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养生文化

2024-09-11

太极拳与养生文化(精选11篇)

太极拳与养生文化 篇1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的内容也在不断革新和丰富。如今它已经形成了很多学派。影响较为深远的就有陈式、孙式、吴氏等多个拳法风格不同的派系。他们表达的主题思想基本一致:阴阳开合、以意顺气、刚柔并济、万物归一。如今,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全世界练习太极的人达两亿之多。

1 太极拳是传统养生观的外在体现

事物的运动分为正向和反向,两者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太极拳正是利用反复正反向运动释放存于人们脑海中的潜意识,充分发挥身体潜能,达到抗衰老,延寿命的效果。同时,太极拳是主静的,它认为神意气的反向运动对养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意识能通过这种反向运动从凌乱的状态回归于平静,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太极拳还注重阳(运动)阴(神意气)的互补,内外兼修。

2 太极拳与传统中医理论的关系

2.1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的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阴阳别论篇认为:“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1]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太极拳也很强调这点,阴阳平衡其实指的就是太极。当人的肢体在意识的引领下发生移动时就会出现阴阳,以动表示阳,静则表示阴。动与静相互转换,相互补充。如果将人们的日常工作视为动(阳),把练习太极拳看作是静(阴),则通过练习太极就能使人们的阴阳平衡,达到太极的状态。

2 . 2“形神合一”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所谓形神合一是指外形与精神的统一。外形包括人身体的所有部位,神则代表人的精神意识。南北朝范缜在《神灭论》一书中曾指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2]这在太极拳中也有体现,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形神兼备,全神贯注,心若止水。以神破除七情对血气的影响。做到眼随手转,步随身换,行云流水,始终保持动中有静、以静制动。并通过神调节形和气,用意识引导自己的姿式形态。具体来说就是,练拳时行气如九曲珠,即动作一起,意念就要跟上, 意到气到,好像珠子走盘那样圆滑,没有停顿,上下左右连贯协调, 处处贯注着气,使身体舒松,气血畅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在全身运行时,内脏器官进行着气的按摩,这促进肌体与外界气体交换,能增进新陈代谢。另外,打拳时还要放松肌肉,使所用的肌肉力量只能撑起肢体的重量,进而达到一丝不能多,毫发不能掉的效果。

2 . 3太极拳与精气神学说的结合

精气神学说产生于秦代,并在后期得到了不断发展。它认为, 气是一种充养人体的无形物质,是促使生命运动的源泉。而精则是气之精髓,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具有促进胎儿生长发育、滋养人体器官和生殖的作用。神需要精的后天滋养,是人意识、运动等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也是人身体状况的综合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个意思。只有三者相互协调,才能促使人身体强壮。精气神学说在太极拳运动中也有体现,如太极拳所倡导的气沉丹田,就要求练拳者在握拳时,挺胸收腹,以逆腹式呼吸的方式使得气聚丹田,将精、气、神藏于丹田中,做到形神一体,动随意引。

中医的经络理论还认为,人是一个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整体。练习太极拳讲究的轻慢柔和,这加快了经络的传导速度,有利于人体通经活络,使得气血充养全身,减少七情刺激对人体的损伤,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3 《道德经》与太极拳的关系

尽管外界对老子撰写的《道德经》的解读不尽相同,但是《道德经》中所包含的养生文化,却被大家所认同和沿用。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中“柔”、“慢”以及无为无言的思想就来源于《道德经》。

“柔”是《道德经》所阐述的主要思想之一。《道德经》曾有云: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通过观察草木的自然生长, 认为世间万物生于柔,而死于坚强。因此,初生的事物都是“柔”的状态,但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最具力量和潜力的。《道德经》里所表达的“柔”思想与太极拳所倡导的以柔克刚观点不谋而合。太极拳正是依靠“柔”中所藏的巨大力量来取胜于他人。从太极的拳法口诀:“外操柔软,内含坚刚”,不难看出太极拳非常重视对“柔”的应用,它要求练习者在练拳时始终保持柔和的状态。练拳者只有内心柔和,将精神力量倾注于全身,才能将脑海里的意念与身体的力道汇于掌中。

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意识的,也不会用猛力,保持着一种松柔自然的状态。对此,老子曾在《道德经》里说过:“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与太极拳所说的放松是一致的,太极拳里的放松不是松懈,而是一种集中。它是指练习者通过站桩、混圆桩等方式,使得精神和肌体同时放松,经络畅通,气血充盈全身。在遇到来力时,不用任何多余的力量与其对抗,而是对其进行引导和转化。

《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其中的“道”指的是世间万物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法则,万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本真、循序渐进。这体现了太极拳“慢”的特点。练习太极拳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运动获取新的感悟。因此,练习者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断练习,才能取得十足的成效。此外,“慢”使得人的身心与外界融为一体,在形神合一的状态下增强内功。对于初学者来说,保持周身协调,形神统一的状态是不容易的。因此,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只有放慢速度,才能全神贯注,在发力时体会太极的奥妙,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及的无为无言原则,乃是舍弃自己的思谋,不恣意妄为,一切依自然法理行事之意。这与太极拳所倡导的“随之就之,唯命是从”的无为心法是相通的。他要求练习者放弃主动的妄为,舍己从人,以全身的每一处去化解、化清他人的攻击,在攻击中谋得自由发展,释放自身的主观潜力,达到太极的境界。

4 《黄庭经》与太极拳的关系

《黄庭经》是道教和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谈及我国古代养生的重要书籍之一。它结合了哲学和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其养生理念大致可以用“强身健体,长生久视”这八个字来概括。当年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黄庭经》的,它的重要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黄庭经》的养生思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是道家养生术与传统武术的结合产物,是道家养生术功夫的表现形式。

《黄庭经》养生理论的重要方法是:“存思内视,守一养神”。其诀窍是通过闭目养神,清除内心的杂念,排除外界的干扰,达到凝神存思的效果。这正是太极拳“以意引动,以意运气”方法的体现。《黄庭经》所提及到的养生方法主要有:漱咽津液、吐纳行气、服气积精。它认为,人们主要是通过鼻口吐纳行气的,人的呼吸能催生津液,漱练津液能促使意送丹田,达到意津而气和的效果。这与太极拳所要求的“开呼蓄吸”的呼吸方式类似。太极拳的练习需要练习者通过意识来控制呼吸节奏,以满足动作姿势的要求,做到呼吸、意识、动作三者完美结合,形成内外合一。此外,《黄庭经》还认为:“两肾之神主延寿”。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功拳,通过练内来养源,这里的“源”指的就是肾中的元气,肾气足才能充养五脏六腑,使得人精气十足,周身协调。因此,太极拳的练内与《黄庭经》所提到的服气积精是相通的。

此外,《黄庭经》中的医学思想认为人的五脏六腑皆由神主管, 只有腑脏的真气调和,才不会疾病缠身。而调养腑脏的关键在于保持恬淡虚无。恬淡虚无使得人体气血充盈,经络与血液循环畅通, 利于腑脏的调养与保健,能起到百邪不侵、百病不生、延年益寿的作用。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在练习时保持内心宁静,不受外物和自身情绪的干扰,就是要达到这种恬淡虚无的境界。

