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心得

2024-09-24

练太极拳的心得(通用8篇)

练太极拳的心得 篇1

浅谈练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小的时候,每次清晨跟奶奶去公园散步,总是会看到很多中老年人在打太极拳。而且也经常听到大人们在谈论太极拳的好处。从小开始,我就很希望能学一学太极拳,但由于没有老师指导,所以一直没能学会。

来到大学,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练太极的机会。自从进入大学以来,我已经连续学了三个学期的太极拳了。第一次练太极拳是在年级集体组织的晨炼那会,一个师姐教我们的。当时觉得太极拳很柔,的确很适合女生练,特别是我这种没什么力气的女生。大二上学期,我很幸运地选上了太极拳课,更细致的学习了二十四势简化太极拳。老师告诉我们,“太极拳运动的精华在于借力打力。”,“打太极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不能有杂念,这样运动的效果才好。”,“太极拳很讲究重心的调整,打的时候要注意把重心要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太极拳虽然慢,但要求动作要连绵不断,很讲究内在的东西。太极拳虽然很柔,看起来虽然运动量不大,但认真打完一套太极拳,还是会流很多汗的。

这学期,我跟老师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还听了老师的中医养生理论课,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理解。太极,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还是一套很好的防身之术。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他个人练太极的体会,如怎样运用太极拳保护自己,制服小偷。怎样用太极来调整重心,保持身体平衡等,我觉得蛮有道理的。

我觉得太极与中医养生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只有坚持练习,才会有效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无法体会到太极的精髓的。在理论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就是双手放在丹田前面,掌心相对,感觉两手之间的气场。同学都说我的气场比她们的强。而且经过体质测试,我是属于平和质,身体状况还不错。看来,练太极还是很有效果的。

下面是我将结合个人体会以及学到的知识,分太极拳运动的精华、动作要点、功效这三个部分对太极拳运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太极拳运动的精华

太极拳的精华在于借力打力。太极拳理人体为一太极,包括阴、阳两方面,“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圆方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矛盾给予统一,达到阴阳相济合一,使自身成为的太极体。而所谓的借力打力,指的就是“对方之力打来,而我只是在保持自身太极体完整的前提下迎接对方,也就是意在阻止对方改变我太极体状态或对我太极体进行的企图。”这一点在武术中有很广阔的应用。

二、太极拳的动作要点

太极拳运动的关键部位在于丹田。无论是哪一个动作,都离不开丹田的运动。只有通过丹田运动才能带动全身运动,并不断调节重心的稳定。另外,在发力的时候,如果能通过腰部运动来发力,效果会更好。

太极拳里面有很多的相对运动,如果有一只手在上,必有一只手在下,而且掌心相对,比如云手等动作。这些相对运动的动作,正好体现了太极拳阴阳结合的思想。

另外,练太极拳应该配合练习一下站桩。通过站桩锻炼,首先是可以训练心境,让心态平和,还可以提高对环境的敏感性,增强抵抗力。其次是可以增强肢体特别是下肢的力量,逐渐消除浮力,使沉力重生,周身气血顺畅,内外一体。经常站桩的人会有感觉,就是越站觉得身体越轻,身体实了,感觉轻了,这是站桩的一个特点。

总体上说,太极拳动作缓慢、走圆划弧、连绵不断、而且需要保持重心在一条直线上。而太极拳运动规律只有一个:以丹田为核心,全身关节“节节贯穿”,“一气贯通”。

三、太极拳的功效

太极拳是我国目前流传最广的健身运动,它集中了古代健身运动的精华,与中医养生紧密相连,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补益气血的作用。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太极拳不仅可以用于强身健体,还能用于其他很多方面。练习太极拳可以使身体比以前更灵活。碰到什么事情,反应更加灵敏。例如学会了用丹田运动来调节自己的重心,那么就不怕因汽车突然加速或减速而摔倒了;学会了借力打力,就能避实击虚,得机得势,从而避免受到他人的攻击„„

另外,坚持练习太极还能增加人体的气场,而且对练习者的脑机能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太极拳训练,可以在意识的导引下,提高外周血液微循环与气体交换机能,保证内呼吸和物质能量代谢以及神经肌肉活动时氧和营养物质供应,提高脑组织代谢能力。在意念的作用下促进血液循环。意到气到以气推力,使中枢神经器官和身体各器官系统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并及时运走其代谢产物,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大脑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调节能力,使人体能够主动地与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改善大脑供血能力。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保持心静,全神关注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因为只有心静下来,才能使手脚的运动协调一致,才能体会到太极的真谛。所以,在打太极拳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心事都抛开,把精神都集中在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上,尽力把每个动作做好。太极拳,不仅养身而且养心。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分支,在当今社会还是很实用的。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好运动,而且还是一套可以随时派上用场的防身之术。太极拳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瑰宝,值得我们传承下去。而我,也会坚持练习太极拳,并把学到的知识教给他人,让更多人喜欢太极拳,加入到练太极的行列中来。

对该课程的建议:

总体上看,这门课还是不错的,太极拳很值得一学。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1、38式太极拳的教学内容有点多,一个学期要学完课时太紧,建议下学期可考虑适当删减教学内容。

2、中医养生的课时较少,可考虑适当增加理论课的节数。

3、课外可成立一个太极拳兴趣小组,让喜欢练太极拳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练太极,并交流练太极的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提高打太极的水平。

练太极拳的心得 篇2

在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当中流传着一种错误的看法即功夫都是从套路当中练出来的。

目前,不同拳架的套路千差万别,甚至有些互相矛盾,同样一个揽雀尾,不同的流派皆有不同的练法,甚至同一个师父在不同时期所传的拳法也会不一样。经常会有一些文字和视频描述某某太极“宗师”的青年架、老年架或者秘传架动作如何,似乎练熟这样的一套架子就足以彻悟太极拳的深义。其实,习练者对每个拳架的具体内涵不甚了了,在这种前提下,还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套路来,这种所谓的新派太极往往只是在动作上的革新,而无实质性的创新意义。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于套路绝对化是津津乐道,还借用前人的事迹来论证——有“太极一人”之称的陈发科老先生每日就练拳三十遍,却不知道他在三十遍之外还曾练过什么内容,更别提其他训练内容的比重以及重要性了。

训练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我训练。自我训练中不仅包括练习盘架和套路,还包含各种层次的发力、步法、身法、眼法、反应和功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训练。

第二部分是从自我训练到实战的过渡训练。就传统太极拳的推手、打手的练法而言,绝不是当今流行的那种温柔的训练模式,而是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与实际操作模式,且是为实际运用而设定的。

第三部分就是实战训练。套路练习中的对敌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实战中的对手可不会站着不动,让你随便打。实战训练是在双方接触中的针对性训练,是对本能反应、抢点夺位,以及技击的角度、距离、时间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击能力的综合训练。

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训练要求和功能,各种训练方法不能相互代替,只有把各种训练模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真正获得太极拳功夫。

二、把拳当操练

有些人习练太极拳不是以技击实战、强身健体或者修身养性为根本目的,而只是刻意地去追求套路的高难、新颖、美观、舒展、大方,竞技中能得高分,使其具有一种“艺术性”。

这种现象在太极拳表演中尤为严重,评委评分、选手是否能拿冠军,只看其动作是否好看,真正打出来的拳架与太极拳谱往往貌合神离,形神相悖,枉顾其是否符合太极拳的本义。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对套路的“发展”、“美化”,恰恰违背了传统太极拳拳法的合理性,破坏了它一招一式原有的功能。太极拳套路训练中的每个动作都应该完全符合人体基本的间架结构的正确运动,如果破坏了这个基本结构,就违背了太极拳使身心阴阳平衡的功能。正如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家讲究种下什么样的因缘,即得什么样的果报,练习太极拳一旦偏离了太极拳法的根本主线,必然无法体现出太极拳的内涵和真谛,也无法得到习练太极拳理应产生的效果。

还有些人为了增加表演效果,尽力地显示太极拳中的发力,任意地增加弹抖。的确,有时候弹抖得越多越厉害,观众的掌声就越多越响亮,但这种刻意为之,错误地理解了弹抖的力量,夸大了弹抖在太极拳中实际所占的比例。事实上,弹抖在技击实战中的用处并不是很大。在迅猛的实战当中也没有这样抖来抖去的时间。实战中,你的对手往往每秒钟能打六到七拳,你一拳还没抖完,就不知道被对手打到哪里去了。所以,这种抖弹只适用于自我陶醉式地表演。“抖”,实际上是一瞬间把力抖弹到对方的体内,而不是自我欣赏式的颤抖。松、活、抖、弹,一秒钟几拳都出去了,根本没有让你进行所谓“运劲”的时间。

三、推手技击擒拿化

太极推手讲究“踢拿摔打,分筋错骨,拿脉点穴”,“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徒手搏击中,擒拿的效果并不是很大,只有在近身接触之时才能有所发挥。

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中说,“任彼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法流派的特点便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然而,许多太极拳拳师为了展示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效果,过高地看待擒拿在太极拳拳法中的地位,过频地用擒拿来进行演示和教授。

擒拿教起来较为简单,也比较安全,可以让学生增加兴趣,可是一旦以偏概全,用擒拿来代替太极拳的其他拳法动作,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要知道,擒拿不等于技击,擒拿只是技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正如前辈们常说的“巧拿不如笨打”。更何况高手互相搏击时,想碰到对方都难。

