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拳心得(通用11篇)
习练太极拳心得 篇1
习练太极拳心得
笔者自幼体弱,高中时又患神经衰弱,抗病能力差,经常感冒发烧。2001年10月,赶上机会学习了陈氏太极拳小架第一路。学拳之初,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酸疼难当,时有放弃的想法,碍于面子加上自己身体确实需要一种合适的锻炼方法,还是咬牙坚持,一个月左右的工夫,学完了一路的成势动作。于是,开始自己单独练,早晨无课练,晚上睡前练,但是,违背了“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怠”的学习规律,很少请教师父关于练拳时出现的种种现象,更不用说找师父捏架子。自己学习太极的目的是为健身不是为了技击,认为把基本动作学完就了事,疏于和师友交流。练习的过程中,曾读过一些关于太极拳的书籍,但只能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然后就根据师父最初教的和书上写的,混着自己的理解,以健身为目的“下功夫”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身体的其他疾病不但未减轻,且有更甚者。
04年秋,不期遇到恩师职汝垒先生在笔者宿舍附近的花园晨练太极拳,师父品德高尚宽厚爱人不计较笔者信心不足、毅力不坚定的性格;
自己也觉得和太极拳有缘分,遂重新跟师父练习太极拳。从第二次练习太极拳伊始,苒没有流过鼻血,饭量大增,并且常有午觉醒来就饥饿的体验,身体一天比一天强壮,精力比以前充沛了。练习太极拳之前,通常躺在床上半个小时以上仍不能入睡,且遇到点烦心事容易失眠,现在只需几分钟,甚至有时躺下就能熟睡;且睡得更深入。那么,前后两次练习太极拳存在什么不同呢?这里笔者以太极拳动作要领的把握为切入点,谈谈自己练拳的体会,以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勉。本文试着从上往下、由具体到一般的顺序浅谈一下笔者练习太极拳的体会:
(1)虚领顶劲至关重要
俗话说:“人老先从脚上老”,人们可以用这句话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变老,如果一个人的腿脚开始变得不灵便了,就可以说这人开始变老了,把人的脚腿作为健康的根本,并且以树做类比,“根深则枝叶茂”的现象加以阐释,岂不知,喜阳的植物如果生长在其他植物的夹缝中是很难长大的。世界卫生组织把人脑是否死亡,作为判定一个人生死的根据,可见大脑的重要性。人们通常所说的“心想”,其中“心’’指的是大脑。著名的学者南怀谨先生根据头所接触的天和脚所接触的地在宇宙中的位置关系,将人头所置身的空间作为人们健康的大环境,把人们的脚所接触的地视为关乎健康的末节,这很有意识。人类乃至地球都是由宇宙演化而来,都是宇宙的尘埃,把人们的健康放到更大的体系中来加以关注,显然会更安全、更可靠。可见把脚作为健康和练功根本或根基是值得重新考察的。练拳时要刻刻注意头和颈的位置以及两者的相对关系,重视大脑的作用。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要求把头虚虚领起,有拳谱上形象地说成好像有根丝线在头顶拉着,有些拳谱把“虚领顶劲”写成“虚灵顶劲”,似乎更接近练拳时头项的状态。其实,虚领顶劲是要求在练拳时,把精神振作起来,去除心中杂念,摆脱烦心事纠缠,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专心于意守丹田、动作及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第一次学拳时没能正确理解虚领顶劲的含义,经常丢掉顶劲或者把脖子挺得僵硬,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气血在头项部位的运行,从而也就影响整个身体内气血的流动,久练危害很大。
(2)耳听身后多多注意
在练习太极拳时,把耳朵的注意力放在身后,一个原因是,身体前面事物的变化由眼睛可以看到,而身后的情况就要靠身体的感知能力,耳朵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可以听到身后的动静。那么,练习太极者若想感知身后情况的变化,耳朵责无旁贷。另一个原因在于,上面讲虚领顶劲,如果把耳朵的注意力放在身后,在练拳时候就更容易做到正确的虚领顶劲,使顶劲不丢不顶,更容易排除心中杂念。练拳者可能都有这种体验,尤其在白天练拳的时候,找一块清净地是很难的,练拳者周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一般人的思想是随着周围环境变化而波动的,那么眼睛获得周围信息的变化,会不停的扰乱心绪,导致锻炼效果较差;如果耳听身后做得好,把注意力转移到虚领顶劲上,既能把虚领顶劲的做得到位,又能减少眼前事物的干扰,练拳锻炼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3)含胸拔背动作到位
第一次练拳的时候不知道含胸的要领和意义,将其理解成把胸口往里含住,这样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弓背,使心脏和肺腑受到挤压,结果常感到胸闷心慌,导致气喘,有时甚至觉得无法继续练下去。后来明白了,所谓含胸实是含肩,在练拳的时候把肩膀向胸前含住,再练拳时上述症状就消失了。所谓拔背,既包括横向的把背拔开,当然横向拔背和含胸的动作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没有前面的含胸就不会有后面的横向拔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含胸,含胸的动作做得到位了横向拔背是水到渠成,也可把两者说成因果关系;又包括纵向拔背,也就是把脊柱骨各关节拔开,尤其指第二大椎以上的脊柱各椎之间的关节,使关节结合更有力量,而且活动范围更大,从而使身体的转动更灵活,背部气血的流动更加通畅,对打通身体脉络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动作到位需要其他动作要领的配合,笔者体验不深不加妄论,以免使人误入歧途。[page]
(4)沉肩坠肘马虎不得
沉肩顾名思义,在练拳的时候让肩往下沉。坠肘,则是在练拳的时候让肘往下坠,就好像在肘处吊有重物。沉肩和坠肘之间有辩证关系,在练拳的时候,肩膀始终往下沉,即使像金鸡独立这样动作,手虽托起但肩依然下沉,特别是要有肩下垂的意识,用力学分析,太极的技击动作几乎都是相对运动,根据冲量定理可知,肩下沉的压力愈大,胳臂作为一个整体,手往上托起的力量越大,动作也越干净利索。坠肘有利于沉肩动作的到位,坠肘意识强并且动作到位,在初练的时候,只要注重坠肘意识就足够了,因为在不同的动作中,坠肘到位与否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沉肩坠肘的意义何在呢?(3)中谈了含胸其实是含肩,如果没有沉肩动作与之配合,肩膀就容易上浮,读者试抬起肩膀,然后手臂发力,看有什么效果?接下来,肩膀沉下胳臂发力,看又有何效果?两者对比马上就见分晓。太极讲缠丝劲,胳臂上的缠丝劲就起始于含胸沉肩,那么要想把肩膀上的缠丝劲传递到前臂,就必须有坠肘的动作来完成,如果坠肘动作不到位,前臂活动的灵活性就会打折扣。上臂的活动支点在与肩膀,浮起肩膀,上臂的活动余地受到限制,同时其活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降低:同样,浮起肘关节,前臂活动范围也受到限制,还会影响到手完成动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沉肩坠肘到位了,在练拳过程中,练习者会感觉到胳臂发沉、发胀,手指亦有膨胀的感觉,尤其做大动作的时候,诸如云手、倒卷肱、野马分鬃等动作。初练时,如果这个要领到位,在不练拳时,长时间端坐,肩膀会有酸胀被压之感,似有重物压肩,属于正常现象。
