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文

2024-06-21

太极拳论文(精选10篇)

太极拳论文 篇1

传承太极拳,打造太极文化品牌

摘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即加强国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认识,领悟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又可以把太极拳推向世界,让世界各国民众了解太极拳;接纳太极拳;喜欢太极拳,提起太极拳就可以想到中国,回味中国文化。使太极拳扎根国内繁茂世界。关键词:太极拳 传承 太极文化品牌

一、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特色与世界全球化地影响,改变着人们单一的体育观念,向着多元化发展。在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关注那些蕴含丰富文化内涵运动项目。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我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学禅义、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药理论等数千年的文化,有着中国传统体育的特性和文化内涵。练习太极拳的实践过程也潜在地影响着文化价值观的产生、发展。人们对太极拳实践不断形成发展性认识的同时,也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向深度、广度纵横发展。传承、发杨太极拳打造太极文化品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网络数据资源和图书馆藏书资源,广泛查阅民族体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传统体育、民族文化等相关问题进行详尽的文献研究。

2、逻辑分析

运用逻辑思辨法分析太极拳传播、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3、专家访谈

广泛咨询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就太极拳文化蕴涵的国学内涵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论证。

三、结果与分析

传承太极拳运动、打造太极拳文化品牌。

1、太极拳传承

几百年来,太极拳以独特的传承体系传承。太极拳在其发展中虽然打破家族式的传承,使太极拳从温县陈家沟走出来,形成今天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诸多门派的共存局面。近几十年年以来,传统太极拳的继承者们,依托门派传承方式,创办了太极拳武校、武馆、太极拳研究会、文化发展公司等多种组织实体,已经在国内外建立起了一个稳定的传播体系。但是,依然以家族、门派授拳为主要手段,传播模式单一,没有充分挖掘出太极拳的资源优势。要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就要以传统传承方式为基础,运用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社团活动、协会活动、媒体传播等现代手段传播太极拳,使太极拳扎根学校、流行大众、遍布世界各国。

(1)传统传承方式的意义

家族门派是太极拳传承体系中绝不可缺的部分。现如今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越来越重视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娱乐观赏等价值,使太极拳身养生、娱乐观赏功能逐渐从传统太极拳的整体中突显出来,并逐渐成为太极拳运动的主流。人们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练习太极拳,往往只注重技术传播而忽视它承载的其它内含,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被淡化,甚至有被遗弃的危险。

太极拳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其生命力的关键和持续发展的源泉。太极拳家族门派式传承体系,是中国众多文化形态的特殊传递形式,它主要是在家族、门派成员之间传承。师徒如父子,言传身教,保证了太极拳完整体系的传承,其中包括训练体系、技击含义、文化内含等,只有传统太极拳传承整体的存在,社会上流行的健身太极拳才不会失去根基,才能使太极拳持续发展。

(2)学校体育开设太极拳的意义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形式,体育又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可以外树形象,内强凝聚力。太极拳是承载中华民族国学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为了传承与弘扬太极拳,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太极拳,并选用有针对性、适合学生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动作技术又要传递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转变学生对太极拳的看法;加深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太极拳兴趣,使太极拳在学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体系。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是未来的主流,正确引导学生习练太极拳,领悟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做好太极拳在学校的传承,是太极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3)社区、团体、协会太极拳活动的意义

太极拳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首先,太极拳不受年龄、性别、体质、行业等的限制,适用人群非常广。其次,对场地要求不高,在房前屋后、过道走廊等处均可练习。第三,不受时间限制,速度可快可慢,动作可简可繁,随意调节时间长短。第四,受季节、天气影响不大,冬季、阴雨天可在室内或遮风避雨的场所进行,夏季、炎热天气可到阴凉通风处练习。第五,没有人员限制,可单人练习,双人练习,也可集体练习。这些特点,使太极拳便于广泛地在群众中推广和普及。太极拳在社区、团体、协会传承活动,是太极拳社会传承的重要环节,相关部门应当对太极拳在社区、团体、协会传承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太极拳的社会化,增强太极拳的社会影响力。

(4)太极拳国际传播、交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日渐增加。太极拳是集健身、养生、观赏娱乐于一身蕴含国学文化精髓的传统运动,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加以习练可以强身健体、修养身心、放松精神更是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随着太极拳国际关注度的增加,一些太极拳拳师先后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传授太极拳,也有众多国外太极拳爱好者到国内投师学拳。太极拳的参与者与习练者的人数范围在迅速增加,为了便于太极拳的推广与交流,1991年10月,首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广府古城隆重举行。参加本届联谊会的有来自英、美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1992年9月,首届焦作·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隆重召开。应邀前来的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参会,其中不乏各流派太极拳代表人物及国内外武林精英。这次年会通过了国际太极拳年会章程,建立了年会常设机构,产生了年会领导成员。国际太极拳年会近二十年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太极拳各流派之间,摒弃门户之见,成为团结友谊、切磋共进的楷模,为促进太极拳的普及、提高,建立了稳固的太极拳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对传承太极拳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使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太极拳的国际影响力。

(5)现代媒体太极拳传承的意义

报纸、杂志、影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它具有读者、观众多、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群众性强、便于保存能适应不同兴趣和需要。特别是互联网,它集合了所有媒介的优点,交互性强,能够循环传播。太极拳的传播要充分利用报纸、学术期刊、电影、电视、音像、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形成立体的大众化传承之路。使太极拳深入群众,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2、打造太极拳文化品牌

太极拳是集健体、修身、养性于一体的运动。诞生至今几百年来,代代相传,依然生机勃勃。太极拳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生命力,源于它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孕育而生,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深奥的东方哲理与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学禅义、阴阳五行学说、军事学、中医药理论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太极拳讲究呼吸、运气、调气,注重阴阳相调、动静相合,是养生学的理念,也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太极拳中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战略、战术则与中国的传统军事学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太极拳创拳的理论基础和行拳的根本也来源于易学思想。是极具民族传统特色的拳种之一,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被许多国家的人们认可,世界各地以有数千万人以太极拳为主要健身、养生、祛病、延年方式。太极拳既是一项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又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它弥散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折射出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和民族性格。可以说太极拳既是健身娱乐的运动,也是中国文化。

