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术教学

2024-05-08

太极拳技术教学(精选10篇)

太极拳技术教学 篇1

引言

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能够使教学形式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是文字、声音、图像在教学施教过程中综合、立体的展现。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得到质的飞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也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空间,给体育教学带来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08级24式太极拳选修课的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在24式太极拳选修课中的对比试验效果为研究依据。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2003—2009年各类期刊中关于现代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理论的科研论文及查阅相关书籍,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教学实验法

以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08级24式太极拳选修课为教学对比实验,随机将选修学生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0人。采用组间比较设计,以检验两组的差异。实验组采用CAI课件、受试者教学前后的技术录像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师教与练等方法进行教学。两组教学进度、教学时间均相等。统一课时,相同的教材,同一老师授课,两组学生分别进行太极拳的学习,每周1次课(2学时,90分钟,全部为技术课),共计36学时。

1.2.3 问卷调查法

向实验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0份,有效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4 数理统计法

结果采用SPSS13.0版本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

1.2.5 逻辑分析法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在简化太极拳技术课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演绎、归纳、类比、综合、推理等逻辑分析研究。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对学生素质测试结果

实验前在严格控制测试条件和标准的情况下,分别对实验和对照组的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进行测量和测验。具体统计见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指标,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教学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符合实验的需要。

2.2 学生技评成绩结果

通过对24式太极拳选修教学的实验研究,检验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在技术课中的教学效果,由教研室老师(非任课老师)在不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情况下,在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技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评顺序打乱)。学生技评成绩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对实验组技评打的分均高于对照组,用SPSS13.0软件做独立样本T检验以后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检验结果P<0.01,呈非常显著差异。从比较结果来看,实验组的学生对太极拳技术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学生。以上结果表明:在24式太极拳技术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手段,学生的技评评定指标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以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24式太极拳选修课教学形式满意程度的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24式太极拳选修课教学形式改革的满意程度,采用课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见图1显示。实验组学生对24式太极拳选修课教学形式非常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对照组学生对24式太极拳选修课教学形式非常满意仅有5人,只占16.7%,而实验组却有15人达到了50%。由此证明: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从未体会的学习快乐。

2.4 学生对在24式太极拳选修课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的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与掌握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在24式太极拳技术课教学中运用的效果,对实验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的评价。(见表3)

表3显示:实验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应用到24式太极拳教学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50%的同学认为他们适应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当中;76.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86.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6.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应推广使用。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应用到太极拳教学中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切合教学实际,顺应时代特征,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3 分析与讨论

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引入太极拳技术课教学课堂中,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大大超过对照组学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有助于正确技术动作概念的建立

体育技术课教学和普通教学课程是有很大区别的,体育技术课教学课是体育技术实践课。常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先讲解后示范,即使讲解和示范同时进行,信息传递也是较少或不很完整的。而且,随着体育教师年龄的不断增大,动作示范的准确性和能力都将逐步减退。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不管教师处于哪种年龄段,在聆听教师讲授的同时,可借助视频的直观画面和解说,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多器官机能系统同时向大脑皮层内传递知识信息。教学信息通过多通道的传递,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记忆,从而有助于学生正确技术动作概念的建立。

3.2 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普通的教学是学生整齐的坐在教室里,教师站在讲台上通过语言、板书以及其他一些教学用具为学生讲解,传授学生知识。而体育技术课教学,教师不光要通过语言的讲解,还要亲自实践为学生做示范及运用各种灵活教法和掌控适宜的运动负荷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这就要求教师不光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示范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控运动负荷的能力等。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不但使教师了解与掌握了本专业前沿的知识、信息和学会新教学手段,而且能够让教师看到自己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教师就可以从教学录像反馈信息中找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师的讲解、示范、组织、教法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的水平等执教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时代赋予教师新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3.3 有针对性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进度、学时安排、考核标准等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由于学生在智力、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每项技术动作的理解、掌握、学习都存在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技术动作也都不同。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最大特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地看到自己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直观了解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差距与不足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实施真正的区别对待。

3.4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体育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讲解加示范的教学方法不仅单调,而且不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所以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候就容易打退堂鼓。而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将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信息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而前,使学生耳目一新。将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变成形象生动新颖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处于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实验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兴趣浓厚。因此,此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有着明显效果。

3.5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能够打破传统旧的体育技术课教学模式,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在体育技术课教学中的优势,使得理论讲解与动作练习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每一个技术动作概念、要领以声像并茂的形式传输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加大了教学信息量传播,拓宽了学生求知面的视野,增进了学生有效的练习时间,确保了较适宜的运动负荷。学生在体育技术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清晰的动作概念和直观生动的模拟图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基本技术的有关概念、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可立即转入实际操练。而且这些概念、知识和信息在实践中不断指导自己的行动。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加师生的互动与感情的交流,并及时地反馈不同阶段教与学的信息。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丰富理论依据。为此,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引进体育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教法的合理性相一致,必然会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 结论

(1)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指标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

(2)在太极拳技术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手段,学生技评的评定指标实验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以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用SPSS13.0软件做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检验结果P<0.01,呈非常显著差异。

(3)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在太极拳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及更好地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4)通过对在24式太极拳选修课中实验组学生调查统计得知: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体育技术课教学中,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切合教学实际,顺应时代特征,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与肯定,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丕伟.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7(9).

[2]郑欣.论多媒体技术在24式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李江.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5).

[4]郭兰,张杨.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课件设计与运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刘玫瑾.现代教育技术是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6]肖亚玲,田静.24式太极拳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对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

高校体育教学中太极拳的教学推广 篇2

高校太极拳体育教学的有效推广

与篮球等体育运动相比,太极拳运动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广泛度较低,因此,在课程的教学及运动推广方面就不能按照篮球等接受度较高的体育运动推广等方式进行。针对太极拳本身包含的深层次含义,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多个方卖弄入手进行太极拳的教学推广。

(一)强化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太极拳重要的隐含的东西,也是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太极拳过程中应当认知和明确的内容。因此,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从文化层次认识认识太极拳,并且端正自己学习的态度。在太极拳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内容,第一,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间体育运动发展的缩影,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太极拳给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做出的推动就需要认知其发展历史。所以在实际的拳法教授之前,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通过这些文化内涵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于接受和推广太极拳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太极拳的实战价值。太极拳的实战价值是其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对于当前青年学生而言,这部分内容可能更加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太极拳更好的得以推广。

(二)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

在实际生活中,太极拳更多的属于中老年运动方式,青年学生对其并不了解。但是,这并不代表青年对其较为陌生,因为在很多影视作品,例如很多包含武当内容的影视作品中,都会涉及到太极拳。所以,太极拳的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就给予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开展多样的体育教学,第一,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太极拳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认识和了解太极拳的方式。其教学内容主要为前文分析的内容。通过理论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确太极拳学习的意义以及文化层次的内容,增强了学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有助于太极拳的推广;第二,影视作品赏析。影视作品是最能展示太极拳魅力的方式,能够最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太极拳的。通过影视作品赏析,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接纳太极拳;第三,实战教学。实战教学是学生掌握太极拳基本技法的最直接方式,通过一定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在实战中深化对太极拳的认识。

