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政治课课堂教学

2024-08-22

有效的政治课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有效的政治课课堂教学 篇1

不容讳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到今天, 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状况和效益仍不够理想。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学生而言, 他们普遍对政治学科的认识不正确, 认为它“假大空”, 学起来枯燥无味, 学后又无实用价值, 故而兴趣不浓;从教师这方面看, 学生的冷淡态度对自己的教学热情是个不小的冲击, 也就“悉听尊便”,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了。很显然, 欲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 需师生共同努力。下面我就仅从教师的视角谈一谈如何实施高中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不当之处, 敬请方家指正。

一、“正名”立威, 唤醒学生

造成学生普遍轻视、厌学政治学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摆正这一学科应有的位置, 而“态度决定一切”“磨刀不误砍柴工”, 所以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识就成了当务之急。我们要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到:政治课包含思想品德、法律常识、基本国情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充满科学的辨证唯物世界观与方法论, 是每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 对每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着非同寻常的奠基意义。它能让大家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 科学高效地学好其他学科。当然, “做广告”时不要流于空洞的说教, 不妨联系学生的实际, 举些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总之, 只有先给政治课“正名”, 方能给那些“糊涂”的学生下一剂猛药从而唤醒他们。

二、创设氛围, 感染学生

对话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诉求、一种基本的生存状态、一种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 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对话教学则是这种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 并当之无愧地成为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条重要法则。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证明, 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获得理想教学的优质土壤。它能使人精神爽逸, 思维活跃, 兴趣和潜能于不自觉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潜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角色, 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变居高临下的权威为平易近人的特殊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构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释放学生的激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真正交给学习的主人。当然, 教师在“对话”中应担任导演兼演员的角色, 要清楚自己的任务是通过配合使学生最终形成强烈的自学意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要始终驾驭好课堂, 而非游离于课堂。

三、褒奖及时, 激励学生

据心理学可知, 任何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扬。学生相对于拥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经验的教师来说, 尚是脆弱的群体, 更期待得到老师的肯定, 所以建立激励机制对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益非常必要。我校的省特级教师胡齐国经常告诫我们: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作为教师, 我们要“带着放大镜”去积极地发现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的优点, 通过有意识的鼓励, 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生需要老师的赏识,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听了他的话后, 遇到学生由于胆小或答错问题自卑时, 我总要向他们介绍刘德华的歌曲《everyone is No.1》;遇到学生讨论问题过程中冒出有创见的看法时, 我总是及时地大加赞赏, 并与他的学期考核挂钩。时间一久,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明显高涨了。

有效的政治课课堂教学 篇2

今年暑假我们再次参加了高中政治继续教育,今年的主题是有效课堂评价,通过学习我认为一节高质量的政治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标准评价。

第一、高中政治应该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联系当前房价过高与市场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第二、新课程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加强教学互动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开展 篇3

一、相关的依据

1.初中中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即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规定,指出了初中中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三观”,即理论联系实际。

2.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 “三个面向”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并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四个统一”与“一个重申”为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指明了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原则的精辟论述。

3.理论联系实际是时代与学生的需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意味着教育更新和重建,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现代教育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状况,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民主教育和活的教育,必须按照青少年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组织教学。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导者杜威就提倡“在生活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等等,其实这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理论的倾向,而不注重培养学生做、实践能力,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存在学生轻视、厌学的状况,这就是一个根本的方法和途径,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联系学生关心的国内外大事,生动活泼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包含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又与我国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学科的这个特点决定在教学中要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要深入领会理论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初中政治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要深入领会这些理论,在宏观上首先要把握贯穿于教材中的中心线索,掌握了这条线索,才能领会教材的全部内容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本质的联系。此外,要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整体结构就是知识网络,只有掌握了这个“网”,才能熟悉知识纵横联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再次,要把握初中政治教材内容在高等教材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全局在胸。

2.要切实把握实际

第一,把握方针大政及重大时事。对时事的学习,首先要立足于平时,养成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素质。其次要抓住重大事件找准热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复杂多变,作为中学生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把它掌握起来。这就须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把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以及与我国有直接关系、关系我国切身利益的国际热点问题作为重点,并按照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体、对外关系等类别进行收集、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第二,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今中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改革开方形势的变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具有求实精神。但由于受自身因素的限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以点概面或脱离现实地看待社会中的敏感性、尖锐性的问题,并且展开所谓的“热点”讨论,往往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对此政治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定期展开“热点”问题大讨论,真理越辩越明,经过交流、讨论、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要科学指导实际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体现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战场,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培育新人素质方面的作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科学性,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教材未能吃透,实际材料处理不当,而盲目联系实际,牵强附会,让学生怀疑理论的科学性或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感到迷惘,从而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

