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2024-10-24

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精选12篇)

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1

长期以来, 中学政治课给人的印象是枯燥、说教, 上得好的老师不多, 喜欢听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笔者认为, 其中原因很多, 但教师上课缺乏情感教育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感氛围,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情感体验, 激发学习的兴趣, 理解课本原理, 培养学生情感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是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目的在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和谐的情感,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学政治教学情感教育运用的必要性

1. 情感教育是中学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培养良好思想、道德行为,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 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 打动学生的“情”使该课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是它本身的要求。

2. 情感教育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积极愉快的心境、乐观的情绪、师生良好的情感交流的条件下, 学生接受能力最强。教育者的教育情感一旦到了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它便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和指向性, 它指使教育者有效地感染和调动受教育者积极的受教育情感, 从而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情感场”。在这个“情感场”中, 师生情感是平等一致的, 这种平等一致能够更快地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 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提供平台, 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和记忆水平的提高。

3. 情感是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 我国基础教育纯属应试教育, 要改变这种局面, 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 从心理方面来说, 它必然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 又关注学生的非认知发展, 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因此, 缺少情感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这种不完整的教育当然难以完整地发挥它应该发挥的功能, 难以完整地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 最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

二、情感教育在中学政治课堂的运用

1. 教师首先应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育是一个师生共同参加的双向交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 教师自身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使教师的情感真正能够感染学生, 从而产生师生共鸣, 那么, 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真挚的、真诚的。如果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心灵相通, 并在教学中结合现实思想问题进行情激情的教育、疏导, 就会收到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因此, 政治课教学要在晓之以理, 以理服人的同时, 还要重视动之以情, 以情感人。用师爱融化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思想对话、情感共鸣、知识交流的过程。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字里行间往往隐含着寓意深刻、需充分研读发掘的情感, 涉及对生命、人生、社会、热点话题等多方面的思考。教师应在备课时深入挖掘蕴含在教材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 仔细品味琢磨, 通过想象引发情感, 并在课堂教学时通过语言、表情、肢体等充分表达感情, 进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反应, 产生师生共鸣。

在每门课之初, 应该在导入的技巧上仔细琢磨, 注意发掘教材中最贴近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积极因素, 再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为课程的开始做感情的铺垫, 使学生建立起对课程的情感基础。

3. 多渠道进行情景创设

情境, 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 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情景创设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课堂情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逐步走进教学课堂。这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录音、幻灯片课件、原版电影、网络等) , 有目的地创设生动的形象和积极的情绪, 运用情境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 以情施教,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 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感受政治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有力地促进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实地参观、采访, 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 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 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于他的精神世界里, 成为他自己的观点, 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来, 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4. 注重教学语言情感烘托

政治学科教学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 才能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首先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 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教学用语要词汇丰富, 内容充实, 语言生动。教学言语不应当成为学生的耳边风, 而应入耳。入耳是前提, 入心、入脑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次要运用幽默风趣的口语。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 能行之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 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再次, 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除了口头表达的语言外, 教师还要通过适当得体的身体语言 (动作、表情、眼神等) 来配合教学,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 创造融洽的课内外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只有充分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对学生充满爱心, 寄予希望, 师生之间才能情投意合, 彼此才能亲密, 学生在心理上才会得到满足, 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教师能够带着一颗同情心, 去感受学生的感受、信念和态度, 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 从而会营造一个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其次,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 情感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活动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结合实际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切忌居高临下, 盛气凌人, 避免空谈和教条式的说教。要和学生推心置腹进行交流, 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 以期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相红.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1) .

[2]项瑞芳.情感教育的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9) .

[3]贾妍春.情感教育法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

[4]王小梅.情感因素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0 (23) .

[5]夏畅.如何把情感融于政治课的教学之中[J].新课程研究, 2009 (8) .

[6]罗桂秋.浅谈情感教育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 2007 (9) .