通过家族门派、学校教育、社区、团体、协会、国际交流、现代传播媒体等方式对太极拳的广泛传承,既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接纳太极拳;喜欢太极拳;保持太极拳本身的文化内涵健身和娱乐的功能,改变国民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观,顺应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向世界展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载体,使各国民众提到太极拳就可以想到中国,感受中国文化。参考文献:

[1]炊遂堂.论传统太极拳传播方式的转型.体育学刊,2008;7 [2]薛庆云.传承太极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5]陈艳.太极拳的社会特性及其功能.搏击·武术科学,2008;7 [6]冯胜兰.道家思想对体育文化的双重价值影响.搏击·武术科学,2008;8 [7]王亮华等.制约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的因素探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 [8]王勇.现代传播媒介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科技信息,2008;3

太极拳论文 篇2

这本书相较于其他的相关书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很注重根基的培养与奠定。翻开文章目录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第一章的内容先告诉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与它的历史,培养我们对太极拳的兴趣和感情。从第二章开始并没有直接写身法步法等外在功法,而是展现给读者养生的基础,太极拳的基础,从根基开始一点一点进行培养,慢慢进入到心理的调节、系统的调节。跟着是手、眼、身、步、桩法的练习,最后才是一套能够起到养生保健功效的太极拳套路。这样循序渐进让练习者不至于最开始没有注意基础就盲目练习而引起运动损伤,也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这项运动。

漆浩的这本《太极拳养生》特别简明易懂,语言也特别平实朴素。太极拳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这种类型的书大多晦涩难懂。但本书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晰,有着非常完备的内在系统。先简明地概述太极拳这项运动,然后围绕养生将原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边分析功效边教授技巧,清晰易懂。而且本书的写作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方式。首先运用到文献资料法,在著书阶段作者参考的是山东体育学院的一些馆藏作品和期刊内容,而且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也列入参考范围。其次是专家访谈法,针对本书中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都向武术专项的老师进行了请教并与之作了深入探讨,让读者对有关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太极拳文化、养生文化有了不同角度的、更深刻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运用就是综合分析法,通过对收集以及访谈得来的信息与观点进行整理分析,针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专业性的研究与更深刻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著成本书。

本书对太极拳养生的研究、对体育和体育教育、养生保健、甚至临床医学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体育和体育教育的发展上,首先《太极拳养生》对太极拳的研究十分深入与透彻。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形式,从体育的多样性角度考虑,有利于复兴传统体育形式,保护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对于体育教育来讲,《太极拳养生》一书详细且系统地讲述了太极拳的教育教学方法,甚至可以用作太极拳的教科书。其次对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学术价值,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太极拳保健的原理,包括保健的基础、原则、练习要领与操作关键,以及太极拳对身体各个系统和对精神、心理的调节。再次养生保健系统科学的综合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中对人体系统、心理、呼吸方式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方式内在联系的探究,对于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4式简化太极拳是假太极拳吗? 篇3

由此,我想到了简单易学的24式简化太极拳。

24式太极拳,是在1954年中国体委制定的“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指导下,组织专家教授研究、简练而成,其明确保留太极传统风格,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锻炼全面均衡,重点动作有左右势对称练习,使练者收到全面锻炼的效果。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此套拳在国际上也广泛流传,日本就有一千万人在练。五十多年来,经久不衰,这是前辈李天骥、李经梧留下的宝贵拳种,我们非常珍惜,愿意一辈子发扬。正如程克锦老师说的,24式简化太极拳是老一辈武术家用心血创编的。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同时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推手散手比赛。已越来越为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正在悄悄成为中国武术又一大特色功夫。

太极拳注重的“内”,是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即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手、眼、身、法、步和技击法来体现。所谓“内练精神气,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24式简化太极拳亦不例外,也是这样体现的。武术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其运动量也各不尽同。运动量的大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人群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进行选择学习,无论是传统太极拳,还是24式简化太极拳均可达到健身强体效果。太极拳“拳打卧牛之地”的优点是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所不能比的,24式简化太极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我在香港公园教拳十年之久,主要教授国家规定套路24式太极拳,各派竞赛套路等,和退休人员爱好者及长者一起交流太极拳,共同练习,使不少慢性病患者及退休人员。得到身心健康,其乐无穷,尤其2007年我带上述人员近百人参加香港政府举办的太极万人大汇演,当时全港共有两万多人参加。大多练的是24式太极拳,中国武术院派了九段高手门惠丰教授在台上带领大家共同汇演24式太极拳,并上了世界健力士“世界之最”,我们感到兴奋和光荣。

