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的留白艺术

2024-08-13

政治课堂的留白艺术(共11篇)

政治课堂的留白艺术 篇1

“留白”, 即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学习, 也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归纳。“留白”作为教学过程的艺术, 是一种方法, 是一种手段。“留白”不等于“空白”, 不是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 而是教师不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 该讲则讲, 该空则空, 讲空结合, 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留白”艺术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作为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理论的内容很丰富, 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 老师传递的只是信息, 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 才能变成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知识,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留白”艺术的现实背景

(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很多老师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 不敢也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复习。越有满堂灌的倾向, 注重知识讲授、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倾向就越严重, 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 单一思维,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脑思考获取知识的多元思维、经历的学习体验, 其中学习过程被省略、被抑制, 感受不到思维的乐趣, 这与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理念背道而驰。在传统教育的课堂上, 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机械呆板, 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试想, 这样封闭式的教学如何适应当今开放式的知识经济社会呢?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呢?加上学生的空间被无限制地压缩, 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乐趣, 从内心希望有相对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的体会和构建。

(二) 思想政治课教学“留白”艺术的意义

第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留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 学生操作。在“留白”中, 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 或感知, 或“做”, 或“记”, 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 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 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第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 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 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空白”艺术,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 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 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 学生必须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留白”中, 教与学都得到有机统一,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留白”艺术的具体措施

(一) 在“留白”中提高学生的感知力

“感知性”就是领会, 是理解, 是温故知新, 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 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 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 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 就是去感知。在新授概念时, 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教师要指导学生由理论感知实践, 由实践感知理论;由世界观感知方法论, 由方法论感知世界观。只有这样, 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 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感知是抽象思维的过程, 要求开动脑筋, 展开思考,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 在“留白”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力

感知的结果是懂, 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 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实践出真知,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讲授新知识前,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 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 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有备而来, 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 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 不应把现成的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 要求学生走出校门, 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 把理论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践力是学习的根本, 是学习的捷径, 只有实践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 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 在“留白”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实践了好记忆, 记忆了就会更好感知, 也更好去实践。记忆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 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 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 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 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 明确具体的内容, 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 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 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在复习旧课时, 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 或回忆概念, 或归纳原理, 或比较关系, 都要让学生先做准备、先记忆。在这个过程中, 记忆是目的, 其他是手段。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留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 不要把记忆留到课后, 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 趁热打铁。

(四) 在“留白”中提高学生的评价力

新课标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 应让学生开展自评、互评, 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提倡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中“留白”的时间里, 首先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的评价。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对教学进行更好的调控, 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评价。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 就要根据目标的要求,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最好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方法有清楚的认识, 并做出及时的调整。通过这些记录, 学生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制定长期或短期的学习目标,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自我监督的机制, 学生对自己做了什么和能做什么的记录能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 同时也让他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促进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激励,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参与, 能自己进行调控的评价, 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让学生对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更主要的是让教师及时了解到了每个学生的专注情况, 获得了更多的反馈, 以便使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备课时作出调整, 提高教学效率。

我认为, “留白”是思想政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 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它是教学过程的深化, 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顺应了高中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 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政治课堂的留白艺术 篇2

九江县新合小学 曹德武

图画雕绘满纸,未必尽善尽美,倘若适当留白,反而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以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实,“留白艺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者若能巧妙“留白”,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给学生留有回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让其有所思考、有所探索,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必能起到激活课堂、启发思维的实效。教学中的留白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留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再创造性。“留白”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智慧和境界。

如何使数学课堂与留白艺术有机结合,达到理想的境地?本文试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经验,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把握留白的技巧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导入时“留白”,留出学生对新知的强烈探究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世界的窗口。”导入是一节课的 1 开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础。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不仅起着承上启下、搭起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教学佳境。而把留白这一手法运用于导入中,恰能适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从一堂课的开始便留给学生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运用电脑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揭示课题之后,并不做任何复习,而是直接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学生拿着图片陷入迷惘:怎样计算它的面积?从哪里入手?在学生新旧知识的断层处,教师没有铺路搭桥,这样更能刺激他们积极寻求解析疑难的方法,激发“愤悱”的心理欲望和独立学习意识。

通过设置疑问,创造了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有思维和知识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二、时间上“留白”,让学生多一些深思、探究和顿悟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中,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恰当的给学生布下几段“空白”,形成对学生的“召唤”和“期待”,可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动静结合、开合有度的节奏感、和谐美,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发发展,个性得以充分体现。

以前听过一位教师公开教学“通分“时,在进行必要的复习准备 后,这位老师为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天,孙悟空为四人化斋,化到了一张饼。猪八戒正饿得肚子咕咕叫,看到这张饼更是直流口水,急着要吃。可孙悟空拦住猪八戒说:“你先别急,你选择一下,你是吃这饼的4/7,还是吃这张饼的3/8?”这下可把猪八戒难住了,不知哪个多哪个少。请同学们想想,看谁能让猪八戒吃到较多的饼?这时,一个较聪明的学生举手了,教师便急不可耐地请他发言,正好这位学生说出“把两个数的分母变相同了,比比两个分子的大小就行了”。于是,这位教师就顺理成章地提出“通分”的课题,让学生自学例题。

