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精选12篇)
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 篇1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品质与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及实现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生对自身周围的生活、学习等任何事物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地形成完善和独立的人格、个性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属于新课改教学思想的理念,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可以说,在小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1.完善课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
语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并且,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也属于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方式。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点是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适度、适时、适宜地为学生传递情感,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做卡片、故事表演、表演话剧,做游戏等等。教师在安排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知识,清楚情感教育的目的,进而有效地统一智育和情感教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借助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和有规划地启发学生,如此不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和道德受到良好的熏陶,最终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2.有效地统一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
环境和情绪是统一的,因此,情感教育的实施跟相应的教学环境密不可分。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每一篇的课文都有着相应的写作目的以及写作背景等,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情感。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务必根据相应的教学环境来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很自然的一种现象或者是一个情景都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是在下雪的时候,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对雪进行观察,且将观察之后的感想写下来。如此不但跟小学生好玩的特点相适应,将情感教育人性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体现出来,并且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实际生活是语文的来源,且又在实际生活中回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务必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课文的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知识与深刻的哲理。不管是在实际生活当中,还是在学习当中,人和人间的情感都是互相影响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借助实际生活中美好的言行和情感影响学生,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给学生生活俗语“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的时候,能够教育学生对今天的美好生活要好好地珍惜,这是由于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前辈历经磨难、牺牲换来的,要告诫学生好好学习、以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从而开创将来的美好生活。教师以这种方式感染与影响学生,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
4.合理地评价学生
学生是在思考与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的,并非借助灌输式的教学实现的。学生借助情感体验能够使自身的情感认识形成,然而,学生情感认识的形成并不都是积极的。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认识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评价学生。倘若教师在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情感认识后批评和责骂学生,那么就会使学生在将来的情感体验当中,难以积极地考虑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是非常错误的。与此同时,小学有着活跃的思维和非常强的表现欲望,十分关注自身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也注重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这是由于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教师来讲,即使是一句短暂的激励性语言、一个惬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够使小学生体会到满足与快乐。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幽默性、激励性、模糊性、欣赏性地评价学生的情感认识与发表的观点,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综合性地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尽量地创设机会和条件,以使学生的才能和智慧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性事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平时的生活实际中强化跟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并且,教师还应当进一步地探究教材知识,对课文当中的情感思想进行有效地把握,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持续地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 篇2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人文文本为基本媒介
人文文本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中介,没有人文文本这一载体,情感教育就失去依附,流于空洞的直白式说教,倾向于政治思想说服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情与理总是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寓含在语文的语言形式之中,寄寓于语文具体特征之中。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语文文本中的情感载体,通过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感知其中的情理,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再现文本“真实”场景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感染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主题,创设和谐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创设情境氛围呢?(1)精心设置导语,营造情境;(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阅读文本情境;(3)通过朗读等方式,再造文本情感氛围。
例如,学习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引入课文前,可以简介总理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人格,简述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奋斗的一生。深入分析文本主题时,利用课件,再现当时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再造缅怀周总理的环境氛围:悬挂总理遗像;讲台摆放白色台布;学生佩戴白色小花……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受周总理伟大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总理人格的教育和影响。
