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的情感教育

2024-07-16

课堂内外的情感教育(精选11篇)

课堂内外的情感教育 篇1

新课标环境下,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这是由情感的内涵、功能及语文学习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关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更有利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行为和暗示等手段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亲近、尊敬和爱戴以及憎恨等的感情体验。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学习动机和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1、在诗词教学中,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

比如我在执教杜甫的《蜀相》这首诗的时候,抓住“碧草”、“黄鹂”这两个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可是在这寂寞荒凉的地方,碧草春色为谁而绿,黄鹂好音有谁能听呢?感物怀人之意渗透纸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一个壮怀激烈的英雄人物,壮志未酬就以身殉职,怎能不令无数英雄为之泪流满面而荡气回肠呢?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体悟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思想,一个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怀念与对自己功业未就的叹息感慨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

2、在散文教学中,利用文章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历,参与体验情感。

如2010年浙江卷的散文《静流》,文章开篇写弟弟迷恋音乐,这是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弟弟要考艺术学校,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可文章后来写到“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严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弟弟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父亲也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人生总是有不如意的,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弟弟结婚生子了,可孩子却患有孤独症,这时父亲拿出所有的积蓄给弟弟,一家人坚强而又执着地给孩子治病。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成长感悟,告诉学生我们在和家人相处时要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不管对我们提什么样的要求都是为我们好,让学生明白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所以,虽然是现代文教学,课堂中同样可以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不仅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透彻,而且更能借这种情感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学会为人处世。

3、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我在教学《庄子·恶乎往而不可》一文时,对文章的主题“人生的突围”进行了拓展分析。我选取了尼克胡哲的视频,主题是“半身奇迹:杰出澳洲青年没手没脚也要坚强活下去”。1982年,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生时,是个没有健全四肢的“怪胎”,他的母亲甚至不知道该不该把他抱回家。他有一条“小鸡脚”,尽管只有两个脚趾头,但就是靠这条“小鸡脚”,他学会了走路,跳跃,游泳,甚至踢足球。他刷牙靠脖子和肩膀间的肌肉。如今,力克拥有了比普通人更成功的生活——两个大学学位,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并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他走遍了20多个国家,与上百万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每次演讲结束,不能与人握手的他会给予大家拥抱。放完这个视频,我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会在困境面前用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自己,实现人生的突围。尼克胡哲试图使人在陷于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养,自解倒悬之苦,突出重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在危难重重的人世间,我们确实要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又如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我给学生播放了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一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直接、现实的感受,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与作者共鸣,增强了他们对反动派的增恨和对革命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

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情感因素,注重情感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顺利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真善美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迅速发展。

课堂内外的情感教育 篇2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是情感教育。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心灵沟通 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

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 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三、精心创作 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切实以人为本,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种积极策略,让教材“站起来”、“动起来”、“唱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美术创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兴趣。在教《闪光的烟花》、《美丽的印纹》、《鱼儿游游》、以及《瓢虫的花衣裳》、《有趣的半圆形》、《分蛋糕》、《太空里的植物》、《运动场上》等内容时,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既作线形的深入,又作点上的泛化,把一课内容分成有共同主题统领的几课时完成,又注重美术与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有机整合。

初中音乐课堂的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堂 情感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审美”和“情感”这两个关键词,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审美、德育、情感的渗透,以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可以沁人心灵,陶冶情操,引发听者情感上的共鸣。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音乐课堂的情感教育方式,将情感教育与音乐教学完美结合,开启中学生的心智,为其健康成长搭好桥梁。

一、挖掘作品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性、人文性、艺术性的熏陶,让其逐渐领悟真善美的内涵,以此达到和谐、自由的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作品的情感因素,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入口,激发学生的情感。

《天路》这首曲子很多同学都会唱,但仅仅把它作为一首流行歌曲,对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并不理解。作为“西部放歌”单元的重要曲目,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让学生会唱这首歌,更要让学生唱好、唱出感情。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决策是伟大的壮举,是促进西部地区走上幸福道路的重要措施。“天路”指的就是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道道难关才修好的希望之路——青藏铁路,连接了拉萨和祖国内陆,让西藏迈向了现代化之路。为此,笔者将“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和西藏人民的欢乐”作为本首曲子的情感基调,指导学生演唱。笔者先边播放视频边讲了“天路”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天路”的由来。然后将歌词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说出每个小节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从而体会歌曲真挚的情意。最后,笔者让学生边跟韩红的MV演唱,边自己体味其中蕴藏的情感,抓住演唱的重点,准确把握演唱的基调。情感教育既让学生明白了歌曲的内涵,以此更好地演绎这首歌曲;也让学生获得了心灵上的收获,陶冶了情操。

音乐教师要将每一篇音乐教材作为情感教育的媒介,努力挖掘其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实践感受正能量,体会真情感。

二、创设一定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情感

音乐的审美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这绝不是夸大音乐教育的作用,而是重新审视音乐教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上的分量。中学生的心智还不算成熟,加之现在家长的溺爱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在情绪上往往不太稳定,在行为上会有极端的表现。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重视音乐的情感渗透作用,巧设一定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情感。

中学生特别重视友情,但对于友情的理解和把握却缺乏指导,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彼此闹得不愉快。《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正适合初中生学习,不但旋律优美,而且内容满足中学生的需求。正因为此,笔者在教学目标设定中加入了“让学生体会友谊的真谛”这一条。为了上好这堂课,笔者利用情境教学法,先是“深情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友谊,是一杯醇美的酒,让人陶醉其中;友谊,是一缕轻柔的风,让人流连其中。真正的友谊,经得起岁月的洗磨,耐得住功利的瓦解,是人生最美好的珍宝。同学们,你们对友情有怎样的理解呢?”有了这样情境的设置,学生们安下心,进入课堂教学中。接下来,直接播放这首曲子,让乐曲的旋律一下子抓住学生,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友谊地久天长”的美好场景,让学生在“想象、联想”中构建友谊的画面。歌曲的情感简单明了,歌曲的旋律美妙动人,全班都在跟唱,他们在歌唱自己的“友情”。最后,笔者给学生讲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俞伯牙和钟无期”的故事,让他们体会友谊的深层含义,并学会朋友之间彼此包容、彼此分担、分享的方式。