这样的导入不能说不巧妙,学生的兴趣也确实很浓厚,思维也开始启动,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么好的一个情境却只起了导入激趣的作用,似乎有点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我想,在第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其他学生未必已经反应过来,或许第一个同学的回答可能还会干扰和限制其他学生的思维。假如那位老师能在提出问题后,给出一定的“时间空白”,让大部分的学生能有一个思维的时间空间,当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个解决方案时,老师再请学生发言,然后加以适时到位地点拨,学生定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创造出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样也就能更好的解决课本中例题的教学了。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停顿”这种暂时性的“空白”,在时间上再多留一点“空白”,给学生留有思考、想象、回味的余地,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作为教师不能太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该随机应变,注意“虚 实相生”之道,懂得一点“留白艺术”。

三、板书“留白”,给学生以广阔的思考和回忆的空间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板书一般要求言简意赅,一字千斤,力求以尽可能简约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图表反映尽可能丰富的教学内容,它追求直观形象,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上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置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都大有裨益。板书的巧妙“留白”,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让课堂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

四、总结时“留白”,以“不全”求“全”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高度概括、升华的意义。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提出一个或几个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提出了“创设美丽的图案”活动:学校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 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说出设计的理由。

用这样的留白方式作为结尾,就能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达到了“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的最佳教学境界。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课外……

体育课堂中“留白”的艺术 篇3

【关键词】留白;教学艺术;教学质量

留白,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从绘画的角度讲,是指画家在除主题、情节有关的必要点缀物或陪衬外,大多不画背景,不画任何多余的东西,在画面上留有较大的空白。它形成了一种节奏的变化,给欣赏者留有自由驰骋的余地,显示出美的意境。然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留白是指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针对某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运用他们各自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留白,不是空白,它是动静的统一,是张驰的结合。

我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发现,课堂教学中采用留白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下面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我是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能力的不同,以及体育学科的特性,在体育课堂中巧妙地运用“留白”,提高教学质量。

一、审时度势巧“留白”

在体育课堂中,“留白”要灵活,不要拘泥,要更好地发挥“留白”的总结作用。教学中学生完不成动作技术或完成质量不高,就不可能对教师的“留白”做出正确的解答。面对体育课教学中的意料之外,教师要审时度势,巧妙处理,先调整技术练习的重点,再相应改变“留白”。比如跳高课,练习起跳与过杆技术,将“过杆体验”作为预设的“留白”。在实际练习中,学生有的起跳点不准确,有的起跳方向不固定,有的还两者兼具,完不成过杆练习。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巧妙地调整“留白”内容,改为“总结探索起跳技术”。先降低高度,顺利过杆,让学生总结出适宜自己的起跳点位置;再引导学生与跳远进行比较,解决起跳方向的问题。

二、顺水推舟被“留白”

这里所说的“顺水推舟”是指在教学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技术的探索,借以提升个人能力;另一方面给教师以缓冲的时机,弥补教学预设的不足,发挥“留白”的补充作用。比如高二的挺身式跳远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我按学生的能力和技术的掌握状况分为AB两组,分别练习,我巡回指导。当我转到A组(水平较高的学生)时,有的学生提出要练习“走步式”,并向我询问“空中感觉”是什么的问题。由于我没有练过“走步式”跳远,没有亲身体验,无从谈感觉,而且“走步式”跳远不是课标内容,超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范围,为了不打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我鼓励学生根据理解去探索,并将此问题作“留白”处理,以此化解教学中的尴尬,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

三、旁征博引析“留白”

体育教学中,解析“留白”时,要全面,不要就事论事,应同其他项目做必要的联系,更好地发挥“留白”的扩展作用。如:体操课,支撑跳跃——跳山羊。课堂一开始,教师展示了教学重点并做示范动作:上板后双脚同时起跳身体腾起。在讲解与示范之后,将“为什么要双脚起跳?”作“留白”处理。先让学生按照个人理解体验技术动作,边练边思考;再让学生分别体验单、双脚起跳,辨别其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总结、回答,最后教师详细分析“留白”,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并适当的进行扩展,辨析技术。

课中我在解析本课的“留白”时,将跑步的摆臂(利于平衡)和跳山羊起跳的摆臂(利于身体腾起)、跳远的起跳(单脚—发挥速度)和跳山羊起跳(双脚—稳定性)一并解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动作的质量。

四、精益求精真“留白”

在单元教学中,常常出现老师已经完成预设目标,但学生的练习兴致仍在,似乎永远学无止境。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探讨,这时的“留白”内容,导向作用愈发明显,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只有保留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才能真正发挥“留白”的导向作用。

如:高中篮球选项课,内容是运球突破接上篮。本课结束时,学生已全部达到预设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使动作技术更加完美,同时具有个人特色,教师可以“留白”课后:课下练习时,怎样突破更具巧妙性?怎样连接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鼓励学生边练边思考,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

