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

2024-10-13

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精选12篇)

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 篇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变革。新课程改革将“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的重要部分。情感就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需要、希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感觉和反应。情感目标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再通过情感教育, 使学生懂得爱师长、爱父母、爱同学、爱周围的人, 最终发展为爱社会、爱祖国。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它为新课改增添了新的活力, 能更好地帮我们实现不仅教书更要育人的教学构想。

一、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亲和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学知识的同时, 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为心态的健康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去教学,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 去年参加了市教科院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 听了其中一位老师的一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示范课后, 感触颇多。《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词, 而学生对于古诗文总是有着天然的畏难情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主旨与情感意蕴, 这位老师以网络上年轻人常用的热词“男神”“女神”, 来了一番开场白。她先是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所崇拜的男神或女神, 再引出自己的“男神”苏轼。老师竟然也有自己崇拜的男神?学生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通过这一番导入, 瞬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陌生感顿减, 学生像被打开了话匣子, 立即兴奋起来。学生在分组讨论时, 气氛欢畅, 思维活跃, 整堂课教学非常顺利。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激发出了兴趣, 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为接下来顺利完成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 教师的亲和力会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态。

二、情感教育还要求课堂要有激情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的教学, 语文课堂不能满足于课堂上教学中规中距地讲, 学生鸦雀无声的听, 其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情运用与否, 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曾这样介绍, 我国近代风云人物梁启超先生不仅名扬天下, 而且讲课令人称绝, 他讲到要紧处, 便成为表演, 有时掩面, 有时顿足, 有时狂笑, 有时叹息, 讲到悲伤处竟痛哭流涕。这样的讲课出神入化,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 而同是大师级的著名散文家周作人, 在讲台上的表现却不敢让人恭维, 显得呆板, 缺乏风神, 经常在讲台上低头伏案, 细声细气, 照本宣科, 即使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听不太清楚。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 失望而去, 究其原因, 不是梁先生的学问比周先生高, 而是梁先生的激情, 让他的课堂魅力四射。

由此可见, 一个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自始至终洋溢着平等, 民主, 和谐愉悦的轻松氛围, 是“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的陶醉, 在充满激情的语文学习中, 学生自然会积极性高涨, 精神饱满, 兴趣浓厚, 听得过瘾, 学得起劲, 学习目标也就会落到实处,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教育一定要关注困难学生的学习

苏联的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因此, 关注困难学生的学习是教师需要重视的重要课题。在一个班级中, 成绩好的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问题就比较积极主动, 而学习困难的学生, 学习基础差, 知识面窄, 耐挫折能力相对差, 缺乏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压力大, 心态较脆弱, 学习意志力和自控自理能力较差。这就要求老师对课堂应该具有可控性和均衡性。在组织引导大部分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困难学生群体的学习和心理状态,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让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情感。

总而言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的艺术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在课堂上把握时机, 注重感情投入, 加强对学生的心态调控, 善于捕捉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 激发他们认真思考问题, 积极探究问题, 保证课堂气氛的和谐;以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和独特的教学方法, 积极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乔莉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 篇2

教育

文以载道,情为心声。一篇好的课文,必定洋溢着感人的激情。即使是议论体裁的文章,也会蕴涵着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真理的一往深情。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情感教育,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性。从中发掘深刻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好的人生。

人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具有丰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情真意切;欢情、豪情、悲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为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在语文课情感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发掘真情,感悟真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有着超乎常人的对情感把握的敏锐度。假如你缺乏对人生、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比学生更多的发现课文中的感人挚情。教师虽然不一定是诗人,但应该具有诗人的豪情;教师不一定是画家,但应具有画家善于发现美的敏锐眼睛;教师不可能都是音乐家,但应有音乐家的柔情。唯此,才能更好、更多的发掘真情,感悟真情。比如在第五册中学语文课本第25课《诗词五首》中,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掌握,感悟和体

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思;陆游以年迈之躯,僵卧孤村仍梦赴边关,驰骋沙场的一腔爱国情。

二、巧设意境,情景交融

在《不朽的失眠》中,作者跨越千年时空展开丰富的遐思联想,描绘出张继落榜之后的落魄、失意、凄凉的情感。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为此,笔者以《枫叶颂》为题与师生同题作诗,与学生一起感悟枫桥的枫叶:“千年的渔火,万年的风霜,带你走进岁月的沧桑。朦胧的月色,绚丽的霞光,照亮你心头的视窗。悠扬的钟声,在无尽的遐想,沉浸在思念的梦乡。啊,每一片枫叶,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永远凝聚与辉耀着,圣洁的生命之光!”