第二,政治教学中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际的联结点,学生思想认识的疑惑点。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通常给人以抽象、深奥、单调枯燥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联系实际生活事例来说明观点,用观点来统率材料。如初三教材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中的按劳分配,学生就不容易理解,要举例让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许多重大问题往往复杂,学生关键是要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联结点。理论联系实际还必须把握学生思想认识的疑惑点,即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才能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

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目标的设计 篇4

在教学实践中, 确立教学目标并不复杂, 故而常常被教师所忽视, 以致出现教学目标的偏离、缺失甚至空置等现象, 各种经验性目标、照搬性目标、随意性目标等时常可见, 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已成为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有效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一是主体错位。即目标设计的主体指向不清晰, 导致目标偏离。主要表现在目标设计多围绕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

二是内容缺位。即目标的三维覆盖不完备, 导致目标内容缺失。主要表现为教师重视知识维度的目标设计, 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挖掘。在具体目标设计上多用课程宏观目标代替课堂的微观目标等, 导致目标被架空。

三是要求易位。即目标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 导致与教学内容脱节。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造成的满堂灌和情感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的“高、大、全”。这种脱离学情的目标设计, 无论看上去多么“完满”, 一旦脱离学情, 注定是无效目标。

另外, 目标的定位不当、叙述不科学、缺乏测量等也是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影响了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依据现代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目标通常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与学活动所预期达成的结果, 具有多层次性、多功能性、多元评价性等特点, 通常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通过规范的教学活动予以实现。从高中政治学科视角看, 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有以下基本要求。

1. 目标设计有效性的宏观要求

一是目标设计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即教学目标设计应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范围相符, 与教学目标的路径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吻合, 等等。二是目标设计符合整体学情。即在国家标准指导下, 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的学习水平, 以保证课堂教学实施的效度。三是目标设计符合教学操作规律。即在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流程安排等具体的操作细节上具有学科的鲜明特征,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目标达成有效性的微观要求

一是三维和谐统一。有效目标一定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体, 各维度的达成不是彼此孤立的单个教学行为, 而应统一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在知识目标达成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 并通过其间蕴含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亲历体验, 进而实现情感目标的升华。

二是学习状态良好。按照课改精神, 课堂教学有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是否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积极质疑、学有所获, 是衡量课堂有效目标是否实现的最重要的指标。

三是容量安排得当。课堂是否达成有效目标, 教学容量安排是否得当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这里的教学容量是一个三维统一的整体, 除了教师最关注的知识要点, 还包括所授内容的实际运用和对知识内涵的情感体验。其中, 对重、难点处理是关键。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目标设计的背景与支撑

高中政治课有效目标设计, 需要以学科特点为背景, 以相关理论为支撑。高中政治课有效目标设计的学科背景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活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体系, 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来构建的, 我们只有把教学内容置于这一大背景之中, 才能准确地把握其现实意义。

二是基础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所要达成的目标, 是一些最基本的、与学生成长关系密切的内容, 必须把《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内容指向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考虑, 防止设计随意拓展目标要求的做法。

三是情感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中最关键的内容, 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以扭转具体目标设计中重知识、轻情感的不良倾向。

四是渐进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需要借助一定学习过程的有效重复, 才能实现螺旋上升。所以, 要针对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 设计相应的目标。

有效目标的设计也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支撑。美国学者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编写》中提出,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完成任务的行为条件;使教师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成绩水准。从中,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具体, 具有可操作、可检测的特性。

三是课堂行为条件应有利于促成目标的达成。

四是有效目标设计应尽力使教师的教学期望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互协调, 必要时甚至需要教师作出妥协。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目标设计的策略

有效教学目标设计, 是一个研究教学背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复杂过程, 离不开一定的策略, 通常从“立意”“分解”“导航”“取舍”四个角度切入。

1. 立意

这里的立意,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有关课堂性质的立意。依据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终究是一个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 故教学目标设计应本着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理念, 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在具体的设计操作中, 我们一定要摈弃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赐予”思想, 紧紧围绕学生主体进行目标设计, 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设计, 从而摆正课堂重心, 达成高效教学。

二是关于课堂内容的立意。一个好的课堂内容立意, 需要教师从战略的高度把握课题,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挖掘课题内容的教育内涵, 以准确地回答“学什么”的问题。目前, 高中政治课教学一般以一个框题作为课时的教学内容, 各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为避免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潭, 准确、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要高屋建瓴, 准确把握框题内容的主旨, 具体联系、分析相关社会背景, 实现课堂内容的准确立意。首先, 准确解剖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 从课程性质的高度把握课程目标, 从内容标准的角度把握课堂目标, 并联系社会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的实践意义,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 为设计教学三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其次, 准确地收集、分析学情, 摸清学生的学业水准、思想状况, 了解每一个学习主题中学生的疑点、盲点、兴趣点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中提炼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2. 分解

