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分层举例

2024-05-18

政治课堂分层举例(共7篇)

政治课堂分层举例 篇1

新课改要求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贯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如何贴近学生是每位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 教师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的问题, 还要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由于基础参差不齐, 接受能力千差万别, 会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样性。若教师在备课、教学、提问、作业布置上的目标要求无差别、搞“一刀切”, 势必会使高层次学生“吃不饱”, 中层次学生“吃不好”, 低层次学生“吃不消”。这样的教学只会使政治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难以贯彻落实新课改“贴近学生”的原则。怎样使学生群体与个性都获得发展, 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呢?这就要求政治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 采用“分层教学法”, 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 提出不同要求, 采用不同方法,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教学环节入手, 在政治课堂分层次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分层教学从备课开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备课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 分层教学应从它开始。好的备课既要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分层教学在备课环节应从学生的层次化、教学目标的层次化两方面着手。

1. 准确划分学生的认知层次。

所谓将学生分层, 就是根据学生的政治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及自己的要求、学校的实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将学生按教学目标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学生要求做到自主预习、复习, 熟练掌握知识, 自觉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 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中层要求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知识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 具备提高的潜质。低层是能基本上掌握大纲规定内容, 课后能复习, 巩固基础。同时, 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和把握应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把握, 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2. 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教材作分层处理。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按时完成任务, 有疑问的在学案上写下来, 以便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提问创设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这样, 每一位学生都在不断的体验中, 享受成功的体验, 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课堂教学分层助低促优

课堂教学是否分层是落实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首先, 让学生通过自读教材, 完成学案上的基础填空。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 均可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 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其次, 在教学互动环节, 让学生将“存疑”的地方展示出来, 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及生生间的互动,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重点。例如在学习《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 可进行如下分层:低层次学生通过“一切蛋糕”感知公平的重要性;中等层次的学生利用“二切蛋糕”的体验, 结合教师提供的充实材料, 分析实现公平的措施;高层次的学生在“三切蛋糕”的活动中, 探究如何实现和谐, 即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样, 利用“切蛋糕”这条线索将不同目标的知识联系起来, 有利于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迈进, 高层次的学生超越自我, 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三、分层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效率的提高, 需要教师运用习题训练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教师在设计练习和布置作业时, 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 直接运用知识就可解决;选做题为综合题或探究题。这样既能激发中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有利于提高高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分层提问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 设疑提问对唤起学习动机,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其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鉴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所在班级的实际, 设计出相称的有层次的问题。如我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时, 针对中国开始重视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 提出“实现中国梦”这则材料设计两问 (中等、后进生答) :国务院为什么要重视环境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政府的哪些职能?设计一问 (优生答) :国务院上述提法的改变体现了十八大报告的哪些内容?通过这样设问, 既达到提问“准而能思”的分层要求, 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主动的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增强智力。

五、分层辅导培优补差

政治学科的课时数每周只有两节。利用课外的很少时间的培优辅差, 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教师利用课堂提问和课余时间谈话, 心目中必须清楚每个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 做到有的放矢。补差时, 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一次不要求提高很多, 尽量让他们“跳一跳摘得到桃子”,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压力, 因而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优时, 注意思维的开发, 通过面批作业试卷, 加餐小练习, 一方面让他们在学习上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另一方面让他们戒骄戒躁, 虚心学习。

六、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低层学生侧重表扬, 中层学生侧重鼓励, 高层学生侧重促其发展。实施分层考试, 试卷可设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 中低层次的学生做完规定的基础题;高层学生在完成规定的题目后, 可另做一些难度较大题目, 并作为附加分, 计入总分。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优秀的魅力,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 政治课堂的分层性,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原则, 又要遵循教学的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应自己学习的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实践证明, 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开展的分层次教学的尝试,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政治课堂分层举例 篇2

例1: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答案:B

分析:导致该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从宏观上把握寓言的寓意,对材料的理解出现偏差,狭隘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题中丝瓜和南瓜的“对话”,实际上显示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其“优势”是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现出来的,而“不足”是通过比较体现出来的。因为丝瓜和南瓜在对话中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优势而否定对方的优势,因此,A、D不能入选,而C项涉及的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评价,不具体比较优劣的意义,故不符合题意。