上述案例,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利用音乐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

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的情感

在音乐课堂中,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激励、点拨下,学生独立思考,并逐步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和学生要互助合作,要积极交流,这样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发挥特长并提高其审美情感。

《龙的传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表达了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抒发了其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为了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笔者以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舒缓的钢琴曲下,两名同学朗诵了《祖国,伟大的母亲》这首诗歌,深情动人,学生们开启了这堂课。当这首曲子的视频播放完后,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首歌曲,你最喜欢哪句歌词?听完这首曲子后,你有什么感受?作为“龙的传人”,你准备做些什么?可以说这几个问题是紧贴曲子且层层递进的,适时引发了学生对曲子情感的思考。同学们分小组用于发言,笔者认真聆听,并不时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随后,笔者还给他们讲了自己小时候在春晚上观看这首歌曲演唱时的场景,将自己珍藏的記忆与学生分享。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他们发现,虽然时代不同,但老师和他们对这首曲子的理解还是如此接近,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喜欢王力宏演唱的版本。在这样的交流中,老师的个人魅力成为最好的教学素材,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但拉近,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老师要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成为课堂的一员,引导学生,感化学生。

课堂内外的情感教育 篇4

一、情感教育对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性

1. 情感教育与情感的区分

情感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加深,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心理体验与价值判断,通常我们所说的七情六欲就是指的情感。而情感教育是专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内容所传达的种种美好体验,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进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通过课堂,实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使教育教学更加体现人性化。情感教育始终坚持从教中学,从体会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是阅读课内容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增强学生的道德感,正义感,美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是一般情感的深化和专门化,根据研究表明,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情商,对其以后个人发展、家庭和谐、处理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作用。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渐被校领导和家长重视,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情感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社会的生存压力也来越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学习应对压力和失败是青少年应该掌握的技能,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临危不惧、越挫越勇、分析能力。此外,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相互协作的能力在工作越来越被强调,学习互相理解,学习关心体贴他人,从而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再者,面对各种挑战,青少年一个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估,同时学会自我激励,努力完善自己的技能,提高和塑造自己的独特点。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青少年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缩短,情感塑造上语文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应该是健康阳光的、有创造力、有个性的。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青少年,使他们成为新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柱。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掘学生潜力的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落实到实处的教育,是着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人才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文基础知识渗透到对学生情感培养中,有利于学生感情熏陶、个性发展、自我激励。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与情感教育的详细分析

1. 小学语文课堂内容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有:拼音、识字、阅读、写作、词汇五个内容,目标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并且能够进行阅读和在创作。通过小学课堂所学到的内容,进一步进行阅读,完成对青少年人格、思维、心理的初步塑造。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注意培养他们身上的良好品质。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课堂为了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合作精神、开放视野的学生,在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对学生多做训练。

2. 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情感教育的可能性

情感与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小学期间,学生的发展空间有无限可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单纯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关爱,反过来,学生也会爱戴老师。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的优良载体。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具备人文性质和教育性质,包含了祖国千万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一门有丰富情感的学科。选载的文章都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包含了双重性质,既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作用,也承担着情感培养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有的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对科学文化事业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思念等等,包含了人世间的各种喜怒哀乐,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接触到了大量的情感素材,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语文阅读课上的文章,编写教材人员投入了情感,写作文章的作家也投入了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投入情感来理解作者传递的情感就无法完成教学,同样,学生不把情感参与进来,也就没有办法体会到老师上课所讲内容的妙处。编写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就决定的语文课的情感性。

三、小结

初中历史课堂情感教育的策略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育

情感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把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最近两年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1 利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真实地投入情感,才能将情感教育内化为教学活动,才能在教学中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情感和爱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如何利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要把热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的情感生活核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一名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做好一名教师的核心情感。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去关爱学生、对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相应的,学生也才能从心灵上体会到老师的情感,带动和激发自己愉快的心境和兴趣,从而得到课堂教学上的师生情感的共鸣。为此,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走到学生中去,深入了解他们,增进交流。当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遇到问题或不开心的事,笔者都会主动找他们谈心,解开心结。只有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了,课堂上才能自由交流、彼此尊重,才能使每一个学生轻轻松松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具有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要想使学生喜欢历史,教师要先做好热爱历史学科的榜样。教师只有自己先对历史投入情感,从内心喜欢历史,才会感染到学生,让学生感受老师的治学态度和工作热情,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之情,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坚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介绍自己通过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源搜集整理得到的时事资料,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正是由于笔者自身对历史的热爱和严谨的教学态度,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从而培养出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2 挖掘教学素材中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

情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它贯穿于历史教材全部内容。一方面,教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的经验总结,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会伴随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按一定社会、阶级、民族、国家、时代要求编写教材过程中,必然会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使教材内容蕴涵一定的情感因素。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此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中的影视等,也能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对过去的历史有一个具体的、鲜活的感受,教师可通过投影、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深入了解。例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笔者播放了电影《长征》中关于红军吃野草、皮带、历尽千辛万苦的艰苦场面,学生都受到极大的震撼。再通过生动的语言,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加以指向性引导,课堂教学效果異常明显。

3 采取积极、建设性的情感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初中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希望受到别人的肯定评价。“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掌握的评价方式,而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性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思维的闪光点,以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评价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平时的历史测验中,笔者让那些答题情况不理想的同学,在原来的试卷上重新答题,教师再次阅卷,以第二次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样,学生看到通过努力有了一个比较进步的成绩,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会更有信心继续学习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作业批改评语等方式。无论使用哪一种评价方式,都要坚持“真实、及时、激励“的原则。历史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

4 运用灵活的情感教学法渲染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在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讲述法、角色扮演和现场教学等。这些不同的情感教育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制定适合学生的情感教育方法。