有人认为:“先拿后打,打中有拿,拿中有打。”虽然不能说这种理论绝对错误,但在实际运用当中,“拿中有打”是很难发挥出来的。

有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把太极推手当作是一种擒拿术,认为推手就是技击的一种表现形式,擒拿又是推手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思路对于太极拳的习练是非常不利的。

四、推手程序化

太极拳推手的训练体系是一种高密度、高强度、多变化的综合训练体系。只有这样训练,才能充分地体现太极推手的性质和特点。模式化的训练,往往只是入门时期采用的一种练习方法,习练者切勿把它当做是太极推手训练的全部内容。

古人云: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为方便太极拳的初学者学习,这些程序化推手对于教学来说有一定的效果,初学者这样练是可以的,但是有一定基础之后,就不适合修习这种程序化推手了。因为这种程序化推手培养不了技击实战中所需要的全部素养。

传统的太极拳推手训练体系完全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具备“踢拿摔打、分筋错骨、拿脉打穴”等各种上乘要求,无论是沾手、分手、接手还是合手,其每个阶段的动作练习都与前后的训练密切相关,环环相扣。

目前,大部分太极推手的训练方法,往往是一种固定节奏的定式训练,缺乏节奏和力度等的变化。太极拳练习的初期,应从有形有势中找劲,培养合理的间架结构和用力习惯,但到了中高级阶段,就要训练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需要习练者抛开定式化的束缚,达到自然而然地应变。拳谚说:“有形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

不要把太极推手等同于技击,或干脆认为推手就是放慢了的技击。其实,推手只是通往技击道路的一个阶段。目前,很多人演示太极拳的对抗时,为了方便,往往采用推手的方式,利用推手和擒拿来表现。试想,如果对方不是处在推手的状态下,而是与演示者进行实战,敢问这些展示出来的技术还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吗?

推手是建立在不脱点接触的基础之上,搏击却没有这种约束。传统的太极推手在不脱点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各种技击方式,这就是老辈人说的“乱环”,推中可以带打。这种技击形式的推手是通往太极拳实战的必经之路,始终贯穿着技击实战所需要的各种素养的培植,包括脱点和不脱点的训练。根据训练的指导思想,就能辨别所进行的推手训练是否服务于技击实战的需求。

太极拳讲究拳无定法,周身无处不是拳,遍体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击。此处的“拳”并不局限于手部;我们常说的“手法”如何,也不仅仅指手上的动作;“推手”也是一种概指的说法,“推”不是单一的肢体前推,“手”也并不单指手的动作。唐朝诗人贾岛曾因为一句“僧推月下门”而在“推”和“敲”之间来回斟酌,低头骑驴时不小心冲撞了正在巡逻的韩愈,留下了一段推敲故事的美谈。所以,推手之“推”字也应该取“推敲”、“试探”之含义,并不仅仅是“推开”的意思,而“手”是泛指以手部动作为代表的攻击和防御技法。太极拳推手训练初期,手上的技法运用较多,但同时也要练习用身体去推,用身体去引化对方的力量。

太极推手讲究手分八法,足分八法,身分八法。除了手上能够走出八个劲,身上同样也需要练出来,这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整体性。“推”并非是肢体上的推,也要训练意识、本能、承接、发放、游走,推手是综合性的训练的概指,最终的效果是能够随感而发,随感而行,应物自然。

初期的推手训练是从劲力开始,到了中高级阶段,也要培养用意的快慢、引化、听劲,练习利用对手的反应时间差来进行力的发放。同样一个引化,可以用手引化,也可以用身法引化,还可以用步法引化,在练习时,逐级深入,最后形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

五、一个模式练到底

太极拳训练体系的系统化至关重要。从初级渐入高级,每个阶段的训练方式都能够加以验证,有其独特的目的,和前面与后面的训练又有着直接的联系,从而练有所用,环环相扣。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往往相信“功到自然成”,只管天天练便罢,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他们的练法让我们感觉非常吃惊。他们练了二三十年,都是那么一种训练模式。就好比一个人刻苦学习小学课程,学了二三十年,最多只能说明他小学知识的根基比较扎实,而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都没有接触到,其水平又能高到哪去?同理,这样训练,又如何能达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呢?

推手、盘架、技击等任何一个要素,在不同时期的要求都不一样,每个阶段的训练目的非常清晰明确。以太极拳的盘架为例,第一层次是以身带手,第二层次则是以手领身,第三个层次则是以神运身。

第一阶段讲究落地生根,八面支撑;但是到了下一个阶段,则是脚下如绵,虚实转换;再到后面的阶段,则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如有位拳家所说:“太极拳第一步慢练,第二步快练,第三步快慢相间,慢不可痴呆,快不可错乱。”

六、技击实战讲手化

一个球员,不管在训练场上表现多好,在比赛时的命中率往往都会下降很多,这就是练和用的区别。我们必须清楚,讲手只是一种训练手段,不能代表技击实战。因为在现实中,你的对手不可能对号入座,让你按照套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敌人是活动的,也在随时寻找你的空档。

目前,太极拳讲手已是很普遍的教拳模式,有许多太极拳老师通过讲手去描述太极拳的各种动作的用法,使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更好地体会拳法的作用、引化和发放,更直观地去理解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这种讲手教学适合于初学者,他们可以从中初步体会到太极拳的各种攻防转换,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一式多变。

不过,这只是一种教学模式,不应该成为应用模式。就像篮球教练在训练队员时,可以把各种技术分开讲解,但队员们上场比赛时,更多的是要依赖在平时的大量训练中所养成的素质,而不是训练时学到的技术单招。举个例子,许多老师传授单鞭的运用,常常用一只手抓住对方的一只手,另外一只手往对方面门打去,但在实际运用中,对手的身形位置和他自己的身形位置,都在随机变化,要想恰到好处地用上这个姿势,往往是很难的。有时候,可能左手是云手的一个动作,右手却变化为白鹤亮翅的动作,这都是随势而变的。

有时候,对方想着如何来打我,但在肢体接触的一瞬间,我将受力点突然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对方的作用点,他原来想好的各种用法突然间就用不出来了,就会陷入一个短暂的发愣状态。对方一旦改变了重心,失去了平衡,我们就可以顺势破坏对方的间架结构,对方想好的招法就很难打出来。

太极拳虽然起步的方法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技击而言,从推手过渡到技击,这一部分更需要针对性的训练。系统而言,要经过沾手、分手、接手等方面训练才能过渡到技击。沾手主要是运用太极拳“踢拿摔打”等各种技法,在不脱点的前提下,任其发挥,绝不是为了推手而推手。分手手法可开可合,可分可离,无论是步法、手法还是身法,讲究“脚无定位,身无定型,手无定法”,这样与技击更接近了一步。接手实际上也是技击的前奏,在敌我双方没有接触的前提下,瞬间打击对方;如何去承接对方的进攻(承接不是硬接),可以用步法、身法、手法接,目的就是保护自己,使敌背我顺,这是太极拳接手的根本要求。只有通过各种训练才能逐渐过渡到技击。

有人开玩笑地说,太极拳练习班是老弱病残学习班。的确,太极拳习练者的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体壮的人所占比例非常小。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提到“耄耋能御众”,即七八十岁的老人仍能与人较量,现实中的太极大师也往往是些鹤发童颜的高龄人士,这很容易让人误解,似乎练到老年才可有所修为。为什么不能培养一批“青年即可御众”的年轻太极拳家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训练方式的不足,甚至错误。

七、“练时慢,用时快”

社会上还有个“练时慢,用时快”的说法,认为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实战之时自然就快。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平时不练快,在真实的对敌实战中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只会落败。

只有进行了快和慢的速度训练,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技击实战中,面对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的功夫对手,一位真正的太极明师会展现出真正的技击特点。实战对手不可能与你慢悠悠地比划玩耍,要想抵挡对手疾风骤雨、风雷电掣般的攻击,必须“你快我更快”。

这里所说的“快”并不是单指肢体动作上的快,主要是指自身的敏感程度高、本能反应快、启动速度快、运行路线短。诀曰:“心如火药手似弹,灵机一动鸟弹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神威。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这是前辈对太极拳技击实战的高速度特征的体认,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深思。

快与慢是相对的,但又是密不可分的。必须要有“快”的训练,才符合前贤们的教导。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战验证中应对自如。

太极拳“劲”的悟练心得 篇3

一、对劲的认识

劲是习拳者按照拳理拳法进行刻苦修炼而形成的一种力,内家拳修炼者称此种力为“劲”。劲不同于力,力是不经修炼人身固有的本能,力的特点是僵硬、笨拙。

劲按形成因素划分,可分为三类。外劲:经过太极拳“形”的修炼后,通过肢体外形运动而产生的力,是通过皮肉筋骨的伸缩而产生的。内劲:通过形体放松、意念导引、内气流动、潜能开发而产生的能量,可超乎寻常。混元劲(太极劲):内劲与外劲相合而形成的劲叫混元劲,太极人称其为太极劲。内劲只有以通过外形招势才能通出而发挥威力,外形招势也只有以内劲相助,才不是空招空架,才能显示外劲的刚猛。