对策:(1)宏观把握材料主题,明确材料指向。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材料的主题是明确的,指向是确定的。

(2)微观把握材料中的各细节的关系,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一般来说,高考试题选项的设置与材料都有一定的关联,选项的迷惑性主要取决于这种关联的高低和选项自身具有的意义。

(3)对某些典型的高考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如将上述丝瓜与南瓜的“和平对话”,变式为“相互攻击”,此题的答案就会发生变化。

例2:1至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1%,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在此情况下,政府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可采取的财政政策有

①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 ②加大国企上缴财政的利润比例

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④扩大财政收支盈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分析: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一方面,由于受题中多个数据的干扰,有些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题意;另一方面,更重要学生没有结合教材知识,领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价值取向。在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题中,财政政策①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财政政策③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财政政策②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投资,财政政策④会导致财政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

对策:实现教材知识与热点知识的结合。一般来说,高考没有纯时政试题,但高考试题也不能缺乏社会生活背景。这是高考政治命题的基本理念。因此,我们不能脱离教材复习时事,也不能脱离时事死守教材。

对此,政治答题时,找准时政(社会生活)与教材知识恰当的结合点,是减少失分的关键性问题。如果这个“点”没找到或者找不准,就必然会导致失分,甚至是严重的失分。而要找准这个“点”,最重要的是实现时政(社会生活)内容与教材知识的内在统一。

例3:近年来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迅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破千亿元,增速超过130%,网购用户规模达8000万,近三成的网民成为网络购物用户;网络购物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首次突破1%。

对大城市网络购物人群调查显示,上海的网络购物人群占上网总人数的50.4%。上海的网络购物金额达到118亿元,而全部连锁商业的零售总额高达1362亿。

对消费者和企业而言,与传统购物方式相比,网络购物有何优势和局限性?

答案:(1)优势:对消费者:获得价格优惠,方便购物,节约购物时间;商品信息获取便捷充分。对企业:降低销售费用(中间环节成本);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量;扩大(潜在)消费者的数量;获得消费者更多的相关信息。(2)局限性:消费者无法获得对商品的直观感受;企业不便全面展示新产品的功能;企业无法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营销。

分析:以下是学生回答此题时具有普遍性的一份答案: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③能使消费者快捷地获得价格便宜的商品;④能促使企业尽快推销产品;⑤会导致消费者进行不理性的消费;⑥会促使企业销售假冒伪劣产品;⑦违背了市场交易原则;⑧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学生的这份答案尽管答出了很多要点,但真正能符合试题要求的要点只有第③点,答案中,许多要点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这反映出学生答题时存在着严重的思维问题。一般说来,学生答题时,思维具有明显的缺陷。

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学生答题时的思维缺陷,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思维的单一性(思维的单一性的主要特征是思路单一,不能全面把握试题要求。阅读材料时,往往不能作通盘考虑,断章取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试题要求评析的观点,不能够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2)思维的狭隘性(思维的狭隘性主要表现在答题时只局限于某一种习惯思维,答题的视角具有狭隘性,分析探究问题具有狭隘性)。

(3)思维的离散性(这一思维缺陷主要表现为思维的混乱,答题时没有清晰的思路,不能依据题意提炼材料主题,答案要点缺乏逻辑联系)。

(4)思维的机械性(思维机械就是思维的迟钝、呆板,不会根据题意,灵活地变换思路,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不能将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进行恰当的对接)。

(5)思维的随意性(由于许多同学答题时缺乏缜密的思考,没有经过必要的审题过程,而是仅凭直观或感觉作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甚至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内容,而作无限延伸,这就是思维的随意性)。

那么,应如何修补学生思维缺陷,让学生尽可能减少失分呢?我的基本对策是:

(1)重视知识讲解

高考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就是教材的基本知识,就是教材知识体系,特别是由不同层面知识构成的主干知识体系。通过对知识的讲解,能够有效地弥补学生的思维缺陷,找到政治学习的感觉,提高学科能力。