(5)气沉丹田水到渠成只要以上的动作到位或者是比较到位了,气沉丹田是不成问题的,是一个身体内部正常的气血运行过程。初练的那段时间,丹田是没有感觉的,可能还会出现浊气不能正常下沉的现象,如胸闷、气喘、忍不住用嘴吐气、胸膈部胀疼、胃部轰鸣不止,这些现象,笔者练拳时都曾遇到,在上述动作要领逐渐到位以后这些现象就逐渐消失了。练拳时,由于腹饿,会出现小腹肠鸣的现象,属于正常现象。练拳能增加大小肠的蠕动,利于消化,饭量增大的原因于此可寻;但是,在练拳的时候不要追求小腹内蠕动的感觉,要顺其自然。笔者曾着意追求这种感觉,结果适得其反,弄得身体很不舒服。在练拳的过程中,始终要意守丹田,这样能促使精力集中,气归丹田,练出内劲。
(6)放松、出汗并不矛盾
虚领顶劲做到位,心无杂念,精力集中,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绪的放松,做到精神的放松是第一位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精神能够放松下来,就能够做的自信,做得轻松,做得漂亮,打拳健身也遵循同样道理。如果精神不放松、情绪不稳定,一天练拳时间如何长,练拳的变数如何多,竟是汗水流成河,只会对身体健康有坏处,不可能起到强身的作用。放松的另一层含义是,在练拳的过程中,要放弃使用肌肉收缩所发出的僵硬之力,要用意识和丹田来指挥身体各部分协调的完成动作。靠肌肉收缩来完成动作,会造成身体不灵活,长时间那么锻炼,会使身体的器官受到伤害。笔者记得读高三的时候,军队到笔者就读的学校招飞行员,有一位同学天生肌肉发达,竟然被拒之门外,原因就是他肌肉太发达,影响操作机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练气者无力,练意者寸刚”是要求,当然练太极拳者都要经历放松的阶段。经过初期紧张不适应阶段,练拳的时候不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会逐渐放松下来,慢慢进入无为而治的境界,身体就彻底放松了。很多人认为练习太极拳出汗是很奇怪的事情,动作舒缓不等于就不出汗,练拳的时候把架势放得较低,又希望把动作做得到位,势必较缓慢,这时下肢长时间承受着上体的重量,在下肢的承载能力不是很高与动作的协调性不是很强和放松的层次有限的情况下,出汗是必然的,尤其是在坐着就流汗的夏天。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人在练拳时出汗的量不同,无论多或少均不必惊慌,只要动作到位,要领领会得得当,及时的补充身体的盐分和能量就可以了,笔者是好出汗者,而且出汗量大,每次练拳几个动作走下来就汗流浃背,身体也没有不适现象。
(7)信心足,毅力坚,急躁不得,万事开头难,毅力来支撑。大多数练习太极拳者或太极爱好知道,太极拳大致有这么几个阶段:入门,董劲,神明。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体验,都会有很多难关要过,当然笔者只能在入门阶段谈一点点体会。在入门阶段身体经常感到疼痛,可能还有气冲病灶的痛苦体验,同时还伴有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改变…个旧的生活习惯形成一个新的生活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是痛苦的,就像在旧社会里革命出一个新社会,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斗争,也就是要求太极拳练习者要具备革命者的信心和勇气,或者说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这个信念支撑下形成练习太极拳的习惯,有坚强的毅力克服在练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痛苦。信心和毅力是最初养成练习太极拳习惯的武器,当然,在入门阶段也会获得一些好的体验,比方说,食欲的旺盛和抗病防病能力增强,睡眠质量提高,这些好的体验能够增加信心和坚定毅力,这些好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会成为继续练习太极拳的动力。要想获得好的生理和心理体验必须克服急躁情绪,静气平心,克服不良情绪,提高修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练习太极拳的根本。练习太极拳时,贪功求胜,导致情绪不稳,急躁冒进,背道而驰,这于修身无补,于养性无缘,不会起到锻炼的效果。笔者们周围也有练拳目的不纯而得重病的,所以每个练拳者务须戒骄戒躁。
(8)随高师、觅良友,交流促进提高
传统武术讲究口授心传,像太极拳这种道和术结合、身和心兼修的涵养拳学,更离不开前辈的口授心传。只把动作学会,然后依照拳谱练习,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拳谱中文字多使用古汉语,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容易发生歧义,甚至理解成相反的意思;二是拳谱中借用了许多汉语成语和俗语,但其含义大都发生了转意或者有多种解释,如果按照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意思加以理解,可能会曲解。三是在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大量的专门术语,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机会很少,即使接触到也属道听途说。比如,拳谱中借用“仰之弥高,俯之弥深”来形容太极拳成手功夫的高深莫测;也可以理解为在推手时,一方的缠丝劲使另一方感到有力无处使,高不能见其顶,低不能探其底,这是用来说明太极缠丝劲的奥妙无穷。所以要正确的理解太极拳中术语的含义必须要聆听前辈讲拳.
.
每个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兴趣各异,对太极拳的理解角度必然有侧重,对同一个拳架或术语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别和层次高低之分。学友之间经常切磋交流,发生共鸣,能提高练拳的兴趣;找到不同点,然后悉心求证,会提高对太极的理解;通过这种交流可以把别人理解到位的东西而自己没悟清楚的道理迅速掌握,有利于明了拳理,少走弯路,提高拳术,增强锻炼的效果。
最后祝愿练习太极拳的朋友们健康、快乐!共勉共进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人们健康水平提高 文章来源
太极网
推荐下面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武禹襄继承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说 太极拳的横跨步法 螺旋缠丝能“易筋”
太极拳架与推手的关系
太极拳的技巧、速度与威力
再谈意气力结合练太极 “开合、鼓荡”的体悟
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 太极拳“大力”的由来
太极拳气沉丹田法 如何「尾闾正中、收胯」
[杨式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的“松” 太极拳的松之我见
太极拳的神与意的区别
如何正确理解杨氏太极拳中运劲如抽丝的内功心法
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正确理解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无极生太极”之我见 朱老师谈太极拳到底一辈子练的是什么
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的太极拳内功杂谈
松腰的重要性
浅谈“顶头悬” 太极入静妙境
对太极拳的感悟
习拳心语——闲谈太极拳
感悟修炼太极之静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体感人静法
浑然太极 “天人合一” 风zhiwu 谈太极拳的松静
练习太极拳动作的作用是什么?
