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感想

2024-06-01

太极拳感想(精选13篇)

太极拳感想 篇1

太极拳心得体会

116班

201313011605 石晋荣

从小到大,在清晨出去散步的时候总会看到很多中老年人在打太极拳。看着他们慢而优雅的动作,不禁联想到影视作品中的太极拳,什么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等的神乎其神的功夫。所以从小开始,我就很希望接触并学习太极拳,但由于没有老师指导,所以一直没有学习的机会。

来到大二,学校终于给了我这个机会,在学期初我便果断报了太极拳这一选修项目。并且很快我便开始了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做动作,虽然慢,但要求动作要连绵不断,感觉很讲究内在的东西。我这个经常不锻炼的人竟然有点吃不消了。每次打完一套太极拳就会流许多汗。

太极,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还是一套很好的防身之术。如果学会运用太极拳保护自己,制服小偷、歹徒,那就太棒了。

太极拳很好学,又很难学。光学一些动作很简单。但是如果真正学会如何用太极来调整重心,保持身体平衡等,是很难的。这要坚持练习,才会有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无法体会到太极拳的紧随的。

我通过上网,又总结了打太极拳的这几点好处:

一、太极拳运动的精华

太极拳的精华在于借力打力。太极拳理人体为一太极,包括阴、阳两方面,“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圆方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矛盾给予统一,达到阴阳相济合一,使自身成为的太极体。而所谓的借力打力,指的就是“对方之力打来,而我只是在保持自身太极体完整的前提下迎接对方,也就是意在阻止对方改变我太极体状态或对我太极体进行的企图。”这一点在武术中有很广阔的应用。

二、太极拳的动作要点

太极拳运动的关键部位在于丹田。无论是哪一个动作,都离不开丹田的运动。只有通过丹田运动才能带动全身运动,并不断调节重心的稳定。另外,在发力的时候,如果能通过腰部运动来发力,效果会更好。

太极拳里面有很多的相对运动,如果有一只手在上,必有一只手在下,而且掌心相对,比如云手等动作。这些相对运动的动作,正好体现了太极拳阴阳结合的思想。

另外,练太极拳应该配合练习一下站桩。通过站桩锻炼,首先是可以训练心境,让心态平和,还可以提高对环境的敏感性,增强抵抗力。其次是可以增强肢体特别是下肢的力量,逐渐消除浮力,使沉力重生,周身气血顺畅,内外一体。经常站桩的人会有感觉,就是越站觉得身体越轻,身体实了,感觉轻了,这是站桩的一个特点。

总体上说,太极拳动作缓慢、走圆划弧、连绵不断、而且需要保持重心在一条直线上。而太极拳运动规律只有一个:以丹田为核心,全身关节“节节贯穿”,“一气贯通”。

三、太极拳的功效

太极拳是我国目前流传最广的健身运动,它集中了古代健身运动的精华,与中医养生紧密相连,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补益气血的作用。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太极拳不仅可以用于强身健体,还能用于其他很多方面。练习太极拳可以使身体比以前更灵活。碰到什么事情,反应更加灵敏。例如学会了用丹田运动来调节自己的重心,那么就不怕因汽车突然加速或减速而摔倒了;学会了借力打力,就能避实击虚,得机得势,从而避免受到他人的攻击„„

另外,坚持练习太极还能增加人体的气场,而且对练习者的脑机能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太极拳训练,可以在意识的导引下,提高外周血液微循环与气体交换机能,保证内呼吸和物质能量代谢以及神经肌肉活动时氧和营养物质供应,提高脑组织代谢能力。在意念的作用下促进血液循环。意到气到以气推力,使中枢神经器官和身体各器官系统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并及时运走其代谢产物,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大脑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调节能力,使人体能够主动地与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改善大脑供血能力。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保持心静,全神关注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因为只有心静下来,才能使手脚的运动协调一致,才能体会到太极的真谛。所以,在打太极拳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心事都抛开,把精神都集中在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上,尽力把每个动作做好。太极拳,不仅养身而且养心。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分支,在当今社会还是很实用的。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好运动,而且还是一套可以随时派上用场的防身之术。太极拳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瑰宝,值得我们传承下去。而我,也会坚持练习太极拳,并把学到的知识教给他人,让更多人喜欢太极拳,加入到练太极的行列中来。

太极拳好处这么多,为国为己,都应该好好练一练。

太极拳感想 篇2

太极拳崇尚积柔成刚,要求修炼者如同自然形态的水。如此,既有源源不断的后劲,又有迂回曲折之本能。所以,《太极武当》开篇中这样描述,“这是拳与水的亲密接触。水散之成气,聚之成冰。至柔时,如薄雾若有似无。至刚时,如坚冰之锋利。而太极拳舒缓时,似水之流动,连绵不断。发力时如水之喷发,无坚不摧。当拳与水相融相生,便能周身无处不太极,一动一静皆浑然。”《太极武当》在央视播出以后,这如行云流水般的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然而,这种被外国人称作“舞蹈”的武术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前世今生。

有史料称,原始太极拳法最初出自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轩辕黄帝,他根据蛇和喜鹊相斗的形态而创出此拳法。中国道教邋遢派所传老拳谱上有这么一段话:“黄帝隅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援。鹊攻中,首尾连。黄帝一见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老拳谱上记载着各种拳势动作的形成过程及创编人和创编的时间地点。还记载着演变出的多种拳法,如吕洞宾祖师创编的“吕式太极拳”,陈抟老祖创编的“华山太极拳”等。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幡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所以说,太极拳是明代中国各方思想的相互融合交错的集大成品。

作为素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美誉的大岳武当,大山大水之间孕育了光耀时间的太极大人文,并非偶然。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辩证理论思想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太极哲学世界观运用于人类自身的高层次高境界的人体方法论。太极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与道家道教同宗同源,是对老庄哲学生动而全面的诠释演绎。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的引领下,太极拳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世的锻炼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功法拳理上。太极拳行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布斗极其相似。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阴阳哲学世界观的形象化方法论,享有“中华第一术”的国粹地位。

