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2024-10-06

课堂中的情感教育(精选12篇)

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1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品质与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及实现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生对自身周围的生活、学习等任何事物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地形成完善和独立的人格、个性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属于新课改教学思想的理念,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可以说,在小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1.完善课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

语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并且,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也属于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方式。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点是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适度、适时、适宜地为学生传递情感,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做卡片、故事表演、表演话剧,做游戏等等。教师在安排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知识,清楚情感教育的目的,进而有效地统一智育和情感教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借助多姿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和有规划地启发学生,如此不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和道德受到良好的熏陶,最终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2.有效地统一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

环境和情绪是统一的,因此,情感教育的实施跟相应的教学环境密不可分。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每一篇的课文都有着相应的写作目的以及写作背景等,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情感。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务必根据相应的教学环境来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很自然的一种现象或者是一个情景都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是在下雪的时候,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对雪进行观察,且将观察之后的感想写下来。如此不但跟小学生好玩的特点相适应,将情感教育人性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体现出来,并且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实际生活是语文的来源,且又在实际生活中回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务必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课文的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知识与深刻的哲理。不管是在实际生活当中,还是在学习当中,人和人间的情感都是互相影响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借助实际生活中美好的言行和情感影响学生,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给学生生活俗语“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的时候,能够教育学生对今天的美好生活要好好地珍惜,这是由于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前辈历经磨难、牺牲换来的,要告诫学生好好学习、以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从而开创将来的美好生活。教师以这种方式感染与影响学生,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

4.合理地评价学生

学生是在思考与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的,并非借助灌输式的教学实现的。学生借助情感体验能够使自身的情感认识形成,然而,学生情感认识的形成并不都是积极的。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认识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评价学生。倘若教师在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情感认识后批评和责骂学生,那么就会使学生在将来的情感体验当中,难以积极地考虑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是非常错误的。与此同时,小学有着活跃的思维和非常强的表现欲望,十分关注自身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也注重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这是由于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教师来讲,即使是一句短暂的激励性语言、一个惬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够使小学生体会到满足与快乐。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幽默性、激励性、模糊性、欣赏性地评价学生的情感认识与发表的观点,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综合性地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尽量地创设机会和条件,以使学生的才能和智慧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实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性事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平时的生活实际中强化跟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并且,教师还应当进一步地探究教材知识,对课文当中的情感思想进行有效地把握,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持续地渗透情感教育。

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语文课,应该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情感氛围和人性美,只有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构建一个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因此说,教师会因激情而魅力四射,学生会因激情而生机盎然,课堂会因激情而流光溢彩。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引领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学习也才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从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自己的学识。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创设一个灵活多变,妙趣横生的课堂,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引领学生向生活学习。生活有多宽广,语文领域就有多宽广。在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会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会在学习中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

二、巧设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所在。”好的导语如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因此,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笔者在讲解《故乡》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月是故乡明’是乡情,已积淀为我们生命中的血肉。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情感。”这样就使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在对文本的探究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抓住情感点巧设环节激发学生的情,使教师、学生与课文发生情感共鸣。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就让学生写一个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后,在返回的游轮上被于勒认出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也必须参与,要给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断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三、燃起激情火花,触发学生情感共鸣

于漪老师曾说:“教学激情是火种,而教师首先得燃烧自己。”要想学生感动,教师自己先要感动,要使学生情感充沛,教师自己先要情感充沛。如果教师进入了角色,产生了激情,那么课堂才会摇曳生姿。教师的激情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包括“导”“读”“讲”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之中。在“导”中,语言要精练,必须动情,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进入蓄势状态。在“读”中,应该准确、流利、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词严,或清新明快。比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深情而美的恋歌。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教师用深情、舒缓而又略带哀伤的语调朗读,学生自会在老师的朗诵中体会到海外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在“讲”中,教师要做到语言亲切,优美生动,循循善诱,并可辅以手势等肢体语言,将课文中的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这样,教师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每个学生心中都能盛开美丽的情感之花。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3

【摘 要】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师爱的传播,是智力发展、发挥的动力系统和监控系统。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学生爱的收获,是心和心的呼应。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情感 教育

情感作为一种内在的激发力量,是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因素和接受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手段,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爱的过程,是心和心的呼应。而情感教育就是从素质教育出发,重视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健康情感并使之更加绚丽多彩,以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为什么课堂教学要进行情感教育?