课堂高远的立意, 需要通过教学内容逐步落实和教学过程的分步操作得以实现, 这就涉及到分解的问题。分解, 让教学目标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现实, 确立起一个个方便操作的课堂微目标。

要完成课堂目标的有效分解, 首先, 我们应该在宏观视野前提下钻研教材文本。这里的钻研教材,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吃透教材”。要吃透教材, 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文本的主要观点和阐述过程, 对文本涉及的知识内涵作出专业的解读, 更要研究教材中框题、目题、主干知识、具体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编排前后承接的教学环节。其次, 我们应该着力于课题专业背景的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浅显, 但要准确地、科学地予以解读, 离不开一定的专业背景。因此, 我们只有对涉及的学科概念、理论观点、论证过程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专业研究, 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才能使教学过程科学合理, 课堂操作得心应手, 应对意外有备无患。

3. 导航

这里的导航, 特指目标设计中实现具体目标的条件和路径, 主要指教与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有效的目标设计, 特别强调目标实现的条件和路径, 其中“教与学的方法的选择”更是有效目标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

那么, 如何选择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呢?要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上述阐释中所涉及的课程标准、活动建议等宏观导向, 主要考虑的是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条件和达成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等不同教学内容, 很难给出一个特定的、统一的目标达成路径, 但从教学实践看, “自主”“情境”“体验”“实践”“探究”无疑是实现三维目标的五个关键词, 在它们的引导下具体选择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 思考一个个课堂微目标的达成策略, 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必然具备足够的可操作性。

教学实践证明, “文本阅读”是自主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作为合作学习具体方式, 情境问题的小组讨论也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反复采用;在既定结论基础上设计的综合探究, 于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很有裨益, 我们应选择性地加以运用。

4. 取舍

顾名思义, 取舍就是多中选优, 以优化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目标的优化两个层面。

学科内容庞杂与课堂时间相对有限, 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个突出的矛盾。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每一次教学目标设计中, 都面临着取舍问题。这里的“取”是指在一定的学习主题指导下, 精选课堂内容, 适度挖掘, 有效拓展, 重点敲打, 以达成高效的学习目标;而“舍”则正好相反, 是指在某个主题学习中大胆删除、简约所学内容。“取”与“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共同构成了课堂高效率的要素。那么, 如何做到取之有据、舍之有理呢?从静态的维度看, 课标、教材、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当然是必备的依据, 应据此筛选出教学中必须重点敲打的理论问题。从动态的维度看, 具体取舍需要结合课题的社会背景, 寻找出取舍的现实依据, 与所学主题与社会热点吻合者宜多取少舍;反之, 则少取多舍。如此动静相宜, 方能有理有据, 做好教学内容“取舍”这篇大文章, 为优化目标、梳理理论获得坚实的落脚点。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 取舍还是一个目标不断优化的过程。在高中政治课堂中, 无论是知识、能力, 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体到每节课都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 需要我们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加以有效取舍, 即通过去粗取精、取重舍轻的创造性过程, 把知识目标中最重要的理论观点, 能力目标中最核心的内容, 情感目标中最真挚、最贴切的部分, 融入到期望达成的目标中, 健全有效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 从而让课堂教学焕发出高效的色彩。

有效的政治课课堂教学 篇5

【摘 要】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强调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师必须按新课标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益,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有所作为。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实践性探索

传统课程强调考试分数,以培养少数人为目的,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其效果在多数时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师的必然选择和不懈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都面临的最大潜在危险。”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是否有效,跟导入有很大的关系。导得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导不好,会抑制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创设情景、精心设置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为推动教学发展作好辅垫。例如,高一经济生活《国家财政》这一框时,可以沪昆高铁经过某地这一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事例为背景材料,精心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

(一)高铁建设所需要的巨资个人能承担吗?

(二)如果个人不能承担,那么沪昆高铁谁来出资?

(三)你认为还有哪些建设是由国家来承担的?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就把《国家财政》所包含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怎么用好?”几个知识点勾勒出来。事实证明,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能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兴趣大增,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探究,教学效果自然生成。

二、营造民主和谐气氛,培养合作探究习惯

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研究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同样的学习内容由教师完全进行讲授,两周后学生对所教内容的记忆平均率不足10%,由学生进行讨论,记忆平均率可达75%,由学生教别人,记忆平均率可达90%。因此,教师放弃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教师必须营造一个愉悦、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例如,高一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一知识的教学,可以引入这样一个事例:农民工王某到一私营企业打工时患上“尘肺病”而企业主没有给予经济赔偿,经过多次交涉却毫无结果,导致王某采取非法手段维权而触犯法律。可以设置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一)王某在劳动过程中哪些权益受到了侵害?

(二)王某的维权手段合法吗?