怎么讲?第一,要抓住主干知识讲,着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主干知识的和外延。如价格、市场、职能、国家利益、文化的影响、文化创新、规律、实践等。第二,要抓住疑难知识讲,着重告诉学生释疑解惑的方法与技巧。如市场配置资源、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先进文化等。第三,要与练习结合起来讲,着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或先展示一个包含了知识重点或疑点的试题,让学生在练中明白疑惑,教师再边解惑边拓展讲解;或先讲解,再展现相应练习,让学生巩固理解。

(2)重视考试练习

在我看来,高考复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考练都是高考的预演。通过考练最容易暴露学生的思维缺陷,从而能够使教师及时地、有针对地修复这种缺陷。

怎么考练?第一,要精选试题。最重要的是要精选能反映新课程高考要求的试题。如果试题老套,那么耽误的不单单是学生的时间,而且会对学生产生误导。现在市面有很多资料,有新课程之名,无新课程之实。第二,要精心讲评。讲评时,既要讲试题本身,更要讲失分原因,找问题症结,以利于学生吸取教训,在今后的考试中不犯同样的错误。

(3)重视悟性培养

政治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传道”之课。道可道,非常道。因此,除教师讲解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只要学生学会悟道,才能真正地、更深刻地明确“道”,也才能更恰切地运用“道”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思维,提高思维水平,防止思维的离散和混乱。

如何培养悟性?第一,要把握知识的内核,将知识点最本质的特征客观地呈现出来,告诉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去延伸。如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反映,抓住了这一本质后,就可以从“反映的过程”、“反映的结果”等方面去领悟意识。第二,要注重知识的类比。“道”是抽象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当我们遇到某种陌生的情景或不熟悉的知识时,要告诉学生拓展答题思路,将其与教材相近的情景或知识进行类比,并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第三,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归纳总结。知识体系是教材的客观存在,归纳总结并不仅仅是画一画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而应该是根据自己的“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去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对于学生而言,这恐怕一下子难以做到,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这不失为培养学生悟性的重要方法。

(4)重视德性熏陶

这里的德性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政治高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新课标政治《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政治学科考试应体现考生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使学生走出思维狭隘天地的重要环节。

如何熏陶德性?第一,要强调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新课程政治教材中,许多地方在讲完知识后,接下来讲的往往是对待该知识的态度,而教材的编者更多的是提出了这一态度,并稍作提示,因此,所占的编幅不大。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它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地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文化生活》在讲完“文化的传播”知识后,接下来的是“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如何做一个中华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进行探究。第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选择。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选择也多样化。高考也强化了对事物价值选择的考查。如,有人认为,青年志愿者应该是“大公无私”的,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先公后私”的。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这道高考题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参考答案。为此,政治教师要有崇高的信仰。如果教师没有崇高的信仰,讲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那么,这种情绪就会自然流露于课堂,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良好德性的培养。

(5)重视社会生活

新课程高考所考查的知识都是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都是为生活服务的知识。可见,重视社会生活,重视教材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是高考的基本目标,也是弥补学生思维缺陷不可或缺的内容。

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举例 篇3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教学计划中一门主要课程,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课程,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为了正确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作用,通俗易懂地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政治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基本原理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特点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这门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其他教学原则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因此,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从整体来看,应该分为以下两大步骤:

第一步=是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思想政治课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来表达的,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没有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就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又大多比较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启发,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接受,适当的举例是我们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也是比较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初三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第五课中讲以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要理解这个原理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学中不妨采用脚与鞋的关系加以例证,在生活中他们清楚地知道,有多大的脚就要穿多大的鞋,鞋的大小应随着脚的生长而加以更换,否则,鞋太大或太小,不仅穿着不舒服,而且是既站不稳也跑不快。这个例子通俗易懂,使得学生很快地就能准确全面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原理。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最重要的阶段和最后的归宿。如高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第二课中讲到: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了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98年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洪水泛滥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相互联系的,加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的综合冶理,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按客观规律办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我们在洪水退却后的深刻反思的结论,也是我国在今后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必须落到实处的问题。