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2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挣扎着前进”来形容一点不会过份.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

作 者:罗刚 作者单位:四川省古蔺县德耀中学,四川,古蔺,646500 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DUYUXIE 年,卷(期):20xx “”(7) 分类号: 关键词:

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 和谐型课堂 生命情感教育 课程资源和谐 教学关系和谐 学习过程和谐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所,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平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诗道出了生命是一种本真的、自然的状态。“课堂”与“生命”的关系,犹如“大地”与“生命”的关系,一旦离开了生命,便就成了肢解生命完整性、压抑生命灵动性、阉割生命独特性的场所。因此,要让师生理智地、诗意地行走在课堂上,必须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涌动的和谐的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课程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相互作用着、具有复杂关系的复合体。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能否共同组成优化结构,并作为一个和谐的系统发挥其整体最佳功能,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的最终效果。鉴于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达成教学要素、教学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以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和谐型课堂是以课堂为纽带的各种教学资源和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是构建以学生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激发课堂的活力,营造课堂的激情和美感,形成师生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通过“认知—体验”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生命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最终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把正式的国家课程、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课程资源的和谐、教学关系的和谐和学习过程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课的精彩在于和谐整合!

一、实现课程资源的和谐

有位思想家说过:“世界上没有垃圾,有的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了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材不再是“本”,而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1.营造有预设的课堂

我们强调必须坚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的原则,我们并不放弃预设,而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理解和阐释教材的内容,使之与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传递能沟通教材普遍性知识和本地及学生实际生活的材料与信息,为学生理解教材及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融入教师本人的生活经验,阐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思路的把握及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使预设的文本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例如,在“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根据笔者所在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实际,我向学生呈现了村干部“海选”及“村民议事会”活动情况的材料。通过一位由村民推荐的候选人当选村长及他上任后推行“村民议事”,让村民参与村务管理,调动村民积极性,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选择和处理相关的、有用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把握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点、必要性,理解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掌握民主程度与民主性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知识。通过“谈谈你所了解的村干部的选举”、“选举中暴露的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推行村民议事有什么重要作用”、“对完善我国基层民主制度,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什么建议”等发人深省的问题情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并交流各自的思想情感和认识,分享共同的文化和价值,以达到动态生成。在这样的设计中,教材、社会生活、学生个体体验、教师的解读等课程资源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教材是学生认知的支撑,是学生与生活、社会联系的桥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社会生活通过教师的教学预设自然地与学生的个体体验相沟通。

2.营造有生活的课堂

生活是生命的亲历性和实践性,情感则是“生活的构成性规则”,内在于生活。因此,情感教育要在鲜活的生活世界里吸吮充盈的甘露与养分,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营造与生活发生真实“牵动”的、为学生所熟稔的生活情境,并在具体、可感、可悟、可触的情感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如学习“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到特教中心亲眼看看聋哑孩子如何在教师的帮助下艰难地说出一句话;到盲人按摩店,亲自了解盲人为了学会按摩辛勤练习指法的经历……当学生对残疾人产生尊重、敬佩的感情时,再让学生去调查城市建设中无障碍设施的情况。此时,学生发现有些人把自行车停放在盲道上,有的报刊亭建在了盲道上……于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自然而然地萌生了,他们有的忙着劝阻那些正往盲道上停放自行车的人,有的要给政府写信建议把那些报刊亭挪个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关心确确实实地源于学生对残疾人的情感,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也改变着他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所以,回归生活内在地包含着对生活的引导、提升和超越。没有这一点,回归生活就会变成简单地回归生活的原生态,甚至迁就生活,以至于丧失了教育的引领作用。

二、走向教学关系的和谐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体,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这个过程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要求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白”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这个过程可表现为相互讨论、相互辩驳,也可表现为彼此倾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个人探索、展开想象、深入思考。可见,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高扬人的主体性,以彰显人的向善之心,达到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悟证为目的。