(三)你认为王某应怎样维权?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知道了作为新时期的劳动者应享有的权益、承担的义务以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合法维权的途径。这说明教师要学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发展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但学生在智力、健康状况,情绪意志、社会适应、动手能力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参差不齐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的教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以学生的学为风向标,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差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与需要教学分层次的、有选择的教学。分层次教学可从多方面进行,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过程的分层,教学评价的分层,以及作业的分层等。例如,旧人教版高三政治常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中依法治国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

(二)怎样做到依法治国?

(三)怎样把依法治国这一原则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这三个问题的难度由低到高,课堂上分别抽不同层次的同学来回答,层次低的学生不会因为难,答不上来而自尊心受到伤害,层次高的学生不会因易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更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学到知识,一个重要的检验方式是做练习。但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错,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掌握解题的方法,不注意审题,甚至审题粗心大意造成的。因此,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政治课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有效的答题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O。”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例如,解决图表题:一是看标题明确题目的主旨,确定所考的知识范围;二是看表格的内容,注意时间和数据的变化,纵向找变化,横向找差距;三是看注解,注解有助于理解表格的内容。通过加强学法指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有效的政治课课堂教学 篇6

一、回归教育本质,彰显三维度教学目标

1、确立三维度目标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表现。教育是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是随生产与生活需要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的教育是与自然、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到了近现代,学校教育成了系统知识教育的专门场所,由于忽视其他目标,造成教育瘸子显现。在对教育深刻反思之后,人类再一次把教育同自然、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重新确立三维目标。这是教育在走过许多弯路后回归教育本质,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更和谐发展。

2、三维度的对话性实践是对教学活动的科学定位。现代教学观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可把教学看成是一种涉及到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形成新知识和新认识的认知性活动;学生与同学、老师互动中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这是一种通过沟通方式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活动;学生的自我修养,这是一种反思性、道德性、伦理性实践活动,三种实践交织在一起,无法分离。

二、转变教师角色,凸显主体性地位

1、转变教师角色是课堂教学转型的抓手。有效教学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它关注的是学生成功的活动,所以有效教学研究应当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如何判断教师转变角色?美国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书中认为,课堂要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一是课堂气氛是否转型,二是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生方式变革是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可见,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转型的一个抓手。

2、转变教师角色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传统教学思想认为,教师是施教者,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则是教学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都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即使在那种精心排演好的学生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对就过的所谓“优质课堂”上,学生充其量只是课堂的配角。所以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知识占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合作者,由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和促进者。由规则、方法的规定者转变为学习的帮助者。

三、转变学习方式,实施生活化教学。

1、“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以崭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为理论基础。其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主张人类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人类知识进步正是这两个知识维度互动的产物。第二,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到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维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第三,主张所谓知识并不靠教师传递,而是靠学习者自身建构起来的,即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决不是靠教师片面灌输,被动的活动。其实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人类两种基本学习方式,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而旨在改造学生学习方式。

2、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政治课开展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生活化是政治课的生命线,新课程呼唤政治教学回归生活,围绕生活,反思生活,在生活中学政治,到生活中用政治。

首先,在实践中实现对认知的超越。作为一门生活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政治课教学的时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生活。而且一个人只有在实际生活环境是通过自身实践才能体验和内化思想品德。因此教师要增强实践意识,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提出问题,为学生亲身实践奠定基础。创造性地打通书本与生活的渠道,把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经验学习结合起来,发展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基本学力,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在实践中不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要素,需要学生主动进行批判与反思性活动,不断对新情境进行认识,对新要素进行辨别,对新问题进行思考,对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批判、反思和建构,在新旧材料不断碰撞与融合中产生新发现,形成新的意义联结,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超越。

其次,在探究中加深对生活的体验。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体验与合作探究,克服从文本到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由于体验是个情感触动且生成意义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能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在体验中产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甚至对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同时形成一系列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营造对话环境,追求真实性效果。

“对话中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它坚持以“相互赋予意义”为基础而形成认识,并进行意义交流的见解。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致力于揭示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条件是什么。日本教育家佐藤说过,“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的目标而展开的不同于无轨电车式的胡扯,也不同于学术讨论。它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因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设计和展开的活动,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功能。而现在很多所谓的“对话”实际上是假对话,学生只是‘想教学所想,说教师所说,”这些假问现象与满堂灌实质上是一回事。因此对话中心教学应致力于对话学习环境的创造。

1、对话的课堂环境是真正“思辩”的。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解决问题,这是政治课教学应遵循的一般程序。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应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回答教师提的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向权威挑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带着新问题出去。

2、对话的课堂是真实生成的。虽然备好课是课堂上好课的前提,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课堂教学新起点,所以课堂应是生成的,它是师生合作探究、生成新知,共同提高的过程。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思维、智慧、能力的投入和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开发、生成、转化和提升个性的创造过程。