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它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武当太极拳的要诀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的上乘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主,在应用中沾、粘、连、随,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塌胯,动作舒展,做到行云流水,神形俱妙。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张三丰创立的拳学,名称上是被称为“内家拳”。而在太极拳发展历史上,除了张三丰之外,必然要提到另一位高山仰止的宗师一—明朝万历年间的山右王宗岳。王宗岳是武当赵堡太极拳宗师,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是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了《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为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不难看出,太极拳崇尚刚柔相济,外柔内刚,积柔成刚,以柔克刚,动静相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制动,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要求修炼者如同自然形态的水,发力时如瀑布飞泻直下,势如破竹。而平缓时,如流水行云,绵绵若存。如此,既有源源不断的后劲,又有迂回曲折之本能,随机应变,避实就虚。

2010年,在武当山紫霄宫,太极拳家们向中央电视台《太极武当》的摄制组这样描绘自己练拳的情景:初期练太极拳,“如站水中至项深,姿势变换要匀慢”,是初学游泳者。中期练习“如浮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晚之大成之日,“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太极拳因此被喻为空气中的游泳。而这种特殊的游泳,其奥秘在于对气的理解和贯通。凝神聚气,逐渐体会到气血在身体内的涌动。气是道生万物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心灵与肉体密不可分的纽带。没有气,肉体将消亡。没有气,心灵无法启动。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气是活力,气是重要而又特殊的一种能量信息。

太极拳不仅是世界性的健康运动,更有趋势成为一种国际流行且长盛不衰的时尚健康语言。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至简至繁的拳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华武术的世界性传播。2008年7月22日,一则发自奥运前夕北京的新闻引起了世界各大媒体记者的会心一笑:来华访问的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通过美国驻华使馆提出,希望在北京系统的学习中国的太极拳。奥运期间,保尔森带着自己的夫人和女儿一行近十人,在北京朝阳区团结湖公园有模有样的练起了这种“东方的健康舞蹈”。保尔森自己的解释是,他一直对东方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不仅希望借此掌握一种独特的健康锻炼方法,还能够领会感悟东方的智慧方式。事实上,在全球,像保尔森这样的太极拳爱好者,据说至少已经达到了1.5亿人。太极拳已逐渐成为世界第一规模的健康运动。国外的太极拳爱好者一开始可能是被太极拳那种带有东方气息的新奇表象吸引了,但是最终令他们趋之若鹜的,恐怕还是真正可以明确体会到健康价值,以及背后的东方文化内涵和意境。

据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疾病的发生率都要比正常人低,太极拳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休养生息无疑具有重大作用。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汇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太极拳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太极拳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基。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可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太极拳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气机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这是太极拳的基本要义,太极拳就是运用这种世界观而于自身的一种方法论。古老的中国文化孕育出这样意味深长的拳法,它的一举一动,俱是圆象。太极拳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随心所欲。每一位武当人,都在金顶之上凝望着巴山楚水;每一手太极拳,都在有形无形之中融合变换。太极拳既是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也是鹰击长空的生命写照,还是以静制动的高端武学,更是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这样解释:“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太极拳修炼的最终境界,就是物我合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忘记自我,将情感意识融入动作之中,身心的一切拙力和杂念通通去掉,以一种澄明的心境去体会生命的自然律动,从而抵达忘我之境。

生活在武当的道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拳法。虚怀若谷的山,赋予了太极拳以“道”,百川汇海的水,赋予了太极拳以“形”。也许,只有在这样的山水乾坤中,一代宗师张三丰才能彻悟太极。

学习太极拳的感想 篇3

机电三班 徐晓菲 2015205

太极拳,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熟悉的名词,电视上有太极宗师,公园里有练太极的老人,对于太极,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它是在大一上学期的体育课上,最初印象就是一个字——慢。

老师一次次的给我们做示范,认真劲深深感染着我的,这次太极拳的学习令我感受颇深,之前是自己小瞧了这项运动,认真练过才知道,太极拳是很费体力的,练习的时候是需要全神贯注的,认真体会的话会觉得每一次跟每一次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打太快了都是肢体动作,很难找到那种特有的韵味,等练习时间长了,有了太极拳的架势以后,身体慢慢有了感觉,往往就会越打越慢,但也不是越慢就越好,打太极有最适合的速度,速度跟韵味也是紧密相关的。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回味老师的话,还有深刻理解太极的意义。

太极拳课的感想 篇4

丁一芙 学号:17373123

这学期的体育课报了太极拳。原以为太极是老年人的专属,其实不然,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从打太极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太极的动作,正如老师常常提醒我们的,是柔和缓慢、连绵不断的。练习时平心静气,不疾不徐,大脑扫清了琐碎繁杂的各项事务,全身心地投入到练拳当中。首先从心理上,缓解了学习紧张的压力。配合着呼吸吐纳,心情安定舒适,情绪舒缓了,动作也舒展大方了。

其次,太极当然也是锻炼身体的一项运动。保持半蹲的姿势,腿是非常累的。但是老师上课时常说,练好太极的极致,在于腰部。每次转腰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形也被带动过去,又马上转回,协调了躯干,调动了内外机能。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太极练完之后,不会过于疲劳,也会微微出一点汗,但是却越练越精神抖擞了。

除此之外,练太极拳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太极动作柔和缓慢,或许这就是以柔胜刚,不以强凌弱,不借故犯人。所有动作顺应对手来势,见招拆招,而绝无加害对方之意,也是精神高尚之所在。刚柔相济、虚实分明。太极强调身心和谐协调,老师课上也常提醒我们不低头,不哈腰。人在世上立身处世,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亦不可阿谀奉承、走歪门邪道,而是应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这与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执其两端、取中而用,不偏不倚,保持中正平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已经很难做到了,天人合一更是境界。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身心宁静,对虚实调和之理怀有深深的敬畏,尝试着去理解蕴含在拳法背后的深意,希望能够得到一点为人处世的启示。