1.营造有对话的课堂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活动。真正的对话是心灵的感应,是生命的互动。那么,如何来促成真正的对话呢?首先,话题必须是真实的。它来自于鲜活的生活,针对学生的需要,并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其次,沟通必须是真诚的。师生是作为“我—你”的关系存在着,彼此敞开心扉,以各自真实的面目示人,共同探寻生命的存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但对话具有不可预测和动态生成的特征,在实践操作时很容易出现偏差。为此,我们应避免:第一,对话目标的虚泛化。即过分放大课堂的非预设性,出现远离文本、任意生成,旁逸斜出、无谓争辩,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等不良现象,致使教学目标相应遭到淡化。第二,对话主体的精英化。即由于教师认识上的不足或操作上的不当,对话演变为少数学生表现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则缺乏深度参与。第三,对话内容的浅层化。也就是缺乏对文本和生活进行深入地钻研和把握,使话题很难纵深展开,只停留在语言上肤浅地你来我往。

2.营造有大爱的课堂

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所以,政治课堂更需要人文关怀。什么是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人文关怀就是对学生情感智慧、情感生命和情感人格的高度尊重。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处处彰显着悉心的呵护,体现着睿智的宽容,流淌着真诚的期待。在生气勃勃的对话教学氛围中,教师应以“平等者”的身份介入,以宽容的胸襟、真挚的爱心、诚恳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内心。在介入中,要了解学生欠缺什么和需要什么,明确自己能为学生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在学生理解模糊、思路狭窄、认知困惑时,给以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从而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要把握课堂思维的力度,设计的问题、话题情境既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适宜性和开放性。可见,完整性的对话不仅是工具,也是教师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同时成为师生在教学中的存在方式。通过对话和师生相互影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提高。对话中师生间的平等主体地位促成了师生教学关系的真正和谐。

3.营造有感动的课堂

政治课堂需要感动,正像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什么是感动?作家毕淑敏在《感动是一种能力》中给了一个最平直的解释,那就是“感情动起来了”。“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政治教师首先自己要充满活力,以自己的奕奕神采、澎湃激情和抑扬语气,撼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课堂上因兴奋而振臂,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欷歔,从而将善良、同情、快乐和爱等情绪汇合起来,产生一种情感的美丽。例如,在执教“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我带上学生利用周末到牛奶场、蔬菜批发市场、居民小区拍摄平凡劳动者的镜头。虽然很累,却不由地产生了“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是那么默契”的感慨。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充满激情地朗诵了散文《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的片断:“我知道,我就生活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操劳和奔波之间,生活在他们青石一样的足迹和海浪一样的呼吸之间。”这一朗诵可以说是师生的共鸣,是真实的体验。的确,此不感人何感人?这正如肖川博士所诠释的那样:“充满了激情的教育是心灵的晤对与真情的淋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收获的就不只是知识,而更是情感的执着,是心灵的涤荡和洗礼。

三、促成学习过程的和谐

在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情形表现为集体合作学习行动。把对话理念引入合作学习过程,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吸收别人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重构新的经验或理解,发展彼此的思想,创造新知识。

1.营造有体验的课堂

体验是情感教育的本体。离开了体验,情感就不能被学生顺应而内化。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那么,我们在政治课堂上,就应该创设生活的、反映学生内在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实践或心理层面作一番“切己体察”,使他们有所经历、有所思考、有所体验。但我们不能只偏重于显性的、热闹的“以身体之”,更应注重“以身体之”过程中的情感、心灵、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以情感之,以思悟之,以言表之,经过心的涵育、化通而整合,最终达成身心汇通、情理交融、知行统一的体验目标。如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切苹果”的小游戏。通过一次次地往下切,当1/16的苹果又被切下一半,便是中国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平均值时,全场鸦雀无声,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中国严重缺水”的观念直抵学生的心灵世界。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又让学生汇报现实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诉说在停水日子里的煎熬……正是这样对学生心灵及情感的一次次“撞击”,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浪费水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从而自觉完成了“节水”这一道德认识的自我建构,并产生了“节约用水从自己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的情感冲动,产生了解决资源有限性和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的行动冲动。很明显,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而不再游离于其外,体验真真实实地属于他们自己的了。