5 结语

总之,太极拳是诸多传统养生文化的结晶和实践。通过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够促进全身协调,使得身体各个器官运转有序。还能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使人心情愉悦。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项防病愈病、修养身心的健身活动,值得向全民推广和学习。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和创造所衍生出的一项体育项目,它以养生思想为主导,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道家思想、中医理论以及各种武术精髓,不断演变为中华武术界的一块活化石,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研究太极拳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华养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太极拳与各种养生学说和理论的关系,认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联系紧密。

关键词:文化,养生,太极拳

太极拳与养生文化 篇2

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方法综合创造而成的一套符合人体结构与自然规律的,融技击、祛病养生及修心悟道为一体的拳术。它立足实战技击,通过催僵化柔、导引气血达到养生祛病之功效,体现出道家文化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的思想哲学。

太极道,是在太极拳的理法基础上,以技击为传承,以养生为应用,以哲学为方向,将道德经和太极理法进行经世致用,从修身入手,齐家、治企,从而内圣外王,达到人生的和谐圆满。

太极拳与养生 篇3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练太极拳,不是一般的学习拳式,必须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须做到“放松”,“气道通畅”。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令其气顺,不可叫气道结滞,所以说:练拳不可闭气、使力,总以放松、沉气为主。在练拳时要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由于以上的要求,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们在练拳过程中注意放松并调整呼吸,每次练拳下来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身体微微出汗,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了祛病强身的健身功效。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强度,才可能对增进人体健康,特别是对人体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合理的结合,对提高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是不可少的。太极拳因为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既是武术又是文化;既是健身又是武术,它既练内(心)又练外(体),精气神兼练,既有养生健身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重视加大人体下部运动量,大大有利于避免上盛下衰的“时代病”。

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既然粗壮。体育专家认为,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运动,使人体如同增加了许多小水泵,帮助心脏工作,即减轻了心脏负担,又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由于太极拳重视人体下盘功力训练,有利于气血下行,调整人体上盛下衰状态,可防治血压高、跌跤等病症,有抗衰老的功能。常言“人老先从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现上盛下衰的诸种疾病。美国医学界已把老年由于跌跤而死亡的现象逐年升级的问题,列为导致死亡的第三大敌人。他们政府肯拨款,支持关于太极拳可防治跌跤现象的科研项目。太极拳近两三年在美国发展特别快,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太极拳与养生文化 篇4

1太极拳——大道之中的小道

太极本无极,无极既是一种“空”、“静”、“虚”、“无”身体精神的表现形式,“无极”即为高度入境的身心状态的表现形式,心中没有任何的杂念,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融汇一体,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和”。因而,自己即为自然的一部分,就是人本身的“小道”与自然界的“大道”融会贯通,这正如太极拳的起源是以道家思想为理论指导下而产生,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非常明确的说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太极拳就是在遵循“道法自然”的基础之上,按照自然规律而练习的养生功法,讲究“小劳”因人而异的练习方式,太极拳的练习是周身大量出汗而气不喘,并且不同的太极拳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练习,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养生与西方运动健身的本质区别。

1.1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太极阴阳养生观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下而产生的,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而不断的完善,中医学理论认为:“生之本,本于阴阳”;“阳化气,阴成形”,即是说阴阳即为生命的根本,生命的过程即是一个不断化气与成形的过程,也就是机体同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即新陈代谢。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制约并维持即为身体健康。

在太极拳练习时应十分注重阴阳的协调统一,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陈氏太极拳图说序》: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整体来看练习时肢体的运动即为阳,意念与气机的配合即为阴,细化到太极拳在练习中每招每式的虚实、开合、刚柔转换等,处处皆是阴阳互换,因此习练太极拳要领悟阴阳之要义。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是在行、神、意、气相互配合而完成的。如果练习时只是注重肢体上的运动形式,完全忽略意念的配合则只是剩下一个空壳,这与西方的运动健身就没什么区别了,这只是肢体的锻炼而已。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非常重视“形神兼备、表里合一”的养生观念。太极拳以缓慢、延续不断的练习风格是对传统养生文化最好的诠释。练习时注意形、 神、意、气相互统一,以意运气,以气充形,以形完神,与自然大道融为一体,和天地之气生、顺四时之法成,排除一切私心杂念从而达到内与外的阴阳协调统一,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1.2太极拳动作练习形式及其延年益寿的养生理论观念

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的一部分,它的健身养生功效源自于其本身的动作练习风格,缓慢柔和,连绵不断,动作形式以有氧代谢为主从而促进能量代谢的慢消耗。并以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理论为支撑,不断丰富完善延年益寿的养生理论内涵。所以太极拳深受广大健身人群的喜爱。

太极拳源于自然,是对大自然最好的诠释,其动作形式多数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为创作原型来命名来表露其顺应自然的养生功效。如现在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野马分鬃、揽雀尾等,都是以自然界不同动物为原型创编而成的太极拳招式。吸收不同物种之优势来丰富太极拳养生延寿之功效,使其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合,通过外在动作形式与内部脏腑机理气化运行路线,来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大脑思维高度入境的状态,使人的有机整体与大自然相融合,吸收万物之精气。正如陈鑫所说: “有形归于无迹,物我两相忘”,这是对太极追求天人合一最好的解释。因而,练习太极拳时对周围环境和四时变化有一定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接近自然,应找花草树木较多环境较为安静的地方进行练习,这样既有助于练习,又可愉悦身心,好的心情是养生益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2书法艺术——淡雅的线条养生文化

文字是对传统文化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谈及中国书法,他是中华民族的印记,从仓颉造字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下,书法已不单单是文化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了,而发展成为了一种美的艺术和修身养性的养生之术。中国的书法艺术既有具体的生活气息在内,又有抽象的、空灵的想象空间。书法艺术既有道家“道法自然”的整体自然观,同时又有儒家“中庸” 中和的社会人际观。

书法可陶冶人的情操、增添生活的乐趣,挖掘人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思想,书法是思想情感的表露,是乐观生活态度的写照。练习书法可是人形神共养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还可使人静下心来陶醉于线条的美感之中,排除外在一切杂念的干扰,是心情保持愉畅和良好精神状态的调味剂。书法练习同样需要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思想要求,同样需要以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来充实和丰满自己的理论体系,彰显其独特的养生文化理论与实践效果。

2.1书法中和于阴阳的养生自然观

阴阳学说是自然界普遍规律的反应,是中国古典哲学对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解释说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书法是在人的操控下来完成的文字表露。因此,在书法练习中无论运笔、布白等一系列动作形式中都包含着阴阳学说的变化规律在内,每一笔划的书写之中都表现着“和于阴阳,法于数术”养生观念。书法的书写每一笔划的完成都是虚与实、刚与柔、内与外相互协调配合下,是以肢体语言为内在变现形式,以文字在纸张上呈现从而表现出人生的修养境界。正如清初中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所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亦古”。

书法的阴阳养生思想,表现在书写的同时是智力的思维和肢体运动相互配合下完成的。在每一个字的书写时都是先经过大脑的思考,在大脑中安排好字体的结构之后,再由神经支配臂、腕、指协调发力阴阳顿挫来完成的。在这期间大脑几乎是除了思考该如何写好字之外再无其他悬念了,从而就做到了空静自然,使人与外界相互融合为一体,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并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