例如,在表达时,教师要做到平和、适当,既不可毫无表情、冷若冰霜,也不可言过其实,热情过火,这样才能收到情感教育应有的效果。再如,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进行自我调控,该说的地方就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比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实时,再多的言语都可能言不达意。为此,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事件的现场。面对无数张日军残害中国同胞的照片和累累死难者的白骨,血流南京城的惨境就会再现于学生眼前,语言就显得格外的苍白,此时不须多言,学生情感上受到的强烈刺激和震撼足以使他们难以忘怀。而在讲解唐代文化的成就时,笔者就查阅大量的资料,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尤其用大量的唐诗本身来佐证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无论选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以“情感”为出发点。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改变当前历史课堂存在弊端的迫切要求,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历史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丰富的健康情感和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作者单位

中专生的课堂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中专,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情感是育人的基础, 情感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纽带, 情感是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教师所从事的这项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要面对一个个具有不同思想, 不同家庭背景, 不同程度的学生, 要想使教学更有活力与吸引力, 必须注意的一个环节就是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用教师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有人认为学生的思想动态应该由班主任去把握, 学生的情感教育理应由班主任去实施。但事实是中专学校班级管理制度及课程设置较普通中学有所不同, 班主任有可能不给本班级带课, 而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才是与学生最直接接触的人, 最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 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 有更灵活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一旦把握住这些机会在课堂中对中专生实施情感教育, 不但会使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更加喜欢,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对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也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因此, 研究如何针对中专学生特有的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实施有效的课堂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生源状况及生源质量

“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难教、太难管了”, 这是中等专业学校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这是最实际的状况, 会毫无忌惮的喝酒抽烟, 无所顾忌的旷课逃课, 因为太空虚、太无助, 没有生活目标, 没有学习压力, 因为不参加高考, 所以对学习了无兴趣;其次, 中专生的就业实在是太困难了。大学的扩招以及一些民办大专院校的建立, 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又使得中专院校无生存与立足之地。结果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门槛逐渐降低, 最终导致中专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为数不多的中专生也是从社会中那些上不了高中或在社会上流浪的学生中招收来的, 他们自身就有很多的毛病, 不爱学习, 而抽烟、喝酒、打架样样全能, 进入学校后又对自己的前途一无所知, 再加上物以类聚, 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就使得原本已经够糟糕的学生更糟糕, 毕业时才发现虽然南方很多大城市奇缺技术工人, 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没有工作可做, 因为, 在学校的三年,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不认真学习, 或者学习了也没有坚持住, 甚至有个别学生学过电工技术却不认识万用表, 学过计算机却连一个简单的文档也不会排版, 学过英语却连机器的简单的英文开关按钮都不认识。这样的学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 中专学生出现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不少, 有些问题较同等年龄的中学生更为突出, 处理起来更为棘手。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就会使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展开, 影响中专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 针对课堂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课堂的管理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在中专课堂上有部分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视而不见, 采用不理会的方式。原因之一是他们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缺乏认识, 认为某些隐蔽性的问题行为, 如, 听MP3、看课外书籍、走神等等这些行为, 既不影响教师授课, 也不影响同学的听课, 他们只不过是做自己的事情, 反正这些学生也不想学习, 就不去管他们了。其次, 部分教师自身管理水平不高, 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放任自流, 只要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 其余一概不管。另外, 这些教师并非不赞同课后处理, 而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还有部分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采取了一些处理方式后感到没有效果, 于是心灰意冷, 无奈选择视而不见。这些教师在处理课堂中的问题时, 无一例外忽略了学生的情感, 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 没有找到学生出现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 长期下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情感态度。

3 针对中专生中存在的问题实施课堂情感教育

3.1 在课堂教学中用爱来感化学生, 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爱, 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中专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大部分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有些认为自己能力不如别人, 学习不够自觉或学习方法不对;有些又不够尊重别人,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凭自我的喜好来听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着一颗爱心, 才能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建立良好的处事情感及自信心。

例如, 笔者有一个播音班的学生, 刚接手教他时, 发现他整体成绩不太好, 平时学习自觉性不强, 纪律性较差。一次上课, 我发现他在看小说, 我并未批评他, 而是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 他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 我也没有指责他而是说:“你把这道题目念一遍吧”, 他念的口齿清楚, 音质好。我立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然后说:“你的音质非常好, 如果你认真听课, 努力学习, 将来很有希望成为一个很出色的播音员, 但是播音员的知识面也得很广泛才可以噢。”后来他告诉我, 这几句话给了他莫大的鼓舞, 增强了自信心, 鼓励他奋发向上。当年他还苦练了好久的播音员发音, 后来也到了一家地方电视台工作。所以, 作为老师要用一颗爱心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长处,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 在课堂教学中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人际关系情感智能的发展

人际智力, 也称交流能力, 主要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 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情感, 只有健康开放的心态才能更有持续的发展。现在的中专生知识层次水平不高, 学习压力不大, 但是大都爱说好动,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平台从情商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引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师生情感交流, 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教的扎实, 学的主动, 教的生动, 学的有趣的教学目的。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 学生必定学会了用积极、有效的办法来协调人际关系, 通过这种协调, 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掌握说服他人的方式, 养成尊重他人的爱好, 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会碰到这样的几近失控的场面, 一个班级, 一部分学生在听讲, 一部分学生在睡觉, 一部分学生在走神, 另一部分学生在悄悄说话,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伺机捣乱。除去认真听讲的那一部分学生, 其余四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到课堂角色中来, 假如停下课来整顿纪律, 课堂教学计划势必完成不了;假如硬着头皮讲下去, 很显然, 这堂课失败了, 因为大部分的学生根本没听, 在认真听课的那部分学生中, 或许由于自身基础问题或受其他不听课学生的影响可能又会有一些学生没完全听透彻。这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临时更改一下教学计划, 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建立起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让学生上讲台自己去讲, 挑选的学生中既要有认真听讲的, 也要有调皮捣蛋的, 学生讲完后要对学生的讲课内容给出积极的评价。这样, 既能让那些不听课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也能锻炼参与讲课的学生的口才和临场发挥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面对自我;既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懂得了尊重他人, 使学生明白如果在别人讲课时他不听或捣乱, 那么等下次轮到他时也会有同学用这种态度对他。最重要的是本节课的授课计划按时完成,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在课堂教学中用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要以多元的眼光看待学生, 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对文化基础偏低的中专生, 要尽最大的可能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习所取得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一直以表格的形式记载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比如:记载每一个学生的出勤率, 回答问题的主动程度, 学习任务的完成程度, 每个阶段学习成绩进步的程度, 同时, 还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评估标准的制订及评估自己与他人的活动中去。