太极拳三论(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的练功心得)
再谈立身中正(推荐此文章)略论“用意不用力”
李雅轩风格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115式健身原理 太极拳放松八大好处
体会太极拳的“松” “松”从“紧”中得 “轻”从“沉”中来 太极拳内劲之感悟(转)杨氏太极拳之“慢”
一位太极拳练家的感悟
习练太极拳心得 篇2
为提升练拳者练拳的效率与准度,本人把习练24式太极拳分为静态技术和动态技术两个方面。
静态技术
静态技术,又称身型技术。刚练太极拳,应把拳架的习练放在首位。所谓习练拳架,就是依照拳谱各式名称,在师傅的指教下,悉心静气,墨记揣摩,一式一式的模而仿之,即称为练架子。简单地说,就是在每一个动作的定式上,通过拳谱经典上正确的要求与注释,达到自我检验的目的。静态技术包括虚灵顶劲、提顶、顶头悬、贯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阔背、舒指坐腕、松腰敛臀、泛臀、尾闾中正、圆裆、沉髋、外三合、立身中正等15个具象动作。
怎样才能准确地做好以上15个具象动作呢?让我们拿“左野马分鬃”这个动作定式来加以说明吧。首先,太极拳的架势需要“外三合”。所谓“外三合”,即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那拳友们在定式动作的时候就需注意,肘是否与膝合了,这样就可以预防动作散乱,练出太极拳所需的“合劲”。“含胸拔背”是塌腰力量上升至背部时所产生的生理现象,拔背是力量沿着脊柱上拔后绷所产生的感觉,或称为“气贴背”,这样同时也就做到了“阔背”。“立身中正”在定式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明确重心的放置,传统杨氏太极拳的“左野马分鬃”的重心放置为前七后三,即前弓腿为实,后蹬腿为虚。在明白此理之后,当你松沉左胯时自然蹬直右腿,“尾闾中正”也就到位了。拳论有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做出“顶头悬”其实并不难,有如我们一手捏着筷子的顶端让其自然下垂,就是让身体自然的放松下垂,这样同时也就做到“提顶、贯顶”了。“沉肩坠肘”的沉肩包括了胛的部分,肩胛是一个整体。沉肩在闽系南拳中称为“吞肩放胛”。胛骨的主要功能是向上、向下、朝前,唯不能朝后凸出。沉肩是肩关节朝身体内卷,有内吞之意,俗称包肩。沉肩时,肩关节和腕关节的对称运作,合力于肘,形成坠肘;坠肘有中定之意,沉肩坠肘使得上肢和身体形成了整体力量的连接。与“泛臀”相互对应的是“溜臀”。“泛臀”需要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沉胯,感觉臀部的着力不局限在某一点,而是要“泛”起来,“泛到一个面,甚至整个臀部都辐射出力点”。裆是两大腿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内盆底肌部位。“圆裆”就是把裆撑圆,使裆部呈拱形,犹如赵州桥的拱圈,这样就有利于重心移至腿脚,使下盘稳健有力,转换灵活,易分虚实,气脉贯通。
“经无论不明,论无经不通”。把握正确的静态技术的练法,可以使我们在太极拳习练中显收事半功倍之成效,同时也对我们下一阶段的修炼做好铺垫,为动态技术的把握夯实基础。
动态技术
所谓动态技术,就是有形有法的技术。动态技术包括两膊相系、分清虚实、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动中求静,节节贯穿和轻灵,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以及内三合与呼吸和松紧蓄发等等。
在行拳走架时要做到“两膊相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两肘与两膝上下左右之间貌似由细线相连接,牵动各个关节,犹如提线木偶“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若把握住了这个,也就能理解“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之功法原则。如何做到“上下相随”呢?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腰而腿,总须完整一气”。这就要求我们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要随之而动,如此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可以看出,上下相随又与节节贯穿相互关联。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其所练在神。拳论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步轻灵,从而也就能达到“内三合”。对于习练中的呼吸,我们可以把握“蓄”或“含”为“吸”,“发”或“拔”为“呼”的原则。道理很容易理解,当我们即将攻击彼方时必须蓄劲,要吸气,到一定程度后,配合呼气,这就像南拳的发声目的是为了助长肌肉的发力是一个道理。太极拳有松、柔、圆、匀、缓五大特点,只有处理好内劲中的松静,才能达到松与紧的要求。
拳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习练太极拳需要全身松开,不能有丝毫的拙劲,只有这样才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正所谓“只圆无方似滑拳,只方无圆是硬拳”。
太极拳习练中的“偏差” 篇3
出现“偏差”,久之必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形之于表,表现为肩胛区的酸麻、膝关节的酸痛、腰肌的酸胀等,或者原有的筋骨肌腱伤痛不仅未得到恰当的调理和缓解反而更为沉重带来更大的痛苦。形之于内,轻则使人头晕、眼花、耳鸣、失眠、精神困倦、委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重则让人经络不通、气血不畅、脏腑失和、神志违迕,造成医药也难以调理的内伤。
病态练拳而练出“偏差”,与学拳者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愿望南辕北辙,据个人观察主要是下面这些环节未能把握好。
1.择师不当
太极拳在其演化发展中非常重视师承,必须由老师口传身授,即陈鑫拳论所说的“入门引路须口授”。当年陈长兴教授杨露禅时即把“好老师”列为学好太极拳的三个条件之一。老师的拳学素养与水平关乎学拳人能否学到真东西。尤其年岁较大的朋友,他们已过了学拳的最佳年龄段,是否有一个拳学素养与水平相当的老师指引进入太极殿堂显得尤为重要。我随马虹老师学拳之前,也曾跟人学过几个套路,但都只是比画而已,虽练拳多年对太极拳仍觉陌生。随马老师学拳时我已届不惑,却感悟到了太极拳的特有魅力而令我持之以恒坚持至今已二十余年,以前多病之体也得到了根本改善。
我体会,如若所从之师本人拳架功夫缺乏雕琢,拳学素养也欠规范,武德修养也欠境界,给从学者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比如,老师自身的拳就打得歪歪扭扭,做学生的可能就会多少年也搞不清太极拳“立身中正”是什么感觉;老师不懂松腰胯、不会松腰胯,学生跟一辈子也只能是“单摆浮搁”的水平,又怎么能领会松柔劲、内贯劲、缠丝劲、蛹动劲?择师不当,既无缘功夫,健身愿望也可能化为泡影,学者不可不慎。
2.从师不诚
有些人虽从明师,只是自身机缘、天分局限,有始而未有善后;或者不以为然,未能遵循明师之授,见什么学什么,样样都能比画而没一样中规中矩;或者时练时不练,一曝十寒而无以为功;或者拳架未经雕琢却急于功夫上身、想走捷径,于是超负荷习练而越练越偏了形状;或者拳架尚未进入境界便忙于编套路制光碟出专著。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认识问题也有方式方法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太极拳缺乏敬畏,对“明师”缺乏认真的理解与诚恳的追随。
3.认识不正
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太极拳练出“偏差”的根源首先是思想认识有“偏差”。
①认为学完套路就是会打太极拳,不重视拳架的修正。
我在学拳的头两年,随马老师学完陈式太极拳一路拳架后,由于公事、家事羁绊,也以为套路已学完能坚持练就行了,思想认识上还未有改拳意识。后来越练越感到找不着太极拳味,越练身上越不得劲,我终于下决心再去参加老师的学习班,通过了两年的学习和改拳。此后几年我又4次北上石家庄,通过多次的再学再改,方才把拳架中多年形成的那些大毛病基本修正过来。
我体会,假如认识上的局限与拳架中的毛病长时间得不到调理修正而任其形成习惯,日久即“偏差”出矣。“偏差”既出,诸如拱肩架肘、曲背撅臀之类的毛病,使人腰椎歪斜、气横于上,松不了也静不了,对于经络、气血的运行阻碍多矣,背离太极拳健身之道亦远矣。
②认为拳主要就是练,不重视拳理的学习、体验。
把每一个动作都置于“阴阳相济”拳理指导之下,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术的独到之处。习练太极拳至为关键的是要正确把握要领,而对要领的领悟与把握,除老师的口传身授和同学拳友的指导帮助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练拳者对拳理的学习和体验。重视拳理的学习、体验,既有助于拳学功夫的精进,亦有助于以拳养生的卓有成效,在练拳的过程中即使有了毛病也能在拳理指导下进行自我调理与修正,所谓“通者自度”也。太极拳宗师陈鑫强调:“学太极拳必先明理,理明则学拳自然容易。”他把“明理”摆到了拳学进步的重要位置上。