有效的政治课课堂教学 篇7

1.1 情境创设的目的性

教学情境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它既不是摆设,也不是赶时髦的装饰品。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当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切不可将情境设置当作“敲门砖”。所以,教师在情境设置时要清楚地明白为什么要设置此情境以及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法,在运用上不可喧宾夺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走出那种认为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误区,明白教学情境的创设也需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一堂课切忌过多地使用情境,情境设置应理寓其中,将教学内容寓于情境,使其内涵丰富饱满,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2 情境创设的针对性

情境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情境创设只有准确地针对某一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特点,有的放矢抓契机。创设教学情境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激起学习高潮。学生对新颖适度且与已有经验存在关联的素材或资料感兴趣,因此,情境的内容应既要有新颖性又要注意其难度的适当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种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感觉,通过特定情境,经过积极思考去理解教学内容的深层内涵,获取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3 情境材料的科学性

毋庸置疑,学习与一定的情境紧密相联,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为追求表面形式化而随意创设情境的现象,这样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有些教师往往为了突出个性而去创设新奇特别的情境,结果却引起了不少问题,使得原本只需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却因掺杂了过多的时尚元素反而让学生一直沉溺于情境中的非教学内容,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纵然情境表面呈现出千姿百态,但细细探究却发现其偏离教学主题已远,忽视了教学应该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背离了教学的问题属性。

1.4 情境材料的时代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前世界正处于信息化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坚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学生,在教学中对于情境的创设要带有现代气息。因此,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现实素材引入课堂,将社会生活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典型素材及时引入课堂,增强政治课程教学的时代感,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如:在讲解凝聚爱国力量,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的问题时,就可以选择最近备受关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作为素材进行深入而细致的阐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还让学生对国家主权的理论内涵和我国现行的外交政策理解得更加透彻。

2 教学情境有效创设对高中政治教师的要求

2.1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高中政治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注意提高自己在其他学科知识上的积累,展现出政治学科的学科前瞻性。学科专业素养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高中政治教师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他们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增强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尤其是提升时常被忽略的板书技巧。虽然现在多媒体运用非常普遍,但对于一个政治教师来说,科学合理的教学板书仍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为教学情境的创设铺砖引路,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的知识脉络,抓住教学重难点,使其深刻理解与记忆教学内容。除了学科专业素养,高中政治教师还需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眼界。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化学等)之间的交集很多,这些学科相关知识的运用不仅能丰富课堂,还能提高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教师不仅要在传授知识方面有前瞻性,而且在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方面也应注入前瞻性。政治学科的边缘性决定“理性分析社会,感性体验生活”,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语言特色,通过讲解、讨论,指导高中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学会剥茧抽丝,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

2.2 对情境创设的教学反思常态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反思范围广、内容多,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经常反思,并呈常态化。教学情境反思有三个部分——课时反思、阶段反思和反思汇总,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材料的累积,及时记录课堂的各种变化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心理状态,有效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情境创设融入怀疑精神

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者,其怀疑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理解的不断突破中;对权威观念的不断挑战中,对社会时事材料关注的不断更新中;对学生情况分析的不断调整中。具有怀疑精神的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更倾向于争论型教学情境和反思性教学情境,注重向学生展示矛盾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只是教师预设的部分,但课堂上最精彩的部分主要在于不可预知的突发性生成部分。突发性生成部分来源于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有可能生成的那部分,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生成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生成的部分中,一定会有与教师预设不一致、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观点,当此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切不可急于否定学生,要进一步了解深层原因,否则的话会令学生的怀疑精神由主动感悟转变为被动接受。教育教学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学生具有怀疑精神恰恰说明了他们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性,因为感兴趣才会有思考,因为有思考才会产生怀疑。假如学生的怀疑精神不被教师重视,即使学生知道了知识内容也未必会从内心真正接纳它,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不到升华,那政治课就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篇8

一、精心备课是达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上课的质量。面对新课程, 政治教师怎样备课呢?

1. 备好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 开展创造性的教学, 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教师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 知识性包括原理、观点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 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 研究分析政治教学的新课标, 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 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 抓住主线, 确定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和难点。

2. 备好时事政治。

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生活性、丰富性和开放性”, 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 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 在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有关时事新闻的报刊、浏览网上时政热点, 找出那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 备好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 了解一般情况, 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据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 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 在分组中要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 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师生互动是达到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1.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灵魂, 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之一。学生知识的形成源于生活情境,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那种“说教”教学方式, 尝试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情境, 有效地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注重课堂的教学活动。