2.营造有智慧的课堂

“情感自我在模糊的环境中运行、感知和实践,充斥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今天,情感生活呈现出冲突迭起、彼此缠结的局面。所以,情感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智慧。多元价值冲突孕育着情感教育丰厚的资源和宝藏,没有价值冲突就没有情感的成熟。因此,当价值冲突在课堂上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展开价值商谈。首先,要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价值观,采取不排斥、不批评、不评价的态度,让他们敞开自己的价值领域,自由地表达。其次,教师要以犀利的价值穿透能力,用角色扮演、换位移情、生活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价值生活公理来判断道德现象善恶,帮助学生澄清原有的价值取向,进而达成价值共识。如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不认同“职业平等”的观点。确实,不同的劳动给人带来的报酬和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其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有大小区别的。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环卫工人、农民、理发员等劳动者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劳动价值。商谈时,引导学生明白每一个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每一种劳动,无论其社会价值如何,都是社会和我们生活所必需的,从而建立起“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社会“生态观”。价值商谈融德与智、情与理、知与信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周围关系世界的融通领悟能力,使他们在面对艰难的价值抉择时,能择适而从,择善而从,这应是情感教育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

如果把课堂比作蓝天,那和谐就是白云,用它的洁白飘逸把天空装点得明媚动人;如果把课堂比作舟,那和谐就是帆,用它的矫健和丰满推动船儿乘风破浪。和谐的政治课堂充盈着爱和感动,是生活的、体验的、对话的和智慧的,它建构出师生能“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的有情感的课堂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清平.放眼生命的成长.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龙宝新.价值商谈与学校道德生活的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思想政治课堂情感教育初探 篇4

思想政治课堂虽然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有很多的相似性, 但是思想政治课堂对学生及教师在情感教育方面的要求却更高。

一、学校以及思想政治课堂中很难看到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很多学校几乎没有渗透到管理和课程中, 学校平时也没有对情感教育加以重视。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也只是以讲述的形式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没有感情可言。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没有进入到一个感情的世界, 课堂效率相对较低, 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因而变成一句空话。黄炎培也曾说:“今一切事业, 须从科学解决, 而一切学问, 须从事实上研究。”而现在的教学恰恰与实际不符, 这也是情感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思想政治课堂中开展情感教育需要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政治课堂中, 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情感,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因此教师在备课、上课以及评课中, 都要贯注于情感, 只有这样, 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架设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同时教师本身也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就如孔子所言:“其身正, 不会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如果一个教师连自己也不能够管好, 不能给学生在行为上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那么自己所教的学生也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 是做的根本, 根本一坏, 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也无甚用处。”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能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以理服人, 那么情感教育在教学中也将成为空谈。

三、思想政治课堂中开展情感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 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的高超。”思想政治课堂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 应多注重从情感方面着手。教师在教学中应乐在其中, 感觉在政治课堂上进行教学是一种享受, 并想方设法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去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 完善学生的人格,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最终发挥出积极的情感效应。学生在学习阶段, 感情也是非常丰富的, 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会有所改变, 学生在欢乐中也能顺利地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四、思想政治课堂中开展情感教育要多途径地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不仅是教师展示的平台, 也是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舞台, 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与方法, 让学生道德感有所增强。如让学生访问当地的道德模范或者名人, 通过名人效应增强学生对道德范畴的认识。在学校注重学生情感交流与情感教育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开展以情感交流为主题的班会或者演讲, 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郊游,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感, 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情感教育的交流与培养,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从而在解决问题中有十足的信心, 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5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是情感教育。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心灵沟通 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

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 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三、精心创作 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切实以人为本,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种积极策略,让教材“站起来”、“动起来”、“唱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美术创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兴趣。在教《闪光的烟花》、《美丽的印纹》、《鱼儿游游》、以及《瓢虫的花衣裳》、《有趣的半圆形》、《分蛋糕》、《太空里的植物》、《运动场上》等内容时,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既作线形的深入,又作点上的泛化,把一课内容分成有共同主题统领的几课时完成,又注重美术与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有机整合。