有些练拳者对拳理的学习与体验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于太极拳所以能养生健身的基本原理也一无所知,其结果就像航行中没有指针、行路时没有方向,很容易走了弯路出了“偏差”却茫然不知。
③认为太极拳与生活无关,不重视日常生活对于身心兼练的作用。
现在人们大多只有或早或晚很短的时间用于练拳,即使是功夫已达到相当水平的人,从这点时间的演练中获取的锻炼功效也是有限的。马虹老师就谆谆告诫学员“要注意养生的多方面的要素(如心态稳定、饮食平衡、生活规律、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养生的多种因素)”,如若起居无序、饮食无常、烟酒无度、欲火不节、荤杂不择、上网成瘾,时而狂躁亢奋,时而晕沉困倦,即使坚持练拳也无法调理体内水火不济、阴阳失调的问题。
④认为练太极就是为养生健身,不重视拳的规矩与劲力的顺遂。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是技击术,同时吸纳了传统养生功法的精华。仅为健身而习练太极拳无可厚非,但也必须遵循太极拳拳理拳法和规矩,也需要了解其中的技击含义以搞清楚每招每式的劲点、劲别。比如,传统陈式太极拳架的发劲很重视劲力的顺遂,要求在发劲前全身放松入静把体内五脏六腑都安置好,把周身的肌腱经络调理到最佳状态,为此要求练拳者必须理解和把握好所发劲力的结构,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假如不懂劲力的顺遂,发不好劲又要硬发,时日一长势必损伤身体的肌腱经络,乃至损伤体内脏腑,其害大矣。有的人以为能比画就能健身,对于太极拳本质和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既无所谓“中正、舒缓、轻柔”,亦无所谓“动作到位、劲力到位”,更无所谓“意气力、精气神”,如此长期下去,动作不对,劲道不对,韵味也不对,健身效果微乎其微。
4.心态不静
习练太极拳一个至为关键的要领就是“入静”,要心如止水、万虑俱泯,只有这样拳品才能舒缓而从容、沉稳而潇洒、凝重而轻灵。只是现实社会里,面对社会上的世态物欲与功名利禄,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确实是件非常难的事。综观练拳出偏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难“入静”,心态偏累。
——累于世俗。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让人们面临更为复杂的世俗百态,练拳者虽然“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摆脱世俗的羁绊,但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与情趣,以专一持恒于拳学修炼。如果一味媚世趋俗,不仅严重影响拳术的演练与进步,而且连日常生活也将会大受影响。有这么一人,学练了几年太极拳之后耐不住熟人的邀约,始则“朋友邀了不去就会得罪人”而常与人打麻将娱乐,继则连天累日耽于牌桌无有间断,终至身心俱疲告别了拳场。
——累于虚荣。太极拳要“舍己从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不断地舍弃虚荣心。不贪慕虚荣奢华,不刻意成名成家,经受得起老师、拳友对自己拳架演练的批评指正,经受得起经济社会追名逐利风气的诱惑与挤压。社会给你一份名誉,意味着你要为社会承担一份义务与责任。名气越大,压力越大,是是非非的烦恼之事越多,对于拳学修养与养生健身的影响也越大。只有那些不累于虚荣之心的人才能在太极拳修为中勇往直前,达到身心俱修的境界。
——累于物欲。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也因之空前高涨。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持,但太极拳修炼必须“清心寡欲”,要“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对于物质生活如若不加节制而任其信马由缰,必使物欲心越来越重,会使人患得患失、心胸狭窄、自私猥琐,如此怎能有良好的心态进入“静”的境界?心境不静,一切都无从谈起。
5.方法不对
太极拳把传统养生学说精华融合在拳理拳法之中,完全符合人体养生科学。练拳出偏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习练方式违背了人体科学。
比如,有的人一味急于求成而超负荷练拳。太极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循规蹈矩功夫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就会有豁然贯通的境界,所谓“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所以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性子偏急之人学习太极拳一定要把那急于成功的念头一放再放,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专一持恒每天尽可能多练几遍,又要把握好练与养的关系,遵循客观规律,量力而行积累功夫。如果只追求功夫上身而不顾个人年龄、体质及其他条件,一味片面追求练拳遍数以至精疲力竭,造成超体能超负荷运动,难免给身体带来损伤。尤其是年纪较大的同志人体生理机能正在不可逆转地逐年衰退,疲劳过度很难如年轻时及时调整恢复过来,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就更大。
再如,有的人什么都学却学无所专地滥学胡练。马虹老师在他的教学中,经常以“唯精唯一、乃武乃文”这副联语来诫勉学员专一持恒于拳学修炼。实践证明,唯精唯一、专一持恒,既有利于功夫的不断进步,对身心健康也有显著的效果。贪多求全,过多过杂,不仅太极拳架难以规范,功夫无以精进,为求健身也会因为套路过多动作过杂而带来腰胯旋转的时大时小、意念的时有时无、呼气的时轻时重,造成人体生物钟条件反射功能的紊乱,给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年纪较轻体力较好的人,既练太极拳,又结合练那些硬打强摔、使僵劲斗蛮力的武术动作,却不知其与太极拳理拳法根本就是背道而驰,如此演练对于太极拳水平的提高没有帮助,其健身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心得—太极拳 篇4
首先,学拳开始,动作要规范,每一势要做到位,通过摆好姿势检查脚手是否和身体正中线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产生的合力为原则,通过把脚手骨骼调节顺,便于保持攻防最佳间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外形带动身体转动划圈,注意外三合的协调配合。
其次,当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外三合基本能协调配合后,意念开始以身体带动外形练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于身体,身体通过节节贯穿保持气血传递,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有蠕动感,使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能够转动,手落下时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挂了一件服装,袖子下摆自然,如无垠树上挂着三尺罗衣,随风荡漾。手臂上摆时,手指向上,手臂尽量和身体中垂线保持平行,身体以脊柱为轴保持左右对称,上下协调,能通过身体把圆圈转出来,一切动作都是为了转圈,并且通过身体传递,下至脚底甚至穿过地下循环再反传至头顶而完成身体大循环即大周天,有利于气血流畅,能很好的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对防身技击更有实效性。
最后人才能在一种自然态中练拳练功,一切功夫都体现在日常练拳当中,如拳论中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如书法行书到草书的过渡,要的是一种气势,也体现了拳道的一种艺术,从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实战中,一切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不和对方有一丝的抵抗,一有对抗就转动变化,而意识始终在先,始终在松空中控制对方,才能做到发放人随心所欲。
练武术练的是对自已身体的敏感程度。有二层意思:1,对自己身体内部的敏感,可以灵活支配自己的肢体,2,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当受到外界打击时,身体会自发的作出动作规避伤害。这就需要大量的练习。
人是一个重心支撑体。
