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感受

2024-06-25

练太极拳的感受(共7篇)

练太极拳的感受 篇1

练拳的感受-郑曼青

以我个人的感受,觉得随便什么运动以及娱乐活动,都比不上太极拳,我早年的身体 坏的很,坏到不能再谈了;医药都没有办法把病治好。结果练练太极拳,没有吃药,也没 有打针,就这样一天一天自然好。我患的是肺痨,在从前是一种很厉害,很可怕的病,我 自己也觉得不行了,已到了西药中药都没有办法的时候,练练太极拳就得救了。太极拳真 的是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比方说,我们知道肺痨有咳嗽、吐血、发热、肺部痛等症候;当 肺部痛时,可能肺部空洞很多,有人认为到这种地步的病人,一两天就会死了;可是我在 六个月中,咳嗽就一天一天的见好;吐血也渐渐的没有了。肺痨的咳嗽并不很厉害,只是 一天到晚不断的咳就是了。发热并不太高,半年後发热也渐渐退了。居然在两年以後,身 体完全好了,真想不到。可见太极拳对人体健康方面的功效,不是其他随便什么方法所可 比拟的。

後来兄弟觉得太极拳很有益处,於是也教教同学,发现学生练太极拳对胃病,甚至五 脏的病都好。要是练太极拳能够继续不断的话,癌症是不会生的,我也从来没看见过学生 患过癌症;不过,如果练拳马马虎虎,没有兴趣,或者没有恒心,那就不敢说了。

气沉丹田可治脏腑疾病

目前美国认为最重要的是心脏病,十年前兄弟在美国见到的报道是两分钟可以死 一个人,癌症四分钟死一个人,像这样心脏病死的人虽然也很急,以我中医的观点来讲,这种还能用心电图检查的慢性患者,并不是心脏病。因为心脏病一发病在两个钟点内绝对 无法救治,若是检查诊断拖了多少年还没好的,这应该叫做心包络病,并不是心脏病,这 句话各位听起来,一定以为很奇怪。实际上中国对这包络病可以治疗,心脏病则不能救治。但这种包络的病到最後,要比心脏病急得多,几秒钟就可死人,可是仍然可以救治,因 为人体五脏最急的是肝,这条路是由肝木生心火过来,所以特别急。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绝对没有这种病,因为心包络会比别人强一点,外感风寒不至於侵袭到心 包络,以至慢慢的影响到心脏,这种病我所见的,我所治的很多,而且在中国医学上讲得 比较详细。那么练太极拳的功效,对最厉害的癌症、心包络、心脏病等等,都不成问题,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肾脏病也很容易恢复健康,总之,对於人确有好处。

太极拳的最大功用是「松」

今天我以为太极拳这样优良的运动,不仅在中国是第一,在全世界也是第一;任 何拳术,任何运动,都不能比。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道理存在。

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 中道理。为什么松有这么大的好处?当时只晓得讲松、松、松,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 能松得很乾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前年悟通这个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师澄甫先生所讲的。他不大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 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 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就 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我现在更深入的讲一句,你们

就会很容易的悟到怎么叫松。比方说:我们现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 个肚子,笑笑的,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讲上头题著:「坐也布袋,走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於一切----儿女 妻子、功名利禄----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这个布袋最难得放下。所以讲什么「放下屠 刀、立地成佛」、什么「一下子顿地可以成佛」等等,就是讲不容易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己有意识挡住,我不能进步,是自我意识挡住了自己,没有办法打通,这一 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的关头。

人类唯一自强之道

不过太极拳对我们身体的保健功能,更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比拟,随便什么拳术,随

便什么运动都不能比。西方现在的运动,我看起来都是摧残,都是互相摧残,或者自己斲 伤自己身体,对於人的健康,并无任何补助。只有练太极拳才是人类唯一的自强之道,确 是比医药都好的一种办法。任何疾一到要靠医药就不行了。我从那么坏的身体起,这五十 年来没有病过,在座诸位除非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跟我差不多以外,别人还不行呢!起 码牙齿、耳朵、眼睛都比不上我,为什么呢?那就是太极拳的益处。太极拳为什么有这么 多益处呢?各位想一想,人身是由「气」和「血」所组成,养气则气旺,就能生血,经脉 也能够畅通,这就没有病了。一切健康人的五脏一直连到头部、眼睛、耳朵、牙齿,如果 气血经常灌注到各个部门去协调,那会生病,这就是太极拳特有的好处,所以我在此地讲 这个题目,就是希望大家不但要自己的健康好了,还要慢慢的推达及别人的健康;不但是 我们自己中国人,还要推及世界各国的人。孔子所以讲「有教无类」,所有人类的健康,我们都是一样的关心。有这么好的健身法子,我们应该把它推广开去。

