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养生之道

2024-08-22

太极拳的养生之道(共12篇)

太极拳的养生之道 篇1

养生是中国千百年来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身体健康度百岁乃去的追求,谈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之道就不得不说太极拳和书法艺术修身养性的养生功效了。太极拳、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诠释,是集儒、道、佛、杂家等重家养生学说之大成。太极拳作为肢体活动为主要运动形式,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三调的方式来锻炼身心,强身健体。书法艺术同样讲究“心”、“神”、“意”、“气”等,并配合运笔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形神兼备、松静自然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养生之道,其主要讲究“形神合一”的养生观,太极和书法的练习就是这一养生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练习太极拳时不仅仅只是肢体的活动,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形”与“意”的高度集中与配合,通过调节气机来配合肢体运动从而达到形神合一、延年益寿的效果。书法练习也是如此,运笔时的每一笔的书写时都需要意念的配合,呼吸节奏的调节来完成。二者分别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出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诠释,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有很多善书法者善养生之道,书法做为文字的书写艺术是以表现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旨与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的起伏息息相通,所以书法练习可使人平心静气、 愉悦身心、排除杂念,并可给人带来愉悦的成就感。因此,练习书法时应做到心神合一、排除一切干扰,正如苏东坡《书论》中说到:“书必有神、气、意、肉、骨,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太极拳练习也是如此。

1太极拳——大道之中的小道

太极本无极,无极既是一种“空”、“静”、“虚”、“无”身体精神的表现形式,“无极”即为高度入境的身心状态的表现形式,心中没有任何的杂念,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融汇一体,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和”。因而,自己即为自然的一部分,就是人本身的“小道”与自然界的“大道”融会贯通,这正如太极拳的起源是以道家思想为理论指导下而产生,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非常明确的说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太极拳就是在遵循“道法自然”的基础之上,按照自然规律而练习的养生功法,讲究“小劳”因人而异的练习方式,太极拳的练习是周身大量出汗而气不喘,并且不同的太极拳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练习,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养生与西方运动健身的本质区别。

1.1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太极阴阳养生观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下而产生的,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而不断的完善,中医学理论认为:“生之本,本于阴阳”;“阳化气,阴成形”,即是说阴阳即为生命的根本,生命的过程即是一个不断化气与成形的过程,也就是机体同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即新陈代谢。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制约并维持即为身体健康。

在太极拳练习时应十分注重阴阳的协调统一,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陈氏太极拳图说序》: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整体来看练习时肢体的运动即为阳,意念与气机的配合即为阴,细化到太极拳在练习中每招每式的虚实、开合、刚柔转换等,处处皆是阴阳互换,因此习练太极拳要领悟阴阳之要义。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是在行、神、意、气相互配合而完成的。如果练习时只是注重肢体上的运动形式,完全忽略意念的配合则只是剩下一个空壳,这与西方的运动健身就没什么区别了,这只是肢体的锻炼而已。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非常重视“形神兼备、表里合一”的养生观念。太极拳以缓慢、延续不断的练习风格是对传统养生文化最好的诠释。练习时注意形、 神、意、气相互统一,以意运气,以气充形,以形完神,与自然大道融为一体,和天地之气生、顺四时之法成,排除一切私心杂念从而达到内与外的阴阳协调统一,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1.2太极拳动作练习形式及其延年益寿的养生理论观念

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的一部分,它的健身养生功效源自于其本身的动作练习风格,缓慢柔和,连绵不断,动作形式以有氧代谢为主从而促进能量代谢的慢消耗。并以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理论为支撑,不断丰富完善延年益寿的养生理论内涵。所以太极拳深受广大健身人群的喜爱。

太极拳源于自然,是对大自然最好的诠释,其动作形式多数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为创作原型来命名来表露其顺应自然的养生功效。如现在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野马分鬃、揽雀尾等,都是以自然界不同动物为原型创编而成的太极拳招式。吸收不同物种之优势来丰富太极拳养生延寿之功效,使其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合,通过外在动作形式与内部脏腑机理气化运行路线,来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大脑思维高度入境的状态,使人的有机整体与大自然相融合,吸收万物之精气。正如陈鑫所说: “有形归于无迹,物我两相忘”,这是对太极追求天人合一最好的解释。因而,练习太极拳时对周围环境和四时变化有一定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接近自然,应找花草树木较多环境较为安静的地方进行练习,这样既有助于练习,又可愉悦身心,好的心情是养生益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2书法艺术——淡雅的线条养生文化

文字是对传统文化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谈及中国书法,他是中华民族的印记,从仓颉造字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下,书法已不单单是文化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了,而发展成为了一种美的艺术和修身养性的养生之术。中国的书法艺术既有具体的生活气息在内,又有抽象的、空灵的想象空间。书法艺术既有道家“道法自然”的整体自然观,同时又有儒家“中庸” 中和的社会人际观。

书法可陶冶人的情操、增添生活的乐趣,挖掘人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思想,书法是思想情感的表露,是乐观生活态度的写照。练习书法可是人形神共养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还可使人静下心来陶醉于线条的美感之中,排除外在一切杂念的干扰,是心情保持愉畅和良好精神状态的调味剂。书法练习同样需要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思想要求,同样需要以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来充实和丰满自己的理论体系,彰显其独特的养生文化理论与实践效果。

2.1书法中和于阴阳的养生自然观

阴阳学说是自然界普遍规律的反应,是中国古典哲学对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解释说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书法是在人的操控下来完成的文字表露。因此,在书法练习中无论运笔、布白等一系列动作形式中都包含着阴阳学说的变化规律在内,每一笔划的书写之中都表现着“和于阴阳,法于数术”养生观念。书法的书写每一笔划的完成都是虚与实、刚与柔、内与外相互协调配合下,是以肢体语言为内在变现形式,以文字在纸张上呈现从而表现出人生的修养境界。正如清初中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所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亦古”。

书法的阴阳养生思想,表现在书写的同时是智力的思维和肢体运动相互配合下完成的。在每一个字的书写时都是先经过大脑的思考,在大脑中安排好字体的结构之后,再由神经支配臂、腕、指协调发力阴阳顿挫来完成的。在这期间大脑几乎是除了思考该如何写好字之外再无其他悬念了,从而就做到了空静自然,使人与外界相互融合为一体,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并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

2.2书法练习可满足人精神需求,愉悦身心从而达到养生效果

书法练习相对以太极拳来说,对场地的要求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只需有一桌子配上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即可。养生的最讲究的就是养性,即修身养性为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七情” 的变化往往是给人各种烦恼的根源。调节“七情”的起伏变化,把他们控制在一个平衡合理的范围之内,尽量避免过喜、过悲、过怒、过思、过恐、过惊、过忧,并保持心情舒畅,这才能做到延年益寿度百岁乃去养生之目的。练习书法时,就可使人的“七情”得到平复,心情舒畅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创作的美感之中,用心去体会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人生哲学内涵。书法练习还可给人带来成就感,当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面呈现出自己的字体之后,并加以欣赏字与字的机构布局,笔划的运笔路线,并能和以前的相互对比发现有所进步时,人就会产生小小的成就感,可能因此就会给你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当然这跟做其它的事情也是一样的, 比如,农民感到幸福的时候就是在果实取得大丰收的时候,对于科学家来说他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他的科学研究取得胜利的时候。所以说,练习书法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幸福感,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之中找到一丝心灵的安慰。现在有很多对长寿老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哪些老人之所以长寿,并不是因为他们整天的生猛海鲜各种补品吃着。相反,他们的生活很朴素,适当的劳作,最主要的就是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不会因一点琐事而颠覆自己的好心情。所以说,“养生”就是“养性”,练习中国传统书法文化养的就是“性”,在书法中去体会前人那种“无为”的境界,去体会传统文化内在的哲理,并能指导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太极拳与书法传统养生文化的契合

