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太极拳的思想

2024-10-18

修炼太极拳的思想(共8篇)

修炼太极拳的思想 篇1

太极拳整劲内劲的修炼体会

内劲是太极拳技击的精髓。没有内劲,太极拳就成了空架子、好看不好用的功夫。太极拳之所以大多流于锻炼身体的范围,而在技击上的实作寡之又寡,就因为大多数修炼者只注重口头上的理论,而没有注重内劲的锻炼。不少人谈起太极拳来头头是道,而对起招来却软手软脚、相形见绌,不知如何下手。再加上一些理论家把太极拳神化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让人产生望尘莫及的感觉,这就导致不少修炼者觉得太极拳可望不可即,好像是花一辈子也难练成的功夫,最终只能把太极拳变成纸上谈兵的技法。

本人认为,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御外抗敌的拳法,它也和其他拳法一样有一定的练习步骤和程序,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法虽不同,但万法归宗。杨班候二十多岁就成为太极技击名家,可见只要训练方法对头,能实际应用太极拳就不是难事。

武术上有‚一年形意打死人,十年太极不出门‛的说法,主要原因是形意拳的学习从一入手就开始练劲,从明劲到暗劲再到化劲,循序渐进,自然而成,练习者只要加以适当的攻防练习和速度训练,就能达到实作体用的目的。而太极拳的学习有不少人被引入玄途,先去僵劲三年,再练缠丝劲三年,再练听劲三年,兜来兜去,把人弄得糊里糊涂,到最后使太极拳成了能看不能用的锻炼方法。

其实,太极拳的修炼也应像形意拳一样,可以从整劲入手而至内劲完备。具体方法是快慢兼练,慢则练其意气运用、浑身一如(整劲),快则练其圆活通融、动作顺达、招法运用。太极拳有其修炼的次序和原则,只要遵循,想要达到实际应用也不是很难,而不是非要等上十年八年。

如何修炼太极拳的整劲、内劲而使自己具备技击的基础呢?本人谈谈自己随师修炼的体会。

笔者20世纪80年代初跟随南京徐公伟(1916—2003)老师学习武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徐老师1942年经上海30年代擂台冠军王亮臣老先生介绍拜入清朝武官、‚江北大侠‛赵轶凡门下学习内家功夫。赵轶凡之武式太极拳学自郝为真,也是孙禄堂之知交。徐公伟也为国术大师、中央国术馆顾问兼查拳教授于振声之传人,1962年获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第一名,生前历任江苏省武术比赛裁判长或总裁判长、江苏省武术馆专项教练,与中国武术9段钱源泽先生也是挚友。笔者跟师5年。老师教授太极拳的方法是把每个动作一一拆开,从外到里详细讲解,特别是对动作外形的外三合再到内三合的体认过程不厌其烦反复讲解,并从头到尾一一示范。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者练着练着就能感觉到太极拳的整劲,全身浑然一体。

如陈式太极拳的‚单鞭‛一式,徐老师把它分为几个步骤。左腿向左开步为一,手向右上肩窝穿掌为二,手随腰转从右向左画弧为三,手画弧至身体左侧左腿上方为四。此时必须调整身体姿势,务必做到上下对应即所谓的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此时轻轻呼气就能感觉到气沉丹田,久练小腹就有一种鼓涨的感觉,全身上下也能感觉到‚整‛的内劲。在整个动作完成的时候,表面上动作停止,实际上此时正是内外合一、上下相合,整劲的感觉特别明显,就如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动作完成时虽然有瞬间的停顿但要意气鼓荡,要贯穿到下一个动作。当然,太极拳的其他基本要求也要做到,如颈竖(虚灵顶劲)、肩松、肘垂、胸开、胯缩、裆圆、趾扣、中正安舒等。

据太极拳的资料所说,太极拳刚开始也是单招练法,不知何时才串成一个连贯的套路。徐老师对每个动作皆如此要求,学生一般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能感觉全身有‚整‛的感觉,此时再配合动作的快练就能身体敏捷,不但出招快,动作的劲力也能体现出来,在推手时膝部前后移动就能感觉劲由脚而胯而肩、形于手指、上下一体的感觉,也就是《太极拳论》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练习二三年后,学生走趟子时就有了上下相随、一动全身皆动、一静全身皆静、内外合一的感觉,全身浑然一体,好像连成一块,在推手时只要对方一顶就能感觉到全身皆有的抗力——由整劲而产生的内劲,从而使学生具备了技击的内劲基础。

有关太极拳的应用,徐公伟老师强调‚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发劲于无形‛。记得在南京鸡鸣寺公园老师示范太极拳化劲的运用时,令笔者与另一个学员同时反扣老师的双手于背后,老师数一、二、三,笔者与另一学员即被弹开,感觉老师的双臂突然像蛇一样抓不住,然后人就被弹开。平时与老师推手,我与老师双臂相搭缠绕几圈后,老师一说开始他的双臂突然就变得像泥鳅一样,手钻进来贴着我的胸口从上往下摸了几下,我想黏也黏不住。太极拳在老师手里,既巧妙又神奇,发人于无形。

在套路纯熟之后,徐老师要求学生对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单一练习,使内劲与技法相合,达到功法合一,这样八法就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成为实际操手的招,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徐老师强调太极拳的松、沉、圆、活,单式采用低架子进行训练。笔者修炼多年,感觉到如果把重量沉到地下,就会有一股劲从脚下传导到全身,松得越好则力量越大。能松得开,是练好太极拳内劲的关键,就如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所说:‚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身动矣。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能沉,就有了太极拳的整劲;能圆,就能支撑八面;能活,就能用招。