太极拳感想 篇5

广西桂林市 刘景邦

我见到宋仁彬先生是因与朋友李文星先生的缘分。文星与仁彬是战友。我常听他说起战友习武健身的事。出于共同爱好,我很想与仁彬先生见见面。2012年5月间的一天晚饭后,正当我与一些拳友们在习武厅喝茶聊天、切磋拳艺之时,文星将仁彬先生领到了我的面前。我们一见如故,聊了许多,都是一些习武健身的事情。

仁彬先生带来了他尚未出版的《多元循环太极拳》书稿,并当场演练了他创编的多元循环太极拳。在演练中,只见他聚精会神,开元启动,动作有刚有柔,姿势忽高忽低,速度时快时慢,东西南北面面俱到,前后左右进退自如;旋转循环,周而复始,如山间泉水,川流不息;似行云流水,无穷无尽;直到云手调整后收定。两套拳法演练得自然连贯,浑然天成。我们看得意犹未尽。出于礼貌,我们应仁彬先生之邀,也作了套路演示。

演练结束后,仁彬先生要我谈点对多元循环太极拳的看法。我没有多想,即兴讲了三点:一是多元循环太极拳不简单;二是这种创新拳法专业人士恐怕做不出来;三是拳法很有普及价值。记得仁彬先生对我讲的第一和第二点似乎有些疑惑,要我解释一下。我讲,多元循环太极拳不简单有三层意思:一是拳法虽然动作简单,难度不高,但却包含了南派与北派,内家与外家,军方与地方,传统与现代武术多种元素,内涵不简单;二是旋转循环,周而复始和反手、混练等练拳方法前所未有,解决了练单套独技

乏味,学多套数技太难等问题,意义深远,很不简单;三是花甲之人将两套拳演练得自然天成一般,没有几十年习武健身功底恐难做到,也不简单。我讲,这种创新拳法专业人士恐怕做不出来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受门派之见,祖师之规所限,专业习武之人精力多花在竞技上,不愿做违反常规的事,怕批判创新弄不好被师傅批评,遭同行耻笑;二是受当今社会急功近利、浮躁之风影响,很少有人愿意为批判创新一种拳法,潜心思考琢磨几十年。他们宁愿学现成理论,精现有拳法,参加几场竞技大赛,如愿夺得几项金牌银牌,功成名就,然后就收徒传艺,立业赚钱。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却难有批判创新。仁彬先生没有受这些老规矩和功利束缚,从现代普通人生活节奏快,时间匆忙,生活空间有限,普遍缺乏运动,需要简单高效、安全有趣的健身方法来确保健康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坚持,终于获得灵感,综合传统武术多种元素,大胆地创作出适合大多数人终生坚持的有氧健身方法——多元循环太极拳。武术用于健身,无须奇拳怪招,贵在简单,高效、安全、有趣,多元循环太极拳做到了这一点,可敬、可贺!

我相信,随着《多元循环太极拳》一书的出版发行,正如宋仁彬先生所愿,如果太极拳再简单好学一点、再高效有趣一点,肯定会有更多的人热爱并运用古老的太极拳健身的。尤其是利用多元循环太极拳这样的简单、高效、安全、有趣的健身方法,提升自我,快乐人生。

2013年8月7日

太极拳感想 篇6

因武当太极拳富含着道家“仙道”修炼的原理和内涵,如此,武清李氏太极拳门内也就秘藏着诸多的不为外界知闻的习练事项和歌诀、口诀等。这些内容既是李瑞东先师所学为道家太极拳一脉的佐证,也对正确深化太极拳习练层次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譬如,门内拳谱留有 《内太极》和《外太极》歌诀。

《外太极》歌诀曰:“太阴形,偃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出乎此,乱如麻。”

《内太极》歌诀曰:“内太极,呼吸气;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和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记仔细。”

以上两首歌诀不仅于文字内容上是本门所独有的,同时它也揭示了习练太极拳内功的核心所在。而且,还是对《十三势行功歌》内容含义的简化、深入。

《十三势行功歌》开篇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总,在此处应该是指共用的,共有的并围绕着的核心、总则。离开了这个总则,习练十三势的效果就必然会分崩离析。 而总则即是 “命意源头在腰隙”。

“腰隙”者,字面之意乃两腰之间的缝隙。

其实不然,此处“腰隙”之窍即“前对脐轮后对肾”的虚无窟子。这个虚无窟子就是人体的前后的横轴和上下的纵轴的交汇处,即《内太极》歌诀所说的:“子午窟,先天地”!不知此处即非道家先天嫡传,不炼此处焉能得窥先天? 思及我等未出母体之时尚能于胎中存活十月,其间口鼻未曾呼吸,脾胃未曾给养。何故?脐带与母体相系也。斯时,思维混沌若天地未开之际, 炁机鸿蒙似空水氤氲之谛。是谓:先天先地。简称:先天地。待得十月胎圆,瓜熟蒂落。出于母体后脐带一断,再受后天大气压强的压迫,随即 “哇”的一声,呼吸乃从口鼻入于肺中,肺属金,金生水。维持人体元气之本的肾开始工作。 水生木,肝木始造血。木生火,心脏跳如泵。火生土,给予了脾胃对于后天食物的强大消化能力。至此,一个五行周天循环不已,后天方能得立。先天遂渐渐退位!

