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经验

2024-07-09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经验(通用8篇)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经验 篇1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经验

一、课堂教学形式——必求“得意忘形”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其实问题不在于课堂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还是“呆板单一”,而在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形式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什么。为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应该追求的是“得意忘形”。

课堂教学中的“形”可理解为教师 组织、利用教学资源所采取的各种教学形式,如讲授教学、网页教学、模拟教学等。“意”可理解为学生以课堂教学形式为平台,让学生得到对自己的发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得到包括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的定位是必须“意”而不是“形”,应该是“形”为“意”所用,而非以“形”代“意”;其理想的结果应该是“得意忘形”,而绝不是“得形忘意”。

课堂教学时要实现“得意忘形”的理想结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依次登上“得象忘形”“得言忘象”“得意忘言”等几个台阶。如知识的传授,应依次经历如下三个台阶:首先,摆脱有关知识所承载的客观刺激物,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刺激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其次,用 语言文字将知识表述出来,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最后,把用语言表述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课堂教学氛围——力争“避虚就实”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在各类比赛课、公开课等教学 实践中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一定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氛围吗?难道说学生在常规课中安静、认真地听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气氛就一定不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吗?其实对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不在于表面形式的“活”与“死”,而在于它到底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什么有益的东西。

课堂氛围不同于教学形式的营造,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如采用宽容能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完全按照自己内在的个体需求无拘束地发展思维能力;或施行控制手段,对学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制约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进行,又能让学生按照外在的某种需要发展。在各类比赛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因教师宽容有余而控制不足导致课堂氛围过分活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对自身成长有益的东西并不多;而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常规课堂中,则由于控制有余而宽容不足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沉闷,在压抑的心态下,学生真正能够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得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同样不多。

笔者认为,真正体现 教育 教学真谛的课堂教学气氛不在于是“活”还是“死”,而应该在于是“实”还是“虚”。无论是“活”的还是“死”的形式,如果不能使学生自身个性得到 发展 ,无法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获得有益于自身成长的因素,都是虚的。而学生若能够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即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能从外部资源中找到有益自己发展的因素为自己所用,那就是实的。

课堂教学时要做到避虚就实,必须既在宽容中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向与 社会 相协调的正确方向发展;又在控制中引入鼓励,实现学生潜能素质的整体提高。如在 政治 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就应该注意以下两个角度:一是允许学生对人对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不能无原则地放纵,须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二是在引导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的时候,也鼓励学生在不违反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价值判断体系。

三、课堂教学策略——务求“弃佳求适”

鉴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 学习方式,因此在各类比赛课、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 问题 引发学生好奇心,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 内容 应用 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

而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则看到教师一般采用讲解策略,也就是教师往往运用如下课堂教学进程来完成教学内容: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透视上述两种课堂教学,我们不难看到其中存在着这样的思维: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着最佳的搭配关系,应巧妙搭配以追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诚然,在不同的课型下确实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事实,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 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 分析 、选择,经过长期的 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 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 影响 ,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经验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中教学,经验探索

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时刻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不要担心学生出错, 保护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好奇心, 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进行发言,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更好的形成创新意识.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景, 实施探究式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 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要尽可能的创建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让学生逐渐从对学习的好奇当中走出来, 形成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教师在进行情景模式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富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的情景问题的设计,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 在困惑当中不断的寻求进步, 学生在形成认知冲突之后, 就能够更好的进行新知识体系的建立. 例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先告诉学生: 如果能将一张纸对折38 次, 我就能顺着这张纸爬上月球等, 学生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问什么, 在学生充满好奇的情况下学习相关的知识, 效果自然会非常好.

二、开展全方位交流, 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交往中发展数学能力

1. 师生互动: 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在师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 通过相互对话交流甚至是互相提问互相合作, 保证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都是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进行的,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堂课在进行新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后的反馈过程中将师生之间的问答贯穿进去, 教师在引入的环节灵活的创建一定的情景模式,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和创建的情景模式通过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然后在提出假设等方式, 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准确判断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 在进行课堂教学知识的反馈中, 教师还是要通过对话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判定, 学生不仅需要进行自己观点的陈述, 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学到自己忽略的部分,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班级学生的共同学习.

2. 师生换位: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让学生走上讲台, 完成属于老师的一些工作, 学生在讲台上可以根据老师之前讲述的问题进行解题思路分析和解题方法的总结或者是对其他学生的板书内容进行评价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的效果,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怀疑的习惯, 并且学生在和其他人的交流合作当中能够更好实现对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在扮演教师的过程中, 会更好的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造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能力和学生自身的想象力非常重要.