笔者运用徐公伟老师的方法训练学生,皆能取得一样的效果,学生一年之后皆具备一定的整劲和沉劲,不但桩步稳固,而且一搭手就有整劲的感觉。当然,练出整劲只是初步的功夫,随着修炼的深入内劲会越来越强,再通过速度和攻防的练习,就有了用太极拳散打的基础。

笔者也跟过吴图南传人郝怀木先生学习吴式太极拳及杨少侯的杨式小架,深感世上有苦练之功夫而没有练不会的功夫。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功夫的一种,也就具备传统功夫的共同特点,能够用于防身自卫、御外抗敌。当然,太极拳也是健身、修心养性的好方法。行话说越高级的东西越简单。如果把太极拳弄得玄乎其玄,将理论越弄越复杂,会让广大的学习者无所适从。笔者希望自己30多年来修炼和教学的经验,能对一些学习太极拳的人有所启发。

修炼太极拳的思想 篇2

太极拳吸收了我国古代养生法术之精华, 如道家的 “ 性命双修, 动静兼修” , 武术方面的“练气易筋”, 特别是传统医学“导引吐纳”, 使太极拳更加符合医学养生的要求, 成为以拳为体、以拳为用、以功为本的整体锻炼项目。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一项体育运动, 更是一门防治疾病的科学技术。太极拳一旦练到能防治疾病的程度, 它就是一门气功。实践证明, 不论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力学、医学和拳学上, 太极拳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健康护体法宝, 是其他一般性体育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太极拳是以形体、呼吸、意识密切结合来锻炼形气神的高度身心整体运动, 其以“外练”和“内调”两个功能促进人体健康。“外练”是以深沉匀细的腹式呼吸和连绵柔缓的腰腹扭转对体腔内的脏器进行按摩, 以手臂的旋扭和腿脚的屈伸对全身关节和肌肉进行锻炼的机体活动。“内调”是通过头、手、腰三位一体的同步圆运动使脑进入宁静状态, 对机体的各个生理系统进行调理的气功医疗。“外练”和“内调”在促进人体健康上, 两者各有千秋, 但相辅相成。“外练”通过全身活动锻炼机体的力量, 对一些病症起到“治标”的作用, 而“内调”激活免疫系统, 增强机体抗病和康复的能力, 从而消除头痛、 失眠、肠胃不适、气血不畅、关节不遂、精神不振等病症, 能起到即练即灵的效力, 这就是两者相辅相成的体现。

二、太极拳气功状态

太极拳的习练分为初级、高级两个层次。拳路不纯熟, 练拳时要考虑动作的顺序和准确性;拳路纯熟, 但练拳时头脑另有所思, 或是练拳场所不静, 致使脑意识未进入宁静状态, 这样的拳练均属于初级层次。初级层次的太极拳只能起到“外练”作用。拳路纯熟, 不需要用脑“导引”动作, 而是脑意识“跟随”动作。此时, 如果外景和声响对视、听等神经中枢的刺激减弱到最低程度, 脑意识便进入极佳的宁静状态, 这时的练拳便进入了高级层次。高级层次的太极拳就升华为气功, 具有调理免疫系统、 防治疾病的 “ 内调”功能。

圆活是在连贯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 即圆满活顺。就是在无限延长的螺旋式弧形动作中, 不凹不凸, 不起棱角, 没有缺陷。 拳的冲、 贯、栽、撇、撩, 掌的掤捋、挤按、抱分、搂推、架撑、压托等, 均要求匀、柔、缓, 在圆的运动形式上体会手法、步法和身法, 体会肢体参与由内向外的弧形运动的规律和要领。双目轻闭, 脑在圆运动中处于晃悠状态, 全身犹如躺在吊篮内缓缓摇摆, 又如同鹰翔高空, 升降起伏, 左右盘旋。身体不时产生失重感, 脑内产生清爽感, 全身仿佛有源自于脑的无数清凉细流流淌。脑的虚无清静感, 全身的失重感及清凉感, 这“三感”就是太极气功状态。太极气功状态下的这些奇妙感觉, 是那些伸伸腿、扭扭腰、发发热的一般机体活动不可能产生的。

三、太极拳气功进入

练拳时, 要全身放松, 虚领顶劲, 沉肩坠肘, 含胸拔背, 松腰松胯, 以腰为轴心带动四肢活动, 腿脚虚实分明, 步子轻灵稳健等, 是练太极拳必须做到且比较容易做到的。在静、松的前提下, 要逐渐做到用意念指挥行动。“用意不用力” , 和 “ 动作是圆弧轨道” 则是太极拳的灵魂, 也是太极拳由“拳”升华为“气功”不可或缺的条件。经过较长时间地习练, 还会感到自身的一些穴位如劳宫穴、涌泉穴等发热, 这达到了“意到气到”的境界。