太极拳和书法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以肢体活动形式来完成的,且肢体活动的速度、快慢适中,这一运动形式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养生思想要求的“适中”。在经过缓慢柔和的练习过程中,并配合意念、呼吸等去调节脏腑机理的变化,做到 “调身”、“调心”、“调息”之功效。

太极拳和书法共同做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是以传统文化为理论背景的前提下发展和完善的,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太极拳吸收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可令练习者在练习中去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生命气息,吸收日月之精华促进人体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强脏腑功能并延缓衰老期的到来,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书法同样也是在吸收“道法自然”的思想下。 另外,太极拳和书法同样也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儒家的 “中庸之道”讲究“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不激不励”的“中和” 思想,太极拳和书法的练习都是在锻炼人品质,消磨性子的。遇事三思而后行,不急、不燥,永远保持平常心,在得失面前能够很好地缓和自己的情绪,从事太极和书法这两项慢而柔的养生练习方法可调节“七情”的变化。

4小结

太极拳和书法艺术都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完善中他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传统养生的发展中更是不可或缺重要的因素。太极拳和书法无一不是用肢体活动和气韵调节从内到外的配合,同时也是对自我人生的书写和对生活态度及个人性情的书写,从最为纯粹的心灵诉说到肢体语言、纸面媒体的表达,用丰富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摘要:太极拳和书法艺术同为传统文化中炫彩夺目的一帜,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不断完善。太极拳和书法共同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寻根溯源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追求自身和谐价值趋向的同时与自然、社会相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普遍和谐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因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分别获取太极拳养生和书法与养生相关资料和理论、实践依据进行阐述对比。在实现“中国梦”的主题下,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的大前提下,以整体和辩证的思维,从多种角度去阐释二者的养生功效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太极拳,书法,养生

太极拳的养生之道 篇2

1、呼吸方式科学

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

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

可见,太极拳作为一种有氧运动,一方面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心肺功能。

太极拳主要运用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很多女性担心练习太极拳肚子会变大,其实太极拳的呼吸方式会使你的肚子变小。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

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

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汗腺通畅,促进新陈代谢

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

作为一门重视全身协调的武功,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我们身体各机能的协调与运行。

太极拳养生步骤

一、掌握拳理

太极拳拳理细微,法则严密。从皮、毛、骨、肉、筋、络、气、血、五脏六腑处处有法则,有规矩。例如“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拳理是什么意思?要在明白的基础上来把握要领。

各部位的拳理弄通后拳自然好练。自己就知道应怎么做,应怎么让身体的各部守法。各部位应做到什么标准或要求,都要问为什么?做到真正的明白。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部位,那你不可能管住(打击)别人,那对方必然管住(打击)你。

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人为了急于求成,最终是一事无成,在生活中也会很失败。 .

二、学会站桩

练习太极拳的养生意义 篇3

太极拳强调放松肌肉,“一动无有不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达四梢”等等,均有利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血液循环,也有利于对微血管的锻炼,促进了微循环。有人进行的太极拳微循环的研究表明,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者管绊异常率和淤血管超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起到了调节供血的作用。此外,不少研究表明,练习太极拳对降低血脂、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营养、预防和延缓心脑疾病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以松静自然、舒缓自如为特点的太极拳极有利于人的心理调节和修身养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

太极拳“道法自然”,人身为一“小太极”,自然为“大太极”。当你练完了一套太极拳,到户外、旷野、树林、草地上,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牵掣”,“动静作势、纯任自然”,呼吸自然,心胸开阔,“随天机而动宕”,也无意追求蹬腿有多高,架势有多美,姿势有多规范,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来行拳走势,与大自然静静地交流、交融,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天人一体,生机无限,热爱自然、热爱人生之情油然而生。忘却烦恼,忘记忧愁,进入一种恬淡自然的境界,那份紧张烦恼之外的宁静,那种置身世外桃园般的好心境,难道对你的健康无益?

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

现代人工作中、商务中的激烈竞争,使人与人的关系紧张,甚至白热化,由此引来嫉妒、烦恼、仇视;现代科技又给人创造了网上聊天的环境,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

人们聚在一起练习太极拳,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随着音乐舒拳走势,或两两推手“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回转绵延”,成为一种融洽感情、乐此不疲的交流情感的活动。正如《大趋势》一书中提到的“每当一种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产生一种高情感”。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做为一种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尤其是在外国,老年人、妇女平日较为孤独,提供一种场合使人们在一起练拳、交流、说笑,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太极拳以其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尤其容易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少发达国家,太极拳爱好者聚集一起,无欲无争,怡情养性,不失为凝聚人类情感的“魔杖”。

被誉为“终身不尽之艺”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拳种一样,在练拳中追寻和谐,上下、身步、手眼、内外,处处和谐,可谓“终身不尽之艺”,也就是人们说的“终身体育”。太极拳对老年人十分有益,可以摆脱人们的寂寞和孤独,天天练习,天天都会有新的感受。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一点,是它更重视内在的养气。“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气”被中国人视为生命之源,养生在于养气,养气必须修心,修心即要修德。人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谋,才能恬淡自如,养好精气。太极拳正可以宁静其心,使精气浩然平和。

概括地说,太极拳的健身是在绵缓不断的运动中,把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生哲学连在一起,相互作用;把心态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为一体,兼而得之。太极拳的特殊功效,才会得以充分显现。

正如国际上一位著名的营养专家浩塞尔在他的《松弛的艺术》一书中说“除非你能够松弛,否则,全世界所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不能帮助你。”

太极拳的养生之道 篇4

这本书相较于其他的相关书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很注重根基的培养与奠定。翻开文章目录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第一章的内容先告诉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与它的历史,培养我们对太极拳的兴趣和感情。从第二章开始并没有直接写身法步法等外在功法,而是展现给读者养生的基础,太极拳的基础,从根基开始一点一点进行培养,慢慢进入到心理的调节、系统的调节。跟着是手、眼、身、步、桩法的练习,最后才是一套能够起到养生保健功效的太极拳套路。这样循序渐进让练习者不至于最开始没有注意基础就盲目练习而引起运动损伤,也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这项运动。