改变传统的单一纸笔测验方式, 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平时表现等综合考试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组合, 使评价方式更趋于合理, 以激发中专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4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中专学生的就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没有目标, 就如同失去了方向的航船。许多中专学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上学是来交朋友, 解闷的手段。因此 应该对中专学生加强就业教育, 要创造条件为职中学生培训扎实的技术本领, 使中专生有一技之长。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 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就业意识与愿望, 树立有技术才能有工作岗位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才会觉得有希望。那些因文化基础较差不能进高中学习的学生, 恰好是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明确了自己的位置, 又学到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

总之, 对中专生的课堂情感教育要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杨雪梅.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专业化角色转换[M].2003.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情感教育 篇7

(1) 感恩意识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初中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 极端利己和个人至上的思想漫延,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后果将不堪设想。有些初中生会埋怨父母无能, 更有甚者还打骂父母, 稍不如意就离家出走, 完全置父母的恩情于不顾。一些初中生对教师也缺乏感恩, 对教师缺乏必要的礼貌和尊重, 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玩手机, 更有甚者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出言顶撞、给教师起外号或殴打教师。种种现象表明,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感恩教育还有待加强。

(2) 社会公德心的缺失。当代初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初中生存在社会公德意识模糊、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公德行为习惯。讲脏话、破坏公物、随地乱扔垃圾、闯红灯等现象屡见不鲜。二是道德观念模糊, 是非不分。一些初中生没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事物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崇拜一些所谓“上不怕天, 下不怕地”的街头小混混, 甚至被人无意撞下, 就呼来数十人对其乱打一通。这样下去不仅容易迷失了自我, 也使社会上人心惶惶, 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是一大挑战。

(3) 法律意识的缺失。近年来, 初中生偷盗、抢劫、吸毒等违法案件时有发生, 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拉帮结派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初中生的这些行为既让家长痛心, 又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报纸上曾报道:2015 年7 月16 日, 宿迁市初二学生小博遭打身亡, 而杀人者居然是和他一样年纪的几名少年。为什么少年们如此凶残?据说小博和杀人者朱某有一点矛盾, 于是朱某叫来许多人“教训”他。事发当晚, 小博刚走到拐弯处就遭人殴打, 被大木棍打中头部, 满身是血, 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有人发现, 可惜抢救无效死亡。校园暴力屡禁不止, 不少网友表示一定要严惩校园暴力。

2.初中生情感缺失的成因分析

(1) 初中生身心特点与情感孤独。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 在2 至3 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 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 容易出现情感孤独症。这些孤独的学生, 容易缺乏安全感, 感到学习的乏味甚至人生无意义。情感孤独症的学生内心很累, 很忧郁, 他们也许表面很阳光, 和其他学生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内心却非常柔弱, 甚至非常害怕独处。由于长期孤独, 他们的人格中形成了焦虑、甚至抑郁的心理特征, 他们变得压抑、沉默、内向, 一生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2) 家庭环境的影响与情感自闭。一些初中生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出现语言障碍, 交流起来紧张害羞, 个性脆弱敏感, 很少主动与同学、教师打招呼, 大多数时候是独来独往。这些学生实际上大多比较自卑。原因可能是成绩跟不上, 或身体比较差, 或父母家庭不和, 或家庭出现了各种变故。本是充满理想与活力的青春季节, 可是他们眼中的天空失去了斑斓色彩, 他们的脸上非常难见灿烂的笑容, 他们的纠结只能掩藏在内心深处。他们虽然年纪很小, 但是内心的压抑与痛苦并不比成人低, 只是作为学生默默地承受着。

(3) 情感教育的缺失与情感极端。情感极端是指情感意志与情绪容易变化、冲动, 自制能力差, 缺失情感的监督与理性。初中生处于情感成长阶段, 对情感特别渴求, 但对情感无法做到理性处理。当友谊遭到背叛, 当学习遭到打击, 当生活出现挫折, 当现实遭到压抑的时候, 他们的情感就会走向极端, 表现为暴力、出走、自虐甚至自杀。由于各方面的教育没有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 没有从学生内心情感需要出发, 反而造成了初中生的叛逆个性, 致使他们最后产生了极端行为。

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

(1) 对学生投入真感情, 用爱感化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教师, 这样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 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想品德课堂是一个充满爱的课堂, 思想品德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更多的了解, 更多的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情境, 架起与学生心灵相互沟通的桥梁, 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教师的关爱和思想品德课堂的真切情感。

(2) 课堂融合公民教育, 增强学生社会公德。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承担起公民教育的责任, 引导学生从国家视角和公民视角去看待问题。公民教育进思想品德课堂不能仅仅讲一些公民教育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去体验现实的公民生活。我们要将思想品德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树立初中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合格的小公民, 遵守社会公德。

生态高效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8

第一,教学研究不深入,忽视对学情的了解。有的老师教学起点低,落点也低; 有的教学起点高,落点也高,整堂课缺少梯度,阶梯设置少,一易都易,一难都难,学生要么听得没味,要么听不懂,结果都是不听。教师缺少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不清楚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尤其是一些从高三年级下到高一年级的教师,常常不考虑高一年级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导致上课时例题越举越难,给学生设置的思考阶梯越设越少,不少问题学生开始就没有听懂,或似懂非懂。不少问题教师自认为已经讲清楚了,学生好像也看懂了,但是对学生而言,其实他们仍然不了解所讲知识、概念的本质,学生课后去做类似题目时还是不会,更不要说能知识迁移了。这样的课堂缺少师生之间必要的情感交流,学生每次听课都是云里雾里,自然对该科缺少兴趣,老师上课也会越来越缺少激情。

第二,启发学生欠合理,忽视对问题难易的考虑。在一次听高一年级某位老师上 “牛顿第二定律” 的课时,我发现该老师没有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结果学生就是看书,把书上的结论说出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启发,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缺少沟通,更不用说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老师设置问题调动学生、引导学生探究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进行探究,基本上是自由放任,缺少对学生必要的引导、提示,导致对老师所授内容,学生是 “狗咬刺猬———无从下手”,很难去真正进行探究。