其实,对于诗歌作品的欣赏,从来就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因为好的诗歌作品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讲授此篇课文的时候,要结合对那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歌的欣赏,通过播放幻灯片,配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在讲授莎世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把握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境生情,以情感人。

三、互动共鸣,传递深情

师生课堂互动,是教改实验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

互动,才能产生共鸣;只有互动,才能更好地传递深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层层蓄势,气象恢弘。以富有音乐美的凝练语言,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轮读课文、课堂讨论、师生分别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增强互动,共同体验和传递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道德情操。初一语文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表现了对祖国领土沉沦的悲情,可以结合咏唱纪念“9.18”等抗日救亡歌曲,加深学生的感受。

四、生发情感,再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与作文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升华真情实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朴素的语言,从微小的细节,描绘出父亲的感人形象,表达了父子深情。结合本篇课文,让学生回忆亲人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写出亲情作文。有个学生从自己的爷爷为乞丐端饭、穿鞋等细节描写中,表达了对爷爷的敬佩之情,并以《天堂里的笑声》为这篇作文命名,写出爷爷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关注弱势群体,创建和谐社会,谈出了切身感受,体现出情感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对于相近的课文,应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同样是对友情的赞美,都描

绘了美妙的田园风光。但在语言风格上,孟浩然的诗自然朴实,陆游的诗于平易处见工整,富有哲理色彩。教师也可以试着写一些古诗新诗,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比如我曾写了下面两首小诗,与学生进行交流:

其一《登神农山》:披雨临风登神农,超凡脱俗上九重; 松化白鹤凌空舞,满山秋叶别样红。其二《端午有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渗透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流淌着或优美典雅、或清新秀丽、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语文学科本质上就是富有情感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对学生投入真挚的情感和宽容的心

中学生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现自己,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理解,期望人們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稍不注意就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时要给予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对学生的一些活动,教师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这种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的积极情感对激发学生学习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若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他们会“亲其师 ,信其道”。这样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二、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体验课文情感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这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去体验课文的情感,通过热情生动的讲解,学生能对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进而迸发学习语文的热情。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为语文老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用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感染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共鸣。

2.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加以引导。如“5·12”地震后,教师针对一些学生不遵守纪律,不爱护公物,学习不认真等情况一味地批评,学生未必接受。在语文课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精练地说说地震之后党和全国人民对我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自己得到了哪些帮助。这些学生们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他们刚经历过,有切身的感受。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爱,是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今天的一切,努力学习,学会感恩,回报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回报社会,这样的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时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三、健康、时代感强、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容易感染学生,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要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只有具有时代感,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丰富多彩的语言,也为教师创造风格不同的教学语言准备了有利条件。教师的讲课,应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语言变化和丰富,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力。许多研究表明,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而且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从与学生的谈话看,学生喜欢语言生动、有感染力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

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必备要求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新的教学技术不断投入,教学理念不断革新。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具有浓厚的阅读功底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驾驭新的课堂。

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会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虽然我们面对的学生年纪不大,但是不缺少对真、善、美评判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丰富情感”的过程,只有寓情于教,才能相得益彰。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语文教科书本身具有极深沉的美, 如雄浑壮阔的自然美、光怪陆离的社会美、感人至深的道德美。这些含有深深美感的文章, 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都是作者“情感外显”的力作。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眼观时下的语文教材, 确实“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国家的眷顾、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孜孜以求、对信念的坚守;这里有拳拳之情、生死之交;这里有慷慨激昂的激愤、感天动地的悲壮、空濛冷寂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些皆为语文教师进行美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么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 体会文章的感情激流, 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魂。发掘文章中深含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领会, 与作品中的人物休戚与共、感同身受。以至达到无我的境遇, 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