本文作者拳照

以上这个机理历代都是于师徒之间口耳相传, 至于具体修炼方法更是口耳相授。而这具体修炼方法又涉及了窍位(炉鼎),气息(火符),神意(真人)三个大致内容。至于火候的拿捏和再之后的一步一步的“移炉换鼎”更是细腻分明! 而无论是这种修炼结构的高深性,还是因为这种高深修 炼的不可 说 , 难以言的 效应性在 《 内太极》歌诀里说道:“玄中玄,秘中秘。”因此, 我们说本 门太极拳 继承了古 老的道家 内炼之理 法,是武当道家太极的嫡脉传承,能为道家太极承前启后的担当是有的放矢的。

于上可以看出太极拳是三丰祖师集古人之智慧,合道祖(黄帝)道宗(老子)之精髓所创。是“以拳入道”之示范。这种“以拳入道”不可认为是 虚幻的神 仙传说 。 而是相对 那种打坐 持静,安然修持的“静中待动”方式,另辟了一条 “动中求静”的绝妙径路。

如果说《内太极》歌诀揭示了内炼的根本所在,那么,《外太极》歌诀就是言明练拳之时如何不对这种内炼的形态形成破坏。这样,“内外相合”,方能“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所以, 《外太极》歌诀曰:“太阴形,偃月牙。”太阴和偃月实际比喻的都是一回事。指的都是整个脊背形成弯月之形。此形就好似初一的月牙那般, 但其中有自有奥妙。

人体躯干前面是任脉,属阴;后面是督脉,属阳。阴阳的属性乃阳升阴降,自然之理。因我们道家崇 尚自然 , 讲求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习练太极拳要含胸,沉气; 凸腰 , 拔背 。 这样 , 太阴偃月 之形就自 然形成了。此形一成,肚脐就必然会相应的向对侧命门处自然吸附,而吊裆收闾也会同时完成。如此, 窍位(鼎炉)得以巧妙的安立。而后在“肩松, 身活 , 步稳 ” 的基准下 , 气息( 火符 ) 得以悠长,细匀的作用于窍位(炉鼎)。

有人或许会疑问,气息来往于肺,怎么会作用到“子午窟”呢?因为 “神意之功”!习练太极拳有“神宜内敛”一说。内敛不仅仅是不向外发散 , 更要收敛 于 “ 子午窟 ” 处 。 在本门 《 明源起》之中对此言道:“故内功静养修身之法,以 ‘留意’二字为要诀也。”这也是对《十三势行功歌》中所曰:“刻刻留心在腰间”一句的更为具体的释言。只有如此,才能有“腹内松静气腾然”之效。

拳法按照以上的妙理去练,习练者就会越发收心于此。心猿意马自可不治而治。《太极初练所忌》对此言道:“惟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 其肩 , 柔随之以 活其身 , 徐行之以 稳其步。”这都是在为内炼创造相应的条件。故,太极拳的 普及常识 要求的规 定 : 轻柔 , 圆活 , 松沉,缓慢,均匀也是暗寓此意。只是太多的人不明其中的机理罢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门继承留传有“一拳九架”之说。此说绝非有九套拳架之意。“一拳九架”是道家太极拳习练从浅入深,由低向高,层层递进,步步为梯的九个过程。是一套太极拳可以按照不同的习练进展有九种练法表现形式。

本门拳谱记载如下:“太极拳每一趟即有九种练法 。 九种架子 : 大 ( 震 ) , 松 ( 离 ) , 慢 ( 艮 ) ,柔( 坤 ) ;小( 兑 ) ,紧( 坎 ) ,快 (巽),刚(乾)。中平(大通)。”即,开始入手习练拳架须“先求开展”,故,架子须往大了练,往松了练,往慢了练,往柔了练。目标效果达到后再“后求紧凑”,架子要往小了练,紧了练 , 快了练 , 刚了练 。 待大小适 中 , 快慢适度,松紧适合,刚柔适可,无过不及,而成中平练法,乃是大通。由上可见,前四种练法是后四种练法 的基础 , 后四种练 法是前四 种练法的 提升。第九种练法是通向大道的最终。而笔者想说的是,道家《内外太极歌诀》并非适用于一切拳架形态之中。但是其所对应匹配的拳架又不可没有之前的基础而在逾越之后直接练成。所以,习练道家太极拳既要循规蹈矩,脚踏实地,又要练有次序,衔接有法。这就体现了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太极拳心得 篇7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青年是多梦的季节,老年是圆梦的岁月,我出生于五零后,刚退休,就开始在老年大学开办的太极班里,学习自己喜欢的太极拳,在太极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学到了一定太极知识,使我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和充实了生活。

老年大学太极班真好,在这里有管理负责的班委,有教我们打拳的太极老师;有教我们唱歌的老师,在这里我交了很多朋友,处处感受着老师对学员的关心,学员对学员之间的友谊,我今年正好是花甲之年,但我觉得自己还不是很老,因为我们相聚在”求知、交友、健康、快乐”的大家庭里,好像已失去的青春又回到了身边。

在几年的退休时间里,我深深的爱上了太极拳,它是个可以让人探索一生都不会厌烦的功夫,也是一种既神秘又普通的拳术,在老师一招一式的演示、讲解下,自己认真观摩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观看太极拳的有关光碟,再一遍一遍按照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练习、感悟太极的精髓。太极班用健康、快乐的生活成为我们老年生活的主流,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受益匪浅。我要真诚的说一声:感谢您----我的太极老师!

在这里,我们的信息不再闭塞,我们的思想不再陈旧,老年大学用文明滋润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田,使我们接收和提高了与时俱进的理念,让文明、健康、和谐的风气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拥有了平和的心境,使我们的夕阳之路越走越宽。让我再一次深情地说一声:感谢您----老年大学!