3. 分组讨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讨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特别是在进行试卷评讲的课堂中, 教师在进行学生课堂分组活动的安排的时候, 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性格特点, 每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有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学生, 在进行分组的时候, 教师要考虑到分组之后学生在自己的组内是否感到愉快, 因此, 在进行分组之前, 教师要对学生的性格和能力进行详细了解, 清楚学生的人际关系, 弄明白哪些学生之间关系融洽, 哪些学生之间关系紧张, 在进行分组时候, 教师要尽可能顾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感受, 保证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愉快的进行学习活动.

三、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新教材不断的提倡要进行主动和合作以及探究学习模式的建设, 在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中, 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探究性的课题, 要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要在一系列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亲自感受数学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学生在感受到城市交通混乱的时候, 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会自己花费很长的时间站在街头进行车流量的统计, 并且按照已经学到的数学模型对某一个路口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进行分析和原因概括, 并且分析街道两旁的障碍物和摊点等的有关情况, 学生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意见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 并且通过自身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 这对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经验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教学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文理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71-01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对新事物十分好奇,并且在身体激素的作用下他们逐渐由懵懂到彷徨直到矢志远航。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学生不愿主动学习政治课程,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程是遇到很多名词理解不了,学生知识架空如空中楼阁不能运用到实处,缺少创新等等。如何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本人经验做以下论述。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内容要切合实际

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

3、注重社会调查

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三、文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这是政治教学法改革新的生长点。

政治理论是来自于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是落后于现实的。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

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是在于这个关系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师能运用理科的相关的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容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2、运用理工科知识来讲授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辩证法,其实是来自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因此,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均可以从中采取大量的材料来讲授哲学原理。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用来归纳和抽象出“物质内部成份排列顺序不同会引起物质的质变”的原理。等等。特别是这些科目中的每一道应用计算题,都可以抽象出辩证法的有关原理。例如,在理科的解题方法上,我们知道每类题型均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即具有一定的解题模式,但具体到每个题中,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的这一思想,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应用计算题的过程中,抽象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等等原理。因此,只要政治老师善于和勤于探索,特别是在当前大综合科考试的这种模式的条件下,如能广泛联系理科类知识进行教学,政治科的地位复兴是大有希望的。

总之,由于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特别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只要政治老师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敢于超越,积累经验,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丽萍.高中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革新,2010,(02)

[2] 陈冬菊.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1,(07)

[3] 杨爱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4).

初一政治教学经验交流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宋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的机会。其实,经验实在谈不上,在座的很多老师都是前辈,经验都很丰富。很荣幸能够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今年的初一教学工作由张瑞玲老师和我担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坚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集体备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更新,必然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个体教师来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途径,困难是很大的,而集体备课则给了我们一个互相补充、交流、学习的平台。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实验二中一直推行集体备课制度,逐步形成了“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复备”的备课模式。

(一)个人初备——集备前准备阶段

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先明确备课的内容,提出备课任务,要求参加的教师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把握好重难点,确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方向,设计出适当的课型,选择适当的教法。此外,还要求教师认真阅读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为课堂的授课增加素材,而且在集体研讨的时候,能够做到研究教材各抒己见、有备无患。

(二)集体研讨——备课研讨阶段

集体备课的过程,是大家奉献教育智慧、群策群力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明确一个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要由整体到局部,以相应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

2、提出一些问题。这是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即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实际,如创设什么样的情景导入新课、某个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怎样优化课堂练习等等,问题越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就越概括。

3、研究一些策略。在广泛讨论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概括出最优的教学策略,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4、分享一些资源。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一个点子、一个经验、一个教训、一个案例和一个设计等,都是可供大家分享的备课资源,有选择 的充实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就能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在集备中我们坚持“七备” “六统一”的原则,“七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六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统一单元检测试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问题越议越明,方案越论越好,真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发挥出“1+1>2”的效益。

(三)个人复备——备课的完善阶段

集体备课后,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个人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

二、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放弃一个学生

初一学生的认知程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只有基础抓实了,知识积累多了,方法掌握了,考试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提炼的能力才能提高。

我们老师大多都是教多个班级,而且课节比较少,因此,在抓学生方面与语数英相比就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又不允许我们晚上布置作业,如何抓基础,落实基础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考试检测和及时复习来达到教学目的。“检测课堂化,考试经常化,” 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上,通过提问(提问更多的是针对差的学生,对于那些不喜欢学的学生,)、小测验(主要是课堂测验)等方式来加以解决,不需要正规考试,只需每节课前的5 分钟的小测验,这样做既节省时间,又能全面摸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复习课上,我们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有小组内的组长检查,有小组间的组长抽查,有小组间的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为了胜过其他组,组长监督组员,组员相互督促,课前就开始准备,课后也不放松,真的是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即使是班级最差的学生在组长和组员的督促下,也是干劲十足。不落下一个学生,全面开花,我想这是提高整体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注重方法的传授,不漏掉一个题型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思想品德这一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特别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没有考试经验,如果只注重对 学生知识点的灌输,忽略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和训练,是得不到令人满意成绩的。