太极劲是巧劲,是灵劲。其特点有五:一是刚柔相济。太极劲轻运柔似行云流水,爆发刚似雷霆万钧。二是快慢齐备。太极劲能“急来急应,慢来缓随”,快时如闪电,慢时如抽丝。三是轻沉双全。太极劲既轻灵神妙,又沉坠稳重,有轻似鸿毛漂浮之态,灵像天平秤物之敏,沉如泰山压顶之势。四是虚实相伴。太极劲虚实分明,并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莫测。五是合整浑圆。通过外三合、内三合的修炼,形成周身一家、内外六合的整体劲,既能专注一方,又能支撑八面,周身合整,上下相随,圆活机动,绵绵不断,正如拳经所言“无断续、无凹凸、无缺陷”,既可轻灵地走化四方来力,又可自如地进行八方出击。修炼愈深,其劲愈精,渐至“阶及神明”,终达“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

二、为什么要进行劲的修炼

劲是太极拳形、意、气、劲四项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把太极拳的“劲”修炼好,才能全面提高太极拳的修炼效果。

通过劲的修炼,一是能进一步促进全身气血旺盛,经络畅通,防病祛疾,强身健体,达到人们追求的延年益寿之效。二是能体现太极拳御敌防身的特点。只有柔化的功夫,不能刚发,也不是全面的太极功夫。遇到歹徒行凶时只会走化是不够的,必须在走化的同时听其动向、找其虚点,进行有力的反击,只有这样才能止住作恶。因此,练太极拳必须修炼“劲”,只有这样才能练出刚柔相济、弹抖刚脆的发劲功夫,才能既强身健体又惩恶扬善。古人云:“拳而无劲,其拳无用。”所以要修炼太极功夫,就必须进行劲的修炼。

三、怎样进行太极劲的修炼

这要从三个方面来谈。

1,外劲的修炼

一是通过太极拳松功训练,使全身皮肉筋骨都放松,筋腱放长,形体松柔。二是通过行拳走架,使节节松开的骨节又能节节贯串起来,逐步达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身架“五弓”合一,周身一体,肌肉若一,上下相随,左右相通,步形合规又灵活,为整劲发放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练拳运劲要合乎太极拳理拳法,要由松入柔,积柔成刚,要修掉人体本能力的僵硬,要练出顺随灵巧的太极劲。通过长期演练,不仅增强了柔性,也强化了刚性和力度。四是在日积月累坚持行拳修炼的同时,要配合刀、枪、剑、棍等器械的演练,如此训练既可掌握器械技法,又能增强体力和灵活性。另外,如果修炼目的是为了搏击散打,还可适当吸收外家拳练功方法,增加打沙袋、举杠铃、抖大杆等体能训练项目,以强化皮肉筋骨的性能。太极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巧劲,而不是硬劲。当然,在具有同等技巧的情况下,力大者要占优势,故而有兴趣者可以进行辅助体能训练,但要防止伤身。

2,内劲的修炼

内劲的修炼是在外劲修炼的基础上,通过意气的修炼而实现的。内家拳重视形体的外劲修炼,但更注重内劲的修炼,这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显著区别之一。

内劲的修炼程序有两个。

一是练体内意气能量的积聚。这是通过意气的修炼实现的,通过“逆腹式呼吸”引动并强化内气,通过“意守养气功”(无极桩、混元桩)达到丹田气满,通过“开合行气功”达到气行周身的效果,营气畅通经络、卫气遍行周身皮肉筋骨,合则收聚丹田,开则通达四梢。修炼的方法就是以意导气。只有意专、意全,才能气满,只有气满才能形圆,只有形圆才能劲整。

二是练体内意气能量外放的体认。体认人体内气通过意念放到体外后,与外部物体相互作用的感觉,随着感觉由弱到强的提高逐步增强内能外放的强度,增长内劲的效能,同时也提高皮肤的听劲能力。修炼的方法如下。

(1)“球”功的修炼

【预备式】

两脚开立同肩宽,周身放松,身形要领同太极拳。

【行功】

①抱“球”。两臂体前上举,掌心相对,距离35~70厘米,形似抱“球”。意念怀抱之“球”紧贴掌、臂、胸,具有很好的弹性。两臂往里合,有阻力,合而不进;两臂往外开,之间有拉力,开而难动。反复细心体认这种阻力和拉力,两臂间好像连着多根橡皮筋或弹簧,拉而难伸,按而难缩。

②托“球”。腰胯微沉,臂上托,两掌心向上,似托一大“球”。意念“球”很大很重,托而难起,两臂有沉重感。反复微微上托下落,细心体认“球”重的感觉。

③拍“球”。两掌心翻向下,两臂以手带动,缓慢向下做拍“球”动作。意念“球”有弹性,拍而反弹,弹起再拍,如此反复细心体认感觉。

④旋“球”。两掌抱“球”,腰胯缓慢旋转,左右手随同并交替上下螺旋翻转。用意体认“球”很沉重的感觉。

⑤发“球”。两掌抱“球”,意想把“球”向墙壁投出,“球”又轻轻反弹回到手中,再慢慢投出。如此反复投“球”接“球”。说是投,实际是慢慢推出。要细心体认“球”的弹性碰撞感觉。

【收功】

两掌垂于两侧,掌心向内,继之弧形向腹前合抱,再慢慢向内收拢至下丹田,连收3次。两手(劳宫穴)重叠,男左手女右手在内,掌心均向里,按在丹田处,然后,两章同时顺逆各揉转3圈。收功意念是把发散在体外之气和外界精气一同通过丹田穴以及全身毛孔收归体内,蓄于丹田。

“球”功修炼的要点是:心要完全入静,动作要慢,欲动又止,欲止又动。要用意念细心体认“球”与手的相互作用,实际是体内意气劲外放与外界空气发生作用的感觉。开始没有感觉,渐浙有了感觉,感觉由弱到强,功力也就逐步提高。要有耐心,要反复体认,终能成功。

(2)“泳”功的修炼

“泳”功是把空气想象成“水”,在空气中运动犹如在水中游泳,处处感觉有水的阻力。修炼此功要由简到繁。

①转腰搅“水”。两脚开立同肩宽,松静站立,臂垂两侧,两掌伸开,腰胯转动,臂轻轻随身而转,像搅动齐胸之水。要细心体认“水”对手掌、两臂的阻力和身体左右转动与“水”摩擦的感觉。

练太极拳与做人 篇4

前不久,在中国太极拳网的《拳艺交流》论坛上看到一副对联:

立定脚跟竖起脊

拓开眼界放平心

这副对联原为“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出自清代文学家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当代太极名家、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乔松茂很喜欢这副对联,拿去请恩师李锦藩为他书写。李公书写时,将上联的“撑”字改为“竖”,将下联的“展”字改为“拓”。一字之改,神韵大不相同。“撑起脊”是被动的撑架,勉强的支撑;“竖起脊”则是主动的竖立,是刚正之气的自我体现。“展开眼界”是讲将眼界放宽放远,意思挺好,但较平淡;“拓开眼界”则不仅包含了将眼界放宽放远之意,而且还蕴含了开拓进取之精神。

太极拳家们喜欢这副对联是有其特殊理由的。从太极拳技的角度看,这副对联包含了四个方面极为重要的练习要领。“立定脚跟”,是讲步型步法,强调重心要稳。太极拳法讲虚实,讲松紧,其实质都是为了“稳”。“竖起脊”,是讲身法,强调立身中正。古拳谱中要求做到“立如平准”,身体不可随意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开拓眼界”说的是眼法。眼是神之所在,练拳要头容端正,眼随势走,发劲时要打哪儿看哪儿,忌低头垂眼甚至闭眼。“放平心”讲的是心法。太极拳既是武术,又是气功,是内外兼修的健身方法,习练时要求神敛意静、心平气和,这是练好太极拳的大前提,从预备动作开始,就要先把心平静下来。

由此想到练拳与做人同理,首忌轻浮,重一个“稳”字,立场要稳定,言行要稳重;又忌歪邪,要行正道,挺直脊梁,刚正不阿;再忌目光短小,宜心胸开阔,眼光远大;更忌心态失衡,当求一颗善良、平和的心。这副对联,把练拳的要领与做人的准则结合得天衣无缝。若把拳理拳法之要求运用于日常的人格品性修养,修炼出一颗不图名利的平常心、豁达大度的宽容心、无烦无忧的轻松心和积极健康的乐观心,有了这样一种好心态,就会笑对人生了。

练太极拳的心得 篇5

(二段)

“二段”太极拳是由中国武术段位制编写组编写,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和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通过,全套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精选了十六个动作,由八式太极拳原地运动形式向行步运动形式过渡。其中还选编了白鹤亮翅、海底针、闪通背三个反面演练动作。十六式太极拳虽然在拳式数量上比八式太极拳增加一倍,但仍属太极拳的入门基础套路,同时也是二段位考核的规定套路。

该套路编写上即巩固了八式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拳势要求,又介绍了三个手型(掌、拳、勾)及三个步型(马步、弓步、虚步),十三种手法(举、采、挒、推、搬、拦、捶、云、掤、捋、挤、按、抱),六种步法(横开步、上步、碾步、退步、侧行步、并步)。更全面地提出了太极拳习练身法、步法、手法、眼法的基本要求。

学习“二段”太极拳对进一步熟悉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基础动作有着重要作用,初学者要特别重视掌握太极拳行步演练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它是进一步学习太极拳其它套路的重要基础。