(三)系统的技法教学

实际的技法教学是太极拳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太极拳基本技法的方式。因此,在太极拳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设计系统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太极拳运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系统的技法教学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第一,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也是运动过程中身体保护的重要方式。准备活动主要包括两个环节。首先,进行慢跑热身。通过慢跑热身能够加快周身血液循环,使得身体各个器官进入运动状态;其次,徒手操运动。徒手操运动包括手腕、踝关节、弓步压腿等运动。徒手操运动能够帮助学生身体整体进入运动状态,防止在运动过程中的突发性带来的身体伤害。

第二,技法的演示和分解。在正式让学生学习太极拳技法之前,应当给学生进行演示示范,让学生从宏观层面认知所学内容。之后,教师应当将各个招式技法进行分解,让学生进行良好的掌握。例如,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二十四式太极拳,第二式为左右野马分鬃。其动作分解应当为三个步骤:(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整个动作的要点为:上体勿前俯后仰。两手分开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要以腰为轴,做弓步与分手的速度要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脚跟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前后脚的脚跟在直线的两侧,两脚横向距离10-30cm。将动作分解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第三,太极拳练习之后的身体放松。刚开始练习太极拳,由于身体长时间处于运动和紧张状态,因此,练习完成之后,会出现肌肉酸疼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当教授一些基本的身体放松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喜爱这项运动。

结语

太极拳运动的推广不仅具有其本身的运动价值,更担负着文化推广的重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进行基本拳术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因此,文章在分析过程中,除了对基本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探讨之外,更加强调文化内涵教学的重要性,能够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参考。

(作者单位:中国防卫科技学院)

太极拳技术教学 篇3

《24式太极拳》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所有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由于陈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在24式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教学死角: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课堂教学过程较单一, 技术动作容易遗忘。因而, 笔者探讨利用目前流行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Maya创造一个虚拟老师的角色来教授太极拳, 它使得传统与现代结合。在教学中, 以老师身教为基础, 更丰富的传递信息, 更方便的指导演示。三维动画短片运用现代技术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短、不能顾及所有学生等不足点, 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用技术来方便人类。同时, 这也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更和进步, 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和视听的兼顾性, 为更多的人学习太极拳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所以, 这套三维教学动画有利于太极拳运动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学习, 让更多的人群来了解这项运动, 了解中国文化。

三维技术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焦点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衍生, 三维技术将过去不能体验到的转变为现实。现如今, 三维模拟仿真度越来越高, 也吸引了大批人才向三维技术方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 计算机硬件技术也是不断在提升, 三维技术依靠着强大的硬件支持, 在广阔的平台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成为时下的一大热点, 而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也是现下需要的, 三维技术与其他方面的结合更突显了优势。Maya是Autodesk旗下的著名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其在三维动画的制作上较之其他软件具有强大的优势, 它涵盖了模型、材质、灯光、动画、特效等动画制作的一整套流程, 其所呈现出的非凡的数字艺术效果以及其人性化的友好操作界面设置, 为众多的动画人所青睐。

笔者根据24式太极拳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需求, 结合了maya技术的制作要求, 制定出该动画视频的研究路线, 如图1所示。

1 前期概念设计

针对教学动画的内容以及目的, 辅助一些需求分析, 前期主要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 并进行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以及分镜创作。选用适合教授太极拳的角色的原画, 以及比较平和易于表现太极拳的场景环境, 可以有原画的参考, 也可以自行设计。笔者选用了自行设计场景的想法, 而角色是采用了游戏模型的原画。

分镜头设计可参考资料搜集阶段找到的真人教学视频以及相关教学书籍等, 分镜展示了画面布局, 以及一些可供角色设计、场景设计阶段参考的意见, 例如角色与场景的比例大小等。由于制作的是教学动画视频, 在前期设计阶段中也需要考虑到后期合成工作。例如, 一些语音提示、背景音乐等等。整体设计建立在太极拳教学的基础上, 各个功能环节紧扣太极拳知识。

2 项目实现模块

2.1 建模

建模是动画制作的基础, Maya提供的建模方法包括:NURBS建立角色、多边形建立角色、细分建模和雕刻建模。对于人物角色来说, 通常是以人体某点作为根基开始然后向外扩展。项目中采用多边形建模方式建立人体模型及场景模型, 从基本的polygon物体开始, 通过挤压、加线、减线、移动点线面等操作制作出。24式太极拳中的场景模型在采用多边形建模后的线框图展示如图2所示。人物角色模型的布线要比场景模型的布线更为复杂, 涉及到更多Move、Extrude等操作, 当线的段数增加后, 带来的视觉效果就是曲线更加平滑, 更符合人体的生理曲线。三维人体模型线框图如图3所示。

2.2 材质与灯光

材质拥有很多可视属性, 色彩、纹理、光滑度、透明度、反射率、折射率、发光度等属性能够很大程度上模拟现实环境中任何材质, 通过各个属性的不同组合, 形成形形色色的效果。项目中利用插件Unfold3D, 对人体模型和场景模型进行UV的分离与整理, 将三维模型上的构造拆解到二维上铺平绘制贴图进入到PhotoShop中绘制贴图。

贴图绘制好后, 还要通过Maya中的材质球节点将贴图与模型连接起来。人物角色材质大致是带有高光的, 主要为体现人体皮肤的质感, 因此为角色模型添加一个Blinn材质球。人物模型图如图4所示。

场景材质中的木材、石壁、砖瓦均是不带高光的, 所以为场景模型添加一个Lambert材质球。场景外罩一个大的环境球, 并为其添加一个Lambert材质, 模拟天空的环境, 在场景中部添加一个调好的水面材质, 作为水面。另外, 材质的重要辅助是光, 离开光材质是无法体现的。灯光照明在动画制作中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场景中打上平行光, 将砖头的凹凸纹理、墙壁的凹凸纹理很好的表现出来, 水纹效果和透明效果也能看出, 亭台的窗棂还附加了镂空效果。如图10所示。场景展示图如图5所示。

2.3 骨骼的创建与绑定

要想让模型“动起来”, 在Maya中通过对模型创建骨骼与模型蒙皮来实现。让模型依附于骨骼, 且对各个点赋予权重, 则可以控制模型的活动。通过对人体生理构造的研究, 确定骨骼的创建与真实人体骨骼系统的关系, 将真实人体骨骼系统简化得出建立需要的骨骼系统。躯干处主要三块骨头支撑, 肩处一块, 颈两块, 头与下巴两块, 手臂两块, 手指按照正常人体结构走, 股骨一块, 腿两块, 脚踝一块脚掌两块。

骨骼创建好后, 还需要对骨骼创建控制器以便进行控制, 以及需要对模型进行蒙皮。由于人体是有些许拉伸的, 所以角色是柔性蒙皮。蒙皮后, 就要对模型进行权重的调整, 通过调整权重尽量模拟真实人体运动时模型的形态。将权重强度值调整至适当的程度, 以便接近人物动作展示的标准程度。