2.2书法练习可满足人精神需求,愉悦身心从而达到养生效果

书法练习相对以太极拳来说,对场地的要求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只需有一桌子配上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即可。养生的最讲究的就是养性,即修身养性为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七情” 的变化往往是给人各种烦恼的根源。调节“七情”的起伏变化,把他们控制在一个平衡合理的范围之内,尽量避免过喜、过悲、过怒、过思、过恐、过惊、过忧,并保持心情舒畅,这才能做到延年益寿度百岁乃去养生之目的。练习书法时,就可使人的“七情”得到平复,心情舒畅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创作的美感之中,用心去体会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人生哲学内涵。书法练习还可给人带来成就感,当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面呈现出自己的字体之后,并加以欣赏字与字的机构布局,笔划的运笔路线,并能和以前的相互对比发现有所进步时,人就会产生小小的成就感,可能因此就会给你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当然这跟做其它的事情也是一样的, 比如,农民感到幸福的时候就是在果实取得大丰收的时候,对于科学家来说他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他的科学研究取得胜利的时候。所以说,练习书法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幸福感,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之中找到一丝心灵的安慰。现在有很多对长寿老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哪些老人之所以长寿,并不是因为他们整天的生猛海鲜各种补品吃着。相反,他们的生活很朴素,适当的劳作,最主要的就是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不会因一点琐事而颠覆自己的好心情。所以说,“养生”就是“养性”,练习中国传统书法文化养的就是“性”,在书法中去体会前人那种“无为”的境界,去体会传统文化内在的哲理,并能指导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太极拳与书法传统养生文化的契合

太极拳和书法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以肢体活动形式来完成的,且肢体活动的速度、快慢适中,这一运动形式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养生思想要求的“适中”。在经过缓慢柔和的练习过程中,并配合意念、呼吸等去调节脏腑机理的变化,做到 “调身”、“调心”、“调息”之功效。

太极拳和书法共同做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是以传统文化为理论背景的前提下发展和完善的,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太极拳吸收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可令练习者在练习中去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生命气息,吸收日月之精华促进人体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强脏腑功能并延缓衰老期的到来,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书法同样也是在吸收“道法自然”的思想下。 另外,太极拳和书法同样也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儒家的 “中庸之道”讲究“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不激不励”的“中和” 思想,太极拳和书法的练习都是在锻炼人品质,消磨性子的。遇事三思而后行,不急、不燥,永远保持平常心,在得失面前能够很好地缓和自己的情绪,从事太极和书法这两项慢而柔的养生练习方法可调节“七情”的变化。

4小结

太极拳和书法艺术都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完善中他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传统养生的发展中更是不可或缺重要的因素。太极拳和书法无一不是用肢体活动和气韵调节从内到外的配合,同时也是对自我人生的书写和对生活态度及个人性情的书写,从最为纯粹的心灵诉说到肢体语言、纸面媒体的表达,用丰富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摘要:太极拳和书法艺术同为传统文化中炫彩夺目的一帜,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不断完善。太极拳和书法共同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寻根溯源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追求自身和谐价值趋向的同时与自然、社会相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普遍和谐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因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分别获取太极拳养生和书法与养生相关资料和理论、实践依据进行阐述对比。在实现“中国梦”的主题下,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的大前提下,以整体和辩证的思维,从多种角度去阐释二者的养生功效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太极拳养生之道 篇5

中国古代道家养生方法众彩纷呈,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导引,即以俯仰屈伸。抻筋拔骨为主的肢体运动。

二吐纳,是以借助呼吸来吐故纳新,从而调节体内真气运行。

三膳食,通过食用各种营养品来滋补脏腑器官而达到相互平衡。

上面三种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气血通畅,预防疾病,提高体质。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溯源寻根,自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即将太极之理寓于其中。嗣后更命阴康作大舞,以宜导湮郁。广成子传道于黄帝,黄帝作内经,其导引之诸法,均本于太极之理,为理念和无形之运动。华佗本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作五禽经,以授吴普,是时已开姿势运动之先河。

太极以阴阳互根为基础,抱阳而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平衡和谐。古人创太极拳法而不留个人之名,是因历代先师淡泊名利,没有偏见。它是宇宙和谐运动之表象。

中国的医学基本理论,就是阴阳学说。它认为人体内部不外阴阳两种因素,阴阳和调,就能维持健康:偏盛偏衰,就要致于疾病。这种学说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阐述很多,例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为万物之能始”,“人有形,不离阴阳”。“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这些都是说明宇宙间的事物和人类的身体,都是由阴阳两种因素构成的。

内经认为,凡人身体内,必须阴阳和谐,才能健康无病。它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居处安静”。“阴阳平匀,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日平人”。“血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由于阴阳对人体非常重要,古代擅长养生之士都善于调理阴阳,祛病延年。内经里称这些人为“至人”,“真人”,“贤人”,说他们能“把握阴阳”,“和于阴阳”,“逆从阴阳”。又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聪目明,气立如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别于阳者,知病从来,知病处也,知病起时;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根据上述理论,“太极拳”就是以调整人体内部阴阳血气的方法,来达到血气调和,阴阳平衡的目的。

阴阳学说,并不含有任何神秘性质,乃是一种朴素的辩证的而且属于唯物观点的理论,是任何事物的相对平衡论点。阴阳二字,可以这样来解释:凡是一切活动的,积极的,有力的,进行性的,机能亢进的,属于阳。凡是一切沉静的,消极的,柔弱的,退行性的,机能衰弱的,属于阴。两者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是“动”,一个是“静”。“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太极乃宇宙之别称。宇宙包罗万象,星罗棋布,孕育万物,生克相约,演化万千。它数亿万年变化而生生再造,无穷无尽。

太极拳无论在形式上或意义上,都和其他体育运动及拳术完全不同。由于“太极”以一个圆的形象存在,太极拳就是一套圆形的运动。它是一个圆圈演变为无数个圆圈连贯而成的一种运动。所有一举手,一投足。甚至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就离不开圆圈,离开圆圈弧形运动,就违背了太极拳的原理。

太极拳的操练方法,是以躯干腰腹为重心,如车之有轴;以手足四肢为辅翼,如车之四轮;所有动作,都发源于躯干腰腹,以躯干腰腹为主宰而推动四肢;任何部分一动,全身各部分随之而动,各个动作,都是连贯起来绵绵不断的,成为一个整体的运动,而不是一个个孤立起来的单独的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种形式的运动,正是“太极拳”的唯一特点,而和其他体育形式(包括其他外家拳术)断续的,枝节的,局部的运动,有所区别。

太极拳的运动,必须缓慢柔和,呼吸平匀,全身松散,纯任自然,丝毫不使用气力,而是以意志来控制,巧妙地掌握了动作的阴阳虚实。还要摒绝思虑,气沉丹田(脐下),体内无有分毫拙劲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这样就能虚实分明,阴阳调和,变化轻灵,圆转自如,连绵贯串,一气呵成。这和内经所说的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的意义是十分相近的。

太极拳论在这方面说得很详细,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之虚实。处处均有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此可见,不懂阴阳者难知太极之奥秘。

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姿势,必须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塌腰”、“沉肩”、“坠肘”,这就是一个“松”字,松是太极拳的唯一妙诀。太极拳中,松的和缓状态,和其他外家拳术颦眉努目,挺胸凹腹的紧张状态,基本上是不相同的。