培养有恒的七分钟

现在,我们再讲拳该怎样的练法。依兄弟经验,那根本的问题就是你们觉得时间不

够,我是早上练七分钟,晚上七分钟,似乎我是很忙的样子,不然怎么没时间呢?其实不 是没时间,也不是很忙,而是对有恒的观念太差了。比如说,从前把身体练好,就把拳丢 下去,这是我历年来的经验,只要一天你放弃,你慢慢就放掉了。练拳一定要有恒,所以 我的早晚只练七分钟,就是要把恒心拿出来,先使有恒了讲,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我用 七分钟练一套拳,一百多动一套拳只用七分钟要练得很快。为的是有恒最重要。养成有恒 ;我有一个方法,一早起来,没有洗脸,没有吃饭,离开床就得要动,千万把这件事要控 制好。如果今天很忙要出去,我早点起来,非要把这件事解决了不可。如事情的确很急,必须提早出来,而且已经起迟了,那我饭可以不吃,拳一定要先练,洗脸摸一摸就行,不 必那么久,时间就不会浪费了。到了晚上看见床,就想起我非要练完拳才能睡觉,拳没有 练,我绝不上床。以这个有恒的法子对付自己。人是要管的,自己管自己要严格,严格要 有方法,就慢慢上来了。

要少不要多

其次是不要贪多,贪多就不能深入。你要少少的,不要以为今天只练一个动作,甚 至两个动作,一样要练七分钟;七分钟已经够了,不必多,「少则得,多则惑」,因为少 而不多,你就可以深入,不必在形式上,在动作上荒废了许多精神同时间。要学这一点东 西,就要往前往深推进去。比方说我们写字,写字只八笔,八笔就是点、横、直、勾、策、掠、啄、磔,要天天写这八笔,虽然天天写几十字或几百个字,不一定三十年五十年得 好。也许那一个字写一辈子都没有写好,为什么呢?因为开头这一点就没写好,这一横就 横不平;这一直就没有直正;这样子永远在一个环外盘旋,不能进来,非要这一点完全点 好不可。要是这一点一百天没有点好,就点一年,就点三年,这样你以为长吗?便宜极了,各位想不到,我六岁学字,学到六十岁才觉得有一点学懂了。天天在琢磨,但是算起来 只这八笔,要多少年写一笔!所以「少则得、多则惑」,老子说这句话实有哲理,是对的。你要真正了解它,这一笔老点老点,有什么意思呢?它会使你深刻研究,深刻体会,往 里面深刻达到一个境界。不是普通泛泛就可以把这个地方讲明白,所以有恒了以後,不要 贪多,就会有很大的成就。

高深的哲理融合了物理

实在讲起来,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你们大家打太极拳打了几十年没有用。但我这个

身体,风一吹来,就几乎被吹出去了的人,练两年拳以後,很厉害的好手竟在我手上没有 打赢过。五十多年来,我也在世界上跑过一圈,遇见过不少高大的西洋人,没有在我手上 打赢过,我的一个学生有七尺一寸高,重四百三十多磅,竟然在我手上像小孩子弄球一样。我有多大力量呢?没有别的,就是我刚刚讲的—松。所以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 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我有个叫龚作汉的学生,这里还有很多人认识,这孩子是有天份,练到五、六个月,就已悟到松了,连拳势也没有 练好,就懂得如何松法,你说太极拳难吗?就是绝对要把松字弄清楚。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 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 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 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还是「松」为第一,这一 点是我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练拳好像陆地游泳