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举例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举例还是一项教学艺术,为了更好地发挥举例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实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真实,就是说事例材料本身不论是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必须是确有其人,确有此事。只有真实的材料,才具有说服力。所以,举例一定要真实无误,决不可胡编乱造、道听途说或者是经不起推敲,否则就有背于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二、接近性

所谓接近性有二层含义:一是指空间上的接近,要求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例,这样学生感到可亲可信。二是指时间上的接近性,就是说所举例一定要新鲜,过于陈旧的材料学生是不感兴趣的,最好是近期发生的,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识、新信息的,贴近时代的材料,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三、精典性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知识内容可以用多个材料、事例加以例证、说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怎么办I我们只能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画龙点睛之功效,因为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地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它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到举例少而精,决不能抓住一些相关事例一古脑儿搬到课堂,将政治课变成了故事会,这样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至。

四、结合性

举例是为理论服务的。因此,所谓结合性就是说要着重分析事例,将所举事例与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能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师对其所举事例必须讲清讲透,尤其是在材料介绍完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评说,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又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把重点放在事例材料的叙述过程上的做法是非常要不得的,因为那样做只有表面上的热闹,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时也兴趣盎然,但缺乏必要的分析、结合,学生记住的只是事例本身,不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既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对此也会失去兴趣,最终影响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

恰当举例, 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篇4

众所周知,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明确的目的, 必要时需要意志力, 努力维持的一种注意。如学生去食堂排队买饭的时候, 他们会时刻注意饭菜的变化情况:我喜欢的那个菜没有了, 剩下的饭菜我喜欢吃这个, 待会排队排到我的时候我就吃这个了。而且, 他们丝毫不会分心, 甚至有人叫都听不见。而无意注意是没有自觉的目的, 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种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是: (1) 主体需要与兴趣刺激物强度。 (2) 知识经验的多少刺激物间对比关系。 (3) 情况状态刺激物活动与变化。 (4) 主体健康、激活水平刺激物的新颖、奇特性。

对于那些学习态度特别端正的学生来说, 他们上课的时候基本上是注意力始终集中, 或者说是即使教师课讲得很枯燥, 他们也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努力听, 这就是有意注意。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 政治课是枯燥的, 缺乏吸引力, 这就需要我们调动学生的“无意识的力量”来记住我们所要讲的知识点。所以, 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通过把知识融入一些有趣的事例当中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他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记住知识点。

一、举例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教学中, 举例应尽量选用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例子, 因为课本上的例子, 学生可能已经看过了。只有那些没有听过的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鲜的例子, 学生才会感兴趣, 才会认真听。如果是能让学生感到最高兴的、最倒霉的、或者说是最恐怖的事例等那就更好了, 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记得也就更牢靠。例如, 我在讲经济常识关于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的时候, 讲了一个例子。我问学生:“人活着叫活人。人死了叫什么?”学生的精神头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答道:“死人。”我说:“错了。”学生愕然, 都睁大眼睛听我得解释。我接着说:“我国《民法》规定:人活着叫活人或者叫做自然人。而死了叫尸体或者叫做‘物’, 也就是东西。换句话说, 你活着是人不是东西, 死了是东西不是人了。”几句开场白后, 学生热情高涨。然后, 我把这热情引导到我的授课内容上, 接着说道:“有个人比较倒霉, 一出门出车祸死了。家属来了说:‘活着没为社会做过贡献, 死了做点贡献吧。’然后, 把尸体拾掇拾掇整理了一下以五百元的价格卖给医学院做研究使用。在这个过程中, 尸体是物, 拾掇了拾掇付出了人类劳动, 就由物转变为了劳动产品, 以五白元价格卖掉用于了交换, 就成为了商品。”