近年来,太极拳界个别拳师心太急,急于想当太极宗师,思想上出现了错误的价值观。将少数习者恭维他为“太极宗师”的横幅相片放进个人著作上炫耀。在发表的文章里。将杨禹廷的递贴弟子,即其师兄弟,说成是“学拳怕麻烦之辈”。这样歪曲同门形象还嫌不够,为标榜自己、为推销自己的太极拳,竟施出王婆卖瓜的伎俩,不负责任地将太极拳任意划分为“心脑太极拳”和“肢体太极拳”两类,故意把太极拳运动弄得神秘化、复杂化。用文字游戏迷惑别人。其实心和脑是一回事,中医典籍上一直指心就是脑,而这位自称是杨禹廷“干儿子”的“太极宗师”却故弄玄虚。其实何必重叠用语?另外把“心脑太极拳”说成正确。而把杨澄甫前辈书上所指出的拳病全加在另一类太极拳上,更为阴险地贬低攻击国家编写的24式简化太极拳,将其归纳定性是“肢体太极拳”,是“假太极拳”,文章中进行抽象肯定,具体否定24式太极拳为“肢体太极拳”类,读者稍不注意,即上了他的圈套,手法真是拙劣。文章中口气不小,凡在公园的太极拳练习者,他都不屑一顾。在杨禹廷“干儿子”眼内,在公园练的是假太极拳,是不值一文的草根、票友!他在文章中自称,要学真的太极拳就得跟他学上二十年,说得很玄。说实在的,今年七十几岁的人能不能再活二十年,很难说,万一活不到,跟他学拳的学生怎么办?不上不下。夸海口,故弄玄虚对从学者负责吗?其实1976年才跟杨禹廷学太极拳的杨的“干儿子”既不是专业运动员,又不是科班出身,我肯定起初的他也是业余爱好者。练得也不太准确。理由是他练习至今仍有一些拳病,例如在武术杂志封面上的拳式照片“伏虎式”的上握拳拇指竖直,这是拳病。太极拳词典上及比赛扣分点上都规定,握拳拇指屈扣食指关节上。其在太极理论上,同样发生不应该发生的根本错误。文章中竟对太极拳重要的理论“九曲珠”(明明指人体九大关节)翻译错了二颗珠。把“颈椎”和“脊椎”,译成手和脚,真是误导后学不浅。稍有解剖知识的人都知道脚由十个小骨组成,即有20个小关节。稍有数学知识的人也不该写出手和脚是“九曲珠”中二颗珠的关节。为了扯大旗当虎皮,往脸上贴金,别出心裁地自说自画,将自己说成杨禹廷的“干儿子”,因心中发虚,竟搬出杨禹廷的孙子来做证人,真是荒唐。关于“干儿子”本属小事,但有意在大众媒体上用文字告诉世人,目的就不一样了,等于敲锣喊街,读者对其言之真实性有权提出质疑。我冒昧地问一句“杨禹廷干儿子”,今天杨禹廷弟子甚多,他们可承认你?记得清代文人李静山编撰的《增补都门杂咏》一段笑话:北京王麻子刀剪店写的广告诗:“刀店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头上三横看莫慌。”北京的王麻子刀剪,是始于清代顺治年间的名牌产品,不仅锋利无比而且玲珑轻巧,外观精美,深受人们喜爱,非常畅销。于是乎别家刀剪店也打出麻子旗号如“万麻子”、“汪麻子”,不一而足。此诗出来后,万与汪两店执笠,很快又冒出“真王麻子”、“老王麻子”、“真真王老麻子”,万变不离“麻子”,但有一个共同点,招牌比“王麻子”大,万与汪二字也比王字更有气势。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神秘主义文化沉渣泛起、卷土重来,正以弘扬传统文化之名牟取利润;假大师的歪理邪说充斥于各种大众传媒以及公共场所,堂而皇之地挤占了大雅之堂;能使全民身心健康的24式简化太极拳却成了“肢体太极拳”、“假太极拳”,真是令人痛心!

太极拳论文 篇4

东洋哲学的重要概念即把太极思想引入的拳法,从而形成现今太极拳的雏形。例如:形意拳,八卦手掌并列为内家拳的代表性的武术而闻名中外。太极拳在中国国内爱好者居多,在保持健康、长寿的同时,用以格斗和护身术,替代作为健康锻炼的人也很多,大多数中国市民喜好聚集在清晨的公园里练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在岁月的进程里,逐渐形成了林立的拳种流派。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近现代化的发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其的诸多思考,其间, 发展走向一直就是主线。虽然在对待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上一直没有定论,但毫无疑义,拳种作为武术母体的组成元素,它承载着武术文化实体的继承与发 展,是现代武术发展的根本所在。武术传播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恒久的课题,一部武术发展史也是一部武术传播史。被称为第一大拳种的太极拳,在近现代的传播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但其中太极拳流派之间的传播状况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此我展开关于我的太极拳论文研究。

以武术·战斗术被继承的太极拳被称为传统拳。但是,近年来,以传统拳头为基础的制定太极拳也存在。以避免混淆,通常被称作“民间太极拳”。从启示开始,套路,推手,散手和前进一般为太极拳流动过程,虽然每个门派之中学到的太极拳技法不尽相同,但是总体可分为:轴衬,缓慢流动而悠闲的动作,在正确的姿势和身体的运用下,而掌握的战斗技术。但是实际战斗中不是缓慢动作,而是熟练敏捷强有力的。其次,套路中“新架”被称为快动作,“新架”的对比的悠闲动作即是“老架”。另外,推手的练习,注意套路的正确性并与对方保持适当的接触技术(稠连黏随)・让方感受能力(听劲)等武术・战斗术的深度。从启示开始与推手套路是一车两轮,缺一不可,假设推手都不做的话,真正意义上不能被认为是传统太极拳。

太极拳的兵器应用,也可细分为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春秋大刀、枪等武器术等,满足不同环境,时机和兴趣运用。然而一般地太极拳,并不是武术,而是健康体操的一种。太极拳作为武术锻炼是,第一要务是在各派流传的传统套路基础上,结合编辑委员的考察后看情况被整理为太极拳健康体操,或作为简易化太极拳等。

关于太极拳的历史,元代,张三丰去武当山少林寺武术修行,修行时道教的阴阳五行思想和吐納法被孕育和接纳。并且,张三丰在中国其他的传说也传言他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但关于这个说法是传说中的领域,现实中没有出现。诸事为了明证学术的态度,去考证学之祖黄宗羲写下的王征南墓志铭,张三丰为内家拳法的首创人。拳法的细节,黄宗羲的儿子的黄百家“内家拳法”一书中均有记录。另外,武当山的内家拳被认为拳中代表。