在教学中老师们可能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很认真,对基础知识点把握也很好,但考试成绩却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

(一)学生掌握知识过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太差。

(二)学生对不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欠缺,答题时往往未审好题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就急于答题,其结果是张冠李戴,答得很多,却得不到高分。

针对学生中的这些弱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出现的不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比如:

选择题:在选择题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排除法。它大致分为直接排除错误法、排除共同错误法等等,其中排除共同错误法多应用于组合式选择题。

判断分析题: 三大步:判断——扣教材——结论。材料分析题:我们总结了四步:

第一步,审问题,抓关键信息,确定“题型”(评析题、启示题、谈认识题等或为什么、怎样做等)。

第二步,读材料,抓关键词句,分层,确定“主题、中心、方向”(一个或多个)。

第三步,回扣教材,找到相关的原理或观点,确定“知识点”(一个或多个)。

第四步,组织答案,规范书写。

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明白:

1、为什么?(原因)

2、怎么样(意义或影响)

3、怎么办?(措施方法)等等。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归纳答题思路,让学生答题规范,条理清楚,是学生考试中少失分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精选试题,加强训练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练”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注意“练”,要充分发挥“练”的功能。然而,面对课时少的现状,根本不允许有太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堂训练,所以必须要精心挑选习题,设计习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针对思想品德考试中常见的几种题型,根据新课标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有针对性地选题(教师对手头的资料伴你学及单元检测题进行筛选)在试题的筛选中我们主要把握两点:

(一)习题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过多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提倡、鼓励学生解题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该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游得轻松、畅快。

政治课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5

随着高考向考查能力和素质的转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高考的要求?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中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准确的把握政治的内涵,也就是说对教材的处理必须做到四个字:钻、动、扩、思。

“钻”,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搞清楚每一个问题。教师自己钻下去,真正把知识弄懂,才能交给学生。否则,简单的要求学生记忆,只能使知识流于表面,不牢固也经不起深究。

“动”指的是动态地看待政治各部分知识,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从横向纵向整合出知识结构网络,这样能使学生对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扩”指的是政治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教学才会生动活泼,才能触类旁通,把问题讲深讲透。

“思”指的是思考。政治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首先必须有独立思考能力。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相融,百炼成钢。”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该是独立思考问题的楷模,在教学中善于应用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教师的鼓励、示范和培养中逐步形成的。

以上钻、动、扩、思四个字,无非说明一点:高考要求提高课堂质量。高三的思想政治课决不能靠绘声绘色的故事吸引学生,也不能拖沓松垮。只有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严谨的科学态度,精辟的分析和活跃的思维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二、夯实基础,狠抓落实,注重整合,构建网络

把夯实基础知识作为整个高考复习的第一要务,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为可能。要想成绩好,基础知识最重要这句话很正确。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的记忆,俗话说,学习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和能力。“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说明了对教材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记忆的过程,就是外在知识不断理解和内化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否则,能力、运用就成了空谈。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应狠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对“双基”融会贯通。

学会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真正做到融合贯通。例如,要正确回答“如何看待电子产品价格下降”,必须对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包括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政策、企业营销策略、消费心理等。

构建知识网络,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在第一论复习中注意课节、章节之间得知识结构及体系,把握学科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系统,提高学生运用系统知识与整合系统的能力。另外,注意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每节课结束时,应适当布置一些自主创新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当堂学习的知识和考查的知识点为切入点,自己设计作业题,可以为客观性试题,也可以为主观性试题,可以是课本上的基础试题,也可以是联系热点、焦点、重点及国际、国内、人民群众关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关注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整合能力。

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高考复习基本上都是三轮复习法,各轮复习有各轮复习的侧重点。同时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和提高的,所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我主张适当打破常规的一二轮复习的界限,要在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一方面是为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做铺垫,另一方面就是在基础知识复习中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这个时期,按课本章节复习基础知识是重点,按部就班,不慌不乱,不打折扣,不跃进,按照低起点、小台阶、勤反复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力求学生掌握到位。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复习到某一个知识点时,要联系学科内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定范围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能够进行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当涉及到重大的时政问题时,让学生努力回顾课本知识,让学生充分的回到课本中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二轮专题复习时,主要任务是大跨度的构建知识网络和专项训练,提高能力,但要以基础知识为铺垫,要牵、带、引、砸基础知识,有些老师曾经片面的认为专题学习的时间短、任务重,基础知识已经复习过了,只花大力气讲时政热点,不分主次的讲了很多热点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其实是不当的,这样容易使学生更加迷惑,还没时间顾及课本知识,事倍功半。二轮复习必须做到用专题巩固基础知识,在增加知识容量、跨度和解题能力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回归课本知识,加强异步练习和旧知识的滚动,加深、巩固课本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在静态中提高能力,在动态中巩固基础,切实做到动静结合。