三、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因素,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世界,把握文本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化和教育。
四、激发学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强化情感教育
由于时空的限制,语文文本的情感元素,往往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拓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弥补情感和强化情感的有效途径。阅读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系文本的写作历史背景、文本内容反映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深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对作者(安徒生老爷爷)和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受到经典文化的情感熏陶和感化。
五、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和表达情感能力的训练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道:“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口头传达的语言)和无声语言(眼神、表情和动作等)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学生)。
语文教师在阅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主要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阅读教学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和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度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充满感情投入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认识,使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同时,也领悟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与理,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3
1.完善课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
语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并且,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也属于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方式。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点是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适度、适时、适宜地为学生传递情感,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做卡片、故事表演、表演话剧,做游戏等等。教师在安排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知识,清楚情感教育的目的,进而有效地统一智育和情感教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借助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和有规划地启发学生,如此不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和道德受到良好的熏陶,最终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2.有效地统一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
环境和情绪是统一的,因此,情感教育的实施跟相应的教学环境密不可分。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每一篇的课文都有着相应的写作目的以及写作背景等,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情感。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务必根据相应的教学环境来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很自然的一种现象或者是一个情景都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是在下雪的时候,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对雪进行观察,且将观察之后的感想写下来。如此不但跟小学生好玩的特点相适应,将情感教育人性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体现出来,并且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实际生活是语文的来源,且又在实际生活中回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务必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课文的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知识与深刻的哲理。不管是在实际生活当中,还是在学习当中,人和人间的情感都是互相影响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借助实际生活中美好的言行和情感影响学生,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给学生生活俗语“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的时候,能够教育学生对今天的美好生活要好好地珍惜,这是由于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前辈历经磨难、牺牲换来的,要告诫学生好好学习、以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从而开创将来的美好生活。教师以这种方式感染与影响学生,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
4.合理地评价学生
学生是在思考与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的,并非借助灌输式的教学实现的。学生借助情感体验能够使自身的情感认识形成,然而,学生情感认识的形成并不都是积极的。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认识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评价学生。倘若教师在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情感认识后批评和责骂学生,那么就会使学生在将来的情感体验当中,难以积极地考虑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是非常错误的。与此同时,小学有着活跃的思维和非常强的表现欲望,十分关注自身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也注重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这是由于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教师来讲,即使是一句短暂的激励性语言、一个惬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够使小学生体会到满足与快乐。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幽默性、激励性、模糊性、欣赏性地评价学生的情感认识与发表的观点,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综合性地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尽量地创设机会和条件,以使学生的才能和智慧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性事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平时的生活实际中强化跟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并且,教师还应当进一步地探究教材知识,对课文当中的情感思想进行有效地把握,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持续地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中的运用 篇4
首先要创设情感氛围。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领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其次要读出情感信息。“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悯;这里有开怀的笑、大声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