一、导入——以情入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独特的导语可以起到石破天惊的效果。它作为新课的首要环节, 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优美绮丽的导语, 往往会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 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前, 教师要多方涉猎, 深刻地挖掘作者的人生经历、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样才能深入分析作品, 深入角色, 争取把作者写作时的全部感情重新激发出来。真正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如在教《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的:“也许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山流”给你带来了秋暝的清新宁静, 也许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给你带来了秋江的浩渺辽阔, 也许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给你带来了秋景的悲苦沉重, 也许马致远的“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给你带来了秋思的凄冷孤独, 那么,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给你带来秋天的什么呢?”这样的秋, 有很多种,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触摸作者的心魂, 去感悟作者笔下独特的秋味。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 引导学生体会, 让学生陶醉, 通过亲身的体验, 定会产生“阅人心目”的美感,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染。

二、情境——身临其境

从文章的内容入手, 培养学生体悟文章的美, 让学生感知教材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就是入境。“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的作品都属情文并茂的精品, 无论是诗歌、散文, 还是小说, 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一些的情感因素, 充分体味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 就能够使课堂“慷慨激昂”“空濛冷寂”“兴致勃勃”“凄凉苦闷”, 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讲《孔雀东南飞》在讲到焦仲卿送刘兰芝回娘家时“隐隐何甸甸, 俱会大道口”时, 马车发出的声音, 似乎是如诉如怨, 在倾吐着不愿离别, 又不得不离别的哀婉。当县令、郡丞、太守纷纷遣媒人提亲时, 刘兰芝的坚定, 哥哥的暴躁, 仿佛让我们看到了, 一个柔弱的女子在为自己的爱情坚守时, 遭遇到的种种阻隔。也让我们看到了刘兰芝的美, 作为封建女子, 她有着才华横溢的美, 有着文静娴雅的美, 更有着内心坚定的美。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文章中暗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 让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 学会做“美”好的人, 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感情的陶冶。

三、喷薄——情感激发

激发情感, 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古人说:“情乎于辞。”语文教学, 它始于情, 又终于情。语文教师在授课时, 更应饱蘸深情, 以最精炼传神的语言, 描绘情景, 生动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良好的教学语言,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切入点, 也最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应尽量用独特、华美、富有感情的词结合自身的语言, 既有情, 又有艺术性。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 和融洽的进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 情感也就必然得到升华。如在教《将进酒》一文时, 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使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感受作品的美。我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情感逐渐产生的情况下, 我范读了课文的一部分, 其中“君不见”以从容、亲切的语调读出来,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 “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 都是重读。“高堂”承“不复回”而来, 说及人生。“悲白发”, 说的是人生易老, 感叹意义极浓, “悲”字重读, 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样, 作品所蕴含的天地人生、境界阔大、慷慨生悲的韵味就从抑扬顿挫的语调中倾泻而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唤起想象, 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 学生就会进入情境, 产生感情共鸣。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篇5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重大变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我们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渗透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注意培养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

语文教学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拥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能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育情。

(1)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交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感情。

(2)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级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3)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到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要注意发挥教材的情感教育功能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领学生在美的世界畅游,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味盎然,获得艺术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受于漪老师的真知灼见的启迪,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并加强了情感教育的渗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发掘教材思想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情感教育自然糅合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中。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在这方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情感教育应寓于新课导语之中。良好的开端便是事业成功的一半。教师如能为每一篇课文设计精彩的导语。使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的参加到学习中,老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因此教师应该联系课文翻阅资料,认真设计导语,并挖掘其蕴含的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情感教育应寓于作品背景的分析之中。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中有些文章学生未曾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如《回延安》《挥手之间》《周总理,你在哪里》等。因此有必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可这样介绍;“一提起周总理,你们的父辈会终身难忘,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人们爱戴他、思念他。”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群山肃穆,万水哽咽,亿万人们忍着万分悲痛,冒着严寒久久地伫立在长安街,等待着总理的灵车。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留在寒风中,多少人喊着“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扑向灵车。诗人正是理解并满足了人们的愿望写下了这首诗。这番饱含激情的叙述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形成了庄严悲痛的氛围。

(3)情感教育应寓于课文诵读之中。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朗读一篇课文,教师的语调、语气以及语感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这方面重视不足,就会间接的引导学生走进语言误区,以至产生定势。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