(1) 注重阅读, 让学生眼睛动起来。以往教学中, 教师常把教材读得太多太透, 结果是学生“眼动”太少, 听教师的讲解反而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阅读空间, 要指导学生阅读, 达到让学生“眼动”的最佳效果。时间安排上, 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前, 使学生对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可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中, 使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阅读内容。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末, 可起到总结和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

(2) 注重讨论活动, 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达到“动脑”的效果, 实践证明, 通过课堂讨论, 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大大增强。首先, 从课堂讨论题的设计入手。问题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主题要适度超越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 但又能够通过学生个人的思考, 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加之教师营造的良好讨论氛围, 适当点拨, 层层引导, 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转化并提高学生个人意识与能力, 从而起到辨是非、明真伪、炼能力、提觉悟的效果。其次,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尝试角色移位。可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自己教育自己, 体会教师的艰辛;也可以教师当学生, 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 拉近师生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最后, 在课堂讨论的形式上, 可采取主题式讨论、质疑式讨论、归纳式讨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身心投入。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 师生在双边互动中领悟知识, 提高能力。

(3) 注重课堂实践活动,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 应当是学用结合, 知行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动手”的机会, 课堂实践活动可以以模拟现实、体验生活为主。在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或与生活联系紧密。在形式上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展开。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更需要拓展在课外,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 对实际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调查访问。事实表明, 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完成一课时的教学后, 要及时不断地反思。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实际, 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反思的策略就是写本课教后小结, 就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通过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好形式, 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 教学设计更合理, 加强教学针对性, 及时发现问题,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

初中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9

一、初中政治课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初中政治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任,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政治课中考分值较低, 学生普遍对政治课不重视;而且初中生处于成长期, 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但自我定位不清晰, 有强烈的探索欲, 却又不愿接受传统的模式, 有不定型的知识结构, 渴望指导, 但又反对枯燥的说教, 渴望展示自我, 但又心理设防。

二、初中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基于初中政治课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如何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地实施有效的教学呢?我认为:

1. 有效教学源于教材和目标的把握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政治教材, 吃透重难点, 把握情感、能力、知识目标, 教学中找准新知的切入点,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挖掘教材的内涵, 理解编者的意图, 努力做到用教材“教”。

2. 有效教学离不开课堂师生的积极互动

政治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既要保证主动权在学生手中, 到位而不越位, 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不仅行为参与, 还要情感参与、思维参与, 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3. 有效教学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大教授肖川先生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 是质疑问难的场所, 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听众”, 理论性较强的政治课教学更应让学生围绕目标,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悟得真谛, 掌握方法、总结规律、体验情感, 实现政治课教学的初衷。

4. 有效教学需重视过程评价, 蕴涵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初中政治课必须酝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做到结果与过程并重。

三、初中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实践

1.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有效教学

笔者以为政治课教学中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克服政治知识的抽象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给学生带来的困难, 将政治知识由死变活, 由静态变为动态, 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知识场景, 使书本理论成为切身的感受, 产生共鸣, 进而把握政治知识。

2. 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在自主的、探究性学习中追求有效教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推进素质教育, 实际上就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直接追求。新课程主张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 有效地渗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 强调的学习方式变革和多样化, 并非放弃接受教学, 而是要有效地整合多种学习方式。

3. 讲究教学策略, 关注矛盾的特殊性, 从学生实践中感受有效教学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学生这一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治课教学, 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就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 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坚持“因材施教”, 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 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提高思维水平, 实现有效教学。

4. 结合教学实际, 重视情景设置, 在学生的体验中渗透有效教学

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 终应由学生的学习所体现。有效教学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创设, 而情景创设应与学生的社会体验一致。教学中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发性, 鼓励学生说出并证实自己的结论;尊重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文化背景;肯定和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和持续进行学习, 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真正从学生入手, 以学生为归宿,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就能构建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学生就会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 重燃初中政治课学习的激情, 以浓厚的兴趣, 主动、积极地探寻真知、铸造人格、增强能力、提高素养, 从而达到初中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目的。

摘要: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 结合初中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实践, 在学习激情、学习方式、学习体验等方面开展有效教学的尝试和研究。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篇10

一、在学生参与中感受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策略”,区别对待不同层次学生及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特别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每一个班级里都必然有优生和学困生,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交往团体,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天性禀赋都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智力都由多种智力因素组成,他们各不相同又各有所长,每一个学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对社会现象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是矛盾的特殊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坚持“因材施教”,既兼顾全体学生又注意针对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要求不同智力层次、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并在不同基础上学生学习质量有整体意义的提高。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帮助针对性要强,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思考,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学科才能。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情趣、能力等方面有全面地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每一个个体的目标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团体共同进步。我们常常为之苦恼的学困生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教师应该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首先应深入调查,仔细分析他们学困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作为教育者应该全面转变旧的观念,要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一风吹”,更不能以教师自己甚至教师也难以达到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大多数学困生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会因为他们的“不良”表现而缺少关心与温暖,教师则更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学习、生活上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在学生体验中体现