练习太极拳有三要点,必须注意掌握,即是“体要松。气要同,神要凝”。

到底什么是“体松”呢?体松就是身体肌肉松散,筋骨微带劲,不尚用力气,而尚用意;力大则拙,用气则滞。体松后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则血气流畅,百脉和顺,以养精神。

何为“气固”?气固就是气要沉在腹部,不要浮在胸部,所谓心虚腹实。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这个意义,腹实自然气固,气固则身体便有重心,无论手足如何动作,重心总在腹部,动作自然运用自如。从养生角度讲,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体内精气充足,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气是推动血液流动的重要物质,不但要固守,而且要充盈。

那么什么是“神凝”呢?神凝就是内外相合,身心一致。所谓内外相合,是指躯体各肢节运动的协调性与相对平衡,就是上下,左右,高低,进退,对拉拔长。在形式上。要做到动作一致,上下成为一个整体;从心神和意志上。要内外相兼,心气平和,意神乃敛,配合肢节运动。太极拳重在气势,而不在架势,非此不得练拳要领。内经里“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太极拳做到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就能起到血气流畅、功力增长的作用,从而强壮身体,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与养生文化 篇6

现代人的保健方法大多停留在形体方面,但是,真正的养生应该充实在生活的全过程。其中包括,品德修养、运动健身和日常生活起居。特别是在现代人们崇尚传统运动养生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广太极拳健身运动是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所以,系统的构建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对太极拳养生思想文化挖掘、整理、研究业已成为时代的重任。

2文化视角下太极拳养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 太极拳养生思想的含义

太极拳养生思想是传统养生思想与传统武术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以太极拳运动为主要形式,运用道家、儒家和中医养生的观点和方法,把太极拳在修身、运动和日常生活一系列养生经验作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当代人养生的指导思想,包括修身养生、运动养生和生活养生。

2.2 太极拳养生思想的形成

著名武术史学家唐豪认为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王庭。据他考证,陈王庭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收集和研究民间武术,加以继承和创新。陈所创拳,结合了导引、吐纳、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使其拳术具有柔化刚发的力量、缠绕运转的缠丝、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等特点。始创有一百零八势,谓之“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似乎早就预示我命在我不在天。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太极拳“不丢不项,勿自伸缩”和“不丢不顶中讨消息”的特点,始终使其与时俱进,紧紧顺应人的需求而变化[1]。这些理论基础奠定了太极拳拳理必然蕴含着养生思想,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思想也初露端倪。

2.3 太极拳养生思想的发展

在100 多年前,太极拳的发展重在技击方面,而近百年来则由技击偏向于竞赛和医疗方面发展,至今更偏重于养生保健功能的转变。各式太极拳发展到目前,尽管在架势上和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锻炼的原则和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锻炼的目的都是为了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陈鑫的《太极拳图说》将意、气、经络等融入太极拳丰富发展了太极拳的养生理论。而之后的各式太极拳更是提倡和顺应保健医疗的要求逐步的完善这一理论和实践。

2.4 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

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吸纳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立德、养形、养神、养气的观点,提出太极拳修炼应当遵循修德以“修身养生”、“运动养生”、养神以“精神不散”、养气以“气息绵绵”的原则,且四者兼顾,无有偏废,从而达到整体提升生命质量,进而追求“生命长久”的目的。

3太极拳养生保健的作用

3.1 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王兴华等在《太极拳养生保健作用探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太极拳养生保健作用,他们认为长期练习太极拳,能使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数目增加、弹力纤维增粗,从而增厚血管,使得动脉血管保持良好弹性,对防治老年性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有积极的作用。中科院的科学家从心电图的测试中发现,练习太极拳可以使心脏机能得到改善(有效率为86%显效率为40%)。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柔和,可以增加脑动脉的血流量和供氧量同时可以加快脑内有效物质的吸收和排出,这有利于改善脑神经的过渡兴奋或抑制,也可以治疗一些因脑神经功能性退变而引发的疾病,或者改善一些慢性疾病。对运动系统的影响,练习者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使得肌肉、关节和软组织得到锻炼,从而有效避免弯腰背、关节变形,行走不便,并对骨骼畸形、关节炎和肌肉萎缩等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2]。董会芳在《太极拳健身机理探析》的研究中提到,呼吸时小腹微微凸起,这样内脏与胸腔隔膜的按摩更利于锻炼五脏六腑。太极拳的练习还需气沉丹田,要求气往下沉,与动作自然配合,通过横膈肌的升降使呼吸走向细、匀、深、长,促进胸廓开合。测量表明,腹式呼吸使肺的通气量大大增加,横膈肌每下降1cm可增加通气量250- 350ml。保持了“腹实胸宽”的状态,既把胸部运动紧张状态转移到腹部,使胸部宽舒而又充实。因此,长期坚持练拳的人呼吸频率减少,肺脏的通气与换气功能好。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面色红润,同时也增强了各脏器的功能。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长期太极拳的练习,使外周血免疫杀伤细胞的数量和活性都有不同程度上升。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还可以对人体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产生有益的影响阳[3]。袁金宝等在《太极拳对中老人健身效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中认为,长期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心肺功能、免疫功能、心理健康水平、运动机能、细胞因子及血脂代谢功能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是中老年人群理想的锻炼方式。

3.2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在现代社会之中人们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后,他认为太极拳运动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调节有着独特的作用。人们通过太极拳的习练,可以使习练者达到返璞归真自然境界并能缓解控制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4]。同时研究还得出,太极拳运动产生的刺激能量占据了意识的全部活动,人脑“无暇顾及”来自外界其他方面的刺激,中止了人脑与外界不良刺激事件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驱散了其他刺激产生的注意。进行一次太极拳练习,相当于实施了一次自我心理调节。在习练的过程中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对大脑功能的调整,有利于习练者的心理健康。国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太极拳运动是当前较好的一项通过形体运动达到调节心理状态的运动。国内也曾有报道,太极拳运动对调节人的非健康心理有良好的效果。随着锻炼年限的增长,心理水平逐渐向健康方面提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习练太极拳能够降低人对内部情绪和外部刺激的干扰,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烦躁等不良心理逐渐得到调整和改善”。此外,太极拳运动对人的各种不健康情绪的康复效果显著,说明通过太极拳习练能够调节精神,使练习者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健康的心理达到恬淡舒适和神态清明的状态。