2.4 动画制作

由于动画视频是通过在时间轴上不断改变输出图像, 利用人眼的延时来造成动起来的效果, 从而形成“动画”。于是制作动画的主要思想是插入关键帧。

在Maya工作区域中, 对时间轴上某一帧的动作进行设置关键帧, 并且在连贯动作时通过调节动画曲线使动作更加流畅。每个控制器有位移、旋转等属性, 在动画曲线编辑器里与时间结合即可构成相应的曲线。一帧图像代表了时间节点中此刻将呈现什么样的图像, 一秒钟包含24帧图像, 连续播放起来就是动画。动画制作主要基于分镜设计。动画片段其实就是各个动作聚合而成, 每个分镜详细创作则成为layout故事板。

2.5 渲染

渲染设置主要通过设置图片大小、图片帧数、渲染器选择、品质这几个参数。硬件条件决定了渲染速度。渲染之前必须要定位三维场景中的摄像机, 透过已设置好的相机, 将其中呈现的角色、场景、动画, 在时间轴上各个节点处形成相应的图片。这些图片就是在该相机中的呈现, 通过后期合成制作为视频, 以每秒24帧图片的播放速度动态呈现。

由于动画片段由图片序列构成, 所以依靠Maya强大的渲染功能渲染成图片帧, 进行后期合成以及进一步操作。渲染过程能够比较真实的展现在Maya中营造的效果, 包括材质、灯光构成的一些效果, 这些细节能够在单独帧中得以体现, 并且也能在合成视频时体现。图6展示了动画项目中的某帧渲染后的效果。

2.6 后期合成

后期合成是项目制作的最后一步。将项目工程中渲染出的图片序列导入进AfterEffects中进行合成。按照每秒24帧的帧速率将图片序列帧合成为视频文件。在Composition Settings中选择相关设置, 另外也可在选取的背景音乐中添加声音效果, 利用Audition将各个声音素材混缩到一个音轨上, 导出成音频素材, 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

24式太极拳的三维教学动画制作是中国传统保健学、计算机学科及动画技术交叉整合的创新应用, 运用时下比较热门的三维动画技术将古老传统医学中的养生拳法展现出来。在教学方式上, 打破了由一名老师教授多名学生的现状, 使用教学动画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太极拳教育, 通过精美、细腻的三维动画展现达到现实演示的效果。项目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从对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将其电子化, 从收集资料学习到真正的开发实战, 无一不提高了我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创新精神、锻炼了创造能力, 这是一次与时俱进、又传承经典, 利用现代流行的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24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养身保健运动, 内外俱练、神形双修,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为了方便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和学生们的自学, 结合当前流行的三维动画技术, 进行了太极拳教学动画视频的制作探讨, 利用Maya与中国武术的结合, 让学生能够更自主、更直观的掌握太极拳各招式要领, 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太极拳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24式太极拳,Maya,教学动画,三维

参考文献

[1]时代印象.中文版Maya2012实用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2]铁钟.Maya2012完全学习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完美动力.Maya模型.海洋出版社, 2012.

[4]完美动力.Maya绑定.海洋出版社, 2012.

[5]完美动力.Maya材质.海洋出版社, 2012.

[6]完美动力.Maya动画.海洋出版社, 2012.

[7]童红云.中华太极拳:国家标准竞赛套路24式.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9.

浅谈高校太极拳教学 篇4

关键词:高校;太极拳教学;问题;措施

据我国有关部门对全民身体素质不完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身体素质整体呈下滑趋势。当下,全民健身已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众所周知,太极拳拳法动作缓慢,幅度小,所以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太极拳历史悠久,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在高校中被列为体育课的一项内容。太极拳教学不受体育器材和场地的限制,且其本身蕴含中国优秀文化,学生通过学习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素养。但经调查,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陈旧等,这严重偏离了开设此课程的初衷。

一、太极拳教学的意义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锻炼时间愈来愈少,身体健康指数持续下降,全民健身已成为时代话题。太极拳在我国已流传多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各高校紧随时代脚步,纷纷开设太极拳课程。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太极拳有益于身心健康,并能提升人的品德修养。尤其在当下,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人急功近利,忽视身心修养,在大学期间更需开设太极拳课程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提升品德修养。

二、我国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方式单一,多数只教授学生动作、套路等外在的内容,这就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在课堂上,教师对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讲解较少,只是在第一节课时概述太极拳的历史,其余课时主要进行动作训练。目前,大多高校缺少专业太极拳教师,大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枯燥,没有对太极拳中蕴含的文化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只学到了太极拳的“形”,没有学到太极拳的“神”,更难做到将太极拳的动作与精神结合起来,这就有悖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的目的。

2.教学内容片面,教学目标偏失

我国高校开展太极拳教学以来,一直存在着重视太极拳拳法教学,忽视其理论知识教学的现象。太极拳的教学大多设在室外,室内教学时间几乎为零,而且教师的教学内容片面,教学目标偏失,这就容易使学生认为只学习其拳法即可,不用重视内在精神。

3.高校太极拳考核体系不完善

在每个学期末,高校都会对学生学习的各门课程进行考核,通常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但这两种方式均不适合对太极拳的考核。目前,对太极拳的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即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积极性给分,占总成绩的30%;二是自我学习成果展示,即根据学生动作的规范度和节奏的快慢给分,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涵盖学生对太极拳精神的领悟,容易使学生忽视其精神内涵的学习。太极拳考核评价系统的不完善,影响了整体的教学目标,成为高校太极拳教学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三、高校太极拳教学改进措施

1.注重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完善教学方法

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太极拳。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前期学习积极性一般较高,中后期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太极拳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太极拳的价值。此外,教师在教授学生拳法时,应将太极拳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结合各部分的特点进行教学。同时,还应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优生带差生的形式在课下进行学习。

2.转变认知偏差,完善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一套健身拳法,其实不然。太极拳动作缓慢,且难度系数不高;讲究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的一致性,能改善人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人体机能,提升人体素质。因此,它适合所有人。就教学内容而言,高校教师应根据太极拳拳法讲解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领悟其精神内涵。

3.完善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太极拳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必须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将考核分为三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二是以小论文的形式抒写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三是动作考核。同时,教师在批改学生论文的过程中,如发现有抄袭现象,应给予学生严厉批评。

四、结束语

综上,高校太极拳教学应重视对其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让其学会一招一式的同时,领悟太极拳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最终达到用太极拳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元驰功,翟虎翔,赵怀玉.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和式太极拳推手技术研究 篇5

和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身功能和价值被现代人所接受, 在经历创拳,传拳至今,和式太极拳已发展成为继陈、杨、吴、武、 孙之后的第六大太极拳流派。创始人和兆元(1810—1890),出生于温县赵堡镇中医世家,在陈清平所传拳架的基础上,结合自家医学理论,创编出这套“源流有序,拳理明晰,特点突出,自成体系”的传统拳术。和式太极拳推手,俗称比手,又叫挤手。和式太极拳为拳架、推手、散手三者合一。拳架与技击相一致,拳架为体,推手为用,不仅在身体层面上具有健康意义,更在发扬传统武术,弘扬民族文化的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和式太极拳推手的功能