“用意不用力”的主旨是“用意”, “不用力”只是“用意”的必要条件。力是大脑指令下的肌肉骨骼活动。“用力”的表象是肌肉紧张, 实质是指挥运动的中枢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气功之所以有助于防治疾病, 就是因为在气功状态下, 脑意识入静、肌肉放松、外感神经中枢进入尽可能达到抑制状态, 从而使包括以脑为主的各个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得到很好地调理, 促进全脑进入轻松脑波状态 (现代脑科学认为可分泌有益激素——脑内松果腺素等) 。因此, 高级层次的太极拳习练不可用力, 包括实为拙力的“暗劲”、“内劲”。手臂的一招一式, 腿脚的起落进退, 均要求“意识跟腿 (手) ”而不是“力气驱使”。只要不单纯是为了“外练”强身健体, 而是从防治疾病的“内调”为主要目的, 即使是酷暑, 在练完一路简化太极拳之后也不至于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否则, 太极拳就练成了单纯活动筋骨、 锻炼肌肉的强身运动。 当然, “ 不用力”并不是要求躯体软绵绵、两臂轻飘飘, 只是不刻意 “ 发力” 。 只要用意到功, 意自然会生力, “不用力”绝不会导致全身无力。

四、太极拳气功习练要点

以圆为中心。练拳的全过程, 处处是圆, 无时不圆, 故太极拳又称圆运动。要以脊腰为轴不停地左旋右转划半圆, 手臂随腰的扭转上下左右划整圆, 没有一处直来直去。头既做180度“自传” 半圆运动, 又随着身躯的前后左右进行360度的“周转”圆运动, 所有圆运动使得脑仿佛在无际的天体里绕着圆漫游, 产生一种晃悠感, 致使脑意识进入一种虚无缥缈、一切皆空的境界。这正是医疗气功所要求进入的“静”界。

动作整体连贯。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不是单个动作的连接, 从“起势”到“收势”, 手臂和腰身的运动形成一个接一个绵绵不断、周而复始的圆, 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停顿, 动作的“定势”只是每个动作的终结姿势, 仅用于教学上的分节和短暂停顿。练拳过程中的停顿, 必然使脑在圆运动中产生的晃悠感不时地中断, 脑意识的宁静状态不时地被破坏。形停则意断, 意断形必乱。

环境宁静。宁静的外部环境是习练太极气功的重要保障。绝对的自然之“静”甚是难寻, 但可以通过闭目 (微闭) 、塞听、独练等创造一个“心静”。“塞听”并非塞住耳孔, 而是对外界的一切声响不予理会。拳路熟悉后, 练时最好不要使用音乐伴练, 容易分心, 不利于听觉神经中枢的抑制, 容易受束, 迫使动作紧跟音乐节拍。所以, 音乐伴练不适宜太极气功。

习练随意。习练太极拳的速度和套路随意性很大。简化太极拳快速练完一路需5-6分钟, 中速需要20-30分钟, 慢练则可用40-60分钟。动作的随意性也大, 某些动作按套路规定只有左、右共两次 (如揽雀尾) 或左、右、左共三次 (如野马分鬃, 搂膝拗步) , 但实际习练中, 次数可多可少, 速度可快可慢。

单独练习。集体练拳意味着速度一致, 就要靠音乐伴练或口令指挥, 此种方式只适合于教学和表演。练拳时, 动作受束、脑意识难静, 必然减弱甚至收不到太极气功的医疗保健功效。独自习练, 是气功习练的最佳方式, 也是动中求静的必然要求。

修炼太极拳的窍诀 篇3

修佛与练拳不可分割,如果忽略或轻视修佛,则必定练不好太极拳。这样说是不是有些武断?实践证明这种说法并不武断。

太极拳与其他拳术相比,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心性修炼与心意修炼、性命相结合的修炼,清净境界修炼,哲学与美学、儒道佛武医相结合的修炼,内求本具、天人相合的修炼,而这些修炼都离不开佛乳法雨的滋润、养护、拓展、深入、升华、提纯和整合。

一、修佛的目的与练太极拳的目的并行不悖。修佛是为了透彻了知人生,具慈悲之心与智慧之心,利众利他,度己度人,透视因果定律,获清净心、恭敬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常乐我净,这是起码的层次。而修炼太极拳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是为了改变气质、提高人格、完成事业、光辉人性,是为了开发智慧,改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自己领悟太极真谛后,则要积极传授以益他人。修佛与修练太极拳,这两者的目的何其相似。

二、修佛的途径与修炼太极拳的途径本质上是一致的。修佛的关键是理证与实证结合。只懂佛理沒有实修不行,只有实修不懂佛理则是盲修瞎炼。在修炼太极拳时,理上开窍、理上练拳、理上揣摩离不开站桩、盘架、单式重复等实修手段,明理与实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三、修佛与练拳在方法上同根同源。“人人都有灵山塔,佛在自身岂外求”。修佛主张反求诸己,“一切唯心造”,相随心转,事随意成。故一切修法中,修心第一。修佛尽管八万四千法门,而修心为第一法门,自净其意为第一窍诀。修炼太极拳呢?自求本具,心净体松,周身放松,内外相合,虚实分清,动静相宜,乃至进退转换,中正安舒等等,第一法则还是心地清净,没有障碍。如果不懂这一根本法则,千法万法都会无益无效。

四、在整体修法上,核心是时空我的千变万化,故破我执十分重要,所谓心无所住,见相破相。太极拳的套路、名目可以说是异象纷呈、花团锦簇,很易“迷人眼”,而练拳者要始终整体把握的是永恒不变的内核——阴阳相济、含三合一、正反扭环、见相破相、内求本具、修炼内功。

五、精神假借、景观联想、语言诱导、闻思结合,此为修佛的境界窍诀,更是修拳达真的法宝。修佛者通过持戒清心、念咒与念佛号、联想人文景观(如观音菩萨)、诵读经书、坐禅(如毗卢坐、瑜伽)等升登佛境。而太极拳修炼者则必须通过精神假借(如观想周身如珠如球、如气柱、如流体,似乎水中运拳、陆地游泳等)、景观联想(如想到自身如鹰翱翔九天)、语言诱导(如蓝晟先生的混元法站桩口令词及其他运拳口诀)、太极思维(如正、反、合)等来提高修炼拳术的效果。有的拳者边诵《心经》边运作套路(比如作者),有的拳家以《圆觉经》为指导理解并实证太极拳(如王壮弘先生),都分别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效果。