十六式太极拳名序

第一段

第二段

1、起

9、倒卷肱

2、左右野马分鬃

10、左右穿梭

3、白鹤亮翅

11、海底针

4、左右搂膝拗步

12、闪通背

5、进步搬拦捶

13、云

6、如封似闭

14、左右拦雀尾

7、单

15、十

8、手挥琵琶

16、收

势 动作说明及教学要点

预 备 势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脚尖向前(正南),重心在两腿之间。肩臂松垂,两肘微开,两掌轻贴于大腿两侧,手指自然微屈。目平视前方。

教学要点:

心静用意是练太极拳的基础准备,如果心烦气燥,非但动作无法正确把握,而且易使拳架动作散乱,打拳毫无感觉,健身少有实效。对初学者来说,做预备势时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避免匆匆而来,毫无准备马上就打拳,可以先练练基本功,如站站桩、压压腿等,渐渐地静下心来,使自己的精神状态调节到锻炼身体上来。

二是在预备势时,要重在意识上的投入。一般来讲可以作几次深呼吸,要从心静、体松、身正三个方面来逐一调整自己的状态,做到自然站立,呼吸自然,这时心里默想:“准备打拳了,开始打拳了。”于是,渐渐进入练拳状态„„(开始练打套路)。从起势开始,就要继续静心专一地思考并引导肢体进行太极拳套路每一式、每一动作的运行路线,胸向体态,肢体应达的位置、朝向的练打。要特别强调的是,动作中不要用眼睛来检查自己的身体、手、足及体态位置,而是要通过大脑的支配,使自己的躯干与四肢来按规定的运行路线、形态,缓慢地从一个分解动作过渡到下一个分解动作,直到这一拳式的定势位置而止。上述这点十分重要,务请初学者记住,并贯穿于整个套路 始终。

1.起 势

【动作一:左脚开立】随重心渐移于右腿,左脚向左横开半步,同肩宽,随即重心移回两腿间,脚尖向正南,成开立步。两臂仍自然垂于腿侧,两肘微开。目平视前方。

【动作二:两臂平举】两掌边内旋边慢慢向前向上平举,两臂自然伸直,肘微下垂,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平视前方。

【动作三:屈蹲按掌】两腿慢慢屈膝下蹲成小马步。同时两掌弧形轻轻下按,落至腹前,掌心向下,掌膝相对。目平视前方。

教学要点:

在起势开步的一瞬间,个别初学者容易犯先曲膝,再开步的毛病,开步时应保持自然直立状态,用左胯根来渐渐提起左腿至脚跟、脚掌、脚尖依次离地即“点起”(其脚尖离地的高度一般不超过另一脚的踝关节),落步时除要注意脚尖、脚掌、脚跟逐一着地即“点落”,还要确保一定的步幅,更要注意两脚尖的朝向位置必须是正南。两掌前平举时,先要边内旋边微微下沉,再向前向上平举,腕要展平,屈膝按掌要同步一致,上体保持正直,不能前俯后仰,避免臀部向后凸出。

2.左右野马分鬃

【动作一:收脚右抱】随体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随即收至右脚内侧,脚掌轻轻点地。随上体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随即收至右脚内侧,脚掌轻轻点地。随上体转,右掌向右上再向左划弧,右臂弧 形平屈于胸前,掌心向下;同时左掌边外旋边经体前向右划弧至腹前,掌心向上,两掌心相对成抱球状。目视右掌方向。

【动作二:弓步分掌】随体转,左脚向左前方(正东偏左)迈出一步,脚跟轻轻着地,随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蹬直,右脚跟外展,左脚踏实脚尖向正东,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随上体左转,两掌分别向左上右下渐渐弧形分开,左腕高与肩平,肘微屈,掌心斜向上;同时右掌弧形落于右胯旁,肘微屈,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左掌前方。

【动作三:后坐旋掌】随体转,右腿渐屈,重心稍右移,左脚尖翘起。随体转,左掌边微内旋边弧形稍里收;同时右掌稍外撑。眼领体转。

【动作四:收脚左抱】随体转,左脚尖外摆约60°,随重心前移,左腿渐渐屈膝前弓,左脚全脚踏实,右脚随即收至左脚内侧,脚掌轻轻点地。随上体左转,左掌继续内旋,左臂弧形平屈于胸前,掌心向下;同时右掌边继续外旋边向左上划弧至腹前,掌心向上,两掌心相对成抱球状。目视左掌方向。

【动作五:弓步分掌】随体转,右脚向右前方(正东偏右)迈出一步,脚跟轻轻着地,随重心前移,左腿自然蹬直,左脚跟外展,右脚踏实脚尖向正东,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随上体右转,两掌分别向左下右上渐渐弧形分开,右腕高与肩平,肘微屈,掌心斜向上;同时左掌弧形落于左胯旁,肘也微屈,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右掌前方。教学要点:

弓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步法之一,其应用在套路中最为广泛,但对初学者来说,极易犯落点不准和抢步砸夯之病,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尤其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要边转体边开步,伸腿落脚前重心不移,转体上步是确保两脚横开步之需,至于纵向距离,只要将腿自然伸直后,脚跟轻轻着地即可,此时只要掌握好使身体重心不先移动,则落点就基本准确;二是要先屈后蹬,脚掌正直;三是重心前移。在弓步过程中,要后腿蹬前腿弓,并随转体,后脚碾转到45°左右。两掌抱球也是太极拳各式转换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手法,合抱时两臂胸前撑圆,掌心上下相对,下手注意空腋,上手避免抬肩扬肘,分掌要走弧线,定势时,前手腕高不过肩,后手肘不过腰后。整个动作要上下呼应,手到脚到,周身合一,身随腰领,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也不可忽高忽低。

3.白鹤亮翅

【动作一:跟步抱球】随体转,重心右移,左脚跟进半步,前脚掌在右脚后偏左着地,脚尖外撇。随上体右转,右掌内旋,右臂弧形平屈于胸前,掌心向下;同时左掌边外旋边向右上划弧至腹前,掌心向上,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目视右掌方向。

【动作二:后坐分掌】随体转,重心移于左腿,左脚踏实,右脚跟随即离地。随上体左转,两掌渐渐向左上、右下弧形分开,左掌至左肩前方,掌心斜向上,右掌至左胸前,掌心斜向下。目视左掌前方。

【动作三:虚步亮掌】随体转,右脚稍向前移(正东),脚前掌 轻轻着地,右膝微屈成右虚步。随上体右转,左掌继续划弧上提于左额前方,掌心向右后方;同时右掌划弧落于右胯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领体转,目视前方。

教学要点:

此式为右虚步亮翅,定势时两臂在体前撑圆,微向前合,右手压胯肘不过腰后,胸腹内含。整个动作中,要注意跟步与抱球、坐身转体与分掌、回转移步与亮翅的协调配合,身体轻灵,腰胯松沉,有一气呵成之意。

4.左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收脚托掌】随体转,重心渐移于左腿,右脚随即收至左脚内侧,脚掌轻轻点地。随体转,左掌边外旋边向体前弧形下落,再经胯旁向左后上方划弧举至左肩外侧,掌心斜向上,与耳同高,肘微屈;同时右掌边外旋边向上、向左划弧至左胸前,掌心斜向下。目视左掌方向。

【动作二:弓步搂推】随体转,右脚向前方(正东偏右)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随重心前移,左腿自然蹬直,右脚踏实,脚尖向正东,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随上体右转,左臂卷臂屈肘,左掌内旋经耳侧向前(正东)弧形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肘微屈,高与鼻平;同时右掌向下经右膝前弧形搂过,按于右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肘也微屈。目视前方。

【动作三:后坐旋掌】随体转,左腿渐屈膝,重心稍左移,右脚尖翘起。随体转,左掌外旋微向上;同时右掌外旋稍向右移。眼领左 掌移转。

【动作四:收脚托掌】随体转,右脚尖外摆约60°,随重心前移右脚全脚踏实,右腿渐屈膝前弓,左脚随即收至右脚内侧,脚掌轻轻点地。随上体右转,右掌边外旋边向右后上方划弧兴趣至右肩外侧,掌心斜向上,与耳同高,肘微屈;同时左掌边外旋边向上、向右划弧至右胸前,掌心斜向下。目视右掌方向。

【动作五:弓步搂推】随体转,左脚向前方(正东偏左)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随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蹬直,右脚跟外展,左脚踏实,脚尖向正东,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随上体左转,右臂边卷臂屈肘,右掌边内旋经耳侧向前(正东)弧形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高与鼻平,肘微屈;同时左掌向下经左膝上方弧形搂过,按于左胯前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肘也微屈。目视前方。两式过渡时,腰胯要松沉,收脚要开档,展臂要沉肘,上步时两脚横向距离20-30厘米。托掌之手,收拢时应靠前臂的卷收至虎口对向耳侧,弓步搂推到定势时两肩要平齐,两掌要微微坐腕,压胯之手,肘不过腰后,前脚屈弓,膝不过脚尖,上体不可前倾。整个动作过程中,收脚与托掌、卷臂压掌与出步、弓步与搂膝推掌要协调配合,眼领掌转,一到俱到。

5.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坐身摆掌】随体转,右腿屈膝,重心稍右移,左脚尖上翘起。随体转,右掌渐向体前弧形伸展,掌心斜向下;同时左掌边微外旋,边微向左向上弧形于体侧,掌心斜向下。眼领上体移转。