第一,这是由教材的特点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除了“以知教人”、“以理服人”外,还必须“以情感人”。教材中的内容具有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种理性教材,而对于学生来说,课本内容枯燥无味、理论概念抽象,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根本没有吸引力。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划杠与记忆上,没有一句情感丰富、幽默可笑的话语,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这是由学生的情绪特点所决定的。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强竞争、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使“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时代”。热情、开朗、奔放、潇洒、快乐是青年学生的特点。但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他们为升学所累,为分数所忙,受五彩缤纷的生活所诱惑,容易造成他们的情绪波动。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以传统的灌输型、传递型将知识强压给学生,那么,学生如何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保持开放、向上的生活节奏,又如何能对教师产生真挚的感情、由衷的佩服?

第三,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所以师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师生之间融洽,教师热爱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并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优生”以发挥长处的机会,提高学生探求真理的意识,则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与教师协调一致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变得更聪明。相反,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讲课时板着面孔,时常挖苦、讽刺学生,学生就会变得迟钝、笨拙,因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四,这是由增进学生学习课本兴趣决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的因素。在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的学识不可谓不渊博,教学不可谓不认真,然而辛辛苦苦却费力不讨好,学生对他们上的课总是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正是他们上课时太无“情”,总是板着没有表情的面孔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这种与情脱节的教学必然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其结果只能使学生对上课感到索然无味。只有重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开启了学生的感情闸门,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使其轻松掌握所教的内容。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第一,教师必须具有广博和精深的知识。在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发明创造不仅使知识量迅速增加,而且使原有的某些知识迅速老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满足于自己的一技之长、一孔之见,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开拓、不断更新知识的观念,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教学能力,完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教育的技能和技巧,拥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扎实的文化功底、全面的知识结构、积极钻研的精神,使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用自己所具备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引经据典,以古论今,生动地向学生传授准确无误的科学知识,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就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能力,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第二,教师应以身作则,用满腔热情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充分说明教师榜样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情绪感染力”的作用,用我们教师的积极情感去影响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氛围。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基本做起,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带着饱满的精神,身着整洁得体的衣着,进入课堂。进入课堂应在学生起立后主动向学生问好,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愉快的师生关系和氛围营造出来了,紧张的课堂气氛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轻松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记忆,更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教师要“进入角色”,以情激情。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是很不稳定的,有时高涨,有时低落,因此,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善于引导和驾驭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经常在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如何,对学生能否积极愉快地学习很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保持高涨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因为教师通过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等表现出来的高涨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沟通师生感情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情绪不好,不断在课堂上训斥学生,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拒绝学习。

第四,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将深刻改变传统教师的职能,要求教师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资料库转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导师。因此,在任何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可能始终只用一种形式或方法,而应根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与习惯的经验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良好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使那些看似客观介绍的内容也不是“无情物”,这有利于学生处于最佳心理情绪状态,课堂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讨论会、漫画展评、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活动,既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才干。

如果说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那么情感教育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粘合剂,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有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情感教育,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指的是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 实现“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 发展智力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适时地有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说写需“情动”才能“辞发”, 学生的听读也要“披文”才能“入情”。由此可见, 无论哪一种语文活动, 其中心都是一个“情”字。这“情”的一头连着的是语文教育, 其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听说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听读必须从“披文”出发, 剖析语言文字, 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准确地掌握作者“为情造文”的真谛。写也必须从“披文”出发, 酝酿文章话段的情感, 驾驭语言文字, 准确地表情达意。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要求, 而“情”的另一头连着的是思想教育, 因为情感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 那些在课堂之外直接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知、情、意、行现象, 实际上也反映了学生感受真、善、美的情感, 也管窥了学生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的内涵, 因此, 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经过反复多次的积累和总结, 便推出了这个以情感为中介的语文教学框架, 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抓住了感情中介这“一举”便可获文、道之“两得”。那种架空了情感的支离破碎式的析文, 或者是脱离了情感的苍白说道, 同样都是违反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规律的。