修炼太极拳的思想 篇4

世人都知道健康重要, 但要真正明白也不是容易的事。较多的人犯了重外不重内的毛病, 可从三个层次来分析。

首先, 如果把环境作为外在因素, 把自身作为内在因素, 人们经常是过于注重名利地位、配偶子孙这些外在的因素, 然而“有了病, 谁也替不了”, 就说明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其次, 在本体的身心关系上, 过于看重肢体发达、器官正常这些外在的现象, 而却忽视内在心理素质的锻炼, 意志薄弱。诸如有的年轻人居然因失恋而自杀, 有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而一蹶不振。在遭遇特大灾难困境时, 有些身强体健者由于急躁和丧失信心而丧生, 而有些体弱者却由于性情平和、未失去信心而终得获救。

第三层次的求外不求内, 是对身心健康的理解不准确。表现在身体方面, 是重视外在的身材高大和肌肉发达, 而忽视内在的健康实用;表现在精神方面, 是重视外在的表现坚定, 忽视内在的思想根基培养。

练习太极拳的目的, 重点不在练身体, 而在于练心态。也就是说, 练拳不只是练外形, 而着重在于练思想。要有目的的改变自己的心态体态, 更多的进行向内的追求。通过练拳不只是求得健康的身体, 更要能练出良好的思想意识。

人是精神和肉体的完美结合, 其本质是精神。“灵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也就是说, 人的本性具有灵根, 修炼方法是要靠悟理。古代的修炼家都强调“炼己”, 并具体地指出:“己者, 即我静中之真性, 动中之真意, 为元神之别名也。”“人有三宝精气神”, 这句古语也说明人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二、心练重于体练

太极拳古传经典《授秘歌》云:“无形无象, 全体透空。应物自然, 西山悬磬。虎吼猿鸣, 水清河静。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它的首句就指出“无形无象”, 可见强调的不是肢体动作, 而是心性的修炼。太极拳的特性是“阴阳变化, 举动轻灵”, 其体能表现是“关节要松, 皮毛要攻, 节节贯穿, 虚灵在中”。

前辈拳师杨禹廷先生指出:“全身自然舒松, 节节贯穿, 头脑安静, 神经不紧张。身心松静, 自然舒展, 柔圆缓, 胸腹松净, 周身血液流动畅通, 神经末梢活跃, 体肤感觉灵敏。”

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一书中指出:“练拳须从无极始, 阴阳开合认真求。求无极的方法, 就是静站无极桩。选择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之处, 自然站立, 周身放松, 摒除杂念, 收心求静, 逐渐使自己心定神宁, 身心虚静, 物我两忘, 一念无思, 一物无有, 躯体如同虚空无物一般, 而进入一片空空洞洞的无极景象。如此静心站立静待其动, 纯任自然, 待到至虚至静时, 复有一点灵犀生于气海之中, 由无极而现有机, 静极生动, 动则太极焉。”

从以上论述中, 可知在修炼中的心练是最重要的。

太极拳诀“全凭心意下功夫”, 就是真经。它指出修炼中的调心是核心, 是关键和根本。调心使用得当, 不仅可以治愈疾病, 促进健康, 而且可以开发智慧, 激发人体潜能。修习太极内功, 首先要修习松柔功夫。内求心神意气松, 即头脑思想无挂牵;外求肢体关节松, 即肌肉骨骼都松透, 退去本身拙力。

修炼者要求清静———“心无杂念名‘清’, 对境无心则静, 心清神静, 即名‘清静’”。人在世间, 无不被凡事困扰, 皆因物欲横流, 心随外境转, 而自性心迷。清心修炼是无极入门的基础功夫, 静极生慧。而最重要的则是心安神静, 也就是心性的修持。修心养性, 就是炼己。

一个人只有凭真心下功夫钻研, 认真领悟, 才能取得成功。前辈的经典和导师的言传身教, 只能起到传授引导的作用, 最终的成功有赖于自己的精神态度与悟性。修炼不能取巧, 需要下苦功夫, 但也不是体力活, 更不是单纯的肢体活动。修炼需要恳求明师指导, 要不断的思考品味, 悟道明理,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不断的体认, 方能有所成就。

“有意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许多修炼家都强调有意练功, 无意成功。欲速则不达, 急于求成是违背修炼原则的。只有无心无求, 方可见功夫长进。修炼者只要心中存有目标, 要容功夫慢慢积累, 急于求成不仅无济于事, 还可能会走火入魔, 造成对自身的伤害。要学会“以出世之心态, 做入世之事业”, 以超然的心态, 去做每一件事, 不求得失, 不求名利, 不求果报, 才是修炼者的态度。用这个心态去修炼太极功, 要耐心等功夫自己长进, 尤其在站无极桩的练习中, 更要克服急躁情绪。

太极拳的特点在于它要求精神集中, 全部动作均须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完成。中国古代拳家把练拳中运用的这种思想意识活动, 称之为“神意领形”。所谓神, 就是指眼光。所谓意, 就是指思想。练太极拳时, 人的动作和姿势都应当由眼光和思想来引导, 这是重要的原则。