太极班学员--------冯其姝

太极拳教案 篇8

第一课时讲稿提纲

一、太极拳入门课程的目的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的国粹太极拳的有关知识。

2、学练杨氏24式简易简易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的基本招式,掌握一门可以终身受益的最好的修身养性的方式。

3、培养毅力,体验中华传统哲学的奥妙,并把这种哲学思想应用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未来生活质量。

二、中国国粹——太极拳 简介 1.为何太极拳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2.现在流行的太极拳的主要种类 1)24式 简易太极拳 2)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3)杨氏88式太极拳

4)陈氏太极拳

老家一路、二路。

新架一路、二路。5)孙氏、武氏、吴氏、赵堡太极拳等。3.太极拳的辩证思想

太极拳的辩证思想来源于《易经》。在中国的哲学思想范畴里,阴阳是宇宙形成的两个主要法则,中国古今的人都相信,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张三丰曾云:“夫天人相合,惟道独尊,阴阳交替,万理昭明。阴阳,万变之纲纪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太极中的动静结合,虚实相寓,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皆出自《易经》的辩证思想。4.太极拳的技击原理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四两拨千斤。5.历史上与太极拳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 1)黄帝

原始太极拳法最初出自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轩辕黄帝。他根据蛇和喜鹊相斗的形态而创出此拳法。中国道教邋遢派所传老拳谱上有这么一段话:“黄帝隅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援。鹊攻中,首尾连。黄帝一见非隅然,从此留下太极拳。”老拳谱上记载着各种拳势动作的形成过程及创编人和创编的时间地点。还记载着演变出的多种拳法,如吕洞宾祖师创编的“吕式太极拳”,陈抟老祖创编的“华山太极拳”等。2)张三丰

张三丰(1247~?)祖师1324年到武当山,调神九载,道始成,人称邋遢道人,自成一派,被后人称为道教邋遢派。他综合前人的成果,创编成为有动、有静,有快、有慢,有刚、有柔,既有养生、又有技击的系统完整的原始太极拳法。该法被道教邋遢派尊为主要功法,从此在道教内部代代秘密相传,世俗难以问津。

3)

陈长兴

在太极拳传承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东清风岭上,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拳术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露禅为徒。

4)

杨露禅(1800 ~ 1873),河北永年人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得到真传。后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5.有关视屏欣赏 24式简易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

太极推手技法应用

三、有关要求。

1、按时出勤,严格服从教学指令。2.要穿软底的运动鞋和宽松的运动服。

3.安全第一,打拳前要做预备运动。练习过程中不允许同学互相作为练习对象试用招法。

第二课时 时间:

地点:

出席情况: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杨氏太极和陈氏太极拳主要特点。2.

了解什么叫站桩。3.

初步了解拳式呼吸。

4.学习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教学过程:

一、对

位同学进行分组。

二、纪律要求

1、老师授课时要安静认真听讲,保证听课效果。

2、加强运动安全意识。在做有关基本功练习和学习相关招式时要循序渐进,防止关节和韧带拉伤。对于技击性的动作以自我体会为主,用意不用力,或者做到点到为止,不可肘、靠发力。

3、穿宽松的衣裤,平跟软底运动鞋。

4、不可无辜缺席。不得已时要提前请假。

三、主要手型介绍。

1、掌

2、拳

3、勾

四、主要步型介绍

1、马步

2、弓步

3、仆步

五、预备式

双腿站立,平稳呼吸。

讲解太极拳的呼吸方式。从自然呼吸慢慢过渡到到拳式逆呼吸的过度。

1、自然呼吸

2、拳式逆呼吸

3、呼吸要深、缓。不可憋气。

六、起势

1、站立转马步

2、马步要领: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上虚下实,意念放松。练太极是一个求软摧僵的过程,练出似弹簧般的张力,全身精气膨胀

七、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

八、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

九、课后作业

回顾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利用活动课练习站桩和呼吸。

第三课时 时间:

地点:

出席情况:

教学目标

1.复习太极拳起势—白鹤亮翅。2.

学习左右搂膝拗步—左右倒卷肱。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手型介绍。

1、掌

2、拳

3、勾

二、复习主要步型介绍

1、马步

2、弓步

3、仆步

三、继续体验拳式呼吸

讲解太极拳的呼吸方式。从自然呼吸慢慢过渡到到拳式逆呼吸的过度。

1、自然呼吸

2、拳式逆呼吸

3、呼吸要深、缓。不可憋气。

三、复习起势---白鹤亮翅

四、学习左右搂膝拗步。

五、学习手挥琵琶。

六、学习左右倒卷肱。

七、左揽雀尾

八、右揽雀尾

第四课时 时间:

出席情况:

教学目标 1.

复习太极拳起势 ——— 左揽雀尾。

2.学习右揽雀尾、单缏、云手、单缏、高探马、右蹬腿。教学过程:

一、准备运动

韧带拉伸,活动关节。

二、复习起势

左右野马分鬃 白鹤亮翅 左右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左右倒卷肱 左揽雀尾

三、学习右揽雀尾 单缏 云手 单缏 高探马 右蹬腿

四、课后作业

复习起势-----右蹬腿

第五课时 时间:

地点:

出席情况:

教学目标

1.复习太极拳起势 ——— 右蹬腿。

2.学习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腿、左单缏下势、金鸡独立、右单缏下势、金鸡独立。教学过程:

一、准备运动

韧带拉伸,活动关节。

二、复习起势

左右野马分鬃 白鹤亮翅 左右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左右倒卷肱 左揽雀尾 右揽雀尾 单缏 云手 单缏 高探马 右蹬腿

三、学习双峰贯耳 转身左蹬腿 左单缏下势 金鸡独立 右单缏下势 金鸡独立。

四、课后作业

太极拳解(上) 篇9

太极拳作为道家入道之法门,从不轻易外传示人,其有五不传:一曰不是本门本道不传;二曰骨软钝者心险者不传;三曰不忠不孝好斗者不传;四曰贪酒色财气者不遵守道规者不传;五曰不苦修炼轻露好奇者不传,一代传二不传三,容当精心说之,不可轻传他人,学者不可不真心省其道也。