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学科能力及自我社会素养。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师应使学生处于有效的学习情境中。这种有效性还往往体现在情境创设与学生的社会体验一致性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和他们的想法以及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发性;筛选课题,使学生能由此产生新的观念并加入和扩展原有的知识;鼓励学生导出和证实他们自己的结论;敏锐地察觉并尊重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肯定和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和持续进行学习。总而言之,教师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政治即是生活,生活就是政治”,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

摘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突出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中学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篇11

一、有效教学的科学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这种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反之就是无效或者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应该有这样的特征:能激发学生对政治课强烈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要做到课堂有效教学,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设计教学方案——有效教学的前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心组织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师只有精心组织备课,明确“五个有”,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高效化。

1.“脑中有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要认真研读《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所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要求,据此来确定准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2.“心中有材”: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要上好课就必须要钻研教材。要梳理、加工教材,吃透教材中的“八个着眼点”: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

3.“目中有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唯有如此,最终才能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案。

4.“手中有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但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贴近教材,坚持适度原则,合理使用。

5.“胸中有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依据政治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学情和特定教学目标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二)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教学的条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中学政治教材本身就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政治教师上课时再照本宣科,学生便会乏味生厌。而情境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善于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将枯燥的学习内容趣味化。在教学导人环节,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时,教师可用故事、实物、漫画、诗文、新闻等设计一个巧妙而实用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讲《经济生活》“国家财政”这一框时,播放《天路》这首歌作为导入,教学设计中加入了音乐、青藏铁路沿线的风光等元素,学生如临其境。然后,再设计几个具体问题:(1)仅仅依靠个人出资能兴建青藏铁路吗?(2)修建青藏铁路应该由谁来办呢?(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实践证明,情境教学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欲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寻找结论。

(三)联系社会生活——有效教学的生命

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生活化是政治课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政治课堂教学要尽量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事例入手,从中引出政治学科问题。让学生用政治的眼光关注社会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政治知识就是在享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的趣味性和作用,让学生学过之后有渴望、有思索,有利于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文化生活》更多的是让学生去理解知识,去感悟文化,去感受生活。如讲“文化对人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举例。学生会想到我们校园环境的设计,想到我们班级的布置等。

(四)发挥两个作用——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努力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坚持“教”为“学”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2.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加强引导,要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引导学生与学生讨论等,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五)营造和谐课堂——有效教学的要求

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1.尊重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信息,对学生多关心,多爱护,多帮助,通过细微之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2.赞赏学生。学生是需要表扬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表扬多于批评、肯定多于否定,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和行为,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专长、进步等,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表扬中得到满足,消除对自己的怀疑,坚定自己学习的信念。

3.管理学生。“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虽然需要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但也要管理好课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博学与睿智、幽默与威信,灵活地驾驭课堂,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六)优化课堂评价——有效教学的手段

课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反之,则会带来负面效应,甚至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要推行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四化”课堂评价:

1.评价标准差异化。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看到自己的成绩,并在自己的“跑道”上继续前进。

2.评价方式多样化。可以用丰富多变的语言,如“不错”等;可以用体态语言,如竖大拇指等,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3.评价角度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评价主体最优化。教师评价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学生评价学生(自评或互评)、学生评价老师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七)注重教学反思——有效教学的保障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后的思考与教学后记的撰写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保障。教师需要具备一种自我反思的意识,重新审视、反思、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产生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

在教学反思实践中,要杜绝“假反思”、“浅反思”、“空反思”等错误倾向。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必须要做到“五个度”:反思要有广度,要有深度,要有高度,要有创新度,要有灵活度。

中学政治课堂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每一位中学政治教师都应该树立和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创新和提高。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收获更多!

浅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篇1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预设与生成

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应掌握的学科知识,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权,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也是教师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途径, 所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然而, 在政治课教学中, 常常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如, 上课时教师勤勤恳恳, 讲“道理”, 交待知识要点, 却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 课堂变成了只有老师的课堂;课堂上老师很尽兴地展示他的漂亮的幻灯片, 学生忙得连书本都没空阅读, 连笔记也没时间做, 感觉课堂很热闹, 一节课内容很丰富, 但学生课后都不懂;老师一节课设计了无数多的问题, 学生似乎也都在思考、回答, 似乎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但一节课结束之后, 学生却不懂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这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那如何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呢?笔者根据近年来对新课程的实践探索, 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华东师大课改专家崔允教授说得好:“教学有没有效率,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学认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见, 有效教学具体来说, 就是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 这就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都要按照新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案, 使教学过程和环节都达到最优化, 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

二、构建有效政治课堂的措施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的发展, 无异于纸上谈兵。“教学关系本质上是对教育情境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界定。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完成。