漆浩的这本《太极拳养生》特别简明易懂,语言也特别平实朴素。太极拳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这种类型的书大多晦涩难懂。但本书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晰,有着非常完备的内在系统。先简明地概述太极拳这项运动,然后围绕养生将原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边分析功效边教授技巧,清晰易懂。而且本书的写作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方式。首先运用到文献资料法,在著书阶段作者参考的是山东体育学院的一些馆藏作品和期刊内容,而且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也列入参考范围。其次是专家访谈法,针对本书中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都向武术专项的老师进行了请教并与之作了深入探讨,让读者对有关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太极拳文化、养生文化有了不同角度的、更深刻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运用就是综合分析法,通过对收集以及访谈得来的信息与观点进行整理分析,针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专业性的研究与更深刻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著成本书。

本书对太极拳养生的研究、对体育和体育教育、养生保健、甚至临床医学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体育和体育教育的发展上,首先《太极拳养生》对太极拳的研究十分深入与透彻。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形式,从体育的多样性角度考虑,有利于复兴传统体育形式,保护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对于体育教育来讲,《太极拳养生》一书详细且系统地讲述了太极拳的教育教学方法,甚至可以用作太极拳的教科书。其次对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学术价值,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太极拳保健的原理,包括保健的基础、原则、练习要领与操作关键,以及太极拳对身体各个系统和对精神、心理的调节。再次养生保健系统科学的综合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中对人体系统、心理、呼吸方式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方式内在联系的探究,对于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太极拳内功养生心法有哪些呢 篇5

太极拳内功练习

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1.周身一家

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

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2.内外相合

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太极拳的养生哲学之我见(二) 篇6

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欣欣向荣,无一不在自觉地遵循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否则便会过早衰亡,提前结束生命历程。大自然的运行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从观察我们居住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以及可以观测到的银河系以外的外太空其他星系大致能够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大自然中的地球等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太阳以及类似的各式各样的恒星、银河系以及其他更大星系中的各种星体,它们的运行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以旋转的形式进行的,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整个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的一个更大的天体中心旋转,而且每个天体在围绕一个中心点公转(走圈)的同时自身也在围绕自己的立轴自转,人类用已经达到的天文观测技术拍摄下来的视频已经清晰证明这些科普常识的现实存在。其次,一般情况下所有天体的运行速度是相对恒定的,除非有异常情况出现。再次,狭义范围内星体的运转轨迹是重复践行的,月亮绕地球,地球绕太阳,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周而复始,无有尽期。最后,运行的空间节点与时间节点是自然对应的,在哪个时间运行到哪个地点是恒定不变(狭义)的,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自转时有晨昏午夜,公转时有春夏秋冬……

作为非天文学专业人员能且只能采用非专业的视角,但我们已能够就以上看到的大自然的运行状态与太极拳进行对应比照。首先我们看到,不论是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宗师、运动员、爱好者还是公园里、广场中的旁观者都很清晰地看到,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在画圆,其从头顶到脚底的每一个身体部位的运动轨迹都是一个个围绕某个中心点运行于不同平面上的弧线,相当于星体公转的轨迹,而且,太极拳的画圆(公转)与缠丝(自转)浑然天成地糅合在每一个动作当中,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亦经常在推手搏击时得到运用体现。其次,各式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始终都是在一个节奏上运动,不疾不徐快慢有致张弛有度,这种基本恒定速率的运动既起到了对身体的全面锻炼的作用,又不会给身体器官和机能带来任何损伤,其浑然天成的面面俱到也只有自然的力量才能企及。(有一点例外的是:最古朴的太极拳源头陈式太极拳在个别传统套路习练中会有爆发力的习练和运用,似亦可以类比地球的地震和太阳的耀斑等爆发性运动。)再次,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讲究反复琢磨,在反复重复中达到“悟”的境界,亦即宗师们所说的“拳练万遍,其理自现”,一遍遍地重复运动,在循环往复的习练中悟出这门神功的道理。最后,对应中医学的子午流注理论,太极拳的习练非常讲究习练的时间,说得玄一点,在每个时间段习练太极拳,得到锻炼的身体部位都是对应的,达到的功法进境也是既定的,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自转时有晨昏午夜、公转时有春夏秋冬一样。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和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太极拳习练者之所以在习练过程中能够产生十分奇特的锻炼效果,使身体随着习练太极拳的时间的延续逐渐得到健康和强健,正是因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和严格依理论进行的实践非常简单而又准确地契合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实践了最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简朴道理。试举一例即可透彻明白:地球如果忽快忽慢地公转和自转人还有法活吗?答案不言自明。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每天按照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进行锻炼,不节外生枝,不旁门左道,不知不觉中做到了老子分析出来的大道理,不健康长寿而不可得矣,这就是太极拳能够使人健康长寿的基本原理。

(版权所有,非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能 篇7

1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其功能

1 . 1科学的呼吸方式

太极拳运动无论是拳势呼吸还是自然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法,在呼吸的同时还注重配合意念,也即是在运动者吸气时,内气会沿着脊椎督脉向上行走,而呼气时,内气则会顺沿前胸任脉向下沉;而小腹在呼气时是向上鼓起的,吸气时向内凹的,长期通过太极拳锻炼科学的腹式呼吸,有利于扩大肺活量。

1 . 2通过对称运动可弥补后天人体机能不足

太极拳运动的技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平衡、身法、步法、手法、腿法、跳跃、攻防对练等多种技术动作,这些运动动作的编排造型基本上是招式左右互换、有上即有下,可以达到身形上下互补、内外如一的效果。太极拳运动招式强调先右后左,先下后上;强调上枯下踩、前吐后撑,运动追求自然、和谐,要求全身一静而无有不静,全身一动而无有不动,全身动作协调、统一,对于大脑的逆向调节功能有强化了作用,有利于发展人体的整体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

1 . 3用意不用力, 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敏感反应

太极拳运动主要追求自然、和谐、统一,练习者在练习动作之前要求先练心,用意不用力,用意念支配肢体动作,做到行意合一, 这是与其他拳种最大的区别。太极拳运动不仅重视练习者的身体素质锻炼,对于练习者的精神修养也非常看重,练习时需要全神贯注,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心静气和,自觉将全身放松,在动作过程中,做到身随意动,意静形止。意念实际上也是指大脑中枢神经下达的各种信号和指令,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可有效提高练习者神经系统的敏感度,延缓神经系统老化,即使到了身体各项机能正处于渐行性衰退期的晚年,很多技艺高超的练习者眼不花、耳不聋、脚小沉,肌肤的敏感性比常人高出许多。

1 . 4气血运转流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要求“百会会阴成柱”、“立身中正”、“尾闾支地”,可以对拉人体整个脊柱,充分锻炼全身各部分关节和肌肉,行功走架气沉丹田,通过意念引导内气运行,使内气运行全身,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走弧线,动作舒展大方,使内气下通涌泉,上至百会,能够传遍四梢,不仅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可疏通绛络,使血液循环频率加快,有助于延缓四肢百骸肌肤的老化。因此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有利于气血运行畅通,延长寿命。

1 . 5汗腺通畅, 可促进新陈代谢

中医理论表明,“汗腺堵则乱病缠身,汗腺通则百病不侵”,可见汗腺对于预防疾病显得尤为重要。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内家拳法, 可以在春夏秋冬不分季节进行运动锻炼,行功走架时,身形的开合、收放都可以引导毛孔和肌肤的收缩、闭合,可以有效保持肌肤的通透性和纯洁性,有助于机体内分泌平衡、畅通,不易滞留病毒垃圾,有效预防疾病的产生。