五、不拘一格用“留白”

在课堂中,技术教学的泛化、分化、动力定型阶段等都是“留白”的时机;个人探究、小组讨论、集体总结等都是“留白”的内容;先留后练、边练边留、练后再留等都能作为“留白”的形式;理解、总结、展示等都可作为“留白”的目标。教学中,要真正的用“留白”,而不是白留。教学中的“留白”,从时机、内容、形式到揭示“留白”答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学生掌握的不同状况,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将“留白”留到实处,达到高效。

例如:排球课,上手传球单元共有五课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留白”的内容、时机、解决形式分别是:第一课时,触球的手型——课前——自主学习;第二课时,手臂的用力——课中——合作探究;第三课时,出球点——练习中——小组总结;第四课时,手指手腕的缓冲——课后——视练习情况而定;第五课时,全身协调用力——课前——练习中教师讲解分析。

艺术作品的“留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而课堂教学中的留白,学生能在教师精心留出的“空白”中充分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将自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极大地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留白”使之为体育课堂增色。

初中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 篇4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看课堂的内容讲授的多少和知识密度的大小。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和要求, 语文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的一站式的教育。在这样的课堂中, 听课的学生非常累, 不听讲的学生一句也进入不了脑子。能跟上老师讲课速度的学生, 也只是在老师的策划下, 为完成老师预设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配合着。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所教授的对象——学生来说是非常的失败的课!

笔者就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尽量通过多种手段, 为学生留下一片自由的空白空间, 为学生的思维的发散与创新, 营造了所需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展现在教师留的空白空间中。

一.留白在导语阶段的运用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在此过程中, 巧妙地将留白艺术运用到其中, 使学生在短暂的留白瞬间觉悟, 从而实现水到渠成的巧妙过渡, 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吸引到将要学习的新课上来, 并且在留白的空间能促使全员主动放下杂念,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如, 在学习课文《谈骨气》一课时, 笔者并没有上来就讲, 而是让学生观察课文题目:看了题目, 同学们你想说什么?学生马上就举手发言, 归纳为几类: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骨气”;骨气都包括什么内容;作者是怎么进行论证的。学生的创新求知欲被这一问题激发出来。笔者在课堂上没有解答, 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课题提出的不同的问题, 先去自读课文, 看看是否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然后在全班进行回答。这下就把学生的继续探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的留白,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空间, 在这空白中, 去思考, 去自主探究,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超强效果。留白艺术在课程导入阶段的运用, 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 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探究问题实质。

二.留白在阅读阶段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活动不断深入,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阅读给予了新的高度定位。新课标中对语文阅读能力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给予了一定的密切联系, 需要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每节课, 在课上学生读课文之后, 笔者都不会急于深入课文的讲解, 而是留出一段空白的时间给学生, 通过阅读后, 对全文进行把握, 在情感上进行体验, 突出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学生在留白中进行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这一情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的内容的再认识的过程。教师的留白, 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通道, 在留白的过程中, 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日的生活体验来实现与作者感情上的沟通。

三.留白在课文分析中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 不少教师将这一理论歪曲为满堂问的形式来代替课文分析中对学生的启发。当然作为语文教师, 对于预期目标的完成, 教师会设计很多的问题。的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但是并非就必须机械地采用这种连珠炮的发问的形式, 因为过多的超难度的提问, 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和疲倦。因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多、太杂、太琐碎, 疲于应付的学生会因此在思维的发散上难免趋于懒惰, 不求理论深度。笔者针对这种情况, 在备课阶段, 就精心设计, 精简问题量, 在课文分析过程中问题提出后, 采用留白艺术, 给学生留出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求解的时间, 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文的再认识过程中。通过在留白阶段的体味, 得出问题的答案, 从而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积极性, 给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创设应有的时间和空间环境情境。经过笔者半学期的实践发现, 留白艺术的应用, 要比频繁地发问效果强很多, 并且在留白的过程中,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政治课堂的留白艺术 篇5

“留白”原是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中的名词,指的是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下想象的空间。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的“留白”艺术不仅一脉相承,更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方法运用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留白”正是这一传统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将“留白”艺术运用到学校课堂之中,是中国人的创造,这一创造不仅没有使教学产生缺失,反而让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做到“愿意学”、“主动学”、“有所学”,这也正是高效课堂、个性教学所追求的目的和初衷。

一、高校政治课堂的困境和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政治课堂逐渐步入困境,这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这是一个由各种意识形态共存的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给予了大学生选择不同的道德认知、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空间和自由。在这种“自由”之下,思想政治课堂成为了“无趣”“沉闷”的代名词,逃课成为常事,课程任务随便敷衍,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无教授的激情,这一切互相影响又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高校政治思想课堂尴尬的困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造成高校政治课堂困境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复杂的,这种困境是各种成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

1.90 后大学生复杂的心理特点

90 后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传媒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在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心理方面特点突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这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他们在很多的事物上过早地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取向,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可以说,他们是理性与非理性并存、成熟与幼稚交织的一代,在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所以高校的政治思想课堂对于他们来说,是沉闷的、老套的、可有可无的。