太极拳修炼感悟 篇5

“行功”就是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照此练习,身体任一部位的不适或气息不顺,都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这样不断地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去检验、去纠正,方可功夫上身。

“走架”则是按照一定的编排顺序练一套拳,并在不断的动作变换(肢体方位与角度的变化)中,也能做到拳论要求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等,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太极拳内涵。

“推手”是对“行功走架”的检验,用来检验在对抗状态中是否能按拳论的要求练拳。在推手中,只有遵循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原则,方可去掉身上的僵力,并逐渐产生太极劲,从而达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境界。

故练太极拳,走架和推手要同步进行。不推手难以领会太极拳之真正内涵,不推手等于是片面地练习太极拳,都不能理解真正的太极拳。

△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中间过程,是师门之间的训练方法,而不是目的。与朋友推手是一种技艺的交流,更能体现武德的高低。高手推手只要用意念把对方劲路锁住即可,只有输的一方可以体会到高手的劲力而旁观者浑然不知。

推手要做到不丢不顶,就要与对方零距离接触,相互寻找对方的力点而又不给对方力点。推手不是为了论输赢,而是为了找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推手时全身要松得干干净净,对方与你搭手时仿佛只能摸到你的衣服上,一用力劲力就像推到布帘上一样落空,时时让对方感到前面是一个坑若不小心就要掉进去,这就是“一羽不能加”。

与人搭手时“皮毛要攻,肌骨要松”,对方有力我亦有力而力在先,不先不后如泉涌出,用弹簧劲将对方抖出,这就是“蝇虫不能落”。

发劲时尽量做到全身不挂力,起码要力不上肩,全身松透,虚领顶劲,做到听、懂、化、拿、发一气呵成。只有做到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才能发人于无意。

走化初时要用动作化,而后用身法化,最后达到意化,这就是要经历着熟、懂劲和神明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化人于无形。

△古人云:“理凭力壮,力凭理伸,故不可一日不讲理,不可一日不培力。”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练太极拳也是一样,有些人空讲理论而不练拳,只钟情于解释先人哲师的经典论著,而没有在太极拳的练习实践中去搞懂其中的道理。而另一些人则是终日埋头苦练,偶尔才看几篇太极拳方面的理论文章,没有深究动作中的拳理拳法,只是在重复着僵硬的动作,虽练拳数年却收效甚微,乃至苦练数十年也无法入门。

所以我认为练太极拳一定要两手都抓,用拳理指导练拳、推手、技击,并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拳理。只有这样不断地在老师(包括一字之师)的正确指导下反复体会,才会逐渐把太极功夫练到身上。

△“皮毛要攻,肌骨要松”,是太极拳习练者常讲的口头禅,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会各异。

“皮毛要攻”的“攻”就是进攻。皮毛怎么进攻呢?在练拳和推手中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里讲的并不是用力蹬脚,使劲从脚而至腿、至胯、至腰、至臂,用力把人僵硬地推出去,而是要全身松透、沉于涌泉,再节节放松把劲送出去。例如“■”,手臂上要全部放松,丝毫不用力,好像只是手臂的汗毛和皮肤在前进。“按”也是一样,把意念放到手心和前臂的内侧,也就是阴面,由皮毛引导,松开手、肘、肩、腰、胯,脚底要均衡地落在地面上,目光专注“按”的方向,前引后送,好像只是皮毛在进攻,通过手上的皮毛把意念送到对方身上拿住他的劲,使对方不得机而将其发出丈外。只有肌骨节节松开,才能使对方感觉好像是挨着皮毛而出。

△太极拳论中有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很多人对此言的理解为:“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我则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但在行功走架和推手中我的体会是,这里的“虚”和“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左”和“右”也不是简单地指方位,而是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以及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虚”指的是“化”,“杳”指的是“走”,合起来就是“走化”。

“化”是对方挨我身体时,我与对方接触的外表面不动,而身体里面通过意念松沉,转移对方的作用力,用我的面接对方的点,再移点不移面,让对方只能摸到我的皮毛,而不让他的手或任何接触我的部位与我分开。(然后再通过对方的手,将我的劲作用到对方身上将其发出,此处不做详细讨论。)这就是我们讲的化人于无形,有些学者也称为“内化”或“意化”。“杳”则是没有了,对方要打我却找不到我,对方的手攻我身上,我通过身法的变化或步法的移动让其落空。

△对“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大都认为是指在推手中要和对方不顶。我的理解是这两句话应该分清。

“一羽不能加”,是指在推手中与对方不丢不顶,接触点零距离接触但毫不接对方的力点,即使羽毛那么轻的力也不让他作用到我的身上。只有从人才能做到不顶,也就是从人己不难。每个人的懂劲水平不同,要通过推手练习慢慢达到电子磅的灵敏度,即使只有几克的力加在身上也能感觉到。对方的力作用到我的身上,我要全身透空松得干干净净,让对方只能摸到我的衣服上,再加力就好像推到布帘上一样落空,这就是不顶。

“蝇虫不能落”则是对方的力作用到我身上时,就好像突然有一个可怕的毛虫掉到我的臂上,我无意识地本能一抖,就把它抖出去,这就是发人于无意。这个动作也好像无意碰到点着的烟头,我突然一抖把它弹出去一样。古人云“打人好比火烧身”。拳论有云:“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在遇到对方突然袭击时下意识的一动,可能就是用意不用力吧。