其他的历史,明代河南省温县常阳村(现·陈家沟)强制迁移的陈一族家传武术,陈先生9世纪・陈王庭通过各种各样的武术要素组合,而构建。其后进入清代末期,陈先生14世·陳的徒弟的楊在北京普及太极拳理论。因此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重视。现今,陈家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为首的各种门派均存在。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健康效果很早就被人所熟知,但其学习并不是很容易,也不是每个人能掌握其精髓的。因此,中国政府、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传统拳头的健康效果上,计划编策学习新的太极拳。经过著名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的套路编写,1956年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就制定了。这是一个制定太极拳的开始。制定太极拳这个名称本来就是“国家制定的轴衬”的意思。

关于太极拳的分类,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分为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分类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二.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三.武氏太极拳: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四.孙氏太极拳: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五.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大架式: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二.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三.小架式: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我对太极拳的感悟:太极拳初衷是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其实,从表面上看起来,我国的太极拳运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也的的确确被弘扬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但是,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透过这种表面现象去仔细地看看其内在的本质,就会发现太极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着急的,也是令人十分忧心的。首先,从学练太极拳的群体上来说,多为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则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数青年学生也抱以随便学学态度,或者为完成学业任务来学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无武术基础,所以他们练拳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地练,根本就无法按照拳术本身的规格要求去做。这就使得我看到的好多太极拳习练者几乎都是近乎站着练拳,并且是一举动周身皆错,这些“满身皆错”的练习者,练习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地又成为别人的“老师”与“教练”,如此以讹传讹,错上加错,形成太极拳错误传播中的恶性循环,只能是越传越错,越练越糟。并且有些人一听到年轻人练太极拳,就满脸疑惑:你也练太极拳啊?潜台词是说,你还没老到学太极拳的地步吧?而有些年轻人,即便是向往传统武术,一听到太极拳就摇头,太极拳有啥好练的?这些现象,无疑都是由太极拳定位不明确造成的。所以,走向国际,在未来的潜在学员心中,要为太极拳找到一个准确的、与众不同而又当仁不让的定位,就显得十分的紧迫而重要。试想,这是太极拳的最终完整发展吗?对于太极拳还有很长的道路要去追寻,在此我就略些皮毛的向大家阐述,希望引以为戒,有所提升,改善。

论文总结:太极拳是一种个人、生活和成长艺术实践,在不同的“风格”中有明显的发展。陈、杨、孙、的打拳风格目前被接受为标准,正统的形式,也有一些在这些风格的变化,革新。太极拳的历史和现代的推广发展,对各种风格的演变,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太极是一种活的艺术,不可能是有限几代人可以理解。太极拳深受人们的喜爱,西联的人数也占很大一部分,因为它不仅集竞技,技击,健身于一体,还在技术技法中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太极拳术的博大精深的精髓。

太极拳解说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朱台中学初三一班的王金朝,下面将由我为大家介绍我校的太极拳课程。

朱台中学在“阳光教育”实践中,从2008年开始将太极拳文化融入学校的特色教育中,让全体学生在每天课间操时间集体练习太极拳,既锻炼了身体又缓解了疲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逐步养成了自信、包容、和谐、至善的太极拳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保证太极拳练习质量,让太极拳活动的开展持之以恒,学校把太极拳作为重要的一门校本课程并开发了校本教材,将每天的上午课间操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定为雷打不动的太极拳练习时间,定期举行班级太极拳展演,还组成专门的太极拳活动检查评比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检查评比细则,对太极拳活动进行常年不间断的全面检查与评比,定期公布,及时表彰。

各位领导、老师们,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人人会打太极拳,人人打好太极拳的局面;我们课间操的太极拳运动被省、市、区电视台进行了录制和播出,受到了一致好评。开展太极健身运动,传承太极文化,必将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太极文化与学校阳光文化的融合,让我们朱台中学的学生更加阳光、更加自信!

太极拳总结 篇6

盛夏烈日炎炎,难掩热情似火,在这个火热的季节里,我们太极拳社辅导站迎来了成立一周年的喜庆日子。我谨代表辅导站,向出席今天庆典活动的.各位拳社领导和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

向站点的各位拳友致以诚挚的祝福!向为我们庆典活动提供大力支持的董事长、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进一步增强市民文明健身意识,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更好地传承太极精神,满足广大太极爱好者的健身需求,去年7月10日,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和太极拳社的共同策划、发起下,伴随着“市直太极拳文明健身活动”的启动,我们太极拳社辅导站正式成立。

一年来,辅导站积极践行“勤、恒、礼、诚”的拳社宗旨,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拳艺有了长足的进步,拳友们在收获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的愉悦,辅导站形成了“团结、友爱、和谐、快乐”的大家庭特色。这些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拳社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得益于辅导站各位老师的辛勤培养和精心指导,也得益于站点全体会员的积极努力和共同呵护。

受拳友们的委托,我将辅导站一年来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和拳友们补充指正。

一、扎根“拳社”这片沃土,辅导站这棵“幼苗”逐渐成长壮大

辅导站成立之始,会员不到30人,管理相对松散,影响力也不大,拳社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着眼站点的建设发展研究对策,指导站点迅速成立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段工作计划、训练内容配档表和各项活动实施计划。在拳社强有力的领导和站点老师们的精心组织下,辅导站李明、王刚、赵志、刘晓等同志积极开展工作,拳友们积极配合,站点凝聚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站点先后参加市直机关单位太极拳培训展演暨拳社成立七周年庆典、市老年人健身项目展演、太极拳社注册登记揭牌暨上半年太极拳剑展演、市电视台航拍等大型活动,参与活动的会员达120余人次,展示了站点风采,积累了活动经验,提升了拳艺水平。目前我们辅导站拥有70多名注册会员,已发展成为一个组织健全,管理有序,拳艺精进,和谐团结,在周边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团队。

二、结缘太极,得遇明师,满怀感恩之心

建站伊始,刚接触太极的学员们大都没有基础,对基本的步法、身法都不甚了解,不少人对学好太极拳缺乏自信。一年的时间,我们熟练掌握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十三式一、二路、传统杨式三十六式太极拳、传统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及三十二式太极剑等套路,动作由最初的机械、生硬、断续逐渐向灵活、松柔、连贯发展,对比初学时的水平,每个拳友都能感受到一年来自己拳艺上的可喜进步,每个人内心都有着强烈的成就感。这些进步的取得,有我们学员们勤学苦练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我们遇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好老师。