四、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时政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即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时政特点,在讲课时,不断引人和更新国际、国内及社会中的重大时政热点、焦点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并设计题型,从多学科、宽领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取热点分析讲座,电视演练和电视广播,多媒体展放等形式,扩大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眼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另外提醒两点:

第一、在练习中要求精、简、热、新相结合,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不做无用之功,无用之题,无用之习。

第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的运用与训练。树立知识不是简单的识记,而是贵在理解和运用。

高中化学教学经验 篇6

化学必修1是人教版系列化学教材之一,(该套课本共八册,两册必修,六册选修),实验区使用的教材有3种版本(即:人教版、鲁教版、沪教版),本文是以人教版的化学必修1为载体来展开。它与人教社,版高中化学课本相对照,其特色是显而易见的:它在现行高中化学课本基础上,有质的飞跃,符合新课标的思想、内容要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其凸现的特色:

1.1 课本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该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煤气灶火焰、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体现人文性的如:危险化学品标志、沙里淘金原理、”白马非马”论、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网络搜索、英汉对照等等,这些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无形的潜移默化。同时都能很好的体现出编者的初衷——体现时代性与人文性。

1.2 突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主题

本册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是作为21世纪中国公民所必备的化学知识的部分,是将原来高中三册化学课本里的部分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显得贴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与后续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如:”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介绍的一些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等是贯穿于整个化学学科的一条主线,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后续课程中会加深与巩固的,不求一步到位。

2、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传授知识而不是教材?”这是多数老师思考的问题,我就两年教学生涯对高中化学教学谈谈我的拙见。

2.1 自己身体力行,做好表率

从新课本不难看出,作为化学教师光具备化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只囿于化学领域,没有与任教学科相关的科学有较宽广的知识与技能,则很难高屋建瓴,厚积薄发,只能穷于一时的应付,难免会捉襟见肘,更不用说驾驭教材了!因此,化学教师必须积极进取,不断的充实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时刻把自己摆在课改的行动架构之中,努力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那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讨论、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点拨等,看似是妙手偶得,实际上这些都是优秀教师综合素质的自然流露和体现。当有了学识、风格、经验、思想,具备了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有一种气质和魅力,自然会是当之无愧的好教师了。

2.2 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教师平时积累的教学素材这时能够派上用场!),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化学新课标,理解其实质!并多参加各种新课改的研讨会议,多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灵活处理,体现教师的个性与风格)。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重视实验教学和探究学习活动的功能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在此不多赘述,这里主要谈谈实验探究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有的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法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只是我作为一个新教师初次使用《化学必修1》的一家之言,在实际的操作中当然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要靠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同仁去创造性的解决。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需满足——高考指挥棒的功能与方向得改变。否则,编得再好的课本实施起来都会变质,编者的编书指导思想得不到实质性体现。高考的改革和新教材的推广将有何归宿,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游戏化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大部分师生心目中,“游戏”的含义还局限在电脑游戏等数码娱乐工具方面,认为游戏与学习背道而驰,沉迷游戏更是家长眼中大忌。但是我们从《高级汉语大词典》中罗列的多种“游戏”含义中总结出游戏的三大特征:

游戏具有学习的特征——学习、投入、反复体会„„

游戏具有社会的特征——结交„„

游戏具有娱乐的特征——游乐、玩耍、欣赏、角力„„

3.苏联教育家说过:“游戏对孩子来说就是学习,而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劳动”,我们忍心让孩子终日劳动吗?所以游戏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下面是我在化学教学中的若干游戏化学习实例。

3.1 化学游戏在课堂中的开展

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化学游戏,既可以作为检测知识的手段,也可以作为技能培养方式,可以让广大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轻轻松松得到提高。根据运用的手段不同可以分为趣味实验游戏、多媒体演示游戏、合作型动手游戏、头脑风暴游戏等等。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的科学,来自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探究的吸引力自然不必多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们所使用的游戏手段:

第一种是多媒体演示游戏,比如在“垃圾”的选修课教学中,我们采用网上下载的Flash动画“垃圾分类游戏”,检测学生是否能根据所学知识分辨主画面罗列出的各种垃圾属于哪种类别。垃圾包括一次性饭盒(可降解)、塑料袋、电池、纸文件夹、剩饭菜、报纸、废旧文具、炭粉墨盒、果皮、金属易拉罐和用过的茶叶袋,垃圾箱种类包括“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学生可以拖动鼠标拉着某种垃圾放入相对应的垃圾箱。如果你做错了,那么垃圾箱就会做出提示,直到你完成所有正确的操作。

“环境保护”涉及知识面广,我们沿用电视游戏节目中的一种流行形式——极限联想。比如针对“大气污染”设置了二十个联想题,每题分别给出四个提示语和联想结果的字数,让学生分组竞赛,让他们能根据这些提示积极展开联想,看看谁能先提出正确答案。这种竞争性的游戏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游戏热情,让他们开动脑筋挖掘已有知识加以应用。

我们还采用游戏卡片的形式开展教学,比如《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记录有不同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卡片,让学生重温门捷列夫的发现历程,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还可以利用这些卡片元素相互之间的化学反应创设游戏牌的规则,让学生好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玩一玩”!

3.2 通俗媒体作为游戏化情境素材的开发

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更加易于将知识活学活用,获得切身感受。这里提到的通俗媒体指的是小说、电影、电视等,它们也可以作为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素材。它们相对于学习而言都是属于休闲消遣的形式,广义言之称为“游戏”也未尝不可,在激烈竞争的学习生活期间,它们在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地位恐怕只比电玩游戏略好,但是普及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是学生乐衷的对象,我们如果从中提炼出与教学联系的内容加以利用,学生接受起来更能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武侠小说是不少教师所不屑的通俗文学形式,但金庸小说以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在国人中尤其是学生中间广泛流传。金庸小说文理包容,数理化知识亦有所体现,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笔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关注起其中化学知识,并在化学教学中灵活运用。武侠小说中要涉及兵刃——必然可以联系上金属的性质和冶炼。我为了提醒大家金属虽然坚硬但是有其延展性,就提到了《书剑恩仇录》中这么一段:镖头韩文冲的铁琵琶被红花会的高手先捏成铁板,然后卷成铁筒,再捏成铁棍„„虽然描写夸张,但是足以说明金属的延展性。 再如脍炙人口的《倚天屠龙记》其实就是围绕一刀一剑——特殊的合金展开的故事。我向学生展示这么一段打斗描写:“谢逊屠龙刀一转,两朵金花都粘在刀上。原来金花以纯钢打造,外镀黄金,铸造屠龙刀的玄铁却具极强的磁性,遇铁即吸。”学生们马上捕捉到这段描写中的关键化学信息——玄铁的磁性,我继续提供“屠龙刀”的颜色——黑沉沉,学生不禁想:会不会是磁铁矿四氧化三铁啊?该书中还涉及金属冶炼、加工等知识,比如我给学生安排了这么一个问题:连倚天剑和屠龙刀都无法折损的圣火令上的花纹文字是究竟如何刻上去的?有的学生通过查阅原书,了解到圣火令是用白金玄铁混合金刚砂(SiC)等物铸就,“在圣火令上遍涂白蜡,在蜡上雕以花纹文字,然后注以烈性酸液,以数月功夫,慢慢腐蚀。待到刮去白蜡,花纹文字便刻成了”。这种方法还可以和化学教材中玻璃刻字方法加以对比。 化学知识在影视作品之中的体现也可以随手拈来,转为己用。我在讲磷及其化合物时播放了《笑傲江湖》电视剧选段:令狐冲依靠死人骨头中形成的鬼火在黑暗中击败强敌——从而联系磷化氢的自燃;讲硫和氧气反应时播放了视频——武侠电影中常见的暗器蛇焰箭;讲氮气的性质时带大家回顾了《满汉全席》中用液氮注射进熊掌制作佳肴的片断并请大家分析原理„„

以上的想法做法并不是匪夷所思,其实当前也已经有教育工作者这么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作为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广告词,也是通俗媒体形式之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被用作解释炭的稳定性,“小护士”的SPF值也在生活化学课上广泛介绍。所以,游戏化学习也应该具有生活化的本质,成为STS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努力的去做到这一点。比如对广告宣传中某品牌牙膏抗酸性不相信,来,大家一起找来鸡蛋、牙膏、醋或可乐,亲手做做这个实验,然后进行讨论;又如刚刚获赠一包“男士活性炭洗面奶”,我就借题发挥,与学生一起探讨活性炭的吸附性。