2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

2 . 1可调息、调心

太极拳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完善,在动静相兼、阴阳变化方面的原理不断完善,目前基本机理是内动外静,外动内养,有助于改变人体结构,强身健体。练太极拳时要求练习者一定要呼吸自然, 心静体松,在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懂得审美,欣赏太极拳的深厚文化和艺术气息,太极拳套路始终式式相承,连绵不断,动作如行云流水般灵活,在静中体验到动感,在动中体验到平静。行功走架时强调神领意随,呼吸配合动作,以体导气,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运周身,可以使精神完全投入,肌肉和身体完全放松,让练习者感觉自己身处世外桃源中。因此长时间认真习练会潜移默化的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有助于修身养性,培养练习者高尚的气质以及优良品质,提高自信心。每天的心情都很舒畅,生活热情高涨,工作心情舒畅,态度积极,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2 . 2有利于神经系统保健

太极拳灵、松、静、和谐、统一,追求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自如转换进退、虚实、阴阳,可有效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导致人们长期处于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的紧张状态,刺激交感神经过度亢奋,促进肾上腺素分泌量,降低了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导致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对于正常的生理功能有一定负面影响。通过太极拳运动强调意动身随,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意志调节中枢神经抑制以及兴奋,对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提高有积极作用,进而促进练习者整个身体处于一种相互协调、配合统一的状态,彻底放松自己的心情。同时也可合理调节神经细胞,改善睡眠。

2 . 3调节人体机能

人体血液流通对于机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强度、不同运动项目中,人体各脏器、肌群对血液的供应量需求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太极拳练习时对身心的放松程度有较高要求,希望能够使全身各部位能够得到恰当、充分的锻炼,动作均匀、缓慢,细致柔和,气沉丹田,有虚有实,且动作与呼吸配合。可以使躯干、四肢、胸部、腹部以及全身肌肉和各个关节都可以慢慢舒展开来。周身的毛细血管也会大量扩张,加速淋巴以及静脉血管的回流,减轻心脏负担,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再搏输出量,促进血液通畅,改善人体血液循环状态,减轻心脏负担,提高心血管系统功能。对于降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冠心病患者的治疗都有积极作用,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2 . 4有利于呼吸系统功能保健

与呼吸相关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腹侧和背侧的两组神经核团中,练习太极拳时采用腹式呼吸法,要求动作与呼吸相互配合, 呼吸应做到细、匀、深长,有利于肺部气体交换,有效改善练习者的呼吸循环系统,提高肺腑功能,延缓呼吸系统的衰老。长期坚持锻炼太极拳,可保持肺部组织具有良好的弹性,可提高腹肌和膈肌的活动幅度,有利于增加肺活量,降低呼吸频率,有效改善呼吸肌功能。其次腹式呼吸还可对胃肠、内脏等器官有一定按摩效果, 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胃肠蠕动,提高人体消化吸收功能。

3结语

太极拳运动的健身养生功效 篇8

1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内涵博大精深。不但有着精湛的技艺和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又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特点。太极拳动作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练习起来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男女老少皆宜。长期坚持练习,就可达到无补能长寿和无药能治病的目的。

2 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作用

2.1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练太极拳的要求心静用意,以意导体,用意识来支配动作,使思想高度入静,从而提高自我意识控制神经系统的能力。太极拳运动强调缓慢自然,意、气相合,排除一切杂念,意守丹田,在大脑皮层产生祛病强身良性反馈信息的传递,能修复病灶,纠正恶性循环,抑制病情发展,有利于病体的恢复和休养。

太极拳还特别重视脊髓神经的放松和锻炼,要求脊椎上领下沉,节节松开又虚虚对准,结合拳势变化,分别作蚕爬似蠕动,蛇行似的摆动,拧绳似的扭动,磨盘似的转动,引动内气穿脊贴背地运行,产生独特的舒适愉悦感。如白鹤亮翅,在松静中抬手,在抬手中松静亮掌……。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使人头脑清醒,情绪活跃,促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使一些慢性病逐渐康复,是一项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因动脉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压的理想运动。

2.2 太极拳锻炼消化系统,增强呼吸机能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随着动作导引内气贯通五脏六腑。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活动为主的深长的呼吸运动由于横膈膜上下移动的范围较大致使胸腔容积增大胸内负压增加,肺泡壁弹性纤维网被动拉长和收缩力增大,从而可以增强膈肌及辅助呼吸肌的力量和肺泡壁弹性纤维的弹性,改善肺组织的弹性,提高肺的全部潜在通气能力。太极拳的动作要与呼吸配合,动作与呼吸配合时听任自然,毫不勉强(不可憋气、用僵力),日久自然气贯四梢,呼吸变慢,膈肌收缩和舒张能力提高,增大肺活量,防治各种慢性肺病。太极拳的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可以对肠胃器官进行良性按摩。此时,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增多,缩短了消化时间,营养物质更加顺畅,有助于肠胃疾病的治疗。

2.3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许多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心脏最基本的功能,心率和血压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心脏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全身循环来满足机体的需要,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心率为120次/min左右负荷内的运动,每分搏出量(CO)的加大主要依赖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和每搏输出量(SV)的增加。10min以上的太极拳练习,HR为120次/min左右,是一种中低强度的运动,能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机能。

国内研究发现,太极拳练习后恢复期内舒张压低于运动前水平,由于舒张压影响冠脉血流,运动后舒张压下降对于心肌的供血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后即刻收缩压上升幅度不大,恢复期内有所下降,但维持较高的脉压差,这说明太极拳可以减少外周阻力,改善机体外周循环,对老年性外周循环障碍起着良好的保健作用,尤其是舒张压较低对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供血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

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ESD)减少,缩张末期内径(EDD)增加。根据staring定律:心脏收缩产生的能量是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函数,随着EDD的增加,舒张末期容积(EDV)亦增加,必须引起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增加,从而使心脏收缩力加强,有利于血液的排出。

2.4 太极拳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练太极拳时要求“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以腰为轴”,全身上下,肌肉关节,四肢百骸都要参加活动,使脊柱得到充分的锻炼。其次太极拳各个动作要走弧线,前后连贯,圆转曲折,全身上下都有或大或小,若明若暗的圆动作在和谐地进行,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同时得到适当而均匀的活动。因此,坚持练太极拳能促进肌肉坚实,关节灵活,周围软组织和韧带保持旺盛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延缓老年人体能和肌肉功能减退,保持关节灵活性,预防脊柱畸形、驼背、弯腰、骨质疏松,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虚实分明,步法稳健。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身体的重量由腿结合虚实的转换交替负担,这样,下肢骨骼相对受力的时间较长,加上“三合”技术的要求,骨骼正常受力,久而久之,骨骼强壮有力,大大提高了对骨骼系统的锻炼作用。所以,太极拳运动用多弧形动作锻炼机体,也都是腰部走弧形或圆的外在表现,符合人体骨骼运动的规律。武术界有“太极腰、八卦步”之说,可见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如“闪通臂”转“搬拦捶”,当腰脚向后转,同时左手上转到左额前、右手转到右腰前,都在右腰前腰,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对增强骨骼、肌肉运动系统有良好的效果。