(4)情感教育应寓于情景创设之中。情景创设法,是指教师有意识的创造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气氛。让学生在创造的情景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自觉受到情感教育。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优美的文学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稚嫩而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上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因素的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受到情感教育;让他们在优美生动的祖国语言中,滋润心灵,体验美丽。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篇6

一、用朗读品味情感

朗读能够形象生动地表达情感、抒发情感、传递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朗读中与文本内容情感交融,并进一步思索、体会。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之作,有的表达作者对祖国、故土的热爱之情,如萧乾的《枣核》、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有的表达至爱亲情、深厚友情的,如朱自清的《背影》、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也有表现大自然的美好的,如《鼎湖山听泉》《小石潭记》等;还有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高新科技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进行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和读本的情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引导学生朗读,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听读。语文教师可以借用音像设备等让学生听课文。如:在教《木兰诗》的时候,让学生听古筝配乐的课文朗诵,在古典音乐或舒缓或明快的节奏中,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有的同学竟然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小声跟读起来,听朗读、品情感的气氛和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是范读。语文教师好的范读对学生学会入情入境地朗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会受到感染并学会诵读的方法。如:在教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朗诵时运用高亢激昂的语调、充满信心的语气,注意词语的重读,并配合肢体语言(例如读到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时,手握拳头表示长征必胜的信念)。学生不禁为之心动,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情感体验。

最后是自读。学生的自主朗读最为关键。通过听读和范读,学生有了朗读的范本,领悟了朗读的要点,自读就是自我体验了。只有让学生读之于口、闻之于耳、感之于心,才能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激情,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获得知识。当然学生朗读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应该是一个反复体味、渐入佳境的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中,学会把语言文字演绎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借助于想象理解作品的形象、情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会产生常读常新的感觉,越读就越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越读就越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感到历历在目”的境界。

二、用情境感悟情感

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入情入境”。这样学生才会如临其境,才能走进作品,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爱人物所爱、恨人物所恨,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就产生了与作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呢?

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从感官上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天上的街市》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展示很多画面,再加上配乐朗诵,让学生仿佛进入一个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物品丰富,牛郎织女在自由地来往。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天上的生活是富足的、自由的、幸福的、快乐的。

另一方面,可以巧设疑问,引导思考,揣摩作品。学生如何能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仍以《天上的街市》为例。学生已经了解到天上的街市是自由幸福的,教师不妨设疑: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是隔着天河不能自由来往的,每年只能在七夕乘着鹊桥相遇一次,作者为什么要反其意而用之?这样学生就不得不思考文章的写作背景了,因为该文写于1921年,此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思考探讨,学生走进了作品所处的时代,了解了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同时,还可以通过联系与想象,让学生在艺术作品中获得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中,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展开想象的翅膀,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各抒己见,无论设置怎样的情节,孔乙己都很难摆脱悲惨的命运。显然,学生已经体会到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下的底层知识分子难逃厄运,对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油然而生。

三、用写作激发情感

学生写作的过程也是情感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个阵地激发学生真善美的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定期确立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收集相关题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不仅会有话可说,而且体会也很深。比如:我们以《亲情》为话题,要求学生好好感受一下父母及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并以此为素材写作。结果,在交流课上,同学们挖掘出了许多平时司空见惯、细细品味却令人感动的细节。如:“无论天气冷暖,每天早上,妈妈都会准备营养早餐,那是一种爱;出门前奶奶总会唠叨一句‘路上小心’,那是一种爱;晚上挑灯夜读时,爸爸端来一杯浓浓的奶茶,那是一种爱;爬上心爱的床,闻到暖暖的太阳味,那是一种爱……”孩子们内心的那一份柔柔的感动被激发出来了。

当然,很多写作的素材,学生不一定都能亲历亲为,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单调。这就需要鼓励他们大量地阅读,从阅读中获得生活的体验。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把在阅读中看到的令人感动的细节记下来,把描述真善美的词语记下来,让大家交流讨论,并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题材,激发了其情感体验,而且还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特点分析

(一)情感教育的情感化

为了更好发挥中学语文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们应该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情感教育,借助情感来打动人心,并通过美好事物唤起人们的情绪反应,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达到精神塑造以及情感升华的效果。在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期间,学生们更多的会被教师自身情感的释放所感染,引起教师以及学生对于语文教材内容的多种情绪与情感,从根本上实现情感上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促进,让中学语文教学充满幸福感,提升教学的满意度。