练太极拳或其他任何拳术,不能说说讲讲,就算是高了、妙了,一定要拿事实证明,要懂学理,要应用出来,不能违背自然原理,这样才能得到太极拳的好处。我今天讲得 很详细,你们可能仍觉得这一点东西,真不容易得到。比如说,学佛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 成佛,话是这么讲,做起来真难。除了要少要恒的原则外,我现在再讲一个最简单而且最 有效的方法,各位可以自己试验的,那就是拳势的动作情形,在我们的意念中,不在打拳,我们要比喻在水里摸鱼,也像是在陆地游泳,把空气当作水用,意到气到,时间久了,便会水到渠成。你们说太极拳那里有劲,那里能打人。抱这种观念的人很多。比方说,台 风来了,什么东西都被拿起来,火车那么重也能飞起来,可见这个风的力量真是大得不得 了。同样水的力量也大极了,围墙是很坚固的,水深不过是半腰,只要经过它荡两荡,墙 也就倒了。

气的伟大功能在渐进

人体气的力量,就等於水和风的力量,所以拿水来比喻我们气的作用。很多练过太极 拳的人,常常把练气的方法搞错,练气不可著相,气一练错,不但没有好处,害处很多。

我现在讲这个气,只要你慢慢的积上去。不可求多,气是积力,好像一张纸一张纸叠在桌 上,并不觉得,每天堆一张纸头在桌上,摸也摸不著,积上十年,你看看这叠纸有多高,一年就可观了,它是慢慢积上去的。如果你一定要多给几张,今天给你十张二十张,给完 了就没有纸了,贪多就是这个样子的结果。如果少,你会永远有恒的这样堆上去。太极拳 的气是积力,要你慢慢的堆上去。丹田不是积气的吗?(丹田是在肚脐下一寸三分),但千 万不要太著意气沉丹田。有这个念头就坏了,立刻会出毛病。你要一起意念,它就立刻起 一个反动的「意识」。况且气的力量大极了,你要陷在里头,它会生种种的毛病,那怎么 办?所以讲气沉丹田不要十分注意,不要觉得使气吸到丹田,只要从思想上精神上注意到 这个气在肚脐上就好了。气之所至,意之所至也。意到了,气就到,这个气的伟大,无可 比拟。至於作深呼吸运动,气吸足了,肚皮很紧张,胸部闭起来,气涌到下面,上头就浮 起来,那是不行的,那立刻就成了一种反动力,要随时用心得来的才是真气,要常常注意 丹田,慢慢的上去,所收的成效就会很大。这个问题在美国常常有人问到,多数都已经错 了,各位如对养生关心,就要注意这个丹田。所谓气宜鼓烫,这样是以我的气操纵外界的 自然之气,譬如我现在用手这样一动,这个气被挤到那边也已经动了,你们看不见就是了。我这么一动,全部都动了,这叫鼓荡。自己本身没有气,怎么能把外面的气吸收进来呢 ?怎么能把这个气接牢呢?要自己常常注意这鼓逿的气与你的呼吸和身体是息息相相关的,於是乎你就会受到这个天地之气的好处。我们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么动 啊!动啊!是气动,就是不休息不停止的跟著气走,你要是这样的运动不息,不住的气在 流转,那你就得到好处,身体绝对不生疾病。

拳宜精简不宜贪多

还有各位也知道,这套拳是三十多年前我把它缩短的。从前这套拳是翻来覆去,有

四翻五翻之多,譬如说单鞭,有四、五次这么转过来转过去,全套拳架有一百二十多势。当时我在南当全省国术馆馆长,要想推广太极拳这个国术馆与别的不同,它在湖南七十六 县,那一县都有。共有教官四五百人,我要把这几百人在两个月时间内都训练起来,有什 么办法?只好把拳势删繁就简,雷同的不要,意思相同的也不要,拳的形势从头到尾一点 也没有改动,这样子费了许多时间,我就把它删减成了三十七个姿势,再翻来翻去也差不 多有六七十个动作,已经比从前少了一半,於是就这么把它传开来。

太极拳只有十三式,十三式就是八卦的四正四隅配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以易经 五行八卦的方法配上去,这样合隆是十三式长拳,你说这十三式就算长吗?圆的就长,庄 子所讲的,鱼在池塘里走,鱼行千里,还是在池塘中间,这个圆的还有穷吗?所谓长拳就 是圆的,打完了再来,打一百年也没有打完,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就是不断的永远不见,这个谓之长。有许多人对这个有疑问。以为我这样做法,是把太极拳改了,不对。我这 样做法,是无可奈何,是时间和各种环境的关系所促成的。实在讲起是这个拳架太长,翻 来覆去不必要。十三式只十三个动作,现在三十几个动作已经不得了了。我希望不要多,只要有几个动作,自己常动,有恒就行了。太极拳分阴阳两面。太极拳绝不能离开阴阳。一切的作用都是在阴阳里头变化,阴阳里头发生,再好的功夫,再好的办法,除了阴阳的 妙用之外,其余的都没有用。