2.5 太极拳修身养性、净化心静的功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日常工作和生活正在逐步向电气化、电脑化、自动化发展,它大大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然而文明病也随之而来,许多的文明病并非全是病原性所致,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疾病,与现代人的生活态度、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医学心理研究证实,不仅生理或病理能影响心理,而心理也能影响生理或病理。也就是说,人们不良情绪和个性能导致或诱发多种疾病。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机能日趋衰退反应迟钝多疾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给老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单纯的健身,以期延年益寿,而不重视健心以期修身养性,是很难达到安度余生、颐养天年、寿终正寝的目的。所以对于老年人一定要在观念上用内涵丰富的健康取代目标单一的健身,并在运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既要注重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也要注重适合老年人心理特点的文化性和道德规范的人伦性。

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则,是一种积极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而不是依赖保健品或药物消极养生。太极拳独特的圆滑连贯、轻柔沉着的身动、不急不躁、不张不狂的心静,心沉丹田,以心行气的气敛和朴实无华、自然随意的神舒,有机地统一太极拳那抱元守一而生万象、身体开合以示阴阳的运动之中,使其具有对老年人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效,还具有调整心态平衡、修身养性的健心功效。

3 结束语

太极拳是一种轻柔徐缓、以柔为主、柔中带刚的健身运动,其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具有良好的保健和医疗作用,长期习练能达到祛病健身,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作用。

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集修身养性于一体,注重内外兼修的健身术,是一项身心合修,内外兼顾的理想健身形式,它的健身养生作用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有着独特的养生保健作用和丰富的内容,对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推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太极拳运动,对现代和未来的保健和体育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将太极拳作为重点项目进一步推广、普及和研究,使太极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瑰宝

参考文献

[1]陈正雷.陈式太极拳养生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8.

[2]易先俊.太极拳养生功[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3,47.

[3]夏兼博.衰老生物学——长寿与衰老的探索[M].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60.

[4]黄兵.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保健作用的观察[J].体育与科学,1995,(2).

文化认同视野下太极拳的育人之道 篇9

1.1 文化与文化认同

文化,最早起源于《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于文化的解释,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各不相同。郝苏民在《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指出,人文是人世间人类的创造物,即对社会的改造和培育或对人本身的教化。而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是这样解释的:文化分为广义的“大文化”与狭义的“小文化”,广义的大文化是指“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而狭义的小文化则是“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文化认同是在对所接触的文化上的一种基本的肯定与认可,对于文化认同的认识与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范碧鸿等在《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对文化认同的解释是“文化认同是指民族群体与个体对本民族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语言等崇尚与传承,也是民族群体与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它引导个体接受和热爱民族文化,最终文化将纳入个人的价值观这一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增强民族的内聚性与亲和性;其实质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异”,即对自身文化的肯定以区分与其他文化的不同。”[2]而在《文化认同论》中,郑晓云指出,“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其起源首先是人类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的认识,这种认识通过思维加工后积淀于人脑中,形成定式进而依据这种定式来创造文化,支配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文化认同的早期阶段。”本文所研究的文化和文化认同是建立在张岱年等所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对文化的理解以及郑晓云编写的《文化认同论》中对文化认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1.2 太极拳文化

太极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拳原名“长拳”“绵拳”“十三势”。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练习者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原有套路进行改编创新,从而产生了杨氏、吴氏、孙氏、武氏太极。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现在公认的太极拳起源于陈家沟,创编人为陈王廷。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道家是与儒家齐名的另一文化大家,“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显然道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底蕴。太极拳作为运用我国传统道家哲理、阴阳学说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优秀武术拳种,对道家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太极拳是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孕育而生,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医学等方面都无形中渗透在太极拳文化中。而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太极拳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太极拳礼仪道德的核心、表现和方法论都有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在璀璨的中华武术文化中,太极拳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拳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练习太极拳不仅仅是简单的拳脚功夫,更多的是一种心灵、头脑的修炼。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人体自身健康发展的理想境界,太极拳运动正是完善自身、追求自然最为理想的手段。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太极拳是我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可以强身健体。”邓小平同志更是言简意赅的题写了“太极拳好”的著名题词。随着人们健身、养生、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太极拳的练习,一些学校也把太极拳作为一项课程来认真对待,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形式的俱乐部把太极拳发展成一项特色项目,种种迹象说明太极拳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尤其是在对太极拳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以太极拳所蕴含的“拳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对于人的成长及自身的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文化认同视野下太极拳的教育功能

2.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璀璨的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儒道两家的文化影响颇深。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文化,也深受儒道两大家文化的影响。太极拳注重的是“德”的培样,具体指武德的培养。崇尚武德是武术界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句亘古名言更是突出了“德”的重要性。太极拳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要尊师重道,遵守社会公德。“内家拳有‘五不传’之说,即,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不传。前四者均是讲武德不好不可以传授等;而少林派更有‘少林十诫条’。”种种现象表明,武德不好,即使武功再好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武术大师,武德不好,即使自身条件再好也无法练就上乘的太极拳。太极拳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内心的修炼比拳脚上的功夫更为重要。在太极拳中要求“立身中正”“尾闾中正”与儒家追求的“中庸之道”交相呼应。而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则深刻体现了儒家“谦让”和道家“不争”的美德。

2.2 发展智育,提高悟性

首先练习太极拳,不仅仅是手脚配合的外在练习,更多的是一种意念或精神的内在修炼。练习太极拳关键在于“悟”。“悟”说起来每个人都懂,但是真正可以“悟”透太极拳至理的则少之又少。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无论是“捧、捋、挤、按”的动作配合,还是“精、气、神、意”的运用,都渗透着“悟”。“悟”的存在,使太极拳的形有了“神”,从而使太极拳不再单调。其次,太极拳中的“悟”使练习者的思维更加具有逻辑性。练习太极拳时,由于“悟”的存在,使练习者更加专注于手脚与呼吸的配合,提高精神注意力。而且,练习太极拳要改变思维,改变观念,以常人的思维很难领悟到太极拳中蕴含的哲理。“通俗的说要运用逆向思维,才能练好太极拳,通过‘悟’才能使哲理成为‘拳理’,以致成为人生至理。”

2.3 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太极拳运动结合了古代的导引、吐纳之术,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身心合一,呼吸深匀细长,心静用意等。并且将中国古代的医学、经络学以及阴阳学溶于其中,要求练习时要“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气要发于丹田,力要出于腰间,把意念和动作有机结合。动作要圆润、缓慢、刚柔相济,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气息要随着肢体肌肉的松紧而改变。这种独具特色的练习方式,有利于神经系统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太极拳属于有氧运动,动作舒缓柔和,适合男女老少大多数人群练习,通过手脚与呼吸的配合,使肢体更加的灵活,对身体各部位的控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太极拳要求身心合一,在练习时要剖除杂念,心静体松,这样可以缓解紧张的精神压力,尤其对那些每天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练习太极拳还可以使心情愉快,积极乐观,情绪稳定、陶冶情操等诸多的益处。“北京大学心理系曾对老年知识分子作太极拳锻炼者脑电波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练习太极拳可以消除紧张消极情绪,缓解紧张状态。”