3.3 从文化学角度研究太极拳的养生价值

国内一些知名学者从文化的视角,阐述了太极拳的健康文化系统,并且将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分三个子系统,即运动健身、运动健心和运动养生。运动健身子系统主要适合青少年、中年人群,运动养生子系统主要适合老、弱、病人群,运动健心子系统连接其他两个子系统,适合运动健身也适合运动养生。在现代太极拳运动之延年益寿篇里又论述了,为“心静体松”、“气遍身躯”、“足定根基”和与之对应的太极拳健身文化内涵寻到了科学论据,为与之相应的太极拳的科学研究归纳了论点,为“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搭建了论证的初步框架,并且尝试性地对太极拳健身文化作了现代语言表述的科学诠释[5]。郭志禹在《太极拳养生文化考》一文中提出“养生”内涵大至优化生存环境,小至每餐饮食等改善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太极拳是一项“动中求静”的运动,它对坐忘、心斋、心养、坐禅、面壁、静坐等几千年来以“静”为主的静功养生是一种挑战;太极拳养生是发挥太极拳养生内涵,指导人们养生活动的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并提出太极拳理论主要是引进周敦颐、朱熹学说“太极”范畴的植入,不仅受先秦儒家思想的渗透,也备受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的观点。华北水院的冯振奇认为,道家的养生思想文化、方法和中医理论对太极拳有一定的影响,并且有相关的联系,阐明了太极拳运动中的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恬淡虚无、万物归一的哲理内涵,辨析了太极拳的根本作用是养生健体、元气的培养和稳固根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张立新说,中国人对于生命、健康的认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概念、范畴内解释的,它最终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因此,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吸纳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立德、养形、养神、养气的观点,提出太极拳修炼应当遵循修德以“大德必寿”、练形以“形体不弊”、养神以“精神不散”、养气以“气息绵绵”的原则,且四者兼顾,无有偏废,从而达到整体提升生命质量,进而追求“生命长久”的目的[6]。

摘要: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系统分析法等,以太极拳的技理特征和传统养生思想文化为理论基础,将太极拳中有益于养生的技术成分进行分析,从文化学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探研太极拳养生思想的魅力。在理论上实现太极拳养生思想的现代科学语言转述,进而构筑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探寻太极拳养生思想的价值,使太极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关键词:文化视角,太极拳,养生,思想

参考文献

[1]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及其科学基础——现代太极拳运动之延年益寿篇[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42-45.

[2]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出版,2006.

[3]王宗岳.太极拳谱·十三势行工歌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4]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开封:开明印刷局,1933:86-90.

[5]李冰.太极拳的保健作用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2-74.

道家养生思想与太极拳 篇7

1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一贯主张,他们追求人今生的“修道成仙,长生不死,长生久视”之道。道家将生命视为最宝贵之物,通过清心、寡欲、养生、避世等方式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太极拳以这种养生思想为练习的宗旨,对自身规范做了种种界定,极大地促进了其养生体系的构建。

道家主张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尊重动物生命,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如《度人经》云:“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家贵生”的思想不仅推动了太极拳“攻与防”的技术发展,同时突出了“舍己从人”、“制人而不伤人”的技术特点。《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些学者认为老子的这种思想是逃避纷争的消极态度,通过多方面资料可以看出,这种看法的不正确的。纵观道德经全文,其思想有进有退,有上有下,有出有入,“不争”是一种高境界的“争”。在这样“贵生”思想的指导下,太极拳练习者在锻炼自身的同时,保护了周围的练习同伴,达到了身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2 尚柔

新生的事物往往是脆弱的,但却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当事物强大以后,问题和矛盾就会接踵而至,就会引起衰老、衰败。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善于处在柔弱的一面,并一定是处在弱势。相反,对于避免过早地衰老,这还是一种优势。

太极拳理论讲究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因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柔由松而成。松柔是积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入太极拳之门的第一个阶梯。用物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全身无数个分重力自然下垂,由无数个分重力所组成的总重力,自然下垂落于底盘之内。松不是懈,懈没有绷劲,不是真正的柔。由此,可知松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以柔克刚”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太极功夫的奥妙之处,即与对方交手时,跟随对方之劲路,随屈就伸,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虽变幻无穷,但丝毫不含抵抗性。以柔克刚,关键在不顶抗对方,而是让它的力量在我之圈里走化掉,使之引进而落空。如果你加力于对方身上,原想可以把对方击倒,然后你进入对方的圈里,感觉到什么都没有,突然失去方向,失去光明,自己的破绽又暴露无遗。在太极推手中追求内劲忽隐忽现,若有若无,见之有形,按之无迹。柔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而刚劲则是有限的,不管有多大力量,其能量既有限又易折损。拳经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此即是以小力胜大力,避实就虚,以柔克刚,实非虚语。

3 守静

“守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基本内容。《道德经》云:“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限,曰静,静是谓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这告诉我们,要明白人生的道理,清楚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阴阳这对矛盾体的相互作用人的生命活动的全部,阴阳只有在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时,人体机能才能生机不息,健康长寿。守静就是要参透这个道理。清静,是指人要保持心神宁静;无为,是指人不能轻举妄动。《道德经》第十九章所说“少私寡欲”就是人保持“清静无为”的前提。“清静无为”的养神长寿思想,被历朝历代的养生家所重视,被引用到调理情志、修养精神、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个方面。在现在的太极拳运动中,这更是一个养生修心的指导思想。

《太极拳经》曰:“盖万物之理,以虚而受,以静而成,天地从虚中立极,静中运机,故混沌开,而阖辟之局斯立,百骸固,而无知藏自立,无不从虚静中来也”。虚静也是太极拳的精妙之处:其外在动作与内部气血在意念的引导下融为一体,又通过“静”来修心自养,感悟宇宙本体之“道”。太极拳守静的修炼,正是取自道家所追求的高深境界。太极拳讲究动静的结合,强调在内外兼修、动静相宜上下功夫,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中提出:“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的“静”所指的是身体在定势时沉稳状态。而此时的“静”不是静止,而是“静中寓动”,精神处于引而未发之际,身体保持支撑八面,把握主动,使富有动意静态的身体在的机得势时一触即发。

4 顺其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指创生天地万物的原动力,是自然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或基本法则。道家的养生学非常强调人的生命活动要顺其自然,要符合自然规律。只有顺其自然,人的身体才能得到天地的自养,人才能够使人长寿。

太极拳是一个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以追求“天人合一”为目的的拳种,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求防身自卫和科学健身。是否能够做到“顺其自然”是衡量太极拳练习者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首先,练习者的心态要自然。无论地位多高、生活多富裕,都要以平常、平凡、平静、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和一切事物。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养成“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的品质,与周围人群和谐相处的品德,并保持良好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其次,要心静体松,松静自然。从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起势”开始,练习者就应该排除一切杂念,思想集中,从精神到肢体都要完全放松,全身所有肌肉、韧带、关节都自然舒展,不受任何拘束。再次,拳法自然。练拳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所有动作要符合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规律,要做到从意顺、气顺到形顺、劲顺,再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顺,以至达到周身无处不通顺。最后,呼吸自然。太极拳初学者使用自然呼吸,待动作熟练后再逐渐使用腹式呼吸,使动作与呼吸紧密地配合起来。呼吸在动作的引导下,开吸合呼、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一呼一吸循环更替,经过长期的练习,逐渐做到长、平、细、均。

5 神形共养

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都是在形体运动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它实际上强调了形体宜动、心神宜静,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相宜的修炼,亦称之为“形神共养”。《内径》也主张动静相宜,形神共养。《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春气发沉,应该“广步于庭”以养形;“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养神。夏气蕃秀,应该“夜卧早起”以养形;“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以养神。