2.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90 后的大学生看重个性,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与认知,所以,他们反感以单方面讲解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单方面的教学方式缺少互动,缺少给予学生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难以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同样,单一的以期末论文或期末考核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难以客观全面地对每一个学生作出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收效甚微。

3.教师懈怠的教学心理

教育是需要互动的,同时,教育也是双方互相影响的。当学生对课堂毫无兴趣、敷衍懈怠时,教师也难以从课堂的教授中获得激情和乐趣,所以同样对课堂产生懈怠,只想能够尽快结课。两者互相影响,彼此加深,才逐渐形成了高校政治课堂的困境。

二、“留白”在高校政治课堂中的作用

教学的困境使得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留白”是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中的一种审美方式和取向,同样也可以是运用到课堂中的别样智慧。“课堂留白”可以理解为,改变传统的全盘讲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留下更多自我思考、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的空间,创造更多让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探索方式的自由以及评价形式的多样,让学生们主动地学习、高效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享受探索和合作的快乐。

1.任务驱动,方法“留白”

高校政治课堂的任务驱动,简单来说,就是在课堂之上,由教师提出一个与课堂相关的任务,并且让学生在课后以个人的形式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希望能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就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自由。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完成任务的内容、方法甚至是过程被规定趋同,学生们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乏兴趣与动力。方法“留白”正是针对这一教学困境所提出的对策。

当任务发布后,教师不再规定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方式、过程和所得到的结论形式,而是让他们围绕着任务,自己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探索路径。那些有关国计民生、社会生活、精神建设的方面都可以成为他们调查的主题,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各种方法都可以成为他们探索的方式。在这样的“留白”中,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他们自由地选择主题,自主地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以期获得理想的结论,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和探索中一步步地完成自己的计划,同时及时对自己的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正,而结论形式的多样化更是能够激励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常见而普遍的现象和问题,这对于其他的学生,甚至是对于教师,都是一种学习。

2.各抒己见,课堂“留白”

“满堂灌”是传统课堂中广受批评的一点,教师掌握了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并且几乎用单方面的讲授填满了这所有的时间,学生厌烦,教师疲惫。正如传统水墨艺术中,合适的“留白”能够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合适的课堂“留白”也能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多彩。90 后的一代是崇尚个性的一代,是勇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一代,而这样的课堂“留白”给予了他们更多的自我展现的机会。在高校的政治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讲授为引入,让学生们上台来展示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让他们自己述说选择的方法、探索的过程、分析的结果以及遇到的问题,让所有人为他们的奇思妙想喝彩,为他们的问题出谋划策,让学生充分享受展示自我和获得知识的快乐。

这样的课堂“留白”不仅没有使课堂变得缺失,反而让整个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了课堂之中,他们有兴趣学并且有所学;同样,学生们的相互展示也为他们彼此开阔了眼界、增进了知识,在互相的倾听、交流、讨论和提问中,他们学到了更多。

3.小组合作,课程“留白”

当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到了期末,最重要的就是期末的评价与考核。不管是传统的试卷考核还是论文提交,收到的大多只是学生的敷衍之作。另外,单一的评价方式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够立体全面,学生也因此缺乏努力的动力。课程“留白”主张将课程最后的时间“留”出来,让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从多个任务中选取切入点,合作学习、自我探索,然后在课堂之上,进行最终的展示和说明。

“课程”留白使得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变得更为客观立体,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张试卷、一篇论文,而是通过他们在课堂上所展示的作品和观点来判断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态度,从他们个人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的过程以及最终的考核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这样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透明、全面而富有趣味,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了自我驱动、兴趣驱动。

高校的政治思想课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形成正确而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强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不再仅仅是让学生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拥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到学习、知识、合作和分享的快乐。

体育课堂中“留白”的艺术 篇6

关键词:留白,教学艺术,教学质量

留白, 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从绘画的角度讲, 是指画家在除主题、情节有关的必要点缀物或陪衬外, 大多不画背景, 不画任何多余的东西, 在画面上留有较大的空白。它形成了一种节奏的变化, 给欣赏者留有自由驰骋的余地, 显示出美的意境。然而,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 留白是指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 针对某一目标, 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运用他们各自的知识与技能, 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留白, 不是空白, 它是动静的统一, 是张驰的结合。

我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发现, 课堂教学中采用留白的形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下面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我是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习能力的不同, 以及体育学科的特性, 在体育课堂中巧妙地运用“留白”, 提高教学质量。

一、审时度势巧“留白”

在体育课堂中, “留白”要灵活, 不要拘泥, 要更好地发挥“留白”的总结作用。教学中学生完不成动作技术或完成质量不高, 就不可能对教师的“留白”做出正确的解答。面对体育课教学中的意料之外, 教师要审时度势, 巧妙处理, 先调整技术练习的重点, 再相应改变“留白”。比如跳高课, 练习起跳与过杆技术, 将“过杆体验”作为预设的“留白”。在实际练习中, 学生有的起跳点不准确, 有的起跳方向不固定, 有的还两者兼具, 完不成过杆练习。针对这些现象, 教师要及时、巧妙地调整“留白”内容, 改为“总结探索起跳技术”。先降低高度, 顺利过杆, 让学生总结出适宜自己的起跳点位置;再引导学生与跳远进行比较, 解决起跳方向的问题。