二、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们所引用的实例应该贴近生活, 或者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小问题。再以商品定义为例, 我讲了另一个关于商品的例子, 用以加强对商品的理解。我提出问题:“有一人, 买一个过期的生日蛋糕。当然, 这个人不知道这蛋糕是过期的, 要是知道也就不买了。那他是怎么知道这是过期的蛋糕呢?这是吃完了以后的事了, 吃完了就拉肚子了。”学生深有同感, 此刻也提出了许多类似的问题。然后, 我接着说:“这过期的蛋糕到底是不是商品?”有的学生说:“是。因为首先它是人们劳动加工制作出来的是劳动产品。其次, 它也用于了交换, 符合商品的定义。所以说是劳动产品。”有的学生说:“不是。”但说不出什么理由。这时候, 我做总结发言:“它不是商品。从定义表面一看, 付出人类劳动了是劳动产品, 也用于交换了, 它应该是商品。但它却不是, 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具有应有的使用价值, 即不可以吃, 即使付出再多的人类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说它不是商品。同时, 同学们以后再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 认真进行选择。”就这样, 学生在兴趣当中, 把关于商品的这两个知识点就记住了。

三、例子应简单易懂

我们讲事例不应过于复杂, 而应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易懂。例如, 哲学常识当中的因果联系,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 先行后续的关系。 (2) 必须符合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我讲了这样一句话:“俗话说:‘吃饱了不饿。’‘吃’这种现象引起‘不饿’这种现象的产生。在这个事例当中, ‘吃’是原因, ‘不饿’是结果。”道理很浅显, 一听就明白了。又如, 讲到链条因果 (即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 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 时, 我是这样讲的:“吃———饱——不饿。在‘饱———不饿’过程中, ‘饱’是原因, ‘不饿’是结果。而在‘吃———饱’过程中, ‘吃’是原因, 而‘饱’则成为了结果了。这中间的‘饱’在这个关系中是原因, 在那个关系中是结果, 这就是链条因果。”

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刺激, 也是帮助他们记忆的一个有效手段。例如, 我曾对学生多次讲过纸币有使用价值, 而没有价值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但学生做题时还是总出错。于是, 我在讲这道题时, 对他们进行了必要的刺激。我讲道:“100元买了一个饭桶, 体现了这100元纸币有使用价值, 能满足我的需求, 但是它并没有价值, 因为这个交换实质上是100元所代表的金银和饭桶之间的交换。在这次交换中, 100元纸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它的本质是价值符号。”此后, 有学生反映看到“讨论纸币有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题”时, 就想到了饭桶这个例子, 题也就会做了。

四、恰当使用夸张的例子,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 值得一提得是在授课过程中适度的夸张或者和现实生活差距较大的事例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讲到“通货膨胀”时, 涉及纸币贬值, 我给学生讲了2009年扎伊尔通货膨胀的例子。以“小朋友抱着十几打的扎伊尔元, 每一打都是十几万, 去买两袋方便面”总结出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的两个特征:物价上涨, 纸币贬值。又如, 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可以从反面来讲。现在美元对人民币1:6.5, 如果一元人民币可以换一万美元, 那么中国人就有钱了, 就富裕了吗?这是错误的, 对我国的进口有利了, 但不利于出口, 且从长远利益来讲, 不利于我国扩大内需、生产的扩大、技术的进步, 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再如, 在高一经济常识中讲到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学生难以理解。他们现在是有很多好东西放在眼前不知道吃哪一个, 不能理解怎么温饱还是问题。于是, 我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给他们讲这些生活的反差。既完成了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举例 篇5

新即能弥补课本的时滞性,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例如有一次讲《质量》这节课,恰好遇到该班学生刚上完体育课,1500米长跑使学生一个个有气无力,无精打采。我见到这种情况,一上讲台就先出了这样了个谜语“一千零十个兄弟(打二个字)”学生一听猜谜语,立刻活跃起来,困意顿消。随后我又引导:“要想猜出这一谜语,请大家认真学习本节课,谜底就在这节课当中。”到了课堂中间,一些学生又有倦意,恰好又讲到质量单位,我就不失时机地抖出谜底——质量的单位“千克”。学生情绪再一次高涨起来。正是这个生动、新颖、有针对性的谜语,激活了这堂课。

近举例应多举学生平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事例。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学之中,增强亲近感、现实感。例如讲光的反射定律时,许多同学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因果关系总弄不清,认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也不错。为此,课堂上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同学的相貌很像他的父亲,但如果讲成**同学父亲的相貌很像**同学行不行?”结果全班同学都笑了。我就因势利导说明了“先有老子、后有儿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颠倒的道理。以后在讲热平衡方程Q吸=Q放时,就再也没有学生马马虎虎写成Q放=Q吸了。