2.4 培养和谐之美、道德之美

首先太极拳要求“天人合一”。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说:“中国哲学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简言之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把人体各部分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还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自身内外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等,以大自然中的动物名称命名使太极拳中的动作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又如,“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形如博兔之鸡,神似捕鼠之猫’”等等,不仅把动物的动作融入太极拳之中,更是把动物的形态、攻防意蕴融入其中,使太极拳与大自然更加和谐统一。其次,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中正而不倚”。在以儒道文化为主流的背景下,经过数代人的探索与研究,武林中前辈将“中庸之道”与太极拳的练习完美的融为一体。练拳时要求身体保持“中正”强调“立身中正安舒”,在行拳、打坐、站桩中均要求身体中正,不偏不倚,即自头顶“百会穴”、躯干、下至裆部的“会阴穴”形成一条直线。“中正”不仅是外在身形的要求,更注重的是内心的“中正”。陈鑫说:“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说明练习太极拳可以培养谦虚谨慎、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道德品质,形成处世稳重、平和的心态。

摘要:文章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对太极拳文化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当下“太极热”的发展趋势,总结归纳太极拳在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等几方面的教育功能,提高太极拳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认同,太极拳文化,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太极拳的养生之道 篇10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进行了一项预测性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已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 是一种游离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的健康状况, 全球每年约有2到4亿人患有因心理亚健康导致的抑郁症。

在当今这个时代, 全人类都在关注生命、追求健康。然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伴随而来的是健康状况越来越糟糕。所以,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 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养生保健需求, 所有人都迫切渴望通过合理的养护手段来实现自己延年益寿的愿望, 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享受到更健康、更高质量的生活。

当养生成为成为一种公认的健康生活标志, 大家开始寻找最佳的养生保健方式, 而在众多的养生保健方式当中, 太极拳运动无疑是最好的健身方法之一。

2、太极拳运动的来源及发展

“太极”一词源自《周易·系词 》, 是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太极拳”这一名称源自清朝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论》。据考证, 太极拳最早在河南陈家沟陈氏家族中传习, 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太极拳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作为哲学基础, 综合吸收了明代拳法, 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中医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因此, 太极拳享有"国粹"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 太极拳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在卫生、教育、体育各领域都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国内外受到普遍欢迎。太极拳运动既自然又高雅, 练习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诗的意境, 使疾病在高级的享受中消失, 有益身心。作为一种独特的“自我锻炼”方法, 太极拳运动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来达到治病强身、养生保健的目的。

3、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养生保健作用

3.1、太极拳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养生保健作用

太极拳运动讲究一个“慢”字, 运动时, 肌肉处于自然放松状态, 血管通畅, 使冠状动脉供血充足, 心肌收缩有力, 这样就有效提高了心脏输出血液的功能, 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数目和弹力纤维会随着长期练习太极拳而增加和增粗, 血管也会慢慢增厚, 从而使动脉血管保持良好弹性。因此, 太极拳运动是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性运动。

3.2、太极拳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养生保健作用

太极拳运动提倡“深、长、细、缓、匀”腹式呼吸法, 通过这种方法胸腔的容气量得到增加, 吸氧呼碳的次数也得以递增, 气体可以充分交换, 呼吸被逐渐调节到良好的运动状态。另外, 太极拳练习时间较长, 从而使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功能得到改善。因此, 太极拳运动的开合、舒缓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3、太极拳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养生保健作用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压力沉重, 全身神经系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练习太极拳既要求心无杂念, 又要求身体放松, 而且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相济、呼吸协调, 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 因此练习后能使人神清气爽、压力尽消、情绪平稳;而且运动后血气循环畅旺, 精神也抖擞起来, 工作效率随之提高。因此, 太极拳运动对放松精神、缓解亚健康具有显著疗效。

3.4、太极拳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养生保健作用

太极拳运动要求以腰为轴、松腰落胯、含胸拔背, 要求身法中正, 从会阴穴到百会穴, 整个脊柱对拉拔长, 长期练习这种姿势, 脊椎周围的软组织和韧带可以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使骨质与韧带的硬化、钙化得以减少和推迟, 从而可以预防驼背、弯腰等不良体型。因此, 肌肉萎缩、关节炎和骨骼畸形等都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得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

3.5、太极拳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养生保健作用

太极拳运动要求练习者呼吸“气沉丹田”。随着意念的集中, 动作的变化, 口腔唾液腺分泌加强, 可以防止口腔干燥, 而且促进食欲, 有助消化, 对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胃肠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胃肠炎等疾病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太极拳运动还要求“敛臀”, 既可以防治痔疮 , 又能有效地防治痔核下落、肛门脱垂等疾病。

4、结 语

综上所述, 太极拳运动不但能够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及神经系统的功能, 而且更好地提高运动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经常练习可以协调阴阳、疏通经络, 使人的精力变得旺盛, 从而取得无病健身、有病康复、老者复壮的效果。太极拳运动具有独特的养生保健作用, 不仅可以保持身心健康, 还可以防治各种疾病, 所以, 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国粹运动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唐豪, 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志龙.浅谈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J].甘肃科技纵横, 2002, (5) .

[3]桑全喜.太极拳运动与现代健康理念[J].山东体育科技, 2002, (2) .

[4]杨巍.太极拳健身价值的机理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 .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养生智慧刍析 篇11

摘要 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国家。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本文分析了太极拳的养生功能所体现的生理因素,提出了提高太极拳养生效果的对策,为普及和形成大众对太极拳的健身理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太极拳 养生 经络 脏腑

一、前言

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国家。在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曾经这样提出:“其病多痿寒热,其治宜导引”(按:导引是一种体操运动)。不仅如此,我国的古代科学家还进一步用理论阐释了“体育”的健身与治病的道理。一千多年以前,华佗曾编选了“五禽之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就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也。”太极拳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民间以武术广为流传,自明末清初陈王庭创编陈式太极拳以来,弟子,门人薪火相传,从最初秘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鲜为人知的地方拳种到如今万变归宗为哲拳,拳传四海、福布八方为不同国家和人民广泛地认识和传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

二、太極拳的养生功能。

1956年国家体委定编的24式太极拳把群众中流传较广的杨式太极拳所有套路,提取了其中的精华部分,按照内容简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了整理,易教,易学,易练。打他无须耗费“存量技术”,没有污染,是现代人新技术革命的压力和竞争条件下,能使“熵”值增加,同时满足“有氧运动”、“终身运动”和“休闲运动”三大潮流的生态环保的健身和养生锻炼的最佳方式之一。