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情感就是伴随着认识活动而产生的,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容易使他们形成新的联系而迸发智慧的火花。”这就正好说明了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言喻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1.可发挥师生关系的纽带作用。

素质教育的教学观, 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 平等与互相尊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而且是情感的交流。我们提倡要把全部的爱给予学生, 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 以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的追求, 以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教学技巧, 去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由学生对教师深厚的感情, 迁移到对所授课程强烈的兴趣爱好, 并对知识更易接受, 乐于学好。

2.可营造班级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之中, 个体可以影响集体, 集体也可影响个体。如果在班集体中悉心去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 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集体感化力量, 促使全体学生勤奋进取。这样, 就可以在群体教学中收到接近个别教学的效果, 为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创造条件。

3.可创设师生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

教师如若完全以“教育者”自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是断然不能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 只有通过自己恰到好处的教学有声语和态势语, 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亲切、关怀、信任、尊重、鼓励、期待的情感信息,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和学生教学相连, 相互促进, 尤其突出的是让学生能在精神上得到支持, 在感情上得到满足,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 提高开发智能的效率。

二.情感教育的操作方法

1.巧设悬念激发。

悬念, 就是给人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牵挂。它能挑起学生的好奇心, 以巨大的诱惑力, 激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 捧着一篇无标点符号的文章, 一口气不停顿地读, 读得上气不接下气。在场的同学都很惊异于于老师这种超乎常规的作法, 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悬念。有些同学看到老师读得太累了, 便叫老师停—停, 于老师说:“不能停啊, 作者没用标点符号, 怎么能停呢!应忠于作者的原意呀!”同学们这才醒悟过来, 老师分明在教育我们写作文时不能在小小的标点符号上偷懒, 那个作者 (班上的—名同学) 也恍然大悟。经过这种巧设悬念的情感激发, 这个学生很快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习作上的标点符号的运用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2.动情晓理导行。

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5

论文摘要: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增强审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统一起来。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用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审美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这是语文课的突出特征,根据这一特点以及学生情感的心理特征,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作几点探讨。

1.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获得良好的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借志愿军战士之口,回忆了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亲人话别的感人场面,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啊,请你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几段文字字数不多,但它是文章情感的高潮,字里行间渗透了中朝两国人民和作者浓浓的情。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段,结合对前面内容的理解,让他们从中感受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种依依难舍的深情。通过反复地、有感情的吟诵,学生完全体味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难舍之意.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身临其境,竟泪如泉涌,有的同学是带着啜泣声朗读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又如《灯光》一课,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章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西安的结构紧凑,目的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大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我们要探求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学生入境,从而入情、移情。其次,还要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如录音、录像、幻灯、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课文情感强烈,内容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教学时,应应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同时。要加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通过朗读来表达情感。

3.态势语言,传递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那就是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通过师生间的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息的一种交流的辅助形式,用以传递师生间的难言之意和难语之情,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态势语向学生传递情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态势语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语言。教学时,教师的态势语,尤其是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是课文内容的睛雨表。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如果能将生动多变的态势语与形象准确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能缩短师生距离,使师生共处在和谐、融恰的课堂氛围中,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这是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发生感情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有些教师上课时表情呆板,语言生硬,这就难以使学生走进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对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造成了障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重文轻情的现象非常突出,本是一篇文情并茂、激情洋溢的文章,却被“字词句篇”图解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寡情乏味的文字拼凑物。语文教学,即要重视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又要加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从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课改的需要。

二、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课文特点和儿童特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情感性和审美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主要在于作者能把他从实践中体验的情感传达出来,影响读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1.初读课文感受美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完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使他们能通过字、词、句、声调、语气等灵敏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首先满怀激情地朗读作者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从而感悟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总理吗?”