3.3化学教学曲艺形式的表现

曲艺形式如相声、小品等都是一般文娱活动中常见的节目,对语言艺术、表演功力等有较高要求,从这点上说,和老师教学是相通的!凡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从事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我们都将其称之为“玩”,都是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所以将化学教学用曲艺形式来表现,也是游戏化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包括下面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在课外活动、联欢晚会中的化学相声、化学小品。相声、小品多以讽刺为主,可以选择化学学习中的常见误区、环境污染重大事件、当前社会上食品卫生等丑恶现象等;也可以歌颂当前科技发展。笔者曾经编写并演出过一个化学相声,选择了侯氏制碱法与侯宝林先生、元素周期表稀有元素读音、可乐和黑醋的比较、假酒的制造等几个笑料串联起来作为包袱,让各位同学在莞尔之际也了解到化学史、生活化学、实验室安全等多方面知识。当然,这些曲艺形式也不见得一定要在活动、晚会中出现,当前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六章就设置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小品。正常的教学进度中,安排这么一两节课,在学生预习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由两名或多名化学教师(学生也可以)依据现成的或原创的相声小品剧本加以简单排练,最终在课堂上表演给大家欣赏。相信知识的如此呈现比传统课堂的单调传授要鲜活得多、有趣得多,学生记忆、理解得更深,自然应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当然,学生和教师平时学习工作紧张,不可能花费太多时间在脚本创作和排练上,这就有待现成的优秀剧本不断涌现!虽然这样的形式在当前中学一线似乎很难实现,但是这是一代游戏化学习研究者的梦想,我相信也是广大学生快乐学习的需要。

另外一种是将曲艺形式转接到教学艺术中,寓教于乐,而教学效果一样出色。相声语言的幽默、小品表现的形象以及评书的有声有色都值得教学借鉴。许多优秀教师常将闪烁着智慧思维的幽默渗透于教学,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对知识的领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碘的性质”时忍不住提及自己当年的糗事:“告诉大家一个生活小常识,碘酒和红药水是家庭常用消毒外用药,但是它们不能混用,因为它们会发生反应生成有毒的碘化汞。

当年我上中学时候,一位同学因为受伤到我家处理伤口,我起先为他涂上碘酒消毒,后来又自作聪明地为他伤口涂抹红药水以增加效果,(很沉重地说)结果害得他伤口糜烂,几天都没有好转,让我到现在一直愧疚于心„„”(学生大笑)——自嘲自讽本是相声中常用的表现形式,我在这里使用当然不只是为了博得大家一笑,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错误观念、错误操作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再犯!

笔者还曾经使用传统评书的手法作为自己课堂的开头,比如经典的开场白“上回说道„„;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今天我们这堂课„„”,或者是自编和本课有关的打油诗;也曾将网络上流传的化学笑话、化学谜语取来在课上与学生调侃一番,却也能让学生在笑声中理解某个概念、记住几个名词。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第二种方式本质上是从教学风格上考虑的,稍用不当,就容易误入无厘头纯搞笑的怪圈,不但不能起到增进学习兴趣的效果,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

将曲艺形式纳入广义的“游戏化学习”范畴是因为它们的目的都是让学习与快乐同行,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它不仅是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事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是令人感到快乐的,曲艺正是一种令人快乐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力求做到语言诙谐幽默,形式轻松新颖,让学生觉得一点也不压抑,紧张时似乎是做游戏,悠闲处好像又是在听相声,于消遣中学到很多知识。

高中语文识字教学经验谈 篇7

作为一个学中文的人, 一个从教十八年的语文教师, 我对于汉字有着难以言表的崇敬之情。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 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它不仅外形很美, 内涵也极其丰富。专家们说, 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所以古人早就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人生聪明识字始。实践也说明:识字能促进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在我看来,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能比得上汉字美丽。作为世界上几乎唯一幸存的表意文字, 它以直观性、形象性、内涵丰富性在世界文字中独树一帜, 它以美观匀称的间架结构、生动流转的横竖撇捺、气韵舒畅的运笔之势、变化万端的组合搭配, 显示着独有的魅力。

但是如今, 到了中学, 随着课程的增多, 作业量的暴涨, 加之长期以来高中识字教学的淡化直至退出, 再加上许多老师过去未受过严格的书写训练, 自己不会写字, 我们的孩子们连最基本的规范清楚都不能达到, 根本谈不上对汉字的热爱和审美。一个高中学生能说全汉字造字法“六书”的寥寥, 能具体解释某个简单象形字本义的也少之又少。识字教学的高耗低效一直困扰着一线的广大教师。学生普遍识字质量不高, 错别字多, 写的字又差, 老师们头疼, 家长们不满。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孩子们对于英语的狂热追求:课堂上全力以赴还嫌不够, 还要报各种课外辅导班、请家教;作为外国大学硕士录取资格的雅思、托福、G R E考试甚至蔓延到了中学, 学生们纷纷追捧, 以证明自己超高的外语水平;语文作文中也常常要加入一两句外语, 以显示词汇的丰富。这阵势几乎到了以学好外语为荣, 以学不好外语为耻的地步。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丢失了, 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会在哪里?