作 者:李本兵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张湾中学 刊 名:新课程(中学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20xx “”(7) 分类号: 关键词:
浅谈语文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6
一、体会意境,情景交融
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描写时客观景物与要表达的主观心情水乳交融而形成的,具有深邃广阔令人神往的内蕴的艺术境界。如:教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引导学生注意节奏,读出重音,随着朗读,简笔画的观察,脑海里浮现出从百鸟争鸣到风雨落花的场面。使他们如深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情趣引发中陶醉,从而欣赏春光,珍惜时间,热爱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處处”两个字,写出了无限风光满园春色。以下两句。一是写春夜风雨,一是写落花,相映成趣,顺理成章。春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春花怒放,幽香袭人,表现了一种充沛昂扬的生命力,给人带来浓烈的美感和奋发向上的力量。诗人起笔以“春晓”点题,把读者引入春的天地。这两句却一转笔锋,以“夜来风雨声”勾起人们对春的强烈关注。和风细雨,带来万物生机,群花争春的绚丽图景。然而疾风暴雨又是花的死敌,这怎能不使从春梦初醒的诗人发出“花落知多少”的慨叹和隐忧呢?花是春的骄子,诗人以落花收笔,这固然是对花的珍爱,对春的怜惜。然而不也含蕴着诗人仕途失意的淡淡哀怨吗?真可谓是情寓景中,情景交融。
二、引情入理,以理育人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种特定的思想和感情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俯而读,仰而思,心与理会的训练中,“一字未宣忽,语语悟其神”。在学中不断对语言文字进行咀嚼,从中悟出做人的真谛。放手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学中以感人的语言把作者的感情准确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情动意会,在美的感受中陶情冶性,净化心灵。
三、理清文脉,以情激情
文章的脉络,或者说是作品的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每每通过结构层次表现出来。教学中,我们就从结构层次的分析中去理清和把握作者感情发展脉络,做到以情激情,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掌握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技巧,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五次划火柴所构成的幻想描写场面来表现小女孩的美好愿望。这五个场面可以通过画面来表现,但她那美好的愿望却画不出来,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领略结构美的同时,激起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满腔仇恨。这样顺着课文思路,启发学生“沿坡导源”、“拾级而上”就能把握作者感情流向,深刻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受到形象感染,好作者文所好,恶作者文所恶。
四、容情于教,倾注爱心
教学中,无论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提出的问题多么简单幼稚,教师都要认真听取,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或以罚代教,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全部的爱心去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使他们倍受感动,从而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创设情感氛围
1.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表达和传递中。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爱不应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而应该是教育的前提, 所有的教育也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没有爱, 教育就无法实施;有了爱, 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 才能真正达到师生间的心心相通、心心互换。因此, 要想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原则, 教师首先应摆正与学生的关系,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用自己的爱营造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课堂,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多是在十二、三至十五、六岁之间, 他们的身心发展正逐步成熟。他们不仅具有较强个体意识和独立性意向, 而且自重感在他们的心中也日益强烈。他们喜欢别人尊重他们, 愿意引起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他们不仅期望教师给予知识和一般情感上的温暖, 还需要教师能与他们有心理上的接近。需要友情和理解, 这是中学生的情感特点。所以,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 形成师生共进的良好氛围。在由教师、课程资源与学生组成的教学环境里, 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即平等、相互尊重 (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良好的乐学情感, 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 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发挥语言的传情作用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这跟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传情达意的功能,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在教学艺术的运用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劳动的特殊手段, 其艺术性, 感染性, 生动性, 形象性, 特别是情感性, 对于语文教学的成功, 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 能侃善谈, 可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 如出我心;教师语言的规范准确, 风趣幽默, 抑扬顿挫, 亦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 进而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应。因此, 情感教学中, 教师语言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 以情激情, 才能叩击学生心灵。教学中, 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 便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 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 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 走进课文, 走近作者。这样的教学言语不仅能传知, 还能传情, 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科学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如我教《生命的意义》时, 为了渲染气氛, 创造出一种体现本文感情基调的氛围, 我对课文进行了情感范读。保尔来到的是烈士公墓, 这里埋葬的是他的战友和童年的伙伴。这些本该是鲜活的生命现在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保尔的心情是沉重的, 所以朗读时我采用低沉的语调、沉重的语气;同时保尔大病初愈, 步履蹒跚, 朗读时我采用的节奏也较慢。把墓地周围的阴郁、冷清、肃穆, 保尔的沉重、悲哀的心情表现出来, 让学生怀着与保尔同样的心情一起缅怀保尔牺牲的战友, 而读到保尔在烈士墓前陷入对生命沉思的这一段, 则语势稍高扬些, 声音略带一些激动, 教室里静极了, 学生们似乎听到保尔的心声, 他们似乎与保尔一起思考生命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体会一个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无产者的崇高品格和博大胸怀。