2.细读课文体验美

体验美的过程也是动情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阅读、分析,学生受情感的感染,体验到文章的美,人物心灵的美,意境的美。如教《中彩那天》时,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浏览3—9自然段,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给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内容,要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语言质量,并有意识地提示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如:“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时,首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7、8两个自然段,懂得“到的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围绕“最后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父亲这样做值得吗?”等问题,使用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应给与正面引导,注意体现文本的价值取向。

3.精读课文理解美

理解文章的美,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也是由情过渡到理的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重点情节和段落,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包含在其中的情感,才能达到理解美。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提问:“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里,为什么还会有一次次幻想?”通过学生的讨论,激起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仇恨,认识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把情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熟读精思鉴赏美

有些课文,如文艺性的课文,它的文字精湛、语言优美,学生读完后还回味无穷,有兴趣的学生仍然在鉴赏文章的美。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让他们从愉悦的情感中鉴赏美、享受美。如教《鸟的天堂》时,教师播放了“静态”与“动态”对比的录像、小电影。孩子们看到了静止的大榕树和大榕树上百鸟奋飞、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热闹景象,他们对活动着的鸟形、鸟色、鸟声有了直感,都情不自禁地读着课文,看着鸟飞,听着鸟声,很自然地鼓掌称快,似乎自己也是一只鸟,飞进了鸟的天堂,感受着鸟的天堂的情境美,享受着天堂的幸福、欢快的生活。动态性的电影,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5.生活实践创造美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是随理解课文的过程而逐步深入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植学生创造美的萌芽。教学中,需要教师不仅善于生动形象地描述,还要善于给小学生以理性的指引。例如上例,当学生朗读课文,想像随着千姿百态的鸟儿奋飞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把这棵大榕树叫做‘鸟的天堂’”?于是学生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明确了题目的准确含义、作者选材布局的匠心,教师又可即席命题:“假如我是一只鸟”?让学生畅叙想像思维的成果。这时课堂上活跃、欢腾,学生争着表达自己的情怀,抒发自己的情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给学生以理性的指导,同时要给学生布置创造性作业,有意识地培植学生创造美的萌芽。另外,教师自己要善于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要从课文中帮学生寻找和创造美的情境。教师善于寻求美,创设美的情境,并非轻而易举的,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它是渗透美育的好材料,小学课文中的许多文章,为孩子们喜闻乐见。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知、情、意,有机地激发儿童的情感,渗透美育,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调动儿童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美育活动日趋重要,美育内容也将不断发展。

参考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语文教科书》

《山东教育》

情感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体现 篇6

语言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和大胆地实践。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较强的自信心是参与和实践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就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与遗忘作斗争,持之以恒地坚持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坚强的意志,不断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消极的情感态度则会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比如,过度的害羞心理和过于内向的性格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过度的焦虑和胆怯心理不利于学生大胆地用外语表达,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必然也会因此失去很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就不可能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适时地鼓励他们,在他们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给他们发展和表现的空间,并及时表扬和鼓励,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重大的影响。当一个人对自己有自信时,他就会继续做出更大和更多的努力;相反,教师的言行如果表现出不信任或不耐烦,学生的心灵必然会蒙上一层阴影,也必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的出现,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注意原定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顺应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或教学活动。这样,不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秩序,而且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同时进行情感处理,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过多的要求甚至批评难以奏效,“愉快教育”较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于那些缺乏良好学习习惯或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的学生,教师要经常在作业评语中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并表达对他们的希望。只要这些希望是真诚的、适时的、有内容的,学生就会从中理解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怀,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学好本学科,而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有些教师认为,情感态度不应是某个学科的教学目标问题,而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其实不然。从根本上说,情感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而关注人的发展就不可能不关注人的情感健康。对于人的情感教育是不可能仅仅通过一门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而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要特别给予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旨在实施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英语学习成功的欢乐,让教师体验英语教学成功的欢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更是改革应试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亲和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学知识的同时, 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为心态的健康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去教学,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 去年参加了市教科院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 听了其中一位老师的一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示范课后, 感触颇多。《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词, 而学生对于古诗文总是有着天然的畏难情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主旨与情感意蕴, 这位老师以网络上年轻人常用的热词“男神”“女神”, 来了一番开场白。她先是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所崇拜的男神或女神, 再引出自己的“男神”苏轼。老师竟然也有自己崇拜的男神?学生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通过这一番导入, 瞬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陌生感顿减, 学生像被打开了话匣子, 立即兴奋起来。学生在分组讨论时, 气氛欢畅, 思维活跃, 整堂课教学非常顺利。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激发出了兴趣, 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为接下来顺利完成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 教师的亲和力会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态。