二.识字, 教材编写仍任重而道远

时下里, 英语是世界级“强势语言”。有人说“语言是有男女之分的”, 现在的英语就像一个雄性动物, 在臣服着对他暗送秋波的所有人。中国人正热烈地投入到英语的怀抱中, 学英语的热情, 现在都热得让中国以外的世界难以理解, 全民皆为英语狂。学好了英语可以出国, 学好了英语可以拿到高薪, 英语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外企的敲门砖, 评职称、晋级都必须通过各种名目的外语考试。不可否认西方强势语正肆无忌惮地蚕食我们美丽的汉字, 耀武扬威地霸占着学生的思维, 悄无声息地瓦解着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汉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这样的现状, 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忧虑, 开始振臂高呼:救救我们的语言文字!

导致孩子们忽视母语学习的更重要原因是我们母语教学的问题。就拿汉字来说, 许多孩子从小学到高中, 学习了那么多年的母语, 但对于汉字并不真正了解, 它的本义是什么, 最初造字的样子, 很少有学生能说得出来。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材中, 对于六书的讲解确实少之又少。令人欣喜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中有一个单元知识的简要讲解, 北京即将使用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中有《优美的汉字》的一文, 对汉字的起源及发展有一个简略的介绍, 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中, 有“神奇的汉字”一章。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对外汉语教材中对汉字基本义的讲解则远远多于我们面向本国学生的母语教科书。

可见文字学的普及在中学语文教育阶段比较缺失, 在中学这个课堂教育的主渠道, 文字学教育几乎是空白。这应当引起我们深思和反省。

三.素养,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基于以上情况, 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 应当自觉主动地肩负起这个责任和使命,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融入汉字教学, 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 提升学生的汉字素养, 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首先, 借力全球汉语热的有利形势。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全球汉语热逐渐升温, 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建立, 各种汉字出版物风起云涌不计其数, 比如《字里乾坤》 (林成滔, 中国档案出版社) 《字里乾坤》 (曹先擢, 香港商务印书馆) 《字里乾坤》 (王宏源, 华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唐汉解字》 (系列) (唐汉书海出版社) 《字源趣谈》 (详说800个常用汉字之由来) (陈政, 新世界出版社) 《汉字的故事》 (郁乃尧, 中央编译出版社) 等等。汉语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此刻, 正是推广我们汉语的最佳时机。抓住中学课堂, 以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未来散播汉语言文化的生力军, 是睿智的选择。

其次, 积极探索识字教学的新策略。

1.拓宽识字渠道倡导生活识字

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 汉字随处可见:上街时, 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眨眼;看电视时, 荧屏上的一个个字幕也在不停的闪烁……生活为孩子们营造了最好的识字环境。我们倡导在生活中识字, 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把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联系起来, 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第二层意思就是要拓宽识字的渠道, 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在社会上, 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进行识字教学, 实现生活课堂化。

2.丰富识字形式倡导趣味识字。

汉字形体相近相似相当复杂, 而且数量庞大, 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 而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 将使学生不堪重负。如何化难为易, 使学生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参与到识字教学中去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许多生动有趣的识记方法, 如“做游戏”、“编顺口溜”、“猜谜语”……使得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新奇, 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3.积极鼓励创新倡导自主识字

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新教材则处处为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时空。在识字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自主选择、自主创造、随时交流识字方法, 任何稚嫩可笑的方法, 只要是学生的良方, 我们都不能否定, 都应该鼓励。

例:“路”由“足”和“各”组成, 说明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飘”字, 学生编了一个顺口溜:右边风吹左边票, 车票随风飘呀飘。

再如拆字诗:日月 (明) 朝昏, 山风 (岚) 自起。石皮 (破) 乃间, 古木 (枯) 已死。可人 (何) 当来, 意若 (重) 千里。永言 (咏) 黄鹤, (志) 士心为己。

这样既能让大家分享识字的乐趣, 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能力。

其实, 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 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一个成功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 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 在满足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欢乐, 之后他们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去创造。

第三, 教学中引进六书的基本知识。

在文言教学中, 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求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汉字的本源、基本义及流变, 变枯燥的解义教学为解字析义或解字析文教学, 以解读字义带动对文意的理解。

1.尽量挑选字源字, 如象形、会意、指事字, 它们是构字的基础, 追根溯源, 有可讲解的意味。

2.对字义、文意理解有帮助, 并且关键的字;无注释的帮助学生理解;有注释但意思不熟悉的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易分辨的字帮助记忆, 如“至”和“致”的区别。

