中, 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讲解知识要有耐心,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 要尽可能地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 要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 从而使他们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在教学中, 教师要宽容学生的错误, 摸清病因, 科学地纠正学生的不足,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激励学生敢于发言, 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挖掘教材内涵, 丰富师生情感

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情感, 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 把趣味性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满足和快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实际结合教材, 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学会透析社会现象, 洞察文化底蕴, 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使一些语言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被接受和运用。

四、帮助学生控制不良的情感

中学生情绪不稳定, 有时因为某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而沮丧, 甚至放弃该科学习、有时因考得好而骄傲自满。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每次考试, 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做出客观的总结。首先, 应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 也要从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获得成就感, 从而提高自信心。而对暂时的失败, 则应进行冷静的分析, 找出原因, 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减轻焦虑。

五、应用情感效应, 促成学生的成功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行为若能引起教师和同学的表扬与肯定, 他就会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 并且生成积极的模仿或反复的趋势。成功感是英语教学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 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与否没有绝对的标准, 好的考试成绩、正确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圆满地完成练习等, 所有的点滴进步均可视为成功。这种成功引起的满足与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得到满足的渴望。一次成功的体验可以推动第二次成功, 多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信心, 不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 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 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评判, 及时给予真诚的表扬和鼓励。

六、借用情感效应,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力

中职学校教学中的情感效应研究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感策略

随着职业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致力于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状况以及交往中的情感问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 如果把情感运用得好, 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 从而有利于中职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在教学中, 要想使教学效率得到改善,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教育者必须要学会如何运用好情感。

1 调查报告

结合国内外当前的研究调查经验和方法, 为实现调查研究的准确性, 选取中职学校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最原始的真实资料, 从而研究分析目前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情感问题所在及其原因。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经过考察, 选取甘肃省兰州市的一所重点中职学校和一所普通中职学校进行调查。其中, 随机发放学生问卷表500份、教师问卷表20份, 取样的过程和数值合理有效。

对中职教师的问卷进行回收, 得到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职教师对英语课堂教学中情感效应要求“您认为在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您应不应该从情感角度加强师生交往?”调查中, 重点中职学校大约有71%的老师认为A“应该”, 有16%的老师认为B“不应该”, 有10%的老师认为C“没感觉”, 有71%的老师认为D“没考虑过”。普通中职学校教师和重点中职学校教师调查结果差异不大 (见图1所示) 。

对中职学生的问卷进行回收, 得到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与英语教师课堂情感交往上“在英语课上, 教师和你交流你的想法, 你感觉怎么样?”调查中, 普通中职学校的学生认为A“很高兴”的占81%, 认为B“没感觉”的占5%, 认为C“没感觉”的占13%, 认为D“不高兴”的占1%。普通中职学校学生和重点中职学校学生调查结果差异在A、C和D选项上差异巨大, 具体原因是学生素质的差异 (见图2所示) 。

2 当前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师生交往中存在的情感问题

2.1 情感的虚假性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中, 师生的交往只是被动的、形式化的交往, 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 学生为了提高成绩, 能上重点学校, 老师机械化地灌输知识, 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并没有自觉自愿地进入交往状态, 师生之间是缺乏交往热忱的。

2.2 情感的差异性

师生通过彼此间的感情增进, 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情感的交往, 既能够提升课堂中的教学效果, 也顺应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 以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为目的,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但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各个方面还不完善,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师生的交往以安全信任为前提, 这样, 内心才能达到一定的密切程度。

3 在中职学校英语课堂中教师运用情感进行英语教学的策略

3.1 教师要寓教于乐

对于学生来说, 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寓教于乐就显得格外重要。老师不应拘泥于单一形式的教学方法, 应使用各种各样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等等。如在一堂本来很枯燥的语法课上, 运用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 同学们学习的兴趣非常高涨, 自然而然, 同学们也在快乐中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并且还能够记忆深刻。使学生能够敢于大胆开口, 并能将职业英语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寓教于乐一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教师要以情施教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学生的教学内容传递上, 但是并没有意识到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教学应该是一个感情互相交流的一种过程,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加入情感的传递和沟通, 用教师积极的情感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效果。