二、顺水推舟被“留白”

这里所说的“顺水推舟”是指在教学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技术的探索, 借以提升个人能力;另一方面给教师以缓冲的时机, 弥补教学预设的不足, 发挥“留白”的补充作用。比如高二的挺身式跳远课,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我按学生的能力和技术的掌握状况分为AB两组, 分别练习, 我巡回指导。当我转到A组 (水平较高的学生) 时, 有的学生提出要练习“走步式”, 并向我询问“空中感觉”是什么的问题。由于我没有练过“走步式”跳远, 没有亲身体验, 无从谈感觉, 而且“走步式”跳远不是课标内容, 超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范围, 为了不打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我鼓励学生根据理解去探索, 并将此问题作“留白”处理, 以此化解教学中的尴尬, 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

三、旁征博引析“留白”

体育教学中, 解析“留白”时, 要全面, 不要就事论事, 应同其他项目做必要的联系, 更好地发挥“留白”的扩展作用。如:体操课, 支撑跳跃———跳山羊。课堂一开始, 教师展示了教学重点并做示范动作:上板后双脚同时起跳身体腾起。在讲解与示范之后, 将“为什么要双脚起跳?”作“留白”处理。先让学生按照个人理解体验技术动作, 边练边思考;再让学生分别体验单、双脚起跳, 辨别其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总结、回答, 最后教师详细分析“留白”, 解答为什么的问题, 并适当的进行扩展, 辨析技术。

课中我在解析本课的“留白”时, 将跑步的摆臂 (利于平衡) 和跳山羊起跳的摆臂 (利于身体腾起) 、跳远的起跳 (单脚—发挥速度) 和跳山羊起跳 (双脚—稳定性) 一并解析,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动作的质量。

四、精益求精真“留白”

在单元教学中, 常常出现老师已经完成预设目标, 但学生的练习兴致仍在, 似乎永远学无止境。这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探讨, 这时的“留白”内容, 导向作用愈发明显, 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只有保留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才能真正发挥“留白”的导向作用。

如:高中篮球选项课, 内容是运球突破接上篮。本课结束时, 学生已全部达到预设目标, 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使动作技术更加完美, 同时具有个人特色, 教师可以“留白”课后:课下练习时, 怎样突破更具巧妙性?怎样连接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鼓励学生边练边思考, 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

五、不拘一格用“留白”

在课堂中, 技术教学的泛化、分化、动力定型阶段等都是“留白”的时机;个人探究、小组讨论、集体总结等都是“留白”的内容;先留后练、边练边留、练后再留等都能作为“留白”的形式;理解、总结、展示等都可作为“留白”的目标。教学中, 要真正的用“留白”, 而不是白留。教学中的“留白”, 从时机、内容、形式到揭示“留白”答案, 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学生掌握的不同状况, 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将“留白”留到实处, 达到高效。

例如:排球课, 上手传球单元共有五课时,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情况, “留白”的内容、时机、解决形式分别是:第一课时, 触球的手型———课前———自主学习;第二课时, 手臂的用力———课中———合作探究;第三课时, 出球点———练习中———小组总结;第四课时, 手指手腕的缓冲———课后———视练习情况而定;第五课时, 全身协调用力———课前———练习中教师讲解分析。

留白艺术在语文课堂的应用 篇7

一、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是顺着自己的思路给学生讲解自己的知识和看法,学生只要在下面乖乖的接受就好。课堂原本是属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天地,但是传统的教育使教师成为主体,学生只是单纯的接收者,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兴趣去学习。为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开始时为学生设置悬念或是设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地球爷爷的手》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称地球为爷爷?由地球爷爷的手会引发什么故事?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很有兴趣的去阅读文章,自己参与到课堂去寻找答案。设置悬念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留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为语文课堂注入自己的力量,学生参与课堂之中是促使学生成绩提高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在语文课开始的时候就为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堂上体味文学的魅力。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思维

运用留白艺术就是让学习者或是观赏者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见解,对于在教学中运用留白就是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注入自己的理解。要想让学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思路,大胆合理的想象,教师要为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灌输,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思考时拓宽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思维比较广而且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这样才能配合老师,融入课堂,使留白艺术在课堂上起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在《夸父逐日》这篇小寓言故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多准备一些类似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多体味寓言故事要表达的寓意,更好地去想象去理解要学文章的寓意和人生道理。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讲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不仅限于课本,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学生在课堂上才能配合老师。