太极拳论中有“非明师无以成学,非勤练无以顿悟”之说,又有“明师难寻,无缘难遇”的俗语,我们站点的拳友们很幸运,通过结缘永年太极,得遇一批明师指点。站点成立后,老师对辅导站的建设十分重视,对学员们的训练十分关注,经常过问我们站点的情况,利用集体展演、到我们站点巡视或者拳社开会等机会指点我们站点拳艺,对我们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7月5日拳社开会前,老师还专门就我们站点搂膝拗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指导;任老师以年过古昔之身,承担了所有套路的教学,每次教学都精心组织,既严格标准,又耐心细致,从分解到连贯,反复讲解,亲身示范,细扣动作,不厌其烦;任老师、柴老师、崔老师、付老师、韩老师、杨老师等老师在带领学员们按计划训练的同时,经常深入到学员中间,纠正动作,讲解示范要领,针对拳友们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辅导,帮助学员们树立信心。从老师们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拳艺,更学到了他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可以说,我们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浸透了老师们的心血与汗水,感恩老师们的付出,是我们辅导站学员们的共同心声。

三、珍惜机会,勤学苦练,太极拳剑功夫不断精进

我们深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向零基础学员,周密的教学计划,志同道合的拳友,这些条件同时具备,是十分难得的。一年来,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晨练时大家认真听,反复练,虚心向老师们请教,业余空闲时间也不忘熟悉要领、背记拳谱,公园小区的拳友们每天晚上自发地到地下车库加班训练。拳友们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做到了持之以恒的参加训练,不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雪雨,都能见到辅导站练拳的身影,不少拳友一年来除了大年初一或特殊情况,基本上一天不落的坚持练习,很多生动的事例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不多讲了。一年来,拳友们拳艺上的进步多次得到李老师、任老师等拳社领导和站点老师的肯定,在拳社组织的几次大的活动及6月份中心站和纪念馆站来我站交流活动中,我们的展演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可以说,一年来,习练太极拳剑,已成为每个拳友的自觉行动,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感悟太极之道,身心双双受益

结缘永年太极,追求健康养生是大部分拳友的初衷,一年来,学员们身体方面的变化最为突出,有些拳友原来失眠,习练太极拳不久,欣喜的发现自己入睡快,睡得踏实,一觉到天亮了;有些拳友腰弯背疼,练太极一段时间后,腰板直了,背也舒服了;很多身体虚弱、经常小毛病不断的拳友通过练习太极拳剑,身体抵抗力增强,精力充沛,远离了病痛的困扰。

太极是阴阳平衡之道,是身心双修之法,一年来,太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更多的是我们心境的升华。练拳的过程是动静相间、养练结合、内外兼修的过程,通过平心静气、寓静于动、排除杂念、松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陶冶了我们的性情。很多拳友反映练拳后脾气变好了,遇事不再心浮气躁了;原来在工作生活中感到烦恼困惑的事情现在能够从容面对,心态变得平和了;很多沉重的心理压力逐渐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悦。

一年来身心方面的收获,拳友们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我想在后面的座谈中大家会谈出更多更深刻的体会。

五、齐心协力,站点建设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我们站点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从事不同的工作,性格经历也各不相同,是永年太极这个平台,将我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学练太极,我们同甘共苦,切蹉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增强了站点的凝聚力。一年来,老师们很关注站点建设,不仅对站点活动的筹划给予指导,而且积极参加。任老师不论是拳社大型活动还是站点组织的小活动,在每次活动前都对活动计划进行指导,对细节进行交待。我们站点还有一批热心人,李明从增强凝聚力、增进友谊的角度出发,王刚、赵志、刘晓等同志等同志承担了大量繁重的组织筹划和准备工作,不少拳友对活动的开展给予了支持和帮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年来,“家”已成为我们站点最贴心的代名词,也成为我们站点的特色。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家人般的关心和牵挂,可以分享到朋友间的快乐与愉悦,也寻找到了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我们这次站点成立一周年庆典活动以“心系太极,感恩太极”为主题,回顾一年来的历程,我想“感恩”两个字最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想法。感恩太极让我们在不老的年纪就与太极结缘,太极给我们带来更有质量的生命;感恩太极让我们遇到了德高艺精的老师,老师教会我们拳艺,也教给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感恩太极让我们拥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带给我们团结、友爱、和谐和快乐。

太极拳入门 篇7

一、学会入静

所谓入静, 就是使练拳者从现实生活中过渡到练拳境界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叫“无极桩功”。其主要作用是调心、调气、调息。所谓调心, 就是使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调气, 则使急促的气息变得顺畅, 有节律;调息是使自己身体的姿态达到练拳的要求, 即两腿并立, 头部百会顶天, 两眼平视, 下颏回收, 颈项竖直, 含胸拔背, 沉肩坠肘, 松腰松胯, 两腿似直非直。即看似直立, 但不僵硬。思想上要排除杂念, 全身放松, 意守丹田。做到这些, 练拳才能全神贯注。心神稳定, 方能显收神形合一之效果。

二、夯实下盘

凡习武者, 首先要练就下盘的稳固, 要有落地生根的力量, 推不动, 拉不摇。只有下盘稳定了, 练拳时才能腿脚沉稳, 上身灵活, 动作敏捷。要使下盘稳定, 腿脚的力量是基础。增强腿脚力量最有效的方法是练“马步桩”和“虚步桩”。“马步桩”是同时练双腿的力量。要求上身中正, 两膝顺脚尖方向而弯曲, 两脚保持平行, 但膝不能超出脚尖, 而是在脚尖与踝关节之间变化, 裆要撑圆。练“马步桩”必须循序渐进。根据体能的增强逐步加大力度, 大小腿之间的夹角逐步变小, 身形逐步下降, 一次站桩的时间逐步加长。“虚步桩”是练单腿的力量, 左右腿交换着练。要求一腿着地, 另一腿的脚后跟轻触地或微离地。着力的脚后跟应与身体脊椎末端的长强穴垂直相对并屈膝。前腿即虚腿, 膝微屈, 前脚与后脚的横向距离保持在10厘米左右。其他与“马步桩”一样。以上是练太极拳扎根筑基的功夫。练此功夫, 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吃得苦, 耐得劳, 坚持下去, 一定能取得好成果。