前不久看了一个叫功夫天下的论坛和徐世煕网站。其中有很多关于功夫和太极拳和论述,看后感觉受益很多。
关于太极拳:很有争论,自己也知道练的是太极操。徐老师的这就是太极拳的视频一下子让人明白了。棚捋挤按,以前看都不看的东西,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也说明徐老师是有很多体会的。
基本功很重要,招式是下架子,必须要靠基本功才能发出来。这些基本功包括:力量,速度,稳定性。最起码的练习:站桩,俯撑之类。不管练什么,基本的东西都要有。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篇5
很高兴能在大学期间能有这次学习太极拳的机会。这学期我们跟随着老师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这又增添了我对太极拳的兴趣,上网下载了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学视频,学习之余还会看看视频,并进一步巩固体育课上学习的动作,在寝室偶尔还会和室友“切磋;切磋”。可以说学习太极拳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同时,学习太极拳又加深了我对太极拳的了解,原来太极拳已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而我们所学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主要依据杨式太极拳并结合其他太极拳提炼简化重新编创而成的。特点是柔和均匀,对基本功要求不高,动作难度小,不发力,同时也适合各年龄段练习。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文化内涵等在武术中的体现。内涵十分丰富,充满着哲理,与中国传统的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拳更是一项
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无限的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特别在生理和精神效益方面,太极拳起到了良好的功效。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练习太极拳还可以消除压力,练后会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工作学习效率也自然会提高。这无疑对我们学习生活紧张、精神压力较沉重的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帮助。因此,大学期间学习太极拳是十分有必要的。
初学太极拳时,虽然动作较简单,但我们有好多都没能做到位,也有很多不够标准,比如白鹤亮翅中,左手要下压,放到体侧,右脚要弯曲,左脚脚尖点地,不知道这一个动作老师强调了多少次。通过我们的反复练习和老师的耐心指点使我们都能够基本掌握,并且轻松自然地做下来。但是到后面的动作,越发变得难起来,特别是从单鞭开始的云手,看了好多遍视频,也不知道练习了有多少遍,后来发现其实练习时的心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心情烦躁时,再怎么练习,也不会有进步。就像老师说的,我们应该在练习中去寻找那种感觉—“心境变得平和,进而走向清净平宁,怡然自乐的理想精神状态”。
在第一阶段,我们应该在姿势、动作上打好基础,把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
第二阶段,要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则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
像那样,在掌握了各个基本动作时,我也开始力求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到位,做的标准,每一个该注意的细节都不能马虎。当然即便是这样,和标准的动作还相去甚远。我很清楚自己的练习还是不够,还得继续练习。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加,我也开始有了一点感觉,姿势也开始变的自然起来!也渐渐地感悟到其实每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都是连贯的,不能断开的,就好象行云流水那样!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练好拳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更不能操之过急,俗语说,欲速则不达。当然不一定要能打出一套完美的拳法,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所学到的,所领悟到的东西,特别是在修身养性方面,它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以后的生活里仍将继续坚持练习,并把太极拳当成一种兴趣爱好。
姓名:谢畅学号:0905214076单位:外院09日语三班
学习太极拳心得
太极拳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本学期的选修课我选择了太极拳运动与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选择本门课程除了学分要求,还有我对太极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的兴趣。想去感受一下自远古以来道家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大自然关系的长期观察体、悟建立起了天人整体观。以自已的独特方式研究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发现了世界万物普遍联系演变发展的深刻规律,并把其中核心的部分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和谐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成功地将这一哲学思想浓缩于太极图中。
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太极图是画在平面上的,就我们所赖以立身的地球被展开在图上一样,拳以太极命名就决定了这个拳从立意上是浑圆的矛盾集合体,无处不矛盾又处处协调、无处不对立又处处统一。与我们平时学到的各种学问一样,太极拳也有其自身深刻而朴素的哲学底蕴,这也是其独到的一面。理解了这其中的奥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各种问题,从哲学中吸取精髓,这几乎是所有能够像太极拳一样流传于世的武术等的共同点。
当我在课堂上逐渐熟悉太极拳之后,虽然只是懵懵懂懂但还是能感觉到一种流畅的感觉。这或许是经过许多代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出来的,它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了很多特点:(1)不受场地,时间限制,备受人们青睐。太极拳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皆以,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单人练习也可,集体练更好。即能锻炼身体,又能防治疾病。不仅我国人民爱练,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2)坚持练太极拳,能健康长寿。打太极拳虽然不跑不跳不用猛力,但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也是很大的,因为打拳时全身的骨骼,关节,肌肉都得到自然柔和的伸缩训练,不断的改善身体各素质和各个系统功能,故能提高新陈代谢水平,有利于健康长寿。(3)太极拳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六大生理作用:1.锻炼神经系统,提高器官功能;2.有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3.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4.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5.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6.畅通经络。
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是心态上的收获,首先在太极中体味到一种平静,这种平静让我意识到学习太极拳学会的不只是一套拳法,也懂了很多道理。以柔克刚、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付出努力才能有收获。相信是在其他的活动中难以得到的,希望这份收获可以常常在生活中警醒我。
题 目:课程名称:学 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 号:任课教师:时 间:.太极拳学习心得体会