(一)静神养心

古人认为,养生中,最重要的是养“精气神”。精气神的养生,首贵静养。《道庄·九部名教要论》引老子语说“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传统中医学认为,心藏神而寓君主。这是因为万事万物,感传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忧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患,重则催老减寿。故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强调“养静为摄生首务。”练习太极拳就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尽量做到“心静”,思想集中,精神贯注,排除杂念,祛除烦恼,使人的机体处于正常心理状态中,心不乱思,神不过用,收心、正心以固精凝神。简化太极拳从起势之预备式就要求“静心”,练拳时,“心为精,主意,神为气马”,心驰意动,招式中的分掌,内旋分解动作以中、小指领气等,意到哪里,气到哪里,心意导气,气走丹田,气通心包络、心经。有许多运动的项目,由于运动激烈,心跳加快,负荷不断增加,以致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导致心脏过劳,可能出现休克或梗塞以致发生不测(如“云手”是防止老年痴呆的有效动作),而太极拳则不然,随着打拳的进行,运动量会不断增加,心跳会适应性地加快点,血流量相应地增加,促进了血液循环,几分钟后运动程度就趋于平衡,出现一个平台,本人心率最大强度保持在70%左右,随着太极拳的进退,欲进先退,意攻先守动作进行,一直保持状态,不会有很大波动,正符合现代生活倡导的有氧活动的科学方法。这样以心驭气,使气通三关,则达无病养生,落实了身心和谐的理念。

(二)松劲养肝

中医认为怒则伤肝,肝火盛,怒火攻心。“松”以制怒,不急,淡定。常练太极的人,或武德修为已有所造诣者则少见怒色。这里所讲的“松”。对许多练拳者而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一个人在学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太极拳姿势要求上体正直安舒,不要前俯后仰或左右倾斜,身体在自然活动或稳立的情况下,使得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动作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在习练过程中,发劲前全身是松的,发劲后全身也是松的,只是在发劲的一刹那,丹田与全身每一个细胞像炸弹般地向四面八方钻缠疾射。初学时首先要注意放松,如肩关节松开下沉,并有意识地向下引伸,手掌前推时,除了注意沉肩垂肘之外,手腕微微向下塌,手法屈伸翻转,要力求轻松灵活,手指要舒展(微屈),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等,使身体多个关节都舒展开,避免紧张,力求圆活,然后由“松”再慢慢地使力量集中起来,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拘不僵,周身协调的要求,当你踏踏实实地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已是接近真“松”了,这就是“陆地游泳”的结果。

(三)圆活养脾

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脾有升清降浊运化之功能。打太极拳者讲园、演园,讲究缠丝,就是缠绕螺旋的运动方式以及缠丝劲,要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翻转,手往里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手往外转,以腰催肩,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脚,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背,太极处处有圆,旋转则圈,圈则扭筋养脾,我们知道,八段锦中也有调理脾胃臂单举之招式。在太极拳中弓步分掌的分解动作等,都以圆扭筋舒络有意识地升清降浊强脾之运化功能。

(四)舒气养肺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人活一口气,没气则亡,气顺则行畅能达。太极拳讲究气,首先活动场地要求不高,但要空气流通,在绿地处为佳,在阳光充足的时候练习最好。太极拳初学者可以精力集中放在动作上,呼吸自然就行。如果硬要按呼吸标准机械地配合,得不偿失。随着太极拳水平的提高,肢体运动也会自然地与呼吸结合起来,同时对一些比较细致、复杂、疾速的动作,还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准确的呼吸结合。技术熟练时“掌势呼吸”,仍要符合“气以宜养而无害”的原则。太极拳的动作接近完成时,大多要求劲力沉着充实动作稳定,要求沉肩、虚胸、实腹,这时要有意识地呼气,要深长细匀地呼吸。太极拳的动作转变过程,情况比较复杂,呼吸随由套路中的劲力特点和胸腔、肩胛的变化决定,一般原则是“开吸合呼”,总以保证呼吸与动作结合顺畅妥善。太极拳讲气,“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认为专心致志于丹田,然后返老还童之谓。讲到气,丹田就是气海,我们要以心运气。 “气沉丹田”,“气宜鼓荡”,“气通身躯”,推动腹肌和膈肌运动,腹部肌肉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逐渐形成内气鼓荡,气沉丹田,亦有升有降,有开有合,使五脏六腑受到轻松、柔和、缓慢的揉搓、挤压和按摩。增强了人体内脏的蠕动、协调和平衡。然后再气之所至,气之所引,气之所积,丹田之气满了以后到尾闾,再上行到脊骨,走泥丸,也就是气通三关。以后就往下走,到五脏六腑,一方面促使体内毒素排出,另一方面调动全身的精气血津为其濡养。

如太极拳起势中,左脚提起缓缓分开时,身体各部分有飘飘然的感觉,当左脚落地的瞬间,双脚便有生根在脚下的感受,此时脚心的涌泉穴只要有从地下汲水的感觉,谓之采地气。有了气感,保持这种感觉,就可在习练中全套都充盈气感。当双手掌心一下朝上微微抬起时,双手十指间的十宣穴完全张开,和脚趾的十宣穴相对,有把地下的水(气)向上抽吸意念,当徐徐上举的双手十指发胀,向上举动艰难时,上下对拉恰到好处,随着抱球、分掌動作进行,采天气,接天河水,双掌的天地之气顺着双肩的肩井穴向下落,另一股水顺着头顶的百会穴向体内灌输,湿气从脚心排除,以达到健身养生的预期效果。

(五)固元养肾

中医养生之道,首在固本培元。肾主水藏精,肾为先天之本。肾元耗散,则覆盆难收。内家形意拳以“钻拳”练补胃阴虚。通常我们说补肾,旨在阻碍和减缓肾元的耗散。太极拳采天河水,接地气,气沉丹田,刻刻留意在腰间,以腰脊为第一主宰,缠丝扭筋转腕,提汲涌泉,扭转太溪等,疏通肾经通道,正是强化了补肾效果。

三、提高太极拳养生效果的对策。

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者不可谓不少,但其练成者不见甚多,究其原因,有错误地认识其为老人拳,弱人拳偏见;有以其形态架势的观感论而不以养身内涵为赏识辨;有人兴之所致一时习、短期练,而不能持之以恒潜心研、长久养;有以感易习累觉难所弃,而不能修身悟道受惠为持等。太极拳之谓哲拳的真谛,也正是不偏不倚,神为主宰,欲速则不达,道生万物而已。我们以养生的智慧来修习太极,则习有所喜,练有所成。

五脏是协调十二脏腑的重要器官,实际上太极拳的整套动作,如同对全身经络进行了系统的按摩。有一些单一动作、某一架式对某种疾病或相对脏腑以至几个脏腑都有一定的功效。但关键是要纠正其错误认识,坚持长久练、标准练、研习练,个别重点练,以养生智慧练,如是这样打好拳,都将对我们的神经系统、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对增强骨骼、肌肉及关节功能,对体内物质代谢和消化系统产生积极良好的影响,减压强体,增强了我们防病治病的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生存质量,切实地贯穿了养生理念,才真正地促进了我们的健康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句艳东.太极拳功法与养生保健研究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10).

[2] 青野.从起势看武当太极拳精微之处[J].精武.2009(08).