第三,学生主体分不清,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掌控。有些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缺少师生交流,没有把思维权、动手权、话语权、归纳总结权还给学生。有的教师的讲解几乎占满一堂课,教师以讲得 “好” 为最大满 足, 不管什么内容,都是自己 “一言堂”, 根本没有留下时间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去回味。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倒好像是一群群看客。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 “要我学”。即使那些能力强的学生接受了这些知识,也是囫囵吞枣似的,更多的学生只能利用课外的时间自己再把当堂知识重过一遍乃至多遍。这种课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形式上当堂教学任务完成了,短期内考试成绩也许还不错,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考习惯没有形成,思维品质没有提高,那些难度大的题目还是不会自己思考解决,结果还是做不出来。长期下来,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激情也逐渐冷却。

这些年来,我潜心从事了生态高效课堂的研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交流,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深入的探讨。 在此与各位商榷,既求各位专家指正, 也期自己得到进步。

一、生态高效课堂一定是充满情感的课堂

1.教师要热爱学生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 其中一条是: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好老师一定会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我们或许还记得有这样的体会,当哪个科目的老师喜欢自己时,我们总能在他的课堂上认真听讲,我想这就是老师的仁爱之心的体现。一些保护、关心学生的老师总是能激发学生潜力,甚至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我们的课堂,要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热爱,要体现学生至上的理念。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含义是发现个人,关注人的成长、发展,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人的自由权利高于一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什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呢? 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热爱儿童。” 联系到我们的课堂,我觉得我们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多、用得更好。而且我们一定要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坏、家庭的贫富悬殊、外貌的美丑、天资的高低来 “因材施教”, 全班所有学生都应该纳入我们的教学视野。教师不管研究什么理论,更新什么理念,改进什么方法,其核心永远是一条———关注所有学生,符合所有学生的需要。

2.课堂要充满微笑

担任班主任和一线教师近二十年期间,我摸索出一点经验,就是无论在课间发生多大的不愉快的事情,无论学生发生多大的违纪事件,上课时,我都要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面对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无论学生给出的答案多么幼稚可笑,多么不可思议,我都要微笑面对。

微笑,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用心与自己平等亲切地交流。师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就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兵法有云: 攻心为上。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善于观察学生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以亲切平和的教态,启发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老师同学共享, 并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如果平等、和谐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 形成后续的教学行为。让动态成为常态,让生成成为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和提高,这要求教师有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懂得微笑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事实上,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往往受感情亲疏的影响。 《智子疑邻》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规律。在教学中,“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情感效应的真实写照。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学中老师还是端着架子,高高在上, 面无表情,甚至总是以一副特别严肃的表情出现在学生面前,只知单向地、死板地传授知识,是无法激起大多数学生共鸣的; 反之,教师总是以平等的姿态,期待的微笑,赞许的眼光对待学生,既传授知识,又传递情感,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被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就会极大地增强。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效果自然是老师 “满堂灌”的方式无法比拟的。

3.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人们常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 “闪光点”,要学会经常鼓励、赞美学生。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这是一种天性。平时我们多夸夸学生,就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对自己的重视,就会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明白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也是有很多优点的,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增进了对该老师的感情,增加了对该科目的兴趣。这样做,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做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往往会给学生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我曾经教过一个姓苏的学生,初入学时,考试是年级的千名之外,字迹也非常潦草,但我发现他对数学、物理有兴趣。有一次数学单元考试考了90分 ( 满分100分) ,超过了总体成绩比他好的许多学生,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并奖励了他,并当着他的面给家长电话报喜。该学生很受鼓舞,自此尽力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除外语学科外,各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现在,他的成绩已达到年级的中等水平,这不能不说是老师对他的认可与鼓励产生了良好的情感效应,使其自觉向学,促进了自我的进步。

二、生态高效课堂一定是学生参与的课堂,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情感课堂

1.课堂要加强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索中,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时如果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构建出一种教学对话的课堂,即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设置出一种 “生问生答师导”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去创新、去探索,再展示自己所探究的成果,这样就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这样的课堂,也才是真实的课堂。

2.课堂要学生自由对话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提出后,还应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挖掘他们头脑中储存的思维信息,要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出他们想到的各种可能。经过这样的启发、引导、讨论、思考、总结等过程,他们就会想出许多办法,利用已有知识,获得许多新知。当然,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不是我们这一课的主要目的,但通过生生、师生的多层次探究, 来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才是我们的教学宗旨。

这样的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 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夏茹冰先生说得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之后,学生自主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种相互的交流,既可以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可以通过别人的意见补充来拓宽思维,激发出思想创新、观念创新的火花,从而启迪、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发言者要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让别人理解接纳,就必须吐词清楚、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而要提出与别人截然不同的观点,又还须具有把握别人发言内容的能力,长期坚持这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对听说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锻炼。第三,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才。各项社会活动中团队精神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大量的对话、个性化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进行合作,然后能自主解决问题的极好的方式。

3.课堂要师生全身心交流

如果一位教师,只能用 “淡淡的情感,淡淡的语言”,讲着 “淡淡的知 识”,这样 “淡淡的”上着课,学生一进课堂就像掉进冰窖一样,怎么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我认为,在每一堂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角色是时时转换的: 当老师讲授时,学生就是配角; 当学生自主地开展活动时,他们就是主角。而且,这种教学中,学生作为主角的机会应该多于他们作为配角的机会,即使是作为配角出现,学生仍然应该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而不是被动地参与。

如果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每堂课总是 “津津乐道”,大搞 “一言堂”,就会使学生失去参与的许多机会,从而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最多,也只能是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的典型。

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务必讲求情感的跌宕起伏,讲求语言的抑扬顿挫,讲求互动的神采飞扬。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感受到我们的课堂的魅力、乐趣和神奇。

三、生态高效课堂一定是充满艺术性的情感课堂

任何时候,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 “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它要求老师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严谨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思维。教师不仅要做一名教书匠,而且要做一名懂得教育艺术的教育家。这就必须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具体包括: 组织艺术、 合作艺术、激励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设计练习艺术、 “顺应”和 “同化”艺术等。