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堂;分析

教育是为社会提供更为完善的高素质人才。中学政治教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灌输式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都是依据教材进

行,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没有自主理解知识,使学生学习的能力不完善。若是在中学政治教学工作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教育,不但可以提升中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積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情感。因此,在中学政治课堂中情感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迸发学生的情感火花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治教学工作主要是依据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进行,课堂环境非常单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有一部分政治教师不关注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并不关注政治教学工作对自己的影响,这些因素使中学政治教学工作走向了下坡路,无法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用爱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一些教学内容都要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爱心,这是教师创造教学方案和形式的重要依据,更是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基础。在研究爱心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具备爱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政治教师进行只是依据课本进行教学,并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不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求的学习任务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时间一久,使学生对政治课堂产生厌烦的心理,导致实际教学工作出现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学习需求,促使学生依据政治教学内容,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研究案例。例如小兰因为一场交通事故,被迫截下了自己的双腿,从此她再也不能站起来走路。现在小兰已经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但是她一直郁郁寡欢,家长、教师以及同学都在鼓励她,但是并没有什么用。面对这些情况,她的政治教师看在眼里,她想帮助小兰重新建立信心,因此在学习音乐家贝多芬事迹的时候,政治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非凡的一生。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依旧坚持音乐创作。班级中很多同学受他顽强的毅力所感染,其中就包括

小兰。

这时教师问道:“作为中学生,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

学生纷纷表示:“学习他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向困难、命运低头的精神。”

接着教师又拓展:“你能再举出古今中外通过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克服困难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吗?”

教师这么一问,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列举了众多的人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同时深受感染的还有小兰,在下课的时候,小兰来找政治教师,政治教师为小兰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之后,小兰还通过短信对政治教师表达了感谢之情,并且对政治的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爱,从而打动学生,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依据媒介改变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学习

在初中时期进行政治教学工作,教师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不能依据课本整体进行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工作是不完善的教学,其教学不仅使学生没有学到知识,反而会对政治学科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政治学科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还结合了社会发展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基础理论知识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依据实际案例去分析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提升实际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获取实际案例的形式有很多,其中包含网络、影视、报纸等媒体,这些媒介获取的实际案例更为完善,更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应用实际案例可以让学生观看到、认识到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行为等,学生会深入研究,从而解决问题,以此获取一定的知识,感受到英雄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摒弃那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

三、树立有效的榜样影响学生,提升教师的地位

在进行中学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任何时候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需要融合自己的情感,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效地展现自我情感。尤其是在现阶段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学工作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很多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出现差异,促使教学任务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对实际案例研究和分析,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观念,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方向,并且与学生沟通,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结合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和教师成为友好的沟通者,以此明确学生的观念。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中学时期的学生更处于一个各个方面都在转变的情况,实施有效的政治教学工作是为了保障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保障学生可以健康地发展下去。情感教学工作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理念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措施。同时,中学政治教学工作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构建学生三观有一定的影响,而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和自身未来发展方向,这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胡瑜琳.论中学政治教学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5).

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7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政治,情感渗透,教学方法

作为高中政治老师,首先应该意识到情感教育对高中生的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方法地将情感目标融入教学中。首先,高中政治老师需要研究教材内容,还需要研究学生,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合理地融入情感教育内容,用政治知识促成情感目标的达成,用情感渗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文根据目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进行浅谈。

一、创造积极生动的课堂环境

高中政治课堂本身就是比较严肃的,再加上政治学习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难免在政治课堂中感觉到压力和枯燥,思维得不到放松和开拓,更不要说情感目标的达成。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情感教育,作为高中政治老师,首先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积极的学习环境。在上课开始前,为了营造活跃的气氛,老师可以提前走进教室与学生聊聊天,给学生讲个笑话,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放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外,高中政治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用积极生动的语言鼓励学生,多给学生自信心,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的时候,老师不要吝啬夸奖,当学生表现有所欠缺的时候,老师也不要过于严厉。