和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和有禄大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拳是怎么练的,用也怎样用”,这在推手上边最能体现出来。拳架所要求的在推手中也要做到,如不贪不欠,守中用中,上下相随,明三节知六合,轻灵圆活等。推手是技击的实践,和式太极拳推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检验拳架动作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和式太极拳的拳架很好的保持了传统的技击实用性,拳架与用法相一致。练拳走架手脚运行的不到位,劲路不圆转,外三合没有,阴阳不分,虚实不明,在练推手时势必不可能化解对方来力,然后处处都受制于对方的掌控。经过推手的检验,就能很好地找到拳架中的错误动作,然后及时得到改正。练拳不能光练空架子,这样是练不出来真功夫的,要和推手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使水平得到提高。

2.2增进身体机能,熟练动作技术

和式太极拳的推手是由练拳向实战过渡阶段的训练手段, 它模拟实战搏击,不带护具的状态下,双方搭手,运用太极方法, 采用拳架中的动作进行实战性训练。在推手中要懂得听劲、走劲,知道对方的劲力所在,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轻松应对,不让对方看出破绽。通过推手实战,可以更深刻实际的领会到拳架中的阴阳转换及内劲变化,提高知己知彼的能力。这样通过长时间严格有素的推手训练,不仅可以熟练掌握套路动作,而且可以增进全身器官的机能,锻炼中枢神经系统,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2.3切磋武艺,增进友谊,提高兴趣

推手又称比手,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相互比试技艺。 和式太极拳在学习过程中,对拳架的领悟程度和技击水平的高低以及身体的灵敏度、速度、劲力等素质,通过推手的走劲化力、 引劲落空或借力发人分出高低。推手不受场地的局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但是不要伤害对方,推手旨在切磋武艺。和有禄大师曾说过:“太极拳是一种高尚文明的拳,拳艺的根本在于性命双修,传统武术追求文武合一、文武全才与德行兼修。和式太极拳把推手叫做比手,不用赤身相搏即可非常文明地分出胜负,以强欺弱与太极拳理相悖,何况还有比自己更高的人所在,所以与人交流点到为止,以礼、以德服人”。

习练太极拳,一是为了好身体,二是为了好心情,三是为了认识好朋友。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能结识很多拳友,对自己很有帮助。在推手练习中,双方体现出的谦让,以及练习过程中双方的互相纠错,这样就能很好地增进友谊,同时也能提高习练太极拳的兴趣。

3和式太极拳推手的技术方法

和式太极拳推手技术要求非常强,招招不空,势势击发鲜明,人与人交手做到沾粘连随,舍己从人,分清对方用途、虚实、 引劲落空。和式太极拳不崇尚使用固定的招法在技击中使用,要在推手运动中,寻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就要熟练地掌握运用上、中、下八法,在得机的势击敌时,上下其手,综合运用,克敌制胜。

3.1上八法

和式太极拳的上八法实为太极八法“掤、捋、挤、按、採、挒、 肘、靠”。掤:就是在与人交手时,当对方两手按在我胳膊上,我则采用掤劲将对方来劲落空。掤应为应敌接手之法,掌握分寸,掤劲要有引领之意。

捋:就是顺势而带,可以一个手捋也可以两个手捋,但注意和身法的配合。与人交手时,对方以两手按我胳膊之时,对方用劲太大,手脚并进,我则运用捋带将对方来劲顺其劲继续走,使对方来力落空,处于被动之势。

挤:和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和敬芝在《高手武技论》中写到: “当对方在化你力的时候,你可以用小臂来击打对方,给对方加力”。在推手中的表现就是,当对方的劲力下卸时,我用小臂击打对方。

按:分单手按和双手按,在推手中双手按用的比较频繁一些。在拳架中双手按也比较多,比如上金刚、开合都用到双手按。 在实战中做到彼能按我,我亦能按彼。

採:即折的意思,如采摘花果。以两手或拇指与食指、中指形成合力反关节制敌。採时要灵巧轻便,掌握寸劲,速度要快。

挒:即扭转之意。双手可以挒,手和身体配合也能走出挒劲。 在实战中,当对方击打时,右手接住其手腕向右后旋转下拉,左手按其肩部向前推出,身体与手协调配合,形成旋转劲来发。

肘:即曲前臂用肘打人。肘为近身打法,有保护两肋的作用。 分为肋下肘、穿心肘和迎面肘。

靠:即以肩膀击打为靠。靠为贴身打法,用靠击敌,周身要协调灵活,做到不贪不欠。靠是和式太极拳一个明显的特色,素有 “和家靠”美称。靠法分为迎门靠、顺靠、背折靠等。

3.2中八法(又称身八法)

通过身体的纵横、高低、进退、反侧来调整自己的虚实,身法以中正稳固为好,以正直为妙,与三节相宜。在实战中全凭身法, 对方攻击点多数都在躯干,身法不精,自然就要挨打。我方在攻击对方时靠的也是身法的相助,身法不精,己方的力就不整,劲力也不能打击到对方,并且己方的手脚也会反应迟缓,故身法在实战中非常重要。

3.3下八法(又称腿八法)

下八法主要就是腿法,包括套、勾、缠、扫、踢、瞪、插、膝(跪、 顶)。在实战中腿法也是结合上八法和身法灵活运用,起到辅助作用,单一的使用腿法效果并不好,力道使不出来,结合身法才能发出整劲,把对方击倒在地。

4和式太极拳推手的要领

在进行和式太极拳推手练习时要熟练地掌握推手的要领, 才能更好地运用推手方法,使自己在推手训练中更好的发挥,轻松地化解对方来力并能够自然地借力发力。

4.1以静制动,因人取势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沉着冷静,身体保持虚灵状态。以静待动,静观其变,知己知彼从容应对,才能辨明对方来势与意图。 对方来势凶猛,要避其锋芒,顺势引之,避实击虚。沉着冷静不至于心慌意乱,手足无措而顾此失彼。

4.2沾连粘随,差米填豆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沾连粘随,沾是手与手相沾。在实战中和式太极拳是接对方的手和肘,彼此运动变化中是防对方的手和肘。实战中要粘住对方,使对方不能轻易脱离我方控制,双方只有连在一起不分离,才能够听清对方来力便于进退。“差米填豆”,是和式太极拳在教学训练时的口语,是指导推手实战时掌握劲力大小、速度快慢的原则,是沾连粘随的主要方法。“差米填豆”关键是要听劲准确,来保证技法与拳理的合理结合。因此在实战中自己需要认真地听准对方力量的变化,并判断对方的用力情况,只有自己在各方面都占到先机时才能走,能走则不顶,能缠住对方不丢。

4.3要啥给啥,吃啥还啥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要啥给啥,吃啥还啥”。“要啥给啥, 吃啥还啥”是用生活中的谚语,形象化的说明和式太极拳在实战中舍己从人、化打合一的技法原理。

4.3.1要啥给啥

和式太极拳在技击实战中,要做到“要啥给啥”,先要学会 “舍己从人,化打合一”,意思就是己方要始终随对方力量的变化而改变,随对手动作路线和方向的变化而变化,交战中一定要做到不丢不顶,并且总能够根据对方技法的变化,做到处处相随, 圆转自如。和式太极拳的“要啥给啥”在运用中,当己方感知到对方给你外力时,我方通过彼此身体的接触,感知对方力量的变化,此时己方不能够去顶,也不要极力挣脱,而是把受控部位给对方,但在该过程中要审时度势,保持自己身体的中正,通过把对方的力引开化掉,我方通过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即是所谓的“要啥给啥”。