1.课堂艺术能加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崇拜

( 1) 课前要 “胸有成竹”。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说过: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 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教师唯有备课时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时的恰中肯綮,才会有课堂中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 2) 上课时要充满激情。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认为: “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 可见充满激情是教学高效的重要前提。为什么呢? 首先,通过多年的专业学习,能站上讲台的教师在知识传授上是没有问题的。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教学考查,教学效果却产生了高下之分,究其原因在于是否全情投入,是把教师当成了职业还是当成了事业。一名教师,如果缺少了对教育的热爱,缺少了对教学工作应有的热情,再渊博的学识,再先进的教学设施,都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因此,只有热爱学生,你才会想方设法研究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你才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很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良好的和谐的氛围,从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2.课堂艺术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中应巧于质疑,善于发问,适时释疑。教师课前要充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通过精心设疑、 提问,将教学目标层级化,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引发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心智。孔子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思维的课堂由于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学生自身强烈的心理需求,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然,学生对教学内容就会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著名特级教师嵇明海认为: “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就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精心设疑、提问,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整堂课教师有讲有导、有收有放,学生有看有议、有思有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参与感、话语权、决定权,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长期训练,必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生态高效课堂一定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情感课堂

1.良好的教学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引擎

有人这样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为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或结合时事,或结合生活现象,或结合学生当前关心的成长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热情,充满期待。

2.精彩的学习过程是生态高效课堂的核心

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教师讲得精不精彩,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学得主不主动。这种高效应该是双边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们既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参与状态,又要注意学生活动参与的广度、探讨的深度,注重形式及相应的效果,避免走过场; 在学生的学习探究方面,既要强调教师的外部教导,更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内源性动力;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建构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整堂课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是打造高效情感课堂的重要途径

( 1) 设计科学巧妙,安排运用灵活。我们在备课时,要对授课内容巧妙设计,开场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注意力; 以丰富的内容、严谨的逻辑来传道、授业、解惑; 以生动而高度的概括总结使学生 “回味无穷”,自始至终吸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牢牢跟定教师的讲解内容。内容设计时,对哪些要在课堂重点讲授,哪些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哪些应是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很清楚地分开; 重点、难点必须归纳成要点,依内容整齐、条理清楚地板书出来加以强调,帮助学生强化并实现突破。

( 2) 善于启发诱导,开发学生智力。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其学习激情。教师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留出思考余地,让学生自主研究、 合作讨论、探究作答,使其思维随着自己的讲授一步步深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此以往,我们就教会了学生若干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掌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 篇9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激起学生的情感教育

优化教学内容是全面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 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紧密相联。因此, 要优化教学过程,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如讲“九·一八”事变, 可以先让学生听《松花江上》的歌曲, 让学生通过聆听激昂而悲哀的音乐、忧伤而充满怒火的歌词, 达到一种情感震撼的效果。在学习红军长征时,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为学生播放《万水千山》, 让学生通过影片了解红军面对国民党的围剿, 为了保存实力而进行的艰难跋涉, 了解长征中的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环境、物资缺乏、饥饿寒冷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 提高学生抗击生活挫折的能力, 在学习中做到以苦为乐。

二、设置情境, 寓情于中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设置情境。首先, 动之以情, 用与教材内容相符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 使其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如讲解“甲午战争”一节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导言渲染气氛:“同学们, 中华民族在近代还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一百余年中, 流淌着无数炎黄子孙的血泪, 记载着许多残酷的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 回到1894年那个盛夏, 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这样的语言使课堂一开始就笼罩了浓重的气氛, 学生的思维与课本内容相融合, 对于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

其次, 教师要善于打破时空限制, 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抓住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点, 让学生穿越时光隧道, 走进历史。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地这样设计:假如你是历史中的人物, 面对此情此境你如何想?怎样做?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 而能够以一种亲切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巧妙利用评价传递情感教育

传统教学中, 评价的权威是教师, 评价的内容是成绩, 评价的方式重结果, 轻过程;重“统一”, 轻“个性”。在“权威”与“统一”中, 学生的个性被扼杀了, 有个性的见解遭到否定, 学生的价值判断变的模糊。因此, 在《课程标准》中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 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评价的时候, 应该尽量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各种评价方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根据不同的情况, 选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总之要作到科学性、灵活性的统一。比如学生在历史辩论赛的时候, 我们既可以用观察法, 也可以用活动法, 从中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而且要体现出对孩子的激励。因此, 有个性、多元化的正面评价就显得更加重要, 他可以加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速度, 甚至使其在瞬间升华, 受益终生。记得有个学生曾对我说:“老师, 是你的眼神改变我对历史的看法, 你的话语将我带进的历史的殿堂”。得体的评价, 对学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 学生会在评价中自信自强, 进取不息。

建立发展性评价, 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评和他评、主观评议和综合评议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总之, 新课标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 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即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然而,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普遍而足够的重视归纳其中的原因, 最直接的就是对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的操纵、调控缺乏具体的指导。因此, 从历史角度来说, 人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作用的先知先觉为我们今天的努力提高了一定的基础, 而尚存认识的不足与局限, 则是我们今天的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社会、家庭和教育部门形成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共识, 需要依靠制度的力量构建起鼓励教师探索、实施情感教育的外部环境氛围。只有这样, 历史教学才能回归到应有的学科价值定位上来, 学生也才能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会分辨美丑、善恶、是非, 从而更快地积累人生经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堂情感智慧教育的设计和实现 篇1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是有所侧重的。这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说明当今中国的语文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语文学科浓厚的人文和文化色彩。其实情感因素在优化教学效果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如果能和情感因素相结合,就更易于发挥教学的潜力,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甚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极为有利。从语文审美学的角度看,通过情感分析对学生进行语文情感智慧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好方法。所谓情感分析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情感方面的领悟、感受、分析和评价。因为语文智慧教育是感性与情感的教育,而情感是文学的生命与灵魂,是文学的节奏与精华,因此对教材的情感分析是语文情感智慧教学的很重要的加热器和推动力,也是感染学生,与学生发生共鸣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情感