3.3 教师要能够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互相交融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加重对情感因素的发展和提高, 用教师积极向上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 并且用这种良好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这种方式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条建议》中指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公开的东西, 它是同人的情感世界溶合在一起的。”“教师的话语中不仅包含了学科的意义与内容, 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与学的一种过程, 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感情的一种融合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活动, 更加影响着学生人生的发展。学生与老师有了心与心的情感交流, 学生从内心中喜爱老师, 自然而然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这门课堂上。

3.4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亲身体验

在实际的英语教育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也并非都能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是因为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它都没有很好的情感因素在里面, 要使学生们真正能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内在情感的一种融合交流, 也就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亲身体验, 并把这种体验很好地融入到英语教育教学的课堂中来。

4 结束语

近年来, 教育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 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 意义重大。要办好职业教育, 就必须关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情感效应研究。课堂教学中, 情感运用不仅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02.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3.

[3]张达仁.活化英语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12)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篇9

一、寓理于情——思想教育的催化效应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学并不是“为史而史”, 无论时代多么久远, 无论历史进程多么曲折, 无论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多么复杂。历史教学始终是指向现实, 指向青年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世界的。只有饱含丰富的历史情感。“寓理于情”, 与历史同悲欢、共进程, 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 激发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才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了解人物的活动和高尚的品德,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进而形成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伦理道德等理论性上的认识, 收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效果。如果缺少了这种情感的熏陶和催化, 思想教育岂不是干瘪瘪的空洞言辞?然而, 中学 (特别是初中) 历史教材简约性、综合性强, 情感性较差, 内容包罗古今中外, 涉及政治、经济、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知识, 其年代久远, 朝代更替, 国别相殊, 人事纷繁。要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这些较繁杂的客观历史知识, 有效地完成知识传授、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的历史教学三大任务, 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既要保证经过加工处理的知识的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 又要保证这些知识教授的艺术性、情感性。以刺激学生的情感心理,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之经常保持一种“乐而好学”的心理倾向,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强化思想教育, 完善人格。

二、以情促和——培养智能的强化效应

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是历史知识的突出难点, 这是历史性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也是历史课难教好也难学好的关键所在。因此, 要掌握基本史实, 就得加强感知和记忆;要形成历史表象, 就得展开生动的、具体的、丰富的想象;要探讨历史知识的“取鉴”功能等, 就需要展开积极的思维。然而, 学生学习的这一系列心理活动无不受到情感的制约。实践证明:教师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情感源泉, 释放出教学情感的全部能量, 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 引起愉快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 会促使学生感知敏锐, 记忆牢固, 想像丰富, 理解深刻, 思想活跃。相反, 毫无情感的历史教学, 必定是死气沉沉的, 难以促知启智的。从心理学上讲, 情感是受外界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种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 如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需要不需要、愉悦不愉悦等。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强化等功能, 消极的情感则起着减力、改变的作用。因此当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历史知识的信息时, 心理上都存在着一种选择甚至是否定的情感倾向, 即这些知识是否适合学习的需要, 能否满足接受时的快感, 如果能, 则化为学习的巨大动力, 故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无道理。

三、知情合一——完善个性的优化效应

“人是知情合一的高级动物”, 学生并非是被迫受教育, 历史教育呼唤着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的个性充分的发展, 而完整的个性心理是知、情、意、性等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历史教学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可以说, “知”与“情”的教育既构成了历史教学的目的也构成了其内容, 二者是统一的也是同等重要的:“知情合一”的教学原则是优化学生的个性, 促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首先, 他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摆在“人”的主体地位上, 尊重其人格, 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情感心理潜能, 如好奇、兴趣、需要、动机、态度等, 激起学习的愉悦体验。然后, 把这种体验引导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消化、应用的轨道上来。最后, 把知识的价值升华为内在的高层次的情感需要上来, 既培养高尚的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和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 从而形成指导言行的性格的个性特征。可见, “知行合一”既能增加启智又能修身养性。