立人之道

今天乱七八糟的讲我过来的经验。无是要把练太极拳的道理给各位谈谈。最後我要谈

点立人之道,我近来常常和各位谈起张三丰先生,我早年看过他的全集—全集里讲他中年 的时候,随便到哪里看到人,不讲拳也不讲运动,是劝人家读四书,张三丰先生专门劝人 家读四书,他是道家,他也不叫人读道书。他意思就是四书有做人的道理,立脚很稳固,人能够自己站得住。孔子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要立得起来,人如果立不起来,就发生问题,就不晓得成什么东西了。四书所讲的意思和易理,甚至再高深求得仁义,这 都是人人应该有的。我觉得最近我们国家同人民对於外来的新的东西喜欢得太多,总希望 人家的东西都要得到。最好原子弹就拿在我手上,这有什么用呢?就是大家都能到月球去,对实际的人生也还没有多大用处呢?总之要把自己做人的道理先站住,这才是人,我希 望各位同仁朋友不向外而向内,把自己的东西不要丢掉,自己的东西自己也要看一看,这 是兄弟的希望。

练太极拳的感受 篇2

在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当中流传着一种错误的看法即功夫都是从套路当中练出来的。

目前,不同拳架的套路千差万别,甚至有些互相矛盾,同样一个揽雀尾,不同的流派皆有不同的练法,甚至同一个师父在不同时期所传的拳法也会不一样。经常会有一些文字和视频描述某某太极“宗师”的青年架、老年架或者秘传架动作如何,似乎练熟这样的一套架子就足以彻悟太极拳的深义。其实,习练者对每个拳架的具体内涵不甚了了,在这种前提下,还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套路来,这种所谓的新派太极往往只是在动作上的革新,而无实质性的创新意义。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于套路绝对化是津津乐道,还借用前人的事迹来论证——有“太极一人”之称的陈发科老先生每日就练拳三十遍,却不知道他在三十遍之外还曾练过什么内容,更别提其他训练内容的比重以及重要性了。

训练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我训练。自我训练中不仅包括练习盘架和套路,还包含各种层次的发力、步法、身法、眼法、反应和功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训练。

第二部分是从自我训练到实战的过渡训练。就传统太极拳的推手、打手的练法而言,绝不是当今流行的那种温柔的训练模式,而是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与实际操作模式,且是为实际运用而设定的。

第三部分就是实战训练。套路练习中的对敌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实战中的对手可不会站着不动,让你随便打。实战训练是在双方接触中的针对性训练,是对本能反应、抢点夺位,以及技击的角度、距离、时间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击能力的综合训练。

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训练要求和功能,各种训练方法不能相互代替,只有把各种训练模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真正获得太极拳功夫。

二、把拳当操练

有些人习练太极拳不是以技击实战、强身健体或者修身养性为根本目的,而只是刻意地去追求套路的高难、新颖、美观、舒展、大方,竞技中能得高分,使其具有一种“艺术性”。

这种现象在太极拳表演中尤为严重,评委评分、选手是否能拿冠军,只看其动作是否好看,真正打出来的拳架与太极拳谱往往貌合神离,形神相悖,枉顾其是否符合太极拳的本义。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对套路的“发展”、“美化”,恰恰违背了传统太极拳拳法的合理性,破坏了它一招一式原有的功能。太极拳套路训练中的每个动作都应该完全符合人体基本的间架结构的正确运动,如果破坏了这个基本结构,就违背了太极拳使身心阴阳平衡的功能。正如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家讲究种下什么样的因缘,即得什么样的果报,练习太极拳一旦偏离了太极拳法的根本主线,必然无法体现出太极拳的内涵和真谛,也无法得到习练太极拳理应产生的效果。