趣趣味是吸引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的动力。列举有趣的例子,有利于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讲解《蒸发》内容前,我用水彩笔在投影胶片上画了一只烈日下的黄狗,张大嘴伸出鲜红的长舌头。当用投影仪放出这一彩色图像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思考着同一问题:在炎热的夏日里,狗为什么要张口伸舌?我立即指出,要想知道为什么,请认真学习有关“蒸发”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入新课,可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动机,潜移默化地从“苦学”过渡到“乐学”,从“难学”过渡到“易学”。

妙就是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关键处,疑难、转折或朦胧处,起架桥铺路,有效点拨的作用。例如讲热水和冷水混合时,学生易忽视“质量未知”而误认为“冷水升高的温度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为此举一实例:在0℃的池塘水中,滴一滴100℃的开水与池水混合,池水温度能升高50℃吗?学生一听恍然大悟。又如为了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布置了这样一个练习:甲、乙、丙三人叉水中的鱼,甲对准鱼的上方,乙对准鱼的下方,丙正对着鱼叉过去,谁最有可能叉中?学生中有的答甲、有的答丙。为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幽默地说:如果鱼学过光的折射,她会不动,并笑咱们是个“马大哈”。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轻轻松松地理解和消化了光折射规律。

变在课堂教学中要“教活”,变则灵。变才会使课堂45分钟不枯燥、不乏味,愈变愈新,愈变愈活,深入其理,曲尽其然。在习题教学中,运用变式手段,从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到一题多思,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那种单调陈旧而保守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做了“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后,我利用课本上的电路图编了这样一组题:前图为测定小灯泡功率的电路图,小灯泡L上标有“6V3W”字样,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1.5A”字样,电源电压为8V。试分析:①实验中连接电路时应注意什么?②为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变阻器的滑片该向哪边移动?③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压表和电流表上的读数各是多少?④小灯泡正常发光时,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多大?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有多大?⑤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多少?小灯泡在10秒钟内消耗多少电能?以上5个小题从不同角度入手,其知识层次也不一样,既没有超出大纲范围,又没有违背课本中习题的原意,但却全方位地强化了基础知识的训练,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扩大了题目的覆盖面,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运用变式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高中思想政治课举例的艺术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举例,艺术

2013年9月,笔者第一次踏上浙江省一所重点高中的思想政治课讲台。在上人教版经济生活《消费及其类型》的时候,在第一个班级笔者首先引出了春节这一话题,利用课本所给的补充材料镜头一和镜头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居民生活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立即得出结论:是收入提高的原因。紧接着笔者引出收入影响消费水平的三个表现,并强调这是考试常用的原理。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列举自己平时有哪些消费。学生列举了衣服、鞋子、图书、文具等。于是笔者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的消费进行分类,由此引出了消费的不同分类方式。这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教学知识点都一一落实,但教学效果不佳。

笔者在第二个班级上这节课的时候采用了另外 的教学方式。首先笔者引出消费这个话题,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的消费情况。学生不出意料地得出了和第一个班级差不多的答案。紧接着笔者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消费情况?在他们看来,获知自己老师的秘密是一件让人心动的事情。于是笔者在课件上列举了2006—2009年自己上高 中时的消 费情况:每天早晨买早餐4元;每天买饮料2元;每星期租借小说、购买零食20元。这时候一些学生对笔者的消费 进行点评,还和自己的消费作了对比,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紧接着笔者列举了2009—2013年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消费情况:当时很崇拜NBA篮球明星,见同学买了一双500元的篮球鞋,于是花费800元买了一双篮球明星代言的篮球鞋;和同学去黄山旅游花了1000元;报名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800元;买了一件很新潮的牛仔裤花费200元。接着笔者列举了自己目前的消费情况:周末找朋友去看最新上映电影《全民目击》花费35元;周末和朋友去唱歌花费80元;由于感觉到赚钱不容易,买东西的时候我会货比三家,力求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准备贷准备贷款买一套房子。列举完自己不同阶段的消费情况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影响老师 不同阶段 消费的原 因是什么?学生很快就得出答案:收入在不 断增加。于是,笔者追问:那么消费是如何受收入影响的呢?学生结合书本,思考得出结论: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然 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对笔者所有的消费进行分类。由于前面的例子引起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消费的几种分类方式,并能针对每一种消费的分类方式,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教学知识点在生动的事例中得到很好的落实。