三、正确掌握身、眼、手、法、步

身眼手法步是武术最基本的元素, 指的是拳势中的身形与身法, 眼神与眼法, 手形与手法, 步形与步法。

太极拳的身形要求立身中正。即身形随时保持头顶百会穴、腰脊命门穴以及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即使个别动作要求前倾 (诚如“海底针”) , 这三个穴位的连线仍是直线。杨式太极拳中的“中正安舒”, 吴式太极拳中的“斜中寓正”, 都是同一道理。身法为以腰为轴带动四肢, 上肢动作以腰带臂, 以臂带肘, 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 以胯带膝, 以膝带足。

眼神是太极拳演练者的精神体观。习练太极拳要做到神形兼备, 即通过动作展现出太极拳的气势和神韵, 要求眼神与肢体动作协调配合, 从而体现精神与气质。因此, 行拳中才会有“手眼相随”和“眼到手到”的要求。如果在演练中不注意眼法, 动作就无生机;如果运用得当, 就会充分展现所练太极拳的精神内涵, 且富有表现力。

眼法主要有两种, 一为“注视”, 一为“随视”。“注视”多用于定式或瞬间停顿时, 是指眼神平视前方, 力达专注, 展现出内在的精神面貌;“随视”是指眼神随手或身体某处或器械的某一部位运转, 直到动作完成转为定式。“随视”运用于动势之中, 即“势动神随, 手到眼到”。

手形有三种, 即掌、拳、钩。掌分俯掌、仰掌和立掌, 而立掌又分正立掌, 侧立掌和横立掌, 均为瓦楞形。拳分平拳和钻拳。手法变化很多, 除太极十三式中的八法, 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外, 冲拳、搬拳和栽捶经常用到。而钩手一般在拿与捏的动作中使用。

步形有弓、马、虚、仆、叉、歇、丁和独立步等等。要正确掌握步形, 每种步形都应站桩习练。其步法有进步、退步、跟步、撤步、摆步、碾步、扣步与开步等等。太极拳的步法完全是以旋腰展胯来带动的。要求迈步如猫行, 其过程是腰带胯, 胯带大腿, 大腿带小腿, 小腿带脚, 轻提起, 再向前轻放脚, 重心从后脚逐步转移至前脚, 行进如履薄冰。不要犯提起蹬脚, 落步打夯, 虚实不分, 出现双滞的大忌。

总之, 只要用心学, 认真练, 努力不懈, 就可以正确掌握太极拳的身、眼、手、法、步, 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练好单式

太极拳的套路是由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单式组成的。姿势正确、动作规范的单式, 是学练好相关套路的重要基础。单式是身、眼、手、法、步按武术攻防要求组合而成的, 其中包含着动与定二式。动式是一个单式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之间的动作转换过程, 而定式则是结束瞬间所处的姿势。以“揽雀尾”为例, 动作开始时的手法为掤式, 中间经过捋挤式的有机转换, 最后定式为按式;而步法则以虚步、弓步相配合, 最后定式为弓步;身法则是以平行移动加旋腰转臂配合手法来完成整个动作的。

学练单式要弄清其中的拳理拳法, 如“揽雀尾”式中的捋法为什么要向自身的左侧或右侧运行?掤劲向上不能丢, 挤劲平行, 而按劲向下以及它们之间的攻防关系, 都需要在单式的学练过程中来加以解决。学练单式, 动作一定要到位, 一举手、一投足, 都要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既不要过分, 也不能不到位。习练单式是学练太极拳入门的关键, 要认真细致地准确掌握好每一招每一式, 套路的学练定将水到渠成。

五、太极拳套路的串组

有了单式的基础, 将其有效地组合即成套路。组合的原则是, 前一式的终结就是后一式的开始。式式如此, 连绵不断, 直至结束。整套演练要气息顺达通畅, 动作圆润连贯, 自始至终, 势如行云流水, 连绵不断, 松柔自然, 一气呵成。

演练太极拳一定要遵循心静体松, 贯穿于始终;意念专一, 意动势随;连贯圆活, 周身协调, 表现太极拳的神韵, 展现太极拳的功夫;虚实分明, 充分体现太极拳的阴阳互换, 不断变化的过程。做到呼吸深长, 均匀通顺, 力求神形兼备。

太极拳美学 篇8

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的趣味、它的哲理、它的深只要你身体力行去接触它,便会迷恋忘返,被它的精神所感悟,被它的奥妙所折服,被它的美所倾倒,究毕生之力去追求、去品味。

一、 太极拳是圆的艺术

以圆为美,是太极拳演练的根本。它的每一招式、每一动作处处展示了圆的美妙。步伐的进退,手臂的舒张与旋转,身体的起伏与折叠,眼神的收束与放出无一不处在圆的延伸与轨迹中。而这种运动又是在“一动无肖动,一静无有不静”中进行。腰走小圆,四肢走大圆。内圆带外圆,外圆呼应内圆。形体的运动在二维、三维中去完成。而意念却在三维、四维之外去发展。记得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派的一个著名观点,他们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无独有偶,在太极拳艺术中习练者与观赏者都会看到以圆为美的情形。不过,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以圆为美,主要是从纯形式方面考虑的,讲的是球形的美、圆形的美;而太极拳的以圆为美,内涵远比这丰富的多。