还有些人为了增加表演效果,尽力地显示太极拳中的发力,任意地增加弹抖。的确,有时候弹抖得越多越厉害,观众的掌声就越多越响亮,但这种刻意为之,错误地理解了弹抖的力量,夸大了弹抖在太极拳中实际所占的比例。事实上,弹抖在技击实战中的用处并不是很大。在迅猛的实战当中也没有这样抖来抖去的时间。实战中,你的对手往往每秒钟能打六到七拳,你一拳还没抖完,就不知道被对手打到哪里去了。所以,这种抖弹只适用于自我陶醉式地表演。“抖”,实际上是一瞬间把力抖弹到对方的体内,而不是自我欣赏式的颤抖。松、活、抖、弹,一秒钟几拳都出去了,根本没有让你进行所谓“运劲”的时间。

三、推手技击擒拿化

太极推手讲究“踢拿摔打,分筋错骨,拿脉点穴”,“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徒手搏击中,擒拿的效果并不是很大,只有在近身接触之时才能有所发挥。

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中说,“任彼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法流派的特点便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然而,许多太极拳拳师为了展示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效果,过高地看待擒拿在太极拳拳法中的地位,过频地用擒拿来进行演示和教授。

擒拿教起来较为简单,也比较安全,可以让学生增加兴趣,可是一旦以偏概全,用擒拿来代替太极拳的其他拳法动作,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要知道,擒拿不等于技击,擒拿只是技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正如前辈们常说的“巧拿不如笨打”。更何况高手互相搏击时,想碰到对方都难。

有人认为:“先拿后打,打中有拿,拿中有打。”虽然不能说这种理论绝对错误,但在实际运用当中,“拿中有打”是很难发挥出来的。

有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把太极推手当作是一种擒拿术,认为推手就是技击的一种表现形式,擒拿又是推手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思路对于太极拳的习练是非常不利的。

四、推手程序化

太极拳推手的训练体系是一种高密度、高强度、多变化的综合训练体系。只有这样训练,才能充分地体现太极推手的性质和特点。模式化的训练,往往只是入门时期采用的一种练习方法,习练者切勿把它当做是太极推手训练的全部内容。

古人云: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为方便太极拳的初学者学习,这些程序化推手对于教学来说有一定的效果,初学者这样练是可以的,但是有一定基础之后,就不适合修习这种程序化推手了。因为这种程序化推手培养不了技击实战中所需要的全部素养。

传统的太极拳推手训练体系完全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具备“踢拿摔打、分筋错骨、拿脉打穴”等各种上乘要求,无论是沾手、分手、接手还是合手,其每个阶段的动作练习都与前后的训练密切相关,环环相扣。

目前,大部分太极推手的训练方法,往往是一种固定节奏的定式训练,缺乏节奏和力度等的变化。太极拳练习的初期,应从有形有势中找劲,培养合理的间架结构和用力习惯,但到了中高级阶段,就要训练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需要习练者抛开定式化的束缚,达到自然而然地应变。拳谚说:“有形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

不要把太极推手等同于技击,或干脆认为推手就是放慢了的技击。其实,推手只是通往技击道路的一个阶段。目前,很多人演示太极拳的对抗时,为了方便,往往采用推手的方式,利用推手和擒拿来表现。试想,如果对方不是处在推手的状态下,而是与演示者进行实战,敢问这些展示出来的技术还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吗?

推手是建立在不脱点接触的基础之上,搏击却没有这种约束。传统的太极推手在不脱点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各种技击方式,这就是老辈人说的“乱环”,推中可以带打。这种技击形式的推手是通往太极拳实战的必经之路,始终贯穿着技击实战所需要的各种素养的培植,包括脱点和不脱点的训练。根据训练的指导思想,就能辨别所进行的推手训练是否服务于技击实战的需求。

太极拳讲究拳无定法,周身无处不是拳,遍体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击。此处的“拳”并不局限于手部;我们常说的“手法”如何,也不仅仅指手上的动作;“推手”也是一种概指的说法,“推”不是单一的肢体前推,“手”也并不单指手的动作。唐朝诗人贾岛曾因为一句“僧推月下门”而在“推”和“敲”之间来回斟酌,低头骑驴时不小心冲撞了正在巡逻的韩愈,留下了一段推敲故事的美谈。所以,推手之“推”字也应该取“推敲”、“试探”之含义,并不仅仅是“推开”的意思,而“手”是泛指以手部动作为代表的攻击和防御技法。太极拳推手训练初期,手上的技法运用较多,但同时也要练习用身体去推,用身体去引化对方的力量。