习练太极拳心得 篇7
1.1 研究背景
太极拳之所以至今仍广为流传, 是因为其运势取于天象, 并集合道家养生哲学、道家处世哲学、中医引导术、儒家为人理念等文化, 因此, 它不单单是人体机械空虚的运动, 太极拳已然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太极拳虽然表面看是一种身体行为, 事实上, 练习太极拳更重要的是“用意”[1], 换言之, 习练太极拳与心理活动有关, 影响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
石长青曾对15名练习了20年太极拳的人做过实验, 当太极拳习练者练习太极拳时, 他们“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调整周期;大脑皮层锥体细胞的同步发放, 其中包含丰富的信息。证明人的大脑还存在很大的潜力, 太极拳是发挥大脑潜力的手段之一。”[2]
本研究主要就是测验太极拳在开发大脑潜力方面的效用, 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鉴于时间和测量仪器等限制, 本课题仅从自我意识方面做出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和论文撰写主要集中在国内, 而国内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练习太极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练习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截止2013年7月17号, 中国知网中仅篇名包含太极拳的学术论文就有7043篇, 而以太极拳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则高达8805篇。而在这浩如烟海的文章中, 针对太极拳影响人类心理这一侧面研究的仅有80篇, 所以, 虽然研究太极拳的文章很多, 但研究习练太极拳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文章却相对少很多, 而在这近百篇的论文中还有研究方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编号:2008BJY004。空洞论证或者研究较浅等现象出现, 所以, 本研究在弥补习练太极拳对人类心理影响这方面有一定价值。
在与习练太极拳对人类心理影响这类文章中, 与本文直接相关的文章更是微乎其微, 而以太极拳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为题的论文至今还未见, 即使涉及到太极拳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文章亦甚少, 且多停留在作者主观的观察上, 没有实验数据做理论依据。
1.3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2009级七年级的六个班级中选取252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以简化的24式太极拳为学习内容, 在为期1年的太极拳训练前后, 对这些被试者进行跟踪研究。最终有效被试共210名 (101男, 平均年龄为14.82岁;109女, 平均年龄为15.1岁) , 笔者将收集的数据运用量表进行记录和分析。
1.4 研究方法
将252名学生分为3个组别。实验组1有103名学生, 每次太极拳练习时间为1个小时。实验组2有92名学生, 每次太极拳练习时间为半个小时;控制组不进行太极拳训练。实验组1和实验组2每周练5次 (节假日照常) 。在此期间,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都正常参加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
具体研究步骤和方法如下:
第一, 调查青少年对于太极拳这种运动项目的普遍认识和态度, 因为对太极拳持有不同知识或练习经验的学生可能在练习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将被试者的态度记录以作参考。
第二, 比较已有太极拳练习经验的被试组与无经验组在心理健康各个因素上的差异, 该结果将作为后续研究的参照。
第三, 设置实验所需标准课程, 培训专业教师, 控制太极拳练习的频率和周期, 通过纵向跟踪, 比较太极练习组和控制组在各个练习阶段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 在自然的练习状态下控制部分可操作的变量 (例如练习频率) , 观察不同条件下太极拳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提供有关太极拳和心理状态更全面的视角;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 控制被试、环境、测量指标等变量, 考察被试在太极拳练习前后以及练习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运用开放式和结构化问卷调查、测量学生对太极拳运动所持态度和心理健康状况。
第五, 运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实验数据做分析, 最终确定习练太极拳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
2 研究结果
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身心活动的觉察、认识和评价, 从而对自我思想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例如对自己的生理状况, 如身高、体重、体态等, 对心理特征, 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 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觉察、认识, 以及对自我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评价。
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 包括对自己状态的认识, 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 以及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为了保持自我行为延续产生, 可以说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十分重要, 因为它关于青少年的行动力, 道德判断, 个性形成, 人际关系等。
自我意识是主观形成的, 但受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和制约。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展学习, 健康地融入社会。
本研究就自我意识的各个方面, 如智力与学校情况、身体外貌与属性、是否焦虑、是否合群、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做出测试, 以研究练习太极拳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和改造。并借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对数据作出分析。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BEV及Piers harris编制、修订而成, 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儿童自我意识的状况, 分为六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该量表在国外应用广泛, 信、效度较好。实验结果如下:
*P<0.05**P<0.001
*P<0.05**P<0.001
表1和表2的结果显示, 在量表的六个维度上, P值均大于0.05, 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在实验前自我意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P<0.001
由表3可以看出, 实验组1的被试在四个维度上, P值均小于0.05, 表明被试者联系太极拳后, 四种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实验组2在焦虑和幸福满足维度上出现了显著差异, 说明被试者的焦虑水平降低, 幸福感水平升高。
*P<0.05**P<0.001
*P<0.05**P<0.001
由表4和表5可以发现, 在行为、合群与焦虑上, 实验组1、2都说明太极拳训练改善了被试者在这两个维度上的水平, 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 实验组1在智力水平上与控制组也出现了显著差异。