3.有一定文化含量的字, 如“王”“封”等, 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历史、人文内涵。

这样不仅让教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还有利于中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素养的全面提高。

此外, 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常用字, 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和感悟能力, 有深入了解探究的愿望, 可以在教师引导下, 对汉字的渊源做进一步的探究, 从而深入领会汉字文化的精髓和其独特的魅力。我们的这种做法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也可借助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进行推广。

汉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汉字是我们的文化身份证, 我们不仅是人种意义上的中国人, 同时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们自己文字的美丽与内蕴, 为维护和传承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尽一份力。

摘要:汉字教学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加强高中语文的识字教学, 必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抓好, 对常用字要结合课文从字的音、形、义上确切掌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定要融入汉字教学, 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 提升学生的汉字素养, 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

高中教学经验杂谈 篇8

一、心理自信

学生只有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行,才有可能学好、考好。

为了让学生增强自信,教师应该重视座右铭的作用:自信像一面镜子天天照,似一股清泉常常洗,激励和提醒自己,不忘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发挥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不知不觉被感染,高高兴兴受教育。好的座右铭可完善人生,催人奋进。我们班级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课桌上写下了激励自己的座右铭。班级的墙上还有六三卡,即:三个闪光点、三个突破口、三句格言、三个榜样、对父母说的三句话、三项承诺。

为了让学生增强自信,教师应该重视同学生聊天。只有同学生沟通,教师才能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教育好学生,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沟通是消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基本保障。

二、明确目标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导致了他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简单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晚上最多抽10分钟时间制定一个每日计划,即明天要完成哪些事情或学习任务,并按照重要程度的顺序写下来,记在一个日记本上。第二天按照这个计划去完成相关的任务,晚上对照一下,完成一个划掉一个,全部完成全部划掉,没完成继续完成,直到最后全部完成,不留尾巴,学习不能欠账,不然积重难返。配合这个计划,学生还可以做到每天三问:今天我学了哪些内容,我都会了吗?今天我做了那些事情,能否做得更好?明天我要学习什么,我预习了吗?

三、分段教学

具体就是在课堂不同的时间段根据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合理讲课。大部分学生一节课只有三十到三十五分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此,根据这一情况,课堂开始的五分钟教师会利用最新的热点新闻或者是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索新知,主动融入课堂;课堂五到三十五分钟,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所以用来处理重难点知识,在最后的十分钟,由于学生过度疲劳,这段时间就做一些强化练习题,加深对当堂知识的理解、记忆。课堂学习是提高成绩的重要环节,分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总之,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果,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如果把掌握知识比作攀登高山,教师就是引路人。如果让学生自己爬山,是教师的失职;如果背着学生上山,也同样失误。

四、连坐复习

人是会遗忘的,即使是处于黄金时期的中学生也一样,因此,教师要根据“遗忘曲线”每隔一段时间就帮助学生回忆,例如,学生根据这一周的内容自己出题,同桌作答,如果同桌不及格,出题者有义务监督、帮助其做出正确的详细解题思路,又如:黑板上每两天由一名学生写一个易混易错知识点,每节课集体齐读,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监督背诵记忆,做题过程中“一不小心”再犯,同桌和本人一起罚背写,并出五道考察这个知识点的习题巩固记忆。总之,知识和制度的落实很关键,教师不要只盲目地讲,讲完只是完成了20%,关键还在于知识落实了多少。这是教师们同样教学最后成绩有好有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做到:首先是精心准备精心备课,多查资料多选题,多从学生的实际考虑去设计上课内容;第二,精讲多练、多提问,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真正地多参与,做到“低起点,密台阶,大容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收获特别是有信心;第三,让学生之间多合作交流多互相帮助,也很有利于知识的落实;第四,每节课可以选用灵活的方式以练带考、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通过“考”引导教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考”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持之以恒

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去做,要把简单的事情经常化去做。不到最后决不放弃,坚韧不拔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教师授课要持之以恒,也做到“早来晚走”。教师应坚持不仅上好一节课,更要把握好课前五分钟的交流,课后晚走五分钟,关注课堂上不积极的和有疑问的学生,融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里。

教师监督要持之以恒。多数学生都存在不同惰性,教师要想出办法督促学生学习,如让学生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背诵知识;在自习时间,督促学生做好作业及复习等向有限的时间要质量。有的教师通过抽测或小考等形式,观察学生的发展变化,注意他们成长中每一次小小的进步。不仅如此,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的奖励、分析也要持之以恒。总之,方法是死的,操作是活的,持之以恒是成功的。

在我的教学中,我还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我愿意为我的学生奉献,使他们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一篇:旗政府办公室党支部整改方案下一篇:食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