太极推手讲究手分八法,足分八法,身分八法。除了手上能够走出八个劲,身上同样也需要练出来,这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整体性。“推”并非是肢体上的推,也要训练意识、本能、承接、发放、游走,推手是综合性的训练的概指,最终的效果是能够随感而发,随感而行,应物自然。

初期的推手训练是从劲力开始,到了中高级阶段,也要培养用意的快慢、引化、听劲,练习利用对手的反应时间差来进行力的发放。同样一个引化,可以用手引化,也可以用身法引化,还可以用步法引化,在练习时,逐级深入,最后形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

五、一个模式练到底

太极拳训练体系的系统化至关重要。从初级渐入高级,每个阶段的训练方式都能够加以验证,有其独特的目的,和前面与后面的训练又有着直接的联系,从而练有所用,环环相扣。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往往相信“功到自然成”,只管天天练便罢,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他们的练法让我们感觉非常吃惊。他们练了二三十年,都是那么一种训练模式。就好比一个人刻苦学习小学课程,学了二三十年,最多只能说明他小学知识的根基比较扎实,而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都没有接触到,其水平又能高到哪去?同理,这样训练,又如何能达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呢?

推手、盘架、技击等任何一个要素,在不同时期的要求都不一样,每个阶段的训练目的非常清晰明确。以太极拳的盘架为例,第一层次是以身带手,第二层次则是以手领身,第三个层次则是以神运身。

第一阶段讲究落地生根,八面支撑;但是到了下一个阶段,则是脚下如绵,虚实转换;再到后面的阶段,则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如有位拳家所说:“太极拳第一步慢练,第二步快练,第三步快慢相间,慢不可痴呆,快不可错乱。”

六、技击实战讲手化

一个球员,不管在训练场上表现多好,在比赛时的命中率往往都会下降很多,这就是练和用的区别。我们必须清楚,讲手只是一种训练手段,不能代表技击实战。因为在现实中,你的对手不可能对号入座,让你按照套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敌人是活动的,也在随时寻找你的空档。

目前,太极拳讲手已是很普遍的教拳模式,有许多太极拳老师通过讲手去描述太极拳的各种动作的用法,使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更好地体会拳法的作用、引化和发放,更直观地去理解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这种讲手教学适合于初学者,他们可以从中初步体会到太极拳的各种攻防转换,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一式多变。

不过,这只是一种教学模式,不应该成为应用模式。就像篮球教练在训练队员时,可以把各种技术分开讲解,但队员们上场比赛时,更多的是要依赖在平时的大量训练中所养成的素质,而不是训练时学到的技术单招。举个例子,许多老师传授单鞭的运用,常常用一只手抓住对方的一只手,另外一只手往对方面门打去,但在实际运用中,对手的身形位置和他自己的身形位置,都在随机变化,要想恰到好处地用上这个姿势,往往是很难的。有时候,可能左手是云手的一个动作,右手却变化为白鹤亮翅的动作,这都是随势而变的。

有时候,对方想着如何来打我,但在肢体接触的一瞬间,我将受力点突然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对方的作用点,他原来想好的各种用法突然间就用不出来了,就会陷入一个短暂的发愣状态。对方一旦改变了重心,失去了平衡,我们就可以顺势破坏对方的间架结构,对方想好的招法就很难打出来。

太极拳虽然起步的方法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技击而言,从推手过渡到技击,这一部分更需要针对性的训练。系统而言,要经过沾手、分手、接手等方面训练才能过渡到技击。沾手主要是运用太极拳“踢拿摔打”等各种技法,在不脱点的前提下,任其发挥,绝不是为了推手而推手。分手手法可开可合,可分可离,无论是步法、手法还是身法,讲究“脚无定位,身无定型,手无定法”,这样与技击更接近了一步。接手实际上也是技击的前奏,在敌我双方没有接触的前提下,瞬间打击对方;如何去承接对方的进攻(承接不是硬接),可以用步法、身法、手法接,目的就是保护自己,使敌背我顺,这是太极拳接手的根本要求。只有通过各种训练才能逐渐过渡到技击。