通过上述量表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练习太极拳之后, 无论实验组1、2相对于控制组在后测成绩方面都有较大幅度提升。习练太极拳令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表现的行为得当, 情绪趋于稳定, 孤独感降低, 在陌生环境中不再紧张不安, 情绪趋于稳定, 减少了社交恐惧感, 增强了自信心,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的社会适应力。且智力与学校情况维度上都有所提高, 这是因为太极拳强调的是心静体松、注重思想集中、驱除杂念, 使得被试者在学习过程更能集中注意, 注意力的强弱是学业成就高低的先决条件, Beale和Tippett在学习效能综述文献中也指出, 学习能力与注意关系密切, 注意在学习失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okolov的定向反应模型和理论认为, 定向反应是注意在学习的建筑材料, 定向反应是注意的基本单元, 注意是学习和更高水平的认知功能的先决条件。
在自我意识总量表得分上, 被试者练习后的得分高于练习前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明太极拳训练对儿童自我意识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太极拳锻炼要求个体身心合一, 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意识引导下完成的, 长期训练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升。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它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正相关。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一年的跟踪式干预实验证明, 练习太极拳能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能力, 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在青少年的合群行为、内外倾和神经质多个方面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改善效果, 练习太极拳前后, 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行为维度、智力、学校情况维度、幸福和满足维度、合群维度、焦虑维度有显著差异。
实验证明, 练习太极拳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但如何令学生自觉自愿的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一般学校教授的太极拳是1956年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科借鉴传统各派的太极拳招式改编的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 然而, 简单易学固然重要, 可缓慢的动作常被视为陈旧的老年人运动而为青少年厌恶, 即使体育课被迫学了, “大部分学生只是学会了整套动作, 根本就不知道太极拳内外兼修的特点, 充其量只是摆摆花架子, 在考试结束之后, 就会原封不动的‘还给’老师。”[3]他们学习太极拳完全是应付考试。这就涉及到学习动机的问题, 学习动机包含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每个个体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 其学习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并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行进, 所以, 在教学中要想办法让学生对太极拳感兴趣。
现在中学里教授太极拳的模式生硬、思路简单, 很难引起青少年的兴趣, 而且24式太极拳本身“动作‘体操化’严重, 学生兴趣难以持久”[4], 教师应该转变思路, “学校太极拳教育必须从‘国学’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太极拳的作用和价值, 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5]还可以采取配乐练习的方式, 清幽舒缓的音乐可以平复烦躁的的心情, 辅助学生精神集中, 还能令运动富有节奏感, 而且“音乐可以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 达到改进技术、刺激肌肉活性、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6]
习练太极拳就是可以健体通虑, 使人和自然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35页) 和谐统一, 除却青少年的烦恼和疾病, 令人回到自然人的身心健康的状态。虽然现在太极拳运动多为中老年人青睐, 少为青少年接受, 但科学实验证明, 练习太极拳可以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因为, 广大太极拳教授者应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方式的束缚, 以更适合青少年的方式教授太极拳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太极拳成为与其终生相伴的运动。
摘要:文章运用干预实验方法, 对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25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1年的跟踪实验, 并用国际公认较准确有效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CSCS) 对结果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 客观地展现了习练太极拳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太极拳,青少年,干预实验,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楼文赞.太极拳锻炼对人体作用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6) :170.
[2]石长青等.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脑电特点的初步研究[J].上海中医药, 1985 (3) :47-48.
[3]赵红, 戴高明.攀枝花学院太极拳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1 (3) :115-117.
[4]刘亚杰, 靳磊.普通学校太极拳教育改革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75.
[5]刘亚杰, 靳磊.普通学校太极拳教育改革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75.
学习太极拳浅谈心得 篇8
学习太极拳要想学到真东西,贪快是不行的。学拳最要紧的是先打好基础,以后进步就会快啦,像盖楼一样,基础没打好,楼盖得再高也非倒不可。‛
‚学拳如学写字,学字之初,先一笔一画地模仿,要横平、竖直、钩、点、撇、捺都要正确,笔的提、顿、转、折都要合乎要求,先求形似,进一步求神似。先学正楷,再学行书和草书。顺序是先慢后快。学拳也是如是,先一招一式一手一脚模仿起,先从外形模仿,打下正确的基础,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改拳。学架子一招一式都有规格,一手一脚都有方位,初学不严格要求不行,如果随便囫囵过去,会给以后改拳造成大困难。俗话说得好:‘学拳容易改拳难’。这里所谓‘学拳容易’是指那种不严格要求学习的,很随便学习的,实际上学的东
西是似是而非的东西,这样学当然容易。但这样学到的拳,内中有很多习惯性的坏毛病,改起来就难了,对以后的提高是很困难的。如果一开始要求严格,打下好的拳架基础,头遍架子基本上做到外形规矩,看起来是慢了,但以后深一步改拳就较容易了,以后提高也就快了。
有人学拳贪快,想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太极拳,这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至于有些人还没学会拳架子就想推手,就想发人,就更可笑了,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这是至理名言。特别是学习陈氏太极拳这种高级拳术,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岂是短时间能掌握、所能学会、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