二.优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设置的核心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 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 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境, 制造气氛, 以情施教, 便能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 使学生把语言文字和直观画面联系起来, 互为补充, 并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 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 学生才会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1.播放音乐, 烘托情感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 它通过乐音的运动, 给人丰富的美感, 并以特有的旋律、节奏, 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意境中, 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 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教学中, 如果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这种感情变化, 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 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 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 先播放了一首舒缓优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 让学生随着乐曲细细品味文本, 在美妙的音乐渲染出的情境中想象文字表现的美好画面, 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纷纷露出了陶醉的神情。接着, 在课文讲解中, 我让音乐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的烘托、感染下, 学生很快便被带入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园景色的环境美, 和谐友好的人情美, 对于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的把握也轻松自然了许多。
2. 借助画面, 传递情感
借助画面可以再现课文情境, 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 并引导学生心入其境, 从而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 激发学生的情感。从画面中, 学生不仅能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接受和理解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信息, 而且能在画面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影响下涵养美感。
如我教《观沧海》时, 就先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袁绍的残余势力, 统一了北方;九月, 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 写下《观沧海》这首诗。接着播放这样的画面:秋天, 高耸入云的山上生机盎然,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吹来, 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 一位诗人登上山顶, 居高临海,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 我再开始这首诗的教学。学生因为了解了历史, 感受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心境, 因此在学习这首诗时, 他们很快与诗产生了“亲近感”, 与诗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能够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及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3. 扮演角色, 体验情感
表演式教学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 也是形象化教育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实践证明, 此法运用得当, 确实可起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 展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此一来, 打破了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活动的界限, 课堂变成了舞台, 师生在舞台上随机表演, 学生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例如, 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 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 请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我”、掌柜及短衣帮, 重现课文中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几个场景, 抓住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表演。表演过程中, 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均由学生尽情发挥, 尽情演绎。表演后, 由旁观学生依据文本对表演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使学生在“表演——评价——再表演——再评价”的反复中, 体验人物情感, 把握人物性格。这样, 学生原本难以理解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被打开了, 文章揭示的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也水到渠成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了。
此外, 教师本人的即兴表演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情感,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卖油翁》一文的“睨之, 久而不去”中的“睨”字时, 我临场发挥, 作即兴表演, 这种表演生动形象、充满趣味, 既调动气氛, 活跃了课堂, 也达到了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的目的, 学生很自然地便明白“睨”字是“斜着眼看”的意思。
4. 展开争论, 明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 才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 也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所发现, 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 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情感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绪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 在沉闷的课堂上, 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 “一筹莫展”。因此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 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 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 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 “进入角色”, 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 我从文章语句 (“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着手, 提出:孔乙己最终的命运是生还是死呢?教室立时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认为,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人会关心孔乙己, 而孔乙己自己又是那样一个好吃懒做、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穷书生, 他的命运必然是走向死亡。也有人认为,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只是一如往常的贫病, 这对孔乙己而言是家常便饭, 过去没死, 这次也不会死。不同意见的阐发、争论, 使得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时, 我鼓励他们充分发表个人看法, 学生们很快分成两派, 据理力争, 谁也不服谁。在热烈的讨论情境中, 学生们的积极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真诚的探讨, 不但使他们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情感, 与此同时, 教学情感目标也水到渠成, 自然达成了。