有人开玩笑地说,太极拳练习班是老弱病残学习班。的确,太极拳习练者的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体壮的人所占比例非常小。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提到“耄耋能御众”,即七八十岁的老人仍能与人较量,现实中的太极大师也往往是些鹤发童颜的高龄人士,这很容易让人误解,似乎练到老年才可有所修为。为什么不能培养一批“青年即可御众”的年轻太极拳家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训练方式的不足,甚至错误。

七、“练时慢,用时快”

社会上还有个“练时慢,用时快”的说法,认为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实战之时自然就快。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平时不练快,在真实的对敌实战中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只会落败。

只有进行了快和慢的速度训练,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技击实战中,面对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的功夫对手,一位真正的太极明师会展现出真正的技击特点。实战对手不可能与你慢悠悠地比划玩耍,要想抵挡对手疾风骤雨、风雷电掣般的攻击,必须“你快我更快”。

这里所说的“快”并不是单指肢体动作上的快,主要是指自身的敏感程度高、本能反应快、启动速度快、运行路线短。诀曰:“心如火药手似弹,灵机一动鸟弹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神威。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这是前辈对太极拳技击实战的高速度特征的体认,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深思。

快与慢是相对的,但又是密不可分的。必须要有“快”的训练,才符合前贤们的教导。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战验证中应对自如。

慢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3

慢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不论是在公园、广场还是在空旷的绿化地带都能看到练太极拳人的.身影.练太极拳的速度可快可慢,而慢练太极拳更有利于心静体松,提高人体的微循环功能,对健身养生有更佳效果.

作 者:黄顺久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省黄石市磁湖路82号,435002 刊 名: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 英文刊名:ZHONGHUA YANGSHENG BAOJIAN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 

感受清华,砺练提升 篇4

—清华大学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初夏时节,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对名校的仰慕、对大师的崇敬,参加了清华大学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学习,真实地融入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清华的魅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饱受终身裨益。

一、感悟清华,沉醉其中。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历史名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深深的感悟到“清华”这两个字的厚重和清华精神的魅力。课堂上,教授们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机敏的思维,以及学者特有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的积极心态。置身清华园内,忘记校外的繁华,独守一份宁静,细细品味清华底蕴,深深感悟哲人智慧。

二、收获清华,不虚此行。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收获知识的体验是快乐的。此次学习时间虽然很短,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真思考推进城市转型、产业规划、园区建设等事关全区发展大局的问题,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强的措施做好各项分管工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个人的不懈努力。

总之,这次培训,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拓展了思维,思想和追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学习机会,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激励,这种激励产生的效果将是持久的、终身的。

感受太极 篇5

本人(蛇皮袋子)配制:左手直拍,金亚太极底版,正手大维388D-1长胶,单胶皮,此款胶皮是经过改良过的大颗粒胶,类似怪胶黄胶皮。反手39度普狂3。打法:倒板发球,直拍横打,主打长胶面,拱、推、撇、搓是主要手段,尤其喜欢送对手2个大角度。

昨天和一个与我水平相差不大的右手直拍双反打,以前和他打时用的怪胶黄胶皮和黄太极底版,2人之间互有胜负,我稍稍占有点优势。昨天用金亚底版和他打了差不多30来局,总战绩差不多我赢了10局左右。战绩不如黄太极底版打起来那么优。

用金亚底版打球,整体感觉可能比黄太极稍微差了点。当然可能是还有完全适应的原因,金亚底版的撇,搓,拱都非常的好,反胶面的横打感觉也是很不错的,非长胶面的发球非常好。金亚底版的速度,弹性也是不错的。不足可能就是整个板的怪异性不如黄太极那么好,可能是长胶面的弹性过足,所以导致很多球接过去不太飘,晃动感不是那么的强。

心静才能练好太极拳 篇6

一、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前提

太极拳动作具有攻防含意,但太极拳较其它拳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太极拳讲求意动势随,精气形神融为一体,只有心静才能把思想高度集中在拳理拳法上,不断提高拳技水平。古人云:“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太极拳是内家拳,在练拳时,要求在松柔的基础上,做到形正、气顺、意静。能静才能松而不懈,能松才能气沉丹田,气贴脊背,上虚下实,放松而入静。习拳者只有做到凝心静气,摒弃杂念,精神内守,动中处静,静中寓动,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才能协调一致,方能体悟太极丹田功的意境。入静必松柔,太极拳之要求松柔入手,日久才能积柔成刚,刚而复柔。有心求柔,无意成刚,方圆相生,刚柔相济。须知柔中之刚才是真刚,柔中之快才是真快,至柔才能至刚,至柔才能至快。所以,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前提。