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作为高中政治老师,首先不能把一门本身就严肃的学科讲得更加严肃。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活力。很多高中政治老师认为高中政治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要将高效性放在第一位。但是,试想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带着兴趣学习,不能充满积极性和活力地学习,那么学生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提高效率呢?所以,老师首先应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情感为推动,更好地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对于一些简单问题的解答,课前预习以及作业反馈,老师不一定要独揽讲解,可以把机会留给学生展示,这样不仅解答了问题,更丰富了课堂。另外,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老师还可以将时事政治与课堂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活学活用,将知识连贯起来。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而且切合大多数学生的竞争心理,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实力相当的小组,老师作为组织和裁判。比如,在分析一些哲学问题时,很多学生会发生一些争议和偏歧,此时,老师可以将这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一定时间内,政治老师根据小组得出的最终结果进行评判。优秀获胜的小组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当然,落后的小组也有一定的惩罚。因此,在小组讨论中,老师需要放手让学生讨论,不要过多干预。每个小组内部是一种互帮互助、互相监督的关系,这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这能够更好地督促每个小组的学生充分讨论。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讨论中思维得以碰撞。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能够增加课堂趣味性,与此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情感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集体合作意识。

三、创设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在高中政治课堂学习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就需要老师将来源于生活的知识进行提炼,还原生活实际,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利用知识更好地引导生活。比如,在学习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深远持久”这个知识时,老师可以举例生活中每个学生的性格不一样,爱好不一样等,这都是由于环境不一样决定的。因此,这样的实例可以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用知识引导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政治老师,一定要在研究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将政治知识和学生的特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用知识引导生活,用生活实际推动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华.新课改视角下的初中班级管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情感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 篇8

一、情感教学的意义

1.情感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由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启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学习新的知识,学习上的事半功倍,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努力地进行学习。

2.情感教学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教学在课堂上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重新树立起信心, 更加努力的学习。

3.情感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2.家庭因素: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哪怕是死记硬背,哪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

3.教育本身因素: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应试教育特别是3+2的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4.课本教材因素:政治课教材虽说不断在改进,但如何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很好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

5.教学方法因素:在应试教育下,大多教师都是采用了题海战术, 要求学生无论如何把要考的,可能会考到的条条框框全部背下来。这样一来,学生感觉学习政治“枯燥无味” 从而缺乏了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三、实施情感教学的几种方法

1.趣味教学,开启思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持高度的热情投入课堂,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

2.语言含情,激活情绪。语言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是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激情、一种心灵深处的心声,是一种灵魂和情感的流露。一节课能达到好的效果,它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教师富有抑扬顿挫的语言,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能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能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3.关爱学生,身心发展。教师的关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如果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形成悦纳、共存、亲密无间的情感体验,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尊重他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师生间成为朋友,可以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加强思想沟通,在平等的心理环境下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体会学生的思维角度,循循善诱,滋润心灵,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4.和谐氛围,快乐情绪。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积极的、亲切的,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 当老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也会因此感染了老师这一积极情绪,从而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神经放松,情绪饱满,也就会敞开心扉,是课堂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从而更好地发挥主体功能。

论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与其他课程相比, 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上更应该体现出情感的渗透, 否则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 枯燥无味,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不能达到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 才能有效地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 只有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政治课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不仅要为学生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 还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 调动学生的感知与情绪,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情感教育的作用

由于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能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运用已学的方法,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学习新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积极努力地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 不再是教师“满堂灌”,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不仅学到知识, 同时也开发自己的潜能, 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等, 增强自信心, 从而更认真学习知识, 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 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又让学生学会了团结他人, 学会了合作与竞争, 产生了时间观念, 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尽情表达、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 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情感教育教学的方法