【动作二:收脚握拳】随体转,左脚尖外摆约60°,随后全脚 忠实,左腿渐屈膝前弓,重心移于左腿,右脚随即收至左脚内侧(脚不触地)。随上体左转,右掌边微内旋边渐握拳,向下向左经腹前,划弧收于左肋前,拳心向下;同时左掌向前向右弧形收于胸前,掌心向下。目视前方。

【动作三:摆步搬拳】随体转,重心仍在左腿,右脚提起经左脚内侧,向前(正东偏右)迈出一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摆约60°。随体转,右拳边外旋边经胸前向前翻转撤出,拳心向上;同时左掌弧形下落,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动作四:上步拦掌】随体转,右脚踏实,右腿屈膝前弓,重心渐移于右腿,左脚跟随即离地外展,经右脚内侧向前(正东)迈上一步,脚跟落地。随上体右转,右拳边内旋边向右划弧经身体右侧,再外弧形收至右腰旁,拳心向上;同时左掌边外旋边向上、向前、向右划弧至身体前方时,掌心向右。目视前方。

【动作五:弓步打拳】随体转,重心渐前移,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随上体左转,右掌边内旋边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肘微屈;同时左掌弧形收于右前臂内侧,掌心向右,指尖斜向上。目视右拳前方。

教学要点:

第一动坐身摆掌时两臂宜左右微微撑开,手臂撑圆。第二动收脚握拳时,要注意右臂应微微撑开空腋。第三动摆步搬拳时,右掌要在左臂内侧弧形搬出,腕要展平,不能出现折腕现象,右脚跟落地时脚掌应随即外撇。第四动上步拦掌,左脚上步应注意横开步距离,此式 宜在10-20厘米左右,右拳回收过程中,宜静心地思考右肘沉收,同时协调做好右臂的外旋,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右拳上,否则初学者极易造成右拳划弧过大和折腕现象。第五动弓步打拳时,拳面朝向正东,拳面、拳背、拳眼三面平整。整个动作过程中,坐身与摆掌、收脚与握拳、转体出步与搬拳、上步拦拳与右臂屈收旋臂、弓步的旋臂冲拳没有同步一致协调配合。

6.如封似闭

【动作一:穿掌翻掌】上体先微微左转,再微微右转,胸向正东。两腿保持左弓步状。随体转,右拳微内旋,再渐外旋变掌,掌心翻转向上;同时左掌边外旋边从右腕下向前伸出,掌心也向上,两掌随之分开,与肩同宽,平举于体前。目视前方。

【动作二:后坐收掌】随重心后移,右腿渐屈,左腿自然伸直,左脚尖翘起。随重心后移,两掌边内旋边屈臂弧形回收,经胸前再向下至腹前,掌心斜向前下。

【动作三:弓步前推】随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随重心前移,两掌弧形向前向上推出,与肩同宽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与肩平。目视前方。

教学要点:

第一动穿掌翻掌时,上体先微微左转再微微右转,这是一个较细微的动作,不做不行,做过头也不行,要在“微微”两字下功夫,其实只要打到紫式此动,静心地着意想一想便能恰到好处了。两掌分开时两肘尖之间的横距应略大于两掌心之间的横距,否则容易产生挟腋 之病。第二动后坐收掌上体宜正直,重心不过后脚跟,两掌弧形下按至腹前,不能按得太低。第三动弓步前推时应先微向前按,再斜向上按至定势位置。整个动作过程中,上体左右微转与穿掌翻掌、后坐与两掌屈按、弓步与前推要同步统一,配合协调。

7.单鞭

【动作一:右转摆掌】随体转,重心渐右移,右脚外摆,左脚尖内扣,两脚尖均向南,成右侧弓步。随上体右转,右掌边内旋向右划弧至身体右侧,边渐向外翻掌微坐腕外撑,腕高与肩平;同时左掌边外旋,边向下向右划弧至腹前,掌心向内。眼领右掌移转,目视右掌前方。

【动作二:收脚勾手】随重心右移,右掌向右侧前伸,屈腕成勾手,勾尖向下,腕稍高于肩,肘微屈;同时左掌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掌心向里。目视勾手方向。

【动作三:弓步推掌】随体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随重心前移,左脚踏实,左腿屈膝前弓;同时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随上体左转,左掌边内旋边划弧经脸前向前(偏左)渐渐翻转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高与眼齐,肘微屈;同时右勾手微向后撑。目视左掌前方。

教学要点:

第一动右转摆掌,右脚的外撇、左脚的内扣要灵活、顺遂。第二动勾手时,五指的第一节指节自然捏拢并屈腕。第三动转体出步时,两脚之间横向距离宜在10厘米左右,左手宜向胸前掤出,弓步推掌 左手要边翻边推。整个动作过程中,撇脚扣脚与右转摆掌、收脚与勾手、迈步与掤手、弓步与翻掌要同步一致配合协调。

8.手挥琵琶

【动作一:转腰带掌】随体转,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提起至左脚后稍偏右。随上体左转,左掌向内、向下划弧至左胯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时右勾手渐变掌,边外旋边向前、向内弧形平摆至体前,掌心斜向上。目视前方。

【动作二:虚步合臂】随体转,右脚尖外撇,右脚渐踏实,重心移于右腿,左脚随即提起,稍向前上步,脚跟着地、膝微屈,成左虚步。随体转,左掌边外旋边向前、向上划弧挑举至体前;同时右掌边内旋边屈肘回带至胸前,然后两臂松沉,屈臂合于胸前,左掌成侧立掌停于脸前,指尖与眉心相对,掌心斜向右;同时右掌也成侧立掌,停于左臂内侧,掌心斜向左。目视左掌前方。

教学要点:

第一动转腰带掌,重心前移应避免上体的过分前倾,掌要随腰转而带,两臂要圆活松沉。第二动虚步合臂时,左脚前伸距离不可太大,以保持前脚的微屈,合臂时肩肘松沉,同时静心地思考将两掌微微前送。整个动作过程中,跟步转腰与摆掌、坐身转腰与合臂应同步统一,配合协调,将整个动作做出一气呵成之势。

9.倒卷肱

【动作一:提腿展臂】随体转,左腿渐提,左脚跟随即提起,脚尖下垂,并稍内收,重心仍在右腿。随上体右转,右掌边外旋边向下 经腹前,再向右后上方(西北)划弧平举,掌心斜向上高与耳齐;同时左掌边渐外旋边微向前伸翻转,掌心也斜向上,两臂前后展平,肘微屈。目视东南向眼光顾及两掌。

【动作二:退步屈肘】随体转,重心全落于右腿,左腿提起,左向后(偏左)退一步,脚前掌着地,脚尖稍外撇。随上体左转,右掌边微内旋,边屈肘划弧收至耳侧,掌心斜向前;同时左掌稍向里划弧回收,掌心斜向上。目视前方。

【动作三:虚步推掌】随体转,左膝渐屈,左脚踏实,重心左移,右脚随即以脚掌为轴扭正,脚尖向正东成右虚步。随上体左转,右掌边内旋边向前弧形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高与鼻平;同时左掌边微内旋,边屈肘向左下划弧撒至左肋外侧,掌心斜向上。目视右掌前方。

【动作四:提腿展臂】随体转,右腿渐提,右脚跟随即提起,脚尖下垂,并稍内收,重心仍在左腿。随上体左转,左掌向左后上方划弧平举,掌心斜向上,高与耳齐;同时右掌边渐外旋边微向前伸翻转,掌也也斜向上,两臂前后展平,肘微屈。目视东北向,眼光顾及两掌。

【动作五:退步屈肘】随体转,重心全落于左腿,右腿提起,右脚向后(偏右)退一步,脚前掌着地,脚尖稍外撇。随上体右转,左掌边微内旋,边屈肘划弧收至耳侧,掌心斜向前;同时右掌稍向里划弧回收,掌心斜向上。目视前方。

【动作六:虚步推掌】随体转,右膝渐屈,右脚踏实,重心右移,左脚随即以脚掌为轴扭正,脚尖向正东,成左虚步。随上体右转,左 掌边内旋边向前弧形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高与鼻平;同时右掌边微内旋,边屈肘向右下划弧撤至右肋外侧,掌心斜向上。目视左掌前方。

教学要点:

第一、四动提腿展臂时,提腿不宜太高,一般脚尖不超过另一脚的踝关节,展臂应在腰转的领带下进行,后手展开时要向下、向外、向后再向上弧形展开,不可象拉抽屉似的向后撤手,展开后两臂夹角为135°。第二、五动,退步屈肘,退步之脚要先向内收至另一脚旁,再向外向后撤步,使之连续撤步时,走出S形的轨迹,屈肘要靠前臂的卷收来实现,不要将肘收至肋旁,避免夹腋。第三、六动虚步推掌时,坐身要保持上体的正直,两掌收推要走弧线,并在胸前上下相接。整个动作过程中,转体与展臂,回转卷臂与撤步,后坐与两掌的收推要同步统一,协调配合,初学者特别要注意此式的定势是在三、六动,而不是一、四动,同时要做到提腿不起身,撤步不落体,避免高低起伏。

10.左右穿梭

【动作一:转向右抱】随体转,左脚踏实脚尖内扣,重心移至左腿,右脚随即轻轻外旋提起,再活步摆脚下落忠实,脚尖朝西偏北,重心右移。随上体右转,右臂边内旋边向上划弧翻掌平屈于右胸前,掌心向下,同时左掌边外旋边向下、向右划弧至腹前,掌心向上,两掌相对成抱球状。目视右掌方向。