三.重视课余积累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 光凭课堂学习是很难较快地增强学习效果的, 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 广泛练习, 增强知识情感的积累, 做到厚积才能薄发。而注重课外摘抄、点评、写作等训练, 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积累的好方法。
摘抄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范文、精美的诗文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了得到这些素材, 学生会广泛地收集资料, 自觉扩大知识面。摘抄得多了, 学生在演讲、评说等活动中也就自然有话可说, 也能更好地提炼一些个人独到的观点。同时, 摘抄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好的写作方法技巧、优美的句子词语、他人的一些思想观点等, 都可以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之中, 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在摘抄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求学生对摘抄的东西进行认真揣摩体味, 从构思、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评析, 评出好在哪里, 妙在何处, 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 写成一些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短文, 做到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言而有据, 言之有物。
同时, 还可根据摘抄的内容或是学过的一些文章, 进行不同形式、不拘一格的写作训练。如仿写, 活学活用原文的章法结构、写作方法等;续写, 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脉络, 设计不同的思想和内容;改变人称、文体写, 发挥不同人称、不同文体的写作长处, 进行对照写作练习;反写, 反其道而行之,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加强课外写作训练, 我还要求学生经常写一些观察日记、周记, 让学生学会关心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用饱满的情感去接触生活, 体验生活, 从生活中捕捉有用的写作素材。
对学生课外积累所得, 我们要注意定期批阅, 做好记录,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富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评析。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从而珍惜课余积累的好机会, 不断为老师创造一份份惊喜, 也为自己带来一份份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一.用爱实施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这份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是由于他们面对的是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学生。学生的思想、性格和爱好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指导他们上进的途径是很多的, 但不管是应用什么样的途径, 对学生充满爱是最根本的。因此, 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来讲, 思想一定要纯正, 心地一定要善良, 只有这样, 教师才可以正确地指导学生。由于人都是有感情的, 尽管初中的学生年龄不大, 可是他们比较敏感。教育学生离不开对学生的爱, 而爱学生的前提条件就是信任、理解、关心和尊重学生。教师不可以居高临下, 需要和学生融合到一起, 指导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理解和尊重教师, 才可以真正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当教师微笑地对待学生的时候, 教师即使爱中有严, 并且比较严厉, 学生也能够接受, 当然这需要教师的付出和耐心。这样, 学生不但不会远离教师, 反而跟教师走得更近。在教师面前, 学生的友善、自信、热情和天真等都比较自然地表露出来, 而学生的这些特点是他们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条件。
二.应用教材实施情感教育
教育跟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倘若教师板着脸对学生讲解道理、思想、品德, 哪怕教师的讲解再具有说服力, 那么效果也是比较差的, 这样的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尽管在表面上学生没有出现什么异常, 可是他们已经对这样的教师产生了一种抵触的心理。因此, 教师需要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这是由于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运用自己的语言, 情感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跟课文当中的人物同呼吸。
三.应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实施情感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 教师单纯地依靠一张嘴、一本书、一只粉笔去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教师要想更加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融合在一起, 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不久, 在作文课上, 我给学生安排了一篇题目是《生命》的作文。我感觉到学生可能会不知道应该怎么写, 于是, 我通过上网找到了一些关于汶川地震的影像与图片资料, 然后应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其中, 有一位母亲由于身在废墟当中而不能够为襁褓中的婴儿哺乳, 于是咬破了自己的手指, 想用自己的鲜血来延续这个婴儿的生命;有一位老奶奶, 在房屋坍塌前把自己的孙子抛出, 而自己却压在了房屋底下。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在屏幕上出现, 不少学生都被感动得掉下眼泪。接下来, 我让学生做一些假设:如果你是那个被得救的小孩, 你会如何感悟生命呢?如果你是那位老奶奶和那位母亲, 在生命的关键时刻, 你会如何做呢?这个时候,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纷纷进行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 我借助多媒体技术, 声情并举, 图文并茂, 在呈现文字魅力的过程中, 创设了一定的情境, 有利于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 篇9
一要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 教师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要诚实, 守信, 要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是受到尊敬、爱戴和钦佩的前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仅有威信是不够的, 还必须尊重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要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生才会确信教师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也只有这样, 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会去认真领会;对其谆谆教导才会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共鸣。在师生稳定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教师的忠告和批评, 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而教师的赞扬则会令他们觉得愉快, 产生学习动力。
二“因材施教, 充满激情”是关键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想:教师若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学生呢?若没有兴奋的情绪又怎能激励他们?若没有清醒和理智又将如何去唤醒那些思想沉睡的人?如果把课堂比作田野, 教学就好比耕耘和播种。播下思想的种子, 播下精神的种子, 有朝一日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就会茁壮成长。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根据时代的需要, 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将课文里的情感、我们的情感, 融进课堂, 让每一堂课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教《黄河颂》时, 首先自己充满激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把我对黄河, 对祖国的那种爱完全表现出来, 然后教学生如何投入情感, 在此过程中, 把对黄河, 对祖国的爱渗入学生的思想里。课堂上, 师生相互信赖, 相互鼓舞, 没有隔阂。这样的课堂学生还会有痛苦吗?