新型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和创造性, 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 充分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都有闪光点, 为学生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认真倾听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情感, 真实感受, 真心接纳。只有这样, 师生才能真正沟通, 使其“亲其师, 信其道”。利用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与对话, 并加以理性引导, 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矫正与升华。实践证明, 教师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 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 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实现教学的正迁移, 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由于情境贴近生活, 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 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 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 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 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 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 而且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 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 把思想政治课教学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下, 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密切结合。

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 还注重教学落实的生活性, 即做到“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为此, 教学中应努力突出实践性, 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自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提高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可采取制作性活动、社会调查、专题性研究和课内模拟实践等。

四、情感教育的评价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师不但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 而且是改革的实施者, 所以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教育理念, 探索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 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 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 通过教学评价增进师生情感。我们必须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与研究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 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增进师生情感, 达到知情互促的效果有深刻意义。

五、结语

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涵义

情感是贯穿人类生理、心理和思想活动的重要精神力量。思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反映在:一是教育过程中, 思政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二是教育者通过传授教育内容, 可以实现人情感潜能的综合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形成。结合大学生思政教育实际, 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实践活动越多, 感情就会越丰富, 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会更加热爱生活, 自觉为集体、社会服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情感教育使他们关心社会, 懂得在为社会、为他人贡献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中, 情感教育关乎大学生的学业成败、身心健康、就业取向, 关乎学生的鉴赏力、道德情操、人生观, 以及学生的潜能释放、自我实现、自我挖掘等, 重视和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1、情感教育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目前, 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基本是以完成教育任务为目的, 和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的说服教育。它比较强调知识传授, 相对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培养, 由此, 知识成为了师生交流的主要纽带。这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学生被动与盲从, 从而阻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 需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变“灌输型”教育为“疏导型”教育, 多倾听和尊重学生意见, 在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上循循善诱, 帮助学生成长, 其教育效果将会明显提高。

2、情感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情感教育是积极的情感交流和培养的过程。高校思政教育应该要注重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注重学生独特人格魅力的的塑造, 注重学生个人修养、学识才华和高尚品格的培育。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产生一种“形象效应”的共鸣。教师素质主要体现在:一是仪表风度, 要平易近人、端庄稳重;二是品德高尚, 要勤奋刻苦、崇尚节俭;三是知识广博, 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钻研, 还要注重时事新闻、跨专业知识的吸纳,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四是注重艺术细胞的培养, 以丰富情感来润色学生生活, 培养高雅品味;五是健康的心理素质, 要开展各项有益的课外活动, 疏导学生的心理垃圾, 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者对教育工作的反思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 特别强调“慎独”在人的自我约束和道德品质提高中的作用。然而, 依靠人自己的行为活动, 来促进他人的参与和配合, 更能达到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效果。受教育者在对教育内容的实践过程中, 将自己的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对照, 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 优化自身的道德结构, 转而又对教育者产生同等的借鉴、学习、和参照, 从而促使教育者自身愈加重视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 并不断要求自己, 以保持教育效果的可持续性。由此, 高校思想政治中的情感教育在达到使大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同时, 还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本身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以更加完备的心力不断改善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情感教育的途径

思政教育运行中情感活动的双向性, 决定了在思政教育中不能只发挥单方面的情感因素, 而应该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有效的情感, 使之达到和谐结合、辩证统一。

1、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三观”意识

众所周知,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 而情感教育的实施需要融入到学校、家庭及社会各个领域。这里的“三观”是指亲情观、友情观、爱情观:第一, 亲情是一座连接父母与子女的理解桥梁, 当代大学生应该主动走近父母, 敞开心扉, 孝敬长辈;第二,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人类社会就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群体环境, 每个人都应该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 客观审视自己, 取长补短;第三, 对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 爱情对增强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不免存在一些沉迷恋爱之中而自毁前程的特例。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尊重和欣赏对方, 并以此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 处理好爱情和学业的关系。