4.3.2吃啥还啥

“吃啥还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舍己从人,即舍掉自己,顺从他人,随顺化解,不顶不抗,以彼之力还之彼身。吃啥还啥是指对方在攻击己方时,我方准确听对对方来力,不动对方丝毫,并且趁虚而入接住对方的来力,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对方则顺我之劲而跌出,达到后发先至的效果。“吃啥还啥”要求身心合一,得机得势,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动在先。最重要的是要理解 “吃”和“还”,“吃”不能白吃,否则视为浪费;“还”不能盲还,否则就要受制于人。二者之间都有着很强的目的性,那就是保证技法的灵活运用,以得机得势为出发点,要始终使己方保持顺的状态,才能让己方立于不败之地。

“吃啥还啥”是和式太极拳“耍拳”论中运用于技击方面的精华。它是“四两拨千金”的终点,又是起点。与王宗岳在《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有相似之处。

5结语

太极拳技术教学 篇6

1、从太极拳的技术演变历史谈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自创始起就在武术界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论。但无论是晚晴和民国时期流行一时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 还是上世纪30年代由唐豪提出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等, 都偏离太极拳技术演变的主线, 忽视了社会发展对太极拳的重要影响, 明显不够客观。 其实, 要想梳理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脉络, 必须以其技术演变为主线, 进而推测确定其历史起源。

晚晴至民国初期, 太极拳在技术上初步走向成熟。与此同时, 其起源被抹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道士提出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迎合了特殊时期大众的好奇心和一些拳家的虚荣心, 迅速流传开来。 1932年, 唐豪经过20多年的研究正式提出 “陈王廷创太极拳说”。 其中, 他重点阐述了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拳经三十二势”拳法对明清陈家沟和赵堡等地拳法及太极拳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确定了太极拳依据长拳、炮捶和十三势这一技术演变的研究方向。

根据太极拳文献整理研究发现, 太极拳与长拳在技术上存在演变的过程。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期, 中原地区长拳和炮捶的流传是近代太极拳技术风格变化的诱因。 而1934年陈子明提供给徐震的陈家沟《两仪堂本》充分证明太极拳由长拳和炮捶衍生而来, 其动作名称、顺序、图式都与戚氏“拳经三十二势长拳”存在关联。文献研究和实践都表明, 晚清成熟和发展的五大太极拳流派始终没有完全脱离戚氏“三十二势长拳”的技术体系, 这一事实长期以来都被学界忽略了。 基于上述背景, 笔者认为太极拳源于长拳、传于炮捶、成于十三势。

2、新时期下太极拳的发展思路

从太极拳创立至今的数百年, 我们见证了它的发展和壮大。 那么新时期下, 随着人们对太极拳认知的深入和挖掘, 太极拳该如何继续发展呢? 对此, 笔者有以下建议:

2.1、注重文化内涵建设, 引导技术合理发展

太极拳的发展演变过程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从认知到本质理解的转化过程。太极拳未来的发展不但要注重技术上的提升和推广, 更要注重对其文化内涵的塑造。 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太极拳发展的根本源泉, 要通过其文化理念来诠释其技术方法。 只有合理运用文化理念做引导, 才能使其技术体系更加完善, 也能使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2、积极举办相关体育赛事, 大力弘扬武术精神

各国家地区举办的各种比赛能够对太极拳起到一定的推广宣传作用, 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体育赛事的宣传。 把太极拳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赛事结合, 可以促使赛事制度的完善和武术文化的普及。 赛事的推广不光是一种技艺的展示, 更是一种武术精神的展示,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如今, 各个地区的体育赛事蓬勃发展, 太极拳可以以此为契机, 促进太极拳在世界上的传播和推广。

2.3、适应社会, 实行产业化发展

目前, 我国太极拳产业项目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在太极拳的服装、器械、旅游、影视文化、食品保健等各项产业链上还有许多不足。 太极拳的的产业化发展应与国家的有关政策相结合, 使其能够与社会供求发展保持一致。 同时, 还要利用市场兼容机制使太极拳各产业项目与市场同类产品对接。 总之, 太极拳的产业化发展是太极拳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4、贴近群众生活, 大力推广宣传

太极拳要想快速推广普及, 必须要依靠学校、社区等人口密集区来进行宣传。 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 可以与学校教育体制相融合,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发挥太极拳的技术优势, 使得其在学校的普及和管理更加标准化和充满趣味性,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社区的普及应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和人文生活习惯, 利用武术团体和民间文化团体, 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推广。

2.5、加快太极拳的国际化

太极拳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不仅是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播, 更是一种东方人文精神的传播, 使得西方社会对于东方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

3、结束语

从太极拳技术演变历史可以推断其起源, 新时期下, 太极拳不仅要注重文化内涵、贴近群众生活, 还要大力举办相关体育赛事、不断推进其市场化和国际化, 走出国门, 让世界认识太极拳, 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太极拳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真, 范毓周.太极拳发源考论[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07) .

[2]孙洪霞.多媒体技术与长拳教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12) .

[3]李永彬.太极拳起源辨异[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01) .

太极拳技术教学 篇7

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利用反复记忆与想象,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促进思维过程活跃,帮助受训者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机理,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4]在表象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中,表象训练也被称作“视觉化”训练、意象演练或想象训练等。[5]运动动觉表象和视觉表象训练是运动表象训练的两种训练方式,一种是主体通过练习后获得的主体运动知觉的肌肉运动知觉表象;一种是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或播放教学视频后留下的主体运动知觉的视觉表象。技术动作可以通过清晰而且正确的运动表象的形成达到最终的动作定型。[6]

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组表象训练,探究其对提高学生太极拳水平和防止消退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太原科技大学武术协会学生40人,男生32人,女生8人,随机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均为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在体育系太极拳普修课教学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相同教材,教学时数为每周4学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教师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按要求练习,教师纠错,学生再练习。实验组除采用常规学习外,还运用表象训练。学生在每次上课学习新内容前,观看有关本次课的教学录像课件,共播放三次。一次先进行完整技术的教学示范,再进行两次比较缓慢的技术教学示范,后进行表象训练。接着在课堂上进行技术的练习,教师纠错,学生再练习,然后课后学生再进行十分钟的表象训练。

1.2.2 实验要求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场地器材条件基本一致,教学内容,练习强度相同。在实验组运用表象训练前,要求学生明确表象训练的目的、意义及作用,要做到积极配合,练习认真。例如:在教学太极拳起式时,先让学生看示范,了解动作的基本要领,然后闭目想象整个技术动作,在大脑中想象技术动作全过程,再与练习相结合,加深记忆,巩固整个技术动作。

1.3 实验条件的控制

1.3.1 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的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两组各项测试指标平均水平非常接近,统计学的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学的基本素质方面无显著差异。(见表1)

1.3.2 教学过程的控制

整个实验过程中,两组均采用了64学时的教学,教学条件一致,由同一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在教学期间,两个组的教学内容、学习时间、练习次数和方法等条件相同,不同的是实验组运用了表象训练。