经过高等教育学习的语文教师,无论在知识上或者思维上还是行动上都具有理性,完全可以把以往学习的种种相关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智慧地对学生进行驾驭,充分点燃他们的思想情感,从而配合教者的教学步骤,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

当我们最先接触到一篇文章,首先就要在首读的时候,能够通过自身的文化修养来感悟文章内容所传达的情感信号。不过,毕竟我们不是作品的真实写作者,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体会作者在写下这一篇文章时的所有感情基调,尽管可能是后来的作家或者评论家、思想家做出的精心评价以至于下的结论,也并不代表就是完全正确的。因而,我们作为教学者在备课的时候,不要过于依赖教案或者参考书的固定思维,在看到别人的思维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敢于提出不同的情感思维,敢于对文本的情感成品进行再创造。

如果我们教师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案的结论来给大家讲解,没有学生个人独特的见解,没有课堂情感的延伸的讨论,那么课堂就没有达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目的,更不可能达到开发思维和培养情感的目的。反而,如果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安排”好课时的“不合理因素”,那么我们就可以达到教学者本来的教学目的。通过这样合理或不合理的“自作多情”,我想我们的教学者就可以从总体上把握这节课,基本能够从容应对课堂发生的不可知的情感思维,从而精心地给学生炮制出一节好课。

二、利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智慧

教师运用理性思维教学会使学生们学到课文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可是这样不一定就能够把课上“活” ,也不一定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拓展。如果老师在运用理性思维教学的同时,配合使用情感思维来展开,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会让学生们有更多的精彩发现,也相信学生会给予我们教学者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情发于衷,美源于实,感出于真。”没有动情的教学不会产生感人的魅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掌握适当的方法,使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哀乐。这样,既陶冶了性情,也净化了心灵。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有限的形象去捕捉领略更深的东西,以促进情感的升华,使教学过程成为情感丰富发展的过程。因此,这里将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情感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是理解吸收,对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而是需要教师启发诱导,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要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朗读,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朗读重在情感的体验和深化,而不能当成是熟悉课文。在朗读中,教师应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感情的爱憎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片土壤上,肯定会萌芽生长。”日积月累,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其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也随之提高了。

(2)通过词语教学体会情感

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析。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有时比形象更具有感染力,语言是情感和表象的载体。 在语言的激发下,人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将这种情感和表象进行扩展和升华,以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加强对情感的体验。品味是对课文中特定语言环境中字、词、句的感悟,它不求深刻透彻,只求大意,以领会语言所传出的情味。

(3)通过兴趣教学激发情感

“教师作为无可争辩的知识权威和知识源泉,把知识‘存放’在学生那里,就像投资者把钱放在银行里一样。”这必然会走向灌输式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绝对中心,是导演,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而,教师应该多以学生作为教育出发点,想其所想,以期获得共同的心理平衡点,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动机是由求知需要所决定的。积极动机的形成是教师激励的结果。教师激励得法就能保持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情感同爱好是相通的,学生对有情感的东西往往容易产生兴趣,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更应该抓住激情的契机,积极引导,把此时的激情变为学习中的积极因素,把激情变为一种求知的热情,从而成为一种鼓舞学生学习的动力。

可见,品质良好的情感常常是学生行动的力量。由此可见,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握学生的情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篇11

关键词:情感教育,生物教学,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评价

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素质教育, 就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教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深入探讨研究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和时效性。

朱小蔓认为:“所谓情感教育, 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 走向新的高度, 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 如何与生理机制、情绪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 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情感教育不仅指学习兴趣的养成, 更包含了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积极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及高中生物情感教育,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研究性学习、实验课, 而较少有人考虑到如何在以较抽象的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新授课中渗透情感教育。我认为对学生人格素养德育的贯彻, 不是空流于形式, 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和落实,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情感教育的启示与熏陶;刻意为之, 学生易有逆反心理, 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 如何在高中生物新授课课堂中系统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

一、教学环境中的情感教育——以情育情, 以境育情

情感教育内在过程由“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化—人格化”三个相互联系并相互过渡的过程构成。

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得到发展, 能够通过自己观察, 运用假设和推理形成情感价值判断、道德体验、审美意识;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也逐渐增强;对人和生活的感受增强, 尊严感和害怕挫折的焦虑也同时上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需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 寄情于知中, 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树人的目的, 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 创造性思维, 由情动—感受、体验—理解, 最终实现情感教育对学生价值体系化—人格化的深远影响。

(一) 鼓励质疑, 多元评价

加强情感教育, 使学生感受爱的氛围;鼓励质疑, 使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 激发创新欲望。创新教学的特征是鼓励质疑、探究、想象和实践。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学生天真的梦想需要长辈的保护。生命科学是一门发现的科学, 生命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从观察和提出问题开始的。因而在课堂环境中, 教师要创设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探索的思维和激发想象力和乐于实践的氛围。

比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通过对答题学生的尊重让学生体会自尊与尊重他人。生命世界充满了神奇, 有的学生就问:“老师, 是不是只要有了核酸我们就能重新构建一个活的生命体?”这时班上一些学生哄堂大笑。我马上先肯定了提问学生勤于思考、思维发散的优点, 并举例:在自然科学发现史中, 科学家们就是从这样看似天真的问题开始探索发现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比如, 在列文虎克拿着显微镜观察水滴、血液之前, 没有人认为水中还有“微生物”, 人们也不知道血液中原来还有血细胞。所以, 学会提问和思考是良好的品质。然后, 教师再从已学习的生物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设想的可行性。这样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的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

(二) 创设情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轻松的、愉悦的、相互尊重的、鼓励质疑和发散性思维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在教师的鼓励赞美中, 学生会学会欣赏他人。教师通过体验教学、合作教学、交流互动教学等多元的教学策略的使用, 使学生身临其境, 有一种乐趣、渴望、美的情感享受, 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能力。

例如, 教师可利用“概念卡通”创设教学情景。这是1992年由英国的Keogh和Naylor提出, 以不同卡通人物围绕某一事实或现象进行对话的形式呈现。这一形式能使学生更自主地投入讨论、辩论和探索中, 通过借助卡通人物表达观点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同时, 这种替代性的表述可弱化学生答错时的挫折感, 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讨论的氛围更轻松。