太极拳运动中的“形”是指动作的形体表现,“神”是指精神、意识、气力等内在的体现。太极拳的养生思想收到道家养神思想的影响,也具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运动特点。太极拳通过外在形体来修炼内在精神;同时,内在精神的提高可促进外在形体的内劲,他们在“身心共养”的过程中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最终使得身心处于“阴阳平和”的健康水平。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形体的表现达到神情的专注,做到以形传神、以神传意、以意导气、以气固本,从而体现太极拳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运动特点。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重视生命的养生术;是崇尚“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是顺应自然,追求形神共养的养生武术。太极拳是武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活动肢体、用意、运气传统导引术的优点,更有势势相承,节节贯穿,绵绵不断的特点。太极拳的养生理念深受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的重要性在于它蕴育着太极拳的养生理念和内涵。

摘要:太极拳是武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活动肢体、用意、运气传统导引术的优点,更有势势相承,节节贯穿,绵绵不断的特点。太极拳的养生理念深受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的重要性在于它蕴育着太极拳的养生理念和内涵。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对道家养生的思想和太极拳的养生理念进行研究,将贵生、贵柔、守静、顺其自然、形神共养等道家养生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进行系统阐述,为太极拳养生提供理论依据。

李派太极修炼与养生 篇8

李派太极秉人天相应、三才归一之理而炼己应天,修心合道。所以拳讲“以武演道、以法论道、道法自然”而“修身炼己”。突出“中正安舒、轻松柔活、缠绵不断”,都是太极天机转换阴阳的自然演示和太极天时循环无端的规律模拟。此情此行都在于体天地自然之秘、阴阳转换之机而与天时同步同趣、和机共运、相随相从。从而全面体证、深刻悟化,浩然胸怀、灵明于心,涵养真功,讨取益生真消息。太极拳以心意为灵神为神用,于是才有了借势行气、借气生机、循机达理,才有了外活形体、内舒脏腑,外引内导、合机同步,五气顺通、培补真元,气活脉畅、贯通内外,一气浑然的内功造化。气即命,命即气,气壮则活,气绝则亡。太极拳讲究内凝三元精气神,外活三节身手步。但壮气是有为命功太极拳的基本内涵。所以人称太极拳是“养生之功、修命大法”,又说它是“动气功”。“拳借呼吸功借气,拳精一气便无敌”的真情即是说明的本与末、功与拳的阴阳关系。简言之,即“无功不成拳”。太极拳的内功存养就好比存而不动的高压电,善用之,则可成为利人利世的万能之用,滥触妄动则可造成伤亡。李派太极拳代代高人的所谓“以静制动”、“静应万变”之能,都是内在功力所决定的。因此才会有“一力降十会”之说。而“太极精武是内在功力的副产品”之言也是此意。太极宗法一脉真传的丹武混一、拳功相融、文武兼备,是三丰祖师的慈悲奉献,伟大功绩。

“人天合一”是太极修炼的宗旨,道法自然是太极修炼的归宿,性命归一是太极修炼的实质,亦即神气合丹。这也就决定了李派太极动静两盘、丹武混一的宗法炼养体制,和动静兼练、性命双修的炼养模式。太极拳,内功拳,贵在形神合一,尤贵三元精气神,因此才有了“重内不重外”之说。但太极拳行功实际是侧重炼气,所以人称“动气功”。气即命,命即气,没命没气,没气没命。而太极拳是以专诚用意、有意有为的修命之功,故又被称为“命功太极拳”,炼命以至性。“拳借呼吸功借气”,而且肺朝百脉。意气相随,借后天呼吸之力启动丹田鼓荡之机,促成中理五气、百脉朝元,从而培补先天,生机勃勃,构成养生的修命造化。太极的静盘修炼包括桩功、坐盘和卧功,但主要是坐功。坐盘包括筑基功、圣胎培育还原功、卯酉周天功、九转还丹功以及修真图等等。太极动盘是以神静促身动,太极静盘则以身静促神动;是从有意有为转向无意无为的至真之修;是以无为大法启动真意(即灵神)的大用;启明真神(即元神)的先天真元。“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真外便无真”。所以,静盘的一切造化,包括心肾相交,周天运转;洞开玄关而天地归根、三田相连等等的实质,都是生命三元精气神的涵养,都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升华,合真的真品。这恰好正是自身免疫疗疾健身的三大丹药,无上精品。鉴于此,静盘性功又被称为“太极神功”。神即性,性即神,乃修性至命的至真所在,养生的根本。其实这也是神武至玄至妙的根源。

但是,“性无命不存,命无性不保”。太极修炼,无论动以修命至性、静以修性至命,都是性命相合,神气合丹。性为阳,命为阴,性命相合阴阳归一,而且是动静两盘从显至隐、百般阴阳百和百合的至简至一之合,是至高至真的顶端唯一之合。故说“性命合真”。此真就真在性命合真就是人天相合,也就是人天合一。人天合一自有天年。性命合真是养生的至真理念,人天合一是养生的至真功果。

性命归一是生命存养的至真处,而人之所以为人,则是固有人体之形。性神是天赋的道品,形体是五行道体,形体因性命神气而活而灵,性命神气因有形体而存而养。命体一失,性命安在,神气何存?又何以尽至真之修,人生道用?人所以成人,来之不易,故当倍加珍惜。这“臭皮囊”不臭,而是生命的宝囊。太极修炼相信因果报应,讲究来世报,更重当世报。人说“太极重生”,即先得健康之身。从而身担道义,积德存仁,广播善因,进而以积养的资源推进精深炼养。“柔者生之徒”,“柔者道之用”。而太极拳所谓“太阴炼形之功”,实即针对命体而“节开筋驰,柔身活形”的周密造化,健身之功。“健康是福”,是最广泛地深切感受,也是太极功夫广泛弘扬,普遍利人,与时俱进的最切实际之处,更是现世报的着眼之点。

“明德固中”。拳由身练,功由心修。身贵柔活,心贵清静。拳在动中练,功在静中修。清静则灵明,空静则虚灵。太极静盘贵静自不待说,就是动盘太极拳也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而练中有养,养中有练,动不离静。“万物静观皆自得”。所以,静心是内观神秘而至神至真之功的根据和根基。静心也是功,甚至可以说是一道难题,一道门槛。因此才会生出入静难、静心难之叹。人的心情不一,但此难不在客观,而在主观。其实就在自己心里,所以才要“修心”。心不清静,是因心不干净。心不干净,是因心存尘染。这尘杂污毒其实就是欲心的无度妄想,就是私心的无度贪婪,以至成为偷性盗命的内鬼家贼,害生之妖。如此搅闹而六神不安,心何来清净,又何以清静?这邪魔就是自私自利的后天自我,自残自害的也是这个自我。而突破这个难题、跨过这个门槛、超越自我的不是别人,而是自身的善本公我;清除自我的也不是别人,而是诚心向道的真我。说白了,这个真我就是德。德在真神在。这真神便成为降魔的慧剑,除杂的铁帚。土德立中,混合百神,自然心空明澈,心正、性正、意正、念正,清静一心。自然阴阳和德,性命归中,静养真功。从而知晓德即功,功即德,大德高功,高功大德。功德相依,阴阳归一。只要秉德守中就抓住了静心的总纲领,就守住了真功的总源头。所以,李派太极谱录明确指出,“太极门,道德门。太极功,道德功”。