太极拳就是道家理论为基础,调动人体206块骨头,500余块肌肉,用意念和太极行功要诀,激发和锻炼人体各部神经、经络和功能的运动,它能激发出人体巨大的潜能,使丹体常灵常存,不失不灭。它是道家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十大修炼法。太极拳,外以形为主,内以意为主。而有些练拳者,不知其内,只知其外,蹿蹦跳跃,硬功猛烈,大动异常,这种练法只练皮毛,如若过度,则外伤筋骨,内伤五脏,此不属养生攻守克敌制服之法,其不为高奥也。如昙花一现,猛雨一时,仅及地皮,乃为今日之练今日之功,明日不练就得空,可内家真传则不然,其乃是以意为主,练就心精气神力、筋骨皮毛肌之修炼法。本门太极拳有三部功法,一为脱胎法,二为换骨易筋,三为洗精髓法,三步练法,练己、练物、练他人。乃有十大练功法,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五大法门,坐、卧、站、行、用。下面我将第一部功法,脱胎法中站与行的行功法介绍给大家。

一、太极阴阳论解

道曰:“掌握阴阳,提挈天地。”又曰:“身具天地,心具太极。”太极者,阴阳也,乃是动静开合,刚柔之分,混元之气,意形之修炼法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万物之灵,天地之变化也。

太极者,合者为阴,开者为阳,虚者为阴,实者为阳,化者为阴,发者为阳,阴缩阳拔,阳缩阴长,人体背(督脉)为阳,人体胸腹(任脉)为阴,上肢掌背侧为阳面,上肢掌心内侧为阴面,腿外侧为阳面,腿内侧为阴面,指伸为阳,指屈为阴,脊椎伸为阳,脊椎缩为阴。

太极拳乃为天地、开合、虚实、刚柔、阴阳之练法。道曰:“天地大吾身,吾身小天地。”又曰:“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故三丰曰:“天地人三才,皆在自己一身。”何为“天地人”?

首:头,百会穴为六阳之首,为天为阳,下颏为地为阴,鼻为中为人。

四肢:手掌为天为阳,肩为地为阴,肘为中为人。脚为天为阳,胯为地为阴,膝为中为人。

掌指:指为天为阳,掌根为地为阴,掌中(劳宫穴)为中为人。

足:足趾为天为阳,足跟为地为阴,足心(涌泉)为中为人。

身:大椎为天为阳,海底为地为阴,命门为中为人。

道曰:“天地人,三才也。”中乃人体之支点,故习太极者必先懂阴阳,知天地,方可修炼太极也。

二、太极拳脱胎法

世人皆有先后天不足,先者生而不足,后者由于服食五谷杂粮,后天身心劳作,精气神受外邪之侵,后天伤身等,使身体衰弱,肢体笨拙僵硬,精气神不足,内外不随合等,脱胎法就是把人体先后天的内外僵硬笨拙之力,内外不随合,心意杂乱肢体不整这些先天本能,用太极脱胎之法取而代之,脱开练无,乃修炼太极之身。如何修炼此法?以太极九天功法桩功为基础。乃调整内外形体意,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第一部脱胎法练到松静自然,虚实阴阳分明,上下相随,左右相顾,内外一致,周身一体,动一牵百,意形相合,身意一动足太极。至此,太极脱胎之法修炼成,为下步修炼打好基础。

三、太极桩功论解

三丰曰:“桩功,以桩为基也。练拳先站基,站基得练气,练气要得意,阴阳合一乃太极。”又曰:“太极不站基,一生枉费力。”

经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以天地之象帮助修炼太极阴阳。独,一个;立,站立;守神,思不外散,集中存思,内视练意之法。桩功,自无极而始,以静而练,静练乃为拳之功,功乃为拳之用,静乃神气集中,纵横交贯,圆融一致,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修养身心,调纳呼吸,贯通气血,调动筋骨,疏通经络,温和肌肤,精神意气力修炼法,外则而静,内则真动,阴阳合一,松静自然,桩功乃增意蓄劲。调整爆炸弹抖劲和掤缠柔化劲。把握阴阳者,呼与吸,意与形,开与合,松与紧,虚与实,化与发,伸与屈,进与退,刚与柔的阴阳修炼也。

久炼桩功,可以气意养身,增强功力,调节中枢神经,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挖掘人身潜能。太极桩功可以达到“神形并练”,“内外兼修”和“内动外静”的目的,从而达到养生与技击的功效。

站桩功的基本要领为松静自然,它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放松。练功时不仅全身要放松,精神也要放松,因为只有精神不紧张了,全身才能放松。第二是宁静。练功时要排除杂念,使精神活动进入到相对安静的状态。对于松静要有正确的理解,松与静是相辅相成的,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可以帮助放松。因此,松与静是相互促进的。第三是自然。是指练功的许多方面,如姿势、呼吸和意念活动,在锻炼时都要力求自然,不可过于勉强。所谓练功之道,法于自然,即为此理。练桩前,先要排净大小便,身正自然,静如泰山,提挈天地,透空无物,先站无极。

(1)无极桩

站势:身体自然站立,全身放松,去除杂念,两眼微闭,目光内敛,做到凝神定意,清静无为,虚无影痕,两肩下松,手指放松,舒适自然,松腰松衣,端正自立,混混沌沌,不想别意,达到全身内外皆松的境界。

(2)培元桩

站势:两足与肩同宽,舌微卷,目微闭内视,周身自然放松,左手掌心微放在右手掌上,左手掌心微按丹田之穴,鼻呼吸微微深长,呼吸声自耳不嗅,意想内视丹田,代鼻呼吸,存思呼吸在丹田。道曰:“开炉炼丹,周身放松要自然,海底烧火炼金丹,练就七七四十九,开炉金丹随身转。”站至小腹丹田处似有火团之感,即可练太极混元桩。