(二)情感教育的审美化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中包涵着大量审美因素,而且也有着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审美功能,其课程审美目标可以给情感教育带来美妙魅力。从语文情感教育审美目标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力培养对于美的感知力度,从而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与生活当中去感受美,然后在教学期间,感受更为丰富的知识内涵、更为优美化的语言形式以及现代艺术作品,让学生体验色彩美以及结构之美;其次,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理解力,将其与相关的审美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传授一些审美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去了解自然美景、艺术美以及社会美。再次,大力培养学生们对于美的创造力,进而出美的创造力,必须要鼓励美以及创造美的追求。此外,中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感受以及听到的与看到的东西,进行详细整理,把想法与感受整理成语言形式。这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超越与创造。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属于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应该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不仅能够对学生自身阅读范围与视野空间起到一定的拓展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以及获取知识。此外,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语文阅读作品与学生间的情感化交流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借助自己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来设置有利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文章情感当中去。在学习杨绛的《老王》的时候,作者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流露出同情、尊重之情,语文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期间情感的变化与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带着感情去为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更好以及更加深刻地感受作品、理解课文内容,将学生们对于作品内容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角度,并作为情感教育中重要一环。

(二)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往往对于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教学束手无策。实际教学期间,教师会发现学生很难准确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所写出来的作品难以打动人心,平白无味的。该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情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关注学生在情感潜力上的发挥以及培养。而且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学会欣赏作品当中的优美句子,并带着感情去欣赏,然后引导学生去模仿以及学习该种写作技巧以及写作方法等。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模仿倒叙的写作技巧,以自己对父亲的感情为基线,将亲情作为主题进行写作。学语文教师应强化与学生在写作中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准确表达感情,从根本上提升语文写作水平。

(三)以行动情,挖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讲,情感属于改变旧情感以及培养新情感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高度重视学生真实体验的获得,真诚袒露自身内心世界,纯真表露情感意志,从而使学生所感受到的情感得到不断深化,提升熏陶感悟效果。比如在学习中学语文课文《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读诗作画,将那种悲凉意境展现到自己的画作之中,使整首诗更加具有形象感;再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对鲁提辖的三拳进行慢慢体味,借助动作模仿,表露出对于恶人的痛恨,进而调动学生自己的情绪,然后使情绪在实践当中凸显出来,对作品内容进行深层次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是一项专业性以及科学性都相对较强的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此外,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对于综合能力相对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情感教育应用到教育领域已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等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发挥其真正作用。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情感教育属于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与教学手段,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还可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特点以及教学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彦丽.浅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才智,2012(10).

[2]肖映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3]朱博,袁君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价值作用,实施措施

一、情感教育应用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的学习, 学生情感态度不同, 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学生学习时带有积极地情感, 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地思考, 思维比较活跃;如果他们带有消极的情感, 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 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学生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应的内心体会, 当语文作品中的某些场景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时候, 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比较积极地情感。学生带着依据实际生活得来的感悟去学习语文, 更加深刻的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 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

鉴赏文学需要一种比较活跃的思维, 是读者在深入了解一个文学作品的基础上, 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时候, 加入学生觉得这个文章写得特别好, 而要他们说明写的好在哪里呢?学生又说不出来, 这就说明学生的鉴赏文学的能力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下,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 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作品, 理解作品中的人生真谛, 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与内涵。因此, 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 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例如, 在学习《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 文章的主题是旧社会压榨童工的丑陋罪行。教师在讲解时候, 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具有初步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生活与包身工的生活, 突出包身工恶劣的生存条件, 学生情感上受到极大的触动。

3. 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示, 教育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统一的过程。同时情感过程对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任何内容、手段与方法都要注意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结合,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 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受, 如果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 那么学生只是单纯的获得了知识与技能, 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是消极的, 学习兴趣也比较低迷, 语文学习的认知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如在讲解《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的时候,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 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 如果从开始就一直强调这些说明文的特点与方法, 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 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 展示现实中克隆的实际例子, 感受克隆这件事的奇妙之处, 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会被调动起来, 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 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 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与内涵