坚持“知行合一”的历史教学, 必须杜绝两种极端。其一是“重知轻情”, 即重知识的单一传授而忽略情感的熏陶培养, 其结果是压抑扼杀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其二是“重情轻知”, 即过分制造的情感虚张声势而失去理性的驾驭, 其结果是有损于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唯有做到“知情并举, 合二为一”的教学, 方能真正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 促进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例如, 一位教师在讲“英法百年战争”时, 是这样满腔热情地讴歌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农家姑娘贞德, 看到法兰西处在危急中, 人民在流血、在受难, 再也忍受不了了, 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毅然挺身而出, 历尽艰辛向执政皇太子恳求, 终于带领一支军队, 披甲上阵, 抗击英军, 收复失地。最后由于内奸的出卖, 贞德为保卫祖国不受外辱, 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一个贞德倒下了, 千万个贞德站起来了, 伟大的爱国精神鼓舞了千千万万法兰西军民拿起武器, 团结起来, 抗击外敌, 终于把英军赶出了法兰西……”。这样的情感渲染, 使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活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教育。

四、运美育乐——加强审美的刺激效应

历史知识蕴藏着丰富的美。无论是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的自然美, 还是精韵洋溢的敦煌飞天、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的艺术美, 抑或是“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的爱国壮举的社会美, 无不饱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审美是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活动, 它“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因此, 充分发挥历史课的美育功能, 把握美的内涵、价值的思想性、提高审美能力, 陶情冶性, 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刺激。根据审美心理活动发展的有序性、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美的源泉, 通过美的形象去感知美;通过美的愉悦性、享受性去体验美、表现美;通过美的艺术性、思想性、社会性去升华美、创造美。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心灵纯洁, 情感丰富、真挚, 从小就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英雄的情感陶熏, 爱憎、善恶、美丑分明, 特别是爱国主义者的事迹对其心灵会产生强烈的震动。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 但它又不同于情节性很强的故事, 要使学生从情感的熏陶、激励中掌握爱国主义素材, 理解其内涵、价值, 形成爱国主义人生观, 就得提高和渲染其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度”。

五、结束语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就要从历史教学的目标出发, 针对历史课的特点, 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激发学生“乐而好学, 学而有获”的情感体验。首先, 历史教师要培养情感教学的意识, 把情感教学法同传统的认知教学视作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让师生的积极情感始终参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其次, 历史教师应善于分析和洞察学生的情感心理特征。一般而言, 初中生情感丰富、炽热、外向, 具有易感性。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师应有的放矢, 打开其心扉, 激发情感。再次, 历史教师应优化自身情感心理。教师只有从历史教材中发出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理,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本文就“情感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做了探讨。

关键词:寓理于情,以情促和,知情合一,运美育乐

参考文献

[1]王帆.新课程改革与历史课堂教学的转变[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

[2]晏红.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观的若干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3, 4

[3]李明海, 王英姿.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历史教学, 2005, 2

[4]李基飞.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1998, 4

谈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效应 篇10

首先,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等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环境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组织教学又是让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起来的主要手段。教师若能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相信自己、认识自我, 学生就能产生不怕错误、不畏困难、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良好心理。从而师生共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在和谐的环境中传授知识、学习知识,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愉悦课堂气氛、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既轻松又活泼的环境下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从而让他们去体验学习的快乐, 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死板、严肃、不苟言笑的教学态度只能制、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 使得教学效果很差, 甚至事倍功半。

其次, 师生间情感交流程度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教师是情感交流的主体, 我们应尊重个体差异, 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们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把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 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鲜活的主体, 尊重他们迥异的个性特征。我们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 一定要尊重这一事实, 不能去违背自然规律。更不可以肆意地去伤害任何一个学生, 无论是从言语上还是从身体上。我们应该静下心来, 细心、耐心地去了解每位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及他们不同的心理需求, 从而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和策略, 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我、找到自信, 从而扬长避短得到长足发展。

做学生的朋友, 和学生平等交流是教师进行情感教学的又一要素。我们平时应放下架子, 多和学生谈心, 只要有时间什么都可以谈, 这样和学生交流起来才会有共同语言, 也能拉近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最后, 教师的情感教学是以自己个人修养作为前提的。

朴美端庄的仪表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情感的前提条件。“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园丁”, “教师是雕塑师”等等, 仪表大方、衣着干净整洁、朴实无华、端庄秀丽是教师必备的美德, 也是让学生对你产生亲和力的前提。很难想象, 一位衣着华丽甚至有点花里胡哨、脸上还浓妆艳抹的老师会给自己的学生带来好感。当然, 那种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教师更不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更何谈对你的课堂教学感兴趣了!