二、情感教育还要求课堂要有激情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的教学, 语文课堂不能满足于课堂上教学中规中距地讲, 学生鸦雀无声的听, 其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情运用与否, 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曾这样介绍, 我国近代风云人物梁启超先生不仅名扬天下, 而且讲课令人称绝, 他讲到要紧处, 便成为表演, 有时掩面, 有时顿足, 有时狂笑, 有时叹息, 讲到悲伤处竟痛哭流涕。这样的讲课出神入化,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 而同是大师级的著名散文家周作人, 在讲台上的表现却不敢让人恭维, 显得呆板, 缺乏风神, 经常在讲台上低头伏案, 细声细气, 照本宣科, 即使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听不太清楚。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 失望而去, 究其原因, 不是梁先生的学问比周先生高, 而是梁先生的激情, 让他的课堂魅力四射。

由此可见, 一个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自始至终洋溢着平等, 民主, 和谐愉悦的轻松氛围, 是“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的陶醉, 在充满激情的语文学习中, 学生自然会积极性高涨, 精神饱满, 兴趣浓厚, 听得过瘾, 学得起劲, 学习目标也就会落到实处,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教育一定要关注困难学生的学习

苏联的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因此, 关注困难学生的学习是教师需要重视的重要课题。在一个班级中, 成绩好的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问题就比较积极主动, 而学习困难的学生, 学习基础差, 知识面窄, 耐挫折能力相对差, 缺乏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压力大, 心态较脆弱, 学习意志力和自控自理能力较差。这就要求老师对课堂应该具有可控性和均衡性。在组织引导大部分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困难学生群体的学习和心理状态,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让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情感。

总而言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的艺术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在课堂上把握时机, 注重感情投入, 加强对学生的心态调控, 善于捕捉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 激发他们认真思考问题, 积极探究问题, 保证课堂气氛的和谐;以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和独特的教学方法, 积极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情感教育,数学课堂,新课导入,教学方法,关爱学生,数学教师

作为教师, “教书育人”是教书的基本职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育人, 特别是数学学科课堂情感育人是数学教师最头痛的, 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引起重视, 会给你带来一点启迪。

一、教师应有情感

也就是说教师应具备情感性。一个教师好的言辞和举止, 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所学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一个教师不好的言辞和举止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及所学学科的厌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辞, 举止要大方, 对学生态度要和蔼, 把教师原有的身架要丢弃, 与学生真正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二、关爱学生, 以心换心

“爱”是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金钥匙。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关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不关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有一位教育先辈这样说过:“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名言说得那么透彻: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 以心换心, 面对学生是才会产生亲切感, 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 学生才能更多的参与, 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 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 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

三、创设良好的新课引入, 唤醒和激励学生情感

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内化为一种自我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心态从“要我学”积极地转入“我要学”。教学的艺术也不只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 就不能激励;没有生动性, 就不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 就不能鼓舞人。