语文学科是一门涉猎很广的学科,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需要阅读各种书籍, 了解各种知识, 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不仅应该阅读人文类的书籍, 还应该阅读历史类、美学类、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只有教师多多的阅读书籍, 才能够开阔自身的眼界, 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与思考, 主动地思考与探究, 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与内容, 更好地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此, 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内涵, 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的时候, 需要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融入进去, 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打动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讲解礼拜的相关文章的时候, 就可以将盛唐的背景、才子的风貌以及李白的生平、才情、狂傲介绍给大家, 使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感受古典文学之美。又例如在讲解《项链》这篇问斩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文中可以看出, 玛蒂尔德丧失自己美好的青春, 是因为她具有强烈的虚荣心;也可以看出玛蒂尔德在人生错位后又因为自己的诚实勇敢变得美好。从中可以感受到青春易逝, 珍惜年华的情感。

2. 教师对工作与学生要有热爱之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自己的工作及工作内容有着一定的情感, 有的教师是积极面对, 热爱的态度, 有的教师是冷漠、厌恶的态度, 这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与学生来说, 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要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调动积极地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带有积极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激情洋溢, 将自己对于语文学科的热爱之情带给学生, 与学生在心灵上产生交流。语文教师要将语文教学工作视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是自己生活与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居所, 而不仅仅是一种赚钱的工具。除了对语文工作要有积极的感情外, 对学生也要有具有爱。赞科夫说:“对学生的爱, 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 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 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 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挚的情感, 法子内心的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思维发展留下定的时间与空间, 鼓励学生自由思考, 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的爱感染学生, 学生也会对教师具有真挚的感情 , 并且将这种感情投入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中, 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3.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情感性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 需要使用情感型的语言, 是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的最直观的反应。教师使用情感性的语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与思维, 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 教师需要使用情感型的语言, 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 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 激发学生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总而言之,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线的教师需要积极地思考与探索, 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 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娥.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极其实施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 2011, 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对于情感, 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它是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 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情感的健康与否, 直接影响着其他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情感迷茫的状态, 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 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 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 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都使这种情感迷茫 (或称饥饿) 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 语文课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 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如同情心, 利他精神, 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 想象能力, 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 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而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 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广、敏锐的心。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初中七到九年级语文课本中, 几乎篇篇文章都涉及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 大致有这样几类:第一类, 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 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 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 如《与妻书》、《孔雀东南飞》等, 还有其他的如表现气节的不一而足。

对第一类篇目, 在过去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流于梳理, 照本宣科地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 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 作为教师, 应抓住他们这种心理, 讲述一些古今的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 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 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这样, 再结合读、讲、写, 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有抵触情绪了。

对第二类篇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 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 他们同父母的隔膜、代沟问题, 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的传统思想, 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望子成龙的殷切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 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课文内容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材中的作品, 尤其是一些名篇佳作, 都饱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渗透着真、善、美的价值成份、人文因素,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诱导学生体味作者寄予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把学生引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中。备课时教师要把教材中描写的客观世界变成自己的主观感受, 力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生动地去体现作者的感情, 缩短学生与作者、教材间的时空距离。如教学《最后一课》, 要引导学生把握“热爱祖国”这一感情主题,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作者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深沉的爱, 唤起学生的共鸣。这是重视知识的情感因素, 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学生情感

一堂课犹如一篇文章、一出戏, 开头就应别开生面、引人入胜。导入新课, 可设置悬念, 引起好奇;可引导学生讨论, 使之产生探究;还可以通过一段优美的音乐或一首诗, 营造一种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他们在生活中就会时时处处自觉地汲取语文知识, 去进行各种语文训练 (这些训练是语文素质形成不可缺少的) 。比如在教学《死海不死时》, 有位教师这样设计导语:教师自作小诗一首:“远望万顷碧波生, 近看岸边草无影。水中鱼虾无处觅, 三岁孩儿也能泳。要知死海为什么, 且看课文见分明。”这样的导语, 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意境导情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意境, 以充分调动情感氛围的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演示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渲染、表情体会及多媒体等现代电教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 通过播放录音、录像等, 形象地进行教学, 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情境中来。比如, 在教学诗歌《周总理, 你在哪里》, 让学生理解周总理其人的基础上, 让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 那低沉悲哀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 朗读中抒情的语调、舒缓的语气让人体会到了悲痛、景仰和怀念之情, 然后再播放视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 充分调动情感氛围, 那悲怆的情景, 此时很多学生都因为周总理的离去而潸然泪下, 周总理的形象深入人心, 达到很好的情感效果。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每一篇课文点燃学生感情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如读《背影》这一课可以通过多面体显示让学生体会, 课文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 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 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 朗读声情并茂, 音乐舒缓、低沉, 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艺术都是相通的, 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 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 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 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 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 让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 引起共鸣。