教师进行情感教学还得以自身过硬的基本素质作为基础。身教重于言教,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行动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很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从不凭着老印像去教学, 每一节课都会有每节课的特色, 甚至连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两个班级都会有同工异曲之处。上课之前我都会精心备课, 吸取每一节课的精彩之处, 以发扬光大, 也会在每节课后认真做教学后记, 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我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钻研一些教学刊物和参考书, 以便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思想, 来开展教学。只要有机会, 我不齿于向任何一位同仁学习, 我甚至还去听数学课、语文课、音乐课等, 以吸取百家之长。

给予孩子恰当的学习评价, 也是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好英语、体现教师个人修养的关键因素。我有时在批改作业时, 会给学生适当的评价和建议, 有时也委婉地指出他们的缺点所在, 这样书面交流的形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也更容易鼓励他们前进。

总之, 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自己的情感教学, 我相信收获一定会多多, 一定会迎来一片桃李满天下的喜悦!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良好的情绪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快、更好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相关信息和内容。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效应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情感效应 教学方法

前言

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相关教育专家意识到了情感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对情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由于教学行为自身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里面蕴含了大量的行为因素,情感教育作为行为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将感情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对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一、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

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对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深刻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增强了学生的主观接受意识。其次,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情感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增强,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存在道德水平不高和情感依赖性较强等特点,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符合学生的情感需要。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存在的情感问题

1.情感的虚假性。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非是自愿的行为,而是迫于教育制度的要求,与学生进行被动、机械的交往,导致师生之间的交往过于虚假和格式化,使情感教学表现为形式化、意向化和功利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也仅是站在自身的观点上,无法充分发挥情感的正确引导作用。

2.情感的差异性。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空间差异性,对处于自己视域范围内的学生关心较多,对处于视域之外的学生关心较少,导致师生的情感交流较少。教师与前排的学生交流较多,与后排的学生交流较少。教师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和自己喜欢的学生交流较多,导致一部分学生被排除在外,无法大范围的进行情感交流。

三、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

1.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要想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英语课堂中使用合理的情感教育方式,需要确保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意识到与学生交往关系的重要性,加大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诚对待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进行英语教学时,班级里有一名学生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单词补考的名单上总会出现他的名字,英语学习主动意识较为淡薄。为了提高该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我利用一次单次补考的机会,与该生进行情感交流,希望他以后不要过来补考,该生漏出羞涩的表情。并且学生主动提出在下次单次考察的时候到黑板上去写。改变了该名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英语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这件事让我充分意识到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重视教学内容传递中的情感应用。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传递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情感应用,将教学活动作为情感传递的有效手段,为了确保情感传递在英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进而来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首先,教师需要充分运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充分把握情感的重要作用,强化情感的感染力,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促使英语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该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关注。主要的肢体语言包括手势和各种面部表情等,教师可以运用手势和微笑给予学生鼓励,向学生传递准确的信息,促进了情感在教学内容中的合理应用。

3.充实课外时间的情感体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安排通常较为紧凑,英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投入情感体验,没有花较多的时间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无法保障英语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促进英语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需要增加课外教学时间的情感体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培养增加渠道。在英语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做游戏的形式,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例如,教师在课下与学生偶遇时,可以与学生进行口语对答,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师在进行英语作业批改时,需要在批注中加上正能量和激励性的话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中学英语教师需要将情感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充分运用情感效应来给予学生引导和激励,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内容的情感传递,通过扩充课外教学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燕琴.中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效应的应用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46.

[2]顾红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分析[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4,14:42.