(3)太极混元桩

三丰曰:“太极混元胸前抱,吸气归丹呼皮毛。练就一身混元气,天地相应最为妙。”

站势:在完成培元桩的基础上练习此桩,两脚间距与肩同宽,两膝微屈略有前顶上提之意,两手十指微张开,两手托抱如抱球状,高低要与丹田平,胸微内含,沉肩垂肘,小腹放松自然,意顶头,蹬脚,两目自然平视前方,微闭或半闭亦可,口似张非张,舌上卷,呼吸深细长,周身放松,存意抱球,松而不掉,紧而不破,两手掌意想麻热胀,感觉四肢周身麻热胀,内气充实,使意念逐渐加大,此乃用混元运气法。何为混元运气法?即毛发呼吸法。周身毛孔呼吸与鼻肺呼吸为应合。中医有“肺主皮毛”之说,故毛发呼吸法乃本门真功呼吸法。用身体毛孔随着呼吸开合鼓荡,吸气时意从外界之气从主孔进入归于丹田为合,虚中取气。道曰:“收敛入骨”。呼气时意从命门发出,毛孔为开,毛发为开,毛发直竖如戟,气达梢端方为气足,气归丹田,尾骨后张,但用神力意,勿用拙力也。开者,筋骨皮毛肌皆开;合者,筋骨皮毛肌皆合。道曰:“一开一合,如六月荷花,心为莲心。”始终心精神意贯注,乃得此道真主宰,混元奥妙极矣。此桩站之越久越好。

三丰曰:金丹烧开要混元,托抱太极走玄关。吸气归炉放金丹,呼拿金丹毛孔展。

太极拳总结 篇10

5月15日

活动地点:

文体馆

活动流程: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我院于5月15日于文体

馆举办12人太极拳比赛。基础医学院积极响应学院领导与号召,面向全员学生层层选拔,最后组建精英太极队伍。队员在老师和学生会的领导下,努力训练,积极进取,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相关老师的指点下,我院太极拳水平得到进一步显著提高。经过汗水和时间的打磨,我院太极拳选手取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用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此次比赛,我院积极配合,老师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并请专家指导,积极弘扬了“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意境,为创建和谐校园增添了浓重的人文关怀。

比赛当日,我院队员积极调节心态,认真打磨细节,最后

以一套整齐划一、动作规范的24式太极拳赢得场下掌声阵阵!

太极拳社团申请 篇11

尊敬的领导老师:

首先感谢您再去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这份申请书。我们要申请太极拳社团,因为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养生,我们作为小学生要成立太极拳社团,集中练习太极拳,不仅只是为了养生,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通过社团成员的练习,展演,能带动我校广大师生加入到我们这个社团中来。

我们这个社团成立之后,我们会聘请热爱太极拳的老师或知名人士做我们的教练,我们一定会好好的学习,养成在校、在家坚持练习的好习惯,同时也为喜欢太极拳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同时我们也会与外校的太极拳协会进行交流。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本社团设立了三个机构。社长一名:总领社团的日常工作,负责项目的练习和创意。副社长两名:一名抓活动宣传,一名负责学生档案。宣传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负责社团的宣传及培训,发展新人及新闻稿的撰写。组织部长、副部长各一名,负责社团的例会、资料的整理。本社团制订了一份详细的章程,对于社团的管理,活动及会员权利、义务都有规定。希望我校的领导老师能够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会把我们这个社团办好,望我校的领导老师能够批准为盼!

此致

敬礼

太极拳声韵(上) 篇12

一、太极拳声韵的含义

太极拳声韵的基本含义是指动作的节奏感和连续性,而不是指伴奏音乐的声韵。随着功夫的提高,由外形动作的声韵慢慢配合人体生理运行上的声韵,再逐步提高到体内精气神上的声韵,继而再提升到太极内劲的声韵,最后提高到意念上的声韵。因此,功夫层次决定了声韵的层次,声韵不是练习太极拳的方法,而是检验将各种太极拳要领是否练习到位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太极拳功夫层次的标准之一。

太极拳之所以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是由于前后拳势动作的节奏和衔接完全符合声韵关系 , 声韵只是 表述拳势 动作连贯 性的一个 比喻。练习太极拳犹如练习唱歌,处理好声韵关系的歌听起来让人舒服流畅,相反,如果处理不好前后拳势动作的快慢节奏和衔接关系,就像结巴唱歌或者中国人唱英文歌曲一样让人感到别扭,说不上来地难受。

正确理解太极拳声韵含义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之一,因此,太极拳爱好者可以从声韵的含义入手,真正吃准吃深吃透太极拳的声韵,并熟练应用声韵来检验太极拳的练习质量。

二、声韵的本质和层次

从外观上来看,有声有韵练太极体现在拳势动作的流畅和美感上,然而,声韵本质上是指体内生理声韵,即内在声韵,内在声韵主要表现在精气神的运行上。内在声韵决定了外在声韵,正所谓发乎中行于外,试想,如果太极拳练习者心情烦躁或者精神恍惚,根本不可能存在太极拳动作的流畅,更谈不上外在的美感。

所以,播放音乐练习太极拳只是帮助入静和放松的一种辅助手段罢了,千万不能当做是太极拳声 韵本身 , 这是典型 的认识理 解之错误。

(一)初级层次的声韵是外形动作声韵

身体外形动作的声韵就是指身体动作的节奏感和连续性。以陈式小架太极拳为例,一势分为若干招,一招分为若干手,一手分为若干个动作,日常生活中经常说:“请露一手,让我们开开眼”就是指的这个意思。每个动作的“动”就是汉字中的“声母”,“动”后面的惯性就是汉字中的“韵母”,在这里,上一个动作的惯性正好和下一个动作的“动”无缝衔接,也就是上一个动作的“韵母”与下一个动作的“声母”无缝衔接,这样既保证了动作的节奏感又保证了动作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在太极拳术语中叫做“接骨斗榫”,这是传统木匠工艺的一种借喻,即将两个木构件紧密连接时需将榫头嵌入到卯眼中,在行拳过程中,上下动作之间的转换过渡处,需要一丝不苟地悉心观照,细品来龙去脉,承上动作启下动作,使上一个动作的“榫头”紧密嵌入下一个动作的“卯眼”,前后动作顺活过渡,可以保证动作的连续性和美感。