三、疑难处留白,加强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为学生“留白”设置悬念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这一艺术形式的地方。学生成绩的提高就取决于在每一堂课上对疑点和易错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疑点就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学习语文,提高学习成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这堂课的难点和易出错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在这些难点和学生疑惑的地方设置悬念,这样学生会自己动脑去思考解决的办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到的知识会在学生的脑子里很深刻的记忆,所以这样为学生设置悬念也是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小学生在学习造句时总会天真的造出一些看似合理却又好笑的句子。教师让学生用“天真”造句,有的学生就会造出这样的句子:今天天真热。在小学生刚学造句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造出这样的句子,老师就可以把正确的句子和这种类型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自己感受同样的词语造出句子的不同,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得出的结论会每时每刻都提醒他们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在疑难处为学生留下“留白”使学生对疑难的地方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

探寻德育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篇8

一、教学实践:巧留白, 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留白是源自国画技法的一个概念。借用于课堂教学,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问质疑、适度静默等方式有意识地将课堂的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由学生自主去思考、去实践、去认知所学内容, 从而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更好地实现生命成长。通过对以往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整理, 在德育课教学中, 我一般会用到以下几个留白技巧:

(一) 适时留白:话到口边留三分

在讲授《职业道德和法律》“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一内容时, 我提到了古人的做法不食“嗟来之食”, 正当我要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 我听到了一个小小的声音:“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一位平时比较顽皮的男生表示“我也知道这个故事”。于是我就顺势让他来讲述这个故事。学生描述完这个成语故事的基本事实后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个乞丐不值得。他应该先争取活下去, 然后再谈自己的尊严, 人都饿死了, 哪还有什么尊严, 他是个傻B”。全班哄堂大笑, 该同学洋洋得意。他的发言直接引发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 学生们围绕着先生存还是先维护尊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也在辩论中对人格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性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是在我的引导下, 讨论起了公共场合男女同学过分亲密是不是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表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很反感这种行为, 但是碍于同学面子又不能明说, 让那些有此行为的同学了解了大家对他们的看法, 面有羞愧之色。这比从老师口中说出来要有力的多。可见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事例、材料师生都比较熟悉, 都有话可讲。此时, 教师主动让位给学生, 将自己要讲的话让学生来讲。学生讲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重现和部分或全部地进行评价并阐明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打开心胸真实披露心声和情感的过程, 也是老师了解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留白的过程, 是学生信息分享与交流的过程, 也是学生思考与反思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师生双方的, 教师“话到口边留三分”或者“话到口边缓三分”, 就可以很轻松地把问题交给学生, 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质疑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研究问题。一个留白, 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反思的机会, 而我们的职高生又多么需要有这样一个机会啊。这样的留白也给了老师一个了解学生、认识课堂、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机会, 是师生双赢。从功利的角度看, 有些话如果让老师来说, 可能更准确;有些事例, 让教师来评价可能更全面;有些观点, 让教师来剖析可能更精辟。但从知识建构、良好品德生成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去表述、去评价、去辨析、去质疑、去反思, 更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确立和品德的完善。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和权力, 适当的向后站, 让渡部分空白给学生, 做结论的集成者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事实证明效果会更好。

(二) 情境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德育课堂上, 有时候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态度的表达、就是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 进行价值、信念、行为的比较与抉择。事实上, 有很多资源本身就有一种直指人心、震撼人心的力量。留白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感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确立信念、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过多的发言或者过多的评论, 有时候不仅收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考、抑制甚至影响到学生情感的形成和升华。适度的留白, 恰当的静默, 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知、思考、升华情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样有助于学生德性的成长。比如我在《心理健康》“珍惜亲情, 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中,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 我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和5.12地震中至亲生离死别等图片, 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观去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图片放完后, 《懂你》的音乐还在播放, 我并不发表看法, 而是静待几分钟, 让学生在音乐中回味、重现看到的片段, 通过对比、反思, 酝酿情感、确立信念行为。有了这个静默, 再让学生来写一写要对父母说的话, 此时学生的情感及把握视频展示的内容就会深刻的多。事实上, 在播放过程中, 父母对子女那种无私的爱就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学生, 学生的沉默和隐隐的泪花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最后分享“我对父母说的话”时, 甚至有一位母亲病逝的学生在大喊“妈妈, 我想你!”之后嚎啕大哭。职高的学生, 大部分都是家庭功能有某方面缺失的孩子, 在这些孩子心里, 对父母的感受可能责骂要多于关爱, 但他们又是最需要感受到爱的那一个群体。用无声的方式轻轻揭开孩子坚硬的外壳, 让他们用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面去体味父母不同方式的爱。大爱无言、大音无声,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感动社会、感动师生的事例, 这些都是德育课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都是用无声的表白来展示的。在使用这些材料时, 我要做的就是在精心挑选的基础上, 让资料来说话, 无需多言, 就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动, 在感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成长。