2 实验结果

2.1 表象训练对太极拳理论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知识的测试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对太极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座谈访问了解到实验组学生通过课后的表象训练,对太极拳理论知识的记忆明显强于对照组。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达标测试结果与技术评定。从表3中可看到,实验组对基本技术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达标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

2.2 表象训练对太极拳动作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对实验组技评打的分均高于对照组,用SPSS13.0软件做独立样本T检验以后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检验结果P<0.05,呈非常显著差异。从比较结果来看,实验组的学生对太极拳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学生。以上结果表明:表象训练在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中,学生的技评评定指标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以传统方法教学的对照组。

2.3 表象训练可防止太极拳动作技术水平的消退

在实际运动技能训练结束后,实验组坚持做6周的表象训练,以观察已获得成绩的消退情况,结果见表4。

实验组的起式和撇身捶不但没有退步,相反提高了0.5%和0.7%。对照组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退步,分别下降了6.3%和5.9%。实验组白鹤亮翅没有太大变化,而对照组则下降了7.1%。F检验,P<0.0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和我们以前的一系列实验的结果十分相似,即表象训练防止已获得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消退的效果明显地超过作为辅助手段促进身体素质和技能发展的效果。

3 实验结果分析

运用表象训练有利于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对肌肉活动的训练,而且也需要对大脑的心理机能进行训练。因此,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是智力和体力活动结合的过程。表象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心理活动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7]运动表象是在运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头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境,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起定向作用,可促进运动技能的完善与巩固,促进运动员或学生在比赛或考试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它是表象训练的基础。而表象训练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助于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加深动作记忆。

科学研究表明,在头脑里描绘动作表象时会使有机体产生各种生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和实际进行活动时的生理变化极为相似,这对加快学习和掌握太极拳动作技术是极为有利的。进行表象训练时,要注意实施方法。[8]首先,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顺利回忆起动作表象。另外,表象训练要和动作技能训练交叉进行。要学习和提高技能水平,实际的动作技能训练应放在第一位,表象训练放在第二位,前者是掌握动作技能的基础,但是表象训练具有许多实际训练所不能达到的优点。当学生实际练习出现身体疲劳时,运用表象训练可缓解身体疲劳,而且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表象训练简单易行,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和太极拳动作技术特点,使教学更具科学性,使学生的智力、体力和技术水平三者得到协调发展。实验证明,表象训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掌握。

在高校体育系太极拳普修课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表象训练应用到太极拳教学中,能有效地调动大脑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表象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保证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4.2 建议

表象动作要十分准确、规范,且和实际技术练习相结合;表象训练场地的环境应尽量安静,在想动作时,应尽量放松、排除干扰和集中注意力;表象训练时应多采用回忆最理想的动作技术环节和肌肉用力感觉,这对尽快掌握其技术动作和提高太极拳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当太极拳技术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后,还应加强抗压力、抗干扰等心理、生理因素影响下的表象训练,以提高实战中的太极拳水平。

[2]王志斌.快速掌握简化太极拳技术的教学法(下转第60页)(上接第49页)[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

摘要:文章以太原科技大学武术协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表象训练对其太极拳动作技术水平提高和防止消退的影响研究。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太极拳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通过对两组学生太极拳动作技术的综合考试,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对考核成绩进行T检验,两组考核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教学效果显著。由此证明,表象训练可提高太极拳动作技术水平;并在暂时终止训练的消退时期,对防止已获得的动作技术水平消退的作用尤为突出。

关键词:表象训练,太极拳,动作消退

参考文献

[1]李守国,李争.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6).

[2]王志斌.快速掌握简化太极拳技术的教学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5).

[3]陈秋斌.表象训练运用与“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2(2).

[4]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5]冯宁琼.讲解与示范基础上的表象训练法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运动训练与竞赛,2010(12).

[6]薛欣.表象训练用于太极拳教学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7]徐和庆.速度、力量素质的意念训练效果研究[J].体育科学,1992(2).

太极拳技术教学 篇8

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十三式拳法的第一套,即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已经在技术招势名称、技术运化、发劲方法和技术招势结构分际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模糊与混乱,造成了同一个技术招势多种名称,不同的运化结构、多余的发劲方法,相连技术招势结构分际上的界定不明。

因此,本文在尊重陈发科和陈照奎的拳架及练法的基础上,本着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的原则,从字义、技法和文化内涵角度深入剖析了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的部分名称,期望为陈式太极拳技术招势名称的规范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1 陈发科太极拳

1.1 陈发科太极拳内容界定

陈发科太极拳,在拳术套路方面分为一路和二路,以沈家桢、顾留馨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以下简称《陈式太极拳》)一书中所绘制的拳架为范本;在拳架演变方面,包括洪均生、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陈照奎等所传习的拳架。在陈发科的传人中,以陈照奎的拳架作为研究的重点,以其他传人的拳架作为辅助参考。

1.2 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部分名称歧异汇总

下表是根据陈鑫、洪均生、冯志强、顾留馨、马虹、阚桂香、李雨樵、陈小旺等拳术名家的专著和论文中所使用的技术招势名称汇总而成。

以上这些有歧异的技术招势名称可分为三类:一是因同音、近音、近义而造成歧异,如懒扎衣改成了揽擦衣、拦擦衣、揽扎衣等;二是为方便记忆而增字、减字、换字而造成歧异,如金刚捣碓又称为第二金刚捣碓、左转身捣碓等;三是技术招势技法与其名称不相符合而造成的歧异,如金刚捣碓与护心拳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技术招势,不可混同为一势。

2 陈发科太极拳一路部分技术招势名称规范考证分析

2.1 预备式

从字义上讲,“式”为法度、规矩、模范、模式之意,势则是指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形势,是形象、动态性的样式。预备式,并非是正式的技术招势,强调的是法度规范性模式,所以应该用式字;起势、收势,则既可以是机势的势,也可以是模式的式;但具体到某一个技术招势时则必须用势字。这一点在戚继光《纪效新书·卷第十四·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拳法(以下简称戚氏《拳经》)中多有例证,如:“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2]307、“下插势专降快腿”、“埋伏势窝弓待虎”[2]313等。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将此式的动作要领描述为“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3]152。从其“无极象图”上看,两足与肩同宽(见图1)。《陈式太极拳》中预备式的站法为“两足距离比肩略宽”[4]69(见图2)。

图1,图2所示的动作是属于起势(或起式)的运化范围的。起势后的开脚岔腿,表示开势打招呼之意;但预备式应该为立正姿势,取其毕恭毕敬、专心致志之意。这种心理状态,是练习武术的起码要求,类同于现代武术规定的抱拳礼,这是出场的礼貌,是出场的规矩。因为在打拳之初,在面对人站立时就直接开脚岔腿,是不礼貌的,甚至会给人横气霸道的不佳形象。

同为陈王廷所创编的通背缠拳和大四套捶中的预备式皆为立正姿势,“两脚跟相靠,脚尖外分45°,身体自然直立;双臂自然下垂”[1]162(见图3)。《太极拳学》中的“无极图”亦可为旁证,“起点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5]”心中要空空无物,此势乃为练拳术之要道。