四、挖掘数学内容中丰富的情感因素

只要转变观念, 就不难从数学内容中挖掘出丰富的情感,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 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因素, 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也能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的概括、抽象、和谐、完美等。数学公式大多具有完美的美学标准, 如概率、对称、统一等。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 更反映了自然规律的内在的一致性。数学思想和方法常常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和形式化, 从而使学生不能体会到亲切、自然的一面, 造成学生情感结构的缺陷。数学情感结构中, 兴趣、动机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都离不开数学广泛的应用性, 只要我们对一些数学问题摒弃要学生“必知其所以然”的要求, 那么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广泛的数学应用事例和某些超前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是可行的。

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每堂课有新颖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凭借, “教学”是手段,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教学这一手段因地制宜, 灵活多样, 可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崇拜, 从此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我个人认为能做到以下几点, 学生绝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好学的兴趣。

1、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减少讲授。扩大个别活动空间, 如自己阅读、自问自答、小组讨论与交流、自我强化训练等。

2、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通过生活事例、资料图片、实地参观、实地测量等使学生熟悉数学的用途,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他们感到学数学是适应环境的需要。还可通过直观、游戏、调查研究等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

3、使用情景教学, 进行意义操练。

这要求教师多发挥聪明才智, 多创设真实的室外交际情景。即实地演练法。

4、因材施教,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成就感, 看到自己的进步。

5、注意反馈方式, 慎用指责、纠错的评价, 多用激励的语言, 给学生减轻心理负担。

6、善于使用表情、声调、姿势等表达感情, 造成绘声绘色、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7、课堂多打比方, 使学生达到迁移黙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9

一、情感教育对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性

1. 情感教育与情感的区分

情感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加深,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心理体验与价值判断,通常我们所说的七情六欲就是指的情感。而情感教育是专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内容所传达的种种美好体验,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进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通过课堂,实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使教育教学更加体现人性化。情感教育始终坚持从教中学,从体会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是阅读课内容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增强学生的道德感,正义感,美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是一般情感的深化和专门化,根据研究表明,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情商,对其以后个人发展、家庭和谐、处理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作用。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渐被校领导和家长重视,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情感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社会的生存压力也来越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学习应对压力和失败是青少年应该掌握的技能,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临危不惧、越挫越勇、分析能力。此外,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相互协作的能力在工作越来越被强调,学习互相理解,学习关心体贴他人,从而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再者,面对各种挑战,青少年一个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估,同时学会自我激励,努力完善自己的技能,提高和塑造自己的独特点。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青少年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缩短,情感塑造上语文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应该是健康阳光的、有创造力、有个性的。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青少年,使他们成为新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柱。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掘学生潜力的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落实到实处的教育,是着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人才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文基础知识渗透到对学生情感培养中,有利于学生感情熏陶、个性发展、自我激励。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与情感教育的详细分析

1. 小学语文课堂内容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有:拼音、识字、阅读、写作、词汇五个内容,目标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并且能够进行阅读和在创作。通过小学课堂所学到的内容,进一步进行阅读,完成对青少年人格、思维、心理的初步塑造。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注意培养他们身上的良好品质。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课堂为了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合作精神、开放视野的学生,在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对学生多做训练。

2. 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情感教育的可能性

情感与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小学期间,学生的发展空间有无限可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单纯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关爱,反过来,学生也会爱戴老师。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的优良载体。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具备人文性质和教育性质,包含了祖国千万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一门有丰富情感的学科。选载的文章都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包含了双重性质,既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作用,也承担着情感培养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有的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对科学文化事业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思念等等,包含了人世间的各种喜怒哀乐,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接触到了大量的情感素材,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语文阅读课上的文章,编写教材人员投入了情感,写作文章的作家也投入了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投入情感来理解作者传递的情感就无法完成教学,同样,学生不把情感参与进来,也就没有办法体会到老师上课所讲内容的妙处。编写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就决定的语文课的情感性。

三、小结

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感氛围,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情感体验, 激发学习的兴趣, 理解课本原理, 培养学生情感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是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目的在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和谐的情感,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学政治教学情感教育运用的必要性

1. 情感教育是中学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培养良好思想、道德行为,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 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 打动学生的“情”使该课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是它本身的要求。