每一动作之间是这样,每一手之间也是这样,每一招之间也是这样,每一拳势之间也是这样,由此看来,太极拳拳势动作的连续性不是简单的惯性,里面包含着节奏感。高手练习太极拳,就像唱歌或者朗读诗文感觉,很是享受。

(二)第二层次的声韵是生理声韵

人的生命运行在生理是有着强弱起伏的,生理声韵是太极拳第二层次的声韵。现代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生命体内的新陈代谢有着自身的运动节奏,新旧更替犹如音乐,所以,有些音乐高手可以用乐曲来控制人的肢体活动,甚至可以控制人的意识。在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下意识地哼哼着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不由自主地跟着舞蹈音乐舞动肢体,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将太极拳外形动作的声韵与生理声韵相一致,基本上可以说,练习就进入了忘物的阶段,可以不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种状态的练习令人十分陶醉,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三)第三层次的声韵是精气神声韵

太极拳十分强调心功的练习,也是位列内家拳之首的重要原因。练习心功就是练习内在的精气神,精气神运动也存在着声韵节奏,中医把脉问诊就是根据脉象的强弱和快慢节奏来诊断病情的,本质上讲中医掌握了精气神运行的声韵。

精气神的运行隐藏着人体这个小宇宙的能量和信息,这个能量和信息是生命运行的高级基础,尤其这个能量和信息需要不停地更替和交换,如果不能和身外大宇宙交换能量和信息,身体就会出毛病。反之,生命有了什么样的不正常就会发出对应的能量和信息。

练习太极拳内在的精气神也是声韵并存来进行。有声有韵练精气神,可以功效迅速,对养生来说,精神饱满、身心康寿,对技击来说,容易练出阴阳太极内劲。在古代,每个门派的太极拳创始人都是叱咤风云的武功大师,根本原因就是有声有韵练出了足够且强劲的精气神。

(四)第四层次的声韵是内劲声韵

随着功夫的提高,可以练出太极拳内劲来,内劲分为明劲和暗劲、刚劲和柔劲,两者之间阴阳互对,呈现出具有节奏的规律性螺旋运行,明暗和刚柔之间也是有着节奏的规律性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内劲声韵。

太极拳技击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化打结合”,其实就是明劲和暗劲、柔劲和刚劲的声韵结合,明劲和暗劲互相转化,让人防不胜防,柔劲可以化解对方来劲,刚劲可以打击对方,在这种化打结合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分,特别是陈氏小架太极拳,化和打配合得犹如歌唱中的声韵关系,打人于无形,对方根本无法对抗。作者 经常给恩 师风趣地 说:“被打也 是一种享受”。

(五)声韵的最高层次是意念声韵

意念声韵是太极拳声韵的最高层次,是指练习太极拳是在意念有无之间的节奏来进行的,古往今来,只有宗师级别的人物才能练到这个境界,在这个练习境界中,完全达到了忘我,物我两忘也是各个门派一直追求的练功境界。

太极拳的核心是意气运动,拳谱上讲:“意气君来骨肉臣”——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练意是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恩师崔玉洁常说:“在有意无意之间练习太极拳是最难的”,一句话道出了意念声韵的本质。

太极拳学习心得 篇13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在1956年基于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复杂繁难的动作后,选取了24式,编成了“简化太极拳”,20多年里,流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

学习太极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感悟这份中华民族体育的瑰宝。每次重温太极拳行云流水的路数,总会有种说不出的温馨和亲切。因为我认为这是在回顾中国的历史文化,接受传统体育的熏陶。在我心中,太极拳不仅仅是门体育课程,同样是一份每个中国人必须接受的的文化教育。它是一门儒释道三家交融的文化产物,即有着老庄的逍遥无为,有着孔孟的仁义思想,还有佛教的“禅学”的思维。每一次的练习,我们都是在重新温习一份古老却又青春的文化,重新走进一个经典又新潮的世界。

太极拳做为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我们在练拳时需要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而且太极拳对于疗疾修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拓智慧,激发潜能,从而维持健康,提升气质和生活质量。

正因为对于这些的认识,当老师告诉我们今年咱们从击剑转为太极拳的学习时,我们都兴奋不已。但是什么东西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努力和汗水是不可避免的,而技巧更重要。

首先,练太极拳要求松。松不是软,是不僵。放松有利于强身健体,放松了,才能经穴舒畅,气脉贯通,而且放松能修身养息。说到这,我觉得我们的太极课在林子边开设真的很不错,每次打太极真得像在与大自然亲近,吸收天地精华一样,这个传统可以延续下去。

其次,太极拳也要学会练气,即是指调整呼吸。要平心静气,使呼吸更自如,更深长,更流畅。不要刻意去想它,以身体自身调节为好。

再者就是太极讲究劲,劲不同于力,劲是有意向的力。无意向的力是笨拙的力,有意向的力是聪明的力。我认为这种劲要在平时对太极拳的严格训练中逐渐获得。他们说化劲,听劲,放劲是太极拳应手的三部曲。所以在练太极时,如何做到柔中带刚很重要。

最后一个就是得时刻记住,慢,慢,慢。太极这个运动要的就是修身养性,快啊,急啊,是万万不可的。

而对于这个学期的学习,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很卖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统一穿太极服装感觉会更好,而且一个学期学习的是24式,每节课如果都是一样程序有时会比较无聊,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形式吧,比如来个比试,对打。

上一篇:我的,十七岁散文下一篇:中班儿歌荷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