预备式与起势(或起式)不同,今人多将此二者混同或划分不明确。《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中图12至图20将金刚捣碓的开势部分当作起势[6]66、70,这是错误的。现今陈式太极拳“老架”中的起势方法基本上可以说是借鉴杨式太极拳的。在通背缠拳和大四套捶中的起势均为仙人捋须势[1]59、163(见图5),这也是以往许多其他传统武术拳种所共同采用的,以示临敌时气定神闲与从容不迫。

2.2 金刚捣碓

金刚为侍从力士,因手持金刚杵而得名。碓即碓臼,是木石做成的舂米器具,用于去秕脱壳,分为手舂碓和脚踏碓。金刚捣碓势模仿的是手舂碓,即以拳头当杵头,以臂膊当杵把。

以力大无比的金刚来捣碓,意在渲染技术招势强大的威力与不可抵御性。然而金刚的职责并非捣碓,降魔杵也不是捣碓所用之物,所以此势名并不是特别合适,但沿袭至今,早已约定俗成,却也无可厚非。

通背缠拳和陈式太极拳中的金刚捣碓势源于少林拳的“金刚捣臼”势,虽借用了其名称和握拳下捣的技术要点,但从整个技术招势的运化方法形式和用机价值来看,已经没有任何少林拳技势机势的韵味了。少林拳追求的是坚硬疾速,经得起人打,也打得坏人。而陈式太极拳是引武入道的拳法,追求的却是神机应变的技巧艺术,是武术技巧艺术的应用发挥,练的是轻柔灵敏的功夫境界和侠义豪放的精神气质。

在陈发科太极拳一路中共有四个金刚捣碓,但有些却在技术招势名称前面加“第二、第三”等带有序号性的用字和标明“左、右”等带有方向性的用字,这些累赘性的用字都应当去除为好。技术招势在套路中的重复,正体现了其变化性的衔接方式,和变化性的用机方式。

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招势,应当由三部分组成:防御部分、机势转化部分和攻击部分。不可将金刚捣碓用于防御和机势转化的部分当作起势。陈发科太极拳一路中的金刚捣碓,其技术运化的结构为:起手先接住对方的来势,随即转捋法向后,接着转拦压上步;当对方另一只手前来攻击时,我以左手拦截对方的来势,随即向上撩起右掌;当对方拨拦或捉拿我右掌时,我再一边向上抬臂转手,一边提膝攻击对方;在对方以手压下我膝盖后,随即乘势落脚,并向对方腹部捣下右拳,左手则从后迎合捣势。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称此势又名护心拳[3]154,因其“两手收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3]158。这是错误的说法。金刚捣碓名称是从神化强劲的力度上命名的,而护心拳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技术招势,其定势一般为“右拳上架于额前上,左拳下扣于腹前”[1]268(见图6)。

2.3 懒扎衣

懒扎衣名称较早是出现于戚氏《拳经》中的用字,如:“懒扎衣出门架子”[2]309。之后在通背缠拳原始谱本上也沿用此字,如:“懒扎衣立势高强”[1]160。揽为引聚、围抱之意;拦为遮挡、拦截之意;擦为靠近、摩擦之意。这些“一音之转”的用字都与原名的生动形象的意蕴相差较远。懒扎衣整个技术招势体现的是临敌时安闲自如、不慌不忙地扎衣,所显示的是艺高人胆大的技艺风范和潇洒自如的精神气质。

其运化的结构是先以右手外拦对方打过来的手,再接着用左手拦压对方另一只打来的手,并随着向下拦压之势继续下撩衣袍,扎于侧后方腰带中;右手同时环绕反掌击打对方的头部。这是陈发科太极拳一路中懒扎衣的基本技势运作的机势形式,其中扎为缠束、拴系、挽上之意。

同一技术招势因不同衔接而更名为退进步拦擦衣或进退步拦擦衣,这种带有趋向性的累赘用字,应该清除为好,因为这会妨碍人们思考技术招势名称的价值意义,局限人们去揣摩技术招势更多的实际应用。

2.4 掩手肱捶

从字义上讲,演为演习、按照一定程式练习之意;掩为遮蔽掩护,乘其不备加以攻击,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意趣。洪为大水、山洪暴发之意,体现的是洪猛急湍的意境;而红字体现的是出拳见红的功力境界,不光要外表见红,更重要的是内里见红。

肱是指人的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整个胳膊。虽然可以有用肱催力之臆测,但此势并非是用肱打人,而是以拳击打,所以肱字是一个误用字,极应更正之。拳即拳头,称为捶也无不可,因为捶有用拳头打的意思,如捶胸顿足一词。但将拳头的击打称为如铁锤一样的锤打就是技术形势上的错误。在戚氏《拳经》、通背缠拳、大四套捶中多以拳和红拳称,如“七星拳手足相顾”[2]311、“补前扫转上红拳”[2]318、“神拳当面插下”[2]320、“庇身拳转身吊打”、“护心拳专降快腿”、“反堂桩后带着掩手红拳”[1]161等。

所以技术招势名称应恢复为掩手红拳,表现的正是在掩蔽遮护下出击见红之拳,宣扬的是拳法效应之功,这才是陈王廷拳法真正功力的体现。

2.5 倒卷肱

倒卷肱,表现的是接手擒拿法,即在擒拿住对方的手腕后,用另一只手折断对方肘关节的技巧方法。从整个技术招势的运化结构上看,确实是倒着卷肱的;接手退步,后手乘机势向前、向下按压对方的肘关节,效果所体现的正是要倒卷对方的肱,并非是要出手见红的用拳方式,故不宜用红字。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又将倒卷肱称为“珍珠倒卷帘”[3]6、232或“真珠倒卷帘”[3]364,其实根本与卷帘无关。

在《陈氏拳械谱》文修堂本中所录的“炮捶”拳谱中有“十五红”的说法,《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中将此解释为:掩手红拳六次,抹眉红二次,跺二红二次,加上有时有的倒卷“红”,适为旧谱十五红之数[5]168。其中倒卷红的名称是错误的,应为倒卷肱。那么这个十五红就不是像顾留馨先生所解释的这样。其实十五红、十五炮的说法只是后人对炮捶架子中的炮、红名称数字的统计而已,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不可因这数字妄改技术招势的名称。

3 结语

建议将这五个技术招势的名称规范为:预备式、金刚捣碓、懒扎衣、掩手红拳和倒卷肱。其中预备式的动作应当纠正为浑然松静的立正姿势;起势(或起式)应尽量恢复为仙人捋须式的运化方法,而不是杨式太极拳中抬臂按掌的方式;金刚捣碓势中用于防御和机势转化的部分也不应当归入起势(或起式)之内。

陈发科的拳架及练法是研究陈王廷十三式拳法和当代陈式太极拳的较好范本,因为无论是其名称地更改、技术招势变化,还是其套路形式地整合基本上都是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并不是陈发科自己妄加改动的。以此作为基点逐步纠正陈式太极拳名称上的混乱,重新划分技术招势,恢复技术招势的原有技法,挖掘整理隐藏的技术招势及其变化,将会重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武术所达到的武艺与道艺的高峰,将会为退化中的中国武术挽回颓势,为中国武术事业地健康发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国锁.通背缠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戚继光.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1991.