2、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通过活动的锻炼, 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 让大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如开办弘扬学校文化传统的艺术节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志愿者活动、锻炼学生坚强意志的新生军训, 定期组织大学开展青春各地游, 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互帮互助的主体意识。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彼此了解和更加深层次的自我了解, 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磨砺自己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中同心协力, 在雨过天晴之后分享阳光的喜悦,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生活, 体验身边的美好。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一项职业, 需“转变教师观念、掌握情感教育规律, 设计情感教育课程和选择情感教育实施的方法”, 首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人格特质和教学能力, 其次教学的实现要运用传授本领的方式来教育、激励、唤醒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教学的过程, 应该是师生相互接受、情感共享, 彼此容纳的过程, 如果师生间有分歧所在, 应该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体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这份工作和使命便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一颗求进、爱国、育人之心, 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他每一个学生要以一颗正气之心来将自己打造成祖国未来的栋梁。

在当今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思潮多元交汇、大学生思想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开展思政教育, 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把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政教育, 从而引起师生们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随着时代快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显得更为复杂和活跃,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涵义、作用和途径三方面进行分析以阐释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仇静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实践与探索, 2011 (7) :65.

[2]王荣红.论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学工论苑, 2009 (4) :66.

[3]王艳.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德育论衡, 2013 (3) :31.

[4]朱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30.

论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培养 情感因素 情感活动 学习过程 人格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双方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则容易完成教学目标,反之,如果双方感情交流出现障碍,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呢?我认为从如下几个环节进行尝试,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理”字上下功夫,增强知识的可信度,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的需求,培育学生的认同情感。 任何学科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体系,每个理论问题又具有它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虽然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常识课,但其教材的编写也遵循了一定的规范性和内在逻辑性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们中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尽可能地把知识、道理讲清、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惑,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听懂,心服口服,进而产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感情上把思想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学科,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就容易统一起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坚持以情动人,在“新”字上想办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列宁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上,不仅理论与现实脱节,而且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愉悦情感,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其次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即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拣取一些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更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活起来。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也就易于形成,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顺利进行。

三、在教学方法上,寓教于乐,发挥主体作用,在“乐”字上动脑筋,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由于理论性强,和社会现实生活及时事政策联系紧密,学生要学好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譬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賞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政治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做文章,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指导方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方针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广泛的用途与实效性,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力求用理论知识的学习去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学与用的结合中,既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真正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全面推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一、注重科学性,以理服人

虽然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是常识课,但在教学中不能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要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从而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感情上把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二、增加趣味性,以情动人

情感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干扰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而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正确或肤浅的认识会引起不正确的或肤浅的情感,而不良的情绪和情感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必须以理育情,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入手,以理智来支配情感。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知情交融,情理通达。教学中,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又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就能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会增强,教师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有机统一起来,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因此,教师要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道德知识,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渲染道德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

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我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还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了无比的乐趣,更激发了参与意识,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推动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理论联系实际,亲临感受

学生不会反对政治课知识的正确性。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搏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学生不仅增强了政治敏感性,而且真正体会到了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在对改革开放的评价问题、党的领导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体现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上,通过学习、讨论,基本达到共识。同时,还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很多同学反映,在学习了辩证法以后,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看来,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坚持正面引导,教书育人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首先,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但绝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等级,更不能歧视后进生。任何人都是需要肯定的。成绩差距只能说明一方面的问题,而且不是绝对的。对优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提出新的要求,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避免盲目骄傲;对后进生,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还要尽力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调动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些后进生思想特别活跃,其中有不少错误思想。但只要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就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他们学习。另外,坚持正面教育,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外,还要允许学生保留个人看法甚至是错误意见。思想政治课虽然担负着思想教育任务,但思想教育绝不是只靠政治课,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同学的活思想之间的矛盾。我的做法是,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并帮助分析归类,用所学知识为指导去辨别,一般情况下,可以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不行,则容许保留,适当时候再提出来讨论,随着学习的深入,认识水平的提高,问题基本可以逐步解决。也可与同学个别交换意见,促进其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这样做,使学生感到老师理解自己,并且通情达理,从而产生一种向心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上一篇:家庭教养行为下一篇:竞争优势变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