二、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备条件

太极拳运动要求“汗而不喘,动而不累”。练习拳架必须全身放松,意静神凝,虚领顶劲。如用拙力则处于紧张状态,肌肉持续收缩,压迫血管,增加血流阻力,抑制血液流量,机体容易疲劳。只有放松,才能使血液正常流通,减轻肌肉收缩压力。只有放松,才能心静。心静能防疾祛病,强身健体,有助于调节神经,通畅血脉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平衡阴阳;心静有助于引导吐纳,呼吸深长,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器官功能。

心静还能排除心理障碍,忘却忧思,没有得与失的顾虑,没有名和利的困惑,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心静还能缓解紧张,振奋精神,永葆心理青春。拳谚说:“心静才能养精,精足而气充,气充而神沛。”诗云:“静则生阴动生阳,阴阳结合气血畅,坚持不懈勤锻炼,不是神仙寿也长。”

三、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保证

第一,要自我调节思想入静。

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

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摒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练拳时动作要轻灵,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听之至细,动之至微,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不求静而自静。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

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通过拳架(套路)的外在形式,循序渐进,工整规范地把拳理拳法的意识表现出来,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势随神移,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意念贯穿每个套路及动作,意念不息,动作不止。心静与用意引导是辩证关系。只有心静才能做到用意念引导动作。反之,用意念引导动作,能进一步做到心静。

第三,要用太极桩功来调整意念,静养灵根气养神。

人身是一个太极。太极桩是根据太极拳运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采宇宙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道法自然,身心兼修。人生的存在,在于精充气足神全,祛病延年在于养内修身扶正祛邪。太极桩法的修炼是培养精气神的法宝,太极桩法的动作要求松、活、静、自然。习练者要保持四松(即身松、骨松、意念松及视野松),同时做到三调(即调息、调心与调形)。息调心自安,要用意念吐纳把呼吸调整到深匀细长的程度,要使精神高度入静放松,排除杂念,形正气顺,气顺神宁,身体松弛,促进经络畅通。若每天坚持十五分钟,天长日久,就会自然形成意念力。善养生者静谨守,精气神合修身心。

第四,要松柔练拳慢行架。

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这是演练太极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是太极拳难练的一点,也是衡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习练者要把身心置于安宁舒适的状态,要做到身正体松,心静柔和,阴阳转化。其中,身正是人体的一个基本状态,行拳动作要稳健,腰基要坚挺,步伐要虚实分明,重心要稳定,站立要平衡,进退旋转要轻灵圆活,不歪不斜,不前倾后仰。行拳动作要均匀,不匀就不可能心静。全身上下要内外配合,行拳过程要保持匀速,动作之间衔接要顺和、连贯,拳架高低要适中。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它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

心静体松练太极 篇7

《十三式行功歌诀》中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太极拳演练的要领所在,在拳势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动作转换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肢体变化,而是用内在的真意正念来指挥外在拳脚的使用。要想运用好这个拳论要领,在心理上要排除杂念在拳境中的干扰,要放下琐事,使念波散去,心静如水,逐渐调和心神,从而达到心平气和的心态,这样练拳的内意就纯正了,其指挥拳脚动作的功力就会增强,整个拳势所展现出来的拳架姿态就会气度非凡。拳架的三盘之形,不但能展现出强健的筋骨,而且还能散发出内在神意饱满的气息。

为什么太极拳的节奏缓慢,动作轻柔,劲力柔韧呢?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放松肉体的目的。拳式动作的放松,有利于能量的蓄积,有利于脏腑功能的阴阳平衡,有利于活血化瘀改善气血运行,使经络更加畅通。太极拳中的放松,不是松懈,也不是无力,更不是软弱,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放松之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在攻防意识支配下的放松,它是在意、气、力会聚下的放松,它放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内劲。

上一篇:学校挂职汇报材料下一篇:怎样打电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