通过两节课不同的教学效果,笔者发现事例的列举是影响思想政治课效果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课堂中的例子是建立在抽象知识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而例子的选择和加工是影响学生顺利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和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关键。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笔者发现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例子的选择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思想政治课堂中选择的事例首先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师是课堂 教学的主 导,学生是课 堂教学的 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贴近学生、贴近生 活的例子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和自己生活中熟知的、感性的东西联系起来。一个好的事例可以让一节抽 象难懂的 政治课堂 变成生活 的课堂。教师在选用 班级学生 的事例时,要注意把 握好问题 的度,因为有些学生 并不想成 为课堂中 事例的主 角。因此,在选用身边事例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自身 的事例往 往具有较 好的说服力。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成年人,甚至是他们 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世界对于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选用自身事例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同时要对自身的事例进行必要的加工润色。

二、落实教学目标

一节思想政治课总是承担着一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事例的选择不仅要能够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能够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是评价一节思想政治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笔者提到了自己大学期间和同学进行攀比的事例,这里可以结合下一节课《做理智的消费者》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短、小、精、趣

首先一个好 的思想政 治课教学 事例要做 到“短”“小”。冗长的例子容易让 学生只关 注细枝末 节而无法把握重点。短小的例子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同时让学生能够较快地把握事例的重点。其次,一个好的例子要做到“精”。精也就是 例子要精 挑细选,省略不必 要的细节,直击主题。事例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 用,但事例本 身并不是 课堂教学 的目的。最后,一个好的例子要做到“趣”。一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思想政治课取得成功。

四、少例为上,贯穿全课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来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但是,思想政治课的事例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一节思想政治课的事例在一到二个最为适宜。事例过多容易出现教学事例和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现象。高中思想政治 课要求学 生对一个 社会现象 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思想政治课的事例要尽量能够做到贯穿全课,让学生能够对事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谈谈英语课堂举例的艺术性 篇7

一、举例要科学

举例要科学是指举例要恰当、准确、严密,要尊重客观事实,具备科学依据,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举例要科学,这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从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密切关系来看,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举例不科学,“例”不对“理”,甚至出现错误,就会误人子弟,根本谈不上艺术性。怎样做到举例的科学性呢?

1.例句要准确、科学、严谨 。教师在讲解语言知识时,一方面要翻阅各类参考书,精选有价值的例句;另一方面要参照各大词典,这样才能保证例句的典型性、权威性。此外,平时选例句要有针对性地借鉴一些高考题,让学生明确该知识是怎样进行考查的,加深印象。如:在讲look forward to 这个短语时,教师习惯于强调to这个介词,这个短语后面应加动词的分词形式,不妨举例:The day I looked forward to ____ (come) at last. 学生看到短语look forward to马上就会填下coming,其实这个句子中I looked forward to是一个定语从句,省略了关系词which/that, 所以应填came.

2. 例句要有针对性。老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到学生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或语法时易犯的错误;在设计例句时应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例句。有些是在书面表达中常犯的错误,有些是在选择填空中常出现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或试卷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将这些常见的和学生易犯的错误记录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出,及时的改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3. 举例要有情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堂好的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生活知识背景出发,为学习创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举例时应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 使学生在新颖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如在讲解 not a bit 和not a little时,可以举以下的例句:John often makes fun of others. He is not a bit good. He is not a little bad.看到这样的例句后,学生马上清楚了两者的区别。

二、举例要生动

举例要生动是指选择的例子角度新颖,形象具体,通俗易懂,耐人寻味,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生动有趣的例子,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它可以消除紧张,淡化焦虑,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从生动性和艺术性的关系来看,生动性是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因此,教育学的举例要想达到艺术的境地,就要不断地在生动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怎样实现举例的生动性呢?