太极拳的典籍中没有明确地提出过“圆”是一种美的概念。在师承之学中“圆”也并非解释为简单地轨迹运动。中国武术受儒、道、释三家影响颇深。我国古代历来的“圆”以圆满、圆通为美之说,移于技艺,又有“理”(内容)圆在美、“技”(形式)圆而美之分。先理而后技,先占理而后得势这也是武术各门派不约而俗成的东西。清代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中曾这样诠释“理圆”:“落笔要面面圆、字字圆。所谓‘圆’者,非专讲格调也,一在理一在气。理何以圆?文以载道,或大悖于理,或微碍于理,便于理不圆”。何氏虽述的是书法,然而,技类旁通,武术也是如此。这种“理圆”正是一种古代的美学观。“技圆”而美,指的是艺术技巧上达到的一种圆满无缺的境界。如明代徐上瀛《琴谱》中所言:“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猱(弹琴指法),而吟猱之妙处,全在圆满。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不少不多,以至恰好,谓之圆。吟猱之巨细缓急,具有圆音。不足,则音亏缺:太过,则音支离,皆为不美……天然之妙,犹若水滴荷心,不能定拟。神哉圆乎!”这里的“圆”指的是艺术上达到的一种出神入化的“圆满”、“圆通”境界,太极拳处处以圆为理念,心中一太极,宇宙一太极。天人相应,浮想联翩,出拳动足,站桩走架都在接拳应招情理之中。无太过,无不及,撑抱圆满,绵绵不断。高手习练时,不论招式多寡,或动或静都会生动之极,练者会感到神游物外的畅快与肃穆。观者也会立时觉得自己纯净了起来,心如流水滤过,过滤出宁馨、明洁、淡泊来,并从淡泊处升出一种五光十色的精彩。

太极拳以圆为精华,不是为圆而圆的,其中充满了哲理和科学。中脊为中心,蹬腿、转腰,送胯、出拳一气呵成。拳正在自身圆的切线上击出。力猛而速急,符合现代力学规律。对方击来,手旋接住,转腰化解,恰自自身圆的切线上化开,或借力击出,确是省时省力,巧使适宜。

然而,太极拳中之“圆”绝非一日可悟得,也非刻意可求。须名师指点,日日苦功,方可远离“皮相之圆”,步入高境界的圆活之美。

二、 用意不用力,盘韧而骨强

中国古代一切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相想,中国古代美学家十分重视意念的功用。在中国古代,意念既是一个哲学概念的功用。在中国古代,意念既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生理学概念,古代艺术对于意念的重视都在于通过“用意”而达到“物化”的境界。

太极拳在演练中是十分重视意念的核心作用的。当然,这要结合习练者入门的时间长短,功力的大小,悟性的高低来施加不同深度意念虚下心来,排除杂念。用一些简单的意念。如抱住一塑料包裹的球体(实物感)。再后来,习练者做按掌时,须用眼力随动作表达出对方被按出、抛起、跌落的过程。等有功底时,事物变为虚象,习练者动或不动用意念都能有一种搅起周围空气,自身在其中无限膨胀的感觉,等等。

意念的由繁到简,由实到虚,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功力的深化,不断地去雕琢完善的,这中间的演练过程与其说是有意无意的肢体行为,实则确是在心灵行为的幻觉之中。风格本质上表现着平静、单纯、简洁和凝练,这是一种高度的自信之感,这是中国古代美学家认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述:“寂然拧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用意不用力,是习练太极源的原则。其所述的“力”是泛指人们的拙力,即生活生产所用的本力;而其“意”,当为“假境识真”的美学观念。这种意念所激起的欲火,是一种无法衡量的力量,能使精神变成了骆驼,变成了狮子,变成了小孩。意念可以演示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轮,成为一种神圣的肯定。猫去捕鼠,其动作的迟速,人去学它也易;猫欲捕鼠,其宁静致远的微录神情,人去学它甚难。静态压倒了动态使你能看到色彩,听到意乐,这是一种伟大的静穆。《管子》说:“人能正定者,盘韧而骨强。”意念的施用,你会感到一种深沉内在的快乐,一个源术家在施用意念时,是不应当按照本来的面目看事物的,而应当年地的更丰满、更单纯、更强健。为此,在他们自己的拳术艺术中总会感到一种朝气与春意,有一种长驻的满足。这是一种只有习练太极拳者才能感到的伟太的静穆,使你的生命得到陶冶。当然,这种意念的运用是对于自然状态的寓意,做符合太极拳理的意念追求。而不是忤物违意,强施小巧,也不是像老庄那样不要人巧的“自然”论。正如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所言:“若人富天巧,春风入毫楮”,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一词(Katharsis),中国学者就有二种译法,一译为“陶冶”;一译为“净化”。太极拳正是有这样一种推崇自然格调的审美兴趣。使你陶冶,使你净化,使你感到无比的满足与自得。

三、 拳理的奥妙在变化变就是生成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也是太极拳大法所在。发展、向上、变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世代文明的陶冶(净化)而逐渐形成起来的最重要的审美观念。少女为什么美?奥妙在于“变。”变就是生成,就是充实美满,美是新鲜的、向上的和充满朝气的,所以少女的美都是说不尽的。中国人论艺,经常说要“究神达化”,“出神入化”。尤其是“出神入化”,似乎已经成了审美鉴赏中的常用成语,《辞海》对“出神入化”的解释是:“形容技艺达到神妙的境界。”

太术拳以站桩起家,十三桩、三古六势演变发展,重劲不重招。老师衡量学生是否入门不是看其会多少招法,走多少架势的套路。而是在搭手时感觉其“绵里藏针”的太极劲儿掌握了几分,实做与修炼互相超越多少。“劲”字的造出是很有趣味的,繁体字是这样写“劲”的。即三张弓的功力被上边一横掩盖着,藏而不路。京味“劲”的发音多带儿音,给人以活泼灵巧的感觉。难怪老拳师衡量练者是否入门时总爱说“太极劲”掌握了多少。