2. 情感教育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积极愉快的心境、乐观的情绪、师生良好的情感交流的条件下, 学生接受能力最强。教育者的教育情感一旦到了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它便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和指向性, 它指使教育者有效地感染和调动受教育者积极的受教育情感, 从而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情感场”。在这个“情感场”中, 师生情感是平等一致的, 这种平等一致能够更快地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 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提供平台, 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和记忆水平的提高。

3. 情感是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 我国基础教育纯属应试教育, 要改变这种局面, 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 从心理方面来说, 它必然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 又关注学生的非认知发展, 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因此, 缺少情感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这种不完整的教育当然难以完整地发挥它应该发挥的功能, 难以完整地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 最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

二、情感教育在中学政治课堂的运用

1. 教师首先应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育是一个师生共同参加的双向交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 教师自身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使教师的情感真正能够感染学生, 从而产生师生共鸣, 那么, 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真挚的、真诚的。如果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心灵相通, 并在教学中结合现实思想问题进行情激情的教育、疏导, 就会收到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因此, 政治课教学要在晓之以理, 以理服人的同时, 还要重视动之以情, 以情感人。用师爱融化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思想对话、情感共鸣、知识交流的过程。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字里行间往往隐含着寓意深刻、需充分研读发掘的情感, 涉及对生命、人生、社会、热点话题等多方面的思考。教师应在备课时深入挖掘蕴含在教材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 仔细品味琢磨, 通过想象引发情感, 并在课堂教学时通过语言、表情、肢体等充分表达感情, 进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反应, 产生师生共鸣。

在每门课之初, 应该在导入的技巧上仔细琢磨, 注意发掘教材中最贴近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积极因素, 再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为课程的开始做感情的铺垫, 使学生建立起对课程的情感基础。

3. 多渠道进行情景创设

情境, 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 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情景创设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课堂情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逐步走进教学课堂。这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录音、幻灯片课件、原版电影、网络等) , 有目的地创设生动的形象和积极的情绪, 运用情境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 以情施教,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 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感受政治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有力地促进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实地参观、采访, 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 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 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于他的精神世界里, 成为他自己的观点, 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来, 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4. 注重教学语言情感烘托

政治学科教学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 才能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首先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 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教学用语要词汇丰富, 内容充实, 语言生动。教学言语不应当成为学生的耳边风, 而应入耳。入耳是前提, 入心、入脑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次要运用幽默风趣的口语。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 能行之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 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再次, 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除了口头表达的语言外, 教师还要通过适当得体的身体语言 (动作、表情、眼神等) 来配合教学,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 创造融洽的课内外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只有充分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对学生充满爱心, 寄予希望, 师生之间才能情投意合, 彼此才能亲密, 学生在心理上才会得到满足, 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教师能够带着一颗同情心, 去感受学生的感受、信念和态度, 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 从而会营造一个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其次,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 情感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活动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结合实际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切忌居高临下, 盛气凌人, 避免空谈和教条式的说教。要和学生推心置腹进行交流, 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 以期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相红.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1) .

[2]项瑞芳.情感教育的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9) .

[3]贾妍春.情感教育法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

[4]王小梅.情感因素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0 (23) .

[5]夏畅.如何把情感融于政治课的教学之中[J].新课程研究, 2009 (8) .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模式 篇11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情感的实施模式

实施情感教育首先要激活教学过程中的这一“人、人”系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情感。此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1.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协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是双方情感互相表现、互相交流的过程。而人的情感是带有倾向性的,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彼此情感相容,才能排除双方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引起双方情感上的共鸣,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才能心情舒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学实施阶段

教师应对学生尊重爱护、信任激励、关心体贴,做到“以情育人”。同时,学生要自尊自重、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尊重师长,从而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既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生动的事实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坚实基础。教师应以宽容、豁达、尊重、理解、信任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这样,教师的认知要求、愿望、思想和方法便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3.教学结束阶段

师生共同矫正不足,消除师生之间的负面情绪,建立起民主、平等、真挚的师生关系,然后再返回到新的教学准备阶段。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实施模式