【动作二:弓步架推】随体转,左脚提起,经右脚内侧向左前方(西偏南)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再踏实,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随上体左转,右掌先向右下,从腰间再经胸前向前弧形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高与鼻尖齐平;同时左掌弧形向上经脸前翻掌,架举于左额前上方,掌心斜向上。目视右掌前方。

【动作三:收脚左抱】随体转,重心稍后移,左脚尖翘起微内扣,重心移于左腿,左脚踏实;同时右脚提起跟进,停于左脚内侧脚掌轻轻点地。随体转,两掌弧形下落,左上右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目视左掌方向。

【动作四:弓步架推】随体转,右脚提起,经左脚内侧向右前方(西偏北)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再踏实,右腿屈膝前弓,左腿自然蹬直成右弓步。随上体右转,左掌先向左下,从腰间再经胸前向前弧形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高与鼻尖齐平;同时,右掌弧形向上经脸前翻掌,架举于右额前上方,掌心斜向上。目视左掌前方。

教学要点

第一动转身右抱,要细心做好左脚的踏实、内扣和右脚的碾转提腿、摆步、做到圆滑连贯,衔接自如。第三动收脚左抱要在腰转的领带下作弧形落掌,第二、四动弓步架推,两脚之间横向距离为20-30厘米,定势时两肩平齐,肩肘松沉。

整个动作过程中,过渡转体要与手、脚灵活衔接,弓步与架推要同步一致配合协调。

11.海底针

【动作一:跟步落掌】随体转,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向前跟进半 步,脚前掌轻轻着地,脚尖向西南。随体转,重心前移,左掌边外旋边渐弧形下落至体前(偏左);同时右掌边外旋边向体前(偏右)弧形下落掌心斜向右。目视前方。

【动作二:后坐抽掌】随体转,重心渐左移,左脚踏实,右脚跟随即离地。随上体左转,左掌向后、向上划弧提抽至左耳旁,掌心向右,指尖向前下;同时,右掌弧形下落至腹前,掌心向下,指尖斜向左。目视前方。

【动作三:虚步插掌】随体转,右脚稍向前移(正西),脚前掌着地成右虚步,同时稍下蹲。随上体微右转,左掌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右,指尖向前下,同时右掌向前、向下弧形落形落于右胯前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下方。

教学要点:

第一动跟步落掌时,重心前移,要避免身体前倾,第二动后坐抽掌要在腰的领带下协调运动,第三动虚步插掌时,虚步要开裆,左指尖要向前下方插入,身体前倾与地面的夹角成60°左右,目视前下方约3-4米处地面。

在整个动作过程中,重心前移与转体落掌要协调,后坐与抽掌,虚步与插掌要同步一致,配合协调。

12.闪通背

【动作一:收脚提掌】随体转,右脚稍上提并微里收,重心在左腿。随上体微左转,左掌上提至体前,掌心向右;同时右掌边外旋,边弧形提至胸前,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上。目视左掌方向。【动作二:弓步推掌】随体转,右脚向前(正西)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再踏实,随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前弓,左腿自然蹬直成右弓步。随上体左转,右掌边内旋边弧形向前(正西)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高与鼻尖齐平;同时左掌边内旋,边屈臂向左上撑举至左额前上方,掌心斜向上。目视右掌前方。

教学要点:

第一动收脚提掌时,上体由斜变正,不能升高拳架,提掌要随腰的带动。第二动弓步推掌时,两脚之间的横向距离约10厘米左右,左掌在向上举架时可略向后拉伸,要特别注意左肩不要耸起,肩肘应松沉。整个动作过程中,转体与收脚提掌、转体与分掌上步、弓步推掌要同步统一配合协调。

13.云手

【动作一:左云撑掌】随体转,右脚尖外摆,两脚尖均向南,重心移至左腿成左侧弓步。上体左转,左掌向左、向下划弧至身体左侧,掌微外撑,掌心斜向外,腕高与肩平;同时右掌渐外旋划弧向下,经腹前再向上划弧至左肩前,掌心斜向内。目视左掌方向。

【动作二:右云收脚】随体转,重心渐移于右腿,左脚轻轻提起收至右脚内侧,轻轻着地(两脚相距10-20厘米),两脚平行向南。随上体右转,右掌边内旋边向上向右经脸前,立圆云转至身体右侧时,渐向外翻掌微坐腕外撑,腕高与肩平;同时左掌边外旋边向下经腹前,再向右上立圆云转至右肩前,掌心斜向内。目视右掌方向。

【动作三:左云撑掌】随体转,重心移于左腿,右腿提起,右脚 向右侧横开一步,脚掌先着地,两脚尖均向南。随上体左转,左掌边渐内旋边向上向左经脸前,立圆云转至身体左侧时,渐向外翻掌微坐腕外撑,腕高与肩平;同时右掌边渐外旋边向下经腹前,再向左上立圆云转至左肩前,掌心斜向内。目视左掌方向。

【动作四:右云收脚】随体转,重心渐移于右腿,左脚轻轻提起收至右脚内侧(两脚相距10-20厘米)脚前掌先着地,两脚平行向正南。随上体右转,右掌边内旋边向上向右经脸前,立圆云转至身体右侧时,渐向外翻掌微坐腕外撑,腕高与肩平;同时左掌边外旋边向下经腹前,再向右上立圆云至右肩前,掌心斜向内。目视右掌方向。

教学要点:

第一动左云撑掌时,左脚尖外摆要随左胯的打开转体摆脚,右手内云时应避免夹腋。第二动右云收脚时,在重心右移过程中,步型上要有一个马步过渡,左手内云时要注意空腋。第三动左云撑掌出脚时脚尖正南。整个动作过程中,两掌要边云边翻,两脚的收迈,脚尖始终保持正南。平行开收。眼睛要平视前方,顾及上手,动作中应充分体现由腰领带,周身协调,始终保持身体在同一高度。

14.左右揽雀尾

【动作一:收脚左抱】随体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随即提起,脚掌轻轻点地。随上体微左转,左臂边内旋边弧形平屈于胸前;同时右掌边外旋,边弧形下落于腹前,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目视左掌方向。

【动作二:弓步右掤】随上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正西偏右)迈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着地,随重心前移,右脚踏实,脚尖向正西,右腿屈膝前弓,左脚跟外展自然蹬直成右弓步。随上体右转,右臂边内旋边向右前上方掤出,臂平屈成弓形,高与肩平,掌心向内;同进左掌向左下弧形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右臂前方。

【动作三:后坐左捋】随上先微微右转再渐左转,左膝渐屈,重心左移,右腿自然伸直。随上体微微右转,右掌边内旋边弧形前伸翻掌向下;同时,左掌边外旋边弧形向上经腹前,再向前向上伸至右前臂下方,然后随上体左转两掌同时经腹前向左后上方划弧直至左掌掌心斜向上,高于肩平;右臂平屈于左胸前,掌心向内。目视左掌方向。

【动作四:弓步前挤】随体转,重心前移,左腿自然蹬直,同时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随上体右转,左掌边内旋边屈肘,经耳侧划弧向前附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前,指尖斜向上;同时,右前臂呈半圆形,掌心仍向内,然后两掌向前渐渐挤出。目平视右腕前方。

【动作五:后坐收掌】随重心后移,左膝渐屈,上体慢慢后坐,右腿自然伸直,右脚尖翘起。随重心后移,右掌渐内旋翻掌,掌心向下;同时,左掌经右腕上方向前向左伸出,高与右掌齐,掌心向下,两掌左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屈肘,两掌经胸前弧形回收至腹前,掌心均向前下方。目视前方。

【动作六:弓步前按】随重心前移,左腿自然蹬直,同时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随重心前移,两掌同时向前,向上弧形按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腕高与肩平,两肘微屈。目平视前方。

【动作七:转身右抱】随上体渐左转,重心先左移,右脚尖翘起 并内扣,随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随体左转收至右脚内侧,脚掌轻轻点地。随上体左转,重心左移,右掌带至身体右侧,同时,左掌向左划弧带至身体左侧,再随重心右移,右掌向左划弧屈臂平举于胸前;同时,左掌边外旋边向下、向右划弧至右肋前,两掌心左上右下相对成抱球状。目平视左掌前方。

【动作八:弓步左掤】随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正东偏左)迈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着地,随重心前移,右脚跟外展右腿自然蹬直,同时左脚踏实,脚尖向正东,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随上体左转,左臂边内旋边向左前上方掤出,臂平屈成弓形,高与肩平,掌心向内;同时,右掌向右下弧形落于右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左臂前方。

【动作九:后坐右捋】随上体先微微左转再渐右转,右膝渐屈,重心右移,左腿自然伸直。随上体微微左转,左掌边内旋旋边弧形前伸翻掌向下;同时,右掌边外旋边弧形向上经腹前、再向前向上伸至左前臂下方,然后随上体右转两掌同时经腹前向右后上方划弧,直至右掌掌心斜向上,高于肩平;左臂平屈于胸前,掌心向内。目视右掌方向。