(三) 位置留白:引而不发待成长

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思维方式去解读、思考, 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结论上的差异反映着思考者的真实情况。思维与思维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去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和思考问题。教师在指出问题之后, 通过对问题的留白, 让学生去辩论、去反思, 在一旁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而不是做包办代替的“产妇”,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毕竟,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品德、行为只有在社会规范内化为真正的信念后才会产生更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度的位置留白, 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或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 可以让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更佳。对一些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或经验积累的, 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来上课, 对学生都很感兴趣的但争论比较大的事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审视自我, 完善自我。教师参与在其中指点、引导, 或者干脆以学生同伴的身份来质疑, 来启发学生去反思, 而不是给学生结论。如我在讲到“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一内容时, 故意不讲课本知识点, 而是编制了一个刚毕业的职高生求职的案例, 案例里设置了很多“陷阱”, 让学生分组比赛“找茬”。争强好胜的学生们马上对照课本知识点去发现、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还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因不签订劳动合同而不能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件, 使同学们都感受到了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重要性。整堂课中, 都是学生互相合作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最后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见, 教师暂时的位置留白, 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用留白, 助生命成长

通过对课堂留白技巧的实践应用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与反馈, 巧留白可以让职高德育课堂更具生命力。具体而言, 留白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一) 留白,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职高学生, 由于成绩差, 有些或许从小学开始就是课堂的“隐身人”, 经常被老师们所忽视。久而久之, 学生缺乏自信, 缺乏学习兴趣。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相反, 他们更希望得到关注, 更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上, 老师留意每一个细小的声音, 适切留白,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一句肯定的评价, 就能给一个渴望专注的心灵一缕阳光。

(二) 留白, 给情感一个激荡升华的机会。

一个人道德信念的形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时间道德实践与反思完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冲突与反思中, 在各抒己见与激烈争辩中, 澄清事实、深化知识、明确观点、兼容并取、以实现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适当的让位、恰当的留白, 使学生的情感在交流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 加速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感悟, 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三) 留白, 给学生一个自主思考的机会。

不可否认, 在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知识的理性之美、教师的人格魅力都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都会促成学生品德的成长。但外在的知识与规范, 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信念和行动, 还需要学生的自我认知, 还有一个学生自身对知识和规范的内化与升华过程。教师适当的留白和“缺位”, 让学生去自主思考, 自我反思。在课堂及延伸至课外的自我反思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对社会道德规范与规则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感知, 也有助于学生自身品德的成长。

从以上分析及实践可见, 留白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与策略, 在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参与课堂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在留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留白不是空白, 而是教师通过留白的方式引发学生参与课堂, 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留白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情境创设。

(2) 留白是为了让学生不留下空白。留白是手段, 使学生有收获、有成长则是根本的目的。一定意义上是教师让渡自己的精彩促生学生精彩的教学方法。从当前教学的实践来看, 教师要重视对留白艺术的运用研究, 努力提高课堂留白的质量,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品德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提高德育学科教学的效度和信度, 增强职高德育课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体育课堂“留白”艺术赏析 篇9

一、引入训练:激励想象与表达

“入境”才能“生趣”。教学之初, 教师就应用自己的语言沟通技巧与表情来表达富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的训练内容。适当留白可以激发学生想象, 激活他们思考, 鼓励他们自由表达。比如有位老师在教立定跳远这块内容时, 针对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里习得的一些错误动作老师设计了一个“青蛙跳荷叶”的情境:通过出示“荷叶”———垫子, 有一位动作规范的同学做青蛙跳, 全体学生仔细观察青蛙的表演, 然后教师要求大家用语言描述刚才青蛙跳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如何模拟青蛙跳?于是学生开始在自己的头脑中回放刚才的动作……半分钟后, 学生从青蛙起跳、落地及身体部位的用力, 特别是两脚的变化等方面谈了看法, 教师再加以一定的引导与总结, 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了解了这一动作要领。

二、讲授要点:留与自主体验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予, 而在于引导, “如此才可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比如对于铅球投掷的角度问题, 有的学生受数学老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左右, 误以为眼睛瞄着目的地, 向前方投掷出铅球是最佳的角度, 恰恰忽视了铅球是一个有重量的物体, 运动过程还要受地球引力的影响。鉴于铅球是一个不太安全的训练项目, 且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 他们还不能理解重量能抽象的词汇, 更不能了解抛物线的原理, 而且讲解这些东西也不是体育课的重点, 怎么办?于是我抓住垒球来让学生感悟, 我在不讲投掷法则的前提下, 让学生自由投掷, 但给他们一个任务, 要求说说不同方向投掷的区别, 开始有的学生还坚持向正前方投掷的好处, 但训练完了以后, 他们什么都明白了。由此可见, 课堂留白可以让学生感受张驰结合、动静相生的课堂节奏, 使课堂变成承转合相连的乐章而富于实效。

三、组织形式:让学生自主挑选

传统的体育课堂, 教师统得过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应该在课堂组织形式上给学生一个思考与自主创意的机会。比如“蛙跳”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训练内容, 本来学生要在笔直的跑道上参加训练, 但连续跳跃使学生比较吃力, 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笔者觉得有必要把路线作为学生自己设计的内容, 我利用彩色家庭用的泡沫垫作为训练材料, 让他们在泡沫垫上做练习, 每小组给他们六块垫子, 要求自行设计出有趣的路线。各组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讨论, 摆放出了形式多样的图案, 创意设计的展示环节使大家的笑声不断, 俨然成了艺术盛会……后来, 我又让各组间互相调换场地练习,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了一回别人组的路线设计。大家兴致极高, 有说有笑地完成了全程的训练。