良好的学习品质主要包含动机、兴趣、意志三个因素,它是学生心理活动中的动力系统,起着发动、维持和调节作用。在“学科计划、学前补偿、学科新授、学后复习、学习评价、学科总结”的课堂教学时序中,教师有效地运用这三个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1.“学科计划”与“学科总结”应伴随着认知侧重于学习动机方面的教育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与机制,它主要起到“激励”的作用。在教学中,从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开始,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利用一个或多个认知内驱力的因素,如好奇心、求知欲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以某种认知方式进行学习,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2.“学前补偿”和“学科新授”应以“兴趣”为主诱导学生学习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积极主动地去发展个性,掌握知识,提高各项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做到,新课导入富有艺术性、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教学方法富有启发性。

3.学科教学进入复习和评价阶段后应以培养学生“学习意志”为主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为,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要素。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调节、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培养高级情感的实施模式

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情感感知、内容内化、行为落实”的实施模式,达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位一体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来,分三个步骤实施:

一是课堂教学初期,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研读教材,找准每堂课的难点、重点和突破点,找准新课的切入点,使学生主要情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课堂教学的中期,教师要抓住与情感因素有关联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内化为认知的内驱力,从而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教学目标。

三是课堂教学的后期,教师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重在导之以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这是课堂教学最终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搞好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内容,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知、情感的互动与发展过程, 情感的活动往往先于认知活动, 情感因素是认知活动开始的诱因, 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也只有情感因素的积极参与, 认知之门才更易开启, 整个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所教知识才能融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转化为智力、品德, 成为学生自身的有机部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劳。”由此可以断定, 没有情感积极参与的教学, 将是一种干瘪的、泛味的、无聊的、低效的活动。

因此,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理应关注情感教育, 让情感教育走进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提高。

1. 转变教学观念, 明确情感教育目标

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情感教育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传统教学观认为, 教学就是让学生接受大量的知识, 应付考试, 取得好成绩, 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这样就会必然导致:课堂上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学生听, 满堂灌, 学生成了知识的“坛子”, 成了被动的“吸收者”, 学生天天在“知识题海”中苦苦挣扎, 体验不到学习乐趣, 造成了普遍厌学的情绪。而情感教育的教学观与应试的教学观截然相反, 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宗旨, 要求课堂教学“目中有人”、情知并重,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 就要充分考虑情感教育的要求, 把情感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包括情感目标, 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 而是指向学生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与丰富, 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 这就为课堂教学的实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从而走出“唯理智教育”误区, 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2. 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 以情促知、以知育情

“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凝结着人类知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 而且凝结着人类主观精神, 如情感、品德、抱负等”。在教学内容中, 有些涉及直接反映人类实践活动以及直接反映人在活动中的思想感情时, 其间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便以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感因素, 一般易于被师生挖掘、把握和感受。有些内容主要在于反映客观事实, 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 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 仍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情感, 这种因素我们称之为隐性情感因素。而这类情感因素较为隐蔽, 不易被人发现和挖掘。无论是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 还是隐性情感因素, 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而不是舍弃之。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 既要重视其意义、结果, 又要注重认知过程, 同时也要不折不扣地挖掘情感教育因素, 以情促知, 以知育情, 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3. 讲究教学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 以境育情

传统的教学没有把学生真正摆在“人”的主体地位上, 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忽视了师生参与认知的情感力量, 造成了教师苦教、困教、强行教与学生苦学、困学、厌学, 甚至逃学、拒学之间的恶性循环。其间, 大多数学生体验到的是紧张、焦虑、压抑、自卑、失败等消极情感。因此,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点拨、自主探究、互动推进等教学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中, 不仅有效地获取知识, 而且还心情愉快、人际情感加深, 同时, 也增强了他们安全感、责任感、义务感, 丰富了情感世界, 促进了人格完善, 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情感, 提高自身情感智力水平, 以情育情

上一篇:固定体积法下一篇: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