道即理,理养德;道是天理,德是人道。德与道同品同性,同功同能;真中大公,道爱大爱,太和大和。从而内养性命和,外体真善美。尊德而行是美善人生,守德而修是至真养生。其实,人生就是养生,养生就是人生,二者相合,阴阳归一;二者相融,功德一家。实质就是“知行合一”,“养与生合”。言之“养生悟理”而行之“人生败德”不是太极修炼。总之,丢弃正确人生观,休谈太极养生。德与道通,道与德连,是人天相应相通而且一通百通、大合大通的大通道。故说德与道合就是人天合一,性命合真。

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 篇9

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太极拳养生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 太极拳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详推用意终何在, 延年益寿不老春”, 明确提出了太极拳养生的价值取向。陈鑫将意、气、经络等理论融入太极拳之中,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养生理论。在道家思想、儒家文化以及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作用下, 太极养生思想逐步完善了养生理论与实践, 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养生文化体系。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包括修身养生、运动养生和生活养生三个层面3修身养生是太极拳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身养性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修身养性的内容非常深入而又十分广泛, 贯穿于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太极拳套路练习还是太极拳功法修炼, 都要求极力平静自己的心情, 超越一切世俗的干扰和烦恼而达到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的境界。太极拳的修身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人的德性修养。人生在世应不断地修养善德, 践行德识, 反思德性, 积累功德, 积极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其二是人的美德修养。在曰常生活中, 应注重学习美德, 发扬美德, 传递美德, 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精神境界。其三是个人对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的追求与培养。天之道虚, 地之道静, 虚则不屈, 静则不变, 不变则无过。人应该幸福地生活, 快乐地学习工作, 有充分的信心和勇气, 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目标, 培养锻炼出自己独特而多样化的人生, 努力发挥自己的正常化和潜在的智慧, 刻苦地发展自己全面的魅力才华, 实现个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运动养生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 积极的运动保健是人类保证健康的必要条件。太极拳的运动养生无论是在观念指导上, 还是在运动形式上都具有突出的特点。首先, 太极拳的运动养生以系统的观念指导身心的和谐发展大极拳经历漫长的发展, 其形成自身独特的思想体系, 具体而言之, 大极拳十分强调动作要“一动无有不动”要求全身凡是能动的部分, 都要同时参加活动, 不可偏废常年坚持不懈地练习大极拳, 能使习练者急躁、焦虑、易怒、多疑的性格变得稳健、豁达、沉静、随和, 而且还能培养习练者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冷静沉着的精神:习练者在太极拳演练中精神高度集中, 排除各种杂念, 使心境到达一种愉悦的纯净境界, 有利于使习练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最佳调节。同时, 太极拳演练要求习练者做到内外兼顾, 身心同步, 使身体与精神达到统一而忘我的境界, 使习练者通过太极拳演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进而达到“静”的境界。其次, 太极拳运动养生是以丰富的运动形式增强锻炼的效果。大极拳丰富多样的功法、套路和推手练习不仅能适应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 而且能有效地增进身心健康。养生应涵盖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养, 无处不养, 而不局限于某一时刻或某一范围。养生就要抓住日常的生活, 做到合理饮食, 科学锻练, 让养生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贯穿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用于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养生不但要贯穿于生命的始终, 体现于生活的时时处处, 正确的养生还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养生方法的选择也体现了个性化的特征, 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才是科学的。养生生活化, 如同大极拳的习练, 要在无处不动的生活中寻求到相对之静。寻静之关键是内养, 即寻求内心的清静〕“知止而后能定, 定而后能静”, 故须先止才能有定, 才能得静。在日常生活中要停止那些不必要的行动,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 让自己的内心由定入静。由于内心清静少欲, 因而获得心灵的透彻明净, 进而敬而生爱, 人之生命也将见性入境因此, 养生就要面对“竞”而能静, 继而静而净, 净而生敬, 得敬而入境。养生的生活化, 如同太极拳的修炼一样, 恰当地解决好快与慢、多与少、松与紧、刚与柔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变化的内在关系, 生命的颐养也就自然得以实现。大极拳将伦理范崎的道德纳入养生体系之中, 赋予道德以养生的功能, 实现修身与养心的有效结合;太极拳养生思想通过体现“动静相兼、形动心守”的运动特征, 遵循“动以养形”的养生原则, 实现在运动中养生的根本理念;太极拳的修炼贯穿于具体的生活进程当中, 通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实现在生活中养生的太极拳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由此, 修身养生、运动养生和生活养生共同构成了太极拳养生的思想体系3 (作者为洪浩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洪浩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养生太极拳:疗身又疗心 篇10

已故的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曾经给太极拳一个很高的评语,他说太极功夫是“养生之要道,防身之至宝”。如今,太极拳不仅我国人民喜练,还备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本期,有请武医师为我们揭秘太极拳的养生奥秘。

阴阳之理催生“哲拳”

【本刊记者】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它的养生奥秘在哪里?

【武医师】 说到太极拳,要先从“太极”一词说起。“太极”源于《周易·系词》,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定点的意思。“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无穷大之意。太极拳这个名称的取义正是因为太极拳拳法变幻无穷,含义丰富,而用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和说明,所以也有人把太极拳称为“哲拳”。

追溯太极拳的历史,主要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武当等多种流派。根据其各自特点,杨式太极拳更加倾向健身养生的效果。那么,太极拳是如何调养情志、健身益寿的呢?首先,太极拳是一种“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刚柔相济,快慢有节的双边运动。它可以通经络,顺气道,使人体阴阳协调平衡。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能使全身心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七情刺激,有利于经络的疏通。

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下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擰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养生之要道,防身之至宝

【本刊记者】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们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请您详细给我们谈一谈。

【武医师】 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呼吸及意识活动,所以,太极拳与五脏、气血、形体、精神都有密切关系,养生作用明显。太极拳可增强心脏、肺脏、脾胃、肝脏及肾脏的功能,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因此,使人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扣,脏腑协调,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时常打太极拳对许多疾病有防治和康复作用:诸如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各种类型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症、老年性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抑郁症等。

大家要明白,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

欲练太极先操手,操手须练指掌拳

【本刊记者】 现在有很多老年人,包括年轻人都在学练太极拳,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部分人只是活动活动肢体而已,并没有掌握太极拳的要领。

【武医师】 是这样的。很多练太极的人注重在套路的练习上,简单地比划一下姿势。实际上这是缺少内涵的太极操,不能领略到真正的太极功夫。练功最忌有形无质,架势再怎么虎虎生风,若缺少正确的心法也是枉然。

我的老师胡海牙先生是武当太极拳的高手。在传授我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时,他拿出一本手抄本的《太极拳经》,指着其中一句话“欲练太极先操手,操手须练指掌拳”,对我说:“这句话很重要,是练太极拳的起手心法,练拳的基础。”

太极单操手是武当太极独特的训练方法,由诸多单操手组合而成,不强调套路的训练。练习单操就可以收到养生防身的效果。指掌拳就是练习太极功夫的入门心法,里面蕴涵着深刻的中医道理。

人的十指其实是针灸学上的10个穴位,叫井穴,锻炼它有提神、醒脑、开窍的作用。在临床上一般遇到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病人,就会先在他的10个手指上放血,血放出来,血压自然就降下去了;遇到高热不退的病人,也要在10个手指上放血,能很快起到退热止血的作用。

阳虚的人手脚都会发凉,这是人体末梢循环降低阳气不达四末的表现。锻炼自己的手指,会帮助我们升发阳气、巩固脾阳,使阳气内外得到宣通。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动作,它有固守阳气、气血流通、周身和畅三大功效,对身体非常有益。

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说的都是手与心的关系。心主神,通过锻炼手指也会作用于心。太极拳的老谱里有一句话,叫“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什么叫“以心行气”呢?练习者做每一个动作,都要用心去做,不要漫无目的。单操可以说是达到以心行气太极修炼要诀的捷径。

【本刊记者】 那么,太极单操手如何练习呢?