[3]王静.英语教学中突出情感效应的手段研究[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10:58.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篇12

一、情感效应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 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 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 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我根据从教多年的实践生活, 认为要想让学生拥有主动地学习数学的欲望, 就必要注意数学教学中情感效应。所谓情感效应, 是指通过教师自己的个人魅力, 使学生首先喜欢上教师这个人, 对教师有一种喜爱和依赖, 从而也喜欢教师的教学。这里有一个说服力的例子:日本宝物公司曾经推出的丽卡娃娃玩具, 在日本玩具销售中取得了长久不衰的销售业绩, 后来根据专家的分析, 才知道他们销售的秘诀是:用温馨的服务和孩子之间建立了长期的、稳固的情感基础, 使孩子长时间保持对丽卡娃娃的兴趣, 主打的是情感牌。从一些小小例子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奥秘:在公司推出丽卡娃娃的同时, 还创造性地开发了丽卡娃娃的“爸爸”“妈妈”和“朋友”, 更加具有创新意识的是公司还同时发售丽卡娃娃的替换衣服, 使每一个丽卡娃娃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而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 不仅是孩子们的愿望, 也是所有父母的愿望, 因此, 不仅赢得了孩子的喜爱, 还迎合了广大父母的情感取向。而且更具创新性的是, 每一个拥有丽卡娃娃的孩子, 还可以通过“丽卡娃娃专线电话”“丽卡娃娃之友俱乐部”, 随时可以通过电话, 互相谈论丽卡娃娃的情况, 就是这创造性的举措, 融合了最具人文色彩的和情感色彩的小小举措, 就走进了孩子的心, 使他们需要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因而对丽卡娃娃表示出强烈的欢迎、接纳、信任的态度, 甚至是依赖性。从以上例证中, 我们可以看出, 创新的思想和情感的完美结合, 创造了极具戏剧性的销成就。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如果广大数学教师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一定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也能够想出具有创新性的点子, 使学生喜爱上教师以及教师所任教的学科, 甚至会产生依赖性, 那么, 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变得十分简单, 成为学生的最爱, 可想而知, 学习的效果, 肯定很好。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生动的教育情境, 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信赖、互相依靠的情感, 充分发挥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效应, 使学生愿意主动地、积极地、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无数事实证明, 没有情感效应的数学教学肯定是失败的, 是学生所不喜欢的教育。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能够在愉悦地心境当中, 带着一种享受心理, 愉快的学习数学, 并成为他们主动去学的学科, 这就是教师最开心的梦想。

二、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新时代新的教育体制, 要求广大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 充分领会新教育理念的指导精神, 认真贯彻新教育理念的方针策略, 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是新的教育形式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每个数学教师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教学指导思想。新教育理念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创新能力就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 它不但是针对于学生而提出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且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就必须自己首先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假如教师都不能够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 那么再谈学生的创新教育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首先, 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不要停滞不前, 而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前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 经常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学术交流, 互通有无, 共同提高, 借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其次, 敢于尝试把一些原来没有应用过的方式方法, 或者新奇的想法, 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不断地总结得失, 并不断改进和提高, 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使学生感到数学的魅力和兴趣, 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墨守成规是教师进步的最大障碍, 所以教师要想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不要坚持自己多年形成的经验, 一成不变, 不思变迁, 而要不断地革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 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方向, 只有这样, 才会永远走在教育的最前列, 而不被时代所抛弃。

当今的教育方向就是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之才, 通过前边所述丽卡娃娃的例子, 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 仅仅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小点子, 就创造了商业的传奇, 足以说明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了。但是就这一小小的想法, 却能够折射出宝物公司主创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就非常迫切, 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要履行的教育义务,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俗话说:“教无定法, 学亦无定法。”很多教师为了推进创新教育, 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了很多因素, 有的利用游戏的形式;有的利用比赛的形式;有的利用表演的形式, 教学形式多样化, 多元化, 使数学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妙趣横生。数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教师的讲课之所, 而是师生共同用活泼的形式, 探讨研究数学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快乐地汲取着数学知识的甘泉, 遨游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 品味着学习数学的快乐滋味。这就是创新教育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上一篇:定位思想下一篇:PE聚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