1.例句要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解英语知识点以及语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无一点幽默感,课堂气氛将有可能成为一潭死水,学生学的会很被动。但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做一个有心人,在设计例句时注意其趣味性,课堂气氛将得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将由此提高。如在讲解be responsible for 这个短语时,不妨讲个笑话,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吻了一个三岁的女孩,女孩对男孩说,你要对我负责啊。男孩说道,放心,我会对你负责的,咱们又不是一两岁的小孩子了。学生们在欢笑之余,又深深地记住了这个短语: I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you.

2.例句要贴近生活。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心理,比起原处的人和事,我们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因此,在给学生举例的时候,尽量不要给学生一些与他们生活毫无关系的例句。这样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如果给出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例句,教学效果会好的多。如:A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 shouldn’t waste food, especially when we are eating in the dining hall.(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应该浪费食物,尤其当我们在食堂吃饭的时候。)

3.例句要体现时代特色。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例句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备课时应选择新鲜话题,找到与学生的切合点。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求新欲望,富于时代气息反映当代正在使用的语言,易引起共鸣。报刊、杂志、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词汇,对此,教师应及时了解,以期在讲授知识时能将其贯穿于例句之中。如: Liu Xiang is the famous athlete who won the 28th Athens Olympic Games men's 110m hurdles champion .(刘翔是一位著名的运动员,他获得了第28届奥运会男子110栏冠军。)

三、举例要有教育性

教育性是指通过举例使学生自己深受教育,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生从例子中“学会教育”,掌握知识点。实例本身应包含巨大的教育力量,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教育性和艺术性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性是艺术性的灵魂,艺术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没有教育性,艺术性也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和归宿。举例是否具有教育性是衡量其是否具有艺术性的重要标志。怎样做到举例的教育性呢?

1. 例句要体现思想性。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寓德于教。适合的例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提高个人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如(1) It’s good manners to give seats to the old in the bus.(在车上给老人让座是一种好的举止。)( 2) You can’t reach your aim without hard work.(要想实现目标只有靠勤奋。)

2.例句要体现知识性。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通过例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培养其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如:(1) Did you watch the Spring Festival Eve Gala Evening? It was really brilliant and I was made to laugh all the time. (你看了春节联欢晚会了吗?真实太精彩了,我从头笑到尾。)(2) Spiders are not insects, for they have eight legs and an insect never has more than six.(蜘蛛不是昆虫,因为它们有八条腿,而昆虫从来都不会有超过六条腿的。)

四、举例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教师对选取的原始材料要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抓住關键的和本质的东西,去掉次要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其次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举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性乃是教学艺术的一大特点。如果教师年复一年地重复过去所讲的例子,没有新意,没有创造,千篇一律,这无疑是教学艺术的末路。因此,教师要不断进取,善于捕捉教育的各种信息,为教学的内容不断添加新的养料。怎样实现举例的创造性呢?

1.举例应注意温故性。所举的例句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既要体现旧知识,又要装点新单词,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温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教授新词时,教师本人或要求学生尝试用已学过的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新词,一来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词,增加词汇的记忆效果,二来还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比较,强化学生对已学过的词的记忆,对新词的用法、所表达的意思理解更透彻。如在学习prohibit sb from doing sth 时,可以联系到forbid sb from doing sth ; 在学习except时,教师可以引申出besides,except for, but, except that等等。

2.举例应注意多样性。教师在给出例句时常常使用翻译法,就某一个知识点或语法现象翻译句子。有的老师唯恐基础薄弱的学生不明白例句的意思,每一个例句必翻译,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而且方法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可以发动学生自己造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可以尝试用填空题或改错题的形式给出例句。如:(1)It’s kind____ you to help me. ( of )It’s hard ____ me to finish my homework on time. (for ) (填空)(2)The film had begun for half an hour when I got there. (改错)(been on )

3.举例时多引用格言、谚语 和习语。英语中的格言、谚语和习语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格言、谚语和习语的运用可以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适时、恰当的引入这些谚语,无疑会使教学增添趣味、锦上添花,学生在幽默、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如讲到lead to时,很多同学都喜欢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等。再如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Practice makesperfect(熟能生巧)等等。

上一篇: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下一篇:三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