【动作十:弓步前挤】随体转,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前弓,同时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随上体左转,右掌边内旋边屈肘,经耳侧划弧向前附于左腕内侧,掌心向前,指尖斜向上;同时,左臂稍向前移,左前臂呈半圆形,掌心仍向内,然后两掌向前渐渐挤出。目平视左腕前方。【动作十一:后坐收掌】随重心后移,右膝渐屈,上体慢慢后坐,左腿自然伸直,左脚尖翘起。随重心后移,左掌渐内旋翻掌,掌心向下;同时,右掌经大腕上方向胶向右伸出,高与左掌齐,掌心向下,两掌左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屈肘,两掌经胸前弧形回收至腹前,掌心均向前下方。目视前方。

【动作十二:弓步前按】随重心前移,同时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随重心前移,两掌同时向前,向上弧形按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腕高与肩平,两肘微屈。目平视前方。

教学要点:

掤式上步时两脚之间横向距离为10厘米左右,前臂胸前撑圆。转腰、分手、弓腿三者要同步一致,配合协调。捋式上引翻掌,转腰不能过大,身体不可前倾。坐身下捋要以腰为轴、靠肘领引转体、坐身与下捋要同步一致配合协调。挤式转身搭手要走弧线,弓步前挤时要肘尖下沉两臂撑圆转体与撑手,弓步与前挤要同步一致,配合协调。按式后坐收掌坐身要充分,前脚尖翘起,膝盖微屈。收掌时要边外旋边曲肘,并避免夹腋之病。弓步前按,两掌须走弧线,定势时两腕微坐两肘微沉。后坐与收掌、弓步与推按要同步一致,配合协调。

15.十字手

【动作一:侧弓摆掌】随体转重心后移,右膝渐屈,左腿自然伸直,左脚尖内扣至正南,右脚尖外撇,右腿侧弓,成右侧弓步。随上体右转,右掌向右经脸前平摆划弧至身体右侧,与左掌成两臂侧平举,腕同肩高,掌心向前,指尖斜向上,肘微屈。目视右掌方向。【动作二:直立合抱】随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尖内扣,随即收至左脚旁,脚尖朝正南,两脚间距与肩同宽,两腿渐渐自然直立,重心在两腿之间,成开立步。随上体左转,重心渐左移,两掌外旋,向里向下经腹前,再上弧形交叉合抱于胸前,两臂撑圆成十字手,腕高与肩平,右掌在外,两掌心均向内。目视前方。

教学要点:

侧弓摆掌,两掌应在同一立面上,不可一前一后,身体要中正,不可前倾。直立合抱时两臂要撑圆。

16.收势

【动作一:翻掌分手】两脚保持开立步状。两掌边内旋翻转,边向左右分开,两臂与肩同宽,掌心向下,肘微屈。目平视前方。

【动作二:垂臂落掌】两脚保持开立步状。两臂在两腿前渐渐划弧下落,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指尖向下。目平视前方。

【动作三:并步还原】随重心右移,左脚收至右脚旁,两脚并拢,脚尖向前(正南),重心仍移回两腿间。两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目平视前方。

教学要点:

学导练心得体会 篇6

——“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

“学导练”教学模式给处于教学瓶颈期的我带来了一股巨大的视觉和思想的冲击力,让我找到了突破的方向。但在这种冲击力下,也有些困惑:教学本教无定法,倘若各学科都背装进这模子里,学科特性、教师个性、学生个性该如何体现?那课堂教学不成了装在套子里的教学吗?一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一边琢磨着这些疑惑。有幸参加了本月在古交市十二小开展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培训,感觉这些困惑逐渐被消灭。

通过聆听教研室南红树主任的《“学导练”模式》的专题讲座,我明白了课堂教学需要模式化,“一个学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成熟的标志,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技能成熟的标志”。同时对于其讲座中提到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力求解决的问题,也深有同感: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被动听课,练得太少;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够;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其实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有着这样的思虑,但就是没有毅力、魄力去完全改变,只是试着局部尝试采取一些措施去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转变教师主体角色等;而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合课堂上的练习的确兼顾得比较少。因此,课堂效果往往不及教学预设的效果。面临一周五课时的语文教学时间,我也对教学方式作出调整,想办法改进;但总觉有所欠缺。“学导练”教学模式本着“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调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让我看到了希望。再有,曾经以为固定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过程僵化,但这次培训使我明白这“学导练”的教学模式并不影响教学的灵活性。譬如,“学”、“导”、“练”既可以是相对独立三个教学板块,也可以把这“学”、“导”、“练”贯穿在三个板块的实施过程中。这个理念的确立,彻底打消了我对教学模式的排斥,而明白了教学模式并不等于模式化教学。

具体的“学导练”教学模式观摩课,也让我坚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落实“学导练”模式的信心。熊甫军老师一堂“学导练”作文教学课,在“学”、“导”、“练”三环节中都落实了“学”、“导”、“练”的三个步骤,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有“大“获”!反思自己的语文课教学,其实也常常有这样的措施,但没有提炼,没有模式化。这也再次提醒我一定要边教学,边反思,边总结,边提炼。这样,才会有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要切实落实“学导练”教学模式,铸造高效课堂,必须从改变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着手。这次培训,确实转变了我教学理念,曾经认为教学不能有模式,而现在认为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促进有效教学。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更坚信了要做一个真正的负责的老师,不能够紧靠时间的付出、精力的付出,还更需要智慧的付出,让学生不再成为被动

心静才能练好太极拳 篇7

一、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前提

太极拳动作具有攻防含意,但太极拳较其它拳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太极拳讲求意动势随,精气形神融为一体,只有心静才能把思想高度集中在拳理拳法上,不断提高拳技水平。古人云:“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太极拳是内家拳,在练拳时,要求在松柔的基础上,做到形正、气顺、意静。能静才能松而不懈,能松才能气沉丹田,气贴脊背,上虚下实,放松而入静。习拳者只有做到凝心静气,摒弃杂念,精神内守,动中处静,静中寓动,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才能协调一致,方能体悟太极丹田功的意境。入静必松柔,太极拳之要求松柔入手,日久才能积柔成刚,刚而复柔。有心求柔,无意成刚,方圆相生,刚柔相济。须知柔中之刚才是真刚,柔中之快才是真快,至柔才能至刚,至柔才能至快。所以,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前提。

二、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备条件

太极拳运动要求“汗而不喘,动而不累”。练习拳架必须全身放松,意静神凝,虚领顶劲。如用拙力则处于紧张状态,肌肉持续收缩,压迫血管,增加血流阻力,抑制血液流量,机体容易疲劳。只有放松,才能使血液正常流通,减轻肌肉收缩压力。只有放松,才能心静。心静能防疾祛病,强身健体,有助于调节神经,通畅血脉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平衡阴阳;心静有助于引导吐纳,呼吸深长,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器官功能。

心静还能排除心理障碍,忘却忧思,没有得与失的顾虑,没有名和利的困惑,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心静还能缓解紧张,振奋精神,永葆心理青春。拳谚说:“心静才能养精,精足而气充,气充而神沛。”诗云:“静则生阴动生阳,阴阳结合气血畅,坚持不懈勤锻炼,不是神仙寿也长。”

三、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保证

第一,要自我调节思想入静。

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

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摒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练拳时动作要轻灵,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听之至细,动之至微,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不求静而自静。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

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通过拳架(套路)的外在形式,循序渐进,工整规范地把拳理拳法的意识表现出来,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势随神移,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意念贯穿每个套路及动作,意念不息,动作不止。心静与用意引导是辩证关系。只有心静才能做到用意念引导动作。反之,用意念引导动作,能进一步做到心静。

第三,要用太极桩功来调整意念,静养灵根气养神。

人身是一个太极。太极桩是根据太极拳运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采宇宙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道法自然,身心兼修。人生的存在,在于精充气足神全,祛病延年在于养内修身扶正祛邪。太极桩法的修炼是培养精气神的法宝,太极桩法的动作要求松、活、静、自然。习练者要保持四松(即身松、骨松、意念松及视野松),同时做到三调(即调息、调心与调形)。息调心自安,要用意念吐纳把呼吸调整到深匀细长的程度,要使精神高度入静放松,排除杂念,形正气顺,气顺神宁,身体松弛,促进经络畅通。若每天坚持十五分钟,天长日久,就会自然形成意念力。善养生者静谨守,精气神合修身心。

第四,要松柔练拳慢行架。

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这是演练太极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是太极拳难练的一点,也是衡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习练者要把身心置于安宁舒适的状态,要做到身正体松,心静柔和,阴阳转化。其中,身正是人体的一个基本状态,行拳动作要稳健,腰基要坚挺,步伐要虚实分明,重心要稳定,站立要平衡,进退旋转要轻灵圆活,不歪不斜,不前倾后仰。行拳动作要均匀,不匀就不可能心静。全身上下要内外配合,行拳过程要保持匀速,动作之间衔接要顺和、连贯,拳架高低要适中。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它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