【武医师】 指掌拳的练习方法很简单,就是两只手的手掌互相摔打拍击。手臂好像是一条鞭子,手指就是鞭子的末梢,拍打时模仿鞭子的甩劲儿。用左手手指摔打右手的掌心,手指的正反两面各摔打一次;反过来再用右手手指摔打左手掌心,也是手指的正反两面各摔一次。拍打的时候,手指正反两面各拍击一次掌心算是一个小节,两手互拍一个小节为一组。天天坚持锻炼,每次打上七七四十九组,重复十遍。

少年练习有助于开发左右脑,增长智力,小孩子玩的拍巴掌游戏也是这个道理。成年人练习还能激发细胞活力,排除体内垃圾,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指掌拳锻炼的是梢节功夫,手指练得能像鞭子一样,一两年下来,不但身体可以变得很强壮,遇到坏人袭击的时候,挥手之间还能起到克敌制胜的效果。

手巧才能心灵,天天操练我们的10个手指,不但能养生防身,还能增加智慧,这才是人生的太极之道。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太极拳的养生原理——柔 篇11

从生理角度看,人有四肢和关节,自然就有活动四肢和关节的需要。所以,当我们说太极拳具备“流水不腐,户枢不朽”的养生效应时,其实我们并没有针对性地说明太极拳养生的玄机。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太极拳养生的元素呢?那就让我们从“柔”的概念来看看太极拳的养生效应吧。

打太极拳要用柔吗

一般人都有一个共识,太极拳具备“柔”的性质。亦因为太极拳有柔的性质,许多人以为,太极拳的养生原理就从柔中来。不错,这个讲法来由自然有,且能引经据典。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又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等等,都反映了“柔”是被推崇的一面,“刚”则是被舍弃的一方。于是,我们练太极拳就要“取柔弃刚”。但用“柔”来演练,又如何能收养生之效果呢?

虽然老子说“柔能胜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但我们或许也可以这样反问:咦!李老哥,你不是说刚与柔是现象界“二”的两大元素吗?(见“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若刚与柔平起平坐,相互生尅,为何你又说“柔”比“刚”优胜呢?太极图中的黑白二鱼不是半斤八两吗?不见得白比黑多,柔比刚强啊!

原来,老子有一条由道创生万物的理路,当中显示了“柔”的高度价值,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可作太极解,“二”是天地或阴阳,“三”是“冲和之气”。进而言之,“一”与“三”亦相同,太极未动为“一”,太极动则为“三”。当我们讲现象,就是“三”以后的事。每落于现象的一切东西,都有二元性质,即有“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也暗示刚柔互济互用,在这层次,刚与柔当无孰高孰低之说。

不过,老子所讲“柔能胜刚”的“柔”,指的是“冲和气”的“柔”,而不是落于二元对待的“柔”。万物从“三”出,故作为“三”的“冲和气”,必然高于万物所具刚柔属性中的刚或柔。“冲和气”是宇宙本源在衍生形质万物过程中的第一层“气态”。老子所要求的是这种本源之气,称为“元气”。所以老子要我们“复归于婴儿”。

太极拳要打出“柔”,就是要我们把动作提升到一个境界,即太极境界。它有着冲和气之柔。由这里开始,我们便有可能踏进养生之门。因为太极或“冲和气”是造化生命之源。

柔能产生防疾的荷尔蒙

我们疾病的来源,或多或少是由情志因素引起的。中医说,七情六欲是疾病之源。还指出,“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七情所伤者是体内气机的紊乱,失去柔和之常态。香港人生活繁忙,工作压力大,工作量过度,形躯疲惫而睡眠不足,烟酒过多,或暴饮暴食,加上缺乏运动,大多是伤肝伤肾的形态。当中,生活的紧张和压力,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

当我们发怒时,会产生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 in)。当我们惊恐忧虑时,会分泌肾上腺素(adrenal in)。本来,体内产生这些荷尔蒙,对生存有特定的意义。例如,当我们在郊野看到一条蛇,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整个身体有关与蛇作战的官能得到唤醒,诸如交感神经亢奋,大脑出现β波,心跳急促、肌肉紧张、呼吸加快、活性氧增加和专注力加强等一系列的作战准备。不过,今天,这些肾上腺素的出现,不再是原始社会为求生存而自保的当下,而是发生在办公室政治和忧柴忧米的生活压力之中。人先天就有一个免疫机制,只是在超过正常的负荷下,这个机制将无能为力。一般程度的压力,我们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之余,也同时会诱发血清素(serotonin)的出现,予以平衡。但日积月累的工作压力,生活的无奈与沉重的精神负担,这些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将变成体内囤积的毒素,成为摧毁生命的计时炸弹。

习练太极拳时,我们把柔的概念加入动作之中,便能为身体提供一个舒缓神经的空间。神经得到松弛,冲和之气充满整个身体,其实就是引领身体到一个相对正常、或使免疫系统恢复的机制之中。三十分钟的缓慢柔和的太极拳演练,将会把大脑紧张的神经静化,副交感神经得到作用,血压降低、肌肉松弛、呼吸深长、α波(或低至θ波)主导,大脑分泌出脑内吗啡系荷尔蒙(enkephalin及β-endor-phin),活性氧减少,从而消除或防治因精神压力引起的顽固疾病。

柔是真

的载体

太极拳要练得好,并不是肢体动作是否有如武术金牌选手的规格——落地跌叉,最好是一字马、腾空二起腿、蹬脚要高要直等等。相反,我们练习的目的是一个“气”字———个属于“冲和气”的“柔”。打太极拳应该以炼气方向做到最好,而不是形式上的执著。当然,因循技击意义的拳架是不能忽视的。老子说“专气致柔”,有专注力的柔和动作,可以使体内气脉流畅。从传统的修炼功夫上来说,冲和气输布周身,在每个招式的凝注运作之中,我们可以做到“凝神入气”。这种功夫,打坐炼气用之甚勤,亦是顿入“玄关”之窍门。到此,它既是太极,又是无极;既是回光之路,又是圣胎之象。在太极拳,如能做到神气合一,练者所达之境界就已经超越一切常用语句所说的“以意行气”功夫了。那就是“真意”,是一种有意与无意之间的“感动”,“真炁”由此导出。真炁是一种后天修炼得来的“元气”,是人体隐藏深处的第二部发电机,用来对付顽强的疾患,也是支撑体内一切有形气机的源头。

打太极拳犹如打坐,若能达至太极之至柔之境,就有真炁化生。日积月累的太极拳演练,将有可能炼“气”成“炁”,为身体提供高层次的生命素质。至此,有病医病,无病养生,不言而喻矣。

上一篇: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管理下一篇:视频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