[4]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5]孙福全.太极拳学[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印刷所,1937:3.

高校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探究 篇9

关键词:教学 太极拳高校

1研究目的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们健康长寿,青春长在。特别是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已在国内推广50多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在大专院校长期得到推广。作为高等院校在众多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中,太极拳运动是首先值得推荐和肯定的,因为它具备了极高的体育价值,在太极拳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与分析的方法,认为部分学生由于认识不足,加之教师的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使这些学生在学习中目的不明、兴趣不高、态度不端,使太极拳教学没有很好地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中要改进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体现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就应提高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寓教于乐、为终身体育服务。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7月对甘肃联合大学05级、06、07级公体专科班男生共205人,通过填表、数理统计调查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认识及兴趣,通过教学观察及与05、06级学生各15人,07级学生10人进行座谈,发现太极拳中存在的问题。

3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可看出平均占73.2%的学生认为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和医疗保健功效,是有效提高人体机能的一种手段。这说明太极拳运動在我国推广以来,它的功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承认,还有占26.8%少数学生对太极拳运动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3.1 在表1中,占11.7%的学生认为太极拳运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视其为高不可攀,神不可测,令他们望而止步。即使学会了,也不能掌握太极拳之精髓,达不到太极拳运动之功效,长期以来,太极拳被一些人说的神乎其神,被蒙上了一层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针对这一观点,在引导课中,应使学生们明确太极拳运动仅是武术项目中拳术之一。它通过周身的协调运动,配合自然而深长呼吸及意动身随的办法,达到太极拳运动强身,祛病的作用,它并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如表1)

3.2由表1可见,占13.2%的学生认为太极拳运动过缓、过慢,与时代节奏不合拍,也没有其它项目能有效的提高身体素质。太极拳运动的功效在于长期不懈的努力,长期练习不仅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畅气血、舒展筋骨、培养正气,使人体的功能发挥正常,以达到内外调和,预防疾病,低抗外邪的目的,起到了其它运动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且太极拳练习不受场地、气侯、时间等外部环境束缚,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练习。

由表2可见,对太极拳运动很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0.2%,而对太极拳运动感兴趣或一般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58.5%和28.8%,不感兴趣的人仅占2.4%。通过教学观察及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座谈,发现影响学生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表2)

3.3教学中,偏向强调讲解动作要领,不仅繁琐,具不宜记忆和掌握。太极拳运动是一种身体的转动,上下肢和躯干的协调运动。若学生单靠模仿进行练习,也只能往往是顾了手,顾不了腿,顾了四肢又顾不了躯干。在教学中,采取形象化的教学,往往能使学生简单易学。

3.4太极拳的动作比较曲折、复杂,还常常转体,进退和改变方向等。把一个曲折复杂的定式分解成几个部分来教,学生较易领会,模仿和记忆因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会练好,这样分解练习,不仅能使定式的每个部分学好练好,而且过渡动作也能按照要求做到正确。在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式子时,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

3.5 学习太极拳要注意正确的运动方法。只有在学练中根据太极拳特有的运动方法进行练习,才能真正体现出太极风格,提高锻炼效果和技术水平。

3.6太极拳要求呼吸自然平稳,深长细匀。太极拳的动作本来就不是按照呼吸节奏编制的,动作有繁有简,练习速度有快有慢,绝不能使每个动作都勉强地配合一呼一吸。如果不顾生理规律,强行配合是有害无益的。动作熟练以后,可以根据个人锻炼的体会和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使其更好地适应劲力与动作的要求这种呼吸方法就是使呼吸的自发配合变为自觉的引导。

3.7 太极拳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套路及拳架外型的练习,忽视了它技击的内容。了解并掌握简化太极拳的动作的技击方法,且把每一个动作都作为一定的技击动作去完成,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可以使精神更加集中,而且也会使练习的兴趣日趋浓厚,从而达到心身获益的效果。

4结论与建议

4.1太极拳运动具备了极高体育锻炼价值,并被广大群众所承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简介太极拳的内涵,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通过形象化教学,使学生简单易学;分解教学,使学生练习由易到难;掌握基本要求,提高锻炼效果;配合呼吸,事半功倍;了解技击法,达到心身获益。

4.2适当增加太极拳教学课时量和开展课外太极拳辅导活动。课时量的增加和开展课外太极拳辅导活动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使学生长期练习的必要保障。

4.3应重视机体全面发展。太极拳运动对提高人体各系统机体有良好的作用,但不能忽视它运动局限性一面。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上肢力量性练习和无氧训练。

4.4重视太极拳课的准备活动与放松活动。由于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太极拳课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太极拳课的准备活动应选择缓和、节律慢、强度小的内容,但要认真、充分。它包括生理、心理两个方面,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防止膝关节的过度劳累。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适当,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教授对象的水平和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方法要有的放矢,讲究实效,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武术》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

[2]李德印.李春莲.二十四式太极拳教育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优化太极拳教学 篇10

一、激发兴趣,太极拳有效教学的前提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众所周知,学生模仿能力都很强,对电影中《太极宗师》《黄飞鸿》的武打动作特别感兴趣,经常跟着演员手舞足蹈,演员的一举一动是他们心态上的精神刺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就要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贯穿于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始终。兴趣越浓,学生学习也就越积极主动,教师教得就更轻松,学生也就学得越深、越好。

二、比较对照,太极拳有效教学的核心

比较教学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应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分解练习,太极拳有效教学的关键

分解练习就是把一个较难掌握的完整动作分成几个步骤,或者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学习,最后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如何把太极拳中比较难且复杂的动作简单化,进而使学生尽快掌握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分解练习。

如太极拳中的“转身搬拦捶”一式较难掌握,常规教学的动作步骤为:(1)转身摆掌:重心后移,右腿屈坐,身体右转,右手摆至身体右侧;(2)坐腿收拳:重心左移,左腿屈坐,右手握拳向下、向左划弧收于左腹前;(3)摆步搬拳……(4)收脚收拳……(5)上步拦掌……(6)弓步打拳……确实非常复杂。我在教学时先把这一式分解为转身摆掌、摆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四步让学生进行练习,再将其浓缩为转、搬、拦、捶四字。其实,看似简单的四个字里包含着较难掌握的动作步骤,且把“转身搬拦捶”这一复杂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明了,学生也能比较顺利理解并掌握这一较难动作。

四、形象讲解,太极拳有效教学的阶梯

讲解是教学中运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动作要领、规格及攻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技术的基本方法。讲解要准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例如,为了能使学生理解太极拳的动作技法,我采用想象的方法,如“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为了能使学生理解太极拳的要领,我采用通俗的语言,如“轻起轻落,点起点落”“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抱球”;为了能使学生理解太极拳的内涵,我采用易懂的语言,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制快”,学生易学易记。

另外,我通过暗示使学生完成的动作更加完美准确。例如,在起势前,教师轻念“放松”“平静”数次,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在让学生完成左(右)下势独立动作时,教师鼓励提示“站稳”“坚持”“平衡”,可增强学生信心,这对学生顺利完成动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运作质量下一篇:颈内静脉置管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