“一羽不能加”是不丢不顶,“蝇虫不能落”是只要发现对方有一点顶就把对方弹抖出去。

△站桩是静止(这里的静止是指外形的静止)状态下的松沉。

初学太极拳时下部不稳,老师就让先练站桩。太极拳的站桩要领同练拳一样,从头到足都有讲究。头要虚领顶劲。这里的“顶”不是动词,不是让你用力顶,而是虚虚领住,就是像提住一件衣服一样领在那里。肩要沉,不是用力放下肩,而是腋下松开、力不上肩。肘要坠,像吊住一样,绳子一断就会掉下来。含胸拔背,把气(这里的“气”不是指呼吸的气,呼吸的气只能在肺部)送到丹田或放到整个腹内,让胸背的每一个点都下沉,你想哪里哪里就紧就实。松腰、松胯,把意引到涌泉或更下面,脚不是踩在地上而是松松地落到地上,每一点的压强都相等(在这里只是要求),就像站在草地或松软的沙地上一样。站桩的目的就是松沉,是练习静止状态下的松沉。

拳架是运动状态下的松沉。在走拳架时要做到节节放松,由有意放松达到无意成刚,要领同站桩一样。

推手则是在对抗状态下的松沉。在推手中讲得最多的是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用意不用力。如果全身僵硬则非丢即顶、用力不用意,更谈不上舍己从人了。只有通过长年累月在松沉状态下的推手训练,慢慢地才会全身透空、毫不挂力,松沉得让人摸不着,彼意刚触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髓。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篇6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博大精深,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十年”并不算太长,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正确修炼方法,就算是练几十年也出不了门。“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这两句话道出了练功的要旨。

首先要有正确的练法,也就是引路入门的口授方法。所谓“领架”即是学练老师的架子,领悟架式的真谛。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质量,如不得太极拳之神形,则练一辈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若想精其技而趋大成者,非得老师拳架之神形不可,能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太极拳练的就是神、气、形,“神者能轻静,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登此门堂者,方为初成。学练老师的架子,还只是迈出第一步。

二、太极拳与书法

太极拳理论博大精深,正如庄子《天地》篇中曰:“深之不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太极拳是隐于内的功夫,以柔克刚,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见之如妇,夺之如虎”,所以在外形上很难看透其力量,只有通过交手才能领略前面所述“领架”的重要。

我在咸阳曾得识形意门名师杜今桂,杜师通晓拳经,尤精形意、八卦,擅长书法。一日杜师来鄙舍作客,谈话之余,我请杜师走几下形意拳。杜师以暗劲演练形意之五行拳,其劲含而不露,神形互依。可是我看不透其劲法之妙处,难识其奥秘。然后我又恳请杜师演示形意拳之明劲打法,同样是形意五行拳,他每发一拳一掌,招招有声,“啪啪”作响,张弛有序,一步一劲,似乎整个房屋为之震憾,令人不战而颤,叹为观止。像如此刚猛之劲,确属罕见。我也曾经练过形意、太极之发劲,虽也时而有围观者拍手叫好,但比起杜老师来,简直小巫见大巫。

后来,我求教老师:我是否可以练些刚猛之劲,以太极拳之松柔,形意拳之刚猛,似乎更利于技击。老师答:“本不反对你练其它拳劲,取长补短。只是该劲虽猛,却是为他人练的。”老师虽不多言,我似乎也悟出些道理,此刚劲只是为了对付别人练的,形意拳的最终追求,是由明劲人暗劲,再由暗劲人化劲,这也是太极拳演练的功劲。

练书法,要以明师为楷模。所谓明师,是指功夫确实上乘的老师。名师并非一定就是上乘功夫者。所以临摹字帖要临好帖,否则练上十年也是枉然。

我有一位朋友,自小热爱书法,素喜临摹名帖,写得一手好字,进单位后搞宣传工作。自以为书法到位,颇有功底。后经我的一位懂书法的老师看过后,评定其书法形于浮躁,虽流畅而缺乏神韵,其临摹字帖亦觉欠骨。我的朋友似乎不太服气。后来我介绍他们认识,老师亲自为其讲解,边讲边临帖,指点迷津,我的朋友茅塞顿开,始而大悟,十分钦佩。后来我的朋友又问老师,自己该怎么办?老师说:“如果你想真正学好书法,就得推倒重来,也就是从头开始。”练功夫与此道理相同。

三、克隆太极

上面讲到我的朋友练书法,全面推倒,重新开始,也就是从第一个字练起,练不准不要往下练,一点一划都要绝对准确,从它的基本结构、运笔起,逐渐知其精微。

学练太极拳也是一样,以前没有得到老师指点定架,或者不曾纠正架式,你就得从头开始,推倒重来,一招一式绝对到位。首先我们要学得像老师,然后才能有老师的风采神韵,如果你能够“克隆”老师的拳架和神韵,这就是很大的进步,而且必须知道拳架动作的基本结构特点。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神悟”。在练拳架过程中要不断找差距,而且要用“放大镜”来看其中差距,因为差距越小越难找,但这又是十分关键的。大的差距好学好纠,精微之处就比较难了。所以习太极拳者之间的差距很大,包括一师门下,有的已经到达“大学水平”,有的仍在“小学水平”,差距之大,其中玄奥俱在精微之处。太极拳能否入门,亦在精微之处。学习书法也是一样,前文讲的那位朋友很聪明,书法不俗,但一遇高手,便相形见绌。其所以不足者,亦是字里行间,差距亦在细小精微处。

四、运裆

练太极拳主要就是练“裆”。赵堡太极拳裆功是内劲的关键。裆不活,动作必然呆滞,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