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 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的, 首先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当下的生物教材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实验科学色彩和探究学习理念。教育教学的创新也要立足于教材, 对于教材中素材不可一味摒弃, 如何运用是关键。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 精心选择巧妙组织教材素材, 将情感教育悄无声息渗透其中。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生命现象的展示观察、生命动态情景再现或是探究生命问题, 让学生参与体验, 通过探究过程中的小组交流讨论分工协作达到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情感目标。

(一) 巧用前言

前言是学生高中阶段的第一节生物课, 不仅是总括高中阶段主要内容的入门课, 更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铺垫。对于“什么是生物”, “什么是生命”, “什么是生物学”, “怎样研究生物学”, “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 五个问题的讨论是很好的情感教育素材。“什么是生命”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关于生命的思考,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什么是生物学”, “怎么研究生物学”, 教师可以穿插介绍生命科学研究故事和当下生命科学研究热点, 一则可提升学生兴趣, 二则通过生命科学的研究故事, 学生体会生命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养成多看、多问、多思、多实践的良好品质。

(二) 观察精彩纷呈的微观世界。

必修一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细胞是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学生在生物的微观精细结构中感受生命的神奇, 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比如章节引入时, 教师可用哈佛大学的视频“The inner life of cell”, 使学生对细胞中的结构有一个总体直观的认识, 同时, 视频中白细胞变形运动这个简单的变化涉及各个细胞器的复杂变化, 可使学生直观感受细胞器间的相互协调和协同。

(三) 问题引导, 启发中养成科学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会遇到抽象的、难理解的概念, 常常就是这些知识让有些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动力。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一系列形象的问题, 层层递进, 帮助学生自己理解, 重树学习信心。

比如植物激素这一节, 我引导学生观察到植物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 提出相应的问题:“向光性是普遍存在的么?为什么植物具有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与什么有关?如何探究和验证?如果把植物倒过来实验会怎样?植物的向光性有何意义?”

再比如, 在“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这一节, 教师可以用流浪狗这个社会现象作为引入, 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教学:“人们狗的驯化过程”“总结人工选择的过程”“如果把宠物狗放生, 他们都能很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么”“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区别”“你所知道的自然选择 (如狼的进化) ”“总结自然选择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关注到流浪狗的生存现状, 从中体会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区别与利弊, 并在这当中形成如何正确地保护动物和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人类与自然的相处等价值观的渗透。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与体验并形成习惯, 在对生命现象的探究及思维训练中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使学生树立科学观, 培养科学素养。

(四) 科学史的贯穿

例如, 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一节中关于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的引入就可用科学史渗透情感教育。1786年伽尔伐尼把剥了皮的青蛙剖开悬挂起来, 并将青蛙的腿用铁丝与地面连接起来, 当有雷电出现的时候, 他看到青蛙的腿在不断抽搐。后来, 有一次枷尔伐尼在实验中用铁器触碰挂在青蛙脊柱上的铁丝, 意外地看到青蛙腿频繁抽搐了起来。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 枷尔代尼否定了自己开始的推想, 提出:动物体内确实贮存着电, 用金属接触它们, 电就会跑出来。他把这种电称为“动物电”。而这一观点很快被物理学家伏特质疑, 伏特认为不是神经肌肉组织中存在生物电, 而是由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本身, 当两种金属接触时产生了人工电。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们各自进行了后续实验。伽尔伐尼设计了一个不用任何金属的实验证明了生物电的存在, 开创了电生理学的新时代, 而伏特由此发明了电池。

学生在这样的科学史引入中体会没有争论就没有高论, 敢于质疑是培育和开发创新思维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哪怕是权威, 引导学生质疑之后如何设计实验以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另外, 学生从这个科学故事中了解学科不是孤立的, 知识也不是孤立的, 不同的学科知识可以融会贯通。比如, 教师在这节课中就可以将物理学中电的知识与生物学的神经冲动相联系, 在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 并且将这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 观察电表的电位变化。请学生从物理的电学常识判断电位表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由此一点点地分析出当刺激坐骨神经时, 产生了一个负电波, 它沿着神经传导。再由改变电位表的连接位点出现的电位指针变化, 有学生推导出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的状态。在推理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而且不仅仅是生物学的知识, 自然科学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科学史的贯穿, 还能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树立榜样, 使学生逐渐建立坚毅不屈、留心观察、懂得反思、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生物教材中情感教育的素材还有很多, 比如, 由受精过程、胚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 渗透感恩教育;在生态系统这一章中渗透环保教育;在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进化中渗透弱肉强食的竞争意识及在全球人口动态这一节由人口的竞争的压力中渗透进取品质。

(五) 留心生活, 关心时政, 注意素材收集

做个有心人, 会发现生活中可以被引用到课堂的素材也很多, 比如, 克隆、转基因食品、太空新品种等相关问题的社会争议, 生态多样性保护、水体污染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前段时间网上火热的“活熊取胆”事件令人发指, 在事件的背后我们可以联系到很多, 比如知识方面:胆汁的作用, 保护动物对生态的意义, 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情感方面:认同生命平等, 拒绝虐待生灵, 敬仰生命。

这样的相关主题以生命科学知识为载体, 在知识的传授上稍加延伸即是很好的生命教育, 环保教育, 感恩教育。

三、教学评价中的情感教育

以高考成绩为主要衡量依据的教学评价机制是限制情感教育的一大重要因素。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教学评价应实施多元评价才有利于情感教育的贯彻。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 那么评价也应是多元的。教师在评价时应将学生的品格能力放在首位, 而不是单一的学习成绩。

高中生物教学需结合具体教学情境、教学过程及案例, 教师要尝试探索并总结反思如何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教师要以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主线, 以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为指导, 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 使学生拥有愉悦、渴望情感体验同时, 激发起学习兴趣, 发展个性, 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雨辉.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徐垠喜.浅议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池州师专学报, 2006.

[4]Keogh b, Naylor S.Concept Cartoo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ience:an evalu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99.

[5]王志铭, 陈秉初.概念卡通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 2011.

上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漫谈下一篇:口语交际中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