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不是单线条的流程, 而是教材与师生之间, 师与生之间, 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传导。尽管我们找到了能使学生动情的情感成份, 但没有良好的感情连接线, 学生也不一定会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氛围中。所以, 教师要与学生心心相印、情气相通。而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要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尤其是语文教师, 要用真诚和善意的语言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二是要更新观念, 树立全面育人观念, 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综合发展;三是教学要民主, 要创设激励机制, 特别是情感激励。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应给予热情鼓励,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内心的“情感”被教师点点“情火”所点燃, 求知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自然会成功。

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58-001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不仅是文字的组合和言语的表达,更是情感的流露。教材中那些深具情感和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与结晶。既有对祖国的忠、对人民的爱,又有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既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又有男女之情、手足之谊;既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又有催人泪下的凄切;既有天地动容的悲壮,又有细雨霏霏的柔婉;既有开怀的笑、会心的喜悦,又有号啕的哭和无名的烦愁。这些都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就成了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情感内蕴,引导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呢?

一、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教师必须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当我们欣赏《长江三峡》中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美丽画面时,能不为作者抒发的催人奋发的宽阔胸怀而动情吗?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婆婆诀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谁不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

二、要让学生感知作者在作品中情感获得的基本途径

例如《最后一课》结尾的一段话,如果能有表情地朗读,且语音轻缓,语速放慢,就能表现出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世界,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熏陶。

三、要师生共情,共同陶醉于情感美

首先,教师要“情动于己”,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构思,合理剪裁、组材,并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开作者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让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写又为什么多以洁白无瑕、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又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景物美、人物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之中,辉映折射出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旨,才能使学生领会到作者那份由衷的赞美之情。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四、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

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郑振铎在《猫》中对猫的自省,其实是表达一种待人接物的道理。教师应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活动,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从“情”出发, 能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情感教育从“趣”出发,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持久的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师, 要充分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处理好情感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 沟通学生情感和教材情感, 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启发诱导, 创设情境, 构建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

初读课文时, 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 也就无法体味作者的情感, 这就需要教师用循循善诱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然后渗入诱导, 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 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 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 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 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 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讲解分析皆讲究披文入情, 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 完成由情入理, 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创设情境, 目的是煽情。设境之法颇多:如介绍背景、看课文插图、讲述有关课文内容的故事、欣赏有关课文内容的影视作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启发学生联想等, 尤其是要重视朗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 可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方法,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 语文教师必须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 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例如, 讲解《沁园春·雪》, 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 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二、营造师生互动的活跃气氛, 展示教师风采, 感染熏陶学生

课堂教学中, 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 并结合学生实际, 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体验, 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 从学习中享受快乐。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应总是严肃、高高站在讲台上, 应多与学生交流, 善于亲近学生, 使他们感觉你和蔼可亲、可敬可信。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 往往会给课堂带来和谐的音符, 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为人师表, 能够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转化为学生终身行为的动力源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使之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 还会增长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 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动力, 成为积极学习、勤奋向上的推动力。

三、挖掘课文深层内涵, 出情入理讲解, 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 其中蕴涵了作者丰富而热烈的情感。著文者“情动辞发, 为情造文, 以文载情”。教师就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 以情激情激趣, 以情教文育人。在学生接触作品时, 教师首先抓住本文的情感个性, 以情感作为敲门砖, 以情击情、巧设导语, 引带入境。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 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 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 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 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 走近作者、走进课文, 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 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 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共鸣。

四、运用多种教辅手段, 促使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学生在课堂中必然会表现出木然、无反应, 对学习内容和老师的讲授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 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特别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 可借助音乐、图片、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 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上一篇:阴离子交换树脂污染下一篇:初中英语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