太极拳养生机理初探 篇12

太极拳有高深的技击艺术,有宝贵的医疗保健作用,而且经常练习又可以达到防身自卫之功效。太极拳是根据易理研究出来的一种拳术,有一定的哲理,囊括了道家、儒家、佛家的理论,是一种符合天、地、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的一项科学运动。

1 养生的概念与特点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身体、性命以达长寿[3]。整个中医学说的就是广义的养生学。传统养生理 论是以“天人相应”“形 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传统养生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现代中医通畅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我康复能力的学问。《黄帝内经》中养生的主意观点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人则健康,有神;阴阳失衡就会患病,早衰,甚则死亡。

2 从传统养生的角度剖析太极拳养生机理

2 . 1 太极拳与阴阳之道

太极拳理论法是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而创立,所以阴阳之道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太极拳有着以动静为机、阴阳为母的行拳规律。套路中动静疾徐,虚实刚柔之变化,体现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转化。太极拳练习方法中阴阳变化规律,动静合度,刚柔并济,对人体的阴阳也有一定的影响。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中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又是养生论的主旨[4]。

2 . 2 太极拳与经络之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经络是布满人体内部的气血通道,它源于脏腑,疏注四肢百骸、脏腑经络[5]。太极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主要方法。拳势中棚势,主练足少阴、足太阳,意注会阴穴属北方壬葵水。主肾经,为冬、属坎卦。练功时增强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温养脏腑、培育元气;捋势,主练手少阴、手太阳,意移组窍穴,属南方丙丁火,行心经,为夏脉,属离卦。练功时使心脏功能增强,促使血液循环,调整心与小肠表里运行功能,使心肾交泰,思考敏捷;挤势,主练足厥阴、足少阳,意移夹脊穴,属震卦。可以调整 肝胆经脏腑机能,促使气血流畅,疏通肝气,活血名目。按势,主练手太阴、手阳明,膻中穴和下丹田,属兑卦,为西方庚辛金。练功时使肺气充足,外去肺寒,内补肾阳。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运动特点是通过意识主导气息,并以经络做为传递气息的桥梁,最终达到劲贯四肢的作用。

2 . 3 太极拳与气血之理

从养生学角度而言,“气”是生命之本源,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6]。气是阳,血是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依存、互为资生的关系。人之所以会生病,是由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所以才导致了气血不调。太极拳技法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内外兼练、沉肩垂肘、尾闾中正、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久而久之,打通任脉、督脉、带脉,由此而使得气血通畅无阻,使血液粘滞性降低,避免出现淤血、气滞现象[7];通过外形中正,内气顺,让动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前后相连,连绵不断,吐故纳新,反复缠丝,从而使得气血得到调和,通过气随意走,促使人体气血正常运行。

2 . 4 太极拳与五行之道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是用来取类比象进行推演、归类人体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 能病理影响的相 互关系。其具体方法 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的。而在太极拳法中,讲棚、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律的。太极拳基本技法就是由八门劲法和五种步法组成,八法五步之和为十三,故名太极十三势。木,五行之一,虽然有的弯曲,但总是向着一个方向伸进,有绕进破敌之功效,即是十三势中“左顾”这一技法;火,燃烧速度迅猛,对敌有急进之效,用其迅猛的速度逼退敌人,所以有“进”的含义,即是十三势中“进”这一技法;土,其性厚、实,有固定之意,有“敌不动,我不动”之效,即是十三势中“中定”这一技法;金,坚韧难破,对敌人有坚固难以攻破的架势,有退但仍然顾盼左右,即是十三势中“右盼”这一技法;水,引进落空,诱敌深入,即是十三势中“退”这一技法。五种步法与五行相对应,并遵循阴阳五行八卦的原则,所以有:“胸怀太极,手按八卦,足踏五行”着一说法。

2 . 5 太极拳与脏腑之学说

中医学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刺激。于是,人的心态就会有一定的波动,当人的“七情”变化 过于常态时,就会伤害五脏的生理功能,使气机紊乱,功能失调,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太极拳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心境,使心态平和,不断调养心神,使心神宁静[8]。再者太极拳运动中强调“尾闾中正,主宰于腰”,此处的腰包含了腹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脾属土主运化,人全身的气血运行以及升降,都需要通过脾来完成,而太极拳对腰腹部的转动其实就是对脾与肾等内脏进行按摩作用。因此,练拳者在练拳时要注意用腰带动肢体,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对脏腑起到按摩养生作用。

3 从现代养生的角度解读太极拳养生机理

3 . 1 对心脏血管功能的影响

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运动量不大,所需的能量可由有氧氧化供给,因此就不会存在氧债的问题,也不会加重心肌缺氧[9],所以可以锻炼心血管系统,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中正”就是身体保持中正,不偏不倚,有利于血液循环,可使心脏收缩有力。练习时还要求周身放松,这有利于微循环功能加强,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肌肉乳酸的堆积,减轻疲劳。全身各部骨骼肌肉的有节奏的收缩与舒张,以及毛细血管反射性地扩张的结果,可使血流通畅,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对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很有益处。

3 . 2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和器官活动的枢纽。我们知道,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练习太极拳能使大脑和脊中枢神经系统与躯干和内脏周围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刺激与充分的休息,得到了整体性的锻炼。从健身的角度来讲,太极拳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有意识的锻炼[10]。从动作上来讲,太极拳的动作,要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由眼而手、腰、足,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同时有些动作比较复杂,必须有良好的协调与平衡能力,随着练拳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使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和均衡性加 强。

3 . 3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分解变为可吸收成分,通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循环,被机体吸收和利用。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于改善消化器官的功能有着比较显著的效果。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拳势要以“腰为轴”,这使得膈肌不断的上下运动和腹壁肌不断运动,对胃、肝、肠、胰等起到了一定的按摩作用[11],从而促使肝内的血液循环,加强了肠胃的蠕动,使消化腺大量分泌消化液,使食物得到比较完全的消化。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能够很好的预防和治疗肠胃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肠胃炎等疾病。

3 . 4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氧,以满足机体的需要[9]。太极拳运动对呼吸具有很好的效。首先,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气沉丹田”,动作有开有合,有虚有实,并与呼吸相结合,使得呼吸变得深、长、细、匀、缓。保持深而长的呼吸,这样能够使胸部舒适、自然,腹部松沉,从而有效的增强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太极拳动作轻柔圆缓,全身放松,可使肺毛细血管扩张,肺部血流量增多,气血通畅,血液循环加强[12]。通过练习太极拳,能够提高人体对氧的利用率,增强机体氧化代谢能力和能量储存。同时,能够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对肺炎、肺结核等各种慢性肺部疾病有很好的医疗效果。

4 结论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由于太极拳自身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文化内涵,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呈现出夺目的奇光异彩,有人称她为“哲拳”和“东方芭蕾”,有人称她是“用东方特有的运动方式诠释着一种神秘”。它源自中国属于世界,这一古老的东方文明和优秀民族文化代表,已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它与中医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宏大、缜密的中医学理论对太极拳的发展影响深远。“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术谚语是对这种精神的精辟概括。太极拳养生文化融汇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提倡精神、形体、道德的修炼,进而追求延年益寿。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无论是从传统养生还是从现代养生角度,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东方运动风格特点、复杂的技术动作结构、富有哲理的攻防技击特色。同时太极拳具有养生意义,其在传统养生以及现代养生方面有着怎样功效成为众学者探讨太极拳养生的热点问题。该文将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养生观进行探究,通过深入剖析太极拳在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方面的区别,得出其内容博大精深,养生功效独特。同时习练太极拳能够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使人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

上一篇:立体化教育质量观下一篇:有效的政治课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