练太极拳追求毛发竖起是荒谬的 篇8

可以肯定的是“皮毛要攻”是不能理解为“毛发竖起来”的。这是因为其一,古今汉语中有些词是属于偏指。比如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思是表扬、提升好的官吏和批评、惩罚坏的官吏,奖惩标准应该是相同的,不应该不一样。语中“异同”的词义是“异”,“同”只是陪衬而已。这“皮毛要攻”中的“皮毛”也是偏指,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常人的皮之外是必定有毛的,所以,“毛”也仅仅是陪衬而已,“皮毛”其实是指“皮”,也就是肌肤。其二,这“攻”也不能理解为竖立起来的意思。汉语中的“攻”自古以来是没有竖立这样的词义的,任何历史文献也没有将“攻”引申为表示竖立的例子,汉语中的“攻”字有侵袭进攻之意,还有“专心于”的意思,如“攻读”是指专心于读书,又如《吕氏春秋·上农》中的“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中的“攻”是专心从事的意思。太极拳听劲的锻炼应该有一个在练拳中静思息虑体会皮肤感觉,从而渐渐获得皮肤十分灵敏触觉的过程,所以“皮毛要攻”应该是静思息虑勿忘勿助地专心体会肌肤感觉的意思。上海、杭州是中国近代太极拳家云集之地,有数量众多的太极拳传人前辈,然练太极拳要追求将“毛发竖起来”在这些传人前辈中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由此可见,将“皮毛要攻”理解为“将毛发竖起来”显然是没有文献和传承根据的,都是现代个人牵强附会、别出心裁的想象而已。

那么,练太极拳将“毛发蛏起来”当做一利,放松的功夫加以追求,对提高太极拳水平有好处吗?对于身心健康有好处吗?这可以用有关的生理、解剖等基本医学知识加以分析来求得答案。

正常人的汗毛为什么能够竖起束?生理学清楚地介绍了那是汗毛毛囊一端的竖毛肌发生了收缩。竖毛肌属于平滑肌,平滑肌不同于骨骼肌,骨骼肌是躯体运动神经所支配而意志能够加以控制的,故而又叫做“随意肌”,平滑肌则是是受植物神经(内脏运动神经)支配的,而植物神经是人的意志所不能够控制的,所以人的意志是不能控制平滑肌的,故而平滑肌又叫做“不随意肌”。竖毛肌为什么会收缩呢?这是因为支配竖毛肌的神经是植物神经中的交感神经,这交感神经发生了较强烈的兴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活动作用于竖毛肌,竖毛肌就发生了收缩。交感神经为什么会发生强烈兴奋?原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人感到了栩当的寒冷,不仅会不由自主地发抖,并且体表皮肤会发生收缩,甚至出现了鸡皮疙瘩,汗毛也就竖立起来了(当然汗毛竖立不一定皮肤表面会出现鸡皮疙瘩),这种反应使得皮肤的表面紧张、密度增加,有利于阻止皮肤向外散热,从而阻止了人体内部温度的继续降低,对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起到了保护作用;相当的精神紧张也是一种原因,比如冷不防听到了一声巨响、突然看到了十分恐怖的场景等等,由于惊吓,立即汗出淋漓、汗毛也会竖立起来,“毛骨悚然”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这种情况。遇到了性命攸关的紧急情况或者特别聚精会神时,汗毛也会竖立起来,有的拳术家与他人搏斗的某一瞬间汗毛会竖立起来,有的太极拳家在发劲瞬间也有这种汗毛竖立的现象,这大概是人由动物进化而来所遗传下来的,比如鸡和狗遇到了它们认为有危险、敌对时就会将毛竖起来,人在某些情况下也是需要这种神经反应的。生理反应下的交感神经瞬间强烈兴奋,会将肾上腺系统整体动员起来,从而能将体内的许多潜在能力激发出来。比如说正常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是每秒50米,在瞬间的交感神经兴奋中,神经传导速度可能因此增加到了每秒70米,因此能够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行为动作或爆发很大的力量,所以,当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瞬间,交感神经发生兴奋对人来说是很有必要和具有保护作用的。极度的激动、持续的焦虑,也会发生这种情况,比如极度的愤怒,有句成语叫“怒发冲冠”,说的是头发,其实主要是指汗毛。总之,引起交感神经发生兴奋的原因很多,而汗毛竖立起来也必定是交感神经发生了兴奋。这就是说某个人能够容易将汗毛竖立起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交感神经比较容易产生兴奋,而且汗毛竖立起来皮肤必然会收缩紧张,收缩紧张显然是松的反面,所以,汗毛竖立起来不可能是“阳松”,倒有可能是“阳紧”。可以绝对肯定的是,其不能视为放松功夫。

有人认为太极拳获得听劲的沾粘连随就是汗毛梢与他人相接触,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其一,生理学介绍,人体引起和传导触觉的是包括游离神经末梢、毛囊感受器、有各种特殊结构的环层小体等皮肤浅层的感受器,触觉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皮肤受到压力变形等,这些感受器直接受到了刺激,从而引起神经冲动;汗毛接触是不可能使得皮肤受到压力变形的,所以能够获得的触觉是很微小的。传说杨家训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时,让推手双方将老豆腐夹在相搭的手臂中间,这是十分严格的训练了,汗毛岂能支持得住豆腐?可见即使这样特殊的训练中两人相互间也不可能仅仅是汗毛接触,而且太极拳家手臂给人的感觉是柔软沉重,柔软沉重岂能仅仅是汗毛接触?其二,汗毛竖立与人相接触必然皮肤紧张,使得皮肤感受器已经受到了挤压刺激。对于触觉灵敏度应该还是要受到迟钝影响的,可见太极拳的听劲要发挥作用还是必须皮肤放松并且直接与他人相接触了才能够具有的。其三,汗毛持续竖立所反映的交感神经容易和持续兴奋,必然又会引起神经容易疲劳而反应迟钝,而反应迟钝对于任何武术而言都是没有好处的。由此可见,太极拳的沾粘连随不可能仅仅是汗毛与人相接触的;如果汗毛持续竖立,对于太极拳是没有好处的,汗毛持续竖立应该是太极拳锻炼所要消除的,根本不能当做太极拳功夫。

太极拳是运动,运动会使人体产生热量而引起体内温度升高。现代医学确认人的体温异常升高可以致病,甚至可以致死。所以为了使体温维持正常,植物神经会自行起到调节作用,使得体表发生以辐射、蒸发形式为主的散热,当辐射、蒸发还不能散热时,人体还会发

生排泄汗液来散热,人体这样的正常生理反应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是如此;如果植物神经发生了异常,体表不能散热,体温就会过高,人就必然处于病态之中了,包括精神和神经的灵敏也必然会受到有害的影响。可见如果一个人在20分钟左右的传统太极拳练习中,或者在武术应用中始终或持续汗毛竖立,由于皮肤必然紧缩,以辐射、蒸发等形式的皮肤散热就必然被妨碍或阻止了,无论对于精神和身体的灵敏反应还是健康都是有害的,即使这时植物神经以身体出汗的形式来散热,就是说正常人应该通过皮肤辐射、蒸发散热的却以发汗来散热了,这也就是人的生理发生异常了。因为中医认为“汗为心液”,现代医学也认为容易和经常出汗是人体生理的病态异常。对于容易和经常出汗,中医往往是归属于“自汗”或“盗汗”的病症,西医则往往归属于“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紊乱”等的病症,更年期综合症的常见症状中就有时不时一阵阵的潮汗,可见这样的出汗反映了病态,是不健康的表现。

生理学反映交感神经系统是经常以整个系统来参加反应的,就是说交感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并不是仅仅某一小部分发生而其它部分不发生,总是人体整个内外部分同时的发生。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兴奋必然会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胃肠运动受到抑制,并且已经确认交感神经的经常兴奋是诱发高血压等疾病的一个原因。所以,毫无疑义地可以肯定:交感神经的持续兴奁对于人体健康是有害的。交感神经在某些危急等情况下骤然极短时间内的兴奋是人所需要的,但长时间的持续兴奋是人所不需要的,是人的健康所必须避免的。一个人平白无故地能够使得自己的汗毛竖立起来反映其交感神经容易兴奋,这是一种神经病态生理异常。由于交感种经的经常兴奋有害人体健康已经为现代医学所确认,因此有的人主张要使植物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经常兴奋来抑制和避免交感神经兴奋,因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反。其实,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都是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都不应该异常过度兴奋,但尽量避免交感神经容易兴奋、保持刚交感神经的适当兴奋对于健康肯定是有益的。副交感神经适当兴奋的一个征象就是心态平和、从容,这是人得以长寿的一个重大要素。太极拳锻炼就可以达到副交感神经适当兴奋而使心态平和、从容这样的目的。太极拳的发劲也不见得必然会发生瞬间的交感神经强烈兴奋。举个例子,2009年3月5日中央电视台十套《走近科学》栏目在“铁腕下的秘密”节目中,报导有个人经过锻炼他的神经传导速度,在平时居然也能达到每秒70米,太极拳的发劲反应如果达到这样的神经传导速度也就足够了,当然也就用不着交感神经兴奋或者不需要强度很大的交感神经兴奋了。一个人的交感神经容易兴奋,就会容易激动、发怒和烦躁,容易冲人发火,这样的生理状态对人的健康和生活必然会发生不良影响,而经过长期正确的太极拳锻炼,就能避免这种交感神经的病态而变得心态平和,所以说太极拳锻炼能陶冶心性。当然,有的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太极拳锻炼,但并没有心态平和的效果,很可能其太极拳锻炼方法是不正确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因为决定一个人的健康是由生理、生活、饮食、环境、社会等诸多因素所综合影响的。而表现为汗毛容易竖起的交感神经容易兴奋、情绪容易激动、发怒和烦躁的人除了从事正确的太极拳锻炼外,还应该去医院就诊,依靠医生治疗,同时结合打太极拳见效应该会更快更好。

上一篇:科研经费管理调研下一篇:这是一封简单的小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