即使老师每天把着手教,学者有一定聪明,也得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弄懂学会。至于练到身上,练成高级功夫,完全掌握,非十几年到几十年不可。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篇9
太极,以前一听这个名字就会想到公园里的老头老太的形象,觉得跟我们这个年龄段好象相差甚远。但是,这次接触下来感觉受益非浅。
并且太极十分注重它的意、形、态,初学者很难掌握它的力度。起初我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在唐老师一次又一次孜孜不倦的教导中摸到了一点太极的门路。每次课上看到老师为了教会我们满头大汗时,感到十分愧疚,于是每次课后回寝室总要认真复习。终于在快学期末时交上一份自己满意的答卷。
下面来谈一下学习太极后的感受:
首先,感到了全身心的放松。我们每天坐在教室上课,整天保持一种姿势,肌肉神经骨骼都僵硬了,放松是一种最好的治疗。在学了一套太极拳后,每天晚上总会打一遍来放松全身心,促进睡眠。其次,在学完太极后,感觉自身的平衡能力加强了。以前,总觉得自己小脑发育不全,平衡能力不好,太极的动作是百年来先人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其平衡调节都以是非常精确的,所以在练习时做准动作有利于锻炼平衡感。
再次,练习太极也帮我锻炼了我的专注力。学习太极,先学形,也就是动作,在学动作的时候,无暇想其他的;一旦学会动作,就要注意自己的呼吸、以及意念。这样就会让自己集中精力。
最后,学习太极能帮我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现在瑜珈大热,其实,瑜珈和太极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二者都是调身、调心、调意、调气相结合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恒心和毅力,我个人觉得学习瑜珈比学习太极还要麻烦,并且不是每个场所都适合练,这方面太极就占优势了。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篇10
此前,我并没有过多地接触太极拳。相反对其还存有一定的偏见误会。因为总是在公园或者广场上看见老人们打太极,我就误以为太极是一项只属于老人的运动。
可是在与太极拳接触后,我就发现太极远不如我想象的那样简单省力。太极拳要求其练习者既要撑开成圆形,又要有收敛;既要放松,又要紧张。
具体来说,任何动作都不能过于僵直,而是要一直保持圆形运动,像流水一般运转。我发现这与《道德经》中“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智慧完美呼应。做人做事也如同打太极拳一般,不可走极端,而是要如同流水一般温和婉转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趋近完美境界。
这样的要求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是有很大的难度的,短时间内并不能做到。虽然我自己无法打出太极拳的形与意,但是我发现我的太极老师的动作极为优美灵动,可谓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我为此非常的羡慕,因此向老师请教过如何能像他一样打出一套完美的太极拳,老师告诉我一定要多加练习,就我个人的情况应当首先能熟练掌握各个基本动作,然后再追求更高的层次。
在倾听老师的一番教诲后我对自己也有了一定的反思。我发觉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些浮躁,只是一味地模仿了动作,却没有抓住动作的细节。
比方说,在太极动作中,上步之前讲究要将重心向后转移。我在此之前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小细节。
然而练习太极的人们都知道这个细节可谓是太极动作的核心之一。
通过老师的教诲与自身的反思,我改变了自己学习太极的浮躁心态,开始踏踏实实地练习。现在完成了一学期的太极学习后,我的太极拳水平相比之前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我在做事方面也更加懂得了“耐心踏实”。
最后,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太极拳对人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进行较为激烈的运动时,比如跑步,我的呼吸向来不是非常平稳。在学习了太极拳后,并正确地配合了呼气与吸气后,最近我发现自己的身体机能明显有提高。在跑步时,我已经可以保持平稳的呼吸了。所以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太极对心肺系统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也得知太极是一项对全身都有益处的运动。
习练太极拳心得 篇11
(二)<< 我的太极缘 >>
资料来源:陈庆源太极拳网作者:拳友何升阳
记得第一次听说太极拳是在高中时候,有几个同学跟着一群老头、老太太练习,总感觉很滑稽,年轻人天天跟着一帮老头、老太太能弄出什么名堂?
后来参加工作了,不
知不觉已有十年有余,长期的伏案对着电脑的工作没有运动的工
作方式,身体是每况
愈下,本来从小体质
就不好,经常感冒发烧,况且30多岁的人了体质更是在走下坡路了,首先颈椎是生理曲度变直,还没有达到更严重的程度,但是症状已经开始显现了,头晕、恶心、四肢发麻等等;腹型肥胖;腰膝酸软等等。总是感觉整体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而不是吃些药,看看中医就能解决的。试想一下,一个人经常处于疾病的痛苦中,怎么能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呢?才30多岁啊,正是意气风发,事业、生活蒸蒸日上的年龄,可美好的未来到底怎样去实现呢?没有健康就
没有未来!
都说穷则思变,其实痛苦到一定程度也会逼着人去改变变。机缘巧合,2012年初的一个周末吃完早餐,饭后路过公园看到有几个年轻人在健身,远远的看到有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在做着什么动作,就好奇的走过去看了看,大冬天的我还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他却穿着一件薄运动衣,做着各种动作,满
头大汗,精气神非常好,腰
杆挺拔,这是都市工作白领
中很少见的那种自然的精神
气质而且动作很优美,不禁
从内心暗暗称奇。后来聊了
聊,他说在练的叫杨氏太极拳,他本人就是教练,正准备在我们这个小区附近办个训练班,我留了电话就走了。
回家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太极拳呢?以前从来没正式的了解和接触这个东西,一直认为是老人退休了没事干才练的,但这个小伙子的精神状态和气质明显的折服了我。我开始在网上查阅相关的太极拳的知识,终于有个初步的了解。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汇集了中医、道家、佛家、阴阳等哲
学思想的一种拳术。不但可以像其他运动一样健身,还能防身,而最
重要的是这种健身的运动是以调理、平衡人体阴阳为主,是全身各个部位顺乎自然的运动,是体弱者改善整体身体状况的最佳方式,同时查阅资料发现必须要有正规的老师专业的老师教授,因为很多人因为不懂要点盲目跟着视频、书本练习,造成膝盖的损伤,后果比较严重。再深入了解了太极拳起源及现在的发展状况,觉得陈氏太极是鼻祖,北京教授太极拳的学校有几个,但大多数都是在场馆中,以室内为主。这点跟太极拳取自然之精气,天地之精华,顺乎自然相违背,最后选的是陈庆源老师的学校,在鸟巢、元大都这种大自然的环境练拳。因为自己工作的特殊性,每天只有下班时间能练,就先咨询鸟巢的晚
班然后到现场观摩,当时
就想这个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常立志不如立长志,最后
在回家慎重考虑了2天
后,于2012年2月27日
正式报名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学习,作为适合自己的终身健身方式。
学拳2月有余,感触很多,首先坚持着跟着教学进度学习就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大多数学拳的人都是成年人兼上班族,每天都要有工作和生活中各种事务、各种人际关系要处理。但再难也要坚持,如果说把没有时间作为借口,那试问生病的时候有没有时间休息?恐怕就不由自己了,两权相害取其轻,还是尽可能的挤出时间坚持练习。
更重要的是我的身体的感觉有了明显的变化,颈椎病在坚持练拳一个月后就没有在犯过,因为太极拳的第一要领就是立身中正,保持这个比较放松、比较挺拔的身体姿势贯穿在行拳的始终,自然就是对颈椎过度低头弯曲病变最好的纠正。其次,就是体重有了减轻,每天坚持锻炼1个半小时,而且是全身各个部位的有氧运动,确实能达到高效的减肥效果。同事和家人也感觉我最近气色较好,每天上班神采奕奕,精神多了。睡觉也会比较沉,头脑清醒很多,脾气也变得不那么烦躁、易怒了。
我始终认为人与人的相识
是一种缘分,能够有幸结识
并认可太极拳更是一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