四、情感沟通:教师不包办代替

课堂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代替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成功之处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充分尊重, 引导他们自己进入情境, 在丰富的情感下进行高效的体育项目训练。在集体比赛中, 以前都是由教师指定谁当组长, 如何分工, 这样教师分得累, 听话的学生还好, 有些学生则满腹牢骚, 训练的积极性大受影响。笔者觉得, 这种情感上的交流要留给他们自己去选择, 由他们自己去选择最佳搭档。有一次, 我教八年级 (5) 班的篮球课, 正遇上他们要与四班比赛, 我就设法为他们营造紧张的氛围, 使他们对班级荣誉有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之后我又让体育委员领头, 由他们自己决定场内角色, 自己决定一场比赛谁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 因为我认为一场比赛的胜利, 除个人技术处, 成员间的相互配合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最终, 在他们和四班的比赛中比赛成员更多地表现出了谅解、鼓励和支持的一面, 最终他们以集体的合力赢得了比赛。

五、课堂延伸:留下回味天地

一部优秀的连续剧, 每一集的结尾可以让观众对剧情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同时又在悬念处戛然而止, 意犹未尽地给观众一个继续看下去的冲动, 同时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对情节做出个性化的想象与发挥。体育课与此同理, 每一堂课的结尾要让他们既领悟课堂所学, 又对下一节课的相关训练产生更多的思考与理解, 猜测与遐想。比如有位老师在武术课的结尾, 留下一个作业: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设计三个连贯的动作把这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 并用自己喜欢的名字命名。大家兴趣很浓, 有的通过翻书, 有的通过上网, 不但设计出了精巧连贯的动作, 还取了一些有创意的名字。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 篇10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如只画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即使如此,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补充这些“空白”,更让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一、在表达上“留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悟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樣式的语文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时,教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一种淡淡的略带伤感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当学生读到课文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时,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深深融入到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中,体会到了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深深怀念。记得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二、在思考上“留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而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或者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没有关注到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的事实;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及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当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独立思考,放飞思维,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或有缺陷。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三、在知识上“留白”,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或许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外探索过程中,如果能有效积累,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是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感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应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

四、在心理上“留白”,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政治课堂的留白艺术 篇11

一、导入环节留白———激情生趣

导入环节向来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关卡,其重要性在于导入方式是否新颖,是否有趣,是否能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导入环节恰如其分地运用留白,将会产生奇特的化学效应,既能迅速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激发学生做一个探究者的求知欲望。有的教师会通过创设问题,以问题的提出为留白的时间点,使学生思疑、解疑、释疑,趣在思中起,乐在思中生,行从思中来。例如,《触摸春天》一课,教师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现在你是个盲童,你会感受到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学生闻言,好奇中还有一份激动,经过思考后,给出来精彩纷呈的答案。其实,这种留白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体验,为学生即将解读课文中盲童的生活多一份切身感受,甚至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期待看到这样一个盲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埋下伏笔,产生一种想了解这个盲童的心理冲动。

二、解读文本留白———挖掘情感

教师在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品读解析、把握脉络、鉴赏美感、引发共鸣、探究主旨的解读过程中,会有不少可以设计留白的节点。既可以从文本字、词、句的研读细品中设置留白,让学生拓展思维,自我发挥想象力,逐步接近作者的文思脉络和情感走向,也可以将行文中那些含蓄隽永的叙述表达作为留白的根据,让学生驰骋在想象的田野,用独特的心理体验来完成对这种意犹未尽行文的再创作。依然以《触摸春天》一文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小女孩在仰望什么?教师利用文本中的这一留白,引导学生尽情补白,她究竟能看到什么呢?其实,留白提供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自由平台,使补白不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而是以学生的主观意识去主动自觉地解读文本,了解一个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要做的便是引导和点拨,最终使得学生与盲童的心合二为一。

三、课外延伸留白———升华情感

不少课文的结尾总是留给读者一些余音未了、余味无穷的感觉,这是留白带来的更为艺术化的效果,一种无限扩大的可能,一种天马行空的空间想象,一种至高至上的艺术境界,令读者叹为观止,千肠百转,思绪万千。教师应抓住这样的文本结尾补白,充分催生学生意犹未尽、不吐不快的心理渴求。如,《凡卡》一文的结尾愈加让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充满了唏嘘和同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学生写到:“爷爷终于接走了凡卡,他俩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也有的写:“凡卡的信意外地被一对富有的夫妇收到,他俩收养了凡卡并帮助他找到了爷爷。”这一系列的结尾补白,实际上就是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进行了延伸和升华,以各自不同的想象思维,为作者欲言又止的悲叹结局画上充满个性的句号。以文化人,用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浸润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境界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留白艺术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丰润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丰厚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上一篇:眼睑定位下一篇:语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