太极拳在开始创生时,只有十三桩、三十六势,是以击打、实战著称于世的。后演变到了今天,为普及的需要,发展为如今的四十四式、八十八式、一百二十八式,成了养生拳、救命拳。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也有碍于太极拳在竞技体育范畴中的发展。太极拳的精髓在于劲力的培养与应用,这种劲力是有别于生活中的动力定型。它的培养要从无中生有,从最感生到最精神。是情以悟性,是天人感应的覆盖美学观念的独特训练方法。正如宋代杨万里《酬阁皂山原有崖道士甘叔怀赠美名人不及佳句如何十古风》说:“赠我新诗学字奇,一奁八百颗珠玑。问侬佳句如何法,无法无孟也没衣。”几百年来太极拳一直给人以不断捉摸的广阔天地,因而具有巨大的艺术生命力,自诞生来始终活生生地站立在观众面前。

太极拳在习练与实做中推崇流动的“不主故常”的思想,正是中国古代美学创作中所倡导的“活法”。“活法”的概今是南宋时期深受禅门思想濡染的诗论家吕本中提出的。他在《夏均父集序》中指出:“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也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面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吕氏所论,本针对诗歌创作而言,而太极拳习练时在意念上要求随物赋形、因情立格。使意念凭借于自然,赋情于自然,自身融于自然,是一种水流自行,云生自行的洒脱。在实战中无招无势,随屈就伸,仰则觅其高,俯则觅其深。这种圆活生动变通无碍的应敌方式正以例题死不变的套路模式为对立面。拳道有法而无法,才能变通而无碍,所谓“随机应变,左右逢源”是也。当然,这不但需要习练者潜心演练,还须读书阅世、见贤思齐方可大成。正像韩驹《赠赵伯鱼》诗形容那样:“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太极拳比赛讲话 篇9

大家下午好!

在这丰收的季节,我们满怀豪情迎来了高一年级太极拳比赛。我代表高一年级组对本次比赛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本次比赛付出辛勤劳动的班主任、体育老师、全体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是祖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刻的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健身效果。推行太极拳是我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磨练我们坚强的意志,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我们持之以恒、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次比赛,是各班级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顽强拼搏精神的综合展示,也是同学们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这既是对同学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验收,也是对各班同学组织纪律性和精神风貌的大检阅。高一年级学习、训练太极拳时间虽短,但各班极精心组织,全体同学刻苦训练,努力在比赛中赛出成绩,赛出最佳的班级形象。

本次比赛是对高一全体同学整体素质、精神风貌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我们师生团队拼搏精神的一次考验,更是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力体现。希望全体师生以本次比赛为契机,把比赛过程中体现的顽强的意志、持久的定力迁移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一种积极参与、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来要求自己,并将这种风格与水平保持和发扬下去,太极拳课间操将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其风格和精神,必将帮助同学们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太极拳学习心得 篇10

清凉的地下室,静怡的环境,像是经过了一坛陈酿的时间,16周的努力凝练成一套杨氏24式太极拳,也让我从一名对太极拳的无知之辈成长,变成一个太极拳的爱好者,追求其中太极的境界。的确,不论是哪一周,哪一个慵散的午后,每次来到这地下室,气息悬于飘逸的音乐之中时,都会忘记之前一节课的疲累和一周来发生的不愉快。尤其当沉啨在太极拳独有的旋律中,表面的我得以释放繁琐的羁绊和负担,感受到了真实和安详。这时会让人想起快高考的那一阵子,在傍晚下山的夕阳里独自一人眺望远处发愣的情景。现在虽然不再感受高考的紧张,而生活的细琐小事和屡屡受挫的期望但成为了无形的枷锁,往心灵的自由添上负担。在每周四的最后一节体育课,一套目清耳静,神气内守的太极拳便使人透过现实的浮躁看到了那时临近高考时的夕阳,不知不觉中渐入安详之境。心间只余一泓清泉、一抹余晖。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太极拳的运动轨迹始终体现弧形,蕴含“万变不离其圆”的哲理。从起势开始,含胸拔背、头悬收臀等不仅是站桩的要求,而且是整套太极拳贯穿始终的要求。在行拳的过程当中,势势相承,缜密的防守同时也有攻其不备的打击,太极拳正是一套通过实战经验的来的拳法,其中的很多招式都包含了深刻的攻防含义。太极拳以棚、捋、挤、按、采、挒、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式,动作柔和缓慢,处处带有弧形。轻巧沉重、刚柔相济、要做到明动静、辨虚实、识刚柔,动作外柔内刚、灵活变换,发劲完整。

学到的不仅是拳法和架势,用老师的话来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很多的招式经过最初从实战经验里的诞生,日渐完善修正之后变得美观大方,可见一些招式只停在表面,学习的过程更要注意内功的修炼。学时所限,老师只用了两次课教我们坐功,虽然时间短暂,却让人受益匪浅,教人如何透过喧嚣,寻找一种安稳的状态。尤其在邱老师说到当初自己学习太极拳的时候,平时蹬脚接收的严厉训练,让人心中惊叹练功的重要性。

从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克化相生中,学到了更多平衡的原理。在练习推手的过程,看上去是一件很简单枯燥的事,但是却蕴含了很重要的一种太极拳攻防技能——试力。在左右揽雀尾的一招中,上课老师曾讲过一个典故,这个故事让人记忆犹新:当时杨无敌和人比赛,用了一只活生生的鸟雀,试力然后夺走鸟雀腾飞时的借力,让鸟雀飞不出人的掌心,以此证明自己的功力。这一点也说明一个道理,要控制住对方并不是死死限制,而是灵活运用对方的弱点,在关键时刻将其唯一的力量化解。

此外,太极拳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的原理,攻防意图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尤其在双纵当中,以力扛力的一部分让人知道,当现实的情况不容许硬碰硬,就要用借他人之力施加在对方身上,这说明了对手在使出大力的时候,也是薄弱之处最明显的时候。

上一篇:cpa刷题必备税法习题下一篇:人格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