三用“微笑”照亮的课堂
喜、怒、哀、乐, 人皆有之, 然而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教师要学会有理智地控制情绪, 抛开烦恼, 把笑容带进课堂。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面带微笑的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 让学生们如沐春风, 那和蔼可亲的教态, 一上课便与学生有了心灵沟通。这样的课堂, 轻松愉快,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取得良好收效, 也就顺理成章。
四敬岗爱业, 执着追求
有一位学者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 涌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 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自觉学习教育理论, 修炼教学艺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的教育最具有感染力, 也最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有了积极的情感活动, 就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五把情感教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据《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把语文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 积极的情感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将促使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 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这种情感将支撑着他们渡过难关。
总之, 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乘风破浪, 逆境扬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情感教育对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性
1. 情感教育与情感的区分
情感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加深,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心理体验与价值判断,通常我们所说的七情六欲就是指的情感。而情感教育是专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内容所传达的种种美好体验,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进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通过课堂,实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使教育教学更加体现人性化。情感教育始终坚持从教中学,从体会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是阅读课内容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增强学生的道德感,正义感,美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是一般情感的深化和专门化,根据研究表明,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情商,对其以后个人发展、家庭和谐、处理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作用。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渐被校领导和家长重视,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情感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社会的生存压力也来越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学习应对压力和失败是青少年应该掌握的技能,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临危不惧、越挫越勇、分析能力。此外,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相互协作的能力在工作越来越被强调,学习互相理解,学习关心体贴他人,从而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再者,面对各种挑战,青少年一个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估,同时学会自我激励,努力完善自己的技能,提高和塑造自己的独特点。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青少年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缩短,情感塑造上语文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应该是健康阳光的、有创造力、有个性的。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青少年,使他们成为新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柱。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掘学生潜力的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落实到实处的教育,是着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人才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文基础知识渗透到对学生情感培养中,有利于学生感情熏陶、个性发展、自我激励。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与情感教育的详细分析
1. 小学语文课堂内容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有:拼音、识字、阅读、写作、词汇五个内容,目标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并且能够进行阅读和在创作。通过小学课堂所学到的内容,进一步进行阅读,完成对青少年人格、思维、心理的初步塑造。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注意培养他们身上的良好品质。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课堂为了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合作精神、开放视野的学生,在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对学生多做训练。
2. 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情感教育的可能性
情感与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小学期间,学生的发展空间有无限可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单纯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关爱,反过来,学生也会爱戴老师。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的优良载体。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具备人文性质和教育性质,包含了祖国千万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一门有丰富情感的学科。选载的文章都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包含了双重性质,既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作用,也承担着情感培养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有的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对科学文化事业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思念等等,包含了人世间的各种喜怒哀乐,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接触到了大量的情感素材,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语文阅读课上的文章,编写教材人员投入了情感,写作文章的作家也投入了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投入情感来理解作者传递的情感就无法完成教学,同样,学生不把情感参与进来,也就没有办法体会到老师上课所讲内容的妙处。编写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就决定的语文课的情感性。
三、小结
浅谈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一、挖掘教材内涵,让语文教学为情感教育引路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我们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不但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且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们在认识社会和大自然的同时,体验“爱”的情感因素,并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渐懂得爱祖国、爱生活、爱父母、爱老师。如《散步》、《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展示了以“爱”为核心的和睦亲情;《藤野先生》抒写了作者对藤野深厚的师生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表现志愿军高尚的国际主义情感。而那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小说,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假恶丑;《变色龙》中沙皇爪牙奥楚蔑洛夫的媚上欺下、反复无常的丑恶嘴脸;《孔乙己》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不仁;《我的叔叔于勒》中“金钱至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撕开了笼罩在家庭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等,这些文章让学生逐渐领悟到幸福与痛苦、高尚与卑鄙、光明与黑暗。还有那精美的散文,如《春》、《菜园小记》、《白杨礼赞》等,文中对美好春光的赞美,对劳动的讴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扬,对顽强意志的礼赞无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发其丰富积极的情感。不仅如此,知识丰富的说明文和论述透辟的议论文也是这样。《中国石拱桥》、《活板》、《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等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悠久的文明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谈骨气》、《怀疑与学问》等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为人、为学之道。更不用说古诗文佳作和其中的名句,使学生心灵受到的净化,情感获得的熏陶。
二、加强课堂情感的过程交流,为语文教学增色