2.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要爱学生, 尊重学生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爱, 是教育的全部秘密。”爱是人类最美的情感, 人类的行为不仅出于理智, 很多时候还出于情感, 情感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之一。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状况, 与学生有共同语言, 走近彼此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善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要看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而不能以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敏感而脆弱的, 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如果你真正用心对他好, 他是能感受到的。你会发现, 他在上你的课时是多么的认真, 多么的投入。

(2)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 渊博的知识。只能对课本抽象的理论进行抽象地分析的老师,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何谈高效!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的课堂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因为他旁征博引, 触类旁通, 将抽象的理论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 将学生的视野延伸到不同的领域。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 不再单纯是学生敬畏的老师, 更会是学生敬佩的老师, 在课堂上, 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主动合作,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3) 教师还应具备自觉反思、善于反思的能力

教师对教学及时自觉地反思, 不仅可以发现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距, 还可以对课堂成功之处作一定的积累, 对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作及时地弥补。及时反思既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补充, 也是自身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修正、反思、订正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也是高效课堂达成的必然途径)

3. 认真备课 (备教材, 备设问, 备学生) (1) 备教材

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 研究政治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 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 通过钻研新课程标准, 分析新课标, 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统观全局, 抓住主线。为了备好每一节课, 我一般都是在通览全书的基础上, 从每一节内容的前后联系去把握它在全书中的地位, 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 再围绕重点难点的解决去选择例证, 组织材料, 设计课型, 确定教学步骤, 最后斟酌语言。这一过程虽是教师备课普遍要遵循的过程, 但认真地做起来, 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好的。

(2) 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他们以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 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 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

(3) 按课程标准, 备好课堂的有效提问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 思维以疑问为起点,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教师的提问不能简单化、形式化、庸俗化。否则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 解决教学问题, 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 学生注意力分散, 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例如:某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拜金主义是正确的人生观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吗?”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 起不到启发的作用。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 他们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 难道还不知道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是错误的人生观吗?既然是错误的人生观, 难道他们还会认为这种人生观会对成长有利?这些问题还需要正儿八经地向高中生提出?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要备好课堂的有效提问。笔者认为其实备设问也就是备学生。 (1) 设问必须遵循课堂教学需要, 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随意设问。 (2) 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问题应具有层次和梯度, 要照顾到班里不同层次的同学。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这样既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比较浅的问题可以提问能力比较弱的学生, 较深的问题可以提问能力较强的学生) , 使学生各有所取, 各取所需, 挖掘自身潜能, 激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达到创造性学习。而且这么做还可以较好地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 并且感悟到思想政治不是空有理论, 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武器。

4.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 实现政治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 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实现在预设中有生成, 在生成中有预设。教师教学时不应过分依赖于课前设计的教学环节, 而应该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保持开放与敏感的态度, 对其进行及时捕捉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 启发学生思维, 使课堂时刻充满活力。在备课时要有生成的意识, 留有生成的空间和时间, 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记得我在高二年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课内容时, 我选取了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孟祥斌的情景材料。其中有一问是:结合履行公民义务的相关知识谈谈孟祥斌的行为值得大家学习的理由?在探讨这一问时, 一女生站起来发问道“我认为不值得向他学习, 他应该在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前提下救人。军人的人生价值肯定比轻生者大, 这样不合算!换做是我, 我也不会去救, 我不会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真是超出了我的课前预设。这时, 班上也有几个男生在起哄, 还说:“老师你认为呢?”这时, 我并没有充充带过, 也没有呵斥他们思想觉悟低。而是对预设进行了重新调整。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让他们直面和关注这个话题, 不管是“值得学习”还是“不值得学习”都亮出自己的观点, 并说明理由。并将生命健康与正义、美德进行了比较, 什么更重要。让学生明确观点:生命无价, 对每个人来说, 生命和健康都是重要的。孟祥斌的举措是正义行为, 传承了舍己救人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这种方式, 使这节课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5. 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方式, 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高效政治课堂的模式, 绝不应千篇一律。要提倡多样化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是新课程中提倡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但传统的讲授法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上, 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 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运用不好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 运用不好, 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讲授法运用得好, 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 授课会很沉闷, 让人昏昏欲睡。因此, 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 , 互相促进、取长补短, 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例如, 我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时, 我就采用了自主学习与探究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基于哲学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源泉”等知识点学生们已有学过, 所以我只是在黑板上列出了本框的知识点, 并设计了相关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思考, 如“《杜拉拉升职记》大获成功给我们的启示”“如何让春晚走出困境”等。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教师只有遵循本学科规律, 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教育智慧, 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 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改进, 在改进中再学习,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113期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371、372期

[3]张广明.高效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11

上一篇:太极拳的养生之道下一篇:跨平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