裆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以前老师用木偶工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木偶戏了。这样形象的解释颇为得当。笔者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为手”的重要性。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大凡功夫高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不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便于灵变。否则的话,则容易被对方看出破绽,泄露动机,亦非高人之所为。

太极拳裆胯之运作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裆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太极拳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生则右杳”。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阳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修炼要诀 篇7

老六路意想目的与作用方法 1.在老六路内功理法中,古拳论“意在形先”真正得以落实,先想后作有利于内气沿自然的路线运行,不会出现强迫气以供形之弊,不会无端消耗内气。因此田诚阳道长在《中华道家修炼学》中提出:一般的活动做完会疲劳,而动功做完反觉精神饱满。练老六路时这种感觉确实很明显,这是“意在先”最直接易觉察的好处,也与太极拳作为道家一种动功修炼的身份相符。因此蓝晟老师提出:老六路关键是里边去求,要建立一种意在先,内气催姿势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2.老六路中,以假想的意气神运动代替真正的肢体运动,逐渐忘记形体的存在,使“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成为可能。

3.有利放松入静,有利于内外气的沟通互融,培养真气神意。

4.更重要的是使周身如同一体,有利于培养整劲;并于其中体会整体中各部分变化与平衡,有利于保持重心稳定,日久由己及彼,有利于听对手劲。

5.当受外力时,受意在形先的思维影响,有可能将外力当成意的先导而随之自然而动,不知不觉间转化了来力。

6.运用意念的目的总的来说是为了最终达到“无意之中有真意”。

老六路所提出的“意过则呆滞”、“用时则有,用后即无”的运用意气原则方法应互参。

老六路的内功理法内容的理解 肘沉腰圈有利于周身齐动,以免脆弱的腰直接迎敌。祝大彤亦认为一般杨式太极拳一味注意以腰带动肢体,很容易将腰暴露在一线,危险。故老六路大部分动作是肘沉腰圈、肘领腰转,是很合理的。

三关长、领、竖、撤:有利于体会在运动中身体的重心轻度变化,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也有利于由己及人,培养听劲。

中心垂直线:是用于平移(平送腰胯)或幅度不大的转动及作为内气上极而下或下极而上的运行路线;钟锤之旋摆、晃荡是练短促劲与往返折叠劲。

十字中心:老六路练功重点是十字中心,亦即中丹田,以练心劲。傅钟文85式以下丹田为主,以练腰腿。其“节节贯串”是以气路为主,非如85式以形体骨节为主。

三道气圈:肩、肘、腕(下按时)与肩、腰、胯圈相对应。培养气圈是为了扩大身体与外界的接触,有利于听劲、反弹及试探引诱,还能达到膨胀横散内气的目的。另外三圈为钟的外围,有利于培养整劲。

五点四段:重点是防止重心突出形外,变化不灵活而为人所乘。

以上意气内容都含有使周身如同一体(古钟),有利于培养整劲;并于其中体会整体中各部分变化与平衡,有利于保持重心稳定,日久由己及彼,有利于听对手劲等作用。

呼吸的问题 太极拳作为道家一种辅助静功的修炼,有人根据气功三调原则,硬性规定某个动作应配合呼,某个配合吸,认为这是调息,其执着于形体上的后天呼吸,而非以神御形,与太极拳“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境界相左。殊不知“形神合一”便是上乘丹法。故《太极拳论要解》中指出:“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以呼吸之气而非内气来催姿势,易引起身晃及气机失调,落于下乘。老六路走架及揉手过程中要做到不大气喘、不大汗出为适度。

套路及揉手 太极拳是以防守反击为主,以弱胜强。技击时要求极轻灵,故不需大步。步大则滞。练此老六路模仿实作,不讲究大步低架,故曰活桩。使练套路与练揉手的风格得以衔接一贯,这足以说明有些拳家认为的“套路无用论”及体用脱离是错误的。大步低架以进攻为主,为外家拳所重。

从我掌握的魏树人老师的书及光盘来看,魏老师的拳架在前后期是有些微变化的,大概是为了使形体更好地配合神意气之运行。因为老六路较一般太极拳更注重内功阴面的修习,但反过来也说明了阳面形体动作对阴面亦有反作用,不可不注意动作的正确。而且老六路的动作编排也极具科学性,极为自然圆满,如老六路走开合步,使重心极其自然地移动,有利于神意从容发挥,并可免膝痛之弊,亦为老六路一大特色。

老六路以体会舒适为原则,不在于练习套路次数之多,我感觉只为养生,一天练拳一遍足矣。

速度的问题 一般太极拳的风格以缓匀为主,老六路也一样,且在初期比一般的更慢,但并非一味求慢,而是注重体会内在的神意气的运行变化规律,是有其内涵的,特别是体弱之人,内气不足且运行缓慢,如果动作过快,同样会发生强迫气以供形之弊,不利于内气之培养。故魏老师指出,调整速度快慢应以舒适为原则。

气感的问题 老六路注重形神、招术的结合,尤其注重体会内在的神意气的运行变化规律而非只是形体动作。比起一般太极拳更有利于体会到气感,亦容易令人沉溺其中。

修炼太极 提高身体素质 篇8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与气功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是一个具有一连串圆转柔和的整体。太极拳中有气功,是气功中的动功,即动中有气,气中有动,动气结合。而且太极拳是有一整套理论在指导,认真按要求练,用心意去练,才有祛病、延年益寿、养生的功效及技击效果。我学太极拳未经名师指导,只是一种公园式的锻炼,一面练拳、学习理论知识,一面在锻炼中摸索、改进、提高。