情感教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教学时,教师如果能从教材出发,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利用课文中积极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在教学《海燕》时,我提出疑问:“通过对故乡燕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学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作者情感进行深刻剖析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主旨的理解。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改变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引发情感共鸣。语文学习的目标是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其审美情趣。教材中的课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作家们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独特领悟,教这些作品时,要引导读者(学生)进入其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因为阅读是对作品的再创作,当读者运用自己的心理体验走进作品,发挥想象和联想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丰富的心理活动,且它与作品心灵相通时就会达到至真、至纯、至美令人愉悦的审美意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阅读中文章极富感染力与情感性最能引发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实感最易打动学生纯朴稚嫩的心灵。
《成功的秘诀》作者参观罗丹工作场景的感悟,孟子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之情,怎能不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改变师生观,寻找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塑造情感和谐。“亲其师,信其道”首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学中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其探究的条件,是激活其情感的前提,这样他们才能在教师创设的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已见,进发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独特良好的人格、魅力也会熏陶学生,使其受益匪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蔼的教态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人格。当教师满怀热情地教学,势必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由此引领他们进入文学作品,穿越历史,邀游太空,了解古今中外的辉煌文明,欣赏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这种师生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完成对文章学习的基础上拓展自我,重建自我,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改变教学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心灵的契合点,引发情感陶醉。传统教学活动往往没有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影响,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当前,许多教师意识到语文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活动,参与学习的个体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个体之间寻找心灵的契合点,形成自主的、相互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已逐步被赏识并实施。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知识内化并陶冶情操的活动,学生对同一文本的体验,个体间势必存在差异。当他们在一起交流时,可使每个学生的体会“更上一层楼”,同时,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各异,如果他们组成以合作探究式为主的学习小组,就会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且浓厚、热烈而又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激情。
三、结合大课堂,让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起飞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实践的有效途径。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是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节假日,我让学生到社会上搜集俗语、谚语、标语及商店招牌,回到课堂互相交流,学生深有感触的说:“社会真是一个多彩的大课堂,我们可学到很多课本学不到的东西!”这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增强了学以致用的意识,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教学的能力。新课程把情感态度列为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措施及义理念。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部分学生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厌学现象严重, 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 焦虑是语文教学学习中常见的情感障碍, 焦虑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紧张、害怕且不敢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可见, 研究情感策略,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情感策略
所谓情感策略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自己的目的、兴趣、态度、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情感策略与语言学习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激发积极情感
情感态度在好多方面影响着语言学习。健康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强烈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坚定的意志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相反, 不健康的情感则会影响语言学习的进程。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 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时, 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第一节课要告诉学生, 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都是朋友, 这样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可利用家访, 与学生谈心, 与班主任交谈等方式, 了解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让学生发挥其潜能,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2. 克服焦虑, 增强自信, 树立必胜的信念。
研究表明, 焦虑对语文学习有消极的影响, 但焦虑是可以克服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 一旦发现学生有焦虑的表现,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信念是人的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它驱动人奔向光明的前途, 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 并发挥无穷的能力和活力。人的行为是受信念支配的, 而人们所创造的结果是由行为产生的。所以, 有什么样的信念,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在语文学习信心的训练中, 主要是抓目标激励, 锁定目标具体实际, 使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实现, 使学生明确自信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要成功激励, 即学生看到通过一定的努力, 语文学习就会取得进步, 从而产生一种“我行”的自信心。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 才会爱学、乐学。因此, 老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 从某种意义讲, 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小。因此, 要求老师必须提高教学应用能力, 尽可能多地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语言;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教学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 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激励学习目的, 让学生自主学习。
目标/目的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 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想要达到的目标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力, 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外部因素。语文教师应该教学中设立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 培养成就感, 采用激励评价等方法, 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持久保持, 从而取得语文学习的成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 学生精心的准备和超长的发挥有时会令老师和同学们叹为观止。讲台上的“大老师”充满了成就感, 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同时, 在语文课中尽量采用“竞赛”形式, 使他们感觉到他们的表现与小组的命运息息相关。此举不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他们在语文教学课中能够乐学、爱学。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用理解和爱唤取学生灿烂的笑容;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要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摘要: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德育培养的教学现状, 提出了语文教学课程实施中运用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和健康的情感及心理。
【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推荐阅读:
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10-13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情感09-28
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论文06-05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10-17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6-27
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07-06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05-26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05-13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美06-01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注入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