学习王宗岳太极十三势,明确练拳的目的与要求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提到:“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 挤按 肘靠八种手法即八卦也,又叫八门,就是四正四隅。震离兑坎四卦的方位是东南西北四正方。乾坤艮巽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方叫四隅,进退顾盼定称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而太极拳就是五行八卦的综合体,是循经守窍、动静相兼的意气运动。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则分之,静则合之,无过不极,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应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气遍身躯不消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层。在行功走架中,做到以心引气,以气运身。让气在体内畅通。在每一个动作中按要求意守窍穴与运气。运气丹田,使腹部和腰间、两肾内的气发热,使气游走于肢体,到达神经末梢。在习拳时用意不用力,以意催气,以气推力。每一式都要意守窍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真正做到内外结合。使拳动即为气功。太极拳运动就是意气运动,使气遍全身精神旺盛。

进退顾盼定五行步法,是相辅相成的阴阳、水火二行。进为水、退为火,一进一退即一寒一热,一阴一阳。左顾为金,右盼为木,中定为土。太极拳就是五行八卦的综合体。行拳走架只有符合五行八卦,人体气血运行才能畅通。经络畅通、阴阳调和。使体内增强抗病能力,邪不可干。使体内的慢性疾病逐渐恢复。这样就达到了养生的作用,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太极十三势,开始比较难理解,只有在练拳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长期摸索,潜心钻研,在拳中运用,逐渐熟练,使拳功结合。

太极拳的虚实

王宗岳论《太极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神”。太极拳的每一个姿势、动作皆可分清虚实。动作的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如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在习拳中虚实能分,在行拳中在前后转动中身体就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虚实,则迈步滞重。站立不稳,就容易受人牵制,处于被动的境地。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状似猫行。如练拳中的弓箭步,前腿似弓,后腿似箭,要求前腿弓,后腿蹬。身体重心在前弓腿为实腿,后蹬腿为虚腿。前弓步的膝盖弓出不超过前足尖。超过即为过劲。后蹬腿的膝关节必须保持一定的松沉度,不可蹬之僵直。做到自然地直而不僵。如匀手看似平稳,但两足还是可分虚实的。在习拳中无论是弓箭步、虚步、仆步、进步、退步都要注意虚实分明。变换身体重心时必须做到松静稳匀缓,不宜突然转换。始终要保持身体平稳。

太极拳中的虚实就是体现阴阳,阴阳即虚实。天地有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人有阴阳,头为阳、足为阴,后背为阳、前腹为阴。而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形神、姿势、动作、用意、呼吸、运动都有虚实。在习拳中,动者为阳为实,静者为虚为阴;出手为阳为实,收手为阴为虚;起步为阳为实,退步为阴为虚;刚劲为阳为实,柔劲为阴为虚;开为阳为实,合为阴为虚;呼气为阳为实,吸气为阴为虚;升为阳为实,降为阴为虚。

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每一个姿势动作皆有圆形规迹。故动静不同时,阴阳常变换,虚实无定位,因此,阳即是阴,阴即是阳,实即是虚,虚即是实。

通过行拳中的阴阳,虚实变幻的实践。使人体劲力增长使腿劲,手势的开合,腰的旋转、柔劲的伸转灵动。劲力从脚到腿、到腰再传递到手到指,使全身的气贯穿起来。使气畅通运行,拳就不会停滞。腰为一身的主载。转体,上下相承皆由腰来完成。

炼气

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以心意为主、以气为用,故称“用意不用力,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目前社会上一些练拳者,习惯于动动手脚,练几下套路,不懂得练拳和呼吸配合,结果一无所得,离真正练太极拳的要求相去甚远。我开始习拳时也是如此,只练拳不懂功,对内家拳的炼气认识不清楚。炼气讲:“气沉丹田”、“以调心、调息、调身”三调为原则,注意精气神的锻炼。以内功为主,以心理活动去推动拳理活动。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百练不如一站,每天在练拳之前先站桩。开始站圆桩,在站圆桩取得基础后,再改站“无极桩”。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有意的把呼吸配合进去。呼吸做到细、匀、深、长。增强了肺活量,促进吐故纳新,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提高气化功能作用。由于采用逆腹式呼吸,将后天呼吸之气,通过横膈深入到腹部,使小腹的起伏增加,起到了有规律的按摩内脏,促进肠胃蠕动功能,筋络畅通、气血运行正常,增强体内水谷精气的提炼。在习拳时做到“上吸下呼,开呼合吸,左吸右呼”,吸气到中脘,呼气到丹田,在肢体的屈伸动作中,一呼一吸,一缩一伸,内气从丹田运送到四肢,再由四肢回复到丹田。往复循环,习拳中尽可能做到动静结合,意不断,气不乱,形相随。呼吸起伏鼓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疏通筋络,通利关节,使全身增强内气,抗拒邪气的侵扰,提高了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在练拳中的起势和收势要注意。起势开始炼气上吸下呼,意守丹田;收势则着重固气。在津液满口时,用舌捣鼓后分三口咽下入丹田。由于内气循环于五脏六腑、百骸九窍之间,全身经络畅通,起到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效果,达到了治病养生延年益寿的功效。

我从1972年开始学习太极拳,1985年开始学习气功。由于长期的练太极拳与气功,身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疾病缠身,变为健康之身。一年四季很少生病。根据《周易参同契》三十二节:“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士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归所。老公复丁壮,老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危,号之曰真人。”

上一篇:医院探视和陪护制度下一篇:邓家铺镇学校食堂自查报告201